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息吧,人间没有真理

安息吧,人间没有真理

安息吧,人间没有真理
安息吧,人间没有真理

她终于解脱了,她死了,自杀死的,那些人个个都想欺负她,羞辱她,折磨她,威胁她,她自杀死了,夜间12点自杀的,用剃须刀片割腕,床单上流的全是血,生命到了尽头,她终于解脱,秀珍,我知道你不想选择这条路,你是活的太累,你的一生除了冤屈就是委屈,每次都是哭天喊地无处喊冤,面对强大的势力,你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打工者,打工的苦命女人,人人看你弱,都想用权势把罪名加到你的身上,面对势力,面对现实伴着你的只有默默的流泪,冤屈,哭天喊地无处喊冤,想要忘记过去从新生活,可是那些人不放过你,他们处处羞辱暗骂,你真的累了,累了背负太多的罪,被人羞辱骂不能说一个字,还被人威胁,缘分让你受尽了羞辱和冤屈,使你冰心掉进粪池里,背负了一身的冤屈罪名,又得罪了有身份的人,被人家仗着身份欺负,辱骂,谁叫你让老板的嫂子徐彩菊,看着不顺眼了,被骂羞辱的只有哭,坐在那里哭喊天地喊冤,被人家用权势压迫不能多说一句话,只能听骂,你只是个打工的,在他们看来你比蝼蚁还渺小,在他们面前你就是他们的手中玩具,任他们玩耍,骂名一身,凡事打工的兄弟姐妹请进!!我们被侮辱了人格~受尽了人间的羞辱和冤屈,人家可是住在长河六大队,她听别人羞辱的多,处处威胁你骂你,谁叫你是一个打工的没钱没势力,事实和真理姓权,真相姓钱,他们谁会在乎一个打工女人的尊严和死活,一个对打工生活有所了解的人,或者读过郑小琼诗篇的人,应该知道她的耻辱感绝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她有一首诗的题目就叫《耻辱》,其中写道:我们在废纸上保持古老而优雅/内心灌满了耻辱,我们的羞愧来自沉默太久太深/我们在痛苦中宽恕脆弱的灵魂,习惯了沉默的/耻辱,还要我,过早的/抛下青春与愤怒,我们的人生正被时代删改或者虚构/在字的横竖间闪烁着耻辱的斑点。

这种清醒的耻辱感,不仅是一个叩问人生处境的好诗人所必须具备的敏感,也是一个追求有尊严的生活的普通人所应该持有的警惕。我曾在一个讨论会上坦白过,作为一个时评作者,当我谈论那些敏感话题时,尽力寻找一些巧妙的角度,小心翼翼地遣词造句,做到既擦边又不犯规。朋友们总是夸奖我的这种经验和能力,而我却每每感到耻辱。这种耻辱感让我稍觉宽慰,因为它证明我还没有完全堕落成一个寡廉鲜耻的人。

《菊花与刀》的作者本尼迪克把日本文化称为耻感文化,而把西方文化称为罪感文化,说罪感文化强调发自内心的自省和忏悔,而耻感文化则依靠外在的戒律和舆论的约束。中国有学者由此发挥,分析了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根源。后来中央提出了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又有学者认为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论语》中随处可见对耻辱的告诫,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孟子提到耻辱更是激愤,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其实,羞耻之心乃人之常情,无论是日本人,中国人,还是生活在所谓罪感文化中的西方人,在正常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状态中,都会为违背良心或丧失尊严而感到羞愧和耻辱。《圣经》在强调人生而有罪的同时,也多次提到耻辱或羞辱,如正义使国家强盛,罪恶是民族的耻辱,凡过路的人都抢夺他,他成为邻邦的羞辱。像小说《红字》中描述的脸上刺字那样的羞辱刑,一度在西方社会也普遍流行。当代南非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一部代表作就以耻作为书名,写出了殖民冲突历史对个人生活的污染和扭曲。

耻辱感是人类捍卫尊严的基础,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动力,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和认知能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丧失耻辱感的时候太多了,很多人为自己的麻木不仁而心安

理得,为自己的犬儒混世而沾沾自喜,甚至为自己的坑蒙拐骗而洋洋得意。良知被出卖,灵魂被收买,历史被遗忘,真相被隐藏,规则被扭曲,律法被践踏,并不是多么罕见的事情。

如果说诗歌与人的灵魂有关的话,那么耻辱感更是诗人和作家的守护神。那么,中国多如牛毛的诗人和作家中,有多少人保留了郑小琼那样清醒的耻辱感呢?在我看来,有些作家不仅自己无耻,而且还大肆宣扬无耻文化,矫揉造作,阿谀奉承,篡改历史,粉饰太平。

而一些由作家组织、为作家服务的机构,本身就是耻辱的制造者和施与者。例如,一年前,郑小琼曾参加当地文学院合同制作家竞聘,却因为申报选题调查打工者的生存状况不够主旋律而落选。当她获得官方的主流文学奖之后,机会又不请自来。在我看来,这前后遭遇,本身就是打工者和诗人的一种耻辱。

凡事打工的兄弟姐妹请进!!我们被侮辱了人格~受尽了人间的羞辱和冤屈,你累了,你走上了这条路,我只能为你祈祷,王秀珍一路走好,去那个没有压迫,没有冤屈,没有伤的天堂,你说过有个人他永远你都不会知道他是她的骄傲,是你的炫耀。你的人生真的可笑,留在你灵魂里的人竟然是你不知道名字的人,她只知道当时你妈喊你时是三个字的名字,她没有听清,她给你取名张斌,其实她真的真的好喜欢那个对着她笑的人,但是她有好多心疼,她知道她的张斌知道她的名字,是他妈告诉他的,其实笑起来的张斌最帅,她要你记住她喜欢你的笑,都喜欢你的笑,你的笑让她心醉,所以你要多笑让所有看到你的人都心醉,现在她死了,我们都希望她一路走好吧,她说她永远记住你也忘不掉,她很想对你说好久不见你还好吗?那份感觉你忘不了,那段回忆你忘不了,你曾对他们说过他们是你今生最美的缘,你站在他们的门口说的,在你心里他和他的爸妈都那样的好,秀珍的老师,秀珍说她很想念你们,想到你们她会哭,

认识他是她今生的荣耀,虽然她知道他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尊严面子践踏她,

抬高他自己。可是她想

说他是她今生的自豪,她在向所有的人炫耀张他有多么多么的好,

多么多么的了不起,多么的高傲,多么的正直,今生遇到他她倍感荣耀,

在她心里是多么多么的好,她想所有的人说她的张他那么的好,

可是她心中明白,。说不定他在羞辱她抬高他自己,

虽然她知道男人是不值得她留恋的,

不值得她回忆的,可她现在就想说遇到那么优秀的他是她今生的自豪,

想到他她会流泪,虽然她知道天下乌鸦一般黑男人没好货,

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尊严面子践踏喜欢他的人,无情无义没良心,

女人是他们的垫脚石,可以垫高他们。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任何真理,既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指导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真理。要知道其指导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必须知道客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也叫绝对真理,是指真理作为主客观的统一,其内容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其发展具有无限性。具体来说,绝对真理包含两方面涵义: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主客观的统一在其所适应的范围内是不可否定,不可推翻的,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主观在向客观无限地走近、接近,这是绝对的。绝对真理存在于无限的时间过程中,而不是存在于某一有限的时间点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二)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使我们能够把真理和谬误区别开来,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别开来,使我们在思想中对真理具有坚定信念,但不能因此而走向独断论。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真理同时具有相对性。 1.从范围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整体中某一部分,片断的正确反映。真理不是对整个世界或宇宙大全的认识,任何真理都不能穷尽对无限世界的认识。这一点表现出真理的相对性,局限性。

2.从程度上看,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正确认识都是近似的。就是说,和客观的符合只是一定程度,一定水平上的符合,不是丝毫不差的符合。这表现出真理的相对性。因此,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与时俱进性,从创立开始就不断的完善和深化,体现出真理的相对性。 掌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因而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鼓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已经“过时”的自由化观点,或者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真理不用发展的教条主义观点都是错误的。 由于真理在广度上的有限性,条件性,因而任何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相对真确的反应,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化和发展。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马原知识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马原知识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在人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已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价值的特性主要有: 第一,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因为人的所有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因为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的内容。 第三,社会历史性。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第四,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维性和全面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是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意义的判断。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第一,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的作用。 第二,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第三,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指引,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观点评析 观点一: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的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有另一种更好的或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这种观点不太合理。 科学知识是是非常广泛的一个包括了太空探索、科学历史、生命科学、军事科技、科幻世界、健康饮食、科普学术等知识。当然也包括观察积累,形成感性的认识。 而科学理论,是对某种经验现象或事实的科学解说和系统解释。它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严密论证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一种感性认识。而这种感性认识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科学知识作为真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相对性的。任何真理,任何科学知识都会,它只能对无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例如历代学者关于加速度的研究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生活中的常识,在同等条件下金属片比纸张下落得快,得出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他们的重力决定的,物体越重,重力加速度越大,下落得也越快。这个认识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在当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 可是两千年以后,另一位物理学家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他根据不同重力的物体几乎同时落地的事实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

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此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而后世的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可是它还有发展的空间,爱因斯坦证明了牛顿力学的局限性,它只在宏观低俗的情况下适用,当涉及一些高速或离子等物质的运动的时候,就不太科学了!此时物体的质量会发生变化,而爱因斯坦不仅提出了那囊括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的相对论。 由此可见,尽管任何真理都包括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任何真理,任何科学知识,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的作用范围都是是有限的,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 观点二:科学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科学确是这样一种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地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加以改正。 这一句话也不太合理。 科学真理的正确程度是有限的,是相对的。第一句话,体现了科学的相对性,但是它完全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割裂了二者的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地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成果;而价值是具有一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人的需要的意义,是人们在实践中改造世界的成果。真理和价值所表示的实际上是客体在实践中对于主体的一种关系:真理是主客体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价值是主客体在实践中形成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真理和价值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认识这一点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遵循真理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满足人的需要”。无论何种实践,只有把“按科学规律办事”和“满足人的需要”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真理尺度:指制约人们实践的外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所谓遵循真理尺度,就是指实践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用人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即真理来指导实践,否则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 价值尺度:指制约实践主体即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规律和规定性,具体表现为人的需要和要求。所谓遵循价值尺度,就是指实践要按人的需要和要求办事,要用真正反映了人的需要和要求的价值目标指导

实践,否则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于是,我们看到,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例如,我们建筑一幢居民大楼,一方面,要遵循真理尺度,要根据建筑学的力学、材料学、施工方法等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做,否则大楼就无法建成,即使建成也会因达不到设计的标准和要求而带来严重后果;另一方面,还要遵循价值尺度,要根据人们居住对房间布局、采光、保温、通风、给排水、出入通行等要求去做,否则大楼再结实人们也不会满意。 再如,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也同样要遵循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提出的衡量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其实就是改革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其中“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有利于综合国力提高”是真理尺度,它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水平,因此改革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其中“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是价值尺度,它揭示的是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要求,是否能满足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需要,因此改革要符合人民的价值要求。不符合上述哪一方面要求的改革实践,都不能说是成功的。 总之,成功的实践必然应该是两个尺度的统一。由于真理尺度的容就是真理所揭示的容,而价值尺度的容也就是价值所表现的主体的要求,因此,我们也可以简单地说: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 ——国商08121006 严姝世界著名的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在1901年提出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罗素是用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来表达这个悖论的:一个夸口不与别人竞争的乡村理发师宣布:他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自己刮胡子的人他当然就不给刮。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自己,他是不是应该给自己刮胡子;如果他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根据他的宣布,他是不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可是,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宣布,他又必须给自己刮胡子。从形式逻辑来看,理发师是处在一个逻辑两难之中这说明:任何一件事,都是有相对存在的一面的。如果把事物相对存在一面的界限扩大,像理发师所做的那样,那相对存在的另一面,必然失去存在的根据,变成谬误,陷入矛盾,出现悖论。同任何事物一样,真理的存在,也是如此,也有相对性的一面,即真理也存在着相对性。 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指真理存在有一定的条件与根据或范围,也就是具有存在的界限。我们知道,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就有一个对于客观事物反映的正确程度,反映的相对条件,所受到的历史限制等问题。这就是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存在的。理发师刮胡子,所谓真理,就是在不包括理发师本人的条件下才成立,没有这一点,这个刮胡子的真理就动摇了。科学上的这种事例是屡见不鲜的。如达尔文进化论所提示的生存竞争规律,对于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适用的。如果把这一规律搬到社会领域,像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所做的那样,它就变成极为荒唐、极为反动的了。从哲学上看,宇称守恒定律的普遍性之所以被推翻,就是在于任何一个真理,都有存在的界限,有一个相对存在的范围。 真理的相对性还有一层意思:从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的角度看问题,则真理是一个认识的历史过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如在原始社会,人们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又经过长期实践,知道一切磨擦都能生热,再后来则知道机械运动转化为热运动的道理。人们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最终最完善的绝对真理前进了一步,接近了一步,但仍有一个距离。因此,每一个具体真理,因为它和绝对真理还有一个距离,所以是相对的。相对真理的另一层意思是说,由于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由于客观事物在广度上与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所以,一个真理的适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 真理的相对性还有第三层意思。由于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无穷无尽。所以,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因此,每个具体认识阶段,每一个认识意义,都是相对的。洪秀全出生的时代,他只能认识到内忧外患的旧中国被封建官僚买办和地主阶级残酷剥削与压榨的现实,促使他举行建立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由于那个时代的中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远不曾出现,他就认识不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真理。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因为在这之前,资本主义不存在,工人阶级不存在,就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条件,马克思主义也就无从产生。 真理又是绝对的,就是说,认识了客观真理,就是反映了客观实际。客观世界是绝对的,因此,真理也是绝对的。例如,我们先是发现了分子,后来又发现了原子,这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只能如此,所以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是,每一个发现,都是在认识客观世界中,前进了一步,和客观世界的绝对存在,又更加符合了一步。因此,每一个真理的存在,又是无条件的,由于是处在通往绝对的路程上,那么,在这个位置上,就也是绝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的又一层意思是指人的认识有一个向客观实际逐渐接近深入,向绝对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全部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在两千三百年前,阿基米德建立起静力学定律和著名的阿基米德浮体定律。这样的真理适应了当时建房、造桥和造车造船的要求。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绝对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表明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无限性。对此应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第前进一步,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这也可以从两方面为理解: 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对事物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总是具有近似的性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在这个意义上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两重特征。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二是它们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在这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个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在一种范围和条件下正确的反映,在另一种范围或条件下,变成了不正确的;在某个特殊的范围和条件下变成了绝对的正确反映。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或约对性的相互过江和相互转化。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对立统一,是一切现实的具体的真理及其发展的辩证法,这一辩证法存在于真理性认识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形态之中。 而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也表现为两个基本的方面: 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这是指: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一、简答题 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 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 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相对性即具 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应的对象是有条件的 、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辩证关系如何?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4、简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 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简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区别:内涵不同,1、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作方式。2、出现的时间不同。商品经济出现在前,市场经济出现在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形成市场经济。 联系: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2、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的商品经济客 观要求的资源配置方式 6、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 产能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 动对象。三是劳动者。生产能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 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 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 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辨 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 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8、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坚持了辨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9、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

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陈霄峰5080309557 F0803016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然而,这是不是说真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条件下都是绝对正确的呢?人们获得的真理性的认识是不是不需要再向前发展了呢? 不是的。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真理就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在于它的正确性,即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然而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范围变了,条件变了,原来的认识就不再是真理,而是谬误。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曾举过一个很通俗的例子说明真理的条件性。他说:如果问,下雨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要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不可能的,而应当给一定的条件。比如问:当谷物播种完毕,接连五个小时下雨,这雨对谷物有益吗?这时,如果回答是有益的,这就是正确的回答。可是,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这雨对庄稼是有益的吗?这时就应当回答,是有害的。这也是正确的回答。而离开一定的条件,不好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从这里可以看出,真理性的认识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立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原来正确的认识就可能变得不正确。因此,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它那个时代条件下是正确的,只有不断得到发展,才能适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下面我们看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例子。 在19世纪的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时,曾经得出过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只能在大多数国家,至少在欧洲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才能胜利。到了20世纪初期,列宁又得出一个与此相反的新结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取得胜利,而可能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这两个结论,究竟哪个对呢?我们说,两个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由于它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历史条件。 19世纪的中期,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竞争的上升阶段。那时,世界殖民地尚未瓜分完毕,资本还可以向空白地区扩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发展到激化的程度。因此,单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就会被国际资本的联合力量击败。正是根据当时这种具体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才得出了上面那个结论,这个结论在当时是正确的。 可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列宁在研究帝国主义时,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表现得异常明显。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比较晚的国家有可能利用最新的科学成果,迅速地、跳跃式地赶上和超过老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夺取更多的资本输出市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这时殖民地却已被瓜分完毕,老的帝国主义国家又不肯放弃自己原先霸占的殖民利益。这样,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就只有通过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战争势必使帝国主义的力量互相削弱,从而在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上造成薄弱环节,个别国家的无产阶级就有可能从这个最薄弱的环节突破帝国主义阵线,首先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所以说列宁的这个结论也是正确的。 这个例子说明,真理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真理的绝对性我们把它称为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我们把它称为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就是说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及人的思想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真理,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2)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 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 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主体正确反映客体,主观认识符合于客观实际,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项反复才能完成,表现为一个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着人们主观认识和客观发展具体的历史统一。 任何真理同时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相互渗透相互联结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有绝对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就其任何具体真理就其正确反映及其规律而言,它具有绝对性,是绝对真理。就其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而言,它又具有相对性,是相对真理。绝对和相对,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伴而生,即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 第二:辨证转化 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辨证转化。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处在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列宁指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界限是受历史条件限制的,但是这个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我们向它接近也是无条件的。”人类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推移的过程。毛泽东说“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的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所以说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界限是相对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可以辨证转化的。二者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且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不断由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88046

根据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 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表明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无限性。对此应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第前进一步,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这也可以从两方面为理解: 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对事物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总是具有近似的性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在这个意义上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两重特征。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二是它们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在这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个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在一种范围和条件下正确的反映,在另一种范围或条件下,变成了不正确的;在某个特殊的范围和条件下变成了绝对的正确反映。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或约对性的相互过江和相互转化。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对立统一,是一切现实的具体的真理及其发展的辩证法,这一辩证法存在于真理性认识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形态之中。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并用这一原理阐明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为掌握真理的绝对形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本学期马克思主义课程上学习到的关于真理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同时,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尽管真理内容的体现或者表达存在于主观的认识范畴内,但其实质是不依赖于人意识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也就是说,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不以阶级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没有阶级性。这里真理的一元性的含义是肯定真理的存在,同时真理只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l)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l)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

试述真理及其真理检验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主观思维与客观对象相一致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思维中的正确反映。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就其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应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实践检验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是绝对的。在任何情况下,只有实践才是鉴别真理与谬误的客观标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一,凡经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新的实践可以丰富它、完善它、发展它,却不能推翻它;第二,即使一时的实践还不能对某些认识作出检验,但无限发展的实践,终将会对认识是否是真理作出确定的检验。 实践标准又是相对的。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一,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检验和发展人的认识;第二,即使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检验过的真理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之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答题模板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之真理的绝对性与 相对性答题模板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一、是什么 真理的特征: ⑴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客观性,是无条件 ⑵相对性(具体性)——有待深化,有待拓展 ⑶二者联系:任何真理都是两者的统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二、怎么讲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真理: 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教条主义、机械僵化 怀疑科学、诡辩论 三、怎么干 辩证唯物主义:做工作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原理:在工作中把理论和实践不断加以结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理论中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 材料特点:讲一个曾今的真理,现在失灵不奏效了。 例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是什么: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都是客观真理,是无条件的;真理具有相对性,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和深化拓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怎么讲: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真理:反对绝对主义,教条主义、机械僵化;和相对主义、怀疑科学、诡辩论。正常事物坠入河中一般都顺流而下,能在下游被人们找到。但是有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坠河之物密度小于水。石兽密度远大于水,原先的结论和真理无法再指导这次的实践活动。所以庙僧第一次打捞失败,没有顺利招到石兽,夸大真理绝对性的绝对主义错误。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的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并举一例说明之。 怎么干: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做工作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把理论和实践不断加以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理论不断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实现与时俱进。 举例:考研的学习方法不同于其他考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是什么: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二者的关系 怎么讲: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真理;反对绝对主义,相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要求我们····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同时,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因为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表明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无限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的前进一步,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对事物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总是具有近似的性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在这个意义上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两重特征。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二是它们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但在这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个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在一种范围和条件下正确的反映,在另一种范围或条件下,变成了不正确的;在某个特殊的范围和条件下变成了绝对的正确反映。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或绝对性的相互过渡和相互转化。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对立统一,是一切现实的具体的真理及其发展的辩证法,这一辩证法存在于真理性认识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形态之中。 在全面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时,我们既要坚持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绝对性: 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第二,每一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不断发展的真理越来越全面、深刻的反映客观实际,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第一,就认识深度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对象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的认识也有待深化,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第二,就认识的广度而言,每一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正确反映。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的认识也有待扩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二、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它们是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属性。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渗透的; 第三,真理是一个从相对向绝转化的过程,每一真理都是人类认识从相对走向绝对的无穷转化过程中的环节。承认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就是坚持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之所以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这是因为: 第一,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本身就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所以作为人们对物质世界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也就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第二,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所以作为人类的认识成果,真理也就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第三,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所以被实践标准检验的真理也就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三、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以辩证的态度对待科学真理。 第一,要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统一起来。真理的绝对性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真理去指导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真理的相对性告诉我们,科学真理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坚持一要坚持,而要发展的科学态度。既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真理,就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对他的正确态度就必须是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第三,要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只讲绝对性而否认相对性是绝对主义,其典型表现就是教条主义;只讲相对性而否认绝对性是相对主义,其典型表现就是主观真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