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播学复习题

大众传播学复习题

大众传播学复习题
大众传播学复习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的定义: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的主要含义是:信息的流动。(下面任选一个)

①、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有一章《传播》,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机制。(P2)

②、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P5)

传播的特点是什么?P5-6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这是通过信息的反馈实

现的。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交流就是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移

动和变化。

信息的定义:(可以任选一个)

①、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在1948年《通信的数学理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情都叫做信息。

②、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P4

③、德国学者克劳斯《从哲学看控制论》:什么是信息?纯粹从物理学方面看,信息就是按一定方式排列起来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由此可见,信息是由物理载体与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P5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

目前我国学界主要有三种表述:p7

第一种: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

第二种:引用施拉姆的话: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他人和被人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联系的。

第三种: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传播过程”。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P8

传播学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P8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流派

传播学兴起的背景是什么?(或传播学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p257-258

传播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诞生于美国。

①、从传播媒介的发展情况来说,这个时期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经高度普及,作为新的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②、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这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③、这个时期,与传播学有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都有了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传播学早期的美国源流包括那些学术思想?P259

一些学者在19世纪晚期就开始关注传播现象。

①、约翰·杜威John Dwewey :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②、美国社会学家库利Cooley :对传播的社会意义进行探讨,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

③、帕克Robert E·Park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理论领袖。

帕克同时认为传播是人类社会相互影响的基本形式,作为整体的传播作用,它能使社会走向联合、一致和完整。他的“新闻是社会上个人间讨论之基础素材”观点被认为是“议程设置功能”的来源。

传播学的奠基者是谁?他们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①、政治学家拉斯韦尔Lasswell:《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一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刺激了两次大战之间的传播研究。他发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的文章,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P261

②、心理学家卢因Lewin:研究了不少群体传播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P261

③、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Hovland:关注传播效果形成的诸条件,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P262

④、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Lazarsfeld:是四大奠基人中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位。提出了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The 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所谓两级传播指的是信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到舆论领袖那里,然后再经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的过程。第一级传播是从大众媒介到舆论领袖,第二级传播是从舆论领袖到全体公众。

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这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但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P262

⑤、施拉姆Schramm:“传播学之父”、“传播学鼻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创办了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并开设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课程,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并开辟过几个新的研究领域。P263

经验学派和经验性方法的定义:

经验学派:指的是主要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来研究传播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p266

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p267

经验性方法的主要原则是什么?p267

①、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用于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不能随意变更;

②、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③、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经验性方法的缺陷是什么?p267

①、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无限复杂,而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是有限的,人的理性和精神活动,在许多情况下是不能单纯地用经验材料就能加以说明;

②、在目前的情况下,经验性研究所以来的程序和技术主要是问卷调查或控制实验,前者仅仅具有“概率论意义上的科学性”,不具备自然科学的精确和严谨;后者,在有限的实验控制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往往说明不了丰富多彩和复杂的社会现实。

③、经验性研究所依赖的主要是个人或小群体层面上的经验材料,在研究社会微观现象方面具有一定的效用,但在考察社会的历史过程和宏观社会结构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

④、在现实中每一个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有自己的学术立场或倾向性,很难做到用“纯客观”的态度来研究社会现象。

美国经验学派的特点:

方法论上坚持经验实证研究立场;研究目的是实用主义;社会观是多元主义。P268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传播与人的行为问题上。P270经验学派又被称为管理学派。

批判学派的定义:

批判学派是现代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之一,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在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P270

批判学派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②、他们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

③、批判学派在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不过并不一般地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

E·M·

定量的思辨的

功能主义马克思主义

具体实证的广泛联系的

注重效果研究注重控制分析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经过哪几个时代?

一、口语传播时代p29

口语的局限性:①、近距离内传递和交流(空间的限制)

②、口语记录性较差,依赖人脑的记忆(时间的局限)

二、文字传播时代p31

文字出现的意义:①、文字能长久地保存信息。②、远距离传递信息。③、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④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文字载体

三、印刷传播时代p31

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四、电子传播时代p33-34

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媒介的意义还在于形成了人类体外化声音信息系统和影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历史的保存。

电子媒介可以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由模拟向数字信号的发展。

人类传播的不同时代是依次叠加的,而不是互相取代的。

第四章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构成要素包括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模式的定义: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p59

直线性传播模式的主要代表及其贡献和不足?主要包括

①、拉斯韦尔的模式。它是第一个传播过程的模式,也是最常用的模式。将传播过程分解为五个环节: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加上效果环节。5W模式的贡献:

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就是沿着这个模式的思路形成的。p60

不足:具有单向直线性和孤立性。

②、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Shannon & Weaver

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此外,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不足:缺少反馈的环境,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P61

循环和互动模式

50年代起出现,主要贡献是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feedback,

主要包括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和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社会系统模式

包括赖利夫妇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模式中主要指的是有形的社会互动,而德国马莱兹克模式补充了无形的社会心理作用的影响。

传播过程的特点是什么?p64

①、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②、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各要素和环节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

③、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六章-七章传播的类型

群体传播的定义

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互动机制,这种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岩原勉: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p92

在群体传播过程中起作用的特殊机制有哪些?p92-98

群体的成立、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些条件,其内部机制包括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趋同心理)。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包括: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信息流。

大众传播的定义: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p111

大众传播的基本特征:p112

①、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组织。

②、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⑤、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长期收集反馈)。

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拉扎斯费尔德和默顿的关于大众传播的功能观是什么?p115-116

①、授予地位。②、重申社会准则。③、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能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国家和政府对大众传播的政治控制包括哪些内容?p130-131

①、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②、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对创办媒介的审批、登记;审批传播资源;对媒介的监督管理等。③、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④、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如何控制大众传播?p132

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①、以强大的资本作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②、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③、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它中小媒介的活动。

为什么说受众也能控制大众传播?p132

受众通过以下活动对媒介活动进行监督:①、个人的信息反馈。②、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③、结成受众团体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④、诉诸法律。

极权主义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35

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一直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①、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②、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比的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③、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④、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原则有哪些?p136

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②、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观点的自由市场”、“自我修正过程”。

传播媒介的定义: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P147

麦克鲁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对其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①、媒介即讯息。②、媒介是人的延伸。③、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p149 评价:首先优点在于: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很多观点对我们有启迪意义。但是也存在着局限性:①、把媒介技术是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技术决定论。②、忽略了人的主导性、能动性;也忽略了媒介内容即信息的重要性。

③、对他有关冷、热媒介的学说,很多人认为这种划分方法既不科学,又不实用。

新媒介的发展趋势怎样?p153

①、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②、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③、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④、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传播者的定义:p157

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大众传媒的特点是什么?p157

①、地位稳固。②、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③、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把关过程的实质p165

①、大众传媒是具有一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在进行把关中不可能真正做到“客观中立性”;②、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③、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个人的因素是有限的,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受众的定义: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P167

大众的概念和特点:p168

大众mass: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特点:①、规模的巨大性。②、分散性和异质性。③、匿名性。④、流动性。⑤、无组织

性。⑥、同质性。

受众的群体背景包括哪些方面?p174

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群体:性别、年龄、籍贯、民族、职业、学历等;二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家庭、单位、团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归属阶层、宗教等。由于受众的群体属性不同,他们对大众传媒信息的需求、接触和反应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

试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p177

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某些特性。这种观点的变迁:80年代前多数传媒把受众看作是一个未分化的市场;今天,受众分化的“小众”市场。

?存在问题:①、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②、这种观点

更多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深层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③、容易把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果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④、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受众的权利有哪些?p178

①、传播权。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②、知晓权,广义上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狭义上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③、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影响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它在三个方面产生了普遍的影响:①、反论权:社会成员或群体受到传媒攻击或歪曲报道之际,有权要求传媒刊登或播出反驳声明。②、意见广告。③、开设“开放频道”。

使用与满足模式的含义:p184

①、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特定的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②、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③、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④、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⑤、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评价:p184-185

?意义: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

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①、认为受众对媒介和内容的选择具有能动性,纠正了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②、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③、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

?不足:①、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未能深入考察社会因素。②、脱离传媒内容的生

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不能全面揭示受众和传媒的社会关系。③、受众的能动性是有限的

传播效果的定义p188

双重含义:第一,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参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指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包括哪些层面?p189

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传播效果的类型p190

戈尔丁划分为:①、短期的预期效果。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③、长期的预期效果。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枪弹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p193

枪弹论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流行。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两级传播理论中的几个定义:p196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的决策取决于既有的政治立场。

?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倾向于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传播内容。

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包括什么?

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①、选择性接触机制: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②、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渠道;③、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等的方法和技巧;④、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

试析有限效果理论。

克拉伯总结:有限效果理论的定理: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

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强化而不是改变。③、大众传播对人们态度的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其他中介因素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因素的制约。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P198

?不足:①、在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上,有限效果论之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认知阶段。

②、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忽略了其宏观、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p200

传播对象的属性包括:

a.人口统计特征的属性

b.人际传播网络

c.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

d.人格、性格和特点

e.个人的过去经验和经历

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和特点?p214-215

观点: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①、把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的着眼点在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②、议程设置考察的是大众传播的整体的、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③、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是“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这样一种媒介观。

如何评价议程设置理论?p217 -218

意义:①、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②、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谁在设置媒介的议程?

不足:①、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评价分析“沉默的螺旋”理论。

其内容包括三个命题: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评价:

不足:p223

①、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②、“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而应有程度上的不同。③、“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④、它过分强调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而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意义:p224

①、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轮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②、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的“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226-227

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提供“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大众传播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已远远超过传统社会中教育和宗教的作用。

电视在形成“共识”中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p227

①、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受众的接触时间最长;②、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

③、电视把视觉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④、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⑤、电视能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

“知沟”:

随着大众媒介资讯流入社会系统的增加,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获得资讯的速度,会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快,所以两者之间知识鸿沟会扩大而不会缩小。

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缩小知识沟?

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p231①、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②、传播技能上的差异。③、社交范围的差异。④、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⑤、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要缩小知识沟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P234①、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②、在软件方面,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技能和知识的培养或教育。

上限效果假说的依据是什么?p232

艾蒂玛和克莱因提出的上限效果假说依据是: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②、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③、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功能(了解)

社会协调功能(沟通)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积累、保存)

环境监视功能﹕社会需要新闻,正如人们需要眼睛,因为社会也得随时看清自己的去向。社会协调功能﹕新闻是监视,评论或者解释性报道就是联系。

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

解释与规定(提示行动)

社会化功能(规范教育)

提供娱乐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说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知名度)、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舆论)、

作为负功能的“麻醉作用”。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者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至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作为负功能的“麻醉作用”

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听、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作行动的代替物。他们有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吃完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以后,睡觉的时间也到了。

三、论述题(30分):

麦克鲁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对其进行评价?

评价分析“沉默的螺旋” 理论。

试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 (一)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是指媒介组织生产信息并且将其传输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也是指受众寻求、利用、理解和影响这些信息的过程。2、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3、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卢因的把关概念: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三)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着与之相一致的传播制度。 (四)媒介:传播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社、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为大众媒介。 (五)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微观: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有效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宏观: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六)多媒体: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七)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八)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九)传播权: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十)知晓权:广义上指社会成员获得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狭义上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等公共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察觉权利。 (十一)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运动的权利。 (十二)受众(audience),即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也可称为受传者。受众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程的“反馈源”,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十三)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公众(public):社会上环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物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 (十四)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十五)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的各种过程。 (十六)信息主权: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 (十七)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1、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文化控制为主的变化.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以强大的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大众传播学 第八章 复习题1

第八章大众传播的效果(二)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的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2.B.C.科恩在考察报刊的报道的影响时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的。” 3.社会成员个人的(导向需求),是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的社会心理前提。 二、选择题 1.将大众传播的环境谁知影响最早明确地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并进行了实证考察的是(B) A麦奎尔和S.温达尔B麦库姆斯和肖C霍夫兰与凯尔曼D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2.提出“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示意图的学者是(A) A麦奎尔和S.温达尔B麦库姆斯和肖C霍夫兰与凯尔曼D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三、名词解释 1.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四、问答题 1.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次,这些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什么是“属性议程设置”? 大众传媒报道的对象事物具有不种各样的属性,有下面的,有负面的,也有中性的;大众传媒对某些特定属性进行凸显和淡化处理,使对象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也会影响到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麦库姆斯把这种影响机制叫做”属性议程设置“。 3.请对比报纸的议程设置与电视议程设置效果的不同。 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议题的“重要性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出“议程”中若干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五、模式分析题 1.请画出并解释麦奎尔和S.温达尔关于“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示意图,并结合此图说明什么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和其作用机制。

传播学基础知识16讲_试题篇_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另外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最后,在学术基础上,许多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臵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

大众传播学二十九个重点概念

1、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2、社会传播----特指社会传播,简称传播。既指社会信息的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运行。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3、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4、信息产业----是专门从事信息产品的加工、处理、传播和服务的产业。信息产业的发育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际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 5、符号----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 6、信号----信号就是反映指示对象的特征,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系的一类符号。 7、象征符----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象的代表,与指示对象建立起非必然性联系的一类符号。 8、意义----意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它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是认知主体赋予认知对象的精神内容。 9、人内传播----也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内向传播。是发生在自身内部的信息传播过程,沉思默想及自言自语等都属于此类。人内传播是其他人类传播得以展开的基础,没有人内传播能力,任何形式的传播活动都无从进行。 10、人际传播----又称人际沟通,它是人类传播的主体。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彼此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一般认为它有两种方式:面对面的交谈和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如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手段进行的交流。 11、组织传播----是发生在社会组织中的传播活动,其功能在于通过信息传递而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和目标的有效实现。具体来说功能有四点: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12、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分解为四层含义:(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3)人数众多的受传者(4)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13、信息环境----就是由大众传播所建构的一个拟态环境, 14、大众传播媒介----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15、媒介控制----是指传播制度中通过某些环节或因素对传播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和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 16、大众----是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分界点。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大众社会打破了以往传统社会的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即大众。 17、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中信息的接受者,主要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题型: 一、名词解释(3, X6) 二、填空(2 ' X 6 ) 三、简答(10' X 3 ) 四、论述(20' X 2 ) 主要考点: 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P23—27) (1)口语传播阶段(局限性:转瞬即逝、距离限制、失真、中断、能量有限) (2)文字传播阶段 (3)印刷传播阶段 (4)电子传播阶段 2、传播学四大先驱: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五个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 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三大功能说:环境监视联系社会传承遗产 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学把关人理论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舆论领袖二级传播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研究传播效果 3、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创立) 4、拉斯韦尔5W模式(P5O)(直线模式) 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44 P65) 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1)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2)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6、趋同心理/行为(P82) 又称“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7、集合行为(P84) 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8、大众传播(P99) (1)大众传播的概念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1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1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1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0)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1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大众传播学

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了真正的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得到了复兴。网络传播带来的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它同时为“适用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时代受众播客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也就是说,“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之间的一种趋向,这一趋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的使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① 一、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复兴 当家用电脑开始普及,互联网成为与传统四大媒介并列的传播媒介时,这些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开始进入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也正是源于互联网的发展。 托马斯?鲁杰罗(Thomas Ruggiero)认为,“在每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初期,使用与

满足总能提供一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他提出了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提供了大量传播行为集合”的互联网的三个特性,供“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者考察: 1.交互性“极大地加强了积极地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核心概念”,因为大众传播中的交互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控制和在相互交流中改变角色的程度”,它赋予受众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去一体化是“媒介使用者从一个丰富的菜单中选择的能力……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的是,互联网之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 3.异步性意味着经由中介传递的信息“可以在时间上错开,电子讯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阅读电子邮件,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同时也意味着个体能够方便的发送、接收、储存、找回信息。一旦讯息数字化,个体对媒介的操纵性便有了无限可能,和使用传统媒介相比,个体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二)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消解 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选择和使用的多样性与宽泛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变得无疆域性了,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新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与人们自由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限制着人们的自由。在对电视的评价上人们声称“大众是一群被动、消极、受电视蛊惑的‘文化傻帽(Cultural Dopes)’,而传媒则是统治者和阴谋家用大众宣传手段行使权力和愚弄世人的坏技术”②。尽管这样的评价有点极端,却昭示着受众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间在媒介技术面前仅有一步之遥。 “使用与满足理论”旨在突出受众为不满足如何使用媒介,主动权应掌握在受众手上的。“网络的发明可以说是企图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获取信息的需要,因此,它是工具性的胜利,是技术的胜利。它强调的是形式,忽略掉的是内容,它用形式‘颠覆’了内容。”③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在形式的笼罩下流连忘返,在媒介文化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全球化的平台上乐此不疲,而忽略了自身感受。“使用网络连接的电脑或信息服务,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出于习惯,表明了电脑仪式化的使用方法,而不是选择特定内容,用于满足需要的方式。” ④可见,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而不予警惕的话,受众的主题地位就会受到一定的威胁,更不用说使用与满足的程度能有多大了。 二、“你”时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网络被认为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不但集中了多种媒介形式的特征,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两级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的过程是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也可以具体理解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及其影响不是一般认为的直接流向或者传达给普通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介,这里的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再由意见领袖传达给受众。这个理论是在4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 举例说在欧美换届选举中,一般选民们对于自己所要选择的政党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对于他们的选择起重要作用的反而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一般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从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意见领袖那里,这主要是一个信息传达的过程,然后在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这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态度形成、转变以及具体的行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 它是由美国传播学家马尔科姆·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提出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 大众传播可以为公众提供一种“议事日程”,也就是说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可以给那些“议题”分清轻重缓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社会上的某些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作突出报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以此来影响民众对周围世界的重要事件的判断。而且大众传播不能决定人们对这些事件的具体看法,也无法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但是可以通过那些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举例说,之前发生的“7·23”动车事故,全国新闻媒体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这次事故的相关追踪报道,在报纸和电视媒体上都是放在第一位报道的,这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了民众的重视,一段时间内成为了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而当时的其他一些事件就没有都不是那么地引人注意了。可见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沉默的螺旋理论: 它由诺埃勒-诺依曼提出的。认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也可以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力图避免由于自己单独持有的态度和想法而被孤立的处境。而且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时,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很少有人理会或被群起而攻之,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比如列举现实当中的例子:在A 和B同时选举班长时,在竞选前很多人认为A的获胜可能性比B大,这样的观点会影响到身边的其他人,那些原本保持中立或者是支持B的人会渐渐地认为A 更优秀或者是保持沉默,在最后投票的时候,A豪无意外地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了。 培养理论:

传播学概论试题教(学)案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1.什么叫传播?【名词解释】 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什么叫信息?【名词解释】 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①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②与物质与能量并列,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③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3.什么是符号?【名词解释】 所谓“符号”,就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一个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必须具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意义使用与承认。 4.什么是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 所谓沉默的螺旋就是说,大众传媒所表达的优势意见和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逐渐减少,合并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其中表达优势意见或不愿表达异常意见的人数日益增加。 5.传播效果研究经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被称为“强效果论”时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称作“回归强效果论”或“多元效果论”时期。

6.麦克卢汉提出的提论是什么?【简答题】 ①媒介即讯息。他认为,每一种“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或是规模、或是速度、或是类型的变化,所有这些,无不介入人类的生活。因此,这里的“讯息”,也就是技术特征。 ②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富有想象力的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 ③冷媒介与热媒介。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指充满资料数据的状态)和“低参与度”(对受众而言)的媒介;“冷媒介”则相反。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 ④地球村。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世隔绝而有利于地球村之外。 7.媒介的四种理论是什么?(书P108表格)(施拉姆) 这一著作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论文组成,总结比较了有史以来先后出现的媒介体制,试图研究“当今世界不同类型的传媒背后的哲学和政治学原理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四种媒介理论,即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维埃全权主义理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媒介体制已不适用于传统的报业四种理论的分类了,特别是在那些发展中国家。不仅如此,自80年代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媒介功能和对媒介的控制也发生了显著而且连续不断的变化。 目前,就媒介的运行体制而言,世界各国的大众媒介大致可以划分为私有制、公有制和国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媒介体制不同,采用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通常,私有媒介采用股份制和董事会形式;公有媒介采用社会化管理方式;国有媒介采用政府领导方式。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 1、传播的定义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 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4、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 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 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 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 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12、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务赋予的含义,是人类 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3、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