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主堡控丝型苤查垫!i生!鱼旦筮塑鲞筮!Q塑鱼!i!』盟!!熊,堕!!鲢!垫!!,!!!:塑,№:!Q

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卒中

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李迪王文志

尽管中国人群最新的卒中发病率的研究结果还未面世,

但是来自美国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每年大约有79.5万人

罹患卒中,其中约61万人为首次发病,提示卒中的一级预防

尤为重要…。2014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

中协会(ASA)撰写委员会在Stroke杂志上发表了新版卒中

一级预防指南,对2010年12月前一版指南公布以后发表的

试验结果进行了汇总,对新的试验数据进行了简短综述,对

某些指南意见进行了更新,并提供了更新依据心J。该指南虽

然针对西方人群制定,但对于我国制定相关指南、开展卒中

一级预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新版指南同时强调了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预防,仍沿

用前一版指南推荐中证据水平和推荐级别的定义。强调了

控制血压、心房颤动管理、饮食及营养、身体活动等在卒中一

级预防中的重要性。由于绝经后激素疗法和口服避孕药物

的应用特定于女性中存在,AHA已专门发布了女性卒中预

防的指南‘3J,因此新版指南中仅对相关的重要推荐有所总

结。

二、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的分类与控制

与前一版指南相同,新版指南仍按照危险因素修正的可

能性(不可改变、可改变或可能改变)和证据强度(证据充足

或证据不太充足),将首次卒中的危险因素和标志物进行了

分类。新版指南指出,对于年龄、性别、种族/人种、出生时低

体重和家族史等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尽管不可改变,但它们

却有助于识别卒中风险高的人群。代谢综合征、饮酒、高同

型半胱氨酸血症、睡眠呼吸紊乱、高凝状态、炎症和感染、偏

头痛、阿司匹林用于卒中一级预防、首发卒中风险评价、药物

滥用、脂蛋白升高、急诊室一级预防和改善血管健康预防服

务战略等仍被归为证据不太充分或潜在的可干预危险因素,

其中偏头痛和阿司匹林用于卒中一级预防2项内容出现了

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南中相应的推荐意见、级别及证据水

平也发生了改动。对各种证据充分的可干预危险因素进行

干预是一级预防核心问题,新版指南对高血压、心房颤动、其

他心脏病、血脂异常、糖尿病、饮食与营养、缺乏身体活动、吸

烟、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肥胖和体脂分布、镰状细胞病等证据

DOI:10.3760/cma.j,issn.]006-7876.2015.10.025

作者单位:100050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北京天坛医院;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通信作者:王文志,Email:qgntbwwz@163.corn

?919?.学术讨论.

充分的可干预危险因素进行了详细综述,并提出了相应推荐意见。下面就新版指南中主要可于预危险因素的更新要点进行解读,着重分析与前一版指南的不同之处及更新原因。

1.高血压:新旧2版指南均明确指出,抗高血压治疗对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的益处非常明确。新版指南建议伴或不伴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治疗目标值均是<140/90mmHg(1mmHg=0.133kPa;I级推荐,A级证据),而前一版指南中建议伴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治疗目标值是<130/80mmHg。这一变更主要源于“控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行动”(ActiontoControlCardiovascularRiskinDiabetes,ACCORD)研究,其研究目的是评估强化降压治疗是否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概率,结果显示强化降压(收缩压<120mmHg)较标准降压(<140mmHg)降低卒中风险更加有效[(HR=0.59,95%C/0.39~0.89,P=0.01),卒中是次要结局指标],但强化降压对主要结局指标(复合结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或心血管死亡事件)无效(HR=0.88,95%C/0.73—1.06,P=O.20),且强化降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标准降压(分别为3.3%、1.3%,P<0.001)Hj。新版指南还新增两项推荐,第1项是建议进行血压的自我测量和自我监测,从而改善血压的控制(I级推荐,A级证据)。其源于一项包含52个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随访1年时自我监测血压与常规护理相比可降低血压,额外支持(包括行为干预、护士或药剂师协助疾病管理等诸多措施)会进一步强化血压下降效应¨1;第2项新增推荐是对降低卒中风险来说,成功降低血压比选择特定药物更重要,并且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2.心房颤动:新版指南中心房颤动管理的改动较大,主要体现在更新了心房颤动卒中风险分层量表和推荐了3种新型口服抗凝药。新版指南建议使用纳入更多危险因素的CHA:DS2-VAS。量表取代前一版指南推荐的CHADS:量表进行心房颤动的卒中风险分层,这一变更主要源于丹麦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其研究目的是评估CHADS2评分0、l或者0—1分者改用CHA:DS2-VAS。评分后的栓塞事件率,结果显示CHADS:评分0~1分者卒中/动脉栓塞率为3.49(每100人年),而改用CHA:DS:一VAS。评分重新对这些人群评估后出现0、1、2,3、4分5种情况,分别对应的卒中/动脉栓塞率为0.84、1.79、3.67、5.75、8.18(每100人年)。与CHADS2评分0分者相比,CHA2DS2-VASc评分0分者才是

真正低危人群[随访1年卒中/动脉栓塞率为O.84(每100

脑卒中防治知识讲座

脑卒中防治知识讲座 一、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二、临床症状 脑卒中的先兆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一大类由脑部血管病变所导致的急性疾病,现代医学统称其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它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但实际上任何种族、年龄、性别的人均可发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非常重要,脑卒中的特点是发病急、起病突然。常见的症状包括: 1.头痛、头晕。脑出血时头痛加剧,还伴有呕吐;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的感觉,活动时加重,常常有呕吐和恶心症状。 2.语言障碍。不能说或不能听懂他人的语言,最常见的是语言含混不清。 3.肢体活动障碍。多为一侧肢体瘫痪,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半身不遂。有可能是完全不能活动;或者虽然可动,但却无力、不灵活,比如不能持物、走路向一侧偏斜等,也有的时候表现为整体活动障碍。 4.偏身感觉障碍。可表现为一侧躯体或肢体感觉消失,或对各种疼痛、冷热刺激不敏感,麻木感等。 5.视物成双或重影、视物模糊或一过性视物不清等。

上述表现可以单独出现,但更多地是几种表现以不同的组合而出现。如果病后很快出现昏迷、呕吐和大小便失禁等,说明病情危重。 三、危险因素 预防的重要性: 控制脑中风发病因素、中风是可以预防的。知道中风的严重性,早期预防和治疗中风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并给予一定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中风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xx的危险因素有: 1、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以下。 2、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 3、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 4、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吸烟与酗酒; 7、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8、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9、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中风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笔者发现青中年中风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中风发病率低于男性。

解读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

解读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 解读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 新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不断涌现,这一方面给临床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众多的选择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一些困惑。不同文献对同一种诊断方法的评价褒贬不一,不同的研究对同一种治疗所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面对一个具体病人,临床医生应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临床实践的不规范可能导致真正有效疗法没有及时推广,而无效疗法却广泛使用的状况。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目前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是规范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许多国家和组织已经着手关于脑血管病治疗标准化的建议工作,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实施指南 (practice guideli ne) 。其中

较有影响的是 WHO1989 年制定的卒中预防、诊断和治疗建议,199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出版的脑血管病治疗指南,2OOO年英国出版的国家脑血管病指南以及2001年的欧洲卒中治疗建议。最新的三个指南分别是2003年美国卒中协会提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2004年日本的《脑卒中治疗指导原则》以及最近出台的由我国卫生 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编写的《中国脑血病病防治指南》。本文重点解读这三个最新的脑卒中指南中关于脑卒中治疗的一些建议。 1脑卒中的一般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1.1气道、通气支持和给氧 对轻到中度的脑卒中患者,无明显低氧血症的,通常不推荐常规给氧。推荐给低氧患者给氧。在意识水平下降或有气道受累的急性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推荐进行气道支持和辅助通气。 1.2血压 除了高血压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情况外,大多数情况下,除非收缩压>220mmHg 或[舒张压>120 mmHg (中国、美国)、平均血压> 130mmHg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2018-(34755)

阿司匹林 + 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 ,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 小时内小卒中或TIA 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 :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 ,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 1.3% 。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 2 倍。 COMPRESS :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 :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 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 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 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 24h 内 方案: ①阿司匹林75mg/d ×90d ②阿司匹林75mg/d ×21d+ 氯吡格雷首剂 300mg ,随后 75mg/d ×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 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 。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 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 2014 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 ABCD2 ≥4 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 (根据 24h 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

卒中指南解读

一、概述 结合 2010 年版的医生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指南,阐述急性缺血性卒中护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重要性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全球第二位死亡原因,无论是发病人数、患病人数、死亡人数、还是伤残负担,上升速度非常快。在中国,是居首位的致死原因,每年有 250 万人新发卒中, 160 万的人死于卒中,现存脑卒中患者近 700 万,卒中的致残率是 75% ,卒中的复发率是超过 30% ,每年我们国家用于脑卒中治疗费用大概是 400 亿。 09 年和 06 年相比,无论是城市或者农村这个整体的花费都上升 1.41 倍。 特点: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费用 三、改善急性期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Get With The Guideline 叫 GWTG , ( 跟着指南走 ) 目前是全球最成功的卒中医疗质量改进项目,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能改善急性期的治疗,就可以降低这个整个卒中急性期的死亡率。减少住院的平均日,减少整体花费。如果能够在急性期,尽早的进行溶栓治疗,能够完善进行Ⅰ级和Ⅱ级预防,能够早期的抗栓、抗凝、降脂、戒烟,做一些Ⅱ级预防教育,患者的复发率、死亡率甚至费用都会降低。急性指南依从性越高,患者的愈后相对越好;宣传普及率越高,医疗负担就越小。中国近十年,特别是在北京缺血性卒中的Ⅱ级预防很好。 (一)措施 抗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键措施。包括两个概念,一是溶栓,二是抗栓。抗栓大部分是抗血小板,但有一部分房颤心源性的病人指的是抗凝。 (二)药物 美国的心脏病协会和动脉粥样硬化指南协会的指南推荐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药是阿司匹林。当时氯吡格雷不可以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它的疗效没有被证实。 2012 年的美国的胸科医师学会的《抗栓治疗和血栓形成预防指南》,中国目前应用的《 2010 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以及 08 年欧洲的指南,都推荐阿司匹林。中国的指南指出,对于不符合溶栓适应症而且没有禁忌症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该在发病后尽早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剂量是 150-300mg/ 天。在急性期后可改为预防剂量就是 50-150mg/ 天。 四、《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版》推荐意见 (一)《指南》修订过程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word版)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 南201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04): 258-273.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5.04.003 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我国脑卒中亚型中,近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1]。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2]。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自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3]以来,世界范围内缺血性脑卒中及TIA二级预防领域增添了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世界各国也先后发布或更新了指南和共识。为了规范中国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的专家对2010年二级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现状,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集体制定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以期为神经科医生提供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和TIA合理、科学的二级预防治疗策略,从而减少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及TIA患者的死亡率、复发率和致残率。本指南中对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及证据的评定标准与本期246~257页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相同。

危险因素控制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两类,应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或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可参考以往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及二级预防指南。本文重点介绍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关注度高且可以进行干预的危险因素。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和TIA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近期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高血压的诊断率高达70%[4,5,6]。目前我国约有3.25亿高血压患者,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较低(分别为42.6%、34.1%和9.3%)[7]。 第1个证实脑卒中二级预防降压治疗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是我国开展的脑卒中后降压治疗研究(Post–stroke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Study, PATS)[8],该研究入选5 665例近期发生TIA或小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的患者,完全随机法分为吲达帕胺组和安慰剂组,平均随访24个月,结果显示吲达帕胺组的再发脑卒中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30.9%与44.1%),脑卒中复发的相对风险降低30%,提示对于我国以高钠型为主的高血压人群,利尿剂有显著预防脑卒中复发的作用。随后进行的早期培哚普利预防脑卒中复发研究(Perindopril Protection Against Recurrent Stroke Study, PROGRESS)再次证实控制血压在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9]。2009年的一项荟萃分析证实了降压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和TIA的再发风险,且收缩压降低越多,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的效果越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脑卒中的三级预防 一、脑卒中的定义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其中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且脑卒中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是最好的措施,把防治脑血管疾病的知识利用各种途径传授给大家,使人人都了解和掌握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以及发病后的危害,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去除可能的危险因素,才能真正防治脑卒中。 二、病因 1、血管性危险因素(可干预的因素)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即缺血性卒中。也可能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为出血性卒中。冠心病伴有房颤患者的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以堵塞脑血管,也可导致缺血性卒中。其他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清晨血压异常升高。研究发现清晨高血压是卒中事件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时段发生的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清晨血压每升高10mmHg,卒中风险增加44%。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另外,胶原性疾病、高血压病动脉改变、风心病或动脉炎、血液病、代谢病、药物反应、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动脉内膜增生和肥厚,颈动脉外伤,肿瘤压迫颈动脉,小儿颈部淋巴结炎和扁桃体炎伴发的颈动脉血栓,以及先天颈动脉扭曲等,均可引起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或因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脑中风。颈椎病骨质增生或颅底陷入压迫椎动脉,也可造成椎动脉缺血。 2、年龄、性别、家族史等因素(不可干预的因素)脑卒中的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一般40岁以后开始发病,60~65岁以后急剧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是以前的2~5倍,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Stroke:2014脑卒中预防指南解读

Stroke:2014脑卒中预防指南解读 众所周知,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在2008年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中显示,卒中(136.64/10万)已超过恶性肿瘤(135.88/10万)成为中国第一致死病因。 目前我国卒中发病率120-180/10万,患病率400-700/10万,每年新发病例>200万,每年死亡病例>150万,幸存者600-700万,且2/3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对于减少卒中带来的疾病负担,最佳的方式还是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即针对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且早期的进行干预,减少卒中的发生。 2013年11月,美国心脏病学会联合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工作组发布了1项针对评估总体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实践指南,和3项关于减少心血管和卒中风险因素的实践指南,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管理,血胆固醇的治疗,以及超重和肥胖的管理(后者为联合美国肥胖学会共同编写)。由AHA/ACC以及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联合编写发布的第5项指南旨在科学有效的控制血压。 此外,在2013 年12 月,一项来自第八届全国联合委员会(JNC 8) 和AHA/ACC发布的指南旨在管理和控制高血压,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及并发症。以上每一个指南都可不同程度的减少卒中的负担,尽管这些指南的发布代表着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这其中并不无质疑声。 实践指南中新的建议和变化 1 新的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

11月12日,ACC与AHA联合公布“2013ACC/AHA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该指南以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事件10年风险作为首要关注对象,不再强调胆固醇等单项指标达标值。该指南同时提供风险预测附加公式,并提出不同人群高危者的识别方法和主要干预措施。 第一次强调预测心脏疾病和卒中的风险,该风险计算器根据多个大型队列,建立了预测10年内第1次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事件风险的新的性别特异性汇总队列公式,建议用于非西班牙裔黑人和非西班牙裔白人,若用于其他人群,其有效性可能不佳。(在线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计算器https://www.doczj.com/doc/bc4657214.html,/cvriskcalculator) 但是,一些学者质疑ACC/AHA提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方法,认为其高估了75%-150%的患病风险,将导致多数患者将接受不必要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但是全世界1/3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60%的人经历心血管事件,因此指南推荐潜在的风险人群服用他汀类药物是合理的。 对于我国,应当校正该风险评估模型,且应重新研究队列,建立基于我国人群的预测模型,以便有效的预防。尽管指南存在争议,但在理念上有很多先进之处,最重要的是不再强调单个危险因素,而是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以降低整体风险为目标。较以往指南的显著变化是,认可了总体风险评估的特异性模型,并减低了测定CIMT的作用。 2 降血脂 新的指南简化了降血脂的方案,强调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原因是较少证据能证明非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心血管事件或卒中;在新的指南里,因为整体缺乏证据以及对不良事件的担忧,不再以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目标。

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解读

治疗H型高血压,精准防控脑卒中 ——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SPPT)解读 美国当地时间3月15日上午11:20,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在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15)上,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研究(China Stroke Primary Prevention Trial, CSPPT)研究结果,并于JAMA杂志同步在线发表。CSPPT研究是世界上首次针对高血压患者补充叶酸预防卒中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填补了叶酸预防卒中有效性研究方面的空白。 一、CSPPT研究回顾 研究、地点与受试者:中国卒中一级预防试验(CSPPT)是一项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于2008年5月19日~2013年8月24日在中国江苏和安徽省的32个社区进行,共纳入了20,702名无卒中或心肌梗死史的成年高血压患者。干预:合格的受试者根据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型(CC、CT和TT)进行分层后,随机、双盲、双盲每日服用内含10 mg依那普利和0.8 mg叶酸的单片复方制——依那普利叶酸片(n =10348),或者单纯10mg依那普利片(n=10354)。主要终点和指标:主要终点为首发脑卒中。次要终点包括首发缺血性脑卒中;首发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的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以及全因死亡。入组和进入随机治疗期标准:45~75岁(含)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THFR C677T 基因型分组;导入期对依那普利耐受良好,依从性良好。 二、临床价值解读 通过对各终点事件的比较,不难发现,依那普利叶酸片对于对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作用最强;与大剂量他汀增加出血性卒中风险相反,依那普利叶酸片可轻微降低(或不增加)出血性卒中风险;而使全因死亡降低6%。 因此,从CSPPT研究中可得出以下结论:1. 依那普利叶酸片预防脑卒中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的依那普利;2. 以依那普利叶酸片为基础的治疗方案较单纯降压更显著降低首发脑卒中风险21%;3. 在男性、低叶酸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患者中,依那普利叶酸片的疗效更为突出。 三、对中国卒中预防的意义 CSPPT是由中国专家独立设计、实施的临床研究,开创了多个“第一”;独特、精准的设计使CSPPT为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叶酸与脑卒中之间的故事给出圆满的结局。CSPPT 是转化医学的重大成就,为控制H型高血压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预防脑卒中的优越性提供最直接的临床循证证据,将直接指导我国H型高血压防控,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CSPPT让中国临床专家在世界循证医学领域有了话语权,依那普利叶酸片的广泛应用将为解决我国脑卒中高发这一重大公共卫生学问题提供简单有效的方案。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解读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解读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张通公维军 来自于:医师报2011-08-19有472次阅读分享(8) 编辑:陈蓉 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约200万人,其中70%~80%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卒中康复是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是脑卒中组织化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康复治疗的根本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历时5年编写的首部《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旨在根据脑卒中康复评定与治疗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评价和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促进脑卒中康复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重点1 明确提出“三级康复”医疗模式 指南指出,脑卒中康复管理是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国内目前适合推广应用“脑卒中三级康复治疗体系”(Ⅰ级推荐,A级证据)。 “一级康复”是指患者早期在医院急诊室或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其中卒中单元是加强住院脑卒中患者医疗管理的模式,是提高疗效的最佳系统。“二级康复”是指脑卒中患者在康复病房或康复中心进行的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重点是挖掘患者的潜力,争取获得最大的功能改善,为下一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做准备。“三级康复”是指在社区或在家中的继续康复治疗,在社区进行持续的康复治疗可以使患者有更好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更少的继发合并症。 与欧美康复指南相比,本指南将作为“二级康复”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和专门的康复中心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它是决定临床康复效果的关键。这与国内“卒中单元”普及不够、康复资源匹配不均衡有关。 重点2 以改善功能、提高能力为目标 指南明确提出,康复不是针对某种疾病,而是针对疾病所造成的功能障碍,以改善功能、提高能力为目标(Ⅰ级推荐,A级证据)。 指南建议,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院立即给予全面的身体状况评估,包括患者病情、营养状况、意识和认知状态、吞咽功能、膀胱直肠功能、皮肤情况、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康复治疗应当以功能性的目标为基础,对脑卒中不同发病阶段的患者给予相应的规范康复治疗,每一位患者都应当接受有经验的、多学科的康复小组的治疗,以保障获得最好的效果。康复小组包括医生、护士、运动疗法师、作业疗法师、运动功能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师、文体治疗师、患者及其家人/照顾者。 重点3 重视功能障碍的康复评价和训练 运动功能障碍指南强调,在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种康复治疗方法优于其他方法,运动疗法(PT)治疗师可以根据各自掌握的理论体系实施康复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指南推荐使用传统的肌力增强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Brunnstrom 法、神经易化技术、Bobath法、PNF法、运动再学习、强制性运动疗法、减重步行等方法进

中国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指南(2015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指南(2015版) 高血压 研究证实,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和脑卒中风险的关系是连续、分级、一致、独立、可预测的,而且在病因学上有显著性;血压越高,脑卒中风险越高。 【推荐意见】 (1)各级医院需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各地应积极建立示范社区,及时筛查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治疗和随诊;30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严格监测血压,规律药物控制治疗,及时调整用药剂量(I级推荐,A级证据)。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以促进血压控制(I级推荐,A级证据)。 (2)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的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3)降压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降至<140/90mmHg;伴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依据其危险分层及耐受性还可进一步降低(I级推荐,A级证据)。老年人(>65岁)收缩压可根据具体情况降至<150mmHg(I级推荐,A级证据);但如能耐受,应进一步降低(I级推荐)。 (4)正常血压高值者(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应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并每年筛査高血压(I级推荐,A级证据);如其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应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5)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应推荐以降低脑卒中风险。具体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吸烟 吸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强有力的危险因素,可使其风险增加近1倍,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增加2~4倍。 【推荐意见】 (1)吸烟者应戒烟,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包括:心理辅导、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I级推荐,A级证据)。 (2)不吸烟者应避免被动吸烟(I级推荐,B级证据)。

2018 AHAASA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最全翻译版

神经科必读指南:2018 AHA/ASA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最全翻译版 翻译组成员:车睿雯1,高瑜1,吉康祥1,蒋芳1,吉训明2,李传辉2,李芳芳1,刘宇嘉1,吕彦锋1,马红蕊1,任明1,魏文静1,吴川杰1,吴隆飞1,王彬成1,喻琬童1,张莉1,3 1.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3.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通讯作者:吉训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2018 年1 月24~26 日,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 ISC)在美国洛杉矶举行,这次会议最大的亮点是发布了2018 版的AHA/ASA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上一版的指南是2013 年发布,过去的 5 年中,风云变迁,急性脑卒中早期管理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突破。 2018 版的这份指南一共涵盖了共6 大方面(院前卒中管理和系统诊治、急诊评估和治疗、一般支持和急诊处理、AIS 的院内管理:一般支持性治疗、AIS 患者的院内管理:急性并发症的治疗、和入院后二级预防:评估)217 条推荐内容。此次更新的内容绝不含糊,与2013 版的指南相比,新增了60 条推荐(占27.6%),修改了103 条推荐(占47.5%),仅有54 条推荐没有变化(24.9%)。 因此,这一版指南是值得每一名神经科医生认真学习的版本。换句不太恰当的话说,如果您还是完全按照2013 年版的指南来指导临床工作,那么您可能75% 的临床思维都是不完全合适或者错误的。 为了给大家临床工作提供方面,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对这份新鲜出炉的指南做了全文的推荐中文翻译,现免费提供给大家。这也是目前为止,网络上最完整的翻译版本,没有之一。后期我们会系统的分批对其中修改和添加的内容进行解读。(该指南的推荐等级和证据水平分类方法请参见文末的表格)(该指南的英文版全文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下载) 1. 院前卒中管理和系统诊治 1.1 院前系统 ?政府主管工作部门要与医学专家以及其他人一起来设计并实施公众教育项目,这些教育项目要关注于卒中系统和快速获得急诊处理(拨打911)。这些教育项目应该 长期进行,并且项目的设计要顾及种族、年龄、性别多样化的人群。(I,B-R,改写 自2013 版指南) ?强烈推荐由患者或其他人员启动911 系统。911 运输人员要优先运送卒中患者,并且要缩短运输时间。(I,B-NR,同2013 版指南) ?为增加得到救治患者的人数及提高质量,推荐对医生、医院工作人员和EMS 人员实施卒中教育项目。(I,B-NR,同2013 版指南) 1.2 EMS 评估和管理 ?推荐急救人员包括EMS 运送人员应用卒中评估系统。(I,B-NR,改写自2015 CPR/ECC) ?EMS 人员应该现场开始对卒中进行最初的处理。强烈鼓励EMS 人员启动卒中流程。 (I,B-NR,改写自2013 年版指南) ?EMS 人员应该在运送疑似卒中患者途中时就院前通知准备接收患者的医院,以便医院在患者到达前动员相应资源。(I,B-NR,改写自2013 年版指南)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要点

《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9》要点 脑血管病对国民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目前脑卒中在我国的流行状况仍处于高峰期,并导致巨大的疾病负担。在任意时间点全国约有脑卒中存活者1100余万人,每年首次发生脑卒中者240余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10余万。国内近年完成的相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中国目前约有高血压患者2.7亿,糖尿病患者1.1亿,血脂异常患者1.6亿,并且这些脑血管病的高风险人数还在持续攀升。针对目前中国的现状,减少脑血管病危害和疾病负担的最有效方法是应加强和重视患者首次发病前的一级预防,即针对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努力减少脑卒中的人群发病率。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一、年龄 年龄增长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风险累计效应以及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增加,显著提高了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的发病风险或发病率。 二、性别 各年龄段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男

性多高于女性,但在80岁以上年龄组女性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和脑卒中死亡率高于男性,可能是男女期望寿命差异的结果。 三、种族 脑卒中风险存在种族差异已得到流行病学研究的支持。与白种人(170~335/10万)相比,45~74岁中国人脑卒中的发病率(205~584/10万)稍高,并且出血性卒中的比例也相对较高(33%比12%)。 四、遗传因素 脑卒中是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病,是由遗传、环境和血管等共同因素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推荐意见】:(1)询问家族史可有助于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个体(级推荐,A级证据)。(2)对于一级亲属中有≥2人患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可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可以考虑应用计算机断层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非侵袭性技术筛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级推荐,C级证据)。 五、出生体重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in clus ion formation in Parkins on s disease.J Neurochem,2004, 90(2):379 391. 18Ghee M,M elki R,M ichot N,et al,PA700,the regulatory complex of the26S proteasome,in terferes w ith alpha syn uclein ass embly.FEBS J,2005,272(16):4023 4033. 19M cnaught KS,Belizaire R,Is acs on O,et al,Alterd proteasomal function s poradic Par kin s diseas e.Exp Neurol,2003,179(1): 38 46.20Wang XF,Li S,Chou AP,et al,Inh ibitory effects of pes ticides on p roteas ome activity:implication in Parkinson s disease.Neu robiol Dis,2006,23(1):198 205. 21Ver nace VA,Arnaud L,Glenew in kel TS,et al,Aging p erturbs 26S proteasome assembly in Drosophilia m elanogas ter.FAS EB J,2007,21(11):2672 2682. (2007 09 25收稿 2007 12 04修回) 作者单位:410013 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王 芳 郑 巍 胡希恒 张大伟(综述) 金龙玉(审核)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0478(2008)02 0123 04 脑卒中是危害公共健康的一大疾病。在发达国家它是第三大致死原因,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也是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在美国每年将近有70万人发生脑卒中,其中50万人为首发,另外20万为复发。近年来的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达200万~250万例。尽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脑卒中发生后有效的治疗仍十分有限[2]。因此寻找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是目前的首要任务。一级预防是对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但尚无脑卒中症状出现的人群开展预防,即未病先防。这对每一个健康人都有意义,尤其对有脑卒中潜在危险因素的人更应引起高度重视。预防初次脑卒中的最好方法是确定处于危险状态的患者且控制尽可能多的危险因素。有些危险因素例如吸烟可以被消除。另外一些例如高血压病和颈动脉狭窄可以被控制或治疗,从而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1 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为脑的血供突然中断从而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将近88%的脑卒中为缺血性,12%为出血性[3]。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或颈部的动脉闭塞使得脑部某一区域的氧和必需的营养素受到剥夺所致。有两种途径可使动脉发生闭塞:累积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血栓(血凝块)的形成所导致的动脉狭窄;源于身体其它部位(如心脏或肺部)的栓子(最常见为血凝块,少数情况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通过血液迁移至脑部,并停留在狭窄的动脉中。 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是指脑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到蛛网膜下腔所致。虽然有些脑卒中的发生是没有预兆的,但是对于大多数脑卒中患者来说,无论是初发还是复发的都带有一些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在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溃疡方面发挥着作用。 2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三类:不可改变的因素,如高龄;可治疗的医学因素,如颈动脉狭窄;可变的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有研究表明进行风险因素的管理可显著减少初发和复发脑卒中[3,4],但大多数处于最高脑卒中风险状态的患者既不了解危险因素也不了解脑卒中的先兆症状。因此,应当对具有最大风险性的人群进行持续教育,提高他们对危险因素的意识,减少会增加风险的行为。 2.1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人种、种族和遗传都会影响个体的脑卒中风险性[3]。虽然这些危险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但确定出它们可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合适的教育和干涉。 2.1.1 年龄和性别 脑卒中的风险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加,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55岁以后这种风险每十年增加一倍。男性的患病率比女性大1.25倍,但每年有更多的女性死于脑卒中,这可能是由于女性的寿命较长的缘故[3]。 2.1.2 人种和种族 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人种和族群中变化很大。黑人患脑卒中的可能性是其它人种的两倍且容易导致更严重的残疾。由于他们脑卒中的发生率较高,因此脑卒中的病死率也更高。墨西哥裔美国人是构成西班牙裔人最大的子群,他们患脑卒中的可能性比非西班牙裔白人大20%,尤其具有更高的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这可能与更高的糖尿病发病率以及一些社会经济因素有关。 2.1.3 家族史 家族史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脑卒中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以及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早期研究遗传学与脑卒中时常常不考虑多重因素,也无法检测出基因的轻微影响或考虑到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效应,但我们正在取得大幅度的进步,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与脑卒中的各种亚型相关的基因并力求证明或反驳先前的研究结果。对致病基因、遗传突变和环境影响的研究将会产生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2.2 可治疗的医学危险因素 在特定情况下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都是有据可寻的,而且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或联合上述方法来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 脑梗死

3 脑出血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1 颅内压增高 2 血压的调控 3 肺炎及肺水肿 4 血糖改变

5 吞咽困难 6 上消化道出血 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9 心脏损害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 11 水电解质紊乱 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3 脑卒中继发癫痫 14 褥疮 15 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 1 急诊常规护理 2 昏迷的护理 3 瘫痪的护理

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5 褥疮的护理 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 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 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 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解读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

解读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 新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不断涌现,这一方面给临床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众多的选择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一些困惑。不同文献对同一种诊断方法的评价褒贬不一,不同的研究对同一种治疗所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面对一个具体病人,临床医生应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临床实践的不规范可能导致真正有效疗法没有及时推广,而无效疗法却广泛使用的状况。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目前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自 2O 世纪 8O 年代中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是规范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许多国家和组织已经着手关于脑血管病治疗标准化的建议工作,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实施指南 (practice guideline)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 WHO1989 年制定的卒中预防、诊断和治疗建议, 1994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出版的脑血管病治疗指南, 2OOO 年英国出版的国家脑血管病指南以及 2001 年的欧洲卒中治疗建议。最新的三个指南分别是 2003 年美国卒中协会提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 2004 年日本的《脑卒中治疗指导原则》以及最近出台的由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编写的《中国脑血病病防治指南》。本文重点解读这三个最新的脑卒中指南中关于脑卒中治疗的一些建议。 1 脑卒中的一般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 1.1 气道、通气支持和给氧

对轻到中度的脑卒中患者,无明显低氧血症的,通常不推荐常规给氧。推荐给低氧患者给氧。在意识水平下降或有气道受累的急性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推荐进行气道支持和辅助通气。 1.2 血压 除了高血压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情况外,大多数情况下,除非收缩压 >220mmHg 或 [ 舒张压 >120 mmHg (中国、美国)、平均血压 > 130mmHg (日本)],否则就应拒绝降压治疗。如有治疗指征,降压治疗也应谨慎进行。降压治疗应首选那些作用持续时间短和对脑血管影响小的药物(C 级)。因为有些患者随着血压的快速下降会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因此应避免舌下含服硝苯吡啶和其他能导致血压迅速下降的降压药。 对于准备进行溶栓治疗者,在给予 rtPA 前直至应用后的 24 h ,谨慎管理血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血压过高会引起脑实质出血。如果治疗时收缩压仍 >185 mmHg 或舒张压仍 >[110mmHg (美国),105mmHg (日本)],则要降压后再行溶栓治疗。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持续性低血压非常罕见,其原因包括主动脉夹层分离、血容量不足和继发于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的心输出量减少。在卒中后最初几小时内,应优先纠正血容量不足和使心输出量达到理想目标。治疗措施包括输注生理盐水补充血容量和纠正心律失常,例如快速心房颤动应减慢心室反应。如果这些措施无效,可应用血管加压药。

AHA_ASS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

冲。这里研究是探究不应期内跨膜电位改变对细胞钙行为的影响,因而采用何种刺激改变跨膜电位,并不重要。目前人类心室肌细胞模型,肯定不完善。根据细胞的电恢复特性,APD 和起搏频率是负相关的,高起搏频率对应短APD,本研究采用的HF M 没有表现出电恢复特性。另外,HF 情况下各种离子通道动力学特性的改变,还存在很多争论,这里采用的各种修正措施,一些实验还不完全认同。第三,模型都是基于正常电化学环境下的实验数据建立起来的,但这里的CC M 刺激使跨膜电位远远超出了正常取值范围,尤其是除极化时相使跨膜电位变得非常高,但超极化时相没有使跨膜电位变得非常负,这是由于低跨膜电位将激活Ina 通道,使大量钠离子迅速内流,抑制了跨膜电位的进一步下降。 另外我们这里采用的理论计算模型没有涉及到基因水平的因素,如果长期的CC M 刺激可能改变了细胞的基因,那么这里的计算模型就不能体现出来,模型计算上就不够精确了。目前临床实验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CC M 的长期效果问题。 CC M 可能是一种充满希望和前途的新型H F 治疗手段,把CC M 和心脏起搏技术以及CRT 技术联合起来,集成在心脏起搏器或者I CD 中,有可能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H F 治疗技术中的很多困惑,也许不久的将来,CC M 技术就可以应用于临床,造福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 Kon st a m M A,R e mm e W J .T reat m en t gu i deli n es i n heart fail ure [J].Prog Card i ovasc Dis 1998,48:65 2 安春生,严激.心脏收缩调节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J].中国 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23(4):286 3 Ten TusscherKHW J ,N ob l e D ,N ob l e PJ ,et a.l Pan filov .A m odel for hum an ven tricular tiss ue [J].Am J PhysiolH eart C irc Physio,l 2004,286:H 1573 4 A r m oundas AA ,W u R ,J uang G .E lectri cal and struct u ral re m ode li ng of the faili ng ven tricle [J ].Phar m acology &Therapeu tics ,2001,92:213 5 Pr i ebe L ,B euckel m ann D J .S i m ulati on st udy of cell u lar el ectric properties i n h eart fail u re [J].C irc Res ,1998,82:12066 To m aselliGF ,M ar b an E.E lectrophys i ol ogical re modeli ng i n hyper trophy and heart fail u re [J].Card i ovas Res ,1999,42:2707 J anseM J .E lectrophysi o l og i cal changes i n heart fail ure and t h ei r re l ationship to arrhyt hm ogenesis [J].C ardiovas Res ,2004,61:2088 Ahmm ed GU ,Dong P H,Song G ,et a.l Changes i n C a 2+cycling protei ns und erlie card i ac action poten tial prolongati on i n a press u re overload ed gu i nea pig m odel w it h card i ac hypertrophy and fail ure [J].C i rc Res ,2000,86:558 9 Zah l er R ,G il m ore H ebertM,Sun W,et a.l N a ,KATPase i sofor m gen e exp ressi on i n nor m al and hypertroph ied dog heart [J].Basic Res C ard i o,l 1996,91:256 10 S o m as SK ,Tol kacheva EG,G auth i er DG , et a.l Restit u ti on on mappi ng m od el s w ith an arb itrary a moun t of m e mory [J].Chaos , 2005,15:023701(1) (2010-04-19收稿) (向晋涛编辑) AHA /ASS 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 背景 本指南温习了业已肯定的和正在陆续出现中的脑卒中危险因子,提出循证的建议:减少首次脑卒中的危险。 方法 委员会主席根据专家的研究领域提名指南写作小组,并经AHA 脑卒中委员会学术报告监督委员会和AHA 文件写作监督委员会批准。经过写作组的系统温习和分析,最后一次温习的是2006~2009年4月出版的资料。还参考以前出版过的指南、个人档案及专家意见。在此基础上,总结已有论据,提出目前的知识空间。论据适当的观点据AHA 的规格要求提出建议。写作组的所有成员均能有机会评点建议和批准定稿。指南经脑卒中委员会领导及AHA 学术文告监督委员会同行评议,最后经AHA 学术顾问及协调委员会批准。 结果 先评估了一个人发生首次脑卒中的危险。根据可以改变的程度(不能改变、可以改变或有改变潜能)以及论据的强度(已有充分证据、证据差)分级。无法改变的危险因子为年龄、性别、出生低体重、种族/人种、基因的易感性;充分证明及可以改变的危险因子为高血压、吸烟及被动吸烟、糖尿病、心房颤动和其他心脏情况、脂质异常、颈动脉狭窄、镰刀状贫血、绝经后激素治疗、膳食不当、体力活动少、肥胖和身体脂肪分布不正常。证据还不够充分的或有改变潜能的危险因子有代谢综合征、饮酒过多、滥用药物、口服避孕药、睡眠呼吸不正常、偏头痛、高同源胱氨酸血症、Lp (a )高、高凝状态、炎症和感染。此外,还温习了服阿司匹林作脑卒中一级预防的资料。 结论 大量的证据确认出许多具体的因子增加首次脑卒中的危险。我们提出了减少这些危险的方针。(G ardste i n LB ,et a.l Stroke on li ne .1D ec ,2010.余国膺摘译) 160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1年第25卷第2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