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基地班)(DOC)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基地班)(DOC)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基地班)(DOC)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基地班)(DOC)

《地球物理学导论》教学大纲

(地质学专业,必修,72学时)

一、教学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人才基地各类专业总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地球物理学导论》(必修)课程教学的宗旨是使地质学基地的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和重点掌握各类地球物理理论与方法的基本原理、技术。

地球物理学是利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组成、空间结构及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而解决地质问题的间接方法。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理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地球物理场的实质;另一方面,培养综合应用地球物理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实际技能。重点是综合分析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的培养。

本课程在取材上,注意参考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外有关教材和文献,在适当兼顾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前提下,重点是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的介绍,突出该部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在区域基础地质研究方面的应用。比较全面地介绍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震学(重点是地震勘探,天然地震做为基本了解)、地热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以及在地质学研究中的综合应用。力求反映地球物理学各个领域的新理论、方法和前沿及新进展。

二.学时分配与授课方式

1.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计为72学时。课堂讲授为74%~78%,实习占总学时的22%~26%,6学时/周,大约需要12周时间。

2.授课方式

采用讲授、实习与习题、课堂讨论三大块有机结合。

(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侧重于地球物理与地质紧密结合,尽可能避免冗长的数学理论推导,强调有关数学公式的物理意义。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启发式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方式。在教学手段上,为了让学生做好笔记和有思考的余地,除保留必要的板书和推导外,凡能够用图形/表格表示的内容,均以多媒体组织课堂教学。每次讲授新的内容之前,以提问方式复习前次课程的内容,一方面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状况,亦有利于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大纲、教案、习题等均上网公布,供浏览学习。

(2)为配合课堂学习,深入掌握所学理论、概念,每次课后安排相应课外习题或思考题,一方面作为课堂讲授的补充,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地质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每章安排1-2次实习,除了培养学生对地球物理图形综合分析能力外,训练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部分定量处理和简单图形/图像显示及图形解析,达到深化对地球物理资料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目的。

(3)每章结束时提供1-2篇反映本章理论前沿进展的文章,供有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参考。在讲授、实习、学习参考文献等过程中,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以求深化认识,探索前沿领域。对难度较大的习题和带有共同性

的问题,安排一定的习题课和例题讲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

三.考试方式

1.平时(到课率,课堂纪律,平时作业与实习报告)成绩占20%;

2.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80%,其中基本概念、理论为70%,其余30%考察学

生综合总结与分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定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3.采用考教分离方式,建立相关试题库,可随机抽取试题进行考试。

四.教学内容

绪论

重点介绍《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历史,所属科学范畴,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特点(优势与限制),在实际地学问题的应用和有效途径。

第一章重力学

本章重点:掌握地球重力场组成、空间结构,叠加异常的识别与划分方法。重点是各种重力校正及其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在深部地质与勘探中

的应用,突出探讨卫星重力的地球动力学意义以及均衡作用的多尺度

与多层次性!!!

第一节地球重力场

一、地球的重力场组成、空间结构及其关系的数学描述

二、正常重力场及其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

三、地球内部重力场求取

第二节重力观测方法简介

一、重力测量(绝对、相对测量)原理、方法

二、野外重力仪观测及其结果预处理

第三节重力校正和重力异常

一、高度、布格、均衡等校正意义与方法

二、各类异常的定义、地质地球物理含义

三、正常重力与重力异常的相对性

第四节重力异常的推断解释

一、地球物理资料推断解释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二、岩石密度参数、剩余密度、剩余质量概念与重力异常的关系

三、简单形体的正、反演问题

四、任意截面形状二、三度体正、反演计算,重力测深公式的广泛应用

第五节重力异常的识别与划分

一、决定重力异常特征的主要地质因素:区域异常与局部异常,不同深

度,不同范围、不同规模与形体的异常叠加效应;地壳、岩石圈变

化的反映;

二、局部重力异常的识别与重力异常的划分方法

三、位场的转换原理及其地质意义

第六节重力异常的地质解释与应用实例

一、异常特征描述:区域异常与局部异常特征,稳定区域与造山带异常

特征,不同构造期不同方向异常叠加的先后关系的判断;断裂构造

在重力场中的表现;

二、卫星重力异常及其岩石圈构造意义探讨,以1-2篇前沿文章组织课堂

讨论

三、均衡理论与地壳上地幔结构,均衡作用的多尺度和多层次性,组织

课堂讨论

第二章地磁学

本章重点:掌握地磁场的组成与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磁异常(地磁、航磁与卫星磁力)与重力异常剖面/平面特征的异同比较,

推断解释的基本方法,特别是在解决区域地质和岩石圈上部(Upper

Lithosphere)的应用。

第一节地球的磁场

一、地磁场的基本性质及地磁要素

二、地磁场的组成及空间结构及其分部规律

第二节基本磁场(内源场)

一、地磁图(空间三分量、倾角与偏角)基本分布规律

二、地心偶极子磁场空间分布及其梯度;

三、随空间变化磁场(大陆磁场、西向漂移、磁极倒转)的地质含义

四、地磁场随时间长期变化现象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五、正常磁场与磁异常

第三节变化的磁场(外源场)

一、平静变化起因

二、干扰变化及其二重性:作为干扰被剔除,作为新场源勘探岩石圈内

部结构

第四节岩石的磁性

一、物质的磁性分类,岩(矿)石的磁性特征:感磁与剩磁矢量合成

二、岩石的剩余磁性类型:原、次生成因,三大岩类磁性特征

三、古地磁学应用:古大陆重建、哑地层的划分、古瓷器考古

第五节磁性体的磁场

一、计算磁性体磁场的基本公式:面磁荷积分法、泊松公式(重磁场互

算)

二、规测形体磁异常正反演法与空间图形分布

三、板状体的磁场计算:Za≈2πJ z的实用意义

四、复杂条件下磁性体磁场的计算:几何图形离散剖分正、反演思路

第六节磁异常资料的处理和反演

一、实测磁异常资料的处理和转换分类(与重力类比)

二、磁异常的反演

第七节磁测资料的推断解释与应用

一、磁异常地质解释的基本方法与步骤(思路)

二、磁测资料(包括航空磁力、卫星磁力)在区域地质和深部地质地球

物理调查中的应用举例(不同构造单元磁场特征、断裂与褶皱的磁

异常表现)

三、磁测资料在石油、天然气勘查中的应用

四、磁测资料在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第三章地电学

本章重点:直流电流场的正常与异常空间分布特征比较,视电阻率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测深曲线的性质及各类图件的地质含义;大地电磁场的时/

空特征,解释方法与直流电阻率测深类比,壳内和上地幔低阻层的

地球动力学意义──岩石圈厚度与热构造活动信息。

第一节大地电场

一、大地电场的分类及测量方法

二、地电场的变化:日变化、地电微变化、地电湾扰和地电暴

第二节有源直流电阻率法基本原理

一、岩(矿)石的电阻率及其影响因素

二、电阻率法测量原理

三、视电阻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节电阻率剖面法

一、对称四极法、联合剖面法、中间梯度法原理,剖面曲线分析

二、应用范围、条件

第四节直流电阻率测深法

一、水平电性层(2-3层)电测深曲线性质及特征分析

二、水平电性层电测深曲线的定量解释(量板法、数字解释法与经验

法)

三、应用(地质构造、工程、水文与环境)

第五节大地电磁测深法

一、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场源及其性质

二、平面电磁波特性及波阻抗计算

三、大地电磁测深法的应用---以1-2篇文章组织课堂讨论(新进展)

1.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

2.岩石圈物质组成及热状态研究

3.划分构造单元

4.寻找隐伏构造

5.圈定矿化远景区

第四章地震学

本章重点:地震波的射线性质,地球尤其是地壳/岩石圈的的波速结构极其探测方法,地震层析成象的构造/动力学意义;莫霍不连续面的性质、演

化,探讨深层构造与浅层构造的相互制约/耦合关系。

第一节天然地震的分类及活动规律

一、地震学基本名词与概念

二、天然地震分类

三、地震活动规律与板块构造

第二节弹性波理论基础

一、理想弹性介质及弹性模量

二、地震波类型:体波、面波及其性质

三、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

四、影响岩石波速的因素

第三节震相及走时方程

一、近震震相及走时方程

二、远震震相及走时表

第四节地震波射线性质及地球内部波速的计算

一、射线参数与斯奈尔定律

二、射线走时数学描述:走时方程

三、本多夫定律:射线参数与视速度的关系

四、不同的速度(低速、高速)分布对射线形状及走时曲线形状的影

五、计算地球内部波速的有效方法:古登堡方法、赫格罗兹一维歇尔

特积分法

第五节用天然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一、用近震体波研究地球上地幔结构

二、用远震体波获得地球内部速度结构

三、地震层析成象

四、面波与地壳上地幔结构

五、地震波Q值与地壳上地幔结构

第六节深部地壳和上地幔探测

一、波速分布的确定:折射波法、陆壳反射地震法与深地震测深(DSS)

二、深部界面的绘制

第七节地壳上地幔结构----以1-2篇文章组织课堂讨论

一、莫霍不连续面的性质分类:尖锐一级间断面、过渡层与组合薄层

的动力学意义

二、地壳分层结构----双层与三层模式

三、地壳与上地幔低速层及其成因:大陆内部结构的多层性、层间活

动性及非耦合性

四、大陆与大洋地壳结构

第八节地震成因与构造应力场

一、地震成因分类

二、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

第五章地震勘探

本章重点:反射、折射波勘探法、共反射点水平叠加方法基本原理,动、静校正,时间剖面解释,各类速度的相互关系和在解释中的作用。第一节人工地震探测基本方法

一、反射波方法:形成条件、时距方程、视速度与界面深度求取,以

及特点

二、折射波方法:形成条件、时距方程、视速度与界面深度求取,以

及特点

三、共反射点水平叠加方法:原理,时距方程,静、动校正,视速度

与界面深度求取,与共炮点时距曲线相比所具有的特点等第二节地震探测的野外工作方法

一、测线布置原则与观测系统

二、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野外施工数据采集)

第三节共反射点叠加资料处理与解释

一、地震数据处理一般流程

二、速度谱制作原理及其应用

三、数字滤波原理与在地震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时间剖面的制作过程、特点与对比

五、时间剖面上地质现象的反射结构特征与解释

六、各类速度及相互关系、DIX公式及其应用

七、多波地震勘探简介(介绍一些最新进展)

第六章地热学

本章重点:地球的热结构与热状态,大地热流密度的获得与空间分布特点,热岩石圈构造的动力学意义探讨。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地热学中常用的物理量

二、岩石的热物理性质

三、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第二节地球的热结构与状态

一、地球的热源与热损耗及热平衡

二、地球的温度分布特点、反演方法

第三节大地热流密度

一、大地热流密度的测量方法、热流与年代、放射性物质产热率以及

放射性物质分布模式间关系

二、大地热流密度的分布特点:全球热流分布样式、板块边界热流分

布,构造热活动强弱的热流特点,热能在深部的作用

第四节地热测量的应用

一、地热能勘探

二、预测油气远景区

三、勘探金属矿床

四、预测矿山热害

五、地球动力学探讨:岩石圈物质的流变学反演、热能在岩石圈拆沉、

底侵、地幔柱等下地壳对流非稳定性演化中的作用(新进展)---

以1-2篇文章组织课堂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1.史謌,2002,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2.郭俊义,2001,地球物理学基础,测绘出版社

3.曾融生,1984,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

4.傅承义,陈运泰,祁贵仲,1985,地球物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

5.力武常次,秋原幸男,1980,物理地学,地震出版社

6.GEORGE D. GARLAND, 1979, INTRODUCTION TO GEOPHYSICS, W. B.

SAUNDERS COMPANY.

7.W·M·TELFORD,L·P·GELDART,R·E·SHERIFF & D·A·KEYS,1976,Applied

Geophys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王家映,1988,地球物理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9.丁绪荣主编,1983,普通物探教程(重力及磁力),地质出版社

10.丁绪荣主编,1983,普通物探教程(电法及放射性),地质出版社

11.丁绪荣主编,1983,普通物探教程(地震附声波探测),地质出版社

12.胡德昭,朱慧娟主编,1995,地球物理学原理及应用,南京大学出版社。

13.罗孝宽,郭绍雍主编,1991,应用地球物理教程(重力磁法)地质出版社

14.傅良魁主编,1991,应用地球物理教程(电法放射性地热)地质出版社

15.陆基孟等编,1982,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

16.王家林,王一新,万明浩编著,1991,石油重磁解释,石油工业出版社

17.[美]L.L.内特尔顿著,1987,石油勘探中的重力法和磁法,石油工业出版社

18.[美]C.H.迪克斯著,1987,石油地震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

19.[苏]В·И·戈尔德什米特著,1984,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及其定量分析方法,

地质出版社

20.[苏]Ф·С·莫伊谢延科,1986,深部地质学原理,地质出版社

21.北京大学等,1982,重力与固体潮教程,地震出版社

22.[美]A·A·考夫曼,G·V·凯勒著,1987,大地电磁测深法,地震出版社

23.朴化荣编著,1990,电磁测深法原理,地质出版社

24.孙正江,王华俊编,1984,地电概论,地质出版社

25.[美] W·J·欣兹,1990,区域重磁异常图的应用效果,地质出版社

26.P·Kearey & M·Brooks,1984,An Introduction to Geophysical Exploration,Black

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

27.EDWIN S·ROBINSON ,CAHIT CORUH, 1988, Basic Exploration Geophysics,

JOHN WILEY & SONS.

28.Michael E.Badley, 1985, Practic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U.S.A

29.戴少武,刘少峰,程顺有,2000,江汉及其邻区盆山耦合关系与油气,西北大学

出版社

30.张国伟,张本仁,袁学诚,肖庆辉等,2001,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科学

出版社

31.黄仲良,1999石油重磁电法勘探,石油大学出版社

实习一规则形体重力场的正演计算及图形屏幕显示

一.预习内容

预习第一章简单形体的正反演计算一节。

二.实习要求

1.了解规则几何形体重力场的剖面/平面分布特征和简单反演方法。

2.掌握在计算机上进行正演计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提高使用C语言直接编

程的能力。

3.通过不同埋深、不同半径的球体的重力场比较,加深对地球物理场空间变化规律的认识。

三、实习内容

1.用理论公式计算过二球心的剖面上的迭加异常Δg和一阶导数g z;

2.绘出剖面曲线;

四、实习步骤

1.绘出流程图;

2.使用C语言在计算机上直接编出相应的程序;

3.计算平面上一定范围的Δg或g z,写入文件,并打印出来;

4.将所计算的结果在屏幕上显示出任一条剖面曲线;

5.改变球体埋深或半径重复1-4步;

6.比较两次计算结果图形的特征变化,加以总结并做反演,写出实习报告。

实习二重力位高阶导数的计算及其在解释中的意义

一.预习内容

预习重力异常的识别与划分一节。

二.实习要求

1.了解重力位高阶导数的计算(包括根据公式正演计算和根据野外实际资料求各阶导数的基本思想方法)。

2.着重弄清楚重力位高阶导数在解释中的作用。

3.进一步熟悉计算机的操作与用C语言进行编程的能力。

三.实习内容

利用第一次实习所计算的平面重力△g,用高阶导数程序计算二球体水平叠加场的高阶导数g z或g zz,然后,对比分析△g与gz或gzz的特征,体会高阶导数的高通滤波效果在地质解释推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五.实习步骤

1.将高阶导数程序输入计算机,并调试成功;

2.打开第一次计算的重力数据文件,进行计算,结果写入文件;

3.在屏幕上显示结果图形;

4.保存数据,对比重力异常与高阶导数异常图,总结自己的认识,写出简短报告。

实习三磁异常的正演计算

一.预习内容

预习第二章第五节的双星号部分,水平圆柱体和球体的磁场。

二.实习要求

1.学会微型计算机的使用,熟悉简单的程序。

2.加深磁化强度方向、大小以及磁性体埋深与磁异常分布特征间的关系的认识。

3.学习规则形成的异常正演计算、反演方法及其图示。

二、实习内容

计算通过球体中心的东西剖面和南北剖面的垂直磁异常Za。

三.实习步骤

1.用C语言在计算机上按流程图和公式写出程序;

2.进行编译、连接成可执行文件;

3.计算结果,并在屏幕上绘成剖面曲线并打印出来;

4.用特征点法或切线法求出球心埋深,并与理论值h=100米比较;

5.保存数据,写出实习报告。

注意:做剖面后妥善保存,待学完定量解释部分后再做第二个作业。

实习四重、磁资料的综合定性分析

一.预习内容

预习第一章与第二章有关重磁异常推断解释的内容。

二.实习要求

通过本实习,进一步熟悉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的地质构造表现特征,掌握实际重、磁力资料的综合定性解释方法。

三.实习内容

鄂尔多斯盆地重、磁力场综合定性解释。

四.实习步骤

1.阅读教材有关部分及本实验指导书和了解盆地地质及地球物理情况。进一步熟悉教材所述的地质构造的一般重、磁特征。

2.了解本区异常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对盆地本部及其边缘重、磁力异常进行分类和描述。(异常范围大小、形状、走向、幅度及水平梯度等)。

4.定性解释

(1)划分出盆内外构造单元。

(2)确定出隐伏或出露的基底断裂位置和相对隆起和拗陷区。

(3)确定出盆地与外围不同构造单元的具体边界,并指出其接触关系。

(4)计算民生灌溉渠之断裂的垂直断距。取Δg=(-120+175)mgal,Δσ=0.8g/cm3

(5)用简短精练的文字写出实习报告。

实习五电阻率测深图件构制和资料定性/定量分析解释

一.预习内容

预习第三章第四节直流电阻率测深法原理与电性解释。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平面等值线图和断面等值线图的计算机绘制方法。

2.学会ρs平面等值线图和电测深断面等值线图的定性定量分析法。

三.实习内容

1.利用泾阳县九倾垣地区50×50的面积性电阻率测深结果,以确定奥陶系石灰岩的顶面埋深;

2.根据一测深点数据绘制测深曲线并作定量解释;

四.实习步骤

1.利用表1的数据绘出ρs平面等值线图;

2.定量解释某一测深点的测深曲线;

3.写出报告。

实习六时间剖面及其对比解释

一.预习内容

预习第五章第三节时间剖面定性对比解释部分。

二.实习要求

1.了解时间剖面的制作过程、特点、与地质剖面的联系及不同点;

2.掌握时间剖面中波的对比原则、识别标志、实际对比方法;

3.学会在时间剖面上正确识别各种地质构造现象(褶皱、断层、不整合等)。三.实习内容

以我国华北地区的一条重要的基于剖面为例。通过对该剖面的对比与解释,解决了该地区的一些重大地层和地质构造问题。

四. 实习步骤

1.按波的对比原则、标志与方法,首先追踪强相位同相轴,了解剖面内构造分布的基本格架;

2.将剖面内钻井资料与时间剖面内同相轴对比,以确定反射界面的地层时代,便于向上覆和下伏反射界面外推其时代;

3.确定不整合面和各构造层;

4.识别断层、褶皱、超覆(上超,顶超,下超)、退覆层系;

5.在构造层内研究地层的生、储、盖关系,进一步划分可能含油气圈闭;

6.根据对比分析结果,写出实习报告。

实习七t0法绘制反射深度界面一.预习内容

预习时间剖面转换为深度剖面的原理与方法部分。

二.实习要求

1.学会时间剖面—深度剖面之间的转换方法,深入理解速度在解释中的重要

性;

2.掌握深度剖面的实际制作技术之一。

三.实习内容

根据某地实测数据,绘制的时深转换量板,并将时间剖面转换为深度剖面。

四.实习步骤

1.取厘米坐标纸,利用所给数据,按1:20000比例尺制作量板;

2.读取所给时间剖面上某一反射界面10个t0值,并利用量板求出相应的10个

h值,作好记录;

3.按上述深度剖面的制作方法,在坐标纸上绘出深度剖面图;

4.写出实习报告(量板与深度界面图为作业一部分)。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doc

附件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名称》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依据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见编写说明) 适用专业:******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 所需先修 课: 编写单位:******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时间:20**年**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简述课程内容、本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明确本门实验课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总体上了解或掌握什么方法或技能,达到什么目标;对学生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 四、考核形式及要求 明确说明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验操作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考核应以考核实验技能为主。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四号宋体,[体例]如下: 使用教材:童庆炳.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体例]如下: 参考书: [1]霍元极.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七、其他说明 针对本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应当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和实验考核等方面的建议等(也可省去该项)。 编写说明: 1.本大纲原则上全系统一按本参考模式编写。 2.每个项目里的填写说明作为参考,在大的框架统一(尤其是项目名称和顺序要统一)和版面格式统一的前提下,各系可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填写内容适当修改。

《汽车装饰与美容》实训教学大纲

《汽车装饰与美容》实训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汽车装饰与美容 课程英文译名:Automobile Aesthetics 适应专业:汽车服务工程 课程性质:选修课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专业课 参考学时:36 参考学分:2 先修课程: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机械基础、金工实习等 一、实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熟知并掌握汽车装饰与美容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汽车装饰、美容的基本知识、汽车装饰过程中常用的装饰件、工具、设备、的使用,装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各种美容护理产品的特点、功能、作用及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为进一步熟练和掌握操作技能奠定基础。 在掌握上述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汽车常见装饰、美容项目操作的方法,会使用工具及设备进行相关的操作。并了解汽车的制造过程中的汽车车载设备、防盗和安全设备、汽车车身修补工艺、常见车身涂膜弊病及防止方法,为汽车装饰与美容实训做好准备。 二、本实验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根据我国汽车装饰与美容工艺发展现状,在实训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如下: 1、掌握汽车外部装饰项目的目的、作用,使用的设备、工具,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 2、掌握汽车清洁常用产品的特性、类型、使用方法,正确完成汽车清洁。 3、掌握汽车美容护理产品的类型、特性、使用方法和用量,正确掌握相关美容项目的操作方法。 4、掌握汽车车载影音设备的类型、工作原理、安装方法及其调试方法。 5、掌握汽车防盗系统、倒车雷达等的类型、工作原理和安装、调试方法。 6、掌握汽车车身的修补工艺及涂层质量的检验方法。 7、了解汽车车身涂层基础知识,掌握汽车漆面划痕处理的方法。 在整个实训教学中,要提供一定的教学设备、工具、各种装饰、美容产品、等,同时必须具备有供划痕修补涂装作业的合格实训场地,学生在喷涂时必须戴防毒面具。分组作业,注意安全用电,注意防火,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要求。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书:天津大学主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五版 王岩主编,《物理化学学指导》,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于春玲主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 简介: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重要理论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三大部分。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是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联系入手,采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多采取理想化方法,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其实验是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采用经典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从宏观上研究化学变化过程的规律,通过理论计算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的衡位置)、以及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相变化、界面变化、电化学变化、胶体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研究影响这些变化规律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等等)。 统计热力学则从微观上,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的变化规律。试图通过理论的计算热力学的状态函数。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催化剂等等)。通过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通过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考核内容: 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二、理想气体混合物 三、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四、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五.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考核内容: 一、热力学基本概念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恒容热、恒压热,焓 四、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1.热容

素描课程教学大纲.doc

素描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学科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 课程地位: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前沿基础课题,是绘画表现基础向设计表现基础的衔接与过渡。是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三维立体与空间塑造的基本方法。 课程作用:它的作用主要是在设计过程中,为设计师收集形象资料,表现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也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很多专业课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对各专业课都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所有艺术专业如构成基础的前导课。 三、课程教学对象、目标和方法 课程教学对象:艺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摄影专业,本科层次学生。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素描教学是以感觉训练为基础,以透视原理为依据,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分析力,透彻的理解力,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素描的表现规律,理解物象的表现设计形态。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并能准确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进行实物写生的过程中能熟练掌握造型规律及表现技法。 四、课程总学时及个主要环节学时 课程总学时:48学时 理论教学: 32学时 实践教学: 16学时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绘画素描》刘汉民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参考书:《设计素描》田敬韩风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六、大纲管理 大纲版本号:2011-0602101 负责教研室:传媒教研室 编写日期: 2011年11月 启用日期: 2012年3月 大纲编写者:闻海鸣 大纲审核者:翟浩澎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正文 第一章设计素描的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并掌握什么是设计素描、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设计素描教学的认识、绘画工具与材料、“线”的表现与分类、构图的处理、透视规律的应用、结构特点的体现、设计素描训练的方法及内容。实践教学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学时6,实践学时4)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1素描概述(了解) 一、什么是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事素描。 二、什么是设计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 三、什么是设计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素描。 §1.2素描的表现特征(了解) 一、说明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说明性。 二、表现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表现性。 三、设计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设计性。 §1.3素描教学的意义(理解) 一、素描的基础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基础性。 二、素描的艺术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艺术性。 三、素描的时代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时代性 §1.4 “线”的表现与分类(了解) 要求学生了解“线”的表现与分类。 §1.5结构特点的体现(理解) 要求学生理解结构特点的体现。

《汽车美容》教学大纲

《汽车美容》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选修课) 适用专业:汽车维修(退役士兵) 课程总学时:20 理论学时:20 学分:2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美容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汽车美容与装饰的基本知识,能正确识别及使用汽车美容与装饰常用工具,熟悉美容与装饰操作的基本技能。本课程主要讲解汽车美容的基础和汽车美容的护理设备和护理用品的分类以及用法,以及汽车美容的操作步骤,并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操作。同时讲解汽车内部和汽车外部的装饰,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项目和操作流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美容的概念作用,并掌握汽车美容常用的护理设备。 2.掌握汽车美容与装饰的基本知识。 3.基本掌握汽车内外部装饰的基本内容与操作技能。 4.熟悉汽车清洗设备、工具的操作方法。 5.基本掌握汽车美容护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6.对汽车美容与护理操作应符合安全操作规程。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涂装基本工艺 教学内容 1、调色的技术和常用方法 2、涂料的组成、分类及喷涂装备使用 3、喷涂作业额安全防护 4、车身涂装的表面处理 5、底漆、中间涂料和面漆的涂装 教学要求: 1、了解常用汽车修补涂料的种类、作用及其特点。 2、了解涂装过程中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知识。 3、掌握涂料的组成,树脂、颜料、溶剂的定义及公用。 4、掌握喷枪的类别,各种类型喷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5、掌握调色的方法设备,以及人工微调过程的注意事项。 6、掌握不同底材的特点及处理方法以及喷涂各种涂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具 体操作。 (二)汽车美容基础 教学内容: 1、汽车美容的概念 2、汽车美容的目的、作用及原则 3、汽车美容的主要项目 4、汽车美容安全操作规程 教学要求: 1、掌握汽车美容的概念 2、了解专业美容与普通美容的区别 3、了解汽车美容的主要项目、目的和安全操作流程 4、能对汽车美容业的发展有自身的理解 (三)汽车美容护理设备 教学内容: 1、汽车美容常用设备 2、现代汽车美容设备 教学要求: 1、掌握汽车美容常用设备的相关知识 2、会正确使用常用的美容设备 3、会正确维护常用的汽车美容设备 (四)汽车美容护理用品 教学内容: 1、汽车清洗用品 2、汽车护理用品 3、汽车保护用品 教学要求: 1、了解汽车美容用品的种类 2、掌握汽车美容常用用品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3、掌握汽车美容用品的选用和保管基本知识 (五)汽车美容项目操作 教学内容: 1、汽车车表美容的项目操作 2、汽车车饰美容项目操作 3、汽车漆面美容护理 教学要求: 1、了解汽车美容的主要项目

地图学教学大纲分解

地图学教学大纲 说明 《地图学》是高等师范地理教育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任务和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在学习地理专业各课程、从事地理教育和野外地理工作所必需的地图知识以及基本的编辑、绘图技能。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图的性质、特点和用途,并能正确地阅读和使用地图。 2.使学生了解常见绘图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初步形成编辑、绘制专题地图、 教学挂图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地图编制的基本方法,地图阅读与图上作业。 三、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 (详见表1) 四、建议使用教材:蔡孟裔等.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6

五、主要参考书: 1 陆淑芬.《地图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 张立果.《地图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3 廖克.《现代地图学》.科学出版社.2003 4 许耿.《地图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六、考试考核方式:基础理论部分主要通过闭卷形式的笔试考试;基础实验和基本技能部分在实验过程中适时进行考核,编绘地图的基本能力通过地图的编绘实践考核。 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配置条件:地图学理论主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及常规教学手段进行以讲授为主,学生的自学为中心的教学学习。实验及基本技能部分主要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技能和技巧。教学配置条件为:常用的测量仪器,如水准仪、全站仪等;常规测图、绘图工具:如绘图工具、求积仪等;常用测图、绘图软件:如MAPINFO、MAPGIS等类似软件等 八、实践环节及其安排:通过使用测绘仪器绘制校园地形图。 九、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了解地图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学习方法 2.了解地图学的发展以及重要的地图作品和历史人物。 3.认识地图的特性、分类和功用。 教学重点:地图的定义、特性、作用。 教学难点:地图的特征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doc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与环保》、《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课程由来: 人类在高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意识到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如何协调人和环境的关系,使中国的社会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新一代人的任务,也是对世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因此校本课程《环保》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以下的实践意义: 1:塑造现代公民的素质。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校德育的实效化。 5:使环境教育具有系统性。 课程性质:跨年级必修课。 课程对象: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 帮助学生获得对整个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欣赏大自然的生态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环境态度,进而关怀未来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2、了解一定的环保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机会与行动。 3、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辨认环境问题,研究环境问题、收集资料、建议可能解决方法、评估可能解决方法、环境行动分析与采取环境行动的能力,积累一定的环保经验。 4、积极参与生活中的环保实践:

为学生提供在各个层次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机会,将环境行动经验融于学习生活中,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培养学生处理生活周遭环境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具有自觉的环保行为。 课程内容: 《自然与环保》 1、绿色家园篇 2、自然环保篇 3、工业环保篇 4、农业环保篇 5、科技环保篇 《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1、现实警示篇 2、文件倡导篇 3、知识方法篇 4、榜样实例篇 5、未来畅想篇 6、宣传资料篇 课程实施: 以跨年级授课制为主,每周2课时。 课程实施形式: 1、课堂实验: 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环保小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一些环保的基础知识。如:通过用不同的水来浇花,观察结果,从而知道污染过的水会让植物死亡,知道了保护水质的重要性。 2、野外观察: 在春游、秋游以及各种外出参观活动中,了解身边的环境情况,关注身边的环境。 3、家庭社区调查:

汽车美容与装饰课程教学大纲.doc

《汽车美容与装饰》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美容与装饰》课程课时分配

编制:校对:审核:

赠送以下资料 《3D打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3D打印技术 课程编码:1100001120 学分及学时:1学分理论学时18学时(其中理论课10学时) 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部门:计算机与互联网学院 先修课程:物联网技术概论、电子技术、无线传感网、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考核要求:考查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作者:高帆《3D打印技术》著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1.本课程属于设计类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走近3D打印技术》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改革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特长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而开发的设计课程。 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它无需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与传统技术相比,三维打印技术还拥有如下优势:通过摒弃生产线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减少了材料浪费;而且,它还可以制造出传统生产技术无法制造出的外形,让人们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出飞机机翼或热交换器。因此,3D打印技术今后会在世界上替代大部分制造业;如果我们不能在3D打印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将难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因此,走近3D 打印技术,了解并学习3D打印技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就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程本着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融合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旨在通过学生对世界制造业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的“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在“挥动想象的翅膀”的过程中,体验创意的神奇和伟大;快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合作、协调能力。同时也初步体会3D制造技术将给社会带来的社会伦理困境。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 通过学习,了解3D打印技术的现状,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与热情。形成初步的3D制造技术概念以和了解3D 建模的方法,以及对技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学习3D建模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能力的迁移与拓展。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第二部分课程教育目标 1.通过物理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更需注意方法的学习,努力去实践。这几个要点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有正确的研究与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掌握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知识,并指导实践,学习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理论,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理论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2.学会用数学、物理的原理解决热力学证明题的推演,逸度、活度的计算、在相图的应用,及在统计热力学中众多的计算。 3.本课程除了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还有课程自身特有的理论方法:热力学方法、量子力学方法及统计热力学方法。 (1)热力学方法--------宏观的方法 热力学方法的主体是:归纳与演绎。热力学研究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在热力学的三个经验定律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测出的物质的P、V、T性质和热数据(热容、相变焓、反应焓等)。借助数学原理(全微分)。通过归纳(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演绎(严格的数学推演)得到一系列的热力学方程式和结论,用以解决物质变化(p、V、T变化、相变、化学变化)过程的能量效应、方向和限度,为上述过程的实现提供最佳的热力学控制条件。 热力学方法的特点是:不涉及物质粒子的内部微观结构,结论严谨。 (2)量子力学方法---------微观的方法 量子力学研究个别微观粒子所遵循的力学规律,得到物质的微观特性,如:分子结构、平动能级、转动能级、振动能级、分子间力等。 (3)统计热力学方法---------从微观到宏观的方法

统计热力学研究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研究如何由粒子的微观力学性质(分子质量、转动惯量、振动频率)通过求统计概率的方法,得到系统的宏观性质(如热力学能、热容、熵等)。 以上方法对化学化工类学生学习物理化学要求是:掌握热力学方法,理解统计热力学方法,了解量子力学方法。 4.掌握物理化学在热力学归纳演绎中状态函数法、极值法、偏离理想的模型法(如为研究实际气体PVT行为提出理想气体的模型,引出压缩因子的概念,为研究实际液态混合物气-液平衡规律,而提出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模型,引出活度的概念等)。化学动力学中有研究简单级数反应的线性方法,研究复合反应动力学的稳态近似法和平衡近似等。 5.学会物理化学中采用了反映物质的性质随某些变量发生变化的规律的三种方法: (1)数据列表法:通过列表显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例:H2O在不同温度下蒸汽压数据表)(2)图形法:用曲线或直线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水的气-液平衡p-T图) (3)解析式法:用数学方程式总结出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Clapeyron-Clasusius方程) 第三部分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及物质的pVT性质(4学时) 绪论内容 ●什么是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的内容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物理化学的意义 ●如何学好物理化学 ●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 ●教材与参考书 一、本章基本要求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掌握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掌握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 ?理解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临界现象。 ?掌握饱和蒸气压概念 ?理解范德华状态方程、对应状态原理和压缩因子图,了解对比状态方程及其它真实气体方程。 二、教学内容 1、理想气体及状态方程。 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 2、真实气体 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压缩因子方程、范德华方程、维里方程 3、真实气体的液化 真实气体的液化(CO2的p-V图)、临界现象、临界参数、饱和蒸汽压、沸点。 3、对应状态原理及压缩因子图 对比参数、对应状态原理。 用压缩因子图进行普遍化计算。 三、介绍本章理论知识在科研及前沿领域的应用实例。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0学时) 一、本章基本要求

《专题地图编制》教学大纲

《专题地图编制》理论课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教学对象: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学时学分:48学时, 3学分(其中理论20学时,上机28学时)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专题地图编制》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该课程简要介绍专题图的起源与发展趋势,专题图生产过程、专题图的设计与编制、专题图的表示及其编制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能掌握读图、识图、用图及绘图的技能与技巧。 2、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专题地图的设计与编制方法,为今后地图测量、编绘、输入输出的图形化表达提供技术支撑。 3、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预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专题图学、测量学、计算机地图制图。 后续课程:电子地图与导航。 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该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重在操作,以课堂练习为主,并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边教边练,灵活机动教学方法。 5、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考核也偏向于实践,主要以考勤、平时上机练习、综合作业练习的完成数量与质量来综合评定成绩。 课程总成绩=考勤成绩(占30%)+平时上机练习成绩(占30%)+综合作业练习成绩(占40%)。 6、指定教材 《专题地图编制》黄仁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7、教学参考书

[1] 《新编地图学教程》,蔡孟裔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新编地图学实习教程》,蔡孟裔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现代地图学》,廖克,科学出版社.2003 [4] 《地图学》,张力果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应用》,王红、李霖,科学出版社。 [6] 《地图设计与编绘》,祝国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8、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 9、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1.掌握专题图的概念、专题图的分类。2.了解

(完整版)教学大纲范例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 学分:2 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英语 开课学科部:外语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学科专业核心课课程类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目的: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完成校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任务的本科学生,学制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大学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原理,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和拓宽外语习得环境的同时,提高学生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两种语言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使学习者具备两种文化意识,能够互补和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并将这种意识有效的运用在实践当中,开拓文化视野,拓展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及个人素质。 本教程依托“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国家精品课程,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本教程配套的教学支持网站(210.46.97.180/jpk)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练好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有效的社会交际活动。1 培养目标: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基本具备语篇阅读理解能力,2500左右词汇量;基本掌握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基础理论。本课程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系统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对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理性的认识。虽然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理论并不匮乏,本课程通过对 Sapir-Wolf, Edward Hall, Scollon R., Larry A.Samover, Richard E.Porter, Geert Hofstede, Lisa A.Stefani, Fon Trompanar, Kluckhohn, Strodtbeck,等学者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讲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理论有所了解。第二,文化探源。本课程对比较典型的几种文化,如美国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等进行探究,了解这些文化中人们的不同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交际特点、言语及非言语语言的使用等,并进一步对不同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进行研究,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案例分析。本课程广泛发掘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现问题,遭遇障碍的案例,以及成功跨文化交际的案例,给学生大量直观的、感性的实例,帮助学生建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 Chapter 1 Culture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物理化学实验1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1)课程教学大纲 Course Outline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Course Code)CA130 *学时 (Credit Hours) 48 *学分 (Credits) 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中文)物理化学实验(1) (英文)Physcial Chemistry Experiments (1)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必修课授课对象 (Target Audience) 致远学院化学班大二学生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中文 *开课院系 (School) 化学化工学院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 授课教师(Instructor)陈先阳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课程简介(Description)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化学实验教学既能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旨在通过化学实验这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化学人才。 物理化学实验是继无机及分析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之后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是一门面向致远学院化学班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在基本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热力学、相图及电化学部分。既保留了部分经典实验,同时又结合学科前沿增加了一些新的测量手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实践,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研究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现代的科学研究技术,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测量与地图学教学大纲2011

《测量与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测量与地图学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4.总学时:54学时 5.总学分:3分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测量与地图学》是高等院校本科地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实际读图和测图能力。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原理与测量仪器的使用;地图学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并能根据制图资料提供的信息编制所需的专题图件。同时,培养出良好的野外实际测图、用图能力。 三、课程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引论(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测绘(测量与地图制图简称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任务、测量学与地图学所包含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测绘科学的发展史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节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类 要求了解测绘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整体及其表面和外层空间的各种自然和人造物体的有关信息。掌握测量学与地图学的学科分支体系,明确测量学与地图学的紧密关系。 第二节地图的产品 要求了解各类地图产品,尤其是4D产品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测绘科学发展概况 了解测绘科学发展历史,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第四节测绘科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

了解测绘科学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应用领域及起到的具体作用。 第二章测量与地图学基础知识(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讲述地球椭球体参数、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小区域平面代替曲面的大小,测量工作简介;地图的特性与构成、地图的分类与成图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二、椭球体的大小与定位 第二节地面点位置的表示方法 一、参考椭球的主要点、面、线 二、坐标 三、高程 四、我国的坐标基准与坐标系 五、确定地面点位的三个基本要素 第三节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一、地球曲率对水平面的影响 二、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 第四节测量工作概述 一、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地形图测量方法 三、控制测量的概念 四、碎部测量简介 第五节地图的特性与构成要素 一、地图的基本特性 二、地图的构成要素 第六节地图的分类与功能 一、地图的分类 二、地图的功能 第七节地图成图方法简介

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大纲.doc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职业素养提升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16学时 学分:1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职业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被忽视,学生被直接从学校人培养成为了企业人,造成学生超过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缺失和不健全,造成学校就业难和企业的担忧。为了全面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开发了《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能够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该课程能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职业人” ,弥补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培养的缺失和不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的局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学生以教育主体的地位,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特色明确自己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验证所

汽车美容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

汽车美容课程实施性教学 大纲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15级《汽车美容》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 制定人:日期: 审核人:日期: 批准人:日期: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汽车美容》课程是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学习这个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汽车美容和保养、装潢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有汽车美容安全与防护、汽车车身常规护理、汽车车身深度护理、汽车内饰护理、汽车底盘护理、汽车车身外部装饰、汽车车内装饰、汽车安全装饰、汽车音像装饰和汽车美容店的开设与经营。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汽车外清洗和内清洗的工具、设备、清洗方法、清洗注意事项。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汽车美容与装饰的基本知识,能正确识别及使用汽车美容与装饰常用工具,熟悉美容与装饰操作的基本技能。本课程主要讲解汽车美容的基础和汽车美容的护理设备和护理用品的分类以及用法,以及汽车美容的操作步骤,并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操作。同时讲解汽车内部和汽车外部的装饰,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项目和操作流程。 本课程的要求是: (1)了解汽车美容的概念作用,并掌握汽车美容常用的护理设备。 (2)掌握汽车美容与装饰的基本知识。 (3)基本掌握汽车内外部装饰的基本内容与操作技能。 (4)熟悉汽车清洗设备、工具的操作方法。 (5)基本掌握汽车美容护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6)对汽车美容与护理操作应符合安全操作规程。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144学时 总学分:8学分 开设学期:第四、五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两大部分,研究过程变化的可能性和速率问题。该门课程为后期学习化工基础等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生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过程的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是:热力学三个定律,热力学基本函数及其变化的计算,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定量地判断化学过程(包括溶液体系、相平衡、表面现象等)进行的方向与限度;化学动力学基本理论、几种重要的反应速率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定量的求算化学反应的基本动力学参数、能初步推测或判断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 物理化学是化学基础课中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重要课程。物理化学中的许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人们科学地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典范,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

*选学#自学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方法 2.了解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方法建议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方法;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方法建议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内容 3.掌握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 4.熟练掌握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内容、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难点: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热力学基本概念(5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系统与系统的性质、系统的状态、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与功。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2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焓、热容。 第三节气体系统中的应用(4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Carnot循环、实际气体。 第四节化学反应系统中的应用(4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焓的规定值、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等温化学反应、非等温化学

地图学复习要点(考试重点)

地图学复习讲义 1地图: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学: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讨论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3数据预处理:就是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或将数据压缩、增加、保留主要特征;或对数据的使用进行取舍,以期适用于地图符号化和地图作业。 4地图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标注和各种说明文字,是地图的基本内容之一。 5非比率符号:符号尺寸与制图数据没有明显比例关系的符号称作非比例符号。 6遥感:从一定距离对地表或近地表的地物所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从紫外到微波波段进行探测,以达到识别目标的理论和方法,称为遥感。 7比率符号:符号尺寸与其所代表的属性数值具有明确的比率关系,这种符号称作比率符号。 8定位比率符号法:在定位符号法的定量表示中,通常使用点状符号面积大小与其所代表的数量成一定比率关系,这种符号的组合与配置称为定位比率符号法。 9连续比率方式:地图中每个符号的大小都与其代表的实际数值

按比率一一对应,这种方式称为连续比率方式。 10线状符号法:通常以线状符号的形状和颜色表示质量特征,以中心线或是轴线表示空间定位,也可以符号宽度表示定量特征,这种符号的组合称为线状符号法。 11动线符号法:以线状符号的定位和指向表示事物变动的路径和方向,以形状和颜色表示质量特征,以符号宽度表示定量特征,这种符号的组合称为动线符号法。 12质底法:全域连续分布的面状现象,可以按某种分类规则将整个制图区域的数据,用定名量表划分为多个互不重叠、性质不同的图斑,以显示制图对象的质量差异。它以线划表示分类界线,以色相或网纹表示不同的图斑,这种符号的配置方法称为质底法。 13范围法:局部成片或离散分布的地理现象是以真实或隐含的轮廓线表示事物的分布范围,以颜色、网纹、注记或排列分量等表示数据的性质和类型,这种符号配置的方法称为范围法。 14点值法:用形状相同,大小与其代表的数值成固定比率的圆点符号表达离散现象分布特征的方法称为点值法。 15分级比率方式:将制图数据按一定的数值间隔分成多个数组等级,并将各等级数组分别概括为具代表性的单一数值,依各数组的代表值按比率确定各等级符号大小,全部制图对象均以相应的等级符号表示,这种方式称为分级比率方式。 16地理图:地理图又称一览图,它的概括程度比较高,是以反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大纲docword版本

《儿童少年卫生学》5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303010 课程名称:儿童少年卫生学 英文名称: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45 学分:2.5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建议教材: 课程简介:儿童少年卫生学是研究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

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长发育是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研究方向。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②疾病防治儿少卫生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和临床医学有不同的侧重点;③心理卫生充分反映的有关儿童少年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发生、发展与个体素质、人文社会环境、社会变革等的相关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④学校健康教育进行较全面的改进和更新;⑤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对于学好儿少卫生学教学方法与要求有:①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儿少卫生学的基础学科,并与其它预防医学学科,如营养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卫生法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②熟悉自身领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技能;③熟悉法法规,依法从事儿少/学校卫生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本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成为在儿童少年卫生方面具有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卫生工作者。

《汽车装饰与美容》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装饰与美容》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汽车装饰与美容 课程英文译名:Automobile Aesthetics 适应专业:汽车服务工程 课程性质:选修课 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专业课 参考学时:36 参考学分:2 先修课程: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机械基础、金工实习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专业课。了解汽车装饰与美容的一般知识,介绍了汽车装饰的类型,汽车装饰的特点、地位与作用,汽车装饰与美容的产品类型等,汽车装饰与美容的基本操作手法,汽车表面缺陷的修复等,使学生对汽车装饰与美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汽车外部装饰的项目和具体操作方法;掌握汽车常见车载影音系统、DVD影音系统、六碟CD系统及传统CD音响系统组成,分析了工作原理和各原件的工作情况及影响因素,指出了正确的汽车车载影音系统的安装与调试,知会汽车传统音响系统的升级方法和线路的改制问题;掌握倒车雷达和遥控防盗器的工作原理和装饰方法,并对其他形式的防盗设备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常用的汽车美容护理产品的类型和掌握护理设备的使用;介绍了常见划痕类型的判别和划痕的修复方法,掌握汽车装饰美容市场中无痕修复的方法和操作技巧;从漆膜表面缺陷的类型和产生机理入手,了解施工之初的预防和施工过程中与施工结束后的处理方法;了解新兴的负离子镀膜护理美容项目的内容和操作方法,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以及遥控集控门锁系统的安装与操作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汽车装饰与美容的项目和部位,操作方法、装饰鉴赏及美容护理的方法等多方面知识,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掌握汽车美容的定义及分类 掌握汽车装饰的定义及分类 了解汽车整车装饰美容项目及进行汽车装饰美容效果的识别 掌握汽车装饰美容的依据和原则 了解汽车装饰美容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