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7 外科 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7 外科 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7 外科  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7 外科  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腓肠肌疼痛肿胀,有挤压痛,足背屈时疼痛加重,胫足踝水肿。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起病急,发热,自臀部以下整个下肢水肿疼痛,大腿内侧股三角处有明显触痛,皮肤发白,重侧紫绀,皮温增高。慢性期,肿胀减轻,浅静脉扩张充盈,皮肤增厚,小腿可出现色素沉着。

(3)个别病例可因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时,则有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面色紫绀,血压下降,甚至厥脱。

(4)有长期卧床,久坐不动,外伤,产褥,盆腹腔手术,肿瘤或其他血管病史。

(5)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增高,静脉血流图、超声多普勒、静脉造影有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发布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1)发病急骤,患肢胀痛或剧痛,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2)患肢广泛性肿胀。

(3)患肢皮肤呈暗红色,温度升高。

(4)患肢广泛性浅静脉怒张。

(5)Homan’s征阳性。

(二)证候诊断:

1.急性期

(1)湿热下注证:患肢明显肿胀,胀痛、压痛明显,皮肤色黯红而热,青筋怒张,按之凹陷。伴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血瘀湿重证:患肢肿胀,活动后加重,痛有定处,皮色黯红,青筋怒张。舌质黯红,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脉沉细或沉涩。

2.慢性期

(1)血瘀湿阻证:患肢肿胀,活动后加重,痛有定处,皮色黯红,青筋怒张。舌质黯红,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脉沉细或沉涩。

(2)气虚湿阻证:下肢肿胀日久,朝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抬高下肢后减轻,皮色略暗,青筋迂曲;倦怠乏力。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急性期

(1)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①推荐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味。金银花、元参、当归、赤芍、苍术、黄柏、栀子、黄芩、连翘、防己、红花、生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剂)。

②中医外敷技术:冰硝散外敷。将冰片、芒硝研为粗末,拌匀,装入布袋内外敷于患肢。

③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忌生冷厚腻之品。

(2)血瘀湿重证

治法:活血化瘀、利湿通络

①推荐方药:茵陈赤小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茵陈、赤小豆、苍术、黄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川芎、鸡血藤、牛膝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中医溻渍技术:选用活血消肿散或活血、祛湿、燥湿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泡洗足部、小腿,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在37~40℃。

③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忌生冷厚腻之品。宜服薏苡仁、赤小豆粥。

2.慢性期

(1)血瘀湿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利湿通络

①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茵陈赤小豆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川芎、鸡血藤、牛膝、茵陈、赤小豆、苍术、黄柏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中医溻渍技术:选用活血、祛湿、燥湿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泡洗足部、小腿,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在37~40℃。

③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忌生冷厚腻之品。宜服薏苡仁、赤小豆粥。

(2)气虚湿阻证

治法:健脾益气、利湿通络

①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赤芍、川芎、地龙、砂仁等。

②中医泡洗技术:选用益气、活血、祛湿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泡洗足部、小腿,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在37~40℃。

③饮食疗法:宜食甘温,忌生冷、寒凉、粘腻食物。宜服山药莲子粥等。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体位疗法

(1)急性期

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出心脏水平,一般抬高20~30cm;患肢制动,避免肢体用力屈伸活动,避免对肢体进行揉捏、挤压、搬动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并发肺栓塞。

(2)慢性期

急性期过后鼓励下地活动,需绑扎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活动量由小至大逐渐增加。平卧时抬高患肢高出心脏水平,一般抬高20~30cm,每天至少四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同时可做患肢踝、膝关节伸屈活动。平素生活工作中不宜久站、久坐。从事坐位的工作者,应定时站立行走或做下肢伸屈运动;从事站立工作者,经常以脚尖着地或做蹲起运动。

2.缠缚疗法

适用于股肿病慢性期患者,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应坚持患肢缠缚弹力绷带,自患肢远端开始向近端缠缚弹力绷带,以促进患肢静脉血液回流,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使用期间应注意观察肢体的色泽、肿胀情况和效果,适当调节缠缚弹力绷带的松紧度。

(三)气压治疗

适用于股肿病慢性期患者,治疗时患者平卧,压力设定时由低到高,以患者感舒适和不痛为宜。按摩时间20~30分钟/次,10天为1个疗程。

(四)西医治疗

1.西药治疗: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2012年)规范应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同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2.介入治疗: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2012年)可选用下腔静脉静脉滤器置入术、导管接触性溶栓、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等。

(五)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适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等食物;忌食辛辣、醇酒、生冷之品。

2.情志调理

(1)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2)加强疾病常识宣教,正确认识疾病,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避免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西医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判断标准》制定。

(1)临床治愈:①站立20~30分钟,行走1500m后,无明显肿胀疼痛、沉重感和压痛;②下肢浮肿明显消退或完全消退(以平面周长对比,大腿以髌骨上缘15cm点以上,小腿以胫骨粗隆以下l0cm点上缘测周长)同健侧相比,周径差小于2cm;③彩色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血管完全再通。

(2)显效:①站立15~20分钟,行走1000m后,肿胀比治疗前明显好转。

②下肢浮肿明显减轻,平面周长同健侧相比不大于3cm。③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血管大部分再通。

(3)进步:①站立10分钟以内,行走500m后,疼痛肿胀比治疗前有所改善。②下肢浮肿减轻,平面周长同健侧相比较治疗前稍有好转。③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血管小部分再通。

(4)无效:治疗后症状与体征均无改善,或患肢水肿加剧,并发肺栓塞者。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病情按照疗效标准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评价。

中医证候评价: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西医疗效评价:按照西医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案二则

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案二则 莫中林 浙江嘉兴市海盐县横港卫生院浙江嘉兴314000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案中医辨证论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各种原因所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通过血液循环流回心脏的血量减少,血液呈高凝状态,淤积在下肢静脉,形成血栓。属于中医“股肿”范畴,笔者从医多年,参以古大家之论,举医案二则,与同道共享。 1张某案 张某,男,24岁,2012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2周前因右下肢腘窝处疼痛,行走困难,于当地医院就诊,B超示:右下肢腘静脉血栓形成,股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予以抗凝溶栓治疗两周后,B超示同前,症状稍减轻,要求出院治疗,寻 中医治疗。刻证:下肢胀痛明显,难以行走,站立时胀痛明显,腘窝处稍肿,按压痛,下肢未见明显肿大,伴夜间口干,汗出,二便可,夜眠可,舌质暗苔薄而干,左右关脉弦数,证属气滞瘀阻,阴液耗伤。治拟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佐以养阴。处方:川楝子、生地各 12g , 地龙、水蛭各15g,柴胡、川芎、当归、枳壳、三棱、莪术、麦冬各9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二诊:自诉下肢已未胀痛,能行走,腘窝处已不肿大,口干稍好转,盗汗好转,但下腹有隐痛,大便稀,再以原方调治,以养阴为主,佐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处方:生地、麦冬各15g,地龙、水蛭各12g,川楝子、柴胡、川芎、当归、枳壳、三棱、莪术各9g,炙甘草6g。5剂好,症状全消,下腹已无隐痛,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滑,右关脉缓,左关微弦。继服5剂二诊处方,后复查B超示:右侧下肢深静脉未见血栓形成。 按:《诸病源候论》曰:“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血之运行,听命于气, 故曰:“气为血之帅”,因此,气分受伤,或气虚不畅,则血瘀形成。又《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故而,股肿之病位在筋,其脏在肝,气滞则血瘀,血瘀于下肢之脉则股肿形成。治疗以川楝子、地龙为君,走肝经而行气血,水蛭破血不伤气为臣,故而张锡纯赞此药:“存瘀血而不伤新血,于气分丝毫无损,而血瘀默然于无形,真良药也”。柴胡升举阳气,助君药以行气血,川芎、枳壳行气活血,化痰軟坚,三棱破血,莪术破气,共助血瘀之散,生地清热凉血,麦冬养阴使行气活血而不伤阴,当归补血活血使瘀去而不伤血,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故而其效甚佳,然川楝子苦寒,有小毒,量大则伤脾,故而5剂后气行而血瘀化,略微伤脾伤阴,故下腹隐痛,而大便稀,2诊时减其量、减其毒,以上方剂药性较猛,故而不易久服。 2许某案 许某,男,64岁,2013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2年前因下肢疼痛于当地医院就诊,诊为下 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予以抗凝溶栓治疗,后久服华法林抗凝,未见好转,遂 寻中医治疗。刻证:左下肢肿大明显,按之光亮,小腿内侧局部皮肤色素沉着,皮色偏紫光亮,行走后略缓,但长时间有牵拉感,大便干结,常数日1次,舌紫暗苔黄黑,脉疾,证属邪热之毒瘀结,治拟清热解毒,泻下攻积,逐瘀通经。处方:金银花、玄参、鸡血藤各30g,木瓜、当归、泽泻各20g,地龙、水蛭、生大黄各12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二诊:自诉肿大明显消退,行走无牵拉感,大便日1次,皮肤色素沉着稍淡,未明显减退,舌质暗红,苔黄而干,脉数。按原方7剂后,三诊:自诉明显好转,下肢未再有肿大及牵拉感,舌质暗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1、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 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2、避免患肢穿刺,静脉留置针减少留置时间。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 3、用药观察(肝素) 4、心理护理 5、饮食及生活指导 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 6、健康教育 1 )休息与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急性期后鼓励患者下肢多做床上主动或被动活动,注意保持患肢的功能,适当抬高患肢,以利静脉血的回流。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水肿程度,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再次肺栓塞。水肿及压痛缓解后可逐渐下床活动。2)注意患肢保暖亦不可过热,冬季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耗氧量。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做好弹力袜保养,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禁烟;定期门诊复查,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并发症的护理 1、出血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五项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从非手术疗法的护理、手术疗法的护理、对长期卧床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几个方面。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实践充分证明护理的重要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致残,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静脉注射刺激性溶液造成静脉内膜损伤。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 治疗: 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来消融血栓。手术疗法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导管取栓术。 1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四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①绝对卧床——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如进食、大小便等,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及按摩挤压肿胀的肢体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②抬高患肢——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应用患肢抬高架,由专业护士指导使用,使用方便,效果显著。 (2)药物治疗观察:非手术疗法应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它们的共同副作用都是出血,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注射点青紫、鼻衄、齿衄、尿血,黑便 等。注射部位一般选取腹壁皮下注射。 (3)病情观察: ①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及患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的情况。如出现异 常,及时通知医生。 ②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的变化,并和健肢比较,列表判断疗效一目 了然。 ③肺动脉栓塞的发现及处理: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

下肢静脉血栓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羡慕我们看下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症状。 最常见的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③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刺激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④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姓浅静脉曲张。 同时根据并发的部位不同,可出现各种不同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兹分述如下: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易发生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 护理:静脉曲张(俗称「浮脚筋」)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造成静脉曲张。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腿部皮肤冒出红色或蓝色、像是蜘蛛网、蚯蚓的扭曲血管,或者像树瘤般的硬块结节,静脉发生异常的扩大肿胀和曲张。根据统计,台湾约有25~40%女性、20%的男性患有静脉曲张的现象。老师、外科医师、护士、发型师、专柜小姐、厨师、餐厅服务员等需长时间站立的职业皆是高危险群。此外静脉曲张和遗传、口服避孕药及怀孕也有相关。因人体没有自我修复办膜的机制,所以静脉曲张为一种不可逆的现象,但是我们仍可藉由保守治疗(如使用弹性袜、运动、饮食及生活作息的改变)来预防静脉曲张的范围扩大及减轻其症状。走路、游泳、脚踏车等较缓和的运动,除能改善循环外,还能降低新的静脉曲张发生的速率。在饮食方面,应多吃高纤、低脂饮食及加强维他命C、E的补充。在日常生活方面,则应控制体重,避免服用避孕药、避免穿著过紧的衣物及高跟鞋、跷二郎腿及避免久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三种方法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三种方法*导读: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时,针对脉络寒凝证、脉络血瘀证脉络血瘀化热证患者的治疗方法都是不相同的。…… 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比较多,有除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外,下肢静脉血栓治疗还可以使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需要注意护理环节。接下来小编给各位患者介绍三种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 *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下肢静脉血栓,首先需要辩证分析病情。脉络寒凝证的患者通常都是因为寒邪入侵,寒凝血瘀,经络阻滞以及阳气受阻而导致的。患者可以熏洗患肢,中药煎剂熏洗可以温经通脉散寒。患者要先煎中药包,然后用来熏小腿,等到温度降到40℃左右,再把患肢泡在药液中,每日要熏洗2次,每次大概需要20分钟。患者也可以配合针刺治疗,选用的穴位有足三里、血海以及解溪等,留针需要15~20分钟。 脉络血瘀证患者通常都是因为长时间寒凝络脉或者脉络闭塞导致的,夜间疼痛会加重,皮肤会变成暗紫,指甲会变厚和变形,生长速度比较慢,肌肉萎缩。患者同样是要熏洗患肢结合针刺。患肢的疼痛会加剧影响到睡眠,病人通常都要抱膝坐立,通过捏压患肢来转移疼痛,但是会让血流不流畅。所以,患者在感觉疼痛时一定不要挤压患肢,让患肢保持顺畅,让血流畅通。

脉络血瘀化热证患者会因为气滞血瘀以及久郁化热,患肢出现酸胀麻木和烧灼疼痛。皮肤变得干燥,脱屑,光薄或者皲裂,指甲变形,汗毛脱落,肌肉萎缩。患者在这个阶段不能长时间行走,不能熏洗患处,也不能进行针刺。可以采取耳针止痛疗法,针压丸法,使用的穴位有神门、交感、心和下肢。患者的鞋袜尽量宽松一些,避免磨破。患肢指甲要保持清洁,清洗患肢的水温不要超过40度。

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但也有患者对下肢静脉血栓的了解很少,对治疗下肢静脉血栓也存在误区,认为下肢静脉血栓是有炎症,只要用些消炎药就可以了,最后使得病情越治越严重。 要想治愈下肢静脉血栓,就先要了解一下病因和病症,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因病施医,才可治愈。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从而导致静脉的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一般久病卧床的病人、妊娠/产后的女性、有脊髓损伤和久坐不动的这一类人比较容易患下肢静脉血栓。 那么,下肢静脉血栓应该怎么治疗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病例。 患者资料 姓名:曲女士 年龄:52岁 病情:五年静脉血栓史 就诊时间:2016年1月22日

治疗情况:经过介入治疗曲女士的下肢静脉血栓已经治愈,目前已经可以正常的生活。 从上面的病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下肢静脉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就是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通过合适部位穿刺,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内置入导管,先行在血栓内“开通”一条细小通道,让静脉血流从血栓中通过,然后以溶栓药物经导管加压注入血栓内,促进血栓消融。 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关键是:能否成功于血栓内置入导管,而合适的穿刺入路是置管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 目前,穿刺入路主要有:经颈静脉,经对侧股静脉,经患侧股静脉上行穿刺,经患侧腘静脉上行穿刺,经患侧股静脉下行穿刺等,其中,经腘静脉上行穿刺更符合本病生物学特性,是目前置管方案的首选。 接受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住院期间:患者患肢宜水平位抬高30cm或20°,以利于患肢血液回流和肿胀的消退。保留导管溶栓后2~3d,患者可出现轻度发热,可能的原因为血栓溶解或导管本身带有致热源所致,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在严格消毒后更换导管。 出院后:患者饮食要清淡,忌辛辣刺激饮食,注意休息,定期复诊,应用抗凝溶栓药物。 编辑:贵州省二医介入科 2017年10月22日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2)对于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详细参考)

手术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体腔内不正常的凝结,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未被诊断和治疗的DVT引起的肺栓塞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极高。由于手术相关的DVT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因此,了解DVT的相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于围手术期的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减少DVT和肺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住院日,医疗费用和病死率。 一围手术期患者DVT的发生机制 要预防DVT,就必须认识其危险因素。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 导致高凝状态的遗传性因素 抗凝因子Ⅲ(AT Ⅲ)缺乏、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蛋白C活性抵抗、V因子和R5.6Q条带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凝血素基因突变(2021A)、纤维蛋白溶酶原不足和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异常。 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 吸烟、肥胖、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肝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抗磷脂综合征、恶性肿瘤、抗恶性肿瘤药物、骨髓移植综合征、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和炎性肠病。 评价术中术后DVT的易感倾向,应了解病人年龄、手术方式、既往DVT史和继发诱因。继发诱因包括长时间制动、瘫痪、恶性肿瘤、肥胖、静脉曲张和使用雌激素等。根据上述因素,可将DVT的危险因素分为高、中、低三级。 二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1.手术前: 术前准备常嘱病人禁食、禁水、洗肠并行胃肠减压。如补水不足常致病人处于“脱水”、血容量不足状态,致使血液浓缩,继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2. 手术中: (1) 病人卧床、下肢制动(捆扎,压迫静脉)均会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郁 滞,组织缺血并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凝血酶聚集和纤维蛋白溶解,致局部静脉血栓形成。卧床、下肢肌肉的泵血功能减退,加之捆扎,甚至压迫后,静脉回流障碍,最终发生下肢DVT。 (2) 麻醉导致周围血管扩张,肌肉麻痹、张力减退,泵血功能减退,静脉回流 减少、郁滞。 (3) 术中使用牵引器、压迫,术中器械直接损伤,甚至是手术时误伤、误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 (2)腘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可触及。全身反应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明显胀痛,或下肢广泛性胀痛,随后迅速出现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粗肿,同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曲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扩张,皮肤上出现广泛蓝色微细的网络(网络瘀血)。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及股静脉呈硬索条状,有压痛。整个下肢饱满紧韧感,尤其是小腿更明显,压痛,Homans征阳性。血栓向远侧逆行扩展而累及全下肢,发生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有轻度全身反应,发热不超过38.5℃。 3、股青肿的症状股青肿是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瘀血和缺

血同时并存)。但临床上很罕见。股青肿发病急骤,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而且全身反应严重,发热39℃以上。由于大量的血浆、组织液贮留在患肢,引起。同时,可以发生静脉性肢体坏疽,并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导致死亡。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患病后心理压力所致有关 2、疼痛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3、便秘与长期卧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肺栓塞与血栓脱落有关 出血与应用抗凝药物有关 四、观察重点 1、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配合治疗的态度。 2、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 3、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气短、呼吸急促等肺栓塞症状。 4、密切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及监测凝血机制。 五、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疼痛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健康教育精选文档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健康教育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健康教育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健康教育 1. 非手术治疗的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10—14天,患肢垫软枕抬高,高于心脏水平20-30厘米,避免膝下垫枕,注意保暖。 2. 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患肢及行静脉输液治疗,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 3. 注意患肢体温、脉搏及皮肤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治疗效果。 4. 抗凝或溶栓期间,每日按时检查PT+INR、FIB,检查有无,避免外伤。 5. 经静脉使用抗凝、祛聚或溶栓药物时,最好选择患肢远端的静脉。期间应注意有无胸痛、腰痛及憋气等过敏症状,出现后应立即报告主管医师。 6. 高度警惕的可能。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7. 说服病人戒烟,以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 8. 进食低脂肪且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9. 鼓励病人穿医用弹力袜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下肢肌肉的活动量 10.适当运动,促进静脉回流血流缓慢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应鼓励病人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对于长期卧床和制动的病人应同时指导其家属,加强病人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病人做四肢的主动或被动锻炼。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曲髋、用过紧的腰带和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11.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胀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

中医药治疗静脉血栓

中医药治疗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活血化淤辨证治疗: 一、散寒活血化淤 即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取“寒者热之”,“血得温则行”之义。寒为阴邪,最能收引经脉,凝滞气血而导致气血淤滞。这里的寒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寒客络,阳气受困;一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生。在临床应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则时,应当分清温经通阳活血通脉和补阳益火活血化淤之法。 常用药物:温经通阳如桂枝、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炮姜等;补阳壮火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胡芦巴、仙茅等;活血化淤常选性温的川芎、当归、红花、乳香、五灵脂、骨碎补、天仙藤、急性子、川续断等。 方剂:当归四逆汤,阳和汤,右归饮合桃红四物汤等。 适应证:温经通阳活血化淤运用于外寒客于脉络之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表现外,另见局部苍白、发凉、疼痛得热则缓,舌淡或紫,苔白润,脉沉细或沉紧。常见于动脉的闭塞、狭窄、或痉挛性疾病,此类疾炳早期可以上述症状为主。补阳益火活血化淤法运用于除有上述表现外尚有腹胀便溏,腰膝发冷,小便频数或不利,阳痿遗精,脉沉细等,常见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后期,由于内外之寒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床表现错杂,应分清主次,辨证论治,酌情配伍用药。 二、祛湿活血化淤 即用燥湿或渗湿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祛除湿邪,促使血活淤化。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气机而致脉络阻滞而血淤。湿邪有外侵或内生之分,病理过程中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别;且与脾之运化,肾之温煦有密切的关系。从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来看,外湿多从热化,所以具体应用祛湿活血化淤时,又要区分清热利湿,健脾温肾利湿活血化淤。 常用药物:清热利湿,如赤茯苓、车前子、淡竹叶、汉防己、泽泻等;健脾利湿,如茯苓、薏苡仁、苍术、白术、赤小豆等;温肾化湿,如益智仁、肉桂、桂枝、乌药、威灵仙、木瓜等;活血化淤兼渗利水湿者,如性寒凉之益母草、马鞭草、虎杖、半枝莲、穿山龙、木通、落得打等,性偏于温之泽兰、天仙藤等,性平之刘寄奴、王不留行等。 方剂:五神汤,三妙丸加减,五苓散加减,苓桂术甘汤加减,萆?分清饮加减。 适应证:清热利湿活血化淤法适用于湿热淤证,主要表现为除有血淤证象外,见患部肤红灼热、水肿或疮面湿烂,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常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急性丹毒、血栓性浅静脉炎等疾病。健脾利湿活血化淤适用于脾虚湿淤证,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

7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治分析

7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导管直接溶栓术(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联合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e filter,IVCF)置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5例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资料。结果:7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43例选择血管腔内介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肢静脉CDT治疗,技术成功率93.0%(40/43),术后下肢肿胀及疼痛较非手术治疗患者明显缓解,术后血管再通方面优于非手术治疗患者。其中28例左下肢DVT存在髂静脉受压,16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植入支架18枚。结论:导管直接溶栓术联合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标签:深静脉血栓;导管直接溶栓;Cookett综合征;支架置入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出现远端肢体肿胀。多发生于下肢,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为右侧的5~8倍[1],深静脉血栓不仅会引起患肢水肿、静脉曲张、皮炎、淤积性溃疡等,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而急性深静脉血栓脱落可导致致命性肺动脉梗塞(polmonary embolism,PE)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故DVT患者需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现临床中常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下肢DVT,并取得一定疗效。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医院自2014年9月-2015年12月共收治7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探讨DVT的治疗策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经临床症状、体征、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深静脉造影确诊为下肢DVT的75例患者(图1)。急性血栓形成68例,亚急性及慢性血栓形成7例;分型:中央型血栓17例,混合型血栓53例,周围型5例。其中男44例,女31例。年龄18~82岁,左侧肢体病变55例,右侧20例。行CDT治疗标准参照文献[2]。疼痛程度采用疼痛测定标准量表测量[3]。水肿的临床严重程度分级:0级,无水肿;1级,稍有水肿或水肿不明显;2级,踝关节水肿;3级,大片水肿或全肢性水肿[4]。 1.2 方法 1.2.1 抗凝治疗B超及其他影像学证实存在深静脉血栓患者行肺动脉CTA 检查,明确有无PE。对存在溶栓禁忌及自行选择非手术治疗且无抗凝禁忌患者予低分子肝素5000 IU,每12小时一次皮下注射抗凝,一般使用5~7 d。并根据患者经济情况选择重叠应用华法林(调整INR 2~3)1次/d,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或口服利伐沙班20 mg,1次/d,抗凝治疗3~6个月。观察有无眼底、口腔、脏器及颅脑出血。选择介入手术患者术前行双侧髂静脉超声检查评估介入治疗入路。低分子肝素(法安明)5000 IU,每12小时一次,抗凝至术前12 h。

最新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定义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 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 典型的血栓包括: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 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 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1腋静脉血栓: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 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2.1上腔静脉血栓: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 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 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 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 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 体温上升。 3.2周围型: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 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 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 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为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全下肢明显肿胀, 剧痛、苍白和压痛,常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 辅助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 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1.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应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 水肿。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压痛缓解后,可进行轻便活动。下 床活动时应穿弹力袜。 1.2溶栓疗法: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者。

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分析

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分析 目的:分析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与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系统性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0%,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观察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卧床患者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比较大,加强对骨科长期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可以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下肢静脉血栓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提升治疗的有效性。 标签: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好发于骨科患者中,尤其是长期卧床患者的发病率更高,会对患者的疾病健康恢复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威胁到患者的安全[1]。临床对于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要坚持“预防为主,护理为辅”的原则,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措施减少和应对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其带来的影响,从而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2]。本研究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纳入样本中,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预防,做好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工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一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51岁,平均年龄(65.31±1.24)岁;股骨颈骨折13例,股骨粗隆骨折12例,髌骨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1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53岁,平均年龄(65.69±1.47)岁;股骨颈骨折16例,股骨粗隆骨折11例,髌骨骨折4例,胫腓骨骨折9例。两组上述各项基本资料的比较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并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临床医学对比研究的要求,具有研究的意义。 纳入标准:①患者手术部位属于下肢范畴;②患者术后积极参与药物、机械预防措施。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②精神障碍,认知障碍;③依从性不高。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预防与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系统性和针对性预防与护理措施,具体包括预防措施和护理措施,情况如下: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 护理 孙延文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护师 王霞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 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三)预防肺栓塞的护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肺栓塞三联征的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应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试题: 1.如何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2.简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溶栓护理。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下肢静脉血栓患者 生活中的三点注意

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生活中的三点注意*导读: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生活中的三点注意有哪些呢? 患者之所以患上下肢静脉血栓是因为患者在外伤或者手术等刺 激下出现了血流滞缓、血管损伤、凝血异常等因素造成的,针对不同的患者其治疗方法是不同的,但是该种病症的一个比较危险的情况就是肺栓塞,一定要警惕!…… 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生活中的三点注意!如果患者发生肺栓塞的话,可能会因此而出现死亡等情况,因此患者应该针对静脉血栓的病症尽快接受溶栓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出血的情况,所以患者应该注意溶栓治疗的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生活中的三点注意 *第一、治疗不能回避 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一定要注意做好身体方面的护理,针对不同的患者可以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其他的物理治疗等,患者要注意卧床休息,以免会导致下肢肿胀情况严重,有些患者通过卧床、穿着弹力袜等措施可以逐渐缓解病症,但是也有些患者治疗后效果并不理想,还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但是这种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如果出现消化道、肝肾异常等患者可能会有副作用。 *第二、按时到医院复查 患者在治疗静脉血栓后还是应该按时到医院进行身体方面

的复查的,如果患者的肢体活动异常的话,应该先注意多休息,然后徐徐渐进进行康复治疗,其中,如果溶栓过程中下肢出现瘀点、尿血或者是其他部位出血的话,要及时停止用药。 *第三、正确护理避免猝死 患者患病后应该注意早期是不应该进行按摩或者热敷的,一定要注意卧床休息,预防血栓的脱落,另外在患者身体症状缓和后才能够适当活动,卧床阶段可以适当抬高肢体,可以起到静脉回流的效果。 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生活中的三点注意!因为血栓的形成,所以患者常见的症状就是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等症状,为了避免病情发生恶变,患者需要遵循上述三点注意事项,如果病情有反复的话,应该及时复查,对症用药!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 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马上知道! *

深静脉血栓护理常规

1 / 6 第九节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常规 定义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静脉多见;若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 病因 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其中血液高凝状态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等情况。 病理生理 典型的血栓包括: 头部为白血栓,颈部为混合性血栓,尾部为红色血栓。血栓形成后可向主干静脉近端和远端滋长蔓延;随后,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溶解消散,或血栓与静脉壁粘连并逐渐机化;最终形成边缘毛糙、管径粗细不一的再通静脉。同时因静脉瓣膜的破坏,造成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1腋静脉血栓: 主要表现前臂和手部肿胀,胀痛,手指活动受限。

1.2腋-锁骨下静脉血栓: 整个上肢肿胀,伴有上臂、肩部、锁骨上和患侧前胸臂等部位的浅静脉的扩张。 2.xx、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2 / 6 2.1上腔静脉血栓: 面颈部和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颈部、胸壁和肩部浅静脉扩张,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和原发疾病的症状。常见于纵膈器官和恶性肿瘤。 2.2下腔静脉血栓: 表现为双下肢深静脉回流障碍和躯干的浅静脉扩张。主要由于下腔静脉血栓向上蔓延所致。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1中央型: 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表现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体温上升。 3.2周围型: 包括股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表现为大腿肿痛而下肢肿胀不严重;后者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和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距小腿关节过度背屈试验时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3混合型:

下肢静脉血栓基础知识

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心血管介入医学科 下肢静脉血栓基础知识 一、【概念】 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病变主要累及下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常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部分患者能在体表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常继发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二、【病因】 1、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脾切除术后,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也可使血凝固。避孕药可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2、静脉壁的损伤:包括: ①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②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③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3、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三、【症状】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易发生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