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打造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阜阳实验中学特色办学与发展之路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校长朋友们:

阜阳实验中学是市直属初级中学,现有32个班,130余名教职工,近2000名学生。这里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办学思想;有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民主高效的领导班子;有朝气蓬勃、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有活泼可爱、聪颖好学、多才多艺的莘莘学子。在短短的几年里,实验人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使学校迅速走出了磨合时期的踌躇与困惑,克服了硬件落后,生源骤降,师资奇缺等诸多困难,实现了稳定、发展、提高的既定目标,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获得省市级语言文字、校本教研、依法治校、平安校园、文明单位、市级特色示范初中等多方面荣誉。

回首当初,2004年学校更名改制后,一部分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相继离开,教师队伍一下子变得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一度出现过开学前一天下午才勉强完成教师招聘工作的尴尬局面。此后几年,学校加大招聘力度,每年有近十名大学毕业生加入年轻而富有朝气的教师团队。目前,学校70%以上的教师是80后。他们有热情、有干劲,但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锻炼。如何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熟,又成了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作为一所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所招收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他们性格品质不同,行为习惯各异,能力水平高下有别;但大都爱热闹、好新奇,重交友,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有时也不免有点青春期的小叛逆。让这些懵懂孩童经过三年的初中教育,成为朝气蓬勃,立志有为的青少年,无疑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年轻的学校,年轻的教师队伍,能否承担起这沉甸甸的责任,人们在观望、在议论、更在期待……

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没有退缩,而是把教育规律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学校的校情结合起来,深思熟虑,反复斟酌,确定了“点燃兴趣、夯实基础、养成习惯、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朴实的十六个字,传达着我们实验人对教学本质的领悟,对教育理想的追求。

在我们看来,“点燃兴趣”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切入点,是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拨乱反正;“夯实基础”是学生培养的立足点,体现了办学的远大目光,意味着要为学生铺就可持续发展的坚实路基。“养成习惯”是学生管理的着力点,让学生自己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学生筑起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奠基石。“主动发展”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表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充分尊重,潜心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以实现人的最大生存价值。

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办学理念;这是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

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学校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中心,运用《教师评价条例》和《班级量化考评管理条例》两项基本管理制度;实施教师专业成长“三步走”战略,致力于构建激趣、提效、促能、转差的高效课堂,取得了教育教学的五项丰硕成果。

“三M三课一循环”促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培养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立校之基、强校之本。为了破解教师业务素质不过硬、教研氛围不浓郁、经验教师不优秀的难题,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们提出了实验中学师资队伍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用精雕细琢课反复打磨教学基本技

能,用同伴互助课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用精品录像课展示风采。再通过优秀教师的“一花独放”,引得“万紫千红春满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反复经受磨练,又在相互学习中不断修正,达到新的层次后,既要传帮带,又要从头做起,向更高目标冲击。如此周而复始,实现教师的螺旋式上升。我们把它形象地概括为“三M三课一循环”。

五年来,阜阳实验中学这条“三M三课一循环”的教师成长之路走得可谓艰辛而又坚定。

第一步,建立磨砺机制,督促教师自我琢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再优秀的教师,也须通过一点一滴的实践积累经验,通过成百上千次挫折记取教训,在反复磨练中成长成才。因此,实验中学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首先就是下大力气抓好教师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训练。

一方面,抓职业道德建设。学校要求全体教师以满腔热情爱护每一位学生,以高尚人格感化每一位学生,以广博情怀善待每一位学生,以科学举措帮助每一位学生。为此建立了领导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的师德师风多维评价体系,力求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的思想状况和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这些措施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拥护,也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教师专心育人、依法执教、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在我校已蔚然成风。

另一方面,持之以恒地抓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在实验中学,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过“五关”:一曰“备课关”,查教案,看教学基本功和课前准备情况;二曰“讲课关”,观上课,看教学组织能力和操控课堂能力;三曰“评课关”,评教学,看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应用;四曰“作业关”,翻作业,看批改质量和督促改进措施;五曰“检测关”,析成绩,看教学业绩和教学效果。

“五关”考量的是教师的基本业务技能,体现的是学校对教学常规的关

注。教师任何一关出现了问题,学校马上派人调查了解,提出具体整改意见。确实不能胜任一线教学的,坚决进行岗位调整。“不让一个教师带…病?上岗”,这是实验中学的坚定承诺,更是对教学常规管理的自信宣言!

由于“五关”的考评结果直接与教师评价挂钩,并占有很大权重,使教师们不能、不肯也不甘自居人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他们或围绕一个主题讨论,或集体听课评课,或集中学习先进经验。同学科教师的办公位置连在一起,他们平时之间的交流更加自觉和主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对教学经验和技能有欠缺、教学成绩起伏不定、学生有反映的教师予以重点关注和帮扶。

学校还应用“微格教学”理论,组织拍摄“精雕细琢课”。就是用DV随堂录制家常课,强调的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原生态。面对镜头,教师们难免紧张,可贵的是,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们谁也没有因此而拒绝拍摄,反而转变观念,打消顾虑,积极配合,主动预约。教研会上,集中播放录像片段,大家共同观看,随时评议,各自反思,一起修改。应当说,这样的举措引起的震动是巨大的,摄像机镜头真实地记录了教师课堂上的一言一行,犹如一面镜子,能够让教师清醒地审视自我,反思教学。全员参与的广泛性更能促进经验相对丰富,处于教学生涯高原期的教师思考如何突破和提升。

那些刚开始抱着应付态度的老师,看看自己,比比别人,再也不敢掉以轻心,反而强烈要求再录一次。于是学校因势利导,隔段时间,安排全体老师重新拍摄,让教师们把自己的两次录像放在一起反复比较,看看哪些问题有改进,哪些问题依然存在,又出现了什么问题。不满意的,还可以继续录制,直到问题解决。

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下,教师们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每上一节课,都在教案上留下几行反思;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推门听课,下课后,他们主

动请教听课的老师;通过认真而细致地作业批改,发现教学中的疏漏之处并及时弥补。教研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有时甚至为了一个问题发生激烈的争执;听课过程中,他们专心致志,随时记下别人的精彩与自己的建议。

每学期每人至少一次的公开课则是对教师的另外一种磨炼。他们要阅读和积累大量的素材,充分而细致地解读教材,优化教学环节,更新教学手段,构建高效课堂。其他教师也会积极地提供好的创意,努力发现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对于“磨课”,老师们可以说是爱恨交加,感慨颇深。那是迷惘的、纠结的,也是沉思的、求索的,而当摆脱了桎梏,获得了灵感,则会有一种柳暗花明的快乐,一种苦尽甘来的幸福。

第二步,提供观摩平台,引导教师相互借鉴

如果说“磨课”磨出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种“自我修行”,那么,“观摩”则是一种“求道取经”,通过相互学习借鉴,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在实验中学,教师们津津乐道,深受启发的大规模活动有三个: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同课异构和精品录像课。

实验中学的青年教师大奖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这是全面考察选手教学实力的大比拼:比赛时选手临时抽课题,限时写教案,独立制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后还要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答辩。可喜的是,每届都有新人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批年轻教师经过大赛的洗礼,迅速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青教赛”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更是一个观摩研讨的论坛。全体老师都要参与,出谋划策、听课评课、总结反思,前后持续半个多月,真正形成了示范效应。

实验中学的校本教研从来没有旁观者。“青教赛”告一段落,更大范围内的“同课异构”活动又隆重开始。和自选的公开课不同,遵循“存同求异,殊

途同归,各显神通,相互启发”的思路,教研组确定课题,大家一起比一比,看谁的课堂更精彩、更高效。有比较就有鉴别,一组课听下来,有的教师就着急了,用心了,下劲了,甚至和其他几位老师相约,找个时间,咱们再上一轮!

有了这些活动做基础,学校又和市电教馆协商,利用电子录课室为教师们拍摄精品录像课。不同于“精雕细琢课”的找问题,精品录像课要把教师最具水平的一面展示出来。从去年底到今年六月,100余位老师先后走入录课室。经过专业人员的后期加工剪辑,制成教学视频。学校又把这些资料发给各个教研组,要求再组织老师观课议课。

学校还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以学习其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实现师徒之间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就这样你学我,我学你,老师们累在其中,更乐在其中。毕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把好的创意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把先进的理念渗透入教学活动中,在相互帮助和借鉴中获得共同提高,“不亦乐乎”?

第三步,形成特色模式,鼓励教师参赛展示。

对于学校而言,经过近五年的校本教研,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不同学科都涌现出了一批教学能手。那么,能否汇集大家的智慧和经验,形成一套适合学校实际,也对同类学校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实验中学教师成长模式”或“课堂教学模式”,学校也对此做了探索。

5月中旬,经过认真筹备,学校举办了2011年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期间,各个年级全方位对外开放,外校老师可以随时走进任何一个班级听课。学校还精心挑选了一部分优秀中青年教师为大家上示范课。为此,各个教

研组分别又进行了反复的磨课,力争把新课改理念、高效教学策略渗透于课堂上。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安排了学生在英语角同阜师院外籍教师会话交流和校园课本剧展演等活动,展示了素质教育成果。

随着我校各个教室陆续配备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我们计划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师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方面再做进一步的探索。

当然,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一直以来,我们也在不遗余力地抓住机会,把一些优秀教师推出去,再通过他们的成功,对其他教师形成示范和引领,在更大范围内带动教师的成长进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今年四月,宋磊老师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电视公开课中喜获一等奖,这也是学校近年来首个课堂教学全国一等奖,消息传来,全校上下为之振奋,学校及时进行宣传,并将宋老师的课堂实录播放给大家观看,进一步调动了广大教师录课的积极性,增强了参赛的信心。四个月后,学校选送的六节课在全国城市教育电视优秀作品评比中,又一举获得三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

我们把教学经验丰富,成果突出的老师看做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校本培训时,请他们为大家传经送宝;组织他们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还不定期地安排他们上“课改创新示范课”。别具匠心的课堂结构与活动设计、精彩生动的引导与讲解,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参与和展示,都能给广大教师以积极引导。

学校还积极参与同课异构校际交流。2010年4月,张振等教师代表到上海华东模范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交流。期间,五位教师登上讲台,与华模教师、福建晋江教师同台竞技,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走出去,迎接挑战;走出去,展示风采。只有在越来越宽广的舞台上,和更多的同行对话,才能更快更高地提升自己的水平,只有敢于走上竞技

台,显示真功夫,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曾经沧海难为水”,我们不能也不会在这样的成绩面前止步,因为,还有很多兄弟学校和省内、国内的一流名校需要我们去学习,去超越!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实验中学的老师们似乎永远都是那样忙碌而充实:再熟悉的教材,每节课仍然反复打磨,力求精益求精,出新出彩;再优秀的教师,每学期“五关”的规定动作仍是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再骄人的成绩,新学年还要从“零”开始,重新奋斗。这种循环当然不是倒退,相反地,年轻老师在反复磨砺中成长,又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后来者;有经验的老师在磨砺中突破,变得更加优秀。你来我往的同伴互助,取长补短的观摩交流,百花齐放的同课异构,又形成新的循环,让老师们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在进步中升华。

而优秀教师成长的经历,丰硕的成果,无疑又启发着、引导着、激励着其他老师,让他们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倍加努力。于是,由市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由一两人到五六人再到十余人,实验中学的教师成长已然步入良性循环,快速发展的轨道。

市教育局胡涛局长曾经打趣地对我说:“实验中学和别的学校不一样,学校还没有(阜阳市)名师,你却先成了(阜阳市首届)名校长。”我自信:现在没有(名师)不意味着将来没有,多则八九年,少则三五年,实验中学一定会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市乃至全省数得着的名师!

致力于课堂教改,打造高效课堂。

翻开阜阳实验中学的教师听课评课手册,你会发现它和其他学校的有很大不同:在听课记录的前面,有各个学科的听课评价标准参照表。可别小看这一张张的表格,它可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围绕着“面向全体、分层跟进、课堂过关、单元达标”的教学目标,教师们展开热烈讨论,怎样让思维更活跃,怎样让学生动起来,怎样让课堂

更高效,怎样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一个个问题,一种种对策,一次次研究,一字字推敲,无不折射出实验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有了这样一套评价体系,老师备课、上课就有了抓手,听课、评课就有了着力点。

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几年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无论走进那一间教室,看到的是学生们或热烈讨论,或合作探究,或质疑问难,或登台表演……又适时穿插着老师的指导、讲解与点拨,“把课堂让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悬念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已然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之所以出现这样良好的态势,源于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

一、这是致力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们结合学科特点,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好方法,把课堂变得兴味盎然。语文课上,郑亚芬老师让学生展开分组竞赛,看谁掌握的字词最多最准确,书写最公正最漂亮,课文读得最流畅最生动;数学课上,张振老师带着学生做游戏理解“平移”概念;英语课上,赵顺老师让学生现场制作水果沙拉,欢笑中,连最胆怯的学生也能用英语大声告诉别人该做什么;政治课上,汪园园老师引导学生就时政热点展开激烈的辩论;历史课上,马万鹏老师指导学生演出小话剧再现历史情境;物理课上,李晓琳老师干脆把学生带到实验室,让他们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化学课上,张志才老师抛出一个个问题,又风趣幽默地为学生指点迷津……

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迸发出不可思议的创造力。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自然就会好起来。从初一初二年级参加颍州区期末统一检测情况看,学科优秀率基本达40%以上,个别学科甚至达到近70%,学生普遍反映试题比较简单;更有说服力的是,近三年来,学校学生毕业会

考成绩始终位于城区同类学校前列,并且连年提升,一中计划内达线人数从32人到51人再到66人,今年更是一下突破百人大关,各项统计指标遥遥领先!

二、这是致力于提升学习效率的教学。

尤其值得骄傲是,上述成绩的取得,绝不是教师搞题海战术和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挤占学生休息时间的结果。恰恰相反,即使到了初三年级,学校也严格遵守市教育局的规定,坚持暑期不提前开学,双休日不加课,节假日不补课,甚至学生的课外作业也比较少,许多学生九点多就完成了全部作业。这让人听起来可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其实,在我们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是减负增效的最重要保证。

为了让课堂变得紧张高效,老师们精心备课。学校要求“教师下海,学生上岸”,教师在备课时要广泛浏览大量的习题,占有充分的资料,尔后去粗取精,抓住典型例题进行讲练。张志才老师将自己积累总结的化学典型考题制成五套导向预测卷提供给各个班级,中考后学生们兴奋不已,连连称好。

为了让课堂变得紧张高效,老师们改变教学程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围绕问题去探究,又思索着新的问题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李奇老师一反常规,让学生预习课文后就尝试完成《同步作业》,并指点学生说:“考场上,我们面对的是从来老师没有讲解过的文章,大家还不是绞尽脑汁地去解答吗?作业的题目也是针对课文而出的,大家把作业当考试,考试也就会变得像作业一样轻松简单了!”

为了让课堂变得紧张高效,学校也做了大量投入。每位老师一台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室里,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上课时,老师轻点鼠标,相关的资料、图片就会立刻展现出来,调用音乐、视频资源则更加方便。一些老教师担心自己用不好这样的先进设备,学校就派信息教师手把手地

一遍遍教。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们很快就运用自如了。

三、这是致力于缩小学习差面的教学

学生群体中,学困生颇令老师头疼。他们有的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天性活泼好动,不够专心细致,有的对学习了无兴趣,消磨时光,有的对家长管教产生逆反情绪,自暴自弃,也有的基础薄弱,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不管他们有着怎样的毛病和缺点,绝不是放弃的理由,绝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

学校每学期末组织学生笔谈会,要求全体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学生的辅导情况。在教师评估细则和班级量化考评中,教师的教学成绩、班级的学习成绩项目取决于全班学生的总平均分,这就从制度层面要求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关注后进生、学困生。

对于个别行为习惯存在较大问题的学生,教务处、政教处介入管理,帮助他们确立人生规划。赵主任得知初三年级有几个学生成绩落后,不思进取,上课还影响周围的同学,就把他们找到办公室一个个谈心,告诉他们,不能考上高中,并不意味着没有前途,今天抓紧时间学一点,将来通过职业学校的学习,一样能成才。经过这番疏导,几名学生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今年中考,他们都如愿以偿地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班主任对后进生、学困生付出了更多的精力与心血。他们在谈到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时,总有一肚子的话说不完。学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不仅要及时和学生谈话,了解情况,还要和家长联系,交流管理意见。有的还要约请家长前来面谈或者放弃休息时间去家访。学生有进步,有亮点,班主任比谁都高兴,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张振老师在排座位时,特意把班级中最好的位置留给学困生,后进生,一方面。可以让这些学生被老师时时关注到,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关爱,从而激发学习

的动力。

每学期,各科教师都要对班级的薄弱学生进行包干。上课提问、课后辅导、课外交流实行重点倾斜。为了保护学生自尊,更为了启发他们思考,夏明艳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错误之处,并不简单地打个叉号,而是在旁边画个问号。下次作业收上来,发现改对了、做好了,就画个笑脸给予鼓励,还有问题的,约来当面辅导,直到弄懂学会为止。

班主任还把学生组织起来,结成学习对子。上课时共同讨论,下课后相互请教,互相比一比,看谁进步大。学生有了目标,就有了干劲。良好的班风、浓郁的学风使整个班级变得更加团结和进步。

四、这是致力于促进学生能力的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的的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着力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上课时,老师们常常会问的问题是“该怎样……”,常常在关键之处停下来,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试一试,常常由生活引入又回归到生活中,体现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知识检测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特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把课堂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组老师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查找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并形成调查报告;组织学生参加书信文化大赛征文、感恩征文、演讲比赛和课本剧演出。在课本剧演出活动中,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有好几个班自发地形成几个剧组相互竞赛,学生参与面达到100%,尽管投入了相当多的课余时间,但没有一位学生或家长觉得是负担,反而认为很有意义。英语组发挥学科优势,开办英语角,邀请阜师院外教来校,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几次活动结束时间已过,学生们还围在外教身边问个不停。生物组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是为校园的植物制作“名片”,学生们不仅查阅了

相关资料,而且相互借鉴,唯恐解释得不够准确,有的还配上了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

学校、师生共成长结硕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不懈努力,实验中学的身后,留下了一个个成长的足迹:

一、师资队伍素质过硬

张洪献老师在总结2011中考经验时,颇为感慨:“我们学校的教师队伍齐整了,大家的水平都提高了,想不考好,也难!”的确,我们现在已经彻底摆脱了过去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调配捉襟见肘的窘境,部分科目教师还有富余。学校从去年起,就在起始年级实行教师双向选择,竞争上岗。谁不要求进步、谁没有过硬的本领、谁态度不认真积极,谁就要从教学一线拿下来再学习、再锻炼。这样你追我赶,你帮我学,你教我练,教师的整体素质焉有不高之理?

家长们对老师的评价也在悄悄转变。从前,学校开学之初或学期结束,总有或多或少的家长找到校长,要求调换老师,理由不外乎态度不认真、讲课不生动、成绩不突出。而今,家长们见到我,更多的是对老师的赞美和肯定。今年招生期间,一位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到实验中学就读,天天在校门口守候,当问到她为什么舍近求远时,她说:“我们做家长的,宁可多吃一些苦,就图这所学校老师教得好,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我们放心!”

二、教研成果日益丰富

今年九月,我校组织参加申报中级职称的二十六位教师进行个人工作述职,走上讲台的,有的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有的是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有的获省级、市级论文评比一等奖,有的所带班级毕业会考成绩遥遥领先……每个人都有突出的成果,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荣誉,而他们,还都不到三十岁,参加工作也只有五六年的时间!

其实,这只是我校教学科研的一个缩影。打开荣誉录,这里还有国家和省市公开课、优质课评比、多媒体课评比获奖者;省市级教坛新星、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国家和省市级论文发表或获得一等奖者更是多达40余人次!

此外,数学组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顺利结题并获得课题项目组评比一等奖,语文组两项市级课题近期结题。其他课题正在紧张有序进行。“名校长工作室”已经在我校挂牌并将申报新的课题研究项目……

也许有人感到奇怪,五年前,学校的教育科研成果还是一片空白,今天怎么就有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实,在阜阳实验中学,一位老师如果不撰写论文、不参与教学评比、不承担课题研究任务,不仅当年拿不到学校专设的教研奖金,个人的绩效考核也会受到影响,进而还会连累到教研组的综合评比,所以,教研组、备课组也会积极鼓励、不断督促教师反思总结、提炼升华,在这样的机制和氛围推动下,学校的教科研成果呈井喷式增长,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学生精神风貌蓬勃向上

走进实验中学,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上课时,学生或安静聆听,或热烈讨论,或凝神思考;下课时间,学生们在操场上生龙活虎地跑着、跳着,在走廊里畅快地交谈着。经过老师和客人身边时,他们总会放慢脚步,微笑着向老师致礼或大声问好。

校园里,花草树木错落有致;教室内外,窗明几净;楼梯间,凡人格言、名人警句随处可见。团队辅导员带领学生会和值星班学生在校园各处巡查,公示栏随时公布检查结果,对学生提出表扬或批评。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致的常规管理使学生在一点一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升旗仪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新生军训加强纪律意识,广播操比赛让班级更团结,感恩教育系列活动触及学生心灵深处,黑板报、征文演讲既

传授安全自护知识,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初一(10)班的李影老师,抓住学生好奇、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心理特点,邀请音乐人刘天伟和学生畅谈“格拉条之歌”背后的酸甜苦辣,邀请《阜阳日报》高级编辑李东方向学生们讲述“编辑部的故事”。主讲人传奇的经历、风趣的语言深深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对这些行业产生了美好的向往与憧憬。

正所谓播种美德,收获善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友爱、更加热情、更加坚强。

四、学生能力不断加强

“九月份:推普周、中秋诗词朗诵、学生会竞选、广播台招聘;十月份:国庆专题黑板报、…讲文明迎盛会?街头宣传、班会设计和手抄报评比、青少年书信文化大赛作品征集;十一月份:运动会、晨曦艺术合唱团重组、艺术节书画作品征集评比;十二月份:艺术节歌舞、器乐、曲艺节目评选、艺术节文艺汇演、与特教学校师生联谊……”这是一份今年下半年实验中学政教处的学生活动安排表,粗略算一算,加上话剧社、英语角、篮球队、信息兴趣小组等各个学科组织的社团,学校几乎每周都有学生活动。只要学生乐意,他就可以找到培养兴趣的机会,施展才华的舞台。

多样的活动给学生以多彩的生活,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也表现出强劲的实力:近两年,喻志杰获全国青少年象棋比赛第一名;刘峰获全市唯一的国家级奖学金——宋庆龄奖学金;张锐博获全市书信文化大赛特等奖并在颁奖会上宣读自己的作品;杨浩然等四十余位同学参加感恩教育征文获奖,其作品结集出版。

五、学校形象大幅提升

随着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进步,阜阳实验中学也声名鹊起。中安在线、《安徽青年报》、《颍州晚报》、阜阳电视台、《阜阳教育》等多家媒体纷纷聚焦。

《校本教研引领学校发展》、《阜阳实验中学:创造条件让年轻教师“奔跑”成长》、《特殊的讲座,开讲的“普通人”》《当“90后”遇见“80后”》、等报道,使学校逐渐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

数学、英语、地理、信息等市级优质课评比和教研培训活动相继在学校举办,市教研室教育视导和学校举办的教育教学开放周既给了实验中学的老师们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又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从当初的怀疑观望,到后来的满怀期待,再到今天的赞赏有加,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见证了实验中学的成长。当然,感受最深切的莫过于学习、生活在这里的学生了,在他们眼里,学校不仅仅是修学储能的地方,更是体验成长的家园。运动会、艺术节、课本剧、篮球赛……带给他们多少欢笑,课外辅导、促膝谈心、爱心互助又推动他们不断走向成功。许多学生升入高中后,还念念不忘母校,他们深情地说:“在这里,我们成长为一个健全而丰富的人。一朵花中最娇柔的细蕊,一首歌里最动听的和弦,一段锦上最光亮的丝线,便是我们在实验中学度过的时光。”

各位领导、专家,兄弟学校的同仁们,实验中学在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校本教研和教师成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作为一所正在成长、发展、完善中的年轻学校,我们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还很有限,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这次总结办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我们重新审视自我、反思自我的过程。我们也迫切地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们能为我们指出更加明晰的发展方向,为了阜阳教育的美好明天,为了父老乡亲的热切期望,我们将不断地探索、实践……

让师生共同成长

让师生共同成长 瞿晓聪 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已进行了两年多,通过参加市、区组织的教师培训和教学观摩,并多次到外省市学习研讨,使笔者不断成熟。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灌输知识,以学生获得运动技能为目标,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离不开老师,不会自学。不会自学就无法实现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出现了学生喜爱体育,而不喜爱体育课的现象。现在新课改的实行,由封闭走向民主,由教师统领课堂变为师生共同探讨、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体育教学中,能巧妙地设置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效的手段。笔者时刻用“童心、童行、童语”对学生进行导教导行,充分利用丰富的色彩和多变的图像创造出充满活泼情趣的“境”,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感性认识。例如,在教学“各种姿势起动的自然跑”中,画场地时,先把起跑线涂成红色,其他标记使用各种鲜亮的色彩。这样做既增加了练习的活泼气氛,又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熏陶。学生们看到色彩鲜艳、设计新颖的场地,就围着笔者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笔者故作神秘地说:“保密!”学生急不可待地想知道本节课学习内容,从而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深厚的兴趣中进行探索学习和锻炼。又如,在设计30米加速跑教学时,笔者设计了“开火车”去前方、冲过“敌人的地雷区”这一教学情境。“开火车”是在规定的路线上,由学生按自己设计的几路纵队,有节奏地前后摆臂,兴趣盎然地来到阵地,然后加速冲过“敌人的地雷区”完成30米加速跑。同时还将音乐引入课堂,在一曲激情豪迈、节奏感强的军歌《当兵的人》中很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乐曲声中也感受军人那种豪情

建设幸福校园文化,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建设幸福校园文化,引领师生共同成长——二^一团中学幸福校园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开启智慧奠基未来

建设幸福校园文化,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二十一团中学幸福校园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一所学校可以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首要任务,也可以把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作为第一要务,前者相对简单直接,后者则涉及诸多配套工作,更加“复杂繁琐”。21 团中学是把后者摆在更加重要位置的一所学校。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它必然地接受着相对单一的社会评价,中考升学率是人们目光的聚焦点,但在此现象背后我们看到了目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学生厌学、教师职业倦怠和缺乏幸福感的状况,于是决定把“幸福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近年来21 团中学在办学实践中践行“幸福教育”理念,实施精细民主管理,以科技教育和艺体教育为办学特色,凝心聚力打造和谐幸福校园,让每一朵花都健康成长、幸福绽放。 文化立校,营造“幸福教育”的文化氛围 二十一团中学伴随着团场建设发展的历史脚步,立足基础教育的奠基作用,放眼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凝练出二十一团中学特有的“幸福教育”文化理念,幸福教育,就是学校通过课程的设置、教育教学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环境氛围的创设等,使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和感受幸福,提高追求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为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过程。其“开启智慧,奠基未来”的校训, 体现着人文与自然的紧密结合,学习与生活的相互融合,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共生。办学宗旨是“立求实之心,育栋梁之才,成幸福之人”,是学校培育学生的三个维度。这三维度体现着培养学生价值观中的真、才、美。即学校培养学生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个性发展,要赋予学生一个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要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将其培养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我的精神家园书评

《我的精神家园》书评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杂文作品的精选,这些作品内容深刻而幽默、思维独特,带给读者精神上极大的乐趣。只有读了这种作品,人才能知道什么是尊严,什么是人生中宝贵的的东西,那不是学校课本里告诉你的扯淡这个那个主义,也不是畅销作家告诉你的爱情,而是你的,建立在你自己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精神家园。那比许多事情都要重要,也许,只有读这种好书,才能让我们摆脱腐朽的教育,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我的精神家园》带给我们太多的人生启发。 书中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读完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知识分子的不幸”这一部分内容。我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书中写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是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毋庸置疑,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实现理想和目标。同时,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但并不起绝对作用。我坚信个人的努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活得更有价值。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我这样理解。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次,《我的精神家园》引领我们走向严肃的高贵。也许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要么惟恐自己不"贫"、不"痞",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真理坚硬无比",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所有的所有,也许我们心存向往而自己却做不到。 第三,读过此书,相信你对艺术的精神内核会有更深的理解。 请看《我的师承》,结尾处这样写到:"他们的书还在,可以成为

教学反思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学反思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15-07-07T14:07:44.310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7月总第181期供稿作者:魏哲文于秋珍[导读]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魏哲文于秋珍山东省昌邑奎聚街道李家埠小学261326 教学反思的目的在于科学的“扬弃”和提升水平。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真正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可以帮助教 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欢悦,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思维品质,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 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那种单纯完成授课任务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需要挖掘教学中更深层次的内涵。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人的发展,教师和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目标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方面整体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过程是个复杂的活动体系,由于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的人而不是静止的物,因而教学程式不可能一成不变,每一个过程都是一个动态、量变的过程。因此,为了达成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每一次这样的思索和总结都是反思的过程,是调整趋优化的过程,是“再思考——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教学反思需要从课堂教学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去进行思考分析,按照学科要求去进行反思。反思主要应围绕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群体行为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反思等方面进行。具体反思内容是: 一、设计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是否新颖、不落俗套,是否设计了开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内容是否突出重点,是否注重知识的衔接并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各环节时间安排是否得当。 二、教学过程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是否遵循了英语教学规律,是否注重学生“双基”的培养,是否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否注重培养学生做事情的能力;教学节奏把握是否得当,是否注意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为学生开辟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空间;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是否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是否关心、尊重、爱护、保护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言行是否得当,教态仪表是否得体,是否起表率作用;是否准确地、灵活地、有效地传授了教学内容;是否注意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协作,相互学习,互相促进。 四、是否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注入了人文关怀;是否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是否做到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是否发展了学生的心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是否实现了师生间、生生间交流的互动,实现全员参与活动的局面;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学会了与人合作。 教学反思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和信息再加工的活动过程,具有针对性、探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要提高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效率,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一是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方法。教师平时要善于关注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触动较大的事件,以便为事后总结反思提供原始的素材。二是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和查阅读文献等多种手段,分析并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这种反思是在反思自己或他人经验与才识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围绕所要研究的问题广泛地收集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根据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做出必要的调整。 教学反思应从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两方面入手。“得”是针对课堂效果而言的,是指在落实英语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目标上的有效结果。“失”相对于“得”,是指在落实以上目标上的欠缺。通过反思“得”与“失”,保留“得”的经验,摒弃“失”的成分,再把整个过程进行加工完善,为下一个目标有效落实进行铺垫,使教有所长、学有所得。教师要养成勤于反思的好习惯,把反思当作一种钻研、一种追求。平时学习、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听课时要做有心人,将所想所感记录下来。要通过实践活动,在边学、边做、边研究、边反思中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不断调整完善课堂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杜绝形式主义,杜绝空泛失真。只有这样,教学反思才会具有实效性,才能真正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中国文学(4)第3次作业答案

《中国文学4》第三次作业 一、填空题 1、王晓明、文学和人文精神;2九十;3、散文;4、余华、苏童、刘恒;5、叶兆言、刘震云;6、王朔、王小波;7、张承志、韩少功、史铁生;8、私人化;9、陈忠实、张炜、王安忆;10、三驾马车;11、现实主义的冲击波;1 2、断裂、韩东。 二、名词解释 1、“人文精神大讨论” 1993年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王晓明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提出了当代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问题;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便拉开序幕,诸多作家、评论家纷纷投笔加盟,如王蒙、刘心武、张承志、陈平原、朱立元等,几乎所有著名的作家、理论家都为此留下了有着独特思考的文章;这场大讨论是90年代文学和文化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三、简答题 1、90年代文学“三元一体”格局的内在构成 90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带来了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文学在日趋边缘化的同时也走向多元化,在整体上形成“三元一体”的格局(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三元格局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时代变化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新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思想并立而生,绝对主流话语不复存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剧变以巨大能量辐射到文学领域,要求文学改变过去视角单一、齐声共语状态,以多种话语方式和思维向度反映多姿多彩的当代生活。 如果把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看成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大众通俗文学就是它的基座,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它的塔身,而精英文学则是它的塔尖。 2、“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论争焦点和论争的意义。 在90年代,有关“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学术界一次影响深远的论争。 论争焦点: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如何看待文艺的价值和功能。 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论争的意义: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队伍分化、自我分裂和价值困惑的事实;提示知识分子看清自身境遇,调整生存姿态,建构理想的自我;对艺术品生产世俗化、作家艺术工匠化、审美趣味庸俗化的批判和警惕显示了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的恪守和张扬,对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正当需要,从而有助于形成制约世俗化极端发展的机制和批判精神的成熟。 第27-28讲 1989-2000年间的诗歌和散文 一、填空题 1、新生代诗歌; 2、朦胧诗; 3、韩东、于坚; 4、有关大雁塔; 5、他们文学社; 6、南京、他们; 7、非非主义、莽汉主义; 8、非非主义、四川; 9、莽汉主义;10、韩东;11、莽汉主义;12、女人、黑夜的意识;13、黑色沙漠;14、独身女人的卧室;15、翟永明;16、于坚、0档案;17、于坚;18、尚义街六号;19、棕皮手记;20、对一只乌鸦的命名;21、、韩东、他们;22、有关大雁塔;23、诗到语言为止; 24、学者散文;25、新学人散文;26、周涛、贾平凹;27、汪曾祺、夜行者梦语;28、王小波;29、张承志;30、文化苦旅;31、余秋雨。 二、名词解释 1、“新生代诗歌” “新生代诗歌”酝酿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潮;他们在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中开始写作,所以又有“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当代实验诗”等称谓;代表性诗人和诗作有: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他们构成了90年代诗坛的“第三代诗歌运动”。 2、“他们文学社” “他们文学社”是 90年代最具代表性、并有当规模的新生代诗歌团体;1984年冬在南京创立;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吕德安、朱文等;1985至1995年共出过9期《他们》杂志;其诗作注重对诗歌本体的追求,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诗学命题;在青年诗人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成为90年代富于代表性和争论性的诗歌论题。 3、“非非主义” “非非主义”是1986年在四川组织发起的一个实验诗歌团体;代表人物周伦佑、蓝马等;相对于诗歌实践,“非非主义”的突出活动在于其诗歌理论和主张;将反抗文化传统的重点放在“语言”上,提倡包括“感觉还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三项内容的“创造还原”;并要求诗歌语言实行“非抽象化”、“非确定化”等“非非”处理。 4、“莽汉主义” “莽汉主义”是80年代中期出现于四川的实验性诗歌团体;其成员有胡冬、李亚伟、马松等。他们受美国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诗人的影响,以颠覆消解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为宗旨,在作品中表现出“反文化”的姿态。以嘲讽的、不羁的叙述者形象,十分随意地使用

师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共同成长

师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共同成长 秦家屯中心小学校徐晓敏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课堂教学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而尽可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握课堂教学艺术,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带笑容进课堂 微笑是沟通的开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微笑作为调和剂。常言道:“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作为小学老师,脸也像月亮一样,常有阴晴圆缺。学生从老师进门的那一刻起,便在察言观色中形成了对这节课的一种基本态度,而教师就是质疑基本态度形成的标尺。如果老师容光焕发,微露笑容地走进教室,这种热情愉快的情绪就会立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愉快、自然明朗的情感,造成积极地情绪和愉悦的心情,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传授、加工和贮藏。如果教师脸拉得老长,摆出一幅冷若冰霜、不可冒犯的面孔,学生看到这种“晴转阴”的情况,不知要刮什么“风”,打什么“霜”,顿时情绪就会紧张起来,这样必然会造成学生的思维迟钝、呆板、给传授知识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教师的微笑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使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获得好的心情、好的开始。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应当知道微笑在课堂上的力量,所以要时时注意自己,要给学生一个明朗快乐的学习情绪。 二、丰富的肢体语言 并非丰富的肢体语言只适用于比较感性的课堂,任何课堂都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肢体语言又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好的基础。肢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手势语和姿势语。其中面部表情是最丰富、最具表现力的。教师的和蔼可亲、热情开朗能给学生鼓励和信心,与学生默契配合,增强课堂融洽的气氛,从而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上课时面色阴沉,表情呆板,就会给学生造成恐惧感、冷漠感,学生会渐渐地疏远教师。当然,严厉、严肃有时也很必要,但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手势语也是肢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代替言语,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讲课变得生动、形象。适当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本来是想拟一个主题的,想了很久,却不知道该把重点放在哪上面,也就放弃了。高中时就知道王小波,从同学的书中看到几篇他的文章,当时就很喜欢。可能是他们认为我还小,当时不愿意给我看。这本书是我一直想看的,从图书馆借出来两次,第三次借的是类似于全集的文化笔记,也包括我的精神家园这一部。读了好几遍,仍然觉得津津有味。上面说的这和其中的一篇《摆脱童稚状态》有联系了。就是关于作者应该写什么样的书。毕竟读者从书中得到的东西还是靠自己的意识决定的,而作者只要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很高兴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艺术的角度,而不是装作艺术家。我一直相信艺术是源于生活,写文章也是,没必要搞得太严肃,也不用把文章写的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来显示自己多内涵。虽然王小波把小说看得比杂文重要,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杂文质量。李银河说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诚实的小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他都是诚实的凭良心说话的,有什么说什么,和一些文人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现在入正题,书中也有关于杂文的文章。其中提到了杂文就是讲道理的,然而讲道理也是一门艺术。好的杂文就是把道理讲明讲透,看完后会让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给人启发让人痛快。我相信我的精神家园就是这么一本杂文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这是一种黑色幽默,可是他喜欢。我也喜欢。 这本书收集了多年来王小波在各类杂志上刊登的文章,我也相信,只有一天天生活的累积才能写出这么多精品。并不是在夸耀这本书怎样怎样,而是这本书包括了一个人不同阶段对不同事物的态。,如果让一个人一直写,想写出这种东西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段生活又一段生活的感悟。所以我们从这本书上也可以了解王小波是个怎样的人,追求智慧的、追求美的、理性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有趣的、思想独立的、乐观的人。当然这些远不够形容他。 按照我的理解,我把本书分成四大区域。第一部分就是主要阐述了自己的女性观和两性观,对男同性恋的看法,传统中国婚姻观的影响和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以及一些关于社会现象的分析。而第二部分,则是写自己对小说写作的态度,当然包括写作方法、形式上的创新。他主张真正的好小说是经得起推敲的。第三部分是站在一个文化工作者的位置上主要针对传媒方面的想法,对一些中外电影手法和思想的评价,对其影响的分析和主题的看法。其中体现出了社会的浮躁等现象,当然提到的不仅仅是电影艺术。在这一点他主张欣赏文艺要用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第四部分是站在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上去谈我国的社会现在,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这主要属于社会文化的范围。也写了一些域外杂谈系列,通过对中国留学生的描写体现整个民族的习性,也反映了他对这种差异的看法。虽然我知道对于这本书,分开描述会使得很多观点不容易安家,因为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贯穿整本书的,这只能等到详述后,在各段中提取了。 先说第一部分,我认为其中主要体现的平等自由、互相尊重、和理智这些观点,其在《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中重点提到了男女平等,是从心里尊重他们,而不是当成弱势群体来进行所谓的关怀照顾,现在我国的男女平等虽然进步了很多,但还是有很大不足;不可否认,这一点西方国家比我们做的好。这一点在后面几篇关于同性恋的文章,也提倡大家对弱势群体改善以前践踏的态度,也指明了现在国人一种对不想看见的事物采取忽略的心理。而且说出了男同性恋存在的合理性,这个群体的困扰,其在研究中也保持站在一个科学研究者的方位,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调查分析这种现象。这也体现了作者坚持了科学精神,而不是情绪化的,不理智的。在《有关给点气氛》《我看老三届》《驴和人的新寓言》《愚人节有感》几篇文章主要是呼吁大家保持理智,尤其是后两篇,用一种笑话的方式来嘲弄失去理智的人所做的愚蠢事迹,他是真正站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上的,这并不是套话,这几篇文章里的闹剧让人发笑,但当它成为现实,我们才知道失去智慧和理性是多么可笑和悲哀。在《男

我的精神家园

宜章七中——我的精神家园 谷正华 宜章七中,建校百年,历来是路东片学子们向往的地方。 一九六四年,那年我刚满十岁,就从南塘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来到了赤石完全小学校读四年级。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校长被罢官,学校停课,我因此而辍学。次年六月,复课闹革命,我又和同学们重返校园。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一年,我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那时,国家已经废除了高考制度,城镇的中学毕业生都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农村的子弟中学毕业后都回乡务农。 屈指一数,我在宜章七中求学八年,她是我成长的摇篮,更是我的精神家园。我在《宜章七中校志》征文中撰联曰:“九子岭揽胜,尽阅楚南粤北风物,九九艳阳景如画;三望坪育才,精研古今中外文理,三三熔炉铁成钢。”回顾那段历程,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总是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美丽的校园是莘莘学子求学的乐园。校址三望坪“三望山水奇秀,文峰峙其前,三台列其后,清流冈阜,映带环绕于两傍,是盖扶舆磅礴之气所钟也”。这里流传着“美女梳妆”、“勾嵝募道”、“三望吕洞滨”、“清军三盘营”民间故事,为人乐道。 当我第一次沿着柏树林荫隐的宽敞校园大道步入别致的校门,一座雄伟的大楼耸立在眼前,拾级而上进入校舍,豁然开朗。大楼是典型的欧式建筑,内外迴廊,四合组成一个好大的

院落。一楼前后四个教室,左右两厢六个教室,其中间两间单房错落在教室与教室之间,起着隔音的作用。通道左曲右回,四通八达,设计颇具匠心。二楼全部是学生宿舍,木板阁楼,木栏栅。那时的学生寝室都是大连铺,每个班一个大寝室,分男生区和女生区,整个楼层能容纳上千学生。我们班的宿舍是正堂,天花板是拱形木骨架、木板材结构,上面绘制的是春秋时期儒家七十贤人彩绘和文字。它是整个大楼的经典之作。真后悔当时不记事,没有把它拍下照片留作纪念。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浩劫中这些文物被学校的红卫兵当作四旧破坏了。大楼的左边有一个“园蔬亭”,小桥流水,花卉争妍,许多的花卉当时我都叫不出名称。她是师生们课外活动的好去处。大楼的右边是一排平房,青砖白瓦,是教职员工的生活区。再往右间开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道,相间是一座朝西凹形平房,那是中学部——宜章七中的前身宜章县第三中学教学区。校园的后山是雄伟壮丽的九子岭的主峰,约五十米高处,青石嵯峨,凹凸有致,几眼山泉,四季不沽,到了春天,泉水流瀑激石,水花飞溅,一泻百米,落入池塘中,真有银河落九天的美景。当到了开饭的时候,师生们三五成群聚集在泉水处用餐,饭后饮上一碗泉水,美滋滋的好惬心。 校园中那百余棵酸枣林是我们前几届的校友们种植的,我看着它们长大成材。斗换星移,四季轮回,它周而复始地迎送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的来去,它是学校兴替的见证者。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那些年月里,这遍苍郁的枣林还是赤石公社“万人

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教学

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教学 两天的新课程集中培训学习,我收获颇多。我们学校虽然也常常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但在骨子里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新课标》的内涵。通过本次学习,我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观念,更新了自己的对《新课标》的认识。现将此次学习的收获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重新认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明白了教师应处于什么样的角色 1、对于学生来说,有趣、有效、有用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的。同时,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钥匙,并从学习上走向生活中。 2、教师并不只是把知识教给学生,同时还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应以宽容的态度去赏识,使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3、对于后进生或者说学困生,学生不能自暴自弃,老师更不能视之不见。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学生学习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其本身,教师的成长同样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1、怎样让学生喜欢老师的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作为老师,要像父母般去关爱每个学生,有宽容大度的胸怀,语

言风趣幽默,而不能像警察一样时时盯着学生不放。作为教师,其本身必须具有真才实学,做到为人师表。 2、教师应该先是课程工作者,然后才是教学工作者。教学不能只顾进度而忽视质量,学生没有掌握本节知识,就绝不前进教学。教师在上课时应具备课堂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及个人的人格魅力。 3、做为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威信并不是让学生怕你,而应该在对学生的宽容与关爱中,树立起来,让学生有感而发。 三、认识到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过程。第斯多惠说得好:“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为教学生,教师必先教自己,以促进学生的学为落脚点,教师自身的教与学在教学中也是同步发展的。 四、教学的三维目标缺一不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是生成性的,而不是教师强加在学生身上的。

【初二作文】我的精神家园

【初二作文】我的精神家园 无意间在布满灰尘的木柜中发现了多本已微微泛黄的书籍,全都是些诗词文言诵读之书,童年情怀,固执的挤上前来…… 轻触着书页,感受着沁染了生命的书香,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为中华留下了脍炙人口的 经典诗篇,寄寓了古人的悲欢离合,豪情壮志,那一颗颗急切的报国之心,从文字书本中 溢出。我羡慕读书人的理想,羡慕才子们的饱经诗书,羡慕陶渊明的远离官场,与世无争,尽享田园的闲逸我效仿他们,向他们学习,书本中的知识道理,在我心中扎根发芽。 我喜欢阅读古人的故事,特别是《成语故事》,小时候,我不明白书中的内容和意思,因此我常以书中的插图取乐;再大一些时,我识字了,知道了故事的内容,但仍不能懂之 道理,可笑的是,每当我心情低落时,我会去翻看它,看到书中的人物比我还悲惨,我心 里就好受了些;现在,我会与书中的人物同欢喜,同伤悲,他们常使我热泪盈眶,我从中 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理想。 如果说故事使我成长,那么《诗经》则为我打开了文学的大门。我喜欢李清照的词, 她在词里吟唱的感受,已不仅仅是宋人的感受,已不仅仅是心绪复杂,国难家变的南宋人 的泪,而是超越了时代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和时空的亘古不变的感受,和独自疗伤的泪水。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透露出她的悲苦;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透露出自己的青春易逝, 她的感慨,若即若离,让我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中华民族在历经风雨之后,逐渐由衰败转向富强,但中华之经典,陪伴我们走过一个 又一个朝代,它就像是一个精神家园,其内布满了中国风,撑起人民不倒的雄姿。 良辰美景奈何天,纵四季流转,中华经典,陪我一起走过好时节。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营造校园学习氛围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营造校园学习氛围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导读:本文营造校园学习氛围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营造校园学习氛围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复旦科技园小学魏凤平 两年来,我校领导班子以“教师队伍优质、教学设施先进、育人环境和谐、教育质量优良”为目标,把构建学习型校园与学校发展联系在一起,与教师专业发展融合在一起,与学生成长结合在一起,力求在营造校园学习文化氛围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 一、强化师生学习的意识,激发师生学习的热情 1、塑造“学习型教师”,激发教师学习的情感 学校以培养“学习型教师”为目标,通过阅读思考、观点争论、思想交流等形式,拓宽视野,提高学习能力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每天学习一点、研究一点、积累一点、记录一点”的浓厚学习氛围。每学期教师撰写的随笔,通过传阅、互写感言、再交流并整理印制了《心语集》。小小的册子在教师群体中引发了深刻的感悟。一位老师这么写道:“从这本小册子上,我看到了其它老师的经验与智慧。教育是艺术,想想每位学生身后那么多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吧!做一名让家长满意、学生喜欢的老师真是很不容易!”还有老师说:“欣赏路灯下默默无闻的电话亭。在手机满天飞的今天,依然独自守候在静静的街角,凭着简简单单的一根细线,传递着世上永恒的主题——

爱,教师的爱——无声、不凡、永恒……我们要像电话亭那样坚守着我们的教育理想,传递我们无私的爱!” 透过教师们真情的话语,我们真切体味到教师们强烈的责任感,学习让教师们深深感悟到平凡师爱中的伟大。 2、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意识,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学校大力为师生营造“人文阅读”、“愉悦阅读”的环境氛围,高度重视图书馆建设。在图书馆低幼年级区的建设中,精心设计粉色系花园式造型,书籍排列使用封面向外的开架形式,座位呈弧形阶梯式,铺设趣味地毯,使学生获得自由的阅读感受,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情趣与欲望。 学校还举行了“为心爱的书绘制封面”、“我的童谣自己写”、“节约资源,图书共享”、“绿色图书角评比”、“图书跳蚤市场”爱心义卖等活动。同时,图书馆老师定时定点向学生推荐新书,组织学生为同伴推荐好书,建立“红领巾书屋”等等。 以上措施使学校拥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加速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和精神风貌的改变。 二、搭建有效的学习平台,拓展师生学习的空间 1、开展人文主题教育,提升教师群体的文化素养 两年来,学校坚持有计划、有目的、有主题的开展学习活动。特别是学校组织的每月一次的“人文讲坛”,在请专家作报告的同时,还多次将讲坛的组织工作交付某一个教师群体去合作完成,构建了一

(完整版)大学语文答案

大学语文答案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一) 1【单选题】谁把王蒙的小说称为“骚饰体” ?() A、xx B、xx C、xx D、xx一川 我的答案:D 2【多选题】下面关于王蒙的作品特点或语言说法,正确的有()。 A、是迸发性的 B、语言感特别强 C、幽默和机智 D、豪放和细腻 我的答案:ABC 3【判断题】语言只是一种工具。() 我的答案:× 4【判断题】人类进入长篇小说最辉煌的时候是进入了电脑写作时代。()我的答案:×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二) 1【单选题】卡西尔认为,()让人有了文化的反应。 A、情感 B、语言 C、生命

D、神经系统 我的答案: B 2【单选题】巴尔扎克能写很多故事的原因是() A、他脑中装着故事 B、故事发生情节推动着他写 C、写作是语言本身推着他走 D、他将故事写在草稿纸上然后进行整理我的答案: C 3【多选题】王蒙发现的语言的功能包括()。 A、浪漫 B、工具 C、产生意义 D、煽情 我的答案:ACD 4【判断题】语言形成了感情。() 我的答案:×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三) 1【单选题】在严打中,流氓罪可以叫做()。 A、言不尽意 B、反面的xx C、言过其实 D、狗屎化效应 我的答案:C 2【多选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个诗通过写(),让人感动。

A、送的人 B、走的人 C、画面让人想象出那个送的人 D、画面映衬走的人 我的答案:AC 3【判断题】“忍剪凌云一寸心”是李商隐对唐朝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发出的() 我的答案:√ 4【判断题】语言的对和错都在于语言不讲对和错。() 我的答案:√ 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四) 1【单选题】“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是著名作家()所说。 A、老舍 B、xx C、xx D、xx 我的答案:C 2【多选题】下列是王蒙提出的有()。 A、语言创造了人 B、没有语言就没有记忆 C、语言的审美化 D、提倡语言交际论

我的精神家园

文学院汉教三班 222009308011193 周一涵 我的精神家园 最近,我的精神,或者说心情,都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 累。 最近,头发干枯分叉,一直掉一直掉。在寝室洗澡时我总是冷冷地看着手中一把一把的头发,黑黑的,湿漉漉的,仿佛跟自己毫无关系。长时间的吹拉烫染已经让它的健康严重受损,纵然是一点点的高温与热风也足以让它溃不成军。 每个早上都想懒床,每个晚上都很烦躁,不想睡觉。觉得自己抑郁太久,快要长出苔斑。疲倦。不安。难过。悲观。阴暗。潮湿。害怕阳光。我跳进了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心灵陷阱里,无法自拔。 这就是累,不是那种跑完八百米后身体上淋漓尽致的疲惫,而是隐隐的,浅浅的,若有若无的存在你身体的每一寸缝隙,让你无所适从——大或小。好或坏。生或死。温暖或寒冷。信任或背叛。未来的或逝去的。握在手里的或丢弃的。可我,我总偏爱后者。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是在回忆。回忆大一时刚刚来到西大的欣喜与茫然,回忆大二时初识人生真理的成就与怅然。 的确,在西大经历了太多,爱情的分分合合,友情的吵吵闹闹,亲情甜甜淡淡,越来越觉得大学生活就是堆积木,成功了幸福了就越

来越高,只是某一天,高到某一境界,突然崩塌,那种摧拉枯朽的力量,我真的有点承受不来。 拉扯时光的轴,旧时光瞬间褶皱,充满棱角,饱和泛黄,我两年的大学时光终于也磨成了一张薄薄的,旧旧的,皱皱的,泛黄的照片,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飘落在西大许许多多的角落。 这许许多多的角落,我都把它们深埋在西大的操场里。因为每当我“累”的时候,我就会一个人去操场上静静地坐着。一运,二运,三运,四运,只要能进去的,都可以。我已经数不清,在西大操场上熬过多少个不快乐的心情,也数不清我在这里留下多少个脚印——或深或浅的脚印,或快或慢的脚印,再也无法印刻的脚印——就像我再也无法复制的旧时光。 有时候,时间的苍白感只是一瞬间的事。 还好,西大有这么多明亮辽阔的操场陪着我度过我的大学时光。 雨天。飘雨的操场,略显青涩,没有多少人来看望它,冷冷清清的,她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小媳妇,眼睛里堆满了泪水却不敢有一句怨言。这个时候,我会一个人撑着一把伞,沿着塑胶跑道和她一起散步,陪她一起感受下雨的温度。这样走着走着,我心中的“累”也会随着雨停而停。 晴天。放晴的操场,是一只猫,一只神情安详的老猫,要不然它怎么能这么享受地陪我一起坐在这里的草坪上,静静地晒着太阳,感受阳光洒满我们全身再慢慢蒸发的热度。

坚持课堂教学改革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收获 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构建了“6+1”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通过昨天的观摩,大家对“6+1”教学模式,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我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借此机会,我想就几年来的教学改革谈三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改革是薄弱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当基层中学校长已有20个年头了,亲历了乡办中学办学的三大难:一是“穷”,办学条件简陋;二是“弱”,师资力量薄弱;三是“差”,学生基础不好。 2004年我刚到辛店中学时,学校只有一座三层教学楼,五间平房,围墙,大门,厕所,这就是学校全部的建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第一学历都是中师,后取专科、本科文凭的教师多数也是专业文凭与所教学科不符,业务水平令人堪忧,看了一些老师的课堂,令人忧心如焚,甚至感觉在作孽,有一种负罪感,好不容易培养起一部分好老师,也留不住,他们想办法调走了。学校地处城郊,城内有4所县办中学巍然屹立,老师们说“辛店中学就像是大树底下的一棵小草,面黄肌瘦,营养不良,不死就是好造化。”学生大部分是基础极差,升学无望,进不了县办中学到辛店中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民子弟,省钱又省事,家长大都对孩子也没抱多大希望,学生来去自由,什么时间不想念书了,卷铺盖走人,谁也留不住,这样的教学环境能有个好质量?每年中

考上线人数都是个位数。上级不满意,家长埋怨多,学生留不住,恶性循环,学校濒临关门的处境。我们要生存,出路在哪里?我们校委会一班人认为,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是提高质量的主阵地,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于是,从08年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真真实实的课堂教学改革“硬仗”在辛店中学打响了。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改革使学校走出了困境,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过去那种让人看了心酸的课堂没有了。学生没有睡觉的,没有玩耍的,没打斗的,没画娃娃的,没看小说的,没有眼神默然呆坐的。可以说都投入到了读文本、问组员、讨论、展示、讲解的的活动中去了,学生们在课堂上都有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欲望。师生角色彻底转变了,教师不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而是生命的牧者。 ——小组合作不再是形式,而是有效学习的共同体。在辛店中学课堂上,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没有私心,没有怕超过自己的担心,有的是帮助别人后一脸的成就感。在辛店中学课堂上,没有嫌弃,没有孤独,没有争抢前后座位的现象,这里不养懒汉。这里是一个最阳光的集体,而且特别关注学困生。如果用这种方式把学生从小学培养到高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培养孩子的组织、领导才能。 ——教学效果明显好起来了。过去随着年级的增高,中等学生滑向后进行列,后进学生滑向厌学、辍学行列,现在是学困生向中等学生发展,中等学生向优等学生发展。从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看,学生整体成绩提高了,四十分以下的

[精神家园,世界]我的美丽小世界――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美丽小世界――我的精神家园 (此为第二课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那个风景优美、诗意朦胧的后花园,充满童趣、自由幸福的生活,那是她的精神家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专属空间,也许很不起眼,甚至在常人看来,没有意义和价值,但它是你独一无二的小世界。想一想,有没有这个地方?交流一下。 生:我的书房。 生:卧室。 生:家乡的公园。 生:森林。 生:一条鹅卵石铺成的路。 师:家里除了我们常待的书房,其实还有许多看似无趣,却很有故事的地方。比如,枕头底下,床底下,是否有你珍藏的记忆?比如不太乐意提及的卫生间,老师小时候经常会躲在里面看闲书,逃避母亲监督,在那儿跟她斗智斗勇。喜欢找一些秘密基地,然后跟一帮孩子在里面淘气;还有,找一些不被人发现,有点隐秘却又能收纳悲伤情感的地方……所以,我们的思路可以展开一些的。 生:乡下的田野里。 生:我的床头柜。 生:楼顶上。 生:一处粗水管子――我的秘密基地。 生:操场。 生:教室里的某一个角落…… 师:你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小世界的特点介绍给我,但有个要求,不能使用具有明显特征的词概括,而是要通过你的具体描绘,让没去过这儿的老师、同学有身临其境之感。(请大家先完成学案第一个要求) (学生写完后交流) 生(储韵珊):这是一个不大的长方形阳台,阳光穿过窗户,把一些盆景的影子照在地上。

我想,如果在这里放上一把躺椅,那一定是极其舒服的。阳台的左边,有一个鞋架,但架子上只是放了些杂物,鞋子全都散落在地上,东一只,西一只,顿时,就人的情绪烦躁了起来。这哪是阳台啊?分明就是一个杂乱的仓库啊!就在我因为脏乱的阳台而心烦时,窗外吹进的微风引着我向右看去。刹那间,嫩黄的绿、浓郁的绿通通向我冲来,我再仔细一看,有吊兰、芦荟、仙人掌……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一个小花园呢。清风拂过,它们便抖抖身子,好似在炫耀一般,虽然没有朵朵鲜艳的花让它们斗艳,但它们依旧摆了摆身上的绿毛大衣。 师:小世界的东西肯定很多,笔墨有限,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要使这个小世界与你的精神世界相关,比如:兴趣、爱好、追求、理想、美好记忆或怀想等等,不相关的就要去掉,请你再修改后投影出来。(学生即兴修改) 生: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乐园,我的乐园是一片我与爷爷种的桃花林,我每天都会去看它。爷爷的桃花林在一座山上,每次春节前都会有许多的人来这里看桃花和买桃花,我也会在这里愉快地玩耍。春节前夕,桃花就开得十分灿烂了,一大片红艳艳的,像一个红色的海洋。许多人都到这里买桃花,他们在桃花林间穿梭,就像一群群鱼儿在这花海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村边的道路上停满了各种各样的车,特别是腊月廿八,车队就像一条长龙。那一天,桃花田上人来人往的,比市场还热闹。爷爷忙不过来,还叫上了妈妈帮忙,我当然也跟着去了。我的乐园怎么可以没有我呢! 师:我们注意学案的第二个要求。大多数同学在描述自己的小世界时,喜欢用自己的评价来概括其特点,比如这个桃花林,灿烂美丽是它的特点,但是我们要注意学习萧红的语言表达方式。 出示核心句: 1.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具体展开陈述: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2.但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具体展开陈述: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似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师:我们注意到,萧红是一个凭着感觉和天分来创作的作家,她用她独特而具体的感受写出了光芒四射的感觉和太阳底下花园健康漂亮的感觉,她往往是在核心句下面,用自己敏锐的感受来具体陈述出这种特点,希望你也能把你的感觉呼唤出来,具体陈述出你的乐园的灿烂美丽。(请马上修改) 师: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同学的。 生:我写的是操场: 泛黄的记忆经过几番梳洗,浮现出的那一页是那年家门前一望无际的操场。 对于它,我似乎只剩下回忆了。在那片操场上,我可以在地上打滚,可以坐在双杠上眺望远方的炊烟袅袅,可以把老一辈所谓的“规矩”抛到脑后。在那里,有尿湿过的被子,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