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域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or 编码→存储→提取

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创造性思维:是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它们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意志: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兴趣: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定向和动力功能。

能力: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人格心理特征。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脾气、秉性。它是依赖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

性格:人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知觉的规律:(特征或基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挂图和黑板上的字

知觉的理解性:设计图纸,专业人员能看懂内容和意义

知觉的整体性:窥一斑而知全豹

知觉的恒常性:无论何时都觉得红旗是红色的(颜色、形状、大小、亮度恒常)

识记规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2、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3、活动任务的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识记的方法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系列位置效应

3、识记材料数量和学习程度

4、识记的方法

5、情绪和动机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识记的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2、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技巧

3、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4、合理组织复习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时间、运用感官参与复习、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适当过度学习)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I、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II、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III、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IV、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原型启发

4、已有知识经验

5、情绪与动机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心向(定势)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观察的品质:

目的性、

精确性、

全面性、

深刻性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

持久性、

准确性、

准备性

思维的品质:

①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②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④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③思维的灵活性(举一反三,善于迁移)与敏捷性(速度快,正确性高)

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

注意的稳定性:如上课要听教师讲,要做笔记,又要看演示,但这些行为都服从于听课,因此,是稳定的。

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分散(被无关事物所吸引,分心)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知觉对象的数目(简单任务下能注意5~9个项目)

注意的分配:如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注意的转移: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

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与之相反:受暗示性(盲从)和独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与之相反:优柔寡断和草率武断)

意志的自制性(与之相反:任性和怯懦)

意志的坚韧性(与之相反:动摇性和执拗性)

意志行动的特征: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

3、克服内部与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1、新颖独特性

2、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发散思维为核心——发散思维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4、灵感状态

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已、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成规等。

性格的意志特征: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

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学习具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

2、学生学习具有间接性

3、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策略性风格性

4、学生学习具有被动性

简答分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相关的知识

3、引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提出观察方法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成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

2、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或图表所标志的意义

3、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4、引导学生开展想象活动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

1、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各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成分,丰富学生的理智感

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

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2、组织实践活动,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指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4、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学生的需要与教育:

1、了解学生的需要

2、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抑制不合理需要

3、引导和培养学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

学生的兴趣与教育(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④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③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⑤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⑥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⑦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能力的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4、特殊能力的差异

5、智力的性别差异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6、早期经验

7、教育与教学

学生能力的培养:

1、注重对早期经验的培养

2、教学中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4、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5、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6、注意培养学生和非智力因素

气质与教育:

1、对待学生克服气质偏见

2、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对胆汁质: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人格品质。

对多血质:可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其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

点。

对黏液质: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优点。

对抑郁质: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5、组建班干部队伍时要考虑学生气质类型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家庭、学校教育、同伴群体、社会实践、自我教育、社会文化因素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归因使生继续努力

5、适当开展竞赛

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心向(定势)

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如何提高直观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灵活教学

促进知识保持的办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精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学习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操作技能的形成:

1、操作定向

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

4、操作熟练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一)复述策略

1、定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常用的几种方法:

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

(二)精细加工策略

1、定义: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2、常用策略:

①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决、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

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三)组织策略

1、定义:使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常用策略:

①列提纲;

②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③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二、元认知策略

(一)概念:

1、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①元认知知识(知道做什么):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包括对人人作为学习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②元认知控制(何时、如何做什么):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2、常用策略:①计划策略、②监视策略、③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注意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3、努力管理策略:自我激励

4、学业求助策略

2、教授与训练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知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动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教师成长的具体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业训练。

4)教学经验反思。(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行管的养成

(4)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知己朋友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1)课前计划的差异:

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新教师的课时计划:依赖课程目标,不会随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改课前计划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维持学生的注意方面: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

4)课堂练习:专家型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型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而新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规范。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教师或缺乏或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3)课后评价的差异:

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

专家教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

(2)其他差异

(3)专家型的教师的师生关系融洽,人格魅力大,对职业的情感投入程度高,职业义务感和责任感强。

过程

思维的一般过程:

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括、

系统化与具体化

问题解决过程:

1、发现问题

2、明确问题(理解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功能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情绪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

信号功能(微笑表赞赏)、

健康功能、

感染功能(共鸣和移情“爱屋及乌”)

还有强化功能、迁移功能、疏导功能、协调功能。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节功能(强化功能)

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发展、延迟模仿的产生

②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不可逆运算、不能够推断事实、泛灵论(所有生物都有生命)、转换推理

③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去自我中心性、可逆性、守恒、分类、序列化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反思能力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3岁);

3)主动对内疚(4~5岁);

4)勤奋对自卑(6~11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

7)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失望(成年晚期)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

②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③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④公正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故事。①前习俗水品②习俗水平③后习俗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