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沈思孝传

①沈思孝,字纯父,号继山,嘉兴人也,丁卯举进士,受番禺。番禺去京师万里,宦游其地者,类多得金为能,而公独以廉洁闻。

②时尚书殷①镇两粤,下令多不便民。几檄番禺,公力沮不奉行,遂龃龉。岭表贼炽,殷移牒浙江募甲士三千人,而大帅张元勋亦使人募如制府。及兵至广,殷以张募非己出,斥不收部。于是兵皆露刃鼓噪辕门,公召乱兵曰:“诸士卒万里应募,跋履良苦,今洶洶无乃犯上。我亦浙产,当入制府,力为诸士卒谋之。”乱卒咸涕泣谢。入见殷,公曰:“三千鸷勇,加以有死之心,祸乱不容一发,制府不暇自计,独不为朝廷计乎?”殷曰:“若何以为计?”公曰:“只烦两纸告谕耳。一谕大帅不授节制,辄行自募,兵俱革还。一谕以制府方大征寇,召募骁猛,欲应募者赴试收录。如此则威令不损,而反侧潜消矣。”殷从公,兵乱始定。

③适居正闻父丧不奔,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疏既入,诏下缇骑系公,杖之内庭。越五日,发遣广东神电卫②。时粤抚知公至,命董石囚致公,董微以抚意示之公,遂不入见家人,仗一剑单骑赴之。至恩平,县令毛凤彩郊劳公,且询来故。公曰:“抚军年已望八,班在六卿,欲杀罪人取媚权相,故来赴死,以就其功名。”毛见公往意不善,驰书以闻,粤抚使毛止公。御史孙继先上章乞还公等,始得还京。

④明年,公历救言官。调南大仆正卿,又因救海忠介瑞,益忤当事大臣,遂告病去。壬辰入关,即有宁夏之乱,躬擐甲胄远出穷塞,而不能扶同欺蔽,为督臣所挤,调抚河南。公又告病去。

⑤公之历仕,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

(节选自《右都御史沈公传》)【注释】①殷:人名,殷正茂②神电卫:明代广东海防要塞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公力沮不奉行________ ②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斥不收部()

A.排挤 B.罢免 C.责备 D.拒绝

②而反侧潜消矣()

A.辗转 B.反复 C.反叛 D.惶恐

(3)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时粤抚知公至,命董石囚致公,董微以抚意示之公,遂不入见家人,仗一剑单骑赴之。(4)请用“/”为第⑤段画线部分断句。

(5)第④段两次写到沈思孝“告病去”,请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6)第②段写沈思孝劝说士卒和尚书,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答案】(1)阻止;错误

(2)D;C

(3)当时粤抚知道沈思孝要到广州来,命令董石去把他拘捕来,董石偷偷地把粤抚的意思告诉他,(沈思孝)于是不回家与家人见面,就手持一剑独自骑行前往神电卫。

(4)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

(5)第一次是因救海瑞,而且之前有多次救言官行为,得罪了当权者,所以告病去,体现了他不顾个人安危,敢于伸张正义;第二次是因为不愿与其他人一样欺瞒蒙蔽,被别人所排挤而告病去,体现了他的刚正不阿。

(6)劝说士卒,先指出士卒千里跋涉之苦,提出不要犯上,然后用“亦浙产”与士卒拉近关系,以情动之,以理晓之,有感染力,获得士卒的信任。劝说尚书则从国家层面入手,强调局势严峻。用反问,强调语气,富有感染力。然后提出具体措施,一是用法令制止招募失控的局面,二是发布招募骁勇之士的公告。既顾全了主帅的威严,又具可操作性,很有说服力。

【解析】【分析】(1)①沮:阻止;公力沮不奉行,译为:沈思孝极力阻止没有奉命行事。②咎:错误;公上疏极论居正其咎,译为:沈思孝上疏极力弹劾张居正的错误。(2)①依据前面“殷以张募非己出”,可知殷正茂因为这些士兵不是自己下令招募而来的,所以拒绝把他们收入部队,由此判断“斥”是拒绝的意思。故选D。②“反侧”是一个词语,意思是不正直、不顺从的人,由此推断“反”是反叛之意,“而反侧潜消矣”,意思是并且那些闹事的人也会暗中消除了。故选C。

(3)本题得分点为:囚,拘捕;微,暗中,偷偷地;示,告知,告诉;赴,去,前往。译为:当时粤抚知道沈思孝要到广州来,命令董石去把他拘捕来,董石偷偷地把粤抚的意思告诉他,(沈思孝)于是不回家与家人见面,就手持一剑独自骑行前往神电卫。

(4)句子大意是:他期望自己这样诚心诚意做些事情,然而他总是刚刚被起用不久就又被贬官,没有一日让自己安静地站在朝廷之上,愈发可见沈思孝特立独行毫不畏惧。根据古代语言表达习惯,“然”往往放在句首,表示转折,“然旋起旋仆”,是说沈思孝总是当官不久就被贬官,与后面“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照应,沈思孝敢于指陈错误、毫不畏惧的精神让他“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由此“愈见公独立不惧”。“愈见公独立不惧”,是作者对沈思孝的赞美。经过以上分析,画线句子断句如下: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

(5)第④段中,沈思孝因为“历救言官”,已经被调动了官职,再加上救海瑞,“益忤当事大臣”,得罪了当权者的沈思孝无奈“遂告病去”。第二次是说沈思孝穿上铠甲去平定“宁夏之乱”,因为不能“扶同欺蔽”。即不愿与其他人一样欺瞒蒙蔽,于是被“督臣所挤,调抚河南”,刚正的沈思孝只好再次“告病去”。第一次体现了他敢于伸张正义,第二次体现了他的刚正不阿。

(6)第②段中沈思孝去劝说剑拔弩张的士卒,主要有三点打动了士卒:第一,他首先指出,“万里应募,跋履良苦,今洶洶无乃犯上”,即你们千里跋涉之苦,提出不要犯上;第二,然后说自己也是浙江人,“亦浙产”一句话拉近了与士卒的关系;第三点,“力为诸士卒谋之”,沈思孝说要极力为大家考虑,这样就把自己放到了士卒相同的一面,而不是敌对的一面。总之,沈思孝以情动之,以理晓之,有感染力,获得士卒的信任。沈思孝去劝说尚书殷正茂则从国家层面入手,强调局势严峻,“制府不暇自计,独不为朝廷计乎”,并且这句话用反问,强调语气,富有感染力。然后提出具体措施,一是用法令制止招募失控的局

面,二是发布招募骁勇之士的公告,“制府方大征寇,召募骁猛,欲应募者赴试收录”。既顾全了主帅的威严,又让这些江浙远来的士卒有了从军立命的机会,很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⑴阻止错误

⑵D;C

⑶当时粤抚知道沈思孝要到广州来,命令董石去把他拘捕来,董石偷偷地把粤抚的意思告诉他,(沈思孝)于是不回家与家人见面,就手持一剑独自骑行前往神电卫。

⑷务期实心如此/然旋起旋仆/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愈见公独立不惧。

⑸第一次是因救海瑞,而且之前有多次救言官行为,得罪了当权者,所以告病去,体现了他不顾个人安危,敢于伸张正义;第二次是因为不愿与其他人一样欺瞒蒙蔽,被别人所排挤而告病去,体现了他的刚正不阿。

⑹劝说士卒,先指出士卒千里跋涉之苦,提出不要犯上,然后用“亦浙产”与士卒拉近关系,以情动之,以理晓之,有感染力,获得士卒的信任。劝说尚书则从国家层面入手,强调局势严峻。用反问,强调语气,富有感染力。然后提出具体措施,一是用法令制止招募失控的局面,二是发布招募骁勇之士的公告。既顾全了主帅的威严,又具可操作性,很有说服力。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沈思孝,字纯父,号继山,是嘉兴人,丁卯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广东番禺县县令。番禺距离京城万里,到此地为官之人,大都以多获钱财为能事,唯独沈思孝凭借廉洁的品行闻

名。

当时尚书殷正茂镇守两粤,所下之令大都对百姓不利。几次下令给番禺,沈思孝都极力抗拒没有奉命行事,于是他与殷正茂不相投合。岭南地区贼寇比较嚣张,殷正茂用公文通知浙江招募三千甲士,而大帅张元勋也派人招募甲士到制置司府衙。等到士兵们都到达广州,殷正茂以张元勋招募的士兵不是自己下令招来的为由,拒绝把他们收入部队。于是士兵们(恼羞成怒)在辕门亮出兵器喧嚷闹事,沈思孝召见闹事的士兵说:“各位士兵从万里外被募招而来,一路辛劳奔波,现在喧嚷闹事岂不是在犯上作乱。我也是浙江人,我马上去制置司府衙,尽力为你们谋划。”作乱的士兵都对他感激涕零。殷正茂进入府衙去见殷正茂,他说:“三千凶猛的士兵,加上都有赴死的决心,祸乱眼看就要发生,府衙没有时间为自己考虑,难道就不为朝廷考虑吗?”殷正茂说:“你用什么做计策?”公曰:“只劳烦您下两道命令告谕他们。一是要告诉他们大帅没有皇帝命令,就自行招募士兵,这些士兵都要回还老家。再告诉他们府衙正在大举征讨贼寇,召募骁猛的士兵,想要应征的去测试等待招收录取。这样就不会有损你的军令,并且那些闹事的人也会暗中消除了。”殷正茂听从了他的建议,兵乱才被平定。

适逢张居正听到父亲死去的消息而没有回家为父亲奔丧,沈思孝上疏皇帝极力弹劾张居正的罪过。奏疏呈上去之后,皇帝下诏锦衣卫去逮捕沈思孝,在内廷杖责他。过了五天,遣送他到广东神电卫。当时粤抚知道沈思孝要到广州来,命令董石去把他拘捕来,董石偷偷地把粤抚的意思告诉他,(沈思孝)于是不回家与家人见面,就手持一剑独自骑行前往神电卫。到了恩平县,县令毛凤彩在郊外慰问沈思孝,并且询问他来的缘故。沈思孝说:“抚军年已将近八十,位在六卿之列,想要杀掉罪人来取媚权相,我因此前来赴死,来成就他的功名。”毛凤彩看见沈思孝来意不善,急速送信去报告粤抚,粤抚派毛凤彩制止沈思孝。御史孙继先上奏章请求皇帝让沈思孝回去,他才得以回到京城。

第二年,沈思孝多次救言官。被调做了南大仆正卿,又因救海瑞,更加触犯了掌事的大臣,于是告病离开。壬辰年入关,爆发了宁夏之乱,他亲自穿上甲胄远征边塞,而他不能伙同别人蒙蔽上下,被督臣排挤,被调去做河南巡抚。他又告病离开。

沈思孝多次做官,他期望自己这样诚心诚意做些事情,然而他刚刚被起用不久又被贬官,没有一日让自己安静地站在朝廷之上,愈发可见沈思孝特立独行毫不畏惧。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文,字千之,初名强,束鹿人。永乐十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持廉奉法,为都御史顾佐所称。宣德末,奉命治彰德妖贼张普祥狱。还奏称旨,赐今名。

英宗即位,迁陕西按察使。遭父忧,命奔丧,起视事。正统三年正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五年召为大理寺卿。明年与刑部侍郎何文渊录在京刑狱,寻迁右都御史。九年出视延绥、宁夏边务。劾治定边营失律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罪,边徼为肃。明年代陈镒镇守陕西,平凉、临洮、巩昌饥,奏免其租。寻进左都御史。在陕五年,镇静不扰。

景泰改元,召掌院事。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诸御史畏之若神,廷臣无敢干以私者,然中实柔媚。给事中林聪等劾文、镒畏势长奸,下诏狱。二人俱伏,乃宥之。

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循举其乡人萧维祯,谷遂举文。而文得中官王诚助,于是诏用文。寻自江、淮还朝,改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直文渊阁。二品大臣入阁自文始。寻遭母丧,夺哀如前。文虽为谷所引,而谷迟重,循性明决,文反与循合而不附谷。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五年进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再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英宗复位,即日与于谦执于班内。言官劾文与谦等谋立外籓,命鞫于廷。文力辩曰: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廷臣遂坐谦、文召敬谋未定,与谦同斩于市,诸子悉戍边。敬亦坐知谋反故纵,减死,戍铁岭。文之死,人皆知其诬。以素刻忮,且迎驾、复储之议不惬舆论,故冤死而民不思。成化初,赦其子还,寻复官,赠太保,谥毅愍。

节选自《明史·王文传》(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B.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速车驾主事/沈敏按问无迹/

C.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D.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 视事,即考察政事,明代通常会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视察、改革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

C. 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

D. 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但亦有“私谥”,即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王文保持廉洁,遵守法律。宣德末年,奉命处理案件,使皇帝很满意;弹劾处理不遵法纪官员的罪行,使边境上吏治得到澄清。

B. 王文胸有城府,审时度势。林聪等人弹劾他,他认罪,朝廷反而原谅了他;高谷虽引荐他,但其反而和陈循投合却不依附高谷。

C. 王文严峻冷酷,刻薄强悍。御史们都像忌惮神明一样忌惮他;因为他向来的刻薄强悍,以致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他。

D. 王文治理有方,历任多职。代陈镒镇守陕西,王文上奏免去发生灾荒的地方的田租;进升左都御史,地方上安定不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

②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

【答案】(1)C

(2)B

(3)C

(4)①王文为人深沉刻薄,心中很有城府,面貌严峻冷酷,和陈镒同在官位,见面只是作个揖,没有交谈过。

②那以后因为儿子王伦的缘故,想设计陷害考官,又因高谷进言而罢黜。从此两人终于不相合。

【解析】【分析】(1)本题中,“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这段化是说“‘征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派人必须有马牌,这在内府和兵部可以验证。’言辞激昂壮烈。于是逮捕了车驾主事沈敬讯问,查无实证”,重点关注动词、名词、代词以及语气词等,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金牌信符”为并列短语,都是“用”的宾语,此处不能断开,这就排除BD两项;“车驾主事沈敬”为“逮”的宾语,“车驾主事”是“沈敬”的官职,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项,故选C。

(2)B项,“视事,即考察政事……”错误,“视事”非考察政事,而指“官吏到职办公”。故选B。

(3)C项,“因为他向来的刻薄强悍,以致含冤死去面百姓并不思念他”错误,选项对他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他的原因概括不全面,从原文看,他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的原因除其平常刻薄强悍外,还有“在奉迎英宗及景泰帝复储等事的议论与舆论相反”。故选C。(4)第一句,“深刻”,深沉刻薄;“严冷”,严峻冷酷;“同官”,同在官位;“揖”,揖;“尝”,曾经,“未尝”,未曾;“接谈”,交谈。第二句,“以……故”,因为……的缘故;“倾”,使动用法,使……倾倒,此处引申为陷害;“用”,因为,“言”,进言,“罢”,(被)罢黜,动词包含被动;“由是”,从此;“卒”,最终;“相得”,契合、投机,互相投合,相处得很好。

故答案为:⑴C;⑵B;⑶C;

⑷①王文为人深沉刻薄,心中很有城府,面貌严峻冷酷,和陈镒同在官位,见面只是作个揖,没有交谈过。②那以后因为儿子王伦的缘故,想设计陷害考官,又因高谷进言而罢黜。从此两人终于不相合。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

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参考译文】

王文,字千之,起初名叫王强,束鹿人。永乐十九年进士,被任为监察御史。他保持廉洁,遵守法律,被都御史顾佐所称道。宣德末年,奉命处理彰德妖贼张普祥案件。还京奏报,使皇帝很满意,赏赐他名为文。

英宗即位,王文升任陕西按察使。遭逢他父亲的丧事,朝廷命令他回家奔丧后,回来再上任。正统三年正月,升为右副都御史,为宁夏巡抚,正统五年,被征为大理寺卿。第二年,他和刑部侍郎何文渊审问京城中的狱案,不久,被升为右都御史。正统九年,出去视察延绥、宁夏边防事务。弹劾处理定边营不遵法纪的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人罪行,边境上吏治得到澄清。第二年代陈镒镇守陕西。平凉、临洮、巩昌等地发生灾荒,王文上奏免去这些地方的田租。不久,进升左都御史。在陕西五年,地方上安定不乱。

景泰帝即位后,王文被征召入京掌管都察院事务。王文为人深沉刻薄,心中很有城府,面貌严峻冷酷,和陈镒同在官位,见面只是作个揖,没有交谈过。各御史都像忌惮神明一样忌惮他,朝中官员没有敢以私事求他的,然而王文内心却柔顺温和。给事中林聪等人弹劾王文、陈镒畏惧权势助长邪恶,关他们到诏狱。二人全都认罪,朝廷反而原谅了他们。

这时,陈循最放纵,喜欢刚愎自用。高谷与陈循不相和睦,因为王文强悍,高谷想引荐(王文)入阁共同理政来对付陈循,于是上疏请求增加阁员。陈循举荐了他的同乡萧维祯,高谷于是举荐了王文。而王文得到了宦官王诚的帮助,皇帝下诏招王文入内阁。不久,王文从江、淮回朝,改任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执掌文渊阁。二品大臣进入内阁正是从王文开始的。不久,遭母丧,“夺情”和以前一样。王文虽然是被高谷引荐的,但高谷迟疑慎重,陈循却明朗决断,王文反而和陈循投合却不依附高谷。那以后因为儿子王伦的缘故,想设计陷害考官,又因高谷进言而罢黜。从此两人终于不相合。

五年升少保,兼任东阁大学士。再升为谨身殿大学士,仍兼职东阁。英宗复位,王文当天就和于谦一起在朝中被捕。御史们劾奏王文和于谦等想迎立藩王,命令在朝廷中审问。王文竭力辩驳说:“征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派人必须有马牌,这在内府和兵部可以验证。”言辞激昂壮烈。于是逮捕了车驾主事沈敬讯问,查无实证。朝臣就判于谦和王文召来沈敬计议未定,因此把王文和于谦一起斩于市上,他的儿子都被充军到边地。沈敬也被处以知道谋反而故意纵容不报的罪名,免死,充军到铁岭。王文之死,人们皆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只因他平常刻薄强悍,而且在奉迎英宗及景泰帝复储等事的议论与舆论相反,所以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成化初年,赦免他儿子回来,不久恢复其官职,追赠太保,谥为毅愍。

3.文言文阅读

王凯字胜之。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饶于财,凯散施结客。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遂以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元昊反,尝出双烽桥、染枝谷,遇夏人,破之。又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斩首三百余级,获区落马牛、橐驼、器械以数千计。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特迁西头供奉官。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乃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复与岊合,斩首百余级。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后夏人二万寇青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平居与均饮食,至临阵援枹鼓,毅然不少假。故士卒畏信,战无不力,前后与敌遇,未尝挫衄。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哭于军中,凯劾罢之。经略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久之召还,未及见,会甘陵盗起,即命领兵赴城下。贼平,泽州刺史、知邠州。未几,又徙秦凤路,辞日,帝谕以唃氏木征,交易阻绝,颇有入寇之萌,宜安静以处之。凯至,与主帅以恩信抚接,遂复常贡。卒,年六十六。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

(节选自《宋史·王凯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B.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C.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D. 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兆,因初指西汉都城——今陕西西安附近地区,后世便以之指称都城。

B. 枹鼓,分指“鼓槌”“鼓”,因其在战场上能增提势气,后又常指“战鼓”。

C. 经略使,指在边境重要区域设置的主管边务的长官,唐宋诸朝多有设置。

D. 谕,文中为“谕旨”的简称,“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凯秉公绝私,维护公家利益。面对守卒将遗落的草料归入私囊的行为,他不像其他监察官员那样纵容,而是严令禁止。

B. 王凯不畏艰险,屡次建立战功。与夏军作战中,他移徙多处作战,苦守围城一月,斩获敌首物资颇多,立下了赫赫战功。

C. 王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平日里,他与将士们平分食物,战时,将士们甘愿为他竭力作战。

D. 王凯谨遵圣命,成功化解夷患。少数名族有叛乱之嫌,他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

顺利消除了叛离之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

②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

【答案】(1)B

(2)D

(3)D

(4)①当时寇准任长安太守,见到他的外形相貌觉得不寻常。为他上言:“王审钧为忠义而死,应当录用他的遗孤。”

②任满升迁,边境敌军还在掠夺,王凯任巡检使,与张岊在青眉浪保护粮道,敌军突然大批到达,与张岊失散。

【解析】【分析】(1)本本题中,“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这段文字是说“又进入兔毛川,贼军人马三万,王凯率六千士兵陷入包围,飞箭射在脸上,战斗不停,又斩首百余级,贼军自相践踏,死的人数以千计”,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兔毛川”“贼众”“凯”“兵”“流矢”“面”“贼”“死者”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排除,如“中”意思是“射中”,主语是“流矢”,宾语是“面”,句子结构完整,应该在“面”后断开,排除CD两项;分析AB两项来看,“陷围”是“以兵六千”的结果,二者之间不需要断开,如果断开,则“以兵六千”感觉语义不完整,排除A项,故选B。

(2)D项,“‘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中“诸侯及部分高官”错误,“谕旨”指晓谕帝旨或皇帝的诏令。故选D。

(3)D项,“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错误,文中说的是“与主帅以恩信抚接”,说明王凯到任后,还是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的。故选D。

(4)本题中,第一句中,“守”,名词做动词,做太守;“状貌”,外形相貌;“奇”,形容词意动,认为不一般;“为”,替,“为”后省略代词“之”;“以”,因为;“录”,录用;“孤”,遗孤;两个“其”都是代词,第一个代王凯,第二个代王审钧。第二句中,“代迁”,任满升迁;“犹”,仍然;“抄掠”,掠夺;“以为”应为“以之为”,让……担任;“……于青眉浪”状语后置,应为“于青眉浪护粮道”;“至”,到;“失”,失散。

故答案为:⑴B;⑵D;⑶D;

⑷①当时寇准任长安太守,见到他的外形相貌觉得不寻常。为他上言:“王审钧为忠义而死,应当录用他的遗孤。”②任满升迁,边境敌军还在掠夺,王凯任巡检使,与张岊在青眉浪保护粮道,敌军突然大批到达,与张岊失散。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⑷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王凯字胜之。祖父王审钧,曾为永兴军驻泊都监,因为攻打敌人而战死,于是在京兆安家。钱财富足,王凯分散施舍结交宾客。当时寇准任长安太守,见到他的外形相貌觉得不寻常。为他上言:“王审钧为忠义而死,应当录用他的遗孤。”于是授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在此之前,守卫的士兵打扫遗漏的草料归自己,王凯禁止,因而众人都想杀害他。事情被发觉,其他监官都定罪为故意纵容,王凯惟独得以免罪。元昊反叛,王凯曾从双烽桥、染枝谷出发,遇到夏军,打败了他们。又攻破庞青、黄罗部,第二次在伺候烽作战,前后斩首三百余级,缴获部落的牛马、骆驼、器械以数千计。夏军包围麟州,登城抵御战斗,三十一个昼夜,敌解围离去。特别提升西头供奉官。任满升迁,边境敌军还在掠夺,王凯任巡检使,与张岊在青眉浪保护粮道,敌军突然大批到达,与张岊失散。王凯就分兵从敌人后面出击夹攻他们,又与张岊会合,斩首百余级。又进入兔毛川,贼军人马三万,王凯率六千士兵陷入包围,飞箭射在脸上,战斗不停,又斩首百余级,贼军自相践踏,死的人数以千计。后来夏军二万侵犯青塞堡,王凯从鞋邪谷出兵,转战四十里,大败他们,夺回被抢走的牛马返回。王凯治理军队有纪律,善于安抚士卒,平时与他们均分饮食,临阵作战执槌击鼓,毅然毫不宽容。因此士卒敬畏信服,作战无不出力,前后与敌人相遇,从未挫败。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在军中哭泣,王凯弹劾罢免他。经略使明镐上言王凯在黄河外九年,很有功劳,于是领资州刺史。很久以后召回朝廷,没来得及召见,适逢甘陵盗贼起事,就命令领兵赶赴城下。贼被平定,授泽州刺史、邠州知州。不久,又徙秦凤路,辞行之日,皇帝告诉他唃氏木征,贸易断绝,很有入寇的趋势,应当安静地对待。王凯到达,与主帅以恩惠信用安抚接待,于是恢复进贡。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官彰武军节度使,谥号庄恪。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苯义、胡浚等荐,描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作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样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棰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

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惊,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教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来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有刪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B.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C.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D.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卖炭翁》中的“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敕”与本文同义。

B.传,中国古代由政府设置,供使臣出巡、官吏往来和传递诏令、文书等使用的交通组织系统称为驿传。

C.刀笔,旧时公牍称“刀笔”,自宋元后,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

D.正统,中国古代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和王公年次纪年法等,“正统”属王公年次纪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钟很有才华。他开始时担任尚书吕震的属吏,得到吕震的赏识,向朝庭推荐他担任了郎中。宣德五年,他被提拔为苏州知府。

B.况钟很有治理能力。他刚到任苏州时,假装不懂业务,暗中考察府中群吏,三天之后,下令打死几个人,府吏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

C.况钟重视教育,爱惜人才。况钟想向朝庭推荐邹亮,邹亮被人写匿名信诋毁,况钟不为所动,加快向朝廷推荐。邹亮后来做到了御史。

D.况钟知恩图报。他在做吏员时受到吏部司务平思忠的恩遇,后来况钟多次延请平思忠到家作客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服侍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浚等荐,擢知苏州。

②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答案】(1)C

(2)D

(3)A

(4)①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因为尚

高考文言文常识100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①。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②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注释】①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②佗:他。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B.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C.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D.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注重考察考生对经书记诵能力,也有少量的经义阐发。 B. 水部,唐朝尚书省下设有水部,水部司职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负责各地区的河渠修理和灌溉事宜。 C. 四夷,指古时中原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周边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西狄和北我的合称。 D. 帑廥,指钱粮府库。一般称贮谷建筑为仓,贮米建筑为廪,贮文书档案的建筑为府,贮金帛财货、武器的建筑为库。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2020-2021部编语文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 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 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阅读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向) 2.术未尽.也(穷尽) 3.先则恐逮于.臣(被) 4.夫.诱道争远(发语词)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答: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黄鲁直敬重苏轼 时声实相上下为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 (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注释]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②东坡:即苏轼。 [文化常识]“江西”及其他。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中“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出现了“江西”、“江东”的现象。“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分地区;“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分地区。由此可知,古人说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县②门③耳 2.翻译: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②安敢失其序哉? 。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专题(学生版)

高考文言文阅读3 ——文言文文化常识专题 一、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领——回顾教材举一反三 (一) 古代的官名、爵位、庙号、谥号以及表官职变动的名词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侯、伯: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执事: 3.楚左尹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左尹: 4.项王使都尉 ..陈平召沛公 都尉: 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丞: 6.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 左迁: 7.相如顾召赵御史 ..书 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6.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第2组] 9.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0.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岑嘉州诗集》序 (唐)杜确 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词,名曰“宫体”。自后沿袭,务为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 物极则变,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斩雕为朴。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粲粲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南阳岑公,声称尤著,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于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天宝三载进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又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安西节度判官,入为右补阙。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寻出虢州长史,又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入为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为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表公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无几使罢,寓居于蜀。时四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以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无假向阙。 公乃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折挫佞之计,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播德泽于梁益,畅皇风于邛。旋轸①有日,犯軷俟②时,吉往凶归③,呜呼不禄,岁月逾迈。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有公遗文,贮之筐箧,以确接通家馀烈,忝同声后辈,受命编次,因令缮录,区分类聚,勒成八卷。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注释】①旋轸:回车,喻返京。②犯軷俟时:岑参赴嘉州刺史任途中遇蜀中动乱不得前行,留滞在梁州、成都一带。軷,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③吉往凶归:唐代宗永泰元年岑参出为嘉州刺史,约大历五年客死于成都。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属:这些人 B.近建安之遗范矣遗范:遗存风范 C.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解褐:担任官职 D.可以庇躬,无假向阙假:假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其皆出于此乎 B.物极则变,理之常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五十篇(1)(1)张纲传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臵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厉布衣之节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擢:提拔 C.南州晏然晏:安定。 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侈:夸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B. 思以爵禄相荣以乱易整,不武 C. 公其深计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D. 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我们都知道高考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语文文言文和阅读是复习的难点和必考点,怎么复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推荐: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翻译错误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 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 2.最新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梳理 3.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4.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5.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库一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库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投知己书 [宋]张耒 五月日,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而其志不分者,其心之所思,意之所感,必能自达于其技,使人观其动作变态,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当其情见于物,而意泄于外也,盖虽欲自掩而不可得。昔伯牙之所好者琴耳钟子期坐而听之而伯牙不能藏其微情夫伯牙之情岂与琴谋哉?惟其专意一心以事其技,故意之所动,默然相授而不自知也。 某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亲丧。既仕而困于州县者,十有二年矣。其煎熬逼迫之情,郁塞愤懑之.气,盈心满怀。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计其安居饱燠①,脱忧危而解逼仄②,扬眉开口,无事一笑者,百分之中不占其 一。又观一世之情,其所矜尚 ..可以自振于贫贱厄穷者,耒素于其身,无有其一。故虽出仕四方,而门单族薄,执版趋拜以.见大吏,大则骂辱诟责,小则诘问凌侮。其.穷愁困苦有不可胜言者,又岂独此哉! 古之能为文章者,大率穷人之词十居其九。盖其心之所激者既已沮遏壅塞而不得肆独发于言语文章无掩其口而窒之者庶几可以舒其情以自慰于寂寞之滨耳。如某之穷.者,亦可谓之极矣。其平生之区区,既尝自致其工于此,而又遭会穷厄,投其所便。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态,长歌恸哭,诟骂怨怒,可喜可骇,可爱可恶,出驰而入息,阳厉而阴肃,沛然于文。耒之于文,虽不可谓之工,然其.用心,亦已专.矣。某之区区,盖已尽布于此,则世之高明博达之君子俯而.听之,盖有不待夫疑而问,问而后知其心也。 伏惟某官以文章学术暴.著天下,方为朝廷训词之臣,而不腆 ..之文尝欲奖与。人谁不欲自达于.世之显人,而某自顾所藏,无一而可,敢书其平日之文与诗几六十卷,以辱左右,伏惟 闲暇而赐观焉.。则耒之精诚 ..,虽欲毫发自伏,而不可得矣,公亦念之耶?(选自《张耒集》,有删改) 注①燠(yù):暖。②逼仄:窘迫。

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5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课外阅读解题步骤及练习题 50篇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1. 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 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 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 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 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 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 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 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 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 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 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 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 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 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南昌市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南昌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少有才名。南阳何颗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中平六年,举孝廉。董卓之乱,弃官归乡里。比至冀州,袁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每怀匡佐之义。度绍终不能定大业,乃去绍从操。操与语大悦,曰:“吾子房也。”兴平元年,操东击陶谦,使彧守甄城。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操,而潜迎吕布。邈使人谲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军实。”彧知邈有变,即勒兵设备,故邈计不行。陶谦死,操欲遂取徐州,还定吕布。彧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热麦约食菱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操于是大收熟麦,复与布战,兖州遂平。建安元年,献帝自河东还洛阳,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众多以未可卒制。彧乃劝操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操从之。操保官渡,虽胜而军粮方尽,书与彧议,彧报曰:“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操乃坚壁持之。遂以奇兵破绍。十七年,董昭等欲共进操爵国公,九锡备物,密以访彧。彧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事遂寝。操心不能平。会南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帝从之。至濡须,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帝哀惜之,祖日为之废乐。谥曰敬侯。明年,操遂称魏公云。 (节选自《后汉书·荀彧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B.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C.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D. 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宾之礼,是古代社会生活中对待尊贵宾客的礼节。这种礼节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的“九宾礼”一样。 B. 兖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山东、河北、河南等的部分地区。《尚书·禹贡》称:大禹治水,划天下之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 C. 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故可引申指“白色”,也可代指“丧服”,还可代指“书画”,有时也喻指“俭朴”。文中指的是穿上白色的丧服为义帝戴孝。 D. 九锡,即“九赐”,是我国古代皇帝赐给有殊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象征最高的礼

(完整word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全)学生版,.docx

1: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 [l í] 水患,逋[b ū]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 ! ”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 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 注释 ] ①夔 (ku í) 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 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 (qu è) :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 思考与练习 ] 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 ④悯()⑤邑()⑥祀() 2.选择: 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 (B) 到; (C) 登上; (D) 责骂。②“妻子贫 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 (B) 回到故乡; (c) 没有住房; (D) 不能耕种。 3.翻译: 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④养以公田百亩: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

2: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 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选自《韩非子》) [ 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 [ 思考与练习 ] 1.解释:①无以 _________②对 __________③为 __________ 2.翻译: ①齐桓公患之; ②禁之奈何 ?; ③非名之则利之也 2.比较上文的两个“夫”: 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 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 ɡài] 汲[j í] ,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 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 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 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 思考与练习 ]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 全

四黎丘丈人 1.(1)女,同“汝”,你(2)责,同“债”,讨债(3)反,同“返”,回来 2.(1)仿效,装扮(2)到……去,前往(3)使……受苦,折磨(4)老人(5)彼,那个(6)本来(7)故意(8)往,去 3.(1)(那个奇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省略主语 (2)扶着他却在路上折磨他。省略宾语。 (3)他的儿子哭着磕头地说。省略介词“于” 4.(1)状语后置句。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 (2)判断句。这一定是那个奇鬼了。 (3)被动句。老人的智慧被貌似他儿子的奇鬼所迷惑。 5.不能。因为它点出了全篇的寓意说在。作为一种文体,寓言通常会在故事的结尾处揭示它的寓意。 五记王忠肃公翱事 1.(1)内通纳(2)贾通“价”(3)识通“志”,标记,记号(4)阳用“佯”,假装 2.(1)对……说(2)禀告(3)买来的(4)按照 3.(1)代王翱女婿的官职名,代王翱女婿的姓名 (2)代太监姓名 (3)代“我”,太监自称 4.(1)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情意罢了。 (2)你们的伯父很廉洁,你们(过得)该不会很贫苦吧? 5.(1)女婿最终没有调职。王忠肃公不以权谋私。 (2)原先封存好的记号仍是当时那样。王忠肃公不贪馈赠,能为后人着想。 六《梦溪笔谈》二则 1.c 2.(1)还 (2)确实 (3)雨停云散 (4)靠近 (5)渐渐 (6)越过 3.c 4.(1)不一会儿又震响了一声,移到西南方去了。 (2)从西向东望就能看见,那是傍晚出现的虹。 5.是时久之次日 6.比喻陨石坠地时的声音、形状、大小、颜色、重量 7.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七萧颖士恃才傲物 1.(1)人:今义只指东西,词义缩小 (2)美景:今义胜利 (3)突然:今义凶暴 (4)很:今义略微,词义转移 (5)道歉:今义感谢 (6)遗憾:今义怨恨,词义强化 (7)怠慢:今义忽然,不经心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训练 ?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羽衣、羽客) ?遗药数剂,不索直而去.亡是公(人名)复留兼旬而后别,唯不敢纵饮矣. ?无虑吾农事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吏民皆安堵如故 ?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 ?匈奴人民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 ?宽尝于坐被酒 ?倍道、倍日 ?比年一小聘 ?比年以来,曾无宁岁 1、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⑴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 ⑵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 2、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002年北京卷)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⑴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译文: ⑵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

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为了让马上就要进入高三的学生更好的复习,以下是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一,古今异义 文言文词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文 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中的“智力”是“智谋”和“力量”的意思。“子布、元表诸人各 顾妻子”中的“妻子”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智力”“妻 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单独使用的。 学过的文言文中,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同学们要善于搜集和整理。如, 中国、江河、亲戚、非常、绝境、无论、无日、殷勤、更衣、豪杰、往往、何苦、鱼肉、肉食、不过、其实、春秋、垄断、美人、左右、约束、大风、一切、烈士、牺牲、交通、宣言、扶老、秋天、留意、举手、老子、鞠躬、小生、一毛、怠慢、口舌、丈人、痛心、不好、风流、操持、学者、开张、妖怪、有意、地方、山东、人情、把握、致意、从容、便宜、无赖、慷慨、故事、南面、老大、可怜、小子、逢迎、斗争、同志、活人、束手、知道、指示、行为、祖父、会计、、晓畅、具体、前进、即使、或者、作息等等。 以上列举的词汇,可以分类记忆,也可笼统记忆。分类共有6种:1.两个 单音词组合,如“智力”、“妻子”;2.词义扩大,如“中国”、“江河”;3. 词义缩小,如“亲戚”;4.词义转移,如“婚姻”;5.词义弱化,如“痛心”;6.偏义复词,如“作息”。无论采用哪一种记忆,最好的方法是用例句形式。同 学们将带有这些词汇的句子抄录下来,并注明其“古义”,记在脑海里,久而 久之,便形成能力。 第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更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 一要“因文定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阅读古今文章的准则。比如,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书:1.乃丹书帛曰(书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盛: 1.西湖最盛(华美)2.今春雪甚 盛(多)。等:1.公等遇雨(各位);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或: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的人);2.一食或尽黍一石(有时)。苟:1.苟富贵,无相忘(假如,如果);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只要)。易: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 );2. 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 )。谢:1.为我谢曰(致意 );2.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