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一、西周朝觐盟会制度:盟会制度是周王朝赖以控制和羁縻诸侯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安排是从早期的部落会议的形式转化而来的。周人赋予了它非常繁复

的仪式,并与诸侯的定期朝见联系在一起。定期朝见不仅是诸侯对王室臣服的

一种象征,也是王室监视诸侯的一种方式,从而转化成王室对诸侯的内在掌控。《周礼》上记载的朝觐盟会分为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

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二、唐代宰相制度中的议事机构:政事堂(集体宰相制)

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

相集体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

点称为政事堂。日常所有政务都集中讨论,将讨论的结果送交给皇帝裁决即可。政事堂成为一个高于三省的决策机构,三省长官实际上脱离了本部门,专一负

责全国政务的处理。在唐朝宰相会议是全国政务的核心。

政事堂每日所议论的事情大体上分为4种,一是日常事务,即每天的例行

公事。二是宰相所认定的军国大事。三是皇帝所认为的很重要的而有是被宰相

们所遗漏的事务。四是某些官员通过某种渠道直接将奏折地道皇帝手上或者是

某些下面的奏折上的意见,宰相们认为不需要处理而皇帝有别的意见的时候。

三、隋朝的制度创建。

1.恢复并健全三省六部制:恢复并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机构,确立了中书省

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权分立制衡机制。尚书省各部的分工也进

一步明确和固定,形成了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和工部的六部行政部门,每部下辖四司。各部所辖的司,均跟本部事物相关,形成一个整体。

2.废除了所有的侨立州郡,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隋文帝罢天下诸郡,

隋炀帝时改州为郡。隋朝时有州190余。

3.开创科举制:隋炀帝大业三年下令十科举人;大业五年,十科减为四科,分

科考试选拔士人的旨意越来越明显,保留“文才秀美”,即进士科。进士科以

考试策问为主,一般把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4.完善了府兵制:建立健全了掌管与训练府兵的折冲府。隋朝推行军队国家化,府兵制彻底与均田制结合,军人不再有特殊军籍,完全归乡村的坊里管理,在

中央一级设置十二卫分管兵府,使寓兵于民的府兵体制更加制度化。

5.整顿长期以来混乱的律法:本着从轻的原则,删繁就简,制定《开皇律》,

共有12卷。这部法律废除了车裂等酷刑,将死刑终审权收回中央,死囚须经大理寺复核才能执行。

6.重建礼制,清除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痕迹:隋朝实际上不过是南朝礼仪和北

方礼仪的复合体。

四、唐代的考课制度

唐代已经进入官僚制的成熟时期,伴随着科举制的形成,官员的考核制度

也日趋成型,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1、考课机构:隋唐官员考核机关是尚书省的吏部,由吏部尚书和侍郎亲自掌握,具体负责的单位是吏部的考功司。中央高级官员的考核,则由监察机关和

皇帝亲自掌握。

2、考课标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德行标准,即所谓“四善”。另一

类是为官的业务标准,即所谓的“二十七最”。对于具体官员来说,做到“一最”就是业务上的最高评价了。对于地方官,还有一些具体业绩考核指标。

3、考课方式:考核分为大考和小考,小考每年一次,大考三至四年进行一次。大考综合几年小考的情况,定出官员的等级。在具体操作上,先由被考者写出“自我鉴定”,然后由部门负责考核的官员写出考状,由部门长官当众宣读,

大家再进行评议。各部门的长官由上级长官考核,中央各部和州刺史则由吏部

进行考核。考课结果,从“上上”到下下分为九等,依等级进行赏罚。

五、宋朝:学校制度中的三舍法。

王安石变法,对学校制度进行改革,太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推行“太学

三舍考试法”,简称“三舍法”。“三舍”包括外舍、内舍和上舍,初入学的

在外舍,然后依次根据年头和考试成绩升级,进入内舍和上舍。

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免试直接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经吏部考

试再经殿试也可授官。但是,外舍生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则非常难,要经历学

官每月和每季度开展的“私试”以及每年朝廷另派官员对学生进行的“公试”。

这种学校体制,虽然后来有所变化,但基本趋势却确定下来。太学变成了

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组成部分。

六、元朝的胥吏制度

隋唐以后,胥吏逐渐成为一个官与民之间的独特阶层。元朝的胥吏制度是

元朝政治制度的重要构成。在元朝,政府机关官吏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官”,第二等级是首领官,统辖吏员,而吏属于第三等级。吏员是各机关中

具体办理各种公务的人员,吏是官员的主要来源。唐朝的胥吏身份低贱,但是

元朝的胥吏的地位却得到了不断提高。

元朝胥吏地位不断提高的原因在于:

1.民族原因:蒙古人入主中原,对汉族士大夫不信任,有意重用地位较低

的吏,以便在长官指挥下行使统治机能。

2.任官制度的原因:少数民族人士出任主官,有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的限制,不熟悉衙门运作和各地风土人情,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吏以辅佐管理;另外大部

分吏通过比较宽松的吏考制度,可以顺利进入官的行列。

评价:元朝的胥吏制度属于封建制度的范畴,是元朝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元朝最高统治者对中国传统封建制度自觉不自觉的改造。元代胥吏制度以吏

能为基本条件,以推选为吸收手段,以“月日”为出职标准,但是从其执行的

实际情况来看则为一种失败的制度。

七、汉代的监察制度。

1.组织结构

(1)汉代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台,御史大夫之下,御史台的实际负责人是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下辖两丞:①侍御史组合,负责对中央各级官员特别是上朝时的

礼仪监察。②御史组合,负责对军队和地方的监察。

(2)全国行政区划分为13个监察区,分设12个刺史和1名司隶校尉负责地方的监察,郡以下的监察由郡守负责,具体执行监察职能的官员是督邮。

(3)西汉末年,设立三公官,御史大夫变成位高但无权的司空,御史中丞成为御史台长官,司隶校尉地位大大提高。

2.特征

(1)位卑而权重。虽然御史们官阶低,但手中有无所不在的监察职能。

(2)相对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

(3)御史可以采取他们认为合适的行动来监察,可以闻风弹奏,不必核实准确。

3.功能

(1)维护王朝秩序的稳定运转。首先表现为对礼制的看护。其次,表现为对贪赃枉法官员的揭发弹劾。最后表现为参与司法和维护社会治安方面。

(2)保障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

(3)作为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因素。

八、湘军建军的勇营制度

1.建军原则:将必亲选,兵必自募。

2.特点:

(1)招募方式上的浓厚的乡土特色,构成一种典型的地缘和血缘关系。

(2)整个湘军每个单位以亲缘和地缘为纽带,以长官为中心,凝聚力很强,实际上是一种私兵体制。

(3)各级将领多由知识分子组成,书生带乡农。

(4)筹饷方式以自筹为主。

3.编制:营(基本编制单位)、哨、队、夫役

4.评价

(1)在晚清战争历史上发挥了很大作用,晚清的内乱基本上都是湘淮军平定的。(2)从本质上讲,还不是西式的军队。大部分将领对新式武器不甚热心;冗员明显;没有形成西式军事分类式编制,更没有形成军官团及其精神。

九、西汉时期:中朝官、外朝官的区分与中枢辅政机构的联系。

1.外朝官:外朝官是指在宫廷办公的官员,汉初绝大多数官员都属于外朝官。

分为中央和地方两部分,中央又可以分为丞相三公体系、九卿与列卿体系。(1)丞相三公体系:丞相负责行政事务,但实际上往往无所不管;御史大夫主观监察,但与丞相一同开府,实际上权利也很大;太尉负责军事。此外,三公

还负责调和阴阳。自汉武帝以来,皇帝逐渐赋予尚书台更多的权力,西汉末年,以尚书台为核心的中朝官已经架空了三公,汉成帝时,三公在某种意义上已经

成为荣誉性的虚衔。

(2)九卿和列卿体系:九卿和列卿名义上归丞相管辖,实际在多数情境下独立行使职权,官职的设置大多是围绕皇家事务安排的,主要负责皇家的私事。

2.中朝官:中朝官是指在宫中办公和皇帝身边的官员,既存在于尚书台,也包

括一些外朝官而加上皇帝侍从头衔,作为皇帝亲信的一些官员。

(1)皇帝的亲卫武将:中朝官地位最尊者,包括大将军、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大将军是皇朝的最高军事长官,同时又是有别于外朝太尉的皇帝亲卫侍从。汉

武帝之后,皇帝的亲卫武将往往是其亲戚,为外戚专权提供了制度上的可能性。(2)尚书台:汉武帝开始,皇帝为加强自己的权力,有意识扩大尚书的机构,扩张其权限,尚书陆续获得了拆阅、事先审阅和下发奏章、起草诏书的权力,

进而不断侵蚀丞相和御史大夫的职掌,但尚书台的这些“权限”还属于给皇帝

做“秘书”而派生出来的,在皇帝比较明白的时候,尚书台还难以专权和舞弊。(3)皇帝的侍从:侍从在皇帝周围,最主要的职能是帮忙办事、拾遗补阙,同时免不了给皇帝提意见,防止皇帝决策出错,或在出错后做点补救。

十、官员选拔制度: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公元220年由魏文帝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其具体做法是:

1、设置中正:由司徒选择“贤有识鉴”的朝官担任郡国的中正官,郡置小中正官,州置大中正官。

2、品第人物: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对“家世”也称“品”,以及其才德即“状”进行评定,等第从上上至下下分为九等。

3、按品授官:最后吏部根据中正官对士人的品第,授予士人官职。通常官位的尊卑与品第高低必须相符,要升官必须升品,而降品即等于免官。

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之际,门阀世族势力强大,士族大官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品第士人的标准

也逐渐舍弃才德,专讲门第。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十一、宋朝中枢辅政机构——枢密院的设立及作用

1、设立:宋代继承了枢密院体制,但由文官负责。枢密使和副使位列宰辅,与宰相一起参与军政大事的处理。枢密院内部实行“枢密院——三衙”统

兵体制,三衙长官由武将担任。三衙握有重兵但无发兵之权,枢密院有兴兵之权,手中却无兵,二者相互牵制,从而将兵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2、作用:①宋代枢密院的设立遵循“以文驭武”的方针,一方面分割了

宰相军权,另一方面防止了武将跋扈。②枢密院内部实行“枢密院——三衙”

统兵制,实现了发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兵与将的分离,解除武将对皇权的威胁。③彻底完成了兵权从兵部的分离过程,这是封建专制中央行政体制发展的

必然结果。

十二、元朝忽里台制度:蒙古、元朝的重要制度。蒙古部落时期,凡选举部落长、决策征伐、举行大型宗教仪式等,部落首领必须召开规模较大的议事会进

行商讨。这种形式的会议,被称为忽里台。蒙古建国后,大汗即位,形式上都

需要经过忽里台推选。元朝建立后,忽里台制度作为皇室贵族的一种特权继续

存在,新皇帝即位前,仍按例召开忽里台获得确认,会上宣读祖训大法,颁发

赏赐。元朝重大政务,尤其与诸王利益有关的,均须召开忽里台共同商定。它

实际上是蒙古贵族在“共享”这一传统观念支配下,干预朝政的重要手段之一。十三、清朝:八旗制度(社会管理、军事、生活——三位一体)

八旗制度为努尔哈赤首创,皇太极又增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制度

是清朝时期特有的一种以满人为主的军事社会组织,起源于女真人的牛录制。

它以军事化的方式将满洲社会的军政、生产、司法、宗族融合在这一制度的管

理之下。八旗是满族社会特有的制度,以兵民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为特点。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八旗制度以旗

统人,即以旗统兵,凡是隶属于八旗者皆为士兵。八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

和生产等方面职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

十四、秦汉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的特点。

1.两汉地方行政基本上是郡国并行制,以郡县制为主。既保证了总体上的中央

集权,又保留了不同程度的封建割据,由此导致中央集权与封建割据的矛盾。

2.行政、司法、军事与财政的合一是秦汉地方行政体制的最大特点。

3.秦汉地方行政机构的运行主要靠行政法规和由朝廷不断发布的诏、令、制、

敕等的指导。

十五、隋唐时期司法制度的原则

隋唐是中国司法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法律律条开始脱离原始轨迹,趋于人性,司法审理制度也趋于制度化和程序化,成为后世的模版。隋唐

时期的司法原则包括:

1.五刑:即五种刑罚方式,包括笞、杖、徙、流、死。

2.十恶:十种重大的犯罪行为,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恶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其核心是强调反对

违反忠孝道德和破坏伦理秩序行为的惩罚。

3.八议:指八种对可以减轻刑罚人的特别关注,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八议的精神,就是从皇帝的角度出发,亲贵可以减

免刑罚。八议的范围却并不严格,除了“亲”有特指之外,其他七项,具有非

常大的弹性,这就给皇帝和权贵操纵枉纵罪犯留下了余地。

十六、唐代的监察体系。

唐朝在原来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官的两套机构上,又设置了一个总领协调

机构,形成了三套班底。

1.监察机构:御史台

(1)长官:御史大夫

(2)副官:御史中丞

(3)御史台下设三院:①台院:设侍御史,监察和纠弹中央官员,并参与疑难案件的审理。②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负责对百官在宫内违法或失礼行为进行

监察。③察院:设监察御史,主要监察地方官,也监察中央六部官员。此外,

在不常驻的东都洛阳,留一个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留守机构称留台。

2.中央监察体制:尚书丞负责监察百官,弹纠不称职的御史;设谏议官员,分

隶中书、门下二省,职责是规谏皇帝,指正时政得失。

3.地方监察体制:定期派出观风俗史、巡察使、按察使、采访使等官员,与监

察御史一道,担负巡查地方的职责。后来,各使大多演变成实体性的地方官,

于是,朝廷利用盐铁转运使来承担监察任务。

4.评价:唐朝中前期政治比较开明,监察体系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好,御史和谏

官恪尽职守,皇帝和百官的行为都有所收敛。到了晚期,监察系统的作用大打

折扣,御史自身贪渎,玩忽职守,谏议无人听从,整个官僚及其趋于锈蚀。

十七、蒙古人的地方管理体制:投下分封制度(与西周分封制区别、扩充动力)1.投下分封制度:从大蒙古国到元朝,曾经数次以大批人口、徒弟分赐给贵族、功臣,从而形成了投下制度。投下,意为分地、采邑,又引申为拥有分地、采

邑的诸王贵族。投下是由分封而形成的,受封者是投下的主人,而分封的对象

一般是大汗或者皇帝的宗亲、蒙古贵族、功臣以及皇后、公主、驸马。投下分

封制度的存在意味着一个个大小封建领主的存在,投下控制的人口数目既是权

力大小的象征又是财富多少的标志。

元朝投下分封制度一直处于扩张的状态,常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发生冲突。

在投下主与中央政府争夺中,中央政府总是处于失败的地位。因而缺乏土地与

户口的中央政府加大对控制人口的搜刮,结果却造成更多的人投向投下主。如

此恶性循环使得元朝政府实力下降。

2.投下主扩充的动力:第一,皇帝的产生不是依赖汉制的继承制度,而必须靠

贵族的推举拥戴,所以皇帝不敢对投下主有严厉的约束。第二,蒙古人有分割

家产的习惯,上一代的财产分割以后,下一代的投下主封地与封户都减少了,

必须有所补充。第三,原来处在苦寒草原的蒙古人到了繁华的汉地,生活腐化

特别快,人也变得格外贪婪,所以往往具有挡不住地扩充财产的倾向。

3.与西周分封比较:西周分封的内核是宗法制,而且贵族有相应的文化修养,

配套相应的礼仪制度。元朝的分封没有西周分封制的文化色彩,反而带有强烈

的军事意味。每个领主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为大汗提供兵员。

十八:明代中枢辅政制度的变迁

1.宰相的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国历

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2.六部地位提高:

(1)“中书之政,分于六部”。

(2)上承皇帝之命,分工管理政务。

(3)在相当程度上分割了昔日宰相的权力。

3.内阁的形成:

(1)从四辅官到殿阁学士:废相后,朱元璋政事繁忙,不得不任命几个老成的儒者为四辅官,帮助皇帝处理公务。后由于老儒缺乏办事能力和经验,朱元璋

设置了殿阁学士一职,帮助批阅奏章。

(2)殿阁学士的办公处:朱棣夺取政权以后,从翰林院挑选了一些年轻干练的翰林,任命为大学士,开辟办事处,协助皇帝办理机务。

(3)内阁制度的最后形成:朱高炽在提高内阁的地位,赋予学士们以更大的责任。从正五品连升四级提高了学士们的行政地位,内个正式获得了票拟权。(4)朱瞻基时,内阁制度趋于定型。

内阁职在以票拟之权,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这是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但内阁不能统领监督百官、指挥诸司,又是不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

4.司礼监的权势消长与明代的宦官专权:

(1)明代废相以后,司礼监下设的秉笔太监誊写御批的过程中获得了批朱权,与内阁票拟权相对。

(2)由于明朝皇帝普遍不愿意接见大臣,司礼监获得了传达黄帝旨意的特权。(3)长期见不到大臣加重了皇帝的猜忌,于是依赖锦衣卫、东厂,对朝臣加以控制。东厂和锦衣卫事实上已经合流,统归司礼监掌握。皇帝还派太监去监视

地方和军队,使宦官地位得到立体化提升,可以公开主宰朝政。

在这种情形下,中枢决策中心的内阁与司礼监形成双轨结构,二者的权力

此消彼长,皇权在不同情况下转移对两者的倾向重心,以充分发挥它们的统治

功能。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开卷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1题10分,共20分) 1、三公九卿制度 考核知识点:秦汉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48--57 答: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分别领导九卿,名义上是宰相之职,他们总隶于皇帝。 所谓九卿,就是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大司马),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2、三省六部制 考核知识点:隋唐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70--78 答: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中央辅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各项政务,其分工如下: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

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三省六部是隋代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 1、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参见P268--274 答:一、军事制度的改革 ①.陆军:曾国藩利用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招募本地失业农民入伍,而由一些坚决保卫儒道的士人率领,建立起一支非正规的军队。袁世凯在华北训练的“新建陆军”,张之洞在长江地区训练的“自强军”,都采用了近代化的军事编练方式。清政府还在各省创武备学堂,改建省兵制,并裁减绿营和勇军。1906年,又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统辖新军。 ②海军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办新海军,1910年成立了海军部。海军官制略如陆军,分为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水师学堂和造船厂等也归海军部统辖。 二、行政机构的改革 (1)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3)组织责任内阁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 (1)建立新式学堂(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 考核知识点:南京临时政府,参见P274--276 答:南京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总统制组织中央政府。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临时大总统是行政首脑,在政府中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主持国务会议,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制大体相同,是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建立政府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临时大总统和临时副总统的选举,限于革命战争环境,不是民选,而是由已独立的各省都督府指定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第二,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力高踞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第三,南京临时政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同学们: 你们好!根据学院的要求,现在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期末复习大纲公布如下。就有关的问题提示如下: 1、本大纲所有复习题是供大家自学时使用,由大家根据所学,自行在电子课件或者教材中寻找答案。 2、期末考试是机考,随即出题;试题有可能与本大纲重合,也有可能超出本大纲,请大家复习时在范围上要更宽泛些,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 3、题目很小,内容琐碎,题量却比较大。因此大家要立足于本大纲的复习,不要再找所谓重点进行复习。再强调一遍:要全面复习。 4、题型大家一望而知,不再赘言。请大家再参考平时答疑公告栏中所载“答疑回放”中的ppt。 5、说白了,请大家依据此大纲复习,并注意平时答疑中的有关公告。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的邦鄙是指()的行政区域。 A首都附近B、民族杂居地区C边境地区D、各诸侯国内部 2、西周的大夫是分封的,所封的土地称为()。 A、采邑 B、庄园 C、坞堡 D、领地 3、辽朝以民政为主的地方行政系统由()负责。 A、南面官 B、大王院 C、枢密院 D、北面官 4、元代称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的()管辖。 A、户部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5、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将全国各行省一律改为(),废除行省制度。 A、承宣布政使司 B、都督府 C、提刑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6、封建时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

上。 A、使用 B、培养 C、考核 D、以刑罚恫吓 7、宋代地方的军、民、财、法和人事权互不相属,权力都集中到中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要着眼于官吏的() A、职有常守 B、相互牵制 C、争权夺利 D、能力培养 8、秦汉考核官吏实行一年一考,三年课()一次。 A优劣B赏罚C殿最D贤否 9明清时期在府一级设有同知、通判为知府的辅助官员,当时被称为() A副手B副官C辅官D佐贰官 10、“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说舜在用强制手段夺取最高首领的权位,是对所谓()制度的破坏。 A禅让B官员任免C官吏选拔D君主即位 11、清世宗雍正以后,皇帝对各省政务的批示经过须经过()。 A内阁B户部C军机处D兵部 12、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如果皇帝不亲政事,考核由()负责,交皇帝核准。 A奉常B长史C侍中D尚书 13、考课制度中,对官吏的提升称为()。 A升B提拔C迁D拔擢 14、东汉,三公改为(),共同辅助皇帝决策。 A太尉、司徒、司空B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C太尉、国尉、廷尉D郎中令、卫尉、校尉 15、西晋诸侯王身兼中央要职,又拥有一定的军队,威胁中央的安全,因此出现了()。 A吴楚七国之乱B靖难之役C八王之乱D异姓王反叛 16、宗法制度首先强调的是() A尊尊B忠君C极谏D亲亲 17、西周国学将成绩优异者通过司马推荐给周王。被推荐者叫作() A进士B贡士C贤士D才士。 18、御史台独立后,()主管纠劾官吏的失职滥权及其他违法事件,责任最重。A治(持)书侍御史B殿中侍御史C侍御史D御史 19、唐代宦官擅权,是先从掌握()开始的。 A财权B人事权C军权D处理宫中事务权 2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部[州]监察区,各部设()。 A刺史B御史C廷尉D司隶校尉 21、()是指出自忠诚,从对统治者有利的出发点上提出来的补阙和匡正。 A劝慰B勉励C谏诤D讥讽 22、东厂一般是由(D)的掌印太监监领,称提督东厂,直接受皇帝指挥。 A、御用监B尚宝监C神宫监D司礼监 23、汉代()并行,郡设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A郡国B府州C路府D省州 24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名为()。 A顺天府B应天府C奉天府D大名府 25、“夏后”的“后”的意思是()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检测(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最终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是在( ) A.舜 B.禹 C.夏启 D.商纣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 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3.周初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族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4. 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有( ) ①镇守疆土②交纳贡赋③朝觐述职④随从作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 6.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 7.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层层封授形成金字塔的等级制度 C.在政治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D.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总能率群弟”,按宗 法制的规定,下列不一定能成为相对血缘关系范围的大宗是() A.周天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B.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的嫡长子、嫡长孙 D.诸侯正妻所生育的儿子 9.下列有关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的说法全都无误的一项是( ) (1)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2)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 (3)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4)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 A.(1)(2)(3)(4) B.(2)(3)(4) C.(1)(3)(4) D.(1)(2)(3) 10.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首”,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下达皇帝诏令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11. (2007 广东卷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 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2019年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附全答案

2019年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题附全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全国总动员的决定权属于 B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中央军事委员会 2.我国省级政府被赋予制定地方行政规章职权是在 B A.1954年 B.1979年 C.1982年 D.1988年 3.毛泽东明确提出和论述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原则的文献是 D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论十大关系》 4.原选区选民对县级人大代表提出书面罢免要求的法定联名人数为 D A.20人以上 B.30人以上 C.40人以上 D.50人以上 5.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主席缺位时继任其职位的是 C A.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B.国务院总理 C.国家副主席 D.全国政协主席 6.1982年至l993年间,县级政府每届任期是 B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7.决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名额的是党的 A A.全国代表大会 B.中央委员会 C.中央政治局 D.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于 C A.1993年 B.2005年 C.2006年 D.2007年 9.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共开支的批准权属于 C A.行政长官 B.财政司 C.立法会 D.审计署 10.民族乡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 C A.最低层级 B.主要形式 C.补充形式 D.特殊类型 1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的法定人数为 C A.全体代表2/3以上多数 B.出席代表2/3以上多数 C.全体代表过半数 D.出席代表过半数 12.当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不同意检察委员会中多数人的意见时,可报请决定的是 B 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B.本级人大常委会 C.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D.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3.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机构是中央委员会和 A A.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B.中央军事委员会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试题附全答案【电大备考】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试题 附全答案【电大备考】 【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试题附全答案 一、填空题 1、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2、下列不属于传统社会特征的是(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 3、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社会主义社会) 5、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6、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 7、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8、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等级君主制 )。 9、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则是建立在封建(家庭)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 10、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执掌国家政权的时代。 11、司马迁写(史记

)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 12、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13、从夏、商、西周和春秋的奴隶制时代到封建制时代开始阶段的战国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先秦时期“ )“。 14、(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15、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是(西周) 16、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17、(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18、“兄长去世后由弟按年序依次继承王位,同辈之弟无或去世则由长兄之子继位。“这一王位继承制度被称之为(兄终弟及)。 19、“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20、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和(司空)。 21、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 22、关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终止时间问题,史学界通常取(“战国封建说“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中国政治制度史》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中国政治制度史》以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学科。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以中国历代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在全面了解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理解和分析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从而更好地对中国现代政治制度所面临的问题症结及出路进行历史的理论性探讨,也为他们将来从事政治学相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元首制度;中央、地方行政制度;宦官制度;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等。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36个课时(一学期,周2课时) (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PPT演示、音像资料等)。 二、本文 第一章导论 教学要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国体;政体;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分期。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在界定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史等概念的基础上,讲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任务,分期,研究现状等问题,以便更好的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和任务(1学时) 一、学科特征 二、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学时) 一、历代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作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及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1学时)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 二、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 第二章元首制度 教学要点:元首;先秦时代代王权的特征;皇帝制度。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述先秦时期王权的确立,发展、变化,秦汉时期皇帝制度的形成、秦汉至明清皇帝制度的发展变化、皇权的强弱变化。 第一节先秦时代的王与王权(2学时) 第二节皇帝制度的形成与演变(1学时) 第三节隋唐五代皇帝制度的发展(2学时)

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单选题 3

单选题 1.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确立了黄帝族在联合体内的优势地位和黄帝个人的权威。黄帝与炎帝战争 2.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舜从此确立自己的地位。舜对“四凶”的战争 3.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决定了中原霸权的归属。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4.夏以后,(世袭制)成为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并得到了传统合法性观念的有力支持,从而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5.商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制作和使用大量的(青铜器)。包括各种酒具、武器和礼器,制作精美。 6.西周后期已经出现了将王室与国家区分开来的政治观念,相应地,在制度上也出现了内廷与外朝的划分。(卿士寮)成为执政大臣的重要参谋和秘书机构。 7.西周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 嫡庶之分)为基础的。 8.据文献记载,西周分封建国,往往赐予相应的爵位。《春秋》将周的诸侯分成(公侯伯子男)。 9.由于封建制和宗法制的实施,西周的任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几乎所有的官职都是在特定的贵族家族的宗主之间世袭。 10.西周的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嫡庶之分为基础的。实际上就是以(血亲)为纽带,构筑了政治等级关系。 11.战国时期,原来的执政正式演化为(丞相)制度。除楚国仍沿用春秋时“令尹”名称外,山东各国的执政均称“相”。其职能为“百官之长”。 12.战国时期,因各国的度量衡不统一,薪俸制度的支付单位也是不一致的。其中,楚国是以(担)为单位。 13.战国时期,主要采用(粮食)作为官员薪俸发放的形式。 14.所谓皇位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皇位继承的唯一合法依据是(血统)。 15.随着皇帝制度的确立,与皇帝有关的各种礼仪制度也逐渐制定出来。皇帝的言行有法定的名称,皇帝自称(朕)。 16.明代废除宰相的做法为清朝所继承。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承旨办理军国要务、任免官员、呈递章奏、起草谕旨的中枢机构。 17.汉承秦制,皇帝制度较秦健全。皇帝的名号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总结: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诰),史官记事曰上,等等。 18.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及“五帝”之“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此后,(皇帝)代替三代时的“王”,成为最高政治权力拥有者的称号。 19.清朝为防止皇子争储带来的政治动荡,(雍正)皇帝决定建立秘密建储制度。 20.清朝预立太子的制度开始于(康熙)时期。 21.皇位继承制度是延续专制皇统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其核心之一是(世袭制)。 22.唐朝自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围绕皇位继承的斗争时有发生,有唐一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 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 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 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 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 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 一、填空题(共计40分。每空1分。) 1、《法经》是一部以(刑法)为主体,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的法典。 2、秦在郡设(郡守)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曹魏)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4、魏晋时期,中央军队分成(中军)和(外军)。 5、唐代开始,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6、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科举)是分科举拔人才的制度。 8、元代把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中书省管辖。 9、明清时代的监察机构是(都察院)。 10、清代辅政机关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制。 11、清末,以两江总督兼任(南洋大臣),驻(上海),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驻(天津)。 12、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13、康有为要求改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以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4、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资政院),地方是(咨议局)。 15、1911年,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 17、1912年,在宋教仁推动下,同盟会与几个党派联合,改组为(国民党)。 18、北洋政府时期,跨省的军事机构是(巡阅使署)和(经略使署)。

19、1926年,中政会一度改名为(政治会议)。 20、1928年10月通过的《国民政府组织法》,奠定了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 21、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是(立法院)。 22、国民党统治时期,所谓县自治的议决机关是(县议会)及(县参议会)。 23、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 24、工农民主政权在检察工作方面采取(审检合一)制。 25、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关,是各级(参议会)。 26、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8年在(华北)解放区设立了全国性的金融机关(中国人民银行)。 27、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28、54年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体系由三级两层改为(四级)。 二、名词解释 1、内服和外服 夏商周时期,在中央任职的各级官吏称为内服,封在王畿范围以外和边远地区的贵族、侯伯称为外服 2、宋代磨勘制度 磨勘指审核、推究,宋代将之作为考深和诠选的一项制度,则是指审核、推究、勘验簿历文状的一系列做法和程序。 3、清代官缺制度 清代规定在国家机关中实行按民族分配一定官缺的办法,即将重要官职分别定为宗室缺、满州缺、蒙古缺、汉军缺、汉缺等,其中以满缺、汉缺为主,按缺补授,这种办法,保证了满人的特殊权益,是民族歧视政策的反映。 4、淮军 淮军是模仿湘军建立起来的一支反动武装,其组织者是李鸿章,淮军的营制编组等与湘军基本相同,但装备有更多的洋枪洋炮,是一支买办性更强,直接依赖外国侵略者援助的军阀队伍。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开篇语 绪论 一、何为制度 二、何为政治制度 三、何为政治制度史 四、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第一节前封建时代 一、国家起源的假说 1.契约说 2.冲突说 3.贸易说 4.水利灌溉说 5.战争说 6.圣人造福说 二、中国的国家起源 1.从“国”字谈起 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 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一、国家形态 二、王权 三、服内与服外 四、阶级与阶层 五、宗教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一、严整的宗法制度 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 3.宗法体系 4.宗庙祭祀 二、分封 三、朝觐盟会制度 四、官制 五、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一、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 二、在宗法政治框架内秩序重整的努力 三、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 四、战国时代的政治改革 五、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 六、政治文化: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 一、皇帝制度的确立 二、铲平贵族政治,实行社会等级流动化 三、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 四、“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 一、郡县制的最终确立 二、皇帝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1.名号 2.后宫制度 3.东宫制度 4.宦官制度 三、官僚体系 1.外朝官 ①丞相、三公体系

②九卿和列卿体系 2.中朝官 ①皇帝的亲卫武将 ②尚书台 ③皇帝的侍从 3.地方官 4.王国官 四、礼仪制度 五、司法制度 1.司法过程 2.法律的演变 六、汉代的乡里结构 1.类政权的管理机构 2.社会管理 七、汉代的选举制度 八、汉代的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 九、汉代的监察制度 十、官员的任用规则与考核制度 1.官员任用的习惯规则 2.官员的考核 十一、汉朝的兵制 1.符节制度

华南理工2016春《中国政治制度史》(样卷)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卷(样卷) 教学中心: 专业层次: 学 号: 姓 名: 座号: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 五 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开卷; 2. 考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信息填写清楚;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试卷、草稿纸随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判断正误(请根据你的判断,在正确的题后括号内划“ √ ”,错误的 划“ ×”,每题1分,共15题) 1.政治是经济最集中的表现。( √ ) 2. 政治制度是一国各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它通过法律来反映和确认并受到法律的强制力保护。( × ) 3. 君主专制制度必然导致社会控制的严密化和文化专制主义。( √ ) 4. "先秦时期",这是奴隶制生产方式和奴隶制上层建筑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 ) 5. 中国奴隶社会的起点以夏朝的建立为标志。( √ ) 6. “三公制”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 ( √ ) 7. 宰相制度在中国推行了一千多年,最后在明朝初期被废除。( √ ) 8. 汉朝建立后,采取是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中央行政系统,即官职上采取政务与事务合一制。( × ) 9. “安史之乱”后,唐代地方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式形成道、州(府)、县三级 ( 密 封 线 内 不 答 题 ) (

制。(√) 10. 察举制发端于汉文帝时期,而正式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并成为两汉的基本选官制度。(√) 11. “特奏名”又称为“恩科”,是宋代所推行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科举制度,即对那些屡考不中、多次落第的考生所采取的恩赐科举及第的方法。(√) 12. 在中国倡行千余年的科举取士制度,最终在清朝同治年间废止。( × ) 13. 隋朝的“六条问事”监察法规,与汉代的六条问事不同。( √ ) 14.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行政法规。( √ ) 15. 北宋初年,军队和军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构成了宋代军制上的所谓“祖宗家法”。( √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变化,总是围绕着(B )这根主轴来运动的。 A、宗族 B、君主 C、人民 D、政权 2.地下出土的文物资料和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是( B )首创的。 A.梁启超 B.王国维 C.康有为 D.谭嗣同 3.西周官职中的“太保”属于( A )。 A.政务官 B.事务官 C.内务官 D.顾问官 4.中国奴隶社会的内部阶段划分可以分为( B )时期。 A.四个 B.三个 C.五个 D.二个 5.( D )创建军机处,乃是中国古代官制史的一大发展,论者多给予较高的评价。 A、顺治 B、康熙 C、乾隆 D、雍正 6.北宋“二府三司”的辅政体制中,掌管军国机务的是( C )。 A、宰相府 B、翰林院 C、枢密院 D、三司 7.三公九卿制形成于( D ),确立于秦汉时期。 A、西周 B、商 C、春秋 D、战国 8. 元代( D )是全国最高的宗教和民族事务机关。 A、枢密院 B、宣徽院 C、御史台 D、宣政院

中国政治制度史题库按顺序排好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C、启 2()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D) D、宗法制 3()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 A、内务府 4()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 A、汉武帝5()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C、路 6()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A、春秋战国 7()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D、董仲舒 8()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B、战国 9()府兵制最为完备。 A、唐代 10()在秦变法时,改法为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D、商鞅 11、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一个办理()的机构B、外交 B 12 北洋大臣依例由()兼任。B、直隶总督 C 13.车已用于军事目的是在()时期。A、夏朝 D 14东汉时期,以()、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B、太尉 F 15分封制则是依据()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B、宗法制 G 16、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为核心。C、宰相 H 17汉武帝时开始重用()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D、尚书 18、汉代()时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 B、汉景帝

19、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彻底合流,凡"科举者必由学校"是在()。C、明代 20、科举制度是在()年废止的。 C、1905 L 21、"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C、嫡长子继承制 M 22、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D、六部 23、明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 D、省 24、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设立()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 A、制度局 Q 25、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为主干。D、三公九卿 26、秦朝统一后,以()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B)B、三公九卿 27、秦始皇重()治国之术,倡导以吏人为师。 C、法家 28、秦朝一统天下,军事制度整齐划一,()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政D、太尉 29、清朝司法制度中的民族不平等性比较明显,有专门受理()案件的特殊司法机构。A、满人 30、清代官制中,()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B、内阁 31、清军机处成立后()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B、内阁大学士 32、清朝八旗兵采取()兵制,年16以上的八旗子弟需当兵。 (B) B、世袭 23、清代()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任。A.内务府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形成性考核册题及答案

4、简析夏、商的王权特点。 本题答案:(1)夏王朝是以夏为核心的“万国”联合体,氏族仍然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组织。夏朝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传统习俗和规范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神权、宗法权和王权相结合为特征的政治制度,并建立起了一套行政体制。(2)商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袭夏朝。商汤的行政总的原则是“以宽治民”和“有功于民”。殷商继承了夏代的分封制度,王权得到了提升。 1、简述周朝施政的基本原则。 本题答案:“敬天保民”,是周朝施政的基本原则。要做到“保民”,对统治者来说,就必须“明德”或曰“敬德”,施行德治。对此,周公和召公都多次提倡。择要而言,大致包含“无逸”、“慎罚”和先教后刑三个方面的内容。“无逸”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贪图享受安逸,加强道德修养,约束自己的行为。“慎法”,就是慎用刑法。先教而后刑,就是首先切实对民众进行教育、引导,以“民彝”即社会伦常为其基本内容。 1、简述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和宗法封建制度的重大区别。 本题答案:第一,地主封建的政治制度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不是按宗法分封而获得土地的贵族组织的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生产,而主要是由国家授予土地的农民的小农经济,以及从国家取得土地而从事农业的地主经济。 第二,封建政治制度针对的主要对象已经不是庶人或完全没有人身权利的奴隶,而是享有一定权利和自由并拥有生产资料的农民。 第三,组织、构成国家机关并实施政治制度的基本成员,已不是由天子分封、赏赐等而可以限定的贵族,而是可以通过合法经营乃至非法手段求得政治和经济更大发展的新贵。 4、试论战国时期魏国和秦国变法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历史地位。 本题答案:(1)变法的重中之重是直接关系“富国强兵”的各种新经济法令的颁布。魏和秦的变法在这方面很突出,其中又以秦为最。 (2)比较魏、秦在经济方面的变法,魏在其广度、深度和展开的层次方面,都远逊于秦。最根本的区別在于,秦的变法触及并较好地处理了在土地国有的前提下个体农户的土地问题,使国家有效地取得了稳定而可靠的税赋和兵力的来源。 (3)各国的强弱、政治得失,从根本上说,也无不与是否变法以及变法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联。1、秦始皇把“五德终始”说全面引入政治生活,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题答案:对。自此以后的历代皇朝(甚至一些农民起义)都把它当作取代旧王朝的理论依据,并千方百计使自己的政 治行为披上种种神秘的外衣。 4、汉代“党锢之祸”是指宦官与外戚的权利冲突。 本题答案:对。权势渐衰的外戚与权势鼎盛的阉宦,各自联结其他的强宗豪族,最后爆发了强烈的冲突,这就是“党锢之祸”。 5、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学说,强调“德刑并用”、“礼刑并用”。 本题答案:错。自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儒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即成为官方学说,也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他们由“德刑并用”而强调“重德轻刑”、“德主刑辅”;由“礼刑并用”而强调“重礼轻刑”。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沿用两汉的察举的选官制度。 本题答案:错。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但两汉的察举等多种选官制度也仍被沿用。 6、士族的存在和发展对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很大制约。 本题答案:对。士族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政权的控制、运用能力有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了政治制度的走向。 3、简述“三公九卿”的职责及设置意义。 本题答案: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萌芽、形成于战国时期,到秦始皇时,始在全国确立,并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规范。 三公,指朝廷中职务最高的三位官员,即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除皇帝外的最高行政长官。太尉原称尉或国尉,统一全国后统称太尉,“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专掌监察,“银印青绶”。“九卿”,是朝廷高级官员的合称。九卿在三公之下,分掌中央政府各部门事务。主要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 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 1、简述两汉政治制度的特点。 本题答案:两汉是我国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发展和强化的历史阶段。它有如下特点: (1)“汉承秦制”是对汉代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的整体看法。 (2)全面法典化。从政治思想的确定到各方面的具体措施,汉代统治者、尤其是武帝之后的统治者,无不企图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

中国政治制度史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窗体顶端 1、一般把政体分为()和共和制两类。(B) A、君主专制制 B、君主制 C、等级君主制 D、君主立宪制 2、中国传统社会是以()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B) A、法家 B、儒家 C、阴阳家 D、道家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4、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A)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时期 5、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B) A、领主制 B、中央集权制 C、贵族民主制 D、等级君主制 6、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B) A、中央集权制 B、等级君主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7、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A) A、家庭 B、分封 C、法律 D、内阁 8、司马迁写()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C) A、《春秋》 B、《资治通鉴》 C、《史记》 D、《左传》 窗体顶端 9、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C) A、商朝 B、周朝 C、春秋 D、战国

10、()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C) A、舜 B、尧 C、启 D、禹 11、分封制则是依据()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B)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 12、()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D)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 1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C) A、兄终弟及制 B、父死子继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王子继承制 14、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和()。(D) A、司农 B、司士 C、司公 D、司空 15、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C)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 16、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为核心。(C) A、皇帝 B、司马 C、宰相 D、太史 17、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B)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18、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为主干。(D) A、三公 B、三司 C、九卿 D、三公九卿 19、东汉时期,以()、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B) A、司马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次作业。参考样卷答案

安徽大学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A卷)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 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陈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为了一己的私利和升迁,有时不惜草菅人命,残民以逞。(4分) 2、陵号:是加给安葬皇帝陵墓的称号,一般是根据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袭加以 命名。(4分) 3、君临之术:是指君主驾驭和考察群臣的手段,是以权势法术为中心内容,基 本以法家思想为主体,包括“四位”、“七术”、“六微”等之说。(4分) 4、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土司制度,改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 员改为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 5、丁忧:是指官吏的父母去世,应立即奏报皇帝和上官,并离任守制,即按照 礼法的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不应担任官职,居家守墓以申孝思,具有一定强制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5分) 答:(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的依据,以政权和神权作为制定制度的标准,是一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伦理道德和传统思想依然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加强,宣示出政治制度的集权化、严密化、严酷化和任意化的特点。 (5)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使中国政治制度史出现人治的特点。 (6)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力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用不同的对待方法。 (7)中国一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以汉族统治集团为主,还是以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 第一章至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制度史著作是。B、《周礼》2、中国专门的制度史研究在唐代出现了扛鼎巨著,这就是杜佑所著的。A、《通典》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C、白钢4、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性质。B、假说5、长期以来,在国家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是所建构的分析模型。C、摩尔根6、部落是氏族组成的,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力量。 A、血缘D、领导人的威信7、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酋邦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创造了所谓“挑战——应战”的文明生成模式,他强调的自然环境对国家的出现和人类

社会组织进化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B、相对恶劣二、多选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A、国家体制 B、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 C、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2、怎样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现实意义?A、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政治史本身就富有极大地吸引力。B、当代中国政治的许多问题都带有传统色彩,不对传统有较深的研究和理解,很难建立起对当代政治问题研究有说服力的模型。C、中国政治制度特有的政治智慧,对今天的政治发展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D、从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角度看,也必须更多地从中国政治传统中开发有用的学科建设资源,才能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政治学学科体系。3、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著作中,有三部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称为“三通”,请问下列哪三部著作被称为“三通”?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考试答案复习资料 (2)

中国政治制度考试答案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3、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后,商代称王。 4、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巫术和政权的结合。 5、夏代在王之下有少量的高级贵族组成的执行机构,有三正和左右六人。 6、商代王位继承的两个原则是以母为贵和长子原则。 7、西周中央政府文职系统因职事不同可以分为政务性和宗教性两类。 8、西周时期诸侯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基本上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而在经济方面的义务是象征性的。 9、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10、职官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形成较为完备的职务设计,在制度层面则发展出上计制度。 11、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尊号,死后要加谥号。 12、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13、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而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14、西周时期存在两个职官系统,一是负责处理国家事务的外朝官系统,二是负责王室事务的宫廷系统。 15、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制度出现于春秋,当时被人们称为“执政”或“相”。 16、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 17、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 18、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19、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20、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 2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是“客卿制度”。 22、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 23、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 24、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史台。 25、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26、秦中央由太尉主理全国军政。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17岁至60岁岁都要服兵役。 27、在军事制度上,南朝和北魏、北齐实行世兵制,而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 28、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刑部,它和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29、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郡县制。但西汉因分封形成了郡国并行制。 30、清朝的一省主管为巡抚,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督。 3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他们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课题,预示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任务。 32、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3、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它是一场将矛头指向的政治体制的改良运动,而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这场运动的高潮阶段。 34、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通商大臣,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 35、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总税务司,但最重要职务一直以来为英国人所垄断,尤其赫德,在位45年,成为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在华的代理人。 36、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37、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组织、谋略处,暂时作为军政府的决策机构,并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8、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鄂州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39、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中华民国正式诞生。 40、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政事堂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总统制。 1、中国古代前国家时期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治组织的最普遍的形式是酋邦。 2、早期国家起源的模式有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两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