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卡夫卡的思想艺术特征

论卡夫卡的思想艺术特征

论卡夫卡的思想艺术特征
论卡夫卡的思想艺术特征

卡夫卡创作的思想艺术特征

高靖晋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文系)

摘要:文章选取了卡夫卡的部分文学作品,根据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心理对其创作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内涵。卡夫卡创作的思想特征是孤独意识、负罪意识、阻碍意识和恐惧意识;他的创作主题表现为生存的荒诞与人性的异化。卡夫卡创作的艺术特征具有荒诞性、寓言性,并运用了象征、隐喻和悖谬等各种独特手法,为现代文学开创了先河。通过理解和分析他的思想艺术特征,可以使读者对现代文学的文艺理论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卡夫卡;思想特征;创作主题;艺术特征

弗兰兹·卡夫卡是20世纪现代小说的重要人物,他在西方现代文学史有着特殊的地位,是表现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对现代文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美学、哲学、宗教及社会观念等方面被后世学者广泛地争论,也被誉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通过对其作品的研读和深入分析,可以理解卡夫卡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思想艺术特征,进而去探究这位艺术家是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将他的思想释放出来的。这对于理解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卡夫卡创作的思想特征

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表达自我情感与自我思考的过程,卡夫卡的艺术创作也离不开他日常所见所闻,根据对他的文学作品的研读,我发现了在他的作品中存在四种不同的思想意识特征,即孤独意识、负罪意识、恐惧意识和阻碍意识。这四种意识影响了卡夫卡本人的生活以及他作品中所塑造人物的种种命运。

1.四大意识的表达

(1)孤独意识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他本人的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隔绝。这种隔绝并不是隐士一般的身处世外桃源,而是心灵上的距离感,卡夫卡终生生活在这种痛苦与孤独之中。由于不接受世俗观念,难于与人沟通,他甚至在自己的家庭里也感觉到“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他曾经在一封致他第一个未婚妻菲莉斯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知道,小时候我经常孤独,但那多半是被迫的,很少是自己等来的快乐。而现在我投入孤独的怀抱,一如河水流入大海。”后来在致勃罗德的一封信中他对这一问题写得更明确:“极度的孤独使我恐惧,……实际上孤独是我的唯一目的,是对

1

我的巨大诱惑。”[1]47,62他在大量的书信、日记中谈论过对孤独的态度和感受。于是,时时萦绕着他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2)负罪意识

虽然感受到深刻的孤独,但是孤独并未将卡夫卡引向毁灭。要忍受孤独、安于孤独,就必须“镇压”任何接受诱惑的欲念。卡夫卡则在日记里自我约法三章:谢绝一切来访,把自己关在地窖的最深处;放弃婚姻这个有限的“小世界”;弃绝“一个男子所拥有的一切生之欢乐”。卡夫卡也把当作家看作是为满足“虚荣心与享乐欲”而“与魔鬼拥抱”、“释放魔鬼”的犯罪行为。这种负罪的意识使卡夫卡经常想到“有一把刀子在心中转动。”

在受到社会疏离感的压抑同时,卡夫卡还受到了来自父亲的压抑。卡夫卡的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父亲带给他的是“虚弱、缺乏自信心、负罪感”。而写小说就是卡夫卡对这种感觉的反抗。

小说《判决》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作品所描写的在父子两人的口角过程中,清白善良的儿子竟被父亲视为有罪和执拗残暴,在父亲的淫威之下,独生子害怕、恐惧到了丧失理智,以致自尽。父亲高大强壮而毫无理性,具有一切暴君的特征。这个貌似荒诞的故事是卡夫卡负罪心态的生动描述,父亲的判决也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决。这种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然而作品的内涵显然不在于仅仅表现父子冲突,更在于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生存在怎样一种权威和凌辱之下。另一方面又展现人物为战胜父亲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卡夫卡用主人公的抗争表达了自我内心对罪恶感的挣脱愿望。

(3)恐惧意识

卡夫卡的负罪感加剧了他内心另一种情绪意识即是恐惧与不安。他在作品中的自我剖析和审视让他不断地控诉环境,也控诉着自己。时代巨大的变革让传统的道德和社会体系分崩离析,19世纪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让他感到的是:“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谎言的世界,是个令人厌倦的世界,而我们误入其中。”[2]99《地洞》是卡夫卡晚期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鼹鼠类动物。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自叙法,描写了“我”担心外来袭击,修筑了坚固的地洞,储存了大量的食物。地洞虽畅通无阻,无懈可击,防御退逃自如,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我”常年不断地改建地洞,辗转不停地把粮食从地洞的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做好防御工作以防外界强敌前来袭击。主人公说:“即使从墙上掉下来的一粒沙子,不搞清楚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它向着未知的危险、向周围无穷的一切发动了一场殊死的

战斗。“我离开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的冲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经很幸福了”。然而它永远在挖掘新的地道,在这个没有尽头的迷宫里,面对“一种我始终应该担心的东西,一件我始终应该有所防备的事情:有个人来了”。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一次大战前后,普通小人物失去安全感、生存与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恐惧心态。[3]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西方正处于“上帝”正在死亡、人文观念发生巨变、时代激烈动荡的历史转型时期。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喧哗与骚动的时代,清醒者看到的是社会的排斥,内心的孤独,群体的冷漠,个体的无助,环境的恶化,心灵的变形,信仰的荒芜,情绪的绝望,意念的癫狂和行为的荒诞。[4]卡夫卡为这部作品取名地洞,正是源于惶恐不安的社会环境中个人对于一个理想空间的渴望,也是他源于哲学的思考和映照。这里地洞与人就是一个矛与盾的悖论,是自由与顾虑的双重折磨。

(4)障碍意识

面对冷漠的现实世界,卡夫卡将所见所感都融入到了作品中。卡夫卡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梦魇的世界。卡夫卡曾向雅诺赫说:“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崩溃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困惑的世界里,一切都像不能出海的帆船上的桅缆,吱吱扭扭地不停作响。”卡夫卡的这种感受不是偶然产生的,其意识中日益严重的障碍无疑是现实生活在他头脑里一再叠印的结果,其作品有关障碍的描写比比皆是。他的主人公为了正义或辨明真情而奔走,但经常是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境。越是挣扎,就越陷得深,甚至最后送命了事,如《审判》中的约瑟夫的结局。在渗透着叛逆思想、倔强地表现了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宿命论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式艺术内涵。因此卡夫卡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2.生存的荒诞

卡夫卡的一生充满了不幸与挫折,严父的压力和专制社会的僵化都使作为作家的他感到失落。这种失落感同时还来自他职业的错位。卡夫卡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学情结的人,然而在选择大学时却遵照父亲的意愿选择了法学并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尽管如此,这并不能给他的事业带来任何起色。毕业后的他在一家保险公司做小职员,与他的专业学识和文学抱负都毫不相关。同时,在爱情上,卡夫卡也不是一个成功者。卡夫卡一生憧憬着爱情和婚姻,可他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一直没有成家,终生寂寞不得意。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卡夫卡成为一个自传色彩很强的作家,在他的小说的世界里,主人公的命运都充满了荒诞色彩,现实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与无力感。这种生存的荒诞,就是卡夫卡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

“有一个人曾说过:为什么这样逡巡不前?只要你按着寓言去做,你自己也就成了寓言,这样,日常的烦恼就会一扫而光。

另一个人说:我敢打赌,这段话也是一个寓言。

第一个人说:你赢了。

第二个人说:但是,不幸的是,只是在寓言的意义上赢了。

第一个人说:不,你在实际上赢了,在寓言的意义上却输了。”[5]75

卡夫卡在这里指什么呢?难道他是想说生活里各种令人绝望的难题说到底只是语言的游戏?卡夫卡曾大胆断言,在“实际”上,我们始终是赢家,我们有把握得胜。只是在寓言的意义上,或者说只有在头脑里作各种有意识的思考时,失败才成为一种可能性;必须先相信“失败”这个词,然后失败才可能成为事实。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越是为胜利而搏斗进取,他们的理智就越是暴烈地要求解释,而失败的结局也就变得无可避免。如在小说《城堡》中,卡夫卡引导我们一步一步认识到主人公的奋斗纯属徒劳,因为其追求的得救已经在他的掌握之中,不管他此刻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关于这个真相主人公屡屡得到暗示,可是这些人迷恋于自己的口才,结果都陷在自己的诡辩中或者陷在自我的深渊中无法自拔。看起来,这些人全失败了,不过正如卡夫卡所说,他们只是在寓言的意义上输了;实际上,亦即事实上,他们得胜了。卡夫卡的作品是很带悲剧性的,只是卡夫卡并不真正相信悲剧。他只是从根本上厌恶有意识的、隐秘的、贪婪的自我,他相信,悲剧这种艺术形式总是用来表现对自我的过高估计,以致排斥了人的其他领域。所以,试图取得任何种类的胜利——甚至想战胜自己的冲动,战胜光阴的流逝。[6]这样,就使悲剧把天堂改造成为地狱,还错把“寓言”当作“现实”。

3.人的异化

除了荒诞的现实,卡夫卡的创作另一类重要的题材就是揭露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及其悲剧命运。他自己的世界观是异化的,他感觉自己被囚禁在这个世界上,被囚禁的忧伤、虚弱、疾病、狂想交集于一身,任何安慰不能使他宽解,因为那仅仅是慰藉。但你如果问他,他到底想要什么,他答不出来。[7]97

卡夫卡在观察和表现社会“异化”现象的时候,总要追溯人类原始的生存状态,以体现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被遗忘和被舍弃的部分。他常常借助动物表现这一主题,这些以动物为题材的作品既不是轻松童话,也不是传统说教式的寓言,而是思想内涵深刻的小说。因而这些动物主人公,无论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是哺乳动物还是昆虫,都是人格化的化身,承担揭示存在意义的角色责任。如《变形记》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第一次深刻地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卡夫卡曾说过:“不断运动的生活纽带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至于拖向哪里,我们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社会的变革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从生产关系的主体变成了生

产关系的一部分,生产技术物质规律的发展操纵了“人”,把“人”变成“物”的奴隶,使人最终也变成了“物”,或者说“非人”。卡夫卡的《变形记》把这种现象典型化,作品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在生活重担的压迫下从“人”变成一只大甲虫,表面上看似乎是荒诞无稽的,但是通过变形这样的象征手法,揭示的正是那个普遍真理,即人创造的物,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着人,把人变成奴隶。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隶,也就是“非人”了。不能支配自己的“非人”和其他动物又有什么两样?这样说来,人变成甲虫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社会现实是一个使人异化的存在,格里高尔为了生存而整日奔波,却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宿感。社会甚至家庭、人伦都使他感到陌生,最终使他成为异己的存在物,被社会与家庭抛弃。这就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所可能面临的生存处境的变形化的写照。卡夫卡以一个小说家的卓越而超凡的想象力为人类的境况作出了一种寓言式的呈示。现代人面临的正是自我的丧失和变异,即使在自己最亲近的亲人中间也找不到同情、理解和关爱,人与自身的处境已经格格不入,人成为他所不是的东西,同时却对自己这种异化无能为力。而这一切,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某种本质特征。《变形记》因此也状写了人的某种可能性。[8]6

二、卡夫卡创作的艺术特征

1.荒诞的手法

“荒诞”是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也是卡夫卡小说最显著的特征。他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荒诞感除了引领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派戏剧外,还在现代艺术中形成一种普遍的荒诞观念和意识:“把所面对的现实理解为一种不合理状态,不符合逻辑状态的意识”。这种荒诞感被现代文学家引入创作,就表现为一种20世纪特有的荒诞风格的荒诞文学。

卡夫卡的创作世界是荒诞的、非理性的;他将自身的观察和遭遇投射到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困惑于危机与矛盾中的人物,是现实中普遍的陌生,孤独,恐惧,阻碍,异化或者绝望的象征。他在作品中所描述的真正对象就是人性的不协调,生活的不协调,现实的不协调。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真正的“卡夫卡式”的小说。

卡夫卡在小说《变形记》中采用“变形的”手法并非只限于追求神奇,而是旨于揭示荒诞。作品中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家庭与社会的压迫下自我异化,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深切的灾难和孤独。而这种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正是当时社会心态的反映。他以荒诞的想象、真实的细节描写、冷漠而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奥的内涵,显示出了荒诞的真实和冷漠的可怖[9]55。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荒诞不经的事物,把现实荒诞化,把所描写的事物虚妄化。人变甲虫,从生理现象看是反常的、虚妄的、荒诞的;而从社会现象上讲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让我们联想一下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当我们被一些谁也无法预料、无法回避的境况所困时,生活的荒诞与这个故事的荒诞就有了一种可比拟的联系,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十分地尖锐了:当我们突然无法动弹,在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卡夫卡的小说带出了我们深深的疑问。显然,在如此荒诞的突变中,卡夫卡敏锐地觉察到现实生活某些带有本质性的问题,才用这种荒诞的手法加以表现。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在向我们证明,人在社会中的真正地位是由于自己悲剧性的和无法克服的孤独决定的,存在于某种具体环境中的个人无法看清自己存在的实质。在他的世界里,“累人的差事”和生活的重压,这是卡夫卡式的悲剧。于是,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们都在尽力的战胜自己,与自己搏斗。难怪叶廷芳称卡夫卡为“外的弱者,内的英雄”。[10]90

“荒诞”这一艺术特征让作品表现出辛辣的讽刺。卡夫卡不仅善于使用荒诞的艺术手法,而且更善于把荒诞的世界和现实的真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合理的东西与不合理的东西紧紧地凝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品叙述的逻辑结构本身并非真实,然而卡夫卡又别出心裁的融入了真实的细节描写。作品中的种种细节描写,无一不为作品本身增加了讽刺和象征的特色。

2.寓言式的艺术特征

寓言式作为卡夫卡小说创作的另一特征,要想探究它的真实内涵,首先搞清楚何为“寓言”。寓言就是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者哲理,通常带有讽刺性或劝解性。内容可以包括社会道德,人生态度,自然界真理等。但卡夫卡的寓言式的作品显然不同于古典的寓言,如《伊索寓言》一类的;也不同于经典性的现代寓言,如莱辛、拉封丹、克雷洛夫等人的。这样说的理由有两点,其一是卡夫卡的创作目的不是要进行一种说教,也不是要宣扬一种道德训诫,而是以非理性、超时空的形式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对社会诸般现象的观察、感受、表述乃至批判和讽刺,或者就像卡夫卡研究者们所说的:卡夫卡的作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危机令人信服的自我表白,是“真实的二十世纪神话”。其二是卡夫卡寓言式作品的多义性。无论是古代的或者经典的乃至现代的寓言都没有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它只是告诉你一种意义,一个教训,或是道德的伦理的,或是社会的生活的。但卡夫卡的作品却通过诡奇的想象,跳出理性思维的束缚,运用不可捉摸的象征让非逻辑的描述有了丰富的神秘的内涵,从而有了多义性和接受上的多样性甚至歧义性;换一个角度来说,是作品本身妨碍了或阻止了我们去做单一的解释。

寓言与象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象征是从具体的事物中反映某种抽象情感的共识,而寓言则是从抽象的理念出发,寻找形象化的载体。由此黑格尔曾对此作过分析,他认为:“这种主体性格无论从内容看还是从外在形象看,都不真正在本身上就是一个主体或个体,它还只是一个普遍观念的抽象品,只有一种主性格的空洞形式……因为既要使主体性格符合寓言的抽象意义,就会使主体性格变成空洞的,使一切明确的个性都消失了。”[11]122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特征和寓言相比,寓言式描写打破了寓言这一文体的体裁藩篱,使其与其他的文学艺术形式向结合,展现出更为广阔的文学书写形式和批判方式。卡夫卡的小说不讲求故事的明晰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环境描写的具体性。小说一般不交代具体的地点,没有确切的时间,也不说明具体的社会背景。所有这些特点都是小说内容的寓言式的具体体现。

再以《变形记》为例,小说题目中的“变形”也可以更多的理解为全家人对主人公态度的变形,人变成虫无疑是离奇的,但在由人性世界向非人世界转化的过程中却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描写。[12]48在现代社会里,这种现象似乎太普遍了,以至于人们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里作者却以一个惊人的事件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日常存在。人们怎能不为之震动。虽然表面看来作品似乎是把人们引入一种魔幻般的境界,但细细一想,这又是何等的真实,何等的残酷悲剧。

米兰·昆德拉这样评价卡夫卡:“卡夫卡的世界与任何人所经历的世界都不像,它是人的世界的一个极端的未实现的可能。当然这个可能是在我们的真实世界背后隐隐出现的,它好像预兆着我们的未来。因此,人们在谈论卡夫卡的预言维度。但是,即便他的小说没有任何预言性的东西,它们也并不失去自己的价值,因为那些小说抓住了存在的一种可能(人与他的世界的可能),并因此让我们看见了我们是什么,我们能够干什么。”[13]42卡夫卡的寓言式小说,将作家对社会的抽象的理解,形象化成具体的、含有寓意的故事,表现了丰富的内涵,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学视野。而貌似和现实生活距离甚远的故事本身,又迫使我们去思索、回味,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寻找故事本身所包孕的更深层的含义,使读者亲身参加到作者的文学思考中,共同完成了对作品的理解。

3.象征隐喻的表现方式

因为卡夫卡强调以主观感受的真实去取代客观世界的真实,所以就不能不普遍地采用象征的艺术手法,给他抽象的主观精神赋予一定的具体形式,从而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受到感染,得到启示。[14]卡夫卡小说创作极大限度地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意象表现方式,使之实现外在具体形象与内在意蕴的对立统一。在卡夫卡的小说中,这种象征隐喻的艺术特征表现为三种方式:细节象征、情节象征、整体象征。

(1)细节象征

细节象征指的是某些细节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比如《城堡》中的主人公半夜被摇醒,要求他出示居留许可证,其实是象征着无所寄托无所依存的现代人被提醒说明自己的人生由来,解释自己的生存理由。《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无端地变成了大甲虫,其实也是象征不堪生活重负的小人物的心理变异和扭曲。《乡村医生》中的医生在雪原上漂泊流离,则是象征着现代人失去精神家园、不知所归的现实境遇。

(2)情节象征

情节象征指的是由小说故事情节而构建成的象征。比如《变形记》中所记叙的格里高尔的家人的态度转变,对变成虫子的主人公从怜悯、厌烦到憎恶的情节展开,象征着家庭伦理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悲剧性现状。《审判》中的主人公约瑟夫从理直气壮地申诉自己无辜,到四处托人打通关节,再到彻底放弃的过程,象征了现代社会中,人面对强大社会机器而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的悲剧性命运。

(3)整体象征

整体象征指的是由小说整体符号性所形成的象征。比如《地洞》以一个小动物的惶恐不安象征着现代人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的恐惧心理。《饥饿艺术家》则象征了现代社会中追求精神寄托和心灵自由的人与公众的疏离隔膜以及自我注定孤独寂寞、无所适从的悲剧性处境。《一条狗的研究》、《歌星约瑟芬及耗子似的听众》则象征了现代人渴望以对超验的追求而获得精神家园、心灵驻所的无限憧憬。

同时,卡夫卡的作品的象征形象还存在着不唯一性。以《城堡》为例,城堡作为一个象征,不同的读者会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

(1)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象征着主宰小人物命运的力量;

(2)象征着一个权力无所不在的官僚集团和机构;

(3)犹太人寻找国家的隐喻;

(4)是人类寻找上帝的寓言;

(5)寻找与父亲沟通失败的隐喻;

(6)可望不可及的真理的象征。[15]66

法国荒诞派作家加缪对这一特点也有很好的表述,他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诞》一文中写道:“卡夫卡的全部艺术在于使读者不得一读再读。它的结局,甚至没有结局,都容许有种种解释……如果想把卡夫卡的作品解说得详详细细,一丝不差,那就错了。”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从卡夫卡作品中去寻求一个终极的意义,一种得到普遍认同的结论。不同阶层的读者,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角度(伦理的,道德的,宗教的,社会学的,美学的),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时间场合都会成为解读卡夫卡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卡夫卡是一个哲理性很强的人,他说:“我总是企图传播某种不能言传的东西,解释某种难以解释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文学作品是他的哲学意念的形象化。这种形象化主要不是依靠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通过“图象”来实现的。卡夫卡的非同寻常在于,他通过“图象”所传达的象征意味和譬喻既不是一目了然,又不像某些象征主义者那样隐晦艰涩;他赋予象征图象以鲜明的轮廓,轮廓中又包含着多重的意念;赋予他的譬喻以蕴含激情的寓意,这寓意又不无深奥。总之,它们既是奥秘的,但又是可以理喻的。卡夫卡所着力描写的,不是这个象征物本身,而是作品主人公的体验。通过以上种种,卡夫卡的小说创作终于令人信服地实现了叙事形式逻辑与历史意蕴逻辑的对立统一。在卡夫卡的笔下,神秘怪诞的时间更多是精心观察体验来的生活细节的组合;而那朴实无华、深层隐喻的表现所产生的震撼作用则来自于那近乎无诗意的、却扣人心弦的冷静。

4.悖谬的非理性

悖谬作为艺术特征之一,主要意思是:作品中所叙述的事情初看起来是荒诞不经和自相矛盾的,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某种真实性,即表面上是“非”的东西,实际上却是“是”,达到的“似是而是”的效果。卡夫卡的艺术世界里,没有了传统的和谐,贯穿始终的美学模式是悖谬。

小说《审判》“在法的门前”那一段就是这一艺术特征的典型代表。农民为进法律之门等了多年,在等待期间,门卫还给他一把小矮凳,和他拉家常,并告知这是专为他设的门,但他就是进不去。一直到死也未能进入那个专门为他而设下的门。在这荒诞之中,人们可以领悟到在非正义的社会里,普通农民要想沐浴到法律之光,那是难上加难。与表现主义作家相比,卡夫卡着意描写的不是令人心醉神迷的情景,而是平淡无奇的现象。卡夫卡所叙述的素材几乎毫无例外地取自普普通通的经历,但这经历的一点一滴却汇聚成与常理相悖的艺术整体,耐人寻味。

卡夫卡的箴言中有许多条名言也都是用逆反的悖论逻辑写下的,例如“鸟寻笼子”。卡夫卡把这句话颠倒过来,写成“笼子寻鸟”。他的悖论思维几乎无处不在,但问题是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思维惯性,掌握一种新的逻辑语言,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少数人领悟到的事情,多数人不可能很快就认同,哪怕你把握的是一种时代思潮的前兆。而卡夫卡所思考的并不都是时代的思潮,有些是属于个人的冥想。因此卡夫卡越到晚年越感觉到身内与身外“两个时钟走得不一致”:“内部世界的那个钟走得飞快,像是着了魔,中了邪,不管怎么说以非人的节拍在走动;而外部世界的那个钟呢,仍以平常的速度费力地走着。”所谓“内部世界的时钟”是指他的内心的思考;“外部世界的时钟”是指周围的现实,现实的变化怎么赶得上思考的自由驰骋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反差日益扩大,他只能越来越痛苦。

而小说《城堡》则虚构了另一个荒谬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所有人的价值观都颠覆了,他们一直生活在对“城堡”的恐惧中,却又想接近城堡;一旦接近了城堡,却又得罪了城堡里的高官,终生生活在等待惩罚的恐惧中;但这个惩罚永远不会到来,因为“城堡”根本与他们无关,等待的尽头还是等待。这样的逻辑关系是可笑的,甚至根本不存在逻辑关系。而在这相悖的逻辑关系中,恐惧感如同坠入深渊般无法停止。

渴望去探寻、揭示世界的真实、人类的真实、事物背后的真实,也即存在于作家内心深处对世界、历史、人类的个人理解,并企求在这种真实的背后演绎、挖掘出更为广阔的现实意义,这是作家的历史使命。卡夫卡进行文学创作时,虽然很多时候是足不出户、关在自己的小房间里的;但他总是将眼睛擦得雪亮,牢牢地紧盯着人类的灵魂,紧紧地抓住人类那充满困惑与危机的灵魂,意欲如此,以获取人类存在的本质。他所叙述的故事既无贯穿始终的发展主线,也无个性冲突的发展和升华,传统的时间概念解体,描写景物、安排故事的束缚被打破。强烈的社会情绪、深深的内心体验和复杂的变态心理蕴含于矛盾层面的表现中:一方面是所描写的事件与过程不协调,整体却往往让人无所适从,甚至荒诞不经。卡夫卡正是以这种离经叛道的佯谬法和多层含义的隐喻表现了那梦幻般的的内心生活,无法脱离的精神痛苦和面临的困惑。这或许就是卡夫卡小说作品思想意义之所在。

结语

卡夫卡能超越学科、世纪、世界、人类自身以及种种格式的限制,说出能震撼人心的东西,究其终极根源,是他作品中那世间少有、令人窒息的思想主题和极端化的、不可调和艺术特征所决定的。卡夫卡的小说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长久不衰,相反对其衷情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其主要原因。卡夫卡作品的思想性和创作中批判写实风格的独特性,使人认为他是从文学外走来的。他的作品不符合传统的文学概念和规范,其中充满着孤独和荒诞的色彩,让人在阅读时不免心跳加速。每次读他的作品,都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人的心脏里面,听得见他的迷惘、孤独、无助和痛苦,听得见他的追问、呐喊、责斥和纠结,令人心悸无边。

(指导教师:赵前明)参考文献:

[1][奥]卡夫卡.卡夫卡书信日记选[M].叶廷芳,黎奇,译.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2][奥]卡夫卡.误入世界[M].叶廷芳,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张晓华.卡夫卡作品里的悖论研究[J].魅力中国,2013,(22):110.

[4]谢慧梅.灵魂的舞者孤独的勇士:论述卡夫卡的孤独意识[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

(12):264-265.

[5]叶廷芳主编.卡夫卡文集[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6]刘敏.幻与真的世界:论卡夫卡的小说艺术[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 45 (4):

222-225.

[7]曾艳兵.卡夫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吴晓东.20世纪外国文学选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韩瑞祥,马文韬.20世纪奥地利、瑞士德语文学史[M].山东:青岛出版社,2004.

[10]叶廷芳.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M].安徽:华夏文艺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

[11][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3]张涛.欧洲现代派文学的先驱:卡夫卡艺术风格浅析[J].科教文汇,2007,(03S):162.

[14]杨小岩.论卡夫卡的创作艺术风格[J].江汉论坛,2004,(03):112-113.

[15]吴晓东.20世纪外国小说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Kafka’s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GAO Jing-jin

(Department of Chines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article excerpt some fragments of Kafka's literary works, according to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creation psychology of Kafka to analyze hi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explore the means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ideological implication of his works. Kafka's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are loneliness, guilt, obstacles and fear consciousness, the theme of his works is the absurdity of life and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Kafka's creatio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re absurdity and allegorical, he uses symbolism, metaphor and paradox and other various unique styles in the novel and create a precedent for the modern literature. Through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his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we can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erary theor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terature.

Key words: Kafka; Thought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Creative Theme

《变形记》的艺术特色

《变形记》的艺术特色 《变形记》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第一次深刻地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卡夫卡曾说过:"不断运动的生活纽带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至于拖向哪里,我们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也就是金钱、机器、生产方式操纵了"人",把"人"变成"物"的奴隶,使人最终也变成了"物",或者说"非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常见的现象,卡夫卡的《变形记》则把这种常见的现象典型化了。作者描写的格里高尔在生活重担的压迫下从"人"变成一只大甲虫,表面上看,似乎是荒诞无稽的,但是,通过变形这样的象征手法,揭示的正是上面提到的那个普遍真理,即人创造的物,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着人,把人变成奴隶。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隶,也就是"非人"了。不能支配自己的"非人"和其他动物有什么两样?这样说来,变成甲虫不也很自然了?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真正的"卡夫卡式"的小说。此外,卡夫卡还通过受压抑的小职员变成甲虫后的思想活动和所遭受的冷遇,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灾难感和人的孤独感。人变成了"非人",不能自已后,就再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一切无从猜测的灾难都随时有可能落到自己头上。格里高尔的遭遇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广大受害者的缩影。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也被暴露无遗。以前,他是主要养家之人。这时,他的亲人为之着急的不是骨肉之情,而是因为他不再能为家里挣钱,甚至成了他们的"家丑"和"家庭负担"了。因此,到最后,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要把他"弄出去"。他被遗弃在黑暗中,杂乱的家具堆中,没人清扫的房子里。他便在孤独中悄然死去。他的死亡,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得以开始"新的生活"。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的金钱关系。 《变形记》在艺术上的特色是成功地把虚幻和现实结合起来了。"现实"和"虚幻"是构成"卡夫卡式"小说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没有交待任何原因,格里高尔清早一起来就变成一只甲虫,很难想像还有比这更虚幻的怪事了。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可能有的。而并没学什么法术的格里高尔,对自己的变形似乎早有准备,几乎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惊异和惶恐。就像他只是患了头痛脑热一样。整个过程中,他只说了一句:"我出了什么事啦?"尔后,他又像正常人似的想他的差事,想着他五点钟要去赶火车。以后整个的作品几乎就是沿着他与差事这条线索展开的。卡夫卡写格里高尔变形,并不是在他如何变形,为什么变形上着笔,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周围环境。格里高尔变形了,而环境却毫无变化;还是那个"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的房间;衣料样品照旧摊放在桌子上;他最近从画报上剪下来的那幅画像仍然挂在墙上。此外,小说完全没有浪漫主义惯用的那种浮华的语句,语言十分平淡无奇,既没有富于感情色彩的修饰语,也回避了专门的艺术描写手段。作者只是用平稳的语调,像新闻报道一样冷静客观,不动声色地说明情况和记叙过程,不发表任何评价。 当家里人因叫不开门在外面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当他的声音里"有另一种可怕的叽叽喳喳的尖叫声同时发出来"的时候,他似乎没事儿似的,认为"仅仅是重感冒的征兆",是"旅行推销员的职业病"。而整篇小说里,作者几乎一直是用这样的笔调,用这样的态度来叙述格里高尔变形后发生的一切,使小说中虚幻的梦境,难以置信的幻象跟日常生活场面,街头即景等具有了相同的意义,其间没有根本的对立,没有明显的过渡,甚至泯灭了界限,完全结合成一个整体了。在这里,虚幻中有现实,现实里可见到虚幻,幻象变成了"现实的""物质的",看得见、摸得着,与现实难解难分了。人异化成甲虫,这应该是荒诞的了,但经过卡夫卡高超的处理后,好像是必然的,极普遍的,不足为奇的事情了。作品之所以能达到这样妙不可言的效果,除了上述语言上的技巧外,还抓住了社会现象,即从生理上看,人变成甲虫是反常的、虚妄的、荒诞的,但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一旦失去了谋生的能力、手段、资本和机会,就无异于一只甲虫。何况,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异化成非人,早已司空见惯呢!因此,作者把普遍的社会现象升华为生活的哲理、数学的原理、语言的句型。而这"升华"也

论影视艺术中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 论影视艺术中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姓名 学号 院系艺术设计 专业电脑艺术设计 年级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第一章影视意境 (3) 第一节什么是意境 (3) 第二节意境与音乐画面 (3) 第二章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关系 (4) 第一节画内音乐、画外音乐 (4) 第二节画内、画外音乐的变换 (5) 第三节影视音乐中各要素的表现 (5) 第三章电影音乐的形式和特点 (6) 第一节有声源音乐 (6) 第二节无生源音乐 (6) 第四章音乐与画面结合形式 (7) 第一节音画同步 (7) 第二节音画对立 (7) 第三节音画平行 (8) 第五章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摘要 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音乐已经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音乐和画面的关系密不可分,音乐丰富了画面本身的表现力,画面也因为音乐而升华了主题。电影是视听艺术。经典电影音乐之所以令人们记忆深刻,是因为电影音乐与电影画面达到了完美结合,从而相得益彰,升华了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音乐与画面在电影情绪、叙事、氛围等方面的作用,探讨其对电影主题的深化。 关键词:影视艺术、音乐画面、视听艺术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music has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par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picture, music to enrich the picture expressive picture itself, also because of the music and the sublimation of subject. The film is a visual art. Classic film music can make people remember the profound, is because the film music and movie screen to achieve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so as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sublimation of the film to show them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music and picture role in film narrative, mood, atmosphere, on the theme of deepening. Key words:Film and TV art、 music、 visual art picture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那么,我们每一个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又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一、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例如:我们学过的我们学过的《古井》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以及长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的事情。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想什么呢?有的同学可能想到:课文为什么要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为什么要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你看他们想的问题多么有价值!但想出问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中体会作者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当同学们经过反复品读全文,认真思考后,一定能体会出: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是表明古井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甘甜、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是表明古井默默奉献的精神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这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井和乡亲们的敬佩之情。又如:《那片了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后来,我应邀到叶老先生家去作客,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通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1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的是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她以清贞绝决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末世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婉的笔调,带我们走进苍凉的小说世界,本篇论文联系作家生平小说,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张爱玲小说艺术世界的特征。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艺术特色 一概述 张爱玲的作品,从短篇到长篇始终把自已时代已经发生和正要发生的破坏作为大背景,由此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现实所嘲弄的欲求,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以奇秀精当四字形容她无疑是相宜的。 二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然而引起她极大关注的不是历史中那些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变化中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屑的人物、琐碎的事件,也就是世俗人生里饮食男女的生存状态、婚恋生活等世俗化生活。张爱玲在《传奇》初版扉页上曾说过,我“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强调在自己的小说中多是写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负荷者,因为他们虽不彻底,究竟是认真的。”不仅如此,在潜意识里,张爱玲认为历史是由无数凡人的生存组成的历史,“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因此,在她的作品里满是俗庸的普通人的男女私情、家长里短。《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迫于无奈与寄人篱下,以妖媚的身姿赢取了妹妹的恋爱目标范柳原的青睐,以逃离那个已容不下她的家。 纵观张爱玲小说的人物,无不是平凡尘世中的普通人。对普通人物的描绘透视出了张爱玲对生活的特别理解,“生命即是麻烦”,[1](P12)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烦恼,不如意。同时也传达了张爱玲在时代变动

以《变形记》为例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张嵩晴 内容摘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二十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无数优秀文学作品的集合,早已经历了时代的考验与洗礼。本文试着通过以《变形记》为例,来阐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变形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特征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我们抬头仰望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这片文学的天空,以现代的眼光将它重新审视,看到的不仅仅是超乎常理的荒谬表象,而是一种变形了的艺术正熠熠生辉。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文学创作应反映内心世界的真。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不难发现,《变形记》中的大量叙事描写以及揭示中心的语句,都是通过格里高的心理活动来进行的。“为什么她要哭呢?因为格里高没有让代表进入房间,因为他处境危险,很可能丢掉饭碗;因为上司又要老调重弹,向父母重新算过去的老帐,为了这些才哭吗?这也许是多虑了……”“唉,为什么只有格里高注定要在这个公司服务呢?在这里只要有一点点微小的失误就要受到询查,难道公司里的全体职员都是废物吗?他们之中没有一个忠诚可靠的分子吗?而这个人仅仅在一个早晨只有几个小时没有为公司办事……”在这些看似冗杂无序而又充斥着矛盾的心理活动中,我们却恰恰看到了情节的推进,人物的性格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主题。在格里高突然变成甲虫的这个早晨,公司的代表因其没有按时上班而来到他家,目的无非有二:一是催促他立刻去上班,二是给予他惩罚甚至向他“算过去的老帐”。这些内心活动不仅成功向读者解释了一连串事件的发展状况,展现了格里高温和善良又有些软弱无奈的性格特征,同时更重要的是暗示了小说的中心。这一连串分析与猜想看似混乱,却句句符合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社会矛盾尖锐,底层小人物遭受无休止的压榨。 第二,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变形记》小说开篇,即是超现实的人类的“变形”:“当格里高?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他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没有过多的解释,没有任何的铺垫,这种神话般的情节价值,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它所含的内在体悟,这种体悟使文学对生活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从表层走向深层,从现实走向超现实。“甲虫”象征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扭曲了的生活姿态。在我看来,格里高最后的死亡显然不能让他的家人得到“解脱”,他们作为社会底层的一部分,终将因拼命的工作同样遭受异化。 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以丑为美”,大量描写丑的事物,通过美丑对照,将“审丑”作为反抗现实丑恶的手段。小说花了很多笔墨来描写格里高变形后样貌的丑陋。“肚皮僵硬,呈弓形”“他的背碰到了腐烂的苹果,苹果的霉烂点波及周围”……然而在我看来,作者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想要突出变形的丑陋,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将种种“美”与“丑”进行对比。格里高甲虫般的形态的确不让人喜欢,但丑陋的外表更加突显出这位平凡小人物的美好心灵;亲人们尤其是格里高妹妹的外表是正常甚至美丽的,但他们冷漠势利的内心却在格里高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丑陋。 第四,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变形记》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小说重视主观世界,强烈地展现精神、情绪和思想,在象征性的表现中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人情关系的淡漠。西方人充满幻灭感的“现代意识”第一次在文学中得到体现。这一点在伍尔夫《墙上的斑点》中意识流的大胆运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变形的艺术”因何而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有着迥异而近乎完全相反的艺术特征。而这种“突变”必然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原因。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思想感情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小说的艺术特色

小说探究题之思想主题 小说的思想主题大致有以下几个角度: (1)小说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可以从小说相对应的人物如孩子学生父母、老师等,小说反映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保护道德的沦丧等不同角度切入。 (2)小说中人物体现了哪种思想? 这可以从人物的言行举止、精神境界及为人处世等角度进行分析。 (3)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这可以从不同人物的表现不同主题词的阐释不同层面(现实、历史哲理)的深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4)有人说小说表现了这个主题,有人说表现了另一个主题,你认为呢? 这可以从文本对某个主题的呈现现实生活对,某个主题的呼吁等角度来分析。 (5)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某句话(或某个关键词)的1理解和看法。这可以从文字本身的内涵、与现实的关联与自我的关联等角度分析。 【对应真题】重庆2014年18题,辽宁2014年11(4)题。 【2014年重庆卷】 18.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7分) 【2014年辽宁卷】 11(4)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你从这个人物身

上得到了什么启示?(8分) 【附:2014年重庆卷、辽宁卷真题】 (重庆)}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

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之停连

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之停连 一、理论基础 面三讲从感情酝酿、思维活动等方面调动了我们的播讲愿望,光有愿望还必须要付诸于现实,该如何把内心的情感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得准确到位、生动自如呢?现在一起来学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分别是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虽然这四种方法分开来讲解,但是在使用时,它们可不是“孤军作战”,而是“并肩作战”,不能割裂开来仅仅是用其中一种方法。好,先来学习停连。 停连停连标记符号:用∧表示停顿,▲表示停顿时间比∧稍短,∧∧表示停顿时间比∧稍长。用)表示连接。是指在有声语言的流动过程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定义是: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那些为表情达意的需要所作的声音中断、休止就是停顿。停顿,是指人们朗读或说话时语音上的间歇。从生理上说,人播读或说话时需要呼吸换气,需要有间歇;从语言结构上说,为了层次分明,表达清楚,也需要停顿与连接互相作用来实现;从内容表达上说,要让听者有时间领会内容,突出重要信息,同样需要停顿。反之,那些不中断、不休止的地方(特别是有标点符号,而不中断、不休止的地方)就叫连接。 逗号、句号等是文字语言的标点符号,停连则是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我们的停连以标点符号作为参考,并不是完全按照标点符号停连的。有声语言的停连的原则是标点符号是参考;语法关系是基础;情感表达是根本。看来,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把握文章思想感情是确定停连的关键。有这样一个笑话:相传一主人请客,客人给他一封信:“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盘青菜不可”。于是主人就做了几盘不同的青菜,搞得客人很生气。由于客人和主人的对信理解的不同角度而断句不同,客人的意思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盘青菜不可”。主人却理解为“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盘青菜不可”。两者意思相反,闹出了笑话。所以,停连不是随随便便想停就停,想连就连的。现在具体看看如何确定停连的位置。 (一)如何确定停连的位置 1准确理解语句意思 “过路人等不得在此穿行”。这句话正确理解为此处“不得穿行”,可以处理为过路人等∧不得在此穿行。 如果理解不正确,处理为过路人∧等不得∧在此穿行,那意思就正好相反了。 2正确分析语句结构 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这是排比句式的结构,在每一个主语的后面设计停顿,加强气势,突出做人的日常所为。 3恰当体会情景神态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问青天”“是何年”之前的停顿,营造出皓月当空,作者感慨宇宙流转的意境氛围。 4合理处置标点符号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手机用户国,平均不到4人就有一部手机,∧年发短信数量,相当于世界上所有国家数量的总和。短信,∧更新着国人的∧情感表 达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带来与日俱增的∧烦恼:“灰色”、“黑色”、“黄色”垃圾

五年级语文阅读,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五年级语文阅读,体会 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 法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第四章: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一、基础知识 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叫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仅能使我们透彻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还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文题体会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句体会思想感情; 3、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从文章的反复部分找文章的思想感情; 5、分析文章的重点段,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典例剖析 碗 我们山村孩子们吃饭都用一种粗瓷大碗,叫海碗。盛一碗饭,夹(jiā jiá)一些菜放在饭上,一齐(涌挤)到村口的小场上来吃。我们有的坐在石板上,有的坐在木墩(dūn)上,有的干脆蹲在那儿。大伙儿一边吃饭,一边说话,可热闹呢。大家还可以自愿地你吃点我的菜,我吃点你的菜,结果一顿饭吃了好几种菜,比在家里吃强多了。 我们端着碗出场的第一个“节目”是猜菜:大家把手里的碗举得高高的,让对方猜,猜不着,就吃对方一口菜;猜着(zháo zhe zhuó)了,就让对方吃一口菜。小小的手儿,要举起那么大个碗,是要有一点点技术的。弄不好,碗打破了,饭吃不成还要挨一顿打。可尽管这样,这个“节目”却从未中断过。 有一次猜菜,我的碗打破了。我吓哭了。隔(碧壁)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小姐姐,忽然把自己的碗给了我,自己抬起破碗回家去了。不一会儿,我们就听到她妈妈的骂声:“打破碗了?你死去了!”接着是“啪”的一巴掌。 这一巴掌好像打在我的心上。我端着碗默默地回家去,饭也没吃完。妈妈以为我病了,泡了一碗红糖茶给我喝。我把茶端到屋后给正在屋檐下哽(gěng)咽(yè)的小姐姐喝。小姐姐喝了一口,笑了,一眨眼,两滴亮晶晶的泪珠落进了碗里。 后来,我读大学了,回家看她。她已经结了婚,生了个漂亮的小女孩,跟她小时候一模(mú mó)一样。当我们说起这打破碗的故事时,她回忆说:“你妈打起人来比我妈厉害,你又小,我怕你受不了” 她说得很平静,我心里却像倒海翻江一般。 1、在文中用“‖”把文章分为三段,写出各段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最后一句“她说得很平静,我心里却像倒海翻江一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碗》答题思路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 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 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级别: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函授站点: 运城 姓名:樊俊燕 指导老师: 年月日

目录 正文 (3) 摘要 (3) (一)真实的荒诞与神秘的象征 (5) (二)逼真的细节 (8) (三)独特的叙述视角 (11) 参考文献 (15)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摘要: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关键字:卡夫卡;表达艺术;真实;荒诞

卡夫卡作为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卡夫卡的犹太血统、不幸的童年、狭窄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卡夫卡的作品不从属于任何主义,但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可找到他的作品的影子,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不确定性,延展性很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卡夫卡。”卡夫卡写作是把他的哲学意蕴渗入到了作品,而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正好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意图,独特的叙事风格也加重了作品的深邃,两者相得益彰。 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把文学创作与人生体验密切结合于一体的少数作家中的一个。可以说,他从来没有把文学当作文学来做,而是把它当作自己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表达方式。这是卡夫卡小说独特的魅力,与卡夫卡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密切相关。卡夫卡文学成就主要是通过自己不断探索的创作实践取得的。他没有,也不想建立什么理论体系,甚至于连一篇像样的有关论文也没有写过。但从他的日记、书信、札记和谈话中可零零散散地见到他的一些想法,虽不系统,但其基本倾向是明显的。那就是弃摹写,重表现。他反对传统的艺术法则,摒弃写实主义的方法,主张通过自我来再造世界。他把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部转向内心,把创作当作内在的需要。他觉得心中有个“庞大的世界”急欲“撕裂”,只有创作才能使他一吐为快。他在日记中谈到写作《诉讼》的时候说“一切出

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功能分析

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功能分析 影视艺术作品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几乎找不出一部缺乏音乐衬托的影视剧。很多影视剧的成功关键在于音乐的衬托,音乐带给人的感染力是强烈,能够与影视画面融为一体,增强影视作品的美感,烘托气氛。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有着强烈表现能力的艺术形式,在与影视画面结合时,并不是简单地陪衬画面,而是在影视艺术中对画面进行补充、深化以及烘托,能够与影视画面对话和互动,深入烘托和渲染气氛。 一、影视音乐的形态 (一)影视元素形态 影视音乐与一般形式的音乐不同,它是影视作品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空间和实践的限制,因而有其自身特殊的展现方式。影视音乐的功能性非常强,一部影视作品从创作到完成,都离不开音乐的参与。影视音乐是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表达元素,能够生动而形象地表达出人物角色的性格与特征,渲染情景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延展时空,从而营造唯美的影视艺术作品。音乐作为影视艺术中众多元素中的一种,它并不是被动的、单纯地与影视画面堆砌在一起,而是要赋予影视音乐新的生命。就如著名电影《卧虎藏龙》为例,剧中采用浑厚铿锵的胡笳作为边疆大漠上的背景音乐,当出现人物打斗场景时,先采用紧凑而激烈的鼓声响应和,然后加上剧中高潮迭起的配乐,能够让人物大都画面更加激烈,增强观众的画面感知,让观众回味无穷。 (二)内容特指性形态 影视音乐通过一个个动态音符的重新组合从而向人们展示出多样的音乐情绪和情感。我们在观赏一部影视作品时,观众能够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特定的,形成音符虽然是简单的“1 2 3 4 5 6 7”的组合,但是将音乐放在影视画面中,就能够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和具体化,

从而传达观众真实可感的音乐情感,这就是影视音乐的内容指向性①。影视音乐一般通过是和声、旋律等多种形式营造一种能够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良好氛围,打破观众原有的印象,从而带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进行表意。影视音乐在编曲上非常重视与影视内容的相契合,力争达到相融相通,比如影视作品中的主题曲、插曲、伴奏等都要遵循音画合一的原则,这样观众在理解和感知影视作品时就会更加深刻。 (三)听觉完形态 听觉的完整性是体现影视音乐艺术价值的关键,它是指能够为听众带来某段时间完整的听觉效果,它注重与影视作品的表意功能相契合,而不是被动的听觉结构上的完整。在影视剧中应约通常是节选某个乐段搭配剧情画面,进而表达影视剧中的真正含义②。一小段乐段就能体现出完整的听觉效果,或是一小串激情澎湃的乐符便能在饮食剧中体现出无限魅力。音乐有一定的曲式结构,在表现过程中有时间上的完整性,中途停顿会影响曲式结构的完整性。但是影视音乐在创作中是以满足影视剧的需求为前提的,不需要讲究曲式结构的完整性,因此影视音乐有时间上保持体现出片段性。影视音乐的创作要根据剧情人物角色的情感转变而做出调整,从而更加准确烘托人物情感,表现影视作品。 (四)旋律的运动形态 影视音乐中的旋律是表达其思想内涵的关键,一个个音符在不同组合中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旋律,并且能够承载多种多样的内涵。影视音乐中的旋律以突出人物情感为主,展现出流畅而自然的特色为佳。因此在影视音乐创作中音符的流畅感和影视剧中的文体是最为关键的两个部门。在欣赏一部影视剧时,观众观看影视画面,同时能够自然地听到与画面相融合的音乐,增强影视剧给观众留下的感觉,让观众回味无穷③。《新白娘子传奇》中黄梅戏曲调是其中最经典的旋律,历经数年,这个旋律依旧让人怀念,可见其对观众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极强。 二、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功能

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之——停连

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之——停连 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之——停连 一、理论基础 面三讲从感情酝酿、思维活动等方面调动了我们的播讲愿望,光有愿望还必须要付诸于现实,该如何把内心的情感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得准确到位、生动自如呢?现在一起来学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分别是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虽然这四种方法分开来讲解,但是在使用时,它们可不是“孤军作战”,而是“并肩作战”,不能割裂开来仅仅是用其中一种方法。好,先来学习停连。 停连停连标记符号:用∧表示停顿,▲表示停顿时间比∧稍短,∧∧表示停顿时间比∧稍长。用)表示连接。是指在有声语言的流动过程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定义是: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那些为表情达意的需要所作的声音中断、休止就是停顿。停顿,是指人们朗读或说话时语音上的间歇。从生理上说,人播读或说话时需要呼吸换气,需要有间歇;从语言结构上说,为了层次分明,表达清楚,也需要停顿和连接互相作用来实现;从内容表达上说,要让听者有时间领会内容,突出重要信息,同样需要停顿。反之,那些不中断、不休止的地方(特别是有标点符号,而不中断、不休止的地方)就叫连接。 逗号、句号等是文字语言的标点符号,停连则是有声语言的

标点符号,我们的停连以标点符号作为参考,并不是完全按照标点符号停连的。有声语言的停连的原则是标点符号是参考;语法关系是基础;情感表达是根本。看来,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把握文章思想感情是确定停连的关键。有这样一个笑话:相传一主人请客,客人给他一封信:“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盘青菜不可”。于是主人就做了几盘不同的青菜,搞得客人很生气。由于客人和主人的对信理解的不同角度而断句不同,客人的意思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盘青菜不可”。主人却理解为“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盘青菜不可”。两者意思相反,闹出了笑话。所以,停连不是随随便便想停就停,想连就连的。现在具体看看如何确定停连的位置。 (一)如何确定停连的位置 1准确理解语句意思 “过路人等不得在此穿行”。这句话正确理解为此处“不得穿行”,可以处理为过路人等∧不得在此穿行。 如果理解不正确,处理为过路人∧等不得∧在此穿行,那意思就正好相反了。 2正确分析语句结构 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这是排比句式的结构,在每一个主语的后面设计停顿,加强气势,突出做人的日常所为。

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辨题材看提示明意象品语句 ——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王林晓 诗词鉴赏是中考试题的难点,其中体会情感是中考的必考点。怎样读诗词、品诗体、悟感情呢?下面谈几种常见方法,供考生借鉴。 一、辨题材,明感情 诗词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因此,体会诗词感情可从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及情感有: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人的思念;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示时弊,同情人民;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 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诗,是一首田园诗,此诗通过结庐人境、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和恬淡闲适的心情。再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二、看提示,析感情。 诗词的标题、作者、注释、背景、诗派等,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我们要细读、细品,把它们作为打开诗词感情之门的钥匙。 有些诗词题目本身就有提示性: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个“送”字,抓住这个关键词,就知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题目知,这首诗将咏雪与送别巧妙结合,表达诗人应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游山西村》中一个“游”字,就能看到山西村风土人情景色幽美。 抓作者,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经历、风格,能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思想感情,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和经历,我们自然可以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杜甫,晚唐诗人,生活在动乱年代,其诗多为忧国思家,如《春望》;陆游,爱国诗人,其诗多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收复失地,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三、明意象,挖感情。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常见的意象有: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月——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风、霜、烟——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落花——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杜鹃、大雁——传达凄凉、悲伤、孤独、思念;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就能把握诗词的情感内涵。如, 【2007年河南中考(实验区)卷】(王湾《次北固山下》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3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解答此题,抓住“归雁”这一特定意象知: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品语句,悟感情。 古诗词中,情感是诗人词人的归宿。分析不同句子,感悟诗词感情: 一是要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如, 【2011年广东湛江中考卷】(杜甫《望岳》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题: 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语往往体现诗句要抒发的感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理解其表达意思,“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上;“绝顶”,山的最高处;“览”,观看。结合这些词语意思,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情壮志二是要注意典故和历史人物的关联比照。如, 【2009年河南中考卷】(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1题: 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表达会更生动、更含蓄。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词的下阕,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这里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综合这

浅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