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机构国库简介

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机构国库简介

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机构国库简介
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机构国库简介

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机构国库简介

早在《周礼》一书中就记述了周朝关于国家财政国库机构的组织状况,天官中的财务职责主要是支出,地官中的财务机关是收入,其格局大体是:

1.总揽国家财政大权的“天官大宰”。

2.主管收支核算的会计之长“司会中大夫”。

3.地官大司徒兼管的赋税收入部门。

4.九府出纳牵制系统(职内、职币、大府、王府、内府、外府、臬府、天府、职金)。

5. 主管国库财物保管部门的“小宰中大夫”,具体事务由下属两个单位负责,第一是“宰夫”,释考每月库物出入,对后代审计很有影响。第二是“大府”职掌库藏,包括各库财物纳出与岁终总考收支。不同的财物分库管理,故太府又统管有玉府(王用珍宝)、内府(国用财物)、外府(国用钱币)、典丝、掌皮、司裘、酒正等,这种由大府统一控制的国库组织形式,对后世国库组织建设有着深刻影响。

统一的秦王朝建立后,财政管理机构在九卿中有少府卿和治粟内史,少府卿“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主要是负责宫廷皇室内部的财政事务;治粟内史“掌谷货”,是国家财政收支主管部门,管理太仓和大内。太仓负责粮谷的仓储出纳,大内负责钱帛器用的保管出纳,仓廪和库藏已初步形成两个互不相属的平行系统。但少府卿职权甚重,超出了皇室财务的范畴,倍以控制国家财政,所以,国库还不可能形成独立而严密的组织机构。当然,国家收入和皇室收入的各自分别,这是秦朝的首创,比起前代无疑是一个显著进步。

西汉沿袭秦制,皇室库与国库有时互守略域,但更多的时间是互相调拨使用。在汉武帝时,增设水衡都尉负责收入,少府卿负责支出,两个部门共同掌管皇室库。这样,使皇室财政机构的职权和管理机能得到大大加强,有利于皇帝牢固地控制财权,保证了皇室费用。而国库方面,由大司农(治粟内史)负责,其中太仓掌粮谷贮藏,都内主管钱帛库藏出纳,相当于秦之大内。这两个自然属性不同的部门进一步的明确划分,给征收、运输、储藏、出纳、核算等管理都带来方便,有效地发挥了国库对经济进行调整和干预的职能。但国库直接隶属大司农,钱帛的调拨和出纳都由大司农掌握,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发生监守自盗的弊病,表明初步形成的国库管理体系仍是很不完善的。

东汉以后,由于家族地主自成体系的经济发展,商品货币经济日渐衰落,皇室收入来源萎缩,管理机构也相应精简,水衡都尉裁并于少府,少府中增设中藏府令,“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集中管理库藏出纳事务,特别是与西汉相比,专门负责国库钱帛出纳的都内一职被撤销,改由部丞主帑藏,这一明显变化反映了国家规模的萎缩,地方财权的相对扩大,国库在国家财政经济中逐渐失去了重要地位。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地主占有累世承袭的田庄,又大量荫庇人口,使得国库的税收来源枯竭,加之战争繁频,军费开支急剧增多,使陷于财政危机的政府不得不集中一切财力去应付燃眉之急,因而不仅皇室库和国库再无明确划分,而且国库管理也失去常规。这种变化的突出表现是秦汉时两套财政管理班子被合并为一个系统,财权集中于宫廷近待机构,由皇帝通过尚书直接掌握整个财政活动,少府、大司农则变为尚书节制下的两个负责库藏出纳的业务部门,实际上是皇室库囊括了国库,国库变成了皇帝的私库。

曹魏时期,尚书由少府系统中独立出来,成为国家财务的中枢。尚书台中设五曹尚书,其中度支尚书“专掌军国支计”对财政进行统一管理。少府与大司农负责库藏出纳的具体事务,二者的职权范围已不象秦汉时期那样按皇室库和国库两系统来划分,而是按布帛金银与粮谷薪鱼两类不同业务来划分,这就使仓和库的分工进一步专业化。少府中的中藏府令负责币帛财物,平准令负责练染诸货物。大司农中则仅有太仓令,主管粮食贮藏、加工和出纳。显然,少府与大司农已成为度支尚书节制下分掌布帛与粮食的两个专业部门。此外,在这一时期,国库机构最重要的变化是出现了由度支尚书掌管的金部、比部,这表明国库出纳的监督系统已初步建立。

晋代少府属官有左、右藏令,并继续设置金部、比部。东晋之后,库曹御史掌外左库、内左库,遂逐渐代替了少府管理钱币之职,少府基本由财政管理系统分化而变为一个专管手工业的机构。刘宋时,“省外左库,内左库直云左库”,“齐、梁、陈有右藏库无左藏”,都未明言库藏隶属关系的变动,说明仍由侍御史管辖。这一变化的新格局突出体现了以侍御史掌库藏不仅加强了对国库钱币的管理,而且也加强了皇帝对财权的直接驾驭。但侍御史掌管国库毕竟是不正常的管理,它既行使监察权又直接介入财政管理,越俎代庖,破坏了监察与行政分立的传统原则,使国库组织系统极不协调。至于魏晋以后各朝时有左藏,时有右藏,主要是各朝官制崇尚不同,如魏、蜀、吴三国到两晋,官制秩序均是以左为尊,所以有时没有右藏。

北魏自定中原,为维持其财政费用,非常重视府库作用,“纳其方贡以充仓廪,收其货物以实库藏”,“收获珍宝,府藏盈积”。太和二十三年,引《周官》为根据,改少府为太府卿,职掌“金帛府帑”、“财物库藏”,突出表明这是一个国库机构,虽然从实质上并没有把皇室库与国库分开,但从名称的变动已透露出必然会代之以新的机构。北魏的内库、地方府库这时也开始行使职能,如在京城,和平二年冬一次就“诏出内库绫绵布帛二十万匹,令内外百官分曹赌射”。在地方,租调征收后,“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特别是常常由于临时需要而任意增加调绢,以充实各级府库。大和九年均田付诸实行后,赋税收入增加,府藏储备雄厚。太和十一年“诏尽出御府衣服珍宝、太官杂器、太仆乘具、内库弓矢刀铎十分之八,外府衣物缮布丝扩诸所供国用者,以其太半班费百司,下至工商皂隶,逮于六镇边戍,畿内鳏寡孤独贫瘫者,皆有差”。孝文帝死后,府库租调缴纳沉重,一方面,贵族生活骄奢淫逸,河间王元深的府库内堆积钱绵珠玑、绫葛丝绢不可计数;另一方面,人民户调绢每匹长四丈增为七八丈,加倍征收。到“神龟、正光之际,府藏盈溢。灵太后曾令公卿已下任力负物而取之,又数赍禁内左右,所费无货,而不能一丐百姓也”。可见府库状况日趋腐败,但其制度的变化却对后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南朝的萧梁则在天监七年增置太府卿,“掌金帛府帑,统左右藏令,上库丞,太仓,南北市令,关津亦皆属焉”。接替了侍御史兼管库藏的职权,初步消除了监察行政混同的现象。然而,仓和库的不同职能又混同于一处。如太府卿和司农卿共统掌太仓。此外,少府在设有炭库等专业库外,将本应由太府主管的“南塘邸税库”归为己属。所以,虽然这时设有上库、右藏等正库,以及太乐库、油库、东治小库、英库、获库、箬库等储备专库,但太府作为独立的国库组织还不成熟。同时,“掌勾检等事”的比部仍为事都官尚书之属,并没有作为独立机构分离出来。

南北朝末期,北朝和陈分别沿袭了北魏和萧梁的制度。但也有不同,如北齐太府寺“掌金帛府库,营造器物”,统有左藏、右藏、黄藏。“黄藏”这一名称来源于晋朝少府“中黄藏”,即中黄门宦官主管的库藏。黄藏作为内库设于太府寺内,说明皇室库仍没有完全与国库分离。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经济动荡,政局混乱,引起国家管理机构发生了一系列紊乱。但却为后世建立完善的国库管理机构提供了经验。尤其是频繁的分合变化中产生了一些新部门,形成了新的管理体系的雏形,为隋唐所继承、发展。

唐代国库发展状大的过程,要从隋代国库制度谈起,因为“唐承隋制”,尤其是唐初,基本全盘继承了隋的国家制度。从这个角度说,隋朝可说是唐朝的前驱。隋朝建立初,不仅“隋氏因周室平齐之资,府库充实”,而且国库组织基本沿袭北齐制度。文帝时,太府寺统左藏、右藏、黄藏等署,其中左右藏各置令二人,丞四人,而黄藏则惟置一人。这说明皇室内库仍与国家府库混同于一个机构,当然,黄藏只是为宫延服务,故官员少,其规模不及左右藏。隋代对国库机构的调整改革,是隋炀帝时期。史称“炀帝即位,多所改革”。司农寺将平准、京市隶太府,而“太府寺既分为少府监,而但管京都市五暑及平准、左右藏等,凡八署”。这是参照南朝的制度把掌管手工业的少府监从太府寺中分出,从而使太府寺成为专职的国库部门。特别是将黄藏归于长秋监(内侍省),更使太府寺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库部门。因此,尽管从形式看隋朝国库机构的各个名称大都是由魏晋南北朝沿袭而来的,但管理体制和组织系统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的客观条件主要有二条:

第一,国库收入稳定。隋朝经济发展以均田制为基础,国库收入以租庸调为主要来源,这就为国库提供了比较稳定和充裕的收入,各项开支得到保证,国库管理走上了正常轨道。

第二,中央集权强化。隋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使朝延可通过严密的制度来保证对财政的控制,无须再象南北朝那样利用宫廷机构直接掌握财权。而且为保证租庸调征收,必须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职权,使国库摆脱宫廷机构的束缚独立地发挥其职,改革魏晋以来皇室库和国库合一的管理体制。因此,在这种形势下,隋统治者将内库与国库划分开,适应了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国库独立体制的确立符合历史的进程。

由于“唐高祖发迹太原,因晋阳宫留守库物,以供军用”,所以统治者深知国库的重要性,“既平京城,先封府库”。而且“唐高祖平京师倾府藏以赐勋人”,武德四年一次就赐给李世民黄金六千斤。但草创之始,又常国用不足,太原人刘义节献计二条:其一,因数十万军队集中长安,造成“樵贵而布帛贱”,动员军队砍伐街衢和苑中树木换布帛,“岁取数万匹立可致也”。其二,“藏内缮绢shu;皆有余轴之,使申裁取剩物以供杂费,动盈十余万段矣"。唐高祖采纳了这两条建议,因而“大收其利”,将刘义节提升为主管国库的太府卿。隋朝统治很短促,许多措施与制度尚未充分发展完成。李渊建唐时,国库一切制度多承隋旧,并将少府所属诸署还隶太府。到唐太宗时,复置少府监,又对国库部门实行强化,因此,比较完善和健全的国库管理系统于贞观时初步厘定。

贞观二十三年将民部改为户部,其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属奠定了国库的管理中枢。此外,比部的审计和御史台的监察,都使国库管理制度比前代更为严格,更为具体。这样,国库主管部门、审计部门和监察部门三足鼎立,既有专职分工又牵制配合,共同构成新的组织形式,使唐前期的国库机能速迅提高,它的财政体制也更加稳定可靠,而国库机构的稳定,不仅反过来促进了国库制度的完备,也保证了唐王朝在国库职能加重情况下对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干预和控制。

从唐代国库的类型和职能看,都彰明较著,臻于成熟,秦汉以来皇室财务和国家财务的分离这时已成为定制。内伺省内府局“掌中藏宝货,给纳名数”,专门负责宫廷内库;与此同时,又对两部分财政比重关系作了调整,皇室库不再象秦汉时期那样有完全独立的收入,而是主要依靠国库的调拨,其费用按品秩计多少,春秋二时宣送中书批审,由国库部门按一定数量定时拨付。这样,皇室库机构的活动基本上收缩到宫延内部.内库管理职权被集中到国库组织之中,使国家能对整个赋税收入进行统一的预算编制和出纳管理。

唐代国库制度虽在贞观时便初步厘定,. 但它的定型则是在开元时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国库出纳管理始终存在着来自皇室的干扰,即国库分配和皇室消费之间的矛盾。贞观五年正月,国家经济刚有起色,深知多藏厚亡的唐太宗就夸耀财富,“幸左藏库,赐三品已上帛.任其轻重',尽力取

物出库。同年,修仁寿宫完,又欲修复洛阳宫,戴胃谏曰: “军国所须,皆资府库,绢布所出,岁过百万。丁既役尽,赋调不减,费用不止,帮藏其虚。”当时国库年支百万绢布就“帑藏其虚”,可知国库收入数额最高在百万左右。贞观后期太宗又下诏:“自令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说明这一阶段国库制度的执行还是不严格的。另外,唐初武器监被废黜,军器皆出少府与左藏署.国库里贮备武器,也表明国库组织的定型够稳定。

宋代理财官署,从开国到神宗元丰是一个阶段,元丰后,另是一个阶段。宋初,以天下财计归之三司,三司设有使、副使、判官等。三司下有盐铁、度支、户部三个机构。盐铁下设兵、商税、都盐、茶铁等七案,主要掌管国库收入,也掌管部分国库支出。度支下设赏给、钱帛、粮料、常平、发运、骑、斜斗、百官八案,主要掌管支出。户部下设税、上供、修造、曲、衣粮五案。此外还设有各种事务司,主管收发公文、帐籍,内部人员管理等事。元丰改革官制后,天下财计归户部,户部掌握天下人户、土地、钱谷之政令、贡献、征役等事。户部的左曹掌户口的增耗、军国岁计、土贡、征榷、婚姻、民讼诸事;右曹掌常平之役、坊场、山泽等事。户部的所属机构包括度支、金部、和仓部。度支设郎中和员外郎,主掌军国用度、国库收支、军需边备的计算,年终汇总各路国库收支,报呈皇帝和尚书省,凡定额的上供,专款存诸,科买数,漕运数,百官俸给、赏赐财物等,皆有计划。即是说度支管的是预算、决算和日常财务。金部主要是掌管国库收入,凡岁之所输,包括市舶、榷易、商税、香茶、盐矿、纲运等收入,以及平准度量衡制度,都在其掌管之内。仓部主管国家仓廪以输中都,绍圣初,兼管坑冶,南宋乾道八年,诸路经总制钱委提点刑狱官督责。地方级的财政,包括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由府、州等的知府、知州等行政总其责。县级由县令掌理户口、赋役、钱谷、赈济、出纳之事,按时编造户籍和催收田赋,向上级报告水旱灾伤,按规定办理免,至于具体事务,大县由县丞主管国库和经济,千户以上的县,由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书等事。

宋代施行收入集中制,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收入,集中在皇室库,所以皇室库的财力常是绰绰有余,而且保有大量库存。这种状况造成皇室库管理上混乱。神宗曾对辅臣说:近见内藏库帐,文具而己。其财货出入全无关防,旧以龙脑、珍珠付榷货务,数年不输直,亦不钩考。到了徽宗时期,蔡京以“丰郭豫大',之说蛊惑人心。加剧搜括民财,纳入皇室库政的收入,在范围上更宽,财权也更集中,财力的处理用“御笔”,行事,唯赵佶(徽宗)个人意志是从,无另外的意见可以发挥制衡作用,浪费没有边际,造成亡国的惨剧,这是财权绝对集中的严重教训。

宋代地方政治组织,有府州县,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还有路一级机构。府州县是地方行政权力机构,有一定范围的军权和财权。

宋代财力分配如唐制,有上供、送使、留州之分,上供钱物入皇室库或国库,留州钱物留归地方国库。而转运使是中央派出的官员,负责掌管一路财政,州应上缴之款,上缴给转运使,转解中央。别有一部分财力由他在各州之间进行调剂,以备非常之需。中央在地方各项支出,也由他直接供应,无须向中央请拨,所以他手头掌握一定财力,实际上转运使是中央设在各地的国库分支库,他掌握的钱是国库各地分库,这是宋代财政体制的特殊措施,运用有它的灵活性。它承上启下,维护中央统一,兼顾地方需要。宋代中期而后,转运使所掌握的机动财力,被集中到中央,从而使地方力量过度被削弱,转运使无从调剂,地方任何事情都必须由中央直接处理,地方没有财权,什么事也干不成,过度集权造成地方瓦解,这又是一大历史教训。

元时,国库虽实行中央、行省和路三级管理,但仍属于中央集权性质。中央国库,包括国库和皇室库,二者都有自己的理财机构。国家理财机构的名称,几经变易。中统之初为左右部,独立于中书省之外,后改为制国用司,又改尚书省,专理财赋。至元八年,并入中书省的户部,主管天下户口、钱粮、田土

的政令,凡贡赋出纳的规范数目,货币流通的制度规定,府藏积蓄的数量,货币贵贱的法度,收敛、给散的是否得当,均由户部裁处。户部下属包括国库、宝钞都提司(主管货币发行的政令)、宝钞总库(主管货币的储藏和印本的保管)、印造宝钞库(负责印造纸币)、烧钞东西二库(负责昏钞的保管与焚毁)、行用六库(负责倒换昏钞及平准物价)、大都宣课提举司(主管京师酒醋榷酷之事)、印造茶盐引局(主管印造腹里及各行省的盐、茶矶、铁等引)等。此外,京畿都漕运使司,主管漕运之事;都漕运使司,主管御河上下的攒运粮斛(催督漕运粮食); 檀景等处采金铁冶都提举司,主管冶采金银炼铁,榷货以资国用;大都、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山东东路、河东陕西等处转运盐使司,掌场灶榷办盐货,以资国用。这些机构虽隶属户部,但其秩品与户部相等,故户部对它们没有多大的约束力。

另外,兵部、刑部、工部、礼部均有自己的理财机构和财权。如兵部掌握屯田、牧地之籍,羊、马、牛、羽毛、皮革之征,驿站邮传之制;刑部主管赃罚之出入;工部主管工局之出入;礼部主管登记、朝会贡献之出入。以上六部,由左司、右司统管,但左、右二司秩级低于六部,故不能起领导作用,只能起汇总协调作用。

还有一些综合部门,他们的级别低于中书省,但高于六部,这些综合部门,也握有很大一部分财权,设有自己的理财机构,如枢密院主管军民屯种之出入,宣政院主管吐蕃等处税课仓粮,大司农司主管一部分屯田之出入。

六部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中书省对皇帝负责,中央综合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他们之间在财政上没有任何统属关系,机构的不相统一,造成“衙门分杂,事不归一,十羊九牧,莫之适从”。“诸司头目,布满天下,各自管领,不相统摄”。由于机构冗滥,政出多门,造成财力极度分散。

皇室理财机构更为复杂,有主管皇帝食品及诸王宿卫、怯怜口 (原意为家童,转意为属民)粮食、抽分羊马等事务的宣徽院;有主管宗教迷信、皇家填充院、官田出纳的太禧宗院;有主管中宫财赋的中政院;有主管太子太后财赋的储政院;有主管皇帝库藏及份地出纳的内宰司、总管府;有主管御马、鞍辔与辇的太仆寺、尚乘寺; 有主管诸王、后妃财赋的诸寺和总管府;有主管皇室钱帛、珠宝的太府监;有主管皇室马驼诌粟、皮货衣物的度支监、利用监等等。皇室诸理财机构,都有自己的财源,因而他们之间,更无统属关系。

元朝地方财政国库机构,全国设立十一个行省,每个行省都掌握一定的国库收入与支出。此外,还负责本省的兵甲、屯种、漕运等事。隶于行省的税课机构,包括两淮、两浙、福建等转运盐使司,广东盐课提举司,四川|茶盐转运司,广海盐课提举司,市舶提举司,海道运粮万户府等。诸路的理财机构,有平准行用库、府仓和税务。

明开国之初,承袭元制,以中书省总理政务,下统六部。洪武十三年,诛丞相胡惟庸,黜中书省,废军相,提高六部权限,吏、礼、户、兵、刑、工六部政务,直接操于皇帝。洪武十五年,因皇帝事繁,特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制的政体开始于此。其初仅备顾问,不与问政事。仁宗以后,阁权始重。其班次在六部之上。但六部负有实际责任,大学士遇事,须与六部商酌。为使内阁与六部联系,设给事中六人,如与户部联系的称户部给事中。到嘉靖、万历时,均以阁首辅行使宰相职务。

明代中央财政国库机关为户部,户部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掌全国户口田粮之政令与稽察,岁会赋役实征之数。户部经常工作,史载:“以垦荒业贫民,以占籍附流民,以限田裁异端之民?以图帐抑兼工之民,以树艺课农官,以鱼地给马牧,以召佃尽地利,以销豁消赔累,以拨给广恩泽,以给除差优复,以钞链节赏赉,以读法训吏民,以权量和市籴,以时估平物价,以积贮之政恤民困,以山泽、阪池、关市、坑冶之政佐邦国,瞻军输,以支兑、改兑之规利漕运,以振贷、均籴、捕蝗之令悯灾荒,以输转、屯种、

籴买、召纳之法实边储以禄廪之制驭贵贱。”每十年攒造黄册,以别户之上下,畸零的等级,以周知其登耗。户部下分为四部,即民部、度支部、金部、仓部。洪武二十三年,以天下度支事务浩繁,改为十二部,各令清理一省,二十九年,改为十三司(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桂林、云南),各掌相应省份之事。兼领两京直隶贡赋及诸司卫所禄俸、边镇粮饷,并各仓场盐课,钞关。

此外,还设置宝钞提举司,各仓库都转运盐使司,分司国库、税收事宜。

明代国库出纳属户部主掌。每年由户部总汇一年的需费上报于大司徒,经皇帝认可后组织征收。从永乐以后定为常规。

明代的地方财政国库机构,省承宣布政使司,掌省的民政、户口、钱粮。省以下的府和县,也相应设官主管府县的财政工作。

清初财政管理机构在中央为户部,在地方为承宣布政司及漕运、盐政等专门财务机构。

户部设尚书,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各一名,右侍郎兼管钱法。其下有十四清吏司,分管各省民赋及八旗诸司廪禄、军士饷粮、各地盐课、钞关杂供等。设于各省的财务官厅为布政司,为一省财赋总汇,布政使稽查国库收支出纳之数,汇册申报巡抚再转报户报,户部管理国家户口、土田簿籍,并统管全国国库收支,量每岁收入,以定存留起运之数。春秋二季报拨,凡运款领支,有给领,有协解,有部拨,都按实支销。如果征收田赋,如期运解布政司,以待部拨。其应充本地经费的如数留存,以待支给。布政使司其出入之籍数,并考核详实,以待奏销。凡奏销必用四柱清册记载: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数。条析起运存留、支给、协拨、采办为数若干,由巡抚以达于户部,户部按所隶进行审核,汇报于中央。协饷,是指一省入不敷出,由户部按邻省所报实存之册,以应协之数,移文拨助,这就是清代前期财政的特征,说明其国家财政高度集中,地方财政几无独立可言。

清前期总司皇室库的机构为内务府,内设广储、会计两司,专掌皇室一部分收入,各有专司,兼掌六库,储备物资,供皇室使用。另外还有会计司,它掌管皇庄田亩收支等事项。当内务府经费入不敷出时,常盗取户部库银以为接济。乾隆时亲为裁定,岁支限银六十万两。道光二十一年,发广储银数百万两,以补军需、河工、赈济的临时急需。可见,当时皇室库与国库的区分有一定界限,不过当时皇室库收入多靠官吏献纳,而务府提拨解用之时,也含混不清,所以仍不能明显划分。

此外清代还有盐政院、漕运总督两专门机构。盐政院主管官为盐政大臣,下设,总务厅、南盐厅;北盐厅、参议等职.由大臣总揽盐政,丞佐理,,总务则综理庶务,典守机密;南盐厅掌管淮、浙、闽、粤盐务;北盐厅掌管奉、直、东盐务;参事掌拟法制,又仿照明代办法,差御史巡视盐课,各省以督、抚综理盐政。宣统元年,改设督办盐政处,宣统二年十一月,又将处改为院,直到清覆灭为止。漕运总督主管京师漕粮运递。清代末期,河运改为海运,河运逐渐失去其重要性。到光绪三十一年,漕督被裁撤。清代前期设立的南河河道总督、东河河道总督被官吏视为肥缺,因河道官吏挥霍国家资财奢靡成风,早就有人主张裁撤,但因两督直接指挥漕标, (按:清代兵制,三营为一标)与河标武装,负有镇压运粮工人及维护沿岸治安的责任,清政府极为重视,故南河河道总督到咸丰八年才撤销,而东河河道总督直至光绪二十八年才被撤销,可见漕督的武装有利于维持清政权的统治。

清代海关征税,开始于清初康熙年间,道光二十二年鸦片战争后,中英缔结江宁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各国相继设置领事于各埠,管理外商货物输出输入及课税,经领事征收转纳于中国政府。当时中国政府就在各口任命贸易管理官,而以当地的海关监督、将军或道台兼任,史称“旧关”,此制于威丰元年

废除,改由中国政府派人直接征收。咸丰四年,太平军兴以后,清政府上海官员与英、美、法三国领事缔结上海海关组织的协定九条,规定组织成立关税管理委员会,“新关”遂于同年七月十二日成立,从此外国人就直接参与中国海关管理,这是近代中国海关管理权丧失的开始,不过当时仅限于上海海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四口,仍在中国海关官吏支配之下;直到同治二年,清政府任命英人赫德为总税务司,从此海关大权,遂掌握在英国人之手,赫德在职历时四十余年,直到光绪三十四年才离职回国。根据1864年赫德所拟的海关衙门组织章程的规定,海关的重要人选有总税务司,各关税务司和各关监督。而总税务司是中国海关的独裁者,他的地位一面驾凌于各关税务司之上,一面剥夺海关监督的实权,而历届总税务司莫非洋人,因此,总税务司无异是帝国主义控制中国财政、管理中国进出口货物的一只魔手。在清代后期,海关组织机构分为税务部、港务部、教育部和邮政部,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税务部的征税股,专门办理各关进出口货物的征税事宜,它的人员约占海关人员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这些人员当中一切重要职务;都是由外国人担任,“海关的内班人员中,总税务司、副总税务司、各关税务司、副税务司共六十九人,全部均系外人,又外人各等帮办共二百一十九人,华人各等帮办共二十五人;属于外班人员中,总巡及验估、验货二百八十二人均系外人;杆子手五百零一人中,华人只占二十人,属于海班人员中管驾官四十二人,全系外人。”不难看出,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关税完全丧失。

在清末推行“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为整理财政,于仿学西方筹办预算的同时,还开始准备试行办理公库制度。光绪三十年(1904 年)正月,奕kuang 奏请由户部筹股,试办大清户部银行。同年三月,由户部尚书鹿传霖等草拟的试办银行章程32条出台,并经清廷批准。次年(1905年),户部银行总行在北京成立,并在天津、上海设立分行。三十二至三十三年,又相继在汉口、济南、张家口、奉天、营口、库伦、锦州、保定、大连、安东等处设立分行。到宣统三年 (1911年)六月止,共先后设立分号56处。

按照章程规定,户部银行为有限公司,归国家保护,遇市面银根紧急、青黄不接时,可向户部请给库款接济。其业务项目为:经营存、放款项,买卖荒金荒银,汇兑划拨公私款项,折收未满限期票,代人收存紧要物件,并享受铸造货币、代理国库、发行纸币的特权。1908年,户部改名度支部,户部银行也改称“大清银行”。户部银行改名大清银行后,对原有章程进行了修订,重新制定和颁发了《大清银行则例》24条。则例除重申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的特权以及代公家经理公债票及各种证券的特权。户部银行和后来的大清银行,是中国第一家中央银行。

清政府赋于该行经理国库事务,主管国家一切款项。该行章程载明:户部出入款项,均由大清银行办理。在“奏定银行则例”中亦规定:大清银行由度支部酌令许其经理国库事务及公家切款项。

宣统二年(1910 年),资政院提议统一国库办法,于是会同度支部订定了“统一国库章程”,其要点是:(1)国库分为总库、分库、支库三种,总库设于京师,分库设于各省,支库设于地方;(2)国库由度支大臣管理,其保管出纳则由大清银行任之;(3)国家收支各款,均须汇总于国库。至此我国国库由实物库向货币国库转变。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国家档案局令第7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令第79号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已经财政部部务会议、国家档案局局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公布,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 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 2015年12月11日 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有效保护和利用会计档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统称单位)管理会计档案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会计档案是指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等过程中接收或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等各种形式的会计资料,包括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传输和存储的电子会计档案。 第四条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主管全国会计档案工作,共同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档案工作制度,对全国会计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档案工作,并对本行政区域内会计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 第五条单位应当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和鉴定销毁等管理制度,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技术和措施,保证会计档案的真实、完整、可用、安全。 单位的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所属机构(以下统称单位档案管理机构)负责管理本单位的会计档案。单位也可以委托具备档案管理条件的机构代为管理会计档案。 第六条下列会计资料应当进行归档: (一)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 (二)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及其他辅助性账簿; (三)财务会计报告,包括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财务会计报告; (四)其他会计资料,包括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纳税申报表、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会计档案鉴定意见书及其他具有保存价值的会计资料。 第七条单位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手段管理会计档案。 第八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单位内部形成的属于归档范围的电子会计资料可仅以电子形式保存,形成电子会计档案: (一)形成的电子会计资料来源真实有效,由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和传输; (二)使用的会计核算系统能够准确、完整、有效接收和读取电子会计资料,能够输出符合国家标准归档格式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设定了经办、审核、审批等必要的审签程序; (三)使用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能够有效接收、管理、利用电子会计档案,符合电子档案的长期保管要求,并建立了电子会计档案与相关联的其他纸质会计档案的检索关系; (四)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电子会计档案被篡改; (五)建立电子会计档案备份制度,能够有效防范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人为破坏的影响; (六)形成的电子会计资料不属于具有永久保存价值或者其他重要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 第九条满足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条件,单位从外部接收的电子会计资料附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规定的电子签名的,可仅以电子形式归档保存,形成电子会计档案。 第十条单位的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所属机构(以下统称单位会计管理机构)按照归档范围和归档要求,负责定期将应当归档的会计资料整理立卷,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第十一条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由单位会计管理机构临时保管一年,再移交单位档案管理机构保管。因工作需要确需推迟移交的,应当经单位档案管理机构同意。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12文遗郭嘉祺 201224142247 先秦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秦汉钱币 秦代最重要的货币当属“半两”钱,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刀、布等旧钱,将“半两”定为法定货币。半两钱的出现将先秦时期各种原始形态的货币统一在方孔圆钱之下。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 汉初,因政府无力掌控,允许明间私铸钱币,于是郡国诸侯,地方豪强便纷纷私铸,形制各异的榆荚钱风行于世,随后导致通货膨胀及后来的七国之乱。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废除一切旧币铸造五铢钱,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颁布严刑峻法:“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从此五铢钱作为唯一的流通货币,独步于大汉王朝的五铢钱又一次迎来了重大钱币史改革。值得一提的是汉末王莽时期的铸钱,它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铸材众多,形状各异,堪称一绝。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隋唐钱币 隋王朝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迈向它的顶峰,经济上这时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隋文帝改革币制,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在各地设关卡置样。历史进入唐代,正如同唐代灿烂而辉煌的历史,唐代货币发展,同样迈上了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顶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改币制,废五铢,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5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58号 《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办法》已经2010年1月22日财政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部长:谢旭人 2010年2月2日 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行为,保障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以下简称财政部门)进行的内部监督检查,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是指财政部门统一领导、财政监督机构具体组织实施的,对本部门内部各业务管理机构和派出机构履行财政管理职责,本部门及所属单位预算、财务与资产管理,本部门内部控制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四条财政部门应当按照依法监督、注重预防和规范管理的原则开展内部监督检查工作,促进本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遵守国家法律制度、强化内部控制、防范管理风险、提高管理效能、推进廉政建设。 上级财政部门应当督促和指导下级财政部门开展内部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条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财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本部门内部监督检查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六条财政部门应当对下列事项实施内部监督检查: (一)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和决算等管理情况; (二)国库集中收付、财政和预算单位账户管理、国库现金管理、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与兑付管理等情况;

(三)税收减免等税政管理情况; (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财政票据管理、彩票管理情况; (五)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情况; (六)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国有资产和财务管理情况; (七)会计管理、注册会计师行业和资产评估行业监管情况; (八)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赠款管理情况; (九)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预算、资产和财务管理情况; (十)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 (十一)对审计机关、上级财政部门等监督检查和本部门内部监督检查查出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十二)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第七条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内部监督检查负责人专题会议制度和内部监督检查联络员制度等内部监督检查协调机制。 内部监督检查负责人专题会议由财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主持,财政部门内部有关机构或所属单位负责人参加,通报内部监督检查情况,研究内部监督检查工作重点和问题整改等相关问题。 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管理机构和所属单位应当设立内部监督检查联络员,协助和配合财政监督机构开展内部监督检查工作。 第八条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以财政监督机构人员为主。必要时,报经财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批准,财政监督机构可以抽调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管理机构、派出机构和所属单位人员参与内部监督检查工作。 在对财政部门所属单位实施内部监督检查时,根据需要,财政监督机构可以聘用专门机构或者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协助检查人员开展内部监督检查工作。 财政部门内部监督检查人员开展内部监督检查工作时,必须忠于职守、依法监督、廉洁自律、保守秘密,做到公正、客观、规范、高效。 第九条财政部门应当重点监督检查本部门内部各业务管理机构和派出机构履行财政管理工作职责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本部门及所属单位预算、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财政部门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018年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工作要点

2018年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工作要点 一、继续深化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1.健全完善集中支付制度。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制度要求,认真查找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薄弱点,研究改进国库集中支付事项审核衔接程序。修订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管理办法。配合国库科调整改进预算单位往来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流程。 2.推进集中支付配套改革。严格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加强公务卡使用情况监控。配合国库科进一步优化公务卡执行环境,促进公务支出更透明;完善跨行办理公务卡业务,研究非代理银行办理公务卡问题,督促代理银行加强公务卡支持系统建设,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服务。协调有关方面加大区内POS机具布设力度,提高商户受理意愿,为公务卡制度实施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配合相关科室加强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3.规范完善财政专项资金支付。加强与相关业务科配合,建立健全财政专户(专项)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审核规程,做到财政资金高效支付的同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4.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进一步强化财政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修改完善动态监控管理办法,夯实日常监控基础工作,提高监控的实时性和全面性。加大对会议费、出国费、接待费、购车经费支付使用的监控,从预算执行管理环节保证区委政府有关决策落实到

位。适应预算执行细化管理要求,依托动态监控系统,加强数据统计和信息分析,建立多层次的动态监控报告制度,动态反映国库集中支付问题和态势。 5.完善集中支付操作规程管理。进一步梳理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业务流程,促进各环节业务有效衔接。配合相关科室争取先行先试,开展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试点,建设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系统,推动支付业务更加规范、高效、透明。 二、巩固强化国库集中支付运行基础 5.加强集中支付支出管理。推进落实财政直接支付动态预警管理,提高财政直接支付审核效率。严格执行财政资金集中支付程序,建立健全突发应急支付体系,准确开具资金支付凭证,安全高效支付财政资金。 6.规范集中支付资金清算。及时向人民银行、代理银行和清算银行传递集中支付信息和相关支付凭证,保障财政资金按时准确清算。协调促进业务科室与人民银行、代理银行的沟通,保障非部门预算资金规范、高效支付。 7.强化集中支付信息支撑。优化业务操作系统环境,规范运行管理程序,统一集中支付数据口径,提高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和支付执行等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完善数据报表体系,强化信息查询功能,实现历史数据可追溯。

中国古代货币规章制度和货币形态地演变

1-7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交换的需要。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商品换来一般易于为别人接受的或需要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在众多的商品中就逐渐分离出一种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都能交换的商品。这种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上叫做“一般等价物”,由于它的媒介作用,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成为最早的货币雏形。在我国古代,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多种多样,如牛、马、刀、箭、皮、帛、贝、玉等等。经过长时期的演变,为了交换的便利,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种类不断减少,逐渐集中并固定在少数的经常为大家所公认的几种商品上,这些商品即成为古代的原始货币。司马迁写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办法

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办法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改变的是财政支付方式,所以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变化不大,只是收入和支出的核算时间和方式上有些变化,但是,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变化较大。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对财政直接支付的资金,根据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会计每日报来的按部门分“类”、“款”、“项”汇总的《预算支出结算清单》,与人行划款凭证核对无误后,列报预算支出,会计分录为: 借:一般预算支出或基金预算支出 贷:国库存款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对财政授权支付的资金,根据各代理银行汇总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授权支付数,与人行汇总划款凭证及支付中心按部门分“类”、“款”、“项”汇总的“预算支出结算清单”核对无误后,列报预算支出,会计分录为:借:一般预算支出或基金预算支出 贷:国库存款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对经财政核准的单位预算结余资

金,分上下年度对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资金进行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如下: 1、当年年终,根据经财政核准的“预算单位年终结余资金申报核定表”,按权责发生制列支时,会计分录为:借:一般预算支出或基金预算支出 贷:暂存款——结转预算结余——**单位 2、下年度单位实际支用后冲减挂账,会计分录为: 借:暂存款——结转预算结余——**单位 贷:国库存款 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机构执行会计核算 (一)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会计总账科目 “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和“已结报支出”属于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会计核算的内容。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会计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延伸,其会计核算按《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执行。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核算的特点,需要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资产类和负债类分别增设“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已结报支出”会计总账科目,并设立预算支出明细账。预算支出明细账应当按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的“类”、“款”、“项”分预算单位记载(基本建设支出、科技三项费用、专项类支出要记录到项目)。 “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科目用于核算国库支付中心在代

财政支付方式

1.财政直接支付 是指由财政部门向中国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 2.财政授权支付 是指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的授权,自行向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在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单位的用款额度内,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 (二)支付程序 1.财政直接支付程序 预算单位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财政性资金包括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 一级预算单位填写“财政直接支付汇总申请书”→财政部门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审核无误后开具“财政直接支付汇总清算额度通知单”和“财政直接支付凭证”→送交中国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代理银行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并送交一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预算单位根据收到的凭证做好相应的现金核算 2.财政授权支付程序 适用于未纳入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服务采购支出管理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 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向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申请授权支付的月度用款限额,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将批准后的限额通知代理银行和预算单位,并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预算单位在月度用款限额内,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转由代理银行向收款人付款,并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 1.财政直接支付 是指由财政部门向中国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 2.财政授权支付 是指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的授权,自行向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在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单位的用款额度内,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 (二)支付程序 1.财政直接支付程序 预算单位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财政性资金包括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 一级预算单位填写“财政直接支付汇总申请书”→财政部门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审核无误后开具“财政直接支付汇总清算额度通知单”和“财政直接支付凭证”→送交中国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代理银行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并送交一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预算单位根据收到的凭证做好相应的现金核算 2.财政授权支付程序 适用于未纳入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服务采购支出管理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盐铁论·错币》中并有“夏后以玄贝”的记载。海贝是产自南方暖海的远方外来交换品,是美丽珍贵的装饰品。它开始起货币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产生的时候。商和西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在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至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形成正式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另一种最早的货币是铜质的钱、镈、刀。钱、镈是农具,刀是多种用途的工具,它们也是人们可以让渡的财产,在殷周或更早的遗址中都有出土。大概在殷商晚期和西周,这些铜工具在不同地区形成一般等价物。钱、镈至春秋发展为专职货币,即后人所称的空首布;虽保存青铜铲的基本结构,有细长的銎,但已不适宜装木柄,不能作工具使用,而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先秦铸币。至战国进一步发展为略具铲形小铜片的布币,主要流通于北方周、晋、郑、卫地区。青铜刀至东周发展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国及燕、赵地区。 战国中后期使用一种更便于授受使用的圆形金属铸币圜钱,在周、魏、赵、秦、齐、燕等地出现,特别是秦国正式采用圜钱制度,为圜钱发展成全国统一的铸币形式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 贵金属黄金也作为货币进入流通。它以镒(20两)、斤(16两)计。南方盛产黄金的楚国还出现铭文“郢爰”等字样的金版。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但在中国是最早的黄金铸币。 秦汉的法定货币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以前铸造的包括贝币在内的各种各样的地方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即主要在上层统治阶级范围内行使的货币,单位以镒计。又以原秦国的铜铸币,圆形方孔半两圜钱为下币,主要供民间日常交易使用。这样,实现了中国货币种类及其单位的首次统一。半两钱的圆形方孔形式,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相符合,又便于在经济生活中授受使用,故这一铸币形式沿用到清末。 汉承秦制——黄金为一等币单位以斤计。以铜钱为二等币,汉初曾允许私铸。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8号——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4.1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8号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根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批复》(国函[1996]81号)的规定,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二O一二年二月七日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第三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四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第五条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第二章单位预算管理 第六条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七条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财力可能,结合事业特点、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事业单位收支及资产状况等确定。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 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八条事业单位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 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实施细则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财政性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县级下列财政性资金管理。主要包括: (一)财政预算内资金; (二)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 (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四)其他财政性资金。 第三条财政性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存储、支付和清算。 第四条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由下列银行账户构成: (一)县财政局在县人行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 (二)县财政局在代理银行开设的财政零余额账户,本账户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并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资金清算; (三)县财政局为预算单位在代理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本账户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并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资金清算; (四)县财政局在代理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五)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或县人民政府授权县财政局批准开设的特设专户。特设专户包括由县财政局在代理银行开设的财政特设专户、县财政局为预算单位在代理银行开设的特设专户。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国库单一账户、特设专户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按专用存款账户管理。 第五条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后,相应取消各类过渡性账户,预算单位的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为保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过渡期预算单位往来资金的核算,县财政局暂为预算单位保留一个基本存款账户。 第六条县财政局是负责和管理县级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职能部门,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设立、变更或撤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各类银行账户。县人行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账户和代理银行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预算内财政性资金的支付通过代理银行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资金清算,具体清算办法按照县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执行。预算外资金的清算通过代理银行与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进行清算,清算办法参照预算内资金银行清算办法执行。 第八条财政性资金的支付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财政直接支付是指由县财政局向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账户或用款单位账户。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3

一、该期内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1、经济建设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87年到1990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有大幅度下降,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较为平缓,2000年到2005年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到2010年又逐年上升并与2000年大体保持水平。 2、社会文教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高,1991年到200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小幅度增长,2001年到2009年有小幅度波动,2010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且2010年社会文教育是1978年以后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 3、国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国防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85年到1992年有小幅度上涨,1992年到993年有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10年以2000年为分界点有小幅度波动,其波动趋势是先下降在上升又下降且2010年国防费用是1978年以后最小的一年。 4、行政管理费用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9年有小幅度波动,较为平缓,1999年到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1年到2006年变化比较平缓,2006年到2008年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到2009年又一较大的趋势下降,2009年到2010年又有小幅度增加。5、其他支出 1978年到1993年我国其他支出费用占财政总支出逐年增加,1993年到199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01年缓慢增长,2001年到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到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7年到2010年较为平缓,除了2009年。 6、总结 总之,1978年-2010年,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而社会文教育费用却是呈上升趋势的,国防费用总趋势是下降的,行政管理费用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其他支出的总趋势也是呈上升趋势的。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与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财政变化的关系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总趋势首先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虽然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及政府采用的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目录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秦到隋的币制研究 1、秦朝到隋朝的货币演变过程 秦朝的货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颁布了货币改革令。基本精神是“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秦半两钱,“质如周钱,文若半两,重若其文” 中国货币史--秦“半两钱” 西汉的货币 汉初沿用半两钱。高祖实行自由铸钱政策。民间铸的钱小如榆荚,称为“荚钱”。经济凋敝加上钱币薄小,米一石贵至5000千或万钱。后在汉惠帝时禁止私铸。

吕后铸八铢半两;文帝五年改行四铢半两;并废除《盗铸钱令》,再次实行自由铸钱的政策,造成“吴、邓氏钱布天下”的局面。后又禁铸。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武帝即位时,经济实力大大增加,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均输,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重如其文,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铢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 中国货币史--汉“五铢钱” 王莽时期的货币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八年间改了四次币制,导致币制混乱。 居摄二年(公元七年)第一次改变币制,新增错刀、契刀、“大钱五十”三种钱币和五铢钱并行;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第二次改变币制,取消五铢钱和契刀错刀,专用大小泉。 始建国二年(公元十年)第三次改变币制,实行宝货制,共5物6名28品:5物:金、银、铜、龟、贝。 6名:金货、银货、龟货、布货、泉货、贝货。 28品: (1)金货1品:黄金每斤值钱10000;(2)银货2品:分朱提银和其他银两以每流(八两);(3)龟货4品;(4)布货5品;(5)泉货6品;(6)贝货5品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改革币制:废除宝货制,改成货泉和货布。 复杂的币制使“农桑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陷大刑”。随着新潮的被推翻,王莽推行的币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王莽时期的货币:大泉五十 东汉魏晋的钱币 王莽被推翻后,首先由更始帝(刘玄)在更始二年(公元24年)恢复五铢钱的铸造。后来东汉各个时期基本上沿用五铢制式。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大铸小钱。结果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们纷纷以谷帛为币,货币经济出现衰退景象。 三国鼎立,各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0号——代理记账管理办法《代理记账管理办法》已经财政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部长楼继伟2016年2月16日代理记账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加强代理记账资格管理,规范代理记账活动,促进代理记账行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代理记账资格的申请、取得和管理,以及代理记账机构从事代理记账业务,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代理记账机构是指依法取得代理记账资格,从事代理记账业务的机构。本办法所称代理记账是指代理记账机构接受委托办理会计业务。第三条除会计师事务所以外的机构从事代理记账业务应当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以下简称审批机关)批准,领取由财政部统一规定样式的代理记账许可证书。具体审批机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确定。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分所可以依法从事代理记账业务。 第四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机构可以申请代理记账资格:(一)为依法设立的企业;(二)持有会

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专职从业人员不少于3名;(三)主管代理记账业务的负责人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为专职从业人员;(四)有健全的代理记账业务内部规范。第五条申请代理记账资格的机构,应当向所在地的审批机关提交申请报告并附送下列材料:(一)营业执照复印件;(二)从业人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主管代理记账业务的负责人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证明;(三)专职从业人员在本机构专职从业的书面承诺;(四)代理记账业务内部规范。第六条审批机关审批代理记账资格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一)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形式的,应当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视为受理;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规定形式的,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申请。(二)受理申请后应当按照规定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20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审批机关负责人批准可延长10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三)作出批准决定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申请

预算单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V20)

预算单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V2.0) 升级及年度初始化操作手册 1.手工安装V 2.0版本 双击预算单位安装程序文件,按照提示,一直点击“下一步”,直到系统提示安装成功,点击“确定”即可。 手工安装完成后,可跳过第二步“软件在线升级”,直接进行数据库升级。 2.软件在线升级 2.1连接到财政专网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预算单位软件是在财政专网上自动升级的,因此需要首先连接到财政专网。 2.2预算单位软件升级 预算单位软件升级是在【数据下载服务端】完成的。 1)在程序组中或桌面“方正春元”文件夹下双击应用程序图标【数据下载服务端】, 启动数据下载服务端,选择业务年度,如下图: 2)点击“确定”按钮,软件自动提示升级,如下图: 3)点击“确定”按钮,自动升级界面,如下图:

4)点击“下载”按钮,程序自动完成下载,如下图: 5)提示下载成功,点击“确定”按钮,点上图中,退出即可。 3.数据库自动升级 下载结束后,进入【集中支付系统】,软件自动执行对数据库的升级工作。 1)在程序组中或桌面“方正春元”文件夹下双击应用程序图标【集中支付系统】,启 动集中支付系统,如图所示:

2)出现选择数据库连接界面,选中的连接会高亮显示,然后点击【确定】,便会出现 “正在进行数据库升级”,稍后便会出现选择业务年度登录界面,年度默认为2006年。如图所示: 3)单击【确认】按钮后,出现用户登录界面: 1)请输入用户编码 2)请输入用户密码 4)单击确定 输入正确的用户和密码后,出现角色选择对话框,如图所示:

1、系统新增角色 2、单击进入系统主界面 4)单击【确定】后进入系统主界面,进入系统主界面后,系统自动升级随之完成。 5)升级成功后,在“系统”菜单下点击“版本”菜单项,可以查看版本号,如下图: 4.预算单位年度初始化 启动预算单位的数据下载服务端,业务年度选择2006年 点击确认,进入下载数据界面之后。 注意!要将完全同步基础数据勾上之后,点击“立即下载”下载基础数据。如下图

【实用资料】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doc

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趋势及原因 表格1

图1 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 一、总体趋势: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呈现U型变动态势 图1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U型变化态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1992年以前可以称之为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该阶段的明显特征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明显加速发展。1992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为13.9%,比1978年30.78%下降了近17%,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而同期GDP和财政支出绝对值都在迅速增长,说明政府减少财政支出的比例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少政府干预的力度。 1992-1996年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可以称之为处于U型曲线的底部。该阶段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但下降速度比较缓慢,不存在较大的波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了企在提高两个比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开始正式实行,由于前期的惯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在改革前两年仍沿既有的路径缓慢下降,但是从1997年开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恢复性提高。 1997年以来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处于U型曲线的右半部分的下半截。这一时期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其间并伴随有小幅的波动,但总体上升趋势并未受到影响。 二、中国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弱U型变动态势原因解析 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政府是大包大揽的全能型政府,政府职能范围的极其庞大导致了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高。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过去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由逐步的有市场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完善,这一过程中,政府职能范围明显有所缩小,尤其是经济管理职能,政府逐步退出了竞争性领域,伴随这一过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是合理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职能范围缩小必然到达极低点,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可能下降至谷底,从而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 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也逐渐步入正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此时符合了瓦格纳法则。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这就要求了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如政治因素和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