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统考试卷真题

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统考试卷真题

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统考试卷真题
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统考试卷真题

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统考试卷

一、单选题

1.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 . 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

B .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C . 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

D .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2. 历史上中苏两国曾经走过相似的道路,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C=G,那么,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A . A=E

B . B=H

C . B=G

D . D=H

3. 下面为某校高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四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 .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B .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 . 美苏冷战中的对峙

D .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4.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

二等国家。”这表明()

A . 多极化趋势正在增强

B . 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C . 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 . 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5. 孔子崇拜周公政治,希望“法先王”,恢复西周礼制;孟子虽主张“法先王”,但不是原封不动地恢复“周礼”,而是装进了新内容。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 传统儒学注重对法家的吸收

B . “周礼”是儒家政治变革基石

C . 儒学思想随时代变化而发展

D . 孟子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6.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文天祥抗元被俘,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他们的气节反映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 . 黄老之学

B . 汉新儒学

C . 程朱理学

D . 佛道之学

7. 理学又称道学。元代修《宋史》时特编《道学传》四卷,卷首列与道学关系密切的文王、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谱系,并将周、程、张、邵等人列入道学。这表明()

A . 史书编修以宋明理学为核心

B . 理学思想根植于久远文化传统

C . 理学抛弃董仲舒的正统儒学

D . 宋明理学主要吸收了道家思想

8.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思想家们奉《周易》、《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之为“三玄”。同时期的范缜在《神灭论》中说:“浮图(佛教)害政,桑门(僧侣)蠹俗。……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以此来斥佛。这些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 . 老庄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 . 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

C . 思想领域的冲突与融合

D . 排斥外来文化现象突出

9. 下表是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及其主张。据表分析,他们都()

思想家

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年)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工商皆本”

顾炎武(1613~1682年)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主张,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1619~1692年)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A . 主张“君臣平等”

B . 批判封建君主制

C . 践行“工商皆本”

D . 主张应限制君权

10. 早在春秋时,就能用土圭测正午日影长短而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后以中原地区的气候、物候为参照逐渐建立并流传下来的预报天气变化、指导农事的历法即二十四节气;哈雷彗星从春秋到清末共被记录了31次,但古人始终没有发现其出现的平均周期为76年,最后还是被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了这一规律。这些事例可以证明中国古代科技()

A . 科技重实用轻理论抽象

B . 天文研究得到普遍重视

C . 科技重经验综合轻实践

D . 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世界

11. 唐太宗认为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清前期,康雍乾三朝皇帝写得一手标准的馆阁体,这使得馆阁体书法成为当时的主流,书坛上兴起了千篇一律的馆阁风,“类皆雷同”“毫无意趣”。这说明()

A . 清代书法水平整体超越唐代

B .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C . 君主的喜好阻碍书法的发展

D . 书法艺术有时也会受到政治影响

12. 《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都开封汴河两岸繁荣的景象。下列场景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A . 字画当铺当街而立

B . 瓦肆表演京剧《空城计》

C . 烧饼小贩沿街叫卖

D . 文

人骑马结伴鱼贯出行

13. 某学者将其论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情况拟定了一个提纲(如下)。他的论题最可能是()

A . 西学东渐与文化的自信

B . 渐进改良与暴力革命

C . 民族危机与政治民主化

D . 东西碰撞与个人抉择

14. 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 . 缩小贫富差距

B . 驱逐靼虏,恢复中华

C . 民族独立富强

D .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15. 1898年,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并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关于该作品的说法较为合理的是()

A . 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 . 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思想界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C . 阐释的理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武器

D . 应为近代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政治制度的学术著作

16. 下表为“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

类别

1860-1899年

1902-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 . 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 .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 . 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

D . 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17.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一些学者对其褒贬不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一文中指出(如图):

文中谈及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指()

A .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达到高潮

B . 日本侵占东北三省

C .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

建立D . 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18. 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后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先后刊载了高二适《的真伪驳议》一文和影印的手稿。随后,郭沫若又针对高文发表了两篇文章,与之辩论。这说明()

A . 史界泰斗的鉴定更具权威性

B . 学术问题百家争鸣得到提倡

C . 学术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

D . 辨析《兰亭序》真伪没有价值

19.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后,不少报纸全文转载。时任中央宣传部长的一位老同志在会上说:“我就听到了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说文章很好,另一种意见说很不好。我也还没有完全搞透”“不要认为《人民日报》登了,新华社发了,就成了定论”。这表明当时()

A .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B . 社会舆论“百花齐放”

C . 开放精神已深入人心

D .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20.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2002年9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仅有4%,同期北美和欧洲分别达到39%、27%,亚太地IX(不含中国大陆)也达到了22%。材料表明当时中国互联网()

A . 尚没有与世界接轨

B . 科技渐落后于世界

C . 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D . 尚未赢得民众认可

21. 古希腊哲学家安提丰说:“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而自然的指示则与生俱来(源于自身),并非人们之间约定的产物。”在他看来()

A . 人应该要服从自然指示

B . 法律制度与人性相违背

C . 法律制度源于人的契约

D . 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

22.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古希

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来说,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这里“独特社会”的含义是()

A .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纷纷兴起

B . 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

C . 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

D . 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渐衰落

23. 伏尔泰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康德在46岁之前的著述也集中在自然科学,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这表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A . 划清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B . 已偏离了文艺复兴的轨道

C . 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D . 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

24. 18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德国青年作家发起了“狂飙突进运动”,他们往往取材于本民族历史,在作品中提倡自然、重视感情和个人主义。据此可知,这一运动()

A . 深受法国革命影响

B . 对理性主义有所反思

C . 旨在批判拜金主义

D . 体现了现代主义风格

二、材料分析题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理学自上而下,渗入民间。宋代义门现象的兴盛与朱熹理学的大力倡导有很大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在明代更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把朱熹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落实于行动,成为郑氏家族几百年始终坚持不懈的传统,在乡里传为美谈,并且在乡里间形

成良好的睦邻氛围。因此几百年来,历经多次战乱,义门郑氏仍在浦江县保存下来,这一奇迹自有它深厚的社会土壤。

材料二:伏尔泰歌颂理想,推崇文明,希望在清除迷信的“神示宗教”之后,建立起充满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他认为朱熹理学是“理性宗教”的楷模,是唯以德教人,“无需求助于神的启示”。他在《查第格》这部哲理小说中说,中国的“理”或所谓的“天”,既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中国“立国古老”和文明“完美”的原因。他觉得中国人“是在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这种以道德规范为准则,使天赋与理性、文明的发展与理性的进步、历史的前进相统一的“理性宗教”是伏尔泰坚定不移的信仰。

——程利田《朱熹理学对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兼论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推崇朱熹的哪些思想?他为什么推崇朱熹的思想?

26. 东西方思想文明在对话中相互碰撞融合,推动着思想文明不断地丰富、发展、多元化。仔细阅读以下几个研究主题,回答相关问题。

【主题一:早期东西方思想文明的“遥相呼应”】

材料一: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

人物

观点

荀子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彼特拉克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主题二:孟氏学说的“墙里开花墙外先香”】

材料二:孟德斯鸠的政治学说“墙外先香”(最先实践于美国),源于它的适用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作支撑。在与英美模式相似的商品经济与社会文化可以亲和的社会,它的学说相对可以实现。相反在社会历史文化专制土壤深厚,商品经济还没有建立的国家里,想通过激进的革命来对社会进行改造,而离权力约束和制衡的道路会更远,中国辛亥革命宪政之路没走通便是绝佳的例证。

——摘编自尹志学:《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启示》

【主题三:近代东西方思想文明碰撞与中国化】

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他们的实践活动既与时代的脉搏相吻合,也将文明本土化的层次与境界提升了许多。

——文池《思想的灵光》

(1)材料一中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分别反映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所述最先实践于美国的是孟德斯鸠的哪一思想主张?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分析辛亥革命宪政之路没有走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实践活动的特点。

三、论述题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理性与自由”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