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数学复习 动态综合型问题

中考数学复习 动态综合型问题

中考数学复习 动态综合型问题
中考数学复习 动态综合型问题

动态综合型问题

一、选择题

1、(2013·曲阜市实验中学中考模拟)如图,弧AD 是以等边三角形ABC 一边AB 为半径的四分之一圆周, P 为弧AD 上任意一点,若AC=5,则四边形ACBP 周长的最大值是( )

A . 15

B . 20

C .15+52

D .15+55 答案:C

2、(2013年深圳育才二中一摸)如图(1)所示,E 为矩形ABCD 的边AD 上一点,动点P 、

Q 同时从点B 出发,点P 沿折线DC ED BE --运动到点C 时停止,点Q 沿BC 运动到点

C 时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cm /秒.设P 、Q 同时出发秒时,△BPQ 的面积为y cm 2

.已

知y 与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2)(曲线OM 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则下列结论:①5==BE AD ;②5

3

cos =

∠ABE ;③当50≤

△ABE ∽△QBP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②③ B.②③ C. ①③④ D.②④ 答案:C

3、 (2013年河北三摸)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B =3㎝.动点M 自A 点出发沿AB 方向以每秒1㎝的速度运动,同时动点N 自A 点出发沿折线AD —DC —CB 以每秒3㎝的速度运动,到达B 点时运动同时停止.设△AMN 的面积为y (㎝2

),运动时间为x (秒),则下列图象中能大致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答案:B 二、解答题

C

A

B D M

N

1

2 3 -1

1 2 x

y O

1

2

3 -1

1

2 x

y O 1

2 3 -1

1

2 x

y O 1 2 3 -1

1

2 x

y O A .

B .

C .

D .

1、(2013吉林镇赉县一模)如图,在梯形ABCD 中,BC ∥AD ,∠A +∠D =90°,tanA =2,过点B 作BH ⊥AD 于H ,BC =BH =2,动点F 从点D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DH 运动到点H 停止,在运动过程中,过点F 作EF ⊥AD 交折线D C B 于点E ,将纸片沿直线EF 折叠,点C 、D 的对应点分别是点C 1、D 1,设运动时间是x 秒(x >0). (1)当点E 和点C 重合时,求运动时间x 的值; (2)当x 为何值时,△BCD 1是等腰三角形;

(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设△FED 1或四边形EFD 1C 1与梯形A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求

S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答案:

2、(2013江苏东台实中)已知Rt △ABC ,∠ACB =90°,AC =BC =4,点O 是AB 中点,点P 、Q 分别从点A 、C 出发,沿AC 、CB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达点C 、B 后停止。连结PQ 、点D 是PQ 中点,连结CD 并延长交AB 于点E .

H F

D 1

D

C

B A E

H

D

C

B A 26题图

备用图

(第28题图1)

A

(1) 试说明:△PO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 设点P 、Q 运动的时间为t 秒,试用含t 的代数式来表示△CPQ 的面积S ,并求出S

的最大值;

(3) 如图2,点P 在运动过程中,连结EP 、EQ ,问四边形PEQC 是什么四边形,并说明理

由;

(4) 求点D 运动的路径长(直接写出结果).

答案:(1)、证明:连接CO ,则:CO ⊥AB ∠BCO =∠A =45° CO =AO =1/2AB 在△AOP 和△COQ 中

AP =CQ ,∠A =∠BCO ,AO =CO ∴△AOP ≌△COQ (SAS ) ∴OP =OQ ∴∠AOP =∠COQ

∴∠POQ =∠COQ +∠COP =∠AOP +∠COP =∠AOC =90° ∴△ PO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分) (2)、S =

21CQ ×CP =21t (4-t ) =21-t 2+2t =2

1

- (t -2)2+2 当t =2时,S 取得最大值,最大值S =2 (3分) (3)、四边形PEQC 是矩形 证明:连接OD ∵点D 是PQ 中点

∴CD =PD =DQ =21

PQ OD =PD =DQ =2

1

PQ

∴CD =OD ∴∠DCO =∠DOC ∵∠CEO +∠DCO =90° ∠DOE +∠DOC =90°

(第28题图2)

∴∠CEO =∠DOE ∴DE =DO ∴DE =CD ∵PD =DQ

∴四边形PEQC 是平行四边形

又∠ACB =90° ∴四边形PEQC 是矩形(3分)

(4)、由DO =DC 可知:点D 在线段OC 的垂直平分线上,其运动路径为CO 垂直平分线与

AC 、BC 交点间线段

点D 运动的路径长=

2

1

AB =22(3分) (3)若点P 的纵坐标为t ,且点P 在该抛物线的对称轴l 上运动, 试探索:

①当S 1<S <S 2时,求t 的取值范围

(其中:S 为△PAB 的面积,S 1为△OAB 的面积,S 2为四边形OACB 的面积); ②当t 取何值时,点P 在⊙M 上.(写出t 的值即可)

答案:解:(1)k =1-------1分 (2)由(1)知抛物线为:22)2(4

1

141-=+-=

x x x y ∴顶点A 为(2,0), --------------2分 ∴OA =2,OB =1;

过C (m ,n )作CD ⊥x 轴于D ,则CD =n ,OD =m , ∴AD =m -2,

由已知得∠BAC =90°,-----------------3分 ∴∠CAD +∠BAO =90°,又∠BAO +∠OBA =90°, ∴∠OBA =∠CAD ,

∴Rt △OAB ∽Rt △DCA , ∴

OA CD OB AD =,即2

12n

m =----------4分

∴n =2(m -2); 又点C (m ,n )在2)2(4

1

-=x y 上, ∴2)2(4

1

-=

m n , 解得:m =2或m =10;

当m =2时,n =0,当m =10时,n =16;

∴符合条件的点C 的坐标为(2,0)或(10,16).---------6分 (3)①依题意得,点C (2,0)不符合条件, ∴点C 为(10,16) 此时S 1=

12

1

=?OB OA , S 2=S BODC -S △ACD =21;----------7分

又点P 在函数图象的对称轴x =2上, ∴P (2,t ),AP =|t |, ∴AP AP OA S =?=

2

1

=|t |------------------8分 ∵S 1<S <S 2, ∴当t ≥0时,S =t ,

∴1<t <21. ----------------9分 ∴当t <0时,S =-t , ∴-21<t <-1

∴t 的取值范围是:1<t <21或-21<t <-1--------10分 ②t =0,1,17-----12分

4、(2013山西中考模拟六) 如图, 四边形OABC 为直角梯形,A (4,0),B (3,4),C (0,

4). 点M 从O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A 运动;点N 从B 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C 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过点N 作NP 垂直x 轴于点P ,连结AC 交NP 于Q ,连结MQ . (1)点 (填M 或N )能到达终点;

(2)求△AQM 的面积S 与运动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

当t 为何值时,S 的值最大;[

(3)是否存在点M ,使得△AQM 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 答案:

∴2

219224

S t t t ?

?=-++=--+ ??? ∵02t ≤≤∴当1

2

t =时,S 的值最大. (3)存在。

设经过t 秒时,NB =t ,OM=2t ,则3CN t =-,42AM t =-,∴BCA ∠=MAQ ∠=45 ①若90AQM ∠=

,则PQ 是等腰Rt △MQA 底边MA 上的高,∴PQ 是底边MA 的中线 ∴12PQ AP MA ==

,∴11(42)2t t +=-,∴1

2

t =,∴点M 的坐标为(1,0)

②若90QMA ∠= ,此时QM 与QP 重合,∴QM QP MA ==,∴142t t +=-,∴1t = ∴点M 的坐标为(2,0)

5、(2013·吉林中考模拟)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BAD =90°,CE ⊥AD 于点E ,AD =8cm ,

BC =4cm ,AB =5cm 。从初始时刻开始,动点P ,Q 分别从点A ,B 同时出发,运动速度均为1 cm /s ,

动点P 沿A -B --C --E 的方向运动,到点E 停止;动点Q 沿B --C --E --D 的方向运动,到点D 停止,设运动时间为x s ,?PA Q 的面积为y cm 2

,(这里规定:线段是面积为0

的三角形)解答下列问题:

(1) 当x =2s 时,y =_____ cm 2

;当x =

2

9 s 时,y =_______ cm 2

(2)当5 ≤ x ≤ 14 时,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动点P 在线段BC 上运动时,求出15

4

=

y S 梯形ABCD 时x 的值。 (4)直接写出在整个..

运动过程中,使PQ 与四边形ABCE 的对角线平行的所有x 的值.

y

x

P Q

B

C

N M O A

D

B

A

E

C

Q

P

(备用图)

D

B A

E

C

答案:解:(1) 2;9、 (2) 当5≤x ≤9时

D

B

A

E

C

P

Q

y = S 梯形ABCQ –S △ABP –S △PCQ

=21(5+x -4)×421-×5(x -5)21

-(9-x )(x -4) 26572

12+

-=x x 2657212+

-=x x y

当9<x ≤13时

D

B

A

E

C

P

Q

y =

21

(x -9+4)(14-x ) 35

219

212-+-=x x 35

219

212-+-=x x y

当13<x ≤14时

D

B A

E

C

P

(Q )

y =

2

1

×8(14-x )=-4x +56 即y =-4x +56

(3) 当动点P 在线段BC 上运动时, ∵154=

y

S 梯形ABCD 154=×2

1 (4+8)×5 = 8

即x 2-14x +49 = 0 解得x 1 = x 2 = 7 ∴当x =7时,154

=y S 梯形ABCD (4) 9

101

9619

21

=

x

说明:(1)自变量取值不含9,13可不扣分.(2)不画草图或草图不正确,可不扣分. 6、(2013·温州市中考模拟)如图①,在边长为82cm 正方形ABCD 中,E ,F 是对角线AC 上的两个动点,它们分别从点A ,点C 同时出发,沿对角线以1cm/s 同速度运动,过E

作EH 垂直AC 交的直角边于H ;过F 作FG 垂直AC 交Rt △ACD 的直角边于G ,连接HG ,EB .设HE ,EF ,FG ,GH 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 1,AE ,EB ,BA 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 2(这里规定:线段的面积为0).E 到达C ,F 到达A 停止.若E 的运动时间为x s ,解答下列问题:

(1)当0<x <8时,直接写出以E ,F ,G ,H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并求x 为何值时,S 1=S 2.

(2)①若y 是S 1

与S 2的和,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图②为备用图) ②求y 的最大值.

答案:(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可知∠HAE=∠GCF ,由于A 、C 运动的速度相同, 故AE=CF ,易证△AEH ≌△CFG ,由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可知HE ∥GF , 所以,以E ,F ,G ,H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

∵正方形边长为82,

∴AC=16.

∵AE=x ,过B 作BO ⊥AC 于O ,则BO=8. ∴S 2=4x (2分)

∵HE=x ,EF=16﹣2x ,

∴S 1=x (16﹣2x ).(3分) 当S 1=S 2时,x (16﹣2x )=4x . 解得1x =0(舍去),x 2=6.

7、(2013·湖州市中考模拟试卷1)在△ABC 中,∠A=90°,AB =8cm ,AC =6cm ,点M ,点N 同时从点A 出发,点M 沿边AB 以4cm/s 的速度向点B 运动,点N 从点A 出发,沿边AC 以3cm/s 的速度向点C 运动,(点M 不与A ,B 重合,点N 不与A ,C 重合),设运动时间为xs 。

(1)求证:△AMN∽△AB C ;

(2)当x 为何值时,以MN 为直径的⊙O 与直线BC 相切?

(3)把△AMN 沿直线MN 折叠得到△MNP,若△MNP 与梯形BCNM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试求y

关于x 的函数表达式,并求x 为何值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答案:解:(1)∵AM AN AB AC =,∠A =∠A .

∴ △AMN ∽ △ABC . ‥‥‥4分

(2)在Rt△ABC 中,BC =22

A

B A

C +=10. 由(1)知 △AMN ∽ △ABC .

∴ 48

M N A M x B C A B == ,∴ 5M

N x =, ∴⊙O 的半径r =

5

2

x

可求得圆心O 到直线BC 的距离d =4812105

x

-

∵⊙O 与直线BC 相切

4812105x -

=52x . 解得x =48

49

当x =4849

时,⊙O 与直线BC 相切 ‥‥‥8分

(3)当P 点落在直线BC 上时,则点M 为AB 的中点. ‥‥‥9分 故以下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当0<x ≤1时,2

Δ6P M N y S x ==

. ∴ 当x =1时,2

616.y =?=最大

…………‥11分 ② 当1<x <2时, 设MP 交BC 于E ,NP 交BC 于F MB =8-4x ,MP =MA =4x

∴PE=4x -(8-4x )=8x -8

M N P P E F y S S ??=-22

2

88664x x x x -??=-= ??? 2

41883x ?

?--+ ??

? ‥‥‥13分

∴ 当4

3x =

时,8y =最大. 综上所述,当4

3

x =时,y 值最大,最大值是8 ‥‥‥14分

8、(2013·湖州市中考模拟试卷7)如图,Rt ABC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BC 在X 轴上,

B (﹣1,0)、A (0,2),,A

C ⊥AB .

(1)求线段OC 的长.

(2)点P 从B 点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x 轴正半轴运动,点Q 从A 点出发沿线段..AC 以5个单位每秒速度向点C 运 动,当一点停止运动,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设△CPQ 的面 积

为S ,两点同时运动,运动的时间为t 秒,求S 与t 之间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取值范围. (3)Q 点沿射线AC 按原速度运动,⊙G 过A 、B 、Q 三点,是否有这样的t 值使点P 在⊙G 上、如果有求t 值,如果没有说明理由。 答案:(每小题4分,共12分)

(1)利用AOB COA ?? 即可求得OC =4.

(2)ⅰ 当P 在BC 上,Q 在线段AC 上时,(5

04

t )过点Q 作QD ⊥BC , 如图所示,则,且255CQ t =-,54CP t =-, 由CQD CAO ?? 可得2QD t =-,所以11(54)(2)22

s CP QD t t ==-- 即213252s t t =-

+(5

04

t ). ⅱ 当P 在BC 延长线上,Q 在线段AC 上时(

5

24

t ),过点Q 作QD ⊥BC , 如图所示,则,且255CQ t =-,45CP t =-,

由CQD CAO ?? 可得2QD t =-,所以11(45)(2)22

s CP QD t t ==-- 即213252s t t =-+-(5

24

t ) ⅲ 当5

4

t =

或2t =时C 、P 、Q 都在同一直线上。 (3)若点P 在圆G 上,因为AC ⊥AB ,所以BQ 是直径,所以BPQ Rt ∠=∠,即P Q B C ⊥,

则2

2

2

2

2

BP PQ BQ BA AQ +==+,得()()2

2

22

4255t t t +-=

+

解得112t =

,21

6t =-(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当t =1

2

时,点P 在圆G 上.

(也可以在(2)的基础上分类讨论,利用相似求得)

9、(2013·湖州市中考模拟试卷10)如图,二次函数452

+-=x x y 的图象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A 在点B 左侧),顶点为C ,有一个动点E 从点B 出发以每秒一个单位向点A 运

动,过E 作y 轴的平行线,交ABC ?的边BC 或AC 于点F ,以EF 为边在EF 右侧作正方形EFGH ,设正方形EFGH 与ABC ?重叠部分面积为S ,E 点运动时间为t 秒.(1)求顶点C 的坐标和直线AC 的解析式;(2)求当点F 在AC 边上,G 在BC 边上时的值;(3)求动点E 从点B 向点A 运动过程中,S 关于t 的函数关系.

答案:(1)452

+-=x x y =4

9

)25

(2-

-x ,顶点C 的坐标为(49,25-) 2分

452+-=x x y =)4)(1(--x x ,故点A (1,0)B (4,0),

设AC 直线为b kx y +=,得?????+=-+=b k b k 2

5490,解得

2

3

23+-=x y 3分

(2)可求得BC 直线为62

3

-=

x y ,当F 在AC 边上,G 在BC 边上时 点E 坐标为(0,4t -),点F 坐标为(2

923,4--t t ) 得EF =

t 2

3

29-, 而EF =FG , 2分

方法一:因为抛物线的对称轴和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重合

1

所以FG =32)]4(2

5[2-=--t t

t 2

3

29-=32-t 解得7

15

=t 3分

方法二:抽取如图2三角形,设正方形边长为x ,

从FCG ?∽ACB ?得4

9493

x x -=,得79

=x , 2分

即7

9

2329=-=t EF ,得715=t 1分

(3)点E

坐标为(0,4t -)随着正方形的移动, 重叠部分的形状不同,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点F 在BC 上时,如图3重叠部分是BEF ?,

此时230≤

,4--) BE EF S ?=2124

3

2321t t t =??= 1分

②点F 在AC 上时,点F 坐标为(2

9

2

3

,4-

-t t )又可分三种情况: Ⅰ.如图4,EH EB ≤时重叠部分是直角梯形EFKB ,此时5

9

23≤

4

27

949)2329()32(212-

+-=-?-+=t t t t t S 1分 图2

图3

Ⅱ.如图5,EH EB >,点G 在BC 下方时,重叠部分是五边形EFKMH.

此时

71559<

3

29-=, 点H 坐标为(0,25217t -),点M 坐标为(t t 415

427,25217--)

427415-=t HM ,t GM 421445-=,t KG 2

7

215-=

KMG EFGH S S ?=S -=(2923-t ))4

21

445)(27215(21t t ---

=16

3518207161112-

+-t t (如果不化成一般式不扣分)1分

Ⅲ.如图6, 点G 在BC 上或BC 上方时, 重叠部分是正方形EFGH, 此时

359

<≤t 2)2

9

23(-=t S 1分

直接分类给出表达式不扣分.

4

图 5

10、(2013年河北省一摸)|如图15,在△ABC 中,BC =12,AB =10,sinB =

5

3

, 动点D 从点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线段AB 向点B 运动,DE ∥BC ,交AC 于点E ,以DE 为边,在点A 的异侧作正方形DEFG .设运动时间为t , (1)t 为何值时,正方形DEFG 的边GF 在BC 上;

(2)当GF 运动到△ABC 外时, EF 、DG 分别与BC 交于点P 、Q ,是否存在时刻t ,使得△CEP 与△BDQ 的面积之和等于△ABC 面积的

4

1? (3)设△ABC 与正方形DEFG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试求S 的最大值.

答案:过点A 作BC 边上的高AM ,垂足为M ,交DE 于N .

∵AB =10,sinB =

5

3

,∴AM = AB sinB = 6, ∵DE ∥BC ,△ADE ∽△ABC ,

∴AM AN BC DE AB AD ==,即6

1210AN DE t ==, ∴DE =5

6

t ,AN =53t ,MN =6﹣53t ,

(1)当正方形DEFG 的边GF 在BC 上时,如图①,

DE =DG =MN ,即56t =6﹣53t ,∴t =3

10

∴当t =3

10

时,正方形DEFG 的边GF 在BC 上.……………4分

(2) 当GF 运动到△ABC 外时,如图②,

图6

B

图15

A D E F

G C B

(备用图①)

A C

B

(备用图②)

A

C

A D

E

N

B

(备用图①)A C

D

E

G F

M N

S △CEP + S △BDQ =

MN BQ PC DQ BQ PE PC )(21

2121+=?+? =)5

3

6)(5612(21)(21t t MN DE BC --=-

S △ABC =3661221

21=??=?AM BC

令364

1

)536)(5612(21?=--t t ,

解得t 1=15(舍去),t 2=5,

∴当t =5时,△CEP 与△BDQ 的面积之和等于△ABC 面积的4

1

.…………8分

(3)分两种情况:

①当正方形DEFG 在△ABC 的内部时,如图14,

S =DE 2

=(56t )2=2536t 2,此时t 的范围是0≤t ≤310

当t =3

10

时,S 的最大值为16.

②当正方形DEFG 的一部分在△ABC 的外部时, 如图②,S =DE ?MN =56t (6﹣53t )=﹣2518t 2+5

36t ,此时t

的范围是

310

18<0,∴ 当t =5时,S 的最大值为18,

∵18>16,∴S 的最大值为18.……………………12分

11、(2013年河北二摸)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是CD 上一个动点,以CE 为一条直角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CEF ,连结BF 、BD 、FD . (1)BD 与CF 的位置关系是 .

(2)①如图1,当CE =4(即点E 与点D 重合)时,△BDF 的面积为 .

②如图2,当CE =2(即点E 为CD 的中点)时,△BDF 的面积为 . ③如图3,当CE =3时,△BDF 的面积为 .

(3)如图4,根据上述计算的结果,当E 是CD 上任意一点时,请提出你对△BDF 面积与正方形ABCD 的面积之间关系的猜想,并证明你的猜想.

B 图14

A D E F

G C

A

D

(E )

A B C

D F A

B

C

D F

A B C D F

图1 图2 图3

E

E

答案: (1)平行 ····························· 3分 (2)①8;②8;③8; ························ 6分

(3)△BDF 面积等于正方形ABCD 面积的一半

∵BD ∥CF , ∴△BDF 和△BDC 等低等高 ∴ABCD BDC BDF S S S 正方形2

1

=

=??……………………………………………10分 12、(2013年河北四摸) (本题9分)已知,矩形ABCD 中,4AB cm =,8BC cm =,AC 的垂直平分线EF 分别交AD 、BC 于点E 、F ,垂足为O .

(1)如图1,连接AF 、CE .求证四边形AFCE 为菱形,并求AF 的长;

(2)如图2,动点P 、Q 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出发,沿AFB ?和CDE ?各边匀速运动一周.即点P 自A →F →B →A 停止,点Q 自C →D →E →C 停止.在运动过程中, ①已知点P 的速度为每秒5cm ,点Q 的速度为每秒4cm ,运动时间为秒,当A 、C 、P 、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求的值.

②若点P 、Q 的运动路程分别为a 、b (单位:cm ,0ab ≠),已知A 、C 、P 、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a 与b 满足的数量关系式.

答案: (1)证明:①∵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D ∥BC

∴CAD ACB ∠=∠,AEF CFE ∠=∠ ∵EF 垂直平分AC ,垂足为O ∴OA OC = ∴AOE ?≌COF ? ∴OE OF =

∴四边形AFCE 为平行四边形 又∵EF AC ⊥

图 4

B

C F

E

A B

C D E F

图1 O

图2 A

B

C D E F

P

Q

备用图

A

B

C

D E F

P Q

A

B

C

D

E F

O

∴四边形AFCE 为菱形

②设菱形的边长AF CF xcm ==,则(8)BF x cm =- 在Rt ABF ?中,4AB cm =

由勾股定理得2224(8)x x +-=,解得5x = ∴5AF cm =

(2)①显然当P 点在AF 上时,Q 点在CD 上,此时A 、C 、P 、Q 四点不可能构成平行

四边形;同理P 点在AB 上时,Q 点在DE 或CE 上,也不能构成平行四边形.因此只有当P 点在BF 上、Q 点在ED 上时,才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以A 、C 、P 、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PC QA = ∵点P 的速度为每秒5cm ,点Q 的速度为每秒4cm ,运动时间为秒 ∴5PC t =,124QA t =- ∴5124t t =-,解得43

t =

∴以A 、C 、P 、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43

t =秒.

②由题意得,以A 、C 、P 、Q 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点P 、Q 在互相平行的对应边上. 分三种情况:

i )如图1,当P 点在AF 上、Q 点在CE 上时,AP CQ =,即12a b =-,得12a b += ii )如图2,当P 点在BF 上、Q 点在DE 上时,AQ CP =, 即12b a -=,得

12a b +=

iii )如图3,当P 点在AB 上、Q 点在CD 上时,AP CQ =,即12a b -=,得

12a b +=

综上所述,a 与b 满足的数量关系式是12a b +=(0)ab ≠

A B

C

D

E

F

P Q

A

B

C

D E

F

P

Q

A B

D E

F

P

Q

C A

B

C

D

E

F

P Q

图1 图2 图3

初中三年级中考复习平面几何证明题一题多解

初中三年级中考复习平面几何证明题一题多解 如图:已知青AB=AC ,E 是AC 延长线上一点,且有BF=CE ,连接FE 交BC 于D 。求证:FD=DE 。 分析:本题有好多种证明方法,由于新课标主 要用对称、旋转方法证明,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线性质等都是证题的好方法,我在这里向初中三年级同学面对中考需对平面几何证明题的证明方法有一个系统的复习和提高。 下边我将自己证明这道题的方法给各位爱好者作以介绍,希望各位有所收获,仔细体会每 中方法的异同和要点,从中能得到提高。我是一位数学业余爱好者,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如有错误,请批评指证。信箱: wangsj629@https://www.doczj.com/doc/bb12796378.html, . 证法一 ∧≌∠⊥∥△□° 证明:过E 点作EM ∥AB 交DC 延长线于M 点,则∠M=∠B ,又因为∠ACB=∠B ∠ACB=∠ECM=∠M ,所以CE=EM , 又EC=BF 从而EM=BF ,∠BFD=∠DEM 则△DBF ≌△DME ,故 FD=DE ; 证法二 证明:过F 点作FM ∥AE ,交BD 于点M , 则∠1=∠2 = ∠B 所以BF=FM , 又 ∠4=∠3 ∠5=∠E 所以△DMF ≌△DCE ,故 FD=DE 。 证法三 以BC 为对称轴作△BDF 的对称△BDN ,连接NE ,则△DBF ≌△DBN ,DF=DN ,BN=BF , NF ⊥BD ,∠FBD=∠NBD ,又因为∠C=∠FBD 所以∠NBD=∠C 。 BN ∥CE ,CE=BF=BN ,所以四边形BNCE 为平行四边形。故NF ∥BC , 所以NF ⊥NE ,因FN 衩BD 垂直平分,故D 是FE 的中点,所以FD=DE 。(也可证明D 是直角△NEF 斜边的中点)。 证法四: F C A E N E

(完整版)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讲解

动点及动图形的专题复习教案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中考数学几何一题多解获奖作品

中考几何母题的一题多解(多变) 一、三角形一题多解 如图:已知AB=AC,E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有BF=CE,连接FE交BC于D。求证:FD=DE。 证法一 证明:过E点作EM ∥AB交DC延长线于M点,则∠M=∠B,又因为∠ACB=∠B ∠ACB=∠ECM=∠M,所以CE=EM,又EC=BF 从而EM=BF,∠BFD=∠DEM 则△DBF≌△DME,故 FD=DE; 证法二 证明:过E点作EM ∥AB交DC延长线于M点,则∠M=∠B,又因为∠ACB=∠B ∠ACB=∠ECM=∠M,所以CE=EM,又EC=BF 从而EM=BF,∠BFD=∠DEM 则△DBF≌△DME,故 FD=DE; 证法二 证明:过F点作FM∥AE,交BD于点M, 则∠1=∠2 = ∠B 所以BF=FM, 又∠4=∠3 ∠5=∠E 所以△DMF≌△DCE,故 FD=DE。 二、平行四边形一题多解

如图4,平行四边形 ABCD中AD=2AB,E、F在直线AB上,且AE=BF=AB,求证:DF⊥CE. 证法一、易知ΔADF、ΔBCE为等腰三角形,故∠1=∠F, ∠2=∠E,又CD∥AB,故∠3=∠F, ∠4=∠E,从而∠1=∠3,∠2=∠4,而∠1+∠2+∠3+∠4=1800,故∠3+∠4=900,表明∠COD=900,所以DF⊥CE。 证法二、如图5,连接MN,则CD=BF,且CD∥BF,故BFCD为平行四边形,则CN=BN=AB,同理,DM=MA=AB,故CN=DM且CN∥DM,得平行四边形CDMN,易见CD=DM,故CDMN也是菱形,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结论成立。 证法三、如图6,连接BM、AN, 可证ΔAFN中,BN=BF=BA,则ΔAFN为直角三角形,即DF⊥AN,利用中位线定理可知AN∥CE,故DF⊥CE。 证法四、如图7,作DG∥CE交AE延长线于G,则EG=CD=AB=AE,故AD=AG=AF,从而DF⊥DG,而DGCE,故DF⊥CE 四\一题多解、多变《四边形面积》 1.如图所示,一个长为a,宽为b的矩形,两个阴影都是长为c的矩形与平行 四边形,则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 解法一 将大矩形进行平移将平行四边形 进行转换。 (a-c)(b-c) 解法二 重叠面积为c的平方,大矩形面积为ab,小矩形为ac,平行四边形为bc,阴影面积为ab-ac-bc+cc=(a-c)(b-c)

(完整)初三数学几何的动点问题专题练习

动点问题专题训练 1、如图,已知ABC △中,10 AB AC ==厘米,8 BC=厘米,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 (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2、直线 3 6 4 y 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点出发, 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 点P沿路线O→B→A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 △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 48 5 S=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平行四 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y=-2x-8分别与x轴,y轴相交于A,B两点,点P(0,k)是y轴的负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P为圆心,3为半径作⊙P. (1)连结PA,若PA=PB,试判断⊙P与x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k为何值时,以⊙P与直线l的两个交点和圆心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正三角形? 4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是菱形,点A的坐标为(-3,4), 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直线AC交y轴于点M,AB边交y轴于点H.(1)求直线AC的解析式; (2)连接BM,如图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BC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匀速运动,设△PMB的面积为S(S≠0),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要求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当t为何值时,∠MPB与∠BCO互为余角,并求此时直线OP与直线AC所夹锐角的正切值.

中考数学综合题专题复习[几何中的动点问题]专题解析

中考数学综合题专题复习【几何中的动点问题】专题解析 【真题精讲】 【例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II BC , AD 3 , DC 5 , BC 10,梯形的高为4 ?动 点M 从 B 点出发沿线段B 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 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 出发沿线段C D 以 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 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当MN I AB 时,求t 的值; 2)试探究:t 为何值时,△ MNC 为等腰三角形. 【思路分析1】本题作为密云卷压轴题,自然有一定难度,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动点,很多同 学看到可能就会无从下手。但是解决动点问题,首先就是要找谁在动,谁没在动,通过分 析动态条件和静态条件之间的关系求解。对于大多数题目来说,都有一个由动转静的瞬间, 就本题而言,M N 是在动,意味着 BM,MC 以及DN,NC 都是变化的。但是我们发现,和这些 动态的条件密切相关的条件 DC,BC 长度都是给定的,而且动态条件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所 以当题中设定 MN//AB 时,就变成了一个静止问题。由此,从这些条件出发,列出方程,自 然得出结果。 【解析】 解:(1 )由题意知,当 M 、N 运动到t 秒时,如图①,过 D 作DE II AB 交BC 于E 点,则 四边形ABED 是平行四边形. ??? AB II DE , AB II MN . ??? DE II MN . (根据第一讲我们说梯形内辅助线的常用做法,成功将 内,将动态问题转化成平行时候的静态问题) MN 放在三角形 ? MC NC EC CD (这个比例关系就是将静态与动态联系起来的关键) 即可,于是就漏掉了 MN=MC,MC=C ^两种情况。在中考中如果在动态问题当中碰见等腰三 (2)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当MN NC 时,如图②作 NF BC 交BC 于F ,则有MC 2FC 即.(利用等腰三角形 底边高也是底边中线的性质) .4丄?解得t 50 . 10 3 5 17 【思路分析2】第二问失分也是最严重的, 很多同学看到等腰三角形, 理所当然以为是 MN=NC 角形,一定不要忘记分类讨论的思想,两腰一底一个都不能少。具体分类以后,就成为了 较为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于是可以轻松求解 【解析】

中考数学几何压轴题

1.(1)操作发现· 如图,矩形ABCD 中,E 是AD 的中点,将△ABE 沿BE 折叠后得到△GBE ,且点G 在矩形ABCD 内部.小明将BG 延长交DC 于点F ,认为GF =DF ,你同意吗?说明理由. (2)问题解决 保持(1)中的条件不变,若DC =2DF ,求AB AD 的值; (3)类比探究 保持(1)中的条件不变,若DC =n ·DF ,求 AB AD 的值. 2.如图1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B ⊥BC ,∠DCB =75o,以CD 为一边的

等边△DCE 的另一顶点E 在腰AB 上. (1)求∠AED 的度数; (2)求证:AB =BC ; (3)如图2所示,若F 为线段CD 上一点,∠FBC =30o. 求 DF FC 的值. 3.如图①,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E ⊥BC 于点E ,DF ⊥BC 于点F .AD =2cm ,BC =6cm ,AE =4cm .点P 、Q 分别在线段AE 、DF 上,顺次连接B 、P 、Q 、C ,线段BP 、PQ 、QC 、CB 所围成的封闭图形记为M .若点P 在线段AE 上运动时,点Q 也随之在线段DF 上运动,使图形M 的形状发生改变,但面积始终.. 为10cm 2.设EP =x cm ,FQ =y cm ,A B C D E 图1 A B C D E 图2 F

解答下列问题: (1)直接写出当x =3时y 的值; (2)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3)当x 取何值时,图形M 成为等腰梯形?图形M 成为三角形? (4)直接写出线段PQ 在运动过程中所能扫过的区域的面积. 4.如图①,将一张矩形纸片对折,然后沿虚线剪切,得到两个(不等边)三角形纸片△ABC ,△A 1B 1C 1. A B C D E F (备用图) A B C D E F Q P 图① 图 ① A C A 1 B 1 C 1

中考数学几何压轴题辅助线专题复习

中考压轴题专题几何(辅助线) 精选1.如图,Rt△ABC中,∠ABC=90°,DE垂直平分AC,垂足为O,AD∥BC,且AB=3,BC=4,则AD的长为.精选2.如图,△ABC中,∠C=60°,∠CAB与∠CBA的平分线AE,BF相交于点D, 求证:DE=DF. 精选3.已知:如图,⊙O的直径AB=8cm,P是AB延长线上的一点,过点P作⊙O的切线,切点为C,连接AC. (1)若∠ACP=120°,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2)若点P在AB的延长线上运动,∠CPA的平分线交AC于点M,∠CMP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CMP的度数。 精选4、如图1,Rt△ABC中,∠ACB=90°,AC=3,BC=4,点O是斜边AB上一动点,以OA为半径作⊙O与AC边交于点P, (1)当OA=时,求点O到BC的距离; (2)如图1,当OA=时,求证:直线BC与⊙O相切;此时线段AP的长是多少 (3)若BC边与⊙O有公共点,直接写出OA的取值范围; (4)若CO平分∠ACB,则线段AP的长是多少 . 精选5.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BDC=120°,AD平分∠BDC, 求证:BD+DC=AD. 精选6、已知矩形ABCD的一条边AD=8,将矩形ABCD折叠,使得顶点B落在CD边上的P点处.

(第6题图) (1)如图1,已知折痕与边BC交于点O,连结AP、OP、O A. ①求证:△OCP∽△PDA; ②若△OCP与△PDA的面积比为1:4,求边AB的长; (2)若图1中的点P恰好是CD边的中点,求∠OAB的度数; (3)如图2,,擦去折痕AO、线段OP,连结BP.动点M在线段AP上(点M与点P、A不重合),动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BN=PM,连结MN交PB于点F,作ME⊥BP于点E.试问当点M、N在移动过程中,线段EF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线段EF的长度. 精选7、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一个锐角等于60°的菱形纸片,小芳同学将一个三角形纸片的一个顶点与该菱形顶点D重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三角形纸片,使它的两边分别交CB、BA(或它们的延长线)于点E、F,∠EDF=60°,当CE=AF时,如图1小芳同学得出的结论是DE=DF. (1)继续旋转三角形纸片,当CE≠AF时,如图2小芳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再次旋转三角形纸片,当点E、F分别在CB、BA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请直接写出DE与DF的数量关系;(3)连EF,若△DEF的面积为y,CE=x,求y与x的关系式,并指出当x为何值时,y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动态几何与函数问题含答案(终审稿)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动态几何与函数问题 含答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八讲动态几何与函数问题 【前言】 在第三讲中我们已经研究了动态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但是那时候没有对其中夹杂的函数问题展开来分析。整体说来,代几综合题大概有两个侧重,第一个是侧重几何方面,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代数知识来考察。而另一个则是侧重代数方面,几何性质只是一个引入点,更多的考察了考生的计算功夫。但是这两种侧重也没有很严格的分野,很多题型都很类似。所以相比昨天第七讲的问题,这一讲将重点放在了对函数,方程的应用上。其中通过图中已给几何图形构建函数是重点考察对象。不过从近年北京中考的趋势上看,要求所构建的函数为很复杂的二次函数可能性略小,大多是一个较为简单的函数式,体现了中考数学的考试说明当中“减少复杂性”“增大灵活性”的主体思想。但是这也不能放松,所以笔者也选择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复杂计算题仅供参考。 【例1】 如图①所示,直角梯形OABC的顶点A、C分别在y轴正半轴与x轴负半轴上.过点B、C作直线l.将直线l平移,平移后的直线l与x轴交于点D,与y轴交于点E. (1)将直线l向右平移,设平移距离CD为t(t≥0),直角梯形OABC被直线l扫过的面积(图中阴影部份)为s,s关于t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OM为线段,MN为抛物线的一部分,NQ为射线,且NQ平行于x轴,N点横坐标为4,求梯形上底AB的长及直角梯形OABC的面积. (2)当24 t<<时,求S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

中考数学几何选择填空压轴题精选配答案

中考数学几何选择填空压轴题精选配答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2016中考数学几何选择填空压轴题精选(配答案)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2013蕲春县模拟)如图,点O为正方形ABCD的中心,BE平分∠DBC交DC 于点E,延长BC到点F,使FC=EC,连接DF交BE的延长线于点H,连接OH交DC于点G,连接HC.则以下四个结论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①OH=BF;②∠CHF=45°;③GH=BC;④DH2=HEHB. A .1个B . 2个C . 3个D . 4个 2.(2013连云港模拟)如图,Rt△ABC中,BC=,∠ACB=90°,∠A=30°,D1是斜边AB的中点,过D1作D1E1⊥AC于E1,连结BE1交CD1于D2;过D2作 D2E2⊥AC于E2,连结BE2交CD1于D3;过D3作D3E3⊥AC于E3,…,如此继续,可以依次得到点E4、E5、…、E2013,分别记△BCE1、△BCE2、△BCE3、…、△BCE2013的面积为S1、S2、S3、…、S2013.则S2013的大小为() A .B . C . D . 3.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C=45°,AE⊥BC于点E,BF⊥AC于点F,交AE于点G,AD=BE,连接DG、CG.以下结论: ①△BEG≌△AEC;②∠GAC=∠GCA;③DG=DC;④G为AE中点时,△AGC的面积有最大值.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 .1个B . 2个C . 3个D . 4个 4.如图,正方形ABCD中,在AD的延长线上取点E,F,使DE=AD,DF=BD,连接BF分别交CD,CE于H,G下列结论:

2019年中考数学几何证明、计算题汇编及解析

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BCD=90°,且AB=1,BC=2,tan ∠ADC=2. (1) 求证:DC=BC; (2) E 是梯形内一点,F 是梯形外一点,且∠E DC=∠F BC ,DE=BF ,试判断△E CF 的形 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3) 在(2)的条件下,当BE :CE=1:2,∠BEC=135°时,求sin ∠BFE 的值. [解析] (1)过A 作DC 的垂线AM 交DC 于M, 则AM=BC=2. 又tan ∠ADC=2,所以2 12 DM ==.即DC=BC. (2)等腰三角形. 证明:因为,,DE DF EDC FBC DC BC =∠=∠=. 所以,△DEC ≌△BFC 所以,,CE CF ECD BCF =∠=∠. 所以,90ECF BCF BCE ECD BCE BCD ∠=∠+∠=∠+∠=∠=? 即△EC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3)设BE k =,则2CE CF k ==,所以EF =. 因为135BEC ∠=?,又45CEF ∠=?,所以90BEF ∠=?. 所以3BF k = = 所以1sin 33 k BFE k ∠= =. 2、已知:如图,在□ABCD 中,E 、F 分别为边AB 、CD 的中点,BD 是对角线,AG ∥DB 交CB 的延长线于G . (1)求证:△ADE ≌△CBF ; (2)若四边形 BEDF 是菱形,则四边形AGBD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 (1)∵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1=∠C ,AD =CB ,AB =CD . ∵点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 ∴AE = 21AB ,CF =2 1 CD . ∴AE =CF ∴△ADE ≌△CBF . (2)当四边形BEDF 是菱形时, 四边形 AGBD 是矩形. E B F C D A

中考数学专题(3)动态几何问题分析

中考数学专题3 动态几何问题 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 【例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3AD =,5DC =,10BC =,梯形的高为4.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当MN AB ∥时,求t 的值; (2)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 【思路分析1】本题作为密云卷压轴题,自然有一定难度,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动点,很多同学看到可能就会无从下手。但是解决动点问题,首先就是要找谁在动,谁没在动,通过分析动态条件和静态条件之间的关系求解。对于大多数题目来说,都有一个由动转静的瞬间,就本题而言,M ,N 是在动,意味着BM,MC 以及DN,NC 都是变化的。但是我们发现,和这些动态的条件密切相关的条件DC,BC 长度都是给定的,而且动态条件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所以当题中设定MN//AB 时,就变成了一个静止问题。由此,从这些条件出发,列出方程,自然得出结果。 【解析】 解:(1)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如图①,过D 作DE AB ∥交BC 于E 点,则四边形ABED 是平行四边形. A B M C N E D ∵AB DE ∥,AB MN ∥. ∴DE MN ∥. (根据第一讲我们说梯形内辅助线的常用做法,成功将MN 放在三角形内,将动态问题转化成平行时候的静态问题) ∴MC NC EC CD =. (这个比例关系就是将静态与动态联系起来的关键) ∴ 1021035t t -=-.解得5017t = . 【思路分析2】第二问失分也是最严重的,很多同学看到等腰三角形,理所当然以为是MN=NC 即可,于是就漏掉了MN=MC,MC=CN 这两种情况。在中考中如果在动态问题当中碰见等腰三角形,一定不要忘记分类讨论的思想,两腰一底一个都不能少。具体分类以后,就成为了较为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于是可以轻松求解 【解析】 (2)分三种情况讨论:

2017中考数学备考专题复习动点综合问题含解析

1 / 20 动点综合问题 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 1、(2016?安徽)如图,Rt △ ABC 中,AB 丄BQ AB=6, BC=4 P 是厶ABC 内部的一个动点,且满足 / PAB 2 PBC 则线段 CP 长的最小值为( ) B 、 2 C.]+1 C 、 9 D — 3、( 2016?十堰)如图,将边长为 10的正三角形 OAB 放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C 是AB 边上 的动点(不与端点 A , B 重合),作CDLOB 于点D,若点C, D 都在双曲线y= 上(k > 0, x > 0), C D 5、( 2016?宜宾)如图,点 P 是矩形ABCD 的边AD 上的一动点, AC 和 BD 的距离之和是( B 、2 4、(2016?娄底)如图,已知在 Rt △ ABC 中,/ ABC=90,点 C 不重合),作 BE 丄AD 于E , CF 丄AD 于F ,贝U BE+CF 勺值( D 沿BC 自B 向C 运动(点D 与点B ) 13 2、(2016?台州)如图,在△ ABC 中,AB=10 AC=8 BC=6以边 AB 的中点 O 为圆心,作半圆与 AC 相切,点P, Q 分别是边BC 和半圆上的动点,连接 PQ 贝U PQ 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是( ) C 6 D 7.2 不变 增大 减小 先变大 再变小 矩形的两条边 AB BC 的长分别是 ) D 9 B 5

6、( 2016?龙岩)如图,在周长为12的菱形ABCD中,AE=1, AF=2,若P为对角线BD上一动点, 则EP+FP的最小值为( ) A、1 B、2 C、3 D 4 O是边长为4cm的正方形ABCD的中心,M是BC的中点,动点 7、(2016?漳州)如图,在△ ABC中,AB=AC=5 BC=8, D是线段BC上的动点(不含端点B、C).若线段 AD长为正整数,则点D的个数共有( 沿折线A- B- M方向匀速运动,到M时停止运动,速度为1cm/s .设P点的运动时间为P的 运动路径与OA OP所围成的图形面积为S (cm?),则描述面积S (cm2)与时间t P由A开始 t (s),点 (s)的关系 的图象可以是( ) D______________ C A 、 B 、 C 、 D 5个 4个 3个 2个 8、(2016?荆门)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的 方向运动到点C停止,设点P的运动路程为关于 x (cm)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 2cm,动点P从点A出发,在正方形的边上沿A T B-C x( cm),在下列图象中,能表示△ ADP的面积y( cm2)

中考数学几何综合圆的综合大题压轴题

圆的综合大题 1.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FH是⊙O的切线,切点为F,FH∥BC,连接AF交BC于E,∠ABC的平分线BD交AF于D,连接BF. (1)证明:AF平分∠BAC; (2)证明:BF=FD; (3)若EF=4,DE=3,求AD的长. 2.如图,AB是⊙O的直径,过点B作⊙O的切线BM,点P在右半圆上移动(点P与点A,B不重合),过点P作PC⊥AB,垂足为C;点Q在射线BM上移动(点M在点B的右边),且在移动过程中保持OQ∥AP. (1)若PC,QO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判断是否存在点P,使得点E恰好在⊙O上?若存在,求出∠APC的大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连接AQ交PC于点F,设,试问:k的值是否随点P的移动而变化?证明你的结论.

3.已知:如图1,把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得顶点A与边DC上的动点P重合(P不与点D,C重合),MN为折痕,点M,N分别在边BC,AD上,连接AP,MP,AM,AP与MN相交于点F.⊙O过点M,C,P. (1)请你在图1中作出⊙O(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与是否相等?请你说明理由; (3)随着点P的运动,若⊙O与AM相切于点M时,⊙O又与AD相切于点H.设AB为4,请你通过计算,画出这时的图形.(图2,3供参考) 4.在⊙O中,弦AB与弦CD相交于点G,OA⊥CD于点E,过点B作⊙O的切线BF交CD的延长线于点F. (I)如图①,若∠F=50°,求∠BGF的大小; (II)如图②,连接BD,AC,若∠F=36°,AC∥BF,求∠BDG的大小.

5.如图,在⊙O中,半径OD⊥直径AB,CD与⊙O相切于点D,连接AC交⊙O 于点E,交OD于点G,连接CB并延长交⊙于点F,连接AD,EF. (1)求证:∠ACD=∠F; (2)若tan∠F= ①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②连接DE,当⊙O的半径为3时,求DE的长. 6.如图,⊙O的直径AB为10cm,弦BC为6cm,D、E分别是∠ACB的平分线与⊙O,AB的交点,P为AB延长线上一点,且PC=PE. (1)求AC、AD的长; (2)试判断直线PC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人教版_2021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几何综合题(附答案)

2021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几何综合题 Ⅰ、综合问题精讲: 几何综合题是中考试卷中常见的题型,大致可分为几何计算型综合题与几何论证型综合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几何知识的能力,这类题往往图形较复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题设和结论之间的关系较隐蔽,常常需要添加辅助线来解答.解几何综合题,一要注意图形的直观提示;二要注意分析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发展条件,为解题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同时,也要由未知想需要,选择已知条件,转化结论来探求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几何综合题,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注意观察、分析图形,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 造基本图形. ⑵掌握常规的证题方法和思路. ⑶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几何证明问题,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几何计算问题.还要灵活运 用数学思想方法伯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 Ⅱ、典型例题剖析 【例1】(南充,10分)⊿ABC中,AB=AC,以AC为直径的⊙O与AB相交于点E,点F是BE的中点. (1)求证:DF是⊙O的切线.(2)若AE=14,BC=12,求BF的长. 解:(1)证明:连接OD,AD. AC是直径, ∴AD⊥BC.⊿ABC中,AB=AC, ∴∠B=∠C,∠BAD=∠DAC. 又∠BED是圆内接四边形ACDE的外角, ∴∠C=∠BED. 故∠B=∠BED,即DE=DB. 点F是BE的中点,DF⊥AB且OA和OD是半径, 即∠DAC=∠BAD=∠ODA.

故OD ⊥DF ,DF 是⊙O 的切线. (2)设BF =x ,BE =2BF =2x . 又 BD =CD =21 BC =6, 根据BE AB BD BC ?=?,2(214)612x x ?+=?. 化简,得 27180x x +-=,解得 122,9x x ==-(不合题意,舍去). 则 BF 的长为2. 点拨: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才是切线,所以要证明一条直线是否是此圆的切线,应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行. 【例2】(重庆,10分)如图,在△ABC 中,点E 在BC 上, 点D 在AE 上,已知∠ABD =∠ACD,∠BDE =∠CDE .求证:BD =CD 。 证明:因为∠ABD=∠ACD,∠BDE=∠CDE 而∠BDE=∠AB D +∠BAD,∠CDE=∠ACD+∠CAD 所以 ∠BAD=∠CAD,而∠ADB=180°-∠BDE ∠ADC=180°-∠CDE,所以∠ADB =∠ADC 在△ADB 和△ADC 中, ∠BAD=∠CAD AD =AD ∠ADB =∠ADC 所以 △ADB≌△ADC 所以 BD =CD 。 (注:用“AAS”证三角形全等,同样给分) A B C D E

中考数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动态几何(终审稿)

中考数学中的探究性问 题动态几何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中考数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动态几何》 动态几何类问题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题目灵活、多变,能够全面考查 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关动态几何的概念,在很多资料上有说明,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这里就不在赘述了。本人只是用2005 年的部分中考数学试题加以说明。 一、知识网络 《动态几何》涉及的几种情况动点问题? 动线问题动形问题? ? 二、例题经典 1.【05 重庆课改】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点A(0,6)、点B(8,0),动点P 从点A 开始在线段AO 上以每秒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 移动,同时动点Q 从点B 开始在线段BA 上以每秒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 移动,设点P、Q 移动的时间为t 秒. (1) 求直线AB 的解析式; y (2) 当t 为何值时,△APQ 与△AOB 相似 24 A (3) 当t 为何值时,△APQ 的面积为 个平方单位 5 P Q

【解】(1)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k x+b 由题意,得b=6 8k+b=0 3 解得k=-b=6 4 3 所以,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x+6. 4 (2)由AO=6,BO=8 得AB=10 所以AP=t ,AQ=10-2t 1°当∠APQ=∠AOB 时,△APQ∽△AOB. t 10 2t 30 所以=解得t= (秒) 6 10 11 2°当∠AQP=∠AOB 时,△AQP∽△AOB. t 10 2t 50 所以=解得t= 10 6 13 (秒) (3)过点Q 作QE 垂直AO 于点E. BO 4 在Rt△AOB 中,Sin∠BAO= = AB 5 O y y A P Q O A Q y B B B x x x

中考数学压轴题专题 动点问题

2012年全国中考数学(续61套)压轴题分类解析汇编 专题01:动点问题 25. (2012吉林长春10分)如图,在Rt△ABC中,∠ACB=90°,AC=8cm,BC=4cm,D、E分别为边AB、BC的中点,连结DE,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D-DE-EB运动,到 点B停止.点P在AD的速度运动,在折线DE-EB上以1cm/s的速度运动.当点P与点A不重合时,过点P作 PQ⊥AC于点Q,以PQ为边作正方形PQMN,使点M落在线段AC上.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 (1)当点P在线段DE上运动时,线段DP的长为______cm,(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当点N落在AB边上时,求t的值. (3)当正方形PQMN与△ABC重叠部分图形为五边形时,设五边形的面积为S(cm2),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4)连结CD.当点N于点D重合时,有一点H从点M出发,在线段MN上以2.5cm/s 的速度沿M-N-M连续做往返运动,直至点P与点E重合时,点H停止往返运动;当点P 在线段EB上运动时,点H始终在线段MN的中心处.直接写出在点P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点H落在线段CD上时t的取值范围. 【答案】解:(1)t-2。 (2)当点N落在AB边上时,有两种情况: ①如图(2)a,当点N与点D重合时,此时点P在DE上,DP=2=EC,即t-2=2,t=4。 ②如图(2)b,此时点P位于线段EB上. ∵DE=1 2 AC=4,∴点P在DE段的运动时间为4s, ∴PE=t-6,∴PB=BE-PE=8-t,PC=PE+CE=t-4。 ∵PN∥AC,∴△BNP∽△BAC。∴PN:AC = PB:BC=2,∴PN=2PB=16-2t。 由PN=PC,得16-2t=t-4,解得t=20 3 。 综上所述,当点N落在AB边上时,t=4或t=20 3 。 (3)当正方形PQMN与△ABC重叠部分图形为五边形时,有两种情况:

中考数学几何专题知识点总结78点中考数学几何压轴题

中考数学几何专题知识点总结78点中考数学 几何压轴题 1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3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020年中考数学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 探究数学问题解决的新思路,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十分有利 的。 下面一道例题,是从多维度角度出发来探究解题新思路的: 例:如图(1)在梯形ABCD 中,AB ∥CD ,四边形ACED 是平行四边形,延长DC 交BE 于F. 求证:EF=FB 分析:这个题目本身不难,求证也容易,但通过对题设和结论的深入挖掘与探索,我们可以得出许多好的证法,总结如下: I E F B C A 证明一:如图所示,作BQ∥AD,交DF 延长线于Q 点,则四边形ABQD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BQ=AD ,再由题设可证△CEF≌△QBF, 得证EF=FB. Q I E F B C A 证明二:如左图所示:作FM∥DA 交AB 于M ,则四边形ADFM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FM=DA.再证△CEF≌△MFB,从而结论可得证. M I E F B C A 证明三:作CN∥EB 交AB 于N ,则四边形CNBF 是□,从而CN=FB. 再证:△ANC≌△DFE,可得CN=EF ,即EF=FB. N I E F B C A 证明四:作DP ∥FB 交AB 于P ,证明△ADP ≌△CEF ,从而得出结论. P I E F B C A

证明五:延长EC 交AB 于G ,则四边形ADCG 是□,∴CE=AD=GC ,即C 是EG 中点.又CF ∥GB ,∴F 是EB 中点,结论得证. G I E F B C A 证明六:连结AE 交CD 于O 点,则O 是AE 中点,又OF ∥AB , ∴F 是AB 中点,得证. I E F B C A 证明七:延长ED 交BA 延长线于H 点,则HACD 是□ , ∴CA=DH=ED ∴D 是EH 中点.又DF ∥HB ∴F 是EB 中点,得证. H I E F B C A 证明八:作ES ∥CD 交AD 延长线于S ,则CDSE 是□ ∴DS=CE=AD, ∴D 是AS 中点.又SE ∥CD ∥AB ∴F 是EB 中点,得证. S I E F B C A 证明九:在证明一作的辅助线基础上,连结EQ ,则可得ECBQ 是□,从而F 是□ECBQ 对角线EB 的中点。 总之,上述不同证法的辅助线可归结为以下两种: ①作平行线构成平行四边形和全等三角形进行等量代换。 ②作平行线,由题设产生中点,通过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的推论得出结论。 这其中,其实蕴含了平面几何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的数学思想。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题型方法归纳

图 B 图 B 图动点问题 题型方法归纳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 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三角形边上动点 1(2009年齐齐哈尔市)直线3 64 y x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动点P Q 、同时从O 点出发,同时到达A 点,运动停止.点Q 沿线段OA 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位长度,点P 沿路线O →B →A 运动.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 (2)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OP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 的函数关系式; (3)当48 5 S = 时,求出点P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 P Q 、、为顶点的 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 的坐标. 提示:第(2)问按点P 到拐点B 所有时间分段分类; 第(3)问是分类讨论:已知三定点O 、P 、Q ,探究第四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按已知线段身份不同分类-----①OP 为边、OQ 为边,②OP 为边、OQ 为对角线,③OP 为对角线、OQ 为边。然后画出各类的图形,根据图形性质求顶点坐标。 2.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BC=2cm , ∠ABC=60o. (1)求⊙O 的直径; (2)若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CD ,当BD 长为多少时,CD 与⊙O 相切; (3)若动点E 以2cm/s 的速度从A 点出发沿着AB 方向运动,同时动点F 以1cm/s 的速度从B 点出发沿BC 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20)((<

中考数学动点综合问题

动点综合问题一 【例1】(2016广东梅州)如图,抛物线y=-x2+2x+3与y轴交于点C,点D(0,1),点P是抛 物线上的动点.若△PCD是以CD为底的等腰三角形,则点P的坐标为. (3)若⊙P与线段QC只有一个公共点,求t的取值范围. 【例2】(2016四川攀枝花)如图,在△AOB中,∠AOB为直角,OA=6,OB=8,半径为2的动圆圆心 Q从点O出发,沿着OA方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同时动点P从点A出发,沿着AB方 向也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0<t≤5)以P为圆心,P A长为半径的⊙P 与AB、OA的另一个交点分别为C、D,连结CD、QC. (1)当t为何值时,点Q与点D重合? 【例3】(2016山东济南)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B=90°,AB=AD=5,BC=4,M、N、 E分别是AB、AD、CB上的点,AM=CE=1,AN=3,点P从点M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 线MB﹣BE向点E运动,同时点Q从点N出发,以相同的速度沿折线ND﹣DC﹣CE向点E运动,当其 中一个点到达后,另一个点也停止运动.设△APQ的面积为S,运动时间为t秒,则S与t函数关系的大 致图象为() (2)当⊙Q经过点A时,求⊙P被OB截得的弦长.

5.(2016青海西宁)如图,在△ABC中,∠B=90°,tan∠C=3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16山东泰安)如图,正△ABC的边长为4,点P为BC边上的任意一点(不与点B、C重合),且∠APD=60°,PD交AB于点D.设BP=x,BD=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4.(2016湖北荆州)如图,过⊙O外一点P引⊙O的两条切线P A、PB,切点分别是A、B,OP交⊙O 于点C,点D是优弧ABC上不与点A、点C重合的一个动点,连接A D、CD,若∠APB=80°,则∠ADC 的度数是() A.15°B.20°C.25°D.30° 2.(2016山东烟台)如图,○O的半径为1,AD,BC是⊙O的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点P从点O出发 (P点与O点不重合),沿O→C→D的路线运动,设AP=x,sin∠APB=y,那么y与x之间的关系图象大 致是() 4,AB=6cm.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B 向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动点Q从点B开始沿边BC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若P,Q两点分 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在运动过程中,△PBQ的最大面积是() A.18cm2B.12cm2C.9cm2D.3cm2 3.(2016广东省)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P从点A出发,沿着正方形的边顺时针方向运动一周,则△APC的面积y与点P运动的路程x之间形成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是()二、填空题 6.(2016四川泸州)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1,0),B(1﹣a,0),C (1+a,0)(a>0),点P在以D(4,4)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运动,且始终满足∠BPC=90°,则a的最大值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