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香港和台湾学校的公民教育_肖寒

浅析香港和台湾学校的公民教育_肖寒

60

2011年07月

湘潮湘潮(下半月)2011年07月2011年第07期(总第360期)

浅析香港和台湾学校的公民教育

寒刘

清(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

长沙410081)

要:香港和台湾的公民教育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又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对两地学校公民教育的特点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在德育教育方面吸收其合理因素,以更好地培养我们的接班人。

关键词:香港;台湾;公民教育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 (2011)-07-0060-02

香港与台湾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传统的东

方文化都有着不可割离的承联关系,两地同样都经历过特殊社会历史变迁,接受过西方文化的注入与影响,因而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相同之处。然而,两地受各种因素的干涉与影响不同,影响力度也不一致,因此在许多方面又存在差距。研究他们在学校公民教育上的特点和方法,对于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的建设和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一、两地公民教育的共同之处

1.进行教育改革,制定全球化公民教育的目标

香港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使小学和中学的学生提高公民的责任感,培养全球化公民,使学生能够欣赏人类文明,了解世界的多样性,给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用公正的观点判断分析世界性问题。台湾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六个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不同传统国际团体的理解与尊重意识,要求学生对不同民族和文化有基本的理解和尊重,了解全球网络作为信息传输和交流的媒体给台湾人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了解国际热点问题和国家间的冲突。

2.重视公民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的本土化特色香港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加强学生对本地历史的了解,如在中学历史课中加入香港当地历史的内容;1998—1999年课程中加入香港独立专题和香港历史,这些新的、有关地方历史的教学内容列出了香港发展的不同阶段,展示了香港几个世纪以前传统的乡村生活至21世纪的现代生活的变迁,教学内容比例占初中历史课的五分之一。把本地的主要语言——广东话和闽南话作为初级中学的教学用语。由于曾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学校的教学语言主要是英语。1997年回归后,一些学校采取混合语言的形式教学,用广东话来解释英语的教学内容,使用英语编写的教科书,组织英语考试。香港教育司要求223所本地公立中学逐渐使用汉语教学,在中学一年级允许114所学校仍继续使用英语教学。这样,使用汉语教学的学校数量激增,而普通话也被定为一门核心课程而且是公共考试科目。台湾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增强地方化特色。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的一些社会团体、学校开始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使学生了解当地的方言、历史、艺术、文化和现代的发展状况,并把这些内容加入正规课程中。有些学校以选修课、课外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国民教育。允许学校中使用地方方言作为教学语言。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每周至少上一次地方方言课,可以接触到三种地方方言中的一种——闽南话、客家话或任何一种土著语言,共占其语言教学内容的20%~30%,初中学生可以选择一种地方语作为选修语言。台湾的宜兰县首先在初级中学中教授闽南话,并规定学生可以在学校讲方言。

3.两地公民教育社会价值的多元性

香港和台湾都被迫受到殖民统治,都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既有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又有西方的宗教价值观及西方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念。在中西文化汇聚、兼容并蓄的自由社会下,民众的社会价值观也就呈多元化的特点。

二、两地公民教育的不同之处

1.香港的公民教育突出体现中国特色,而台湾的公民教育强调“国家性”

国旗象征着一个国家的领土和主权,香港政府要求公立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在一些重要场合,诸如国庆节、劳动节、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和学生毕业典礼上,悬挂国旗,举行升旗仪式,音乐课上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另外,调整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专家对原有的教科书内容进行修订。如1997年香港交接前后同一出版社发行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修改了有关中国的内容,写明了香港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对教科书中有关台湾的内容也进行了修改,不再把台湾称“中华民国”,而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而台湾的课程内容强调其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特点。要求小学四年级到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台湾地理、1945年以前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1945年以后台湾的社会和政治发展、台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亚洲地区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台湾人民被赋予了双重职责,既是过去又是未来的主人—“新台湾”的捍卫者,抵抗任何来自外部世界的军事和政治威胁。

2.台湾重视灌输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价值观,香港则注重整合的中西文化

收稿日期:2011-6-25

作者简介:肖寒(1987—),女,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刘清(1987—),女,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台湾在公民教育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儒家伦理道德文化的灌输,讲求以“仁”、“义”为主的伦理道德教育。究其原因:其一,从历史源流来看,台湾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直受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台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续、继承与发展的结果。其二,国民党退居台湾后,对其在大陆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强调传统文化与“三民主义”的紧密联系,注重传统文化“家”“国”观念和党派集体意识的灌输。其三,因历史的原因,日本在台湾统治时期曾推行殖民文化,国民党为了尽快摆脱和消除日本占据时代对台湾思想文化的严厉控制和影响,进一步稳定社会,巩固其政权,树立其威信。国民党只能依靠传统文化,把它作为统治台湾人民的工具与武器。正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台湾的公民教育也就纷纷强化儒家的伦理基本精神。表现在台湾学校的公民教育中,教材都是围绕生活与伦理而展开,高校在文化的选择和认同方面更重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非常注意延续本校的历史传统。而香港在英国入侵以前,推行的自然是传统的中华伦理教育。1841年英国统治香港之后,英政府经办学校,便开始推行以传教为中心的西方文化及社会价值观的教育。这样,在香港的公民教育中,表现出极强的中西方文化整合性的特点。一方面,香港殖民政治体制的落后性使中国封建意识占据重要地位,传统的伦理道德还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封建意识中的不关心社会、对政治淡漠的思想还影响着青年一代,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也在香港人身上得到继承和发展。但是香港毕竟又是一个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社会,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对他们的原有观念和意识形成更直接更现实的冲击。因此,他们一切讲究实际、讲求行为后果的功效和功利,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有着成长的现实土壤。“西化力量”即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对香港学生的思想有着更深的影响。两种文化交融和碰撞的结果,导致香港社会在价值观的多元性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受英国管制一百多年,西方文化的深入影响,使香港社会具有非常明显的现代化意识;另一方面,虽然长期经历西化过程,却又有着非常明确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捍卫者。

三、借鉴与思考

1.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发展基本公民能力,真正协助学生社会化

首先,以培养合格公民为主旨的课程,本质上要求课程应以社会性而非政治性为第一性,公民教育应在“强调政治性的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强调社会性的道德教育,社会性发展是第一性的,即道德是在社会性发展基础上建立和成熟起来的”。因此,相关课程应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不断扩展公民教育的内涵,重点是加强对世界的理解,不仅做国家的好公民,更要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至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内容,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加强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重点应该还是民主社会、多元世界对于个体公民最普遍和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公民概念的核心要素是公民资格,它是国家对其成员身份地位的法律确认。公民资格的核心要素是公民素养,它是公民取得和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条件。公民素养在内容上包括个人素养、家庭素养、他人与群体素养以及社会素养。个人素质主要包括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以及勤劳、自尊、自立等个性素养的锤炼。自由意识是民主社会基本的价值观,只有个性自主和人格独立的公民,才能独立思考和判断,也才能负责任地参与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中;家庭素养主要是一些爱家、爱社会、爱周围世界等观念的树立和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家政知识;他人与群体素质主要是培养正确对待他人的态度与合作的精神与能力;社会素养除了包括政治素质外,还有经济素养和文化素养。经济在当今社会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每个社会成员都会参与其中。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及其与每个公民的密切关系,因而有必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教给学生较为系统的、最为基本的经济知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文化素养则是强调不同文化的异质性或统一性以及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最后,加强多元文化观教育,注重发展学生多元能力,特别是批判思考的能力。上世纪90年代,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人们谈论的主题,多元文化也从政治上与策略上成为对学校课程内容的一种支配力量。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不仅来自内部各民族文化的碰撞,还来自于外来文化的撞击、交汇与融合。特别是大力抓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当下,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培养正确的多元文化观念,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批判性思考是创造的前提,创造常常是从批判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课程建设应把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民主的、相互依存的世界中的公民素质作为根本目的,把培养学生使其具有适应全球化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知识、反省思考能力、做决定的能力等多元公民能力作为社会科课程的主要任务,这不仅是社会科课程内涵的本质体现,更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内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注意加强课程内容与结构的一贯性与综合性

公民教育的相关课程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因此应注意课程结构的整体架构问题。课程应按照学生所能接触的周围世界的内在逻辑顺序逐步按一定层次扩展。另外,综合课程也不是单纯学科的分与合,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是随着学校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的,是随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层次性的抽象化和形式化的变化而变化的,即层次愈高,知识愈抽象,愈脱离生活。因此,在低年级的课程结构中,综合课程比重应占较大比重,随着年级的提高,综合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比重应逐渐降低,分科课程所占比重应逐渐提高。这样,才能向学生提供一个细实清晰且其内部构成比较细密、联结比较有序、边界比较清晰的社会概念,学生的社会性也才能切实得到发展。此外,还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强调育人为本,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中心来思考问题;二是强调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使教育回归生活,使学生有多种参与和体验的机会;三是强调思考性与启发性,便于学生自主参与和探究。给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健全人格。

责任编辑:黄玉谨

肖寒刘清〉〉〉浅析香港和台湾学校的公民教育

6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