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与凝血参数对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价值比较

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与凝血参数对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价值比较

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与凝血参数对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价值比较
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与凝血参数对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价值比较

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61页

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 第一节鼻咽癌 【病史采集】 1.有无耳鼻症状如鼻塞、鼻出血或回缩性血涕、耳鸣 及听力下降等。 2.有无上颈部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 3.有无头痛。头痛部位多位于颞顶部、顶枕部、额部或普遍性头痛,常呈持续性钝痛。 4.有无颅神经受累,常以Ⅲ、Ⅴ、Ⅵ对神经受累多见。 5.询问与鼻咽癌发病可能的相关因素,如遗传因素、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刺激及某些微量元素摄入不平衡(高镍饮食)等。 【物理检查】 1.头颈部检查:应检查鼻腔、口咽、外耳道、鼓膜、 眼眶、软腭有癌肿向外扩展。 2.眼部检查:是否有视力减退或丧失、突眼、眶内肿 块、上睑下垂伴眼球固定。 3.颈部淋巴结检查:是否有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 4.颅神经检查:是否有颅神经受累的表现。 5.全身检查:有无远隔部位转移的表现。远处转移常 以骨、肺、肝等部位多见。 【辅助检查】

1.间接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 2.鼻咽部活组织检查。 3.鼻咽及颈部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 4.影像诊断学检查,如鼻咽部CT或MRI检查、鼻咽侧 位及颅底片等。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如VCA - IgA和EA - IgA 测定。 【诊断要点】 1.对有头痛、耳鼻症状和颈淋巴结肿大等三大症状或其中之一者,需作鼻咽部检查,以排除鼻咽癌。 2.鼻咽部检查发现鼻咽肿物、溃疡坏死、出血等异常 病变。 3.鼻咽部活组织检查是确诊依据。鼻咽涂片脱落细胞检查可作辅助诊断,但不能单独作为确诊的依据。 4.鼻咽或颈部肿块细针穿刺检查找到癌细胞。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对确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影像诊断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 7.病理学分类:分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其中包括泡状核细胞癌)、未分化癌和其它类型的癌四种类型。 8.临床分型: (1)根据肿瘤生长形态分为浸润型、菜花型、结节型 和溃疡型。

恶性肿瘤的诊断及医疗

第三十九章 常见恶性肿瘤 第一节 病史采集 】 有无耳鼻症状如鼻塞、鼻出血或回缩性血涕、 有无上颈部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 有无头痛。头痛部位多位于颞顶部、顶枕部、额部或普遍性头痛,常呈持续性钝痛。 有无颅神经受累,常以m 、v 、w 对神经受累多见。 询问与鼻咽癌发病可能的相关因素,如遗传因素、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某些化学致癌物 【 1. 2. 3. 4. 5. 质刺激及某些微量元素摄入不平衡(高镍饮食)等。 物理检查 】 头颈部检查:应检查鼻腔、口咽、外耳道、鼓膜、眼眶、软腭有癌肿向外扩展。 眼部检查:是否有视力减退或丧失、突眼、眶内肿块、上睑下垂伴眼球固定。 颈部淋巴结检查:是否有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 颅神经检查:是否有颅神经受累的表现。 全身检查:有无远隔部位转移的表现。远处转移常以骨、肺、肝等部位多见。 辅助检查 】 间接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 鼻咽部活组织检查。 鼻咽及颈部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 影像诊断学检查,如鼻咽部 CT 或 MRI 检查、鼻咽侧位及颅底片等。 EB 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如 VCA - IgA 和 EA - IgA 测定。 诊断要点 】 对有头痛、耳鼻症状和颈淋巴结肿大等三大症状或其中之一者,需作鼻咽部检查,以排除 耳鸣及听力下降等。 【 1. 2. 3. 4. 5. 【 1. 2. 3. 4. 5. 【 1. 鼻咽癌。 2. 3. 诊的依据。 4.鼻咽或颈部肿块细针穿刺检查找到癌细胞。 5. EB 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对确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影像诊断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 7.病理学分类:分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其中包括泡状核细胞癌) 类型的癌四种类型。 8.临床分型: ( 1)根据肿瘤生长形态分为浸润型、菜花型、结节型和溃疡型。 ( 2)根据肿瘤生长特点分为上行型、下行型和混合型。 【 临床分期 】 采用 1992 年福州会议推荐的“ 92 分期” TNM 标准: T 1: T 2: T 3: T 4: 鼻咽部检查发现鼻咽肿物、溃疡坏死、出血等异常病变。 鼻咽部活组织检查是确诊依据。鼻咽涂片脱落细胞检查可作辅助诊断,但不能单独作为确 、未分化癌和其它 局限于鼻咽鼻腔内。 局部浸润:鼻腔、口咽、颈突前间隙、软腭、颈椎前软组织、颈动脉鞘区部分侵犯。 颈动脉鞘区肿瘤占据、单一前组或后组颅神经损害、颅底、翼突区、翼腭窝受侵。 前后组颅神经同时损害、副鼻窦、海绵窦、眼眶、颞下窝、直接浸润第 1、 2 颈椎。

恶性肿瘤术后主要诊断选择与编码

恶性肿瘤术后主要诊断选择与编码 1. 术后切口感染 案例1: 某患者结肠癌术后10d,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切口红肿、渗出,考虑为切口感染,入院后清创换药,肉芽组织新鲜后给予二期缝合,好转出院。 分析: 患者是因为手术切口感染而入院,入院后所行的清创及二期缝合也是针对切口感染进行的治疗,因此主要诊断应选择手术后切口感染。 编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损伤中毒的外部因素编码,该处属于医疗并发症,应采用Y83编码对外部原因进行说明; ②清创分为切除性清创和非切除性清创,该处属于非切除性清创,故编码为86.28; ③2型糖尿病虽然是一个伴随疾病,但是该疾病的存在对伤口的愈合会产生影响,应对该疾病给予编码E11.9,作为其他诊断。

2 .术后再行手术 案例2: 某患者直肠癌Hartmann术后6个月入院,经查无复发转移表现,行乙状结肠造瘘口还纳术,术后1w出院。 分析: 患者入院目的是行乙状结肠造瘘口还纳,入院后如期进行了该手术,属于为特殊操作而与保健机构接触,因此主要诊断应选择结肠造口闭合。 编码时应注意两点: ①肠造口闭合术46.5有另编码的注释,应对任何同时进行的肠切除术进行编码,编码时要查看手术记录; ②可采用Z85.0编码附加说明肿瘤情况。 使用Z85编码的目的将恶性肿瘤首诊和死亡信息与后续医疗信息进行有效的连接,方便资料检索。Z85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作为主要编码。 3.术后复发 案例3:

升结肠癌术后2年,患者因便血就诊,入院后查结肠镜及腹部CT,证实为局部复发。剖腹探查后因局部切除困难,行回肠--横结肠侧侧吻合。 分析: 患者入院后经查证实为升结肠癌术后复发,根据恶性肿瘤编码原则,复发癌按原发癌处理,因此主要诊断选择升结肠癌复发,按升结肠癌编码C18.4。 编码时应注意两点: ①肠吻合术45.9有另编码的注释,应对任何同时进行的肠切除术进行编码; ②病案首页中如果有剖腹探查术,应查看手术记录,区分是手术操作的步骤还是手术术式。当剖腹探查为手术步骤时无需对其进行编码,但如果是手术术式则必须对其进行编码。 本案例为手术术式,所以对其进行了编码54.11。对于那些肿瘤术后随诊而发现复发的病例,主要诊断也应选择原发癌,可参照澳大利亚的编码方法,采用恶性肿瘤治疗后的随诊检查Z08做附加编码。 4. 术后化疗 案例4:

常见恶性肿瘤

常见恶性肿瘤 [单项选择题] 1、结肠癌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是()。 A.腹部肿块 B.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低热等 C.肠梗阻症状 D.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E.阵发性绞痛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是结肠癌最早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粪便中带血、脓或粘液。其他如腹痛、腹部肿块、全身症状是结肠癌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肠梗阻一般属结肠癌的晚期症状。 [单项选择题] 2、诊断肿瘤最准确、可靠的方法是()。 A.临床表现 B.血清学检查 C.影像学检查 D.内镜检查 E.病理学检查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诊断肿瘤最准确、可靠的方法是病理学检查,包括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 [单项选择题] 3、直肠癌切除术能否保留肛门,主要取决于()。 A.肿瘤距肛门的距离 B.肿瘤的病理类型 C.肿瘤是否已侵犯肠管周围 D.肿瘤有无远处转移 E.左半结肠的长度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肠道肿瘤的根治术要求切除肿瘤及上下各一段肠管及其系膜淋巴结,因此,直肠癌根治术是否能保留肛门取决于肿瘤距肛门的距离,而非病理类型和左半结肠的长度。对于即使局部有浸润或远处有转移而无法行根治术的直肠癌,也要视肿瘤距肛门的距离,采取保留或切除肛门,或单纯造瘘等姑息性手术。

[单项选择题] 4、结肠癌Dukes分期中B期是指()。 A.癌达粘膜下层 B.癌累及肠壁肌层 C.癌穿透肠壁,无淋巴结转移 D.有淋巴结转移,仅局限于结肠旁淋巴结 E.有淋巴结转移,至系膜和系膜根部淋巴结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根据我国对Dukes结肠癌分期法的补充,分为:癌仅限于肠壁内为DukesA期;穿透肠壁但无淋巴结转移为B期;穿透肠壁有淋巴结转移为C期;有腹腔转移或远处转移,或广泛侵及邻近器官无法切除者为D期。 [单项选择题] 5、男性,60岁,上腹部隐痛不适3月余,伴纳差,乏力。体检:腹平坦,无压痛,未及肿块,移动性浊音(-),B超检查,肝左叶见一直径1.5cm光团,胃镜示胃窦部溃疡病变,织学检查高分化腺癌,最适宜的治疗方案是()。 A.化疗 B.肝动脉插管化疗 C.胃大部切除加肝左叶切除 D.免疫治疗 E.放疗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本例病人根据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可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是目前首选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胃镜显示,胃窦部受侵犯,在切除原发病变的同时,应连同受侵脏器一并切除。 [单项选择题] 6、肺癌常见的症状是()。 A.脓性痰 B.白色泡沫样痰 C.刺激性咳嗽和血痰 D.胸闷,气短 E.肺部干啰音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肺癌常见的症状是刺激性咳嗽和血痰。刺激性咳嗽是癌肿在较大支气管内生长引起,血痰为痰中带血点血丝或断续少量咯血。中年以上久咳不愈或出现血痰,就应提高警惕。

恶性肿瘤的实验诊断剖析

恶性肿瘤的实验诊断 (一)肿瘤标志物(TM) 是显示肿瘤存在的生物化学指示物 与肿瘤相伴产生 抗原或激素或酶蛋白 存在于血液、体液及组织中 可定量或定性检测到 可以作为辨认和追踪肿瘤存在和发展的标志 1.已建立的肿瘤标志物 其本质是蛋白、多肽、酶和激素,除AFP能用作早期诊断外(因肝脏是血池),I期肿瘤阳性检测率一般都低于20% 。 2.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生物学分类 糖类抗原: CA19-9 胚胎性抗原: AFP 肿瘤相关酶: PAP(prostatic acid phosphatase) 激素类标志物: HCG 其他蛋白质类: β2m 3.几种重要的血清肿瘤标志物 (1)糖类抗原12-5(CA125) 1)卵巢浆液性癌的肿瘤标志物

2)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 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43% 胰腺癌50% 肺癌41% 胃癌47% 结/直肠癌34% 乳腺癌40% 3)其他非恶性肿瘤,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阳性率较低;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卵巢囊肿、胰腺炎、肝炎、肝硬化 等 4)在许多良性和恶性胸、腹水中发现CA125升高 5)早期妊娠,也有CA125升高 6)CA125的临床应用 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辅助诊断 观察病情及预测预后:治疗有效CA125下降;复发CA125升高先于症状;CA125是判断疗效和复发的良好指标。 早期复发的监测:75%的患者在肿瘤复发前CA125的水平就已升高 (2)糖类抗原15-3(CA15-3) 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随访有一定价值,但在乳腺癌的早期敏感性较低是其不足 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肝脏、胃肠道、肺、乳腺、卵巢等非恶性肿瘤性疾病,阳性率一般<10% (3)糖类抗原19-9(CA19-9) 血清CA19-9可作为胰腺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对监测病情变化和复发有很大意义 1)胰腺癌、胆囊癌、胆管壶腹癌,CA19-9明显升高,尤其胰腺癌晚期的阳性率可达75%,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但早期诊 断价值不大。 2)胃癌阳性率:50%;结/直肠癌阳性率:60%;肝癌阳性率:65% 3)其他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 4)某些消化道炎症CA19-9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炎、肝硬化等 5)糖类抗原的一般临床应用指征 CA19-9: 胰腺癌;胃肠道和肝胆道肿瘤 CA15-3: 乳腺癌;肺腺癌、卵巢、肝等 CA125: 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肝癌、肺癌 CA50 : 胰腺癌、乳腺癌、肺癌、胃肠道和肝胆肿瘤 CA242: 结直肠癌、胰腺癌、卵巢癌等 CA72-4: 胃癌;卵巢、胰腺、乳腺 … 6)糖类抗原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 多种肿瘤表达 高值与肿瘤大小有关 治疗后的测量值与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 多种良性疾病会少量升高! (4)胚胎性抗原 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结直肠癌:60%;腺癌中敏感性高于上皮癌胃癌、肺癌等。 吸烟引起升高(~20%) CEA 临床应用 CEA是一个结肠癌标记物,CEA与CA242联合应用目前被认为是对结肠癌的最佳标记物的搭配。 结直肠癌的有效监视指标,发现复发敏感性高于X线和直肠镜。 在多种肿瘤的中晚期有较显著的升高,对多数肿瘤的早期发现与鉴别诊断并无帮助 CEA在中晚期肿瘤中的阳性率:胰腺癌88~91%、肺癌76%、结肠癌73%、乳腺癌和卵巢癌73% 2)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 原发性肝癌:敏感性70%-80%,特异性>80%。 另见于睾丸癌、畸胎瘤、肝硬化及肝炎等。 AFP是原发性肝癌的最灵敏、最特异的肿瘤标志物,80%以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明显增高 AFP检测诊断肝癌的标准为:①血清AFP测定结果大于500μg/L持续4周;②AFP含量有不断增高者;③血清AFP

吞噬细胞 白细胞 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吞噬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白细胞(WBC):包括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包括大吞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小吞噬细胞即中性粒细胞。 因此,三者关系是:白细胞包括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吞噬细胞与淋巴细胞为白细胞里面的两种不同细胞。 1.吞噬细胞: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的体积最大,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4%~8%。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成了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的功能:①吞噬消化作用:能吞噬并消化病原微生物、凋亡细胞和损伤组织;②分泌功能:能在抗原或多种非特异性因子的刺激下分泌多种物质;③处理和递呈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并特异性免疫应答;④杀伤肿瘤细胞。 2.靶细胞即目标细胞,为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作用目标。 靶细胞的前身有多种细胞,如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如HIV病毒)后即成为免疫系统能识别并之产生免疫应答的靶细胞。 靶器官也同样意思 3.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5%~33%,含有较少的细胞质和一个较大的细胞核。寿命最短的淋巴细胞可存活几个小时,最长的可达数年。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淋巴细胞可分为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抑制细胞。在功能上T 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1)T细胞T细胞占全部淋巴细胞的40%~60%,T细胞能合成和释放一些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具有破坏肿瘤细胞、限制病毒复制、激活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等多种作用。 (2)B细胞B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20%~30%,当B细胞初次与某一抗原接触而被致敏后,一部分B细胞将分化为成熟的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即抗体,释放入血液中;另一部分发展成为记忆B细胞,寿命可长达一年以上且保持特异性,当它们再次接触到同一抗原时,能被迅速激活为特异的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后所表达的抗原特异性受体,称为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antigen receptor,BCR)。据估计一个B细胞膜上约含有104~105个BCR。 (3)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抑制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NK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5%,它具有T细胞和B细胞所不具备的特征。NK能识别并攻击与正常细胞不同的任何膜表面发生变化的细胞,如肿瘤细胞或受到病毒攻击的细胞。NK与靶细胞膜相接触时,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使靶细胞膜穿孔,并最终将膜分解。参考资料:<<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关系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关系 (2007-04-16 18:37:47) 分类:医海无涯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关系是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一、白细胞 白血球,或称白细胞,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血细胞。除白血球外,人体血液中还含有红血球、血小板和血浆。 白血球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身体抵抗传染病以及外来的东西。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在健康成人体内为4×10^9到11×10^9/每升血液。 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除了在血液外,白细胞还存在于淋巴系统、脾以及身体的其它组织中。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细胞。 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年人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9000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50~ 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01~0.04,嗜碱性粒细胞占0.005~0.01,单核细胞占0.03~0.08,淋巴细胞占 0.20~ 0.30。幼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高于成年人。不同生理状态(如妊娠期)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变化。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 尽管它们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成分,但它们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体现在循环管道外的器官组织中。在功能方面它们与这些器官组织中的许多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密切相关。 二、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依细胞质内有无颗粒,分为粒细胞与无粒细胞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又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依其功能又分为若干种。 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搞原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平时只占白细胞总数的3%,但在患有过敏反应及寄生虫病时其数量明显增加,这类细胞吞噬细菌能力较弱,但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能力较强。此外,这类细胞尚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522 Chin J Hemorh.2012;22(3) doi:10.3969/j.issn.1009-881X.2012.03.057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 应用价值 李 斌,张周良,杨珍珍,张惠中*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输血科,陕西西安 710038) 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16例呼吸科发热待查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记录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计算NLR;并连续进行痰培养及血培养。结果细菌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WBC、Neu无显著性差异(P>0.05),Lym、NLR有显著性差异(P<0.01)。NC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各组最高(74%、62%、66%、71%);Lym(62%、59%、60%、61%);WBC(48%、53%、51%、51%);Neu(43%、57%、50%、50%)。NCR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706);Lym(0.530);WBC(0.487);Neu(0.324)。结论 NLR对早期预测呼吸道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早期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预测;细菌感染 中图法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1X(2012)03-0522-03 The Value of 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Count Ratio in th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LI Bin,ZHANG Zhou-liang,YANG Zhen-zhen,ZHANG Hui-zho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Tangdu Hospital,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count ratio(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 as a predictor of bacteremia in the respiratory infections.Methods 11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were in the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for testing the blood routine,and recording the total count of white blood cells,neutrophils,lymphocyte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NLR,sputum culture and blood culture consecutivily.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oups were detected with respect to the lymphocyte count and NLR(P<0.01),but not regarding WBC count and neutrophil count(P>0.05).Sensitivity,specificity,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were highest for the NLR(74%,62%,66% and 71%,respectively);Lym(62%,59%,60% and 61%,respectively);WBC(48%,53%,51% and 51%,respectively);Neu(43%,57%,50% and 50%,respectively).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was highest for the NLR(0.706;confidence interval:0.611~0.800);lymphocyte count(0.530;0.424~0.636);WBC(0.487;0.380~0.595);neutrophil count(0.324;0.227~0.422).Conclusion NLR for early prediction of respiratory bacterial infections are better than routine parameters like WBC count,neutrophil count,and lymphocyte count. Key words:neutrophil count;lymphocyte count;ratio;predictor;bacterial infection 收稿日期:2012-05-22 作者简介:李斌(1972-),男,河北秦皇岛人,硕士,主管技师,研究方向:临床检验诊断。 *通讯作者

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治原则及预防

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治原则及预防 第一部分:前言 恶性肿瘤的发病和分布有地理和区域性差异,也有 性别和年龄特点。在我国常见而又重要的恶性肿瘤有食管癌、胃癌、肺癌、大肠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目前恶性肿瘤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知道引起肿瘤发病的一些条件和因素。人类的大部分癌症(80%左右)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有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不卫生,环境污染,职业因素,生物因素如病毒、寄生虫。体内的代谢产物和内分泌机制紊乱所致的激素水平异常等内源性致癌因素,外源性因素如放射线和一些化学药物等。因而,可以说癌症病因虽不清楚,但是可以设法预防,或在早期发现,争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以下着重介绍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的自我发现、诊治 和预防。 第二部分:目录 一)食管癌 二)胃癌

肺癌 大肠癌 五)肝癌 宫颈癌恶性淋巴瘤 白血病 第三部分:正文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治原则及预防(1 食管癌) 1自我诊断: 食管癌在早期阶段症状轻微,时隐时现,主要为 吞咽食物时胸骨后不适、疼痛或烧灼,食物通过时有异物感或摩擦感,有时吞咽食物时在某一部位有停滞或轻度哽噎,有时有剑突下或上腹不适,呃逆、嗳气等,这些早期症状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上述症状在食管炎或其他良性疾病时也可出现,因此要高度警惕,及时到医院就诊做有关检查。早期食管癌如不及时诊治,经过若干时间后上述症状会逐渐加重。直至出现吞咽困难并进行性加重,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时可出现胸背痛、上腹痛、声音嘶哑,穿孔后合并有呛咳或大出血、肺炎、脓胸等晚期征象。 2确诊方法: 食管钡餐造影,食管拉网作脱落细胞检查,及食管 镜或纤维内窥镜检查同时取活检,作病理学检查。 3治疗原则:

恶性肿瘤的实验诊断

恶性肿瘤得实验诊断 (一)肿瘤标志物 (TM) 就是显示肿瘤存在得生物化学指示物 与肿瘤相伴产生 抗原或激素或酶蛋白 存在于血液、体液及组织中 可定量或定性检测到 可以作为辨认与追踪肿瘤存在与发展得标志 1.已建立得肿瘤标志物 其本质就是蛋白、多肽、酶与激素,除AFP能用作早期诊断外(因肝脏就是血池), I期肿瘤阳性检测率一般都低于20% 。 2.血清肿瘤标志物得生物学分类 糖类抗原: CA19-9 胚胎性抗原: AFP 肿瘤相关酶: PAP(prostatic acid phosphatase) 激素类标志物: HCG 其她蛋白质类: β2m 3.几种重要得血清肿瘤标志物 (1)糖类抗原12-5(CA125) 1)卵巢浆液性癌得肿瘤标志物 2)其她非卵巢恶性肿瘤也有一定得阳性率: 宫颈癌、宫体癌、子宫内膜癌43%

胰腺癌50% 肺癌41% 胃癌47% 结/直肠癌34% 乳腺癌40% 3)其她非恶性肿瘤,也有不同程度得升高,但阳性率较低;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卵巢囊肿、胰腺炎、肝炎、肝硬化等 4)在许多良性与恶性胸、腹水中发现CA125升高 5)早期妊娠,也有CA125升高 6)CA125得临床应用 卵巢癌与子宫内膜癌得辅助诊断 观察病情及预测预后:治疗有效CA125下降;复发CA125升高先于症状;CA125就是判断疗效与复发得良好指标。 早期复发得监测:75%得患者在肿瘤复发前CA125得水平就已升高 (2)糖类抗原15-3(CA15-3) 对乳腺癌得诊断与治疗随访有一定价值,但在乳腺癌得早期敏感性较低就是其不足 其她恶性肿瘤也有一定得阳性率: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肝脏、胃肠道、肺、乳腺、卵巢等非恶性肿瘤性疾病,阳性率一般<10% (3)糖类抗原19-9(CA19-9) 血清CA19-9可作为胰腺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得辅助诊断指标,对监测病情变化与复发有很大意义 1)胰腺癌、胆囊癌、胆管壶腹癌,CA19-9明显升高,尤其胰腺癌晚期得阳性率可达75%,就是重要得辅助诊断指标,但早期诊断价 值不大。 2)胃癌阳性率:50%; 结/直肠癌阳性率:60%;肝癌阳性率:65% 3)其她恶性肿瘤也有一定得阳性率,如: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 4)某些消化道炎症CA19-9也有不同程度得升高,如: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肝炎、肝硬化等 5)糖类抗原得一般临床应用指征 CA19-9: 胰腺癌;胃肠道与肝胆道肿瘤 CA15-3: 乳腺癌;肺腺癌、卵巢、肝等 CA125: 卵巢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肝癌、肺癌 CA50 : 胰腺癌、乳腺癌、肺癌、胃肠道与肝胆肿瘤 CA242: 结直肠癌、胰腺癌、卵巢癌等 CA72-4: 胃癌;卵巢、胰腺、乳腺 … 6)糖类抗原临床应用得注意事项 多种肿瘤表达 高值与肿瘤大小有关 治疗后得测量值与疗效与预后密切相关 多种良性疾病会少量升高! (4)胚胎性抗原 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结直肠癌:60%; 腺癌中敏感性高于上皮癌胃癌、肺癌等。 吸烟引起升高(~20%) CEA 临床应用 ?CEA就是一个结肠癌标记物,CEA与CA242联合应用目前被认为就是对结肠癌得最佳标记物得搭配。 ?结直肠癌得有效监视指标,发现复发敏感性高于X线与直肠镜。 ?在多种肿瘤得中晚期有较显著得升高,对多数肿瘤得早期发现与鉴别诊断并无帮助 ?CEA在中晚期肿瘤中得阳性率:胰腺癌88~91%、肺癌76%、结肠癌73%、乳腺癌与卵巢癌73% 2)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 原发性肝癌:敏感性70%-80%,特异性>80%。 另见于睾丸癌、畸胎瘤、肝硬化及肝炎等。 AFP就是原发性肝癌得最灵敏、最特异得肿瘤标志物,80%以上得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明显增高 AFP检测诊断肝癌得标准为:①血清AFP测定结果大于500μg/L持续4周;②AFP含量有不断增高者;③血清AFP测定结果大于200μg/L持续8周。 血清AFP含量得检测对其它肿瘤得监测亦有重要临床价值。如睾丸癌、畸胎瘤、胃癌、胰腺癌等患者血清AFP含量可以升高。

恶性肿瘤术后主要诊断选择与编码

恶性肿瘤术后主要诊断选择与编码 主要诊断选择与编码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DRGs分组。由于临床医师不了解主要诊断选择的相关规则及国际疾病分类的特点,对于癌症术后再次入院的患者,在病案首页主要诊断的位置习惯于填写”XX癌术后”这类比较模糊的疾病名称,如果编码员疾病分类知识掌握不够熟练或临床知识欠缺,不能根据治疗情况正确选择主要诊断,非常容易将主要诊断编码为Z98手术后状态,导致疾病编码错误,从而影响DRGs分组的准确性。因此编码人员在熟练掌握编码原则的基础上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必须多学习临床知识,阅读病历后根据治疗情况做好疾病分类,切勿单纯根据病案首页进行编码。 标签:恶性肿瘤术后;主要诊断选择;编码 诊断相关分组(简称DRGs)是一种综合考虑医疗资源消耗和疾病临床规律的病例組合系统。主要诊断选择与编码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DRGs分组。在北京市卫生局病案首页数据质量督导检查中发现,对于癌症术后再次入院的患者,由于临床医师不了解主要诊断选择的相关规则及国际疾病分类的特点,习惯于在病案首页主要诊断的位置填写”XX癌术后”这类比较模糊的疾病名称,如果编码员疾病分类知识掌握不够熟练或临床知识欠缺,不能根据治疗情况正确选择主要诊断,非常容易将主要诊断编码为Z98手术后状态,导致疾病编码错误,从而影响DRGs分组的准确性。本文针对几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术后情况,与大家共同探讨其主要诊断选择与编码问题。 1 恶性肿瘤术后相关案例 1.1 案例1:某患者结肠癌术后10d,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切口红肿、渗出,考虑为切口感染,入院后清创换药,肉芽组织新鲜后给予二期缝合,好转出院。 1.2 案例2:某患者直肠癌Hartmann术后6个月入院,经查无复发转移表现,行乙状结肠造瘘口还纳术,术后1w出院。 1.3 案例3:升结肠癌术后2年,患者因便血就诊,入院后查结肠镜及腹部CT,证实为局部复发。剖腹探查后因局部切除困难,行回肠--横结肠侧侧吻合。 1.4 案例4:某患者右乳浸润性导管癌期改良根治术后1个月,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无化疗禁忌症,开始行紫杉醇化疗1周期。化疗同时给予保肝、止吐等对症治疗,化疗过程顺利,化疗后无不适主诉出院。 1.5 案例5:某患者因右乳浸润性导管癌期改良根治术后5年,门诊复查时考虑有转移收住院。入院后行CT检查证实肝转移,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术后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腹股沟区穿刺点无明显渗血,准予出院。

介绍常见的十种恶性肿瘤知识

第三十九章常见恶性肿瘤 第一节鼻咽癌 【病史采集】 1.有无耳鼻症状如鼻塞、鼻出血或回缩性血涕、耳鸣及听力下降等。 2.有无上颈部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 3.有无头痛。头痛部位多位于颞顶部、顶枕部、额部或普遍性头痛,常呈持续性钝痛。 4.有无颅神经受累,常以Ⅲ、Ⅴ、Ⅵ对神经受累多见。 5.询问与鼻咽癌发病可能的相关因素,如遗传因素、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刺激及某些微量元素摄入不平衡(高镍饮食)等。 【物理检查】 1.头颈部检查:应检查鼻腔、口咽、外耳道、鼓膜、眼眶、软腭有癌肿向外扩展。 2.眼部检查:是否有视力减退或丧失、突眼、眶内肿块、上睑下垂伴眼球固定。 3.颈部淋巴结检查:是否有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 4.颅神经检查:是否有颅神经受累的表现。 5.全身检查:有无远隔部位转移的表现。远处转移常以骨、肺、肝等部位多见。 【辅助检查】 1.间接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 2.鼻咽部活组织检查。 3.鼻咽及颈部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 4.影像诊断学检查,如鼻咽部CT或MRI检查、鼻咽侧位及颅底片等。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如VCA - IgA和EA- IgA测定。 【诊断要点】 1.对有头痛、耳鼻症状和颈淋巴结肿大等三大症状或其中之一者,需作鼻咽部检查,以排除鼻咽癌。 2.鼻咽部检查发现鼻咽肿物、溃疡坏死、出血等异常病变。 3.鼻咽部活组织检查是确诊依据。鼻咽涂片脱落细胞检查可作辅助诊断,但不能单独作为确诊的依据。 4.鼻咽或颈部肿块细针穿刺检查找到癌细胞。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对确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影像诊断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 7.病理学分类:分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其中包括泡状核细胞癌)、未分化癌和其它类型的癌四种类型。 8.临床分型: (1)根据肿瘤生长形态分为浸润型、菜花型、结节型和溃疡型。 (2)根据肿瘤生长特点分为上行型、下行型和混合型。 【临床分期】 采用1992年福州会议推荐的“92分期” TNM标准: T1:局限于鼻咽鼻腔内。 T2:局部浸润:鼻腔、口咽、颈突前间隙、软腭、颈椎前软组织、颈动脉鞘区部分侵犯。 T3:颈动脉鞘区肿瘤占据、单一前组或后组颅神经损害、颅底、翼突区、翼腭窝受侵。 T4:前后组颅神经同时损害、副鼻窦、海绵窦、眼眶、颞下窝、直接浸润第1、2颈椎。 N0: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N1:上颈淋巴结直径<4cm、活动。 N2:下颈淋巴结或直径4~7cm。 N3:锁骨上区淋巴结或直径>7cm,或固定及皮肤浸润。 M0:无远处转移。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是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呈现无色或者极浅的淡红色的特有颗粒。它的细胞核是杆状或者是2-5分叶状,叶之间有细丝相连着。中性粒细胞是来源于骨髓,胞浆内也会含有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含有丰富的酶类。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跟其有关,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吞噬和杀菌的功效。那中性粒粒细胞的正常值是多少?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的百分比大概是在0.40-0.75之间,也就是40%-75%之间。而中性细胞绝对值是(1.80-6.30)*109/L.,根据这两项指标看中性粒细胞是否出现异常,如果出现异常就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不然有可能危害到我们的身体。 当细菌入侵我们人体时,中性粒细胞会最先出现,在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医生来说,看血液化验单不仅要看白细胞的是否低于正常值,还要去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有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白细胞的计数较高时,表面单纯受到细菌的感染,若如果是淋巴细胞百分比高的话则表明是病毒感染,而如果是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较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时,就表明病毒和细菌都受到感染。 中性粒细胞有什么作用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那么大家知道中性粒细胞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探讨。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机体抵御细菌病毒的病原体。若有化脓性的细菌入侵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或者出现炎症时,中性粒细胞就会被细菌入侵部位或者炎症部位的趋化性物质所吸引过来。它们形成的细胞毒能够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另外中性粒细胞的能量是从糖酵解获得的,因此即使是肿胀及缺氧的情况下也能存货。 中性粒细胞内有很多溶酶体酶,可以分解细胞内的细菌或者组织碎片。它会将入侵的细菌包围在一个局部,然后再消灭,这样可以避免病原微生物进一步在体内扩散。但是中性粒细胞在解体时,释放的溶酶体酶类将会溶解周围的组织而导致脓肿。 另外中性粒细胞中的细胞膜还会释放出花生四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与酶作用下会释放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的旁分泌激素物质,可以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也会造成炎症反应和疼痛,并会使血液凝固受到影响。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现状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现状 作者简介:王 铖,男,在读硕士研究生。E?mail:910431172@https://www.doczj.com/doc/bd8776871.html, 王 铖1 综述,李红建1,2 审校(新疆医科大学1.研究生学院,2.第五附属医院,乌鲁木齐830001)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炎症;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8.04.030 高血压病影响到全球数十亿人口,在我国高血压患者更是多达2.9亿。高血压会引起血管重塑和 心肌纤维化,从而使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 重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远远高于血压正常人群。大 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和靶器官 损害与体内的慢性炎症反应有密切关联。NLR 是白 细胞的两个亚型(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之 比,可作为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的炎症标 志物,其中,中性粒细胞可以反映人体的炎症状况, 通过增强促进氧化剂和凝血因子的释放,从而导致 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聚集[1]。淋巴细胞的减少,与生理应激有密切关系,反映了生理压力增加等健 康状况的变化[2]。NLR 结合了两种不同的免疫途径(炎症与应激反应),反映了机体内中性粒细胞与 淋巴细胞的平衡,易获取且趋于稳定,对高血压的发 病预警和预后评估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高血压与NLR 之间的关系成为学者们研究的新热 点,现将NLR 与高血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长期血压的升高,尤其是收缩压的升高,让动脉壁承受着较高的压力,使内皮细胞损伤,低密度脂蛋白容易进入动脉壁内,并通过各种炎症因子及炎症反应,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引发动脉硬化。高血压的程度决定着动脉壁承受的压力,也与血管壁内的慢性炎症反应关系密切。刘建峰等[3]研究证实高血压病患者与健康人群比较,NLR 差异显著(2.15±0.97vs 1.39±0.44,P <0.05),与高血压病1级比较,2级的NLR 明显增高(1.90±0.78vs 2.25±0.88,P <0.05),高血压病3级NLR (2.91±1.29)明显高于1、2级(P <0.05)。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血压组患者NLR 与收缩压SBP 及血压分级呈正相关(r 分别为0.363,0.320,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NLR 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石晶晶等[4]研究认为,中性粒细胞增加和淋巴细胞减少与脉压增加有关,脉压的增加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相关,NLR 可较好反映机体炎症水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是以脉压大为特点,Pusuroglu 等[5]研究显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LR 高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的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的人群,且高的中性粒细胞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独立预测因子。老年患者由于大动脉弹性减退,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加,反射抵达中心大动脉的时相从舒张期提前到收缩期,出现收缩峰延迟压力波峰,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从而加速了血管壁内的炎症反应 ,故在老年患者的降压治疗中,降低收缩压可延缓血管内炎症反应的发展, 让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最小化 。正常人血压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夜间血压较白天明显降低,全天血压呈杓 型改变;但在某些情况下,如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 合征(SAHS)时,会出现夜间间歇性缺氧和睡眠结构 破坏,缺氧会使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血液黏稠度增 加,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氧化应激,加速血管壁内 炎症反应,同时睡眠结构破坏和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让夜间血压明显上升(全天血压变化呈非杓型),使 血管一直处于高压力状态,也加速了血管壁的炎症 反应。有研究发现,非杓型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 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有关[6]。Demir 等[7]研究证实 在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中NLR 水平要明显高于杓型 高血压患者,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和单 核细胞计数都升高,且NLR 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NLR 可作为非杓型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Sunbul · 194·右江医学2018年第46卷第4期 Chinese Youjiang Medical Journal 2018,Vol.46No.4

【2019整理】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方案

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 第一节鼻咽癌 【病史采集】 1.有无耳鼻症状如鼻塞、鼻出血或回缩性血涕、耳鸣及听力下降等。 2.有无上颈部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 3.有无头痛。头痛部位多位于颞顶部、顶枕部、额部或普遍性头痛,常呈持续性钝痛。 4.有无颅神经受累,常以Ⅲ、Ⅴ、Ⅵ对神经受累多见。 5.询问与鼻咽癌发病可能的相关因素,如遗传因素、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刺激及某些微量元素摄入不平衡(高镍饮食)等。 【物理检查】 1.头颈部检查:应检查鼻腔、口咽、外耳道、鼓膜、眼眶、软腭有癌肿向外扩展。 2.眼部检查:是否有视力减退或丧失、突眼、眶肿块、上睑下垂伴眼球固定。 3.颈部淋巴结检查:是否有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 4.颅神经检查:是否有颅神经受累的表现。 5.全身检查:有无远隔部位转移的表现。远处转移常以骨、肺、肝等部位多见。 【辅助检查】 1.间接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 2.鼻咽部活组织检查。 3.鼻咽及颈部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 4.影像诊断学检查,如鼻咽部CT或MRI检查、鼻咽侧位及颅底片等。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如VCA - IgA和EA - IgA测定。 【诊断要点】 1.对有头痛、耳鼻症状和颈淋巴结肿大等三大症状或其中之一者,需作鼻咽部检查,以排除鼻咽癌。 2.鼻咽部检查发现鼻咽肿物、溃疡坏死、出血等异常病变。 3.鼻咽部活组织检查是确诊依据。鼻咽涂片脱落细胞检查可作辅助诊断,但不能单独作为确诊的依据。 4.鼻咽或颈部肿块细针穿刺检查找到癌细胞。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对确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影像诊断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围。 7.病理学分类:分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其中包括泡状核细胞癌)、未分化癌和其它类型的癌四种类型。 8.临床分型: (1)根据肿瘤生长形态分为浸润型、菜花型、结节型和溃疡型。 (2)根据肿瘤生长特点分为上行型、下行型和混合型。 【临床分期】 采用1992年会议推荐的“92分期” TNM标准: T1:局限于鼻咽鼻腔。 T2:局部浸润:鼻腔、口咽、颈突前间隙、软腭、颈椎前软组织、颈动脉鞘区部分侵犯。 T3:颈动脉鞘区肿瘤占据、单一前组或后组颅神经损害、颅底、翼突区、翼腭窝受侵。 T4:前后组颅神经同时损害、副鼻窦、海绵窦、眼眶、颞下窝、直接浸润第1、2颈椎。 N0: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N1:上颈淋巴结直径<4cm、活动。 N2:下颈淋巴结或直径4~7c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