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承中华文化心得八篇

传承中华文化心得八篇

传承中华文化心得八篇

传承中华文化心得八篇

篇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很多场合都提到了文化自信,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

个文化自信”。习总书记更是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说到“中华文化”,大家第一反应总会想到两个词语博大精深、源

远流长。我想了很久,到底我们的文化是什么?中国五千年的文化

积淀指的是哪些?

所谓文化,我认为就是某个区域内社会群体共同的思维特征,包括语言文字、宗教、教育、习俗等意识形态的总称。历史上的四大

文明古国,古埃及、两河文明、古印度、中国,就是世界文化的发

源地了。据记载,中国文化起源于华夏文明,其中以黄河文明和长

江文明为主。虽然中国历史悠久、历经多次朝代的更替,但由于汉

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故外界将中华文化称之为汉文化。作为

汉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深度挖掘提炼中国文化的历史瑰宝。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现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除了华人地区在日本、东南亚地区也在长期使用,据统计

约有18亿人在使用汉字。汉字又是富有活力的,由甲骨文逐渐演化、简化形成,造字的特性就是象形和会意。如今在华人社会里存在繁

体字和简体字两种主要的书写,直到1956年我国全面推行简化字,

目前仍然以繁体字为主的是港澳台以及一些海外华人地区。繁体字

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文化流传最好的载体,更能体现古人的智慧,现在很多人对繁体字依然情有独钟。由汉字引申出的造纸、印刷、书法、对联等,更是代表着汉字的文化精神。

诗词曲赋,代表了中国语言的精髓。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一代代大家创造出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诗词是源于生活而高

于生活的,语言精炼、朗朗上口,从“关关雉鸠,在河之洲”到“衣带

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既情感丰富富有想象又强调结构的

规范性、律动性。

溯源中国的思想流派,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创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流传至今有深远影响的当属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

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儒家思想以“仁”

为核心,重视道德、礼仪,倡导教育,注重“家”、“国”观念,2000

多年来,做为正统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根植于中国人心中。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独特的魅力。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形”,从北方的面食、清香味纯的鲁菜到南方以辣

为主的川湘菜、清而不淡的粤菜,各具风味。中国茶,茶这个词起

源于中国几乎全世界的发音几乎一致,从蒙古的奶茶、苗侗族油茶

到西湖龙井、云南普洱,追求的就是饮茶的礼仪、品茶的情趣。中

国酒,以白酒为主,有酱香型的茅台、浓香型的五粮液、清香型的

汾酒,俗话说“以酒会友”,酒在中国往往是一种社交工具,文人多

嗜酒可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少数民族“以酒待客”礼仪隆重以酒

助兴,商务交往中“无酒不成席”也重视喝酒的礼节。

民间艺术别具一格,与普通劳动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以湘绣、苏绣为代表的刺绣手艺,景德镇的陶瓷技艺,川剧变脸的特技,就能彰显浓郁的民族风情。

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中医,更是文化积淀的结晶。中医以《周易》、《老子》中的“道法自然”为本源,讲究“阴阳”、“五行”、“六气”。虽然西医一直是全世界的主流,可以运用更多高科技的手段量

化定性给大众提供了强有力的身体保障,但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强

调内里调节,如理疗、复杂慢性病等更适合选择中医。

文化自信源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认知、保护传承,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筑牢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终生。

篇二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日积月累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也是中华民族前进轨迹上的记程碑。一部“论语”让我们看到了

一位伟大哲人和弟子们那充满智慧的语言。孔子和他属的那个“百家

争鸣”的时代,给中华文化种下了一颗种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

经千年而成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在这颗大树下,“前人栽树,后人

乘凉”者众,且并不仅仅是中国人,享用这棵古老东方文明大树上果

实的,也不仅仅是中华儿女,灿烂的民族文化,曾经给飘洋过海的

各国留学生、文化使者予以惊叹,也曾经通过丝绸之路,到达欧洲,成为风尚。中华文明这棵大树,吸引着太多的世界眼光。敦煌文明

成为了许多世界学者一生研究的课题,唐人的自信,宋代的包容,

都留给了世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在中外文化交流上,鉴真的东渡,马可波罗的驻足,最终出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中国以外的

儒教文化圈。

在中华文化大树下乘凉和享用果实者多,但中华文化这棵大树的根由谁来“留住”。在复兴中国之路上,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播和进化,更是每个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继承。每个中华儿女的DNA里都有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国人恋家,爱家,更崇尚家风,温馨的家,是继承中华优秀礼仪文化不可

或缺的氛围,而温馨的家风,也是中华民族稳定繁荣的保证,继承

优良的家风传统,继承优良的乡贤文化,继承优秀的校训文化,把

家作为中华文化的子宫,孕育出来的中华儿女先天上就会在自己的

身上打下中华烙印,把学校作为中华文化培育的重要场所,继承那

些充满智慧的古诗,激发起人民热爱和学习自己的“汉字文化”。

传播。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孔子和儒家文化在世界上受到热烈的欢迎就是一个明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

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

设提供有益启发。传播出去,要靠走出去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不

能把优秀的礼仪文化放到家里,而是要作传播中华文化的优秀大使,把中华儿女的文明礼仪风范展示出去。

篇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改革开放以后,中外文化交流密切,中国人民越来越多地受到他国的影响,一

些生活习惯也渐渐开始发生改变。当然,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一方面

不能过度推崇,另一方面也不能全盘否定,最好的态度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吸收和改善我们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悠长历史的泱泱大国,这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政治制度、文化体系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和升华,早

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有百家争鸣的盛装出现,可见中华民族自

远古时代起,就是一个善于发明、勇于探索、文化底蕴身后的伟大

民族。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有部分人过度追崇“洋人玩意”,总觉

得进口的才是好的,西方文化才真正体现人文精神,这恰恰说明了

当今时代的人们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信心缺失。事实上,我们在不断

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筛选,我们始终强调需要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不是文化

中的糟粕。因此,我们应该要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自信,青年学生

在接受文化的熏陶的同时,要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让中华文

化在新的时代中不退反进,熠熠生辉,成为世界文化中重要的具有

深远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高晓松在《鱼羊野史·第2卷》中道:“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只是靠

这些知识分子、靠这些精英士大夫来传承,人民才是这个国家最重

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应该是全体人民传承下来的。”故而,作为中国

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

文化,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篇四

如何让“00后”与传统文化面对面?如何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创新长效机制?上海的做法创意十足。

上周末,一场精心准备的“中华优秀文化大餐”在宝山智慧湾科创

园内闪亮开启,以“喜迎十九大热爱我中华”为主题的2017年上海市

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为沪上中小学生的传统文

化课程搭建了展示的平台———16个区37所非遗传习基地的非遗手

工类现场展示令人目不暇接;14所非遗传习基地(演艺类)的舞台秀表

演引来阵阵喝彩;通过博雅网报名的100多个市民家庭也兴致勃勃地

参加了互动体验。

根据今年1月至8月的统计,本市57所优秀非遗传习基地在大

世界开展传习传艺展演共计130场;有32所学校建立“一校带动十校”机制,辐射周边300余所幼儿园、中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

园内外联动,使中华优秀文化焕发新的勃勃生机。

身着蓝色印花布衣,脚踩织布机,三缕纺线从九年级学生陈予涵手里源源不断地缠绕到纺锭上。陈予涵来自徐汇区园南中学,从预

备年级开始,她就参加了学校“锦韵”棉纺社团,跟随上海市棉纺传

承人王梅芳学习纺织。两年多时间里,小姑娘不仅掌握了纺织技艺,还了解了不少中国纺织文化知识。更让她获益的,是在学习纺织过

程中培养出的耐心、细心和坚韧的品质精神。2017年上海市学生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上,上百名如陈予涵一般被传统文

化的魅力所感染的学生们登台亮相,展现了优秀技艺和对民族文化

的强烈认同感。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

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从2013年至今,全市文化、教育部门联手,着力构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六进”的长效机制,在进教材、进课堂、进课外、进网络、进师资、进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比如,命名了73所以学校为载体

的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并在

黄浦、徐汇、宝山、嘉定进行区域试点,让每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

校有1-2项非遗项目落地;安排“非遗”大师进校园授课,鼓励基地“一

校一品”;通过形成“一所基地学校带动十所周边学校、联动一个社区”机制,让“非遗”文化从小根植于学生心灵。同时,每年九月,面向

中小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暨“我是非遗传习人”展示;编印了《上海市相关学科实施非遗文化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为有效融入课堂提供课程资源参考。

在沪上中小学“00后”与“非遗”面对面

金山区朱行中学初二年级学生王果果对于扎染这门传统技艺很是痴迷,从升入初中开始,她利用学校拓展课和城市少年宫的学习机会,选修了《创意扎染》这门课程。每周三个课时,与各种染料、

布匹相遇,让这名“00后”兴奋不已。与传统课堂不同,《创意扎染》拓展课上,老师向学生讲解扎染这门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文化,更重

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迪下动手实践、实现创意。

宝山区罗店中心校将“沪剧”和“罗店彩灯”两个“非遗”项目作为学

校本课程《启梦》的一部分,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推广和传习。学校

长期与宝山沪剧团保持密切联系,聘请宝山沪剧团两位专业演员定

期前来执教。沪剧社团多次登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成为

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定点合作单位,多位学生获得了市级各类比赛的

奖项,并参加沪剧《挑山女人》的演出。

在沪上中小学,“00后”与“非遗”面对面不再是新鲜事儿。据悉,全市73所基地学校普遍把“非遗”项目引入校园课堂,不少学校还编

撰了自己学校的校本非遗教材。宝山区大华路第二小学2006年编写

的《剪纸》教材已经成为本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在全区70多所

小学推广;虹口区北郊学校的陈凯峰老师是海派面塑第三代传人,在

校开设海派面塑课程至今已有10年,并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编著了三

级面塑校本丛书;长宁区新泾中学为推广沪剧,把上海话学习纳入必

修课内容,相应设计校园课本剧,该校九位传承人成功进入沪剧团;

闵行区文来实验学校把皮影与拓展课程(如动漫)相整合,并与手工、舞蹈、音乐等社团联合推进。

不仅课程走进社团,有些学校还建立工作室或者陈列馆,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阵地。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作为江南丝

竹传承基地,担负宣传推广责任,在街道、研究所、非遗办等专家

支持下,“江南丝竹展示馆”改建修缮竣工,有效发挥了辐射效应,

成为长桥街道、区域中小学乃至更广范围学生了解江南丝竹“非遗”

项目的最好课堂;嘉定封浜高级中学拥有中医药、石库门文化、少数

民族服饰等多个展区,成为该区传播文化的窗口;崇明区裕安小学先

后建立崇明山歌体验馆、崇明扁担戏体验馆、模拟农业园区,营造

了浓郁的本土生活气息。

“非遗”进校园撬动传统课堂和教师队伍革新

徐汇区园南中学美术教师石峻丞也是学校“锦韵”棉纺社团的指导

教师。从传统的美术教师过渡到传统文化课的指导教师,石峻丞的

跨越不小。他解释说,原本美术课大多以二维平面教学为主,教授

学生一些绘画类型和技巧。而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更多是三维

立体的教学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学的思路。此外,教师要先了解纺

织文化的背景和相关知识,并将美术知识中的点、线、面、构图、

设计等技巧融入纺织技艺中,这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考验。

为了更好传承传统文化技艺,不少学校将“非遗传承人”请进课堂。眼下,王氏海派剪纸第二代传承人王建中已经在嘉定区封浜中学、

嘉定区杨柳初级中学等学校担任剪纸指导教师六七年了。对于“非遗”走进校园,王建中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

意义在于启迪学生心中灵动的智慧和创新意识。“非物质文化要在传

承基础上做到创新,因为现在学生的审美观已经提升,剪纸艺术再

完全复制原来的技艺方法和呈现思路还远远不够,应该与当下的生

活相结合。”

类似地,普陀区手绘彩蛋传承人英自海也带着《手绘彩蛋》传统文化课程,走入了上海市沙田学校、普陀区朝春中心小学等学校,

为中小学生每周上一堂传统文化课。他说:“现在的学生更偏爱动漫、卡通等西方绘画形式,对于中国画的了解太少。通过传统文化课程

的浸润,更是希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所认同。”英自海说,传统文

化的课堂不仅仅呈现艺术品,更是教给孩子美学知识的过程。

上海市沙田学校副校长钟雨江坦言,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最大的挑战在于要培养一支相应的教师队伍。记者了解到,这些走入校园

的非遗传承人,还承担着培训教师队伍的重任。宝山区教育学院实

验学校作为宝山区首批“非遗进校传习点”,多年来一直在民间剪纸

艺术进校园这条道路上探索实践,其师资团队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

队伍。其中,年纪最大的徐功亮老师已近75岁高龄。老先生虽年事

已高,但仍心系剪纸艺术的传承,每周都会来到学生们中间,和小

朋友们一起享受剪纸带来的美好时光。另两位中青年教师则是学校

专业美术教师,扎实的美术功底、执着的艺术追求、敬业的工作态

度以及她们对剪纸艺术的热爱,都让她们在剪纸艺术的探索中愈研愈精、愈研愈广。

在学生心中种下“非遗”的种子

为了传承罗泾十字挑花的特色,发展学生特长,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罗泾中学自去年成立了十字挑花社团,在学生成长、校园文化建设及素质教育发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上海市沙田学校已经开设了武术、风筝、舞龙舞狮等几十门传统文化相关课程,钟雨江说,这些课程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不是浮于表面的知晓,增加了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传统文化的课程在学生心中种下了“非遗”的种子。

传统文化不囿于校园,更是向周边社区和学校进行辐射。基地学校中,同类艺术特点的学校形成联盟。如:青浦区教育局以区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研员联盟为平台,推广青浦区崧泽学校以田歌形式为主的学校教研团队联盟,促使区内相关特色学校联动发展;闵行区文来实验学校的皮影戏,有效联动了本市皮影戏特色学校的共同研究和传承。基地学校与周边学校形成联盟,如:普陀区洛川学校以沪剧艺术教学中心为特色,与周边学校形成联盟共同推进少先队“非遗”活动;崇明区裕安小学联动区域纸团和小学,共同探索山歌表现形态。依托学区化集团化模式构建联盟,如:杨浦区东辽阳中学推广麦秆画特色课程,与学区内16所办学联合体学校共建共享。

如今,每年举办一次的“上海市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月系列活动暨‘我是非遗小传人’”品牌活动,在中小学生中深入发掘和重点培养了一批“非遗小传人”。这批小传人师承相关“项目”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非遗传承人,从小培养起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比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实验小学辐射并团结周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培养了一批“江南丝竹小传人”,他们走上舞台、走出国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生力军。

篇五

文化,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民族文化精华,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坚持以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以深刻领会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以提高干部群众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重点,以“两学一做”、“四讲四爱”主题教育为载体,以群众性实践活

动为基调,用“两个坚定,两个实现”助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传承。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灿烂文化,涵盖了民

族精神、思想文化等。坚定文化自信,首当其冲就要传承文化,让

优秀中华文化成为促进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强大动力源泉。以“党课”为总揽,传承“先锋文化”。以“追赶超越·时代先锋”为主题,

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引导广大党员用十九大精

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破解难题,激发广大党员争当

先锋模范的自豪感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专家和

标兵,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先锋战士”。

坚定文化自觉,实现文化创新。坚持文化自信需要坚定文化自觉,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推进和发展基层党建需要处理好“守”和“变”关系的科学指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关爱行动”为切入点,创新“红色文化”。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部门

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

对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困难群众、优秀党员和优秀驻村扶贫党

员干部开展一次走访慰问,深入听取基层单位和慰问对象的意见,

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在广大党员群众中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以“脱贫攻坚”为落脚点,创新“精神文化”。

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贴近群众的作用,结合与包扶村共过组织生活、举办群众性文体活动的时机,组织全体包扶干部进扶贫村开展一次

集中走访活动,深入包扶户家中,与群众开展广泛深入的沟通交流,听民声、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转变“脱贫”策略,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帮扶,彻底摒弃只有发达物质成果的“跛脚巨人”思想。以“志愿服务”为动力点,创新“雷锋

文化”。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推进“党员+”融合教育。组织志

愿服务队赴社区开展义务清扫活动,优化美化村(居)环境。

篇六

在中国经济实力飞速提升的今天,精神层面却未跟上飞跃的步伐,国人不文明行为、社会责任感缺失、传统礼仪失范等现象令人反省,如何才能使道德素质与大国地位经济实力相匹配?早在两千多年前

就有“不学礼,无以立”,学礼,才能懂得做人处世、立身行事,学礼,关系到民族自觉,文化精神弘扬,关系到社会有序发展。因此,当今中国要倡学礼之风,立文化自信,让守纪律讲规矩成为国民的

习惯,让国民礼学教育成为助推大国气度的动力源。

学礼是树立大国意识的方法论,是彰显文化自信的实践活动。倡导国民自觉学礼仪、守规矩,才能使国民形成奉献、友好、明智、

坚定的大国意识,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精华的内核得到传承

和践行。学礼是传承优良家风的重要渠道,是主流价值观得以深入

人心的孵化器。优良家风往往就从孝敬父母这一最为质朴的言行开始,将道德教育在温馨的家庭中得以熏陶,孵化出中华好父母、好

儿女,讲述出属于中国人最真挚的中国故事和文化自信。学礼是人

才成长的必修环节,是百炼成刚的精神熔炉。学会礼仪规范,修养

个人道德情操,决定着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帮助人们在是非善恶

中坚定初心。

倡学礼之风,立文化自信,要将文化修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必修环节。课程上重视国学精神的学习,第二课堂中以文

化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社团组织等多种形式营造学礼氛围,将孝爱、谦逊、明礼、友善等主流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形成文

化自信。

倡学礼之风,立文化自信,要把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作为营造文化氛围、提升软实力的有效路径。腹有诗书气自华,倡导人们走进

图书馆,沉下心去领会人类文明的积淀,拒绝快餐式的浅层阅读。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供心灵净化的场所,学礼便在这厚重书卷

的翻阅中得以领悟。

倡学礼之风,立文化自信,要善于运用和整合艺术,媒体等不同的媒介加以传播。艺术创作往往能够更加生动地触碰心弦,使人们

在情感上得以自觉地领悟;媒体的公益广告、专题报道等可以把发

生在人们身边的正能量、好榜样传播开来,使人们将学礼的意识内

化于心、外化于行。

道虽弥,不行不至。学礼之风的倡导,需要的是真诚实干、扎实践行,需要的是雄关漫道真如铁的笃定,自信人生二百年的昂扬。

让我们共同从礼貌地道谢开始,从守规矩开始,从身边点滴的小事

做起,以学礼之风铸就大国气度,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篇七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段话是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岁月里,仙人创造的

文化成果博大精深,一直都在造福着子孙后代。五千年的悠久历程,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

墨家的思想体系,同时,这些核心思想又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各

种文化活动渗透到大众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我们中华民族能够繁

衍生息,不断地强盛,也因此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

所以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

充分地展示出来。不忘历史,与时俱进,所以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

的文化美德,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祖国

富强,人民生活小康,中国梦的伟大蓝图一定实现。

篇八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在脉脉书香中品味经典的意义,吸收传统的美德知识,感

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是我们的使命。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说一句老实话,读书也是一件有趣的事,要比你在电脑前好上一百倍,因为读一个

小时书可以让你心静下来,并且写作上有提升,但是你玩一个小时

游戏虽然放松了,但一点没学到不就等于浪费时间吗?在这个信息飞

速发展的时代,人被会被新潮的网络用语吸引,而忘记去品味诗书

的妙趣,对经典的探寻,对美德的传承!

历史如同夜空中划过的一道流星,只是一瞬间,而诗词却让美成为永恒。诗词,就是中华文化中的排列整齐的颗颗珍珠,是祖先留

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更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当一个人真正沉醉在诗赋的世界里,就达到"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

为物。"之境界,忘记是比赛,忘记要获胜,只是几位学士在交流心得,吐露真情。在被规则层层捆绑的世界,阅读经典总能求得当下

没有的自由,暂时抛下琐事,试着体味浩瀚无声,这逃脱于时空外

的孤独未必不是赏心乐事。

诗词,是历代文人智慧的结晶,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把他们像晶石一样封存起来,而是学习传承。古代有凿壁借光的好学,闻鸡起

舞的勤奋,悬梁刺股的决心……。而这些精神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

缺的,也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传承中华国学,不仅要懂国学,还要行国学,最重要的就是践行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与人为善。学习国学,传承国学,就要"由

外而内,由内而外"。所谓由外而内,是说将国学中的抽象的道理,

具体方法记在心里,是知识得到丰富;所谓由内而外,便是将从国学

中学到的道理、方法融入进生活中,使人格得到升华。要把"学"记

在脑子里,把"国"记在心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