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诉讼法复习要点

刑事诉讼法复习要点

刑事诉讼法复习要点
刑事诉讼法复习要点

1实质真实:有错必纠

正当程序:公开审判,期限

2审判权:人民法院,检察权:人民检察院侦查权: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海关所属的走私犯罪侦查机构。

3

审判公开原则(补充)

无论公开、不公开,审理过程向当事人都要公开,判决结果都要公开。

区别在于:审理过程是否向社会公开。

不公开的一审案件(新第183条改):

A、有关国家秘密(应当不公开);

B、有关个人隐私(应当不公开);

C、涉及商业秘密的,不公开审理的(当事人申请,可以不公开)。

注:不公开审理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人民法院以法律独立刑事审判权,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影响。

具有法定情形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原则

具有法定情形的,不追究刑事责任,一追究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或不起诉或中止审理或宣告无罪

具体情形: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告诉才处理的犯罪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

诉讼参与人:当事人(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其他诉讼参与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

被害人的诉讼权利:

(1)对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向公检法机关报案,要求公安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查获、惩罚犯罪,保护合法权利

(2)对公安机关应立案而不立案的,有权向检察院提出意见,请求检察院责令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

(3)对检察院不立案决定不服的,有权向上一级检察院提出申诉

(4)自刑事案件移送审查之日起,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

(5)公诉转自诉的权利

(6)对一审判决不服的,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抗诉

(7)裁判生效后的申诉权

(8)要求民事赔偿的权利

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

(1)刑事诉讼被告人

(2)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

(3)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

(4)未成年人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

(5)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审结前已经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

(6)其他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单位和个人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主要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所实施的犯罪,具体有:

1、贪污贿赂犯罪;

2、渎职犯罪;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

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由检察院直接受理的,经省级以上检察院决定,可由其立案侦查。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刑事自诉案件

(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须:

①社会危害性小,情节轻微;

②案情较简单,有明确的原被告;

③因果关系清楚且被害人有证据予以证明。

(3)公诉转自诉的案件;须:

①案件本身依法应当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院受理;

②公安机关或者检察院已经作出不予追究的书面决定;

③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公安机关或者检察院应当依法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④这类案件侵犯的必须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或者财产权利。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

(1)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

(2)可能判处无期徒刑获死刑的案件

(3)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中涉及财产处理的案件

上级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审判下级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

下一法院认为案情复杂、重大需要上一级法院审判的一审案件,可以请求上一级法院审理Ps(1)上级法院不能把本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交给下级法院审理

(2)人民检察院认为可能判处无期徒刑获死刑的案件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审理后,认为不要判无期徒刑或死刑的,应当依法审理,不得再交给基层法院。

地区管辖(教材第156页)

(一)一般规定

NO24 犯罪地人民法院管辖为主,被告人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为辅。

(二)二个冲突:

1、积极冲突(优先与移送管辖)

NO25 几个同级法院都有管辖权的,由最初受理的法院审判,必要的时候可以移送给主要犯罪地法院审判。

2、消极冲突(指定管辖,教材第158页)

NO26 上级法院可指定下级法院审判管辖不明的案件,也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将案件移送给其他法院审判。

PS:发现正在服刑的罪犯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最为受到审判的,由原审法院管辖

正在服刑的罪犯在服刑期间有犯罪的,由服刑地法院管辖

正在服刑的罪犯在逃脱建有犯罪的,在犯罪地抓捕到的,在犯罪地法院管辖

押回监狱后发现的,有罪犯服刑地的法院管辖

回避的人员:除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外

回避的事由p167

回避的法律效力:被回避的人员一般暂停本案的处理,等待决定。但是,在侦查人员回避作出之前,侦查人员不得停止对案件的回避

回避的审查和决定(第171页)

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

书记员、鉴定人员、翻译人员的回避根据具体情况,由院长、检察长或者公安机关负责人作出。

委托辩护:

犯罪嫌疑人自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做辩护人。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

侦查机关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检察院自首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3日之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

法院同上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也可以由其监护人、近亲属代为委托辩护人

强制指派辩护的情况

犯罪嫌疑人(1)是盲、聋哑的

(2)是未成年人的

(3)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

(4)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的

(5)可能被判处死刑的

PS:第45条:被告人拒绝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辩护,坚持自己行使辩护权的,法院应当准许。

属于应当提供法律援助的情形,被告人拒绝指派的律师为其辩护的,法院应当查明原因。理由正当的,应当准许,但被告人须另行委托辩护人;被告人未另行委托辩护人的,法院应当在3日内书面通知法律援助机构另行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辩护人的范围

律师;人民团体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近亲属

不得担任辩护人的范围

(1)被宣告缓刑和刑罚尚未执行完毕的人

(2)依法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人

(3)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

(4)公检法,国家安全机关、监狱的现职人员

(5)本院的人民陪审员

(6)与本案审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

(7)外国人或无国籍人

Ps:4、5、6、7规定的人,如果是被告人的近亲属或监护人,由被告人委托担任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辩护人的诉讼权利

(2)阅卷权(新38条修改)

辩护律师自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有权查阅、摘抄和复制本案的案卷材料。(比较:《律师法》自案件被法院受理之日起,律师有权查阅、摘抄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所有材料)

其他辩护人要经法院、检察院许可。

(3)会见通信权

(新37条修改)辩护律师有权同在押、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其他辩护人要经法院、检察院许可。

正处侦查期间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案件,辩护律师会见在押、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要经过侦查机关许可

司法机关应在48小时内安排会见。

辩护律师会见时:了解案件情况,提供法律咨询;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可以核实有关证据;不被监听。

补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最高检新规则第45条)

(一)涉嫌贿赂犯罪数额在50万元以上,犯罪情节恶劣的;

(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三)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

调查取证权

辩护律师经证人或者其他有关单位或个人的同意,可以向他们搜集与本案相关的材料

也可以申请人民检察院、法院,调查取证或者申请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

辩护律师经检察院、法院许可,并且经过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证人的同意,可以向他们搜集与本案相关的材料

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义务

(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2)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新第69条改);

(3)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5)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6)不得故意重新犯罪。

注意一:比较被取保候审与监视居住(教材第207、211页)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义务

共同义务:

(3)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5)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不同义务:取保候审: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2、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6、不得故意重新犯罪。

监视居住:1、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住处,无固定住处的,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指定的居所。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或通信。6、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身份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注意二:取保候审与监视居住主要相似规定

1、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

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并应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人和有关单位。(教材第213页)。

2、对人大代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许可与报告程序相同(教材第207、213

页)。

监视居住的情形

(1)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

(4)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

(5)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

(6)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

可以监视居住。

监视居住的执行场所

(1)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

(2)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3)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但是,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4)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执行监视居住后24小时以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

(5)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期限应当折抵刑期。被判处管制的,监视居住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的,监视居住二日折抵刑期一日。

拘留:决定:侦查机关(1)公安机关,但需要经检察院审查批准

(2)检察院(自侦案件)

执行:公安机关

拘留的期限:(1)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应当在3日内,提请检察院审查批准。特殊情况延长1-4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可延长至30日

检察院应在接到公安局的提请书后7日内,做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

(2)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得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在14日内作出决定。特殊可延长1-3日

逮捕的条件(法院、检察院决定,公安机关执行)

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

2)可能判处无期徒刑获死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3)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

(1)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2)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3)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4)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5)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迳行逮捕

4)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应当予以逮捕

5)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

6)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逮捕的程序

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可以讯问犯罪嫌疑人,有下列情况的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

(1)对是否符合逮捕条件有疑问的

(2)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检察人员当面陈述的

(3)侦查活动可能有重大违法行为

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对各自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应当在24小时内进行讯问。如果发现不应当逮捕的,应立即释放(谁逮捕,谁讯问)

逮捕机关应在24小时内通知家属,被逮捕人是律师的,24小时内通知家属及律师协会。

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新第99条改):

(1)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

(2)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

(3)检察院(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

立案的条件(教材第391页)

1、事实要件;有犯罪事实发生

2、法律要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例外:15条)

3、前提要件。管辖是立案的前提。

立案的程序

所有司法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即使对非属其管辖的刑事案件,都应先接受,再移送管辖权的部门,并且通知相关人员。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但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侦查行为

四、侦查行为

(一)讯问犯罪嫌疑人(第407页,新第117条)

1、讯问人员和人数:不得少于2名

2、讯问地点:不需要羁押的,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被送交看守所羁押的,在看守所进行讯问。

3、讯问证件:应当出示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传唤通知书》)。对在现场发现的犯罪嫌疑人,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讯问笔录中注明。

4、讯问步骤

(1)查明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籍贯、身份证号码、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职务、住所、家庭情况、社会经历、是否属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

(2)告知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的诉讼权利,有权自行辩护或委托律师辩护,告知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可以依法从宽处理的法律规定

(3)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他陈述有罪的事实或者无罪的辩解,应当允许其连贯陈述。

讯问方法

(1)先个别讯问

(2)不得采用刑讯逼供或威胁、引诱、欺骗的非法方法获得供述

5、讯问时间:持续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持续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传唤、犯罪嫌疑人,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

讯问和审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

询问证人和被害人

询问地点:侦查人员询问证人,可以在现场进行,也可以到证人所在单位、住处或者证人提出的地点进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知证人到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提供证言。

在现场询问证人,应当出示工作证件;到证人所在单位、住处或者证人提出的地点询问证人,应当出示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

方法:询问证人应当分别进行

技术侦查措施

1、适用范围(新第148条增,第428页)

公安机关在立案后,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

批准手续,可采取技术侦查措施。

检察院在立案后,对于重大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最高检新规则第263条具体为:涉案数额在10万元以上、采取其他方法难以收集证据)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最高检新规则第263条具体为: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情节特别严重),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

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过批准,可以采取追捕所必需的技术侦查措施(注意:不受前面案件范围的限制)。

2、具体程序

(1)批准程序(新第149条增)

批准决定应当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确定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和适用对象。批准决定自签发之日起3个月以内有效。对于不需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应当及时解除;对于复杂、疑难案件,期限届满仍有必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经过批准,有效期可以延长,每次不得超过3个月。

(2)采取程序(新第150、151条增)

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措施种类、适用对象和期限执行。

侦查人员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保密;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与案件无关的材料,必须及时销毁。

侦查终结的处理

检察机关自侦案件案件终结的处理

撤销案件决定书、起诉或不起诉意见书

1、起诉意见书——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2、不起诉意见书——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

3、撤销案件决定书——3种情形(教材第433页)

15条情形之一;没有犯罪事实或以刑法规定不负刑事责任和不是犯罪的

虽有犯罪事实,但不是犯罪嫌疑人所为的

补充侦查

方式(教材第438页):退回补充侦查;检自行补充侦查。

种类(教材第436页):审查批捕阶段的补充侦查(退回补充侦查);审查起诉阶段的补充侦查(退回补充侦查或检自行补充侦查);法庭审判阶段的补充侦查(检自行补充侦查)。

审查起诉的期限

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奇差的案件,应当在1月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

在审查起诉阶段过程中,对于案件进行补充侦查的活动,应当在一个月内完成,补充侦查以两次为限

补充侦查完毕移送检察院后,人民检察院重新计算审查起诉期限

不起诉的类型

法定不起诉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告诉才处理的犯罪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

(7)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

酌定不起诉的类型

1.犯罪嫌疑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

罚的

2.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的

3.犯罪嫌疑人因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过当而犯罪的

4.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

5.中止犯罪或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没有发生损害的

6.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

7.被胁迫参加犯罪的

8.自由、有重大立功表现

证据不足不起诉

案件经过二次补充侦查、证据不足

(四)对不起诉的规制(教材第456页)

1、被害人7日内向上一级检察院申诉,也可直接起诉;(公诉转自诉)

2、被不起诉人不服的,7日内向检察院申诉,要求复查;对复查不服向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检察院提请复核。

3、公安机关可要求复议,检察院应另行指定检察人员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对意见不服向上一级检察院提请复核。

刑事审判

不告不理:法院无权自行受理刑事案件,具有被动性

合议庭的组成:一审(审判员/审判员+陪审员)基层、中级法院:3人

高级、最高法院:3、5、7人

二审(审判员):中级、高级、最高法院:3、5人

高级法院审核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案件:(审判员)3人

最高法院复核死刑案件:审判员3人

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或者出庭候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10日以下的拘留

合议庭在审理案件中,发现材料证据不足的,应当通知检察院移送,或者可以建议检察院补充侦查

庭审的流程: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宣判

(完整版)刑法分则复习资料汇总

刑法分则复习资料汇总注意: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即、已满161 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犯故意杀人、2、己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周岁的人不犯16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14周岁—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责任。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14周岁的人,3、不满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1.罪状和法定刑 罪状是指刑法分则罪行式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法定刑是指刑法分则罪行式条文对具体犯罪所规定的适用刑罚中的种类和幅度 2.分裂国家罪概念和特征 概念:指抗拒中央统一领导,割据一方或制造民族

矛盾,破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行为。 特征: 1犯罪客体:国家安全-国家的统一。○2犯罪客观方面:具有有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 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4主观方面:故意○3.间谍罪概念、特征 概念:指参加间谍组织或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特征: 1犯罪客体: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2犯罪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参加间谍

○组织或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形: 1、参加间谍组织,成为间谍组织的成员,充当间谍 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2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3、3○犯罪主体:本罪的犯罪主体,是达到刑事责任年. 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是中国公民,也可以是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法人不能成为间谍罪的犯罪主体。 4犯罪主观方面:故意○ 4.投放危险物质罪概念、特征 概念: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

刑法总则重点名词解释及相关要点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法的法律,具体的说,也就是掌握甄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刑法的基本原则: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罪刑法定原则: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使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有刑法加以规定。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人人必须守法。定罪量刑行刑一律平等。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刑法的效力范围:第六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属地原则)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第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国家工作人员及军人更应重视) 第八条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限制外国人但又尊重他国习俗) 第九条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出海捕鲸??)第十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一条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我国刑法与1979年7月1日通过,7月6日公布,子1980年1月1日起生效,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刑法通过并公布后,从1997年的10月1日起施行。 刑法的溯及力:只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问题。如果有,则有溯及力。我国用了从旧兼从轻原则。按新法:新法生效后犯罪,新法生效后审判或判决。法定刑较轻是指法定最高刑较轻,若法定最高刑相同,则指法定最低刑较轻。 犯罪构成:是从总体上划清罪与非罪的、此罪与彼罪界限的具体标准,就是依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损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其要件具体变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对象,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

刑法总则复习要点 (1)

第一章刑法概说 刑法的渊源:①,刑法典,即国家以刑法名称颁布的、系统规定 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 ②,单行刑法,即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 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法律 后果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 ③,附属刑法,即附带规定于民法、经济法、行政 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规范。 刑法的分类: A,按形式分类 广义刑法:包括单行刑法、刑法典与附属刑法。是关 于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刑法:指刑法典。 普通刑法:具有普遍适用的性质和效力;﹝刑法典﹞ 特别刑法:仅适用于特别人、特别时、特别地或特别 事项。﹝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 形式刑法:又称纯粹刑法,从名称上便知其为刑法的 法律。 实质刑法:又称不纯粹刑法,外形或名称不属于刑法, 但内容规定了犯罪与刑法的法律或条款, 如附属刑法。 固有刑法:规定既侵害法益又违反伦理道德的犯罪及其

法律后果的刑法。 行政刑法:行政法律中的罪刑条款的总称。 B,按性质分类。 权威刑法:以保护国家权威为侧重点,过于限制公民自 由。 自由刑法:以保护公民自由为侧重点,重在限制国家刑 罚权的发动。 侵害刑法:将刑法或刑罚对象侧重于客观行为及其法益 侵害结果。 意志刑法:将刑法或刑罚对象侧重于犯罪人的危险恶 意。 行为刑法:以客观的违法行为及结果作为刑罚的根据。 行为人刑法:直接以犯罪人的危险性格作为刑罚的根 据。 国内刑法:是适用于一国领域内的刑法。 国际刑法:规定违反国际公法原则的犯罪及制裁的法 律。﹝我国﹞ 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定意义的说明。 解释效力A ,正式的刑法解释主要指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 B,立法解释:指由立法机关所作的解释,即在刑法施

刑法总论复习总纲

刑法总论复习大纲 一、名词解释(56) 1、刑法基本原则:刑法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于刑法始终的,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 2、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3、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4、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和对什么人具有效力,它解决的是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5、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在什么时候生效、失效以及对刑法生效以前的行为是否适用,及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6、刑法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他生效前未经审判、判决为确定或为裁定的行为是否具有追溯适用效力,如果有适用效力,则是由溯及力,否则就是没有溯及力。 7、犯罪构成:就是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些客观和主观要见的有机统一。 8、犯罪客体:是指有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9、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10、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1、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2、犯罪对象:是指刑法条文非则所具体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 3、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外在事实特征。 4、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5、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6、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 7、行为人具备的刑罚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8、减轻刑事责任能力: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是指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者控制着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降低的情况。 9、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处危害社会性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10、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1、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

刑事诉讼法重点知识(期末复习)陈光中第六版

第一编 第一章 一、刑事诉讼的特征: 1.刑事诉讼是一种国家活动,是国家机关行使国家刑罚权的活动. 2.刑事诉讼具有特定的任务,即通过刑事诉讼揭露犯罪,证实犯罪,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惩罚犯罪人,保障无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利的动用具有主动性、普遍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3.刑事诉讼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的,尤其是当事人是刑事诉讼不可缺少的诉讼主体. 4.刑事诉讼是依照法定的诉讼程序进行的. 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p8~9) 三、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的原则【简答题】法条(3)+主要内容 第4条: 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 第290条: 军队保卫部门对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行使侦查权。 对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由监狱进行侦查。 军队保卫部门、监狱办理刑事案件,适用本法的有关规定。 四、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原则 第6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贯彻实行本原则的意义: 1.坚持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等于抓住了刑事诉讼的关键问题,为 实现刑事诉讼法的任务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 2.坚持这个原则,就可以杜绝”枉”、”纵”现象的发生,提高司法机关办理形 式案件的质量. 五、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是协调公、检、法三机关关系的原则 六、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的主要内容: (一)对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活动实行监督. (二)对法院的审判实行监督. (三)对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七、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1、称谓:

刑法总论重点复习

c h a p t e r1刑法概说 广义刑法 广义刑法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切法律,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刑法的空间效力 也称刑法的地域的适用范围,指刑法在什么地域内对什么人适用。 刑法的溯及力 是指刑法生效和失效的时间以及刑法对它生效以前发生的,尚未审判或者审判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从旧兼从轻原则 原则上适用旧刑法审理,新刑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但新刑法处罚较轻(有利于犯罪人)时,适用新刑法,即在这种情况下新刑法有溯及力。 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宗旨:限制司法权的滥用和保障人权。 内容(六项派生原则): 1.排斥习惯法。刑法的渊源只能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成文法。 2.禁止类推。 3.刑法无溯及效力。但根据“有利被告”原则,新法轻于旧法时,有溯及力。 4.禁止绝对的不确定刑。 5.明确性原则。 6.实体的适当原则。 论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内容及其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 (1)概念:罪刑法定原则,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2)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 ①排斥习惯法,即习惯法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刑法的渊源只能是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成文法,法院不能以习惯法对行为人定罪判刑,而只能以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成文法作为定罪判刑的依据。 ②禁止类推。类推可能导致法官随意适用法律,侵害公民的自由权利,因之,禁止类推被认为是罪刑法定原则的一个派生原则。③刑法无溯及效力,或称事后法的禁止。即允许根据行为后施行的刑法处罚刑法施行前的行为。④禁止绝对的不确定刑。绝对的不确定刑,指法律未明文规定确定的刑罚,由于这种情况违反罪刑法定原则而被禁止。⑤明确性原则。⑥实体的适当原则。指刑法规定的犯罪和刑罚都应认为适当的原则。 (3)立法体现:①我国刑法采取成文法而排斥习惯法,习惯法不是我国刑法的渊源,1997年刑法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表述,不仅要求犯罪法定化,而且要求刑罚法定化。②我国刑法废止了类推制度。③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④我国刑法分则没有规定不确定刑,除个别情况规定的是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外,绝大多数规定的都是相对确定的法定刑。⑤我国立法机关对明确原则相当重视。⑥我国刑法第13条明文规定了犯罪的定义,同时规定“但是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为我们判断犯罪的规定是否适当提供了科学的标准。chapter 3 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 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整体。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详细版).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刑法概说 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刑法的性质的两层含义:一是刑法的阶级性质;二是刑法的法律性质。 我国刑法典的特:第一,实现了刑法的统一性和完备性;第二,贯彻了刑法法治原则和加强刑法保障功能;第三,立足本国国情与适当借鉴外国现金经验相结合。我国刑法的任务:第一,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三,保护公民的人身权益、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第四,维护社会秩序。 刑法的解释:按效力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按解释的方法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第二章刑法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则:1、排斥习惯法;2、排斥绝对不定期刑;3、禁止有罪类推;4、禁止重法溯及既往;5、法的明确性原则;6、严格解释原则;7、实体的正当程序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第一,正确认定犯罪和判处刑罚;第二,正确进行司法解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第一,定罪上一律平等;第二,量刑上一律平等;第三,行刑上一律平等。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在分析罪重罪轻和刑事责任大小时,不仅要看犯罪的客观社会危害性,而且要结合考虑个人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第一,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第二,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第三,设置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幅度。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适用:第一,纠正中定罪轻量刑的错误倾向,把量刑和定罪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第二,纠正重刑主义的错误思想,强化量刑公正的执法观念;第三,纠正不同法院量刑轻重悬殊的现象,实现执法中的平衡和协调统一。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范围,也就是要解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刑法空间效力确立的几种原则:1、属地原则。2、属人原则。3、保护原则。4、普遍原则。 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以属地管辖原则为主、兼采其他管辖原则的刑事管辖体制。 刑法的溯及力:从旧原则;从新原则;从新兼从轻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我国建国后至新刑法实施前这段时间内发生的行为的处理办法)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刑法总则知识点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刑法的概念、性质、体系及其解释 (一)刑法的概念与分类 刑法是以国家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刑法可以分为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刑法典就是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单行刑法是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等名义发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后果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 附属刑法,是指附带规定于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规范。我国目前的附属刑法一般只是重申刑法典的内容,如“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无刑法之外的特别规定。 (二)刑法的修改 我国在1997年修订了刑法后,截至目前,我国共颁布了七个刑法修正案。 单行刑法必须是对刑法典进行了修改或补充的《决定》,即增加、删除、修改了罪名或法定刑 (三)刑法的结构 1.从形式上划分 刑法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总则、分则和附则三个部分。 (五)刑法的解释 按照法律效力,可以将刑法的解释分为三大类: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需要注意的是学理解释虽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它对于刑事司法乃至刑事立法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按照解释方法,可以将刑法解释分为两大类: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文理解释是指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以及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论理解释是指参酌刑法产生的原因、理由、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论理解释通常是超出刑法字面含义的,否则就是文理解释了。因此,要严格限制论理解释。只有文理解释无法得出结论或者得出的结论明显不合理,甚至荒谬时,才能适用论理解释。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有三个: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复习要点

《刑法》要点 1、刑法三基本原则: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2、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3、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A罪行法定化B罪刑实定化C罪刑明确化 4、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A废除司法类推制度B明确从旧兼从轻的效力原则C明确罪名、罪状和法定刑,严格限制自由裁量权 5、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定罪上、量刑上、行刑上平等。A任何人犯罪,都应受刑法追究B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刑法的特权C对于一切犯罪行为应一律平等适用刑法D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都应受刑法保护E不同被害人的同等权益,应受到刑法的同样保护。 6、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 7、属地管辖权: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都适用本法。(领陆、领水、领空、我国船舶飞机或其他航空器、我国驻外使领馆) A法律有特别规定:a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b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内

发生的绝大部分犯罪B特别优于普通:施行后的特别规定C犯罪地标准:行为或结果择一说D民族自治地方的变通性规定所规定的犯罪 8、属人管辖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9、保护管辖权: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其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制定目的:保护本国利益,不损别国利益) 限制:A最低刑3年以上有期徒刑B按犯罪地的法律应受刑罚处罚。 10、刑法生效时间:我国刑法典1979年7月1日通过,7月6日公布,自1980年1月1日起生效;19973月14日年修订的第452条第1款专门规定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11、刑法的溯与力原则: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具有溯与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应按新法处理) 12、犯罪:是指违反我国刑法,应受刑罚惩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13、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如《刑法》第303条赌博罪构成要件:A犯罪客体是公共秩序B客观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详细版)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刑法概述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定罪量刑) 广义刑法: 1、刑法典:我国刑法,1979年颁布,1997年修订,1997年10月1日正式生效,9个刑法修正案(截止2015 年); 2、单行刑法:专门规定某种犯罪; 3、附属刑法:非刑事法律文件中 狭义刑法:指刑法452条法条 刑法根据的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 刑法的任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 1、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首要任务) 2、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国有、劳动集体所有、个人) 3、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4、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刑法的体系:总体上包括总则、分则、附则三个部分 编 章 节

条:“但书”——1)前段的补充;2)前段的例外;3)前段的限制 款:标志为另起一行 项 第二章刑法基本原则:(立法指导思想、规则的规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则:1、排斥习惯法;2、排斥绝对不定期刑;3、禁止有罪类推; 4、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任何人犯罪,都应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定罪处罚,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1、定罪上一律平等 2、量刑上一律平等 3、刑罚执行上一律平等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刑法第五条)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的效力(适用)范围:是指刑法适用于什么地方、什么人和什么时间、以及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问题。 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范围,也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 刑法空间效力确立的几种原则: 1、属地原则:以本国领域为标准

刑法必背五大知识点

1、罪名问题。 分则条文的理想结构包括罪状、法定刑以及罪名三部分,但我国刑法分则基本上没有显示出罪名(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的司法解释所确定的,见后附表格),鉴于这些罪名的表述又具有法定性和统一性,所以大家要注意具体罪名的准确表述,不能按照分则条文的意思自己总结,建议大家一边对照分则条文,一边对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作出的《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将法定的罪名标注在所对应的条款前,这样在以后翻看刑法条文时,这一条到底规定了什么罪名、有几个罪名、是否为选择性罪名等就一目了然了。 2、法定刑问题。 我国刑法对法定刑的设置采取的是相对确定法定刑主义,那么作为刑事责任具体体现的法定刑是否需要记忆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般而言是不需要记忆的而且你也不可能完全记忆,司法考试也没有直接考察法定刑的先例,但对于某些非常重要的罪名之法定刑如抢劫罪、盗窃罪、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抢劫罪、贪污受贿罪等法定刑记忆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可以帮助你界定这些常见案件的追诉时效是多少、有助于你搞清楚是否为加重构成、有助于你在分析想象竞合犯、牵连犯、吸收犯时明确何者为重罪等等。 3、刑法修正案问题。 自1997年新刑法实施以来,最高立法机关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对刑法典先后作出六次修改,有个六单行法律文件(一个补充规定和六个修正案):1998年12月29日《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的主要内容是修改了刑法第190条、增加了“骗购外汇罪”;1999年12月25日《刑法修正案(一)》的主要内容是对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和第八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进行了修正;2001年8月31日《刑法修正案(二)》是对刑法第342条“非法占用耕地罪”的修正,将其修订为“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即刑法保护的对象由原来的耕地扩大至耕地、林地等农用地;2001年12月29日《刑法修正案(三)》是以修改和规定恐怖性犯罪行为为主要内容的:增加了“资助恐怖活动罪”和“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这两个新罪名,扩大了第191条洗钱罪的对象(增加了恐怖犯罪活动)。2002年12月28日《刑法修正案(四)》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将第145条的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疗器械罪的犯罪形态由原来的危险犯修改为行为犯、明确了走私废物罪的构成要件以及法定刑幅度、增加了“非法雇用童工罪”和“枉法执行裁判罪”。2005年2月28日《刑法修正案(五)》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信用卡犯罪,增加了第177条之一,同时修改了第196条。此外,关于军人犯罪,第369条增加了一款。2006年6月29日《刑法修正案(六)》更是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增加了多个罪名,主要涉及妨害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方面的一些个罪及渎职罪方面的内容。这是在08年刑法中应当高度注意的一个变化。 4、关于刑事立法解释的掌握。 刑事立法解释同样是由最高立法机关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法律解释,同刑法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自97年新刑法实施以来,已经有9个立法解释:如对93条第2款“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内容的解释;对228条等土地犯罪解释;对294条“黑

刑法期末复习资料

刑法期末复习资料 一.刑法的渊源 1.刑法典(刑法修正案) 2.单行刑法: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如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3.附属刑法:指在非刑事法律中规定的有关刑事责任的法律条款。 4.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典的基本原则所制定的变通与补充规定。 5.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适用的刑法 二.我国刑法的任务包括惩罚和保护两个方面:惩罚犯罪是手段,保护人民是目的。三.刑法的体系 我国刑法的体系包括总则、分则、附则三个组成部分,以编、章、节、条、款、项依次表述具体规范。 四.刑法的解释 1.扩大解释 2.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 3.历史解释 4.体系解释 五.刑法三个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侧面 1.刑罚法规的明确性原则 “因不明确而无效” 2.刑罚法规的正当性原则 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禁止残酷的、不均衡的刑罚 2.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和罪刑相适应原则 第五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六.犯罪的基本特征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法谚:无危害无犯罪 ☆社会危害性:反道德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衡量社会危害性大小的因素:一是行为侵犯的客体;二是行为的手段、后果、时间、地点;三是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四是行为人的情况及主观因素。 ☆刑法之社会危害性 主客观相统一:主观恶性+ 客观损害; 质与量的统一:立法定性+司法定量 与其他部门法之区别 2. 刑事违法性(法律属性) 刑事违法性与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之关系:互为表里 社会危害性是第一性的,刑事违法性是第二性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前提和基础,

法硕考研:刑法学复习要点总结归纳

法硕考研:刑法学复习要点总结归纳 一、刑法总则部分 从往年考试的考分分布来看,总则部分通常占55%左右。具体而言,总则部分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 (一)犯罪部分 1.刑法基本原则问题。广大考生应该深入理解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三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含义,各自在刑事立法中和刑事司法中的体现,并能在分析案例与学习知识时自觉贯彻。 2.刑法的效力范围问题。要求考生能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来全面完整地理解我国刑法对其适用效力范围的规定。空间效力问题实际上是解决刑事管辖权的问题,应当明确其所采取的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的各自含义,理解我国刑法规定的以属地管辖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及普遍原则的基本内容,各原则适用的条件和例外等。刑法的时间效力问题突出表现在刑法溯及力上,领会关于刑法溯及力上的四种理论主张的含义,尤其是我国《刑法》第12条规定的刑法溯及力内容。 3.犯罪构成问题。犯罪构成理论可谓是整个刑法学的核心内容。首先应当明确犯罪构成的概念与犯罪的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然后应深入领会每一共同要件的基本内容,如犯罪客体的种类、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性要件与选择性要件;犯罪主体的分类,自然人或单位成为犯罪主体所应具备的三个条件,明确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的划分及相应的刑事责任;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含义与分类,并运用罪过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来分析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刑法上认识错误的具体内容和处理原则。

4.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问题。首先,要把握犯罪既遂、预备、未遂和中止四类停止形态的各自概念、特征、处罚原则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其次,要把握犯罪未遂的分类,即实行终了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以及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 5.共同犯罪问题。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客体要件与主观要件的具体含义;共同犯罪的形式及分类;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相应的刑事责任。 6.一罪与数罪的问题。一罪包括单纯的一罪、实质的一罪、法定的一罪和处断的一罪。数罪则包括同种数罪与异种数罪。重点应理解实质的一罪与处断的一罪的基本内容,及相关罪数形态的区别。 7.排除犯罪性的行为问题。重点要明确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无过当防卫权的适用条件、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避险过当的刑事责任。在此基础上,应把握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之异同点。 (二)刑法部分 1.刑罚及其种类问题。理解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异同;刑罚的目的;一般预防、特别预防及其相互关系;具体刑种的特征、适用与执行方式、刑期计算方式等。尤其应重视刑法总则关于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以及死缓制度的具体内容。 2.量刑制度问题。重点要把握累犯的构成条件、刑事责任;自首的成立条件、刑事责任;立功的种类及表现形式、立功者的刑事责任;数罪并罚的原则与具体适用规则,尤其应明确“先并后减”与“先减后并”的界限;缓刑的适用条件、考验期限、法律后果。 3.刑罚执行制度问题。主要掌握减刑与假释的基本内容:条件、适用程序、减刑后的刑期计算、假释考验期及考验期限内的考察、假释的法律后果等。

刑法辅导:刑法学复习的重点(总则)

刑法辅导:刑法学复习的重点(总则) 刑法学课程复习重点根据刑法学科自身的特有规律,可以简要地分为总则方面的复习重点和分则方面的复习重点。现依据《》,简要说明与分析刑法总则部分的复习重点较多,是全部刑法学复习重点最为集中的地方。主要包括: ?刑法基本原则。作为刑事实体法所特有的并贯穿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之中的基本准则,刑法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广大考生应该深入理解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三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含义,各自在刑事立法中和刑事司法中的体现,并能在分析案例与学习知识时自觉贯彻。 2.刑法的效力范围。要求考生能从空间方面和时间方面来全面完整地理解我国刑法对其适用效力范围的规定。空间效力问题实际上是解决刑事管辖权的问题,应当明确其所采取的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的各自含义,理解我国刑法规定的以属地管辖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及普遍原则的基本内容,各原则适用的条件和例外等。刑法的时间效力问题突出表现在刑法溯及力上,领会关于刑法溯及力上的四种理论主张含义,尤其是我国《刑法》第12条规定的刑法溯及力内容。 3.犯罪构成。犯罪构成理论可谓是整个刑法学的核心内容。首先应当明确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与犯罪的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掌握犯罪构成的必备共同要件和犯罪构成的重要分类,然后应深入领会每一共同要件的基本内容,如犯罪客体的种类、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性要件与选择性要件。犯罪主体的分类,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所应具备的三个条件和单位成为犯罪主体所应具备的三个条件,明确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的划分及相应的刑事责任。犯罪主观方面的二大基本内容,即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各自含义与分类,并运

刑法总论重点知识梳理

刑法总论重点知识梳理 ·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 行为无价值论:旧规范违反说、新规范违反说、行为的法益侵害导向性说 旧规范违反说:行为是对社会伦理规范的违反 新规范违反说:规范是行为规范、刑法对人所发出的规范呼吁 周:行为无价值论需要尽可能告别道德主义的影响,并同时考虑新规范违反说和行为的法益侵害导向性说,而且将行为的法益侵害导向性说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这是有别于传统观点的二元的行为无价值论。不过,这一意义上的行为无价值论,其实与结果无价值论相比,除了方法论上的差异以外,其他方面的差异已经很小。承认新规范违反说: 一方面,是认可刑法规范是行为规范(其本质是命令规范)。因为刑法规范是专门为人所设计的,人的行为是规范意欲调控的唯一对象。如果不用规范来调控人的行为,法益保护就会经常落空。 另一方面,是肯定违法性判断对于社会一般人将来确立行为基准有帮助,使其在未来可能处于行为人的地位时,不会实施类似行为。 承认行为的法益侵害导向性说: 是充分肯定法益侵害对于违法性判断的关键作用。 如果重视行为的法益指向性,传统上用社会相当性理论否认违法性的主张,也可以用全新的、接近于纯粹的法益侵害说的行为无价值论进行解释。基于行为的法益侵害导向性的违法论认为:行为只有在制造并实现了不被规范允许的法益风险时,才是处罚的对象。 新行为无价值论在很多问题上都基本得出与结果无价值论相同的结论。有所不同的是:行为无价值论为了更好地保护法益,凸显行为规范的特殊价值以及对公众的指引功能,重视对行为本身不妥当性、法益指向性的评价,因而在具体思考方法、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上会与结果无价值论有所不同,进而导致在少数犯罪认定上的差异。 ·不作为犯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义务而不履行,导致结果发生的行为。从表现形式上看,不作为缺乏可以观察的身体动作;从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上看,不作为违反了特定的命令规范。 一、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处罚与罪刑法定原则 纯正不作为犯是指构成要件规定只能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例如,遗弃罪,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都是典型的纯正不作为犯。 不纯正不作为犯是指刑法分则原本以作为形式设定的犯罪,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的情形。例如故意杀人罪、爆炸罪都是以作为犯为原型设置的罪名,但是行为人以不作为方式实施时,构成不作为犯。 (P85)处罚不纯正不作为犯,并不是类推适用刑法,自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从表面上看,不作为没有身体动作,行为人什么都没有做,不作为既没有因果性,也没有目的性,缺乏行为要素。但是,这一观点并不正确。不作为具有明显的实行行为性,因而值得动用刑罚进行处罚:(1)从刑法分则关于作为犯的规定来看,其表面上是禁止规范,但为全面保护法益,在该禁止规范中实质地内含了命令规范,所以作为犯的规范具有“复合性格”,或者说禁止规范的反面就是命令规范。

司考刑法学复习必看

一、刑法学复习的重点 刑法学课程复习重点根据刑法学科自身的特有规律,可以简要地分为总则方面的复习重点和分则方面的复习重点。现依据《考试大纳》,简要说明与分析如下: (一)刑法总则部分刑法总则部分的复习重点较多,是全部刑法学复习重点最为集中的地方。主要包括: 1.刑法基本原则。作为刑事实体法所特有的并贯穿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之中的基本准则,刑法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广大考生应该深入理解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三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含义,各自在刑事立法中和刑事司法中的体现,并能在分析案例与学习知识时自觉贯彻。 2.刑法的效力范围。要求考生能从空间方面和时间方面来全面完整地理解我国刑法对其适用效力范围的规定。空间效力问题实际上是解决刑事管辖权的问题,应当明确其所采取的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管辖原则的各自含义,理解我国刑法规定的以属地管辖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及普遍原则的基本内容,各原则适用的条件和例外等。刑法的时间效力问题突出表现在刑法溯及力上,领会关于刑法溯及力上的四种理论主张含义,尤其是我国《刑法》第12条规定的刑法溯及力内容。 3.犯罪构成。犯罪构成理论可谓是整个刑法学的核心内容。首先应当明确犯罪构成的概念及其与犯罪的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掌握犯罪构成的必备共同要件和犯罪构成的重要分类,然后应深入领会每一共同要件的基本内容,如犯罪客体的种类、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性要件与选择性要件。犯罪主体的分类,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所应具备的三个条件和单位成为犯罪主体所应具备的三个条件,明确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的划分及相应的刑事责任。犯罪主观方面的二大基本内容,即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的各自含义与分类,并运用罪过的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来分析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包括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的具体内容和处理原则。 4.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犯罪停止形态存在为具有范围限定(仅为故意犯罪且主要指某些直接故意犯罪,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既遂、预备、未遂和中止这四类停止各自形态的概念、特征及处罚原则,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所在,犯罪未遂的分类,即实行终了的未遂和实行终了的未遂以及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 5.共同犯罪问题。共同犯罪的三大构成要件,即主体要件、客体要件与主观要件的具体含义。共同犯罪的形式及其分类,共同犯罪人的种类(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的区分及其相应的刑事责任。 6.一罪与数罪。首先,明确区分一罪与数罪标准(即犯罪构成说)。其次,明确一罪与数罪的类型:一罪包括单纯的一罪、实质的一罪(如想像竞合犯、结果加重犯和继续犯)、法定的一罪(如结合犯和惯犯)、处断的一罪(包括连续犯、牵连犯和吸收犯)、数罪的类型有同种数罪与异种数罪,关键应理解实质的一罪与处断的一罪的基本内容,各种犯罪形态的相互区别。关于数罪的问题则主要在于“数罪并罚”上。 7.排除犯罪性的行为。掌握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两类排除犯罪性的行为:正当防卫与紧

刑法总则复习题

刑法总则复习题 多选题 1.陈某(15周岁)因喜好计算机,于某日深夜潜入一公司内盗窃价值3万余元的计算机原器件(事发后均被追回)。问:对陈某应当如何处理?(BD) A追究刑事责任B不追究刑事责任 C从轻、减轻处罚D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 依据是刑法第17条的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根据该规定15岁的人对盗窃不负刑事责任因此不追究刑事责任,责令他的家长加以管教。这种问题很简单,但是一定要记准确。 2.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BC) A脱逃罪与破坏监管秩序罪的主体是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与犯罪嫌疑人B伪证罪的主体是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辩护人与诉讼代理人 C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D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而不能是单位 要领是熟悉法条规定或具体犯罪的特殊主体。A.选项是破坏监管秩序罪与脱逃罪主体的差别问题。A选项所列的是脱逃罪的主体,而破坏监管秩序罪的主体范围略小于脱逃罪的,只包括依法被关押的罪犯(已决犯)。不包括嫌疑人、被告人这样的被关押的未决犯。法律这样规定大约是因为惩罚脱逃罪着重点在关押秩序;而惩罚破坏监管秩序罪着重于监狱秩序。B选项有两点不妥:1.扩大了伪证罪的主体范围“辩护人与诉讼代理人”。2.未限定“在刑事诉讼中”。C、D二选项涉及金融诈骗罪的主体范围,对此刑法第200条对单位可否构成金融诈骗罪的主体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贷款诈骗罪与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都不包括单位。 3.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致使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 BCD) 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 间接故意的要点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通常发生在追求一个犯罪结果(张某死亡)而放任另一个犯罪结果(其他人死亡)的场合。黄某对张某死亡结果是直接故意,对放火导致其他人(李某)死亡是间接故意。本题是非常典型的教科书式的说明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例子。因为黄某本有放火杀人致人死亡的故意,所以排斥对行为直接结果(死亡)成立过失犯罪和意外事件。故C、和D、选项肯定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的心态。4.甲欲开枪杀乙,射击的结果却是导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BCD)(想象竞合) A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即可 B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和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 C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过失致人重伤罪 D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实行并罚 甲本想杀害乙,却造成了丙死亡的结果,乙仅仅受重伤。对这种情况,比较合理的认定是:甲本有一个杀人的故意并实行了杀人的行为造成了一个死亡结果,完整地实行了故意杀人罪的全部事实,构成既遂。尽管实际死亡的人和预定杀害的人不一致,但是这种不一致没有超出故意杀人罪对象“有生命的人”的范围,属于具体对象的错误,不影响对实际发生的死亡结果承担故意罪责。解决对象错误的要领是看预定加害对象与因错误而实际加害对象之间在法律性质上是否一致。如果是一致的,就可让行为人对因错误而加害的对象承担故意罪责。本题就是这种典型的法律性质相同的对象之间的错误。甲欲加害的乙与实际加害的丙都是“人”,都被涵盖在故意杀人罪“人”的范围,法律性质相同。 5.陈某趁珠宝柜台的售货员接待其他顾客时,伸手从柜台内拿出一个价值2 300元的戒指,握在手中。然后继续在柜台边假装观看。几分钟后售货员发现少了一个戒指并怀疑陈某,便立即报告保安人员。陈某见状,速将戒指扔回柜台内后逃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D)

刑法总则知识点整理

犯罪的认定:先要判断?为?的?为是否符合违法的构成要件,?为、对象、结果、身份、不存在违法阻却事由,确认是违法?为,再判断?为?在?为当时是否具有故意或过失的?理联系,以此来判断是负故意责任还是过失的责任,少数要求?的动机的也是判断责任的内容,最后再看是否有责任阻却事由,如不到法定年龄、精神病患者等不能认识或控制???为的,如果不存在责任阻却事由,则认定为犯罪,?为?必须为??的违法?为承担责任。 ?、故意和过失的认识因素判断★★★★★ (?)故意 1.要求?为?认识到所有符合违法要素的事实本身(?为+对象+结果+身份+不存在违法阻却事实),不要求违法性认识。 ①?为:有的犯罪要求?为?认识到时间、地点、?式,如,?法捕捞?产品罪。 ②对象:要求?为?认识到对象的存在。(是——直接故意;可能是——间接故意) ③结果:认识到可能导致构成要件意义上的结果。如,故意杀?,要求认识到?死亡的结果,不要求认识到重伤的结果。 ④身份:认识到特定的身份。如,没有认识到??国家?作?员的身份,实施贪污?为的,不构成贪污罪,构成职务侵占罪。 ⑤不存在违法阻却事实。?为?错认为存在违法阻却事实,构成假想防卫、假想避险的,永远不成?故意犯罪,有过失的按过失认定,没有过失的只能算作意外事件。 2.判断: 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①淫秽物品:认识到内容、认识到被禁?,不要求认识到叫“淫秽物品”。 ②财物是他?占有:认识到导致财物被他?占有的事实。 如,由于违章停?(事实),交警队把?扣押,或办理了托运?续后(事实),?李由邮政公司占有,?为?违背占有者的意志,把东?搬回去,成?盗窃罪。 ③不作为犯中的作为义务:认识到导致他负有义务的事实。 如,甲带邻居的?孩去坐碰碰?,??和友?聊天,过?会听?喊:“你带的?孩掉??去了”,甲?想“?不是我的?孩”,不去救,?孩被淹死,甲认识到所有事实,成?不作为的故意杀?罪。 甲带邻居的?孩去坐碰碰?,??和友?聊天,过?会听?喊:“有?孩掉??去了”,甲?想“肯定不是我带的那个”,不去救,?孩被淹死。甲应当认识?没有认识到,成?不作为的过失致?死亡罪。 (?)过失 对同?违法事实,如果过失的情形构成犯罪,则故意的情形?定构成犯罪。√(如,过失致?死亡构成犯罪,故意杀?构成犯罪;失?构成犯罪,放?构成犯罪。) 对同?违法事实,如果故意的情形构成犯罪,则过失的情形?定构成犯罪。×(过失的情形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刑法明?规定。如,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故意),过失贩卖淫秽物品,不构成犯罪。) 疏忽?意的过失:应当认识到所有符合违法要素的事实本身(?为、对象、结果、身份、不存在违法阻却事实) ?、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信的过失、疏忽?意的过失、意外事件的区别★★★★(?)意外事件:必须有情节证明是不可预?的。如,?际罕?。 (?)直接故意:认识到,必然或可能导致,追求结果发?。 (三)疏忽?意的过失:应当认识到,没有认识到,反对结果发?。 (四)间接故意:认识到,可能导致,为追求其他结果,对导致的这个结果持?所谓态度。 (五)过于?信的过失:认识到,可能导致,凭借条件?般不会发?,反对结果发?。(题?中?定有?个细节表明?为?是反对结果发?的。) 如,甲想杀死妻?,在妻??条中放“毒?强”,看?其?在妻?碗?挑?条吃,甲不做任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