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体学分析作业

文体学分析作业

文体学分析作业
文体学分析作业

葛底斯堡演说的文体学分析

[摘要]:1863 年11 月19 日在葛底斯堡举行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仪式上,林肯作了演讲,对这次战争中先烈之灵表达了深切悼念,号召人民为了国家的存亡和自由平等前仆后继。演讲辞结构严谨,句式错落有致,措辞精练,语言真挚,感人肺腑。本文从文体学的句法角度来分析其文学特点。

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历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战役,也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为纪念这次战役,北方各州决定在葛底斯堡修建烈士公墓并举行一个仪式。仪式的主要演讲人是哈佛大学校长,当时最有名的演说家埃弗里特,林肯也应邀出席并作了葛底斯堡演讲。埃弗里特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准备他的演讲稿,在仪式上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小时,而林肯上去只讲了两分钟。埃弗里特两个小时的演讲很快就没有人记得了,然而林肯的这次演讲却成为永世传诵的名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他的这篇演讲辞的影响深刻、博大而富有意义,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演讲辞之一。他的演讲旨在表明一个新生国家、新生政权的性质和宗旨,从而鼓舞联邦士兵为捍卫祖国的统一浴血奋战,赢得战争的胜利,可以算得上是一篇经典之作。本文从文体学角度来分析这篇阐述民主信念的最雄辩动人的演讲辞。林肯的演说不仅表现了其独特的个人魅力,而且在词语选用、语言节奏、句法、修辞方面也别具匠心。一篇优秀的演讲词往往文辞优美,主旨鲜明,富有力量和感染力,能时刻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本文着重从句法层面来分析这篇演讲词的特点。

当句法层面上出现前景化时,可利用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

等)知识分析非常规的或标记性的词序或句法组合。由于公众演讲的空间限制和形式决定它较之日常谈话更正式和严明的特点,又由于公众演讲对象水平多层次限制和演讲引起听众共鸣的目的和要求,它没有法律问题或科技问题那么正式,演讲的文体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因此公众演讲在句法结构方面也有了更多的鲜明特色。

①句子结构。演讲问题的句子长度比日常谈话、即席演说或商业广告等文体都有明显的增加。在整篇演讲中共有271个词, 10句话,平均每句话有27. 1个词,在最短的句子有10个词,而在最长的句子则由82词构成,远远超过了英语中每句17. 6个词的词量,很好地描绘了未来的方向,以独特的令人易接受的方式激励人们不懈地奋斗。从对演讲的统计可以看出,含词量大部分集中在每句20—30词之间,而不存在含词量在10个以下的句子,这与日常生活对话的含词量大多在10个以下的形成鲜明的对照。随着句子长度的增加,句子结构也自然的更复杂了,在构成整篇演讲词的10句话中,复合句占了9句(除第3句) ,比率高达90%之多,句子结构如此复杂是在日常谈话等交流中不常见的。此外,在短短的10句话中出现了4个动词不定式和4个动名词,这也无疑增加了句子的复杂性。在句子成分的组织上可以观察到,以主语开头的句子是7句,这样可以使读者经济便捷地抓住有效信息,同时3个以状语开头的句子的比重较日常用语有较大的增加,这样给读者设下悬念,能够引起读者兴趣,并使整个演讲富有变化、跌宕起伏,符合其文体特征和演讲目的。

②句子类型。演讲与日常的双向交流不同。它要求演讲者事前要

进行准备使其易于理解,并具有煽动性,避免表达和理解的重复性。因此,在演讲在动词词组的运用除有简单化的特点外,在句子类型上力求趋于完整准确,并庄重可信。其中在本篇演讲中的10句话无一例外地使用了陈述句,适应了这一要求,演讲者并没有使用疑问句是为避免演讲内容可信度的降低。既然是演说词又无一例外的要求语言的文采。在此篇中林肯的语言文采就表现在他经常使用的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句整齐匀称,显示形式的整体美。这也是此篇演讲声调铿锵有力,语义丰富集中,说理有力的原因。其中的第二段是最好的例子,也是本篇的中心,共有167个词,分为5个句子,占了全文篇幅的三分之二。为了使语言简练,声调铿锵,说理有力,作者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把三个简单句并列在一起,不用连词,仅用逗号把它们隔开;三个并列的简单句都重复we can not,为的是强调听众的印象。But,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not dedicate, we cannot consecrate, we cannot hallow this ground.接下去的一个并列句也是对偶句。两个并列句使用一对反义词( note, remember/ forget)做谓语动词并各带一个以w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跟着的是两个以it为形式主语,以不定式短语为真正主语的句子构成的平行结构,把对偶和层进( climax)相糅合。这两个对偶句在意义上又是递进的阐述,进一步深入,很有气势: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is 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接

下去是连续使用that,实际上是so that引导的目的状语从句。这又是一个对偶:

That for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最后又用了三个that引导的从句,但是引导的不是状语从句而是

三个宾语从句。这也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orm the earth.

第三个宾语从句中的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也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③短语组合模式。在句法层面上,除了分析句子结构外,还可以寻找不同类型的短语(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组合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使语言更趋于文学化。为了便于不同层次的观众获得信息,演讲词的动词词组不是很复杂,演讲中共有33个动词词组,其中只含一个成分,即主动词的有15个,占到接近半数的比重,其它大多是含有两个成分的词组,以完成时和情态动词为主。含有三个成分的词组仅有一个,

并且是完成时的被动形式。这些动词词组的时态情况比比较来说复杂一些,其中现在时仍占主体地位,有12个,占41. 3%;过去时有8个,占27. 6%;将来时有6个,占17. 2%;完成时有4个,占13. 9%。这主要是由演讲的内容决定的。在揭幕礼上缅怀过去、憧憬未来的内容也相应决定了各种时态应用的频率和侧重点。林肯的演讲中侧重对将来的期望,希望人们可以团结一致,为国家的统一做出贡献。

在名词词组方面,演讲文体的名词词组明显地比其他文体的名词词组复杂,虽然它的前置修饰成分没有广告文体那么复杂,但是后置修饰成分则大大超过了这些文体,演讲文体句子结构的复杂大部分是由复杂的名词后置修饰成分引起的。

如: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o that nation might live.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

名词修饰的增多能够使名词的限定更加精确,并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④句子时态的选择。韩礼德把语言的元功能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两部分。逻辑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达。经验功能是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换言之,就是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的经验功能主要是通过“及物性”(transitivity)和“语态”(voice)得以体现的。韩礼德对及物系统的六个过程中的每种过程所适合的语态及其功能都进行了分析,但是他对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分析的比较详细,而对人际功能的分析比较简单。在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中,人际元功能指在话语情境中说话人和话语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说话人对其所说或所写的内容的态度。如韩礼德指出,它带有很重的语义负荷。它的词汇语法资源有:语气、情态、语调强调及其它评价手段,它们在语篇中韵律性的实现语言的人际功能。根据功能语言的观点,人际意义不但可以体现在语法中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而且还可以借助于称呼语、人称代词以及可以表达讲话者态度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具体词汇来体现。而被动语态相对主动语态来说, 主要的变化就体现在动词的变化上,因此人际意义在被动语态的使用中一定会体现出来。人际意义功能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它涉及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以及讲话者对事物的推断、参加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等。讲话者可以通过这一手段使自己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通过词、句、语法、语篇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他的态度并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一定的人际意

义来。而被动语态是表现人际意义的手段之一。

“We are met on a great battle field of that war.“林肯用被动语态are met,而没用主动语态are meeting,不仅表现了林肯的谦虚,而且可以引起听众们感觉林肯是和大众一起面对战争,这是全民的事业,是为了捍卫国家的统一,获得平等和自由。如果用are meeting 就不会有如此深刻的含义。文中还有许多句子使用的被动语态:Now we are en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这些句子中运用被动语态来凸显战争的必要性,同时可以将林肯自己与大家联系起来,增强凝聚力,团结各个阶层的人民一起为国家的统一而奋斗。

总之,《葛底斯堡演说》这篇演说辞短小精悍,文辞优美而富有感染力。可以看出林肯先生在文章语句上的精雕细琢和深思熟虑的态度,这篇演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林肯先生作为领导者的强大气场和作为文学家的非凡才华。

[参考文献]

[1]贾岩. 《葛底斯堡演说》的文体特征,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邵峰,杨义玲.从《葛底斯堡演说》看演说辞的文体特征与语言魅力

[3]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12

12年12月新闻文体学作业及答案

12年12月新闻文体学作业 及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新闻文体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 分,共15题) 1. 选择下面说法正确的() A、狭义的新闻,是指未在报刊上发表的新闻。 B、狭义的新闻,是指不包括新闻评论的新闻报道。 C、狭义的新闻,即等于消息这一文体。 2. 选择下面说法正确的() A、简讯,是不大重要的简单的新闻消息。 B、简讯,是与消息、通讯等同的新闻报道的典型体裁。 C、简讯不是新闻报道的典型体裁。 3. 选择下面说法正确的() A、运用某些属性相同的例子,推论出其他事物也可能有相同的属性的论证方法,叫例证法。 B、运用某些属性不同的例子,推论出其他事物也可能有相同的属性的论证方法,叫对比法。 C、运用某些属性相同的例子,推论出其他事物也可能有相同的属性的论证方法,叫类比法。 4.以下正确的是() A、新闻标题是在一篇文章前,将新闻的内容或主题加以概括以后单独出的简短文字。 B、新闻标题是在一篇或一组新闻本文前面,将新闻的内容或主题加以概括以后单独标出的简短文字。

C、新闻标题是在一篇或一组新闻的较前面,将新闻的内容加以概括以后单独标出的简短文字。 5.以下正确的是() A、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 B、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C、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行为。 6.以下正确的是 ( ) A、“日本朋友×××见义勇为烟台挽救落水儿童”,是目的关系 B、“日本朋友×××见义勇为烟台挽救落水儿童”,是后续关系。 C、“日本朋友×××见义勇为烟台挽救落水儿童”,是因果关系。 7.以下正确的是() A、消息写作滞后的原因是没有向散文学习。 B、消息写作滞后的原因是消息不真实、不典型、审美性差。 C、消息写作滞后的原因是消息写得不及时、不够真实、不客观。 8.大众传播应具备的三要素不包括的是() A、传者(信息源) B、媒介(通道) C、受者(发布者) 9.以下正确的是() A、解释性报道,就是揭丑性或揭漏性报道。 B、解释性报道,就是分析性报道,回答为什么,关心“为何”。 C、解释性报道,就是大量提供背景材料,作者不带倾向,让受众自己去思考并得出结论。 10.选择下面说法正确的() A.我国最早的电视台叫北京电视台,1958年9月2日开播。 B.我国最早的电视台叫中央电视台,1958年9月2日开播。 C.我国最早的电视台叫北京电视台,1958年10月1日开播。 11. 选择下面说法正确的() A.新闻主体的人文修养,包括政治觉悟、道德水准、忧患意识。 B.新闻主体的人文修养,包括政治觉悟、道德水准、广博知识。

高级英语文体分析

A Brief Stylistic Analysis on “ Mohamed Elbaradei’s Nobel Lecture for 2005” 外语系09级师范二班徐仲良11号 Abstract: On October 7, 2005, ElBaradei and the IAEA were announced as joint recipients of the Nobel Peace Prize for their "efforts to prevent nuclear energy from being used for military purposes and to ensure that nuclear energy, for peaceful purposes, is used in the safest possible way." ElBaradei donated all of his winnings to building orphanages in Cairo. The IAEA's winnings are being spent to train scientis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use nuclear techniques in combating cancer and malnutrition. ElBaradei is the fourth Egyptian to receive the Nobel Prize, following Anwar Sadat (1978 in Peace), Naguib Mahfouz (1988 in Literature), and Ahmed Zewail (1999 in Chemistry). In his Nobel lecture, ElBaradei said that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and disarmament may be defined by the emergence of an extensive black market in nuclear material and equipment, the 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and sensitive nuclear technology, and the stagnation in nuclear disarmament. To combat proliferation, ElBaradei has suggested keeping nuclear and radiological material out of the hands of extremist groups, tightening control over the operations for producing the nuclear material that could be used in weapons, and accelerating disarmament efforts.[71]ElBaradei also stated that only one percent of the money spent to develop new weapons would be enough to feed the entire world and that, if we hope to escape self destruction, nuclear weapons should have no place in our collective conscience and no role in our security

文体学分析1

《英语文体学》1~7章小结 一.关于文体学 本章主要是介绍了骨水泥与文体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简单的来说,文体学就是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和使用语言方式的一种规则。在现代文体学中包括普通文体学和文学文体学。 这本书主要涉及普通文体学。普通文体学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本书主要讨论一种特定体裁的总体特征。接着,课文简单介绍语言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义和在不同领域人民对语言的不同观点。并且,文章的上下文决定这语言的意思。语言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指称功能和语篇功能,它们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接下来是风格的介绍有四种:集体语言使用特点、个人独特写作风格、表达模式效果、“好”或“漂亮的”文学写作。本书倾向于了解第一种。即问题学的研究限制在特定场合。现代文体学一直在发展,我们得出定义:它是一门研究文体体裁特征的本质及规律。 二.学习文体学的需要 本章主要涉及学习文体学的重要性。 (一)学习问题学能培养人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即应该能分清在不同场合应该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二)对我们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大作用。因为文学创作中,作者往往采用违反常规的写作方法:背离与重复。这就牵扯到文学批评,对其“描述——解释——评估”,以此突出其作品的鲜明特点。这在文体学上被称为“前景化”。 (三)帮助达到适应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效果。翻译时不可能直译过来,这是由各国文化差异决定的。 三.语(言)[义]的变体 根据语言的使用方式可以把语言分为两种:方言和变体。人们所处的背景和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语言——方言。方言可以分为个人方言(如海明威用语方法)、时间方言(如古今英语用法不同)和社会方言(如男女用法不同)。而语域的变体可以分为几种:社会经济地位变体(不同阶层)、种族变体(美国社会黑白人不通用法)性别变体和年龄变体。 语域是一个语言使用者的语言反映,它是一种社会活动,即告知别人话里所包含的信息。语域有话语范围:特定场合(命令、法律等)与非特定场合(例如应酬性谈话)。有话语方式:口语和书面语。有话语基调:人及际基调(人们使用语言的规范程度)和功能语旨(说话人意欲)。总之方言和语域是相互依靠的,不可能有单独使用的情况出现。 四.语言的描述 先介绍文体学特点的三个层次: ●音系学和字系学。英语在音系学上有音段(包括拟声词、象声词、语音同化和重复) 和超音段(包括重音、韵律、语调停顿和语速)。这些特征的不同表达式包含了说 话人的不同心情。 ●有语法和词汇。语法方面体现在句子类型(省略句、圆周句、松散句和对偶句)、 从句类型、词组类型(名词、动词词组)和词语类型(合成词)。词汇方面有:用 词倾向(如抽象、具体、普遍、专有等)、内涵意义(与之关联的词)和词的搭配 (固定搭配)。 ●语义单元和语义角色。语义单元包括连贯(互指、成段、语篇模式、修辞手段)和 语义角色(增强语言丰富性) ●接下来介绍语言描写四步骤:(一)系统阅读文章写下认为重要的风格;(二)确定 语言特点的使用频率;(三)估计风格特点的重要性;(四)陈述语言使用模式,判 断该模式在文中的重要性。

0164新闻文体学

《新闻文体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选择下面说法正确的() A、狭义的新闻,是指未在报刊上发表的新闻。 B、狭义的新闻,是指不包括新闻评论的新闻报道。 C、狭义的新闻,即等于消息这一文体。 2. 选择下面说法正确的() A、简讯,是不大重要的简单的新闻消息。 B、简讯,是与消息、通讯等同的新闻报道的典型体裁。 C、简讯不是新闻报道的典型体裁。 3. 选择下面说法正确的() A、运用某些属性相同的例子,推论出其他事物也可能有相同的属性的论证方法,叫例证法。 B、运用某些属性不同的例子,推论出其他事物也可能有相同的属性的论证方法,叫对比法。 C、运用某些属性相同的例子,推论出其他事物也可能有相同的属性的论证方法,叫类比法。4.以下正确的是() A、新闻标题是在一篇文章前,将新闻的内容或主题加以概括以后单独出的简短文字。 B、新闻标题是在一篇或一组新闻本文前面,将新闻的内容或主题加以概括以后单独标出的简短文字。 C、新闻标题是在一篇或一组新闻的较前面,将新闻的内容加以概括以后单独标出的简短文字。 5.以下正确的是() A、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

B、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C、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行为。 6.以下正确的是 ( ) A、“日本朋友×××见义勇为烟台挽救落水儿童”,是目的关系 B、“日本朋友×××见义勇为烟台挽救落水儿童”,是后续关系。 C、“日本朋友×××见义勇为烟台挽救落水儿童”,是因果关系。 7.以下正确的是() A、消息写作滞后的原因是没有向散文学习。 B、消息写作滞后的原因是消息不真实、不典型、审美性差。 C、消息写作滞后的原因是消息写得不及时、不够真实、不客观。 8.大众传播应具备的三要素不包括的是() A、传者(信息源) B、媒介(通道) C、受者(发布者) 9.以下正确的是() A、解释性报道,就是揭丑性或揭漏性报道。 B、解释性报道,就是分析性报道,回答为什么,关心“为何”。 C、解释性报道,就是大量提供背景材料,作者不带倾向,让受众自己去思考并得出结论。10.选择下面说法正确的() A.我国最早的电视台叫北京电视台,1958年9月2日开播。 B.我国最早的电视台叫中央电视台,1958年9月2日开播。 C.我国最早的电视台叫北京电视台,1958年10月1日开播。 11.选择下面说法正确的() A.新闻主体的人文修养,包括政治觉悟、道德水准、忧患意识。 B.新闻主体的人文修养,包括政治觉悟、道德水准、广博知识。 C.新闻主体的人文修养,包括政治觉悟、高尚人格、道德水准。 12.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A、受众暗示心理要研究性别、地域、文化、爱好等的接近。 B、受众暗示心理要研究民族、政治、文化、爱好等的接近。

《简·爱》英语文体学分析

《简·爱》文体分析 摘要:文体学是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最为经典的作品。本文从文体学的角度对《简·爱》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词汇运用、情节发展、人物刻画及主题思想方面的特点。 一、作者简介 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二、小说内容概要 简·爱是一个孤儿,寄住在舅母家,从小受尽欺侮和白眼。她被送进一家慈善学校,在那里,她学会了如何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并最终成为该校的一名教师。后来,她应聘报纸广告上的职位,来到桑菲尔德庄园,担任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收养的小女孩阿黛尔的家庭教师。简·爱相貌平平,出身寒微,却诚实真挚,独立自强,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罗切斯特被简·爱所深深吸引,而她也爱上了罗切斯特。就在他们即将成婚之际,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室,她就是被关在阁楼里的疯女人伯莎。简·爱拒绝了罗切斯特要她留下来的请求,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无家可归的简·爱被圣约翰·里弗斯兄妹收留,原来他们竟是表亲。圣约翰要去印度传教,他认为简·爱的品格非常适合做牧师的妻子,于是向她求婚,而简·爱却对罗切斯特念念不忘。一天晚上,她仿佛听见罗切斯特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于是她又回到桑菲尔德庄园,却发现昔日的庄园已被伯莎点的一把火化为灰烬。而罗切斯特也在抢救伯莎时受伤,双目失明。这时已经继承了一笔遗产的简·爱决定留在罗切斯特身边。三、文体赏析

文体学作业

Title: The Stylistic Analysis of Edgar Allan Poe?s The Raven Abstract: The Raven written by Edgar Allan Poe is a famous romantic poem in American history, which has remained one of Poe?s most enduring works and it is a good illustration of Poe?s rhythmica l creation of beauty. The poem weaves its structure, rhythm, refined words, sentence structure and rhetorical devices into a brilliant tapestry that confers on Poe?s everlasting fame. This paper tends to explore The Raven from a stylistic point of view and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n phonological level, lexical level, syntactic level and rhetorical features would be studied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aspects, the greatness of the beauty and the sense of melancholy pervaded between the lines in the poem can be all well appreciated. Key words: stylistic analysis; phonological level; lexical level; syntactic level; rhetorical features

英语文体学

Unit 5 Formal vs Informal Language 英教0901班董宜之程雅洁田冬雪

Contents 5.1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 5.2 Degrees of formality 5.3 Functional tenor and degrees of formality 5.4 Martin Joo’s Classification 5.5 Speech situation and formality 5.6 Formality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5.7 Sets of co-occurring features 5.8 Involved vs informational texts 5.9 Tenors, field, and mode

5.1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 1.Functions of language: ●the ideational / referential function ●the interpersonal / social / expressive function ●the textual function 2. Tenors of discour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nts in the situation, their roles and status. The participant rela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tenor of discourse range through varying degrees of permanence.

广告英语的文体特征及功能的分析和探讨

【摘要】本文就选词、择句及修辞等方面对广告英语的文体特征及功能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讨。指出广告英语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其以说理、劝诱为主的文体特征逐渐具有了文学的移情感染特征,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大众化的视听阅读文学。 在现代西方社会中,广告已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消费向导。广告的根本目的是代商家向公众传达其产品的有关信息并促使他们最后购买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为达到其目的,广告制作人总是挖空心思在语言上大下工夫。由此,在其选词、择句及修辞手法上都表现出其特有的语言特征。本文拟就广告英语在选词、择句及修辞等语言特征及其功能方面作些探讨。 一、词汇特征 (一) 常用词语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去仔细研究广告。为此,广告的形式、语言、内容必须做到新颖独特、简洁生动、通俗易懂。正是这些要求使得广告语言在谴词上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格局。 1 、大量使用评价性形容词广告英语中常大量采用褒义色彩浓厚的评价性形容词(evaluative adjectives) 来赞扬其产品的优良品质,以期赢得公众的心理认同,树立产品的良好形象。如下例就是一个极端:An unrivaled international collection of exceptional naturalfibre bedding , clothing , intimate apparel and personal accessoriesfor discerning and some very fortunate children.有比较才有鉴别。但由于受广告法的约束和限制,在广告中不能采用贬低别的商品方式借以抬高自身的身价。因此,广告商在推销宣传产品的过程中不能使用带有明显贬义的词汇来同其他产品进行比较,往往转而借助缺少比较对象的模糊的比较方式来显示其产品质量更高一筹。如:Persil washes whiter and it shows.———(Persil 洗涤剂广告)Tastes richer. . . mellower. . . more satisfying.———(REAL 牌香烟广告)有时为了避免对其自身的产品可能造成的负面联想。在广告中甚至采用一些新词来替代业已广为人们所熟悉的词汇,如用pre - owned 代替second - hand ; 不说有小号鸡蛋(small eggs) ,而说有medium, large , extra 和jumbo 四种规格的鸡蛋。 2、注重使用简短动词英语广告中常使用一些单音节的动词,如用get 替代obtain ,buy 替代purchase ,用use 替代utilize 等,从而使得语言简洁生动,易于诵读,增强其可读性。如:Getting places in the business world is easier if your bankeris there to meet you.———Security Pacific Asian BankWhy buy just a boat , when you could buy a CHRIS -CRAFT.———Chris - Craft这类简短动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意义最明确的动词。虽然其含义千差万别,但在广告里面都可以用来暗示广告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某种关系;以期消费者从中获得某种联想, 借以满足其某些心理欲望。如“have , get , give , buy , keep”可表示消费者对某些商品或服务的取得和拥有;“take , use , have”可涉含消费者使用商品的动作和过程;而“like , love , need ”则可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喜爱及需求程度。因而,有人也把这类能激发起消费者心理联想的动词称为“鼓动性动词”。 3 、灵活运用复合词复合词除了新闻语体外,在其他文体中是不多见的。在广告中,广告商大量采用复合词,不仅可以节省许多篇幅,而且在行文上往往打破常规、独具匠心,令广告语言更加引人注目,以增强其记忆功能和注意功能,在受众心里留下更为持久深刻的影响。如:The exhibition , which will run concurrently , will have state- of - the - art exhibits , will definitely interest many. We’reone of America’s most sought - after national consulting firms forone reason - - our technological edge.此类复合词还有很 多:pollution - free (fuels) , brand -new , wear - resistant , all - in - one , honest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吴祖光:旷世才情不平则鸣 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戏剧导演牟森曾这样评价:“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爆发的一九三七年,二十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童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其中完成于1942年的《风雪夜

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 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1945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毛主席词《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通缉追杀。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随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1957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诗明志。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 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1991年12月23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这就是吴祖光,虽然和他没有关系,但是他也要说出来。

西南大学《英语文体学引论》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099)《英语文体学引论》网上作业题答 案 1:第一次 2:第二批 3:第三批 4:第四批 5:第五批 6:第六批 1:[单选题]The smallest unit in a language that carries meaning is _____ . A:pheme B:morpheme C:phone 参考答案:B 2:[判断题]Ephemism is a kind of mild expression for an offensive or hush one 参考答案:正确 3:[单选题]What figure of speech has een used in "the young hunter was as strong as a lion"? A:metaphor B:metonymy C:synecdoche D:simile 参考答案:D 4:[多选题]Which of the following are the types of change of meaning of English words? A:extension B:specialization C:elevation D:degradation 参考答案:ABCD 5:[判断题]Content is the style which may be different from case to case although the meaning may remain the same. 参考答案:错误 6:[判断题]Exophora is an item which refers to something in another text.

广告的文体特点及其翻译

广告的文体特点及其翻译 摘要:英汉广告在遣词造句以及修辞上既表现出相似性又存在着差别,因此,在翻译广告时,应根据具体广告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的译法,译成符合目的语读者审美习惯和审美需要的广告,以促进产品的销售。 关键词:广告;文体特点;翻译 Abstrac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advertisement in English and that in Chinese concerning their language and rhetorical devices. Therefore ,in t ranslating advertisement ,we have to choose anappropriate approach to make the t ranslation suitable for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hip and promote theselling of product . Key words :advertisement ;stylistic features ;t ranslation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日益兴盛,中英文广告的翻译显得越来越重要。广告翻译不仅同产品信誉、销售规模和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1 ] (P26) 本文拟从广告的文体特点着手,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如何在广告翻译中实现在功能对等的基础上的等效。 一、遣词造句简洁典雅 一般来说,英文广告词的句子比较简短,讲求利落有力,大量使用省略句、祈使句及破折句,忌讳用结构复杂的长句,行文口语化强。英语广告用词多具有通俗语体色彩,且词语多含有积极意义,行文构句多使用单音节词(monosyllables) 和合成词, [2 ] (P41) 如have , see , buy , come , get , make , give ,keep ,great ,rich ,f resh ,new ,crisp ,top - quality ,economy - size ,brand - new ,home - made ,f resh- tasting ,first - class , record - breaking 等。除此之外, 一些创新词、杜撰词( coinages) 和外来词(foreign loans) 也颇为常见,如sunkissed ,eggsactly ,timex , kleenex ,playtex , kash , karry 等。另外, 为了让读者对所宣传的产品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也常常在广告语篇中出现,如 best ,better ,milder ,hottest ,plushest , softest 等。这些词语简单易识,新奇醒目,构成了广告语言的主体。 汉语广告习惯上则偏重使用“四字格“词组, 包括成语与非成语,来达到精练语言( refined language) 的目的。另外汉语广告常常选择顶级词语作为自己的语言材料。事实上,现代汉语广告已拥有了一套几乎是自己专用的顶级语汇系统。这个系统除了包括直接表示“第一”、“极至”意义的“最”、“更”、“超”、“大”、“新”、“独”、“全”、“王”、“霸”等词语外,还有隐含“第一”与“极致”意义的其他词语被大量收编,如品质超群、领袖风范、卓越不凡、无出其右、空调专家、搬运权威、销售冠军、精心杰作、聚天地精华、唯一推荐、领先潮流、超值享受、尽显风流等等。这些丰富的语汇材料, 使汉语的广告语言区别于任何文体,显示出独特的夸饰风格。当然汉语广告相对于英文广告来说,主要特点是更显典雅简洁,文质气重。“四字格”(four - character phrase - ology) 词组是汉语特有的表达法,上面所列举的顶级词汇中,有许多都是“四字格”词组,

教学文体学

教学文体学:把文体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诸如口语、阅读、写作、文学、翻译等课程的教学中。 文体学的目的: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各类文体的语言形式和功能,提高对语言及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对文体敏感性,以及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 历史背景:教学文体学是一个基于语言(language-based)、以学生为本(student-oriented)、注重互动(activity-minded)、以流程为导向(process-oriented)来研究文学(或非文学)文本的研究方法。教学文体学作为文体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一直贯穿于文体学的发展之中。19世纪开始,文学文本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由于当时普遍认为文学不具学术研究性,所以它并没有被运用到教学中去。从文学文本研究成为一门学科直到其后的30多年时间里,文学教学一直遵循着一个不变的模式,后来这个模式被Freire称为囤积式教育(banking education),Freire认为这种模式好比是吧学习者当作空容器,他们不需要发言只需要接受所传授的东西,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知识倒入这些“容器”里。在1938年,Rosenblatt提出文学是可授的并且强调需要激发学生的回应,虽然她的研究被认为是以学生为本观点(student-oriented perspective)的最早研究之一,但是并未成为教学文体学发展史的一部分。1975年,Widdowson开创性的提出:文学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习者解读一系列语言的能力,包括文学和非文学,合乎语法或不合乎语法。这之后就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本、注重互动的教学文体学的特点。在20世纪的前25年,俄国文学形式主义者提出了语言的重要性,将“文学研究”与“文学资源的试议”区分开来。他们的这些观点使得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使用文学文本的教科书。跟重要的是,他们提出“文学性”的问题,并以“陌生化”作为解答,对后来教学文体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1959年,J.R.Firth在爱丁堡大学谈及文体这一内容,使得文学教学从文体学的角度开始逐渐得到系统化。从此,EFL学者开始将文学文本作为语言学习的一个资源。1975年,Widdowson在《文体学与文学教学》中强调个人对文学的阐释应该建立在理解各语言项是如何获得话语的特殊价值的基础上, 即对文学 的理解侧重通过语言形式的选择和排列表达了什么, 而不在于它描述了什么。也就是说要抓住作者的深层思想,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文学交际的表达内容和方式的敏感性至关重要。Widdowson的这一论述是教学文体学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它开启了通过文体学将文学研究与语言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同时也为后来的学者留下了研究的空间。从1795年开始,许多关于这方面研究开始出现,加上俄国文学形式主义的影响,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人们把对作品和作者的关注转向了对文学文本语言的关注。基于语言的、以流程为导向的教学语言学逐渐形成。 研究趋势:教学文体学的研究趋势有很多,其中例举如下几个 1、语料库文体学,利用语料库以及新技术进行文体学教学 2、利用实证研究法进行文体学的教学 3、认知文体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学生的意识和意识的产生。

文体学分析作业 2

葛底斯堡演说的文体学分析 [摘要]:1863 年11月19 日在葛底斯堡举行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仪式上,林肯作了演讲,对这次战争中先烈之灵表达了深切悼念,号召人民为了国家 的存亡与自由平等前仆后继。演讲辞结构严谨,句式错落有致,措辞精练,语言真挚,感人肺腑。本文从文体学的句法角度来分析其文学特点。 葛底斯堡战役就是美国历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战役,也就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为纪念这次战役,北方各州决定在葛底斯堡修建烈士公墓并举行一个仪式。仪式的主要演讲人就是哈佛大学校长,当时最有名的演说家埃弗里特,林肯也应邀出席并作了葛底斯堡演讲。埃弗里特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准备她的演讲稿,在仪式上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小时,而林肯上去只讲了两分钟。埃弗里特两个小时的演讲很快就没有人记得了,然而林肯的这次演讲却成为永世传诵的名篇,这就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她的这篇演讲辞的影响深刻、博大而富有意义,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演讲辞之一。她的演讲旨在表明一个新生国家、新生政权的性质与宗旨,从而鼓舞联邦士兵为捍卫祖国的统一浴血奋战,赢得战争的胜利,可以算得上就是一篇经典之作。本文从文体学角度来分析这篇阐述民主信念的最雄辩动人的演讲辞。林肯的演说不仅表现了其独特的个人魅力,而且在词语选用、语言节奏、句法、修辞方面也别具匠心。一篇优秀的演讲词往往文辞优美,主旨鲜明,富有力量与感染力,能时刻抓住听众的注意力。本文着重从句法层面来分析这篇演讲词的特点。 当句法层面上出现前景化时,可利用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

等)知识分析非常规的或标记性的词序或句法组合。由于公众演讲的空间限制与形式决定它较之日常谈话更正式与严明的特点,又由于公众演讲对象水平多层次限制与演讲引起听众共鸣的目的与要求,它没有法律问题或科技问题那么正式,演讲的文体介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因此公众演讲在句法结构方面也有了更多的鲜明特色。 ①句子结构。演讲问题的句子长度比日常谈话、即席演说或商业广告等文体都有明显的增加。在整篇演讲中共有271个词, 10句话,平均每句话有27、 1个词,在最短的句子有10个词,而在最长的句子则由82词构成,远远超过了英语中每句17、 6个词的词量,很好地描绘了未来的方向,以独特的令人易接受的方式激励人们不懈地奋斗。从 对演讲的统计可以瞧出,含词量大部分集中在每句20—30词之间,而不存在含词量在10个以下的句子,这与日常生活对话的含词量大多在10个以下的形成鲜明的对照。随着句子长度的增加,句子结构也自然的更复杂了,在构成整篇演讲词的10句话中,复合句占了9句(除第3句) ,比率高达90%之多,句子结构如此复杂就是在日常谈话等交流中不常见的。此外,在短短的10句话中出现了4个动词不定式与4个动名词,这也无疑增加了句子的复杂性。在句子成分的组织上可以观察到,以主语开头的句子就是7句,这样可以使读者经济便捷地抓住有效信息,同时3个以状语开头的句子的比重较日常用语有较大的增加,这样给读者设下悬念,能够引起读者兴趣,并使整个演讲富有变化、跌宕起伏,符合其文体特征与演讲目的。

英语文体学作业

期末大作业: 英语文体学 Analyze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following passage in terms of phonology, graphology, lexicon, and syntax. WHY I TEACH Why do you teach? My friend asked the question when I told him that I didn’t want to be considered for an administr ative position. He was puzzled that I didn’t want what was obviously a “step up” toward what all Americans are taught to want when they grow up: money and power. Certainly I don’t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easy for me. Teaching is the most difficult of the various ways I have attempted to earn my living: mechanic, carpenter, writer. For me, teaching is a red-eye, sweaty-palm, sinking-stomach profession. Red-eye, because I never feel ready to teach no matter how late I stay up preparing. Sweaty-palm, because I’m always nervous before I enter the classroom, sure that I will be found out for the fool that I am. Sinking-stomach, because I leave the classroom an hour later convinced that I was even more boring than usual. Nor do I teach because I think I know answers, or because I have knowledge I feel compelled to share. Sometimes I am amazed that my students actually take notes on what I say in class! Why, then, do I teach? I teach because I like the pace of the academic calendar. June, July, and August offer an opportunity for reflection, research, and writing. I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a profession built on change. When the material is the same, I change—and, more important, my students change. I teach because I like the freedom to make my own mistakes, to learn my own lessons, to stimulate myself and my students. As a teacher, I’m my own boss. If I want my freshmen to learn to write by creating their own textbook, who is to say I can’t? Such courses may be huge failures, but we can all learn from failures. I teach because I like to ask questions that students must struggle to answer. The world is full of right answers to bad questions. While teaching, I sometimes find good questions. I teach because I enjoy finding ways of getting myself and my students out of the ivory tower and into the real world. I once taught a course called Self-reliance in a Technological Society. My 15 students read Emerson, Thoreau, and Huxley. They kept diaries. They wrote term papers. But we also set up a corporation, borrowed money, purchased a run-down house and practiced self-reliance by renovating it.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we sold the house, repaid our loan, paid our taxes, and distributed the profits among the group. So teaching gives me pace and patience, vigor and variety, and challenge, and the chance to keep on learni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