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山水游记的特点

明清山水游记的特点

明清山水游记的特点
明清山水游记的特点

明清两代,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和昌盛时期。这时期,大多数文人学者都喜欢游历山水。他们继承唐宋以来的山水游记散文传统,创作了大量风格多样的山水游记作品,为山水游记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奇峰异彩。

明代突出的山水游记奇峰有两座,一座是以公安、竟陵派为代表的山水山水游记和小品;另一座是徐弘祖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公安、竟陵派一大批作家在“独抒性灵”的文学旗帜下,突破传统的束缚,刻意在作品中表现个人的山水审美情趣,其作品都极富个性。其中最著名的作家有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钟惺等。其中袁宏道的《游苏门山百泉记》,以游百泉而借题发挥,任意铺写,充分表达了自己向往古代隐士、热爱自然山水、鄙视功名富贵的情感和个性,可谓是性灵自然流露的鼎作。稍晚出现的还有此时期山水游记小品的代表作家张岱。张岱沿袭公安、竟陵派的主张,提倡任情适意的文风,他的山水游记小品或写社会风情,或写旅游活动,描写细腻,情感真切,表现出他对“深情真气”的个性追求。其代表作有《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

《徐霞客游记》是徐弘祖历经数十年,游遍大半个中国而写下的数十万言的日记体巨著。这部日记不仅记录了宝贵的地理资料和考察成果,而且记述了他艰难而有趣的旅行生活,其中许多片段,如《游黄果树瀑布记》中对瀑布水势的描绘“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写得有声有色,绚丽多彩,充分体现了作者作为旅行家的情怀和作为文学家的笔致。整部著作被清代钱谦益评价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和“古今游记第一”。

清代是古代山水游记继续兴盛的时期,具体表现为著者迭起,游踪广布,丰富多彩的旅游生活在山水游记散文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形式上体裁皆备,风格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性灵派和桐城派作家。“性灵派”虽以诗著名,但其中代表作家袁枚善诗工文,一生喜爱山水,文学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提倡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他的山水游记散文《游桂林诸山记》、《峡江寺飞泉亭记》、《游黄山记》等都是写自己的旅游感受,兴致所到,尽情描写,直抒性情,表现出一定的反叛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袁枚所具有的这种独特风格的作品,丰富了清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宝库。“桐城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派别。它宣扬理学,文学上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结合。这种文学主张在其派别作家的旅游散文中表现突出,它与旅游情趣融为一体,读来更耐人寻味,这其中以姚鼐的成就最显著。姚鼐的代表作《登泰山记》,记游叙事,语句不多而线条清晰;考证述古,文笔平实而恰到好处;描景绘形,简洁准确而生动传神,全文没有抒情议论之笔,但作者那种昂扬奋进的心怀、博雅乐观的志趣以及喜悦满足的感情,全都寄寓在写景叙事之中,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一)写景状物,栩栩如生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山水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山水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有人说,中外山水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象外国文人习惯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从而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这样的文章举不胜举,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介绍了山得名的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须“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读罢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于世”的文风和人格魅力。又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月黑风高风及浪大的可怕恶滩险境,同时也在文章里,围绕石

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给了我们一条终身受用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加入了作者中学思索的山水游记散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表明了我国的哲学不落后于任何一个西方世界。时光流返,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辉。

(四)语言优美,妙笔生花

在以上这些特点之外,山水游记散文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必须提及的。如果写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写的景色就是她国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发的浓情就是她风姿绰约的美丽姿态,蕴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气成兰的优雅气质,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现伊人的得体服饰。

这其中包含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绝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在描写气势磅礴的天姥山时,用尽了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衬托“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描写奇幻的梦中仙境时,那奇特的想象:声势浩荡的“熊咆龙吟”,随后是整齐而另人惊叹的“虎鼓瑟”,“鸾回车”,最后是日月照耀着的“如麻仙人”。短短文字间,尽显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天赋。这样的才思,这样神气的山水游记散文,不值得我们千百遍的吟颂回味吗!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几乎是字字用典,字字对偶,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流畅和谐的音律,工整多变的句式,读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细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独巨匠心所勾画出的山水美景,连韩愈都情不自禁的赞叹:“江南多临观之作,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这样的成功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叠词、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缘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上下对偶的同时,在句中自成对偶,形成了“当句对”的特点。同时在色彩上,将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上而下,相映成趣,远近虚实整合到一句里,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给人以无限美感,最终使得这一句成为千古绝唱,成为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绝品。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 第一篇: 活水源记 【明】刘基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①。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②,多松;其鸟多竹鸡③。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④,华阳外史弘景⑤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⑥,欧冶子⑦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⑧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②槠:一种常绿乔木。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鉤五剑。后又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赏析】 作者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6)六月,自越城(今浙江绍兴)经平水游览会稽山水,写了一组游记,本文是其中一篇。本文写活水源的幽雅、秀丽的风景,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趣。首段交代活水源的周围环境,概写山峰、竹木、禽鸟、寺院之状貌,言简意赅,特征鲜明,突出其历史悠久。次段写泉流之奇,从水温、水色、水之流向,水边植物,水里虫鱼,周遭鸣禽等多角度展现活水源的盎然生机。尾段直抒胸臆,表达对“兹水”之爱,盛赞其“出之不穷”而有溉田润泽之功德,隐然透露出对君子之德的向往。 【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薄崖石有阁薄:单薄。 B. 浸为小渠浸:渐渐。 C. 而澄澈可鉴鉴:照见。 D. 属岁旱时属:接连。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涓涓然冬温而夏寒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语文八年级下册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文言翻译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文言片段翻译 【一】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翻译:重山峻岭,乔木苍翠,新月升起,像一位美女万万的眉毛一样,挂在高高的悬崖之颠,新月随风飘动,不紧不慢,好像与游客们一起走一样。等到我们走出山林,时辰已经过了二鼓(二更)。 【二】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奄忽去来。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不可收拾。 翻译:一色的荷花满眼都是,清风从两岸吹来,红色的荷花与绿色的荷叶,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在清风的吹拂下,荡漾披拂,葳蕤生姿,荷花的芳香馥郁,被清风直送入怀中,袖中,缭绕在身,挥之不去。一行人在古柳根小驻,准备下了两罂(瓮)美酒,几种菱芡(可做下酒之肴)。又划船进入荷花丛中,歌声豪放,笑声热烈,声震山谷。清风逐水而生,激起粼粼细浪;流萤翻飞,忽远忽近,明灭可见。夜越来越深,山岩则显得更加高峻,而且近得如在眼前,阴森森地像要过来与人搏斗。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星斗明亮,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忽隐忽现,就好像水珠在明镜上滚动,不可收拾。 【三】复坐文殊岩下,置酒小酌。日既入,轻烟浮云,与暝色会。少焉,月出,寒阴微明,散布石上。松声翛然自万壑来。客皆悚视寂听,觉境愈清,思愈远。已而相与言曰:“世其有乐乎此者欤!” 翻译:又坐在文殊岩下面,拿出酒来品尝。太阳要落山了,晚霞飘渺,和夕阳的颜色融汇在一起。不一会儿,月亮出来了,银色月光洒在石头上。突然,从深深的沟壑里传来了松涛的声音。客人们都惊恐的向沟壑望去,静静地听着,感到环境越清静,思绪越深远。然后大家都相互说:“世间还有比这更有乐趣的意境吗?” 【四】下到莎萝坪,暮色逼人,急出谷,黑行三里,宿十方庵。 翻译:一路行船下到莎萝坪的时候,暮色越来越浓,一行人急急地驶出山谷,摸黑行走了三里路,然后停宿在十方庵。 【五】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 翻译:在松石交映之中,有一群僧人下山来,那飘忽的样子像从天而降,他们都合掌说:“我们被大雪困在山中已经三个月,今天为找粮食才努力走到这里。你们凭(凭借的意思,意思是有什么办法上去)什么能够上去呀?” 【六】复上蹑崖端,盘崖而南,见南崖上下,如峰房燕窝,累累欲堕者,皆罗汉寺南北庵也. 【七】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翻译:扶着拐杖,眼观朱砂庵,一步步地攀登上去。爬了十里,上了黄泥冈。那时云里面渐渐透出了山峰,这些山峰也随着我不断地攀登而被我渐渐地超过(指高度),到了我拐杖下面。

最新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 在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其山水游记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并体现出了他本身的高洁志趣。 柳宗元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也成为了学生所熟知的一位文学家。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所学过的柳宗元作品包括了《黔之驴》、《捕蛇者说》、《小石潭记》等,类型多样,影响深远。但是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山水游记上,这些作品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同时结合了骈文的形式,将骈文与散文相结合,为山水游记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柳宗元的个人经历 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苏轼等人被后世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在我国文坛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柳宗元所处之时,经历了盛世的唐朝已经逐渐没落,面临着内忧外患,唐王朝统治危机逐渐深化。而柳宗元为了一展政治抱负,投身到王叔文所发起的政治改革中,?M管他自身拥有着较高的政治才能,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阻力,使得他的政治主张难以施展,最终随着王叔文的倒台而宣告失败。在这种背景下,柳宗元的政治热情受到了打击,其自身也受到了牵连,被贬永州,满心寂寥。被贬之后,柳宗元难免抑郁,于是寄情山水,借以抒发内心的失意。 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可以看到,尽管描写的是山水之景,但是却难以掩饰字里行间的失落与惆怅,他挂念社稷,却无法施

展抱负,却又因为时代所限,无法畅快地抒发自己的不满,因此只能将这些愁绪融入到文学作品中。正是因为在他的山水游记中包含了真情,因此这些作品被赋予了真正的艺术之魂,在浮夸文风盛行的当时显得难能可贵。 二、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一)景物刻画 1.真实性。在被贬谪的生涯里,柳宗元悲愤惆怅,满心抑郁无处可诉,只得纵情山水,遍览各处胜地,以抒情感。每当他寻找到一处景地,都会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将山水之态传神地描绘出来,惟妙惟肖。他自己在《愚溪诗序》中也探讨,“漱涤万物,牢笼百态”,都会让读者产生一种置身实景的感觉。例如,他在《小石城山记》写道:“自西山道口径北,愈黄茅岭而下……有积石横档其垠”,在这段描述中,柳宗元详细地记录下了小石城山所处的地方,其中所使用的数量词、方位词等都能够强化作品的真实性,使读者产生更加真实的体会。 2.适宜性。在柳宗元的山水作品中,常常会对所见的众多景物加以描绘,例如山石、水流、花草、奇木等,尽管描绘对象较多,但是却不会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而是有详有略,在他精心地描绘中一一呈现在读者的脑海中。例如,在《袁家渴记》中,作者依次描绘了“渴中之景”,包括滩地、陆地、溪流等景物,并在描绘的过程中穿插了山石、花草等次要要素,“其旁多岩洞,

古代西湖散文游记

古代西湖散文游记 【篇一:古代西湖散文游记】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风景如画,美妙绝伦。去 年国庆节,我们一家人也去游玩了这美丽的杭州西湖! 路上,我望着两边连绵起伏、层出不穷的山脉,宛如一条巨龙雄伟 壮观。我正沉醉于中,无法自拔时,突然,车子停了下来,我猛然 惊醒,原来到了。 下了车,只见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我们一家三口挤过熙熙攘攘的 人群,走在林阴道路的两旁,两排魁梧的树被风吹的“沙沙”作响, 仿佛唱起了欢乐的歌谣,在空中久久回荡。走了许久,终于看到了 西湖。站在远处望,水连着天,天连着水,蓝天和湖水相融在一起,平静的湖面上像一面硕大的镜子,一望无际。水花拍打在岸边的礁 石上,好像孩童们在快乐地嬉戏。 我们登上了游船,徜徉在山水之间,仿佛身边一切人和物都消失了,让我感受到心神愉悦,自得其乐。 突然间湖面上展现出一个奇异的景观---一座岛。正当好奇之时,听 到“大家请往右手边看,这座岛叫‘三谭映月岛’……”听了导游的解说,我情不自禁地望了望远处的“三谭映月岛”。只见它树木葱茏,藤萝 摇曳,绿色掩盖了这座岛的荒凉。回到岸边,只见还有更多人蜂拥 而至,有的人赞美西湖美景,有的人拍照留念……让我想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真是耐人寻味。 西湖美景真是让人回味无穷!西湖美景真是美妙绝伦!西湖美景更 是浓妆淡抹……真让人心旷神怡,神游其中! 西湖真是一颗灿烂的明珠,令我们向往和憧憬! 作者:江苏昆山市石牌中学初一(1)班张研博 (江苏昆山市名师工作室:冯瑜指导) 【 - 散文】杭州西湖的美景,总是那么让人难忘。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杭州西湖游记,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篇一:粉黛西子少年时读苏轼赞美杭州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小小的心灵上便有了烙印。后来长大了读到久居 西湖的晚清学者合樾的笔记,说西湖的风景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 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更令人神魂飞越了。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 《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 家柳宗元 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一起来看一下吧。 柳宗元青年时代就立下雄心壮志, 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 向往于“励材 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他 25 岁时已是“文章称首”的长安 才子,刚考中了博学弘辞科,又与礼部郎中杨凭之女新婚,逐步成为文坛领袖, 政坛新锐。 在其后的几年里, 柳宗元又成为了当时皇帝的老师王叔文革新派的中 坚分子,以热情昂扬、凌励风发的气概,准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 元”的抱负。然而,由于顺宗皇帝李诵即位时就已经中风,说话也不清楚,虽然 有心改革朝政,但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加上宦官与藩镇势力强大,所以革新 只实行了几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元和四年八月,反对革新的太子李纯即位, 九月,柳宗元立刻被贬邵州刺吏,行未半路,朝议认为处之太轻,又改贬永州司 马。当时同时被贬的包括刘禹锡等人共有八位,史称“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的失败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是沉重的打击, 但对于他的 文学创作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时的永州“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 伤”,相当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所谓的“永州司马外置同正员”,其实是个编 制外的闲职,没有官舍也没有具体的职务。柳宗元一家人寄居在冷清的小寺庙, 未及半载,母亲也逝世了。除了精神上抑郁悲愤,正当壮年的柳宗元身体也越来 越差,诸病缠身,虚弱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永州清新的山水 给了柳宗元很大的慰藉和寄托, 他很快从悲观与失意中振作起来, 踏遍了永州的 山山水水并和田翁农夫相交, 远离了政坛上的明争暗斗, 回归到田园诗意般的生 活, 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的为世人所遗弃和漠视, 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 推崇永州山水的散文。余秋雨 先生在《柳侯祠》中如此评价柳宗元的永州 10 年,他说:“炎难也给了他 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确实,永州的 10 年, 是柳宗元人生最晦暗最感伤的十年, 却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和哲学思想全面 成熟的 10 年。 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

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考点解读】 新课标《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对山水游记文言文的考查,和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一样,有两个能力层面的要求:理解和分析综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此考点涉及到18个文言虚词。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三是断句。 (5)筛选文中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这需要我们静心阅读,细心比对。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是除了利用自己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疏通文字外,还要依据游记文体的特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遵路识斯真”,在此基础上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比较容易了。如《石钟山记》,依据文本,我

从《永州八记》研究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风格特点

山水通情,物我同心 从《永州八记》研究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章的风格特点在柳宗元的所有风格的文章中,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最大,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既有他个人的深沉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感喟。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写照,由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柳宗元寄情于山水,借山水之景抒发和排遣心中的苦闷抑郁,将悲情倾注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并富有哲理韵味的文章特色。《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文中的代表作。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游历永州时写下的一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用清新优美的文笔描绘凄幽奇绝的永州景色,并借以抒发了个人情感和进行艺术化创作。 柳宗元山水游记最重要的风格之一是进行精彩细致的景物描绘。柳宗元描绘山水景物,既善于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景物的全貌,又善于用精巧细腻的手法对局部景物进行工笔描绘。比如《钴鉧潭记》中“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用十几个字勾画出钴鉧潭概貌。写冉溪流入钴鉧潭则十分详尽。“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作者把溪水的流向,形状和水势都描绘得具体而生动,令人看后清新明了,直白细致。《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和《游黄息记》等的景物描写也十分出色,各有不同,各具特色,它还常用以动写静的手法,使自然景物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和静谧沉寂的特点。 柳宗元山水游记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自然山水的性格化。他不仅将景物进行细致客观的描摹,并且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自然之景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他在《永州八记》里写的最多的是清泉奇石之类的景物。这同作者高洁独立的品格气质显然有内在的联系。作者在写景描物时着意渲染的凄清悲凉冷寂的气氛如钴鉧潭西边小丘那悠然而凄静。作者着意刻画突出这无人赏识的永州山水,是暗喻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这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 散文形形色色,如以心理活动来勉强区分,则有的侧重感性,有的侧重知性。游记少不了写景叙事,先天上是一种感性的散文,所以游记作者应该富有感性。所谓“感性”,就是敏锐的感官经验。说一篇文章“感性十足”,是指它在写景叙事上强调感官经验,务求读者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其实“如见”还是不够的,因为视觉经验之外还要表现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等,要用文字表达时,一般人,甚至一般作家,却只能用熟知习见的成语,因简就陋地复述一些空泛而含混的印象。请看宋朝的王质如何写月: 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游东林山水记》) 通常我们说“新月如眉”或“眉月”,但“月一眉”用眉做量词,乃觉其新颖。“迟速若与客俱”令人想起了李白的“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但王质的说法更有感性,更有动感,更像电影,因为人走得慢月就慢随,人走得快月就快追,十分传神。再看他如何写水上之游: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若骇若惊,奄忽去来。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不可收拾。(《游东林山水记》) 这真是了不起的写景,视觉、嗅觉、听觉,不但交织,而且生动。香气能“冲怀罥袖,掩苒不脱”,嗅觉经验就视觉化、触觉化了。至于视觉经验,也都表现得很有动感:写荷花迎风则“红披绿偃,摇荡葳蕤”,写微风拂水则“细生鳞甲”,写流萤则“(幽火)班班,若骇若惊,奄忽去来”,写山则“森森欲下搏人”。但最生动的是星映水面的比喻“如珠走境,不可收拾”;以珠喻星,以镜喻水,本是静态,原也寻常,可是珠走镜上,便加上了动的关系,把水面起伏不定的感觉一并带出,真富感性。可见写景的上策是叙事,再静的景也要把它写动,山水才有生命。也就是说,一般平庸的写景好用形容词,但是警策的写景多用动词,和电影一样。再看元末的麻革《游龙山记》的一段: 复坐文殊岩下,置酒小酌。日既入,轻烟浮云,与暝色会。少焉,月出寒阴,微明散布石上,松声倏然自万壑来,客皆悚视寂听,觉境愈清,思愈远。已而相与言曰:“世其有乐乎此者欤?” 此地的感性,真是视听并茂,不但把月色和松涛写活了,而且把游客对两者的反应,用“客皆悚视寂听”六字综合地表现了出来。写景叙事的文字,有的时候与其描写感性的来源,不如描写感性的后果。例如直接描写美人,有时不如间接描写观者惊羡之色,而直接描写鬼魅,有时不如间接描写观者骇怪之情。“悚视寂听”的表情,反衬出声色之异,效果极佳,正是电影导演乐用的悬宕手法。写景有感性,叙事也可以感性十足,且看徐霞客《游太华山日记》的一句: 下至莎萝坪,暮色逼人,急出谷,黑行三里,宿十方庵。 平地里暮色缓来;“暮色逼人”当是山行现象,尤其作者是在下山,暮色来得更快,“逼”字带出“急”字,但再急也没用,人总不如天快,出谷天已“黑”下来,也就是说暮色已经追上人了。“逼”“急”“黑”三字把暮色和人之间动的关系,扣得又紧又有戏剧感;“黑行”二字,浓缩得感性已达饱和点。徐霞客叙事每用奇笔,所谓奇笔,有时是观点与众不同,例如,《游黄山日记》一句: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 “公等”是指徐霞客一行冒雪攀山的游客,仰见下山的群僧,乃有“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的奇句,虽武侠片也不过如此了。再换一个角度,从上面来俯瞰的徐霞客《滇游日记》的一景:

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篇一: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文笔清新秀丽,描绘细致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如临其境,乐不自禁。由一处走向一处,衔接自然,感情丰富。例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再如“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都是作者心动而发,真实美丽。 虽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但作者寄情于山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跳动着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喜爱。他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篇二: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家、哲学家、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锡并称刘柳,与、、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一、对古文运动的贡献与散文创作实绩 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贡献是与韩愈连在一起的,他们在散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这里述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一是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散文美学规范。韩、柳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学的发展路途。从辞采来说,韩、柳既一致反对绣绘雕琢、类乎俳优者之词的文末流,又在自己的文章中尽量吸收文的优长,用不少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

《黔之驴》等。柳宗元的传记文与抒情文也颇有佳者,如《捕蛇者说》、《段太慰逸事状》、《童区寄传》、《祭吕衡州温文》等。 二、山水游记创作实绩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作者被贬永州期间,为排遣忧闷,常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并形诸笔墨,其中以永州八记为著。这八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潭记》、《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以及《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另有《游黄溪记》等。 阅柳宗元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的悲剧命运,但多数情况下,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 柳宗元还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境传给世人,以免贻林涧之愧。他要用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才情,去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借以安顿他那悲哀苦闷的灵魂,并从中获得些许凄美的怡悦。 三、山水游记的两大特点 1、不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把自己的悲愤积郁的情感寄托于其中。 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牢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以处休、观妙。从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 散文 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 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膺时,憎 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 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 地表现自然, 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 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 会突出地感觉到, 其中呈现的大都 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 接象征手法, 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 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 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 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 物的真实描摹, 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 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 感指向。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 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 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 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 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 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 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 ,美的文学。他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划,

古代山水散文的意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山水散文的意境 篇一:浅析《醉翁亭记》的优美意境 浅析《醉翁亭记》的优美意境 《醉翁亭记》是北宋诗人欧阳修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描写他谪居滁州的闲适情思,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学习和借鉴他的优美意境对学生古典文学的赏析大有裨益。优秀的散文应该创设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范畴,是浸润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风光秀丽的图画美,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让人赏心悦目。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乐”字,醉中之乐,它是文章的主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则表达了纵情林木,醉意山水之意,这也是作者的真意。因此,作者凭借神奇的“意”渲染了优美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意相融,意与境相谐。可以说,《醉翁亭记》的优美意境,作者独运匠心,画龙点睛,集中表现在以下四

个方面。 第一,山水相映之美。欧阳修妙笔下的醉翁亭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群山相衬,一泉环绕而过,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别具一番风光。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阁闻名。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副画中,山水亭阁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造了山水诗一般的优美意境。 第二,朝暮变化之美。欧阳修描写的醉翁亭朝暮变化景色有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郁郁葱葱的林木被薄纱般的雾气所笼罩,朝阳喷薄而出,霞光万道,雾散露消,一片清新翠绿。傍晚,日薄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运用传神之笔,勾勒出山间朝暮的不同美景。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美;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雾之气。 景色变幻,色调有别,观察既深且细,妙笔生花,再现了山间早晚景色相异之境。 第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以醉翁亭为中心,进一步挥洒笔墨,描绘四季景色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儿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这四时也”,的确是传神之笔。作者精心选取最富有韵味的景色: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秋风萧瑟,枫叶霜红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春光如晦映衬了

唐宋散文选读译文全集之唐宋山水游记散文

唐宋散文选读译文全集之唐宋山水游记散文 小石城山记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黄州快哉亭记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得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就变得一泻千里,滚滚滔滔。等到它和南边来的沅水、湘水,北边来的汉水、沔水合流的时候,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到了赤壁下面,江水浩荡,和大海相象。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到黄州,就着他的住宅的西南面做了一个亭子,来欣赏长江上的风景,我哥哥子瞻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快哉”。站在亭子里望到的很宽,从南到北可以望到上百里,从东到西可以望到三十里左右。波涛汹涌,风云变化。白天有来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时隐时现,晚上有鱼类和龙在它的下面悲壮地呼啸。从前没有亭子时,江面变化迅速,惊心骇目,游客不能在这里看个畅快。现在却可以在亭子里的茶几旁坐位上欣赏这些景色,张开眼睛就看个饱。向西眺望武昌一带山脉,丘陵高低不等,草木成行成列,

柳宗元小石潭记写作特点

柳宗元小石潭记写作特点 【原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一作: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篇一: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 第一篇: 活水源记 【明】刘基 ①②③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 ④⑤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⑥⑦⑧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 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

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 【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②槠:一种常绿乔木。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鉤五剑。后又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⑧上人:

东师中国古代文学史(1)15秋在线作业

中国古代文学史(1)15秋在线作业1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包括本科的各校各科新学期复习资料,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V 1. 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A. 《秦中吟》 B. 《秦妇吟》 C. 《古离别》 D. 《乌衣巷》 满分:3 分 2. 《论六家要指》一文的作者是()。A. 司马迁 B. 司马谈 C. 葛洪 D. 张华 满分:3 分 3. 《幽居》的作者是()。A. 王湾 B. 韦应物 C. 王维 D. 宋之问 满分:3 分 4. 《诗经》共有()篇。A. 300 B. 301 C. 305 D. 306 满分:3 分 5. 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作者是()。A. 王昌龄 B. 崔颢 C. 李益 D. 顾况 满分:3 分 6. 下列诗人中是苦吟诗人的是()。A. 刘禹锡 B. 贾岛 C. 韦应物 D. 柳宗元 满分:3 分 7. 《诗经》中的情诗主要集中在()里。A. 《大雅》 B. 《小雅》 C. 周《颂》 D. 《国风》 满分:3 分 8. 李益曾被写入的传奇小说是()。A. 《游仙窟》 B. 《任氏传》

C. 《李娃传》 D. 《霍小玉传》 满分:3 分 9. 七律的第一大家是()。A. 李白 B. 白居易 C. 宋之问 D. 杜甫 满分:3 分 10. 苏秦、张仪的故事见于()。A. 《左传》 B. 《国语》 C. 《战国策》 D. 《吕氏春秋》 满分:3 分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V 1. 《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是什么?()A. 神性与人性相融合。 B. 单纯自然的风格。 C. 表现风格的瑰丽奇特。 D. 语言情味悠长。 满分:4 分 2. 盛唐气象有哪些特征()。A. 崇尚风骨 B. 张扬自我 C. 绮错婉媚 D. 展示胸怀 满分:4 分 3. 《诗经》作品的收集方式有几种()。A. 献诗说 B. 采诗说 C. 集诗说 D. 编诗说 满分:4 分 4. 元稹的创作有哪几种类型()。A. 古题乐府。 B. 艳情诗。 C. 悼亡诗。 D. 闲适诗。 满分:4 分 5. 与白居易同时对乐府诗作出贡献的还有( )。A. 李绅 B. 元稹 C. 张籍 D. 王建 满分:4 分 6. 唐诗以外有哪些文学样式()。A. 唐代散文 B. 唐代小说 C. 唐五代词 D. 唐代变文

中国古代山水记游文言文A版

中国古代山水记游文言文A版 【学习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熟悉古代游记散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理解并翻译文段中的关键语或典型句。 【知识概述】 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佳作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许多作家就是因为一篇游记散文而傲视文坛,历久弥新,许多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心态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使多少文人对那一片神奇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比如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具有儒家情怀的为政者奉为“圣经”,抬头捧读;比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成为骈体文的登峰造极之作,千古传颂;比如苏轼,一篇《前赤壁赋》,不仅使黄州这个小城名闻史册,成为旅游胜地,而且文人骚客每每落寞之时,总要反复诵读,以释放心中官场羁旅的无限愁怀;比如张岱,一篇《湖心亭看雪》,不仅反映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微妙情趣,也成为文人赋闲生活的浮华若梦……不用举很多例子了,我们已然了解,古代游记散文十分重要,它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文人难解的百结愁肠。 【典型例题】 1.《兰亭集序》文采斐然,此中不少用语成为成语。如“,”用来形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表示观赏景物,心旷神怡;“”,表示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表示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而“”则被用来比喻文人雅兴。 2.翻译横线上的的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解题指津】 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在山水里既能看到了美丽、挺秀、超拔、奇怪、幽微,又在山水里看到了非山水所能承载的东西,这是入世的牵挂、个人的性情。所谓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就是既依赖于山水,又超脱于山水,在山水里看到了超脱的人生万象。这真是一种奇妙的高峰体验。 山水自有格,无处不成景。山水里有自足的的美丽和清净。许多人沉浸在这个世界中,娱情山水,陶醉其中,并且用生花妙笔,极尽所能地去描绘它,赞美它。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都

散文游记12篇

散文游记12篇 篇一 清晨,泥土的气息夹杂着草木的芳香,分外宜人。雨后初晴的空气,总是格外清新。抬眼远望,天空那轮升起的新日, 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把天边渲染成了红色。恰巧又逢周末,于是叫上几个好友,来一次连城山游。 我们迎着朝阳出发,一路上,饱吸着略带湿润的清新的空气,一阵阵的晨风送来了野花的香味,简直沁人心脾。到了连城山脚下,抬头仰望,山峦跌宕起伏,苍茫葱郁,在清晨的雾色下,若隐若现,像一个巨人静卧于青天之下,让人不自觉想快快投入到他宽厚的怀抱。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伸向山顶的阶梯往上爬。一路上都有爬山的人们,走的慢的,被我们超了,快步小跑的,超过了我们。但是随着山路的明显变陡,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们几个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索性就地而坐,休息一下,顺便舒展一下筋骨,看看风景。抬头望去,山路两旁,松竹成林。远处的山峰高插云间,如一把穿天银剑耸立在云雾之间,真是壮观。 歇了一会,继续前进。看一下好友们,有的用手抱着两旁的岩石、树根,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往上攀;有的还一边擦着汗水,一边不时地望山顶;有的大声喊着“加油啊!”给大家鼓劲儿。我一手攀着旁边的栏杆,一手支撑着膝盖,艰难地向上爬,每爬一步,不仅腿要用力蹬,胳膊还要用力拽,还得忍受着屁股的疼痛。 刚翻上了一个小坡,前面又是一个高的陡坎,我急得皱着眉头,

思考着解决办法。突然,看到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在山的怀抱中随心所欲地来回穿梭,上下奔跑,亲亲树叶、尝尝野果。这时候的孩子们,情绪激昂,满脸涨红,已然成了欢乐的天使。看着他们,我也找到了动力,带着同伴们的鼓励,直冲山顶。我提着灌满铅似的双腿,攀上陡如悬梯的山道,穿过一座座山头,终于站到了最高点,来到了宽阔坦荡的山顶。放眼望去,山下美景,一览无余。终于体会到了诗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种心境。 细细观望,更是美不胜收。近看,暗棕的杉林、翠绿的松柏,构成了一丛丛不同的色彩。远看,田间的小路阡陌相交。那盛开的油菜花,铺满了绿色大地。我们商量了一下,一排站好,向对面的青山呼喊,看谁的回声更清脆,更响亮。“喂,你好吗?”“连城山,我来了!”……多种声音在山间回荡,或重或轻,或尖或细,每一次都会搏得我们齐声的欢笑。 美景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夕阳也渐渐的褪去了它血红的色彩。而我们只有带着这份不舍,沿着来时的路向山下走去。此时,扑面而来的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槐花的香甜、夜来香的馥郁,更让人神清气爽。走到山脚的时候,夜暮也开始降临了。看到不远处的灯火,回望在暮色中的连城山,犹如一幅壮美的暮色山景图。 篇二 几番暴雨洗后的天空漂着点云沙,透着格外蓝的天,江水猛涨了2米多,快淹到防洪岸沿了。漩窝阵阵,波涛滚滚,原本清澈的水,现在漂浮着枯树枝、菜叶等杂物向下游冲去。几位早来的泳友,已经

唐代山水散文代表

唐代山水散文代表 【篇一:唐代山水散文代表】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 塘月色》等。《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c.《过故人庄》的作者是唐代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著名的山水 田园诗人。 d.《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作家,代 表作有话剧《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 塘月色》等。《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c.《过故人庄》的作者是唐代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著名的山水 田园诗人。 d.《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作家,代 表作有话剧《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 科目:初中语文题型:单选题下列各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c.《过故人庄》的 作者是唐代孟浩然,他与王维并称为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d.《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话剧《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 【篇二:唐代山水散文代表】 【 - 散文】随着山水诗的兴起,山水文也渐渐多起来了,特别到了唐代,出现了独立的完整的游记散文,自此以后,这一古代散文的重 要支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如下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古代著名的游 记散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 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 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