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政策学》答题

《区域经济政策学》答题

《区域经济政策学》答题
《区域经济政策学》答题

第一章问题区域与区域经济政策

一填空题

1.经济政策通常被理解为政府从宏观或者微观的角度处理经济问题的一般工具。

2.干预主义存在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的理由。

3.区域政策除指区域经济政策外,还可能包括区域社会政策、区域创新与技术政策、区域人口政策、区域环境政策和区域文化政策等。

4.区域政策最早兴起于美国与英国。

5.区域问题在致可分为三类,即落后病、萧条病与膨胀病。

6.萧条病是西欧区域政策得以广泛运用的最直接的导火线。

7.区域政策目标既是政策工具选择的基础,也是政策评价的参照,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在事后对区域政策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8.由于区域问题与问题区域是动态变化的,区域政策目标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9.纵观各国所提出的区域政策,区域政策目标大致分为两类,即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

10.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是区域政策的萌芽期。

11.落后区域的长期贫困是政府积极干预落后区域开发的直接原因。

12.萧条区域的持续衰退是政府积极干预萧条区域调整与改造的主要原因。

13.英国是最先实施区域政策的国家。英国积极的区域政策可追溯至1928年的“工业转移规划与青少年转移规划”与1934年的“特别地区(发展与改善)”。

14.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全面推行积极的区域政策,以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在机构设置(即区域政策主体)与区域划分(即确定标准经济区和问题区域框架)两个方面开展了规范区域政策的工作,这标志着区域政策在美国兴起。

15.英国区域政策自兴起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区域政策的适用区域范围与区域政策工具都是随着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而变化的。

16.与空间有关的概念较多,人们往往不加区分地使用空间、地区、区域、地带和地点等概念。

二.名词解释

经济政策——指国家或者政府根据特定的客观经济发展问题和经济规划规律的基本要求,对经济行为进行规范、引导、激励、约束的规定与工具。

微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针对市场失灵而设计的干预工具,例如价格管理、反垄断政策、公共产品政策和再分配政策等,也称为微观管制。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调节社会经济活动总量及其结构,以减轻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等。

区域经济政策——所谓区域经济政策,又称为区域政策,是政府(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政府的集中安排,有目的地对某些类型的问题区域实际倾斜,以改变由市场机制作为所形问题区域——也称为问题地区,是由中央政府区域管理机构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确定的受援对象,是患有一种或多种区域病而若无中央政府援助则难以靠自身力量医治这些病证的区域。

成的一些空间结果,促使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格局协调并保持区域分配合理。

区域战略——所谓区域战略,是国家为实现其宏观目标而确定的经济、人口、环境等如何在

空间上组织的明确计划,或者说是一个重点空间蓝图性谋划,如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三.简答题

1.区域经济政策与一般经济政策的关系?

两者在理论上有共同的渊源。区域经济政策应该属于经济政策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而且区域经济政策工具与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工具有类似之处,但由于一般经济政策(即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不会有目的地考虑空间问题,区域经济自产生之日起就有着一般经济政策不同的突出特点,只有区域经济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政府干预经济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2.简述从不同角度划分区域政策。

(1)从工具性质角度,区域政策可分为奖励政策和限制政策。(2)从作用对象角度,区域政策可分落后区域政策、萧条区域政策与膨胀区域政策。(3)从作用层次角度,区域政策可分为宏观区域政策与微观区域政策。(4)从作用功能角度,区域政策可分为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区域经济关系协调政策。

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特点:

第一,积极的区域倾斜,即对选定的区域单元予以利益补助。

第二,高度集中化。

4.为什么确定区域政策目标比较困难?

确定区域政策目标有四个方面的困难:首先,一些目标不容易量化,诸如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指标可以数量化,但平等、协调等目标很难用单一指标量化。其次,目标的具体程度不易把握。再次,平等与效率有时不可能兼顾,区域政策制定者难以平衡各种类型区域的利益,在确定区域政策目标时往往需要考虑各个区域、各个阶层的利益,以进行综合权衡,有时区域政策目标是政治妥协的结果。最后,问题区域有多种类型,需要为不同类型问题区域确定不同的目标。也就是说,在特定时期,区域政策目标有多样性特点。

5.空间经济研究的三个阶段:

第一,记述阶段,主要研究“什么地方有什么”。

第二,解释说明阶段,主要研究“为什么”。

第三,规划发展阶段,主要研究“那么该怎么办”。

6.简述区域经济政策在区域研究中的地位

区域经济研究最终是要得出政策结论,从这个角度说,区域政策又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归宿,区域政策理论研究水平的高低是区域经济学成熟与否的最好的标志。因而其对问题区域的经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来说,区域政策援助能增强其对社会的认同感,当理性的区域政策友爱帮助解决他们的疾苦时,他们无疑会对其给予高度评价;由于问题区域的长期落后或者萧条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区域政策对区域差距较大的国家的意义也是十分清楚的;特别重要的是,区域政策往往是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之一。

四论述题

1.论述落后区域、萧条区域和膨胀区域的主要特点

(1)落后区域包括经济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地理位置边远的区域、自然条件较差的区域等。这类区域不具备工业化的条件,或者说长期处于“低水平陷阱”之中,无力迈过工业化门槛而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其主要病证是落后,其突出特点是:经济结构浇后,以农业为主,工作机会少;人民收入水平长期低下,贫困面大;地方财政拮据,政府无力支撑自立发展;资源利用水平很低,发展环境欠佳。绝大部分国家都有相对贫困的落后地区。

(2)萧条区域只要是经济结构以传统的衰退产业为主的区域,其主要病证是萧条。这类区域的典型点是:主要产业衰败,竞争力急剧下降;经济结构老化,结构转换乏力,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经济下滑;新工作机会少,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人口大量外迁。因此,这类区域的表现是停滞不前与死气沉沉。

(3)膨胀区域主要是经济活动过于集中与产业布局过度拥挤的区域,其主要病证是膨胀。这类区域的典型特点是:人口与经济活动过于集中,负外部性突出;生产与生活成本日益上升,公共服务质量每况愈下;结构趋于老化,发展方向不明确;资源遭到破坏性开发,环境趋于恶化。

2.论述区域经济政策、区域战略和区域规划的联系与区别

虽然区域政策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占有十分关键的地位,但不能将区域政策同区域战略与区域规划混为一谈。三者的联系在于:他们都是政府支持区域发展与区域关系协调的手段;由区域战略到区域规划再到区域政策;干预手段越来越具体;三者都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区域政策与规划是对区域战略的支持,没有详细具体的区域政策与规划,区域战略很难实现,而且区域战略是制定区域政策与规划的前提,前者会影响后者且后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

三者的主要区别有两个方面:第一,三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区域战略侧重点于空间格局的谋划,其确定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内重点发展空间的方向;区域规划重点放在经济活动的空间安排或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上;区域政策主要涉及政策工具的选择。第二,三者的基本作用是一定区别。区域战略追求的是空间格局的优化;区域规划追求的是区域内资源利用的优化;而区域政策追求的是区域支持与解决问题的工具优化。

3.区域政策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区域政策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1.区域政策的基本问题研究,包括区域政策的基本概念(如区域政策、问题区域等)区域

政策研究的发展过程、区域政策研究的地位等。

2.区域政策的理论基础研究,包括区域政策的宏观理论基础和微观理论基础。

3.区域政策的制度基础研究,包括区域管理机构设置、区域政策程序安排、标准区域划分、

问题区域识别等等。

4.区域政策目标研究,包括区域政策战略、目标选择与目标协调。

5.区域政策工具研究,包括各种可能供选择的工具的作用、主要优缺点等。

6.问题区域发展政策研究,包括不同类型问题区域的特点与识别标准、各种政策工具如何

在不同类型地区组合等。

7.区域政策评价研究,包括区域政策评价方法选择、具体政策工具的效应评价等。

8.区域政策方向研究,主要研究不同时期或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政策的基本走向。

第二章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填空题

1.否认区域政策必要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依据。一是自由主义理论,二是实际效果不明显。

2.在说明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时,一般以“市场失灵”或“市场失败”作为主要理论依据。

3.依据各种理论对区域政策必要性的基本态度,众多的理论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类,即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理论流派。

4.自由主义以新古典理论为核心。新古典理论的三个主要基本假设是:自由竞争、生产要素充分就业、资本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充分流动。

5.缪尔达尔(G.Myrdal)在20世纪50年代对区域经济学的最主要贡献是将这种累积因果机制扩展到了区域领域,他称之为“回流效应”。凯恩斯是一般经济学中干预主义思潮的先驱,缪尔达尔则是干预主义在区域研究中应用的忠实支持者与早期的开拓者。

6.佩鲁与1961年粗略地提出了具有空间意义的“主导企业”并于1965年完善了这一概念。

7.早期的分工理论主要有绝对利益理论、比较利益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等。20世纪中期以来,区域分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人力技能理论、偏好相似理论、技术差距理论、新贸易理论等。

8.贸易保护的理论思潮可追溯至15世纪兴起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要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奖出限入的贸易保护政策。

9.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首次提出了保护幼稚工业的主张,德国经济学在分析世界经济梯度差后,系统提出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各方面论证政府干预必要性的保护贸易理论很多,其中以克鲁格曼(P.R.Krugman)命名的“新贸易理论”影响最大。

10.要素流动帕累托最优均衡的条件有三个:1.区域间要素价格相等;2.在每个区域每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每种要系的边际实物产品相等;3.所有区域的同质产品的价格相同。

11.区域趋同理论是自由主义在区域经济格局演变方面的理论拓展。

12.收入趋同是由于人力资本趋同。而人力资本趋同的原因在于知识获得与传播方面的产权不完善以及教育和研究。

13.在西方区域经济学界,对区域发展水平持趋异观点的主要有累积因果理论和中心一外围理论。

14.发达区域的增长对于落后区域增长的影响会产生引致效应。引致效应有两种,即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

15.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回流效应起着主宰地位,扩展效应不足。

16.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中也提出了类似钟型发展理论。

17.在区域经济差距较大时,企业区域行为具有制造与扩大利益矛盾的一些特征,如向心聚集效应、机会主义行为、产业结构趋同等。

18.任何利益主体,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都是有理性的,总是要通过各种努力尽量使自身或相关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19.在区域经济领域,“囚徒困境”所导致的局部利益与总体利益的矛盾是市场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是政府运用区域政策干预区域发展的重要理由。这种理由可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两个方面分析。

20.私人产品生产领域的“囚徒困境”主要表现是滥用数量一定的有效需求和争夺原材料。私人产品生产领域的利益矛盾及由此而造成的损失还可用“公用地悲剧”来说明。

21.“公用地悲剧”是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它论证了一个结论,即如果一种公共资源没有排他性产权,则这种资源的过度利用不可避免。

22.由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问题可概括为两类,即“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与“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23.1980年,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

24.无论是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还是私人产品过剩,都会损害各区域的利益,这种利益损失的实质在于:具有理性的各区域利益主体选择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结果却导致了区域与社会整体效率,这是区际经济关系的“囚徒困境”的核心内容。

二、名词解释

自然的增长率——主要是指劳动与资本可供利用量、技术存量,可利用的技术进步等因素确定的潜在经济增长力,是在长期内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是由最佳的储蓄率和资本/产量比率决定。

有保证的增长率——又称合意增长率,是企业家信根据对收入与需求的趋势预期认为合理的增长率,是由合意的储蓄率和合意的资本/产量比率决定。

区域分工,是指一国内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内优势的基础上实际区域专门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并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以图增进区域利益。

效率工资——即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比。

中心—外围理论——主要阐明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间的中心—外围不平等体系及其发展模式与政策主张,形成于20世纪40至80年代,由普雷维什首先提出。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这一理论被弗里德曼。赫希曼等人用来分析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与政策。

区及外部性——所谓区域经济活动的区际外部性,是指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区域产生的不由其考虑或承担的或正或负的影响,如一个区域造林命名其他区域的水土流失减少、一个区域生产的污染物损害其他区域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一个区域的产量增加或价格下调使其他区域的生产函数或消费函数改变等都是区际外部性。

技术外部性——所谓技术外部性,是指完全由技术上的联系而非市场机制所产生的外部性,资金外部性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作用而产生的外部性。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经济博弈中的一些参与方拥有而另一参与方不拥有信息或不同的参与方所拥有信息的量与质存在差异。

逆向选择——所有由参与方选择错误行动引起的问题称为道德风险;所有由参与方错误报告信息引起的问题称为逆向选择。

三.简答题

1.简述区域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自由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劳动力与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市场力的作用下会在区域间流动,这种流动会自动地消除区域差距并使区域格局达到均衡。也就是说,由于自由市场力会使经济资源得到最佳利用,而且企业会自然地选择最佳区位,因而,区域经济格局在市场力的作用下会自动达到平衡,政府运用区域政策干预企业的区域行为是不必要的;如果政府进行干预,结果只会是效率下降。

干预主义者认为,区域就业与收入自平衡过程是人类虚构的理想,与区域收入和就业长期不平等这一现象不相符。这种虚构既是由于理论脱离实际,也是由于理论本身的假设不正确,这种假设影响了人们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与不平等。

2.区域分工贸易联系会对区域行为关系产生哪些潜在影响?

首先,已形成的区域分工贸易格局本身不一定是最优的。

其次,即使在理论上现有的区域分工是合理的,也不能顺理成章地推导出合作的区域行为关系。

最后,区域贸易保护在特点情况下也有可能是区域分工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其本身并不是与区域自由贸易截角对立的。

四、论述题

1.分析传统区域分工理论的主要缺陷

传统的区域分工理论具有一些明显的局限,概而言之主要有:

第一,传统的区域分工理论都是通过假设其他因素一致的情况下讨论区域分工的原因的,

忽视了区域分工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任何理论都是思维抽象化的结果,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而因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区域分工理论当然不例外。

第二,传统的区域分工理论忽视了制度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在现实中,制度规划及其变迁方向、交易费用、产权安排都会对区域分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特定制度背景下这些因素对区域分工具有决定性影响。

第三,传统的区域分工理论忽视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其理论结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即区域关系只能是和谐的竞争关系与合作关系,区域竞争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进行的,区域经济主体不存有“有限理性”问题。

第四,传统的区域分工理论的一个基本结构是区域分工必然带来区域利益的增进。

第五,传统的区域分工理论不能说明为什么有的区域积极参与分工,而有的区域没有参与分工的积极性或被排斥在区域分工体系之外。

总之,现有的区域分工理论无论是在假设方面还是在结论方面都存在一些局限。但这不表明以前的理论成果对区际关系不能提供帮助。

2.区域要素流动为什么不能导致区域要素收益均衡

1.区域间企业部分是在不完全的市场中进行的,除产品市场垄断外,还存在要素垄断,

而且从全国利益最大化角度安排资源区域分配不一定于每个区域都有利。

2.区际要素流动的运输成本与摩擦成本不可能为零。

3.区域要素流动有可能不是减少而是增大区际要素价格差。

4.即使是实现了前述三个均衡条件,各个区域从要素流动中所获取的利益也是不均等的,

其原因在于各区域的要素禀赋结构与产品结构不尽一致。

5.一些要素的区际流动会受某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影响下的要素区际流动是否

合理本身并不一目了然。

后发优势:即落后区域可通过外溢效应和学习获得比发达区域更快的人力资本增长速度,从而赶上发达区域。塔穆拉的模型强调了知识和人力资本在缩小区际差距中的作用,但他与其了新古典区域经济学家一样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即他们想象要素是完全流动的,不需要付费的。

第三章区域管理机构设置于区域经济政策程序

一填空题

1.区域政策首先要明确的是制度基础问题,包括区域管理机构设置与组织安排(即确定区域政策决策主体、行为主体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问题区域识别问题。

2.区域管理机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政策的效应与效益。在发达国家,区域政策的决策权主要由中央当局掌握。

3.各种制度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类,即分立的职能部门模式、专门的职能部门模式和联合的职能部门模式。

4.区域管理的机构分立是区域政策不完善的表现之一,中国目前的区域管理机构设置采用的就是分立的职能部门模式。

5.法国与意大利采用的是专门的职能部门模式。

6.国土规划与区域行动委员会(DATAR)是法国中央政府指定的负责区域发展的机构。

7.格拉威尔所指的巴黎在目前的法国与欧盟正式的区域政策中称为“法兰西岛“(Ile-de-France),其他区域由于相对于巴黎而言经济活动与人口密度低,发展水平较低,因而被形象地称为“法国沙漠”。

8.法国经常被认为是欧洲最集权的国家。

9.南部开发基金(Cassa)是一个类似于美国TV A的机构,成立于1950年8月。

10.南部开发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1957年,重点放在促使农业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上;1957-1971年,重视工业阶段;1971-1984年,后重工业化与衰退阶段。

11.南部落后问题与南北差距问题仍是意大利区域政策的中心。

12.英国区域管理机构设置经历了由集中职能—二分职能—分权职能—联合职能四种模式转变的过程,而且为了提高对区域管理的效率,政府部门设置不断改革。

13.联合职能模式。多政府区域发展战略有三个基础,即宏观经济稳定、微观经济改革和区域政策下放与分散。

14.区域政策实施的组织机构有国家、区域与地方两个层次。

15.在欧盟有一句常被引用的格言,即“谋事在委员会;成事在理事会”。

16.委员会人员可分为三类:一是政策制定者与行政人员;二是一般办事职员、办公室人员;三是翻译。

17.欧盟法律不是由委员会,而是由部长理事会制定的。部长理事会是欧盟的最高立法机构。

18.欧洲投资银行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金融机构。

19.根据《欧盟条约》,随后有六个决策程序,它们是协商程序、合作程序与公共决策程序等。

二名词解释

区域管理机构——在区域政策研究中,区域政策机构一般指区域管理中的决策制定主体,也称区域管理机构。

区域政策组织——是指在一个规范的框架内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区域政策行为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安排。

专门的职能部门模式——专门的职能部门模式是指区域政策由特定的中央政府来制定实施的制度模式。单一制国家一般采用这种模式,例如法国与意大利。

联合的职能部门模式——联合的职能部门模式是指区域政策由中央政府内的几个部门联合运作的制度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见于英国、瑞典与丹麦等国。

区域政策下放——这一提法本身就存在多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区域政策决策权力由中央政府向区域或地方政府转移;另一种理解是区域政策实施权力由中央政府向区域或地方政府转移,并在决策时引入考虑区域或地方政府与公众利益和意见的机制。

区域政策程序——所谓区域政策程序,是规范区域政策制定、实施、监督与评价的一套具体规则,包括区域政策制定程序和监督与评价程序。

项目自我监评——项目自我监评是指项目执行者或受益者对区域政策项目的实施过程与结果的一种自我评价。

地区团队监评——为了保证地区的需要和关注的问题在监督过程中得到反映,需要组建(在没有地区团队的地区)、扩大(在地区团队不健全的地区)或确认(在已有地区团队的地区)地区监督与评价团队。

区域团队监评——区域团队是多方参与、广泛包容并与地区团队相互影响的区域监督与评价组织。

三简述题

1.简述分立的职能部门模式的缺陷

分立的职能部门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有关部门参与区域开发的积极性,但其缺陷是十分突出的,主要有(1)部门间的区域政策经常会发生矛盾,各部门的利益与目标不尽相同,矛盾甚至是冲突难以避免的;(2)有可能造成区域政策项目重复,浪费公共资源;(3)

区域或地方争取区域政策资源的成本大。

2.简单分析三种不同的职能部门模式

考察各国的区域政策机构调协会发现,分立的职能部门模式是不可取的,专门的职能部门模式和联合的职能部门模式各有所长,也就是说,将区域政策统一在一个专门的部门中或将区域政策活动分解到几个部位都是可行的模式,两种模式各有长处。专门的职能部门模式可使区域政策行动高度统一协调,而联合的职能部门模式既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政策的统一与协调,又可充分发挥有关部门与地区在区域政策决策中的作用。

3.简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与区域层次的国家管理机构间以及地方政府区域层次的国家管理机构间的关系。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是区域政策组织中的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在集权制国家,地方政府在区域政策组织中处于从属于中央政府的地位,没有最终决策权,其区域政策行动要以中央政府决策为依据。但在一些联邦制国家,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要复杂一些。

地方政府主要从事改善地区投资环境的活动(通过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建设住房)并吸引投资。地方政府对新投资的兴趣取决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2)中央政府与区域层次的因家管理机构的关系区域当局主要从事援助分配与采纳的决策进行控制与监督。它们还就小规模项目进行独立的决策,其所能决定的最大投资规模与援助的性质通常由中央政府确定。区域当局一般是中央政府的一个部门或派出机构,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

(3)地方政府与区域层次的国家管理机构间的关系区域层次的国家管理机构即区域当局是管理跨地区行动与问题的机构,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或者是中央区域管理机构的派出机构。这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会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会引导、协调与约束地方政府行为。

4.区域政策程序包括的那几个方面?

区域政策程序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并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议程设定,也就是明确问题并确定区域政策目标;其次分配各种政策资源;最后是政策监督与评价。

5.利益相关者有四类:

(1)直接受益者

(2)间接受益者

(3)负责确保区域政策结果不偏离预期目标的主体

(4)负责为区域政策项目提供资源的主体

6.完善、有效的监督与评价程序包括哪些方面?

完善、有效的监督与评价程序包括区域政策项目自我监督与评价、地区团队(local teams)监督与评价、区域团队(regional teams)监督与评价、国家团队(national team)监督与评价及各种监督与评价间的相互参照、对比与影响。

四论述题

1.区域政策制定程序可分为哪几种?在不同的区域政策制定程序中,立法机构的作用有何不同?

一般而言,根据立法机构在区域政策决策中的参与程序与地位的不同,区域政策制定程序可分为五种,分别为不需协商程序、协商程序、合作程序、共同决策程序和同意程序。

(1)不需协商程序是指,区域管理机构向中央政府提出提案,政府依照一定法规决定是否采纳,而不需要通过立法机构。在立法机构权力小或制度不健全的国家,这种程序较为常见。

(2)协商程序是指,在区域管理机构向中央政府提出提案时,必须同时送交立法机构,并请其表达意见。

(3)合作程序赋予立法机构更大的权力,允许其有三读权,并赋予区域管理机构居中协调的任务。

(4)共同决策程序是为提高立法机构的地位所设计的复杂的决策程序。

(5)同意程序是指中央政府在作出重大决定前必须征得立法机构的同意的程序。

由不需协商程序→协商程序→合作程序→共同决策程序→同意程序,立法机构的作用是逐步增大的。

2.在区域政策决策时表决方式有哪些?

在区域政策决策时有多种表决方式,主要有:

(1)简单多数。简单多数是指在多个提案中,获得赞成票最多的提案被通过。

(2)绝对多数。绝对多数是指有权投票者中必须有50%的人投赞成票,提案才能通过。(3)特定多数也称有条件多数,是指必须有指定比例的赞成票提案才能通过,如有些提案必须有2/3或以上的赞成票才能通过。

(4)一致同意。一致同意是指所有有投票权的人或机构全部投赞成票提案才能通过。3.在区域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方式有哪几种?

由于各个国家的区域政策机构与组织的设置方式不尽一致,实际作用关系多种多样,但一般可概括为三种方式:

(1)直接方式是指区域政策决策机构不通过中间层而直接作用于利益收受者的一种程序。

(2)层层传递方式是指按层次逐级转移区域政策再分配利益,决策机构不直接而是通过多种中间层次间接地作用于问题区域的企业或个人。

(3)间接方式是在决策机构与利益收受者之间存在一个中间传递者,其要么为区域开发机构,要么为问题区域机构,要么为地方政府。

第四章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对象

一填空题

1.在许多国家,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人均GDP或人均收入。

2.人类发展指数的值域为[0,1]。

3.标准区域与问题区域划分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属于经济区划问题,也是区域政策的制度基础之一。

4.重新确定程序大体上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认定节点。第二步骤是将各个县分配“成分经济地区”。第三步骤将CEA合并为经济地区。

5.通常在识别问题区域前需要明确一些主要问题,包括:问题区域的识别机制、问题区域的范围大小、基本空间单元的选择和指标类型的选择等。

6.问题区域的识别机制主要是明确由何种机构负责以及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在单一制国家,问题区域的设计由中央政府决定,而在联邦制国家,这一决定更多地是由联邦州或区域政府联合作出的。

7.在美国与英国,最早考虑的问题区域识别的主要标准是高失业率,现在失业率仍然是主要指标之一。

8.失业率受区域的经济结构,人口的职业教育结构与投资环境的影响。

9.指标可大致分为几类,反映生活质量的指标、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环境状况。

10.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有人均GDP、经济结构、区域层次输出生产水平与基础结构状况等。

11.随着研究手段的进步,许多区域经济学家提出了大量划分匀质区域的方法,如:指数加

权法、因素分析法。

12.功能区域划分有两个基本方法,即空间相互作用分析和流分析,前者侧重于理论观察分析,而后者侧重于实际观察分析。

13.在地区之间存在多种流,经济方面的流主要有客流、货流、上下班、购物等,社会流包括学生或病人流等,政治流主要是指政府支出流,信息流包括电讯、电话、报纸流等。

二名词解释

区域划分——指区域边界的识别,在区域政策研究中指标准区域与问题区域的识别。

匀质区域——匀质区域又称同质区域,是在某些标准方面有同一性的空间单元;

功能区域——功能区域又称“节点区域”或“极化区域”,是指有一定的功能内聚性、各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空间单元,其重视的是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联系而非同质性。

标准区域——是指名称被标准化并被编码的、范围相对固定的、作为区域政策与规划制定基础的多级规划区域体系。

三简答题

1.确定区域经济政策方向需要具备哪些基本前提?

(1)需要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2)需要标准区域与问题区域区划体系(3)需要有一个平衡经济、政治与民族问题的长远战略(4)需要区域经济研究者,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5)需要建立定期调整机制(6)需要一定的政府基金作为支撑手段

2.选择衡量问题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可比较性明确性

3.GDP作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存在哪些缺陷?人们提出了哪些主要替代指标?GDP在量度经济福利方面的不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除不能真实反映区域购买力水平差异外,其主要缺陷有(1)GDP是一个度量区域内生产的概念,而非收入概念。(2)不能全面反映区域内收入分配状况。(3)不能反映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社会代价。(4)不能正确反映各区域人民所享受的福利。(5)忽视非交换的产品与劳务。(6)GDP只依靠官方的报表。

人们提出的主要替代指标有:

HDI,人类发展指数;ISEW与GPI;绿色GDP(Green GDP)

4.标准区域划分依据的主要原则

标准区域划分依据的主要原则有:(1)同质性,即同一个区域内各地区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2)内聚性,即每个标准区域都应有一个中心城市作为核心;(3)行政可行性,即标准区域界线应尽可能不打破行政区界线;(4)历史性,即标准区域应兼顾地区间已经形成的传统联系与文化特色;(5)系统性,即标准区域应该是一个多级系统;(6)完整性,即每个标准区域应具有一定的实力,而且各区域的规模不能相差太大。

美国划分经济地区所依据的基本空间单元是县。

5.建立NUTS目录依据下列三个主要原则

第一,NUTS应照顾到习惯的划分。

第二,NUTS应照顾到具有一般特点的区域单元

第三,NUTS是一个三级分类(以前为五级,包括三个区域级与两个地区级)。

6.NUTS目录的用途

第一,用于欧盟区域统计资料的收集、开发和协调。

第二,用于区域社会经济分析。

第三,用于构建共同体区域政策。

第五章区域经济政策目标

一、填空题

1.在非经济方面,区域间移民的障碍也有两个主要方面,即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和户籍制度。

2.地区繁荣的战略选择着眼于缩小区域差距,选择的措施主要是针对特定区域范围的。

3.人民富裕的战略选择眼于提高问题区域内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4.集中发展思想主要源于增长极理论。

5.成果目标可分为开放目标与封闭目标两种。

6.从一般政策分析角度来说,存在两种类型的目标,即成果目标与管理目标。

7.根据具体区域问题的成因,往往可从多个角度确定区内目标,如经济目标、社会目标、技术目标、生态环境目标、文化目标与政治目标等。

8.根据重要程度可将区域政策目标分为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主要目标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是实现次要目标的前提,而次要目标是对主要目标的补充。

9.欧洲结构基金经历了三次改革,分别发生在1988年,1993年与1999年。

10.1988年改革确定的“结构基金规定”依据的四项原则:按优先目标集中使用资源、项目规划、合作关系与附加性。

11.区域政策实质上是一种再分配方案,核心内容是中央政府依据一定的政策规定或其他规则对经济活动所获部分收益在区域间进行再次分配,其主要形式有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补助、中央政府直接投资等。

12.产生矛盾与冲突的原因在于,除非是在一个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每个区域追求自身最大人均收入并不意味着全国人均收入最大化。

13.区域公平有经济的、政治的与道德的三种评价标准。

二、名词解释

区域政策目标——指运用区域政策工具解决区域问题时所要实现的目的的明确表述。

区域政策战略——是指为解决区域问题而明确的区域政策目标的大致方向,是以区域战略为基础、决定区域政策具体目标与工具类型的战略性选择,通常也称为区域政策界线。

移民就业——即移劳动力就工作(People Move to Jobs),是将问题区域的剩余劳动力迁移至能为其提供工作机会的相对发达地区;移业就民即移工作就劳动力(Jobs Move to People),是通过将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到最困难区域——是问题区域中处境最差的区域,而潜力最大区域属于问题区域中潜在发展能力最大的区域。

地区繁荣——是指政府选择问题区域内的地区作为政策作用对象,其目的是促进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繁荣。

人民富裕——是指政府选择问题区域内的人口为政策援助作用对象,着眼于解决这些人口的失业、贫困、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选择价值——即地方意识在人们选择理想的居住与工作地时所体现出的价值,这种价值使人们偏向支持地区政策。

纯粹存在价值——即任何区域的个人在没有迁移意愿时所认定的其他区域的存在价值。

捐赠者偏好——指区域政策资源的原始捐赠者(社会中的富有的纳税人)对政策取向的个人意愿表达。

结构性迁移障碍——指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期望存在矛盾。

开放目标——是确定反映区域问题的现状指标提高或降低的总体的目标,如提高问题区域的就业水平、缩小区域差距等。

三、简答题

1.区域政策战略的几个重要选择是什么?

区域政策战略选择可分为区域间选择问题与问题区域内选择问题两个方面。区域间选择问题主要有:是“移民就业”还是“移业就民”?是重“最困难区域”还是重“潜力最大区域”?问题区域内部选择问题主要有:是“繁荣地区”还是“富裕人民”?是重“充分就业”还是重“结构优化”?是“全面扶持”还是“发展增长极”?

2.落后地区接受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接受产业转移的必要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上述迁移障碍的存在,问题区域不可能完全将希望寄托于人口迁移。另一方面,发达地区的成熟会对传统产业产生一股强大的“推力”,而且问题区域在医治区域病的过程中有必要吸收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这种必要性会促使在问题区域内形成一股“拉力”。当“推力”与“拉力”同时产生时,政府适时推动产业转移,能一揽子解决多种区域病。

3.为什么集中发展模式要求发展增长极?

首先,必须选择区位条件好的城镇与工矿区作为集中投入的重点,在不同等级的城镇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整个区域的增长极体系。其次,增长极内的产业不能杂乱无章地发展,而必须与其腹地(影响范围,以及作用场)的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联系。再次,增长极的集中发展并不等于无限扩大区际差异。

4.为什么增长极战略应用于落后地区时,必须注意增长极与其影响地区(也称为增长地区,growth area)之间的关系?

(1)一个增长极的存在必然伴随有一定程度的区域不平衡。

(2)由于增长极的功能是加速整个区域的增长,其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可能是“输出产业”,即面向全国市场的产业。

(3)增长极会反过来服务于周围地区,为影响地区的人口提供需要较高人口门槛的产品与劳务。

(4)增长极具有社会经济功能,影响人们对经济增长期望的态度。

5.开放目标与封闭目标的关键区别是什么?

开放目标与封闭目标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只规定了一个大致方向,可能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而后者必须是具体的、可测算的,可实现的、恰当的、有时间限制的。

6.精确说明区域政策目标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精确说明区域政策目标是十分重要的,理由有三个:为了合理地确定区域政策的作用对象,为了有效地组合区域政策工具;为了评价区域政策。

7.区域政策目标量化包括哪几个方面?

区域政策目标量化包括三个方面:(1)为每一个目标确定数量标准;(2)说明目标实现的时限;(3)给予每个目标一个权重,以确定各个目标的优先顺序。

8.区域政策制定者不愿意量化目标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政策制定者不愿意量化目标,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明确目标后若不能实现目标、政策制定者会有政治风险。第二,监督与评价区域政策存在操作上的困难。第三,监督与评价方法选择也是一个难题。

9.区域政策目标协调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区域政策的初衷是消除区域间利益矛盾,但在现实中区域政策往往也是区域利益矛盾的重要诱因之一。因而,在确定区域政策目标时,就必须考虑可能发生的目标矛盾及其引起的利益矛盾,主要有国家利益与区域目标间的矛盾、总体效率与区域平等间的矛盾以及区域间目标的矛盾。

10.解决目标选择矛盾的观点是什么?

关于如何解决这种目标选择矛盾,有三种观点:强化政府干预、强化市场机制作用、折中方

法。

效率,就是指收益与成本的比率最大化,或者指实际的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比最大化。

四、论述题

1.经济的、政治的与道德的区域公平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三者的基本联系在于:道德上的区域公平是其他两种公平赖以确立的社会心理基础,因为不同地域的人都有作为人的基本人格与尊严要求,若区域间的竞争演化成弱肉强食,致使一部分区域的人丧失起码的人格尊严,则会造成不满乃至社会动荡,经济上与政治上的公平就失去了基础。因此,可以认为,道德上的区域公平是区域经济效率的上限。

三者的主要区别:首先,三者的实现途径不同,经济上的区域公平依靠市场来维系,政治上的区域公平通过权力实现,而道德上的区域公平根植于内在化于人的良心。其次,三者的实现手段不能互换。第三,三者的追求结果不一致。第四,三者的功能不同。

第六章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一填空题

1.区域政策中的劳动力再布局政策可分为三种:迁移政策、流动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效率政策。

2.区域政策中的资本再布局政策可分为三种:税收与补贴、改善资本市场效率、管理控制。

3.直接援助又包括拨款、优惠货款与减免税收三种。间接援助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工业与科技园区。

4.区域政策控制工具又称“大棒”政策,限制工具或惩罚工具,包括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

5.在很多国家,直接援助主要有三种方式:拨款、优惠货款与税收减免。

6.拨款(grants)有许多其他的称谓,如补贴、补助、赠款、财政拨款、财政补贴等。

7.税收减免方要是针对地方税收的征收,一般有两种方式,降低税率、加速折旧。

8科技园区出现于20世纪40-50年代。

9.发展基础设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善区域内部与区域间基础设施。第二,改善企业基础设施。第三,改善社会基础设施。

10.增长极战备的核心观点为是存在关键产业。关键产业是同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向前联系与向后联系的、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这种产业能推动问题区域的增长,是增长极中的“增长发动机”。

11.区域政策工具的选择与组合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制定综合区域政策;另一种是制定区域政策包。

12.传统的方法将区域政策工具区分为微观与宏观政策工具。

二名词解释

区域政策工具——所谓区域政策工具,是指为实现区域政策目标而运用的、针对区域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微观政策工具——是影响劳动力与资本在产业间和区域间分配的措施,或者说是影响家庭与企业的区位决策的措施;

宏观政策工具——是改变区域收入与支出水平的措施。

协调政策工具——指为避免政策资源浪费而慎重组合各种工具、协调政府政策的措施。

自动拨款——是只要达到规定的标准,企业就自动地享受政府提供的援助,获得这种奖励是不需要申请的,而且企业家在事前就能计算出其能得到的补助的数量及其类型;

自主拨款——指企业或区域需要提出申请并在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获得援助的区域政策实施方式,这种方式的补贴量不是由企业而是由政府部门决定的,因而对企业家来说这种援助具有不确定性。

税收减免——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区域政策工具,是对问题区域内的企业或个人的特定经济活动应纳的税收予以减免或全部免征。

间接援助——是将问题区域而不是问题区域内的企业或其他主体作为区域政策工具作用的直接对象,通过在问题区域内创造良好的投资与经营环境而间接地援助问题区域内的企业。发展基础设施——是政府运用财政资源直接参与或通过制定优惠规定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于问题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来提高问题区域对企业的吸引能力的一种常用的政策措施。

创建工业与科技园区——是治理区域问题的综合措施,即政府问题区域内选择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工业园区或科技园区,培育或吸引企业。

区域政策包——是针对具体的区域发展项目组而选择与组合的一揽子区域政策工具。

区域政策基金——工具将各种区域政策资源纳入一个基金框架中进行统一安排,是协调政策工具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

项目拨款——是向特定项目提供固定数量的资金,符合条件的组织与机构可通过竞争申请这咱拨款,对于大多数组织来说这是最觉得联邦基金来源。

公式拨款——是依据法律或行政法规规定的分配公式而提供给州或其下属部门的资金,针对的是那些不属于特定项目、边续性强的活动。

三简答题

1.简单介绍协调政策工具的分类。

协调政策工具可分为辖区内协调工具与辖区间协调工具两种。辖区内协调工具可分为两种:第一,不同微观政策间协调,如在一个区域内协调运用布局控制和投资鼓励政策;第二,宏观与微观政策协调,如投资鼓励和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财政支出的协调。辖区间协调工具包括两种:第一,中央与区域开发机构间政策协调;第二,区域开发机构同地方间政策协调。

2.区域经济政策功能性质分类的优点。

区域经济政策功能工具分类的优点在于:第一,依据功能性质不同进行分类,可对工具的主要功能和性质一目了然;第二,这种分类法基本上包括了主要的财政、金融、行政手段,而且还强调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工业与科学园区这几种具有区域经济特点的工具,从而突出了区域政策工具的重点与特色,避免了照抄一般经济政策分类;第三,排除了非区域政策工具,使政策工具同前面各章节所规定的区域政策内涵、作用方向与目标等保持了逻辑的一致性。

3.拨款的会产生哪些效应?

对问题区域内的企业拨款有两种方式,即资本补贴和劳动力补贴。一般而言,资本补贴与劳动力补贴会产生多种效应,主要有劳动力替代效应、产出效应和间接与长期效应。

4.为什么需要将直接援助与间接援助结合起来使用?

直接援助难以解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在现实中,许多问题区域的新企业倒闭率非常高,特别是在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期。而且比较普遍的问题是,直接援助有可能使得企业产生严重的依赖性,一旦政府不能持续地对其予以援助,企业就会马上陷入困境。此外,从经济公平的角度来说,对企业的直接援助有可能损害市场公正。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将改善问题区域投资环境的举措作为和直接援助同样重要的区域政策工具。从长期来看,这类政策工具更加有效。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区域政策的间接援助工具。

5.科技园区的基本构成与功能。

第一,必须有一个管理团队,这个管理队伍一般代表政府;第二,以大学为基地,大学是技术创新企业成长的源泉;第三,为园区内企业或组织提供增值服务的部门;第四,为企业或组织提供高质量的空间;第五,在园区内孵化并衍生新的企业;第六,吸引区域外的企业;第七,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化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6.科技园区作为区域政策工具的作用。

科技园区作为区域政策工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主要作用是积极支持与推动地方创新型企业的创办,并提高现有地方企业的竞争力。第二,次要作用是为外商投资提供有足够吸引力的空间。

7.工业园区与科技园区的异同

工业园区与科技园区都是综合发展问题区域经济的重要措施,都以选定的区位为基础,以促进产业发展为重点。

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首先,园区的组织结构不同。其次,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不同。再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别。

8.美国联邦政府区域援助工具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

第一,具体工具的目的对象非常明确,预算规模也有明确规定。第二,奖励工具是常用的,其中拨款与贷款是常见的,而且间接奖励与直接奖励是结合在一起的。第三,同欧盟一样,美国的区域政策工具主要是针对落后与衰退的农村地区,这是缩小区域差距的根本出路。第四,在政策资源分散时,需要一个协调机制,而且协调机构与掌握资源的机构应该是分设的,协调机构没有分配资源的权力,但有影响决策和权力。

四论述题

1.分析并对比劳动力再布局工具和资本再布局工具。

区域政策中的劳动力再布局政策可分为三种:第一,迁移政策,即诱导劳动力供给在区域间转移;也就是将问题区域的劳动力供给诱导到存在工作机会的区域;第二,流动政策,即诱导劳动力在问题区域内部不同工作岗位与不同产业间转移;第三,改善劳动力市场效率政策,即政府通过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加强职业培训与再培训和在迁移目的改善住房、学校、社交、娱乐和文化设施条件等措施,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效率,使区域工资率差与劳动生产率差相吻合。这三个方面的措施的目的都是尽可能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区域政策中的资本再布局政策可分为三种:第一,税收与补贴,即通常所说的财政刺激,包括对收入、产出与技术的补贴。第二,改善资本市场效率,即提高资本区域间流动性的措施,主要有奖励资本流动、提供资本流动信息服务,平衡布局金融机构和限制资本市场上的地区与民族歧视等。第三,管理控制,即政府对在某些区域的资本布局或扩张课以重税,实施许可制度或干脆明文限制。

2.阿姆斯特朗与泰勒区域政策工具分类的缺点

阿姆斯特朗与泰勒改造了传统的区域政策工具分类,比较全面地对政策工具进行了划分,特别是考虑到了政策协调工具。但是,这种分类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有:

第一,从形式上看是套用一般经济政策分类,只不过是在一般经济政策分类前加上了“区域”两个字。

第二,将一些不属于区域政策的一般政策工具纳入区域政策工具之中,使区域政策工具给人以无所不包之感,引而不能突出区域政策工具的重点。

第三,区域倾斜的财政政策一般是通过微观区域政策工具来体现的,这种划分有部分是重叠或交叉的。

由此可见阿姆斯特朗与泰勒的区域政策工具分类并不是科学的划分,分析区域政策工具需要

新的分类法。

3.论述工业园区选址的两种模式基本情况。

工业园区选址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在尚未开发的处女地选择一片区位与地形相对较好的地区布局;另一种是在已经开发、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区划出部分地区作为工业集中布局区。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前者用于购买土地和搬迁的成本低,而且受城市规划的限制较小,但初期投资成本高,许多基础设施与建筑物都需要新建。后者的前期开发成本较小,而且一般不需要大规模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但土地购买费用高,受城市规划限制较大。

美国学者认为,全球第一个科技园区是1948年建于加利福尼亚的门罗园区。

4.控制措施的优缺点分析

控制措施有许多明显的优点:第一,由于这种措施采取了一定程度的行政强制,其在转移制造业方面的效果好;第二,由于只花费少量行政成本,控制措施的政府成本较低,第三,控制措施是一种灵活的政府工具。第四,控制措施可在政府与打算进行新项目投资的企业之间建立一个交流渠道。

控制措施的缺点三个:一是过去受到限制的区域,特别是内城地区,有盛转衰,继续限制其发展会恶化其发展环境,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问题。二是若这种区位对企业具有吸引力,则过于严格的控制会使企业作出如下选择:要么完全取消其增长计划,要么转而在国外投资或扩张,或者在问题区域建立企业但效率损失十分大。

5.总结盖尔森基兴科技园区案例的经验与问题

盖尔森基兴市科技园区的成功因素包括:

(1)有吸引力与市场影响的思路。首先,为了取得成功,一个区域的经济重构应该从区域的历史与人民的潜力中去寻找发展突破口,必须避免分散力量。为了使尽可能多的阶层与个人接受引导,公开讨论并制定一个新思想,对推动变革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从实际操作层次上看,太阳能战略为新建的太阳能产业与传统部门间的合作提供了新的选择。最后,太阳能城市战略是一个改善盖尔森基兴位于鲁尔边缘的形象有效的工具。在市场推广过程中,科技园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2)外部支持一个新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时间与大量投资资本。在那些正在经历困难的经济转型的区域,投资需要勇气与公支持。没有州政府承诺和来自联邦与欧盟的支持,盖尔森基兴发展太阳能产业是不可能的。

(3)合作的地区环境太阳能城市战略成功的一个极其翻天覆地的因素,是在参与各种项目的行为人之间有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

盖尔森基兴市科技园区制约因素,主要有:

(1)太阳能技术的市场仍然较小

(2)R&D能力不足

(3)制度环境

(4)就业效应有限

第七章问题区域发展和地方发展政策协调

一填空题

1.在西方国家,萧条区域也称萧条的老工业区或危机工业区域,基本上对应于中国的“老工业基地”。

2.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复苏与繁荣阶段又称为扩张期。衰退与萧条阶段又称收缩期。

3.在制定萧条区域政策时,一般采用以下三个识别标准:初始发展的时间、经济活动密度与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

4.萧条区域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有生活质量低,劳动力外流与环境较差等。

5.不发达区域可分为两种类型,农业区域与自然条件极端区域。

6.支持农业区域发展的政策演变存在一个基本规律,即从支持农业现代化开始,转而支持以吸引外资为主的工业化,最后到支持内生工业发展与经济多样化。

7.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农业区域发展政策主要是支持农业现代化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8.20世纪50至70年代中期,是支持不发达过的农业区域的工业化时期。

9.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农业区域发展政策将重点转移到奖励农业区域的内生资源开发。

10.英国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执行膨胀区域分散化政策,是全球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控制最大的聚集发展的国家。

11.控制聚集体的发展,主要是分散首都与最发达的城市区域的经济活动。

12.不同地方的发展政策之间的矛盾在现实中普遍存在。最常见的冲突起源于地方保护政策。

13.根据政策制定目的,地方发展政策一般可分为予区域政策与自主的地方政策两种。

14.协调地方发展政策的规则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区域税基分享法,另一种是统一奖励政策法。

二名词解释

企业布局惰性——指某一企业一旦布局于某一个区域,就难以通过迁移的办法改变其区位,或者即使能迁移,也会因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

内城地区——指首都或其他大都市的中心地区,在控制聚集体发展政策与城市郊区化的双重作用下,城市内部发展过程中空间分化加剧所导致的新问题区域。

予区域政策——是地方政府按照中央政府区域管理机构的要求而制定与实施的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工具。

自主的地方政策——是在地方发展战略框架内自主制定和鼓励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与工具。

三简答题

1.萧条区域的特点

萧条区域一般具有如下特点:人均收入水平低而失业率高;传统工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营地位;随着工业衰退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人口集中于城镇。

2.萧条区域的发展政策

萧条区域的发展政策主要有如下几种:改善区域投资环境、鼓励经济中心和发达城市地区分散经济活动,引入跨国公司、发展新兴工业和转岗再培训等。

3.如何支持自然条件极端区域的发展?

支持自然条件极端区域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设高质量住房以及社会和文化服务设施、注重环境保护和给予税收特权等。

4.地方发展政策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异同分析

区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主体是中央政府,而地方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主体是各级地方政府,这是两者的功能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

两者的差异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区域政策既可能针对单个地区,也有可能针对若干地区组合成的问题区域。第二,区域政策的直接作用是缩小区域差距与发展区域经济,直接作用

于问题区域地方发展政策,并间接影响非问题区域的地方发展政策。第三,区域政策的工具与手段比地方政策的丰富。

区域政策同地方发展政策之间存在的必然的联系。首先,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地方发展政策通常会受到中央政府的约束,而中央政府的区域政策也会受到地方发展政策的影响。其次,区域政府的资源归根到底要求源于非问题区域的发展。其次,区域差距程度与区域总体发展水平会对地方发展政策的性质与工具产生很大影响。最后,问题区域的地方发展政策受区域政策的直接影响。

总之,地方发展政策与区域政策存在明显区别,区域政策只有处理好同地方发展政策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其既定目标。

5.地方发展政策与区域政策之间的矛盾分析

地方发展政策与区域政策之间的矛盾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中央政府的政策可能同地方发展政策不一致,甚至有可能存在直接的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各个地方制定的发展政策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会影响区域政策效果,这两个方面的矛盾都是任何地方政府单方面所不能解决的,需要区域管理机构来协调与解决。

6.地方发展政策与区域政策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地方发展政策与区域政策之间的矛盾主要:第一,区域政策本质上是“抽肥补瘦”,被“抽”者与被“补”者都会在区域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为本地的利益而讨价还价,并通过制定本地区的发展政策争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二,两种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第三,在区域制度基础不完善时,地方发展政策会利用区域政策的漏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擦边球”,导致国家区域政策在地主层次上遇到执行障碍。

7.区域合作政策的作用和重点是什么?

区域合作政策的作用在于:充分发挥一个区域的现有资源与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分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寻求区域共同发展而不是单个地区发展的机会。

区域合作政策的重点可分为两个方面,即内生发展与外生发展。内生发展是在区域内部生长起来的经济活动,如新创立企业或者扩张现有企业。外生发展,是由来自区域外的投资所导致的发展,如国外跨国公司在区域内建立的新工厂。

8.为什么促进内生发展比单纯吸引外生发展更有效?

首先,由于来自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参与者众多,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格局。其次,对某些地区来说,将提高区域的竞争优势而不是自身地区的竞争优势放在首位,有一定困难。再次,区域合作不能影响所有经济增长因素。

第八章区域经济政策评价

一填空题

1.区域政策评价是一个连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它是科学地制定区域政策的重要保证之一,另一方面,评价工作本身需要根据新出现的情况进行调整。

2.区域政策评价主要是针对以下一个或几个层次的区域政策干预活动:工程、项目、政策。

3.区域政策干预逻辑假定政策投入会产生的效应(effects)主要有:产出、结果、影响。

4.效应的目标分别为:操作目标、具体目标、总体目标

5.政策基金分配决策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可依据两个原则来检验,即自上而下原则和自下而上原则。

6.在评价区域政策项目时,注意的关键评价问题,主要包括:适用性效果效能可持续能力

7.过程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s)是在区域政策项目执行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主要研究改善项目的管理与实施方式。

8.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s)通常是项目实施到一定时期后所进行的,目的是研究其效应与效益,并判断其总体价值。

9.任何评价中都有一个关键决策,即是选择内部评价还是选择外部评价。

10.内部评价是由实施需要评价的项目的组织中的成员所进行的评价。

11.事前评价是一种“优劣机威”分析(SWOT分析)。

12.成本利益分析方法的四个具体问题:多目标问题、界定核算单位问题、测算社会成本与利益问题以及评估各种替代政策问题。

13.区域政策对繁荣区域具有双重效应,即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二名词解释

区域政策评价——是根据既定程序与方法,在区域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或政策项目完成后对区域政策方案、工具或项目的预期或实际效应和效益进行分析研究,以提高区域政策的合理性与作用。

区域政策干预逻辑——指一组假设的因果关系,假定一个区域政策干预会取得什么效应和实现效应的方式。

自上而下原则——所有援助是依据事先确定的总体目标(global object-tives,general objectives)来安排的。

自下而上原则——由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或资源收入(inputs)的管理机构或项目实施人员执行政策措施。

区域政策效益——是为综合评价区域政策工具或项目而确定的,反映关键的评价问题的指标,包括适用性、效率、效果、效能和可持续能力。

优劣机威——所谓SWOT分析,是研究一个区域或项目目前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以及未来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

成本利益分析——是比较一个项目的所有社会与私人成本,以判断利益是否超过成本以及超过了多少。

成本效果分析——要依据成本利益分析中用到的同样原则来量化一个项目的成本与利益,但不需要将利益转换为通用的货币单位。

部分方法——是用某些数量技术,对区域政策的结果和具体影响进行评价,以说明区域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否实现。

综合方法——是对各种政策工具的全部成本与利益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这种分析有利于事前选择最佳的区域政策工具和项目以及事后对所运用的政策工具及其组成部分的效益进行评估。

成本利益分析——需要将区域政策的所有成本同所有利益进行对比,以估算其社会价值,并同其他能实现同样结果的政策进行对比。

替代效应——指区域政策对繁荣区域所产生的降低需求压力的影响,这是由于区域政策通过鼓励企业外迁将这类区域的劳动力需求导向了问题区域。

收入效应——指区域政策对所有区域所产生的增加需求压力的影响。

三简答题

1.区域政策评价具有什么特点?

在区域政策研究中,区域政策评价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1)分析性(2)系统性(3)可靠性(4)问题指向性(5)用户推动性。

2.简述进行区域政策评价的原因。

进行区域政策评价有三个具体原因:第一,改善管理,第二,提高可说明性,第三,评价也用来改善对财政资源在各种组织的分配。

3.区域政策评价方法选择的难点是什么?

区域政策评价方法选择的难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区域政策目标不明确

第二,区域政策并不是唯一影响经济空间中的区域运行轨迹的力量。

第三,为确定区域政策项目的效应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运用一些方法,但对这类方法存在相当多的争议。

第四,对能否运用综合的分析方法长期存在争论。

第五,区域政策评价中存在数据问题。

4.区域经济政策评价方法的分类。

依据评价的不同阶段,可将区域政策评价方法分为安排阶段、观察阶段、分析阶段与判断阶段的方法。

依据评价所能利用的时间和预算经费多少,区域政策评价方法可分为:时间长、预算多的方法,主要有经济计量模型、成本利益分析与成本效果分析等;时间短,预算少的方法,主要有案头研究、访谈与座谈会等;中等时间与预算的方法,主要有案例研究、调查、专家团等。依据评价方法的应用方式,根据戴蒙德与斯彭斯的意见,区域政策评价方法可分为三类:一是间接方法;二是部分方法;三是综合方法。

5.区域经济政策评价的间接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区域经济政策评价的间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能对区域政策影响作出大致判断并指出改进方向;这一方法的分析所需时间短,数据不足问题对其影响不大。但间接方法也有明显缺点,主要的缺点是:缺乏严格的标准,不能对影响因素的综合性作出评估以精确分析区域政策的影响;不能证明区域政策的效果,只能指出存在的或将要出现的现象;不能将区域政策因素与众多的非政策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也难以预测缺乏区域政策时的情况;没有标准的指标体系以反映区域政策的效果。

四论述题

1.论述:按自上而下原则和自下而上原则检验区域政策干预逻辑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自上而下原则的优点:指出项目的广泛影响,包括外溢效益;容易获得统计资料,大部分可从公开的统计年鉴上获得;可一般化;指标定义明确;数据较易处理,对所有区域是通用的;可互相比较。

自上而下原则的缺点:对单个项目与措施跟踪不足;排除单个项目或措施的影响是不可能的;若要得到一致的详细数据,费用较高。

自下而上原则的优点:分析各个项目的直接效应;提供准确的产出数据,可用不同方法加总;可在单个政策优先区域内加总产出。

自下而上原则的缺点:不能说明项目的外溢效应;不可能跟踪结果与影响;大部分数据难以获得;存在操纵数据的可能性(政策受益者);受益者夸大产出,以获得进一步援助;数据难处理。

2.论述:效果与效率的区别与联系。

效果效率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效果指标反映的是产出、结果和影响的实际值与预期值之比;而效率指标说明的是实际的产出、结果与影响同对应的成本(即区域政策资源投入)之比。第二,效果评价主要是监督预期的效应(包括产出、结果与影响),而对潜在的非预期效应,不论其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不太重视,或者不可能反映;效率评价主要回答两个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 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 答:(1)单纯扩散:O2、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 (2)易化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的Na+、K+、Ca2+、Cl-等带电离子。 (3)主动转运:①原发性主动转运:如Na+-K+泵、钙泵;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如Na+-Ca2+交换。 (4)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 5.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有哪些异同点 答:相同点: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跨膜转运。 不同点:①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的非脂溶性的; ②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而易化扩散是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 6.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 答:(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

内科学名词解释

内科学名词解释 1.肺源性呼吸困难:是指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病人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2.三凹征:胸骨上凹、锁骨上凹和肋间隙。 3.咯血:指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咯出,可以从痰中带血到大量咯血。 4.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 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传染病。 6.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因素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 7.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极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慢性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临床特征。 8.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冲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肺泡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是肺气肿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9.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缩拢似吹口哨状,持续慢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大、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11.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12.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支气管极其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阻塞,导致支气管管腔扩张和变形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13.肺炎:指肺实质的炎症。 14.肺炎球菌肺炎:指又肺炎球菌索引起的肺实质的炎症。 15.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组织的炎症。 16.军团菌肺炎:事由革兰染色阴性嗜肺军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7.病毒性肺炎:是由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侵犯肺实质而引起的肺部炎症。 18.肺脓肿:是由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化脓性感染,早期为肺组织的感染性炎症,继而坏死、液化、外周有肉芽组织包围形成脓肿。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 19.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病。 20.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起源于支气管黏膜及腺体。 21.气胸:任何原因使空气进入胸膜腔造成胸腔积气和肺萎陷。 22.人工气胸:用人工方法将滤过的空气注入胸膜腔所引起的气胸。 23.外伤性气胸:由胸外伤等引起的气胸。 24.自发性气胸:在没有外伤或认为的因素下,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自发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的气胸。 25.呼吸衰竭: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造成机体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因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症。 26.I型呼吸衰竭:即有缺氧不伴有二氧化碳滞留或二氧化碳降低。 27.II型呼吸衰竭:即有缺氧又有二氧化碳滞留。 28.ARDS:是指病人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内、外致病因素(如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大手术、DIC)而引起肺微血管和肺泡上皮损伤为主的肺部炎症综合症。 29.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炮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30.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导致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症。临床上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及组织血液灌注量不足为主要特征。 31.急性心功能不全:指由于某种原因使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导致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和急性淤血的综合症。 32.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33.窦速:

内科学名词解释及问答

呼吸系统疾病 名词解释 1.医院获得性肺炎(h o s p i t a l a c q u i r e d p n e u m o n i a,H A 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 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发生的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c o m m u n i t y a c q u i r e d p n e u m o n i a,C A P):是指医院外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 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发病的肺炎 3.支气管扩:直径大于2毫米中等大小的近端支气管由于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引起的异常扩。 大多继发于支气管—肺组织感染和支气管阻塞,由于支气管管壁的破坏,形成管腔扩和变形。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 4.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的综合征。 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的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 5.L T O T:即长期家庭氧疗。对C O P D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目的是使患者在海 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 A O 2 大于或等于60m m H g和或S A O 2 升至90%以上。 6.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 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7.自发性气胸:胸膜腔是不含气体的密闭的潜在腔隙,当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时称为气胸。 自发性气胸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发生在无基础肺疾病的健康人,后者常发生在有基础肺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 O P D)。 8.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癌肿侵犯纵隔压迫上腔静脉时,上腔静脉回流受阻,产生头面部、颈部和 上肢水肿以及胸前部淤血和静脉曲,可引起头痛、头晕或眩晕。 9.H o r n e r综合征:位于肺尖部的肺癌称肺上沟癌(P a n c o a s t癌),可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 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陥,同侧额部与胸部无汗或少汗。 10.类癌综合征:肺癌癌细胞浆含有神经分泌型颗粒,具有分泌和化学受体功能,能分泌5-羟色胺、 儿茶酚胺、组胺、激肽等肽类物质而引起的肺外表现。 11.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功能受到损害,导致缺O 2或合并C O 2 潴留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功能 紊乱及代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一般认为,当患者位于海平面,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无心右向左 分流疾病,而动脉血P a O 2低于60m m H g,P a C O 2 高于50m m H g,即为呼吸衰竭。 问答题

生理学简答题

1.简述乙酰胆碱作为外周神经递质,它的分布、相应的受体和作用。 ①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以及支配骨骼肌的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 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能受体都是M受体。 ③Ach作用与这些受体,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以及汗腺分泌的增加和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所有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分布有N受体。小剂量Ach能兴奋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也能引起骨骼肌的收缩,而大剂量的Ach则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 2.血氧分压下降或血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时,呼吸系统的活动会有何变化?为什么? 动脉血中PO2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或摘除人的颈动脉体,低O2不再引起呼吸增强。表明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 3.简述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负反馈性调节。 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它反过来抑制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同时抑制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这种负反馈作用,从而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血中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此外,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也能抑制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分泌。负反馈作用在应激状态下会暂时失效,于是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大大增加,增强了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4.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及胃运动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进食时胃液分泌会减少,胃的运动会减弱。胃的迷走神经是支配胃的外来神经,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咽喉部的感受器引起胃液分泌属非条件反射,反射的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切断后非条件反射被阻断,胃液分泌减少。同时胃的容受性扩张也受迷走神经的控制,食物直接刺激口腔等消化道时通过迷走神经使胃做容受性扩张,切断迷走神经后胃的运动减弱。 5.何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各有什么生理意义?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影响中枢,最终加强自身的活动或使活动停止,这种反馈调节方式为正反馈。负反馈是指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c),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内科学名词解释(精华篇)

1.肺源性呼吸困难:是指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病人自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2.三凹征:胸骨上凹、锁骨上凹和肋间隙。 3.咯血:指喉以下呼吸道或肺组织的出血经口咯出,可以从痰中带血到大量咯血。 4.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 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传染病。 6.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感染、物理、化学因素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 7.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极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慢性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临床特征。 8.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冲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肺泡壁破坏的病理状态,是肺气肿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9.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缩拢似吹口哨状,持续慢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

大、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11.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12.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支气管极其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阻塞,导致支气管管腔扩张和变形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伴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13.肺炎:指肺实质的炎症。 14.肺炎球菌肺炎:指又肺炎球菌索引起的肺实质的炎症。 15.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组织的炎症。 16.军团菌肺炎:事由革兰染色阴性嗜肺军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7.病毒性肺炎:是由于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侵犯肺实质而引起的肺部炎症。 18.肺脓肿:是由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化脓性感染,早期为肺组织的感染性炎症,继而坏死、液化、外周有肉芽组织包围形成脓肿。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 19.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肺部慢性感染性疾病。 20.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

内科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集-1

内科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集-1

阿司匹林哮喘:无论既往是否有哮喘病史,当口服阿司匹林后数分钟内或数小时内出现诱发的哮喘发作,称阿司匹林哮喘。 气道高反应性:指气管、支气管树对多种抗原或非抗原(物理或者化学的刺激)的过度反应,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增强、气道粘膜腺体分泌增多。 右中叶综合症:因局部支气管或者肺部炎症或者淋巴结肿大压迫右中叶支气管,使管腔狭窄,引起的中叶体积缩小,不张,慢性炎症导致的临床症状 类癌综合症:在肺部肿瘤中,可见到因分泌5-羟色胺过多而引起的哮喘样支气管痉挛,阵发性心动过速,皮肤潮红,水样腹泻等症状,以燕麦细胞癌和腺癌多见 弥漫性泛支气管炎:指

两肺终末细支气管及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呈弥漫性慢性炎症。大环内酯类对其有效。Pancoast综合症:Pancoast综合症指由于位于肺尖和肺上沟的肺肿瘤导致臂从神经和颈交感神经受累,临床上以Horner综合症及肩部和上肢的疼痛等为表现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指平均每晚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次数在30次以上,或呼吸紊乱指数大于5次以上。 呼吸暂停:睡眠中口鼻气流停止超过10s 呼吸紊乱指数: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低铜器指数大于5次 低通气:呼吸气流降低幅度超过气流的50%以上,并伴有4%以上的血氧饱和度下降。Picknickian syn:肥胖,嗜睡,周期性呼吸

三联症。 盘状肺不张:指亚段以上的肺不张,多位于膈顶上方,约2-6cm长,扁平条状阴影,外端达胸膜表面,不穿过叶间裂 干性支气管扩张:以反复咯血为主要症状,而无咳嗽,咳脓痰表现的支气管扩张Kartagener syndrome:指具有内脏转位(右位心),支气管扩张,副鼻窦炎三联症的先天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指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细胞等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引起气道痉挛,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大多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Horner Syndrome:肺尖肿瘤或颈部肿块

《卫生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卫生微生物(一) 一、名词解释 1.指示微生物:就是在常规卫生监测中,用以指示样品卫生状况及安全性的(非致病)微生物(或细菌)。 2.消毒:就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生物战剂:在战争中用来伤害人、畜与毁坏农作物、植被等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称为生物战剂。 4.土著微生物:就是指一个给定的生境中能生存、生长繁殖、代谢活跃的微生物,并能与来自她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它们已经适应了这个生境。 5.高效消毒剂:可杀灭所有种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达到消毒合格要求的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6.微生物气溶胶:以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分散于空气中的分散体系称为气溶胶。其中的气体就是分散介质。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如尘埃、飞沫、飞沫核及其中的微生物称为分散相,分散悬浮于分散介质(空气)中,形成所谓微生物气溶胶。 7.水分活性值:就是指食品在密闭容器内的水蒸气压与相同温度下的纯水蒸气压的比值。 二、填空 1.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有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综合作用定律。P12 2.菌落总数包括细菌菌落总数、霉菌菌落总数与酵母菌菌落总数。P43 3.紫外线消毒的影响因素有照射剂量、照射距离、环境温度。P68 4.生物战剂的生物学特性就是繁殖能力、可传染性、防治困难、稳定性较差。P86 5.生物战剂所致传染病的特点就是流行过程异常、流行特征异常。P90 6.用于食品霉菌、酵母菌计数的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孟加拉红与高盐察氏培养基P289 7.按微生物要求,将药品分为规定灭菌药品与非规定灭菌药品两大类。P233 8.我国评价化妆品细菌安全性指标包括、、与特定菌的检验 三、简答题 1、简述水微生物的生态功能。P101 答:水微生物的生态学功能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能进行光能与化能自养;2)能降解有机物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可作为生产者的原料;3)能同化可溶性有机物并把它们重新引入食物网;4)能进行无机元素的循环;5)细菌可以作为原生动物的食物;6)土著微生物能攻击外来微生物,使后者很难生存。 2.鲜蛋的抑菌物质及其抑菌作用P181 答:禽蛋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但就是禽蛋又具有良好的防御微生物侵入的结构及各种天然抑菌条菌物质。蛋壳有保护作用,蛋壳表面有壳胶膜,可保护鲜蛋不受微生物侵入。蛋白内含有许多溶菌、杀菌等作用的因子,如溶菌酶,这就是一种碱性蛋白,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胞壁肽聚糖,使之裂解而溶菌。此外,在蛋白中还有一种伴清蛋白,它能螯合重金属离子,特别就是铁、铜、锌等离子,结果使这些离子不能被细菌利用,就是一种重要的抑菌物质。 四、问答

最全内科学名词解释

内科学名词解释 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 1、小叶性肺炎:是指病原菌通过支气 管侵入,引起细支气管,终末细支 气管和肺泡的炎症,本病常继发于 其他疾病,多累及肺的下叶,一般 无实变体征,常见的病原体有葡萄 球菌,肺炎球菌,病毒及病毒支原 体等。 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在医院 外罹患的感染性炎症,包括具有明 确潜伏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 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指患者入 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 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 炎症。 4、肺脓肿:是肺组织坏死形成的脓腔。 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 臭痰。胸片X显示一个或多个含气 液平空洞。5、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 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 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所致。 6、支气管哮喘:是指有多种细胞如嗜 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 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 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7、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道对各种刺 激因子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 应。 8、速发型哮喘反应:是指哮喘几乎在 吸入变应原的同时立即发生反应, 15—30分钟达高峰,2小时后逐渐 恢复正常。 9、迟发型哮喘反应:是指哮喘在吸入 变应原后6小时左右发生的反应, 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天。而且临床 症状严重,常呈持续性哮喘表现, 肺功能损害严重而持久。 10、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 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如患者每年 咳嗽、咳痰达3个月以上,连续2

年或更长,并可除外其他已知原因 的慢性咳嗽,可以诊为慢性支气管 炎。 11、阻塞性肺气肿:则指肺部终末细 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 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 坏而无明显的肺纤维化。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 一种气流受限而又不完全可逆为特 征的疾病。这种气流受限常呈渐进 性,并伴有肺部对有害尘粒或气体 呈非正常的炎症反应。 13、小叶中央型肺气肿:是由于终末 细支气管或一级呼吸性细支气管炎 症导致官腔狭窄,其远端的二级呼 吸性细支气管呈囊状扩张,且扩张 的呼吸性细支气管位于二级小叶的 中央区的肺气肿。 14、小叶中央型肺气肿:指直径小于 2mm的气道。 15、原发综合症:肺部的原发病灶、 淋巴管炎及局部淋巴结炎,统称为 原发综合征 16、科赫现象:初次感染与再次感染 机体对结核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 出不同的现象,称为科赫现象。17、中心型肺癌:系指发生于支气 管、叶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的肺癌,以鳞癌和未分化癌居多。 18、周围型肺癌:又称肺野型,系指 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小支 气管的肺癌。 19、所谓霍纳氏综合症:指的是植物 神经主要是颈部交感神经节的损伤 等引起的特征性的一群眼部症状。 颈部交感神经径路的任何一段受损 都可发生本病。 20、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 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 21、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由于上 腔静脉被附近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 压迫或右上肺的原发性肺癌侵犯, 以及腔静脉内癌栓阻塞静脉回流引 起。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大题 内科学重点简答题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大题内科学重点简答题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 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 于入院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等)内发生的肺炎。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包括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临床上以进行性气流受阻为主要表现,部分有可逆性,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使 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响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肺性脑病:由于胸肺疾患而引起的低氧血症伴二氧化碳潴留(II 型 呼吸衰竭)而出现的一些精神症状,如躁狂、昏睡、昏睡、意识丧失等称为肺性脑病。 Horner综合征:肺尖部的肺癌可侵犯或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患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患侧额部和胸部皮肤潮红无汗或少汗,感觉异常。

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或仅在提高充盈压后方能泵出组织代谢所需要的相应血量,同时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即心肌衰竭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危象: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舒张压超过120或130mmHg 并伴有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的临床现象,成为高血压危象。 Barret 食管:食管粘膜因受反流物的反复刺激,食管与胃交界处的齿状线2cm 以内的食管粘膜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称为Barret 食管,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 肝性脑病: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感染和出血为特征。 急性胃炎:胃粘膜的急性炎症,有明确的发病原因,表现为多种形式。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红细胞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

微生物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学》课程期末考试试题解答及评分标准99b 一.判断改错题(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错,认为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 错误的打“×”,并予以改正,每小题1.5分,共15分) 01.真菌典型营养体呈现丝状或管状,叫做菌丝(√) 02.专性寄生菌并不局限利用有生命力的有机物作碳源。(×) 改正:专性寄生菌只利用有生命力的有机物作碳源 03.根据微生物生长温度范围和最适温度,通常把微生物分成高温性、中温性、低温性三 大类。(√) 04.放线菌、细菌生长适宜的pH范围:最宜以中性偏酸;(×) 改正:放线菌,细菌生长适宜中性或中性偏碱。 05.厌气性微生物只能在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0.1伏)生长,常在0.3-0.4V生长。(×) 改正:厌气性微生物只能在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0.1伏)才能生长,常在 0.1V生长; 06.波长200-300nm紫外光都有杀菌效能,一般以250-280nm杀菌力最强。(√) 07.碱性染料有显著的抑菌作用。(√) 08.设计培养能分解纤维素菌的培养基,可以采用合成培养基。(×) 改正:能分解纤维素菌的培养基,培养基中需加有机营养物:纤维素。

09.液体培养基稀释培养测数法,取定量稀释菌液,经培养找出临界级数,可以间接测定 样品活菌数。(√) 10.共生固氮微生物,二种微生物必须紧密地生长在一起才能固定氨态氮,由固氮的共生 菌进行分子态氮的还原作用。(√) 一.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的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1.放线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其细胞形态(A;B;C;) A.有细胞壁; B.由分支菌丝组成; C.无核仁; D.菌体无鞭毛; E.菌体中有芽孢。 12.支原体[Mycoplasma],介乎于细菌与立克次体之间的原核微生物,其特点是:(A;B;)A.有细胞壁;B.能人工培养; C.有核仁; D.有鞭毛; E.非细胞型微生物。 13.无机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中,其硝化作用包括:(C;D;E;) A.硝酸还原成亚硝酸; B.硝酸还原成NH 3;C.NH 3转化成亚硝酸;D.铵盐转化成亚硝酸; E.亚硝酸盐转化成硝酸盐。 14.单细胞微生物一次培养生长曲线中,其对数生长期的特点:(A;D; E;)

生理学简答题(必考)

1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 (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 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一) 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 (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 (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 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 (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高K+是细胞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 (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 (三)Na+泵活动形成膜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 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 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自从生物电问世后,近代生理学术语中,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含义,兴奋性被视为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是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最先出现的共有的特征表现,是触发细胞呈现外部反应或功能改变的前提和基础。 6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 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恢复正常。 神经细胞其兴奋性要经历四个时相的变化: (一)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兴奋,此时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而不再开放; (二)相对不应期兴奋性较正常时低,只有用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仅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 (三)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时大部分失活的Na+通道已经恢复,且因

内科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内科学复习资料 一、名解 呼吸系统 1.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2.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是指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3.原发综合征:指原发灶、引流淋巴管炎、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统称为原发综合征。 4.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菌再感染与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现象。 5.肺性脑病: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而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的综合征。但必须除外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单纯性的碱中毒、感染中毒性脑病。6.LTOT:即长期家庭氧疗。对COPD慢性呼吸衰竭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目的是使患者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达到PaO2大于或等于60mmHg和或S a O2升至90%以上。7.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阻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9.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气管疾病。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11.呼吸道高反应性(AHR):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的过强或过早的敏感性增高反应称为AHR,其气道炎症是其产生吸道高反应性的基础。 12.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为可逆性气流受限。 13.肺血栓栓塞症(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 14.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 15.肺梗死(PI):肺动脉发生栓塞后,若其支配区的肺组织因血流受阻或中断而发生坏死,称为肺梗死。

内科学考试名词解释和大题总结

肝硬化腹水:治疗原则:1基本治疗:休息、限水、限盐、加强营养;2控制水、摄入;3利尿;4排放腹水,输注白蛋白;5自身浮水浓缩回输;6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7腹腔-颈内静脉分流术。 肺性脑病及治疗原则:由慢性肺、胸膜疾病所致的呼吸衰竭,引起的精神障碍、神经症状综合症。治疗:1抗感染,2通畅呼吸道,清除分泌物、扩张支气管3给氧,持续低流量吸氧。 肺结核分类及化疗原则:原发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它肺外结核、菌阴肺结核。化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风湿热Jones氏诊断标准:1主要表现:心脏炎;多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2次要表现:关节痛;发热;血沉加快; C反应蛋白增高或CRP增高;心电图上P—R间期延长。3链球菌感染证据:咽培养链球菌阳性、Anovo升高、近期患过猩红热。 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要点:1典型的临床表现:梗塞先兆,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伴随症状及全身症状等;2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坏死型Q波,ST弓背抬高,T波倒置;3血清酶的升高,肌红蛋白增高;4年老病人发生原因不明的休克、心衰。严重的心律失常或较重持续性胸闷或上腹痛,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应进行相关检查。 高血压危象表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心动过速,面色苍白,肢冷多汗,胸前疼痛。高血压脑病鉴别要点:脑病患者还有神志模糊,意识障碍,昏迷抽搐。 缺铁性贫血的实验检查项目及需鉴别的疾病:项目: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2骨髓象:增生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有核老浆幼现象,3铁代谢: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上升,铁蛋白下降,3红细胞内卟啉代谢增高。鉴别:1地中海贫血,2慢性感染性贫血,3铁粒红性贫血。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原则:1补液,恢复细胞内、外容量;2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3补钾,防治血钾;4血PH低于7.1时纠正酸中毒;5抗感染;6防治并发症。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1一般治疗:紧急处理高白细胞血症,防治感染,成分输血支持,防治尿酸性肾病,维持营养;2抗白血病治疗:诱导缓解治疗,缓解后治疗。3诱导分化;4骨髓移植;5免疫治疗;6造血因子;7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防治。 溃疡性结肠炎与结肠克罗恩(Crohn病)病的鉴别:1症状:溃疡性结肠炎是脓血便多见,结肠克罗恩病是有腹泻但脓血便少见;2病变分布: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变连续,结肠克罗恩病是呈节段性;3直肠受累:溃疡性结肠炎是绝大多数受累,结肠克罗恩病少见;4末段回肠受累:溃疡性结肠炎罕见,结肠克罗恩病多见;5肠腔狭窄:溃疡性结肠炎少见、中心性,结肠克罗恩病多见、偏心性;6瘘管形成:疡性结肠炎罕见,结肠克罗恩病多见;7内镜表现:溃疡性结肠炎是溃疡浅,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脆性增加;结肠克罗恩病是纵行溃疡,伴周围粘膜正常或鹅卵石样改变;8活检特征:溃疡性结肠炎是固有膜全层弥漫性炎症、隐窝脓肿、隐窝结构明显异常、杯状细胞减少;结肠克罗恩病是裂隙状溃疡、上皮样肉芽肿、粘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局部炎症。 折返激动形成条件:从某处发出的激动遇一条径路的单向阻滞区,改循另一条传导缓慢的径路折回原处,其时已脱离不应期的单向阻滞区再次被激动形成反复或回头搏动,连续发出折返搏

微生物学试卷4及答案

微生物学试卷四 一.选择题1、在下列两本古籍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制曲工艺: A.梦溪笔谈和天工开物; B.天工开物和齐民要术; C.齐民要术和水经注; D.梦溪笔谈和水经注。 2、至今人类已知道的微生物种数达 万种;万种;万种;万种。答:() 3、在人体肠道中数量最多的微生物是: A.大肠杆菌; B.拟杆菌; C.双歧杆菌; D.粪链球菌。答:() 4、在微生物5大共性中,最基本的一个共性是: A.体积小,面积大, B.吸收多,转化快; C.生长旺,繁殖快; D.适应强,易变异。 5、量度细菌个体大小最常用的方法是下面的哪一种 A.采用显微镜测微尺; B.通过摄影法; C.通过照相制成图片,再按放大倍数测算; D.测定分子量大小。 6、蓝细菌的“色素天线”是指: A.藻青素和藻红素; B.-胡萝卜素; C.叶绿素a; D.氧化胡萝卜素。答:() 7、出芽繁殖的酵母菌细胞,当子细胞离开母细胞时,在母细胞上留下一个 A.蒂痕; B.微体; C.芽痕; D.膜边体。答:() 8、霉菌菌丝成熟区细胞壁内层、中层和外层的化学组分分别是: A.几丁质层、蛋白质层、葡聚糖蛋白质层; B.几丁质层、蛋白质层、纤维素层; C.纤维素层、蛋白质层、葡聚糖层; D.几丁质层、葡聚糖层、葡聚糖蛋白质层。 答:() 9、在霉菌菌丝顶端区,细胞壁内层和外层的成分分别是: A.几丁质层、蛋白质层; B.几丁质层、葡聚糖层; C.蛋白质层、葡聚糖层; D.蛋白质层、几丁质层。 10、一步生长曲线主要可分: A.隐晦期、裂解期、平稳期; B.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 C.延迟期、裂解期、平稳期; D.胞内积累期、裂解期、平稳期。 11、生活在低营养环境下的微生物欲获得无机离子、有机离子和一些糖类等浓缩形式的营养物,通常采用的运输方式是: A.主动运输; B.基团移位; C.单纯扩散; D.促进扩散。 12、在下列四类微生物中,不利用卡尔文循环固定二氧化碳的一类细菌是: A.蓝细菌; B.光合细菌; C.化能自养菌; D.化能异养菌。 13、青霉素可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合成中的: A.转氨酶; B.转肽酶; C.转糖基酶;-丙氨酸消旋酶。 14、酶活性的调节属于酶分子水平上的代谢调节,它包括酶活性的 A.激活; B.抑制; C.阻遏; D.激活和抑制。 二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横线上方。)(本大题共12 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 分) 1、在微生物的连续生长过程中向培养基中不断流加____________液或_________液,以稳定培养基的_______值,称为pH的_________调节。 2、______________组合培养基可用于培养细菌;________________组合培养基可用于培养放线菌。

生理 简答题大全

生理学 简述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1)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各种活动实现,其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体内最普遍的 一种调节方式,具有迅速、准确和作用时间短暂的特点。 (2)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它的作用特 点是缓慢、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是指细胞和组织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的作用,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 性反应。其特点是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 何谓正反馈、负反馈?在机体功能活动中有何作用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意义: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行对稳定。 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意义:促使某些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加强,直到生理过程完成为止。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何特点?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如:O2 CO2顺浓度差,不耗能,也不需要膜蛋白帮助 (2)易化扩散:是指水容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 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顺浓度差,不耗能,需要膜蛋白帮助 可分为两种类型: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特点:①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转运葡萄糖和氨基酸。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门控通道又分两种: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转运Na+和K+ 等离子。 (3)主动转运:离子或小分子物质在膜泵蛋白的帮助下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耗能转运过 程。如:钠泵对Na+和K+的逆浓度转运。逆浓度差,耗能,需要泵蛋白帮助 (4)出胞和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进出细胞的转运方式。如: 白细胞吞噬细菌和激素的分泌。 什么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是什么? 静息电位:是指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膜内较膜外低。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静息时K+外流形成的K+平衡电位,还有Na+内流及Na+-K+泵的活动。

内科学名词解释

内科资料 名词解释: 1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疾病。 4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 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 5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舒张功能障碍或心脏负荷增加而导致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症。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用力肺活量(FEV)<70%表示存在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逆转。COPD的标志性症状是呼吸困难。诊断COPD的“金标准”是肺功能测定。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最常见的病因为阻塞性支气管—肺疾病。肺心病的临床表现在心肺功能失代偿期(临床加重期)心力衰竭中以右心衰竭为主,少数可伴左心衰竭。肺心病实验室检查中以心电图检查最常见,主要表现有右室肥大表现,如肺型P波>=0.22mv,重度顺钟向转位 (V5R/S<=1),RV1+SV5>=1.05mv。肺心病的治疗以控制感染为关键。 治疗—药物治疗:(一)糖皮质激素是对气道过敏性炎症作用最强的抗炎药物。(二)B2受体激动剂是缓解哮喘的首选药物。 6肺炎球菌肺炎:占CAP首位——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要点:(1)有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2)急性起病,高热,寒战;(3)咳嗽,咳铁锈色痰或粘液脓性痰,气急,胸痛;(4)具备肺实质的体征或有水泡音;(5)X线可见叶,段性均匀的大片密度增高阴影;(6)白细胞计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7)血或痰培养出肺炎链球菌。 治疗(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高热患者应物理降温为主,如乙醇擦浴,呼吸困难并发绀明显者应给予吸氧。(二)抗菌药物治疗;一旦诊断立即抗生素治疗,临床首选青霉素G,抗菌药物标准疗程通常为14天或热退后3天由静脉给药改为口服或停用口服药。(三)感染性休克的治疗。(1)扩容:晶体液可选用生理盐水,碳酸氢钠林格液等;(2)血管活性药物:常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3)纠正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应给予5%碳酸氢钠静滴,随访血气分析;(4)糖皮质激素:可给予氢化可的松每日200~300mg,分3~4或连续静滴,持续七天;(5)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必要时给予强心剂,利尿剂。(6)控制感染。 7 肺结核: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液,最重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 临床表现典型肺结核起病缓,病程长,可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咳嗽及咯血;多数患者病变轻微,常无明显症状,最早出现干咳或少量黏液痰。结核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的特异性方法和最重要依据。胸部X 线检查,可对其病灶部位,范围,性质,病变演变及治疗效果做出诊断。 分类:(1)原发型肺结核(I型);(2)雪行播散型肺结核(II型);(3)继发型肺结核(III型);(4)结核性胸膜炎(IV型);(5)其他肺外结核(V型)。 治疗:一化学药物治疗:(一)抗结核药物:一线杀菌剂有异烟肼,利福平等,二线抑菌剂有乙胺丁醇,对氨水杨酸等。(二)化疗原则:早期、联合、规则、适量、全程,其中以联合和规则最重要。二对症治疗:咯血:对小量咯血者,安静休息,消除紧张情绪,多数可自行停止。咯血较多者,应采取患侧卧位,将存留积血咯出。(1)保持呼吸道通畅(2)必要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3)10U垂体后叶素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继以10U—40U缓慢静脉滴注维持(4)大咯血不止者,可经支气管镜找到出血部位,用去甲肾上腺素2mg~4mg 加入冷盐水10mg中局部滴入,也可通过支气管造影,注入注入吸收性明胶海绵止血(5)对上述治疗无效大咯血者,可考虑肺叶、段切除。 二,循环系统疾病 1心力衰竭: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脏重塑。 临床表现:左心衰竭主要为肺循环淤血和心排出量降低表现,其中,呼吸困难是左心衰最基本的临床表现。右心衰竭主要为体循环淤血表现,右心衰竭最早出现的体征为颈静脉充盈。 超声心动图是心衰诊断最有价值的检查。与支气管哮喘鉴别时,若鉴别困难可先予以给氧及静脉使用氨茶碱等缓解症状。 洋地黄中毒的表现和处理:表现:(1)心律失常:最重要表现,最常见者为室性期前收缩,多表现为二联律;(2)胃肠道症状:畏食、恶心、呕吐等;(3)神经系统症状:视力模糊、黄视、忧郁、眩晕和意识错乱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