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叉头框蛋白Q1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中的异常表达和基因突变

叉头框蛋白Q1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中的异常表达和基因突变

叉头框蛋白Q1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中的异常表达和基因突变
叉头框蛋白Q1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中的异常表达和基因突变

生堡趟丝盘查!!!!笙!旦筮§!鲞筮!翅£h也』垡g!E生!!!!z;!!!!y尘:≥!!盥!:2

达阳性率均极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P-(0.01);FOXQl在CRC中的表达阳性率极显著高于CRA(P<0.01)。FOXQl的表达在CRA阶段的阳性率并不高,仅为26.0%,而在结直肠腺癌阶段则升高至76.3%,说明FOXQl的表达随着结直肠腺瘤癌变这一病理进程逐渐升高。

在CRA中,FOXQl阳性表达全部定位于胞核,胞质中未见异常表达(图1c、1d和图le、lf)。而在CRC中,FOXQl不仅在肿瘤细胞胞核中异常高表达,亦有部分呈胞质异位表达(图lg、lh):

在DukesA、DukesB和DukesC或D期CRC中

的胞质异位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3.3%(7/30)、

45.0%(9/20)和46.2%(12/26)(表1)。FOXQl

在基质中的表达阳性细胞随着肿瘤分期的升高逐渐增加:在DukesA和DukesB期CRC的基质中仅有少量的FOXQl表达阳性细胞(图1e-f中所

一109一

示的S区域),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oA(1/30)和

5.0%(1/20)(表1);在DukesC或D期CRC的

基质中则累积了大量的FOXQl表达阳性细胞(图19、1h中所示的S区域),表达阳性率为61.5%(16/26)(表1)。

2.FoXQl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FOXQl在CRC胞核异常高表达及胞质异位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O.05),在CRC的基质异位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与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表1)。FOXQl在CRC的细胞外基质(ECM)中的表达阳性率在

DukesC或D期(61.5%)显著高于DukesA和Dukes

B期(分别为3.3%和5.0%,P<0.01);

FOXQl在CRC的基质表达阳性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61.5o/)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4.0%,P<O.01)。

图1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FOXQl的表达

1a。lb为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FOXQl无表达lax200,lb×

400

le,ld为结直肠腺瘤组织,FOXQl呈胞核异常表达leX200。ldX

400

le,if为DukesA期结直肠癌组织,FOXQl在肿瘤细胞核中

异常高表达,并有部分呈胞质异位表达.在基质中仅有少量的FOXQl表达阳性细胞leX200,lf×400

lg,1h为DukesC或D期结直

肠癌组织,FOXQl在肿瘤细胞核中异常高表达,并有部分呈胞质异位表达,在基质中亦累积大量的FOXQl表达阳性细胞lg×200,lh×400。T为肿瘤区域,S为基质区域

表1

FOXQl阳性表达与结直肠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例(率,%)]

史堡澄丝盘查!!!!生!旦筮i!鲞筮;塑£丛!』旦选!壁b!!!!z;!!!!y!!:§!!丛!:2

3.CRC、CRA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FOXQl基因序列的测定结果:对23例CRC(7例DukesA期、8例DukesB期和8例DukesC或D期CRC)、22例CRA和18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的FOXQl基因蛋白质编码区的DNA进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的标准序列(NM一033260.3)进行比对。在23例CRC标本中仅有1例杂合性突变(图2),为353密码子CTC—CCC,即亮氨酸变成脯氨酸,突变率约4.3%(1/23)。22例CRA和18例正常结直肠黏膜中均未发现该突变。该例FOXQl基因突变患者为男性,72岁,癌肿在直肠,DukesB期(癌肿侵犯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中分化。FOXQl在胞核和胞质内均有异常表达,但在基质中未见其表达。该突变位点不是该基因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也不位于FOXQl基因高度保守的FOXDNA结构域(NC一000006.11,NM一033260.3)。

注:A,正常序列;B,突变序列;箭头所指为突变位点,为c.1058T>C,353密码子CTC—CCC,即亮氨酸(Leu)一脯氨酸(Pro)

图2FOXQl基因测序图谱

讨论

FOX蛋白是一类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factor,TF),它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的关键调控因子凹],细胞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激素、促分裂剂、病毒编码产物、应激反应及一些病理生理状态所引发的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均通过TF调节[10|。通过抑制上游TF的表达可以实现对下游基因表达的正向或负向调节的目的。因此,TF作为治疗靶点,较之于抑制单一的效应分子或信号通路更为合理可行。近年来,多个FOX家族成员通过其参与的众多生物学信号通路逐渐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靶点。其中,作为乳腺癌治疗药物的紫杉醇¨卜把],白血病治疗药物的KP372—1和依马替尼[1}15],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卵巢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药物的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拉帕替尼和吉非替尼[163和用于黑色素瘤治疗的腺病毒介导激活FOX03A[171均是以F()X()3A作为直接或间接的药物作用靶点,其作用过程涉及Akt、JNK、EGFR和细胞凋亡等多条信号通路。而用于骨肉瘤治疗的盐屋霉素A[18|,用于肝细胞癌治疗的AFR肽阻抑剂口"则是以F()XMl作为直接的药物靶点。近年来,转染FOXP3mRNA的树突状细胞也被应用于治疗黑色素瘤和胸腺瘤,其主要是通过对细胞毒淋巴细胞(CTL)和调节性T细胞(Treg)信号通路中重要靶因子的调控最终起到治疗肿瘤的作用[201。但是,由于FOX蛋白功能的多样性以及所涉及信号通路的复杂性,其家族成员在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既可扮演抑癌基因的角色,也可扮演癌基因的角色,因此将其做为广谱性的肿瘤靶向治疗作用靶点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本研究中,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FOXQl蛋白在CRC和CRA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其结果与我们之前试验结果相符[8]。蛋白质水平检测进一步证实了FOXQl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中无表达,在CRA和CRC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6.00A和76.3%,其表达水平随结直肠腺瘤一癌序列这一病理进程逐步升高,提示FOXQl基因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但在不同肿瘤类型中,FOXQl的作用可以截然不同。如FOXQl在黑素瘤中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其表达逐渐下调∞],在宫颈癌旁和正常组织中高表达,而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呈阴性【4]。与之相反,Kaneda等¨。研究发现FOXQl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Kaneda等[5。还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进一步证实了p21是其重要的靶基因;并体外实验发现,FOXQl能正向调控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VEGFA)、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3A(wingless—type

MMTVintegrationsitefamilymember3A,WNT3A)、脊椎蛋白2同源物(非洲爪蟾)[R—spondin2homolog(xenopus|aevis),RSP02]基因的表达,从而对肿瘤生长和肿瘤血管生成起促进作用。

恶性肿瘤的发生归根结底是因为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原癌基因的激活概

括起来无非是基因本身或其调控区发生了变异,

结肠癌病理知识

病理 (一)大体形态分型 1、肿块型结肠癌 2、浸润型结肠癌 3、溃疡型结肠癌 1、肿块型(菜花型、软癌)肿瘤向肠腔内生长、瘤体较大,呈半球状或球状隆起,易溃烂出血并继发感染、坏死。该型多数分化较高,侵润性小,生长较慢,好发于右半结肠。 2、侵润型(缩窄型、硬癌)肿瘤环绕肠壁侵润,有显著得纤维组织反应,沿粘膜下生长,质地较硬,易引起肠腔狭窄与梗阻。该型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出现转移早。好发右半结肠以远得大肠。 3、溃疡型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肠壁外侵润,早期即可出现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易发生出血、感染,并易穿透肠壁。细胞分化程度低,转移早。就是结肠癌中最常见得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直肠。 (二)组织学分型 1、腺癌大多数结肠癌就是腺癌,约占四分之三,腺癌细胞可辨认,排列成腺管状或腺泡状,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三级,Ⅲ级分化最差,细胞排列为片状或索条状。 2、粘液癌癌细胞分泌粘液,在细胞内可将细胞核挤到一边(状似戒指,有称作印戒细胞癌),在细胞外可见间质内有粘液以及纤维组织反应,癌细胞在片状粘液中似小岛状。分化低,予后较腺癌差。 3、未分化癌癌细胞小,形状与排列不规则,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侵润明显。分化很低,愈后最差。 (三)临床分期

Ⅰ期(Dukes A期):癌局限于肠壁内 A0期:癌局限于粘膜 A1期:癌局限于粘膜下层 A2期:癌侵及肠壁肌层未穿透浆膜 Ⅱ期(Dukes B期):癌侵润至肠壁外 Ⅲ期(Dukes C期):伴有淋巴腺转移 C1期:近处淋巴转移(肠旁) C2期:远处淋巴转移(系膜) Ⅳ期(Dukes D期):已有远脏转移 (四)扩散转移 1、大肠癌扩散得特点一般沿肠管横轴呈环状侵润,并向肠壁深层发展,沿纵轴上下扩散较慢,且累及肠段一般不超过10公分。癌侵及浆膜后,常与周围组织、邻近脏器及腹膜粘连。 2、结肠癌得淋巴转移淋巴转移一般依下列顺序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得跨越转移。 (1)结肠淋巴结位肠壁脂肪垂内。 (2)结肠旁淋巴结位邻近结肠壁得系膜内。 (3)系膜血管淋巴结位结肠系膜中部得血管旁,也叫中间淋巴结组。 (4)系膜根部淋巴结位结肠系膜根部。 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得机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一般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血行转移一般就是癌肿侵犯至毛细血管小静脉内,但也有由于体检时按压瘤块、手术时挤压瘤体所致,甚至梗阻

结直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

结直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1-06-10T16:29:53.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3期供稿作者:张兆珍 [导读] 息肉泛指从黏膜表面生长出来的局限性隆起病变,大肠息肉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 张兆珍 (黑龙江省鸡西市铁路地区中心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73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3-0126-02 【关键词】结直肠腺瘤诊断治疗 息肉泛指从黏膜表面生长出来的局限性隆起病变,大肠息肉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肿瘤,属于癌前病变,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腺瘤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由于遗传的易感性,在环境中致癌因子的影响下,大肠黏膜腺上皮细胞增殖,瘤基因活化,染色体丢失,腺瘤开始生长,不典型增生,最后成为癌。即公认的所谓腺瘤-癌顺序。 一病理 大体上腺瘤可分为有蒂、亚蒂和无蒂三类。按WHO分类病理组织学上有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和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主要由直的腺管状或稍有分支的组织构成(绒毛组织O~25%)。绒毛状腺瘤则含有指状的异型上皮(绒毛组织占70%~100%)。介于中间的则为混合型的绒毛管状腺瘤(含绒毛组织25%~75%)。管状腺瘤最常见,占70%~85%;其次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占10%~25%;绒毛状腺瘤少于5%。腺瘤常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可分为轻中重三度。目前倾向将以往称为原位癌、黏膜内癌和灶性癌变包括在重度不典型增生里面。因此对活检报告呈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应慎重处理,最好直接和病理医生交流。腺瘤癌变与腺瘤大小、绒毛成分和患者年龄相关。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大多数腺瘤无症状,常在结肠镜检查时被偶然发现。有时腺瘤较大,表面形成溃疡,可有便血,更大的腺瘤偶可导致肠道梗阻。X线钡灌肠对腺瘤的诊断不可靠,据欧美国家报道,经结肠镜证实的腺瘤仅40%经单纯钡灌肠发现。气钡双重灌肠效果较好,可发现lcm的腺瘤,但不能做活检。纤维结肠镜可诊断出小于lcm的腺瘤,可活检及切除。因此是诊断腺瘤最可靠的方法。但仍有15%左右的漏诊率,特别在结肠肝曲和脾曲呈锐角处和回盲瓣处,观察较难,可能遗漏。以往有结肠炎症或手术者也可能影响观察。结肠镜也有发生肠穿孔和出血的并发症。肠镜检查有一定的痛苦,虽在浅麻醉或镇静剂下可减少痛苦,可是对年迈或高危的患者有时还有一定的危险。近年来开展的虚拟结肠镜,可以发现较大的结肠息肉但要求肠道准备十分满意,以免受到粪便的影响定期肠镜检查已证实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根据美国全国息肉研究协作组的报告,息肉切除后结肠镜筛查l422例至少已切除一个腺瘤的患者,在6000人次以上的随访中,仅发现5例肠癌,与三组正常人群对比,肠癌发生率下降达58%~87%。有力地显示了定期肠镜检查对于降低大肠癌发生率的重要性。 三治疗 由于腺瘤与癌的关系以及腺瘤切除后可预防肠癌的发生,因此,只要发现了腺瘤就应及时切除。发现一个腺瘤的患者同时有多个腺瘤的机会达40%~50%。因而全结肠镜检十分必要。有蒂息肉和中等大小的广基息肉均可电凝切除,病理检查有无恶性成分。还要进一步了解息肉(腺瘤)基底部、血管淋巴管有无癌侵犯。广基息肉可在其基底部注人生理盐水后电凝切除。直径小于0.5cm的小的息肉发生癌的机会不到0.1%,可直接电灼毁损。直径2cm以上的广基息肉常含有绒毛成分,具有较高的癌变危险,切除后容易局部复发。即使在镜下进行切除,仍应每3~6个月复查一次,如有残留应再切除。以后再随访3~6个月,如复查2~3次仍见息肉形成,应手术行肠段切除。 内镜下息肉切除后病理报告有恶性变该如何处理,是否需要升腹手术,淋巴结转移机会大不大,这些都是经常遇到的问题。这要根据息肉内癌成分多少以及侵犯程度而定。结肠黏膜和黏膜肌层内没有淋巴管,通常未超过黏膜肌层的癌很少或没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如确认息肉蒂部无癌,对这类癌变的腺瘤电凝切除已足够了。但癌侵犯达黏膜下层时,淋巴结转移的机会可达10%,而且多半为分化不好的癌,应行规范的手术治疗。如为有蒂腺瘤且分化较好的癌,已经完全电凝切除,残留癌和淋巴转移的危险约为1.5%,可以严密随诊观察。如为绒毛状腺瘤恶变,因其复发和转移的危险性极大,则无一例外地应手术治疗。如为分化不好的癌,或边缘有癌残留,或血管淋巴管内有癌存在,残癌复发率可达8.5%,应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因此,凡属以下情况的腺瘤可不必手术:①息肉已全部切除且全部送病理检查;②病理报告完整,包括侵犯深度、分化程度、电切断端无癌侵犯或无癌残留;③高、中分化腺癌;④无淋巴血管侵犯。 此类患者应3个月随访镜检一次,如无异常,以后可延长到6个月一次。如属以上情况以外的恶性腺瘤,应从患者的全身情况手术危险性和转移危险等因素综合考虑。如承受手术能力有限则不妨密切观察。如病变在直肠下段,可先做局部切除,然后根据病理情况加或不加放化疗。 参考文献 [1] 郭志义,庞明辉,胡康,李平.结直肠腺瘤的诊断及外科处理:附406例报告.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年09期. [2] 郭志义,黄俊伟,王静,李平.结直肠腺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附323例报告)[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4年06期.

结肠癌病理知识

病理 (一)大体形态分型 1.肿块型结肠癌 2.浸润型结肠癌 3.溃疡型结肠癌 1.肿块型(菜花型、软癌)肿瘤向肠腔内生长、瘤体较大,呈半球状或球状隆起,易溃烂出血并继发感染、坏死。该型多数分化较高,侵润性小,生长较慢,好发于右半结肠。 2.侵润型(缩窄型、硬癌)肿瘤环绕肠壁侵润,有显著的纤维组织反应,沿粘膜下生长,质地较硬,易引起肠腔狭窄和梗阻。该型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出现转移早。好发右半结肠以远的大肠。 3.溃疡型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肠壁外侵润,早期即可出现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易发生出血、感染,并易穿透肠壁。细胞分化程度低,转移早。是结肠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直肠。 (二)组织学分型 1.腺癌大多数结肠癌是腺癌,约占四分之三,腺癌细胞可辨认,排列成腺管状或腺泡状,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三级,Ⅲ级分化最差,细胞排列为片状或索条状。 2.粘液癌癌细胞分泌粘液,在细胞内可将细胞核挤到一边(状似戒指,有称作印戒细胞癌),在细胞外可见间质内有粘液以及纤维组织反应,癌细胞在片状粘液中似小岛状。分化低,予后较腺癌差。 3.未分化癌癌细胞小,形状与排列不规则,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侵润明显。分化很低,愈后最差。 (三)临床分期 Ⅰ期(Dukes A期):癌局限于肠壁内

A0期:癌局限于粘膜 A1期:癌局限于粘膜下层 A2期:癌侵及肠壁肌层未穿透浆膜 Ⅱ期(Dukes B期):癌侵润至肠壁外 Ⅲ期(Dukes C期):伴有淋巴腺转移 C1期:近处淋巴转移(肠旁) C2期:远处淋巴转移(系膜) Ⅳ期(Dukes D期):已有远脏转移 (四)扩散转移 1.大肠癌扩散的特点一般沿肠管横轴呈环状侵润,并向肠壁深层发展,沿纵轴上下扩散较慢,且累及肠段一般不超过10公分。癌侵及浆膜后,常与周围组织、邻近脏器及腹膜粘连。 2.结肠癌的淋巴转移淋巴转移一般依下列顺序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的跨越转移。 (1)结肠淋巴结位肠壁脂肪垂内。 (2)结肠旁淋巴结位邻近结肠壁的系膜内。 (3)系膜血管淋巴结位结肠系膜中部的血管旁,也叫中间淋巴结组。 (4)系膜根部淋巴结位结肠系膜根部。 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的机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一般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血行转移一般是癌肿侵犯至毛细血管小静脉内,但也有由于体检时按压瘤块、手术时挤压瘤体所致,甚至梗阻时的强烈蠕动皆可促使癌细胞进入血行。

结直肠早癌-消化道早癌系列-曲卫总结(一类特选)

早期结直肠癌(早癌系列一曲卫总结) 一、基础知识:■□★☆▲△◆◇※ ◆早期结直肠癌:指局限于结直肠粘膜层或粘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局限于粘膜层的叫粘膜内癌,局限于粘膜下层未超过固有肌层的叫粘膜下癌。 ◆早期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型:鳞癌、腺癌(微乳头癌、锯齿状癌、筛状粉刺型腺癌,粘液腺癌、髓样癌、印戒细胞癌6个类型)、鳞腺癌,梭形细胞、未分化癌共6类。 ◆侧向发育肿瘤(LST):指直径≥1cm,沿着肠壁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表浅性结直肠病变。依据表面形态可分为颗粒型和非颗粒型。颗粒型分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型,非颗粒型分为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LST不是组织学分类,病理可能是腺瘤或锯齿状病变,有粘膜下浸润的风险。 ◆结直肠腺瘤:分为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腺瘤,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管状最低,大多数结直肠癌由腺瘤-腺癌途径形成。 ◆进展期腺瘤: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1、直径大于1cm。2、含有绒毛成分。3、存在重度异性增生或高级别内瘤变。 ◆电凝综合征:又称息肉切除术后综合征或透壁综合征。表现为结肠镜高频电息肉切除后出现局限性腹痛、发热、白细胞增高、腹膜炎但无明显穿孔征象。病变较大、形态平坦、高血压是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禁食、抗感染及补液支持治疗,预后多较佳。

◆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分类 名称浸润深度 M期粘膜内癌:局限于粘膜层 SM1期粘膜下癌:粘膜下层上1/3(距黏膜肌层1000um以内) SM2期粘膜下层中1/3 SM3期粘膜下层下1/3 ◆胃癌高风险人群:符合第1条和2~3任意1条,一般风险人群指无上述任意1条。 1、年龄50-75岁以上,男女不限。 2、既往患有癌前疾病:腺瘤性息肉、UC、CD等。 3、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息肉病 ◇APC基因相关性息肉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经典型和轻表型)、Gardner 综合征、Turcot综合征。 ◇MUTYH相关息肉病:高外显率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 ◇PJ综合征: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 ◇幼年性息肉病(JPS): 二、诊断知识: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巴黎分型:分为隆起型、平坦型和凹陷型3种类型。 名称分型(巴黎分型) 隆起型0-Ⅰp型(有蒂型) 0-Ⅰs型(无蒂型)

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观察

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观察 发表时间:2018-08-22T12:54:54.14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8期作者:王岩峰郑玉环赵欣[导读] 探讨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1 月行外科切除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王岩峰郑玉环赵欣 大庆油田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1 月行外科切除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非粘液腺癌组(n=11)和粘液腺癌组(n=4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两组患者及不同组织分化程度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探索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本次研究粘液腺癌患者例数占所有结直肠癌惠者18.33%;针对非粘液腺癌组患者,其5年生存率为69.16%;针对粘液腺癌组患者,其5年生存率为50.00%;在5年生存率方面,同非粘液腺癌组进行比较,粘液腺癌组表现为明显降低(P<0.05)结论结直肠粘液腺癌具有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其预后比非粘液腺癌、高-中分化腺癌差,与低分化腺癌相近,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关键词:结直肠癌;粘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大肠癌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恶性肿瘤,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近年来,国内大部分地区人肠癌的发病率显著提升,主要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的。其中,粘液腺癌属于大肠癌范畴,但其组织学类型比较特殊,同时该疾病的病理意义在临床中存在一些争议。本研究将我科近年来收治的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1 月行外科切除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分别设为粘液腺癌组11例和非粘液腺癌组49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9岁一8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9.66±13.15)岁;在准备对患者实施手术前,针对肠梗阻患者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分别为完全肠梗阻患者以及不完全肠梗阻患者。 1.2方法 针对粘液腺癌进行准确判断。主要选择WHO参考标准。患者粘液样物质所占肿瘤的体积不小于50%则属于粘液腺癌。针对两组结直肠癌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观察对比。针对两组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进行对比。针对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实施多因素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l7.0对两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无序分类资料.主要实施X 2检验。针对有序分类资料,主要选择等级秩和检验。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的方法对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本次研究粘液腺癌患者例数占所有结直肠癌患者18.33%;两组结直肠癌患者在性别、术前肠梗阻以及远处转移等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 2.2术后生存率对比 针对非粘液腺癌组患者,其5年生存率为69.16%;针对粘液腺癌组患者.其5年生存率为50.00%;在5年生存率方面,同非粘液腺癌组进行比较,粘液腺癌组表现为明显降低(PO.05)。选择COX回归模型分析针对患者预后质量影响的独立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发现患者TNM分期的情况、患者的手术方式以及患者的组织分化程度会对患者的预后质量产生影响。其中以TNM分期最为主要。总而言之,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较为特殊,在实施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患者的相关条件满足,需要对患者选择综合疗法进行干预,将患者的依从性有效提高.并且做好随访,避免出现肿瘤复发的情况,将患者的预后质量显著提高。

直肠管状腺瘤的病理变化

直肠管状腺瘤的病理变化 直肠管状腺瘤是腺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无疼痛及其他自觉症状。一般般临床上可采用内窥镜摘除是首选方法,也可行圈套电灼切除术。此种方法相对损伤小,反应轻,效果好等。那么直肠管状腺瘤应如何辨别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直肠管状腺瘤的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 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 显微镜观察 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核大,卵圆形,大小一

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皮细胞。管腔内含PAS 阳性分泌物。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和间质间有基底膜分隔。 鉴别诊断 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腺瘤生物学特点:肿瘤生长缓慢,体积小,包膜完整。手术切除后极少复发。组织发生:内层细胞为柱状,外层为基底样细胞,结构上与排泄管相类似,推测其组织来源可能为排泄管上皮。 管状腺瘤又称“腺瘤性息肉”,是大肠腺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状腺瘤绒毛成分占20%以下。腺瘤呈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色粉红,质实,常有长度粗细不等的蒂附着于肠黏膜上。但肿瘤仅数毫米大小时,也可呈广基状而无蒂可见。管状腺瘤瘤体越大,恶变几率越大。当腺瘤>2cm时,癌变率即显著增高。瘤细胞若呈明显的多形性以及间质与浸润,称之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管状腺瘤病理改变:肉眼观察: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 管状腺瘤显微镜观察: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核大,卵圆形,大小一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皮细胞。管腔内含PAS阳性分泌物。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和间质间有基底膜分隔。 在上文的文章里我们详细的了解了直肠管状腺瘤的病理变化,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症状还是不太明确的话,建议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早日治疗才行。

解读左右结直肠癌生存期差异很大

解读左右结直肠癌生存期差异很大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三位。好发于左侧结肠,最多见于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亦有发生于右侧结肠者。二者的治疗方案、治疗敏感性不完全相同。2016年6月5日的ASCO口头报告加利福尼亚大学Alan P. Venook教授等人进行的CALGB80405研究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关于不同解剖部位与转移性结肠癌生存率的结果。数据显示,原发病灶的解剖部位不仅与药物治疗效果有关,亦与预后有联系,原发于右侧结肠(盲肠和升结肠)者预后较原发于左侧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者差。肿瘤原发部位在左半结肠的mCRC 比原发在右半结肠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原发于左半结肠者西妥昔单抗比贝伐珠单抗更优生存获益(36 个月比31.4 个月),原发于右半结肠者,贝伐珠单抗优于西妥昔单抗(24.2 个月比16.7 个月)。大量临床、基础研究表明近端和远端的结直肠癌致癌的信号通路不同。原发于右侧结肠者更倾向于膨胀性生长,有高度的微卫星不稳定性、CpG甲基化和BRAF突变;相比之下,原发于左侧结肠者则更倾向于浸润生长,存在染色体不稳定和非整倍体现象。除手术切除外,化疗药物联合应用靶向药也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CALGB/SWOG 80405 (Alliance)关于KRAS野生型的转移性

结直肠癌药物研究结果在2014年的ASCO年会上就已报道过,使用贝伐单抗或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即FOLFOX(甲酰四氢叶酸/氟尿嘧啶/奥沙利铂)或FOLFIRI(甲酰四氢叶酸/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疾病整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都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研究者在一个小的系列研究中发现,当结直肠癌原发病灶在右半结肠时,西妥昔单抗不能发挥治疗作用。CALGB/SWOG80405 III期临床研究数据,纳入了293例右半结肠癌患者、732例左半结肠癌患者,上述患者KRAS基因均为野生型。研究结果显示,原发于左半结肠癌中,西妥昔单抗治疗对比贝伐珠单抗获得了更长的生存获益(36月vs. 31.4月),而原发于右半结肠癌中,贝伐珠单抗较西妥昔单抗显示出了更好的生存获益(24.2月vs. 16.7月),该研究首次在两种分子靶向治疗的头对头研究中发现这种重要临床现象,即KRAS野生型左、右半结肠癌患者选择西妥昔单抗或贝伐珠单抗存在预后差异。于是,研究者对数据重新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原发于左半结肠的转移性大肠癌生存时间较长、西妥昔单抗治疗有效率较高;而对于原发于右半结肠的转移性大肠癌生存时间较短、贝伐单抗治疗有效率较高。但是上述现象仅发生于K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对于KRAS突变型转移性结直肠癌,解剖位置则与生存率、药物治疗有效率无关。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Deborah Schrag对结直肠癌患者做了前瞻性队列研究,

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手术治疗并确诊的62例结直肠粘液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给予患者随访,观察患者1年期、3年期生存率。结果:经回顾性分析可知,62例患者中,74.2%患者肿瘤位于右半结肠,61.3%患者肿瘤直径≤5cm,77.4%患者呈溃疡型48例,90.3%患者肿瘤浸润肌层以外,72.6%患者淋巴结转移为阳性,83.9%患者远处转移阴性,59.7%患者TNM分期为Ⅲ期,87.1%患者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54例;62例患者均随访3年,平均生存期为46个月,1年期生存率85.5%,3年期生存率27.4%。结论: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不良性比较强,且3年期生存率比较低,预后较差。 标签:结直肠癌;粘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结直肠癌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包含多种病理类型,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病理类型即为粘液腺癌,粘液腺癌患者的預后情况并不理想,为能进一步了解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更好的开展治疗工作,并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粘液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给予患者随访,观察1年期及3年期生存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行手术治疗并确诊的结直肠粘液腺癌患者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39~76岁,平均(52.6±3.8)岁;结肠癌32例,直肠癌30例。纳入及排除标准:1)符合结直肠癌及粘液腺癌的诊断标准;2)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3)病例资料齐全;4)排除行单纯造瘘或短路手术治疗患者;5)排除双原发或多原发肿瘤患者;6)排除伴有其他病理类型分化组织患者。 1.2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浸润程度、肿瘤分期等,给予患者随访,观察1年期、3年期生存情况。 2结果 2.1临床病理特征 经回顾性分析可知,62例患者中,肿瘤位于左半结直肠16例,占25.8%,肿瘤位于右半结肠46例,占74.2%;肿瘤直径>5cm 24例,占38.7%,直径≤5cm

结直肠早癌-消化道早癌系列-曲卫总结

早期结直肠癌(早癌系列一曲卫总结) 一、基础知识:■□★☆▲△◆◇※ ◆早期结直肠癌:指局限于结直肠粘膜层或粘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局限于粘膜层得叫粘膜内癌,局限于粘膜下层未超过固有肌层得叫粘膜下癌。 ◆早期结直肠癌组织学分型:鳞癌、腺癌(微乳头癌、锯齿状癌、筛状粉刺型腺癌,粘液腺癌、髓样癌、印戒细胞癌6个类型)、鳞腺癌,梭形细胞、未分化癌共6类。 ◆侧向发育肿瘤(LST):指直径≥1cm,沿着肠壁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得一类表浅性结直肠病变。依据表面形态可分为颗粒型与非颗粒型。颗粒型分颗粒均一型与结节混合型,非颗粒型分为扁平隆起型与假凹陷型。LST不就是组织学分类,病理可能就是腺瘤或锯齿状病变,有粘膜下浸润得风险。 ◆结直肠腺瘤:分为管状、绒毛状与管状绒毛状腺瘤,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管状最低,大多数结直肠癌由腺瘤-腺癌途径形成。 ◆进展期腺瘤: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1、直径大于1cm。2、含有绒毛成分。3、存在重度异性增生或高级别内瘤变。 ◆电凝综合征:又称息肉切除术后综合征或透壁综合征。表现为结肠镜高频电息肉切除后出现局限性腹痛、发热、白细胞增高、腹膜炎但无明显穿孔征象。病变较大、形态平坦、高血压就是该病得独立危险因素。采取禁食、抗感染及补液支持治疗,预后多较佳。 ◆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分类

◆胃癌高风险人群:符合第1条与2~3任意1条,一般风险人群指无上述任意1条。 1、年龄50-75岁以上,男女不限。 2、既往患有癌前疾病:腺瘤性息肉、UC、CD等。 3、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息肉病 ◇APC基因相关性息肉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经典型与轻表型)、Gardner 综合征、Turcot综合征。 ◇MUTYH相关息肉病:高外显率得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 ◇PJ综合征: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息肉综合征。 ◇幼年性息肉病(JPS): 二、诊断知识: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巴黎分型:分为隆起型、平坦型与凹陷型3种类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