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家庭团聚签_csc

德国家庭团聚签_csc

德国家庭团聚签_csc
德国家庭团聚签_csc

团聚签成功经验整理(他山之石)

1:732014年8月德国公派携签(家庭团聚签)成功经验分享

2014年8月德国公派携签(家庭团聚签)成功经验;我们是在上海签证的,2014年8月6日面签,20;一携签的概念;起初,对“携签”这个概念很模糊,因为在德国大使馆;“由于我在签证准备前期一直受家庭团聚签和携签之间;(1)携签是一种签证形式,而非一种签证类型;;(2)携签最重要的是签证的同时性,即,被携签人要;(3)携签要准备的材料就是家庭团聚签里需要的材料;

2014年8月德国公派携签(家庭团聚签)成功经验分享本人是2014年国家公派去德国读博的(四年)。老婆本科学历,工作一年。2014年5月份,公派录取结果出来后,就开始准备携签的事。这一路上真心不容易啊,不过还挺顺利,下面将我们从准备到签证下来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毕竟异地很辛苦,能一同出去就一块出去啊。

我们是在上海签证的,2014年8月6日面签,2014年9月5日签证下来,个人觉得只要材料准备齐全,就不会有任何问题。签证过程也很简单,没有老外,也没有语言测试。。。。

一携签的概念

起初,对“携签”这个概念很模糊,因为在德国大使馆网站上根本没有这个签证类型,只有家庭团聚签,所以当时就很凌乱,直到在“ABCDV”网站上看到一个帖子中关于携签的解释才恍然大悟,引用如下:

“由于我在签证准备前期一直受家庭团聚签和携签之间关系的困扰,特此进行一下说明,希望能帮助到和我有相同困惑的朋友。如果我们进入德国大使馆网络主页,在签证相关信息中,我们会发现长期签证里没有携签这种类型,没错,携签更像是一种签证的形式而不是官方签证类型,所以说如果你是因为另一半的原因要前往德国超过6个月,那你的签证类型就应该选家庭团聚签。而携签是指你爱人携带你一起同时办理签证,他是学者签,留学签等其他签证类型,你是家庭团聚签,也就是说携签的重点是你俩办理签证的同时性。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携签和普通的家庭团聚签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最大的好处在于使得办理流程简化,且降低了家庭团聚签一方的难度和加快了获得签证的速度。我和老公9月5号同时在北京办理,9月30号两本办好签证的护照同时发出,10月18日同时到达德国。签证从受理到发出历时25天,虽然不是最快的,但我俩都觉得十分幸运。之所以对两种签证方法的差别有那么大的体会,除了自身的经历,很巧的是

还有另一对朋友夫妇的经历形成了对比。他俩中男方是我老公的同学,女方想去德国陪读,我们这两对夫妻签证类型上完全相同,不同在于她老公属于比较积极那种,一早就把自己签证办好了,他老婆是在他的签证下来后才开始办的,也就是说她办的是一般的家庭团聚签,而不是携签。于是她的材料在寄到德国后,还需要当地人事局对他老公的情况作出核实,要求他老公配合提供一些材料和办理一些手续才可以,这其中的细节我不甚清楚就不多说,但需要说明的是她的受理时间是9月3号,比我和我老公的早两天,地点也是北京大使馆,但一直到了10月底我和她联系她的签证都没办妥,最后是12月中下旬才到的德国,中间历时超过两个月,而且还请了他老公的导师帮忙出面向德国当地人事局进行说明,兜兜转转,不过万幸的是最终还是办下来了,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但介于其间的难度,个人觉得要是有条件可以选择的话,还是携签会比较省力。”从上面可以总结出:

(1)携签是一种签证形式,而非一种签证类型;

(2)携签最重要的是签证的同时性,即,被携签人要和携签人(你老公或老婆)同一时间去签证,而非对方先办过签证,然后你再单独去办;

(3)携签要准备的材料就是家庭团聚签里需要的材料。

二、携签所要准备的材料(每年可能都不一样,以大使馆公布的签证材料为准)

我和我老婆的签证材料是分开的,而且在面签时先审核我的,然后再审核我老婆的。

1、本人的材料(这些材料要按照一定顺序从上到下排好,这里我没有按顺序写,可以根据大使馆上的要求去排好):

(1)签证预约单

这个很重要啊,德国签证必须要先在网上预约,我去读博,所以预约的是留学签证,留学签证在7、8月份留学高峰期很难预约(上海很难,北京和广州就不知道了),不过上海这边的可预约时间每天早上6点都会更新,所以你可以起早点刷。

(2)RK1200表+55条声明

这个表直接在大使馆网站上可以下载到, 55条声明和RK1200表在一起,下载后都在同一个pdf里,直接打印填写就可以了,用德文。小木虫上都有模板。

(3)本硕学位、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我提供的是本硕学位、学历证书的公证件,因为我要到国外读博,一般读博的话学校注册时都需要提供公证件,所以签证时候我也就直接提交了公证件。根

据大使馆上的说明和其它同学的签证经验,签证的时候其实是不需要提供公证件的,直接拿上原件和复印件就可以了,如果你是硕士毕业,那么只需要提供最高学位、学历证书就可以,本科的可以不提供。

(4)3张白底照片

使馆上说用护照照片,但是好像我国的护照照片尺寸和德国签证要求的尺寸不同,所以你最好按照要求重新拍一下,具体尺寸不记得了,可以去查下。。。

(5)保险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这个我是在ABCDV网站上,找一个叫“猫哥”的人办的,你先在ABCDV论坛上找到他邮箱,然后发邮件给他,他会发一个表让你填,填完以后再邮件发给他,过几天就会收到他寄过来的保险证明,到德国后激活即可,获得保险证明期间,不需要任何花费。

(6)护照原件及数据页复印件

这个就不用说了。。。

(7)德文个人简历

小木虫上有模板。。。

(8)德文动机信

这个网上也可以下到模板,或者你用中文或英文写好后到淘宝上去翻译(淘宝比较贵吧,20元/百字),也可以找你会德语的同学或老师帮忙(9)CSC奖学金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如果是公派留学的,就是CSC奖学金,如果不是,比如那边老板提供生活费,那么你就让那边老板给你提供相关的生活费证明

(10)你德国老板给你发的offer原件及复印件

这个一定要有原件,英文或者德文的均可,不过最好是德文的

(11)照会和经济担保原件及复印件

这个找留服直接开具

(12)自保金存款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这个需要重点说下,如果是携签的话,那么国家给的1200欧奖学金是不够德国两个人的生活费标准的(实际上1200欧完全够两个人花费),德国这边规定每人的月均生活费要达到670欧/月的标准(每个地区不一样,相差不大),所以两个人的话就是1340欧/月,所以你需要再单独存140欧/月的钱。具体存多长时间,请见下面。

办理这个自保金证明必须在德意志银行办理,上海这边的德意志银行办理自保金时间是在周一到周五上午9点到11点,下午不办理的。所以去之前最好准

备好所有的需要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德意志银行官网上都有,包括一些注意事项,可以去下载看一下。

办理自保金时必须以你的名字开户,因为办理时需要录取通知书(offer),而一般被携签方是没有的。当时准备好所有材料一大早就过去了,当出示我的C SC奖学金证明时,柜台的妹纸说你的1200欧完全够了,不需要再存钱,然后我就和她说明了还要带上我老婆一起过去,按照德方的670欧/月的标准,还不够,还需要存点,然后她才反应过来,然后拿着计算器算了下,说只需要先存一年的就行,也就是140*12=1680欧。这里要说下这个1680欧,这些钱是你最少要存的,你不能存的比这少,但是可以比这多,根据之前在论坛上看的经验,存的越多越好,比如你存2680欧,那么,其中的1680欧是要被冻结的,但是剩下的1 000欧你可以自由支配的。我当时存了4500欧,其实少存点也没关系,有一个同学携签就只存了3000欧也过了,根据自己经济情况而定。最后柜台妹纸给了我一张单子,说这个单子上有那边德意志银行的账号和地址,还有一个编号(这个编号很重要),让我到其它任何一家可以做境外汇款的银行,把要存的保证金打过去就可以了,注意,德意志银行不负责存款,只负责开户,所以你的保证金要到其它银行去存,我是去中国银行存的,当然也可以去其它银行。在中国银行将4500欧存入了单子上的德意志银行后,一个星期后就收到柜台妹纸的电话,说可以去取自保金存款证明了。

2、我老婆的材料(这些材料要按照一定顺序从上到下排好,这里我没有按顺序写,可以根据大使馆上的要去排好):

(1)签证预约单

被携签人也一定要预约啊,之前在论坛上看到,说只需要携签人预约一个就行了,可能说的是其他城市,但是在上海,你必须要给被携签人也预约一个,否则不让一起进的。。。时间只要是同一天就行,不一定要在同一时间,比如我预约的是上午10点,我老婆的是上午9点,我们9点50到签证处的。

和我的留学签证预约不同,她的家庭团聚的签证预约就;(2)RK1200表+5 5条声明;这个表直接在大使馆网站上可以下载到,55条声明和;(3)我老婆的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老婆是本科毕业,工作一年,为了保险,把她的本科毕;这里说下为什么要提供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4)3张白底照片;使馆上说用护照照片,但是好像我国的护照照片尺寸和;(5)我老婆的保险证.

和我的留学签证预约不同,她的家庭团聚的签证预约就好预约的多,因为办理的人很少,基本上进入网站后,就直接可以预约时间了。但是一定要注意,要和携签人(你的老公或老婆)预约的时间在同一天,而且最重要的是一起去提交材料。

(2)RK1200表+55条声明

这个表直接在大使馆网站上可以下载到, 55条声明和RK1200表在一起,下载后都在同一个pdf里,直接打印填写就可以了,用德文。小木虫上都有模板。

(3)我老婆的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

老婆是本科毕业,工作一年,为了保险,把她的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也公证了(根据大使馆上,其实可以不公证),所以提交的也是公证件。

这里说下为什么要提供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因为我老婆没有时间考A1,所以就没有使馆要求的德语语言证明(A1),但是在大使馆网站上也说明了,具有某些条件的申请者可以不提供德语语言证明(A1),其中有一条就是,申请人如果具有至少四年的本科学历,就可以不提供A1德语证明,当然如果是硕士、博士,就更不需要了。

(4)3张白底照片

使馆上说用护照照片,但是好像我国的护照照片尺寸和德国签证要求的尺寸不同,所以你最好按照要求重新拍一下,具体尺寸不记得了,可以去查下。。。

(5)我老婆的保险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这个也是在ABCDV网站上,找一个叫“猫哥”的人办的,你先在ABCDV论坛上找到他邮箱,然后发邮件给他,他会发一个表让你填,填完以后再邮件发给他,过几天就会收到他寄过来的保险证明,到德国后激活即可,获得保险证明期间,不需要任何花费。

(6)我老婆的护照原件及数据页复印件

被携签人的护照,这个就不用说了。。。

(7)我的护照数据页复印件

携签人的护照。

(8)我的CSC奖学金证明复印件

如果是公派留学的,就是CSC奖学金,如果不是,比如那边老板提供生活费,那么你就让那边老板给你提供相关的生活费证明

(9)我的offer复印件

老婆提交的材料中有关我的一些材料都是复印件

(10)自保金存款证明复印件

就是之前我办理的那个自保金存款证明。自保金存款证明复印下和CSC奖学金证明放在一起

(11)租房证明

这个很重要,也要重点说下。其实根据经验,携签只要钱存够了,然后这个租房证明有了,基本上就能过了。

理论上说,我还没有去德国,所以不会有租房证明,但是签证需要,那没办法,就得提前去找房子了,幸好我师姐已经在那边,帮了大忙,她在那边帮忙找了一个房子,32平米,让房东开了一个租房证明(电子版的)。一定要注意,德国对住房面积也有要求,人均住房面积要达到12平米(每个城市都不一样,这个就得你自己去查了),所以两个人至少要24平米的房子,所以32平米绰绰有余。

(12)我老婆的结婚证双认证原件及复印件

由于老婆要被携签,所以,只需要公证她的结婚证就可以了,先是到当地公证处公证结婚证,公证好以后就是双认证,双认证可以找专门的代理机构去办,也可以自己直接到相关部门去办(如使馆之类的),不过一般你办公证的地方可以帮你代办双认证(每个地方不同),我老婆的双认证就是在在公证结婚证的公

证处代办的。在面签的时候,把这个双认证证书的原件收走了,最后和签证一并寄回来了。

(13)户口原件及本人数据页复印件及其德文翻译

老婆的户口本和她数据页的复印件,翻译的话不需要找专门的公司翻译,也不需要盖章,论坛上有模板,可以下载下,改改就可以。

(14)德语学时证明

由于没有A1证书,又担心只有本科学历不保险,于是就让老婆在本地的一个德语培训机构报名上了几天课,总共90个学时,培训费1000块钱,相对来说很便宜了。。。最后培训班用中文和德语给开的学时证明。

三面签过程

上海这边的面签很简单,没有老外、没有语言测试。。。。就像在银行办理业务一样,一个窗口,收材料的人用中文问你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去那干什么、待几年之类的。。。

说下情况,今年9月老公公派博士后来德国至少一年,我想与他同行(之前看的帖子都是需要老公到了德国家属才可以申情过来的,事实上我们可以同时拿到签证一起来德国的,而且前后两个星期而已),本来我就不想自己一个人飞,而且毕业了正好也没事,为啥要干等?于是我去大使馆提交资料的时候一直强调希望与老公同行,但是我老公是因公护照,这就表示他的材料是由外交部提交给大使馆,我则是因私护照需要私人提交。如果你们都是因私护照,一起去便是,应该更好办些。

我们都分别提交了两次才成功,因为第一次老公的材料不齐。所以各位要充分准备各类材料,我就不多说了,ABCDV网上很多,还有具体的填写方法,在这里我非常感谢猫哥对我们的帮助。言归正传,我主要想说的是,我最后能成

功拿到和老公一起的签证,除了运气还有我老公的邀请信上是有我的名字的,而且工资也还可以,各方条件满足。最重要,不要单独递交材料。

今年7月底我老公向单位提交了材料后,我马上预约大使馆去提交,但因为他的材料不足,大使馆未收到,所以我去也白瞎了,直到我老公的材料到了大使馆,而且表示愿意等我的材料到了,再一起提交,于是大使馆工作人员扣下了老公的材料,直到我去,然后把我俩的材料一起向上交。

另外由于老公的工作性质,我免去了签证费,免去了德语语言要求(做了英语测试,就两句话,简单)。2周后顺利拿到签证,大使馆的人都替我们捏一把汗,因为时间太短。我的一个朋友也是家团(她老公已经在的过了)花了一月才拿到,所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到了德国换了长期居留证,可能是RP好,正赶上2013年9月6号实行新政策,家庭团聚30-36类的,直接给了无限制的工作签证(签证上有Erwer bstaetigkeit gestattet 字样,意味着不但可以工作还可以自主经营),之前一直以为家团不可以工作,现在我也可以选择工作或者自主经营了,不过我还是选了学习德语,不会德语在德国会生活不方便。

最后,我想说的是,家庭团聚并非只有老公先去德国家属才可以申请,你们要想一起同行,一定要提前准备。祝大家顺利。

老公在德国读博士。向德国驻广州使馆申请家庭团聚签证。2月10日下午面签,3月2 7日出签,3月31日签证到手。以下是一点个人经验:

关于第2条:面签递交材料的时候问过了,申请表可以英文填写。

关于第4条:户口的德语翻译可以在网上找模板,自己翻译。

关于第5条:医疗保险证明。在穷游网上购买了90天的安联保险,起始日应和申请表上第12项的始时间一致,将电子保单彩打即可。

关于第6条:结婚证书的公证、双认证。先去广东省广州市南方公证处办理有德文译文的结婚证书公证件,再去广东省外事服务中心办理该公证件的双认证。可搜索官网,上有办公地址、时间和咨询电话。办理结婚证书公证要求双方的身份证、户口,如果配偶在国外,提供护照页(个人信息页、签名页)复印件;申请人持有的结婚证。领取的时候说要拿去办德国签证要求的双认证,他们会把一份装进信封并写好介绍信装进去,盖上骑缝章。信封表面就是去办理双认证的地址。办理双认证,需带身份证、装有公证书和介绍信的信封。此项花了

约3周的时间。

关于第9条:由于老公属于科研工作者,自己出具了研究生毕业证书的英文公证件,因此没有提供德语语言证明。

此外,老公还给我寄来了如下资料:TK保险(意味着我去德国以后也可以加入该保险,不过,还是买了旅行类的90天的安联保险)、他的护照信息页、居留证、居留卡、户籍登记证明、工作合同、近6个月的工资单、住房合同。

面签的时候,我是用中文回答问题的,中国VO在一旁帮我翻译。但是可以的话,尽量自己用英语和德国VO交流,这样可以体现你的英语交流水平,也可以使交流更方便。问的问题大概是:你为什么去德国?你去德国干什么?你和你老公什么时候结婚的?怎么认识的?确定关系多久了?

最后,祝福大家也都顺利~~~

德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德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德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1、让孩子了解世界的黑暗面学会自我保护 和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德国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出了名的强。德国的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呢?磨难营是他们的法宝之一──让孩子参加一些近乎残酷的训练活动。或许你会觉得这么做很残忍,德国父母却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因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坚强。 2、孩子要放养不要圈养 德国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既不附属于家长,也不依赖家长。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也具备独立的思维。 3、教育孩子独立不能舍不得 在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并且必然成为一棵大树。而在长成大树的过程中,园丁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例如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的好性格与好习惯、给予孩子鼓励、培养孩子的自我及主动争取表现的精神等。 4、自制甚于控制 德国人富有,但是绝对不奢侈,所以德国每年的平均消费都不会很高,这主要得益于德国父母从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德国孩子从小就养成了非常好的理财习惯:不乱

花零用钱、随时去银行存钱,即便玩游戏的时候也很节省。 三件小事看中国与德国教育孩子的差别(一) “妈妈,我想要一块巧克力糖!” 这一天,在德国的一家超市里我听到了这句在国内经常听到的撒娇声。 “这里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会影响到别人的。这星期我们计划要买的东西已经全在这里了。”说着,这位德国妈妈指了指她的购物筐,“如果你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块巧克力糖的话,你可以去买,如果没有那你就只能放弃了。” 我静静地听着,感觉很难想象这是在跟一个可能只有三四岁的小孩在说话。只见那个孩子眨了眨双眼,无奈但却顺从地跟随着妈妈去了收银台。 试想,这一幕若是发生在中国,大多情况下是会以家长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妥协为结局的。而这对母女之间却没有任何的责骂与哭闹,德国家长都习惯于将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德国的孩子们也不像我们的孩子那样将哭闹作为自己达到目的的“武器”。在德国,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我去过的私人家庭,都很少听到家长的责骂或是孩子的哭喊,你能听到的,只是他们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对话交谈。 (二) 在中国,小孩儿上高爬低是大人们最为担心的事,生怕万一不小心摔着孩子。而在慕尼黑的奥林匹克公园里,我却碰见了一位“胆大”的父亲。 慕尼黑的奥林匹克公园依山而建,有很多陡坡和山路。在公

家庭教育优秀案例17个小故事资料

家庭教育优秀案例17个小故事 教育孩子,首先应该做一个有教养的家长。在家里要孝敬孩子的爷爷奶奶,让孩子知道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要遵守公共道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育孩子不要在同学中去比阔;要让孩子有羞耻感,同时,要知错必改;要养成团结协作的好习惯,在社会上乐于助人。 教育孩子,就应该做一个有进取心的家长。要教育孩子“勤”字当先,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进步;要教育孩子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失败和挫折,不要逃避责任;要鼓励孩子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遇事不人云亦云,而是拿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育孩子,就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要建立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不要动不动就以家长自居发号施令;在发现孩子的长处时要及时表扬,相反,在发现他的行为规范出现偏差时,要及时批评;要杜绝言行不一致的事情,如自己邀人在家里打麻将,却叫孩子关起门来做家庭作业,效果怎么会好?! 我会用几个故事来教育孩子。以下,就是我教育孩子的几个故事。 1、土拨鼠哪去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因为痴迷于电脑、电视、小说等往往放松了学业,忘记了最初的追求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给他们叫这样一个故事: 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了一只白色的兔子,兔子飞快的向前奔跑,三只猎狗围追堵截,兔子急了,“噌”的一下爬上了另一颗大树。兔子在树上,仓惶中没有站稳,一下子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兔子乘机逃跑

了。 故事讲完后,教师要问学生:“这个故事有问题吗?” 学生可能说: “兔子不会爬树。” “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 ……直到学生找不出问题了,教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 趁学生思考之际,教师由此引发话题教育学生:“土拨鼠,猎狗追求的目标,可是由于兔子的出现,猎狗改变了目标,我们的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打了差,土拨鼠竟在我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在追求人生的目标中,我们有时会被风光迷住,有时会被细枝末节打断,有时会被一些琐事分散精力,在中途停顿下来,迷失了方向,或走上了歧路,从而了最初追求的目标。 “同学们,人生的路很长很长,既有奇花异草的诱惑,又有山峦叠嶂的阻挡,你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不要忘记你最初追求的人生目标。” 2、鹅卵石与钻石 “为什么我们非要学习这些没用的东西呢?” 这是当老师的所听到的学生们的抱怨与质疑中最常出现的一句话。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妨给学生讲这样一个寓言: 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的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旨意。

德国妈妈的育儿心得_家庭教育

德国妈妈的育儿心得_家庭教育 1、怕什么缺乏主见,孩子必须无条件遵守家庭规则 以前我看育儿书上讲,不要对孩子说“听话”,而是应该鼓励孩子有自己的见解,不然就会容易形成服从权威,缺乏主见的性格。但是在德国家庭中,孩子是必须听从父母话的,而且必须服从规则。这里的听从,主要从行为举止上来讲。比如吃饭必须坐在饭桌上吃,不可以靠在椅背上。不可以玩食物,也不可以浪费食物。吃完自己盘子里的,再拿新的食物。公共场合说话声音要小,不可以影响到其他人。大人说话时,不可以随便插嘴。玩完玩具,要整理好。诚实,不找借口。遵守时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更是融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总之规矩很多,但有一条很有“特色”,那就是不可以哗众取宠。如果童童故意做出一些吸引大家注意力的奇怪举动或声响,都将被漠视。几次之后,自然不会再犯。渐渐地,童童就发现,自己遵守规矩,举止文明,更能得到长辈的鼓励和嘉奖。而让孩子遵守规矩,行为有界限,和她拥有自己的主见其实并不冲突。

2、谈什么亲密关系,孩子自己能做的父母绝不代劳 在德国,很少看见祖父母全权照料孙辈的。因为,老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会为了孙辈而扰乱自己的生活,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比如,童童的奶奶每年都会出国旅游,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外享受金色晚年。所以,这与国内的爷爷奶奶或主动或被动抚养孙辈的情景完全不同。德国家庭,更加注重每个人的独立空间。这与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他们认同:自己能做的事,绝不麻烦别人。记得有一天,童童坐在花园里想玩剪纸,抬头便对我说:“妈妈,帮我把剪刀拿来。”我起身便去,可是找了一圈却没找到。童童此刻有点不耐烦地冲我嚷嚷:“就在厨房里的台面上嘛!”我转身,准备再去。此时,奶奶发话了:“童童可以自己去拿,不要麻烦妈妈,因为你知道在哪里。”顿时,我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为她代办太多,从而纵容了她的依赖性。而我,也一步步地失去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变成召之即来的老妈子。长此以往,家庭关系就有失去平衡的危险,孩子成为中心,对父母的付出习以为常,认为父母为她所做的一切理所当然。在德国家庭中,孩子只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并非中心。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绝不代劳。

论德国家庭教育权

论德国家庭教育权

论德国家庭教育权 摘要:德国当代民法典中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法律意义上的养育义务和监护权利。“家教”的立足点在于培养后代“自我意识”的形成。家庭是独立、完整的法律实体。国家保护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使其免受不法侵害。家庭教育权包括教育和抚养两方面的内容。教育的法律含义是:对后代心理成长的培养,和调动一切合法的施教因素,对未成年人到达法定成人年龄(18岁)之前的监护。而抚养的法律界定是:对后代生理和发育方面的照料,包括营养卫生、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等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属于思想意识形态的内容。 关键词:教育权;法定代理人;监护;养育;家庭; 引言

用。父母如逃避养育责任,则不能以维护其基本权利为由,阻挠国家为保障下一代身心健康,所施行的合法干预。[2]宪法不仅确立了德国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准则,同时也制定了与西方伦理相适应的,公民之间的行为规范。其中的一些条款也可用于调整父母的教育观念、方式与孩子人格自我发展愿望之间的矛盾关系(《基本法》第2条第1款)如获得基本权利的法定年龄问题及宗教信仰问题(《基本法》第4条):参加宗教活动必须获得监护人的认可。未满14岁的儿童,不能自愿选择宗教信仰。《德国民法典》第104—113条将未成年人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7岁以下)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7岁以上、18岁以下)。并规定未成年人所作的意思表示,必须取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凡未经其同意(事先)所订立的合同(法律行为),须经其追认,方可生效。按照这些规定,7岁以前的孩子原则上不允许单独购物;7—17岁的孩子只能从事与自身智力水准相适应的民事活动,而且大多还要经过父母的允许或认可;如15岁的孩子不能自作主张去当广告模特儿;16岁的女孩子如怀孕,自己没有决定是否堕胎的权利等。[3]这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论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 一、西方各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节约自强的美国家庭教育 许多美国的父母在孩子十八岁以后将会不再负担其生活费,他们会注重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才能够尽快使孩子获得自食其力的本领。这些美国家庭教育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市场经济的理念,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有偿工作,以便于将来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氛围,那里的孩子们也随之崇尚自己挣自己花。而美国社会相对宽厚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令父母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安全感,他们不需要过于向孩子施加奋斗的压力,而是让他们能随着自己的天性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长大成为独立的个人是美国家长家庭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他们会鼓舞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根据调查,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是不拿零用钱的,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获得零用钱,大约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3]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这位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十分紧巴巴。他家账本扉页上记录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分花销的来龙去脉,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如果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更少。洛克菲勒解释说,

“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这句蕴含着他人生经验的话,就像他的财富,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磨练吃苦的英国家庭教育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语又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总的来说,英国人性格恪守传统,他们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即严谨而且爱独居,为了自己获得独立自由而愿意吃苦耐劳来换取理想生活。英国的青少年,从小就体验送报、打工等劳动的辛苦,这本身就是磨炼吃苦精神的绝佳途径。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撒娇,赖床时要父母三请四催说尽好话,英国的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而言可能难以接受,甚至觉得这样对待孩子太过于冷血残忍。英国的教育理念受其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加之英国属于发达国家,社会制度相对健全,社会福利较丰厚,这也减轻了国内人民不少负担。对于他们而言,受教育成为了选择之一而非必由之路。他们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选择自己要学习的方向。从英国国内市场看,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相对更宽泛,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专业技术在英国是非常实用的香饽饽。所以英国的家长们不局限于要求孩子在学问上有所建树,他们更重视自己的孩子是否可以独立负担其生活,顺利在社会中立足。

德国的家庭教育

德国的家庭教育:你并非要得第一不可 当今世界,各国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如何帮助孩子成才,如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据德国《家庭与教育》杂志的一篇文章介绍,德国人对如何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父母自己如何对孩子言传身教有独到的见解。他们坚持认为,家庭在孩子的成才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你并非要得第一不可” “我的爸爸很早就让我知道:我并非一定要得第一不可。”来自德国,现在北京大学读中文的里求(中文名)说,“在我失败时,他总是告诉我,他对此感到很平和,他认为我比成绩要重要得多,但是他的确很希望我能够有好成绩”。 德国人比较注重为孩子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是,他们不希望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他们也会很关心孩子的成绩,但是不会把分数看得比孩子,比实力更重要。从另一方面说,德国人比较注重从情感上渲染孩子,他们很关心孩子,从小就使孩子感到被爱,每次都会鼓励他们去做,做得更好。当孩子成绩不好或是有不良行为时,他们会很认真地去和孩子探讨原因,积极从孩子的观点去考虑问题,而不会给孩子施加压力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他们把孩子置于成绩的上面,而不是成绩要比孩子重要。”里求说,就他在德国待的20多年里,他发现德国人十分善于在家庭中营造

一种教育的氛围。“就以我来说,我的爸爸是一个司机,妈妈是一个公司里的职员。小时候,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不再爱我。记忆最深的是,小学的第一次考试我没有及格。回家去的时候妈妈知道我不及格,但是她并没有骂我更没有打我,只是问我是不是感到功课太重了。她还去学校找了老师,从此之后她更关心我,我有问题总是和我一起解决而不是责骂。我们考试就像是我们一起去考试。”他说,他的同学里面很少有因为成绩原因而遭到父母的虐待。而且,事实上,在德国,父母很少打孩子。 “德国人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动性和自觉性,比如做作业,孩子不会,父母只会鼓励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绝对不会轻易说出答案。”“在我的家,从我上学的第一天起,家里就有一个书房,专门为我留着。而爸爸即使由于工作原因没有钱而要到慕尼黑去打工,但是他生气也不会对我发脾气。他常常告诉我,我不需要每次都做到最好,我并非要得第一不可。但是他们常常要求我自立,不要过于依赖他人。”里求说。他在德国读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考上了柏林大学,之后又来北大留学,他的父母一直都支持他。 “我的今天,完全是父母给我的家教造成的。”里求说。“父母一直都是我的榜样。”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最重要的角色。听听德国人怎么看待父母的榜样的力量的。 特斯,北大哲学系的大三学生,来自德国Frankfurt。今年24岁的特斯成绩优秀。“我的父母自小就让我作决定,他们总是告诉我说,我

国外较有影响的五种家庭教育思想

国外较有影响的五种家庭教育思想 □张美云 教育作为家庭的一项重要功能,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视。这里,笔者想通过介绍国外较有影响的五种家庭教育思想,不只想唤起更多国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更主要的是想为热心致力于家庭教育的家长们提供一些正确的思想和有效的方法。 (一)卡尔·威特的潜能教育 研究和论述家庭教育的思想及其作用时,大多数人会提到卡尔·威特。不仅因为卡尔·威特是近代较早重视家庭教育并取得突出成就的人,而且因为后世家庭教育的提倡者和受益者们或多或少借鉴了其思想精华。卡尔·威特是德国一位乡村牧师,在教育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当他还没有孩子时,就形成了一个信念———孩子必须从婴儿时期开始教育。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小卡尔·威特一出生,他就开始实践其教育计划,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小卡尔·威特8岁时就学会6国语言,并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和化学,数学尤其出色;9岁时进入莱比锡大学,10岁时转入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被授予法学博士学位,并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23岁时出版《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总结卡尔·威特的家庭教育思想,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卡尔·威特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取决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从出生到五六岁这段时间的教育。当然,孩子的天赋存在着差异,但这些差异是有限的。所以,不用说生下来就具备很高天赋的孩子,就是那些天赋一般的孩子,只要给予合理的教育,也都能成为优秀的人。第二,家庭教育应该尽早开始。卡尔·威特认为,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的。这个最佳期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能错过。对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因此,卡尔·威特主张,当孩子智力的曙光刚刚出现时,对他的教育就应该开始了。 第三,语言是早期教育的一块基石。卡尔·威特认为,家庭教育应该从语言教育开始,语言教育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如果孩子不尽早掌握语言,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其潜能。因此,尽早让孩子们掌握语言工具是父母的第一要务。 第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卡尔·威特认为,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只重视身体,孩子将成为四肢发达的可悲的愚人;只重视智力,孩子将成为弱不禁风的病夫或恶棍;只重视品德教育,孩子将成为懦夫,对社会、人类都没用。因此,孩子的教育必须三方面并举。用卡尔·威特的话说就是,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神童或未来的伟大学者,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塞德兹的自由教育 鲍里斯·塞德兹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对当时的家庭教育现状极为不满。他在《俗物与天才》中指出,大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应当教会孩子处处为大人着想,让大人尽可能过安静生活。因此,培养服从、礼貌和恭顺成为十分重要的事。这样,儿童的自由天性就被扼杀了。他们在摇篮时期就被弄得毫无生气,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拒绝生活。这种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循规蹈矩的儿童,他们的特征就是非常听话,总是唯命是从,害怕批评,竭力使自己的举动不违礼俗、不犯过错;他们接受别人教给的东西,而且对这样的东西从不表示怀疑。这些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必然会成为俗物。因此,他倡导自由的家庭教育。他的儿子因接受了这种教育而非常出色:3岁时即已能用母语流利地读写;5岁时开始学习生理学,竟然达到了执业医师水平;6岁入小学,用一年时间学完小学全部课程;因年龄限制,8岁被中学录取因能力超出中学课程,不久即退学回家自修;11岁考入哈佛大学,1914年毕业后随即在该校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塞德兹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的本质是发掘潜能。塞德兹认为,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应该着力于对孩子本身的

【德国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德国人教育孩子的书籍

【德国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德国人教育孩子的书籍 德国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看惯了中国式的教育方法,大概你还没了解过德国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吧,更好的教育孩子的话不妨看看。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德国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德国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1、孩子可以学习感兴趣的学科 在德国有一本有关儿童教育的书,十分流行,叫Struwwelpeter:以很多荒诞诙谐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们最注重孩子的性格、品德培养,很多好习惯也是因为从小家庭教育的结果。 比如自理能力:如饮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训练。 比如规则意识:盛入自己盘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必须先吃完饭菜,才能吃零食。 比如爱心:很多家庭会在家中养小动物、如小狗、小猫,让孩子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懂得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 比如坚强:孩子摔倒后,只要不是很严重,父母不会马上去帮忙,而是让他们学会自己站起来。 2、摔倒自己站起来孩子摔倒要自己站起来 比如尊重:告诉孩子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德国父母很多不会在未经过孩子同意时去翻阅孩子的东西。 比如礼貌:德国父母在寻求孩子帮忙时会说bitte(请),之后会说danke(谢谢)。

比如理财:德国父母会非常严格的控制零用钱数量,会让孩子做些简单的家务以获得零用钱,避免不劳而获。 3、控制孩子零用钱数量控制孩子零用钱数量 比如承担后果:有一个德国母亲对自己总是起晚的儿子说很遗憾,我不能开车送你去学校。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选择是放弃早餐,还是迟到。 比如承担责任:有严厉的德国家庭,如果孩子忘了把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他还得继续穿脏衣服。 4、把脏衣服放进洗衣袋教育孩子把脏衣服放进洗衣袋 比如诚信:德国家长首先会以身作则,并经常会告诉孩子,要遵守约定,不能轻易誓言,答应过的事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到。 比如自信:德国家长非常重视自己孩子的自信培养,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家长都会给与更多的鼓励和赞赏,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从小的自信来源是父母。他们也绝不以成绩的好坏去否认自己孩子在其他方面的优秀。 比如合作:在德国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都会有意的去为孩子们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因为在德国有这么一句话叫做Wer alleine arbeitet , addiert. Wer zusammen arbeitet, multipliziert。(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 德国家庭教育的三大原则 1、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值得借鉴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值得借鉴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犹太人中出现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为什么犹太民族人才辈出?为什么犹太人中有这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这跟犹太人世代相传的独特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 1.引导孩子提出疑问,崇尚创新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布郎是一个美籍犹太人,他曾经说过:“我的祖父经常会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也总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可能这一点是犹太人在教育方面比其他人略胜一筹的地方吧。” 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的东西越多,就越会产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因此在犹太人家庭里碰到放学的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 2.注重早期教育 爱因斯坦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他在童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他既得益于母亲的音乐熏陶,又得益于叔父的数学启蒙,还得益于父亲在他做出了蹩腳的小板凳后仍加以鼓励的情感教育。数学教育培养了他非凡的思维能力,而音乐熏陶则成就了他丰富的想象能力。早期教育决定了孩子以后的发展,因此,犹太父母都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让孩子未来走上一条成功之路。 3.树立远大的目标 犹太人因其民族的特性和所处的环境,普遍都能从小立志,确立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正因为这样,犹太人教育孩子要利用人生有限的时间集中力量去实现一个目标,而且从头到尾,决不气馁,在逆境中做到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成功率才能比别人高。 4.让孩子从爱读书开始 犹太人的聪明和他们爱读书也是有一定关系的。犹太人从来不焚书,即便是一本攻击

不同国家家庭教育的特征

不同国家家庭教育的特征 01-14 A美国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以民主、开放为特征曲,父母是教育的承担者。美 国不象英国那 样注重传统教 育和家长制作 风但十分讲究 礼节。他们的 家庭教育是以 宗教为基础 酌,乐于助人 和为公众服务将受到奖励,同时教育孩子从小就应对身心残缺者给予同情和帮助,并广泛提倡要爱护/J、动物。 B英国 被称为“城塞”的英国其家庭与家庭之间有警密切的交往。人所皆知,英国人习愤每渔星期六下午进行相互间的家庭访问。英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家长制,井强调与近邻国家和社会的友好关系。他们信奉宗教,提倡服务于社会和道纪守法的精神,而这种招神正是在和腔的家庭中自然培植起来的。 C西德

西德的家庭教育主要由母亲承担。德国母亲的重任是在这三方面作出努力:孩子(K5nd)、教会(K5feke)和烹调(Kohe),即所谓的三K义务,这是驰名于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德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于是出现了许多“挂钥匙孩子”这一现实问题。近年来,政府开始对这个问题加以宜视,突出地表现在施行了新的住宅政策,以提供给公民宽杨舒适的住宅来为家庭生活创造良好的环6,从而为发掘更大的教育潜力而不断作出努力。 D法国 法国的教育法令规色家庭作为一个施于儿童正规教育的场所是与学校相并行队法国的家庭生活中充分体现了推祟智慧,遵循合理思想的这一法国民族精神。他们重视儿童对语言的正确使用,约有20%的两岁的儿童在“母亲学校”学习。 虽然在家庭中常使用“反对理性”这一用汛但法国并不否定理性教育。与英国一样,法国家庭教育除了提倡培养清、守积序、礼貌诗人的习惯以外,还十分重视审美情操的培育。 苏联的家庭教育其最大特征是重视为儿童树立楷模——为建设祖国而刻苦奋斗的模范父母的形象。主张要让儿童体会什么是集体感,什么是羞耻感和荣誉感以及什么是劳动的喜悦。集体感的培养主要是建立在家庭成员的团结和统一的基础上,然后使这种感俏逐渐义升为对故乡和祖国的爱。而羞耻感的培育是以自尊心为基础的。 F中国 中国自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与苏联一民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有了显著

值得学习的5大国外家庭教育典范

值得学习的5大国外家庭教育典范 孩子的吃喝拉洒都是早教。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就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与各种学校教育和素质培养相比,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欠缺,已经是我们目前教育再也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下面为总结了值得学习的国外五大教育典范,不妨借鉴一下。 培养儿童的责任感 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0美元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家长[微博]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要是孩子独立行为的结果,就要鼓励孩子敢做敢当。家长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这样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

长。 激发儿童的上进心 爱迪生小的时了侯曾经被他的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是,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这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爱迪生的妈妈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千方百计鼓励他多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爱迪生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大科学家,这与母亲的教育、与母亲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家长的期望对子女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心理学的调查表明,家长期望水平越高,他们子女的智商和学习成绩相应也越高。反之亦然。 捕捉儿童成才的敏感区 在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萝的花瓶。等到麦克斯韦画完交卷时,父亲边看边笑了起来,因为满纸涂的都是几何图形: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几点方法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几点方法 江西赣州第七中学曾昭芸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 教育的过程。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少年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 2、学校; 3、儿童所在的集体; 4、儿童本人; 5、书籍; 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孩子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我觉得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众所周知,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孩子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在青少年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古往今来,许多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

论德国家庭教育权

论德国家庭教育权 摘要:德国当代民法典中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法律意义上的养育义务和监护权利。“家教”的立足点在于培养后代“自我意识”的形成。家庭是独立、完整的法律实体。国家保护其教育功能的发挥,使其免受不法侵害。家庭教育权包括教育和抚养两方面的内容。教育的法律含义是:对后代心理成长的培养,和调动一切合法的施教因素,对未成年人到达法定成人年龄(18岁)之前的监护。而抚养的法律界定是:对后代生理和发育方面的照料,包括营养卫生、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等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属于思想意识形态的内容。 关键词:教育权;法定代理人;监护;养育;家庭; 引言 如果说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由家长(父母或其它抚养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社会的伦理要求,以言传身教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话,家教权(法)则是为保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权益,针对这一活动确立的最低行为规范。在德国民法实施之初,家庭教育被定义成“父母暴力”(Gewalt)。早在黑格尔时代,家庭被视为一个“伦理实体”。家庭教育作为家长的天职,仅在于使(子女)服从。经过了近一百年,这一定义已被修正为“父母关怀”(Fuersorge)。概念的演变本身已说明双亲与子女关系的历史性进步。 一、教育权利 德国宪法(《基本法》)第三条规定:父母对其子女的抚养和教育有所谓“天赋之权利”。而首先应履行责无旁贷的义务。[1]按照联邦宪法法院的解释,这项条款旨在保护家

庭教育不受公权力的非法干预。国家只起监督家教的宏观作用。父母如逃避养育责任,则不能以维护其基本权利为由,阻挠国家为保障下一代身心健康,所施行的合法干预。[2]宪法不仅确立了德国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准则,同时也制定了与西方伦理相适应的,公民之间的行为规范。其中的一些条款也可用于调整父母的教育观念、方式与孩子人格自我发展愿望之间的矛盾关系(《基本法》第2条第1款)如获得基本权利的法定年龄问题及宗教信仰问题(《基本法》第4条):参加宗教活动必须获得监护人的认可。未满14岁的儿童,不能自愿选择宗教信仰。《德国民法典》第104—113条将未成年人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7岁以下)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7岁以上、18岁以下)。并规定未成年人所作的意思表示,必须取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凡未经其同意(事先)所订立的合同(法律行为),须经其追认,方可生效。按照这些规定,7岁以前的孩子原则上不允许单独购物;7—17岁的孩子只能从事与自身智力水准相适应的民事活动,而且大多还要经过父母的允许或认可;如15岁的孩子不能自作主张去当广告模特儿;16岁的女孩子如怀孕,自己没有决定是否堕胎的权利等。[3]这些限制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放宽,但父母仍要担负相当的教育职责。 家庭教育权的基础是父母与子女的法律关系。按《德国民法典》第1589条的规定,这种法律关系又源于自然的血缘关系。除此之外,还可用收养或过继的方式,确立法律上的亲权关系(第1741条)。原则上,继养父母与身生父母一样,在家庭教育方面履行应尽义务,享受合法权利。[4]不过,法律在由“婚生”或“非婚生”而确立的亲权关系之间,划定了明确界限,从而使这两种养育权实际上有所不同。如第1592条规定了婚生的前提条件,也就意味着父亲的教育权自始有效。而新增第1600条规定:非婚生子女的父亲包括教育权在内的一切法定权利始于“亲子确认”或“法院裁决”之后,没有溯及力。然而,按照德国的法理,教育权并非仅由血缘关系引起的法律结果,而是更多地基于相互的赡养义务(第1601条:直系亲属之间,有义务相互维持生计),例如,父母可以给予其子女为抚养义务所涵盖的财产。同样,子女享有费用补偿请求权的父母,也可以从子女财产中拿出为履行该义务所必须的款项,转到自己名下(第1648条)。在平时生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亦有相互辅佐与照顾的义务(第1618a条),如子女必须承担部分家务劳动(第1619条)且属家教之一部分。而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其潜在的意义远远不限于此。如上所述,既然教育权利是赡养义务的直接法律后果,现已作重大修改的第1626条和已废止的第1705条在“婚生”和“私生”之间作了明确区分。前者规定,婚生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由父母亲共同行使;后者规定,私生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由母亲行使。[5]婚生父母原则上对其子女(未成年)具有同等养育权利,任何一方都不允许无故放弃此种法定责任。因为,这既是一种权利,同时又

德国孩子的家庭教育一

德国孩子的家庭教育一 德国是原料缺乏的国家,今天它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虽然主要依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但家庭教育与职业引导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德国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孩子是一个活泼的完整的人。德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婴幼儿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力和义务,政府对幼儿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 德国80%以上的孩子对自己的印象颇好,特别是他们感激父母在人格、修养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欣赏的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勤奋、认真、按计划办事、言而有信并值得信赖。 尽管德国家庭普遍较富裕,但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相对独立的习惯。与东方的孩子相比,他们较少有依赖他人的意识。大部分孩子在中学阶段就有打工挣钱的经历,特别是在假期。中学毕业或到一定的年龄后,孩子们会在父母的指导和自己的选择下离开家庭或家乡到外面去开创自己的生活道路。 父母们在家教中十分注意孩子成长关键时期的指导。 1、孩子出生后,父母便给孩子一个银行账户(在德国5马克即可开一账户)。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财以便懂事后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和打工钱。 2、从蹒跚学步起就开始注重孩子坚强性格和参与意识的培养。孩子跌倒后,父母不是赶紧去扶,而是不断地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为陶冶情操,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是手工活动,如家庭布置、花园布局以及机器维修。

3、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遇到的个人问题和烦恼增多,父母注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既说出自己的观点,又尽量去理解孩子。 4、在择业问题上,尊重孩子意愿并加以适当引导,确保孩子有一个自己喜爱的职业。 德国孩子的家庭教育二 所周知,德国是印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爱护动物。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 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并与它们游戏,有条件的还需作好“饲养记录”;正式入学后,孩子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篇章关于被教师推荐为范文的壁报发表。 此外,小学生们还热衷于利用自己积累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

德国人的“向善”教育_家庭教育

德国人的“向善”教育_家庭教育 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幼儿园也不怕麻烦,饲养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过程,有条件的还须做好“饲养记录”。 孩子正式入学后,他们的日记或作文中,则会常常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作文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发表。此外,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也是德国小学生一项常见的有意义活动。 德国的中小学校还经常开展有关“善待生命”的讨论会或作文比赛。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须接受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能被送去心理医生处作进一步的治疗,因为德国人认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绝不能熟视无睹。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 同情、帮助弱小者也是德国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种重要内容。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

盲人、老人穿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宽容待人”被德国人普遍认定为一个人“善良品质”的另一侧面。一个叫雪丽的7岁小女孩,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了好友梅芙的无端的抢白大丢面子,因而试图作一次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提示和启发下,雪丽没有急着以牙还牙,而是通过和梅芙的谈心了解到:当时梅芙喂养的一只小兔子突然病故,心情十分沮丧,才出现“出言不逊”的举动。在经过一番“将心比心”后,雪丽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也更为深厚了。在对孩子作“善良教育”时,德国人也十分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对那些中小学校校园里出现的恃强欺弱的“小霸王”,校方反对态度之鲜明、打击力度之大,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西方国家。 据悉,凡经过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会果断地予以开除,接着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门”专门给予强制性管教。一名小学校长严肃地指出:今天的“小霸王”,日后兴许就成了又一个祸国殃民的希特勒! 对于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的血淋淋的暴力镜头,德国人倒没有视之为“洪水猛兽”。他们认为,只要注意引导孩子不是以“欣赏”而是以“批判”眼光来审视这类镜头,孩子们不仅不会泯灭良知,反而会更为痛恨暴力、邪恶和阴谋。 德国制造的武器之精良举世闻名,但时下德国人却并不赞成

德国家庭教育与中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思考--家庭教育论文

中、德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思考 塔城地区李艳 第2014年第二期高级班 2015年3月8日

中、德国家庭教育模式的对比思考-----三个小故事背后的故事 摘要:小孩子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如何引导:溺爱还是放养?穷养还是富样?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尊重、平等、信任、责任 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很多随意性和驱众性, 1. 平等和尊重对孩子一生的意义 故事1:一块巧克力 “妈妈,我想要一块巧克力糖!” “这里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会影响到别人的。这星期我们计划要买的东西已经全在这里了。如果你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块巧克力糖的话,你可以去买,如果没有那你就只能放弃了。” 只有三四岁的小孩无奈,却顺从地跟随着妈妈去了收银台。 如果发生在中国,会怎样? 一种是:买就买,几块钱的事。只要孩子要就给他,怎么也不能亏待孩子。 父母或老人面对孩子的需求,言听计从。 一种是:大声呵斥:买什么买?才吃过。或者:好言相劝: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这两种态度如果是一贯的,孩子会离开,但内心不理解。年岁大了会发生言语顶撞。如果是偶尔的一次,会以家长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妥协为结局。 然而:在德国,家长都习惯于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因为一直处于公平的角度,孩子们也不将哭闹作为达到目的的“武器”。在德国,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我去过的私人家庭,都很少听到家长的责骂或是孩子的哭喊,你能听到的,只是他们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对话交谈。 这样两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谁会规划自己的未来?谁会一如既往的“啃老”?谁会学会各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手段来完成内心的需求? 我想答案一目了然。 2.信任并鼓励 故事2:你一定行。 慕尼黑的奥林匹克公园依山而建,公园内有一个漂亮的足球场。想要看看足球场内部,只有爬上这段很陡的坡路,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显然是困难重重。孩子的父亲走上来拉住他的手说:“来,抓住我的手往上爬,我的男子汉”孩子略带迟疑地慢慢向上爬,快到顶上的时候,这位父亲却放开了孩子的手先跑了下来,并喊道:“我勇敢的宝贝,自己跑下来,你一定行的。” 孩子先是一惊,但听到了爸爸的鼓励后小心翼翼地走了下来。这时夫妻俩一起抱起儿子,亲吻着他,称赞着他。父亲放下儿子后,捧着他的脸说:“这一次不要依靠别人的帮助,自己爬上去,怎么样?” 对于这个可能只有四五岁的孩子而言,这可能是最初的,也是最原始的针对胆量和独立能力的训练。

国外家庭教育

国外家庭教育 国外家庭教育,他们的着眼点是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很多家庭都十分注重孩子从小培养和自身锻炼。 一个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孩子受益一生。你是否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也许我们一些父母正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才能。 1、英国人:让孩子有失败的经历和机会 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干脆包办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机会。比如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英国人倡导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许多学龄前儿童都是在父母讲述的美妙故事陪伴下进入梦乡的。 2、美国人:让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 美国父母教孩子做家务,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某一孩子去干,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流干某些活儿,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3、加拿大:让孩子学会玩儿 在家里孩子们很少有家庭作业,没有父母关于学习的喋喋不休,他们注重的是孩子能整天轻轻松松,做游戏、玩玩具,在玩儿中学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4、德国人:让孩子与大人争辩 德国人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争辩,孩子觉得父母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依赖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你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启发你。 5、日本人:让孩子独立自主 为了增强儿童的生活自理观念,家长有意识地让儿童学会判断是非,作出选择,如去商店购买玩具,家长事先会定出一些金额,让孩子自行决定买什么;家里准备外出旅游,也会征求一下孩子的看法。日本孩子上了初中后,能够独立上街购买衣服,而且还会货比三家,精打细算。 6、犹太人:让孩子早知书本是甜的 在每个犹太人的家里,当小孩子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让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古时候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