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教学大纲

(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

课程性质与目的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医学检验的一个分支,是医学检验的主干课程之一。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设置在医学检验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本课程主要由医学检验系临床血液学教研室安排,课程设置建立在医学院医学检验系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后。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在2个学期内完成,总学时为150学时(含考试)。第一学期以血液形态学教学为主,安排在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为教学主体,设定5个学分。第二学期以血栓与止血教学为主,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为教学主体,设定3.3个学分。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将以理论课与实验课穿插进行,理论和实验课每次各安排4学时。实验课以分组进行,每组5~6人,由学生单独操作或分工操作完成实验内容。每位学生应客观、真实、及时地记录实验结果,并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课程的教材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理论课选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由胡翊群主编的“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课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冯文莉主编的“临床检验血液学实验指导”。建议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邓家栋等主编的“邓家栋临床血液学”和胡翊群主编的“现代血液学检验与临床实践”,“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材),“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第二版、第三版(医学检验专科教材),“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谭齐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Marshall A.Lichtman, Ernest Beutler, Thomas J.Kipps et al. Williams Hematology 7th., John P.Greer, John Foerster, John N.Lukens et al. Wintrobe’s Clinical Hematology等作为教学参考教材。

课程的理论课项目与学时数

课程的实验项目与学时数

课程的考核与评分

本门课程为考试课,两个学期各进行一次理论考试和一次实验考试,分别计算出两个总

评成绩,最后得出一个平均分作为该门课程的最后得分。理论部分采取闭卷考的考核方法,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考试题型由选择(20%)、填空(20%)、名词解释(20%)和问答题(40%)构成。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中实验课出勤及操作占实验成绩的10%,实验报告占20%,期末实验考核占70%。

教学内容

理论课部分

绪论及造血

【教学内容】

1.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

2.血液学与临床疾病、实验检验的关系。

3.学习血液学的要求和方法。

4.造血器官,血细胞起源。

5.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

6.血细胞成熟的一般规律。

7.造血的调控。

8.细胞凋亡(此为自学内容)。

【目的要求】

掌握:

1.临床血液学的目的、任务。

2.造血器官、造血及髓外造血的概念,骨髓造血的概况。

3.血微环境的概念、造血微环境的组成,骨髓-血屏障的概况。

4.造血干细胞的特征及表面标志。

5.血细胞分类及各系血细胞的发育阶段,血细胞发育演变的一般规律。

6.造血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包括:干细胞因子、FL、集落刺激因子类、多系集落刺激因子(IL-3)、白细胞介素、EPO、TPO、白血病抑制因子等。

熟悉:

1.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2.淋巴器官造血的概况。

3.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4.造血祖细胞的特征及表面标志。

5.血细胞增殖、分化、成熟、释放的概念。

6.细胞因子的负向调控作用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子α、β,干扰素α、β、γ、趋化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等。

了解:

1. 血液学的范围、内容、发展动态。

2.胚胎期造血的基本概况。

3.骨髓的神经调节作用。

4.造血干、祖细胞的临床应用。

5.血细胞的增殖概况,特别是巨核细胞的增殖。

6.造血的基因调控。

7.细胞凋亡概念,细胞凋亡形态学的基本变化及主要生物化学特征。细胞凋亡的常用检测

方法和生物学意义。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骨髓正常细胞形态

【教学内容】

1. 红细胞系统形态: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特点。

2.粒细胞系统形态: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和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形态特点。

3.巨核细胞系统形态:正常巨核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点。

4.淋巴(浆)细胞系统形态: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形态特点。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浆细胞形态特点。

5.单核细胞系统形态: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形态特点。

【目的要求】

掌握:

1.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粒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3.巨核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4.淋巴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5.单核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6.浆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骨髓检查及细胞化学检查

【教学内容】

1.骨髓穿刺技术:骨髓穿刺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骨髓“干抽”概念和发生“干抽”的原因。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

2.骨髓涂片检查:骨髓标本的采集,骨髓涂片的制备和染色,骨髓涂片显微镜检验;骨髓象的分析;骨髓涂片报告的书写;正常骨髓象的特征。

3.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苏丹黑B(SB)、糖原(PAS)、氯化醋酸AS-D 萘酚酯酶(AS-DCE)、-醋酸萘酚酯酶(-NAE)、醋酸AS-D萘酚酯酶(AS-DAE)、-丁酸萘酚酯酶(-NBE)、铁、碱性磷酸酶(NAP)和酸性磷酸酶(ACP)等10项染色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正常血细胞对化学染色的反应结果及临床意义。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的评价。

4.骨髓活检:骨髓活检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此为自学内容)。

5.血细胞的超微结构(此为自学内容)。

6.脱氧核糖核酸染色和核糖核酸染色(此为自学内容)。

7.造血干/祖细胞培养,血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血细胞培养的临床应用(此为自学内容)。

8.血细胞染色体检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查(此为自学内容)。

【目的要求】

掌握:

1.骨髓“干抽”概念和发生“干抽”的原因,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

2.骨髓涂片的制作和显微镜检查方法;正常骨髓象的特征。血象和骨髓象的分析方法及检验报告的书写。

3.常用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氯乙酸AS-D萘酚酯酶染色、中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碱性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酸性磷酸酶染色、酯酶双染色、骨髓铁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和临床意义。正常血细胞对化学染色的反应。

熟悉:

1.骨髓穿刺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3.熟悉染色体分析在临床血液学中的应用。

4.分子生物学检查在血液学中的应用。

了解:

1.骨髓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2.骨髓活检的方法和意义。

3.流式细胞仪的构造、原理、主要技术指标和临床应用。

4.常用FISH技术的种类、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

5.常用造血干/祖细胞培养的种类、原理和临床应用。

6.非显带染色体和显带染色体相关概念和技术。常见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的有关概念和表示方法。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原理和方法。聚合酶链反应原理和常用PCR产物检查方法。以PCR为基础的相关技术。基因芯片技术。

红细胞疾病概论

【教学内容】

1.红细胞基础理论:红细胞膜、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红细胞酶的代谢和功能;红细胞核苷酸代谢与维生素B12、叶酸。红细胞的生成及其调节;红细胞的破坏。

2.红细胞疾病概念,红细胞疾病分类、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

3.红细胞疾病的一般检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比容测定及其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等。

4.红细胞形态异常及其在贫血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要求】

掌握:

1.红细胞疾病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贫血的实验室的诊断程序,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分类,红细胞增生和破坏的规律,红细胞破坏后的转归与实验室检查的联系,贫血的诊断标准。

3.红细胞疾病的一般检查。

熟悉:

1.红细胞的结构、代谢和功能。

2.红细胞一般检验的评价。

3.贫血的临床表现。

了解:

1.红细胞膜、血红蛋白结构与细胞破坏的关系。

2.红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3.各类红细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铁代谢障碍性贫血、DNA合成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

【教学内容】

1.铁代谢:铁分布,需要量,来源,吸收,转运,利用,贮存,排泄及体内循环。

2.铁代谢检验:常用铁代谢检验指标的评价,铁代谢异常与贫血的关系。

3.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缺铁贫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象、生化检测、骨髓象和骨髓铁染色。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4.巨幼细胞性贫血: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标准;巨幼样细胞的特征及临床评价。

5.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标准;急性与慢性再障的区别,再障危象的特征。与其它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疾病的鉴别。

6.其它几种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此为自学内容)。

7.其它疾病时红细胞系统的改变(此为自学内容)。

【目的要求】

掌握:

1.掌握铁代谢障碍疾病的血象、骨髓象的特点及鉴别,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临床表现,铁在代谢中的转归与实验室检查的联系,血清铁、未饱和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及红细胞内原卟啉在诊断疾病中的意义。

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3.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及鉴别。

4.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与分型。

熟悉:

1.铁代谢。

2.缺铁的临床分期。

3.巨幼样细胞的特征及临床评价。

4.再障危象的特征。

了解:

1.其它几种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2.其它疾病时红细胞系统的改变。

溶血性贫血

【教学内容】

1.溶血性贫血概论:溶血性贫血定义和分类,溶血时的病理生理改变,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溶血后的代偿机制。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方法。2.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验的选择。

3.红细胞酶缺陷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和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症)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验的选择。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的临床分型。

4.血红蛋白病:血红蛋白病的定义和分类,异常血红蛋白的命名表达方式,异常血红蛋白病和地中海贫血的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点。

5.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定义和分类、自身免疫性溶贫的分类及发病机制。各种自身免疫性溶贫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6.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概念、发病机制、实验室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

【目的要求】

掌握:

1.溶血性贫血定义和分类。溶血后代偿机制及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步骤,红细胞破坏、

血红蛋白转归与实验室检查的关系,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的鉴别。

2.各类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特点。

3.血红蛋白病的定义和分类。

4.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定义和分类。自身抗体的分类,各种自身免疫性溶贫的实验室检查。5.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概念。

熟悉: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和骨髓涂片检验以及外周血异型红细胞形态特征。

了解:

1.各类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的临床分型。

白血病

【教学内容】

1.白血病概述:白血病分类,白血病分型,白血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此为自学内容)、临床表现;免疫标记技术及其在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

2.急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FAB分型和MICM分型特点;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的FAB分型和MICM分型特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疗效标准(此为自学内容)。3.慢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分期和实验室检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特点和免疫学检验。

4.特殊类型白血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和混合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验(此为自学内容)。

5.白血病残留细胞的检测(此为自学内容)。

6.白血病遗传学(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分型基础;常见白血病核型改变和融合基因检测(此为自学内容)。

【目的要求】

掌握:

急性白血病的概念、FAB分型和MICM分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实验室特点及其与中

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的区别。

熟悉:

白血病的WHO分型;白血病临床表现和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各种特殊类型白血病的特

征。

了解:

白血病遗传学(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分型基础;常见白血病核型改变和融合基因检测的意义。

浆细胞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

【教学内容】

1.恶性淋巴瘤:概述、分类和病理学分型、淋巴瘤的WHO分型(此为自学内容)、解剖学分期;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恶性淋巴瘤抗原表达检测(此为自学内容)。2.浆细胞病:概述,浆细胞病定义、分类和实验室特点;多发性骨髓瘤概述,临床表现与病理生理改变,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和临床分期,多发性骨髓瘤与原发性巨球蛋白血

症、浆细胞白血病的区别。重链病、浆细胞病和恶组的细胞免疫标记检测(此为自学内容)。

3.恶性组织细胞病:定义,临床表现,异常组织细胞的类型及特征,恶组与组织细胞增多的区别。

【目的要求】

掌握:

1.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分类和病理学检查。

2.浆细胞病定义、分类和实验室特点;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实验室检验;

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

3.恶性组织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恶组的诊断依据。

熟悉:

多发性骨髓瘤与浆细胞白血病、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鉴别。

了解:

1.淋巴瘤的WHO分型、恶性淋巴瘤抗原表达检测。

2.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期。

3.恶组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的区别。

4.重链病、浆细胞病和恶组的细胞免疫标记检测。

MDS、类脂质沉积症、骨髓增生性疾病

【教学内容】

1.MDS:定义,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和FAB分型,MDS与白血病、贫血、全身性疾病和药物的关系

2.骨髓增生性疾病:概述和特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和实验室检验。

3.类脂质沉积症:戈谢病和尼曼匹克病的遗传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戈谢细胞与尼曼匹克细胞在诊断上的价值及鉴别要点。海蓝组织细胞病的实验室特点(此为自学内容)。

朗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此为自学内容)。

【目的要求】

掌握:

1.MDS的定义、实验室检验,FAB分型标准。

2.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共同特点,骨髓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改变。

3.戈谢细胞与尼曼匹克细胞的鉴别要点。

熟悉:

1.MDS的WHO分型,骨髓象特征和诊断依据。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特点和诊断依据。

3.戈谢病的特点及实验室诊断。尼曼-匹克病的特点及实验室诊断。

了解:

1.海蓝组织细胞病的实验室特点。

2.朗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定义,实验室诊断。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的临床表现。

粒细胞缺乏症、类白血病反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

【教学内容】

1.粒细胞减少(缺乏)症概述、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标准。

2.类白血病反应的类型,各类型的诊断标准和常见病因,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的鉴别。

3.脾功能亢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概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目的要求】

掌握:

1.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的定义和发病机制。

2.类白血病反应的类型、诊断标准和常见病因。类白血病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的概念、临床表现、血象、血清学检验。

熟悉:

1.白细胞减少与粒细胞缺乏症的血象特征和骨髓象特征。白细胞减少与粒细胞缺乏症的实验室诊断。

2.类白血病反应的实验室检查。

3.脾功能亢进的概念及其诊断依据。

了解: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

血栓与止血检验概论及血管内皮止血作用及其检查、血管壁异常的疾病及检查

【教学内容】

1.血栓与止血概论。

2.血管壁的结构,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活性物质,血管舒缩的调控,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3.血管壁的检查:出血时间、束臂试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

4.血管壁异常的疾病: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老年性紫癜和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概述和实验室特点。

【目的要求】

掌握:

1.血管壁的结构和血管壁的止血功能。

2.出血时间、束臂试验的临床意义。

3.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

熟悉:

1.血管舒缩的调控。

2.血管异常出血性疾病的一般临床特点。

了解:

单纯性紫癜、老年性紫癜和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鉴别。

血小板的结构、代谢和功能、血小板功能检查

【教学内容】

1.血小板形态和结构。

2.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3.血小板功能:血小板黏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反应、促疑活性、血块收缩功能、维护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4.血小板检查:血小板黏附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块收缩试验,血小板活化指标检测:血浆-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检测、P选择素检测、血栓烷β2检测、11-脱氢-血栓烷β2检测,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相关抗体和相关补体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血小板生存时间检测。

【目的要求】

掌握:

血小板超微结构、功能及检查(血小板黏附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块收缩试验、血小板活化指标检测、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相关抗体和相关补体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检测)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熟悉:

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血小板疾病

【教学内容】

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分型、临床表现及检查。

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实验室检验和诊断。

3.遗传性和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实验室检验和诊断。

4.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检验结果的比较(此为自学内容)。

5.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实验室检验和诊断。

【目的要求】

掌握: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分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鉴别和诊断标准。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实验室检验和诊断。

熟悉:

1.其他血管性紫癜的特点。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和分类。

3.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的特点。

了解:

1.继发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的特点。

2.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检验结果的比较。

凝血因子和凝血机制

【教学内容】

1.凝血因子的主要特性及分组。

2.血液凝固、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及共同途径的概念。凝血机制的过程。

【目的要求】

掌握:

凝血因子的主要特性及分组。血液凝固、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及共同途径的概念。凝血机制。

熟悉:

凝血修正机制。

凝血检查及凝血异常疾病

【教学内容】

1.常用凝血试验:凝血时间、血浆复钙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因子XIII定性试验。

2.血友病概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步骤和结果分析,血友病诊断和分型,血友病A与vWD的鉴别。

3.vWD的概述、分类及其检验结果。

4.维生素K缺乏和肝脏病变对凝血的影响及主要肝病的血栓与止血检验结果。

5.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的分类和诊断(此为自学内容)。

6.遗传性因子XIII缺乏症的诊断(此为自学内容)。

【目的要求】

掌握:

1.常用凝血试验(CT、RT、APTT、PT、Fg)的原理、报告方式、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2.血友病A 和B的遗传特性、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步骤。血友病A与血管性血友病的鉴别要点。

熟悉:

1.凝血试验的应用评价。

1、肝脏病变对凝血的影响。

2、维生素K缺乏和肝病所致的凝血障碍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和诊断。

了解:

1.凝血因子促凝活性和抗原含量检测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2.血管性血友病的分类和检验结果。

3.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的分类和诊断。

4.遗传性因子XIII缺乏症的诊断。

抗凝和纤溶系统的组成、作用机制、检查和相关疾病

【教学内容】

1.抗血液凝固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激活途径和功能。

2.生理性抗凝物质检测:蛋白C活性及抗原测定、抗凝血酶活性及抗原测定、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活性及抗原测定,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复钙交叉试验、血浆肝素水平测定、凝血酶时间及其纠正试验、凝血因子VIII抑制物测定、狼疮抗凝物,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及抗原测定、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及抗原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活性及抗原测定、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2-抗纤溶酶活性及抗原测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D-二聚体测定、纤维蛋白单体(TM)测定、纤维蛋白肽β1-15与β15-42测定。

3、循环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的检验。

【目的要求】

掌握:

1.抗血液凝固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生理性抗凝物质检测的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的原理、参考值、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熟悉:

循环抗凝物质增多的实验室特点和诊断。

了解:

狼疮抗凝物质增多的病因。

DIC和血栓性疾病前状态检查

【教学内容】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诊断以及与原发性纤溶亢进症的鉴别。

2.血栓前状态的概述和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的分析。

3.易栓症概述和分类及其特征。

4.深静脉血栓形成(此为自学内容)。

5.抗凝治疗(肝素、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目的要求】

掌握:

DIC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和诊断标准。血栓前状态和易栓症的定义、区别。抗凝治疗(肝素、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熟悉:

原发性纤溶症与DIC的鉴别要点。血栓性疾病分子标志物检测的意义。心肌梗死的血栓

止血学变化。脑梗死的血栓止血学变化。肺梗死的血栓止血学变化。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血栓止血学变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监测。抗栓酶治疗的监测。溶栓治疗监测。

了解:

易栓症的分类及其检验特征。

实验课部分

骨髓正常细胞形态观察(一)

【教学内容】

1.粒系各阶段细胞划分标准,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要点。

2.红系各阶段细胞划分标准,正常骨髓片中原始红细胞与早幼红细胞的形态鉴别,中幼红细胞与晚幼红细胞的区别。

3.认真辩认粒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4.认真辩认红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目的要求】

掌握:

1.粒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红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熟悉:

1.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要点。

2.原始红细胞和原始粒细胞的形态鉴别。

骨髓正常细胞形态观察(二)

【教学内容】

1.淋巴细胞系统与单核细胞系统中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的形态鉴别。

2.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染色质的区别。

3.认真辩认淋系、单核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4.认真辩认巨核系、浆细胞系和骨髓其它细胞非造血细胞形态包括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组织嗜碱细胞(肥大细胞)、吞噬细胞、脂肪细胞的形态特征。

【目的要求】

掌握:

1.淋巴细胞系统幼稚和成熟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单核细胞系统幼稚和成熟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3.巨核系细胞幼稚和成熟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4.成熟浆细胞和骨髓其它细胞非造血细胞形态特征。

熟悉:

1.原始淋巴细胞形态特征。

2.原始单核细胞形态特征。

3.原始巨核细胞形态特征。

4.原始和幼稚浆细胞形态特征。

骨髓涂片的检查

【教学内容】

1.骨髓片的取材、制片及染色。

2.对粒系、红系、巨核系、淋巴系等有核细胞分类计数,并计算粒红比例。

3.巩固练习:继续辩认所学骨髓细胞。

4.分析各系统细胞的组成和比例,填写骨髓分析报告。

【目的要求】

掌握:

1.正常骨髓各系统细胞的分类计数方法。

2.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的判读。

3.骨髓检查报告单的填写。

熟悉:

骨髓涂片检查的基本原则。

细胞化学染色

【教学内容】

1.过氧化酶染色(POX)操作方法、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分析染色结果及其临床意义。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操作方法、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分析染色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3.糖原染色(PAS)操作方法、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分析染色结果及其临床意义。4.AS-DCE染色操作方法、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分析染色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5.α-NBE染色操作方法、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分析染色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6.铁染色操作方法、镜检观察染色结果,分析染色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要求】

掌握:

1.过氧化酶染色(POX)操作技术、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操作技术、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3.糖原染色(PAS)操作技术、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4.AS-DCE染色操作技术、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5.α-NBE染色操作技术、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6.铁染色操作技术、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

1.过氧化酶染色(POX)原理。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原理。

3.糖原染色(PAS)原理。

4.AS-DCE染色原理。

5.α-NBE染色原理。

6.铁染色原理。

白血病形态观察(一)

【教学内容】

1.分析AML-M0、M1、M2、M3型白血病骨髓象的特点,尤其是粒系数量与质量的变化。2.分析M0、M1、M2、M3型白血病血象的特点及组化染色结果。

3.填写骨髓分析报告。

【目的要求】

掌握:

M0、M1、M2、M3型白血病骨髓象的特点和诊断要点。

熟悉:

1.M0、M1、M2、M3型白血病常用组化染色。

2.I型原粒细胞和II型原粒细胞的鉴别。

白血病形态观察(二)

【教学内容】

1.分析AML-M4、M5、M6、M7型白血病骨髓象的特点。

2.分析AML-M4、M5、M6、M7型白血病血象的特点及组化染色结果。

3.填写骨髓分析报告。

【目的要求】

掌握:

M4、M5、M6、M7型白血病骨髓象的特点和诊断要点。

熟悉:

1.M4、M5、M6、M7型白血病常用组化染色。

2.M5a和M5b两亚型白血病细胞形态的主要差别。

3.M5型白血病血象特点及非特异性酯酶染色结果分析。

白血病形态观察(三)

【教学内容】

1.分析ALL-L1、L2、L3型白血病骨髓象的特点, 尤其是淋巴系统的改变。

2.分析ALL-L1、L2、L3型白血病血象的特点及组化染色结果。

3.填写骨髓分析报告。

【目的要求】

掌握:

L1、L2、L3型白血病骨髓象的特点和诊断要点。

熟悉:

1.L1、L2、L3型白血病常用组化染色。

2.L1、L2和L3型白血病细胞形态学上的主要区别

3.急淋血象的特点及糖原染色的结果。

白血病形态观察(四)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考试重点

1.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2.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3.髓外造血(EH):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4.造血微环境(HIM):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5.造血干细胞(HSC):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6.CFU-S: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7.造血祖细胞(HPC):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也称为造血定向干细胞。 8.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9.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0.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1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微米,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约占细胞的2/3,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染淡紫红色,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实验指导 (供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遵义医学院医学检验系组编 2005年12月 第一章血细胞形态(示教) 概念:是指血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多媒体示教2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各种血细胞外形及核的形态、胞浆着色情况、核染色质结构的不同点。 第二节正常血细胞形态(显微镜下示教)4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并画出每一台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一)粒细胞系统 1.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 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检验本科用) 医学检验系《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组 2007-01-01 前言 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通过理学、化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以及现代自动化仪器的方法,采用病人血液及骨髓标本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以协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 实验课是以《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谭齐贤主编)与《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指导》(潘恩潭主编)为参考教材,面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安排共75学时,理论课35学时,实验课40学时。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学特征、临床常见血液病的细胞学诊断和临床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了解溶血、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实验方法。 实验教学内容安排表

[目的要求] 掌握红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 1.认真辩认红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用红蓝铅笔描绘红细胞系各阶段细胞; 3.书写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1.红系各阶段细胞划分标准; 2.正常骨髓片中原始红细胞与早幼红细胞的形态鉴别; 3.中幼红细胞与晚幼红细胞的区别 [学时] 3 实验二血细胞形态 [目的要求] 掌握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 1.认真辩认粒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用红蓝铅笔描绘粒细胞系细胞; 3.巩固练习:继续辩认红系细胞,同时注意与粒细胞的区别要点; 4.书写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1.粒系各阶段细胞划分标准; 2.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要点。 [学时] 3 实验三血细胞形态 [目的要求] 1.掌握淋巴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2.掌握单核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3.熟悉骨髓非造血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等)的形态特征。[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1.淋巴细胞系统与单核细胞系统中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的形态鉴别;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英文名称:clinical hematology and inspection 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122 学分:6.5 理论课学时:58 实验课学时:64 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性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物理学、电子学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检验技术促进了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不断前进。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应用血细胞生理学、血液生化学、血液免疫学、遗传血液学、血液流变学、实验血液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检查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骨髓细胞及血栓与止血的各种凝血因子等。因此,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造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是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 通过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弄清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类造血细胞的生理、病理形态与各类常见血液病的临床基础及检验技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培养有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及具有初步科研工作能力的医学检验医师。 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重点讲授造血检验、细胞形态学、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各类贫血、白血病、出凝血疾病等疾病的检查原理、操作方法、评价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等。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血液学检验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细胞形态的图示以启发式方法教学。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标本、挂图、图谱等,并结合电化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细胞绘图等手段,强化记忆,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早到医学检验室轮流进行实习,更好地配合理论教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绪论

临床医学检验高级职称题-临床血液学

临床医学检验高级职称题-临床血液学 1、不符合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征是() A.贫血 B.黄疸 C.脾肿大 D.完全性抗体 E.抗体为IgG型 2、不符合恶性肿瘤所致贫血的是() A.肿瘤未侵犯骨髓时,不会发生溶血 B.主要与出血有关 C.营养不良 D.造血功能减低 E.除贫血外,血象和骨髓象无特殊改变 3、最适宜用来鉴别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化学染色是() A.过氧化物酶 B.糖原 C.碱性磷酸酶 D.α–丁酸萘酚酯酶和氟化钠抑制试验

E.酸性磷酸酶 4、有关含铁血黄素尿的说法,下列不正确的是() A.慢性血管内溶血时少见 B.Rous试验可检出 C.急性溶血初期可阴性 D.Hb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分解而成 E.阴性不能排除血管内溶血 5、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下列不正确的是() A.电泳法 B.酶联免疫法 C.比色法 D.免疫电泳法 E.以上都是 6、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复合物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A.黏附功能 B.聚集功能 C.分泌功能 D.凝血功能

E.血块收缩功能 7、患者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应选下列哪一组筛选试验() A.血小板计数,束臂试验,出血时间测定 B.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出血时间测定 C.部分活化凝血活酶,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及凝血酶时间测定 D.纤维蛋白原,血块收缩,血小板计数 E.血小板计数,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出血时间测定 8、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检查是() A.骨髓穿刺涂片形态学检查 B.外周血涂片检查 C.血沉测定 D.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测定 E.血清免疫电泳 9、不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是() A.造血干细胞损伤 B.造血微环境损伤 C.免疫性造血抑制 D.DNA合成障碍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最新整理)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小体 B.Cabot环 C.Howell-Jolly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考试过关必做2000题(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六章 常见血液病的检验)【圣才出品】

第六章常见血液病的检验 A1/A2型题 1.慢性感染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要点是()。 A.血清铁测定 B.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测定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骨髓细胞外铁 E.骨髓红细胞内铁 【答案】D 2.下列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是()。 A.MCV105fL,MCH36pg,MCHC410g/L B.MCV100fL,MCH34pg,MCHC380g/L C.MCV82fL,MCH29pg,MCHC350g/L D.MCV71fL,MCH27pg,MCHC340g/L E.MCV31fL,MCH22pg,MCHC300g/L 【答案】E 3.血清铁降低,见于()。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蛋白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铁剂治疗过量 【答案】A 4.缺铁性贫血与铁粒幼细胞贫血鉴别主要选择的检查是()。 A.MCV、MCH、MCHC测定 B.血清铁饱和度 C.骨髓铁染色 D.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测定 E.血清总铁结合力 【答案】C 5.中度贫血血红蛋白含量为()。 A.100~120g/L B.80~100g/L C.60~120g/L D.60~90g/L E.30~60g/L 【答案】E 6.不属于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的是()。 A.血常规 B.网织红细胞数量 C.红细胞形态检查 D.骨髓细胞形态检查 E.珠蛋白变性检查

【答案】E 7.贫血患者血片示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血清铁饱和度16%。最可能的诊断是()。 A.铁幼粒细胞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细胞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答案】B 8.下列属大细胞性贫血的疾病是()。 A.缺铁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PNH 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答案】B 9.红细胞形态偏小,中心淡染区扩大,受色浅淡,骨髓铁染色又能发现细胞内、外铁均消失,为进一步确定贫血的病因,宜首选的检查为()。 A.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测定 B.Coombs试验 C.Ham试验 D.铁代谢检查 E.红细胞寿命测定

最新临床检验血液学配套试题及答案

临床检验血液学配套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 一、选择题 A 型题 1. 血细胞由原始向成熟发育演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A. 胞体由大到小 B. 巨核细胞由小到大 C. 核染色质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D. 胞浆由少到多 E. 胞质内颗粒从无到有 2. 人体内具有多项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 A. 红系祖细胞 B. 造血干细胞 C. 粒系祖细胞 D. 巨核系祖细胞 E. T淋巴系祖细胞 3. 成人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唯一器官是: A. 肝脏 B. 脾脏 C. 骨髓 D. 胸腺 E. 淋巴结 4. 关于造血祖细胞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A. 具有多项分化能力 B. CD34+ CD38- C. CD34+ Lin- D. 分化能力较局限 E. 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5. 胚胎期造血下列错误的是 A. 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B. 肝脏造血是由卵黄囊血岛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肝脏而引起的 C 胚胎第五个月以后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D. 淋巴结不参与胚胎期造血 E. 胎肝的造血干细胞经血流入脾,在此增殖、分化和发育 6. 参与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是 A. 干细胞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B. 干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C. 干细胞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 D. 集落刺激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E. 干细胞因子和干扰素 7. 正常成人骨髓造血分布区域下列不符合的是 A. 胸骨 B. 肋骨 C. 下肢股骨远心端 D. 脊椎骨 E. 颅骨 X 型题 8. 关于红骨髓下列正确的是 A. 含大量发育的各阶段血细胞而呈现红色 B. 18岁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骨的近心端 C. 红骨髓约各占骨髓总量的50%左右 D. 红骨髓是脂肪化的骨髓 E. 在正常情况下不再参与造血,但仍保留造血潜能 9. 血细胞分化是指 A. 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 B. 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 C. 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 D. 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转变为具有新功能细胞的过程 E. 分化后的新细胞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10. 造血干细胞出现的表面标志是 A. Lin- B. CD38+ C. CD38- D. CD34- E. CD34+ 11. 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 A. 对称分裂能力 B. 高度自我更新能力 C. 定向分化能力 D. 多向分化能力 E. 有明显的形态特征 12. 造血微环境包括: A. 网状细胞 B. 造血细胞 C. 基质细胞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D. 骨髓微血管系统 E. 造血岛 13. 胚胎期参与造血的器官有: A. 骨髓 B. 肝脏 C. 胸腺 D. 脾脏 E. 淋巴结 14 髓外造血可发生在下述哪些情况: A. 婴幼儿严重贫血 B. 急性再障 C. 骨髓硬化症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5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重点总结

临床血液学检验 1.骨髓造血:骨髓的造血细胞大部分来源于肝脏,部分来源于脾脏。骨髓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场所,骨髓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因此骨髓不仅是造血器官,同时也是一个中枢淋巴器官。 2.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和血小板,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从头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3.血细胞的分化是指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即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例外。这种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是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同时又获得新功能的过程。 4.血象和骨髓象检验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观察疗效及病情的严重手段之一。 5.粒细胞系统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是由于胞质中常有许多颗粒而得名的。颗粒从II型原始粒细胞开始出现,称为非特异性颗粒(又称为A颗粒、嗜天青颗粒、嗜苯胺蓝颗粒),从中幼粒细胞开始出现特异性颗粒(即S颗粒),S可以有三种:中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及嗜碱性颗粒。 6.早幼粒细胞其胞体直径12~25um,较原始粒细胞大。 7.骨髓穿刺:最为理想的穿刺部位是髂骨上棘(包括髂骨前、髂骨后上棘) 8.骨髓取材情况判断:(1)取材满意:a.抽吸骨髓液时,患者感到有瞬间的酸痛感(有的患者无这种感觉);b.抽出的骨髓液中有较多的黄色小粒(多为骨髓小粒,有的是脂肪);c.显微镜下涂片中可见较多骨髓特有细胞:稚童粒细胞、有核红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造骨细胞、破骨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组织细胞、吞噬细胞等;d.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大于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比值,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有核细胞数。(2)取材失败(即骨髓稀释):如抽吸骨髓液时混进血液,称为骨髓部分稀释;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第十章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二、名词解释 1. 白血病: 2. 急性白血病: 3..急性白血病复发: 4. 部分缓解: 5. 微量残留白血病: 6. 柴捆细胞: 7. 非红系计数:。 8. 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9. MICM分型: 10. FAB分型: 11.Ph染色体 12.全髓白血病 13.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14.尿本-周蛋白 15.类白血病反应 16.R-S细胞 17.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18、M蛋白 19、重链病 20、类脂质沉积病 21、血清β2-微球蛋白 三、问答题 1. FAB分型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种亚型的形态特点各如何?

2.我国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1986年天津会议)是什么? 3.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是什么? 4.根据细胞系列将急性白血病分为哪两大类?细胞免疫分型时所用的一线单抗和二线单抗各有哪些? 5.M3的实验室检查主要特点有哪些? 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诊断要点。 7.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期及其标准。 8.简述霍奇金氏淋巴瘤诊断时需要进行的检查及其鉴别诊断。 9.试述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10.试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要点。 11.什么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程度如何区分? 答案 二、名词解释 1.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骨髓中有不能控制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分化成 熟障碍、调亡减少,同时浸润其他组织和脏器,并进入外周血中。主要临床表现有四大症状即贫血、发烧、出血及浸润。 2.指起病急、病程短,未经治疗其自然病程一般少于6个月的白血病,其骨髓髓中以原始及幼稚白血病细胞增生为主。 3.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即为复发,①骨髓中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5%且<20%,经过有效的抗白血病治疗一个疗程后仍为达到骨髓完全缓解;②骨髓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20%;③骨髓外有白血病细胞浸润者。 4.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5%~≤20%或临床、血象中有一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者。 5.是指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但体内仍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估计约106~8个)的状态。 6.细胞胞浆中有多条棒状小体,从形态上似柴捆,呈束状交叉排列,因而得名,柴捆细胞主要见于M3。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知识讲解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 题和答案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 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 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 小体 B.Cabot 环 C.Howell-Jolly 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B.TGF-β C.IL-11 D.IL-3 E.TPO 答案:B 11.在人类产生血细胞的过程中,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是 A.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B.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C.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 D.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答案:B 12.关于红细胞系统的发育特点,以下正确的是 A.原始红细胞胞浆内有特异性颗粒 B.早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密集、结块 C.早幼红细胞胞浆量一般较少,染色呈嗜酸性 D.中幼红细胞胞浆含量丰富,染色呈嗜多色性 E.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呈网状 答案:D 13.临床上骨髓增生程度,通常的表示方式为 A.粒细胞:成熟红细胞 B.有核细胞:全部血细胞 C.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D.粒细胞:有核红细胞 E.有核红细胞:全部血细胞 答案:C 14.T 和B 淋巴细胞接触抗原后再繁殖的场所是 A.肝和淋巴结 B.脾和淋巴结 C.骨髓 D.淋巴结 E.胸腺 答案:B 15.CFU-GM 增加见于下列何种疾病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C.急性白血病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答案:E 16.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的造血活动始于 A.胚胎第12周 B.胚胎第10周 C.胚胎第8周 D.胚胎第6周 E.胚胎第3~4周 答案:E 17.红细胞破坏后,受何者吞噬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脾 E.肝 答案:A 18.红细胞起源于 A.原始红细胞 B.肝脏 C.骨髓造血干细胞 D.巨噬细胞 E.早幼红细胞 答案:C 19.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巨幼细胞贫血 答案:E 20.一般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 A.正常色素性贫血 B.低色素性贫血 C.高色素性贫血 D.嗜多色性贫血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答案:A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一、选择题 A 型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带3蛋白是红细胞膜中含量最多的一种 (D ) A 、 锚蛋白 B 、 收缩蛋白 C 、肌动蛋白 D 、 跨膜糖蛋白 E 肌球蛋白 2、影响DNA 合成的常见因素 ( E ) A 、丙酮酸激酶缺乏 B 、铁缺乏 C 、维生素C 缺乏

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核心考点

血液检验 红细胞检验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AA) 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分型】 国内根据其病程及临床表现和血象、骨髓象特征将AA分为急性和慢性。国外主要注重实验室特征,将AA依据严重程度分为重型(I 型、II 型)和轻型(I 型、II 型) ①急性AA: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出血,出血部位广泛并常有内脏出血;半数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常在一年内死亡。此型又称重型再障- I 型。 ②慢性AA:起病缓慢、病程进展慢、病程较长(一般在4年以上)。以贫血为主,出血和感染较轻,经恰当的治疗,病情可缓解或治愈,预后较好。此型又称轻型再障。慢性AA病情恶化,血象和骨髓象转变为急性AA的表现,称为重型AA- II 型。 【检验】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

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 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如穿刺到增生灶,骨髓可表现为增生良好,红系代偿性增生,以核高度固缩的“炭核”样晚幼红细胞多见,粒系减少,主要为晚期及成熟粒细胞。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加,以脂肪细胞较多见。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五版考试重点

1. 造血: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 2. 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叶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出生后的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淋巴造血。 3. 髓外造血(EH ):正常情况下,胎儿出生2个月后骨髓以外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等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性疾病及某些恶性贫血时,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4. 造血微环境(HIM ):由骨髓基质细胞、微血管、神经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构成,是造血干细胞生存的场所。 5. 造血干细胞(HSC ):由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的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 6. CFU-S :能形成脾结节的干细胞称脾集落形成单位。 7. 造血祖细胞(HPC ):是指一类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但部分或全部失去了自我更新能力的过渡性、增殖性细胞群。 也称为造血定向干细胞。 8.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 ):是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等干细胞的共性,可在不同环境中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9. 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生理形式,是调控机体发育、维护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又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0. 无效造血:幼红细胞在骨髓内分裂成熟过程中发生的“原位溶血”,或红细胞进入循环后很快被破坏,称无效造血。 11. 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 微米,圆形或类圆形,胞核较大,圆形或类圆形,居中或略偏位,约占细胞的2/3,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染淡紫红色,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 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水粉画蓝色,绕于核周,一般无颗粒。 12 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5 微米,比原始粒细胞大,园形或椭园形。胞核大,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开始聚集,比原始粒细胞粗糙,核仁清晰可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有时在核凹陷处可见淡染或无色区域称初浆。胞质内含有大小、形态、多少不一的紫红色非特异性颗粒,分布不均。 14. 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20 微米,圆形。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能出现凹陷,其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和直径之比常小于1/2,核常偏于一侧,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染淡红偏淡蓝色,浆内含中等量细小、大小较一致分布密集的特异性颗粒,呈淡红色或淡紫红色,常在近核处先出现。特异性颗粒和非特异性颗粒可同时存在。 15. 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 微米,圆形。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现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或核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为1/2~3/4,核常偏于一侧,核染色质粗糙,呈小块状,排列更紧密,出现副染色质,核仁消失。胞质量多,充满特异性颗粒 16. 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 微米,圆形,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横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的1/3 以上,形态弯曲呈带状、粗细均匀,也可见核呈S”、”U”、”E”型,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核仁消失。胞 质量多,充满特异性颗粒 17. 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 微米,圆形,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或原始粒细胞者虽未断开,但有明显的切迹,核常分2-5 个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胞质量较多,充满特异性颗粒。 18. 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5 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直径的 4/5,居中或略偏位,染色质呈颗粒状,较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仁1-3 个,大小不一,边界不清。胞浆量少,绕于核周,呈深蓝色浓稠不透明,有油画蓝感,近核周围染色较淡,称核周带,呈鱼肚白色。 19. 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 微米,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可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直径的2/3 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小块,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深蓝色浓稠不透明,其蓝色较原始红细胞深,有油画蓝感,近核周围染色较淡,称核周带,呈鱼肚白色。 20. 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 微米,圆形。胞核圆形,居中,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或团块状,核染色质呈紫红色,副染色质明显,有碎墨样感,核仁消失。核质量多,胞浆内血红蛋白生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由于血红蛋白量的不同,胞浆呈嗜多色性。 21. 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 微米,圆形,胞核圆形,占细胞的1/2 以下,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紫黑色团块或凝缩成炭块。胞浆量多,呈浅灰色或浅红色。 22..网织红细胞为晚幼红细胞刚脱核向成熟红细胞过渡的中间分化阶段,仍属未成熟红细胞,用煌焦油蓝做活体染色时,可在细胞内看到网状、线状、颗粒状网织结构 23. 红细胞平均直径为7.2 微米,呈双凹圆盘状,无核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临床血液学(B1型题)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临床血液学(B1型题) 1、卵黄囊造血期 A.胚胎第2~9周 B.胚胎第6周~7个月 C.胚胎第8个月开始 D.胚胎第6~7周 E.胚胎第3个月开始 2、肝脏造血期 A.胚胎第2~9周 B.胚胎第6周~7个月 C.胚胎第8个月开始 D.胚胎第6~7周 E.胚胎第3个月开始 3、骨髓开始造血 A.胚胎第2~9周 B.胚胎第6周~7个月 C.胚胎第8个月开始 D.胚胎第6~7周 E.胚胎第3个月开始

4、人体最大的造血器官 A.卵黄囊 B.肝脏 C.骨髓 D.脾脏 E.淋巴结 5、3~6个月胚胎体内最主要的造血场所 A.卵黄囊 B.肝脏 C.骨髓 D.脾脏 E.淋巴结 6、人体最早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于 A.卵黄囊 B.肝脏 C.骨髓 D.脾脏 E.淋巴结

7、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酸溶血试验 C.抗人球蛋白试验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E.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8、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酸溶血试验 C.抗人球蛋白试验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E.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9、G-6-PD缺乏症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酸溶血试验 C.抗人球蛋白试验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E.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10、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酸溶血试验 C.抗人球蛋白试验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E.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11、尼曼-匹克病为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 D.伴性隐性遗传 E.伴性显性遗传 12、戈谢病为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 D.伴性隐性遗传 E.伴性显性遗传 13、血友病为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卷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1 / 13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小体 B.Cabot环 C.Howell-Jolly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2 / 13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3 / 13 B.TGF-β C.IL-11 D.IL-3 E.TPO 答案:B 11.在人类产生血细胞的过程中,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是 A.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B.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C.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 D.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答案:B 12.关于红细胞系统的发育特点,以下正确的是 A.原始红细胞胞浆内有特异性颗粒 B.早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密集、结块 C.早幼红细胞胞浆量一般较少,染色呈嗜酸性

血检检验重点总结版

1蛋白C系统的组成包括:凝血高调节蛋白(TM)、蛋白C(PC)、蛋白S(PS)、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 2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3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①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②辅助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③观察疾病疗效和判断预后,探讨发病机制。 4同时参与细胞抗凝与体液抗凝的因子有:AT-肝素,蛋白C系统,TFPI。 5骨髓检查诊断意见:肯定性诊断提示性诊断符合性诊断可疑性诊断排除性诊断形态学描写 6胚胎期造血可分为:中胚叶造血期,肝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出生后造血: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7各种血细胞都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8判断骨髓增生程度一般均以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来进行。 9骨髓增生程度通常分成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减低,增生极度减低五级。 10 FAB分类法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 L2, L3 1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常见:毒性颗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大小不均,杜勒小体 12成熟红细胞染色异常有:卡波环,嗜碱性带奴才,豪焦小体 13 我国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类法:M1急性髓系白血病未分化型,M2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成熟型,M3急性早幼粒白血病,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红白血病,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14 异性淋巴细胞:1浆细胞型,2单核细胞型3幼淋巴细胞型。 15骨髓检查诊断的肯定性诊断: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等. 16血小板的止血功能粘附功能,聚集功能,释放反应,凝血反应,促凝作用,血块收缩 # 17凝血因子: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7,9,10。接触激活因子:,PK。促凝辅因子:5,8,vWF,HK 18细胞化学染色临床上常用于:①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②辅助血液系统等 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③观察疾病疗效和预后。④发病机制的探讨 19贫血的分类:增生性贫血,增生不良性贫血,骨髓红系成熟障碍性贫血 Auer小体:是白血病细胞中的棒状小体。瑞氏染色呈紫红或红色,由嗜天青颗粒融合而 成,含核糖核酸及脂类,过氧化物酶阳性暗影。这种小体出现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 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等急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不出现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对急性 白血病的诊断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是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分化成熟障碍,并伴有凋 亡减少的一组高异质性的恶性血液病。 血栓形成: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有沉积物 形成的过程。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微血管内广泛地发生凝血,伴以 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微血栓病性凝血障碍,为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DIC是止血 病理生理改变的一个中间环节,其特点是体内血小板聚集,内外源凝血途径激活,病理 性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在微血管沉积,形成广泛性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

临床血液学检验-ppt(一)

临床血液学检验(一) 姜春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三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第六章 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 血液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血细胞形态学:研究血液中有形成分形态; 血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 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 血液免疫学: 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遗传血液学: 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 血液流变学 :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 实验血液学: 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的等。 2014-10-31

临床血液学 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临床血液学检验 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工作对象。 2014-10-31

二、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1.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1)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 例如:骨髓瘤患者会因为肾衰竭就诊于肾病科;粒细胞缺乏症和白血病同时会出现严重喉头感染和水肿急诊入住五官科等等 2)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 许多非血液系统疾病都会有血液病的并发症:红细胞增高、贫血、白细胞减少等 3)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 例如:对于急性失血的患者输注全血、红细胞悬液或血浆等。 2.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2014-10-31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一节 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器官 分三个期:中胚叶造血期(卵黄囊造血)、肝脏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2014-10-3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