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人教版音乐课教案

高中人教版音乐课教案

高中人教版音乐课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两部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

响曲》(第四乐章)的欣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

内容和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二、教学内

容 1、《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2、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三、重点和难点

《草原放牧》第一主题、《第四乐章》第一主题的曲调,体验不同

的情感,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要素来表达情感的。四、课时安排一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聆听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气氛。2、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四页散文,让学生思考:

从这段散文的阅读中,你怎样看待音乐与人生的关系?(2)分组

讨论:音乐与人生的关系。(3)请1-2名学生作重点发言。

(4)教师评价与点评。

①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作为一个人应该学会用音乐的认

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

②音乐智能和语言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

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一样,都是人们不可

缺少的、重要的基本素质。作为21世纪的一带新人,应该具有必要

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需的音乐文化水平。

③高质量的人生,应该具有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充满丰富多彩的生

活情趣。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应该热爱音乐,对音乐完全倾倒,

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3、作品鉴赏(一)《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 1、作品介绍

教师: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

的目的是:尝试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

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但是,当时正当

“四人帮”横行之时。针对这部作品,“四人帮”的亲信制造种种借口,对其进行刁难和诋毁,以致这部作品被搁置五年。“四人帮” 粉碎后,这部优秀的作品终于在1977年初春公演。作品是根据蒙族少年龙梅

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

无畏的英雄气概。 2、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本人去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图片,介绍草原风情、地方特色等,调动学生欣赏的兴趣。 3、局部欣赏

“引子”

(1)提问:什么主奏乐器?为何要用这种乐器表现小姐妹的形象?(2)学生:圆号,小姐妹的主导动机,能很好的塑造英雄形象。(3)复听:要求学生注意圆号的音色。

“第一主题”

(1)听、思考:音乐刻画小姐妹怎样的形象?说明理由。

(2)学生: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

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3)教师点评: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

画片《草原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也是本协奏曲的主要主题。

速度小快板,节奏轻快,对形象的塑造恰如其分。(4)教师指导学

生进行旋律视唱及节奏练习。(5)教授蒙古舞,师生共跳。“第二

主题”

(1)听并思考:用了怎样的音色、速度、节奏?音乐的形象特征是

怎样的?(2)学生:抒情等。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请他们谈谈其他要素

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4)教师点评:缓慢的速度、宽广的节奏、

起伏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力度,表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和主人公

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琵琶“唱”着气息宽广而悠长的歌,它形象地

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现了鲜明

的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 4、整体欣赏

要求:聆听中积极展开想象。 5、请一名学生作中心发言。

6、教师点评:通过音乐要素,非常好地塑造了音乐形象,包括人物、情景、风景等。音乐张弛结合,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下面的欣赏,今后的欣赏请同学们要注意运用“抓住音乐要素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7、音乐家介绍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浏览,使其了解三位音乐家。(二)《第六悲

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简介作品、作者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

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的晚年生活,正是沙皇亚历山

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黑暗、动荡不安,这使他感到苦闷、彷徨、悲观。这部交响曲,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

贯彻始终,特别是第四乐章。

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

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

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

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

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

的奥秘。(2)教师点评:从作曲家创作风格和本部作品的风格作讲解。 2、局部欣赏“第一主题”

(1)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中主要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音

乐的基本形象和情绪是怎样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点评:这是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幸

免的死亡,其中含有抗议的激情,从而使这个主题增添了巨大而紧

张的悲剧性力量。下行的悲戚旋律、极不稳定的和声、弦乐器暗淡

的音色以及缓慢的速度,使这个主题的音乐情绪显得悲壮、激情。(3)旋律模唱

要求:划拍跟着音乐轻唱。

“第二主题”

(1)聆听并思考:跟第一主题的异同。

(2)教师点评:展示了一段较为明朗的、抒情的旋律。这段旋律好

象带有明显的安抚色彩,圆号则用变化了的三连音为其提供节奏背景。 3、整体欣赏

4、教师小结:在体验《第六(悲怆)交响曲》强烈的悲剧性意境中,我们还能感受什么?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生活,就要坚

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即或是在死神面前已经不存在任何幻想了,但

对生活中经历过、感受过的一切,依然心存感激。第四乐章,也还

是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三)对比作品主题并填

四、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第10页“怎样鉴赏音乐”。

2、思考和讨论怎样鉴赏音乐?

3、教师点评。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上说,可分四个方面:一是音响感知,认识音乐

要素和音乐的形式要素等。二是情感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包括感性直接体验和从音乐以外的文字因素找

依据体验。三是联想与想象,非常自由的思想活动过程,有很大的

随意性。四是理解认识,认识音乐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思想。五、

拓展探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音乐与我》的散文。(请两人作中

心发言交流) 2、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知晓他的代表作2-3部。

课后反思:

1、结合聆听音乐作品的分析认识活动,学习、探究音乐要素的内涵

及其所发挥的艺术作用。教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语言性的讲解和传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2、鼓励学生自主性地、探究

性地参与学习。

3、教法和学法的安排上,适当用了比较法,教学的效果较好。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

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

歌的基本特征。二、教学内容 1、《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2、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三、重

点和难点

《上去高山望平川》。理解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四、课时安排一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情况。

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2、提问:你说一说你了解哪些西北民歌?

3、教师评价,顺势导入

本课。

(三)作品鉴赏 1、《上去高山望平川》

(1)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第19页4自然段文字,了解花儿。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旋律高亢、悠长,

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2)模唱假声。

(3)聆听歌曲,思考风格、特点。(4)请1-2人谈谈,教师给以

点评。

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大气、磅礴,富有西

北民歌的典型特点,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句由高而低,再由低

而高,下句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使奔放

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也使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

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直泻千里。(5)跟着教师学唱歌曲。

(6)问题讨论:歌词意在抒情,其意蕴含、富有哲理,是什么哲理?(7)请1-2名同学谈观点,教师做好评价。

表面上看,是述说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受阻,而实质上是揭露旧社

会的封建势力及其旧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隐含的哲理就是: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要勇敢地去追求、去实现。(8)提问:大家注意到没有?歌曲的演绎过程中和平时听过的一些

歌曲有什么不同?(9)没有乐队伴奏,民间的风味更醇厚,似乎更

能把人带上高原,俯视大地,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另外,这首

歌是由著名的“花儿王”朱仲禄演唱,他用的方言和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地道朴实。(10)复听歌曲。

2、《刨洋芋》

(1)简介。

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歌词风趣、生动,旋律朴实、起伏。(2)聆听独唱版的歌曲,思考歌词创作的特点。(3)教师

点评。

歌词采用比兴的手法,先用“土溜溜的蚂蚱”作起兴,而后进入真正

要表现的主题“刨洋芋”。在表现主题时采用叙事的口吻,现叙述刨

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整首歌词在写实的基

础上含蓄地表露了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可说是借景抒情的一首佳作。(4)复听歌曲并请2名同学上台作表演,表现劳动的情景和收获的

心情。(5)试分析曲调的特点。

用了四个短句构成,其中第一乐句是整个歌曲旋律发展的基础,有

的重复它,有的变化它。在变化中用了民间音乐创作手法:合头换

尾或是换头合尾。这种创作手法给人以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

一的艺术美感。(6)听无伴奏女声合唱版的歌曲。

3、《脚夫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第19页第5自然段文字,了解信天游的知识。

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2)聆听并说说这首歌是哪种类型的信天游。

(3)教师点评。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在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信天游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九无法解忧愁”的说法。(4)复听歌曲。(四)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第19页1、2两个自然段文字,结合前面的欣赏,讨论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2、教师点评。

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际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向大自然作斗争,所以民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五)拓展探究

1、欣赏几首西北风味的创作歌曲。(1)《一无所有》。(2)《黄土高坡》(3)《信天游》

2、课后完成书本第20页第3条题目。六、小结。

课后反思:

聆听民间歌手的演唱,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认为:民间民歌手的演唱很土。教师要做及时地引导,让学识明白,恰恰是这些民间歌手对生活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和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们的演唱大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真善美艺术的一种具体体现。

【篇二:人教版高中音乐教案】

关注方法:打开微信点击右侧+ 添加朋友

输入“lskj66”或者扫描二维码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

w.5y k j.co m

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

第八节《京剧大师梅兰芳》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和《海岛冰轮初转腾》,感受梅兰芳大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他精湛的表演艺术风采,体验、比较、南梆子和四平调两种唱腔音乐在表现人物

情绪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不同风格及特点。

(二)了解京剧发展的历史,感受中国国粹—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和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及他为中国戏剧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三)跟录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海岛冰轮初转腾》选

段的片断,实践体验京剧唱

腔独特的韵味。

二、重点、难点重点:欣赏京剧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并在学唱中体验

感受京剧国粹的音乐风格,了解京剧的发展历史和梅兰芳大师的艺

术成就。

难点:把握京剧唱腔的韵味,理解京剧这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一段由四大名旦表演的录像片段进行导入。(二)简介

京剧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绍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四)欣赏由梅兰芳演唱的京剧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

1.欣赏作品

2.简介作品的剧情

3.介绍南梆子及四平调的特点

4.学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这两首作品。

(五)欣赏李玉刚和梅兰芳在表演上的不同风格。

说说你对两个唱段的音乐情绪的感受与理解,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

人物形象?

四、教学资源建议(一)教材资源:教材配套课件中第四单元第八

节中的全部资源与第九节中《京剧的行当》部分资源。(二)录像

资源:四大名旦的表演录像片段,梅兰芳表演的《看大王在帐中和

衣睡稳》、

《海岛冰轮初转腾》录像片段,李玉刚的录像片段。

(三)教师资源,教师范唱并指导学生学唱。

(四)学生资源,发挥喜爱京剧艺术学生的特长,在课上充分展示

其才华。

(五)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一)以聆听、学唱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中,学习了解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京剧国粹

的兴趣和情感。

(二)辅助视频资料的播放,在视觉感官上引导学生理解京剧的综

合表演艺术的特征,使审美情感得到升华。(三)引导、提示学生

课外到剧院欣赏京剧艺术,身临其境感受其京剧舞台艺术的独特的

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建议

(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京剧常识和相关知识,做成答题

卡片,在课上进行竞赛抢答活动,在交流活动中检测学生对知识的

学习情况。

(二)课上学唱的片断,进行分组、或个体、资源组合的听唱检测。(三)写一篇学习京剧艺术的体会,发表自己京剧艺术的认识与看法。

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

第九节现代京剧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雄心壮志冲云天》、《家住安源》唱段,了解唱段内容,感受体验现代戏曲音乐的表现力,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享受

表演唱段的乐趣。

(二)了解京剧音乐的声腔、板式、伴奏、行当以及现代京剧基本

知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聆听《雄心壮志冲云天》及《家住安源》,感受、体验其变

化着的音乐情绪,掌握一些有关声腔、板式、伴奏、行当及现代京

剧的知识。难点:理解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板式、伴奏,

在戏曲情感、情绪渲染表现中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帮衬的重要作用。三、教学内容安排(一)唱段初次欣赏;引领学生思考教师课前已

准备的试题板所示思考题目(题目的拟定主要围绕学习目标和知识

重点中的内容,难易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而定)。

(二)二次欣赏唱段中重点部分节选,引领学生边听边依据题板、

记录作答。 1.再次欣赏:学生间的交流,教师针对某些学生中还不

清楚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总结、归纳后再次欣赏。 2.分组展示学

生艺术实践活动:从完整唱段中根据声腔及板式的特点,有目的挑

选简单的局部唱段让学生分组进行唱段模仿、板式节奏敲击体验四、教学资源建议(一)学生资源(二)多媒体资源(三)网络资源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一)知识的学习,采用在教师

指导下自主预习式学习方法,每个人搜集的资料互相交流,共享。

同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顺带讲解有关音乐知识。(二)重要唱段的

了解、掌握,采用针对性多次重复听赏、听辨法以及模唱唱段来获

得在感受体验中的音乐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评价建议

(一)能基本掌握中国戏曲的声腔、板式、伴奏、行当等以及现代

京剧基本知识,能在课堂上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

(二)能与他人或小组间进行合作,唱上一小段现代京戏唱段并能

进行表演设计。

第十节——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

音乐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篇三: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全册】

第一节音乐与人生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两部音乐作品《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

响曲》(第四乐章)的欣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音乐要素的基本

内容和艺术作用;怎样鉴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二、教学内

容 1、《草原小姐妹》(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2、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三、重点和难点

《草原放牧》第一主题、《第四乐章》第一主题的曲调,体验不同

的情感,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要素来表达情感的。四、课时安排一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聆听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气氛。2、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四页散文,让学生思考:

从这段散文的阅读中,你怎样看待音乐与人生的关系?(2)分组讨论:音乐与人生的关系。(3)请1-2名学生作重点发言。

(4)教师评价与点评。

?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作为一个人应该学会用音乐的认

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

?音乐智能和语言智能、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一样,都是人们不可缺

少的、重要的基本素质。作为21世纪的一带新人,应该具有必要的

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需的音乐文化水平。

?高质量的人生,应该具有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充满丰富多彩的生活

情趣。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应该热爱音乐,对音乐完全倾倒,用

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3、作品鉴赏(一)《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 1、作品介绍

教师: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

的目的是:尝试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

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但是,当时正当“四人帮”横行之时。针对这部作品,“四人帮”的亲信制造种种借口,对其进行刁难和诋毁,以致这部作品被搁置五年。“四人帮” 粉碎后,这部优秀的作品终于在1977年初春公演。作品是根据蒙族少年龙梅

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

无畏的英雄气概。 2、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本人去内蒙古草原旅游的图片,介绍草原风情、地方特色等,调动学生欣赏的兴趣。 3、局部欣赏

“引子”

(1)提问:什么主奏乐器?为何要用这种乐器表现小姐妹的形象?(2)学生:圆号,小姐妹的主导动机,能很好的塑造英雄形象。(3)复听:要求学生注意圆号的音色。

“第一主题”

(1)听、思考:音乐刻画小姐妹怎样的形象?说明理由。

(2)学生: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

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3)教师点评: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

画片《草原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也是本协奏曲的主要主题。

速度小快板,节奏轻快,对形象的塑造恰如其分。(4)教师指导学

生进行旋律视唱及节奏练习。(5)教授蒙古舞,师生共跳。“第二

主题”

(1)听并思考:用了怎样的音色、速度、节奏?音乐的形象特征是

怎样的?

(2)学生:抒情等。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的有关内容,请他们谈谈其他要素

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4)教师点评:缓慢的速度、宽广的节奏、

起伏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力度,表现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和主人公

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琵琶“唱”着气息宽广而悠长的歌,它形象地

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现了鲜明

的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4、整体欣赏要求:聆听中积极展开想象。

5、请一名学生作中心发言。

6、教师点评:通过音乐要素,非常好地塑造了音乐形象,包括人物、情景、风景等。音乐张弛结合,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下面的欣赏,今后的欣赏请同学们要注意运用“抓住音乐要素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

7、音乐家介绍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浏览,使其了解三位音乐家。(二)《第六悲

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简介作品、作者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投影文字、图片,要求在阅读后能作信息整合、评价。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

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的晚年生活,正是沙皇亚历山

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黑暗、动荡不安,这使他感到苦闷、彷徨、悲观。这部交响曲,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

贯彻始终,特别是第四乐章。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历

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

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

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

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2)教师点评:从作曲家创作

风格和本部作品的风格作讲解。 2、局部欣赏“第一主题”

(1)聆听并思考:这段音乐中主要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音

乐的基本形象和情绪是怎样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点评:这是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幸

免的死亡,其中含有抗议的激情,从而使这个主题增添了巨大而紧

张的悲剧性力量。下

行的悲戚旋律、极不稳定的和声、弦乐器暗淡的音色以及缓慢的速度,使这个主题的音乐情绪显得悲壮、激情。(3)旋律模唱

要求:划拍跟着音乐轻唱。

“第二主题”

(1)聆听并思考:跟第一主题的异同。

(2)教师点评:展示了一段较为明朗的、抒情的旋律。这段旋律好

象带有明显的安抚色彩,圆号则用变化了的三连音为其提供节奏背景。 3、整体欣赏

4、教师小结:在体验《第六(悲怆)交响曲》强烈的悲剧性意境中,我们还能感受什么?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生活,就要坚

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即或是在死神面前已经不存在任何幻想了,但

对生活中经历过、感受过的一切,依然心存感激。第四乐章,也还

是可以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三)对比作品主题并填

四、问题探究

1、阅读教材第10页“怎样鉴赏音乐”。

2、思考和讨论怎样鉴赏音乐?

3、教师点评。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上说,可分四个方面:一是音响感知,认识音乐

要素和音乐的形式要素等。二是情感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包括感性直接体验和从音乐以外的文字因素找

依据体验。三是联想与想象,非常自由的思想活动过程,有很大的

随意性。四是理解认识,认识音乐所要表达的深刻哲理思想。五、

拓展探究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音乐与我》的散文。(请两人作中

心发言交流) 2、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知晓他的代表作2-3部。

课后反思:

1、结合聆听音乐作品的分析认识活动,学习、探究音乐要素的内涵

及其所发挥的艺术作用。教师要尽量避免或减少语言性的讲解和传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2、鼓励学生自主性地、探究

性地参与学习。

3、教法和学法的安排上,适当用了比较法,教学的效果较好。

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

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

歌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1、《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

2、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三、重点和难点

《上去高山望平川》。理解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四、课时安排一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二)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屏幕文字,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情况。

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其中以“花儿”、“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2、提问:你说一说你了解哪些西北民歌?

3、教师评价,顺势导入

本课。

(三)作品鉴赏 1、《上去高山望平川》

(1)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第19页4自然段文字,了解花儿。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旋律高亢、悠长,

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2)模唱假声。

(3)聆听歌曲,思考风格、特点。(4)请1-2人谈谈,教师给以

点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