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

自考《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

自考《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
自考《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自学考试本科

课程名称《人口与人力资源概论》自考本科专业

年级专业(高职院)

姓名

学号

《第1章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导论》

重点和难点

本章是导论,主要掌握本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本章主要掌握以下考点:(1)人口、人力资源、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和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的含义。(2)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3)人口与人力资源问题的重要地位。(4)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特征。(5)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根本任务。(6)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的客观性。(7)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的类型。同步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是一门()。

A、经济科学

B、管理科学

C、行为科学

D、社会科学

2.人口与人力资源问题是一种极其复杂的()。

A、政治问题

B、经济问题

C、社会问题

D、学科问题

3.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基础科学是()

A、经济科学

B、劳动经济科学

C、人口科学

D、组织行为科学

4.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

B、人口与人力资源的经济现象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领域

D、人口与人力资源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5.下列属于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特点的是()。

A、理论性

B、创造性

C、可用性

D、阶级性

6.特殊的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是一般的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在特定社会生产方式下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A、具体内容

B、具体方式

C、特殊形态

D、特殊属性

7.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产生的条件是()。

A、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B、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C、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

D、一定的人口与人力资源状况

8.学习人口与人力资源理论的根本方法是()。

A、联系和发展的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科学的抽象的方法

D、继承与借鉴相统一的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

1.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是()。

A、以经济科学作为基础的社会科学

B、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

C、以具有极其复杂内容的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为研究对象

D、揭示人口与人力资源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E、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2.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特点有()。

A、阶级性

B、规律性

C、社会性

D、实践性

E、操作性

3.利用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主要取决于如下方面()。

A、人的主观能动性

B、对规律的认知程度

C、社会经济条件

D、阶级背景

E、规律与人们利益的一致性

4.人口与人力资源的一般规律有()。

A、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规律

B、人口再生产及其类型转变的规律

C、人口素质与构成趋向进步和优化的规律

D、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基本规律

E、劳动人口职业构成变动的规律

5.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

A、联系和发展的方法

B、科学的抽象方法

C、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

D、继承与借鉴相统一的方法

E、唯物辩证法

三、名词解释团

1、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

2、人力资源

3、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

四、简答题

1.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有何特点?

2.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3.简述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的客观性。

4.怎样认识和利用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P3

5.人口与人力资源科学有哪些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2章人口的基本理论》

重点和难点

本章是重点章,本章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有:(1)人口的真正含义。(2)人口的自然属性和

社会属性。(3)人类增殖与动物增殖的根本区别。(4)人口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5)人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6)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7)什么是“两种生产”理论。(8)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9)“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同步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主观能动性

D、生产力第一要素

2.人类社会生存的自然基础是()。

A、生物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然环境D 、人的群体生活

3.人口的本质是()

A、一种生物现象

B、一种社会现象

C、一种自然现象

D、一种社会生产方式

4.动物的个体相互关系是()。

A、自然形成的群体关系

B、人类影响力的群体关系

C、交配关系

D、纯粹生物性的关系

5.古猿人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产生人类的标志()。

A、产生语言交流

B、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C、群体生活

D、建立生产关系

6.人类增殖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

A、生物学L繁殖下一代的规律

B、人类的婚姻家庭制度

C、人类所生活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影响下的一切社会经济制度

D、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7.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

A、基础

B、原因

C、条件

D、因素

8.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来看,人是自然界的()。

A、第一资源

B、主体

C、支配者

D、被支配者

9.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就是()。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劳动者

10.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

A、一定的物质条件

B、一定的生产方式

C、一定数量的人口

D、一定的自然环境1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分工的()。

A、基本要素

B、物质主体

C、基本动力

D、物质前提

12.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表现为()。

A、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

B、有时起着决定性作用

C、始终起着促进或延缓作用

D、有时起着促进或延缓作用

13.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最核心的内容是()。

A、“自然法则”

B、两个级数的论断

C、减少人口的“积极抑制”和“预防抑制”

D、人口波动规律理论

14.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资料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

A、主导性作用

B、决定性作用

C、间歇性作用

D、连续性作用

15.物质资料生产的特点是()。

A、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统一

B、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统一

C、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6.人类自身生产的特点是()。

A、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

B、生产活动与生产活动的统一

C、生产者与生育者的统一

D、生产者、消费者与生育者的统一

17.“两种生产”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是()。

A、人类自身生产影响物质资料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必须与人类自身生产相适应

C、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

D、物质资料生产必然促进人类自身生产

18.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两种生产”互相适应是通过()

A、指令计划而实现

B、计划调整而实现

C、提倡晚婚晚育而实现

D、限制人口增长而实现

二、多项选择题

1.人口是()。

A、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B、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

C、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

D、既是一种生物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

E、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下列属于人口的社会属性的是()。

A、性别结构

B、社会组织

C、社会文化

D、与他人建立关系

E、与自然发生关系3.人类增殖与动物增殖的共同点是()。

A、都是由自然界提供食物、住所等生存条件已

B、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

C、都是群体生活,都存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D、都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都受环境的影响

E、都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

4.人类增殖与动物增殖的根本区别在于()。

A、通过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积极地、主动地改造自然

B、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制度

C、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D、决定因素主要是人类所生活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影响下的一切社会经济制度

E、既是一种生物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

5.人口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

A、全部人类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

B、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

C、杜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消费者

D、决定着物质资料的生产

E、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表现在()。

A、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始终推动社会的发展

C、最终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D、有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E、有时延缓社会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础L建立起来的

B、揭示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本质

C、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D、马克思主义人口与人力资源理论的基本观点

E、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理论依据

8.“两种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

A、相互依存

B、相互渗透

C、相互对立

D、相互制约

E、相互影响

9.“两种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有()。

A、人口增长的数量与物质资料生产增长的数量之间的比例

B、社会劳动者人数增长与社会生产资料数量增长之间的比例

C、社会总人口的增长与社会消费资料增长之间的比例

D、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

E、人口质量的提高速度与人口投资的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

三、名词解释

1、人口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人口的真实内涵?

2.如何理解人口的双重属性?

3.人口的社会属性有哪些表现?

4.简述人口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5.人口的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6.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7 .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有哪些基本评价?

8.“两种生产”之间有哪些比例关系?

五、论述题

1.分析人类增殖与动物增殖的根本区别。

2.分析人口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3.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3章人口发展与人口结构》

重点和难点

本章应掌握的知识点有:(1)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2)世界人口的构成。()近两千年中国人口的增长。(4)现阶段中国人口状况和问题。(5)人口结构的含义。(6)中国的人口结构及问题。(7)人口城镇化的含义。(8)人口城镇化是社会分工不断完善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9)人口城镇化呈现出两种主要的发展趋势。(l)中国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和发展趋势。

同步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范畴是一个()。

A、阶级性范畴

B、已历史性范畴

C、社会性范畴

D、经济性范畴

2.据不完全估计,公元前全球人口不超过()。

A、 2 000万人

B、 2 500万人

C、3 000万人

D、3 500万人

3.联合国根据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确定世界“60亿人口日”的时间为()。

A、1998年10月12 日

B、1999年10月12 日

C、2000年10月12日

D、2001年10月12日

4.当前世界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是,发达国家()。

A、老年组人口比重较高

B、老年组人口比重较低

C、青壮年组人口比重较高

D、少年组人口比重较高

5.少年人口比重在40%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5%以下、老少比重在()。

A、5%以下者为年轻型人口

B、10%以下者为年轻型人口

C、15%以下者为年轻型人口 D 、20%以下者为年轻型人口

6.少年人口比重在30%~40%,老年人口比重在5%~10%,老少比重在()。

A、5%~10%以下者为成年型人口

B、10%~15%以下者为成年型人口

C、15%~25%以下者为成年型人口

D、15%~30%以下者为成年型人口

7.少年人口比重在30%以下,老年人口山重在10%以k,老少比重在()。

A、10%以上者为老年型人口

B、20%以上者为老年型人口

C、25%以上者为老年型人口

D、30%以上者为老年型人口

8.世界人口的性别构成,一般而言,在低年组中通常是()。

A、男女相等

B、男女基本平衡

C、男多于女

D、女多于男

9.目前世界上约有()。

A、1000多个不同的民族

B、2 000多个不同的民族

C、3 000多个不同的民族

D、4 000多个不同的民族

10.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全世界人口居住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近()。

A、60%

B、70% C 80% D 90%

1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人类居住有文物可查的历史有()。

A、3 000年之久

B、4 000年之久

C、5 000年之久 D 、6 00fi年之久12.中国人口在历史上就已达到相当规模,据史书记载,在公元2年就有近6 000万人口的规模,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

A、l/4

B、l/5

C、1/6

D、1/7

13.从总的趋势来看,中国人口在较长历史时期中,总是()。

A、不断增加

B、低增长

C、时快时慢

D、时增时减

14.旧中国溺女婴风气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

B、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影响

C、人口再生产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

D、“重男轻女”的旧伦理观念的影响

15.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大陆人口为()。

A、11.34亿人

B、12.5亿人

C、12.6亿人

D、12.9亿人

16.以女性人口数为100去计算男性人口数的百分比,称为人口的()。

A、百分比

B、性别结构

C、性比例

D、性别比

17.人口的社会结构是根据人口的()。

A自然特征来划分的巴地域特征来划分的

C社会经济特征来划分的D 社会经济制度特征来划分的

18.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关键是()。

A、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B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

D、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多项选择题

1.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条件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心理素质

E、共同利益

2.旧中国人口高出生率的原因主要是()。

A、生产力水平极低的经济原因

B、旧伦理观念的影响

C、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的影响

D、教育事业的落后

E、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

3.旧中国人口高死亡率的原因主要有()。

A、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

B、贫穷困苦和繁重的劳动折磨

C、灾荒和疾病

D、溺女婴风气盛行

E、文化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落后

4.旧中国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是()。

A、城市失业现象极其严重

B、亿万农民贫困破产

C、人口再生产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

D、造成大量婴儿过早死亡

E、少数民族人口长期处于停滞乃至减少的状态

5.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是()。

A、人口基数巨大且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B、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C、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D、人口性别比偏高,男性多于女性

E、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6.一般说来,人口结构按照其结构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分为的大类是()。

A、自然结构

B、地域结构

C、职业结构 D 、社会结构E、劳动力资源结构7.下列属于人口的非经济社会结构的是()。

A、产业结构

B、文化程度结构

C、阶级结构

D、职业结构

E、民族结构8.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必须具备的前提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D、农业要能够为社会提供足够的剩余粮食

C、农、林、副、渔业全面发展

D、社会劳动分工不断完善和生产力发展

E、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农业存在剩余劳动力

9 .从城市的空间结构来看,人口城镇化模式可划分为()。

A、内力自生模式

B、同心圆辐射模式

C、扇形扩展模式

D 、多核心板块对接模式E、带状联结模式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包括()。

A、内力自生型

B、中心辐射型

C、资源基地生长型

D、政经中心扩展型

E、平衡经济开发型

三、名词解释

1、人口自然增长

2、人口结构

3、人口自然结构

4、人口地域结构

5、人口社会结构

6、人口产业结构

7、人口文化结构

8、人口城镇化

四、简答题

1.旧中国人口高出生率的原因是什么?

2.旧中国人口高死亡率的原因是什么?

3.旧中国存在哪些严重的人口问题?

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有哪些主要特点?

5.人口城镇化过程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6.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二?

五、论述题

1.现阶段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哪些特征?

2.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变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

3.分析人口的社会结构的变化所取决的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

《第4章人口的自然变动》

重点和难点

本章是较为重要的,应掌握的知识点有:(1)人口的自然变动。(2)出生人口数量与出生率水平。(3)人口出生的强度和惯性。(4)人口出生规模的决定因素。(5)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6)人口死亡的原因。(7)影响死亡率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8)人口自然增长的类型。(9)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1)人口规律的客观性。(1)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1)资本主义人口发展的特有规律。(1)社会主义人口发展的特有规律。

同步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再生产的自然基础是()。

A、人口自然变动

B、人口的出生

C、人口的死亡

D、人口的规模

2.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就称为()。

A、人口生育率

B、人口出生率

C、人口增长率

D、总和生育率

3.国际上通用的育龄妇女的年龄界限为()。

A、16~49岁

B、15~49岁

C、16~50岁

D、15~50岁

4.如果总人口增长速度快于死亡人口增长速度,即使死亡人口数量增加了,人口死亡率也有可能()。

A、上升

B、不升不降

C、下降

D、有升有降

5.能反映社会经济是否发达、医疗卫生和文化水平高低、生活质量好差的具有标志性的死亡率是()。

A、性别死亡率

B、年龄死亡率

C、职业死亡率

D、婴儿死亡率

6.造成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战争

B、自然灾害

C、各种意外事故

D、各种疾病

7.母亲文化水平与婴儿死亡率成()。

A、正相关关系

B、正比例关系

C、负相关关系

D、反比例关系

8.人口的自然增长是人口出生与死亡两个相反的运动过程的()。

A、综合模式

B、综合表现

C、增长类型

D、发展趋势

9 人口的低出生、低死亡,必然是()。

A、高自然增长D、低自然增长C、零自然增长D、负自然增长

10.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直接要素是()。

A、政策因素

B、婚姻因素

C、文化教育因素

D、出生与死亡

11.新中国成立起至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再生产属于()。

A、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型

B、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型

C、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型的后期

D、正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型转变

12.人口规律在本质上属于()。

A、普遍规律

B、特殊规律

C、自然规律

D、社会规律

13.二资本主义社会人口发展的特有规律是()。

A、人口发展无政府状态规律

B、相对过剩人口规律

C、人口生产及其类型转变规律

D、人口三次产业结构转变规律

14.社会主义人口发展的特有规律的基础是()。

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B、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C、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

D、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制约和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的社会因素有()。

A、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文化因素

D、人口规模E.意识形态

2.人口出生规模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

A、育龄妇女数量的多少

B、已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的高低

C、育龄妇女数量多而生育水平低

D、育龄妇女数量少而生育水平高

E、人口总量的规模

3.下列属于特殊死亡率的是()。

A、总死亡率

B、性别死亡率

C、年龄死亡率

D、llllVk死亡率E.民族死广率

4.较高的婴儿死亡率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主要有()。

A、人口自然增长比较缓慢

B、已伴随着高婴儿出生率

C、人口再生产不协调

D、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缩短

E、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5.影响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A、自然生态因素

B、经济因素

C、医疗卫生条件

D、婚姻关系

E、文化教育水平6.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间接因素主要有()。

A、出生、死亡与婚姻

B、国家对生育的政策是鼓励还是限制

C、婚姻的年龄和稳定程度

D、文化教育程度

E、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7.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是()。

A、两者是互为联系、二相依存的

B、已对立统一关系

C、有了特殊规律,才有一般规律

D、一般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

E、特殊规律是以一般规律的存在为条件的

8.相对过剩人口是()。

A、资本主义人*发展的特有规律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C、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

E、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规律

三、名词解释题

1、人口自然变动

2、人口出生率

3、生育率

4、总和生育率

5、人口死亡率

6、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7、人口规律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育龄妇女的数量及其生育水平是人口出生规模的决定性因素?

2.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人口自然增长有哪些影响?

3.人口自然增长有哪些类型?

4.妇女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对促使生育率下降有哪些作用?

5.如何从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理解人口发展的一般规律?

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人口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影响下的人口有条件的发展?

五、论述题

1.分析影响人口死亡率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

2.分析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3.为什么说城市人口的生育水平低于农村是经济发展水平所致?

4.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第5章人口与经济发展及教育》

重点和难点

本章是重点章,主要掌握的知识点有:(1)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辩证关系。(2)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客观影响。(3)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人口的数量与质量的内涵。(5)人口质量的测量指标。(6)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之间的关系。(7)教育与人口的关系。(8)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现状与方向。

同步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观点不符合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辩证关系的是()。

A、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B、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C、人口对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制约作用

D、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2.决定人口存在和增殖的基础是()。

A、自然规律

B、社会规律

C、社会经济条件

D、客观环境

3.下面观点不符合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方向与水平的作用的是()。

A、人口变动既能促进也能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

B、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C、人口是生产力的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

D、人口是生产者、消费者、生育者的对立

4.在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各种社会经济条件中,最为关键N条件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B、社会经济制度

C、人口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D、人口的数量与质量

5.从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同经济的发达程度的关系是()。

A、等比例关系

B、正比关系

C、反比关系

D、正方向变化

6.人口的生育率、死亡率与人口的经济地位、收人和生活水平呈现的关系是()。

A、正比例关系

B、反比例关系

C、正相关关系

D、负相关关系

7.社会经济对人口社会结构变动起着决定性影响,下列不属于此观点的是()。

A、社会经济决定人口社会结构的性质与内容

B、社会经济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变动与发展趋势

C、社会经济制度变革是人口社会结构变动最重要的原因

D、人口社会结构变动一般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变动

8.人均国民收人与人口数量成()。

A、负相关变动

B、正相关变动

C、等比例变动

D、反比例变动

9.下列各项指标不属于狭义人口质量衡量指标的是()。

A、人口与劳动力特征

B、人口生育率

C、就业与失业水平

D、人口生活质量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互相关系中,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经济发展是人口变动与发展的结果

B、人口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存在

C、经济发展决定了人口自然变动与社会变动

D、人口规律必然要体现特定的社会关系

E、经济越发达则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越高

2.下列各项观点符合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客观影响的有()。

A、社会经济对人口自然变动起决定性的影响

B、经济越发达则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越高

C、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分布决定了人口分布及其发展趋势

D、在较低发展阶段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生产资料比较富有的地区

E、社会经济对人口的社会结构变动有决定性的影响

3.下列各项观点,对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解正确的是()。

A、劳动力人口是总人口中最具生产性的部分

B、人口的增长要超越社会生产的增长

C、人口对收人、资金积累和投资具有重要的影响

D、人口对交换、消费和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

E、人口的分布必须符合劳动力的合理分布

4.人口质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口质量主要内容包括()。

A、身体素质

B、人口流动质量

C、劳动技能素质

D、科学文化素质

E、思想道德素质

5.人口质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口质量的主要内容包括()。

A、人口规模

B、人口城乡结构

C、人口的年龄结构

D、人口的就业结构

E、人口流动质量

6.下列各项指标属于广义人口质量衡量指标的是()。

A、人口地区结构

B、人口城乡结构

C、人口产业结构

D、人口职业结构

E、人口流动结构

7.下列各项对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有()。

A、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互为条件、互相依赖而存在

B、人口的再生产是人口数量再生产与人口质量再生产的统一

C、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互相促进

D、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互相制约

E、人口数量对人口质量不存在替代转化关系

8.下列属于思想道德素质范畴的是()。

A、世界观

B、思想品质

C、道德观念

D、劳动态度

E、社会化程度

三、名词解释题

1、狭义的人口质量

2、广义的人口质量

3、身体素质

4、科学文化素质

5、劳动技能素质

6、思想道德素质

四、简答题

1.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哪些决定性的影响?

2.简述人口发展水平对经济的发展方向与水平所具有的重要的影响Z制约作用。

3.社会经济对人口迁移变动起着哪些决定性影响?

4.社会经济对人口社会结构变动有哪些决定性影响?

5.人口质量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6.简述人口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7.简述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现状与方向。

五、论述题

1.分析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辩证关系。

2.论述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客观影响。

3.分析人口(劳动力人口)对生产发展的影响。

4.分析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第6章人力资源概述》

重点和难点

本章是重点,应掌握的知识点有:(1)人力资源、人口资源、人力资本、人才资源和企业人力资源的含义。(2)人力资源的外延。(3)人力资源的特征。(4)人力资源的地位。(5)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同步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资源是指()。

A、总人口

B、劳动适龄人口

C、求业人口

D、就业人口

2.人力资本含量成为衡量人力资源质量层次的()。

A、内在决定因素

B、外在决定因素

C、重要条件

D、标志

3.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区别主要是()。

A、数量上的差别

B、质量上的差别

C、结构上的差别

D、比例上的差别

4.人力资本指的是()。

A、人口的数量与质量

B、人口的劳动能力

C、人的质量层次

D、人的素质和技能

5.企业人力资源的突出特征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

A、所有权

B、开发权

C、使用权

D、分配权

6.人的能力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

A、目的性

B、主动性

C、创造性

D、再生性

7.知识能否转化为经济价值,取决于()。

A、知识生产力的转化率

B、劳动者掌握知识水平的高低

C、人的主观能动性

D、尊重知识的客观环境

8.从知识转化经济价值过程来看,人力资源成为知识实现经济价值的()。

A、主体

B、客体

C、载体

D、基础

9.在知识经济下,经济发展主要消耗的是()。

A、物质资源

B、资本资源

C、人力资源

D、信息资源

10.人力资源是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

A、主要内容

B、基本前提

C、物质条件

D、基本载体

二、多项选择题

1、人力资本的基本构成要素()。

A、健康

B、知识

C、技能

D、能力

E、投资

2.世界银行2000年发表的《增长的质量》提出了新的发展分析框架,将影响增长和福利的要素分为三类,分别是()。

A、人力资本

B、知识资本

C、物质资本

D、财力资本

E、自然资本

3.按照企业活动的性质可以将企业人力资源的类型分为()。

A、企业所属的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的创造力

B、为企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供应方员工的创造力

C、接受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顾客的创造力

D、企业经营决策的经营者的创造力

E、企业管理者的创造力

4.下列属于直接的、已经开发的人力资源的是()。

A、适龄就业人口

B、未成年就业人口

C、老年就业人口

D、求业人口

E、就学人口

5.人力资源是()。

A、开发的主体

B、开发的对象

C、开发的条件

D、自我开发的主体

E、自我开发的动力

6.与其他资源相比较,人力资源具有()。

A、目的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意识性

D、可激励性

E、可开发性

7.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特殊资源缘于()。

A、它是生产力要素中唯一的能动的主体要素

B、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

C、它既可以创造价值,又可以增加价值

D、它的形成是人们社会劳动和生命过程的结果

E、它既是开发的客体和对象,又是自我开发的主体和动力

8.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于()。

A、它是国民经济的根本要素

B、它是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前提

C、它能够自动适应和推动物质资源

D、它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潜力

E、它是所有资源中的核心和主导力量

三、名词解释题

1、人力资源

2、人口资源

3、人才资源

4、人力资本

5、企业人力资源

四、简答题

1.人力资源与人口资源有何区别?

2.如何理解人力资本的内涵?

3.从人力资源的外延来看,人力资源有哪些构成?

4.人力资源有哪些主要特征?

5.人力资源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6.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7.为什么说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特殊资源?

8.为什么说人力资源是稀缺性资源?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人力资源的个体性和社会性?

2.应如何正确地认识人力资源的地位?

3.分析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第7章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重点和难点

本章是重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有:()人力资源具有数量的规定性。(2)人力资

源的数量指标。(3)人力资源质量的内涵。(4)人力资源质的规定性及其表现。(5)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6)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意义。(7)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途径。

同步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年龄的规定通常由一个国家的()。

A、人口规模来确定

B、劳动适龄人口规模来确定

C、劳动法规来规定

D、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

2.根据我国现行制度规定,我国男性劳动力的劳动年龄界限为()。

A、16~60岁

B、16~55岁

C、15~60岁

D、15~65岁

3.根据我国现行制度规定,我国女性劳动力的劳动年龄界限为()。

A、16~60 P

B、16~55 P

C、15~60 P

D、15~65 P

4.按联合国通用人口分类标准,老年人口界定范围是()。

A、55周岁以上

B、60周岁以上

C、65周岁以上

D、70周岁以上

5.从人力资源内部的替代性来看,人力资源的质对量的替代性()。

A、较强

B、同程度

C、较差

D、为零

6、人力资源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归根到底是()。

A、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

B、由社会生产方式状况及其发展决定的

C、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D、由社会智力投资水平决定的

7.下列属于人力资源质量自然属性的是()。

A、身体素质

B、思想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劳动技能素质

8.下列属于人的思想素质的是()。

A、知能

B、知识

C、技能

D、传统习惯

9.下列属于现实的人力资源的是()。

A、失业人口

B、在学人口

C、军队服役人口

D、自愿失业者

10.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基础工程是()。

A、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B、创造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C、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

D、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人力资源的数量是人力资源量的规定性,人力资源的数量包括()。

A、所有劳动适龄人口

B、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C、参加社会劳动的非劳动适龄人口

D、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

E、参加社会劳动的劳动适龄人口

2.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人力资源数量的指标有()。

A、市场劳动人口比例

B、实际市场劳动量

C、现实人力资源数量

D、人力资源率

E、人口出生率

3.人力资源分为现实人力资源与潜在人力资源,现实劳动力主要包括()。

A、劳动年龄内的在业人口

B、劳动年龄内的无业人口

C、在校学习人口

D、15岁以下未成年劳动者

E、60岁以上老年劳动者

4.人力资源分为现实人力资源与潜在人力资源,潜在劳动力主要包括()。

A、军队服役人口

B、监狱服刑人口

C、在校学习人口

D、非付酬的家务劳动

E、自愿失业者

5.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下列各项属于人力资源质量方面内

容的有()。

A、体质

B、智能

C、知识

D、技能

E、年龄

6.下列各项表述对生理素质的理解正确的有()。

A、生理素质是体力形成与发挥的基础

B、生理素质是智力得以改善提高的基础

C、生理素质是人力资源发挥创造性和主观性的根本源泉

D、生理素质更多地依赖于先天性遗传,而非后天培养

E、生理素质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

7.人力资源质量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与影响,下列各项属于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因素有()。

A、生物学规律

B、社会规律

C、社会经济制度

D、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

E、生产力发展

8.人力资源的质量即人力资源的规定性的主要内容包括()。

A、身体素质

B、思想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劳动技能素质

E、人力资源结构

9.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有()。

A、遗传因素

B、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C、教育因素

D、政治制度

E、个人努力

三、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的数量

2、人力资源规模

3、人力资源的质量

4、生理素质

5、思想素质

6、科学文化素质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人力资源数量的规定性?

2.如何理解人力资源质量的自然属性?

3.如何理解人力资源质量的社会属性?

4.简述人力资源质的规定性的主要内容。

五、论述题

1.论述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

2.结合中国人力资源实际,分析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意义。

3.分析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主要途径。

《第8章人力资源的发展和构成》

重点和难点

本章应掌握的知识点有:(1)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呈现的三大态势。(2)世界主要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情况。(3)中国人才总体增量表现。(4)影响人力资源素质的因素。(5)中国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与挑战。(6)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和地域构成的含义。(7)中国人力资源的构成分析。(8)我国人力资源的构成变化。(9)人力资源评估的理论基础。(10)人力资源评估的方法。

同步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共同手段是()。

A、教育

B、竞争

C、高薪

D、人才开发战略

2.以现代科技经济为主导的国家,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

A、以初中为起点

B、以高中为起点

C、以大专为起点

D、以本科为起点

3.人力资源自然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

A、教育水平

B、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

C、社会经济的发展

D、人口结构4.根据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来划分的人力资源构成是()。

A、地域构成

B、文化构成

C、自然构成

D、社会构成

5.根据人力资源的自然特征来划分的人力资源构成是()。

A、社会构成

B、文化构成

C、自然构成

D、地域构成

6.根据人力资源的地域特征来划分的人力资源构成是()。

A、社会构成

B、地域构成

C、自然构成

D、文化构成

7.人力资源的地域构成的变动,实质上取决于()。

A、地理环境

B、人文环境及其变动

C、传统习惯

D、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8.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的一般理论基础是()。

A、资本分配理论

B、市场价格调节理论

C、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D、知识资本理论9.下列属于人力资源个人价值的计量方法的是()。

A、非购买商誉法

B、经济价值法

C、随机报酬法

D、绩效评价法

10.下列属于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性计量方法是()。

A、非购买商誉法

B、随机报酬法

C、经济价值法

D、工作态度测定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在人口增长方面,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呈现的态势有()。

A、人口高增长率

B、人口的负增长

C、人口的零增长

D、人口老龄化

E、人口年轻化与老年化并存

2.一般来讲,人力资源的构成包括()。

A、自然构成

B、社会构成

C、地域构成

D、密度构成

E、国别构成

3.人力资源的经济的社会构成主要包括有()。

A、人口产业构成

B、劳动资源构成

C、人口的教育程度构成

D、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

E、人口的年龄构成

4.人力资源的非经济的社会构成主要包括()。

A、人口的文化构成

B、人口的教育程度构成

C、婚姻家庭状况

D、在业人口的职业种类

E、人口民族构成

5.人力资源的地域构成包括()。

A、人力资源的自然地理构成

B、人力资源的行政区域构成

C、人力资源的国别构成

D、人力资源的地域密度

E、人力资源的城乡构成

6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具有的特征包括()。

A、系统性

B、复合型

C、动态性

D、排他性

E、共益性

7.人力资源价值评价的货币性计量方法有()。

A、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

B、随机报酬法

C、非购买商誉法

D、绩效评价法

E、经济价值法

8.人力资源价值评价的非货币性计量方法有()。

A、技能详细记载法

B、人力资源价值技术指标统计法

C、潜力评价法

D、工作态度测定法

E、绩效评价法

三、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的自然构成

2、人力资源的社会构成

3、人力资源的地域构成

4、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

5、随机报酬法

6、非购买商誉法

7、经济价值法

8、绩效评去

9、潜力评价法10、工作态度测定法

四、简答题

1.世界人力资源发展有哪些态势?

2.中国高级人才缺口有哪些表现?

3.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中国人力资源素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5.我国人力资源构成面临着哪些问题?

6.简述我国人力资源的构成变化。

《第9章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重点和难点

本章是重点,应全面掌握,主要知识点有:(1)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2)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3)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4)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要求。(5)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6)人力资源利用的含义。(7)人力资源利用的相关因素。(8)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利用的特点。(9)我国人力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

同步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

A、提高素质

B、增强人力资本

C、被社会利用

D、提高竞争力

2.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生产对人力资源的利用主要不是利用()。

A、劳动者的智力

B、劳动者的体力

C、劳动者的专业知识

D、劳动者的专业技能

3.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一级层次开发是()。

A、政府开发

B、用人单位开发

C、人力自身开发

D、劳动开发

4.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二级层次开发是()。

A、政府开发

B、用人单位开发

C、人力自身开发

D、劳动开发

5.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三级层次开发是()。

A、政府开发

B、用人单位开发

C、人力自身开发

D、劳动开发

6.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学习、系统、效绩和经济学这四种理论的关系中,学习是人力资源开发的()。

A、目的

B、机制

C、途径

D、手段

7.“生存动力论”是生存动力开发的理论之一,它是由()提出来的。

A、傅立叶

B、哈伯德

C、恩格斯

D、圣西门

8.“情欲引力论”是生存动力开发的理论之一,它是由()提出来的。

A、傅立叶

B、哈伯德

C、恩格斯

D、圣西门

9.“动力的动力论”是生存动力开发的理论之一,它是由()提出来的。

A、傅立叶

B、哈伯德

C、恩格斯

D、圣西门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表述符合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辩证关系的有()。

A、人力资源开发是人力资源利用的前提

B、人力资源利用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

C、人力资源开发是人力资源利用的目的

D、人力资源利用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

E、人力资源开发先于人力资源利用进行

2.现代社会生产对人力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

A、人力资源的数量

B、人力资源的质量

C、人力资源的体力

D、人力资源的智力

E、人力资源的教育

3.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是多方面的,下列理论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基础的有()。

A、学习理论

B、人本理论

C、系统理论

D、社会学理论

E、经济学理论

4.下列各项属于学习型组织构成要素的是()。

A、系统思考

B、思维模式

C、共同前景

D、团队学习

E、动态发展

5.人力资源心理开发主要内容包括()。

A、生存动力开发

B、自主动力开发

C、生理动力开发

D、社会压力开发

E、内省智力开发

6.生存动力是人类劳动最根本的动力,生存动力开发理论主要有()。

A、情欲动力论

B、生存动力论

C、动力的动力论

D、发展动力论

E、自主动力论7.根据“动力的动力论”所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层次分为()。

A、生存的需要

B、发展的需要

C、情欲的需要

D、个人实现的需要

E、享受的需要8.人类社会的不同经济形态决定了人的不同发展阶段,人的发展阶段有()。

A、依附关系的人

B、独立的人

C、社会的人

D、经济的人

E、自由的人

9.社会压力开发是人力资源心理开发的主要内容,它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A、主人翁意识

B、团队合作

C、个人心理

D、竞争机制

E、群体压力

10.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主要包括()。

A、言语智力

B、机械智力

C、身体运动智力

D、人际智力

E、空间智力

11.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表现为“充分就业”,人力资源的利用与下列因素有关()。

A、社会制度的性质

B、劳动力的就业结构

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D、生产运作方式

E、劳动力市场

12.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利用的特点有()。

A、人力资源利用不包括阶级对立

B、人力资源过剩是一种“供给过剩”型的过剩

C、人力资源利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

D、人力资源过剩是一种“供给不足型”的过剩

E、人力资源利用间接影响经济发展

三、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开发

2、人力资源心理开发

3、人力资源伦理开发

4、人力资源生理开发

5、人力资源利用

四、简答题

1.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怎么样的关系?

2.简述人力资源心理开发的主要内容。

3.简述人力资源伦理开发的主要内容。

4.简述人力资源生理开发的主要内容。

5.简述人力资源智力开发的主要内容。

6.人力资源开发有哪些主要途径?

7.人力资源利用与哪些方面有关?

五、论述题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2.分析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3.分析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利用的特点。

4.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

《第10章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重点和难点

本章是重点,应全面掌握,主要知识点有:(1)人力资源经济的形成。(2)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3)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4)宏观人力资源战略的含义。(5)微观人力资源战略的含义。(6)现代化对人力资源发展的客观要求。(7)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意义。(8)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发展的内容。

同步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力资本具有的特点是()。

A、收入递减

B、收人递增

C、收人无限性

D、收人有限性

2.人类迈人21世纪,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

A、增值性资源

B、再生性资源

C、创新性资源

D、战略性资源

3.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现在全球的财富是由人力资源组成的占()。

A、54%

B、64%

C、74% D 84%

4.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的形势下,企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A、迎接挑战和把握机遇上

B、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上

C、采取新技术和产品创新上

D、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上

5.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的前提是()。

A、加强管理和合理配置

B、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质量提高

C、有效的激励机制

D、良好的人文环境

6.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发挥()。

A、倍数效应

B、主导效应

C、主体效应

D、缓解效应

7.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关键是()。

A、通过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

B、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C、通过有效激励,提高积极性

D、通过合理配置,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8.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的研究表明,员工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可发挥其能力的()。

A、30%~40%

B、50%~60%

C、60%~70%

D、80%~90%

二、多项选择题

1.人口过快增长会阻碍经济发展,人口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主要体现在()。

A、人口过快增长会降低人均收人水平

B、人口过快增长会影响生产方式选择

C、人口过快增长会影响教育和健康

D、人口过快增长会降低社会再生产水平

E、人口过快增长会加重环境污染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六版)公式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六版)公式 1.典型时间函数的拉氏变换以及拉氏变换的性质 22222 1 111[1];[()]1;[];[]![sin ];[cos ];[]at n n L L t L t L e S S S a w S n L wt L wt L t S w S W S δ+= ===-===++ ①延迟性质:[()].()as L f t a e F S --= ②复数域的位移性质:[()]()at L e f t F S a -=+ ③相似定理:1[()]()S L f at F a a = ④微分性质:()12'(1)[()][](0)(0)(0)n n n n n L f t S F S S f S f f -+-+-+=----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n n L f t S F S = ⑤积分性质:(1)()1[()](0)F S L f t dt f S S -+= +? 初始条件为零时:() [()]F S L f t dt S =? ⑥初值定理:0 (0)lim ()lim ()s t f f t SF S + + →+∞ →==;⑦终值定理:0 lim ()lim ()t s f t SF S →+∞ →= 2.传递函数的典型环节及公式 ①比例环节K ;②积分环节 1S ;③微分环节S ;④惯性环节11TS +;⑤一阶微分环节1TS + ⑥振荡环节 22 121 T S TS ζ++;⑦二阶微分环节2221T S TS ζ++;⑧延时环节S e τ- ⑨开环传递函数()()H S G S ; 其中G(S)为向前通道传递函数,()H S 为反馈传递函数 闭环传递函数() ()1()() G S G S H S G S = +闭 ⑩梅逊公式n n n t T ∑?= ? ; 1231i j k i j k L L L ?=-∑+∑-∑+ 其中:T ——总传递函数 n t ——第n 条前向通路得传递函数; ?——信号流图的特征式 3.系统的瞬态响应及误差分析 ①一阶系统传递函数的标准式()1 K G S TS = +, K 一般取1 ②二阶系统传递函数的标准式222 1 ().2n n n w G S k S w S w ζ=++; K 一般取1 ③2 1d n w w ζ=-;其中ζ为阻尼比,n w 为无阻尼自然频率,d w 为阻尼自然频率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

已知两个线性系统G(S)=2s+9/4s2+7s+2和G(S)=s+6/s2+7s+1,应用series函数进行系统的串联连接。 >> sys1=tf([2 9],[4 7 2]) >> sys2=tf([1 6],[1 7 1]) >> sys=series(sys1,sys2) sys = 2 s^2 + 21 s + 54 ---------------------------------- 4 s^4 + 3 5 s^3 + 55 s^2 + 21 s + 2 例1-4 已知两个线性系统G(S)=2s+9/4s2+7s+2和G(S)=s+6/s2+7s+1,应用parallel函数进行系统的并联连接。 >> sys1=tf([2 9],[4 7 2]) >> sys2=tf([1 6],[1 7 1]) >> sys=parallel(sys1,sys2) sys= 6 s^3 + 54 s^2 + 109 s + 21 ---------------------------------- 4 s^4 + 3 5 s^3 + 55 s^2 + 21 s + 2 例1-5 已知线性系统G(S)=2s+9/2s2+6s+5 应用feedback函数进行系统的单位正反馈和负反馈连接。 正反馈 >> sys1=tf([2 9],[2 6 5]) >> sys=feedback(sys1,1,1) sys = 2 s + 9 --------------- 2 s^2 + 4 s - 4 负反馈 >> sys1=tf([2 9],[2 6 5]) >> sys=feedback(sys1,1,-1)

历年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2年10月自学考试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控制工程主要研究并解决的问题之一是( ) A.系统已定,输入不确定,求系统的输出 B.系统已定,输入已知,求系统的输出(响应) C.系统已定,规定系统的输入 D.系统不定,输入已知,求出系统的输出(响应) 2.f(t)如图所示 则L [f(t)]为( ) A.s 1e -2t B. s 2e -2s C. s 1e -2s D. s 1 e -ts 3.已知F(s)=1) s(s 1 ,则L -1 [F(s)]为( )

4.已知F(s)=L [f(t)],若F(s)= 1 2s s 1 2++,则f(t)|t ∞→=?( ) A.21 B.1 C.3 1 D.0 5.下列系统中为线性系统的微分模型为:( ) A.dt ) t (dx )t (x )dt )t (dx ( 12dt )t (x d 16 i 020202=++ B.)t (x )t (x 24dt ) t (dx 12 dt )t (x d 16i 002 02=++ C.)t (x )t (x 24dt ) t (dx 12 )dt )t (x d ( 16i 0022 02=++ D.)t (x )t (x )t ln(24dt ) t (dx 12 e dt )t (x d 16 i 00t 2 02=?+?+ 6.对于定常控制系统来说,( ) A.表达系统的微分方程各项系数不随时间改变 B.微分方程的各阶微分项的幂为1 C.不能用微分方程表示 D.系统总是稳定的 7.系统方框图如图所示,则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 A. G(S)H(S) 1 G(S)H(S)+ B. G(S) -1 H(S)G(S)?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指导书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指导书 工程与技术系 二O一一年四月

目录 实验一时间特性的计算机求解 (1) 实验二频率特性计算机求解 (3) 实验三系统稳定性分析 (5) 实验四系统稳态误差的计算 (7)

实验一 时间特性的计算机求解 一、 实验目的 1. 使用matlab 程序语言描述一阶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2. 观察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并分析其动态性能。 二、 实验设备 计算机及matlab 仿真软件 三、 实验的内容 1. 使用matlab 程序语言描述一阶系统单位阶跃型号下的的时间响应 (1)程序语言: num=[01......,b b b m m -]; den=[01......,a a a n n -]; step(num,den) (2)求解实例: 求解一阶系统1 21 )(+=s s G 单位阶跃响应 num=[1]; den=[2 1]; step(num,den) 响应曲线如图所示:

2. 使用matlab 程序语言描述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型号下的的时间响应 (1)程序语言: num=[2 n ω]; den=[ 22 12)n n ξωω(]; step(num,den) (2)求解实例: 求解二阶系统4 6.14 )(2 ++=s s s G 单位阶跃响应 num=[4]; den=[1 1.6 4]; step(num,den) 响应曲线如图所示: 四、实验报告要求 使用matlab 程序语言下列一阶和二阶系统单位阶跃信号下的的时间响应,并确定影响系统快速性和稳定性的性能指标 (1)1 31 )(+= s s G (2)1000 5.341000 )(2 ++=s s s G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知识点汇总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知识点 ●控制论的中心思想:它抓住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所共有的特点,站在一个更概括的理论高度揭示了它们的共同本质,即通过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和反馈来进行控制。 机械工程控制论:是研究机械工程技术为对象的控制论问题。(研究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者的动态关系)。 机械控制工程主要研究并解决的问题:(1)当系统已定,并且输入知道时,求出系统的输出(响应),并通过输出来研究系统本身的有关问题,即系统分析。(2)当系统已定,且系统的输出也已给定,要确定系统的输入应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即系统的最佳控制。(3)当输入已知,且输出也是给定时,确定系统应使得输出金肯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此即●最优设计。(4)当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均已知时,求出系统的结构与参数,即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此即系统识别或系统辨识。(5)当系统已定,输出已知时,以识别输入或输入中得有关信息,此即滤液与预测。 ●信息:一切能表达一定含义的信号、密码、情报和消息。 信息传递/转换:是指信息在系统及过程中以某种关系动态地传递。 信息的反馈:是把一个系统的输出信号不断直接地或经过中间变换后全部或部分地返回,再输入到系统中去。如果反馈回去的讯号(或作用)与原系统的输入讯号(或作用)的方向相反(或相位相差180度)则称之为“负反馈”;如果方向或相位相同,则称之为“正反馈”。 ●系统:是指完成一定任务的一些部件的组合。 控制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能按照要求的参考输入或控制输入进行调节的。 开环系统: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无控制作用,或者说系统中无反馈回路的。闭环系统: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有控制作用,或者说,系统中存在反馈的回路。

几种常用的结构方法 1

几种常用的结构方法1、一线串珠法在作文的谋篇布局阶段,如能找到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那么众多的材料就能很快串连成章。这叫“一线串珠法”。线索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一是以时空为线索。就是按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和空间转移次序,或以时间、空间交错转换作为线索。二是以问题为线索。指按事物的不同内容或问题的不同性质为顺序来安排线索。三是以因果为线索。按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安排线索,按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情感走向或认识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叙述写人。如何选择这条线索呢?一要能联系文章各部分,即线索能完满地表达主旨,忠实地传达作者意图,把组织材料和表达主题统一起来。二要选用使用起来顺手,不牵强的线索,能把不易联结的材料勾联起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三要选择能贯一拯乱的线索,贯一为拯乱之药,线索贯一是指有始有终。2、镜头组合法审题立意以后,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成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镜头组合法”。运用镜头组合法构思文章时,主要有两种组合法:一是横向排列组合,横向组合一般以空间的变化为主,例如以“屋子”为题,可以写家乡的老屋,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农村里的低矮木屋等等;二是纵向排列组合。一般以时间的变化为主。仍然以“屋子”为题,可以选择如下镜头来写:远古时期的洞穴,奴隶社会的木屋,封建社会的宫廷,社会主义时期的人民大会堂等等。这是一种易于操作而又行之有效的快速作文构思法,它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形式简洁,能充分展示作者的联想、想象能力,又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多彩。镜头组合法在结构形式上一般有两种方式,或者用“一”“二”“三”将文章分为三到五个部分,或者给各部分加上一个简明醒目的小标题,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3、悬念解疑法所谓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中间)设置一个悬念使兴趣不断的向前延伸和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所以悬念设置得好,就能收到吸引读者始终怀着紧张情绪或关切地读下去的艺术效果。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一是可以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悬念解疑法的基本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悬念的设置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一个悬念的提出、破译、完成,往往是一个独立事件的完满收结,是对主题的一次较为完整的表现。此类悬念,不但是一种叙事方法,也是一种构思方法。因此,这类悬念从 设置到完成,要有一定长度。就一篇作文来说,悬念不宜设置过多,一般有一两个就行了。第二种: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叙事本身追求一种悬念迭出、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第三种:我们不妨把它称作是悬而未决的悬念,它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使文章意味无穷。这种手法在时下的一些小小说中最常用。 中考作文指导巧妙布局,结构出新教学设想本次写作训练重点仍然是“我的成长系列”。从上次训练的情况来看,80%的学生基本上知道怎样选择材料了。主要的问题是:1.结构一般化没有新意;2.条理不是很分明,线索不清晰;3.叙事和议论杂糅在一起;4.主题不突出,一半的学生不懂得如何来提升主题。针对这种现象,本次作文着重加强结构和条理方面的训练。课堂教学程序一. 作文讲评每班选取在结构和条理方面写得比较满意的和问题较多的作文各一篇师生共评。二. 方法指津中考作文的布局,按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可分为纵向式、横向式和纵横交错式三类;按材料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传统式和创新式两大类。近年来话题作文、不限文体作文不断增加,给了学生“天高凭鸟飞,海阔任鱼跃”的写作自由。如能掌握一些创新式格局,对写好考场习作是大有裨益的。常用的创新格局比较多,我们选用以下几种来学习---- 1. 日记缀连式日记是学生最熟悉、最常用的一种练笔形式。它用之于考场作文的布局,具有层次分明、过渡简便、感情真挚等优点。日记有利于抒发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尤其是日记体写作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ybernetics Foundation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学时:40 二、授课对象 机械类各专业 三、先修课程 复变函数、积分变换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侧重原理,其内容密切结合工程实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以机械工程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广义系统动力学;同时,它又是一种方法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以动力学的观点而不是静态观点去看待一个机械工程系统;从整体的而不是分离的角度,从整个系统中的信息之传递、转换和反馈等角度来分析系统的动态行为;能结合工程实际,应用经典控制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其中的问题。这包括两个方面:①对机电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能够以控制论的观点和思维方法进行科学分析,以找出问题的本质和有效的解决方法;②如何控制一个机电系统,使之按预定的规律运动,以达到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为实现最佳控制打下基础。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 1.对于建立机电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关数学工具(如Laplace变换等)的应用,传递函数与方框图的求取、简化与演算等,应有清楚的基本概念并能熟练掌握。 2.对于典型系统的时域和频域特性,应有清楚的基本概念并能熟练掌握。 3.掌握判别线性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判据。 4.对于线性系统的性能指标有较全面的认识,了解并掌握系统的综合与校正的常用方法。 5.了解线性离散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方法。 6.对系统辩识问题应建立基本概念。 六、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授课学时为40学时,实验8学时;复习、做习题、写实验报告等课外学时为50学时以上。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试题 (1)

一、填空题(20分) 1、系统的稳态误差与输入信号的形式及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或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有关。 2、对于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稳定性、快速性和精确或准确性。 3、传递函数的定义是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在初始条件为零的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4、传递函数的组成与输入、输出信号无关,仅仅决定于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参数,并且只适于零初始条件下的线性定常系统。 5、判别系统稳定性的出发点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必须为负实根或负实部的复数根,即系统的特征根必须全部在复平面的左半平面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6、频率响应是系统对正弦输入稳态响应,频率特性包括幅频和相频两种特性。 7、系统的性能指标按其类型可分为时域性能指标,频域性能指标,综合性能指标。 8、用频率法研究控制系统时,采用的图示法分为极坐标图示法和对数坐标_图示法。 9、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系统的全部特征根都具有负实部。 10、对广义系统,按反馈情况可分为开环系统、闭环系统。

选择题(20分) 1、拉氏变换将时间函数变换成 ( D ) A .正弦函数 B .单位阶跃函数 C .单位脉冲函数 D .复变函数 2、微分环节的频率特性相位移θ(ω)= ( A ) A. 90° B. -90° C. 0° D. -180° 3、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25 525 2 ++s s ,则系统的阻尼比为 ( C ) A.25 B. 5 C. 2 1 D. 1 4、正弦函数sin t ω的拉氏变换是 ( B ) A. ω+s 1 B.2 2s ω+ω C.22s s ω+ D. 2 2s 1ω + 5、比例环节的频率特性相位移θ(ω)= ( C ) A.90° B.-90° C.0° D.-180° 6、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 D ) A.当时间常数T 较大时有振荡 B.当时间常数T 较小时有振荡 C.有振荡 D.无振荡 7、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根平面的左半部分是系统稳定的 ( C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以上都不是 8、时域分析法研究自动控制系统时最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 ( D ) A .脉冲函数 B .斜坡函数 C .抛物线函数 D .阶跃函数 9、令线性定常系统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为零,则可得到系统的 ( B ) A .代数方程 B .特征方程 C .差分方程 D .状态方程 10、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 ( D ) A .系统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比 B .系统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比 C .系统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 D .系统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议论文的结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纵贯式结构方式 按照引论(导论、绪论)、本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叫纵贯式结构方式。它大体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又称“三段式结构方式”。 2.并列式结构方式 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形成若干分论点,几个分论点构成并列关系,共同论证中心论点,这就是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方式。 分论点基本要求 1、分论点的位置宜在每一部分的开头。 2、分论点的数量两到三个为宜。 3、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 4、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 题。 5、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构成排比或准排比句。 6、各分论点处于同等地位,不重复,不包括,也不交叉。 (三)拟写分论点的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例1:以“诚实就是财富”为中心论点,从“是什么”角度展开构 思 ①诚实是做人的根本。 ②诚实是处事的原则。 ③诚实是求知的惟一途径。

例2:以“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为中心论点,从“为什么”角度展开构思。 ①没有规矩,个人不能成才。 ②没有规矩,集体不能稳定。 ③没有规矩,国家不能发展。 例3:以“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为中心论点,从“怎么办”角度展 开构思。 ①要有挑战时代的理想。 ②要有过硬的知识技能。 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常见模式: 1.引入 2.中心论点 3.分论点一 + 论据一 4.分论点二 + 论据二 5.分论点三 + 论据三 6.结尾 我喜欢书生气 书生气是什么?是优柔寡断,胆小如鼠?是体弱多病,手无缚鸡之力?还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生气是博学多才、温文尔雅的才情,是羽纶巾、弹指一挥、千军湮灭的豪迈,是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凤歌笑孔丘的不羁。 我喜欢书生气,喜欢那一种温文尔雅的风流才情。待月西厢下,张生以他温文尔雅的书生气俘获了莺莺的芳心。花开桃花扇,侯方域凭他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报告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ATLAB 和SIUMLINK 在控制工程领域中的基本应用。 (2)了解一阶系统和二阶系统的对典型输入的响应波形和系统的频率特性。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计算机,MATLAB6软件一套; 三、实验内容: 1、以MATLAB 命令方式,绘制出下列传递函数的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和BODE 和Nyuist 图。 (1)G1=1/s 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图 BODE 图 Nyquist 图 (2)G2=1/(0.5s+1) 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图 BODE 图

Nyquist图 (3)G3=s 因为传递函数中分母s的阶数高于分子s阶数,所以没有单位阶跃波形图。 BODE图Nyquist图 (4)G4=0.5 s + 1 因为传递函数中分母s的阶数高于分子s阶数,所以没有单位阶跃波形图。 BODE图Nyquist图

(5)G5=1/(s^2 + 1.4 s + 1) 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图BODE图 Nyquist图 (6)g6=(0.5 s + 1)/(s^2 + 1.4 s + 1) 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图BODE图 Nyquist图

2、利用SIMULINK对下图所示系统建立控制系统模型,并对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时进行系统输出仿真。 单位阶跃: 正弦信号: 3、利用MATLAB,求出下边传递函数的单位阶跃响应,完成下表并总结规律。 传递函数:G(s)=1/(τs+l) τ=0.1 τ=1

τ=5 τ=10 τ=50 规律总结:惯性环节的输入响应不能立即稳定,存在时间上的延迟,时间常数愈大惯性愈大,延迟时间愈长,时间常数表征该环节的惯性,同时上升时间与时间常数成正比。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考试题完整版(1)

控制基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线性控制系统最重要的特性是可以应用___叠加__原理,而非线性控制系统则不能。 2.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输入量和__反馈量__的偏差进行调节的控制系统。 3.在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下,0型系统的稳态误差e ss =__∞___。 4.当且仅当闭环控制系统特征方程的所有根的实部都是__负数__时,系统是稳定的。 5.方框图中环节的基本连接方式有串联连接、并联连接和__反馈 _连接。 6.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_ 初始条件为零___时,系统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的比。 7.函数te -at 的拉氏变换为2)(1 a s +。 8.线性定常系统在正弦信号输入时,稳态输出与输入的相位移随频率而变化的函数关系称为__相频特性__。 9.积分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__-20__dB /dec 。 10.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ξ为 _ 0_ 时,响应曲线为等幅振荡。 11.在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下,Ⅱ型系统的稳态误差e ss =__0__。 12.0型系统对数幅频特性低频段渐近线的斜率为___0___dB/dec ,高度为20lgKp 。

13.单位斜坡函数t 的拉氏变换为 21 s 。 14. 根据系统输入量变化的规律,控制系统可分为__恒值__控制系统、 ___随动___ 控制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 15. 对于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稳定性、 __快速性__和准确性。 16. 系统的传递函数完全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决定,与__输入量、扰 动量__的形式无关。 17. 决定二阶系统动态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是阻尼系数ξ和_无阻尼 自然振荡频率w n 。 18. 设系统的频率特性G(j ω)=R(ω)+jI(ω),则幅频特性|G(j ω)|=)()(22w I w R +。 19. 分析稳态误差时,将系统分为0型系统、I 型系统、II 型系统…, 这是按开环传递函数的__积分__环节数来分类的。 20.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的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复平面的___左___部分。 21.ω从0变化到+∞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极坐标图在____第四 ____象限,形状为___半___圆。 22. 用频域法分析控制系统时,最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_正弦函数_。 23.二阶衰减振荡系统的阻尼比ξ的范围为10<<ξ。 24.G(s)=1 +Ts K 的环节称为___惯性__环节。 25.系统输出量的实际值与_输出量的希望值__之间的偏差称为误差。 26.线性控制系统其输出量与输入量间的关系可以用___线性微分__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报告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报告 班级:072104-22 姓名:李威 学号:20101003439

实验一 (一) 利用Matlab 进行时域分析: (1) 用Matlab 求系统时间响应: 设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 50 )501(05.050 2 +++s s τ 求该系统在时间常数τ不同取值时的单位脉冲响应、单位阶跃响应。 令τ=0、τ=0.0125、τ=0.025,应用impulse 函数,可以得到系统单位脉冲响应; 应用step 函数,同样可以得到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文本中tao 即为τ,所用Matlab 文本及响应曲线如下: 00.2 0.40.60.8 -10 -50510 152025 t(sec) x (t ) 00.2 0.40.60.8 0.2 0.4 0.6 0.8 1 1.2 1.4 t(sec) x (t ) (1)单位脉冲响应曲线 (2)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t=[0:0.01:0.8] % nG=[50]; tao=0;dG=[0.05 1+50*tao 50];G1=tf(nG ,dG); tao=0.0125;dG=[0.05 1+50*tao 50];G2=tf(nG ,dG); tao=0.025;dG=[0.05 1+50*tao 50];G3=tf(nG ,dG); % [y1,T]=impulse(G1,t);[y1a,T]=step(G1,t); [y2,T]=impulse(G2,t);[y2a,T]=step(G2,t); [y3,T]=impulse(G3,t);[y3a,T]=step(G3,t);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期末测试题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传递函数的定义是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在初始条件为零的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2. 瞬态响应是系统受到外加作用激励后,从初始状态到最终或稳定状态的响应过程。 3. 判别系统稳定性的出发点是系统特征程的根必须为负实根或负实部的复数根,即系统的特征根必须全部在复平面的左半平面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4. I 型系统G s K s s ()() = +2在单位阶跃输入下,稳态误差为 0 ,在单位加速度 输入下,稳态误差为 ∞ 。 5. 频率响应是系统对正弦输入稳态响应,频率特性包括幅频和相频两种特性。 6. 如果系统受扰动后偏离了原工作状态,扰动消失后,系统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工作状态,这样的系统是(渐进)稳定的系统。 7. 传递函数的组成与输入、输出信号无关,仅仅决定于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参数,并且只适于零初始条件下的线性定常系统。 8. 系统的稳态误差与输入信号的形式及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或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有关。 9. 如果在系统中只有离散信号而没有连续信号,则称此系统为离散(数字)控制系统,其输入、输出关系常用差分程来描述。 10. 反馈控制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三频段的划分是以ωc (截止频率)附近的区段为中频段,该段着重反映系统阶跃响应的稳定性和快速性;而低频段主要表明系统的稳 1. 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一般可以归纳为稳定性、快速性 和准确性。

2. 按系统有无反馈,通常可将控制系统分为 开环控制系统 和 闭环控制系统 。 3. 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中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微分程 、传递函数等。 4. 稳态误差反映出稳态响应偏离系统希望值的程度,它用来衡量系统控制精度的程度。 5. 一阶系统 1 1 Ts +的单位阶跃响应的表达是/1t T e --。 6. 有系统的性能指标按照其类型分为时域性能指标和频域性能指标。 7. 频率响应是线性定常系统对正弦输入的稳态响应。 8. 稳态误差不仅取决于系统自身的结构参数,而且与输入信号的类型有关。 9. 脉冲信号可以用来反映系统的抗冲击能力。 10. 阶跃信号的拉氏变换是 1/s 。 二.如图2为电路。求输入电压i u 与输出电压0u 之间的微分程,并求出该电路的传递函数。(10分) 图2 解答:跟据电压定律得 R u 0 u i L C u 0 u i (a) (b) (c) 00220022 1 1()i i u dt u u RC d u du d u dt RC dt dt RCs G s +=+== ?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知识点整合

第一章绪论 1、控制论的中心思想、三要素和研究对象。 中心思想:通过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和反馈来进行控制。 三要素:信息、反馈与控制。 研究对象:研究控制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2、反馈、偏差及反馈控制原理。 反馈:系统的输出信号部分或全部地返回到输入端并共同作用于系统的过程称为反馈。 偏差:输出信号与反馈信号之差。 反馈控制原理:检测偏差,并纠正偏差的原理。 3、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控制部分:给定环节、比较环节、放大运算环节、执行环节、反馈(测量)环节 被控对象 基本变量:被控制量、给定量(希望值)、控制量、扰动量(干扰) 4、控制系统的分类 1)按反馈的情况分类 a、开环控制系统:当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没有控制作用,即系统没有反馈回路时,该系 统称开环控制系统。 特点:结构简单,不存在稳定性问题,抗干扰性能差,控制精度低。 b、闭环控制系统:当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有控制作用时,即系统存在反馈回路时,该系 统称闭环控制系统。 特点:抗干扰性能强,控制精度高,存在稳定性问题,设计和构建较困难,成本高。 2)按输出的变化规律分类 自动调节系统 随动系统 程序控制系统 3)其他分类 线性控制系统连续控制系统 非线性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 5、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1)系统的稳定性:首要条件 是指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能够恢复平衡状态的能力。 2)系统响应的快速性 是指当系统输出量与给定的输出量之间产生偏差时,消除这种偏差的能力。 3)系统响应的准确性(静态精度) 是指在调整过程结束后输出量与给定的输入量之间的偏差大小。

第二章系统的数学模型 1、系统的数学模型:描述系统、输入、输出三者之间动态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时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时域描述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复数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复数域描述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频域的数学模型:频率特性;频域描述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2、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 线性系统:可以用线性方程描述的系统。 重要特性是具有叠加原理。 3、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4、非线性系统的线性化 5、传递函数的概念: 1)定义:初始状态为零时,输出的拉式变换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即 G(s) =Y(s)/X(s) 2)特点: (a)传递函数反映系统固有特性,与外界无关。 (b)传递函数的量纲取决于输入输出的性质,同性质的物理量无量纲;不同性质的物理量有量纲,为两者的比值。 (c)不同的物理系统可以有相似的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不反映系统的真实的物理结构。(d)传递函数的分母为系统的特征多项式,令分母等于零为系统的特征方程,其解为特征根。 (e)传递函数与单位脉冲响应函数互为拉氏变换与拉氏反变换的关系。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考试题完整版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 一、填空题 1. 线性控制系统最重要的特性是可以应用 叠加 原理,而非线性控制系统则不能。 2.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输入量和 反馈量 的偏差进行调节的控制系统。 3. 根据自动控制系统是否设有反馈环节来分类,控制系统可分为__开环_控制系统、_闭环__控制系统。 4. 根据系统输入量变化的规律,控制系统可分为 恒值 控制系统、 随动 控制系统和 程序控制系统。 5. 如果在系统中只有离散信号而没有连续信号,则称此系统为离散(数字)控制系统,其输入、输出关系常用差分方程来描述。 6. 根据控制系统元件的特性,控制系统可分为__线性__ 控制系统、 非线性_控制系统。 7. 线性控制系统其输出量与输入量间的关系可以用 线性微分 方程来描述。 8. 对于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稳定性、 快速性 和准确性。 9. 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中描述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等。 10. 传递函数的定义是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11. 传递函数的组成与输入、输出信号无关,仅仅决定于 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参数 ,并且只适于零初始条件下的 线性定常 系统。 12. 瞬态响应是系统受到外加作用激励后,从初始状态到最终稳定状态的响应过程。 13. 脉冲信号可以用来反映系统的抗冲击能力。 14. 单位斜坡函数t 的拉氏变换为 2 1 s 。 15. 单位阶跃信号的拉氏变换是 1/s 。 16.在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下,0型系统的稳态误差e ss = ∞ 。 17. I 型系统G s K s s ()() =+2在单位阶跃输入下,稳态误差为 0 ,在单位加速度输入下,稳态 误差为 ∞ 。 18. 一阶系统11 Ts +的单位阶跃响应的表达是T t e --1。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试卷及答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试卷(A 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是 系统的稳定性 、 响应的快速性 、 响应的准确性 。 2、已知f(t)=t+1,对其进行拉氏变换L[f(t)]= 1/s 2+1/s 或者(1+s )/s 2 。 3、二阶系统的极点分别为s 1=?0.5,s 2=?4,系统增益为2,则其传递函数G(S)= 2/(s+0.5)(s+_4) 4、零频幅值A(0)表示当频率ω接近于零时,闭 环系统输出的幅值与输入幅值之比。 5、工程控制论实质上是研究工程技术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机械工程控制就是研究系统、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6、系统的频率特性求取有三种方法:根据系统响应求取、用试验方法求取和将传递函数中的s 换为 jw 来求取。 8、微分环节的控制作用主要有 使输出提前 、 增加系统的阻尼 、 强化噪声 。 9、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 22 2)(n n n s s s G ωξωω++=,其中n ω为系统的 无阻尼固有频率 ,当10<<ξ时为 欠阻尼 系统。在阻尼比ξ<0.707时,幅频特性出现峰值,称谐振峰值,此时 的频率称谐振频率ωr =221ξω-n 。 10、一般称能够用相同形式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的物理系统成为相似系统。 11、对自动控制系统按照输出变化规律分为自动调节系统、随动系统、程序控制系统。 12、对积分环节而言,其相频特性∠G(jw)=-900。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闭环系统:当一个系统以所需的方框图表示而存在反馈回路时,称之为闭环系统。 2、系统稳定性:指系统在干扰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当干扰撤除后,系统自动回到平衡位置的能力。 3、频率特性:对于线性定常系统,若输入为谐波信号,那么稳态输出一定是同频率的谐波信号,输出输入的幅值之比及输出输入相位之差统称为频率特性。 4、传递函数:在外界作用系统前,输入、输出的初始条件为零时,线性定常系统、环节或元件的输出x 0(t)的Laplace 变换X 0(S)与输入x i (t)的Laplace 变换X i (S)之比,称为该系统、环节或元件的传递函数G(S) 5、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构成,而且有一定的目的或一定运动规律的一个整体,称为系统。 三、 分析题(每题6分,共12分) 1、分析人骑自行车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的传输,并利用信息的反馈,以达到自行车平衡的。(要求绘出原理方框图) 分析人骑自行车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的传输,并利用信息的反馈,以达到自行车平衡的。 解:人骑自行车时,总是希望具有一定的理想状态(比如速度、方向、安全等),人脑根据这个理想状态指挥四肢动作,使自行车按预定的状态运动,此时,路面的状况等因素会对自行车的实际状态产生影响,使自行车偏离理想状态,人的感觉器官感觉自行车的状态,并将此信息返回到大脑,大脑根据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偏差调整四肢动作,如此循环往复。其信息流动与反馈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2、 C(S),Y(S)为输出的闭环传递函数;(2)以N(S)为输入,当R(S)=0时,分别以C(S),Y(S)为输出的闭环传递函数;(3)比较以上各传递函数的分母,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以R(S)为输入,当N(S)=0时,C(S) ,Y(S)为输出的闭环传递函数; (2)以N(S)为输入,当R(S)=0时,以C(S)为输出的闭环传递函数; 从上可知:对于同一个闭环系统,当输入的取法不同时,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不同,反馈回路的传递函数不同,系统的传递函数也不同,但系统的传递函数分母不变,这是因为分母反映了系统固有特性,而与外界无关。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求图所示两系统的传递函数,其中x i (t)、u i 为输入,x o (t)、u o 为输出 。(写出具体过程)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密………………………………封………………………………线………………………… )()()(1) ()()()()(2121s H s G s G s G s G s R s C s G C +==) ()()(1)()()()(211s H s G s G s G s R s Y s G Y +==)()()(1)()()()(212s H s G s G s G s N s C s G C +==)()()(1)()()()()()(2121s H s G s G s H s G s G s N s Y s G Y +-==

常见的模具结构形式有哪几种

木构建筑体系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华部分。大多数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架为主,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常用的有抬梁、穿斗、干阑、井干四种比较基本的结构方式。 抬粱式构架,又称“叠粱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普遍的木构架形式,它是在柱子子上放粱、粱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粱,层层叠落直至屋脊,各个粱头上再架檩条以承托屋椽的形式。抬粱式结构复杂,要求加工细致,但结实牢固,经久耐用,且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能产生宏伟的气势,又可做出美观的造型。《营造法式》中将抬梁式木构架分成殿堂式和厅堂式两种结构。 A.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 B.当柱上采用斗栱时,梁头搁置于斗栱上。 穿斗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

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A.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 B.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C.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干栏式木构架是先用柱子在底层做一高台,台上放梁、铺板,再于其上建房子。这种结构的房子高出地面,可以避免地面湿气的侵入。但是后期的干栏式木构架实际上是穿斗的形式,只不过建筑底层架空,不封闭而已。 井干式构架,是指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等断面的木料层层垒且,构成房屋的壁体,因类似古代井干(井台的木栏)而名。井干也是一种早期的结构形式。在殷商时期的基葬已见有采用这种井干式结构的木撑,文献记汉代宫苑中有所谓井干楼,可以叠至百层。至于井干式结构的房屋,据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时期演国遗址墓葬出土的青铜鉴建筑模型及图像所示,既可直接建于地上,也可像穿斗式构架一样建于干栏式木架之上。井千式构架对木料的使用显然是很费的,所以至今只在东北、云南等少数森林地区以及某些特定的建筑如粮仓上,还保持这种建筑方式,但在工艺上也有很多改进,如一般已不用圆木而改用长方形截面的方木或厚木板,结合的神卯做得很精致,可以随时拆卸、拼装,等等。 这四类木结构中,抬梁式木结构能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营造精髓,也是我们了解复习的重点,后续的内容中也会带大家补充学习。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复习资料

1.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研究一机械工程技术为对象的控制论问题;是研究在这一工程领域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也就是研究系统及其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2.系统分析:当系统已定,输入知道时,求出系统的输出(响应),并通过输出来研究系统本身的有关问题。 3.最优控制:当系统已定,且系统的输出也已给定,要确定系统的输入应使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 4.最优设计:当输入已知,且输出也是给定时,确定系统应使得输出尽可能符合给定的最佳要求。 5. 系统识别或系统的辨识:当输入与输出均已知时,求出系统的结构与参数,即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6.信息传递:是指信息在系统及过程中以某种关系动态地传递,或称转换。 7.信息的反馈:就是把一个系统的输出信号不断直接地或经过中间变换后全部或部分地返回,再输入到系统中去。 8.控制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出,能按照要求的参考输入或控制输入进行调节的。 9.按系统是否存在反馈,将系统分为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 10.开环系统: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无控制作用,或者说系统中无反馈回路。 11.闭环系统: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有控制作用,或者说,系统中存在反馈的回路。 12.数学模型:是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表达式。 13.分析法:是依据系统本省所遵循的有关定律列写数学表达式。 14.实验法:是根据系统对某些典型输入信号的响应或其它实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 15.线性系统:系统的数学模型表达式是线性。 16.非线性系统的最重要特性,是不能运用叠加原理。 17. 传递函数: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地拉氏变换比输入的拉氏变换。 18. 传递函数:是通过输入与输出之间信息的传递关系,来描述系统本省的动态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考试 题及答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线性控制系统最重要的特性是可以应用___叠加__原理,而非线性控制系统则不能。 2.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输入量和__反馈量__的偏差进行调节的控制系统。 3.在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下,0型系统的稳态误差e ss =∞___。 4.当且仅当闭环控制系统特征方程的所有根的实部都是__负数__时,系统是稳定的。 5.方框图中环节的基本连接方式有串联连接、并联连接和__反馈 _连接。 6.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是在_ 初始条件为零___时,系统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的比。 7.函数te -at 的拉氏变换为 2 )(1a s +。 8.线性定常系统在正弦信号输入时,稳态输出与输入的相位移随频率而变化的函数关系称为__相频特性__。 9.积分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__-20__dB /dec 。 10.二阶系统的阻尼比ξ为 _ 0_ 时,响应曲线为等幅振荡。 11.在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下,Ⅱ型系统的稳态误差e ss =__0__。

12.0型系统对数幅频特性低频段渐近线的斜率为___0___dB/dec ,高度为20lgKp 。 13.单位斜坡函数t 的拉氏变换为 2 1s 。 14. 根据系统输入量变化的规律,控制系统可分为__恒值__控制系 统、___随动___ 控制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 15. 对于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稳定 性、__快速性__和准确性。 16. 系统的传递函数完全由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决定,与__输入量、 扰动量__的形式无关。 17. 决定二阶系统动态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是阻尼系数ξ和_无阻尼 自然振荡频率w n 。 18. 设系统的频率特性G(j ω)=R(ω)+jI(ω),则幅频特性|G(j ω)|= )()(22w I w R 。 19. 分析稳态误差时,将系统分为0型系统、I 型系统、II 型系统…,这是按开环传递函数的__积分__环节数来分类的。 20. 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的特征方程式的所有根均在复平面的___左___部分。 21.ω从0变化到+∞时,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极坐标图在____第 四____象限,形状为___半___圆。 22. 用频域法分析控制系统时,最常用的典型输入信号是_正弦函数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