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家庄市开发区(园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石家庄市开发区(园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石家庄市开发区(园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25个,包括1个国家级开发区(石家庄高新区)、3个省级开发区(良村经济开发区、鹿泉经济开发区、辛集经济开发区)、3个省级产业聚集区(循环化工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鹿泉绿岛火炬开发区)、18个省级以下产业园区。

(一)规划面积和已使用面积情况

从调查摸底情况看,全市开发区(园区)规划面积368.44平方公里,已使用91.34平方公里。其中,石家庄高新区有完整的经过报批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规划面积共15.53平方公里,已使用土地面积为14.10平方公里;3个省级开发区规划区域总面积56.1平方公里,已使用面积16.92平方公里(鹿泉开发区7平方公里,已使用5.98平方公里;辛集开发区规划面积40.7平方公里,已使用土地面积3.44平方公里;良村开发区规划面积8.4 平方公里,已使用面积7.5平方公里);省级产业聚集区(装备基地未报)规划区域总面积45平方公里,已使用面积4平方公里;省级以下园区(正定小商品城未报)规划总面积251.73平方公里,已使用面积56.32平方公里。

(二)开发区(园区)各项指标情况

石家庄高新区:截至2008年底,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32亿美元,占全市17%,其中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5268.37万美元,占全市10.3%;累计利用内资248.24亿元,其中2008年利用内资31.5亿元,占全市17.2%;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1.63亿元,其中200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3亿元,占全市2.7%;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亿元,占全市7%;2008年实现出口创汇3.9亿美元,占全市6.97%,被评为“河北省2008年度开发区(园区)十强”。

3个省级开发区,截至2008年底,共累计利用外资3.64亿美元,占全市6.6%,其中2008年利用外资3182.25万美元,占全市6.2%;累计利用内资229.8亿元,其中2008年利用内资64.13亿元,占全市35.62%;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26亿元,其中200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占全市2.8%;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4亿元,占全市3.2%;2008年实现出口创汇4.66亿美元,占全市8.3%。良村开发区被评为“河北省2008年度开发区(园区)十强。

省级产业聚集区(装备基地未上报):截至2008年底,共累计利用外资2065万美元,占全市0.4%,其中2008年利用外资11万美元;累计利用内资43.7亿元,其中2008年利用内资12.7亿元,占全市利用内资的6.9%;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26亿元,其中200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2亿元,占全市1.9%;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24亿元,占全市6.5%;2008

年实现出口创汇1400万美元,占全市0.3%。

省级以下园区,截至2008年底,共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87亿美元,占全市7.07%,其中2008年利用外资1.47亿美元,占全市28.6%;累计利用内资237亿元,其中2008年利用内资85.36亿元,占全市利用内资的4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7亿元,其中2008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占全市9.2%;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4亿元,占全市23.4%;2008年实现出口创汇6.6亿美元,占全市11.9%。

(三)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我市开发区(园区)大多数为一区多园的模式,包括了生物产业、纺织产业、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等园区。其中,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以电子通信、医药化工、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为支柱的特色产业。截至2008年,高新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已达到33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6家,市级11家;拥有8个“国字招牌”,即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基地、现代特色中药产业集群、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级创业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国侨办重点联系单位。河北藁城经济开发区主要有生物医药、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及优质烟草等特色产业。引进了世界500强美国ADM公司、日本住友商事、日本株式会社、瑞典富士华以及华药、石药、四药、石家庄卷烟厂、益海粮油、河冶科技、太行机械、四方通信、中电投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依托这些“龙头”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大项目、外资项目为支撑,以生物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河北鹿泉经济开发区以发展电子信息、轻工食品、医药化工和服务业为主导,规划建设有高新技术产业区、电器工业区、医药化工区、轻工食品区、仓储物流区、高中档休闲度假住宅区、商务办公区等七个功能分区。河北辛集经济开发区以皮革服装、机械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建材、医药化工和高新技术六大产业为主导,多门类多行业综合发展。即以众多的皮革企业为基础大力延伸皮革产业链,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皮衣皮革之都”,以踏岳车桥、腾跃机车配件为龙头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以国投中鲁、爱人果汁为龙头大力发展食品饮料业、以晶达节能建材、巴迈隆木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业,以德瑞淀粉葡萄糖、保丰医药中间体为龙头大力发展医药化工业,以东明多晶硅、申科仪表为龙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建设创新度高、辐射力强、成长性良好的综合性、现代化产业基地。省级产业聚集区及以下产业园区形成了以生物产业、纺织产业、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等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二、对存在问题的对比分析

我市开发区(园区)发展虽然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绩,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总的看:

一是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带动作用不强。无论是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度还是投资发展强度,与国内、省内先进地区比都存在明星差距。

与常州市比,常州市现有有统计资料的省级以上开发区1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9个,与我市开发区同口径比较,常州市10个开发区占地面积为14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9%,我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占地面积为116.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的0.74%;2008年常州市10个开发区实现GDP为943.67亿元,占全市总数的42.9%,而我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实现GDP为473.4亿元,占我市总数2838亿元的16.68%,少26.22个百分点;2008年常州市10个开发区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3.16亿元,占全市总数的53.3%,而我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完成财政收入43.3亿元,占全市总数的15.9%,相比低了37.4个百分点;2008年常州市10个开发区当年实际利用外资170272万美元,占全市总数的75.5%,我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当年实际利用外资8461.7万美元,占全市总数的16.56%,总量少161810.3万美元,占比少58.94个百分点。

与省内城市廊坊市比,廊坊市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3个,没有国家级开发区,全部是省级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省级产业聚集区4个)与我市同口径比较,廊坊市13个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占地面积为115.15平方公里,占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79%; 2008年廊坊市13个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实现GDP为507.2亿元(产业聚集区无数据),占全市总数的48.24%,高出我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聚集区)31.56个百分点; 2008年廊坊市13个开发区完(产业聚集区)成地方财政收入60.85亿元(产业聚集区无数据),占全市总数的49.84%,高出我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聚集区)33.94个百分点;2008年廊坊市13个开发区当年实际利用外资36669万美元(产业聚集区无数据),占全市总数的80.65%,高出我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聚集区)64.09个百分点。

二是规划档次偏低,建设水准不高。先进地区开发区在规划设计方面把眼光瞄准国际高端机构和设计大家,投入大、水平高,而我市开发区(园区)在规划设计方面明显技不如人,主要表现是舍不得投入,聘请规划设计单位层次偏低,基本没有国际规划设计专业机构参与;甚至有的开发区(园区)还没有制定规划。有的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建设缓慢,还没有达到企业入驻的条件。

三是主导产业定位不明确,影响了产业聚集发展。先进地区开发区大多数主导产业十分明确,有的甚至是专业园区,而我市大多数开发区(园区)主导产业过多,产业链设计不合

理,产业集中度不高,难以形成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

四是管理和运作体制不适应现代园区发展要求。从先进开发区(园区)发展经验看,建立完备、高效的管理运作体制是促进园区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先进地区开发区管理运作基本上都是“管委会+公司”的方式,把行政管理和开发区经营有效地结合起来,避免了单纯行政管理带来的弊端,使开发区管理、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我市所有开发区(园区)还停留在管委会一家统管社会事务和经济发展、园区经营的固有模式,缺乏市场运作机制,活力不足,创新不强。同时,我市对开发区(园区)管理体制不顺,园区隶属关系重叠,存在多头管理、相互掣肘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开发区(园区)的健康发展。

三、意见和建议

为了强化对开发区(园区)工作的指导,推进开发区(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开发区(园区)发展实际,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下大力构建我市开发区(园区)发展和管理工作的促进平台。去年以来,针对我市开发区(园区)实际,市商务局在学习国内先进开发区管理模式、先进理念和经验基础上,组织省内外专家和专业机构,从园区发展定位与发展战略,管理、运作、服务保障体系,形象与品牌建设,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景观与环境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绩效评估与激励等七个方面,制定了《石家庄市产业园区发展与管理工作导则》,经市政府研究已于2009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要把《石家庄市产业园区发展与管理工作导则》作为我市开发区(园区)建设、管理工作的基本遵循,下大力狠抓落实。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完善我市开发区(园区)管理工作机制,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石家庄市开发区(园区)工作领导委员会”,领导委员会要吸收市直有关职能部门参加,对开发区(园区)建设、发展和管理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统一调度,要定期召开领导委员会工作会议,通报全市开发区(园区)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提出并研究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各开发区(园区)建立园区工作及项目台帐,领导委员会进行挂账调度,根据各开发区(园区)全年工作情况,年终进行评估和总结、奖励。各开发区、产业园区建立创新平台、融资平台、人力培训平台、专业服务平台,为产业园区及入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建立“石家庄市开发区(园区)网”,研究设置“政策法规”、“建设规划”、“环境保护”、“招商项目”、“商务洽谈”、“企业之窗”等全面反映各开发区(园区)工作的栏目,及时更新,滚动展示,为各开发区(园区)提供学习、参考和交流发展的信息平台,促进开发区(园区)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和建设、管理水平。

(二)加快建立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开发区(园区)运作体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园区运营模式。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立“管委会+公司”的运作模式,即在

成立管委会的基础上,组建由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外商投资、银行融资共同组成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市场化、公司化的运作,按照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研究制定专业性、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建立专业化、国际化招商团队,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有实效的招商策略,开展包括项目谋划、项目包装、潜在投资者分析跟进、项目洽谈、项目报批、项目建设期服务、企业后期服务在内的系列化、专业化、一站式、全程式投资促进服务;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重点项目参股等投融资和资本运营;按照“公开、择优、竞争、流动”的原则进行人员选配、任用,进行科学的绩效评估与激励。

(三)破除行政区划制约,探索区域性产业合作发展模式。遵循“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原则,整合产业园,促使区域土地资源优化利用。针对目前各级各类产业园过多过滥的现实,必须整合结构雷同、经济功能相似、规模偏小的各类产业园,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避免恶性竞争。整合产业园应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在空间上重新谋划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形成联动互补态势,使产业园之间建立功能配套区和产业分区。当前妨碍各产业园形成整体联动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产业园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和利益主体,地方存在“诸侯经济”。通过整合,对区域辖区内各开发区进行整体规划、整体包装,实行统一组合招商,试行相互间以项目为纽带的参股经营,实现联动开发。突破行政区划禁锢,积极探索合作建园、异地办园、区县产业协作、农业工业协作等方式,优化组合资源,促进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

(四)强化政策推动作用。

一是加强对重点开发区、产业园区的政策支持。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省级产业聚集区的示范带动和产业聚集作用,认真落实国家、省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开发、省级产业聚集区的各项扶持、鼓励政策;在省级以下产业园区中,市政府确定的一批符合国家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主导产业明确、管理机构完善、规划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的产业园区列入市级重点产业园区,并给予重点扶持。

二是扩大开发区、产业园区的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除四个组团所属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权限暂不下放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省级产业聚集区享有石家庄市级政府的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列入市级的重点产业园区,享有县级政府所有的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

三是鼓励开发区、产业园区高效运营土地,实现滚动发展。鼓励开发区、产业园区对区内土地进行总体开发,按照“九通一平”的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土地升值。开发区、产业园区内的土地出让收益,除按规定上缴国家和省以外,市(县)、区留成部分和土地使

用税(费)全部留给园区作为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打造环境,实现滚动发展。

四是加大财政对开发区、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市政府安排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引导资金并作为市级财政的一项重要支出内容,用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省级产业聚集区和市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园区的按照“九通一平”以上的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每个园区年度财政贴息不超过500万元);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资金,用于园区的国际认证、专业培训、规划指导等的支持;各园区所在县(市)、区政府每年按本级财政收入的2%安排园区发展支持资金,用于园区扩大发展。

五是加强对园区企业的扶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省级产业聚集区和市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园区实行“零费区”;入园企业上缴税(费)市级及以下留成部分,五年内全部返还企业。(国际经济关系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