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风险管理办法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风险管理办法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风险管理办法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风险管理办法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风险管理办法

1.1 项目风险概述

项目风险分析是为了识别拟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揭示风险来源,判别风险程度,并提出规避和降低风险的对策。

1.2 风险因素分析

(1)技术风险

本项目的技术风险主要来自于技术方案的确定与客观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对当地的自然状况了解和掌握深度、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主要表现状态调查不明、对当地生态发展的方向和规划认识存在问题;

(2)工程风险

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导致工程量增加、投资增加、工期延误。工期延误绿化工程当年不能进行,必须推迟一个年度才能实施,其次河道工程受汛期影响,汛前如不能完成,汛期来水会对施工造成影响;

(3)资金风险

本项目资金来源为政府拨款,资金风险主要在于资金能否做到专款专用;

(4)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国家土地、税收政策发生变化或其他经济条件发生变化,导致政策性补贴或其他优惠条件的取消,使得项目财务紧张;

(5)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包括供水、供电等主要外部协作配套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给项目建设造成困难。

1.3 风险防范对策

风险防范对策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等方式,对于本项目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1)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技术风险,设计单位深入实施建设的香营流域进行详细踏勘、访村走户了解民情、察看河道现状、农业种植情况、村庄耕地水土流失现状,与村长畅谈农村规划宏图、探讨香营镇规划的总体要求,以期达到做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可研设计;

(2)深入研究,优化设计方案,确保技术方案的先进性、可靠性及技术成熟度;

(3)强化法人责任制,全面落实资金到位;

(4)深入进行地址勘探,减少因地质情况不清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

实行工程监理,提高工程质量;

(5)做好工程招标,降低工程造价。

1.4 控制建设工期风险

(1)建设单位应组织较高水平的管理机构,协调各单位、各阶段、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使工程顺利进行。

(2)深化设计深度,减少方案变更,避免因方案变更延误工期。

(3)做好招标工作,选择技术强、管理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和设备先进的单位,保证工期按时完成。

1.5 建设工程风险转移

签订合同时,将部分风险转移给合同方承担。

河道工程土方开挖回填施工工艺

土方开挖、回填施工工艺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河道治理长度为20.4km,包括小三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小三江干流治理的起点与加田河交汇,终点位于省洞,分为河口龙保至龙屋段,镇区大获至石磥段,省洞段,干流总治理长度12.95km,小三江一级支流有鹿鸣水,老鸭水,大冲水,文安水,抛石水,班北水。主要沿原河道中心线对河床进行适当清淤、疏浚,适当扩宽原有河道,对需要保护的河段设置格宾石笼、浆砌石、植草或直墙护岸,保护河岸不受冲刷破坏,详见“表1-1各河段治理范围”。 本工程小三江主干镇区段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非镇区段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其它支流的洪水标准为5年一遇。工程等别为Ⅳ等,工程规模为小(1)型。永久建筑物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及临时建筑物均为5级。 1、本方案包含内容:20.4km河道土方开挖外运、土方回填。 二、施工方案 河道工程主要施工项目:土方开挖、天然纳基膨润土防渗毯铺设、细粒土及原土回填、无纺布土工布铺设、浆砌石砌筑、混凝土互锁砌块安装。 1、施工准备 施工便道:渠道两侧分别修筑5m宽便道,便道采用现场破除混凝土板,挖掘机进行碾压夯实。 临时供电:现场抽水、河道土方开挖等照明用电等采用两台24kw发电机。经测算完全满足现场要求。 凡工程范围内的表层杂草、块石、杂物、腐殖土、树根等均应清除干净,平整压实,清理厚度不得小于0.3m,清除出来的废渣不得随地弃置,采用自卸汽车外运至弃料场。 施工交底:河道土方开挖、防水毯铺设、土方回填及混凝土互锁砌块施工前,施工技术人员及安全管理人员对现场作业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保证每个工人均属于每个工序的施工及操作规程。 安全文明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均佩戴安全防护设施,在开挖边坡坡顶、集水坑、发电机处均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及防护网。 前一工序验收:在进行下一道工序之前按照相关程序对河道开挖断面、河道铺设防水毯、土方回填进行验收,待验收合格报监理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综合说明 .................................................................................................... - 1 - 1.1 项目名称.................................................................................................... - 1 - 1.2 项目背景.................................................................................................... - 1 - 1.3 编制依据.................................................................................................... - 2 - 1.4 项目建设单位............................................................................................ - 2 - 1.5 项目建设地点............................................................................................ - 2 - 1.6 建设内容与规模........................................................................................ - 2 - 1.7 建设周期.................................................................................................... - 4 - 1.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4 - 1.9 工程管理.................................................................................................... - 4 - 1.10 综合评价.................................................................................................. - 4 -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 - 6 - 2.1项目区位置................................................................................................. - 6 - 2.2 项目区自然条件........................................................................................ - 7 - 2.3项目区背景............................................................................................... - 10 - 第三章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 12 - 3.1项目建设必要性....................................................................................... - 12 - 3.2项目建设可行性....................................................................................... - 15 - 第四章规划设计布局 ........................................................................................ - 18 - 4.1指导思想................................................................................................... - 18 - 4.2工程等级................................................................................................... - 19 - 4.3规划设计原则........................................................................................... - 19 - 4.4总体布局................................................................................................... - 21 -

论河道整治中水生态修复措施

论河道整治中水生态修复措施 一、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水生态修复的基本措施 1从外源污染出发 1.1建造人工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系统是人工将土壤、砂、石、煤渣等基质按一定比例铺垫,植人特定的水生植被,并将底部完全封闭的可处理废水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形成一个非常好的人工半封闭生态系统,促成良性内部循环的构成。另外,这种人工湿地系统还能处理很多种工、农业废水,并且效果显著。这种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例如深圳的石岩河人工湿地系统。 1.2河堤生态系统建设 河堤的作用非常大,首先它具有一定的缓冲功能,其次它也是人们的娱乐地点和城市风景线。河堤的建设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美观、实用,更重要的是它的安全性和对河道的保护性。而所谓河堤生态系统就是将河堤建造成一个利于生物生长的,与自然相辅相成的河堤系统。它不仅改善了水体的生态环境,也增加了河道的自净能力。 1.3生态护坡工程 生态护坡是一种既能实现河道的护坡,又能促进河道生态平衡的工程技术。它分为植物工程复合护坡和植物护坡两种。植物工程复合护坡技术有多种形式,例如土木材料固土种植基、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水泥生态种植基、三维植被网等。上海崇明岛瀛东村河道工程中就使用了这种生态护坡技术。从效果上来看,河道坡岸的稳定性

得到有效加强,河道的水质也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还促进了生物的多样性发展,使河道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稳定。植物护坡则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它主要是利用河岸植被的根系来进行固土,防止河岸水土的流失。这种方法既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还有美化环境和景观制造的作用。 2从内源污染出发 2.1提高水体溶氧度 在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可以向水体中充入大量的空气或氧气,以提高水体的溶氧度,进而修复河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加快河道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的速度,改善水质后,进一步修复水生态系统。 2.2利用底泥生态疏浚技术减少内源污染负荷 所谓生态疏浚,就是清除河道底部大量沉积物表层的氮、磷、有机质等富集层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水底污染物对上覆水体的污染率,阻止内源释放而引发的河道水质二次污染。我国太湖的五里湖就利用了这一技术,使其底泥中磷的含量大幅下降,进而为水生态修复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3构建水生植物群落 可以根据河道的水体特征,制造最合适的水生植物群落,来吸收河道中的N、P等营养物质,然后再将植物带离河道,从而将河道中多余的营养物质带走。这种方法易于实行和维持。另外,合适的水生植物的根系还可以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适合生存的环境,改善河道水生态系统。

河道开挖施工方案

连云港市蔷薇河地区处在沂沭泗流域的最下游,境内的新沭河、新沂河承担着整个沂沭泗流域80000k ㎡的下泄洪水,且从市区北、南两面穿市境入海,是典型的洪水走廊。而直接受新沭河高水位行洪顶托影响的区域性洪水河道蔷薇河,从西傍城区而与新沭河合港入海,善后河高水则从城南由西向东入海。城市东、北两面临海,再加西部岗岭地区的石梁河、安峰山两座大型水库和七座中型水库均以居高临下的态势面向市区,形成洪、潮合围的情势,给大浦河流域排水和城市防洪带来十分严峻的局面和繁重的工程任务。 为了减轻蔷薇河和新沭河行洪时对城区的压力,实施大浦河调尾工程势在必行,工程规模一是分流大浦河流域排涝流量105m3/s,二是分流排淡河区间来水125m3/s,新辟入海水道排涝流量200m3/s。工程新开及拓宽疏浚河道全长13km,以及沿线配套建筑物工程加固或改建。河道断面分两种,前段4.7km采用梯型断面,河道边坡为1:4,底宽35~50m,河底高程-1.0~1.35m;后段(入海段)8.3km全为新开挖河道,采用复式断面,河道底宽40~110m,河道边坡1:4.5,河底高程为-1.35~-2.00m,堤顶宽10m,高程4.00m,滩面青坎宽度两边各15m。 大浦河调尾工程主要以土方开挖为主要内容,共需开挖土方量380万m3,由于工程全线地质基本以海淤土为主,目前该工程正在实施。本文就工程河道土方开挖施工方案进行总结,以供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河道土方开挖工作内容及施工工序主要包括:准备工作、场地清理、施工期排水、边坡观测、完工验收的维护以及将开挖可利用土方的堆放,废弃的土方运至指定的堆放区并加以保护、处理等工作。 一、施工准备 施工前,详细了解工程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情况,对可能引起的滑坡和塌方体采用预防性的保护措施,对陡坡的孤石或崩塌体等应事先做好妥善的清理和支护,并仔细检查边坡的稳定性。进场前,先用手摇钻进行土层加密钻孔,掌握好土层情况和土层厚度,根据不同土质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 根据测量控制和测设资料,结合施工技术条款,施工图纸和监理工程师的指示,测放出土方开挖工程的开挖线。向监理工程师提供开挖施工平面图(含施工交通线路布置图)、土方平衡计划与开挖程序,施工设备的配备和劳动力安排、排水或降低水位的措施,土料利用和弃土输出措施等,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实施。 二、场地清理 场地清理包括植被清理和表土清挖。包括永久和临时工程、料场、弃土场子等。施工用地需要清理的全部区域的地表。植被清理:采用挖机和推土机将开挖线仙的杂物,草根(树根)垃圾和废渣等全部清除,运至监理工程师指定的场子地进行堆放或掩埋。表土的清挖、堆放:按监理工程师指示的表土开挖深度进行开挖,并将开挖的有机土壤运到指定区堆放,防止土壤被冲刷或流失。 三、施工期排水及降水措施 首先,要依据现场测量放样资料,对原河道的集水进行估算,确定施工集水的抽排设备及方案。其次,开挖前要结合永久性排水设施的布置,规范好开挖区域内外的临时性排水措施。另外,对位于地下水位下的土方开挖,为了能使施工的正常进行和开挖的质量,应开挖明沟和设置适当的集水坑,降低地下水位,确保地下水位降低至最低开挖面0.5m以下。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地下水位,及时排除地面水,以防止地下水对构造物及基坑的顶托破坏。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治污、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治污减排、改善环境、防范风险”为主线,依托治理工程,实施综合整治,强化环境监管,打造完善的“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促进流域生态指标明显改善,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按照流域性、综合性、系统性治污原则,以提升小清河流域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最终将小清河(段)建设成为集生态、航运、防洪、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沿河两岸建设成为全省生态经济先行区和蓝黄经济增长极,打造“治、用、保”生态保护体系样板区。 三、时间范围 小清河流域综合治理,紧紧围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流域污染治理、构建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和生态修复保护等四个方面,总体分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2.4-2013.12)。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及管网配套工程。2013年6月底前,彻底解决我市小清河流域污水直排环境问题。2013年底前,在重点排污口、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处,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切实发挥湿地系统在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事故蔓延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构建好我市小清河流域“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基本框架。 (二)第二阶段(2014.1-2015.12)。2015年底前,我市小清河流域形成完整的流域“治、用、保”科学治污体系,小清河干流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标准,主要支流张僧河、阳河消除劣Ⅴ类水体,基本解决小清河流域污染问题。 四、主要任务 本次治理共实施污染防治、再生水循环利用、生态修复与保护、生态旅游、饮用水安全与环境安全防控工程等6大类22小类98项,计划总投资74.07亿元。 (一)污染防治工程。1、工业污染治理工程。按照新修订的排放标准要求,以造纸、化工和畜禽养殖等行业为重点,开展新一轮限期治理工作,投资5.18亿元,实施14项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工程。从2013年起,我市小清河流域区域内企业直排废水COD、氨氮排放浓度限值分别不得超过60mg/L、10mg/L。对不能按期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实施限产治理,限产治理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依法采取限产限排或者停产整治措施。2、城镇污水和污泥处理工程。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管网铺设、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努力提高管网覆盖范围和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所有新(扩、改)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3、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提高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系统。投资4.8亿元,实施2项城乡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及处理场建设工程。到2015年,建成一批符合农村实际的垃圾收集处置设施,小清河流域内镇全部建成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基本解决城镇垃圾污染问题。4、农业污染防治工程。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投资6900万元,实施15个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到2015年,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同时,投资5.8亿元,实施11项清洁种植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示范面积达到723公顷。投资1.2亿元,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节肥等23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到2015年,基本解决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二)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在张僧河新建橡胶坝16座,提水泵站21座,利用巨淀湖调蓄下泄再生水。加大电力、化工、造纸等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再生水循环利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研究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研究 摘要:虽然河道生态治理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已经初具规模,但实际的治理效果 并不是很理想,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开展河道治理工作之前,相关工作 人员对影响河道生态系统的因素并不了解,河道治理模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鉴于此,就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建议展开了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 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措施 引言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河道,因其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而日益受到 人们的关注,河道污染导致水质变坏,不仅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到 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制约到工业的发展,更加会危害到人体的健康,加速生 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也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此,河道污染治理势在必行。 1河道治理的意义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速了我国的水质污染,城市中的河道过水面积正在 逐渐减小。在处理河道的污水时,通常情况下是使用人工渠化、裁弯取直等传统 方式,从而使得河道的生态环境几乎失去了基本的功能,河道生态破坏现象严重。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河道治理的方法经验发现,在河道修复工作中,仅仅恢复 河道的基本生态功能仍然无法实现河道治理的目标,还需要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实现改善环境、净化水体以及美化景观的目的。作为承载城市文化底蕴以及 城市发展的关键点,城市河道的治理工作需要考虑到社会、环境、人文以及生态 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建立新型的河道生态模式,这就要求河道生态不仅要发挥出 抗洪、排涝的机泵功能,同时还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恢复河道的环境生态 特征,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 2河道治理以及生态修复工作的主要原则 2.1生态治理的原则 目前,人们的一些不良生产和生活习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进而 威胁着河流及其周边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在治理河道工程时,不能破坏 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相反,我们应该创造一种生态手段,如河岸景观和选择树木或灌木,以改善河流生态环境,以有效地保持原有的 生态系统的河流。 2.2区域规划的原则 治理好河流,必须考虑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应过分考虑 某一方面。毕竟,我们必须为人民服务,以便本末倒置。如果有冲突,我们应该 从两个方面进行权衡,以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河流管理是城市总体规划 的一部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必要的。 2.3远近结合的原则 河流治理工程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所以对 于河流管理,不要急功近利,而是要长期坚持治理距离相结合的原则。具体而言,有关部门应根据渠道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应该包括短期、中期和 长期目标的治理计划,以及具体的管理措施和程序的每一个阶段,逐步推进,从 而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河流生态系统。 3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措施 3.1修复河床断面

河道土方开挖施工

************** 河道整治工程 土方开挖施工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有限公司 ****项目部 二0一五年一月十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工程特点分析 (1) 四、施工部署及施工工艺 (1) 六、施工组织架构 (5) 七、施工机械设备使用主要施工机械 (6) 八、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7) 九、质量保证措施 (8) 十、安全保证措施 (10) 十一、附件(现场平面布置图、横道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土方开挖施工专项方案 一、工程概况 1、 *****现土方施工从上河水系施工直到下河水系,分段逐步施工。 二、编制依据 1、 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施工及验收规范、规程等 2、 *****河道整治工程施工图 3、 现场踏勘收集到的地形、地质、气象和其它地区性条件等资料 4、 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三、工程特点分析 1、 本工程工期紧,任务重。 2、 施工要求较高,运输车辆进出、灰尘及污水不能污染周围环境。 3、 本工程水利冲挖土沿线分布较长,共有土方开挖量834647.3m3 四、施工部署及施工工艺 1、 工艺流程 (1)米设 置一高程控制点,利用RTK 测量技术放出河岸线,每隔50米用彩旗插

好做好标记,并根据总体规划,对各个工作面进行范围框定、高程标志、轴线定位,同时对各测量点进行保护。 (2)测量测站点的高程精度,不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放样点位误差不应超过以下值: 开挖边线:水下±5cm,岸边±3cm;河道中心线:±2cm。 (3)开挖前应在河道设计中心线、开口线、开挖起、迄点、弯道顶点设立清晰标志,包括标杆、浮标或灯标等。平直河段每隔50~100m设一横向标志,弯道处加密至10~20m。 3、围堰修筑 (1)排泥区堆土区域为:一、新城路西侧护塘堤备土;二、芙蓉河北侧、紫薇河南侧、襄城路东侧、新城路西侧区域;三、新城路东侧、凤凰路西侧、紫薇河南侧、杭州湾大道北侧区块,除填筑现有虾塘外,多余土方可作备用土源堆放。 (2)施工以及维护陆上排泥场的围堰、隔埂、排水渠及截水沟、泄水口及其防护设施。 (3)在施工中不允许造成水下弃泥区附近区域的河槽、航道、码头、水工建筑物等设施的淤积。排泥场布置必须满足挖泥机械的性能要求,其容积应与挖方量相适应。 (4)根据环境保护要求对排泥去排泥程序进行合理安排,将污染严重的土排在底层,污染较轻的土排在上层,再在其上覆盖无污染的土。 (5)围堰要严格按照设计断面修筑,参照碾压式土方工程施工要求进行施工,增加强度,减少围堤决口情况。围堰高度由放淤设备的输浆量、泥浆沉降后富余水深和围堤土质、沉降量等因素确定,参照《疏浚

最新版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新版 河道综合治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1、项目概要

1.1项目背景 **乡位于**县东北部,是**县主要产粮区和经济作物、高山蔬菜基地,毗邻经济发达地区,地理经济条件极为优越,资源丰富,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社会经济基础。由于受投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部分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加上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砂化现象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生产水平相对低下。 通过**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区防洪标准,洪涝发生率将大为降低,工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人水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河流生态系统。 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工期 **河综合治理项目区南接伏岭镇、北邻家朋乡、东临浙江省临安市。治理河段长10公里,投资规模80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方家湾段护岸修复;(2)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3)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4)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5)高塘段护岸整治;(6)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7)河道疏浚工程。**河综合治理项目计划于2008年6月开始实施,于2010年6月完成,工期为2年。 1.3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根据**河综合治理项目区规划的建设内容,项目估算总投资806万元,

其中方家湾段护岸修复为24万元,果子山生态水面工程为172万元,上胡家段生态水面工程为278万元,下胡家段水毁护岸修复为28万元,高塘段护岸整治为49万元,小九华段生态水面工程为187万元,河道疏浚工程为68万元。本项目资金筹措计划采取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配套,乡村自筹三结合的方式筹措,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31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45万元,乡村自筹资金230万元。 1.4 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能提高河流的防洪标准,减少由于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可极大改善全乡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改善灌排条件,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田灌溉率,提高抗旱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有效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为**旅游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本项目实施,将有效的促进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提高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整个项目建设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5 组织领导和管理 为科学规范有效实施**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根据项目要求,**乡成立了**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领导组,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负责项目的编制、协调、统筹、组织实施。项目实施单位成立了项目建设专家组,聘请县水务局专家作为项目技术顾问,在县水务局的指导下组

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为扎实做好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消除城市黑臭河道,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质量,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市第四次党代会关于“生态名城”建设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落实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的属地管理责任,着力构建“地方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控源截污、环境整治、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工作,全面提升城市河道环境质量,确保到20xx年底,市区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到20xx年6月,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河道,为建成国家生态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点工作 1、控源截污。认真做好河道沿岸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确保达标排放。 2、河道整治。规范垃圾收运清理,做好河岸与河道保洁,解决因脏乱差、垃圾入河导致的水环境恶化问题。加强沿河养殖管理,取缔非法捕鱼行为。着手开展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 3、疏浚活水。针对重点河段开展清淤疏浚,削减河道内源污染负荷。加快水系沟通、引清活水,提高环境容量。 4、生态修复。做好驳岸生态化改造、沿岸绿化及景观建设,加快氮磷拦截吸收、曝气充氧等生态工程建设,促进水质提升及生态美化,恢复与重建河道良性生态系统。 三、实施步骤 按照“摸清底数、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持续改进”的要求,重点抓好三个阶段工作: (一)调查摸底,明确治理范围。(7月上旬) 各地要对照建成区地理信息系统,对天然河流及人工河道进行彻底排查,建立城市河道基础台账,评估筛选,逐一建立黑臭河道档案,并提出综合整治计划,报送市环委会办公室,市环委会办公室对各地上报的黑臭河道名单进行核查,督促各地进一步补充完善,确定河道综合整治计划。 (二)专题部署,制定整治方案。(7月中旬) 各地要对列入20xx年整治的黑臭河道进行认真调查和研究,按照“一河一策”的要求,分解落实年度整治任务,制定综合整治方案,报送市环委会办公室,同时在当地媒体公布。 (三)明确责任,推动工作开展。(7月下旬-11月底)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 修复治理工艺

发明名称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 摘要 本发明涉及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以水生态物滤装置作为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生长的良好载体,使水体中的微生物得以聚集,快速挂膜,修复低等生物群腐食食物链;同时对水体曝气增氧,将高效生态修复剂投入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剂中活性微生物在充氧的环境中,可去除杂草、水藻;辅以基底修复技术,采用专有填料产品,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快速增长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地将底泥中内源性污染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稳定物质,使水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治理;同时辅以水生动植物(生态浮岛等技术),延长水体环境的食物链,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彻底消除恶臭,恢复水体持续自净功能。它在地表水治理尤其是城市河湖的治理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地表水的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生态坝组成的源头生物生态拦 截系统、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为核心的水体生物修复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化处理系统 融合生态坝拦截及生物滤池技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生态物滤装 置是在水域中直接设置微生物载体,大量培养土著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利用生物膜截流和捕食藻类并综合降解污染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增氧装置 可以是雾化曝气软管、或是水处理行业常用的曝气设备如鼓风曝气装置、表面机械曝气装置、射流曝气装置、喷水式曝气装置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增氧

装置结合了水流营造装置,使水体流动,同时实现水流营造和曝气充氧两种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修复剂是 包含:芽孢杆菌、巨大芽胞杆菌、低温有机矿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菌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水内部还 可以直接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以种在水下、岸边或是无土种植在漂浮于水面的浮岛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水内部还 直接放养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底修复是指 用特殊的生物填料,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快速增长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地将底泥中内源性污染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稳定物质,使水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治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经过上述的处理 工艺流程,地表水能够形成持续自净功能的生态系统,从而恢复水体水质。 说明书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行业中对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港湾、人工河流、人工湖、池塘等地表水域的水质进行处理净化的一种方法。 背景技术 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港湾、人工河流、人工湖、池塘等地表水域存在着较严重的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雨水径流所携带的面源污水、风沙扬尘携污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源污染,及污水的汇入、大气沉降等外部因素;另一类是内源污染,即由于污染物在水体内的停留、沉积而形成的底泥,这些底泥还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并不断往水体内释放氮、磷以及有机

河道土方开挖初步方案

第一章编制说明 本施工组织设计是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总平面规划图、建设单位关于本工程基本建设情况介绍及工程现场调查资料等,结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规范、标准及我司以往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进行编制。 1.1编制原则 1、严格按有关规定要求及工程内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做到简洁、全面、不漏项。 2、工期安排合理紧凑,实现合同目标。认真研究、综合考虑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场地条件等各种因素,运用系统工程理论进行施工总体部署,利用网络技术组织分段平行流水作业,施工安排及工序衔接体现系统性的施工特点。 3、突出工程重点和难点,制定相应的对策。落实施工进度计划,确保关键工序的实施,做到技术先进可靠,经济合理。 4、紧抓施工重点和技术难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质量保证措施,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5、注重安全、文明施工,加强环保措施。在施工场地的布置、施工机械的配备等方面注重环保保护,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相关安全、文明施工的各项要求,确保安全文明施工。 1.2编制依据 1、建设单位对本工程建设、设计情况的基本介绍及本公司现场考察、调查资料; 2、工程建设相关规程、规范。 3、我司类似工程施工的成功经验; 1.3、施工条件 1、水文地质情况 工程区内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赋存的孔隙水,地下水由大气降雨补给,向河中排泄,循环关系为交替互补关系。 漫滩土层主要为新近沉积淤泥质土及粘性土,为第四系全心统沉积土,分布于新圩江河床部位,厚度0.5~11m,为灰黑色、兰灰色淤泥、淤泥质土,湿~

饱水壮,流塑、软塑、可塑壮,雨季已软塑壮多,旱季地下水位以上以可塑状多。 主要工程水文地质问题: (1)由于本工程沿线水塘、水沟等分布较多,部分地段已遭受人为破坏,局部地面起伏较大,中下段岸坡稳定性较差,崩塌、塌滑都有发生,局部有建筑及生活垃圾岸坡堆放,需进行岸坡整治和塌滑处理。 (2)工程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但对工程有一定影响,部分地段施工需做好排水工作。 (3)河水和地下水对施工开挖影响很大,施工中需采取相应措施或选择在枯水季节进行基础施工。 2、交通情况 本工程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即大学路至2+100.74段。工程所在地有市政道路可到达,满足机械及材料进场的需要。同时为满足施工需要,现场除充分利用沿岸线抢险路外,我司拟修建临时施工道路。为保证施工期间施工便道的畅通,施工便道考虑沿岸线一侧进行设置,施工便道要达到汽-20荷载标准,施工便道及场内运输道路宽4m,在与外场道路联络处道路加宽至7m,便道路面均采用40cm厚片石上铺15cm厚石屑找平层。 2、供水、供电 依据现场考察及业主提供的接入点,本工程施工用电与生活用电经与供电部门联系后,采用供电部门提供的接驳口接引至施工现场,并配备2台120KW-240KW发电机备用。在红线范围内设置配电房,用电由发电房接出,沿线布置,每100m设一配电箱,在用电量有变化的施工点根据实际情况布设。 施工用水我司拟从沿线的接驳口接引至施工现场。使用2寸镀锌水管引入施工现场,沿施工路线布设,另设一条1寸专用水管入生活区,供施工人员生活用水和消防设施用水。 3、弃土场 本工程弃土场选位与天雹水库西面的可利村北约1.2km的象鼻岭低洼山沟,从大学路的心圩江桥走大学路至清川路口往天雹水库的路进去共计距离11.9km。 第二章主要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2.1 河道整治工程 1、施工准备 a、施工测量准备:开工前进行固定线路,包括导线、中线的复测,水准点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1项目建设必要性 1.1.1项目实施是确保河道行洪畅通,确保河道两侧居民和农田安全的需要 项目区河道淤塞严重,河床淤抬较高,部分河道因其他是施工已完全填筑,河道两侧河岸无护砌,部分河段边坡较高,存在滑坡危险,因河道穿行山沟和居民聚居区,若遇特大暴雨,山洪暴发,将可能因河道泄洪不畅而危害两岸居民和农田,因此实施本项目,疏浚河道、护砌河岸,将有利于河道行洪安全,降低附近居民和农田受洪灾的风险,同时也能提升和美化沿河环境。 1.1.2项目实施是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修复生态功能,促进项目区水源涵养及绿化美化的需要 按照修编后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县划分为“西部发展带”。即**县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维护、水源保护、适度旅游和生态农业开发为主。严格控制浅山区开发建设,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结合其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定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和夏季气候相对舒适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夏季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和冬季冰雪旅游产品档次。 项目区生态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由于灾毁和人为破坏,

河岸两侧河堤裸露,山沟坡谷中植被成片被毁,生态应急硬件设施缺失,在**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大战略下,现有生态状况已不符合形势发展要求。要将**县打造成为北京生态屏障,需要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修复生态功能,促进项目区水源涵养和生态持续改良,优化美化当地山区环境。 1.1.3项目实施是保障农业生产,促进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项目所在区域耕地较少,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土壤肥力较低,农业机械化落后,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园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滞后的农业生产条件难以保证农产品高产稳产,更难以促进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通过对项目区部门农田进行节水灌溉改造,提升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农业到观光农业的转变,使当地农民真正体会到观光农业带来经济效益,并努力将绿色旅游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1.1.4项目实施是加强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发展助力的需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坚强基础设施建设并举,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旅游资源发挥其长远商业价值所必需的,而生态观光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产业链条非常长,可以和农林产业紧密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8修订版)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第1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某某县某某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1.2 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单位:某某镇人民政府 1.3 编制规范、依据 (一)相关规划: (1)《某某县某某镇总体规划(2010-2030年)》 (2)《安徽省某某县中小河流治理规划》2009.5 (二)设计标准及规范: (1)《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国家科委、建设部2001年) (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6)《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1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 (13)《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14)《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 (15)《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2008) (16)建设部颁布的其他有关设计规范及标准 (三)基本设计资料 (1)《安徽省黄山市中心城区防洪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本)》2003.11 1.4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某某县某某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某某镇规划区范围内率水河段河道整治共约13.17km,生态清淤50.56万m3,生态修复工程318810m2,配套截污管网工程建设截污管道长度5.697km。 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对项目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建设方案,制定项目初步实施计划,测算工程投资,并进行工程效益分析,最终提出项目建设的有关结论意见,供有关部门进行决策。 1.5 工程目标 (1)对河道进行切实可行有效的保护,保障水质,使水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服务范围内污水收入污水管网,通过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可减少此区域污水排入率水河,改善河道水体水质,进而改善入新安江的水质。 (3)改善河流周边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型环保城市,促进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自然和谐。 (4)由于河道淤积导致泄洪和供水水质恶化,环境恶化,使得

河道治理方案资料

城区河道治理项目 河 道 治 理 方 案 编制人: 有限公司 2013 年 3 月 15日

一、治理方案设计依据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质分类指标标准 3、某景观河综合水样检测数据 4、生态微生物学原理 5、水生生态学原理 二、景观河道污染形成原因 城市的景观河道水体污染主要是污染源的侵入,如天然降雨、大气中的扬尘、生活垃圾的侵入,长期积累的河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加上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加上河道底泥长期未清,使底泥不断释放分解为N、P等营养盐,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逐渐变绿,藻类疯长,最终导致“水华”现象,产生异味,容易发黑发臭。 污染水体形成的基本途径流程图: 三、目前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技术方法 1、物化方法 物化方法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学原理对污染水体不断进行电解、絮凝、催化氧化、过滤等方法,硝化、降解、分解吸收污染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此种方法在处理污染水体效果明显,但是投资费用较大,运行成本较高,不适应治理大型水体。 2、生态湿地修复法

生态湿地具有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的功能,使污染水体流过生态湿地逐步降解污染物,提高水质标准。但是生态湿地要求面积大,净化效率低。目前,在上海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区不具备建造大型生态湿地的条件,而且对于重污染水源无法治理,甚至会使生态湿地遭受破坏,植物死亡产生腐蚀质,释放到水体中,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 3、配水、调水方法 配水、调水对某一城市、区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见效快,成本底,但是配水、调水不是真正解决污染水体的方法,只是将污染水体从某一区域转移到另一区域,是上游向下游的转移。如果大家都采用此方法,可以说是污染水体的循环,是一种“恶性循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水源的关系,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应“断头浜” 的治理。 4、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 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在人为的干涉下,在一定的生存环境条件下,经过原位培育,增加微生物活性能力,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逐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目标是恢复水体的自净功能。 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治理污染水体方法很多,如建造人工湿地、生物氧化塘、生物滤床、生物激活剂等,但其核心内容就是利用载体将有益微生物培育成优势群落,激活其活性能力。 由于水体污染成因不同,有害物质的成份也多样性,在治理污染水体的技术上采用单一的技术是很难治理污染的水体,必须有针对性的、采用综合性的技术。在实践中将物化(人工增氧)和微生物栽培技术相结合,整治景观河道是比较理想的方法。这在国内外已有很多案例。 三、某景观河概况 景观河道是原来老河道改造而成,整个河道面积约3000m2,平均水深约1.5米。1993年清过一次淤泥,后一直未清淤。我公司于2005年3月11日上午对景观河道进行综合水样检测,详见指标如下表: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

清华大学:城市水环境整治水体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实践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翔 我国城市河流有90%左右受到污染,出现水体滞流、多处于厌氧状态、复氧能力差、淤积严重、透明度低、甚至发生黑臭等现象。由于城市水体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城市有限受纳水 —N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体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导致河水中COD、NH 3 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水体的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日益衰退,水体修复和水生态功能恢复的难度明显加大,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同时,城市污水中氮磷污染物未经有效去除,又成为城市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诱因,造成水体生态功能的衰退甚至丧失,水生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有水皆污”、“河道黑臭”已经成为许多城市面临亟待解决的环境顽疾。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体修复技术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方法,国家重大水专项城市主题在“十一五”期间重点针对城市水体修复技术开展了研究集成和示范应用,突破了44项关键技术,建立了25项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水体修复积累了技术集成方案和工程实践经验。 1城市水体修复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思路 城市水体修复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原理,综合运用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方法,使污染水体得到改善或恢复所采用的技术。其特点是充分发挥现有水环境工程的作用,综合利用流域内的湿地、滩涂、水塘、堤坡及水生生物等自然资源及人工合成材料,对城市水域自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进行强化恢复或提升。 生态修复是相对于生态破坏而言的,生态破坏就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而生态修复就是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就是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其本质是恢复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再现一个自然的、能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使它与它所在的生态景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要将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到受损前的水平是一项艰巨、困难和漫长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修复又可定义为使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受损前的水平。就是针对具体受损的生态系统,找出目前环境条件的限制性因素,根据生态工程学原理,对该系统实施种群组建或重建,恢复其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使其达到具备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要从生态、社会需求出发,实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