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12月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12月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12月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12月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12月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B.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C.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D.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2 . 下列加点字注音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闲遐xiá商酌zhuó凝望níng仙露琼浆qiòng

B.矜持jīn修葺qì迷茫máng海市蜃楼shèng

C.累赘zhuì枯槐huái笼罩lǒng忧心忡忡chōng

D.猥琐suǒ炽热zhì遗憾hàn语无纶次lún

3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该诗集以李白的字命名。

B.《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由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C.“齐人三鼓”意思是齐国军队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古代作战,击鼓命令军队进攻,鸣金命令收兵。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的“先帝”,指已去世的刘备。古代皇帝死称“崩”或“殂”。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这就是母亲

蒋勋

(1)1月7日,我从高雄坐高铁到台北。因为是直达台中的快车,上了车我就放斜椅背,准备休息或看书。

(2)车快要启动时,我忽然听到吵闹的声音从七号车厢的后端入口处传来。许多乘客都被这不寻常的骚动声惊扰,回头张望。

(3)我坐在最后一排,声音就近在身边,但是看不到人。是粗哑得近于嘶吼的声音,仿佛有人趴在车门边,一声一声地叫着:“你带我去哪里呀——你带我去哪里呀——”

(4)然后,七号车厢的乘务小姐神色仓皇地出现了,引导着两位纠缠拉扯的乘客入座。

(5)车子缓缓开动了,这两位乘客终于坐定,就在我座位的斜前方。

(6)其中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妇人,身躯很胖,脸有点变形,她继续咆哮着:“你要带我去哪里呀——我不要去——”她像耍赖的孩子,双脚用力跺着车厢地板,用手猛力拍打前座的椅背,吼叫道:“我不要去——”

(7)许多乘客都露出惊惶的眼神,前座的乘客悄悄移动到了较远处的空位上。

(8)我在列车上遇到过衰老的人、肢体残障的人、坐在轮椅上的人、手脚抖动的帕金森症患者,但是第一次遇到智障的乘客。

(9)我没有想过,身体有这么多艰难,智障当然也是一种生命的艰难吧。

(10)我在斜后方看着这智障的妇人:肥胖得有点失去了轮廓的躯体,浓黑的眉毛,宽而扁平的颧骨,张着的口,粗重的喘息,不断四下张望的仿佛被惊吓到的眼神。

(11)这样不安、这样躁动、这样仓皇、这样惊恐,仿佛被围猎的野兽,无处可逃。

(12)我或许也被吓到了吧,一直凝视着这智障的妇人。她忽然回过头,跟旁边一直安抚着她的另一位妇人说:“我要吃——”

(13)另一位妇人年龄在七十岁到八十岁之间,很苍老,一脸皱纹,黧黑瘦削,但是身体看起来还硬朗。她即刻从一个手提袋里拿出一包鳕鱼香丝,递给智障的妇人说:“吃啊,乖喔——”

(14)智障妇人迫不及待,一把扯开玻璃纸袋。一条一条像纸屑一样的鱼丝飞散开来,撒落四处。老妇人赶快俯下身去,一一拾捡,放进智障妇人的手中。

(15)有一些飞散在我身上,我捡起来,交给老妇人,她回头说:“谢谢。”

(16)我笑一笑,问她:“女儿吗?”

(17)她点点头。

(18)她的女儿把鳕鱼香丝塞进口里,大口咀嚼,鱼屑一片一片从嘴角掉落,母亲则不断为她擦拭着。

(19)女儿好像安静了下来,但会不时突然惊惶地问:“你要带我去哪里?”

(20)母亲很耐心地说:“出去走走啊,闷在家里怎么行?我们在别处旅行不是也坐火车吗?”

(21)一位近八十岁的母亲,照顾一个年近五十岁的智障女儿,那是多么漫长的一段岁月啊!作为母亲,她也曾经懊悔过吗?愤恨过吗?厌烦过吗?觉得羞辱过吗?想要逃避过吗?

(22)我在斜后方,做着我应该做的功课,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做得比这一位母亲好。

(23)母亲安抚了躁动惊惶的女儿,女儿仿佛睡着了,母亲为她盖上外套。趁女儿睡着,她从手提袋里拿出像是女性刷睫毛的小圆筒,抽出沾黑膏的小刷子,为女儿刷染头上花白的头发。车窗外夕阳的光,映照着母亲挑起的一缕一缕的发丝,发丝由白变黑。

(24)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生命的功课要做,比艺术更重要的功课,比美更重要的功课。

(选自《池上日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5月版,有删减)

4 . 概括文中母亲为她的女儿做的几件事?

5 .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指出它的表达作用。

6 . 请赏析文章的标题“这就是母亲”。

7 . 请说说文中的母亲有什么特点?

8 . 本文作者蒋勋是台湾知名画家、作家,代表作有《蒋勋说红楼梦》《汉字书法之美》等。选文结尾处说“自己还有很多生命的功课要做”,你认为蒋勋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功课”指什么?

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9 . “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这句话所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这个句子可以看作这段话的_____句。

10 . 下列对“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夸张的修辞,道出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

B.运用夸张的修辞,说明托尔斯泰眼界很宽,能一下子看见许多事物。

C.高尔基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托尔斯泰的眼睛很灵活。

D.这句话是咼尔基对托尔斯泰的调侃之语,没有实在意义。

三、句子默写

11 . 腹有诗书气自华,比一比,看看谁的积累多。

(1)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

(2)__________________,对镜帖花黄。

(3)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4)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5)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6)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

(7)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对比阅读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

表叔王碧伯妻丧,术者言某日子刻回煞①,全家皆避出,有盗伪为煞神,逾垣入,方开箧②攫簪珥③,适一盗

又伪为煞神来,鬼声呜呜渐近,前盗皇遽避出。相遇于庭彼此以为真煞神皆悸而失魂对仆于地。黎明家人哭入,突见之,大骇,谛④视乃知为盗,以姜汤灌苏,即以鬼装缚送官。沿路聚观,莫不绝倒。据此一事,回煞之说当妄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两鬼相遇》)

(注)①回煞:这是迷信说法。煞,凶神。人死后,会有一天死者的鬼魂要回家一趟,但是要由煞神(凶神)押着回家的,称做回煞。②筐:藏物的小箱子,多为竹蔑编制。③饵:用珠玉做的耳饰,如耳环。④谛:仔细审察。

12 . 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一处)。

遇于庭彼此以为真煞神皆悸而失魂对仆于地。

13 .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 家无井而出溉汲(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逾垣入 (4)以姜汤灌苏

14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悸而失魂学而不思则同

B.乃知为盗去后乃至

C.以姜汤灌苏可以为师矣

D.对仆于地闻之于宋君

15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即以鬼装缚送官,沿路聚观,莫不绝倒。

16 . 甲文是一则寓言,乙文是一则笔记小说,但你可以将乙文当作甲文一样的寓言来读,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给你的启示。

五、诗歌鉴赏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①

宋陈与义

记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②。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③。闲登小阁看新睛④。古今多少事,渔唱⑤起三更。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在南宋时期所作,时年四十六岁。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家乡)旧游,那时是北宋年间,天下还承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写下了这首词。②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清逝。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③堪惊:总是心惊胆战。④新晴:下雨初晴。⑤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17 . 请选出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A.这首词的上片回忆早年在旧游的生活,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B.“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回忆了作者青年时期,和当时的豪英们一起,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的场景。

C.“长沟流月去无声,查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

D.“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写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这两句体现了二十年来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

E.全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18 . 请结合全诗分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包中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六、名著阅读

19 . 名著阅读:

(1)在人类历史风云激荡、苦难深重的20世纪初期,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艺术家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分别作传,合称《名人三传》。罗曼?罗兰称这三位艺术家为“英雄”。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请选择其中的一位,说说作者为什么称他们为“英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写出寓意或看法。

农夫与他的儿子们

有个农夫生命垂危,此时此刻,希望告诉儿子们一个秘密,就把他们叫到跟前说:“我的孩子们,我就快死了;

所以我想让你们知道,在我的葡萄园里埋藏着珍宝,你们自己去把它挖出来吧!”儿子们认定财宝埋在地下,为了找到它们,就用铁铲和钉耙反反复复地翻遍了整片葡萄园,然而什么都没有找到。但是经过了彻底的挖掘,葡萄却有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

寓意或看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综合性学习

20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A. 形容声音很大)的喷气式发动机(hōng)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chà)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B. 在冰、雪面上平稳移动)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1)给语段中的两处拼音写上汉字。

①(hōng)鸣声(___________)②(chà)那(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填写相应的词语。

A. 形容声音很大(___________)

B. 在冰、雪面上平稳移动(________)

(3)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词性判断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 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助词)

B. 稳稳地停了下来(助词)

A.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名词)

B.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形容词)

科学技术揭开一个个自然之谜,实现了人类的美丽梦想,创造了人间奇迹,改变了人类生活。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弘扬科技兴国理念,学校举办了以“科学助力我们成长”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21 . (科学宣传)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一则宣传标语。

22 . (科教践行)请你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同学们喜欢参与的活动。

活动一:举行“科技发明知多少”知识竞赛

活动二:

活动三:

23 . (科技前沿)近年来,我国科技在部分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请写出三个实例。

24 . (科苑精英)在参观市科技馆活动中,一款多功能废油无污染再生利用装置与技术的高科技成果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学校特派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发明者张叔叔。见到张叔叔,你会带着怎样的问题采访他?(至少三个问题)

八、作文

25 . 作文

万物皆有源,万事皆有因。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撒下的阳光,也离不开老师播下的希望;离不开自然雨露的滋润,也离不开芬芳书香的熏染;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奋斗,也离不开追逐未来的梦想……

请以“成长,离不开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选择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要注意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二、现代文阅读

1、

2、

三、句子默写

1、

四、对比阅读

1、

五、诗歌鉴赏

1、

六、名著阅读

1、

七、综合性学习

1、

2、

八、作文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