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 笔记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 笔记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 笔记
林崇德的发展心理学 笔记

发展心理学1,3,5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学科地位和学科性质

–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基础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研究对象

–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心理发展的规律

●研究目的

–描述(是什么:心理发展的基本过程、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解释(为什么: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预测(会怎样: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控制(想怎样:通过培养和训练,促进正常的心理发展;通过有效干预,防止不良现象发生)

●研究内容

–生理发展(遗传基础;身体的成长;运动、感官各系统的变化;健康,营养,睡眠,性功能)

–认知发展(感知、记忆、思维、判断,学习,问题解决,和交流等智慧过程中的所有变化)

–情绪发展(依恋、信赖、安全、情爱、和关爱,以及一系列情绪、感情、和性情。包括了自我和自治,以及对压力、情绪异常,和不良行为的防止)

–社会性发展(社会化过程,道德发展,以及与同伴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涉及到婚姻生活,如何做父母,工作,就业与受雇)

●年龄特征:在某一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与其他年龄阶段有所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点。

–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概括

–具有一定社会和教育环境的制约性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不是绝对不变的

●社会化: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个体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文艺复兴的积极推动

–达尔文:1876 年用日记法写成《一个婴儿的传略》

●普莱尔的贡献

–W. Preyer ,1842 -1897 ,德国人,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二,发展心理学的形成

●霍尔将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精神分析学派率先审视个体终生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形成

最初,我们希望生活是浪漫的;随后,我们希望生活是可忍受;最后,我们希望生活是可理解。

――路易希斯波根

三,毕生发展与发展学

●保罗·巴尔特斯(1987)归纳出毕生发展的7个基本观点:

–发展是贯穿一生的,没有一个年龄阶段可控制发展。

–发展是多维度的,包括了生物的,认识的和社会情感的发展,甚至包括一个思维的发展维度,有许多组成部分,例如抽象思维,非语言思维,社交智力等等。

–发展是多方向性的,发展的某些维度或某一个维度的组成部分可能会促进发展,而其他的维度又可能造成发展的减退。

–发展是有可塑性的,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同,个体发展可能会走不同的道路。发展性研究就是要探究其可塑性和强制因素。

–发展是有历史性印记的,会受历史条件的影响。

–发展可经多种渠道进行研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医学研究者都研究人类的发展,都共同关心一个问题,就是揭开贯穿毕生发展的秘密。

–发展是有背景的。个体的连续反应和行为,包括了一个人的生理准备,物理环境,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前后联系,个体被看成是一个变化着的人存在于一个变化着的世界里。

复习思考题:

●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简述科学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及发展简史

●简述毕生发展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基本的发展观

早期的“小大人”

历史学家,Philippe Aries,通过分析艺术作品和出版物,发现在1600年以前,欧洲的社会象成人一样对待儿童,法律通常不对童年的犯罪和成年犯罪之间作区分。

基本的哲学观点

在中世纪,特别流行“性本恶”的观点,源于宗教的“原罪说”,认为儿童是作为一个罪人才降生到这个世界的;培养儿童的目标是拯救其灵魂,将罪恶带离儿童的生命。

17世纪末,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 白板说”观点。他认为,儿童并非性本恶,相反,他们很像一块“白板”,一张待设计的图纸,会通过他们各自的经历获得个性;因此,童年经历对成人的个性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18世纪,法国籍的瑞士哲学家,卢梭强调儿童的“性本善”;因为孩子是天性善良的,应该允许他们在父母适当的管制和监视下自然生长。

第一节基本的发展观

“发展”的本质

发展是始于受精并持续一生的生命运动、变化模式

发展大多指生长过程,但也包括衰亡(垂危与死亡)的过程

发展的模式是复杂的,它是生物、认知、情感、社会的进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每个人的发展,某些部分与所有人相同,某些部分与某些人相同,还有某些部分是独一无二的。毕生发展学家既关心个体发展的共性,也关心个体发展的个性

第二节毕生发展的哲学观点

一、发展涉及多个学科、跨越多种领域的一个复杂过程

众多学科:哲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

四个发展领域:生理的发育,认知的发展,情绪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

发展的各方面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二、发展持续贯串人的一生

虽然某些生理的组成部分在一定年龄就停止了发育,但是发展的变化和顺应会持续一生。成年人不再发展这个说法是荒谬的(1987 )

在生理的感官上,儿童和青少年时体弱的人在长大后也可能变得健康

一些智力的测查指标显示,认知的发展会持续到六十岁

一些研究表明成年之后,即使是打字这种需要速度和协调运动任务的测试分数,也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而提高

情感的成熟随社会化过程持续发展

三、遗传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因素(与遗传基因有关的一些生物特性)和环境因素(自然/ 社会和教育环境)

遗传与环境( Genetic & Enviroment)

天性/ 先天与教养/ 后天( Nature & Nuture)

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

成熟与学习

生长与经验

遗传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单因素决定论:20世纪初叶,“谁起决定作用”

遗传决定论:片面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心理发展是这些先天遗传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高尔顿的家谱研究;霍尔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桑代克的双生子智商相关研究

环境决定论:重视教育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心理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华生的激进观点;富里门的养子研究;纽曼的分居同卵双生子研究;郭任远的小猫和小鼠和平共处的实验

二因素论:20世纪中叶,“各起多少作用”

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因素决定。斯特恩德合并原则;吴伟士的相乘说;格塞尔:成熟势力说

相互作用论:现代(70年代以后),“如何起作用”

两种因素具有相互作用、依存关系,任何一因素的作用在大小、性质上都依赖于另一因素。不是简单的相加或者合并。

遗传和环境同样重要,都是必须的。发展的某些因素看起来更多地受遗传的影响,另一些则更多受到环境的影响,多数则受两者共同的影响

受遗传机制的制约,生理、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身心发展在正常条件下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且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具有不可逆性和不可超越性(身体、运动机能的首尾法则,近远法则;心理机能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的原则)

四、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一些发展心理学家强调发展的过程是逐渐的持续发展变化的过程

发展只有数量的增减:强调发展由外部环境决定,是一种连续性的过程

强调在成长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学习的重要性

一些发展心理学家强调发展伴随一系列不同的情况,每一个发展过程都是突然的变化,发生在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更替中

发展由遗传和内部成熟引起

发展有阶段性,按成长的顺序成熟

转折期: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由于心理运动的矛盾激化,从而导致心理急剧发展或有较大变化的时期危机期:一生发展通常会出现三个危机时期:3岁(独立)、青春期、中年危机期

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展的某一部分是连续的,另一部分显示出阶段性的特性

胎儿期(prenatal period):从受精到出生。这是个迅速成长的时期,在大约9个月的时间内,一个单细胞变成了一个有头脑、有行为能力的有机体

婴儿期(infancy):从出生到18或24个月。是高度依赖成人的一个时期,很多心理活动刚刚出现(如语言、符号思维、感知运动协调、社会学习)等

童年早期(early childhood):从婴儿末到大约5-6岁,有时也被称为“学前期”。儿童通过学习变得更能自我满足和关心自己,发展学校预备技能(服从命令、辨认字母),花费很多时间与同龄人游戏

童年中晚期(middle and late childhood):从6岁到11岁,大约与基础教育阶段相对应。儿童要学会读、写、算术的基本技能,将正式进入更大的世界及文化环境中;成绩成了这个儿童世界中更受关注的主题,而且自我控制不断增长

青年(adolescence):大约从10-12开始,18-22岁结束,是童年向早期成年的过渡。青年期的开始伴随着急剧的身体变化(身高、体重突增,体形变化,第二性征出现,嗓音变得低沉;突出追求独立和认同;思维更趋于逻辑性、抽象性和理想化;在家庭以外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

成年早期(early adulthood):从十几二十岁到30来岁。是确立人格和经济独立的时期,是事业发展的时期;对许多人来说,这还是一个寻找伴侣、学会与他人亲密生活、组建家庭、养儿育女的时期

成年中期(middle adulthood):大约35-45岁开始,到60多岁。这是扩大个人与社会介入和责任的一个时期;是帮助下一代成为能干、自然人的时期;是实现职业生活并保持满意的一个时期

成年晚期(late adulthood):从60多或70多岁开始到死亡。这是适应体力和健康的衰退,回顾一生,退休,并适应新社会角色的一个时期

老年早期(65-75岁)和老年晚期(75-死亡)

五、发展是累积的

今天的生活受过去事件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家尤其强调早期经验对日后调整的影响

研究表明,早期经验和消极行为,或其它成年期心理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Amato ,1991 )

早期情感行为能够预测青少年的适应状况;早期气质类型对日后社会化行为有预测性(Calkins, & Fox, 1992 )对日后适应的这种预言,并非100 %的准确;大量情况显示出和家庭背景相反的现象,并发现养育环境能引导人们得到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生活

六、发展既是稳定性的又是变化的

心理学家无法确切说明个性可能改变多少,有多少仍然稳定

因此,发展轨迹是不可预言的

稳定性与变化性的争论远远没解决,两者都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第二节毕生发展的哲学观点

七、发展是不确定的

不是所有人的不同发展维度,都以相同的速度发育成熟

一个儿童可能异常聪明,但其生理的发育却相对落后;许多青少年在情感成熟之前,或社会责任感形成之前,生理发育就已经成熟了

成长的道路不是平坦的

八、发展有时是有周期性的、重复的

个人一生的各个阶段可能有重复适应的情况

一个人可能在青春期和中年期面对同样的转折期:青少年可能经受一段时间的价值冲突时期,而随着成长,可能在日后又经受另一次

个人生活中可能会重复别人独特人生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相似阶段的存在

伴随着个人文化的不同,不同的个人可能经历相似的人生阶段

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影响,会产生代替者路线,(一个人可以结婚,而另一个人可以仍然单身)

发展变化的速度会加快或放慢,甚至会同时停止发展,但发展的共同阶段在哪里,我们可能从别人的经验中得知。这使得人的一生更有意义

九、发展反映个别差异

虽然人与人之间存在发展的重复,但也在相当范围内表现出个别差异,表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表现为发展速度、起止时间、最终水平、具体过程均不一样(人整个一生的发展有时快有时慢;不同组织、系统发展速度也不同;不同心理成分发育早晚也不一致)

关键期(Critical Period):个体发展在某一特殊的成熟时期,受适宜的环境影响,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发展特别迅速,而如果错过该时期,某方面的发展就会变得较为困难,这个特殊时期便称为关键期(2-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30年代初洛伦兹(K. Lorenz)的研究

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智力发展的早晚、速度、最终水平,个人得优势领域均不同;个性/人格的区别)

当讨论发展时,必须借助于平均值。然而,这些平均数并不反映个别差异的确切范围,千万不要假设每个人都必须符合这些平均数

十、发展反映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差异也对人类发展有极深的影响。每个社会在理想时期为假设的各种责任感作出规定,并授予特权

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

背景:是出现在发展中的一个系统,每一个个体的生长发展都发生在一个文化背景的渊源中

文化:是行为的典范、信仰,以及所有其它的特殊人群中代代相传的产物;这个产物由人群和他们多年生存的环境交互作用而产生一个文化群体,群体文化影响其他成员的行为

种族:建立于文化继承有联合的特征,血统宗教以及语言的基础上。种族是一个民族认同的发展中心,这种成员感建立在有同样的语言、信仰、宗教、风俗习惯、价值观、历史,以及一样的民族血统。民族认同影响你审慎的决定,以区分你的祖宗式社会的群体

性:是女性或男性的社会文化范畴,而性别是指男性或女性生物学范畴。社会的性态度正在改变,决定不同性别的适当行为受到局限

十一、发展的影响是相互的

个人与有影响的同伴和周围的人积极地相互作用

安静、愉快、容易照顾的儿童,可以对父母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他们会鼓励儿童友好、热情,而有爱心、礼貌地与人交往

多动、脾气暴躁、难以照顾的儿童,容易激起父母心烦意乱,而儿童成为一个怀有敌意、坏脾气、不服从的孩子

儿童要对他们自己创造的环境部分负责

由于个别差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不同方式解析环境,并对他们的环境起作用,创造不同的个人经验

第三节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

年龄的概念

年代学年龄:个体从出生开始所经历的年数,不能用来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一个人的年龄并不引起发展;年代只是事件与经验的粗略指标,而不引起什么

生理年龄:个体生理成熟程度。测定生理年龄涉及到对个体生理组织系统中起作用的能量的了解。个人的生命能量会有差异。如果不考虑年代学年龄,生理年龄越小,可能活得越长

心理年龄:个体适应能力与同辈其他个体的比较。在学习,模仿、控制情绪、应激、思考周密、爱好等方面,比同年代同龄伙伴适应得好的人称为“心理早熟”,而适应不良的叫“心理晚熟”

社会年龄:社会规范和期望与一个人年龄的关系

毕生发展中交互作用的三个影响系统

规律性的年龄阶段的影响:是生理和环境的影响,在特定年龄群体中的个体间是相似的。主要影响生命开始和结束阶段

规律性的历史阶段的影响:是与生理和历史相联系的环境影响。这些影响对特定的同一代人来说是相似的。主要促进青少年期和成人早期的发展变化

不规则生活事件的影响:对个人生活有冲击作用,不常发生的特殊生活事件,不会遵循一般和可预测的过程,其特有形式或后果不会适用于多数个体。随着年龄增长,特殊生活事件逐步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

复习思考题:

思考影响发展观的哲学命题

选用典型事例说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简述不同的年龄概念对理解“发展”的意义

简述社会文化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基本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一)基本观点

●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人格发展最主要是由于无意识的作用,它受情绪的影响很大

●强调早期经验,认为未来发展正常与否,5岁前具有决定意义

●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性本能驱动的结果;与性本能有关的心理能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

(二)人格结构理论

●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id,伊得,伊底)是天生的成份,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我)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本我服务,是本我与环境的调节者,使本能根据外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本能的需要;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处理现实的各种要求,是人格的决策层,通过防御机制来避免焦虑

–超我(super ego、道德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考虑事物对错与否;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三)阶段理论

●根据力比多投放的性感带部位不同,划分心理发展阶段:

–口唇期(0-1.5岁):吸吮、吞咽和咀嚼是主要的快感来源。能减轻紧张感;这个阶段后期,“自我”开始出现–肛门期(1.5-3岁):肛门肌肉的汛练能减轻紧张感;排便训练很重要

–生殖器期(3-6岁):快感集中于性器官;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用→“超我”开始发展

●自居作用: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理机制之一,指幼童因惧怕同性双亲,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同性的父或母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象。

–潜伏期(6-11、12岁):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抑制所有性欲上的兴趣,主要发展社会和智力的经验,把儿童大量的能量导向情感安全领域;快乐来自外界

–生殖期(青春期):性再次萌芽,中心转到对异性的感情上,并会发展一种成熟的爱情关系,可作为一名成人而独立生活

各阶段中,心理需求若过多或过少满足,都会产生“固着”或“倒退”现象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基本观点

人格发展渐成说

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

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由于这个发展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结合起来的过程,所以又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二)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实质性地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更广泛地讨论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正在成熟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普遍冲突,并列出每一阶段普遍存在的发展任务与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人格的发展经历了相互连续的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确定的危机为其特征;一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加下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如果危机不能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社会问题或情绪障碍。

●每一阶段不可避免会出现的问题,本身对儿童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有利的平衡,即可促进儿童健康地发展。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5岁)

–信任感由生理舒适感,最少的害怕和对将来的理解组成。

–新生儿与照料者最初发生的相互作用中,最为重要的是在照料者的动作中,开始发现某种一贯性、可预见性和可靠性,由此而产生基本的信任感;相反则出现不信任感。

–信任类似于信心,它是一种自我的力量,可使儿童延缓满足。婴儿还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冲动,而信任自己。

●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1.5岁—3岁)

–自主性来自内部,生物学上的成熟培育着一个人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在儿童依赖成人获得基本信任后,开始发现他们的行为是自主的,开始坚持他们是独立或自主的,实现他们的意愿。

–羞怯和疑虑来自对社会的期待和压力的觉知。如果儿童被过分溺爱或惩罚过分严厉,就可能会感到疑虑和羞怯。

–此时正是社会团体,通过父母教育儿童的最佳时机;儿童也必须生活于社会之中,尊重别人的意愿,学会适应社会规则,而又不过分丧失自己最初的自主感。

●主动性对罪疚(3岁—6岁)

–儿童进入一个更广的社会,受到更多的挑战。应付这些挑战需要积极、有目的的行为。发展责任感有助于提高儿童的主动性。

–认识到他们的最大计划和最天真的希望注定要破灭之时,就会产生危机。因此,儿童便把社会禁令加以内化,以控制这一类危险的冲动和幻想。

–此时的儿童,积极准备迅速而贪婪地学习,渴望发现一些方式,把他们的内心要求纳入对社会有益的渠道。可允许儿童平等参加成人的活动,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

●勤奋对自卑(6岁—11岁)

–自主性给儿童带来一种丰富的新体验,开始把精力放在掌握广泛文化背景中有用的知识和生存技能上,对学习表现出更大的热情。

–自卑感的形成是一种虚弱无能的感觉。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岁?a18岁)

–自我同一(self-identification),即关于自已是谁,以及他在较大的社会秩序中应占什么地位的感情;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

–实际上,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终身过程,但在青年期同一性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达到了危机程度。

–有时想避免过早接纳多样而割裂的社会角色,青年便进入一个“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发现自己“暂停”的这一时期,最后却能导致个人整合为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

–如果一个青年没有充分地尝试多种角色,没有形成一个轮廓鲜明的积极的未来之路,只是将一种同一性强加到他身上,就会形成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

●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18-25岁)

–青年是卓越的自我专注者,由于未免太全神贯注于自己是谁,以致不能担任起成年早期的任务——达到亲密性,只有当一个人确保自己的同一性时,才能在与别人真正共享中忘却自己;否则,就会体验到本阶段的对立一端——孤独和自我专注。

●繁殖对停滞(成人期,25-60岁)

–只要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亲密性,两人的兴趣就开始扩展到两人之外,变为关怀、培育下一代,进入繁殖与停滞的阶段。繁殖(generality )不仅指生育和照料孩子,还指通过工作以创造事物和思想。但埃里克森更侧重前者。没有繁殖就是人格的停滞和贫乏,往往会倒退到一种“ 假亲密” 状态,或者“ 开始沉溺于自身之中,仿佛他们是孑然一身,仅仅是个孩子” 。

●自我整合对绝望(老年期,60岁之后)

–老年人必须做出身体和社会的适应,但重点不是放在对外界的适应,而是着眼于内心的斗争—即保住潜能,以维系生长;或甚至是智慧的斗争。这种斗争称为自我整合对失望。

–回顾一生,想要知道一生是否活得有价值;最大的失望是,感到一生未如理想,而岁月不再,已无机会再过另一种生活了。常因琐事而感到厌恶,对别人的奋斗和失败也失去耐心,这些厌恶,实际上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鄙视,经常隐藏着失望。面临失望时,就努力去发现一种自我整合感。

–整合扩展到自我的范围之外,甚至超越民族和意识形态的疆界。在一定程度上,老年人对于遥远时代和不同事物的秩序方式,以及表达这种方式的简朴作品和谚语,仍有一种亲密感。因此,自我整合导致超然于生命本身的一种哲学智慧。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模式

–依恋发展的理论建立于精神分析发展观上,假定人格根源于幼年早期的亲-子关系,这些关系中的重大失败或创伤会长久地阻碍儿童的发展。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儿对母亲的最初依恋,因为这通常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情绪表现

–引用社会特质理论的进化概念,描述依恋的出现,并展开有关行为的研究。人类的进化,导致了幼儿刚出生就表现出吸引他人展示关爱的本能行为(哭、笑、眼光接触);同样,母亲或其他抚养人,对于婴儿也有着多样的本能行为(对哭闹的反应,用更高的嗓音说话)。这些本能模式像错综复杂的刺激物和反应链,将母亲和婴儿连在一起;反应使孩子形成对成人的一种特别依恋

–约翰·鲍尔比的理论刺激和深切影响了大量关于依恋的现代研究,包括在成年期不断增长的对依恋的兴趣。

●Jane Loevinger的自我发展理论

–着重发展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自我部分(1976)。提出从童年到成年的十个阶段或步骤;但并不认为这些阶段与年龄有关,人们是按同样顺序经历这些连续阶段,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发展到同一水平,或者以同样的速度发展;每个新的阶段或步骤如果能完全实现,就表现出一个新的观点,一个新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与世界

联系的途径。

–一个特别的阶段,是从服从到有责任心的阶段。服从典型地(并非恒定地)存在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个体能区分自己与群体(如家庭、工作组、宗教团体等)的利益。根据团体或非团体中的成员资格来为“自己”下定义,并打算用“我们”或“他们”来定义其他人;同时也用相似的方法了解自己的情绪(高兴或悲伤,好或坏),但不知两者之间的渐变过程。

–通过自我意识水平的过渡阶段后,成人可能完全走出了“服从”的观点,而进入有责任心的阶段,这个过渡产生了本质的变化。在服从阶段,权威是来自外部的,而在责任心阶段,权威就内化了。人有了自己的准则,并试图据此来生活,有了更多隐密的情感,有了更丰富的内心生活,也通过更巧妙、更独特的方式来观察别人。

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发展观

●强调行为,反对以不可捉摸的内部过程为研究对象

●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的

●连续论

主要的代表人物包括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

华生(J.B.Watson 1878-1958 )的基本观点是机械唯物论,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心理形成过程就是S-R联结的形成过程

●持环境决定论,遵循白板说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通过学习,建立S-R联结的过程

●心理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连续的量变过程,因而不呈阶段性

●典型研究是利用条件反射,研究儿童情绪的发生发展过程(B.Albert,11个月)

●主张教育万能论思想;反对统一标准,提倡个别对待;反对体罚儿童;要求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强调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护理;提倡对儿童青少年施行正确的性教育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的行为主义理论

–思想、意识或无意识是无法用来解释行为和发展的;发展即行为

–经验的重组能改变发展;否认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阶段性

–心理形成过程是S-O-R,认为心理形成过程中存在主体内部的中介作用

–主张研究儿童的操作性行为

–强调强化的作用,认为行为是由跟随其后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

–发明育婴箱;规范了行为矫正;提出程序教学思想(及时反馈、小步子、个别教学、动机激发原则)

班杜拉(A.Bandura, 1925- ) 的社会学习理论

人类行为的交互决定论(三位一体的交互作用论)

单向决定论:环境决定论B=f(E), 个人决定论B=f(P)

单向的相互作用:B=f(P,E)

部分双向的相互作用:B=f(P E)

●强调行为,环境和认知在发展中是三个关键因素;社会情景中的人类行为大多都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观察学习: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相应行为的过程。从观察学习中(仿造或模仿),认知性再现他人行为,很可能经调整使之变成自己的行为

–强调社会模式在行为形成中的巨大作用

–强调替代性强化的作用(通过他人行为受到奖惩而相应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强调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

–强调观察学习并非机械的模仿,还带有抽象性和创造性

●刺激反应学习: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同时直接接收反馈(强化)而完成的学习

●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的研究(1968年)

第三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Lev S. Vygotsgy, 1896-1934),前苏联建国时期卓越的心理学家,其思想形成于20-30年代。企图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建立新的心理学和心理发展观,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列鲁学派:又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由维果斯基和他的学生列昂节夫、鲁利亚为代表而形成的前苏联一个较大的心理学派别。他们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一、基本理论观点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culture-history

theory)区分出两种心理机能:

–靠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机能

–受历史文化影响而来的高级心理机能

●人类心理发展不只受生物因素影响,

更重要还受社会文化规律的制约

二、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转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表现:

–心理活动的随意化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化

–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认知发展各阶段是一系列承受改组和重建的激烈转变体系;每一阶段是本质上的变化,更复杂建构的完成;大脑皮层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发生神经重组

三、发展的阶段

●思维、智力起源于外部活动,但是外部活动并不直接转化为内部的思维和智力过程,而是通过词或言语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思维(概念)形成的4 个阶段

–混沌思维阶段

–复合思维阶段

–前概念思维阶段

–概念思维阶段

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唯一的好的教育就是走在发展的前头,进行指导,不能把目标定得离当前能力水平过高,根基于成熟程度。”即教育是引导发展的,但只能少许地走在学习者当前水平前面

●最近发展区(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或者差异,这距离或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育包括家长、教师、同伴的影响这样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在内;没有适当的相互影响则没有发展的发生。积极学习包括与他人的思考性的讨论

●学习者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不能象只会装东西的一只容器,被动学习

●关于学习的最佳期

第四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一、基本观点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儿童以不同的速度,但却是同样的顺序,通过各个发展阶段;

●阶段仅仅表示日益理解的思维方式;

●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不是由发生学决定的,年龄并不那么重要。

1、内外因相互作用观点

●心理发展是内因(心理或行为图式)在外因(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达到平衡,构造新图式的过程

●心理图式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产生和更替,个体心理也就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认知发展是一个积极的构造过程,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积极构筑他们自己的认知世界,来获得自身的发展,而不是由内部成熟支配的,也不是由外部环境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儿童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主动操纵

并企图理解周围的世界;为了应付环境,他们必须建构新的、更精细的结构。

2、四个重要的概念

●图式(Schemes):主体已有的心理机能结构

●同化(assimilation):为了感知周围的世界,需要组织我们自己的经验;同化就是个体把新信息合并入原有知识结构的过程;主体将接收到的外部刺激材料加以处理和转换,组织到已有的图式中;刺激-反应关系就是受制于主体的一种同化过程:S→AT →R,外界刺激经主体认知结构(T)的同化(A)后才产生反应

●顺应(accommodation,调节):我们也需要将已有的经验加以改造,调整观念,去接纳新信息;内部图式通过改变自身以适应外部现实;个体调整新信息的过程,显示出轻易改变某种观念的能力

●平衡化(equilibration):主体和客体间、机体和外界间、同化和顺应机能间不断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了儿童与环境间有效的相互作用

3,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这是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

●自然经验:指个体对物体发生动作和练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经验: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

四,发展阶段

●划分的依据:稳定的认知结构(图式)形成,表现为一种能在心理上进行、内化了的动作,即心理运算

●感知运动阶段

–婴儿通过初步的感觉经验,构筑起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同时伴随着神经生理的活动。

–新生儿的反射动作较多,2岁的婴儿已经具有复杂的感觉运动形态,并且开始用最基本的符号进行操作。

–这个阶段,儿童的精神活动主要是建立起经验和动作之间的联系;他关心的是依靠动作去应付周围世界。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 岁)

–第一阶段(0-1个月):练习反射

–第二阶段(1-4个月):初级循环反应

–第三阶段(4-8个月):二级循环反应

–第四阶段(8-12个月):二级格式的协调

–第五阶段(12-18个月):三级循环反应

–第六阶段(18-24个月):智力解决

–在感知运动阶段的一个成就,是物体恒常性概念的发展,即关于一个物体独立出现在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之外的认知

–感知运动阶段的另一个特征是模仿,或者重复别人的动作

–延期模仿,即模仿不再出现人或事物。这意味着婴儿有能力对外部行为给予有效的记忆。这种能力对于语言发展和行为学习来说有重要意义

●前运算阶段(2岁-7岁)

–从语言学习开始,到学会使用符号。通过使用象征性符号,促进思维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开始用言语,想象和图画描绘,再度表征儿童的世界

–儿童用象征思维代替逻辑思维来处理问题,也就是用想象来处理事情,而不是真正地解决问题

–并未将内部动机和感情,与外部现实之间有清楚的划分;儿童不大能够把自己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区分开来。更多是依靠带有尝试错误性质的直观调节,而不是符号的运算

–幼儿仍然不具备内部“操作”的能力,缺乏所谓的可逆性概念

–象征游戏变得越频繁

–神秘和超自然的事物幼儿在区分幻想和现实方面有困难

–传导推理幼儿的推理不是归纳推理,也不是演绎推理,而是从特殊到特殊的传导推理

–辑合常试图把并非经常联系在一起的事情,错误地关联在一起

–自我中心不能接受别人的观点,不能猜测别人的看法;认为空间和时间都是以他们为中心的

–泛灵论常认为那些现实生活中存活物体的象征物是有生命的,反映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生命的种类并不理解“ 生命” 这个概念,也会把生物种类的界限划得太宽或太窄

–定中心某个时间只以一种观点为中心。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想法而忽略其它想法,注意的焦点太单一

–守恒由于不能同时在思想中理清事物的多种关系,而缺乏逻辑顺序和对永恒事物的理解

–分类对范畴的分类存在着一些局限,但有能力根据不同的属性进行归类

–缺乏逆反的能力不明白运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不能在智力上接受原始状态能被复原

●具体运算阶段(7 岁- 12 岁)

–运算是动作的一种形式,是直接用手操作物体,或在头脑内部操作代表了事物关系的那些符号

–运算是内化的和可逆的:

●“内化”意味着儿童不再需要依靠外部公开的尝试错误来着手解决难题,而能够在头脑中实际地进行尝试错误;

●可逆性的出现,使运算能够用逆运算作为补偿,具有了“完全补偿”的特征。

–儿童据以进行运算的内部结构得到发展

●能进行运算和逻辑推理,从而取代直觉思维

●能够直觉并具体地掌握许多基本的科学观念

–具体运算还不能够轻易地处理那些没能直接呈现在他面前的事物,或事前没有经历过而可能发生的事物

●思维仍属于很具体的水平,仍和现实经验联系在一起

●不能有系统地超出所提供的知识范围之外,不能利用有规律的、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假设,去描述可能发生的其它情况

●只能同时处理二维关系并加以定性,不确定因素增加时,就陷入困境

●形式运算阶段(12岁- 15岁)

–个体活动超出现实世界和具体经验,以抽象和更符合逻辑的措辞来思考

●可以运用命题的逻辑,进行逻辑推理,将他们的想法系统化,构建理论;

●能科学而有逻辑地检验这些理论,同时考虑多种变数,科学地发现真理。

–智力活动不再局限于经验过的或呈现在面前的事物,能想到可能的变化,甚至会推演出通过试验或观察才能得到证明的潜在关系,并有能力予以正式的或公理式的表达。

–开始运用第二表征系统;能非常灵活地思考,变通地从一个观察结果中得出多种解释,而且绝不依赖预先的想法。

–四个主要方面:内省;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假设推论

第五节生态学背景理论

由里.布朗芬布莱纳(Urie

Bronfenbrenner,1917- )

●社会文化发展观

●由五个环境系统组成,包含了从与社会机构直接交往的细微输入,到广泛的文化输入,围成一个圆圈;分别是微系统、中介系统、外部系统、大系统和时间顺序系统

●微系统

–个体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同伴、学校和社区

–在微系统中伴随着社会原动力(如父母,同伴和老师)指向物体内部反应最多

–在这些环境中,个体并不被看作一个经验的被动接受者,而被看作是一个希望构筑环境的人

–大多数关于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已经关注到了微系统

●中介系统

–包含了微系统间的关联或前后关系间的联系,涉及到家庭经验到学校经验,学校经验到教堂经验,及教堂经验到同伴经验(被父母抛弃的儿童也许难于和老师形成积极关系)

–发展学家们越来越相信在复合环境(如家庭、同伴和学校间的联系)中观察行为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得到一个更为完整的个体发展图

●外部系统

–如果个体在一个社会环境中没有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那么这个经验会影响他在其最接近系统中的经验

●外出工作也许会影响一个妇女和其丈夫孩子的关系,加大夫妻间的冲突和改变亲子相互影响的模式

●城市地方政府须负责公园、娱乐中心的质量,为方便儿童和青少年建立图书馆设施

●中央政府提高医疗待遇和养老保险系统质量的职责

●大系统

–包含个体生活的地方的文化,涉及到行为模式、信仰,和所有其他人类经过一代又一代而形成的东西

–还有跨文化研究——即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或其他更多的文化间的比较,以提供关于发展的普遍规律

●时间顺序系统

–包含了环境事件和生命过程中的变故,以及社会历史环境

●父母离婚后第一年对儿童的影响达到高峰,且对男孩的影响更大;父母离婚后第二年,家庭相互影响的混乱逐渐减少,变得更为稳定)

●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现在更多鼓励妇女出外工作

–时间顺序系统给个体的发展带来一个强有力的冲击

格伦.埃尔德(Glen Elder)

●生命过程(life-course)理论

–从历史时期和地点的角度,从生命的时间的安排、联结或互相依赖的生活、从人类力量和社会束缚的角度,强调毕生发展

–人类发展的研究,应该从儿童或成年人的环境或调查环境发展的密切联系入手,研究的中心应该在于对一个具体的发展模式什么影响才是最合适的

–生命过程的分析包含了横跨个体生活许多方面的扩展轨迹,如家庭和工作,也有短期的变化,如离家、全职工作和结婚。变化总是被嵌入历史轨道和对有重大意义的社会背景中,如青年和中年的失业

●在历史时期和环境中的人类生活

–特别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出生时间不同会使个体遭遇不同的历史环境

●研究表明,20 世纪30 年代经济萧条,会影响不同时期出生的儿童;年长些的孩子(20 世纪20 年代早期出生)比年幼的孩子(20 世纪20 年代后期出生)会遭受更多的苦难。

–历史的影响能以不同的方式施加于不同的地方

●研究表明,在加利福尼亚的圣弗朗西斯科长大的年轻人,千方百计地通过参军并利用士兵的权利,以便得到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由此来逃离他们贫穷的家乡

●比较发现,曼彻斯特和新汉普敦的工人家庭出生的年轻人,更少有选择上大学的权利,他们比加利福尼亚的同龄人经受更多的苦难

●生命时间的安排

–毕生发展受到社会对生命时间安排的影响

●考虑到通用社会对生孩子时间的安排趋向,有人等待很长时间才有小孩,而也有人年轻时就有了小孩。那些晚生小孩的人常常在结婚前或生孩子前,就已经在继续工作;那些很早生了小孩的人则是青少年

●大多数情况下,青少年都面临一大堆发展困惑的危险中,生孩子无论对母亲还是对后代,都不合适宜,并且是有害的

●联结的生命

–生命的相互依赖是生命过程理论的一个中心观点

–人的生命通常被嵌入家庭关系、同伴友谊和其他社会关系中,贯穿始终,每个人都被各自生活过程中重大的决策和事件联结了起来

●失败的婚姻和失业,常常导致成年子女回到父母的所在地(对父母的生活规划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而,成年子女的不幸和缺乏机会,还有他们个人的困惑,就变成了两代人间的问题

●父母生活的改变也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父母经济条件下降、收入减少,和离婚,也会通过延迟上大学、就业和结婚的时间,而妨碍下一代人适时转入成人生活

●个人力量和社会约束

–在社会的约束中,人们规划生命历程时,是有计划地进行的,是在选择自由中做出决定

●这一观点类似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且在环境选择和扩展的研究方面已超出儿童、青少年期,而进入成人期

–个人力量和生活选择,保证了在现实的社会变革与其年龄和生命发展阶段间有某种程度的“连接或关系”。同龄人并没有共同经历生命过程中的这些主要事件,更确切地说,这些事件形形色色,一步一步,且从一个事件到另一个事件连续发生

●并非每个人都得到一份全职工作,适时上学或退学、同居、结婚、生子等。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在他们生命中,这种经历的时间安排也是不一样的

发展的类推法

●许多类推方法常常反映在一种系统理论之中,被用来描述发展的本质

–阶梯类推法和阶段理论有直接关系,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和皮亚杰、凯斯

–温室幼苗类推法在发展心理学中已经盛行了许多年,强调个体是发展的基本构成单位,强调个体是按环境刺激行动的(华生和斯金纳的整体观点),或(在皮亚杰的散文体中)儿童是按外界需求行动的(皮亚杰的理论具有阶梯类推和温室幼苗类推的共同特征)

–森林常春藤类推法强调发展中许多不同发展途径的采用和背景关系的重要性,一个重要的维度是个体和他人的相互冲突以及这些人际关系象征构造的改变,认为发展并没有形成一致的阶段,而且个体也不象皮亚杰所描述的那样都唯一地变成了科学家。生态学背景关系理论采用了这种类推方法

各种理论的比较

思考题

1,分析各种理论学派之间异同的主要表现。

2,比较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的区别。

3,比较斯金纳与班杜拉的区别。

4,熟悉皮亚杰提出的几个特殊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运算。

5,理解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

6,比较布朗芬布莱纳与埃尔德的区别。

第四章发展性研究方法

主讲人:陶德清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一节发展性研究概论

发展性研究

研究人员经常想要找出年龄、群体(cohort )、和测验时间对研究结果的效应。

群体是同一时代出生的人,属于同一年龄层且经历过相似文化环境及历史事件的人。不同时代出生的人,可能会有显著的差异,不是因为他们的年龄不同,而是因为他们成长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不同。一般来说,如果两组人年龄差距超过十岁,就易产生群体效应

“群体效应”(cohort effect) :不同时代群体由于所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和遭遇历史事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心理发展上有差异的现象

测验时间也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

第二节纵向研究设计

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ies)也叫追踪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要求在所研究的发展时期内,反复观测同一组个体

第二节纵向研究设计

优点

似乎能够使我们看到变化的顺序,或长时间内个体的一致或不一致

能解决明显的群体效应问题

能系统、详尽地了解被试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第二节纵向研究设计

主要困难

练习效应:每个被试长时间反复进行同样的测验,就学会了应付测验的办法,由此会歪曲了任何着眼于发展变化的测量

被试的消耗和出局: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坚持研究项目。一般来说,最健康和受教育最好,有能力的被试最有可能坚持下来,因此会引起事实的偏见,有可能缩小年龄在智力发展趋势上的任何效果,特别是研究持续到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时更是如此,容易造成研究结论的信度较差

第二节纵向研究设计

主要困难

测量时间:因研究特定团体的时间影响着得到的结果,纵向研究也不能真正解决群体问题。即便是两个研究都显示随年龄变化的相同模式,我们也不知道,这个模式是否对那个群体是唯一的,或者是否反映了在其他文化和其他群体也观察到的更基本的发展变化

纵向研究的实施较困难,在实际研究中用得不多

第三节横向研究设计

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ies)

在特定时间内同时观测不同的个体来探索其发展状况的设计

基本目的是年龄组之间作比较

第三节横向研究设计

优点

短时间内能够收集到不同年龄的研究对象的资料,因此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经济、简便,省时省力

第三节横向研究设计

缺点

很难避免“群体效应”的影响,可能会将时代变迁的结果与年龄变化的结果混同起来,所发现的与年龄有关的效应,可能不是年龄或发展的关系,而是由存在于这些被试当中的其他差异造成的,无法确定事物变化的真正原因

在某一具体历史时间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不能简单地推论到其他时期,尤其是受社会文化影响较大的心理现象第三节横向研究设计

缺点

横断研究不能解答起因、顺序和一致性问题

由于研究时间短,不系统,因而难以全面地反映问题或获得全面、标准的结论

第三节横向研究设计

横向设计的变式

定组研究(a panel study)

选择一个大样本(通常是全国的代表性样本),覆盖很大的年龄范围,之后在几年(有时是几十年)的时间里,追踪观测每一个被试

第四节相继研究设计

相继研究(Sequential Studies)

横向和纵向相结合,可以避免单独一种研究设计可能出现的问题

虽然这种研究设计,总是涉及到长时间里研究一个以上的群体,但也有很多备选方案,具有一系列可能性

第四节相继研究设计

时间-滞后设计(Time-lag design)

最简单的相继设计,研究相同年龄的若干群体,因此要沿着一条斜线进行比较

各种情况下,会直接看到群体差异,而没有年龄的混淆

第四节相继研究设计

时间-相继设计(Time-sequential design)

一个更复杂的可能是,在相间的若干年,进行一组横向研究。

进行记忆研究,重复完全相同的研究,获得了同样的结果,就有可能更有信心地说,60和70岁的人记忆衰退的模式是与年龄相关的,而不仅仅是群体的效应

第四节相继研究设计

群体相继设计(Cohort-sequential design)

进行两个或更多个纵向研究,每个研究有不同的群体

这种设计可能是分离年龄与群体不同效应的最佳相继设计,可用于发展研究的所有假设中

假设测量时间无影响,可用这种设计探察年龄和群体的效应,并进行有意义的比较;研究所用总时间越长,测量时间的效应就越大

追踪研究大学某一年的新生,之后再确定并追踪另一年的新生,就是一个群体相继设计

第四节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是特别设计为比较文化或背景的研究,搜集人们成长的不同文化环境结构的资料,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组织的大模式,并掌握人类经验的多样性,重新考虑仅仅反映西方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发展理论

一种方法是被称为人种学(ethnography)的研究

观察者通常在某种文化背景内生活一段时间(长达几年)进行深入观察,对单一文化或背景做仔细的描述;有可能将来自几个不同人种学研究的信息加以综合,看不同背景是否有相同的发展模式(不同文化中的男女儿童是否有不同的任务)

第四节跨文化研究

这种跨文化或跨背景的比较研究,十分难以做好。一个主要的困难是,测量的等值性问题

能否足以正确地将某些测验译为其他语言?同一个测量或评估是否在所有文化都是具有同等的效度?在不同的背景或文化中,行为是否具有同样的意义?

简述发展研究中年龄、群体、观测时间的效应

比较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

比较相继研究不同设计的区别

尝试采用一种方法,做一个发展研究的设计

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胎儿的发展

第一节人体细胞与遗传密码

一、人体细胞

●细胞

–细胞核(nucleus)含有染色体,由身体和生化特征的遗传密码所组成,提供了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蓝图

–细胞质(cytoplasm)是外围的胶质部分,在细胞核的指导下,产出并释放能量,排除废物,提供完成发展任务、人体器官生长所需的物质

●人体内有数十亿(100万亿trillion)的细胞,而且每个细胞都各有其特定的功能

–体细胞(somatic cell),与身体发育有关

–胚细胞(germ cells)

●精子(sperm)和卵子(egg)

●异性胚细胞结合后的合子(zygote)

二、染色体

●细胞形成的关键时刻,会添加特殊的染料,细胞内一种丝状结构就吸收染料并着色,变得容易看清楚,因此被叫做染色体(chromosome)

●每一种生物有机体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的数目(最少只有4条染色体,而最多则有500条)及其结构有很大差别

●人类每个正常体细胞都是倍数染色体,含有23对(46条)具有互补性的染色体,决定细胞的活动

–每对染色体里,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

●胚细胞则是单倍体,只有23条染色体

–精卵结合时,一个胚细胞中的23条染色体,与另一个胚细胞的23条染色体结合成对,受精卵就拥有了46条染色体,一个新的生命开始诞生

●22对常染色体(autosomes),亦称正染色体(euchromosome),每一对的两两之间都一样,决定了个体的身体特征

●一对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s,X和Y染色体)决定个体性别

–X的体积大约是Y的两倍,形状也不同

–女性用XX表示,男性用XY表示

三、基因

●基因(gene)含有指导个体发展的遗传密码,载负着一代代传递下去的遗传信息,确定人的众多特征,决定人的生、老、病、死

●每一个染色体携带着20,000到100,000个基因,像念珠一样,呈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

四、DNA

●基因由许多含有遗传密码的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分子组成

●DNA分子看起来象是一个双螺旋状物,或螺旋形阶梯。由碱基的四个核苷酸(简称为A,T,G,C )以成对的方式,按等级构成“台阶” ,排列组合成基因

●DNA的任何一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结构,而基本对的排列顺序是指挥细胞再生,和制造蛋白质以维持生命的依据

●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有相同的DNA密码,和相同的基因来指挥身体的成长

–一束DNA内部可组合成千上万的基本对

–DNA束的组合数量几乎是无限多的

五、RNA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 ),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分子要素。其水解产物之一为糖,存在于细胞质及一些细胞核中,一般得自酵母,亦称酵母核酸

–信使核糖核酸(mRNA )是转录中合成的一个单股螺旋RNA 分子,与双股螺旋DNA 中的一股互补,在蛋白质合成中能将DNA 中所含的基因信息,传递给核糖核蛋白体

–迁移核糖核酸(tRNA ),携带所要求的氨基酸到核糖体,最终形成一个蛋白质(protein )

六、基因图谱

●2001 年2 月12 日,全世界各大报纸头版头条消息:“ 科学家今天联合正式公布人类基因图谱”

–这是继进化论、相对论、登月飞行之后,人类科技发展又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这一生物技术领域的“ 人类登月计划” 耗资20 亿美元,由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瑞典和中国的科学家参与共同完成,目标就是追踪人类基因组中的每一个密码,使科学家掌握人类生命的设计蓝图、人体遗传密码的编码方案

●基因图谱就是31亿个“字母” A、T、

G 、C 的排列组合,排列顺序的不同

决定了遗传信息的差异

–首先把人类23对染色体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一一测试出来;通过测定每一个基因,人类将可能通过药物改变自身的基因,来治疗各种与遗传相关的疾病(癌症,心脏病)

–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利用基因诊断

–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进行基因治疗

第二节生命的孕育

一、卵子的成熟

●正常情况下,一个女孩出生时,在她的卵巢内就储存有大约40万个不成熟的卵子,在卵巢中发育成熟

●卵细胞是人体最大的细胞,直径大约0.5%英寸长,肉眼可见,相当于中文句号的四分之一

●性成熟女子一般每28天左右(依赖于月经周期的长度),成熟并排出一个卵子;一生(生育年龄从12岁左右到45岁左右)只能排出360-420个卵子

●卵子排出后,沿着输卵管向子宫方向移动,这个旅程通常需要3-4天,但卵子的寿命只有24小时

●8-10分钟后,卵子到达输卵管的壶腹部,等待精子的到来

●卵子的受精能力只有12个小时,若不能受精,便会通过子宫从阴道排出

第二节生命的孕育

二、精子的产生

●精子是人体内最小的细胞,

仅有0.2 英寸那么长,重量

只有卵子的1 /900

–尽管精卵在体积和重量上相差悬殊,但它们的遗传作用却几乎是相等的

●精子呈蝌蚪状,头部有细胞核;中间部分制造化学反应,为尾部提供能量,能使其摇摆以推动精子前进

●男子性成熟后,精子在其睾丸里产生,健康成年男性每天大约产生数亿个精子,贮存在位于睾丸尾部的附睾里

●一般每一次射精会有数亿个精子释放出来;正常情况下,每毫升精液至少有20亿健康的精子;其中一些变态或衰亡,另一些则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三、新生命的开始

●精子先沿着阴道进入子宫,再向上到达输卵管

●数量众多的精子们,有些可能体力不支而到不了终点,有些可能被白细胞吞噬或失踪,只有最具生命力的精子(不到200 个/15 -20 个左右),到达“ 约定” 地点,完成精卵结合

●精子的寿命只有48 小时

–每次月经周期受胎时间约为60(72)小时

●面对众多的“追求者”,卵子只选择

其中最优秀的一个精子;仅有一个

精子赢得特权,进入一个卵子

–被选中的精子头部分泌一种化学酶,溶解卵子的胶状外膜,穿透卵子的外壁;同时精子还分泌一种雄激素,协助自己进入卵子

–卵子也分泌一种雌激素,产生吸引和粘附功能,使精子能够顺利进入

●精子一旦穿透卵子外壁,精子的尾梢便消失

●卵子的外层马上封闭起来,拒绝任何“第三者”的闯入。即使偶然多闯进一个精子,也会被卵子溶解吸收

●有幸运进入卵子的那个精子头部增大,形成雄性原核;受精的卵子细胞核也变成雌性原核

●两个原核因“异性相吸”,向

对方靠拢,相互融和,最后

合并为一个核,形成受精卵

—合子

●新的生命便从此开始了

四、性别的形成

●每个胚细胞(精子或卵子)

都有1条性染色体

●男性有两种精子

–含X性染色体的头稍大,尾巴较短

–含Y性染色体的头较小,尾巴较长

●女性的卵子只有一种X性染色体

●含X性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产生含XX性染色体的合子,新生儿将是女性

●含Y性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产生含XY性染色体的合子,新生儿将是男性

●含Y性染色体的精子游动速度快,能更早接触到卵子,受精卵的性别比是160:100

●含Y性染色体的受精卵更为脆弱,胚胎植入时性别比下降到120:100

●怀孕足月时性别比下降到110:100

●新生儿出生时,性别比则下降到105:100

五、双胞胎与多胞胎

●一次妊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胎儿为多胎妊娠,其中以双胞胎最为多见

–合子在胚胎发育早期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分裂成两个卵裂球,便发育成同卵双胞胎;通常共用一个胎盘,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遗传特性

–如果在胚胎发育的较晚时期才分裂开,形成两个胎儿,可能会出现胚胎分离不完善的情况,形成各种类型的连体儿

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一次排出两个成熟的卵子,同时各与一个精子结合而形成两个合子,各自发育成一个胚胎,这就是异卵双胞胎

–可能是同性,也可能都是异性

–血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如其他同胞兄弟姐妹那样具有不同的遗传特征。

●多胞胎的情况更为复杂,有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成同卵多胎,不同受精卵发育而成异卵多胎;也可以是两个同卵,一个异卵的混合情况

●多胎妊娠的发生率

–双胎发生率为1:80,三胎发生率为1:6400,四胎发生率为1:512000

●孕妇家族中有多胎史者,多胎发生率较高

●4、5、6、7胞胎较少见,幸存者也很少

●多胎本身就是高危妊娠,其早产率高于正常产妇30%;多胞胎的早产儿,一般体重过低,身体器官发育不全,死亡率较高,还会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发育,听力、视力、大脑的发育都可能受到永久的损伤,严重的甚至会形成“脑瘫”

●多胎妊娠的孕妇要承受数倍于普通孕妇的痛苦和危险,多胎妊娠中的并发症也是数倍于正常产妇

第三节胎儿的发育

一、细胞分裂

●细胞可以分裂成含有相同遗传信息的子代细胞;细胞持续分裂的能力是生物有机体特有功能持续的一个主要因素

●多数类型的细胞都在分裂,但不是所有的细胞都以同样的速度分裂

–一个精细胞的分裂只需几小时

–一个卵细胞的分裂需要几年的时间

●由合子形成一个独立个体的266天时间里,基本上是两类细胞分裂的演化过程

–有丝分裂,出现于所有细胞之中,大多贯穿于细胞的一生,形成与母细胞具有相同成分的两个新的子细胞

–减数分裂,只在胚细胞中出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从母细胞那里接受到的染色体只有常额的一半

●细胞分裂的常见错误有三种

–未分离

●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一对染色体没能分离开,造成在子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不平衡

●更多在卵子形成中,出现在减数分裂中的错误;与正常精子结合,使一个儿童带有47条染色体(21-三体)–缺失

●失去一条完整的染色体

–只影响性染色体,只有单独一个X性染色体,缺乏配对的第二条X或Y染色体(45X),患者为女性,染色体结构与男性相同(Turner’s syndrome)

●一条染色体的部分缺失

–5号染色体其中一条的短肢部分缺失,会造成猫叫综合症(cri-du-chat)

–易位

●细胞分裂期间,一条染色体被拉断,断裂部分附于另一条染色体

–尤其是指两种异类染色体之间的部分易位

–两条21号染色体和一条14/21号染色体形成的21-三体

二、胚种期(Germinal period)

●从受孕到着床,受精卵借助于纤毛持续推进通过输卵管,大约经历14 天

–受精约30小时后,细胞开始分裂;36小时内,进入快速分裂阶段,形成桑椹胚(morula)

●每分裂一次,细胞会

变小一点,并聚成一

团成为一个中空充满液体的圆球,称为囊胚(blastula),以便通过输卵管

●受精卵不断分裂的同时,沿着输卵管移动,受精后三到四天,囊胚进入子宫

●在子宫漂移三、四天后,囊胚边缘一些细胞聚在一边,组成胚泡(blastocyst)与子宫内膜连接起来,开始植入过程

●胚泡是一层

细胞群,胎

儿将在这里

发育长大

●外胚层,将发育成胎儿的表皮、指甲、毛发、牙齿、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内胚层,将发育成胎儿的消化系统、肝脏、胰、唾液腺和呼吸系统

●然后再逐步形成中胚层,将分化为胎儿的真皮、肌肉、骨骼,以及排泄和循环系统

●胚泡的其余部分将发育成滋养和保护胎儿在子宫内生存的器官:胎盘、脐带和羊膜囊

●胚泡释放一种酶,在子宫内膜柔软的海绵状组织上打一个洞,进而把胚泡自身完全植入子宫壁

●囊胚进入子宫后大约十天,胚泡的植入就完成了,这个细胞群才能被称为胚胎

三、胚胎期(embryonic period)

●受精后2-8周,发展非常迅速的阶段

–第18天,约0.0625英寸长,胚胎开始成一长轴型,并能分出前、后、左、右、头和尾

●最初几周,人的胚胎

很象脊椎类动物,有

一条尾和鳃的痕迹,

但很快就消失;头部的发育先于身体的其余部分

●第3周末时,一个初级心脏已经形成,并开始跳动

●第四周时,心脏就发展得很好了,头和脑的分化更清楚了

●新生命一个月时,眼睛、鼻子和耳朵仍然看不到,胚胎仍是非常初始的有机体,没有体形,只是最初级的身体系统,但骨干和脊椎的导管已经形成;虽然还没有手臂和腿,小芽体会发育成胳膊和脚

●妊娠第二个月(5-8周),

是绝大部分器官的分化和

形成期,故又称胚胎器官

形成期

●第5周,神经管逐渐形成,以后发育成脑和脊柱

●最初的胚胎有躯体和“尾”,能分辨出眼,及手、脚的小嵴,就是以后的手指和脚趾

●妊娠7周左右,胎儿身长2-3厘米,重约4克

●已经长出了手和脚,眼睛、耳朵、嘴也大略可看出,脸部初步象人了。脑部开始发育,B超检查可看到心脏搏动。肌肉和软骨也开始发展,内脏器官如肠、肝、胰、肺、肾形成一定形状,并初步具有一些基本功能,例如肝开始制造红血球了

●第8周时,已经发育出人的初步骨骼结构,清晰的四肢、手指和脚指;主要的血管已经形成,内部脏器组织继续发育

●胎儿已经可以扭动头部、四肢和身体了,能够在羊水里进行类似游泳般的运动

●这个月最显著的发展特点,是神经系统发育极其迅速,与整个身体相比,头占的比例非常大

四、胎儿期(fetal period)

●受精后第8周开始直至出生

●妊娠第三个月(9-12周)内,胎盘开始形成,脐带也逐渐增长

●胎儿的身体每天长一毫米,到第三个月末时就有九毫米长了;鼻、嘴、上颚、牙龈等都已成形;眼睑和指甲开始形成,手指和脚趾已清晰可见,逐渐呈现人形,但是头部仍是不成比例的比较大

●心脏、胃肠等器官也大致长成,用B超或多普勒检查可以测定心跳次数

●性器官开始形成,能够很容易地分辨性别

●肌肉发展很好,手臂和腿可自然地运动,会吸吮自己的手指,但不熟练,只要嘴能碰到的东西,不管是手臂还是脐带,甚至是脚趾,都会张开嘴去吸吮

●身体已可以作反屈、前屈、侧屈和翻转动作,就象一个小小的体操运动员

●听觉和触觉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妊娠第四个月(13-16周),

胎盘发育成熟,胎儿与母体

连成一体;在羊水里,胎儿轻飘飘地来回转动;母亲已能感觉到胎儿的活动

–胎儿的身体迅速发育,眼、耳、鼻已完全形成

–满15周时,身长约16厘米,体重达80~120克,内脏器官已大致发育完全;

–满16周时,身长约18厘米,差不多有母亲的手掌那么大,体重约一百二十克

●在12-16周时,出现第一次胎动,标志着中枢神经系统已经分化完成,对来自外界的声音、光线、触动等单一刺激反应更为敏感

–触觉已相当发达,对外界施加的压力和动作有敏锐的反应

●母亲的手摸触到胎儿脸时,他就会做出皱眉、眯眼等动作;当接触到手心时,胎儿马上就能握紧拳头作出反应,而接触到嘴唇时,他又会呶起小嘴作出吮吸反应。如果在腹部稍微施加一些压力,他立刻就会伸小手或小脚回敬一下

–听力开始迅速发育,并逐渐对外界声音做出特定反应,尤其对母体的心音、血液流动声、胃肠蠕动声等更为熟悉

–舌头上的味蕾已发育

完全,开始有味觉

–视觉开始发育

●妊娠第五个月(17-20周)

内,胎儿的体重大约为

250~300克,身长为23~25厘米,双顶间径4~5厘米

●全身覆盖着白色胎脂,起着保护胎儿身体的作用;第五个月末,胎儿的皮肤上开始出现毛发,通常在出生前会蜕一次皮

●心脏跳动较有力,肝脏开始造血,手指开始长出指纹、指甲;在羊水中可以自由活动,四肢可伸屈,并且移动位置;有睡眠和觉醒,会吸吮

●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开始发育,听、视、味、触、运动觉均已逐步建立,与意识有关的脑皮质也开始成熟●妊娠第六个月(21-24周),胎儿身长约30~34厘米,体重500~800克,双顶间径5厘米

●已长出较密的头发,眉毛、睫毛也出现了;骨骼已经长得很结实,但还没有皮下脂肪,所以很精瘦

●这时羊水增多,胎儿的活动量也增大,能自由移动身体位置,甚至可以大头朝下“拿大顶” ,胎位经常变动,胎动明显

●胎儿的触、听、视觉明显发育,能听到子宫内的声音,并对振动和声音刺激作出反应;眼睛对光线很敏感●实验证明,六个月的胎儿已具备记忆和学习的能力

●妊娠第七个月(25-28周),

胎儿的身长32~37厘米,体

重800~1500克,皮肤呈暗

红色且皱纹多,眼睑打开

●胎儿的各器官进一步发育,心脏有力,脑部发达,但呼吸器官尚未完全成熟,故7个月早产儿存活率低,需在条件适宜的环境才能成活,且并发症多

●视网膜已具有感光功能,接受光刺激后,能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传入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产生复杂的生理变化,使胎儿的视觉水平提高;同时,通过刺激胎儿的视觉信息传递,使它的大脑动脉扩张,对脑细胞的发育也很有益;眼睛对光的明暗开始敏感,如果这时用手电筒照射孕妇腹壁胎头部位时,可感到胎心率增快,持续照射数分钟,胎心率又会恢复至照射前的状态

●听觉也有发展,不过,听觉发育完成还要到妊娠第八个月的时候

●妊娠第八个月(29-32周),胎儿身长39~42厘米,体重1300~2100克,双顶间径7.5~8厘米。头和躯干逐渐更成比例

●皮下脂肪形成,身体出现了一块块的小肌肉,双腿又蹬又蹦,胎动比原来强多了

●胎儿已接近成熟,即使到了母体外也可以生存;头部慢慢向子宫下方移动,做出生的准备

●到30周时,可见脑电波活动,说明意识活动开始萌芽

●听觉系统在这个时候发育完成

–能听到声音了,对不同的汽车喇叭声能作出反应;也可分辨自己的母亲与其他人的声音

–通过分辨吮吸(discriminative sucking)的方法,可以看到出生不到三天的新生儿,听到母亲的声音时,会更快地吮吸橡皮奶头,比听到陌生女人声音时,吮吸的次数会多出25%。显然,孩子可以分辨母亲与陌生女人的声音,能认出自己母亲的声音,并对吮吸产生兴趣

●妊娠第九个月(33-36周),胎儿身长45~47厘米,体重1900~3100克,双顶间径8厘米左右

●胎儿的体内的各个器官都发育成熟,皮下脂肪丰满,身体变成圆型,皮肤有光泽,并覆盖了一层保护性的物质,称为羊水膜。手指和脚趾末端已长出了指甲,头发浓密

●大脑中某些部分虽然还没

成熟,但已相当发达

●对于外部刺激,不仅用整

个身体动作,而且能用面部表情作出反应,有喜欢或讨厌的表情变化

●现在,胎儿已做好出生的准备了,但因其活动量较大,胎位可能发生变化

●妊娠第十个月(37-40周),胎儿身长48~52厘米,体重2600~3800克,双顶间径9.5厘米左右

●皮肤红嫩,皮下脂肪丰满,肌肉有力,指甲过指端,乳头乳晕清晰,足跖纹较多,超过足底掌前1/3,各内脏器官发育成熟

第四节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

一、生物医学因素

●遗传与变异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不同”

●孟得尔(Gregor Mendel ,1822-1884)遗传定律

–显性的(dominant)特征

–隐性的(recessive)特征

–现在已知有2,000多种疾病,是以孟得尔定律遗传的;人群中大约有1%受到一种孟得尔定律疾病的困扰

●“世界上从未出现过两个性状完全一样的个体”,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因基因密码的破译,便上升到科学的高度,而合乎逻辑地解释为生命遗传中的变异

●生命不仅是一个遗传、复制的重复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基因突变

–突变(mutation)是生物体基因型在复制过程中的突然变化,遗传物质可能在性质上和数量上发生变更或重排,形成稍有不同的基因,从而引起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改变

–假如胚细胞发生突变,就成为个体遗传密码的一部分,并一代代地传下去,生命遗传中的变异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越迟,个体表现变异的部分就越少

●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但自然状态下,一种生物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高等动物的发生率大约是1/ 100,000—100,000,000生殖细胞)

●基因突变是随机的,生物体发育的任何时期(细胞分裂时出现差错,受精时精子或卵子的染色体不正常[1/200新生儿])和任何细胞都可能出现

●基因突变是偶发的,或者由外部因素(辐射,病毒,或药物)所引起

●基因突变造成的结果

–成为自然进化过程的一部分,形成某种有利因素,给生物带来好处,使变异了的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成活的可能性加大

–可能破坏一个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环境条件已取得的高度协调,使个体容易患上各种疾病;造成个体不适应生存环境而死亡;威胁到整个物种的生存,甚至绝种

–对个体发展与健康不构成严重威胁

●基因突变的价值远不止于解释生物世代遗传性状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研究基因突变的诱因对于改造生命,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3.1 复习笔记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1.主要功能 (1)描述 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发展心理研究最基本的目的。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正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现状是必要的。 (2)解释 解释是对发展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做出说明。描述是解决“是什么”,解释是说明“为什么”。 (3)预测 预测是根据研究建立的某一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以后的发展变化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做出推断。 (4)控制 控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目标。控制是指根据科学理论操纵研究对象某些变量的决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使研究对象产生理论预期的改变或发展。 2.四种功能的关系 这四个功能是层次递进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合理解释变量间关系的基础,只有合理的

解释才能产生准确的预测,根据正确的解释和预测才能进行有效而符合预期目的的控制。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发展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其研究具有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年龄是一个特殊的自变量 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年龄通常被视为一个特殊的自变量(即独立变量),但它是一个不可以进行人为操纵的变量,因而只有通过相关方法加以改变、操作。正由于此,发展研究在得出结论时,不能将因变量的变化完全归于年龄。即使对年龄变量本身,也要作全面分析。因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年龄变量有历法年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被试自己或他人知觉的年龄等多种变量。 2.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大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的研究对象的年龄跨度很大,从新生儿到老年,都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由于年龄的差距,在研究方法学上和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不同方法的年龄适应性。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坚持客观的标准,就是对每个被试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对每个数据和个案事实,都要实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版 (考研必备,一起分享)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考研必备,一起分享)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的部分。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人的一生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各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在不同阶段之间和各个阶段之内都不断地发展变化。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规律。本章内容是狭义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历程。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20世纪中期以前,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被称为儿童心理学。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也经过一个准备和形成的过程。’ 1.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 在中世纪时期儿童并未被作为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来对待,只被视为“小大人”。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以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基本教育观念,认为儿童教育中要以“儿童的天性”为依据,应遵循“自然的法则”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观念和思想直接推动了对儿童发展和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随后,福禄贝尔(P.Forebel)、达尔文等不仅继承了上述思想,还采用观察法、传记法等进行了实际研究,写出了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研究成果(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这些思想和研究都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普莱尔是德国的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他用观察法,跟踪研究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并于1882年发表了他的《儿童心理》一书。这是第一本较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3.儿童心理学的演变与发展 儿童心理学的问世和演变是与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的,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诞生之后,西方儿童心理学又经历着一个演变和发展的历程。 (1)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 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家有霍尔(G.S.Hdl)的问卷法、比内(A.Binet)的测验法、格塞尔(久Ce8eU)的发育常模、杜威(J.Dewey)的机能主义和儿童中心说以及施太伦(W.Sum)的人格主义等。他们的成就为儿童心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2)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 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变化以及教育的要求,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研究的成果和著作在量和质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相继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和学说,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派等,以及这些学派的演变都表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在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局面下不断增新、不断拓展着。随着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更广泛地探讨个体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将发展心理学提高到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水平。

[全]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考研真题详解 1不同年龄儿童认识能力的差异主要是由加工容量、加工策略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持此观点的学派是()。[统考2019年研] A.皮亚杰学派 B.新皮亚杰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A项,皮亚杰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以儿童心智发展为基础,进而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变化,创立了发生认识论。B项,新皮亚杰理论学派是对皮亚杰学派的修正和发展。皮亚杰之后的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应该通过将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如果能用信息加工理论来建立一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程序模式,就可以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设计出比较确切的模式。C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D项,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开创。弗洛伊德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

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与心理的应用。 2在孕期的个体发展中,致畸因素最容易造成潜在危害的时期是()。[统考2019年研] A.胚囊期 B.胎儿期 C.胚胎期 D.受精卵期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胚胎期是胎儿器官分化、生长的关键期。如果某一器官或生理系统在这一阶段没能形成,那么胎儿出生后将形成永久性的残疾。这一时期同时也是胎儿发育的最敏感期,放射性、药物、感染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是早产、流产。 3给6个月的婴儿反复呈现一个红色的气球开始时婴儿会一直盯着看,后来婴儿的注视时间减少。这时换一个黄色的气球呈现给婴儿,婴儿的注视时间又会增加。这一过程称为()。[统考2019年研] A.同化与顺应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 p18 -p19 +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普莱尔” -《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 -P4 2. 什么是“ 遗传与环境之争”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P12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 -P17 第二章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 内化P44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 -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 P49 02 名词 2. 序列研究 P51 01 名词 3. ABAB 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 P56 -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 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P50 3. 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 P5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 ①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 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

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 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部分: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1 1. 二因素理论 p10 2. 复演说 p18 - p19 + p187 3. 比率智商 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 普莱尔 ” -《儿童心理》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P2 - P4 2. 什么是 “ 遗传与环境之争 ” 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 P9 -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 P12 -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 P15 -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 P16 - P17 1. 格式 P23 2. 同化和顺应 P23 同化是 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 P26 4. 客体永存 P30 5. 守恒 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 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 P217 8. 观察学习 P43 9. 内化 P44 - P45 10. 最近发展区 P46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P27 -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 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 P44 -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P37 -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 P41 - P43 1. 髓鞘化 P70 2. 无条件定向发射 P71 3. 视崖实验 P88 4. 前语言思维 P92 02 年名 5. 依恋 P95 6. 陌生情景 P98 7. A 非 B 错误 P93 8. 抓握放射 P72 9. 双向性原则 P100 10. 婴儿的几种情绪表现?依恋、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 P95 1. 婴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遗传和环境因素在言语发展中的作用? P83 - 84 P85 举例 2. 什么是依恋?儿童的依恋是怎么样发展起来的? 01 年论述 P96 - 98 儿童的依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02 年论述 pp 3. 简述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顺序? 01 年简 78 4. 什么是双向性原则?这在心理发展中有何意义? P100 5. 什么是气质?婴儿的气质有几种基本类型?气质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P100 - P101 6. 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P81 1. 第二信号系统 P105 2. 模仿性游戏 P108 3. 单词句 P110 4. 直觉性行动思维 P117 5. 前幼儿期儿童的三个特征 A 得独立行走的能力 B 开始正式获得本民族语言 C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 1. 第二信号系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P105 - P106 2. 儿童游戏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前幼儿期儿童游戏的特点是什么? P108 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从中反映出何种心理发展规律? 01 年简答 P132 - P133 3. 前幼儿期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P116 4. 前幼儿期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 简要说明言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01 简答 P112 5. 试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P122 - P123 6. 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综合所有的阶段回答 1. 平行游戏 P133 2. 积极词汇 P139 3. 消极词汇 P139 4. 自我中心言语 P141 5. 内部言语 P140 01 、 02 名 6. LAD P146 7. 他律道德 02 年名词 P161

林崇德版发展心理学笔记(免分分享)

发展心理学要点笔记林崇德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p18 -p19 +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 -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 -P11 02 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 两个观点说一下,P12 -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 -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 -P17

第二章
1. 格式P23
2. 同化和顺应P23 同化是01 年名词
3. 平衡过程P26
4. 客体永存P30
5. 守恒P32 02 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P40 01 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P43
9. 内化P44 -P45
10. 最近发展区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 -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 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 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 -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 -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 -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P49 02 名词
2. 序列研究P51 01 名词
3. ABAB 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P56 -P5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8.1 复习笔记 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青少年期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 11、12岁到14、15岁称为青春期、少年期,个体正处于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青春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较生理发育速度来说相对平稳,因此青春期个体的身心发展出现种种特殊矛盾,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14、15岁到17、18岁也可称为青年早期,个体正处于高中阶段。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青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发育上已达到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 1.身体外形的变化 青春期的少年身体发育很快,身高、体重及面部等变化使他们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 (1)身高的增长 青春期的个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身高的迅速增长。人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期,第一次在1岁左右;第二次出现于青春期。

青少年身高增长速度和时间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男女生之间,也存在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同班级中的同龄人之间。 (2)体重的增长 体重的增长反映出身体内脏的增大、肌肉的发达以及骨骼的增长和变粗,也反映出营养及健康情况等,所以体重也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男孩在12~14岁这段时间,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5.0千克,13岁是增长高峰,15岁以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女孩在11~13岁时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4.5千克,11~12岁是增长高峰,13岁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 (3)第二性征的出现 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是青少年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开始从童年的中性状态进入到两性分化的状态。具体表现为: ①在男性身上 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胡须、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了腋毛、阴毛等。 ②在女性身上 第二性征则表现为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皮下脂肪较多、臀部变大、体态丰满、出现了腋毛和阴毛等。 (4)头面部的变化 在青少年期,童年期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顶部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较为单薄的嘴唇开始丰满。个体身体其他部分骨骼迅速增长,头部骨骼的增长速度却显著减慢,童年期头大身小的特征逐渐被头身比例协调所取代。

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p18-p19+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P11 02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两个观点说一下,P12-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P17 第二章 1. 格式P23 2. 同化和顺应P23 同化是01年名词 3. 平衡过程P26 4. 客体永存P30 5. 守恒P32 02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P40 01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P43 9. 内化P44-P45 10. 最近发展区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年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P49 02名词 2. 序列研究P51 01名词 3. ABAB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P56-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50 3. 双生子研究的优缺点P54 4. 说明试验法和相关法的异同P56-P58 5. 介绍几种主要的智力测验?P56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第7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本章重点】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及其作用; 2.学习障碍的特点、症状、原因; 3.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 4.儿童概念的发展; 5.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6.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7.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8.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9.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10.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7.1复习笔记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 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被称之为前青春发育期。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及其作用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的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的广义学习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1.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或认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学习有下列几个基本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越过直接经验,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的特殊本质。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与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受教师教授活动的制约。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要学会学习,就有学习策略的问题。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学习策略受制于学生本人,它干预学习环节,提高认识技能,调控学习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主体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②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学习策略是造成其学习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教材,其主要任务是从生命全程的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从而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辩证发展观。 在结构上,本书首先论述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历史、主要理论、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然后分别阐述了胎儿、婴儿、幼儿、小学儿童、青少年、成年早期个体、成年中期个体、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在内容上,本书既反映了世界当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新趋势,又反映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编辑推荐: 心理发展贯穿于生命全程,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的统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另一方面又是有阶段性的。应该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起来,将相对主义的开放和理想化的终点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既科学地解释生命全程的心理持续发展趋势,又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 作者简介: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担任26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及20余种社会兼职。主要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在国际理论心理学杂志Thery&Psychology上发表的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inking一文,跻身该杂志自创刊至2006年17年来所有600余篇论文“被阅读次数最多的50篇文章”排行榜中,位居第六位。教育理念是“创造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曾先后获得“全国劳模”、“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是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表彰的5位“师德模范教师”之一,也是2006年教师节期间教育部表彰的10位优秀教师之一。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章节题库(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发展心理学研究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即()。 A.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 B.生理机制和心理现象 C.思维发展和言语发展 D.个体认知过程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答案】D 【解析】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具体来说,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包括两个主要部分:①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②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 2.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B.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C.从动物到人的心理变化 D.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变化 【答案】A 【解析】从广义上来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科学。C项,种

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A项,个体发展心理学则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BD两项,单研究认知发展特点或仅涉及从幼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变化都不能够全面地说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 3.狭义发展心理学是指()。 A.儿童发展心理学 B.学前心理学 C.比较心理学 D.个体发展心理学 【答案】D 【解析】人的个体发展离不开种系的发展。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4.最先具有完整的毕生发展观的心理学家是()。 A.荣格 B.霍尔 C.普莱尔 D.埃里克森 【答案】A 【解析】A项,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他的发展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提出前半生和后半生分期的观点;②重视中年危机;③论述了老年心理,特别是临终前心理。B项,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1)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 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 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5)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1)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2)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3)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4)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7)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 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与环境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 伊德} (2)内因与外因 {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3)连续性与阶段性 {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水印1 (4)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 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章节题库(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第8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这属于()。 A.自我同一性扩散 B.自我同一性缺乏 C.消极自我同一性 D.自我同一性过剩 【答案】D 【解析】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问题有:①自我同一性扩散,又称角色混乱,指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难以忍受这一过程的孤独状态,从而让别人去把握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时间,因此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②自我同一性缺乏,埃里克森称之为拒偿,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③自我同一性过剩,埃里克森称为“狂热主义”,指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④消极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危险角色。 2.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分析思维材料并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属于()。

A.思维的全面性 B.思维的批判性 C.思维的片面性 D.思维的创造性 【答案】B 【解析】少年期进入一个喜欢怀疑、辩论的时期,不再轻信成人,如教师、家长及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是经常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不但能够开始批判地对待别人和书本上的意见,而且开始能够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开始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属于思维的批判性品质。 3.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D 【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正处于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12岁及以上)。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诸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及因素分析等逻辑课题。 4.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是()。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doc

发展心理学_____林崇德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1)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5)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 (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 (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1)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2)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3)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4)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7)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与环境{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 (2)内因与外因{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3)连续性与阶段性{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4)相互作用论{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 ①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②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a.人的心理过程 第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第二,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第三,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b.人格

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方面会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个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心理活动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①人的行为受到心理活动的支配和调节。外部行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心理过程和人格对行为有很大影响。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 发展,一般泛指某种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人的发展指的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本章重点】 1.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种系心理发展的过程; 3.人类心理的特点;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5.科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6.发展心理学中国化的层次和途径; 7.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8.发展心理学研究理论的进展。 1.1复习笔记 一、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 (1)心理活动与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活动,或称心理,是指人在实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必然产生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

①人的心理过程 a.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b.情感过程: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体验。 c.意志过程:根据既定目的,克服困难,做出努力,并通过行为去处理和变革客观的现实。 ②人格 人格是指对待某个事件,不同的人所表现出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和价值观等的差异的总和。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有关。 (2)心理科学的特殊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它不具形体,不能直接观察得到。因此,心理科学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间接性。心理科学的间接性决定心理学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进行心理学研究时,首先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的外表行为活动上。心理活动来源于现实和实践活动,又通过外部行为活动,主要是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 ②人是有意识的高等动物,人的心理非常复杂,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因此根据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分析某种心理活动时,必须非常谨慎。 ③人心理的复杂性、外部行为的多变性,并不意味着无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通过较长的时间、全面系统地观察或借助于仪器分析,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有所了解。 2.发展心理学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种系心理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部分:

【2017年整理】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期末复习要点

【2017年整理】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期末复习要点心咨班笔记仅供参考一切以课本为主发展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 (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 (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四、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 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与环境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 内因与外因 {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连续性与阶段性 {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

《发展心理学》复习重点(林崇德版)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1)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2)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5)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 (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 (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1)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2)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3)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4)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7)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与环境{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 (2)内因与外因{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3)连续性与阶段性{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4)相互作用论{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