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聂珍钊: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聂珍钊: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聂珍钊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一、莎士比亚与斯特拉福镇

讨论《哈姆雷特》不能不谈斯特拉福镇,因为它是世界著名的戏剧家Shakespeare威廉·莎士比亚的故乡。1997年4月,我在University of Warwick 英语系做访问教授,我的导师Tom Winnifrith教授驱车带我游览莎翁和哈代的故乡。此后,我又同朋友再访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福镇,成为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事情。我曾经写下一篇文字纪念,题目是:地灵人杰莎翁永在——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福镇纪行,发表在《神州学人》杂志上。

斯特拉福镇位于地处英格兰中部的沃里克郡的南部,是一座人口不足三万的小城。Gower Memorial 美丽的艾汶河缓缓地从城边流过,岸边绿树成荫,垂柳如拂。斯特拉福镇最著名的地方是莎士比亚故居。1564年4月,莎士比亚就在这儿出生。莎士比亚的诞生地斯特福北部闹市区的亨利街上(Henley Street)。它是一座古老的半木结构房屋,典型的伊丽莎白时代的建筑风格,虽历经沧桑,但仍然保存完好。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在在这儿降生,直到1585年离开斯特拉福镇前往伦敦时为止。

在亨利街上,莎士比亚中心图书馆是另一处吸引人的地方。图书馆是中心的组成部分,是在莎士比亚故居基金和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藏书的基础上建立的。图书馆有近三万册图书,内容包括莎士比亚的生平、作品、时代等各个方面。在斯特拉福镇外,还有两处与莎士比亚有关的重要历史遗迹:玛丽·亚登的住宅和安妮·哈索维的茅屋。玛丽·亚登是莎士比亚的母亲,住宅离斯特拉福镇约3.1英里,是在十六世纪用本地的木头和石头建造的。这处住宅和后来重建的Glebe 农场作了莎士比亚乡村博物馆。安妮·哈索维的茅屋Anne Hathaway’s Cottage是莎士比亚的妻子安妮·哈索维出嫁前的住宅,它位于离斯特拉福镇中心仅1.3英里的近郊。这是一处典型的自耕农家庭的住宅,共有十八个房间。室内的厨房、开放式壁炉、面包烤炉依然保存完好。屋前的大花园格调古朴,左边的苹果园韵味清丽。这就是莎士比亚时代的农家特征。

1582年11月27日,十八岁的莎士比亚同二十六岁的安妮在教堂结婚。安妮结婚后为莎士比亚生下了三个子女,儿子哈姆莱特在十一岁时不幸夭折,据说《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为纪念儿子创作的。小女儿朱丽丝直到三十二岁时才出嫁。大女儿苏珊娜在在1607年嫁给了斯特拉福镇的外科医生约翰·霍尔。1587

年夏天,莎士比亚离开斯特拉福镇去了伦敦。关于莎士比亚的出走历来有许多猜测,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所谓莎士比亚到托玛斯·路西爵士猎苑偷猎的说法。据说莎士比亚偷猎被抓后,他是害怕惩罚而逃到伦敦的。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可靠,这不仅因为缺乏证据,而且当时到禁猎区猎鹿也并不犯法。

莎士比亚从1587年到达伦敦至1613年离开伦敦为止的26年间,一共大约创作了十部历史剧、十二部喜剧、十部悲剧、二部悲喜剧、三部传奇剧。除此而外,他还创作了两部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在伦敦经过26年的奋斗,为自己挣得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戏剧家的称号,也依靠自己的勤奋挣得大笔财富,成为斯特拉福镇最富有的家庭之一。他还依靠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声誉跻身于上流社会,获得了他一心追求的贵族头衔。在莎士比亚的努力下,纹章局于1599年为莎士比亚的父亲颁发了拥有贵族纹章的证书。盾形纹章的对角为一支长枪,上方的花环上雄鹰兀立,鹰爪紧握长枪。莎士比亚在纹章里用长枪隐喻了自己的家族。

1616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亚52岁生日,但这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去世了。莎士比亚死后被葬在位于磨坊巷附近的圣三一教堂里,后人为他雕刻了一座略显肥胖的半身胸像,上面刻着两句碑文:“看在耶稣分上,朋友,切莫掘开此处土壤。莫碰石头,自有福佑;动我尸骨,永受诅咒。”

1623年,莎士比亚的朋友约·赫明和亨利·康德尔编辑出版了第一对开本的莎士比亚全集,卷首印有莎士比亚的肖像和本·琼生的著名题词: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时代。莎士比亚从事戏剧创作四百多年来,其声誉一直不衰。莎士比亚已经不只是斯特拉福镇人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莎士比亚的作品魅力长存,莎士比亚因而永垂不朽。

二、《哈姆雷特》的三种版本

《哈姆雷特》共有三种版本Hamlet (Folio),Hamlet (Quarto 1, 1603),Hamlet (Quarto 2, 1604-5)。而最后的First Folio 又分为四个版本,即First Folio, Second Folio, Thirs Folio, Fourth Folio。我们今天使用的版本有的是在最后一个Fourth Folio版本的基础上结合前几个版本校订而成的。但是第二个四开本也是目前用得最多的版本。

《哈姆雷特》的第一个四开本出版于1603年,至今已有405年的历史。第一个四开本是《哈姆雷特》最早的文本,共2160行。在行数上同后来的对开本相比几乎少了三分之一。第二个四开本出版于1604年,在结构和文字上与第一个四开本相比有很大不同,内容上增加了1572行,达到3732行,同第一个四开本

相比在行数上几乎增加了三分之一。

莎士比亚去世七年后,两位仍然健在的曾经同莎士比亚同台演出的演员Heminge和Condell印行了莎士比亚的37个剧本,即我们现在所知的第一个对开本(First Folio, 1623)。

第一个对开本在内容上与第二四开本基本相同,只是在长度减少了200行。因此,第一个对开本的长度是3532行。第二个对开本出版于1632年。第三个对开本出版于1664年。第四个对开本出版于1685年。

由于《哈姆雷特》的第二四开本是从《哈姆雷特》的第一个四开本发展而来,相比较之下,《哈姆雷特》的第一个对开本第二个四开本时隔将近20年,且变化不大,因此第二个四开本有可能最接近莎士比亚的原作。所以,现在通常使用的版本是第二四开本。例如现在由Ann Thompson和Neil Taylor共同编辑的目前影响最大的注释本《哈姆雷特》,就是使用的《哈姆雷特》的第二个四开本。

三、关于《哈姆雷特》的代表性批评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西方文学核心价值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如果不了解莎士比亚,就无法理解西方文学。而莎士比亚的作品而言,《哈姆雷特》则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正因为如此,《哈姆雷特》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更多的关注与研究。300年来,关于《哈姆雷特》的评论和研究层出不穷,在莎士比亚所有作品中是评论得最多的。在20世纪,除了影响最大的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其它如神话-原型批评、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意象派批评的语义还原、马克思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等,都在《哈姆雷特》的批评中得到应用。

对于今天的读者说,彻底理解哈姆雷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正如评论家所说:“一千个观众”心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无论如何,影响人们理解《哈姆雷特》的最主要观点仍然没有超越两个经典命题:一是性格悲剧;一是恋母情结。

性格悲剧论者认为哈姆雷特在思想上和性格上都带有某种先天缺陷,如他性格忧郁,孤独,思想活跃但不够决断,语言激烈而又缺少行动。因此,当他被现实卷入尖锐的政治斗争中时,这就构成了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因此,他软弱的性格就成了他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众多的当代批评中,弗洛伊德对《哈姆雷特》的批评影响最大。他将对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的心理分析同样地用于对《哈姆雷特》的批评。他认为:“在《俄底浦斯王》之中,(欲望)背后的童年幻想被带到明处,而且像它在

梦中那样地实现。这在《哈姆雷特》之中却始终被压抑着,……我们只能依据这种压抑的结果,看到它的存在。……哈姆雷特可以做任何事,就是无法向那个杀了他的父亲、娶了他的母亲的人复仇,因为正是这个人展示了他自己被压抑的童年的幻想”。

弗洛伊德的学生恩斯特·琼斯也同样用俄底浦斯情结解释《哈姆雷特》。他在1910年发表《俄底浦斯情结:对哈姆雷特奥秘的一种解释》和1923年发表的《对〈哈姆雷特〉的心理分析研究》两篇论文中,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除此而外,批评家还从“意识形态”、“性别身份”和“宗教观念”等方面解释哈姆雷特。

四、《哈姆雷特》的伦理阐释

对《哈姆雷特》的批评发展到今天,任何把过去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都是十分困难的。那么在现有的批评基础上,如果我们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解释《哈姆莱特》,尤其是解释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和延宕方面我们可能有什么新发现呢?我们可能会感到,哈姆雷特在他实施复仇的过程中,他遭遇到了他无法逾越的伦理问题,即伦理禁忌。他的所有问题,都同伦理禁忌联系在一起。

伦理禁忌是阻碍哈姆雷特复仇和导致他犹豫不决的根本原因。在哈姆雷特复仇过程中,伦理禁忌具体表现为三个伦理结(ethical knots)。而且,这三个伦理结基本上是哈姆雷特无法解开的死结。这三个伦理结后面将详细说明。

1、哈姆雷特的伦理环境之变

悲剧发生的背景:哈姆雷特听说父亲暴病而亡,从德国威登堡回丹麦奔丧。回国后其母再嫁,克劳狄斯娶其母而继位为王。正是哈姆雷特母亲的再嫁,导致偷伦理环境的变化。

克劳狄斯第一次出场,首先有一段自我介绍的谈话。这段谈话说明的是哈姆雷特回国后的伦理环境改变。他首先说:虽然我们亲爱的王兄哈姆莱特新丧未久,我们的心里应当充满了悲痛,我们全国都应当表示一致的哀悼,可是我们凛于后死者责任的重大,不能不违情逆性,一方面固然要用适度的悲哀纪念他,一方面也要为自身的利害着想。所以,在一种悲喜交集的情绪之下,让幸福和忧郁分据了我的两眼,殡葬的挽歌和结婚的笙乐同时并奏,用盛大的喜乐抵销沉重的不幸,我已经和我旧日的长嫂,当今的王后,这一个多事之国的共同的统治者,结为夫妇;这一次婚姻事先曾经征求各位的意见,多承你们诚意的赞助,这是我必须向大家致谢的。

我们从中可以有获得如下信息:老王哈姆雷特刚死不久,对他的哀悼应该适当,不能违情逆性。这就为其娶嫂的理由做了铺垫。接着,从克劳狄斯的话中我

们又进一步得到有关王后的信息。从The imperial jointress to this warlike state中,我们得知QUEEN GERTRUDE的身份变化:1、她是一个对王权享有终生继承权(The imperial jointress)的女人。2、她以前是克劳狄斯的嫂嫂(our sometime sister),这儿用sister一词,带有乱伦的暗示。3、现在她是我们的王后,now our queen意指新的王后。4、我已经娶嫂为妻。

那么,国王哈姆雷特死后,现在谁是国王呢?由于QUEEN GERTRUDE享有王位继承权,克劳狄斯已经娶GERTRUDE为妻,做了王后。既然她是王后,克劳狄斯自然是国王,此理不言而喻。接着,克劳狄斯开始掌管朝政,就福丁布拉斯的可能进犯写信给挪威王,要求他制止侵犯。这表示,克劳狄斯已经开始以国王的身份出现了。

因此,哈姆雷特回国后,他面临的是一种改变了的伦理关系:

1)、母亲嫁给了克劳狄斯,因此,母亲也就把继承权带给了克劳狄斯。

2)、克劳狄斯娶了母亲,因此他的伦理身份就发生了本质变化,即成了哈姆雷特的继父和丹麦的国王。

3)、哈姆雷特也因此变成了克劳狄斯的继子和王子。

以上的伦理关系的变化就是整个悲剧发展的基础,也是哈姆雷特陷于伦理矛盾之中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哈姆雷特的三个伦理结。

2、三个伦理结

正是在伦理关系改变的前提下,哈姆雷特在复仇的道路上形成了三个伦理结:第一个伦理结为弑父伦理结。第二个伦理结为弑君伦理结。第三个伦理结为弑母伦理结。

先分析哈姆雷特的第一个伦理结:弑父伦理结。由于身上具有继父和国王两种身份人,因此哈姆雷特的弑父伦理结是同弑君伦理结结合在一起的。

弑父伦理结产生于哈姆雷特的母亲嫁给克劳狄斯所导致的伦理关系的改变。由于这种改变,他们之间的相互称谓也发生了改变。

首先,克劳狄斯把自己置于一个父亲的伦理位阶上处理同哈姆雷特的关系。从克劳狄斯的称呼“我的儿子”中,可以看出这种伦理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出现在整个悲剧中。一方面,哈姆雷特坚持孝道,怀念父亲,悲伤不已。另一方面,克劳狄斯用一种自然道德的理论劝说哈姆雷特放弃他的以悲伤形式表现的以父亲的孝道,并企图在他同哈姆雷特之间建立起一种新道德关系,这就是要哈姆雷特“把我当作你的父亲”,继承他的王位。他企图把自己放在一个慈爱的父亲的位置,让哈姆雷特用他对父亲的道德感情对待他。

即使在克劳狄斯安排哈姆雷特同雷欧提斯比剑的阴谋中,他表面上也要保持其伦理上的称呼:Our son shall win. 在第一个四开本中,这种称呼更是贯穿在全

剧中。例如:正是这种变化,在哈姆雷特的伦理意识中,克劳狄斯是他的父亲,他是克劳狄斯的儿子。这种伦理意识形成他在复仇过程中的伦理结。

3、弑父和弑君:哈姆雷特的犹豫和延宕

哈姆雷特所有的犹豫与延宕,都与变化了的伦理关系有关。他的伦理意识是建立在变化后的伦理观念之上的,而且他也接受了新的伦理现实。

例如在在First Quarto中,哈姆雷特的这种伦理意识在他同克劳狄斯讨论生死问题时表露无遗。因此可以说,这种变化后新的伦理关系也是哈姆雷特所认可的。正是深深植根于哈姆雷特思想中的这种伦理意识,妨碍他把复仇付诸于行动。因为克劳狄斯作为他的父亲,他如果杀死克劳狄斯就是弑父,这是当时被严格禁止的伦理大罪,是需要遵守的伦理禁忌。所以,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犹豫和延宕,实际上源于他对弑父这一伦理禁忌的畏惧。

正是出于对伦理禁忌的畏惧,哈姆雷特总是为自己寻找延迟或放弃复仇的借口。当他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被害的真相后,哈姆雷特表现得无比激昂,发誓立即为父亲复仇。在演出的伶人来到宫中,哈姆雷特看了排演,他谴责了自己的软弱。但是,哈姆雷特马上又为自己找到了延宕的借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哈姆雷特不想复仇,根本原因在于父亲的鬼魂也可能是魔鬼的化身,要把他引诱到沉沦的路上去。从信誓旦旦地复仇到犹疑和怀疑,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哈姆雷特害怕伦理犯罪使他陷入万劫不复的沉沦中。也就是说,他不敢杀了现在以父亲和国王身份出现的叔父。

这是一种伦理两难,哈姆雷特就陷入这样一种他无法解决的伦理两难境地。是复仇还是放弃复仇,他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他说: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哈姆雷特的自我发问,正是表明他提出的是一个道德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这段台词中的关键词“To be, or not to be”尽管有多种理解,但其内涵仍然指的是对正义的抉择和追问,即他采取的行动是对或错的问题。在他弄清了父亲死亡的真相后,哈姆莱特面对的是两种选择,即复仇还是不复仇,杀死新王还是不杀死新王,是行动还是不行动。

这是一种两难的选择,更是一种伦理的选择。在这段台词里,可以看出哈姆莱特难题的逻辑判断:“To be, or not to be”是就“question”而言,“question”是就“nobler”而言,“nobler”是就“to suffer”和“to take arms against”两种行动而言。也就是说,哈姆莱特现在面临一个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即他应该放弃向他的叔父和母亲复仇,还是像俄瑞斯特斯那样去杀死他的叔父和母亲(matricide)?复仇或是放弃复仇,无论选择哪一种,他都无法解决这个涉及伦理的问题,即哪一种行为更高尚(原文中nobler本身就是一个带有有伦理性质的词汇)的问题,哪一种行动是对还是错的问题。

因此,这段台词中蕴含的意义是他面临的两难选择。他企图弄清楚自己怎样选择才是正确的,怎样选择才不会让自己犯错误。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一个理性代表人物,在面临两难选择的时候,他不能不问哪一种选择是对还是错的问题。所以“To be, or not to be”是哈姆莱特关于自己行动对与错的追问,而不是对生和死的思考。

那么,哈姆莱特所面对问题的复杂性在哪里?这种复杂性由空前复杂的伦理关系造成,突出地表现在哈姆莱特自己以及他要与之复仇的一方的身份都发生了变化。作为父亲的儿子,哈姆莱特有责任和义务为父亲复仇,这是由当时的伦理观念决定的。但是当克劳狄斯娶了哈姆莱特的母亲以后,整个伦理关系发生了变化。对于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由于娶了王后而使自己的身份转变为王后的法律和伦理意义上的丈夫、丹麦王国的国王,以及哈姆莱特名义上的父亲,而哈姆莱特也因此而变成了叔父的臣子和继子。

这种身份的变化意义重大,因为富有理性的哈姆莱特知道他杀死国王和自己名义上的父亲就有可能在名义上犯下弑君和弑父(regicide and patricide)的大罪。

他需要认真地进行理性的思考:他的复仇是否会像俄底浦斯王那样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担负责任?是否会给自己的母亲带来伤害(因为克劳狄斯现在是他母亲的丈夫)?最为重要的是,他能不能杀死母亲的丈夫、自己的继父?

这是一系列复杂的伦理问题,需要哈姆莱特作出回答,然而他无法作出回答,只能不断地思考并让自己深陷伦理困境的痛苦之中,并最终导致自己的悲剧。

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看,哈姆莱特的延宕和犹豫及性格缺陷,都是由于他无法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引起的。我们只有从伦理的角度,才有可能深入认识和理解他,解答他的犹豫、延宕及软弱,回答他性格和精神层面的各种问题,从而把他的毁灭看成是在文艺复兴崇尚理性的时代因为不能解决自身遭遇的伦理问题而导致的悲剧。

哈姆雷特无奈地说:“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其实对哈姆雷特来说,复仇和放弃复仇都是罪孽。所以,哈姆雷特面临一个他无法作出的道德选择的问题。由于他无法作出选择,因而导致犹豫。

正是哈姆雷特对伦理犯罪的畏惧,当他遇到正在作祈祷的克劳狄斯的时候,他又一次放弃了复仇的机会,并且也同样给自己找了放弃复仇的理由:克劳狄斯忏悔说:我的罪恶的戾气已经上达于天;我的灵魂上负着一个元始以来最初的咒诅,杀害兄弟的暴行!我不能祈祷,虽然我的愿望像决心一样强烈;我的更坚强的罪恶击败了我的坚强的意愿。

但是,哈姆雷特为什么会放弃复仇的机会呢?虽然他强调在克劳狄斯忏悔时杀了他等于是把他送上天堂,因此要希望在他犯罪时杀死他。从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中,表面上他给我们的是一个宗教的理由,实际上他在最后却给了我们一个他不能杀死克劳狄斯的暗示。

在最后,哈姆雷特因为母亲而暂时放弃了复仇,克劳狄斯也因为哈姆雷特的母亲而暂逃一命。随着克劳狄斯的死,哈姆雷特的弑父和弑君两个伦理结也就解开了。

4、弑母:哈姆雷特犹豫和延宕

哈姆雷特的第三个伦理结是弑母伦理结。在哈姆雷特的三个伦理结中,弑母伦理结是相对隐蔽、复杂的一个。

哈姆雷特回国参加父亲的丧礼,但是父亲刚死了两个月,母亲就嫁给了叔父克劳狄斯。这是让哈姆雷特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的。哈姆雷特对匆忙嫁给叔父的母亲给以了严厉的道德谴责。哈姆雷特对母亲的指责主要是从道德的角度发出的,因为他把母亲嫁给叔父看成是乱伦犯罪。而且,哈姆雷特这段内心独白很值得思考,尤其是当他最后的一句话:可是我的心碎了,因为我必须保守秘密。

那么是什么事情哈姆雷特必须保守秘密而不能说呢?在悲剧中,哈姆雷特有

过多次暗示,虽然自始至终都没有明说,但是他要说的话并不难猜测。他已经明确指出母亲嫁给叔父是乱伦,而乱伦是在他的父亲死后发生的,那么,母亲的乱伦与父亲的死有没有关系呢?哈姆雷特自有判断,但是他却不能说。也就是说,在哈姆雷特的伦理意识里,父亲的死很可能与母亲有关。在后果同父亲的鬼魂相遇中,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讲述了他被谋害的真相,即他是被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狄斯毒害而死的。

在此之前,一般人都以为哈姆雷特的父亲是在花园里睡觉的时候被一条蛇咬死的,实际上这是一场骗局,而真正害死父亲的毒蛇,却是现在头上戴着王冠叔父克劳狄斯。哈姆雷特的母亲是不是这场阴谋的共犯?或是这场阴谋的知情人?鬼魂的话实际上是中性的。或者由我们带有倾向性的立场去判断。

鬼魂首先谴责了克劳狄斯的引诱。克劳狄斯的引诱是在哈姆雷特父亲的生前还是死后,从这段话容易看出来。按照常理,克劳狄斯的引诱应该在国王生前已经发生,因为在国王死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没有强大的引诱不可能导致王后的背叛。因此,克劳狄斯的引诱可能在国王生前已经发生。因此,这也就增加了哈姆雷特母亲参与犯罪的可能性。鬼魂在强调哈姆雷特要为他复仇的同时,也劝告他不要向母亲复仇。鬼魂劝说哈姆雷特不要向母亲复仇,是因为母亲不应该得到惩罚吗?是因为母亲无罪吗?不是。鬼魂的并没有否认王后犯罪,也不是让王后逃避惩罚,而是不让哈姆雷特伤害自己的母亲。在鬼魂看来,王后应该受到惩罚,但这个惩罚不需要哈姆雷特来执行,自有上天惩罚她。

那么,为什么鬼魂不让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呢?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不要让哈姆雷特违犯伦理禁忌,犯下弑母的大罪。通过与鬼魂的对话,哈姆雷特对母亲有可能参与犯罪的判断加深了。所以他说:是的,上天为我作证!啊,最恶毒的妇人!啊,奸贼,奸贼,脸上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我的记事簿呢?我必须把它记下来。在这里,哈姆雷特把母亲称为“最恶毒的妇人”,就可见出他对母亲的怀疑态度。但是,哈姆雷特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他母亲知道或参与了他父亲被谋杀的事件,因此,他需要证明是,而这种证明是假借证明克劳狄斯的罪行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无论王后自己是否承认,她内心都有一种强烈的负罪感。也正是这种负罪感,我们不仅可以解释哈姆雷特的犹豫,也可以进一步解释王后的死。

5、王后之死与伦理结的解决

关于王后的死,一般认为她是误饮毒酒而死。但如果仔细分析,她有可能是自杀而死。

克劳狄斯为了置哈姆雷特于死地,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不仅在比剑中让雷欧提斯使用锐剑,而且还在剑尖上涂上毒药,只要雷欧提斯剌中了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就会必死无疑。但是国王还怕不保险,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又准备了一杯毒酒,即使哈姆雷特在比剑中获胜,他就会送上这庆功的毒酒,让哈姆雷特在获胜后也难逃一死。

可以进行情景分析:比赛中哈姆雷特获胜;克劳狄斯赐酒;哈姆雷特坚持取得最后胜利后才喝这杯庆功酒;哈姆雷特第二次获胜。但是哈姆雷特还是要坚持赛完三个回合。根据三个回合的比赛规则,实际上哈姆雷特已经获胜,所以克劳狄斯才说我们的儿子将会获胜。如果赛完三个回合,哈姆雷特将没有理由拒绝喝下克劳狄斯赐给他的庆功酒。因此,此刻哈姆雷特实际上正面临生死关头,可以说是命悬一线。此刻,王后招呼哈姆雷特来到身边,让拿去自己的手帕,擦擦头上的汗水。从中可以看出母子情深。

在这个关键时刻,也就是在哈姆雷特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即将喝下那杯象征胜利和荣誉的庆功酒的时候,王后提出要代替哈姆雷特喝下这杯酒。王后喝酒的理由是为了fortune,在古英语中,这个词是指偶然发生的事,指运气的转变,在中文里可理解为不测。因此,她实际上是为喝下这杯酒的理由的作了暗示,即避免哈姆雷特发生不测而喝的。

她该不该代替哈姆雷特喝下这杯酒?从伦理的角度中,她没有任何理由喝下这杯酒。一是这杯酒是一杯庆功酒,只有参加比赛的人的才有资格喝酒。王后不是比赛的人,因此没有资格喝酒。二是这杯酒是胜利和荣誉的象征,是对比赛获胜者的奖赏。王后不是比赛的胜得者,因此她不能获得这份荣誉和奖赏。三是比赛还没有最终结束,尽管哈姆雷特实际上已经获胜,但是最后一办轮比赛还没有开始,裁判还没有对谁是获胜者作出最终裁判,因此她提前喝下这杯酒是对公正的破坏,是对雷欧提斯最大的不公,也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她喝下这杯酒可以说是别有用心,不合伦理和不合逻辑。

那么,王后的别有用心是什么呢?就是她要为儿子代喝这杯毒酒,也就是要为儿子而死。根据伦理,王后是不能喝下这杯酒的,而促使她喝下这杯酒的真正理由就是她清楚这杯酒的秘密,同时她也对比赛的结果作出了准确判断,并预见到哈姆雷特面临的危险。因此,王后喝酒实际上是对哈姆雷特的一种母爱的表示,是对哈姆雷特的一种拯救,就是要用自己的死拯救哈姆雷特的生命。同时,她的死也带有为自己赎罪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克劳狄斯才有充分的理由阻止她喝这杯酒,也正因为王后没有资格喝这杯酒,所以当克劳狄斯不允许她喝这杯酒时,又因为克劳狄斯不允许王后喝这杯酒,王后才在回答中表示歉意,恳求喝这杯酒。

王后为哈姆雷特代饮这杯酒后,要哈姆雷特走到她面前来,让她擦擦哈姆雷特脸上的汗水。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1、从语气上看,王后带有强迫的意味,

暗示他不要拒绝来到她面前。2、为儿子擦汗水表现了一种母爱和深情,表现了对哈姆雷特的关爱。3、从时间上看,王后提出这个要求是在她喝了毒酒之后。

因此,王后在喝下毒酒之后提出这个请求,从伦理的角度看,带有同儿子哈姆雷特诀别的意味。从王后提出最后的要求给哈姆雷特擦脸,可以从中体味到:儿子,永别了。儿子,母亲是代你而死的。儿子,你要明白母亲的用心。因此,王后的诀别之语能够让人感动。哈姆雷特看见王后倒地,关心地问她怎么了。克劳狄斯把王后的倒地解释为见血害怕而晕倒。这种解释立即遭到王后的反驳:不是的,不是的,是酒,是酒,啊,我的儿子,是酒,是酒啊!我是被毒倒的。

为什么王后此时才明确告诉哈姆雷特这是一杯毒酒呢?首先,这杯毒酒她没有喝完。从第310行“Drink off this potion.?”可以看出,酒杯中还剩下一个potion。因此,王后担心这剩下的酒会被哈姆雷特喝下,因此她明确指出是一杯毒酒,在于警示哈姆雷特。

其次,从克劳狄斯的对王后倒地的解释中已经看出,这杯毒酒已经被误解了,所以哈姆雷特一再指出是酒,目的在于同克劳狄斯说的流血对照,说明她是因酒倒地,不是因血害怕倒地。第三,从语气上看,王后是十分急迫的,即她急于让哈姆雷特知道为他准备的庆功酒是一杯毒酒,不要喝这杯酒。而从王后的话中,再次说明她喝下毒酒不是误饮,而是有意为之。

哈姆雷特在刺伤克劳狄斯后,强迫他喝下剩下的毒酒。然后他说:喝下这份应该由你喝下的酒。你的珍珠(union在这儿是双关语,意指王后或与王后的婚姻)不是躺下这儿吗?随我母亲死去吧。从哈姆雷特说话的语气说,他到最后并没有真正原谅他的母亲,这又一次证明了他怀疑母亲与他的父亲的死有关。

在悲剧的高潮,哈姆雷特、王后、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一起在舞台上死去,的确让有震惊。但是,莎士比亚如此安排哈姆雷特的死是有其深意的。因为根据伦理原则,哈姆雷特应该为父亲复仇,这是他的伦理义务和道德责任。他要复仇的对象明处的是克劳狄斯,暗处的是他的母亲,嫁给了克劳狄斯的王后。

因此,哈姆雷特如果复仇,他就要犯下伦理大罪。因为他如果杀死克劳狄斯,他就犯下了弑父和弑君的大罪,如果他杀死母亲,则又犯下弑母的大罪。而对于坚持伦理原则的哈姆雷特来说,根据理性的判断,他应该复仇,根据伦理的原则,复仇就等于犯罪。

一个有理性的人应该为父亲复仇,但是复仇就是犯罪;一个有理性的人也不应该犯罪,但是如果避免犯罪就要放弃复仇,而放弃复仇则又不合理性。哈姆雷特就陷入了这样一个他无法摆脱的怪圈,无法做出伦理选择。

但是莎士比亚根据伦理的原则为哈姆雷特解决了问题,这就让陷入伦理怪圈中的所有人都死去。这是解决这个伦理难题的最富有悲剧性的方法。

莎士比亚通过王后的死解决了哈姆雷特的伦理难题。尽管王后为哈姆雷特而死,但是从复仇意义上说王后的死等于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了仇,但是又避免了弑母大罪。王后喝下毒酒死去,哈姆雷特消除了伦理上的障碍,于是,他用剑杀死了克劳狄斯。在哈姆雷特看来,国王的罪恶在于他是一个”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王后的死也为哈姆雷特消除了复仇的伦理障碍,因为王后的死使克劳狄斯失去了其维系同哈姆雷特父子关系的纽带,同时也丧失了王位继承权,因此哈姆雷特的复仇就改变了弑父和弑君的性质,而变成了一般性的复仇,可以杀死克劳狄斯而避免伦理犯罪。

根据伦理公平的原则,莎士比亚还必须让哈姆雷特死去。哈姆雷特杀死了波隆涅斯,奥菲莉娅也因哈姆雷特而死,雷欧提斯有为父报仇的伦理义务,因此哈姆雷特死在他的剑下从而使他履行了复仇的伦理义务,哈姆雷特也因此受到惩罚。雷欧提斯也必须死。他在为父复仇的过程中,被人教唆,被人利用,尤其是在比赛中玩弄阴谋,用有毒的剑刺杀了哈姆雷特,破坏了伦理秩序和道德原则,因此他用死必须为自己行为负责。悲剧结局莎士比亚是按照伦理原则处理的。

在所有的人中,尽管哈姆雷特杀死了波隆涅斯而变成了雷欧提斯复仇的对象,但是他是其中最富有理性的人,并且坚守住了一条伦理底线,这就是他避免自己犯下伦理罪行,没有为了复仇而杀害继父和母亲。哈姆雷特担心的是道德荣誉的问题:“要是世人不明白这一切事情的真相,我的名誉将要永远蒙着怎样的损伤!”什么真相?就是他为父亲复仇的真相,就是他克劳狄斯和王后的死的真相。他要霍拉旭告诉的故事是他为父亲复仇的伦理和道德故事.因为这一点霍拉旭在后面给出了答案: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悖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这一切我都可以确确实实地告诉你们。”

在悲剧最后,三个伦理结都被解开了,哈姆雷特也最终守住了道德底线,没有犯下伦理罪行。他虽然死了,但是他留下的却是一个完美的道德形象。

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