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7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7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7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2007年,我省坚持生态立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及生态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省建设取得新成效。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污染物排放未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幅增加,全省空气、河流、湖泊、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生态和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一、水环境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7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35158.6万吨,比2006年减少0.6%;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960.1万吨,比2006年减少18.9%,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9198.5万吨,比2006年增加4.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4.6%,与2006年基本持平。全省城市镇污水处理率58.5%。废水中COD排放量约1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污染物COD排放量1.29万吨,比2006年增加3.3%;生活污水COD排放量8.71万吨,比2006年增加2.3%。

水质状况

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75.8%的监测河段、82.4%的监测湖库的水质达到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所监测的具有饮用水源地功能的湖库及

河段水质基本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符合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近岸海域以一、二类海水为主,绝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86.7%的监测海域水质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地下水水质良好,水位基本稳定。与2006年相比,绝大部分河流和湖库水质保持稳定,部分中小河流水质略有下降;近岸海域水质保持优良态势;地下水水质略好于上年。

水质受到一定污染的地表和地下水体主要受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水的影响,城市附近的局部海域和部分养殖集中区海域受到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污染。

1、地表水

河流所监测的15个流域19条河流的62个河段中,Ⅰ、Ⅱ类水质占62.9%、Ⅲ类水质占12.9%、Ⅳ类和劣Ⅴ类水质分别占22.6%、1.6%,Ⅳ类、劣Ⅴ类水质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小河流、南渡江个别支流的局部河段,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与2006年相比,三大河流干流水质优良且较为稳定,部分中小河流水质有所下降。

南渡江干流水质优良,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且以Ⅱ类水质为主;支流龙州河水质优良,海甸溪为轻度污染。水质总体与2006年持平。

万泉河干流水质优良,所有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标准。水质总体与2006年持平。

昌化江干流和支流什运河、南圣河和石碌河水质均为优良,所有监测河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且以Ⅱ类水质为主。水质总体与2006年持平。

中小河流在监测的16条河流33个河段中,60.6%的监测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Ⅳ类、劣Ⅴ类水质河段分别占36.4%、3.0%,主要在东部文昌河和文教河,南部三亚河、宁远河和滕桥东河,北部北门江及文澜江的局部河段。水质总体略差于上年。

城市河段在流经县城以上城镇的10条河流11个监测河段中,63.7%的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Ⅳ类、劣Ⅴ类水质河段分别占27.3%、9.0%。水质总体略差于上年。

湖库开展监测的17座主要湖库中,82.4%的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其中Ⅰ、Ⅱ类水质湖库占41.2%、Ⅲ类水质湖库占41.2%、Ⅳ类和劣Ⅴ类水质湖库分别占11.8%和5.8%。水质符合地表水Ⅱ类标准的湖库是松涛水库南丰库区和番加库区、水源池水库、赤田水库、高坡岭水库、太平山水库、福山水库、探贡水库和南丽湖;水质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湖库为松涛水库牙叉库区、永庄水库、春江水库、大广坝水库、沙河水库、万宁水库和石碌水库;深田水库、云龙水库水质为Ⅳ类;沙坡水库水质为劣Ⅴ类。Ⅳ类和劣Ⅴ类湖库水质主要受氮磷营养盐及高锰酸盐指数不同程度影响。水质总体与2006年基本持平。

2、近岸海域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绝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一、二类海水占84.4%,86.7%的监测海域水质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13.3%的监测海域未能达到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总体上看,我省三类、四类海水的区域主要受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无机氮影响。

东部(文昌、琼海、万宁)近岸海域文昌、琼海、万宁近岸90.9%监测海域为一、二类海水,81.8%监测海域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琼海近岸所有监测海域水质均符合一、二类海水标准。万宁近岸海域除小海水质为四类外,其它监测海域水质均为一、二类,小海未能达到二类海水管理目标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文昌近岸海域所有监测水质均达到一、二类海水标准,但东郊椰林近岸海域水质未能达到一类海水管理目标要求,主要影响指标为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

南部(三亚、陵水、乐东)近岸海域三亚、陵水、乐东近岸78.6%的监测海域为一、二类海水,85.7%监测海域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三亚近岸海域三亚河入海口水质为四类,三亚港口附近海域水质为三类,其它监测海域水质均符合海水一类标准,三亚河入海口附近海域未能达到三类海水管理目标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石油类。陵水、乐东近岸所有监测海域水质均达到一、二类海水标准。

西部(东方、昌江、儋州、洋浦、临高)近岸海域东方、昌江、儋州、洋浦和临高近岸81.8%的监测海域为一、

二类海水,72.7%监测海域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东方近岸海域东方盐场水质为二类,八所港水质为三类,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昌江近岸监测海域水质符合海水一类标准。儋州、洋浦近岸所有监测海域水质均达到海水一、二类标准,但海头港近岸海域未能达到一类海水管理目标要求,主要影响指标为活性磷酸盐。临高近岸所有监测海域水质均符合一、二类海水标准,但马袅区附近海域未能达到一类海水管理目标要求。

北部(海口、澄迈)近岸海域海口、澄迈近岸海域88.9%的监测海域为一、二类海水,所有监测海域水质均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的要求。海口秀英港附近海域受石油类和无机氮的影响,水质为三类,其余监测海域均为一、二类海水。澄迈所有监测海域水质均为一、二类海水。

3、地下水

我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降落漏斗面积也略有减少。海口地区承压水水位主要表现为基本稳定~弱上升;潜水水位除龙桥地区呈弱下降外,其他地区基本稳定。三亚市热矿水、琼海市官塘地区热矿水、万宁市兴隆地区热矿水、儋州市蓝洋地区热矿水水位基本稳定;三亚市矿泉水、万宁市兴隆地区热矿水水位呈弱下降状态。

海口地区地下水水质总体良好,水质总体较2006年略有好转。承压水层水质均为良好。潜水水质总体较差,但较上年度略有好转,主要超标项目为铁、锰、硝酸盐、亚硝酸盐,

其中铁、锰与历史资料对比,为暂时性超标,硝酸盐、亚硝酸盐为化肥、生活废水等污染。

4、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2007年,我省主要城市(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所监测的20个具有饮用水源地功能的湖库及河段取水点水质绝大部分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符合国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其中水质为Ⅱ类的水源地有松涛水库南丰库区和番加库区、三亚赤田水库和水源池水库、澄迈南渡江金江水厂取水段、定安南渡江定安水厂取水段、东方昌化江玉雄段、琼海万泉河红星段、五指山太平山水库、白沙南叉河取水段、保亭保城西河取水段、陵水的陵水水厂樟香坝取水段、乐东昌化江乐东水厂取水段,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水源地有海口的南渡江龙塘段和永庄水库、万宁的万宁水库、昌江石碌水库、屯昌良坡水库和临高文澜江多莲取水段和文昌市下园水厂取水段,文昌深田水库水质仅符合Ⅳ类标准。所有水源地水质总体与2006年相比基本持平。

5、水环境污染事故

2007年,我省发生2起赤潮事故,其中洋浦湾海域发生球形棕囊藻赤潮、海口湾海域发生细弱海链藻赤潮,但均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措施与行动

●加大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力度 2007年1月和9月,省人大审议通过《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和《海南省

松涛水库生态环境保护规定》,加强了松涛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松涛水库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加大我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力度。

●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和污染治理严格执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意见》,规范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和监管。2007年,建设项目环评制度执行率81.1%,当年建成投产项目“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全年废水治理设施处理能力31.9万吨/日,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25649.2万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53万吨/日。

●加大污染减排力度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各污染减排工程,部分重点减排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华能海口电厂四台125MW发电机组脱硫工程已顺利启动,海口市白沙门污水处理厂(二期)、三亚市红沙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城区污水处理厂和鹿回头污水处理厂等四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并于2007年12月动工建设,预计2008年底竣工投产。东方、澄迈、白沙、琼中、定安等市县相继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

●启动污染源普查工作依照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部署,开展海南省污染源普查工作,截至2007年底,我省省级及市县级人民政府共成立了以国土环境资源局、农业局、统计局等十几个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污染源普查机构20个,全省各级普查机构工作人员259人。全省各级环境监测站共完成

22家国控重点污染源、29家省控重点污染源和约110家其它污染源的监测工作任务;完成2437名普查员和155名普查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完成全省各类污染源的清查工作,共清查工业源4443家、生活源12321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54家、农业源58800家。组织海口、三亚和五指山市开展城镇生活污染源与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产/排污系数测算实测工作,共对107个实测点进行四期监测,获取监测数据11000多个,为掌握城镇生活污染源排污状况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开展环保专项整治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重点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工业园区和橡胶加工行业等环保问题,对前四年专项行动“回头看”,落实环保后督察,严肃查处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定、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等环境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环境权益,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据统计,我省环保专项行动期间共出动10820人次,检查排污企业3532家,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115件,处以罚款环境违法企业38家,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16家,市县挂牌督办环境违法企业43家。

●加强地表水环境综合整治2007年,我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全面推进我省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三大流域污染整治,龙塘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顺利;琼海市和五指山市开展双沟溪与南圣河的综

合整治前期工作;沿岸各市县加强沿岸建设的工业、医院进行限期治理及关、停、转、迁工作。确保我省主要河流水质保持良好态势。

●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2007年,我省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划定了全省18个市县27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有1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已通过省政府审批。全年共投入9951万元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73宗,解决了20.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印发《关于加强全省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河道采砂实行统一规划制度,河砂资源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开采河砂须取得采砂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进一步规范河道采砂的管理。2007年,全省河道采砂点55个,主要分布在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三大河流,年开采量73立方米。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启动“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大蓬车环岛宣传活动、海洋环境图片展、海洋知识讲座、净海行动、海洋环境综合执法等宣传、教育、保护和治理综合活动,宣传面涉及约十万人,创造海洋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大气环境

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7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114.6亿立方米,比2006年增长29.6%。废气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4943.7吨,比2006年增加7.1%,工业烟尘排放量为9180.9吨,比2006年减少10.2%;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0846.9吨,比2006年增加6.1%。

环境空气质量

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基本保持国家一级水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PM10)有89.1%的日平均浓度值符合一级标准、10.9%的日平均浓度值符合二级标准。

1、区域环境空气

全省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但可吸入颗粒物有少量日平均浓度值超一级标准,对中部、东部以外区域空气质量有轻微影响,北部和西部局部区域受影响相对明显,分别有21.2%、15.1%日平均浓度值超一级标准。与2006年比较,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略有升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年平均值基本持平。

2、城市(镇)环境空气

所有监测城市(镇)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全省主要城市(镇)空气质量基本保持国家一级水平。各城市(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符合国家一级标准,自然降尘月平均量均低于8吨/平方公里·月参照标准;可吸入颗粒

物(PM10)除个别城市(镇)外,绝大部分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本年度可吸入颗粒物(PM10)对部分城市(镇)空气质量有轻微影响,全省城市(镇)11.8%的日平均浓度值为国家二级标准,自然降尘有1.2%的月平均值超8吨/平方公里·月参照标准。与2006年比较,海口市区、昌江石碌镇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略有上升,三亚市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浓度年平均值略有上升,其余城市(镇)无明显变化。

措施与行动

●加强城市机动车管理和污染防治继续宣传和贯彻执行“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合格标志管理制度和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加强对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单位的资质检查,积极推进燃气汽车改造工程,全省建成CNG燃气汽车加气站16座,燃气汽车发展数量达到3000多辆,年可替代燃油3.5万吨,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约500吨。

●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启动了新型墙体材料基金征收工作,全年征收专项基金2000多万元,新增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能力2亿标块,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比例达到37%,比去年提高了12%。在大型养猪场、猪果种养场、学校、村庄等新建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40个,累计建成“猪—沼—果(热作、瓜菜)”能源生态模式大中型沼气工程278处,校园大中型沼气工程62处,规模化养猪场大中型沼气工程148处,推进了沼气建设由小型户用沼气池向大型整村集中建池供气方向发展。

●强化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污染防治2007年,我省污染源排污申报审核了2862户,新发放排污许可证360份。全年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18678.2万标立方米/时,废气治理设施运行费用18407.7万元,废气污染源治理和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

●强化污染源在线监控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59家重点污染企业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工作,目前已有36家企业完成设备安装和联网工作,使我省部分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基本得到有效的实时在线监控,污染源监控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声环境

状况

全省城市(镇)噪声略有控制。在15个开展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的城市(镇)中,有9个城市(镇)超标路段比例少于2006年度,年平均等效声级值有所控制;区域声环境质量保持2006年水平。但部分监测城市(镇)噪声污染依然较重,夜间污染尤为突出,声源主要来自于交通和生活噪声。

1、道路交通噪声

全省监测城市(镇)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为63.2-71.2分贝,监测的262公里城市(镇)主次交通干线中,有23.0%的路段等效声级值超过国家标准。开展监测的15个城市(镇)中,除东方八所镇、澄迈金江镇、白沙牙叉镇外,均存在超标路段,昌江石碌镇昼间年平均等效声

级值超过国家标准70分贝的限值。与2006年度比较,有9个城市(镇)超标路段比例减少,监测城市(镇)年平均等效声级值普遍有所控制,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略有改善。海口市年平均等效声级值为67.6分贝,比2006年上升0.2分贝。三亚市年平均等效声级值为69.1分贝,与2006年持平。

2、区域环境噪声

监测城市(镇)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为46.7-55.5分贝,声级值总体与2006年相当。在开展昼间监测的14个城市(镇)中,三亚市、五指山冲山镇、儋州那大镇、东方八所镇、白沙牙叉镇、陵水陵城镇、临高临城镇、屯昌屯城镇、昌江石碌镇、定安定城镇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年平均等效声级值达国家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标准;海口市、文昌文城镇、琼海市嘉积镇、万宁万城镇受到一定污染,年平均等效声级值符合二类区(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标准。与2006年度比较,琼海市嘉积镇、白沙牙叉镇、昌江石碌镇年平均等效声级值略有上升,其余监测城市(镇)基本稳定。海口市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值为55.4分贝,符合国家二类区标准;三亚市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值为53.5分贝,符合国家一类区标准;两城市声环境质量均保持2006年水平。

措施与行动

●加强立法和监督管理继续加强交通运输车辆的管理,禁止在市区鸣笛和行驶农用车辆及大型货车,控制城市交通噪声污染,并及时处理各种噪声污染群众投诉案件,城市(镇)声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城市噪声达标区管理海口、三亚等城市建成的噪声达标区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

●开展高考和中考期间噪声污染控制专项行动继续严格控制高考和中考期间的噪声污染,通过新闻媒介发布公告,设立举报电话,并开展噪声污染控制巡查。

四、固体废物

状况

2007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57.9万吨,比2006年增加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140.7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9.0%,比2006年增加11.9%,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0.1万吨。

全省城市(镇)年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26.87万吨,处理率为80.37%,其中无害化处理率为50.48%。全省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理率为61%。

措施与行动

●加强进口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按照“属地管理、风险评价、三级审批”和“严格管理、从严审批、总量控制、结构合理”的原则,把好废物进口审批关,严防境外污染转嫁到我省。加强废物加工利用环节管理,防范污染事故发生。

2007年,我省有4家企业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第七类废物进口定点加工单位,有4家企业申请进口废物加工利用。

●加强危险废物污染控制2007年,我省扩大医疗废物收集网络提高医疗废物集中安全焚烧处理率,对医疗废物集中安全焚烧处理全过程进行监管。编印《认识·关注—危险废物》宣传手册,开展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组织开展全省危险废物管理专项检查工作,查处6起危险化学品、废弃农药、电子废物等危险废物环境隐患,受理审批省内企业3批共624吨的废催化剂跨省转移,妥善处置危险废物。

●启动垃圾处理厂建设项目 2007年,我省部分市县启动垃圾处理厂建设项目,文昌市、儋州市和白沙县分别落实垃圾处理厂项目资金1200万元、1600万元和300万元,并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五、辐射环境

状况

2007年,我省国控点辐射环境各要素的监测结果(含宇宙射线响应值)均在正常的安全范围内;全省15家放射源使用单位的29枚退役放射源按国家要求全部收贮完毕,消除辐射环境安全隐患。

措施与行动

●加大电磁辐射环境监管力度加大辐射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贯力度;启动了海南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建设工程;开展国控点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辐射管理得到加强。

●增强突发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能力印发了海南省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机制。以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全省核与辐射安全,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六、生态环境

状况

2007年我省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生态省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植被覆盖度保持较高水平,森林覆盖率57.1%,土地退化程度相对较低,生物多样性丰富,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基本平衡,海岸线基本稳定。按照国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海南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85.7,等级为优,全省18个市县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等级均为优良。但是,全省仍存在一定水土流失、沙化面积,部分耕地地力有所下降,毁林开荒、毁林采矿等生态破坏事件及其他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措施与行动

●完善生态省法制保障体系,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2007年,我省制订出台《海南省沿海防护林管理条例》、《海南省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管理规定》、《海南省海洋生

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进一步完善生态省法制保障体系。落实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4000多万元对中部山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各市县进行生态补偿。绿色GDP核算体系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组织开展“生态文化进校园”、“珍惜资源”征文比赛、“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论坛等系列生态环保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环境保护意识。

●推进文明生态系列创建工作,改善人居环境 2007年投入资金4.4亿元新建文明生态村1200个,累计全省建成文明生态村7300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32%。全年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2.97万人,新建农村卫生户厕4800户,新建“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3.5万户,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安全文明生态学校”、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集镇和小康环保示范村创建工作,全省15个村庄被授予“海南省小康环保示范村”称号。2007年,全省城市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9882公顷,建成区绿地面积825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4.98%,绿地率29.23%,公园绿地面积254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45平方米,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构建特色生态经济体系,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耕作面积20万公顷,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5个,新增绿色食品认证2个,新增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9个,面积2.5万公顷。建设生态型海水养殖基地,增加

海水鱼类养殖产量8700吨,新增产值2.1亿元。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完成洋浦经济开发区和海口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昌江工业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循环经济工作园区,海口市罗牛山、儋州市欣佳、澄迈县新华达、保亭县南茂4个养殖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成投产。

●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规范土地管理我省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严格实行非农业建设“占一补一”制度,全省连续9年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有余。2007年底,全省耕地资源保有量达到72.75万公顷,基本农田达到64.4万公顷,与国家批准的《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2010年全省保护指标基本持平。

●推进生态林业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2007年,我省继续推进“三边”防护林造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全年新增公路林800公顷和海防林2800公顷,进一步完善了我省城市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积508公顷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45公顷,改善了我省生态退化区域的生态环境。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 2007年,我省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工作,组织完成了吊罗山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工作,建立陵水海草特别保护区和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截止2007年,全省共有68个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281.30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

8.52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25个,面积263.55万公顷。

七、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1、气候变化

2007年全年气候年景属于一般年景。全省年均气温24.7℃,为1961年以来的第五高值;各地年平均气温23.4(琼中)-26.8℃(三亚),绝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偏高0.1-1.0℃。全省年均降水量1683.0毫米,较常年偏少7%;各地年降水量906.0(东方)-2677.6毫米(琼中),除琼中偏多外,其余市县接近常年或偏少。全省平均年日照时数1927.6小时,各地日照时数1582.0(保亭)-2483.4(东方)小时,除昌江、琼中和五指山偏多外,其余地区均不同程度偏少。2007年我省受热带气旋影响个数较常年偏少,登陆个数和灾害接近常年。

2、气象灾害

2007年我省受干旱、热带气旋、冰雹、大风、雷击、高温等气象灾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较重。全年分别出现近60起雷击、大风、冰雹、大雾、高温等气象灾害事件,因气象灾害造成327.37万人受灾,死亡20人,失踪11人,受伤3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07万公顷,成灾6.57万公顷,绝收1.1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11亿元。

本公报编制得到省建设厅、省统计局、省气象局、省海洋渔业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此深表感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