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 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 , 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以侵入体,应注意研究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包括自变质现象、围岩的

接触变质和机械破碎等情况);所处的构造部位及原生裂隙和岩脉等情况。对喷出岩,应注意研究

其喷出或溢流形式;岩性、岩相的分异变化规律;原生或次生构造(气孔状、杏仁状、流纹状或枕状构造等);原生裂隙、捕掳体、韵律、层序及与沉积岩的相互关系等。

1.1.1.1.3 对变质岩,应注意研究其成因分类(正变质或副变质)、变质类型(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动力变质)、变质程度和划分变质带;恢复原岩性质与层序。着重观察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与变质矿物)、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和破裂结构等)、构造(包括变质构造和原岩的残留构造);分析矿物的共生组合和交代关系。特别注意片理、臂理以及小型褶皱等细微构造和原岩层理的区别。

1.1.2 地质构造的观察与描述

1.1.

2.1 褶皱的位置(包括空间位置和与其它构造相互间的位置)、规模、沿走向的

变化规律和倾伏情况;褶皱的形态特征(两翼岩层和轴面的产状、枢纽起伏情况等)、类型、组成岩层的相变、时代和特征;两翼岩层的厚度变化及低次序构造特征以及其褶的组合形式等。

1.1.

2.2 断裂的位置、规模、产状及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形态特征;构造破碎带的构造岩种类、特征(角砾的粒度、排列情况、胶结类型和程度、溶蚀现象和风化特征)及破碎带和破碎影响带的宽度;判定断层的两盘相对错动方向、力学性质、构造次序,并分析与地下水活动关系。

1.1.

2.3 裂隙统计点的位置和所处的构造部位 ; 裂隙的分布、宽度、产状、延伸情况及充填物的成分和性质;裂隙面的形态特征、风化情况;各组裂隙的发育程度、切割关系、力学性质和性质转变情况;并注意裂隙的透水性。裂隙统计应力求在相互垂直的两个面貌上进行,其面积不应小于

1×1平方米。观测内容填在记录表上。

1.1.

2.4 臂理和片理的空间位置和所处的构造部位、分布规模、产状、性质等。

1.1.3 对第四纪地层的观察与描述

在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中 ,对第四纪地层的露头应详细观察描述,内容包括:地层的颜色、岩性、岩相、结构和构造特征、特殊夹层、各层间的接触关系、所含化石及露头点所处的地貌部位等。

1.1.3.1 颜色

注意原生与次生、干与湿、水平与垂直方向的颜色变化及特殊色、色带、色斑的过渡和混染情况,特别是一个地区主要沉积物的主要色序。描述时,一般辅色在前,主色在后。特殊颜色最好用常见物品的颜色来形容,如栗色、砖红、瓦灰、藕荷色等。

1.1.3.2 岩性

1.1.3.

2.1 砾石类

砾石的成份、粒径(最大、最小、一般)、分选性、磨圆度等的相对含量;测定砾石的长轴方向与长轴轴面产状,以供绘制砾石扁平面极点分布图或玫瑰花图,帮助判断物质来

源、搬运动力与距离,为确定成因类型和地层的相对年代提供依据。

砾石分类表1 — 1

野外肉眼鉴定:

砾石,卵石等颗粒较为粗大的土,土粒可以用尺直接测量,形状也明显可见。应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测量其最大和最小的土粒,分成粒组,估计其含量,并注意其形状是浑圆的还是棱角的,即可相当准确的定出土的类型名称。见表1-1

1?1?322 砂类

砂的矿物成分、颗粒形状、粒度、磨圆度,压密程度和湿度状况,次生矿物成分及胶结状况(胶结物成分与胶结性状),加酸起泡程度,重矿物含量及其富集部位等。

野外肉眼鉴定:

砂土干时为松散状,没有结块。砂粒的大小可以用放大镜在地质野外记录本的毫米方格纸上进行估计。一般毫米方格纸的线条本身宽约0.25伽,方格的空白宽约 0.75伽,在放

大镜下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测定土粒的直径。并粗略估计各种大小的砂粒的百分含量,据以进

一步划分砂土的类型。见表 1-2

1.1.3.

2.3 土类

干湿时的物理状况,特殊现象(如黄土的大孔隙性、泥炭的气味、腐烂程度;淤泥的矿物含量等)。并利用搓条等野外简易方法对土进行分类命名。

野外肉眼鉴定:

粘性土湿时都具有粘性,所以一般用湿测法进行粘性土的野外鉴定。湿测法就是取土若干放在手掌上,稍加水数滴,调成稠糊状态搓粘之,看其搓成土条或土球的性能,以鉴定

之。

如土条能搓成直径小于 1伽的细条,可定为粘土。若为亚粘土(粘粒含量小于30% ,

其粘着性就要比粘土差些,因此搓出的土条不会小于1伽,只能搓成1?3伽的细条,而且

将土条可以搓成球。亚砂土不象亚粘土那样能搓成表面光滑的土球。砂土搓不成球,这是和

亚砂土不同的,用这种方法很容易将二者加以鉴定。见表1-3

细碎屑土详细分类表表1 —

3

1.133 结构与构造

详细观察描述地层剖面的结构特征(冲积层的二元结构,洪积层的相变和透镜体夹层,

残积层与基岩的过渡关系等)及土的结构与均一程度,碎屑混入物的成分,砂的松散和胶结状况(胶结程度、胶结物种类及胶结类型)以及砾石的排列方向等。对层理或层面的类型、产状以及孔隙、生物构造特征等均应详细观察描述。

1.1.3.4 特殊夹层

地层中的含矿层(石膏夹层或石膏散晶、软锰矿、芒硝、盐晶等)、泥炭层、淤泥层、结核层、纹泥层、胶结砂层及古土壤层等在地层剖面中的位置与特征。对结核与包裹体,应分别描述其颜色、成分(加酸起泡程度等)形状(大小、形态和表面特征)、内部结构与构造(层状、同心圆状、斑状、块状、坚硬、松散等)、散布状况、与围岩的过渡关系(明显的、渐变的)以及伴生情况与侵染情况等。

1.1.3.5 化石

产出层位,名称、数量、形态大小、保存状况、石化程度、分布状况等。

1.1.3.6 各层接触关系与岩相变化

接触类型(冲刷接触、明显接触、突变接触和逐渐过渡)与特征,界面上有无冲刷痕迹

和砾石。对突变接触,应注意观察是沉积条件的改变还是沉积长期间断。选取地层出露较全的露头点进行分层描述与地层厚度的测量,并注意观察岩属岩性与厚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此外,对第四纪地层露头点所处的地貌部位与地貌形态特征,应作观察描述,必要时

进行素描或照象。对砂层中的土块或土层中的砂包等现象亦应作详细的描述。

1.1.4 对地貌的观察与描述

地貌的观察与描述应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紧密配合,着重观察研究与地下水富集有关或由地下水活动引起的地貌现象。

1.1.4.1 基本地貌单元(平原、丘陵、山地、盆地等)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特征(海拔高程、水系平面分布特征,分水岭的高度及破坏情况,地形高差、切割程度及地表坡度等),并分析确定其成因类型。

1.1.4.2 河谷地貌的调查

谷底和河床纵向坡度变化情况 , 各地段横剖面的形态、切割深度及谷坡的形状(凸坡、凹坡、直坡、阶梯坡等)、坡度、高度和组成物质,谷底和河床宽度以及植被情况等。

1.1.4.3 河流阶地的调查

阶地的级数及其高程 , 阶地的形态特征长、宽、坡向、坡度(阶面的相对高度和起伏情况以及切割程度等),阶地的地质结构(组成物质,有无基座及基座的层位、岩性,堆积物的岩性、厚度及成因类型)及其在纵横方向上的变化情况,阶地的性质及其组合形式。

1.1.4.4 冲沟的调查

位置(所在的地貌单元和地貌部位)、密度与分布情况,规模及形态特征,冲沟发育地段的岩性、构造、风化程度、沟壁情况及沟底堆积物的性质和厚度等,沟口堆积物特征,洪积扇的分布、

形态特征(长、宽、坡向、坡度、起伏情况和切割程度等)及其组合情况。

1.1.4.5 微地貌的调查

所处地貌部位和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地下水富集和地下水作用的关系。

1.1.5 水点的观察与描述

调查的水点包括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及人工露头。前者有泉、沼泽和湿地;后者有水井、坎儿井及揭露了地下水的钻孔、矿井、坑道和试坑等。

1.1 .5.1 水井、钻孔的调查

1.1 .5.1.1 井孔的位置及所处的地貌部位 ,井孔的深度、结构、形状及口径。

1.1.5.1.2 了解井孔所揭露的地层剖面,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厚度和含水性质。

1.1.5.1.3 测量水位、水温、选择有代表性的水井进行简易抽水试验,并取水样作化学分析。通过调查访问搜集水井的水位和涌水量的变化情况。

1.1.5.1.4 了解水的使用和引水设备情况 .

1.1.5.1.5 对自流井,应着重调查出水层位和隔水顶板的岩性、水头高度及流量变化情况。

在地下水已被开发利用的地区,要采取访问与调查相结合的机民井普查方法,充分搜集和利用历次调查登记的以及地方保存的机、民井资料。

调查内容填在“民井调查记录表”上。见附表 1

1.1.5.1.6 “民井调查记录表”填写要求

(1)野外编号:按地质点号依次排列。

(2)室内编号:依地质点顺序号大小依次排列为井1、井 2、井 3,, 井 n,

或用字母代替为 J1、 J2、J3,,Jn 。(一个工区要统一)

(3)井名:若有井名时则旅真写井名,如“甜水井”、“幸福井”“党恩井”等;没有井名时则填写村名,如“小纪汉井”、“薛庙滩井”等;若一个村有两个以上井时,如小纪汉村有 3 个井,井名则为“小纪汉井1”、“小纪汉井2”、“小纪汉井3”等。

4)图幅名称:本井所在的地形图名称。

(5)井口标高:井口与地面相平的标高,若有井台时,则减过井台高度。

(6)坐标:(方里网)本点所在的X: Y : H :,用手持GPS定点。其方里网X: Y : H : 大小图上及记录表要一致。

(7)井的位置:以最近的具有明显标志的村庄、水塔、庙宇、高压线杆及及通讯基站

等为参照物。如:位于小纪汉村东关公庙120°方位300m处。

(8)井深:地面至孔底的深度。有两个方面直得注意,一个是原成井时的深度,一个是淤积后的深度,两方面均要填写清楚。(注意:不要把井深填写成井台口至孔底的深度)

(9)井台高度:地面以上井台的高度。

( 10)井口直径、井底直径: 当井为圆形时,直接量取直径;当为方形时,则量取长、宽。如长为0.8m,宽为Im井口直径则写成0?8 × 1.0。(注意:井筒形状各异,有直筒形、上大下小,上小下大,要如实填写。)

(11)距地表水: 本井至地表水边缘的距离。地表水一般指河流、湖泊、海子、池塘、鱼池、水库等具有一定容积的水体。

(12)静水位埋深:地面至水面的深度。(注意:不要把静水位埋深填写成井台口至水面的深度)

( 13)出水量:若是机井时,要访问潜水泵是几吋,出水量每小时或每天多少吨。连续能抽多长时间,恢复至抽水前水位时需要的时间。

若是民井,若安有小潜水泵时,和访问机井相同;若是用人或辘轳提水,则访问每天能提多少担,最后合成每天能出多少吨。

( 14)气温、水温:气温直接量取,水温量取时,把温度计放在水中最少 5 分钟后,

握住上方,读数。

( 15)色:一般为无色,当含有某种化学成分或有悬浮杂质时,地下水则可能呈现出其它颜色。如含 Feo的水呈浅蓝色;含 Fe2O3的水呈褐红色;含腐植质的水呈暗黄褐色;

气味:一般为无,当含有 H2S时,水便有臭鸡蛋味;若有有机物存在,水便有鱼腥臭味;

口味:一般为无,其味道的产生与水中含有某些盐分或气体成分有关。含有NaCl 的水具有咸味;含NaSO^水具有苦味;含有机质的水具有甜味;含CO2气体的水具有清凉可口之感等。

透明度:一般为透明、半透明、微透明、不透明。

(16)井的类型:为完整井、不完整井。完整井是指该井全揭露含水层,底部为隔水层;不完整井是指该井含水层未揭穿,即孔底未见隔水层。

(17)建井时间:指成井时的时间。年、月、日。

(18)井壁结构:当井壁未采取措施时,一般为土质结构、石质结构、上为土质下为石质结构等;当井壁采取措施时,一般为砖砌、石砌、水泥管等。

(19)洗井记录:由于井内被泥沙淤积,过一段时间需要清理,即洗井。访问多长时间洗井一次。

(20)距污水坑:井至污水坑的距离。污水坑大的一般指,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水聚集的地方,

野外地质填图方法-郭宏祥

野外地质填图方法 填图前的准备工作 (一)搜集工作区内的所有相关资料 地质(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件)、矿产(矿床、矿点、矿化点)及物、化探、航片等各种报告及原始编录资料,典型的岩矿石标本、鉴定及化学分析资料、地形图、有关技术规范、细则、图例及必要的参考文献和图书。 (二)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研究,初步拟定工作区内地层层序及填图单位,提出存在的一些地质问题,作为野外填图时参考。根据地层分布情况选择野外踏勘路线。 (三)野外实地踏看(包括参观标准剖面),了解区内地层分布、层序和总体产状、矿(化)体、蚀变带分布的范围,地形条件和植被发育情况,初步布置观测路线和选择实测地质剖面位置。把踏勘收集到的资料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旧资料的可靠程度。 (四)编写地质设计 野外填图工作 (一)实测地质剖面。每个填图单元和不同时期侵入的代表性岩体都应测到。每个填图单元至少应该要有一条完整的地层实测剖面。剖面实测要采集一系列样品:手标本、光薄片样、岩石光谱样、

人工重砂样、各种岩性放射性标本样、化石或微古样、测年样等。做好各项记录,填好表格 室内整理:表格整理及地层厚度计算(采用万能公式计算地层厚度);记录本整理;作实测剖面图。样品登记造册、包装、送样等。路线地质观测 点线距布置: 路线基本形式: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为辅。路线一般都是在室内根据填图成果预先有目的布设好的,甚至包括点的大概位置。 点的布置原则:以能有效控制各种地质界线为原则,一般应布置在填图单位的界线、标志层、化石点、岩性或岩相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岩体的接触带和内部相带的界线;矿化现象、蚀变带、矿体;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 .水文地质 1.1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 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八、、?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 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以侵入

第八章 构造地质学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第三节褶皱的野外观察与研究 在野外地质调查或填图过程中,对褶皱这一最基本的构造形迹进行观察与研究,是揭示某一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故通常被野外地质工作者所注重。 一、常用分类方案 可从不同角度对褶皱构造进行分类,现择其常见者概述如下。 1.褶皱位态分类 褶皱空间位态主要取决于轴面和枢纽的产状,根据轴面倾角和枢纽倾伏角将褶皱分成七种类型。 褶皱位态分类简表 主要根据各褶皱形态的相互关系和厚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分类:①平行褶皱主要特征是:褶皱面作平行弯曲;同一褶皱层的真厚度在褶皱各部位一致;弯曲各层具同一曲率中心;向下消失于滑脱面上。②相似褶皱主要特征为:褶皱面作相似弯曲;各面曲率相同,但无共同的曲率中心;两翼变薄而转折端加厚;平行轴面量出的视厚度在褶皱各部位相同;褶皱形态随深度的变化保持一致。(2)兰姆赛的褶皱形态分类。兰姆赛(Ramsay,1967)根据褶皱横截面上褶皱层厚度变化和等斜线的形式将褶皱分为 3 类 5 型,目前已被广泛采用。 Ⅰ型褶皱——等斜线均向内弧收敛,内弧曲率大于外弧曲率。再根据厚度变化细分为三 个亚型。 ⅠA型褶皱——褶皱层的厚度在转折端部分比翼部小,可称顶薄褶皱。 ⅠB型褶皱——褶皱层的厚度在各部分相等,是理想的平行褶皱。 ⅠC型褶皱——转折端的厚度比翼部的略大,是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的过渡类型。 Ⅱ型褶皱——等斜线相互平行,内弧和外弧的曲率相同,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Ⅲ型褶皱——等斜线向外弧收敛,外弧曲率大于内弧曲率,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3.其他分类方案 为便于对褶皱描述,可根据褶皱两翼之间的夹角(翼间角)大小,将褶皱描述为平缓(180 °~120°)、开阔(120°~70°)、中常(70°~30°)、紧闭(30°~5°)、等斜(5°~0°) 几种类型;还可以根据褶皱转折端的形态将褶皱描述为圆弧(滑)、尖棱、箱状褶皱和扰曲等。 70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水文地质调查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内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内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内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内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内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1.1.1.1.2 对火成岩,必须注意调查其成因类型、产状、规模及围岩的接触关系。以侵入体,应注意研究其与围岩间的穿插和接触关系,接触带特征(包括自变质现象、围岩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方法细则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2000—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剖面比例尺一般是填图比例尺的5—10倍。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一般采用全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即剖面地质点点位在分层处。同时要考虑地形的起伏情况。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1︰50000填图格式。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要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矿区1∶1万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一、目的任务 矿区地质测量的任务,就是将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的比例如实反映在地图上,编制矿区地形地质图。它必须详细反映矿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产状及按触关系;构造类型、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火成岩的岩性、期次、相带、蚀变作用及火山机制;矿床特征。 矿区地形地质图是各勘查阶段最基本的图件,是编制各种综合图件和进行储量计算的基础。同时又是确定勘探方法和合理使用各种勘查的手段依据,也是未来矿床开采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矿区地质测量在矿区勘查工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 填图比例尺的选择必须符合有关勘探规范的要求,根据不同矿种和矿床类型及规模大小而定,一般在1∶500~1∶10000之间。 二、填图准备工作 1、熟悉资料,充分收集和认真分析研究已有的地质、物化探资料,初步掌握矿区地层、构造、火成岩及矿床特征,了解矿区地质调查史和矿床开发史,前人工作成果及结论、建议等。 2、研究以往地质工作果,编制必要的综合图件,提出重点解决的地质问题。 3、野外踏勘,了解矿区范围及基岩出露情况;了解地层分布和层序、矿体(层)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掩盖程度、施工条件等情况,选定实测地质剖面的位置。 4、编写设计。 三、实测地质剖面 1、总体要求 地质地层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工作,一般矿区至少要有1~2条完整的地质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复杂或面积较大的矿区要实测2~3条地质地层剖面。若为区域性地质矿产普查,则应根据地层分布情况和构造复杂程度适当增加实测剖面数。 根据实测地质地层剖面和探矿工程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正确的地层层序,查明其接触触关系、地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征、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岩相建造、沉积特点等,确定侵入岩的相带划分原则和火山机制及变质相带。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并确定其时代,确定标志层和填图单位。要编制可以代表工作区(或矿区)地质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以作为工作区(或矿区)统一分层对比的依据。 实测剖面的比例尺视地质填图的比例尺和地质矿产的复杂程度而定, l∶万至1∶1万地质填图,其实测地质地层剖面的比例尺一般是l∶2000至1∶l000。l∶5000至1:l000的地质填图,实测地质地层剖面为l∶500至l∶100,若为专门研究某一地段地层的含矿性或进行矿体(层)的物质成分,矿石类型划分,则一般采用l∶100至l∶50比例尺。 2、剖面线的选择 剖面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化石丰富、基岩出露较好和地层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当实测剖面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可测制辅助剖面予以弥补。 为了保证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体(层)界线、构造线等若被浮土掩盖,必须用工程予以揭露;其间的岩性变化,应有适当间距的探槽、探井加以控制,必要时可使用浅钻、物化探等多种手段予以配合。 3、剖面的实测 (1)剖面线原则上应是垂直地层走向的一条直线。当遇到地形条件很差的地段,或地层走向发生变化与剖面线夹角小于30度,或剖面两侧地质现象不清楚时,应视具体情况进行揭露,或根据标志层或岩性对比,沿走向方向平移或改变剖面线的方位。 (2)沿剖面方位以地形变化点为导线点,然后沿导线点布置地质点,点位不得超过剖面线应左右一米。详细划分碧性层和记录测量数据,逐层对岩石和矿化特征及接触关系、构造特征等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 (3)按相应比例尺要求,在图上凡厚度大于1毫米的地质体必须单独划出,不足此数的标志层、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 1.1 资料收集 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 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处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误差校正。这一步的目的是使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具备正确的坐标数值。数字化的地形数据是根据扫描的地形图矢量化得到的,所以具备的坐标系是一种用

1:2千地质填图细则

矿区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一、填图工作的目的与意义 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地质普查的基础工作方法,根据以往我院普查找矿经验,1:2000地质填图,一般都放在普查阶段后期或详查阶段进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填图获得可靠的地表地质资料,详细了解矿床的分布及生成规律,并为进一步找矿提供地质依据。地表填图工作必须先行。通过填图应基本查明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其含矿化构造带的分布位置、规模、形态、产状变化、含矿性;围岩及其围岩蚀变的种类、分布与矿化关系;以及控矿的构造条件,各类构造的分布规律、组合形态和后期构造相互关系等。 二、填图工的技术要求 (一)剖面研究 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之前踏勘过程中选定并测制的。一般在一个矿区要求测制2~3条完整的地质剖面和一条完整的地层剖面。要求技术负责直接参与此项工作。其目的是正确划分地层,建立地层层序,了解其岩性、岩相、构造特征、厚度、可能含有的化石情况;确定矿产时代,丈量厚度,研究岩层的含矿性质、物质成份、结构构造和相互关系;了解岩体的岩石学特征和可能存在的相带;查明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特征和相互关系;根据据剖面测量的编制可以代表

工作区域地质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作为统一分层对比、确定填图单元的依据。 1、实测地质剖面的要求 (1)剖面线应尽量选择在地层出露齐全(有顶有底)、接触关系清楚、构造简单、层序完整、岩性和岩相及厚度具代表性的地段。并应垂直或尽量垂直地层总体走向。 (2)剖面比例尺1∶1000。 (3)剖面测制时,大队(或分队)岩矿鉴定人员应尽可能参于剖面测制工作。 (4)系统采集各类样品 每个分层要有代表性的标本、薄片、岩石光谱样,较厚的层以10—20米间距取岩石光谱样予以控制;视实际情况和需要采集岩石化学样、同位素样(同位素年龄样及稳定同位素样),动、植物化石、微体、古孢粉样。 (5)详细描述各分层的岩性、岩相特征及其变化(注意颜色、成层情况、粒度、岩石结构及构造、产状、主、次要岩性及其数量关系)斜距及厚度等。 (6)注意岩石的含矿性、标志层和其分布情况。 (7)详细研究褶皱形态,收集有关断裂性质产状及规模、含矿性、脉岩、围岩蚀变的关系等资料。岩体剖面要注意接触带围岩的蚀变及是否有矿化特征、岩体冷凝边、岩体岩石成分、粒度变化和相带的划

对地质填图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对地质填图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地质填图工作是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性的基础工作。是将矿区或井田范围内的地面地质信息,按一定比例和图式填绘在地形图上或平面图上,形成地形地质图或平面地质图。有的也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信息都填绘在地形图上,形成综合性的地形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该图是煤炭工业建设远景规划、矿区总体发展规划、矿井初步设计提供的必要的地质资料。 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一般可分为预查(找煤)、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各阶段开展的地质填图工作的项目大同小异利用价值却不一样。一般来说,预查、普查是为煤炭工业建设远景规划提供依据,地质填图的比例尺为1:2.5万~1:5万,甚至1:20万(区测)资料均可;详查则是为矿区总体发展规划,矿井的初步设计提供地质依据,地质填图的比例尺为1:5千~1:1万;勘探成果则是为矿井建设、可行性研究和矿井初步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勘探一般以井田为单位进行,地质填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2千~1:5千。各阶段的要求和要达到的地质研究程度也不一样。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DZ/T0215-200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总之,地质填图工作是一项科学性较强的工作,涉及的学科较多,如地球物理学、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形地貌学、古生物地史学、岩矿学、煤田地质学、测量学、地质制图学等。地质填图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是体力和脑力相结合、野外与室内

并重的工作。作为一个合格的地质工作者必须能胜任地质填图工作,从地质填图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对此项工作绝不可漠然置之,等同一般来对待。 下面谈一下地质填图工作的基本要求及方法: 一、室内准备工作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要的准备是不能少的。首先是做好室内的物质准备工作,如罗盘、GPS、野外地质包、放大镜、地质锤、卷尺、稀盐酸瓶(13%)、文具、记录手册(或卡片)、通讯工具、照录相器材、标本袋等物件(最好每人必备)。 另外,在室内必须做好技术准备:首先在接受任务时,要明确填图的目的和任务;所处的勘查阶段,填图的比例尺、面积、工作地点和完成任务的时间等,并要收集、研究填图区及邻区以往的地质工作情况及地质资料。对填图区的地质情况有初步了解。再是要熟悉有关的规范规程,及本次地质填图的设计要求。 二、野外准备工作 1、去野外进行实地踏勘:熟悉填图区的范围,了解填图区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行政区划、集市场镇、道路交通、风俗民情、水文气象、矿产开拓等情况。着重了解填图区的地层分布,主要是褶曲及断裂带等地质情况。 2、实测地层剖面:按填图规程和设计要求,实测地层剖面,一般不应少于3条,条件许可应多测为好,通过实测地层剖面,了解地

1比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 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格式如下: (导线号)0-1导 (方位)160° (导线长)100米 (坡角)+5° (分层位置)5米 (层号)② (岩性名称)砂岩 (岩性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特征、含量、矿化、蚀变特征岩层宏观特征、产状等。采集样品 9.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整饰、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万地质填图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推荐-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精品

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1 规范引用 GB/T 13908-20XX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DZ/T 0078-19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DZ/T 0079-1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 DD20XX- 01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2 地质填图 按工作区划分的岩性填图单元,采用穿越法及追索法,用地质观察点、线结合的形式,辅以少量探矿工程揭露,将各地质界线等要素填绘在地形图上。 3 准备工作 3.1 准备工作区地形图 工作区地形图可以收集或由专业人员实测,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工作区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如果收集不到与工作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1:50000的采用1:25000的地形图;1:10000的可以由1:50000的地形图放大校正后即可,1:2000的地形图需要实测)。 3.2 其它用品 还需要准备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照相机、手持GPS、记录本、自检互检表、采样登记表、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碳素笔、红色中性笔、绿色中性笔、图夹、样袋、钢卷尺、白色胶布、记号笔、红布条、红色油

漆、毛笔等。 3.3 罗盘校正 野外工作前要统一罗盘精度,根据1:5万地形图给出的参数校正磁偏角,我国一般均为北偏西,刻度盘逆时针旋转坐标纵线与磁子午线的夹角即可。罗盘水泡都能居中后固紧螺丝即可。罗盘每月检查校正一次,项目组填表登记备查(罗盘校验表见附表)。 3.4 GPS校正 野外观察点定位采用手持GPS定位,使用前统一到国家三角高程控制点(至少三个)或采用国家三角点引入的控制点(至少三个)做统一精度校正,在同一点保持各组GPS读数的一致性。每个月应在控制点对GPS 进行校验1-2次,以保证定点精度,校验后应填表登记备查(GPS校验表见附表)。地质点标定的误差标在图上不大于1mm(不同比例尺有不同的误差标准,如1:1万误差小于10m;1:2千误差小于2m)。全部保留GPS 航点并存档备查。 3.5 踏勘 针对拟定的工作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矿区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地质人员,对测区进行踏勘和实测剖面,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填图单元、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划分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3.6 人员组成 填图组一般由2人组成。 4 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 4.1 地质路线布置

地质填图要求及规范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

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L-斜坡距 α-岩层真倾角 β-地层坡度角 γ-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的夹角。 地形坡向与岩层倾角相反时用“+”,相同时用“-”。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补正、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前言 a.剖面测制的目的; b.剖面线位置、方向、座标、长度、测制方法; c.工作起始、完成日期、工作单位及主要工作人员; d.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长度、标本、样品件数。 (2)地质成果 a.简述剖面测制区的区域构造部位及地层、构造特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野外填图工作细则

1.水文地质 1.1 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其调查的基本容一般包括:地质调查、地貌调查、地表水调查、地下水点调查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物理地质现象等的研究工作。通过以上工作,初步查明地下水理藏、分布和形成条件的一般规律,并阐明区水文地质条件。 要求: 调查记录格式要求统一,点位准确,图文一致。各类观察点观察要仔细,描述要准确,记录容尽可能详细,要有详细的照片或素描图。各类地质调查点除对岩性描述外,对地层的基本层序、产状要素、接触关系及构造特征要详细描述。各类地下水调查点要描述出露位置、地形、地层、含水层、构造条件等,并确定泉或井的成因和类型,测定流量、涌水量、水位、了解水质并取样,同时访问泉(井)的动态特征,记录井的口径、结构及抽水设施。 各种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检查整理完毕,发现有疑问、错误、异常或遗漏时,必须到场据实更正或补测,严禁在室凭记忆修改。 工作手图、清绘图、实际材料图应齐全,标绘容及图式符合制图原则,标记准确,记录和图件相互一致。 1.1.1 地质观测点的观察与描述 地质观察点的布置,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体为原则。下述情况一般都应定点: 地层、标志层、化石层的界线;不同岩性、岩相或部相带的分界线;断层、褶皱枢纽、构造转折部位;重要的或具有代表性的地层产状、裂隙、臂理、脉岩及样品采集地点;岩溶现象和滑坡、塌方等自然现象发育处以及阶地、夷平面或其它地貌界线。 1.1.1.1对基岩地层岩性的观察与描述 对各类岩层的观察与描述,一般包括:岩石名称、颜色、(新鲜、风化、干燥、湿润时的颜色)、成分、(机械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与构造、产状、岩相变化、成因类型、特征标志、厚度(单层厚度、分层厚度和总厚度)、地层年代和接触关系等。 1.1.1.1.1 对沉积岩,必须注意调查层理特征、层面构造、沉积韵律和化石。对碎悄岩类,应着重描述颗粒大小、形状、成分、分选情况、胶结类型和胶结物的成分、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波状层理和交错层理)、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和结核等。对泥质岩类,应着重描述物质成分、结构、层面构造、泥化现象等。对炭酸岩类,应着重研究化学成分,结晶情况、特殊的结构和构造(如鲕状结构、竹叶状结构、斑点状构造及缝合线等)、层面特征及可溶性现象等。

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第一章地质填图工作方法 一、准备工作 1、收集有关资料 2、野外地质踏勘 二、实测地质剖面 建立地层层序,确定填图单元 基本掌握: 地质剖面布测、分层、记录描述、填表和手标本、样品采集方法,层厚度计算方法,层剖面图和柱状图绘制方法,编写地质剖面小结。 1、剖面位置的选择和比例尺的确定 2、实测地质剖面要求 3、观察记录和描述方法 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如岩性变化、出露宽度、地质体产状、断层、节理、褶曲要素、矿体、接触关系、蚀变类型等仔细观察,还应对剖面上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地貌、古生物层位、矿化现象进行描述。 4、绘制实测剖面图 5、绘制柱状图 6、编写剖面小结 ①剖面测制日期、参加人员分工 ②实测现象、目的、比例尺、剖面长度、各种样品采集数量 ③剖面自然露头情况、工程布置及工程量 ④简述岩石地层单位或岩石单元及构造地质特征,如岩性成分、结构、构造、岩 相、厚度(宽度)、蚀变类型、断裂、褶皱、沉积韵律等特征。 ⑤所测地质体的时代顺序、接触关系。 ⑥剖面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尚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方法 7、确定填图单元 明确各地质填图单元的地质意义及特征,作为填图的基本单元及填图依据。 第二章野外地质填图 本阶段主要任务: 进行路线地质调查,研究地质体的空间形态,相互关系和变化。 填制1:10000的地质图 一、观察线与观察点的布置原则 1、路线布置以穿越法为主,穿越路线斗争以“U”字型为主布置,对主要地质体、接触带、矿化蚀变琏、标志层等,适当布置,沿走向追踪路线。 2、观察点的密度和布置 复杂区:线距点距:100m ①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有利地段线距、点距应适当加密 ②岩性单一、岩石出露较宽的地区,应定岩性控制点 3、观察点的布置原则 以能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 一般布置于地层分界线,不同岩石的接触界线、标志层、侵入岩的边界及接触带。不整

1:2000 地质填图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

一比一万填图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一、1:1000地质剖面 (一)工作方法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10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1:10000地质填图服务。 2.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4.地质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1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1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应放大表示。 5.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 6.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分队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并做文字记录。 7.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8.地质剖面图的内容和布局参照附图1。要加强导线平面图的绘制,绘制方法采用展开法,表示内容:导线、导线点、产状(可选择表示)、地质界线、地层代号、含矿层、断层、主要地物等。 9.进行地层厚度计算工作。用统一表格,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D=L(sin α·cosβ·sinγ±cosα·sinβ) 式中:D-岩层真厚度;

野外地质工作

地质培训学习 学习内容: 一、地质填图、地质剖面测制,探槽、浅井、坑道、钻孔的编录绘制要求 二、各种样品的采集分析及其目的 三、地质规范和资源/储量

一、地质填图 (一)地质剖面的测制 剖面测制前,先要对工区进行踏勘,选择工区地层出露较好,地层出露较完整的地方测制剖面。根据工区地层、构造的复杂程度,一般测制两三条地质剖面。 1、剖面比例尺的确定 2、实测地质剖面的目的 在工区填图之前,要实测地质剖面,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划分填图单元。 3、剖面方向的确定 剖面方向要求大到垂直于地层、构造带、矿体或矿化体走向方向,其夹角不得小于70°。 4、分层要求 按剖面比例尺,大于1MM厚度的层位都要分开,对于小1MM的矿体、标志层也要分层,放大表示。 5、编录格式

剖面名称: 剖面起点坐标: 剖面方位:总体方位参加人员: 前测手: 后测手: 分层: 记录人: 测制日期:

0-1导方位:坡度:斜距: 0-××米,岩性: 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主要矿物成分及含量,蚀变矿化特征,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情况,节理裂隙的产状。层与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地层产状 样品编号取样位置 6、剖面小结 剖面测制的起止日期,剖面长度,参加人员,剖面基岩出露情况,分层情况,取样情况,主要出露地层岩性特征。 剖面上各层岩性特征,出露厚度。 构造特征 矿化蚀变特征。 7、剖面厚度计算 8、剖面图绘制 剖面方向0-180°,从左往右画,180-360°是从右往左画。 (二)地质填图 1、填图底图要求 详查、勘探底图必须是测量人员实测的地形图。 预查、普查可以是以5万或10万的地形图放大到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作底图。

12000地质填图规范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 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格式如下: (导线号)0-1导 (方位)160° (导线长)100米 (坡角)+5° (分层位置)5米 (层号)② (岩性名称)砂岩 (岩性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特征、含量、矿化、蚀变特征岩层宏观特征、产状等。采集样品 9.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整饰、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