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彪西作品简介

德彪西作品简介

德彪西作品简介
德彪西作品简介

作品简介

第一篇章阿拉伯风格曲

《阿拉伯风格曲1》——以大量的左右手三连音以及右手三连音切分左手的形势,表现出一种特别的节奏感,随着轻响的变化以及略有东方风格的主旋律,给听众带来一种奇特的幻境,仿佛置身于一个安谧平和的下午,阳光从树从间穿透,洒在身上。

《阿拉伯风格曲2》——比第一首更为随意,它以清脆的吱吱鸟鸣声的音型从头至尾贯穿各个乐段,同时尾声具有一种奇形怪状的、虚拟的赋格曲式,一开始宛如两支大管。中间乐段靠后部分再度进入转调,在处理转调的手法上生动而有特色

第二篇章儿童乐园

《博士》——德彪西将这首单调的练习曲加上“博士”学位,为对克莱门蒂枯燥、死板的指法练习曲的戏谑,乐曲中刻意模仿了克莱门蒂的练习曲,以刻板的分解和弦音型奏出,表现了儿童无可奈何地弹奏练习曲并感到非常厌烦的心理。

《洋娃娃小夜曲》——这是一首孩子向可爱的洋娃娃演唱的童谣。全曲始终贯穿着拨弦乐器的声响,一支朴素而优美的旋律轻轻回荡。

《雪花飞舞》——高音区柔和而清淡的旋律,模仿雪花在逐渐变大,随着节奏的加快,惟妙惟肖地模仿了漫天飞雪的景象。

《小黑人》—一首父爱的曲子,引用的是瓦格纳旋律序曲主题,也就是在歌剧中反复出现,象征渴求爱情的主导动机。

第三篇章贝加摩舞曲

《帕斯比叶舞曲》——这是德彪西至此更为接近古钢琴风格的作品,它是法国古老的一种小步舞,4拍子,从头跳到尾。这个小步可能是步伐很碎步的一种舞蹈,非常活泼有生气,但又非常典雅的,这是法国音乐的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前奏曲》——F大调,4/4拍,中板。以“前奏曲”作为开头,这是有点过时的手法,基本

上回到了《两首阿拉伯风格曲》的形态,甚至其主题与其中第二首在主题上有某种程度的近似。还有一两段颇似格里格的模进手法。

《月光》——作曲家以清淡的笔墨,朴素的音调,给人们描绘出一幅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图画。乐曲采用了古老的多里亚调式,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四篇章意象集

《水中倒影》——水中倒影,这首作品是作者在追忆那荒芜人烟的原野时,变得坐立不安,即可便产生的创作的愿望,于是用此作品记载了他一瞬间的强烈印象,这首作品通过描绘水与光的幻化影像,刻画出了书中倒影的清澈轮廓。

《向拉莫致敬》——这首作品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采用了萨拉班徳舞曲风格,表达了对拉默的敬意

《运动》运动,以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连续不断的运动,犹如旋转不停的轮子,显示了一种非生命的律动。

《透过树叶间的钟声》穿过树叶间的钟声,是德彪西所有的作品当中最美丽的一首,意图把秋日昏昏欲睡的雾层,通过遥远钟声的幻觉,从沙沙作响的树叶屏幕那边传送过来。

《月落荒寺》——德彪西所作意境最空寂、谱符最稀疏、音响最弱远的一首乐曲。速度极其缓慢,节奏以2分音符为单位、极少量16分音符装饰经过。造就了惨白清淡月色洒落空山荒寺之景,给人一种神秘而幽美的感觉。

《金鱼》——这首作品运用了很多自然音阶或和弦,表现金鱼的移动中掺杂着水声与光影,表现出鱼群在水中戏游,波光闪现的生动场面,充分展示了这位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卓越的音乐思维和长久以来对传统音乐的创新和突破。

莫扎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技术处理

莫扎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技术处理 摘要:莫扎特的作品风格多样、特色鲜明、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在某些抒情表现的处理上显得细致入微。他创作的一些经典歌曲在艺术歌曲史上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价值。他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完美结合,赋予艺术歌曲超凡脱俗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该文通过对莫扎特声乐作品的分析来阐述其演唱风格及技术处理上的技巧。 关键词:莫扎特;艺术歌曲;演唱风格;技术处理 莫扎特艺术歌曲讲求规范、准确、音准、节奏要一丝不苟,不可过于随意。不能像演唱浪漫派作曲家的一些作品那样,从一个音到另一个音采取滑进式。另外,莫扎特的风格决定了演唱者应该有控制、有节制,无论从音量上还是感情的抒发上,要具备含蓄、典雅的特点,但同时又是十分自然而非做作的。这样的演唱让人听起来似乎不是用歌喉在唱,而是在用心向人们表达着自己最美好的情感。 一、莫扎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所谓风格,也就是艺术个性,是一个艺术家在艺术造诣上成熟的标志。不同的作曲家风格必然不同,受到时代、环境、教育以及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莫扎特创作的艺术歌曲有的充满戏剧性,曲调优美;有的积极乐观,朗朗上口;有的充满幽默,欢快活泼。 (一) 语言、体裁的丰富性 莫扎特创作的歌曲中主要采用意大利语和德语、法语这三种语言。这种在语言方面的丰富性是与莫扎特所处的时代和地理位置、种族有关的。这些语言由于发音的不同决定了歌曲演唱的风格与表达的不同。但从他最被称道的几首艺术歌曲来看,它们均是用德文来演唱的,而且也具备了德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含蕴优雅、多变而不失自然,歌词搭配恰当,堪称早期德国艺术歌曲的典范。他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是谱写出优秀歌曲的前提。莫扎特艺术歌曲体裁丰富,有的是18 世纪意大利风格的,如《亲切的平静》;有的类似于歌剧咏叹调风格,如《鲁意丝烧毁情书》、《在孤寂的村里》等;有的更像是民歌,如《小纺纱女》;有的是像孩童般的活泼与纯真,如《渴望春天》、《在初春》和《儿童游戏》等;有的歌曲具有宗教般的肃穆与和平采用了颂歌的体裁,如《欢乐颂》;有的又充满了人生的惜别、哀叹、眷恋、幽默的情景,如《离别之歌》、《鸟儿喜欢换地方》、《老太婆》等。 (二) 内容的多样性 莫扎特艺术歌曲内容多样,有的是意大利式的歌曲;有的像歌剧的咏叹调;有的则是儿歌;还有的运用诗人的韵文,使得他的艺术歌曲内涵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风格。意大利歌曲风格。作品《亲切的平静》(Ridente la calma) 是一首采用意大利语演唱的歌曲,内容表现了人们内心平静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高中音乐教案--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教学目标: 一、聆听《魔王》、《鳟鱼》、《菩提树》,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二、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本知识。 三、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初步了解浪漫乐派 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初步了解浪漫乐派的风格特点,基本掌握基础知识“艺术歌曲”和“声乐套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播放贝多芬的《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音乐片段说出所属音乐历史时期和作者。 小节: 古典主义者崇尚理性,音乐结构严谨。贝多芬是集大成者,并在哪个作品中创造性的加进了人声?(《第九交响乐》),正因为此,贝多芬不但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最高锋,同时也成为浪漫主义的先行者。 舒伯特生活的年代与贝多芬的中、晚期相同,比贝多芬晚去世一年,他们也都生活在维也纳。今天请大家和我一起认识舒伯特,聆听舒伯特。 二、进入新课 (一)学生阅读第114页,了解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年代划分,简介舒伯特及其所处的时代:见教参第121页(了解浪漫乐派形成的原因)。 (二)欣赏 1、《魔王》 (1)、阅读教材第116页后提问:

①歌词是谁的诗作?(歌德) ②反应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 ③什么乐器伴奏?(钢琴) (2)、聆听《魔王》 听前提问: 舒伯特怎样把歌德诗中的氛围和人物融入音乐中的? 讨论小节:(不同的旋律音调表现不同的角色、钢琴伴奏的三连音表现逼人的气氛、两个特强的和弦表现父亲精辟力尽、悲痛欲绝的痛苦心情。) 2、《菩提树》 (1)简介《菩提树》,简单讲解“声乐套曲”。 (2)聆听中文版《菩提树》 ①歌词是谁的诗作?(缪勒) ②反应什么内容?(流浪汉的心情) ③什么乐器伴奏?(钢琴) 教师小节:舒伯特将钢琴演奏、歌曲和诗词融为一体,成就了音乐史上所谓的“艺术歌曲”。 3、《鳟鱼》 (1)聆听中文版《鳟鱼》 ①表达什么内容?(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 ②歌词是谁的诗作?(舒巴尔特) (2)聆听原文《鳟鱼》 (3)请学生试唱第一句乐谱;集体唱第一句乐谱;给拓展部分“3”填词随音响跟唱或教师教唱第一句。 (三)、引导学生总结“艺术歌曲”的特点:

莫扎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演唱风格

莫扎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演唱风格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w.A.Mozart,1756—1791)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欧州音乐发展史中罕见的天才作曲家,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其内容涉及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室内重奏、宗教体裁等多个领域,为人类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经典。艺术歌曲在莫扎特众多的音乐作品中可以说是最弱的一环,与其在歌剧和器乐作品创作上的辉煌成就比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三十六首艺术歌曲就像是莫扎特休闲时信手拈来的即兴之作。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①(A.Einstein,1880—1952)曾写到:“莫扎特自己丝毫没有看重他这些歌曲的价值,它们是副产品,是从他放着歌剧和器乐作品的桌上落下的碎屑而已”。比喻非常贴切,然而这个比喻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就无足轻重,从其艺术价值来看,它们在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预示了后世以舒伯特为代表的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和繁荣。这些短小精悍的作品有着独特鲜明的音乐形象、简明质朴的音乐语汇,新颖敏捷的乐思,细腻多变的创作手法,词曲间处处闪烁着莫扎特音乐特有的精致、典雅和乐观明亮的光辉。而且对于众多声乐学习者来说,演唱这些小巧的艺术歌曲作品不仅有助于训练其演唱技巧、了解莫扎特独特的音乐风格,更能为他们以后演唱和驾驭莫扎特其他声乐作品(歌剧、音乐会咏叹调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多样化的音乐创作风格 莫扎特的艺术歌曲数量虽说只有屈指可数的三十六首,可里面却融合了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有明亮轻快的意大利歌曲式的、有充满戏剧性的歌剧咏叹调式的、有清新质朴的民谣风的、有愉悦活泼充满童趣的儿歌风的,还有充满浪漫色调的诗意气质的。这些迷人的小品无不彰显出莫扎特天才的艺术气质。 (一)意大利歌曲风格的 《Ridente La Calma》(亲切的平静)是一首用意大利文写成的充满洛可可风格的精致、典雅的小歌。歌词一共只有四句,内容是赞美内心的平静和幸福的爱。莫扎特将它多次反复,以多样的旋律写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三段式,充满了均衡的美感。在小广板(Larghetto)的速度下,旋律显得流畅而优美,情感自然而真挚,使人感到和谐、光明和生活的美好。这首充满古典气派、优雅而从容的歌曲深受女歌者们的喜爱,经常在音乐会上选用它。 (二)歌剧咏叹调风格的 这一类典型的代表作品有两首用法文写的歌曲《Oiseaux si tous ies ans》(见异思迁的鸟)和《Dans un bois solitaire》(我走进树林),它们是莫扎特22岁时的作品,是他在Manheim逗留的时候为一位年轻的歌唱家奥古斯塔而作的,风格颇有当时流行的巴黎咏叹调风味。第一首歌曲为通谱歌,旋律和织体都非常简单,好似宣叙调一般,钢琴伴奏采用了大量的倚音,音乐显得生动优雅且活泼。第二首充满了较强的戏剧性对比,速度变化尤其丰富,此歌被莫扎特写得像一首充满悲剧气氛的咏叹调。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那首著名的《Als luise die Briefe ihres ungetreuen Liebhabers verbrante》(当露易泽焚烧她的负心情人的情书时),这首歌的歌名很长,是莫扎特歌曲中最为特别的一首。歌词取自Gabriele Von Baumberg的诗作《Erzeugt von heiβer phantasie》(来自炽热的幻想),由莫扎特1787年创作于维也纳,短短二十个小节的曲子却展示了无比强烈的戏剧性和悲剧气氛,表现了一位名叫露易泽的女孩子把她不忠实的爱人的来信付之一炬。歌声时而是痛苦的宣泄,时而是优美的咏叹。钢琴伴奏被写得极富变化,音乐多变,强而有力,充分表现出主人公内心情绪的变幻起伏。我们从激荡的音乐中几乎可以看见火炉中熊熊燃烧的火焰和那些逐渐化为灰烬的情书。此曲充分展示了莫扎特过人的抒情及戏剧才能,短短的一首歌就像是作曲家本人不幸人生悲剧的缩影一样。 (三)充满诗意风格的 提到此类风格,人们一定会想起那首由莫扎特在1785年6月8日创作的《紫罗兰》,这首充满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歌曲被认为是那个时代诗与乐完美结合的典范。众多音乐学者都认为此歌在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就算是莫扎特一生只写了这一首歌,也足以让他在艺术歌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了。在这首歌曲中钢琴伴奏首次脱离歌唱旋律,扮演了一个独立的角色,娓娓地叙述着他自己的心声。歌词取自于1773年歌德为歌唱剧目《爱尔文和爱尔米蕾》创作的诗作,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

浅析德彪西钢琴作品《水中倒影》 德彪西(ClaudeDebussy,1862一1918)是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在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则是印象主义的精品。 《水中倒影》创作于1905年,是德彪西根据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写成。当作者追忆那荒无人烟的原野时,使他坐立不安,即刻产生了创作的愿望,于是用此作品记载了他一瞬间的强烈印象。艾米尔·韦尔英斯普评述说:“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是通过音乐对水进行直观描绘,以达到对水的感觉的体验。该曲在印象派的音乐中是一首杰出的作品,德彪西相信这首乐曲将列在舒曼之左或列于肖邦之右占有一席座位。 一、结构布局 《水中倒影》整体上采用三段体的曲式原则,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第二大部分:B(变奏性发展,36—71小节);第三大部分:A,(紧缩再现—结束,72—

95小节)。 第一大部分——A(呈示,1—35小节) 第一小部分——a,1—24小节,①1—8小节,“波与声”。“三音动机”隐伏于1—2、5—6小节波浪似的“和弦流”的音响”②9—15小节,“闪烁的波光”。9—10、14小节,上、下行平行运动的“音集”(9—10小节的“音集”,是一个五声音阶音调(在上方)与半音阶(在下方)的混合体),犹如“水的涌动”③16—24小节,“倒影——飘落物——荡开的涟漪”。16—19小节,“倒影——飘落物及其激起的涟漪”。由五声音阶五、八度构成的大空间反向平行进行(16、17小节),象征着“地上景物及其水中倒影”(17、19小节),象征着从空间降于水面的“飘落物”;三度结构的分解延宕和弦(18、19小节),象征着“飘落物激起的涟漪”;20—23小节的上行模进音型,象征着“荡开的涟漪”23小节末拍以后,将“分解和弦音型”改为“纯四度四音列音型”,象轻拂水面的阵风。24小节有连接——过渡功能。 第二小部分——b,25—35小节,“柔和而富有表情”的主题——“动与静”的变化对比。 ①25—31小节,“柔和而富有表情”(douxet expressif)的主题。织体分三个“层”:上层——24小节“纯四度四音列音型”“(阵风”)的延续,为了有所变化,28—29小节改为“增四度四音列”;中层——含增四度音程的“柔和而富有表情”的主题,

高中音乐《第九单元 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第十六节 艺术歌曲的成熟教学设计

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魔王》《鳟鱼》《菩提树》,感受并体验三首歌曲的不同情绪,能够随音乐哼唱,理解记忆音乐主题。 (二)能够对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感兴趣,乐于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三)初步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他对音乐的贡献,知道“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音乐知识。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聆听舒伯特艺术歌曲,感受其风格特征。 (二)难点:体验三首歌曲的音乐情绪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导入:引出本课教学内容。 (二)展开:感受艺术歌曲的魅力。 (三)深入:进一步了解艺术歌曲的与特点。 (四)拓展:了解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情况。 四、教学资源 (一)教师: 1. 利用配套教学参考书和课件资源。 2. 自选一首舒伯特歌曲做范唱,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二)学生: 1. 自主学习查找舒伯特对相关资料,制成课件展示交流;同时了解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情况。 2. 学唱一首经典歌曲在课上演唱,汇报学习成果。 五、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 (一)学习鉴赏:认真聆听教材提供的三首作品,学唱《鳟鱼》,感受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魅力,了解其风格特征。 (二)聆听教师和个别学生的演唱,直观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与风格。 (三)观赏教师提供的影视资料,感受艺术家对舒伯特歌曲的解读。 (四)探究感悟:在充分聆听、鉴赏的基础上,探究舒伯特艺术歌曲所蕴含的深层内容,了解作者本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情况,拓展学生视野。 六、教学过程 本 进一步体会不同

点 氛围(五) (一)让学生将本课歌曲进行演唱,个人、分组、自由组合,形式均可。(二)引导学生对歌曲《魔王》进行即兴模仿表演。 (三)写一篇学习体会,对聆听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感想。 第九单元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

音乐中的印象主义——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创作

2012年第1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0,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8期) Total No .298 收稿日期:2012—08—06 作者简介:李佳(1981—),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育系声乐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音乐中的印象主义— ——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创作李 佳 (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声乐教育系,辽宁沈阳110818) 摘要:德彪西在艺术追求上与传统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倾注心力于音色、音响(除了乐器音色以外的)的表现作用,而和声作为他作品中的主要源泉,也是他音乐表现――感觉、气氛、情绪、梦幻、印象、联想、自然等――的主要手段。在他的歌曲中,旋律特征则更为突出,体现为一种宣叙和朗诵式的语调、色彩性的描绘、象征多于感情的深刻抒发。 关键词:声乐演唱;法国艺术歌曲;音乐风格;歌唱技巧;朗诵节奏;法国诗人中图分类号:J6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104—02 “印象主义”一词来源于绘画艺术,是指一些画 家对自然界的光线极为感兴趣,喜欢捕捉光线作用于景物时给人的那种瞬间的、刹那间的感觉,不像以 往绘画中那样仔细地描绘, 从远处看景物的轮廓才能够通过色彩对比而显现出来。后来一些音乐界评 论家借用该词来形容德彪西的音乐,起先是用来讽刺他的音乐中“模糊”的特征,但逐渐“印象主义”却成了德彪西音乐的代名词。 德彪西的创作是以声乐作品贯穿始末,从1879年创作的两首(丢失)到1915年以自己的讲话为歌词创作的《失去家园的孩子的圣诞节》,所有创作时 期都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作品,而且大都是根据著名的诗歌作家(尤其是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和个人创作作为歌词(全部为法语)来谱曲的,加上他个人具有特色的钢琴伴奏,使他逐渐成为一位杰出的、创造了不同于德奥艺术歌曲传统的、具有独特风格的mélodie 作曲家。 德彪西在艺术追求上与传统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倾注心力于音色、音响(除了乐器音色以外的)的表现作用,而和声作为他作品中的主要源泉,也是他音乐表现――感觉、气氛、情绪、梦幻、印象、联想、自然等――的主要手段。在他的歌曲中,旋律特征则更为突出,体现为一种宣叙和朗诵式的语调、色彩性的描绘、象征多于感情的深刻抒发。具体来说,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在歌曲创作中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诵性旋律 旋律的因素是歌曲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一切音乐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一种音调分析都必须从这一事实出发,一切其他的因素都从属于音调因素之下或包含在音调因素之中。一首歌的形式结构、节拍和节奏只涉及旋律在进行时间上的划分,表演技巧、力度、速度以及其他因素都是为涉及旋律在实践中以何种面貌表现出来的问题。“音乐里面最先存在的、最能够用一种神奇的魔力把握着人们的情感的、最美的东西,就是旋律。”旋律上的变化可以体现为级进和跳进的组合。级进较多比较平稳、抒情性强;跳进(大于三度)则更富有激情,两者的不同组合会带给旋律以生命力。 在德彪西所创作的旋律中,多数为二度、三度地流动,有时在同音上维持数小节,效果类似朗诵调;而跳进则毫无预备,可以跳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这些都反映了他努力将“浪漫”的意识发挥到极致,更强调了个人的主观性,渴望要从长期的“固定规则”中解脱出来。德彪西所创作的许多旋律都表现出片段式的、不对称、不连贯的个性特点,将一支支平稳的宣叙性质的音调与委婉的律动放置在一起。总体来看,1880 1904年的歌曲作品还是在有调性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存在着代表调性的主和弦的大、小三和弦 4 01

莫扎特作品目录(作品编号)

莫扎特作品目录(作品编号) 001. G大调小步舞曲和三重奏 002. F大调小步舞曲 003. 降B大调快板 004. F大调小步舞曲 005. F大调小步舞曲 006. 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07. 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08.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09. 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09a.C大调快板 009b.降B大调行板 010.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1. 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2.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3. 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4. 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5.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16. 降E大调交响曲(NO.1) 017. 降B大调交响曲(NO.2) 018. 降E大调交响曲(NO.3) 019. D大调交响曲(NO.4) 019d.C大调钢琴奏鸣曲(四手联弹) 020.“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合唱) 021. 为男高音和乐队所作的咏叹调 022. 降B大调交响曲(NO.5) 023. 为女高音和弦乐所作的咏叹调 024. 八首钢琴变奏曲 025. 七首钢琴变奏曲 026. 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27. 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28. 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29. 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30. 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31. 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32. 为乐队、女高音、大键琴所作的幻想曲033. F大调圣歌、四个声部和弦乐 034. 一首宗教圣歌、四个声部、乐队和管风琴035. 第一位死者的罪恶(合唱) 036. 为男高音和男低音所作的宣叙调和咏叹调037. F大调钢琴协奏曲(NO.1) 038. 拉丁文喜剧:《阿波罗和雅辛托斯》039. 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NO.2) 040. D大调钢琴协奏曲(NO.3) 041. G大调钢琴协奏曲(NO.4) 042. 葬礼音乐 043. F大调交响曲(NO.6) 044. 交替圣歌《Cibavit eos.》 045. D大调交响曲(NO.7) 046. 根据K.361改编的五重奏 046d.C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46e.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 047. 宗教音乐 048. D大调交响曲(NO.8)

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水的印象

>学术论坛?音乐与舞蹈 艺术教育 84 ART EDUCATION 2012 · 08 一 、力度变化产生的音乐印象德彪西在表现钢琴力度的范畴方面“不主张扩大钢琴的音量幅度,而是尽力挖掘弱音范围内的无穷层次”。正如他本人所讲:“应该使人了解钢琴是一件以槌击弦而发音的乐器。”①下面,笔者将德彪西6首与“水”相关的作品进行多个层次的力度比较,②并为下文的音色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1.从横向上看力度的变化及差异(1)这6首作品使用频率最高的是pp 记号,共出现了132次。 (2) piùff的力度只有一个曲子出现过两次,即《金鱼》。 (3) piùf记号只在《被淹没的寺院》中出现过一次。 2.从纵向上看力度的变化及差异(1)作品《金鱼》的力度范围最宽,从piùff的极强力度到ppp的极弱力度,共有12个力度层次,其音响与色彩非常丰富,堪称德彪西的经典力作。 (2)作品《雪上足迹》的力度层次全部集中在p以下的范围内,并且非常重视pp 力度的效果。从力度上可以更加看出德彪 西想要表达的冰天雪地阴冷凄凉的意境。 (3)作品《水神》的力度层次相对而言较少,只有3个层次,而且主要在pp力度上。《水神》通过23次pp记号的出现描绘了水神柔美、轻快地在大海里起舞的姿态。 3.从整体上看力度变化产生的音乐印象这9首作品包括mp记号在内,以及比mp更弱的力度记号共被使用了282次;mf以及比mf更强的力度记号共被使用了84次;强记号与弱记号之间的比例为3.36:1,通过量化的精确程度就更加说明了德彪西喜欢用弱的力度层次去表现代表其风格的朦胧、模糊的印象。因此,“德彪西的钢琴乐谱上总是写满了p 、pp 、ppp甚至pppp的力度记号,而穿插其间的f、ff的记号,大多数是作为对比和反照出现,并且往往在1、 2小节之内运用pp﹤ff、ff﹥pp的手法,产生短暂闪现,转瞬即逝的印象”。 二、音域、音区变化产生的音乐印象 德彪西在这6首与“水”相关的作品中,利用钢琴音域宽广的特点大胆创作,充分展示钢琴音域所能达到的极限,也充 分显示了德彪西对钢琴乐器本身的熟悉程度和高明的大师级作曲手法。通过音域的分析,可以较准确把握德彪西的创作风格,并为如何追求其作品的音色特点提供理论支持。 例如,在作品《雪上足迹》中,最高音为32小节的小字组成的f3,最低音为全曲最后一个小节的大字一组的D1。《被淹没的寺院》,最高音为85—87小节的小字四组的g4,最低音为17小节的大字二组的B2。《水神》中,最高音是第8小节小字四组的e4,最低音是65—68小节的大字一组的D1。《帆》的最高音是位于全曲43小节的小字四组的降d4,最低音是几乎贯穿全曲的大字一组的降B1。《水中倒影》,最高音是位于全曲29小节右手的小字四组的降b4;最低音是第68小节的低音大字一组的还原C1。《金鱼》全曲最高音是位于36小节的小字四组的g4;最低音是在第80以及 82小节出现的低音,大字二组的降B2。从这几首作品的音域分析可以得出: 1.音区最高的作品 音区最高的是在作品《水中倒影》中的小字四组降b4,将倒影在水中的色彩亮度表现得更加大胆,更加明亮而活跃。 2.音区最低的作品 这几首作品音区最低的是在《金鱼》中出现的大字二组的降B2,这里用深色调表现了水的色彩变化,并与高音区的下行琶音形成色调冲击与对比。 3.整体看音域范围 几首作品中音域跨度最宽的是《水中倒影》,全曲最低音与最高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是49度。作品《被淹没的寺院》和《金鱼》的音程跨度都是48度,音域范围也很宽;《雪上足迹》和《帆》的音程跨度为38度;《水神》音域为44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彪西为了表达音乐的丰富色彩,在创作中尽可能扩大钢琴的音域范畴,大大超越了古典时期的各种限制。加上创新性的、特有的和声语言与不协和音响的运用,以及各种调式音阶的大胆尝试,使他的音乐“在这一相对狭小的领域中,取得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成就” ④ 。 三 、织体变化产生的音乐印象1.用震音音型表现“水”的形态及音乐印象 《金鱼》中,呈示段A的1—6小节,再现段A’的22—29小节,C段的32—33小节,D段的57—73小节和76—77小节都使用了震音音型。其中除D段外,其他段的震音音型都是在描写不停流动的水面。右手是三度震音,左手是五度震音,双手都采用相同时值的、均匀的8个三十二分音符为一拍。双手调性不同,是大小调交替,造成调性模糊、音色朦胧的感觉。这种表现“水”的震音织体与高音区表现“金鱼”的主题相互衬托,形象地表现了小鱼在潺潺流动的水中自由玩耍的场景。 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水”的印象 【内容摘要】文章对德彪西6首与“水”相关的钢琴作品进行了分析,分别是《水中倒影》《水神》《帆》《雪上足迹》《金鱼》以及《被淹没的寺院》。这些作品在标题和内容上都从各个角度描绘了“水”,其中还包括水的其他形态,如雪。作者从这几首作品呈现出的音域、力度、音区、织体等方面的音响特征出发,全面、理性分析了印象派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旨在对准确、细致地把握这类作品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德彪西 音响 音乐印象 力度 音域 音区 织体 ◆ 董宇 曲名 次数力度 《水中倒影》《金鱼》 《帆》《雪上足迹》《被淹没的寺 院》 《水 神》Piùff 2Fiùf 1Sff 31 Rf Sf 6Ff 182F 61312 Mf 3 2 13 molto mf 1 Mp P 8125719 Piùp 3 211 molto pp 1 pp 231591323 piùpp 12 12 ppp 4 1 1

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

《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标题为浪漫幻想的音乐世界,旨在引导学生聆听浪漫主义音乐中主要代表人物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如:强调个人主观情感的表现;对大自然景物的表现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在音乐中追求民族民间的内容和情趣等。本课通过聆听、鉴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艺术歌曲所表现的情绪情感和音乐风格,体验并认识到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一、聆听《魔王》、《鳟鱼》、《菩提树》及《小夜曲》,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感受、体验并初步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 二、掌握有关“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初步认识、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艺术歌曲并对我国艺术歌曲的起源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

《魔王》的欣赏。包括其角色的划分、人物的形象;音乐所表现出的气氛与情感。 教学难点: 聆听《菩提树》、《小夜曲》,并了解音乐故事背景及体验音乐情绪。 教学方法:讲解法,聆听法。 备课时间:2013年3月13日 授课时间:2013年3月21日 授课班级:高一年级(1)班 授课教师:梁浩 教学过程: 一、互动环节: 播放舒伯特《摇篮曲》,让同学们听完后猜测出这首曲目的名字及曲作者是谁。 二、舒伯特简介: 弗朗茨·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他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

了1000多部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奠定了他“艺术歌曲之王”的美誉。他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主要作品有《魔王》、《A 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等等,主要歌曲汇有3部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 三、介绍并欣赏艺术歌曲《魔王》: 这首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是根据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谱曲而成。故事情节为:在一个狂风之夜,一位父亲怀抱儿子骑马飞奔,在此过程中,魔王不断诱惑儿子,试图夺去他的生命,而父亲则焦急的安慰儿子,但是孩子最终还是死在了他的怀中。马蹄停歇,父亲陷入悲痛的深渊。 全曲共有四个角色:叙述者、父亲、儿子和魔王。在音乐中,只有一个男声演唱,他需要用不同的嗓音、不同的语气唱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叙事者的旁观、父亲的焦急、儿子的恐惧和魔王的诱惑。 四、介绍并欣赏艺术歌曲《菩提树》: 《菩提树》是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一首歌曲。由于这首作品的旋律优美动听,情感表达细腻,因此它成为舒伯特创作的大量艺术歌曲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声乐套曲《冬之旅》的歌词全部选自诗人缪勒所写的诗歌,《菩提树》是其中的一段。

(完整版)美声|著名女高音娜塔莉.德赛演唱德彪西艺术歌曲《星夜》

美声|著名女高音娜塔莉.德赛演唱德彪西艺术歌曲《星 夜》 納塔莉·德賽(Natalie Dessay)法國女高音,1965年出生於裡昂。1992年在巴士底歌劇院演出《霍夫曼的故事》中“奧林匹亞”一角,雖然出場时间很短,但超凡的花腔嗓音卻技驚四座,讓她一夜成名,被譽為20世紀末的“聲音奇跡”。2001年以後,她不得不宣告暫別舞台,接受聲帶手術,2003年才宣告復出。2004年她再度遭遇聲帶問題,接受手術,並於2005年再度復出。她重新思考自己的嗓音極限,開始朝向抒情女高音的領域發展。经由她诠释的歌剧角色,在台上都活灵活现,她不仅嗓音高亢,演技也是一流,是少数能将舞台表演与花腔技巧同时兼备的歌唱家之一。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德彪西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和人声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钢琴伴奏部分都是作曲家自己谱写的。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大都采用同时代诗人如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

美的诗作为歌词。他的某些艺术歌曲,从旋律上看不如弗雷,从激情上看不如迪帕克,但德彪西善于使旋律线条合乎歌词语调的起伏,将音乐很好地与语言的节奏、重音相结合,使诗意、乐思和语言融合成协调的统一。德彪西与诗词的血缘关系出自他对诗歌的极大忠诚,他本人也是一位有修养的散文作者,并且对诗歌有着高明、敏锐的鉴赏和评论。他不仅注重诗的立意和气氛,而且忠于诗的韵律。到了他创作的成熟期,他使旋律线条非常合乎歌词语调的抑扬顿挫规律。他还善于把立意和自己的乐思置于最深奥的协和中,这一点对于表演艺术来说是无价之宝。

浅析莫扎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浅析莫扎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一、人物背景 1756年,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其父是一位颇受尊敬的音乐家,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很小就被父亲发现了。莫扎特6岁就和父亲、姐姐一起游历欧洲各个城市进行演出,他的能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8岁,莫扎特已经可以视奏有名作曲家的乐谱并进行创作,这也使得很多有名人士和音乐家都熟知他。也正是因为童年到成年父亲带领莫扎特周游各国的经历,不仅展示了其演奏水平,更是让莫扎特学到了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使得他的创作风格最具广泛性。 二、作品内容分析 《致克罗埃》是莫扎特最具有艺术歌曲特征的乐曲,充满了戏剧性和抒情性。歌曲给人的感觉是轻松的、俏皮的、活泼的,有种爱情到来时那种激动又害羞的感觉,想要赶紧向对方表达心意,又怕对方拒绝,内心的种种纠结和等不及。歌曲从开篇到结束都表达了主人公对克罗埃姑娘的真挚感情。莫扎特在这首歌曲的处理中并没有像艺术歌曲《紫罗兰》有三段变化层次,全曲只有一个调,且节奏平稳欢快。但是,莫扎特的作品,再简单也有它的神秘之处,歌曲中旋律声部八度和和弦的出现,左手伴奏分解和弦的运用,让听者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和转折。通过对作品的简析,也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了莫扎特艺术歌曲的魅力所在。要想充分展示莫扎特的作品,演奏者必须深入了解作品,严谨地诠释作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更不要失去莫扎特作品的那种天真和自然。 《致克罗埃》洋溢着青春的感觉,节奏欢快统一,所以在对这首作品进行处理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将音弹得太连太重,连线的地方要短一些,踏板运用要灵活,全曲速度不能拖。 三、作品细节分析 钢琴伴奏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体裁,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艺术形式

德彪西钢琴作品《贝加摩组曲》的创作风格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c13794000.html, 德彪西钢琴作品《贝加摩组曲》的创作风格特点 作者:谭筱婷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0期 摘要:德彪西作为著名的钢琴作曲家,其创作风格结合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优势,创立了印象主义音乐,深受大众的喜爱,而《贝加摩组曲》更被称之为发端之作。本文主要针对德彪西的《贝加摩组曲》,对其创作背景以及风格特点进行了概述,阐述了《贝加摩组曲》的写意之美,对其进行研究不仅能增加读者的音乐素养,还能提高受众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德彪西;《贝加摩组曲》;创作风格;写意美 引言: 德彪西数十年的音乐创作之中,对西方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贝加摩组曲》是德彪西早期的音乐作品,整个系列由四首钢琴曲组成,其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创新,具有强烈的色彩感,甚至融入了光与影的运行,为整首乐曲赋予了朦胧之美。对德彪西的《贝加摩组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读者对音乐的感悟具有重要意义。 一、《贝加摩组曲》的创作背景 德彪西在游历意大利城市贝加摩之后,完成了《贝加摩组曲》优秀的作品。在初入贝加摩时,德彪西被该地区的美丽景色所震撼,并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贝加摩作为意大利地区的舞蹈歌曲,歌词以当地的方言组成,被统称为贝加摩。在创作过程中,德彪西深受象征主义学派的影响,在《贝加摩组曲》中融合了大量的诗情画意,这是《贝加摩组曲》的主要创作背景[1]。 二、《贝加摩组曲》的创作风格 (一)《贝加摩组曲》曲式结构风格 《贝加摩组曲》在结构上略显零碎,德彪西在创作过程中,将零碎的内容拼凑成了完整的作品,在结构上更加的自由。自由组合式的结构是《贝加摩组曲》的主要特点,甚至在创作上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在结构艺术表达上,更加倾向于作者的主观意识表达。从整体结构上对其进行分析,其以三部曲的形式,并通过融入大量变化音的方式,赋予了作品一种朦胧之美。尤其是《月光》,其在结构上进行了创新以及突破,将其作为一种客观事物,表达一种印象之美,为乐曲的和声部位增添了色彩。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德彪西在《贝加摩组曲》中融合了大量的复调结构,以短小、精悍的结构形式,为乐曲增添了大量的古调元素,并以一种浪漫抒情

《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说课稿

《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 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艺术歌曲》。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设置在《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之后,是学生在认识了解古典音乐的基础上逐步认知浪漫主义音乐的最自然顺延。共选有舒伯特艺术歌曲三首。歌曲《魔王》采用通谱歌的创作手法,一气呵成。曲中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分别体现了叙述者、父亲、孩子及魔王四个不同角色。其中,儿子三次叫“父亲”音乐都采用了不协和音来表现其紧张,恐惧的心理。钢琴伴奏以马蹄疾奔的节奏贯穿全曲,低声部一再出现风声,呈现出寒风呼啸,黑夜沉沉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咄咄逼人的阴森气氛。最后马蹄停歇,奔驰终止,孩子已死在父亲的怀中。宣叙调似的旋律及两个特强的和弦表现了父亲筋疲力尽、悲痛欲绝的痛苦心情。《鳟鱼》是根据舒巴尔特的同名诗创作的。诗中把当时的统治者比作搅浑河水的渔夫,把群众比作受骗上当的小鳟鱼。歌曲为三段体(可视为带再现的二段体),有精心设计的伴奏。《菩提树》是包括24首艺术歌曲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五首。歌曲的引子用了一连串的三连音,给人以寒风呼啸、树叶沙沙的凄凉感觉。引子后歌曲在E大调上进行,表现流浪者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中间转e小调,回到痛苦的现实,最后部分转回E大调,表现心存一线希望,回到故乡找平安。整首作品是作者所处时代人们生活的悲剧性映照。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与初中的音乐学习已经具备了基础的音乐理解力与感受力。他们正直青春期,这个年龄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社会道德、伦理

德彪西月光

沾IM 忤性家.足印旗就昌乐豹倡详音.炸品屮 骨轅乐曲仝响素描f 大辉人€钦神的午启h 铜琴曲 农月光,* <^>, I 水屮極影3尊卜分著念. 獪桩弗曾说过T 冷乐良由色雀和捉有时阿的节 餐厢成訓「秤也的心灵中将丈巾默的丰;:冑响尽收 于卑端,使讦示犹如 阴幅空中滾浮券不吐收的閒症. [教学目标] (一)喜欢以音乐的方式写景,感受体验中外音乐家借描写月光所抒发的感情。进一步 产生探索音乐艺术与其他姐妹艺术如何表现朦胧美的愿望。 (二)欣赏《月光》、《春江花月夜》、《月夜》,能够以其他艺术形式表现聆听后的 感受体验,并根据个人的理解尝试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知道德彪西和刘天华在音乐上的主 要贡献。 (三)学习分析 鱼咬尾” 换头合尾”等中国民乐传统的创作手法的表情作用。 小组或个 人能够用 鱼咬尾”的形式,创作8-16小节旋律。 [作品分析] 1 .作者简介in A ① ■A *5 '1$ 1 ? iij I J III III Li:- 1 !_■ ______ : ________ 1 12 _ ; □ 屮的商删段薙 J € ?—3 ti a i 1 t i ?— ■— *~6 * 1 ft ⑥ ——— ■- * 蛇西(】删~ 191 fl ) E43-H 右F ■覧 冬 左乎

克洛德德彪西(1862?1918 )法国作曲家,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他7岁学习钢琴, 10岁入巴黎音乐院。1885年到罗马进修。1887年返回巴黎,以作曲、教私人学生、为出版商改编乐曲为业,生活贫困。1901年开始为报刊杂志撰写音乐论文,表达自己的美学 见解。此后不时在国外从事演奏、指挥的音乐评论活动。 德彪西早期的音乐作品主要有歌曲60余首(根据魏伦、波德莱尔、马拉美等人的诗谱 成),钢琴曲不多,其中富于细致抒情性的《贝加摩组曲》可算是这一时期的佳作。这一组 曲中的《月光》一曲尤为著名,此曲已具印象主义特征。 由于德彪西与印象派、象征派诗人、画家的频繁接触,加上个人的探索,其音乐作品中 的印象主义特点日益增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他创作的多产时期,其作品风格发生了 很大的演变。在十余年中他所创作的歌剧《佩利亚斯和格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前奏曲》和《夜曲》、钢琴曲《版画》和《意象》等一系列作品,标志着印象主义风格的成熟。总的特征是音乐较少激情, 避免文学性叙事,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暗示多于热情直率的表达。技术手法上形成印象乐派特有的音乐语汇,即曲调多以片断零碎的短句 作自由的、不对称的发展;常用带色彩效果的不协和音及和弦的平行进行,减弱和声功能,增加色彩;扩大调性范围,除大调式和小调式外,还用中世纪调式、五声音阶和全音音阶;节奏作不规则的细分,显得模糊朦胧。管弦乐音响细腻,配器精致,音量通常加以约束,呈现出闪烁透明的色彩。钢琴曲的踏瓣运用和触健方法都有细致的要求,力求音色的巧妙变化。 他在自己的著作《克罗什先生——一个反对追求艺术趣味的人》中写道:唯有音乐能够 自如地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美景,对将信将疑的世界的想像。这个世界悄悄地创造了黑夜的神秘的诗歌,创造了水光抚摩着树叶所产生的千万种不可名状的沙沙声。” 德彪西的晚年健康急剧恶化,只有为数不多的音乐作品问世,但是预示了20世纪音乐 的某种新趋势。其中具有艺术价值的钢琴曲《儿童园地》、《二十四首前奏曲》,则已达到 了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顶峰。 2?印象主义简介 印象主义,(通常简称印象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流派。印象主义的概念起初是保守的学院派艺术评论家对画家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进行讥讽的贬义词,后来成为艺术流派的代名词。在初期,印象主义画家把注意力集中

莫扎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演唱风格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欧州音乐发展史中罕见的天才作曲家,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其内容涉及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室内重奏、宗教体裁等多个领域,为人类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经典。 ?莫扎特音乐的特点是对称、均衡?,?行家?一言以蔽之。可莫扎特未见得肯就范,从18岁写的歌剧《假园丁》(K。196)第一幕中桑德里娜哭诉唱段七个小节的乐句,到他最后一首器乐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第一乐章那环环相扣的交迭句法,一生创作中不对称之美屡见不鲜。无怪乎勋伯格1931年在电台的一次演讲中说,他从莫扎特那里学会了?长度不等的乐句的艺术?,这是一种?只属于莫扎特本人的、完全个人的技艺。? ?优雅、精致,有节有度?,一位热心的聆听者罕譬而喻地切入莫扎特音乐风格的内核。但请不要忘记,在莫特特生活的那个?优雅的时代?,听众经常为莫扎特乐曲中血气方刚的热情而困惑。且不举早期维也纳阶段那些发扬蹈厉的协奏曲,只需提一下,?林茨?交响曲(K。425)第一乐章那段戏剧性十足的引子,以及副部中突然奇特地在主调上响起定音鼓的冲动,曾如何使得文人雅士惴惴不安。不难理解,为什么善作精神分析的当代德国作家希尔德斯海默要将莫扎特归入热情奔放的酒神气质一类。 ?莫扎特是传统的?,音乐文学家如是说。然而莫扎特却自甘沦为叛逆。在G小调交响曲中,他用三个彼此相斥的减七和弦囊括12个音,比写下12音《浮土德》主题的李斯特早半个多世纪向20世纪投出了熠熠长矛。在小标题为?音乐玩笑?的F大调嬉游曲(K。522)中,他为了嘲笑乡村乐师的无能而巧用?错音?,不经意却创始了全音阶。这类?革命?之举,在莫扎特作品中层见迭出,令保守者不知所措,也曾使莫扎特一度难以被接受。《唐璜》在佛罗伦萨上演九次未获好评,第一幕被认为?无法表演?。出版商霍夫梅斯特随即对莫扎持说:?写得通俗一点,否则你的作品我再也不能出版、付款了。?据说莫扎特回敬道:?好吧,那我就不挣钱了,饿死见鬼去吧。?直到19世纪,心地善良但悟性有限的莫扎特研究专家乌利比歇夫,甚至还想?改善?莫扎持那部?不协和音?四重奏(K。465)中?伤害耳朵的尖锐音响?。 卡尔〃巴特依据莫扎特的书信告诉我们,莫扎持有点20世纪先锋派的作风,几乎隔绝与日常经验世界的联系。革命前夜的巴黎之行,丝毫未改变莫扎特的无动于衷。在给家人的书信中、不要说找不出革命思想与行动的蛛丝马迹,即便是对旅行过的国家的风光和建筑的印象,他也几乎从不谈及。他对古典文学、哲学也兴致索然,与歌德的联系只是那首歌曲《紫

美声|著名女高音娜塔莉.德赛演唱德彪西艺术歌曲《星夜》

美声|著名女高音娜塔莉.德赛演唱德彪西艺术歌曲《星夜》 納塔莉·德賽(Natalie Dessay)法國女高音,1965年 出生於裡昂。1992年在巴士底歌劇院演出《霍夫曼的故事》中“奧林匹亞”一角,雖然出場时间很短,但超凡的花腔嗓音 卻技驚四座,讓她一夜成名,被譽為20世紀末的“聲音奇跡”。2001年以後,她不得不宣告暫別舞台,接受聲帶手術,2003年才宣告復出。2004年她再度遭遇聲帶問題,接受手術, 並於2005年再度復出。她重新思考自己的嗓音極限,開始 朝向抒情女高音的領域發展。经由她诠释的歌剧角色,在台上都活灵活现,她不仅嗓音高亢,演技也是一流,是少数能将舞台表演与花腔技巧同时兼备的歌唱家之一。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 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德彪西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和人声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钢琴伴奏部分都是作曲家自己谱写的。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大都采用同时代诗人如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的诗作为歌词。他的某些艺术歌曲,从旋律上看不如弗雷,从激情上看不如迪帕克,但德彪西善于使旋律线条合乎歌词语调的

起伏,将音乐很好地与语言的节奏、重音相结合,使诗意、乐思和语言融合成协调的统一。德彪西与诗词的血缘关系出自他对诗歌的极大忠诚,他本人也是一位有修养的散文作者,并且对诗歌有着高明、敏锐的鉴赏和评论。他不仅注重诗的立意和气氛,而且忠于诗的韵律。到了他创作的成熟期,他使旋律线条非常合乎歌词语调的抑扬顿挫规律。他还善于把立意和自己的乐思置于最深奥的协和中,这一点对于表演艺术来说是无价之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