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__记忆与学习

心理学__记忆与学习

心理学__记忆与学习
心理学__记忆与学习

心理学

记忆与学习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一)编码:对信息采取多种方式编码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需要注意的参与。

(二)保持(储存):心理学研究记忆主要关心的就是影响记忆储存的因素,以便与遗忘做斗争。

(三)提取:包括:1、回忆:根据自己的记忆进行复述。2、再认选出已给出的。用再学习证明记忆痕记不会完全消失。

三、记忆类型:我们日常从事的大多数活动中,语义记忆、情景记忆和程序记忆都要参加。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和语意记忆;

1、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可以用言语表达。

2、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

3、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4、语意记忆: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空气污染对生态环境有影响吗”

第二节记忆系统

一、感觉记忆(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1、概念: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2、特征:

3、区别:

二、短时记忆(工作记忆):1、概念:。2、特征: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只保持20~30秒,复述,继续保存。短时记忆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短时记忆扮演意识的角色。(2)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3)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着暂寄存器的作用。(4)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

(一)编码的形式: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短时记忆的信息代码具有听觉的性质。听觉编码占主导地位。打字错打成发音相似的字,与短时记忆的语音代码特点密切相关。

(二)储存的容量:容量有限,平均为7。乔治·米勒:七加减二(5—9)个组块。

(三)储存的持久性: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得不到复述,就会很快消失。复述是保存信息的必要条件。1、保持性复述:是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2、精细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三、长时记忆:

1、概念: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的记忆。长时记忆是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2、特点:

(一)编码形式:1、语义代码:长时记忆中语义记忆占主导地位。2、视觉代码。有人有很强的遗觉像或照片式记忆。

(二)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容量大,时间长。1、语义网络。2、扩散激活。3、图式:通过归类、逻辑和扩散几种组织方式,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图式是一种心理网络结构。

第三节遗忘(学习或经历过的大多数东西记不清了)

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了研究。他创造了无意义音节,利用节拍器有节奏控制朗读速度,再努力地回忆。为了测量遗忘,设计了节省法(再学习法)。根据节省法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节省量随着初学与再学时间间隔的加长而减少,即遗忘的数量逐渐增多。一个明显的结果是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个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

两个重要发现:一个是描述遗忘过程的遗忘曲线;另一个是提示了在长时记忆中的保存能够持续多长时间。

二、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遗忘的原因:消退和干扰

1、消退: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分为前摄干扰和后摄干扰。

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

(一)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经常是以语义方式组织的,因此,与信息紧密联系的线索往往更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二)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1、情境依存性记忆:环境上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2、状态依存性记忆:学习时的内在心理状态也会被编入长时记忆,作为一种提妈线索。(三)情绪的作用:个人情绪状态和学习内容的匹配也影响记忆。情绪上的共鸣促进了与情绪有关的信息的加工。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强度取决于情绪类型、强度和要记的信息内容

三、有意遗忘的作用:属于人们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心理心防卫机制。

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地点法;2、韵律法;3、记笔记:在记笔记时,思考远比书写更为重要。记笔记的最好方法是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差点和例证。

第四节学习

广义讲学习是由经验产生的在行为或知识方面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改变,是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一、学习的定义

各学派的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心理学:学习是一个行为改变的过程,是建立某种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2、认知心理学:个体头脑内部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3、近代社会学习理论:注重观察学习。4、人本主义心理学:个体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

对学习进行界定时把握两点:1、学习首先是一种适应活动。2、学习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学习的过程:产生注意、激活原知识、找内存联系、与原信息相联系、储存新知识;

三、学习的分类

(一)依学习方式:1、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学习内容定论或确定,传授,无需独立发现;学习材料内化和组织,必要时再现或加以利用。2、发现学习: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缺传授。3、意义学习:原有经验进行新学习,理解新的信息。4、机械学习:缺先前经验,死记硬背。

1、接受学习可以是机械的(死记),也可以是有意义的(理解的接受)。发现学习也存在着意义和机械的区分,动物盲目经验属于机械的发现学习;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2、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并不截然对立。

(二)依学习内容:1、知识学习:知识的学习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解决的是认识问题。2、技能学习:通过学习形成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种。心智技能指内在的心智活动方式,学习策略,解题思路。操作技能指外在的操作活动方式。技能学习包括认识问题,还包括实际执行问题。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3、社会规范的学习:即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即包括对社会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括执行及情感体验等问题。人类独有。熟悉学习与记忆的关系:一、首先产生注意;通过注意来选择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忽视其他无关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原有知识。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包含的各种内在的联系,并与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联系。最后,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在特定的条件下,学习者激活、提取有关信息,通过外在的反应作用于环境。二、简言之,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系统,或者产生外在的反应。

四、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一)复习策略

1、复习时间:第一次复习,学习后的5-10分钟。第二次是在当天晚些时候或第二天。第三次,一周后。第四次,一个月后。第五次,半年后。将连续的集中复习时间加以分散,分成几个小的单元时间,中间短暂休息。

2、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

3、复习的方法: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二)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1、群集(即归类);

2、摘录;

3、划线;

4、列提纲;

5、做笔记。

此文取自百度文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