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梅洪建教育随笔

一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2006年冬天,在江苏张家港市一个餐厅的角落里,我和班主任专家陈宇相对而坐。

“在一个班级里,怎样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真正平等,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以发挥,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快乐?”我把一连串的疑问抛给了陈宇。

“想想你的当年,你就明白了你的当下。”

“是吗?”

“是啊。”

2000年,初登讲台就做了班主任。脑子里就是一个概念——管理。我要让自己树立班级的绝对权威,做一班之主。在班级纪律、卫生、就寝、路队等常规都领先于其他班级的时候,我自然也就获得了一个个优秀班主任的称号。可是,一天,赵梦辉同学却公开顶撞了我。我逐渐发现了在我“优秀”的背后是学生敢怒不敢言的表情。我知道,管理,是荒谬的东西。

2002年,在沉寂了一年之后,我脑子里呈现出一个概念——建设。把班级还给学生,将班级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权力还给学生。因为学生才是班级的主人,教师不应该插手太多。于是我就让学生分小组制订班级制度,然后综合各个小组制订出共同的班级管理制度。在初次制订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讨论,民主协商,最后制

定了班级管理制度。因为是学生自己制定的制度,他们在执行的时候自然是不敢违背的。为了营造班级的文化氛围,发动学生布置了班级的文化氛围,张贴了很多有意义的标语。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和让孩子们编写了《一日一励志》的励志故事集。

诚然,相对于2000年的治理班级,我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在讲究学生自主管理和班级自治的彼时,我的班级自然就成了学校的典型班级。

如果班主任管理还可以让学生有空子子可钻的话,而这种自己制定制度来约束自己的手段就显得密不透风。而我所谓的《一日一励志》的故事,也仅仅是一个个的故事,根本走不进学生的内心。

那么,教育有没有理想的境地,有没有可以让人人平等、人人发展、人人自由、人人愉悦的做法呢?

二制度不是“白色恐怖”

我仔细剖析了“管理”、“建设”的根源,前者是把学生推向了对立面,而后者则有点“借刀杀人”抑或“让学生自杀”的味道。我回想到了1996年,那年高三我被语文老师歧视和放弃的痛苦。我回想到了当年因为暗恋一女生而无法定心的时候,是阅读《红楼梦》填满了我心灵的空白,进而忘却了美女重拾学业的事情。在阅读了大量的家庭教育的书籍和老庄哲学之后,我的的脑海里逐渐有了一副图景,也就是后来形成的“培育—发展”班级理念。

具体而言,就是班主任工作的本位是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平台;班级工作的出发点是让每个孩子都快乐地成长;班级工作的落脚点是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班级工作的基本策略是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

在我的这幅蓝图中,我相信我的孩子们可以人人平等、任人发展、人人自由、人人愉快,而不是一如我当年的被歧视,而不是一如我当初所做的让学生压抑。

首先,我形成了独特的班级形态——班级委员会制度。这个委员会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性集团构成的,个性特长的尊重是前提。每个委员会分别是由一个常委和不限制数量的委员组成。常委只是委员会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超越于委员之上的管理者。谁能将委员会的活动组织得生动、愉悦、有效,谁就是常委,反之,委员有随时改选常委的权力。委员会的常委,都是班级发展的服务者,是带着一个为班级前进而不断努力的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而工作的人员。活动的方式是圆桌论坛式的,而不是一人演讲或命令式的。圆桌是平等的交流平台,而交流则是资源的共享、智慧的共享,更是课堂之外个性发展的最佳平台。即使是我们每一次召开的全体学生参加的班级发展论坛,我们都是采取圆桌会议的方式,就是要给学生传递一种意识——我们都是班级的主人,都是班级平等的一员,班主任也是。

因为当年的那场暗恋,我明白了只要人有事情去做,就不会惹是生非。无事生非啊,倘若时时刻刻都有事情可做,那还会有是是非非吗?如果时时刻刻有自己乐意的事情去做,那不就是理想

的生存状态吗?

于是,我找到了让班级委员会运行的更好方法。

首先,我取消了班级管理制度。因为我明白只要我的孩子们能时时刻刻有事情做,就不会有哪个孩子给我惹是生非,孩子不惹是生非,那用来约束人的制度还有存在价值吗?

很多时候,我们追寻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来没有想过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事情不再发生。或许,让孩子们动起来事情就不再发生了吧。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时时刻刻都有事做,而且乐于做呢?

动力的来源就是方向。倘若有一种美好在召唤,我相信就能给孩子们提供一种外在的吸引力。于是我给每个委员会设置了一种美好的图景,用理想来吸引人。又和委员们一起商量活动的时间和内容,用丰富的活动吸引人。为了使这种种活动的动力持续下去,我们又安排了集中的班级展示时间,后来还发展到公开展示、广场演讲、幸福班级等形式,让成就感来持续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哲学家说,只有外因和内因很好地结合,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在提供了一种外在的吸引力之后,就需要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于是,我借鉴了很多资料,编写了《班级励志教程》,这个励志教程不同于当初的《一日一励志》,这个励志教程具有相当的煽动性。我让孩子们每天早读课大声朗读这些极具鼓舞性、煽动性的文章,并在每天的最后一节课抽出10分钟时间,利用小班会的时间来深化教程的内容、落实教程的精神。这样,这种积极向上的东西,

就自然融入到了孩子们的灵魂之中。当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被激发,任何事情都不再是负累和痛苦,都将是愉悦和幸福了。

三教育的路,再远都不怕

“我们建校16年,创造了无数个辉煌。可遗憾的是我们从来没有任何一届的任何一个班级创造出100%考上本科的辉煌,今天,在神圣的国旗下,我们庄严地宣告,我们高三(3)班将努力创造这个历史!”

这是2010年9月27日学校新学期的第三次升旗仪式上,唐澄瑶代表我们班发出的庄严宣告。这是一个在别人看来相当张狂的宣告,因为在2009年9月份我接手的班级是一个由一年换了三个班主任依然“臭名远扬”的高一(3)班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班级。组建的方式是保留高一(3)的“精英人物”,而将其他几个班级能够“掀风起浪”的人物吸纳进来,同时将高一(3)稍微还有点希望的人调走。记得第一次月考满分160分的数学,我们班级的平均分为26.5分。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班级,在2011年的高考中竟然真的就是100%上了本科。

在这个班级,我所施行的就是基于“培育—发展”理念而构建的班级生态。这次实践,让我的理想蓝图变成了现实。

考上中国传媒大学的陈楷玲来信说:“梅老师,做了10多年的学生,跟您在一起的时光,是我人生最美好的历程,快乐、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