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复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复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复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冯波

1 试验目的

在肉鸡日粮中添加复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评价其对肉鸡生产性能及效益的影响。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材料

试验动物为为快大型白羽肉鸡科宝500,试验分组如下:

对照组B1组鸡数12900只;B2组鸡数12900只

试验组A1组鸡数12800只;A2组鸡数12800只

试验材料:金生素100

2.2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地点:大连某国家级龙头企业自养厂

试验时间:2013年3月21日至4月30日总计41天,3月21日进雏2.3 试验设计

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

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复合微生态制剂,全程使用。

添加量为每吨基础日粮添加100g。饲养方式,试验组、对照组免疫程序等相同。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1 存栏数、死亡数、淘汰数、总采食、饮水量,每日记录

2.4.2 于15日龄、21日龄、28日龄、42日龄分别称重一次。每次每栋分6点,每点随机抽取20只鸡称体重,每栋舍抽取120只鸡,分别记录。

2.4.3 记录称重期总重量及个体平均重量

2.4.4 记录出栏数量

2.4.5 记录每天上料量及出栏总耗料量

2.4.6 记录每天死亡数、淘汰数

2.4.7 记录免疫程序、及疫苗生产厂家、批号

2.4.8 记录用药情况,每栋舍用药数量、单价、厂家等

2.4.9 记录每栋舍鸡群健康情况,粪便情况

主要的计算公式如下:

死淘率(%)=死淘鸡只数(只)/入舍鸡只数(只)×100

成活率(%)=出栏鸡只数/入舍鸡只数

采食量(kg/只)=饲料消耗量(kg)/出栏数(只)

料肉比=采食量(kg )/出栏重(kg )

鸡雏费用(元/只)=购入单价(元/只)/(100-死亡率)×100

饲料费用(元/只)=饲料用量(kg )×饲料单价(元/kg )/出栏数(只) 用药费用(元/只)=用药总费用(元)/出栏数(只)

售鸡毛收入=毛鸡价格×毛鸡重量-饲料价格×饲料量-防治费用(药费+防疫) 3 结果与分析

3.1复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肉鸡死淘率的影响

表1复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肉鸡死淘率的影响

死淘率(%)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试验组

试验A1 0.89 0.78 0.58 0.81 试验A2 1.32 1.68 1.41 0.83 平均值 1.105 1.23 0.995 0.82 对照组

对照B1 0.18 0.38 0.33 0.24 对照B2 0.79 0.61 0.85 0.61 平均值

0.485

0.495 0.59

0.425

图1复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肉鸡死淘率的影响

0.20.40.60.811.2

1.41.61.8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不同周龄

死淘率

试验A1试验A2对照B1对照B2

图2复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肉鸡死淘率的影响平均值

0.20.40.60.81

1.21

2

3

4

周龄

死淘率

对照组试验组

表1表示复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肉鸡死淘率的影响,由表中数据可知,试验A2组肉鸡死淘率在整体的试验过程中均为最高,试验A1组在第四周时,死淘率下降明显,然而到第五周时,死淘率又增加,高于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在第2周到第5周的试验过程中,试验组的肉鸡死淘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不利于降低肉鸡死淘率。

3.2 复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肉鸡料肉比的影响

表2复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肉鸡料肉比的影响

料肉比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试验组 试验A1

1.27 1.4 1.4 1.58 试验A2

1.31 1.36 1.42 1.59 平均值 1.29 1.38 1.41 1.585 对照组 对照B1

1.27 1.44 1.2 1.49 对照B2

1.37 1.44 1.46 1.6 平均值

1.32

1.44 1.33 1.545

图3复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肉鸡料肉比的影响

1

1.11.21.31.41.5

1.61.7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不同周龄

料肉比

试验A1

试验A2对照B1对照B2

图4复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肉鸡料肉比的影响平均值

0.20.40.60.81

1.21.41

2

3

4

不同周龄

料肉比

对照组试验组

图、表数据显示,添加复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后,在前三周试验组肉鸡料肉比低于对照组,从第四周开始,肉鸡料肉比上升,高于对照组。表明金生素100在饲喂前三周能够降低肉鸡料肉比,从第四周开始其料肉比增加,高于对照。

4 结论

本阶段试验数据未能显示出饲喂复合微生态饲料添加剂对肉鸡的生产性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饲料添加剂维生素的正确使用

饲料添加剂维生素的正确 使用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必不可缺少的一种微量营养物质。除少量几种维生素在体内可以少量合成外,绝大多数维生素必须从饲料中摄取,同时也根据不同种动物和同种动物的生长、生产阶段的不同的维生素需要量也不同,因此应根据以上条件设计维生素的添加量,以满足不同动物的生产、生长、繁殖、维持的维生素需要量。 那么饲料添加剂维生素该怎么正确使用呢?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确定维生素的正确添加量 1、查饲养标准 应该根据畜禽健康状况、生产水平、饲料组成、环境温度、饲养方式及加工工艺等具体情况,参考科技工作者及畜禽育种公司等的推荐量,灵活调整,从而制定出适宜的维生素添加水平。 2、保证维生素有一个安全的富裕量 根据我国当前畜牧业生产水平和配方饲料中的能量浓度及蛋白水平,应该在我国畜禽饲养标准及美国NRC饲养标准水平基础上超量添加(超量约25~50%),可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要注意维生素的理化特性,防止配伍禁忌。如各种维生素对光、热、空气、水分、pH等因素的反应不一,配料时必须予以综合考虑。氯化胆碱因有极强的碱性和吸湿性,对维生素生理效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液态氯化胆碱对维生素A、维生素K3、维生素B6等有较强的破坏作用,必须单独添加。VC有强还原性,水溶液呈酸性,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及叶酸等极易与之相互作用而分解失效。另外,泛酸钙与烟酸,泛酸钙与维生素C,有

机酸防霉剂及抗球虫药物与维生素B2等之间也都存在一定的相互拮抗作用。因此,为增加多种维生素稳定性,即使某些原料中已经添加抗氧化剂,在维生素预混料中可再加入抗氧化剂(如乙氧喹、丁羟基甲苯等)。须注意:最终日粮中各种来源的氧化剂总量不得超过限量,如乙氧喹含量每千克饲料中应小于150毫克。 二、使用维生素应注意的事项 1、掌握需要量和实际供给量之间关系 遵循饲养标准规定使用维生素添加剂,应注意区分开需要量和供给量之间的差别。实际表明,维生素的供给量一般是需求量的一倍。实际饲养中要想弄清楚确切的维生素需要量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特别是许多种维生素的缺乏症多混淆在一起不易判明,有时次要症状掩盖了特征性的症状。有时类似的症状也会同时出现。因此畜、禽维生素需要量的建议标准应该视为一种参考数值,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在推荐量的基础上增加25~50%的维生素。 2、控制维生素添加剂的保存环境和生产日期 维生素有自己的稳定性,实践证明,任何一种维生素添加剂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效价会逐渐降低。保管不当时,如阳光直射、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与其它物质制成合剂等因素,均会导致维生素效价受到一定影响。一般维生素添加剂的贮存,要求容器密封,避光,防湿,温度20℃以下,短期内用完。因此维生素添加剂应尽量购买出厂日期短,包装符合要求的产品。一次购买不要太多,现购现用,以防积压浪费,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南京农业大学 土壤微生物与生态 习题 重点 答案 刘满强 教授

土壤生物与生态学复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土壤生态学/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学的概念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的相互作用及功能过程的学科。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调控规律的 学科。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徐琪,1990)。 土壤生态学土壤生物之间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土壤生物学相对于土壤物理和 土壤化学,以生物个体本身为研究重点的学科. 土壤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包括土壤内的微生 物过程、土壤酶及土壤内有机质形成和周转的研究. 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微生物及其生 态过程的传统学科.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生境包括土壤、植物、动物、淡水 和海洋及沉积物,它包含了部分土壤生物学和土壤生态学的内容.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①土壤生物与非生物组成份的数量、构成及时空分布;②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土壤 环境的关系;③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④土壤生物多样性、生物相互作 用与生态功能的关系;⑤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⑥土壤生态系 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和维持;⑦土壤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⑧土壤生 态工程及各种应用研究⑨结合和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研究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主要发表在哪些中英文专业杂志上(各举例3个) 土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主要发表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生物多样性、 生态学杂志、其它土壤及微生物、植物和环境类的杂志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Microbial Ecology、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Plant and soil、Pedobiologia、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Biogeochemistry、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The ISME Journal和Ecology Letters、 E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Ecological Appli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Functional Ec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 等刊物上。 我国进行土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浙江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第二章土壤生物的生境 土壤结构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砂粒 sand – mm),粉粒silt – mm),黏粒clay(< mm) 的相对比例。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 大类。土壤质地主要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是较为稳定的自然属性。土壤质地与土 壤持水性能、阳离子交换量,植物和生物养分的短期库有关;因此土壤质地的重要性在于 它(黏土矿物的类型和数量)决定了土壤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质地的测定实际上就是颗 粒组成的测定。土壤结构是不同大小的颗粒结合或团聚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土块或土团。 稳定(力稳、水稳)团聚体的形成需要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子的相互作用。土壤结构的 稳定性常用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来反映。一般将直径大于的团聚体视为大团聚体。土壤结 构主要不仅受到成土母质的影响,而且也是人类可以调控的属性。土壤结构很早就被认为是 高肥力和高生物活性土壤的标志。良好的土壤结构能够促进水气流通、利于土壤生物的迁移, 从而增加营养交互的机会;当然,也利于根系的生长。土壤结构受到土壤生态学家的强烈 关注,其重要性不仅决定了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分布和保持能力,而且其创造的孔隙分布也 决定了土壤生物能否获得栖息空间。土壤团聚体的传统测定方法

饲料中微量元素添加剂的发展历程

微量元素添加剂的发展历程 摘要:文章描述了微量元素添加剂的发展历程,并且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 微量元素无机盐 多年来,饲料中微量元素营养都是由传统无机盐来提供,如硫酸铜、硫酸锌等,通常称为第一代微量元素添加剂。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展开,传统无机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例如存在稳定性差,受体内pH值、无机离子、有机大分子等的拮抗影响,消化吸收率低,对动物胃肠刺激性大,而且对饲料中的维生素的活性造成破坏等缺点。自1955 年Braude等首次发现在饲料中添加猪正常需求量10倍的铜可以明显提高其生产性能之后,大量试验表明,高剂量微量元素特别是高铜、高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表现抗病促生长的效果,可使养猪效益提高,因此被部分饲料厂和养殖场采用。但高剂量微量元素在畜禽体内的残留,降低畜产品品质,影响肉食品安全;大量未被吸收部分对环境造成巨大危害。随之引发的畜产品品质问题及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目前,凡特施特生产出来的健乐保系列无机微量元素和传统微量元素相比,有吸收性好,利用率高等特点。 2 微量元素简单有机酸盐

针对微量元素无机盐存在的这些问题,研究者开发出第二代微量元素添加剂,即微量元素简单的有机酸盐,如富马酸亚铁,柠檬酸锌等,微量元素无机盐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第二代微量元素添加剂依然存在一系列缺点,Veum等(1965)在泌乳母猪饲粮中添加1 984 mg/kg富马酸亚铁,结果却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母乳中铁的含量没有变化,仔猪日增重也没有显著变化。另外,第二代微量元素添加剂与部分营养物质仍会发生拮抗作用,生物学利用率较低。因此效果不是很显著。安全、稳定、高效、环保的新型微量元素添加剂产品的研究与选用已成为行业日益关注的焦点。 3微量元素小肽螯合物 现代科学认为,由2个或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能完整地通过肠黏膜细胞进入体循环,吸收具有转运速度快、耗能低、载体不易饱和,与游离氨基酸的吸收无竞争等优点,且各种肽之间转运无竞争性与抑制性。动物组织可以直接利用小肽中的氨基酸合成组织蛋白。微量元素小肽螯合物便是借助小肽的吸收转换通道被吸收利用,能够促进微量元素的吸收,更有利于微量元素生物学效价的提高,是更优于氨基酸微量金属螯合物的添加剂产品,是公认的微量元素饲料添加剂未来发展重要趋势之一。 结语 凡特施特致力于研究开发优良的无机微量元素,这不仅可以提高机体利用率,还可以降低饲料成本,是养殖户和饲料厂的较好选择。

AA+商品肉鸡生产性能标准

AA+商品肉鸡生产性能标准 日龄温度湿度光照体重日增重克/只日累计料 量 次/日备注 13560-65245110108 23560-6524621114248 33460-6524761418428 43460-6523951922648 53360-65231152026908 63360-652313924291198 73360-652316526301498 83255-602319328321816 93155-602322532362176 103155-602325833402576 113055-602329436453026 123055-602333238513536 132955-602337341564096 142955-602341643614706 152855-602346246675374 162855-602351048726094 172855-602356050776864 182755-602361252827684 192755-602366654878554 202755-602372256919464 212655-6023779579610424 222655-60238396010211444 232655-60239006110512494 242655-60239636311013594 252555-602310276411314724 262555-602310936611715894 272555-602311606712117104 282555-602312286812719384 292555-602313976912519624 302555-602313677013320954 312555-602314387113722324 322555-602315107214023724 332555-602315837314425164 342555-602316577415026664 352555-602317317415028164 362455-602318057415829744 372455-602318807515931334 382455-602319547516532984 392455-602320297516734654 402455-602321047517436394

Q_JZHJ 028-2019混合型饲料添加剂 维生素C

Q/JZHJ 江西珍好佳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JZHJ028—2019混合型饲料添加剂维生素C 2019-12-21发布2019-12-31实施

前 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编写。本标准由江西珍好佳科技有限公司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宴晓珍

混合型饲料添加剂维生素C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混合型饲料添加剂维生素C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包装、运输与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饲料添加剂维生素C产品加沸石粉、玉米淀粉或无水葡萄糖等载体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混合型饲料添加剂维生素C产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917.1饲料粉碎粒度测定两层筛筛分法 GB/T6435饲料中水分的测定 GB/T7303饲料添加剂维生素C(L-抗坏血酸) GB10648饲料标签 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 GB/T13080饲料中铅的测定 GB/T13079饲料中总砷的测定 GB/T14699.1饲料采样 GB/T18823饲料检测结果判定的允许误差 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农业部公告第168号(2001)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 农业部公告第176号(2002)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 农业部公告第193号(2002)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 农业部公告第806号(2007)投入品等物质使用规定 农业部公告第1218号(2009)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的规定 农业部公告第1519号(2010)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物质名单 农业部公告第1773号(2012)《饲料原料目录》修订公告 农业部公告第2038号(2013)添加剂品种目录 农业部公告第2045号(2013)饲料饲料原料目录 农业部公告第2625号(2018)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 3要求 3.1感官指标 粉状,色泽一致,无变质、结块及异味、异嗅。 3.2水分

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研究进展

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研究进展 微生态饲料添加剂是根据微生态理论研制的含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活菌制剂,通过维持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而发挥作用。具有防治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增加体重等多种功能,且无污染,无残留,不产生抗药性。 目前用于微生态饲料添加剂的微生物主要有: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光合细菌等几大类,美国FDA(1989年)规定允许饲喂的微生物有40余种,其中30种是乳酸菌。我国1994年农业部批准使用的微生物品种有: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乳链球菌等。微生态添加剂按菌种组成可分为单一制剂和复合制剂。 1 微生态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1.1 改善肠道环境 研究表明,动物自身及许多致病菌都会产生各种有毒物质,如胺、氨、细菌毒素、氧自由基等,有些有益菌可以阻止毒性胺和氨的合成,中和细菌毒素,一些好氧菌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帮助消除氧自由基。乳酸菌能够产生有机酸和抗菌物质,降低肠道内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有利于宿主生长发育和维持健康。 1.2 产生有益物质 益生菌在体内产生各种消化酶,合成B族维生素、维生素K。同时益生素能促使动物体增加对钙、镁等矿物元素的吸收。 1.3 维持肠道生态平衡

产品名称:生物排气袋 专业生产微生物包装排气袋, 生物排气袋专门应用于微生物、菌种产品的包装,本包装袋与传统包装袋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完美解决微生物包装中菌种排气导致的包装袋涨袋、进而导致包 装破裂的问题,应用本包装袋可以解决发酵生产、菌种包装过程中气体控制的难题,同时也保证了微生态包装的长期储运。 2. 通过包装袋中单向排气装置确保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中产生的气体 不断排出袋外,保持袋内气体压强的相对稳定,保证了微生物的活性。 3. 本包装袋综合厌氧发酵和好氧发酵的优点用于解决一些菌群难以 共处的难题,包装袋独有厌氧控制很好的应用于固态厌氧发酵。 4. 通过本包装袋可以解决发酵散热、杂菌污染等普通包装袋难以解 决的难题,广泛应用于无抗发酵饲料、发酵饲料、生物饲料、em 菌发酵的包装。 力于印刷、包装、复合材料于一体的生产设计企业,为客户提供各种软包装及复合包装袋的印刷及制袋,为降低客户印刷包装品的成本而努力,欢迎新老客户前来联系。 公司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bd14550707.html,

土壤微生物学期末总结终极版-------------程林教材

名词解释 1、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土壤中的 物质和能量转化、土壤肥力、植物生长等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2.原生质体:是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的细胞,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3.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抗性,这种休眠体即称芽孢(spore)或孢子。 4. 伴孢晶体:在形成芽孢的同时,在芽孢旁形成的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 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如苏云金芽孢杆菌 5.荚膜: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由细胞内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厚度>200nm的透明、粘液状的物质,使细菌与外界环境有明显的边缘,称~。如巨大芽孢杆菌。 6.微荚膜:某些细菌生活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由细胞内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厚度< 200nm, 光学显微镜不能看见,但可采用血清学方法证明其存在,易被胰蛋白质酶消化7.粘液层:有些细菌分泌多糖粘性物质,疏松地附着在细胞壁的表面,可向四周扩散并且 容易消失,与外界环境没有明显的边缘,这个结构称为~ 。 8.菌胶团:多个菌体外面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连为一体,组成共同的荚膜,菌体包埋其 中,即成为菌胶团 9.鞭毛:运动性微生物细胞的表面,着生有一根或数根由细胞内伸出的细长、波曲、毛发 状的丝状体结构即为鞭毛(flagellum)。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0.菌落: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 11.菌苔:是指在固体培养基上由许多细菌或孢子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相互连成一片的大量菌落群体,称为菌苔。 12.病毒(virus):一种含有DNA或RNA的遗传因子,只在活细胞内进行复制、增殖,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严格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13.光能无机营养型:依靠体内的光合色素,利用光作为能源,以H2O和H2S作供氢体,CO2为碳源合成有机物,构成自身细胞物质的微生物称光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 14.化能无机营养型:以CO2作为唯一碳源物质,以S,H2S,H2,NH3,Fe等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量合成有机物质的微生物称化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硫细菌(硫化细菌和硫磺细菌)、15.化能异养型微生物:至少需提供一种大量有机物才能满足其正常要求的微生物,即其碳源必须是有机物,氢供体是有机物,能源则可以利用氧化有机物而获得。 16.氮源:凡可被用来构成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 17.生长因子:是一类对微生物正常生活所不可缺少而需要量又不大,但微生物自身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营养物质。 18.培养基:应科研或生产的需要,由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混合养料) 19.选择性培养基: 选择性培养基就是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其功能是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效率。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规范使用的研究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规范使用的研究 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素,是一种重要的肠道菌群调节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是指被添加在饲料中的益生素。 各国微生态学家在总结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益生素是含活菌和(或)死菌,包括其组分和产物的细菌制品,经口或经由其它粘膜途径投入,旨在改善粘膜表面微生物或酶的平衡,或者刺激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作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重大成果之一,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将导致畜禽、水产、种植业、环境保护和医学等领域的根本变革。国际上把它誉为“拯救地球的技术”。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作为一种“绿色”添加剂,对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防病治病,改善饲料适口性和转化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该技术的最大功绩在于,它可以逐渐替代农用化学物质,取代激素和抗生素,生产出绿色食品。用于畜禽水产养殖,可以预防畜禽、鱼虾疾病,净化水质,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胆固醇含量,消除粪恶臭,减少环境污染;用于种植业,可以改良土壤,改善植物品质,达到无污染、无公害、无残留;用于医药,可解除大量抗生素使用和滥用所造成的对人体严重的毒副作用。目前,世界各国对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开发,(包括菌种资源的调查、优良菌种的筛选和改造、作用机理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及在各种饲养动物生产上的应用研究)已成为热点。可以预见,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作为无公害的“绿色”饲料代饲用的抗生素,其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国内外对微生物菌种(菌株)的有关规定 菌种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功能和质量的基础,也是产品安全的首要保证,世界各国对此都有明确规定和严格管理。 1989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和美国饲料公定协会(AAFCO)公布了44种“可直接饲喂且通常认为是安全的微生物(GenerallyRecognizedasSafe,GRAS)”作为微生态制剂的出发菌株,主要有细菌(bacteria)、酵母(yeast)和真菌(fungi)。其中乳酸菌28种(包括乳酸杆菌11种、双歧杆菌6种、肠球菌属2种、链球菌5种、片球菌3种、明串珠菌1种)、芽孢杆菌5种、乳球菌1种、丙酸杆菌2种、拟杆菌4种、曲霉2种、酵母菌2种等。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eae)11种:短乳杆菌(L.Brevis)、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保加利亚乳杆菌(L.Bulgaricus)、干酪乳杆菌(L.Casei)、纤维二糖乳杆菌(L.Cellosus)、弯曲乳杆菌(L.Curvatus)、德氏乳杆菌(L.Delbruekii)、发酵乳杆菌(L. Fermentum)、罗特氏乳杆菌(L.Reuterii)、乳酸乳杆菌(https://www.doczj.com/doc/bd14550707.html,ctis)、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等。②双歧杆菌属(Bifi dobactirium)6种:青春双歧杆菌(B.adolescentis)、婴儿双歧杆菌(B.infantis)、动物双歧杆菌(B.animalis)、长双歧杆菌(B.longum)、嗜热双歧杆菌(B.thermophilum)、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③肠球菌属(Enterococcus)2种:粪肠球菌(E.faecalis)又称粪链球菌(S.faecium)、屎肠球菌(E.faecium)又称屎链球菌(S.faecium)。④链球菌属(Strep

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微生物与生态习题重点答案刘满强教授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土壤生态学/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态学的概念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的相互作用及功能过程的学科。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调控规律的 学科。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徐琪,1990)。 土壤生态学土壤生物之间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 土壤生物学相对于土壤物理和 土壤化学,以生物个体本身为研究重点的学科. 土壤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包括土壤内的微生 物过程、土壤酶及土壤内有机质形成和周转的研究. 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土壤微生物及其生 态过程的传统学科.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生境包括土壤、植物、动物、淡水 和海洋及沉积物,它包含了部分土壤生物学和土壤生态学的内容.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①土壤生物与非生物组成份的数量、构成及时空分布;②土壤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土壤 环境的关系;③土壤生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替;④土壤生物多样性、生物相互作 用与生态功能的关系;⑤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⑥土壤生态系 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和维持;⑦土壤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⑧土壤生 态工程及各种应用研究⑨结合和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研究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主要发表在哪些中英文专业杂志上(各举例3个)? 土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主要发表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生物多样性、 生态学杂志、其它土壤及微生物、植物和环境类的杂志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Microbial Ecology、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Plant and soil、Pedobiologia、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Biogeochemistry、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The ISME Journal和Ecology Letters、 E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Ecological Appli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Functional Ec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 等刊物上。 我国进行土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浙江大学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讨论与建议?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赵献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兽医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随着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大量运用,尤其是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广泛使用,在动物防病治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同时,也给畜牧生产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毒副作用。首先是抗生素在消灭致病菌的同时,也消灭了对动物机体有益的细菌,破坏了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导致幼畜禽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另外,长期使用抗生素使动物机体内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细菌,而这些细菌对人畜健康构成潜在危害。因此,利用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有目的地调节畜禽肠道微生物群落,使之既维持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又有利于动物生长和抗病力的增加。 1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概念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也称益生素或微生态制剂或直接饲喂微生物,是一种新型活菌制剂,它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运用动物优势或有益菌群,经过培养、干燥等工艺制成的活菌制剂。R. B.Parker(1978)提出益生素的定义是,“使肠道微生物达到平衡的有机体和物质”,还指出“物质”内含有抗生素的可能。Fuller(1989)明确提出益生素是“一种活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通过改善肠道内微生物的平衡而起作用”。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在人和动物的胃肠道菌群中,既存在对抵抗疾病和能量转化有益的细菌,也存在着致病和对能量转化不利的细菌。例如,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无菌小鸡的生长优于普通小鸡。这说明肠道中的菌群起着不利的作用;如果无菌小鸡接种一株可分解淀粉酶的乳杆菌,该单菌小鸡生长将优于无菌小鸡。这说明某些肠道菌群起着有益的作用。四川农业大学何明清教授通过对病、健畜禽肠道12种正常微生物定性、定量和定位测定,提出了幼龄畜禽下痢的原因是肠内菌群比例失调造成的。为此,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以其天然、无毒、无副作用、无残留,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的优点而在畜牧养殖业中越来越广泛的得到应用。 2 饲用微生物菌种 菌种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基础,优良的菌种是产品质量的保证。1989年美国FDA批准42种菌种是安全有效的微生物;黑曲霉(A s-p ergillus niger)、米曲霉(A sp ergillus ory z ae)、凝结牙孢杆菌(B acillus coagulans)、迟缓芽孢杆菌(Bacillus lentus)、地衣芽孢杆菌(B acillus lichenif ormis)、短小芽孢杆菌(B acillus P umilus)、枯草芽孢杆菌(Bacinus subtilis)、嗜淀粉拟杆菌(Bacterodes amy lop hilus)、多毛拟杆菌(B acteroides cap illosus)、栖瘤胃拟杆菌(B acteroid es ruminicola)、产琥珀酸拟杆菌(Bacteroides succinogenes)、青春双岐杆菌(Bif dobacter ium ad oleslertis)、动物双岐杆菌(B if idobacterium animadlis)、两歧双岐杆菌(B if f idobacter iumdif idum)、婴儿双岐杆菌(Bif idobacterium inf antis)、长双岐杆菌(Bif i-dobacter ium longum)、嗜热双岐杆菌(Bif i-dobacter ium thermop hilum)、嗜酸乳杆菌(L ac-tobacillus acid o p hilus)、短乳杆菌(L actobacillus brev is)、保加利亚乳杆菌(L actobacillus bulgar- ? 18 ?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2002(2) 收稿日期:2002-01-07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Microbial Ecology 绪论 1. 名词解释: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 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生物+非生物 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 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 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和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 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③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 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 ⑤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 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 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 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 5.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是什么? 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和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 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和联系。主要有三层含义: 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变化的过程; 物种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格局和数量的动态,反映了物种关系的状态,如寄生、捕食、共生等; 生物群落中物种组成、配置、营养结构变化,外来种和本地种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对物种增加和空缺的反应等。 8.简述物种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物种的增加和去除改变原有生态系统内的成员和数量;入侵物种通过资源利用改变生态过程;

调节肠道微生态的饲料添加剂

调节肠道微生态的饲料添加剂 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的饲料添加剂有寡糖、酸化剂、活菌制剂、微生物培养物、中草药等,这些添加剂可以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改变胃肠道微生物群组成,使有益或无害微生物占据种群优势,通过竞争抑制病原或有害微生物的增殖,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进而提高生产性能。 一、肠道微生物间的营养互作 微生态理论认为,宿主和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其实质主要就是营养互作关系。这种关系在动物胃肠道中的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微生物群在动物胃肠道中直接参与动物饲料的消化过程,微生物分泌的酶通过分解饲料中的非淀粉多糖等物质,释放出可被动物吸收的营养成分,并能合成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其菌体蛋白也可供动物消化利用。另一方面,微生物群也消耗动物胃肠道的营养物质来满足其种群增殖的需要,并降低某些饲料成分的营养价值。 二、动物营养微生态饲料添加剂 (一)、活菌制剂 大量试验已经证实活菌制剂对畜禽、水产动物的生产性能有很大的改善,可以提高畜禽日增重11%,提高饲料转化率8%,可降低发病率54%,可降低死亡率17%,目前活菌制剂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比较常用的活菌制剂主要有乳酸菌类、芽孢杆菌类和酵母类等。 1. 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属肠道有益菌,它可在肠道中产酸,降低肠道PH,促进维生素D、钙、磷、铁等矿物元素的吸收。添加乳酸菌后能促进仔猪和育肥猪的氨基氮的表观吸收量,但并不影响仔猪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吸收量,原因可能是断奶仔猪的内源乳糖酶活性很高,而此酶在生长肥育猪的活性很小。 另外,有人提出乳酸菌产生的乙酸和乳酸等代谢产物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但还有观点认为有机酸的吸收很快,其酸度无法到达小肠。有试验证明,饲料添加柠檬酸后并没有改变肠道后端的PH值。 2. 芽孢杆菌在肠道主要通过生物夺氧维持肠道生态平衡,有些也能产酸。芽孢杆菌在肠道内能产生多种消化酶类,可明显提高动物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芽孢杆菌在饲料加工过程及酸性环境中有较高的稳定性。芽孢杆菌属需氧菌,在肠道定植后,可以消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题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意义? 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食品、医药和环境保护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②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 ③为提高生产效率、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开发利用保护微生物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第2章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生境:是指发现有生物的物理区域。这一区域的物理化学特征可以影响在这一区域中生活的微生物生长、代谢活力、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的生存。 2.生态位:生态位不仅指生物生长的空间范围,而且包括生物在这一生境内的活动、它们的功能作用及其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 3.土著微生物:指在一个给定的生境中那些能生存、生长和进行活跃代谢的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能与来自其他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 4.外来微生物:指来自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所以这些微生物不能在这一生境中长期生活下去。 5.微生物区系:在一块土壤碎片内或植物根的表面有可能有很多环境因素不同的微环境。而每一微环境只适宜于某种或某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不适合其他种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形成复杂的微生物区系(microflora)。 6.群落演替: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内,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顺序出现或被相继取代,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结构的发展过程。第3章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1.生理群:指按生理特性将微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 2.优势种:在一定条件下或在一个生理群中常只有少数种类占优势,即在最高稀释度平皿中出现较多菌落数的菌种,该菌种称优势种。 3.水体富营养化:当水体中N、P营养元素的含量大量增加,远远超出正常指标,结果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破坏,藻类或某些细菌数量猛增,其他生物种类减少,水质变坏的现象。 4.为什么说土壤是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 土壤是固体无机物(岩石和矿物质)、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复合物,是微生物的合适生境。 ①土壤中含有水分,水分中含有可溶性无机和有机营养。②土壤团粒的空隙中存在着空气。 ③由于施肥和生物遗体腐败,可以不断提供丰富营养。其中还含有大量而全面的矿质元素,供微生物生活所需。 ④土壤pH的范围在3.5-10.0,多数在5.5-8.5,大多数微生物的适宜生长pH也在这一范围。⑤土壤温度决定于地区、季节因素,一般在0~30℃,其中大部分时间为10~25℃。⑥一般土壤溶液浓度在0.1~1%,渗透压0.5~5个atm,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⑦土壤表层土一般只有几毫米,含量少但作用巨大,因为土壤表层土是微生物的天然保护伞,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 5.海洋微生物与陆地微生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嗜盐性:2.4~4.0%嗜压性:耐100

饲料添加剂微量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微量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摘要:动物体内所含元素中,含量小于0.01的元素统称为微量元素。每种微量元素在机体内会相互发生作用。 动物摄取食物后,在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中各微量元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其相互作用的形式有协同和拮抗两种。即生物体内的一种微量元素对另一种微量元素的正常功能产生强化、抑制或抵消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微量元素间的协同与拮抗作用不仅和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形式有关,而且与体系内的生物配体及其它营养物质有关。例如,动物机体缺铜时,使血浆铜蓝蛋白不足,会引起对铁元素利用障碍,使Fe3+不能变成Fe2+而难以合成血红蛋白,导致造血障碍而发生贫血;另外,铜在机体内是黄嘌呤氧化酶的构成相,而黄嘌呤氧化酶能催化肝内铁蛋白释放铁,使Fe2+氧化成Fe3+以便迅速与β球蛋白结合成运铁蛋白,机体缺铜时即会引起铁运输障碍,进而导致饲料中的铁不能被正常吸收。有资料显示),饲料中铜浓度通常为10-12mg/kg,绵羊是可耐受的,但如饲料中钼含量太低,这种铜浓度就可使绵羊中毒。研究表明,用含有5mg/L 和10mg/L硒的食物喂养大白鼠,导致了动物生长停滞退化,但若在水中加入As,这种中毒现象就很少出现,它们共同存在就可缓解和消除中毒现象,推测As与Se能形成无毒的化合物);而对哺乳期幼鼠食物中补充1%的钙,则可以减少其对有害元素镉的吸收。在羊饲料中添加30mg/kg的ZnSO4,可减少镉对微量元素代谢紊乱的影响。 将微量元素饲料添加剂的实际应用于预防或治疗微量元素疾病时,必须考虑它们之间

存在的复杂的协同和拮抗作用,文献给出几种常用微量元素的最佳配比:钙:磷=1.5-2:1;铜:锌=0.1:1;镁:钾=0.15:1;磷:铜=1000:1;锌:钙≥0.01。同时也指出补充微量元素的模式和剂量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饲料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别而定,我国饲料总体状况是:铁足,铜临界,锌处于低限,锰不能满足需求,硒明显缺乏。刘金旭等测定了云南省饲料硒含量,认为云南是缺硒地区。邓卫东等进一步试验证明滇东北地区肉牛在传统粗放饲养模式下,铁、钴相对充足,铜则缺乏。 结语: 在使用微量元素饲料添加剂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动物在吸收、代谢微量元素时,微量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微量元素的添加形式和添加量。

介绍几种维生素类猪饲料添加剂

介绍几种维生素类猪饲料添加剂 当前,养猪生产处于微利或亏损时期,应千方百计降低养殖成本。多年的养猪生产实践证明,巧用一些廉价绿色天然维生素添加剂,可起到促生长、防治猪病的作用,并可降低饲养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现介绍几种廉价绿色天然猪饲料添加剂,供养猪场(户)选用。 1. 松针粉松针含有19种氨基酸及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抗微生物的松针抗生素等。在饲料中添加5%的松针粉,猪日增重可提高10%~18%,育肥期可缩短30~40天。 2. 大蒜大蒜中的大蒜素能有效抑制致病菌,增加猪的食欲,提高产品质量。大蒜还具有行气滞、暖脾胃、解毒、杀虫等作用,可有效防治仔猪肠道疾病、水肿病、创伤和化脓性感染等。在猪饲料中以3%~5%的比例加入切碎的生大蒜,不但可增强猪的食欲,改善猪肉品质,而且可显著提高日增重。在小猪饲料中添加0.2%的大蒜干粉,能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可使成活率提高5%~8%。 3. 橘皮粉橘皮粉有多种营养成分,有增进食欲、促生长及增强抗病力的作用。在猪饲料中添加5%的橘皮粉,日增重可提高12%,每增重1千克可少耗料0.28千克,饲料报酬提高

10.5%,胴体重和净肉重也有所提高。 4.草又称拉拉秧、拉拉藤等,含有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粗灰分、葡萄糖、挥发油等营养物质。草不但营养丰富,而且还是治疗疾病的良药。在猪饲料中添加5%~10%的干粉或鲜草,有清热利尿、清瘀解毒的功能。 5. 马齿苋马齿苋味酸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的功能,可鲜喂也可干喂。在猪饲料中可按2%~8%的比例添加马齿苋干粉(鲜马齿苋常用量为60~120克,一般不宜多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副伤寒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6. 蒲公英蒲公英柔嫩多汁,饲用价值很高,是一种多用 途的优质保健猪饲料,可鲜喂也可干喂。在猪饲料中添加2%~3%的蒲公英干粉,能增进食欲,促进生长,可预防消化道及呼吸道的各种疾病,特别是对猪链球菌病治疗效果尤佳。 7. 车前草车前草含有大量黏液质、琥珀酸、胆碱及维生素B1等,可利尿、凉血、解毒。在猪饲料中按3%~5%的比例添加车前草干粉,可预防和治疗各种炎症、尿血、皮肤疮毒及呼吸道疾病。 8. 龙胆草龙胆草中含有龙胆苦甙,此种物质能促进猪 胃酸分泌,使游离酸增加,有健胃和促进消化作用,常喂可提高猪的食欲。 9. 海带粉海带含有丰富的碘化物、维生素、矿物质及

中国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汇总

第1章绪论 由来土壤微生物因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被称为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土壤微生物包括蓝细菌、细菌、放线菌等原核微生物,还有真菌、蓝藻除外的藻类真核生物,地衣以及原生动物等,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较简单的生物。广泛活跃于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贡献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土壤形成、有机质代谢、污染物降解、植物养分循环转化等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评价该地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1 -3]。

第2章草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概况 草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复合体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4]。通过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分布进行详细研究,可以了解对微生物特性、分布、功能等的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同时可以知晓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土壤肥力以及土壤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影响和作用。 气候变化与季节更替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分布具有一定影响。微生物总生物量在春夏季节较高,秋季较低,冬季最少。不同类群的微生物量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随季节变化的总体趋势与上述相似。杨成德等[5]对东祁连山高寒草本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酶的季节动态研究中发现,土壤微生物量碳随季节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其中7月达到最大值,9月下降到最小值,但土壤微生物量氮、磷的季节变化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所不同,土壤酶活性也呈现季节性变化。金风霞等[6]在对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环境效应的研究中指出,各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以细菌占优势,而真菌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种植年限的变化,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高雪峰等[7]研究了草原土壤微生物受放牧影响后的季节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细菌数量最低,从3月份开始逐渐增加,8月份达到最高值,8月到10月降低; 真菌数量3月份最高,5月份最低,而5月8月呈增加趋势,8月到10呈降低趋势; 放线菌数量5月份最少,5月到10月逐渐增加,10月份最高,之后又逐渐降低; 三大微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趋势不一致。任佐华等[8]研究了青藏高原腹地中,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高寒草原土壤,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微生物数量细菌最多,放线菌的数量次之,真菌的数量较少; 并且发现主要功能微生物菌群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 所研究区域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差异显著; 对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原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明显的因素是温度的升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