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4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十六世纪中叶

B.十七世纪中叶

C.十八世纪中叶

D.十九世纪中叶(1848)

2.通常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4.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5.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

D.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它是()

A.人的自觉活动

B.多数人参与的活动

C.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D.社会性的活动

7.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首要的基本关系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8.国家是代表( )

A.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

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

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

D.统治阶级利益的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 )

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10.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竞争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1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12.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3.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公式( )

A. 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表示

B. V∶C表示

C.Pm∶A表示

D.m/V表示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

A.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

B.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5.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是()

A.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C.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D.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新价值

16.金融寡头在政治领域中的统治是通过()实现的。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代理制 D.企业联合

17.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18.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的形式是( )

A.改革

B.暴力

C.改良

D.和平

19.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包括( )

A.圣西门

B.莫尔

C.傅立叶

D.欧文

2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描述正确的是( )

A.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方法一样

B.揭示人类社会特殊规律的基础之上

C.立足于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D.对未来社会特征作了详尽的描述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A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法兰西内战》

D.《德意志意识形态》

3.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4.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系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的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5.真理和谬误相互贯通的含义是()B

A.真理中包含谬误

B.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二者没有确定界线

D.二者有确定界线

6.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A

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是不可靠的

C.没有客观依据

D.是感官自生的

7.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

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D.从否定阶段到否定之否定阶段

8.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 B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思想关系

9.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10.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1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为尺度。D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1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D.使用价值和价值

13.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 )

A.从100%增加到150%

B.从100%增加到200%

C.从100%增加到250%

D.从100%增加到300%

14.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

A.生产相对过剩

B.生产绝对过剩

C.供给大于需求

D.需求大于供给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

A.能够实行经济计划化,消除经济危机

B.能够改变资本主义性质,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能够改善人民生活,使劳动者摆脱受剥削的地位

D.能够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17.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18、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B

A.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B.与资本主义民主没有关系

C.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D.需要历史过程

19.是谁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命名为“社会主义社会”的?( )

A.马克思

B.毛泽东

C.恩格斯

D.列宁

20.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D

A.中国

B.南斯拉夫

C.朝鲜

D.苏俄

2.下列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是()A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

D.科学发展观

3.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可以划分为()C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一元论与多元论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物质性

C.客观性

D.运动性

5.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到感觉和物”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7.真理的检验标准是( )C

A.大多数人的意见

B.专家的意见

C.实践

D.逻辑推理

8.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C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英雄人物

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D

A.国家政治制度

B.国家立法司法制度

C.国家行政制度

D.国家政权

11.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A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B

A.机器设备 B. 剩余价值 C.平均利润 D.垄断利润

13. 某工厂工作日为10小时,其中,原来工人挣得自己工资的工作时间为5小时,现在工作日不变,工人挣得自己工资的劳动时间缩短到4小时,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 )A

A.从100%增加到150%

B.从100%增加到200%

C.从120%增加到150%

D.从120%增加到200%

15.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和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16.垄断时期,市场上的价格围绕()自由波动。C

A.生产价格 B.垄断价格 C.价值 D.交换价格

17.下列不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的是()C

A.代表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 B.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调整

C.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18.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需要()A

A.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

B.以当时当地的条件为转移

C.吸收本国传统文化精华

D.吸收资本主义发展的文明成果

1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消费资料分配的揭示是()

A.按资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

D.平均分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

A、为人民服务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实事求是

D、实现共产主义

2、下面关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正确的是() C

A、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C、在实践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

D、不坚持,盲目发展马克思主义

3、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C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B、阶级斗争

C、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

D、科学实验

4、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A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实践的观点

5、哲学史上两个根本对立的基本派别是()C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一元论和二元论

7、关于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

A、真理中包含谬误

B、二者没有确定界限

C、二者没有任何关系

D、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9、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不包括()D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0、使用价值是商品的()D

A、社会属性

B、本质属性

C、特有属性

D、自然属性

1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

A、正比、反比

B、正比、正比

C、反比、正比

D、反比、反比

12、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C

A、工人的劳动

B、工人的必要劳动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不变资本

13、某企业工作日为8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现在工作日延长到10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A

A、从100%增加到150%

B、从100%增加到200%

C、从100%增加到250%

D、从100%增加到300%

1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D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B、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5、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输出占主导地位。C

A、借贷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

D、垄断资本

16、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20世纪80年代后进程大大加快了

B、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发言权

C、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受益者

D、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17、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C

A、唯物史观的确立

B、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18、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D

A、无产阶级专政

B、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C、解放发展生产力

D、人民当家作主

19、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解放发展生产力

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20、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三大差别”必然消失,这“三大差别”不包含()C三大差别是指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A、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贫富差别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运动

B.时空

C.意识

D.客观实在性

5.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万物”,这是:()D

A.多元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6.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B

A.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7.客观规律与人的活动关系是:()C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社会历史性的观点

C.机械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

1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级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D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一元性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相对性

1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B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12.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14.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17.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

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19.()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社会主义民主

D.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20.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阶段 A

A.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B.资本主义阶段

C.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D.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3.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回答,可以划分为()D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一元论与多元论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一切事物都是转瞬即逝

C.从根本上说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D.事物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5.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C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9.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阶级斗争

D.革命和改革

10.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是()。A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1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A.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8.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的形式是()B

A.改革

B.暴力

C.改良

D.和平

1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不包含()D

A.解放发展生产力

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

C.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

20.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C

A.夺得国家政权

B.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实现共产主义

D.确立共产主义理想

10、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4、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15、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 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

B、奥地利1

C、中国

D、俄国

1 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 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8、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 C )。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9、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 A )。

A.形而上学不变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唯心论D.庸俗进化论

10、荀子说:“与合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 B )。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 D.人的意识具有主观性

11、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D )。

A.自然界 B.人类社会C.精神 D.实践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 B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 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6、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 )。

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

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 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 )。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C.先验论 D.不可知论

1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19、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C )。A.可知论学派 B.不可知论学派

C.唯理论学派 D.经验论学派

20、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B )。A.唯理论学派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D.唯心主义阵营

21、真理是( D )。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2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D )。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23.、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 B )。

A.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C.认识的任务在于运用客观规律解释世界

D.只要了解了客观规律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25、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 B )。

A.决定作用 B.加速或延缓作用

C.无足轻重的作用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27、社会形态是指(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31、人的最根本特性是其( B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由属性 D.意识特性

32、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 A )。

A.人的社会关系 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类的共同利益 D.人的自身需要

33、商品经济是( C )。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D )。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35、价值的实体是( B )。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36、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D )。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 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

3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在的社会正常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种“正常生产条件”是( D )。

A.全社会各部门的平均技术装备水平

B.全社会大多数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

C.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先进技术装备水平

D.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大多数产品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38、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 )。

A.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3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C )。

A.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

B.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决定的

C.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40、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是,随着其使用价值的消费( D )。

A.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全部丧失

B.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

C.只会创造出新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D.会创造新价值,并且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1、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C )。

A.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B.工作日不变,增加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C.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D.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42、绝对剩余价值是( C )。

A.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4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B )。

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B.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C.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4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C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D.生产过多超过劳动人民需要的矛盾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c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c )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9、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d )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14、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 )

A.永恒性

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

16、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18、“谋事在人,成事在天”(B)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1、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22、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取决于(C)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5、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2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7、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B )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C.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

D.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

28、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 C )

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29、“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就是说(B )

A.只有出现了货币,商品价值才得到了外在表现

B.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时间,外在尺度必然是货币

C.货币可以将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准确表现出来

D.价值的内在尺度只有通过外在尺度才能表现

30、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C )。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31、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C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32、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 )。

A.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33、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3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C )。

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

3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 )。

A.金融资本

B.银行资本

C.工业资本

D.商业资本

36、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D )。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3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B)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39、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40、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D )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 .马克思

B .亚当·斯密

C .大卫·李嘉图

D .威廉·配第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A .费尔巴哈

B .傅立叶

C .欧文

D .圣西门

13 .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 .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 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5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 .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

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D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C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D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 .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 .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B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 .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D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D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 .上层建筑是指()D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 .社会形态是() 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D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折中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巧.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C

A .阶级斗争史

B .思想发展史

C .劳动发展史

D .文化发展史

16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A .思想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政治范畴

D 文化范畴

17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B

A .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A .经济条件

B .法律制度

C .传统观念

D .文化水平

20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C

A .纯粹偶然的

B .纯粹必然的

C .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1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价格

2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 .创造新价值

B .创造剩余价值

C .创造必要价值

D .创造使用价值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 .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 .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 .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竞争规律

D .货币流通规律

5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A .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 .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 .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A )

A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 .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

A .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 .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 .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A .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 .消费者之间的竟争实现的

C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0 .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 .具体劳动

B .剩余劳动

C .商品的生产形式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1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 .劳动二重性学说

B .资本有机构成学

C .剩余价值学说

D .平均利润学说

13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4 .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A .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 .竟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 .竞争和信用

D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5.资本主义地租是()

A .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 .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16 .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A .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 .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 .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 .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17 .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8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 .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9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20 .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 .原料和燃料

B .辅助材料

C .机器设备

D .商业设施

21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 .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 .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2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

A .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 .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 .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 .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23 .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A .政治职能

B .经济职能

C .社会职能

D .对外交往职能

24 .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A .民法

B .宪法

C .刑法

D .行政法

25 .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A .国会

B .总统

C .最高法院

D .最高检察院

26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A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 .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 .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 .人民当家作主

27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A .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 .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 .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 .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28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 .文学、艺术和宗教

B .道德、伦理

C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 .哲学、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

A.不可知论者

B.所有唯心主义者

C.唯物主义者

D.可知论者

9、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10、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就是(A)?A、施拉姆B、勒温C、拉扎斯菲尔德D、拉斯韦尔1、传播得信息交流过程就是(A)?A、互动得B、主动得C、被动得D、能动得?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得抽样形式一般都就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B、大众传播C、组织传播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得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B)?A。大众传播学得概念B。传播得5W模式C。政治传播得概念D.内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得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得就是(B)?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得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就是信息观察者?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得过程与行为称为(A)?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得主要方式就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A 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9、符号最基本得特点在于它得(B)?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得理论就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得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得可信效果论 1、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得关系(D)? A、支配得关系 B、疏离得关系 C、圈层得关系 D、友善得关系 2、以下哪一种不就是我们必须遵循得传播原则(B)??A、可信性原则B、可行性原则C、适时性原则D、适量性原则

3、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特点(D)??A、集体性B、复杂性C、自主性 D、好奇性?4、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责任(B)??A、契约性责任B、使命性责任C、国际性责任D、法规性责任?5、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A、还未来临B、已成事实C、会导致战争爆发D、让黑客受益 6、语言就是社会约定俗成得并且就是比较高级与复杂得(C)。?A、艺术B、信息C、符号D、媒介 7、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瞧到您,可以增强(A)。 A、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A)-就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得手段自由采访新闻得权力。?A、采访权B、报道权C、批评权D、安全保护权?9、最重要得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内部,守门得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与—(C)-两个阶段。?A、新闻剪辑B、新闻美化C、新闻加工D、新闻删选?10、如果在传播学得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就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得话,真正受到伤害得将就是—(A)—.?A、传播学B、社会C、某个传播学者D、广大人民查瞧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1、“守门行为”与“守门人”概念就是由下列哪位学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得?(B) A、施拉姆 B、勒温C、拉斯韦尔D、霍夫兰?2、《论出版自由》得作者就是(A)?A、弥尔顿B、卢梭 C、约翰·穆勒D、伏尔泰 3、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得第三个环节就是(D)?A、谁B、对谁C、说什么D、通过什么渠道?4、不接受自变量作用得实验对象在控制实验中构成(D) ?A、“控制组” B、“实验组” C、“观测组”D、“对照组"?5、西方学者提出得报刊四种

环境保护概论习题

第一章绪言 1、什么叫环境、环境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2、什么叫环境污染?什么是环境容量? 3、从影响人体健康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你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特征包括什么内容? 6、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1、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有哪些?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 3、什么叫食物链? 4、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5、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有哪些应用? 第三章自然保护 1、简述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森林在环保中有哪些作用? 3、简述我国水资源现状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5、什么叫自然保护区?我国自然保护区主要分为哪几类?

第四章环境与健康 1、什么叫环境致病因素?环境致病因素主要有哪几类? 2、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影响污染物对人体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3、环境污染对人体的远期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章大气污染及防治 1、大气污染源有哪些?大气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2、什么叫飘尘?其危害是什么? 3、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酸雨的危害是什么? 4、简述温室效应的原因和危害。 5、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6、为什么说臭氧层破坏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哪些物质对臭氧的分解起了催化作用? 7、什么叫温度层结?什么是气温垂直递减率? 第六章水体污染及防治 1、从化学角度来分,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几类? 2、什么是需氧污染物?需氧污染物的危害是什么? 3、什么叫生化需氧量?什么是化学需氧量?

《美术概论在线考核试题

美术概论考核试题 1、《重为华山图序》的作者是( B )。 A、王绂 B、王履 C、王冕 D、王维 2.(5.0分)《苦瓜和尚话语录》的作者是清代明僧人( B )。 A、朱耷 B、石涛 C、李叔 D、弘仁 3.(5.0分)吴门画派是明代中期活动于( C )地区的文人画流派。 A、扬州 B、杭州 C、苏州 D、上海 4.( 5.0分)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的作者是( C )。 A、谢赫 B、宗炳 C、荆浩 D、石涛 5.(5.0分)( C )提出“书画本来同”的主张。 A、张璪 B、苏轼 C、赵孟頫 D、董其昌 6.(5.0分)元代画家( C )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耳”。 A、黄公望 B、王蒙 C、倪瓒 D、吴镇 7.(5.0分)在中国传统风俗中,“鱼”是代表着年年有余的吉祥象征。这是指 美术作品中意义(B )层面。 A、作品中物象、事件、情节的指称含义和表现。 B、文化意义 C、作品形式的构成之中 D、物质材料层含义

8.(5.0分)( B )在评论王维的诗画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 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谓“诗中有画”,是指语言艺术中有造型艺术的因素,是以抒情方式写景,景在情中,情中含景,使客观的景主观化了。所谓: “画中有诗,是指在有形的画面中蕴含着诗的情趣和不尽之意。 A、刘勰 B、苏轼 C、王士 D、严羽 9.(5.0分)著名油画作品《十五朵向日葵》是( D )的代表作。 A、达芬奇 B、拉斐尔 C、塞尚 D、梵高 10.(5.0分)德拉克洛瓦的《自由神引导人民》属于( B )创作方法。 A、自然主义 B、浪漫主义 C、古典主义 D、现实主义 二、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境生象外”。 答:“境生象外”出自唐代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中的“境生于象外”,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画论关于意境论的一个重要论点:意境离不开象,又不等与象,而是超越画中物象之外的深沉意蕴。“境生象外”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不同层次,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之旨,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中国美术品旨在创造超越具体物象的艺术意境,给接受者提供一个无限开阔的审美空间。 2、名词解释:吴门四家。 答:吴门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此一名称,是相对于“元四家”而来。由于他们均为南直隶苏州府人,活跃于今苏州(别称“吴门”)地区,所以又称为“吴门四杰”或“天门四杰”。自沈周开创,以四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基本上被认为是继承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接续下来的体系,自晚明之后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特别是在山水画的部分。吴门四家中的沈周与文徵明,是吴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他们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无论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文人园林。他们以诗书画三位一体抒写情怀,山水画以水墨及水墨淡着色引人注意,都有粗细两种面目。“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与仇英分别代表吴门四家中的另外两种类型:唐寅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体育传播学题库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 体育传播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或人内传播,指的是传播内容在个体内进行自我消化、自我处理的活动,就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同“客我” 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指的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信息、知识、思想等的传播。 3、大众传播,即职业大众传播者通过大众传媒向受众传受信息、知识、思想等的行为和过程。 4、传播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社会条件的总和,包括观念、制度、管理方式、科技水平。受众媒介拥有量等因素,对媒介信息的传播质量和功能起着主要作用。 5、体育传播心理是指在体育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的心里活动。 6、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多种网络传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储、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7、体育传播学:是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研究、探索和阐述体育领域里体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方法、程序、特点和规律,采用先进手段,创造良好环境,提高传播效果,推进体育的不断发展。 8把关人(守门人):是指大众传播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被传

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9、体育传播学:是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研究、探索和阐述体育领域里体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方法、程序、特点和规律,采用先进手段,创造良好环境,提高传播效果,推进体育的不断发展。 10、受众:是在传播活动信息的接受者或受传者,其范围既包括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对象,也包括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的对象,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或群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把关人(守门人):是指大众传播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 以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12、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总和,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植被和自然资源等。优美的地理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13、物理环境:绝大部分传播活动所处的特定的人为的物理空间,如会议室、演播厅、编辑室、媒介技术水平等。科学合理地安排物理环境可以保证我们的工作效率。 14、采访权则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地采访新闻的权 利。 15、报道权是指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消息情报的权利。 16、批评权:指的是记者等新闻工作者和媒介组织有对采访、报道对象的言行、观点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17、专业保密权又叫新闻来源守密权,是指记者和新闻媒介有对新闻提供者的情况 (姓名、单位、职务、住宅以及提供的文件、资料等)实行保密的权利。

环境保护概论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 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3.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主要是 A.化学物质 B.细菌 C.放射性物质 D. 热 4.我国城市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 A.降雨减少 B.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地面的增加 C.森林植被被破坏 D.过量的开采地下水 5.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_____。 A. 有机污染物 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6.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 A. 重力分离 B. 过滤法 C. 离心分离法 D. 混凝 7.1987 年通过的《蒙特利议定书》是保护--------- 的历史文件 A. 动物 B.植物 C.大气臭氧层 D.水 8.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 10 微米以下的称为_______。 A. TSP B. 飘尘 C.降尘 D. 烟尘 9.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主要为_________。 A. 一氧化碳 B.甲烷 C.氮氧化物 D.二氧化碳 10.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6 月 5 日 B. 4 月 22 日 C. 9 月 16 日 D.11 月 15 日 11.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 A.1989 年 12 月 26 日 B.1986 年 12 月 26 日 C.1989 年 9 月 1 日 D.1986 年 9 月 1 日 1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我国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 A. 昼

2019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考研612中国美术史与西方美术史与812美术概论考试重难点与真题试卷

2019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考研612中国美术史与西方美术史与812 美术概论考试重难点与真题试卷 《2019华南师范大学考研中外美术史与理论复习全析(共三册)》由鸿知华师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与该专业课优秀研究生合作汇编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华南师范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华南师范大学考研中外美术史与理论复习全析(共三册)》全书编排根据: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 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简史》 王宏建《美术概论》 本书旨在帮助报考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同学通过华师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名校真题讲解,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美术学院:美术学 适用科目: 612 中国美术史与西方美术史、812 美术概论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 通过总结和梳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简史》、王宏建《美术概论》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名校考研真题汇编 结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简史》、王宏建《美术概论》与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的名校考研真题研读与测试,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把握华师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的重难点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 (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 (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 答: 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界影响的重要性,他用了“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比喻,说明媒介所提供给我们的现实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却构成了我们头脑中图画的基础。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简言之,大众传媒即使不能决定人们应该怎么想,但至少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议程设置研究不仅对媒介报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进行了大量考察,而且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媒介报道框架和铺垫,以证明媒介如何影响人们“头脑中的世界”。 5. 简答:简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阶段 (参见教材12.1效果研究的传统) 大体上效果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万能效果论、有限效果论、强效果论,以及协商效果论等。 6.名词解释:意见领袖 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2.2两级传播) 在伊犁县调查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讯息和观念不是直接传向所有人,是常常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经由意见领袖流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环境 :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 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 超城市化” 。 水体自净作用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光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排污交易 :它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美术概论试卷及答案

淮阴师范学院 09级美术学专业《美术概论》课程考试卷(A)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一、列举(每小题3分,共15分) 1、列举历史着名国画及国画家 《人物龙凤图》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T型帛画顾恺之《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鬼伯》张萱《捣练图》周坊《簪花仕女图》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荆浩《匡庐图》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公麟《五马图》赵佶《柳鸦芦雁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列举中外着名壁画 《受伤的野牛》《射猎图》《三个女乐师》《太子与公主》《萨多那太子舍身饲虎图》《归来》《婚礼图》《查士丁尼大帝与随从》《雅典学院》《朝元图》《舞蹈》《墨西哥的历史》 3、列举中外着名版画家 古元李桦力群彦涵王琦陈晓南丢勒伦勃朗戈雅杜米埃佐恩蒙克柯勒惠支 4、列举中外着名建筑 长城嵩岳寺塔五台山佛光寺太原晋祠紫禁城布达拉宫金字塔波斯波利斯宫巴台农神庙罗马大角斗场阿克萨清真寺太阳金字塔圣索非亚教堂吴哥寺比萨斜塔巴黎圣母院 5、列举中外着名油画家 徐悲鸿刘海粟董希文凡奈克达芬奇提香鲁本斯伦勃朗透纳德拉克洛瓦米勒列宾莫奈梵高毕加索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美术起源的几种学说。 巫术说(1) 游戏说(1) 模仿说(1) 劳动说(1) 季节符号说(1) 其他的学说(1) 2、美术具有哪些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 认识功能(1) 教育功能(1) 审美功能(1) 最主要的是审美功能。这是由美术所特有的美的特征所决定的。(3) 3、简述素描的类别。 从发展阶段来分有古典素描、写实素描、表现素描、抽象素描。(3) 从表现形式上来分有线描素描、明暗素描、结构素描。(3) 4、简述书体的类别流变。 我国的书体主要有篆、隶、楷、行、草等。(1)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指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石鼓文及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经过规范整理后推行全国的文字。(1) 隶书,又称佐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来的一种字体。(1)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指具有法度的楷模之书。(1) 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1)草书,狭义的草书指章草、今草和狂草。(1) 5、什么是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1分)它从人的生 密封线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是(A) A.施拉姆 B.勒温 C.拉扎斯菲尔德 D.拉斯韦尔 1、传播的信息交流过程是(A) A、互动的 B、主动的 C、被动的 D、能动的 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都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 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B)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 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为(A) 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的主要方式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 A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 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 9、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B) A普遍性B.抽象性 C.有效性D.指说性 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1.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D)? A. 支配的关系 B.疏离的关系 C.圈层的关系 D.友善的关系 2. 以下哪一种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B)? A. 可信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 适时性原则 D.适量性原则 3.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特点(D)? A. 集体性 B.复杂性 C.自主性 D.好奇性 4.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责任(B)? A. 契约性责任 B.使命性责任 C.国际性责任 D.法规性责任 5. 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 A. 还未来临 B.已成事实 C.会导致战争爆发 D.让黑客受益 6.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比较高级和复杂的(C)。 A. 艺术 B.信息 C.符号 D.媒介 7. 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看到你,可以增强(A)。 A. 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 —(A)—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采访新闻的权力。 A. 采访权 B. 报道权 C. 批评权 D. 安全保护权 9. 最重要的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部,守门的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和—(C)—两个阶段。 A. 新闻剪辑 B. 新闻美化 C. 新闻加工 D. 新闻删选 10. 如果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的话,真正受到伤害的将是—(A)—。 A. 传播学 B. 社会 C. 某个传播学者 D. 广大人民查看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  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3、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  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  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5、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  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6、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7、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  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8、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  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的光辐射,即紫外  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9、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  场买卖。 10、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 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填空题 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  (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碳氢化合物)、(NOx)等。 4、CFCs的全称是(氟氯碳化合物),哈龙的全称是(含溴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排放源)、大气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

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A.自我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组织传播学 D.大众传播学 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 A.谁 B.说什么 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 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 A.反馈 B.信息的发生 C.噪音 D.信息的接受 7.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乱数表法和() A.等距法 B.抽签法 C.分层法 D.定额法 8.编制问卷首先需要设计提问项目,这种设计包括若干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A.确定指标 B.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C.测定指标 D.寻找变项,编制提问 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我中心性的功能,一是() A.娱乐性功能 B.工具性功能 C.社交性功能 D.宣传性功能

10.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 A.社会化 B.信息化 C.系统化 D.知识化 11.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 A.记者 B.教师 C.编辑 D.A、B、C都是 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66年 13.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英尼斯 D.麦克卢汉 1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全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媒介有“冷”、“热”之分 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5.“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者 D.传播渠道 16.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 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 17.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 A.“培养”理论 B.“议程设置”理论 C.“知识沟”理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 A.经济效益 B.艺术价值 C.思想价值 D.社会效益 19.“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 A.维持在上限 B.扩大 C.维持在下限 D.缩小 20.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 A.如何传播 B.传播方法 C.为何传播 D.传播什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美术概论试卷及答案

淮阴师范学院09级美术学专业《美术概论》课程考试卷(A)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一、列举(每小题 3 分,共15分) 1、列举历史着名国画及国画家 《人物龙凤图》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T型帛画顾恺之《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鬼伯》张萱《捣练图》周坊《簪花仕女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荆浩《匡庐图》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公麟《五马图》赵佶《柳鸦芦雁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列举中外着名壁画 《受伤的野牛》《射猎图》《三个女乐师》《太子与公主》《萨多那太子舍身饲虎图》《归来》《婚礼图》《查士丁尼大帝与随从》《雅典学院》《朝元图》《舞蹈》《墨西哥的历史》 3、列举中外着名版画家 古元李桦力群彦涵王琦陈晓南丢勒伦勃朗戈雅杜米埃佐恩蒙克柯勒惠支 4、列举中外着名建筑 长城嵩岳寺塔五台山佛光寺太原晋祠紫禁城布达拉宫金字塔波斯波利斯宫巴台农神庙罗马大角斗场阿克萨清真寺太阳金字塔圣索非亚教堂吴哥寺比萨斜塔巴黎圣母院 5、列举中外着名油画家 徐悲鸿刘海粟董希文凡奈克达芬奇提香鲁本斯伦勃朗透纳德拉克洛瓦米勒列宾莫奈梵高毕加索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美术起源的几种学说。 巫术说(1) 游戏说(1)模仿说(1) 劳动说(1) 季节符号说(1) 其他的学说(1) 2、美术具有哪些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 认识功能(1) 教育功能(1) 审美功能(1) 最主要的是审美功能。这是由美术所特有的美的特征所决定的。(3) 3、简述素描的类别。 从发展阶段来分有古典素描、写实素描、表现素描、抽象素描。(3) 从表现形式上来分有线描素描、明暗素描、结构素描。(3) 4、简述书体的类别流变。 我国的书体主要有篆、隶、楷、行、草等。(1)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指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石鼓文及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经过规范整理后推行全国的文字。(1)隶书,又称佐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来的一种字体。(1)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指具有法度的楷模之书。(1) 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1) 草书,狭义的草书指章草、今草和狂草。(1) 5、什么是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1分)它从人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视觉形象创造出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物品,用以装饰美化生活,通过对一定的物质材料的艺术加工、制作,完成具有实用性或装饰性的物质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促进人类文明。(3分)其审美性主要体现在造型美,纹饰美,色彩美,材质美和技术美五个方面。(2分) 三、论述题(55分) 答题要求:

传媒2018年4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传媒2018年4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1、A 2、B 3、A 4、C 5、A 一、单选题共15题,30分 1、如果说“阳春白雪”通常指的是高雅文化,那么“下里巴人”则是? A大众文化 B小众文化 C精英文化 D传统文化 正确答案是:A 2、下列成语可用于形容大众文化的是? A阳春白雪 B下里巴人 C引商刻羽 D曲高和寡 正确答案是:B 3、下列媒介中,哪种保存信息的能力最强?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电影 正确答案是:A 4、怀特认为,报纸编辑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角色是? A运输者 B传令官 C把关人 D舆论领袖 正确答案是:C 5、下列研究或理论中,否认媒介暴力内容对儿童具有强大效果的是? A净化假说 B模仿假说 C沃森的《诱惑天真无邪的心灵》 D1982年全国心理健康研究所报告 正确答案是:A 6、下列人物中,哪位属于自由主义传播思想的代表人物? A希特勒 B斯大林 C弥尔顿 D麦奎尔

正确答案是:C 7、谁提出了“顽固的受众”的说法? A李普曼 B英尼斯 C卡尔·霍夫兰 D雷蒙·鲍尔 正确答案是:D 8、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什么? A土地 B能源 C资本 D知识与创意 正确答案是:D 9、近代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A毕昇 B本杰明·戴 C古登堡 D施拉姆 正确答案是:C 10、文革后最早的电视广告是上海电视台于1979年播出的? A雷达表广告 B联想集团广告 C茅台酒广告 D参桂补酒广告 正确答案是:D 11、对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A刻板印象的普遍存在 B大众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倾向 C选择性理解会减弱信息的效果 D大众媒介改变态度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正确答案是:C 12、下列不属于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是? ACBS BBBC CNHK DPBS 正确答案是:A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