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大学行政法考研课件

武汉大学行政法考研课件

武汉大学行政法考研课件
武汉大学行政法考研课件

第一节行政法基本概念

一、行政法的涵义

行政法就是规定公共行政管理活动,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公共行政

1行政的含义

“私行政”即一般意义上的行政,是指一般社会组织对其内部事务的组织和管理。

公共行政即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是指国家行政主体对公共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2行政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行政是一种对公共利益的集合、维护和分配活动。

3行政的特征

行政作为国家行政主体集合、维护和分配公共利益的活动,具有如下不同于立法、司法的特征:

(1)持续性。这使其与立法区别开来。立法主体履行其职能的形式是会议制,即以定期开会的方式履行其职能,而不必每天制定规则,闭会期间可视为立法活动的中止,因而立法具有间断性。行政不同于立法,它作为公共利益的集合、维护和分配活动,是不能间断的。行政主体应持续存在,行政活动一刻也不能中止,只有行政职能的持续作用,才能维系整个国家机器的持续运转。

(2)主动性。这使其与司法区别开来。司法机关只能以被动的方式按照“不告不理”的原则来履行其职能,如果社会上未发生利益冲突的各种案件或这些案件并未告到司法机关,则司法机关不能主动发挥作用。然而,行政机关总是要积极主动的执行法律,集合、维护和分配公共利益。

(二)行政关系

行政关系,就是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从实质上来看,它是行政主体在集合、维护和分配公共利益的过程中与代表个人利益的相对一方当事人之间所发生的一种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三)行政法规范

行政法规范即调整行政关系的一类法律规范。

二、行政法的渊源

具体表现行政法规范的形式即行政法的渊源。“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可以从体现于为权威法律文件的明确文本形式中得到的渊源”;“非正式渊源”,是指“那些具有法律意义的资料和值得考虑的材料,而这些资料和值得考虑的材料尚未在正式法律文件中得到权威性的或至少是明文的阐述与体现”。

(一)正式渊源

我国行政法的正式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法律解释等。此外还包括部分行政规范、国际条约等。

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是所有部门法的根本渊源,也是行政法的渊源。

2法律

法律的效力低于宪法,而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法律也是各个部门法的渊源,其中规定行政管理活动,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则属我国行政法的渊源。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但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行政法规是我国行政法最主要的渊源,而且大多数行政法规也属行政法的范畴。

4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中规定行政管理活动,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属我国行政法的渊源。地方性法规的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

5行政规章

行政规章分为中央规章和地方规章两类。中央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和直属机构制定的规章,又称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是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6国际条约

我国参加和批准的国际条约或与其他国家签订的协定,如果其内容涉及我国公民的行政权益或国内行政管理,这些条约与协定同样是我国行政法的渊源,但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7法律解释

正式的法律解释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对法律意义的阐明”,其中凡涉及对行政法规范的解释,也是行政法的正式渊源之一。

(二)非正式渊源

我国行政法的渊源不仅限于正式渊源,还应当包括法理、惯例和判例等非正式渊源。

1法理和惯例

经常为西方国家法院司法审查引用的行政法基本原则,均源于法理,并通过学说予以确定。惯例和习惯经过有权的国家机关以一定方式认可后便可上升为法,也具有了法律效力。

在以判例法为主要法源的英美法系国家,行政法原则主要是通过法官的判例来确立。在大陆法系国家,虽以成文法为主要法源,但在行政法中法院的判例却起着重要作用。

三、行政法的特点

(一)形式上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部门法而言,行政法在形式具有如下特点:

1难以制定统一的法典

在国内法中,行政法虽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但却难以制定一个统一法典。

行政法之所以难以制定一部统一的法典,有以下三项原因:第一,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广泛。第二,行政法规范的性质繁杂。第三,行政法规范的变化频繁。

2形式广泛且数量众多

行政法难以制定一部统一法典的结果之一,就是行政法的表现形式即法源多种多样。行政法难以制定一部统一法典的又一结果是,行政法表现为众多的单行法,其数量超过其他所有部门法总和。

(二)内容上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部门法而言,行政法在内容上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富于变动性

行政法的稳定性相对的来说,没有其他部门法强,具有明显的易变性。当然这种多变性也不应当是朝令夕改,而应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实体法规范与程序法规范并存

在行政法领域中,程序法不仅限于行政诉讼法,还包括行政程序法,即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程序法规则,成为程序法特有的一类行为规范。在行政法领域,实体法规范与程序法规范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之中,这也是行政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四、行政法的效力

(一)行政法的空间效力

行政法的空间效力,是指行政法在空间上的效力,行政法在哪些地域范围及其上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问题。

(二)行政法的时间效力

行政法的时间效力,是指行政法在什么样的时间范围内有效,即从何时生效、至何时失效的问题,以及行政法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问题。

(三)行政法对人的效力

行政法对人的效力,是指行政法对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和行政第三人都具有法律效力。

五、行政法的历史

(一)外国行政法的产生与发展

从历史发展可以看出,西方两大法系行政法存在着多方面的区别:第一,在法律体系上,大陆法系有严格的公法和私法之分,行政法属于公法,而且有一套专门的行政法规则,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其内容广泛,既包括行政组织法和行政活动法,也包括对行政权力监督的法。而在英美法系,公法、私法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行政法不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其行政法的内容以控制行政权力为核心,侧重于司法审查和行政程序。第二,在司法体制上,大陆法系国家在普通法院之外设有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专门行政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而在英美法系国家,并不存在独立的行政法院,所有的案件都由普通法院管辖。第三,在法律适用上,大陆法系国家以适用行政法规则为原则,适用一般法律规则为补充和例外。而在英美法系,则以适用普通法为原则,以适用专门的行政法规则为补充。

第二节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界定

3关于本书的界定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规范在对行政权力行使中产生或引发的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整之后所形成的一种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关系的区别

一般认为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关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的性质和范围等方面。

1关于性质的区别

就其与行政关系的区别而言,行政法律关系因为受到行政法规范调整又增加了一层“思想意志关系”的属性,即具有国家意志性,它是社会内容与法的形式、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且行政法律关系所体现的国家意志与它所反映的个人意志也是统一的。

2关于范围的区别

从两者的范围上看,一般认为,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关系在内容和范围上基本一致,但行政法并不对所有行政关系作出规定或调整,只调整其主要部分。

其次,从发展眼光审视,随着现代行政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进步,即使是原来不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部分行政关系,也必将会越来越多的被逐步纳入到行政法规范调整的范围,从而成为行政法律关系。

3其他方面的区别

(1)与行政法的关系不同。行政关系是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而行政法律关系则是指行政法调整的结果。

(2)时间先后的不同。行政法律关系作为事实关系先于行政法律关系而存在,没有行政关系就没有行政法律关系,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映。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

同一切法律关系一样,行政法律关系也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方面的要素所构成。(一)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亦即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1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具有行政权能,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运用行政权力,独立承担相应法律效果的社会组织。

2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处于被管理地位的当事人,即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受行政权力作用或行政行为约束的另一方主体。内部行政相对人即与行政主体具有隶属关系,代表行政主体执行公务的公务员。外部行政相对人是指与行政主体具有一般行政管理关系而不具有隶属关系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3行政第三人

行政第三人是指与已作出的行政行为有间接利害关系,受行政权间接作用或约束的、行政法律关系中潜在的或暗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行政第三人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从实质特征上看,行政第三人与行政行为有间接利害关系。即与行政行为的结果有利害关系,同时受行政权的间接作用或行政行为的间接约束;而行政相对人与行政行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受行政权的直接作用或行政行为的直接约束。其次,从形式特征看,行政第三人是暗示的或潜在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能从行政决定书上直接看出来,而行政相对人是明显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从行政决定书上可直接找到。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

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法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标的或对象,亦即联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媒介。

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通常又称“权利客体”,而任何权利都指向一定的利益。因而其客体实质就是一种利益。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

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行政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通常又被称为“职权”和“职责”。行政主体的权利即它的职权主要有行政立法权、行政决定权、行政命令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制裁权、行政司法权等。行政主体的义务即它的职责主要包括正确适用法律、依法行使职权、遵守法定程序等。

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与义务,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行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具体而言,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可概括为如下三方面:

1行政参与权

行政参与权是指行政相对人可以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利。具体包括:(1)直接参与管理权。(2)了解权。(3)听证权。(4)行政监督权。(5)行政协助权。

2行政受益权

行政受益权是指行政相对人可以依据法律规定从行政主体或通过行政主体的管理活动获得利益。具体包括:(1)就业权。(2)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3)获得许可、奖励、免税等其他利益的权利。(4)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行政保护权

行政保护权是指当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有权获得行政法上的保护。行政保护权包括两项内容:(1)当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受到其他公民或组织侵犯时,有权请求行政机关予以保护。(2)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受到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侵犯时,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且在权益受到行政行为的侵害造成损失时,有获得赔偿或补偿的权利。

行政相对人的义务总的来说主要有:遵守行政法规范;服从行政管理;执行行政决定等。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分类

(一)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和外部行政法律关系

根据行政权力的作用范围不同,可以将行政法律关系分为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和外部行政法律关系。

1内部行政法律关系

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权力作用于行政系统之内而在行政主体和内部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

2外部行政法律关系

外部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权力作用于行政系统之外而在行政主体与外部相对人之间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

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与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反映的是国家的自身管理,主体双方都属于行政系统,且具有行政隶属关系;外部行政法律关系则体现是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主体双方中一方为行政主体,另一方则为社会上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双方之间并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同时,内外行政法律关系在发生纠纷时也有着不同的处理途径和方法。在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拥有解决内部行政法律关系纠纷的排他性权力,即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纠纷一般由行政系统内部解决而不诉诸司法机关。而在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中,不仅行政主体一方当事人依法拥有解决行政法律关系纠纷案件的裁判权力,而且相对人也可依法诉诸司法机关以行政诉讼的方式予以处理。

1行政实体法律关系

因行政权力的行使受到行政实体法规范的调整而在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所形成的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行政实体法律关系。

2行政程序法律关系

行政权力的行使受到行政程序法规范的调整,因此而在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的程序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称为行政程序法律关系。

(三)原生行政法律关系与派生行政法律

1原生行政法律关系

原生行政法律,是指因行政权力行使而直接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

2派生行政法律关系

派生行政法律关系,是指因行政权力行使而引发的行政法律关系。

(四)单一行政法律关系与复合行政法律关系

复合行政法律关系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复合关系:

1主体的复合

2内容的复合

3主体与内容的交叉复合

(五)关于行政法上之特别权力关系

一般权力关系,亦称一般统治关系或概括的统治关系,是指自然人以国民或居民的身份服从国家或公共团体的一般统治权,由此而形成的一种一般的或概括的统治关系。特别权力关系,亦称特别服从关系或特别法律关系,是指国家非依据一般统治权,而系由于特别的法律原因所建立起来的一般特别权利义务关系。

四、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行政法律关系在主体与内容上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其他类型法律关系的特征。

(一)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上的特征

与其他类型的法律关系相比,行政法律关系在主体上具有如下特征:

1主体的恒定性与不可转化性

行政法律关系总是行政主体同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关系双方中必有一方主体是行政主体,不以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不可能是行政法律关系。

同时,在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中,作为行政权力享有者和行使者的行政主体,与作为行政权力作用对象的行政相对人之间是不能相互转化或互换位置的。

2主体资格的受限制性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无论是行政主体还是行政相对人都要受到一定资格和条件的限制。

3主体地位的不对等性

一方面,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行政法律关系的这种“不对等性”是被建立在民主制基础上,规范在法制框架之中,以双方都是平等的人格主体、双方对法律的平等遵守和适用为前提的。另一方面,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互有权利义务,不允许存在一方只行使权利而另一方只履行义务的情况。只不过,主体双方虽对应的相互既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但各自权利义务的质量却不对等。其具体表现是:(1)主体双方各自权利义务的性质不完全相同。行政主体行使的是国家行政职权,履行的是行政职责,而行政相对人行使和履行的是普通的权利与义务。(2)主体双方各自权利义务的数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权利义务是另一方不可能具有的。这种“不对等性”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以国家的名义参与法律关系,且其活动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因此,法律往往要赋予其与行政相对人不同性质和数量的权利义务。同时,由于在行政关系中,行政主体居于优势地位而行政相对人属于弱者,因而为了保证双方的真正平等,法律在分配或确定行政主体的权力时也应为其设定与其权力相称的义务;为了保护处于弱者地位的行政相对人,法律应赋予其更多的且为行政主体所不具有的权利,其中主要表现为程序上的权利和救济权利。

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这种“不对等性”,实际上是为了实现双方在法律上的实质平等而对双方权利义务进行的不对等分配,是一种“平等下的不对等。”

(二)行政法律关系内容上的特征

与其他类型的法律关系相比,行政法律关系在内容具有如下特征:

1内容的法定性与不可分割性

行政法律关系在内容上的一个首要特点就是,主体之间不能相互约定权利、义务,也不能自由选择权利义务,而是由行政法规范规定它们的权利、义务,即内容的法定性。

同时,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还具有不可分割性,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往往相互渗透、交叉重叠,很难截然分开,从一个侧面看是权利,从另一个侧面看又是义务。

2内容处分的有限性

由于行政法律关系内容上的法定性与不可分割性,决定着其内容处分的有限性,也就是说,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能自由处分其权利义务。

3纠纷处理的特殊性

这具体表现为行政纠纷处理上的不可调解性。

此外,行政纠纷的处理还具有行政性,即往往首先要由行政主体按行政程序予以先行解决,行政主体作为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具有解决纠纷的权力。

五、行政法律关系的变动

(二)行政法律事实

1行政法律事实的涵义

行政法律事实是指行政法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具体条件和事实根据。

第三节行政法基本原则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确立

行政法治原则即行政必须受到法的控制,是现代法治国家之“法与行政的关系”的集中反映,是行政法总的基本原则。

(三)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1法律整合功能

2行为准则功能

3司法适用功能

二、行政法定原则

行政法定,即“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任意行政”,具体包括职权法定原则、法律优先原则与法律保留原则等内容。

(一)职权法定原则

职权法定,就是指任何行政权力的来源与作用都必须具有明确的法定依据,否则越权无效,要受到法律追究,承担法律责任。

(二)法律优先原则

法律优先原则体现在法律与行政立法上的关系上,即法律优先于行政立法,其基本涵义是指法律对于行政立法即行政法规和规章的优越地位。

法律优先原则又可具体导出“根据”原则和“不相抵触”两个子原则。

第一,“根据原则”。该原则是指行政立法应服从法律位阶的要求,以上位法作为行政立法的根据。

第二,“不相抵触”原则,是指在法律位阶的层级结构中,下位阶的法律不得与上位阶的法律相冲突,凡有冲突应以上位阶的法律为准绳。

(三)法律保留原则

法律保留的基本含义是:特定范围之内的行政事项专属于立法者规范,行政非有法律授权不得为之。具体说来,法律保留是指凡属宪法、法律规定只能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则只能由法律规定,或者必须在法律有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才能由行政机关作出规定。

三、行政均衡原则

行政均衡原则,就是要求行政主体在选择作出何种内容的行政行为时得权衡各种利益关系,以实现其实体内容的均衡合理,体现法的实质正义。具体而言,行政均衡,即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裁量时得全面权衡各种利益关系以作出最佳的选择判断。它全面涵盖着均衡各种利益关系的准则,可具体导出平等对待、禁止过度和信赖保护三项子原则。

(一)平等对待原则。

“平等对待原则”,是作为宪法原则的“平等原则”在行政法中的具体化,是行政主体针对多个相对人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情形: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要求行政主体在同时面对多个相对人时应当一视同仁,反对歧视;在先后面对多个相对人时应当前后一致,反对反复无常。二是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要求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当认真区别各相对人的具体情况。三是比例对待,要求行政主体应当按不同情况的比重来设定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概括这三种情况,可以从中具体导出禁止恣意原则和行政自我约束原则。

第一,禁止恣意原则,是指行政机关的任何措施都必须有合理的、充分的实质理由,与其所要处理的事实状态之间保持适度的关系。

第二,行政自我约拘束原则,系指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裁量决定时,若无正当理由,应受行政惯例或者行政先例的拘束,对于相同或同一性质的事件,作出相同的处理。“行政惯例”或“行政先例”,是指“关于行政上同一或具有同一性的事项,经过长期的、一般的继续的或反复的施行,则即可认为已成为行政上措施的通例”。

(二)禁止过度原则

禁止过度原则,亦可称行政适度原则,系为比例原则演化而来,即要求行政主体在限制个人利益的手段与实现公共利益的目的之间进行权衡,以选择一种既为实现公共利益所绝对必要,也为相对人利益限制或损害最少的手段,具体包括必要性原则和合比例性原则两部分。

第一,必要性原则,又称最少侵害原则、不可替代原则,或最温和方式原则,是指行政权的行使应尽可能使相对人的损害保持在最小的范围内。

第二,合比例性原则,又称为相称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干预不得超过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的价值,两者之间必须合比例或相称。

(三)信赖保护原则

得随意撤消或者废止该行为,否则必须合理补偿行政相对人信赖该行为有效存续而获得的利益。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第一,存在信赖基础。即行政行为生效且此生效事实被相对人获知,相对人如不知有该行政行为的存在,即无信赖感可言。若无信赖感,也就无从适用信赖保护原则。

第二,具备信赖行为。信赖行为亦称信赖表现,是指相对人基于对行政行为的信赖而采取的具体行为。信赖原则的适用,必须是相对人已采取了信赖行为,且信赖行为具有不可逆转性。

第三,信赖值得保护。即值得保护的信赖须是“正当的信赖”。对违法的授益性行政行为而言,行政相对人的实际信赖是否值得保护,关键是考察该受益人对行政行为的违法性有无可归责性,及其有无利用该违法性的不良企图。

四、行政正当原则

行政正当原则源自英国的自然公正原则和美国的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其基本涵义在于行政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标准,具体包括避免偏私、行政参与和行政公开三项具体要求。

(一)避免偏私原则

避免偏私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程序过程中应在参与者各方之间保持一种超然和不偏不倚的态度和地位,不得受各种利益或偏私的影响。具体而言,行政程序中的“避免偏私”原则具有如下要求:

第一,没有利益牵连。

第二,没有个人偏见。

(二)行政参与原则

行政参与原则,是指受行政权力运行结果影响的利益关系人有权参与行政权力的运行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对行政权力运行结果的形成发挥有效作用。

(三)行政公开原则

行政公开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应当依法将行政权力运行的依据、过程和结果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众公开,以使其知悉并有效参与和监督行政权力的运行。

第四节行政法理论基础

一、行政法理论基础诸说

(三)平衡论

平衡论最基本的观点就是“行政权与公民权在总体上是平衡的”,既不能过分强调“保权”,而忽视了对行政权的控制以保护公民权益,也不能过分强调“控权”而忽视对行政权运行的合法保障。

(五)公共利益本位论

该论从利益关系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法的基础是利益关系,行政法的基础是一定层次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公共利益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个人利益是矛盾是次要方面,居于受支配地位。公共利益本位论说明,行政法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冲突的消除,是通过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的方式来实现的。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公共利益本位论。

二、行政法理论基础范畴的科学界定

(二)行政法理论基础范畴的科学界定

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属于行政法的“基础理论”之一,但又不能简单的与之等同。

“基础理论”有多个,除了最基本或普遍性的基础理论即行政法的“理论基础”之外,还有反映行政法的产生与发展、本质与特征、内容与形式、地位与功能、目标与宗旨等方面的“一般性基础理论”。但行政法的最基础理论或理论基础只有一个,否则就无所谓“最基础”的理论;而且,其他的基础理论都是建筑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以这一理论基础为基点和归宿,整个行政法学理论理论体系的大厦也应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否则也不能称之为“最基本”的理论。

行政法理论基础是指能够揭示行政法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并用以全面解释各种行政法现象以及指导行政法学研究和行政法制建设的最基本理论。

三、行政法理论基础的重构

(一)行政法的基础理论应当是公共利益本位论

首先,该论科学地揭示了行政法的基础。

其次,该论能够全面而又合理的解释行政法诸现象。

最后,公共利益本位论能够合理的确定行政法学的体系。

此外,公共利益本位论还能正确指导行政法制建设。

第一节行政主体之一般原理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

(一)行政主体的涵义

行政主体,是指具有行政权能,并能以自己名义运用行政权力,独立承担相应法律效果的社会组织。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要取得行政主体资格必须具备如下要件:

1社会组织

只有组织才能成为行政主体,任何个体或者个人,即使是国家公务员,都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只有人类社会里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组织,才有能力管理行政事务,实现国家行政职能,才能被法律赋予行政权,

2行政权能

行政权能就是享有行政权力的能力或资格。行政权力是指国家所赋予的,运用国家强制力对公共利益进行维护和分配的权力。

只有具有行政权能的社会组织,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3自己名义

“自己名义”,即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判断某一组织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不仅要看其是否具有行政权能,而且要看其是否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力。

4法律效果

任何行政主体,都必须是依法有能力承担实施行政行为所产生的行政法律效果的社会组织,否则也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二)行政主体与相关范畴的界限

1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

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不能等同。行政法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双方当事人,有时还有行政第三人。因此,行政主体只是行政法主体的一种,即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当事人。行政主体必定是行政法主体,但行政法主体不一定是行政主体,因为它还包括行政相对人。

2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行政主体,因而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第一,行政机关并非唯一的行政主体。行政主体除了行政机关之外,还包括被授权组织。也就是说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组织在得到法律、法规授权的情况下,也能成为行政主体。所以行政主体的范围要大于行政机关的范围。

第二,行政机关并不始终是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只有在行使行政权,管理行政事务时才是行政主体,而在其他场合并不是行政主体。当它以被管理者的身份出现时,它是行政相对人。当行政机关从事民事活动时,其身份是机关法人,即民事主体。

3行政主体与公务人员

行政主体与公务人员之间既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是性质各异的两个不同概念。

第一,行政主体与公务人员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行政主体作为一种组织,是一种抽象的法律人格,并不能自行实施具体的行政活动,而需要其内部组成分子即公务人员来完成。其次,公务人员也不能离开行政主体而独立存在。

第二,行政主体与公务人员又是性质各异的两个不同概念。尽管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是由公务人员具体实施的,但它并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而只能以所在行政主体的名义实施;它也并不承担实施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而是由其所在行政主体承担法律效果。因此,公务人员并不是行政主体,而是行政主体的一个构成部分,隶属于行政主体。同时,在行政主体作为国家的组成部分,与公务人员的关系上,公务人员是行政相对人即内部相对人,也不是行政主体。

(三)行政主体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行政主体作不同的分类。

1中央行政主体与地方行政主体

这是根据行政主体的职权范围不同而进行的分类。凡是职权范围及于全国的行政主体,称为中央行政主体。凡是职权范围只及于某一地区的行政主体,称为地方行政主体。

2地域行政主体和公务行政主体

这是根据行政主体实施行政针对的对象不同而进行的分类。凡对管辖区域范围的一切人和事全面实施行政权的行政主体,称地域行政主体。凡只能针对某项行政事务实施行政权的行政主体,称为公务行政主体。

3派出性行政主体和非派出性行政主体

这是根据行政主体的组成是否由另一行政主体派设为标准而进行的分类。凡行政主体的组织是由另一行政主体派设的行政主体,称派出性行政主体。凡行政主体的组织不是由另一行政主体派设的行政主体,称非派出性行政主体。

4内部行政主体和外部行政主体

这是根据行政主体实施行政权的范围不同而进行的分类。凡依法对行政组织内部实施管理或领导的行政主体是内部行政主体。凡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行政主体是外部行政主体。

5职权行政主体和授权行政主体

这是根据行政权的获取方式不同而进行的分类。凡行政职权随组织的成立而自然取得,无需经其他组织授予的行政主体,称职权行政主体,包括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凡行政职权并不因组织的成立而获得,而来自于有权机关授予的行政主体,称为授权行政主体,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各种其他组织。

二、行政主体的资格

(一)行政主体资格取得

2授权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

(1)授权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社会组织。

(2)授权的依据必须是行政法规范的明确规定。

(二)行政主体资格的转移和丧失

1行政主体资格的转移

行政主体资格的转移,是指享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因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将原有的行政主体资格依法转移给其他行政主体的情况。

2行政主体资格的丧失

行政主体资格的丧失,是指因一定的法律事实而使已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组织失去其行政主体资格的情况。

三、行政主体的范围

(一)职权行政主体的范围

1中央行政机关

中央行政机关是指活动范围及管辖事项涉及全国的行政机关,它领导全国和各地方的行政工作,是一国行政体系的核心。它又包括:

(1)国务院。

(2)国务院组成部门。

(3)国务院直属机关。

(4)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

2地方行政机关

地方行政机关是指活动范围及管辖事项仅限于国家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行政机关。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

(3)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派出机关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因工作需要,经有权机关批准而在一定区域内设立的,承担该区域内各项行政事务的国家行政机关。

派出机关目前主要有三类: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行政公署;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而设立的区公所;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政府人民批准设立的街道办事处。此外,目前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设立的管理委员会,也属于派出机关。

派出机关并不是一级政府,但却依法行使着一定区域内所有行政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权,并能以自己名义作出行政行为和对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因而它们都是行政主体。

(二)授权行政主体的范围

1行政机构

行政机构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因行政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具体处理和承办各项行政事务的内部组织、派出组织、临时组织。

(1)内部机构。

(2)派出机构。它是指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工作的需要而在一定区域设置的,代表该职能部门管理某项行政事务的派出工作机构。

派出机构与派出机关尽管都属于行政机关的派设性组织,但在我国有严格区别:首先,它们的设立机关是不同的。派出机关是由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派出机构则是由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设置的。其次,它们的职能范围是不同的。派出机关的职能是多方面的或综合的,相当于一级政府;派出机构则只限于管理某项专门的行政事务。再次,它们的法律地位也是不同的。派出机关在法律上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是职权行政主体,且是地域行政主体;派出机构则只能成为授权行政主体,且只能是公务性行政主体。

(3)临时机构。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设立的、协助其处理某项临时性行政工作的组织。

2企业单位

(1)公用企业。

(2)金融企业。

(3)专业公司。又称行政性公司,是指以公司的构成要件而成立,主要从事经济活动,同时又承担某一方面行政职能的组织。

3事业单位

(1)教学科研单位。

(2)技术单位。

4社会团体

5其他组织

(三)关于受委托组织

受委托组织是基于行政委托而行使行政权的社会组织。受委托组织与行政被授权组织在行政法上的主体地位是完全不同的,不能将它们相混淆。

第一,两者的权力来源不同。受委托组织的权力来源于行政机关的委托,被授权组织的权力直接来自于法律、法规的明文授权规定。

第二,两者的权力性质不同。受委托组织基于委托而取得的行政权是不能独立行使的,它必须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行使,被授权组织的所获得的权力却可以独立行使,能够以自己名义运用自己所拥有的行政权力。

力产生的法律效果归属于自己。因此,受委托组织不具有独立的主体资格,不是行政主体;而被授权组织在法律上则具有独立的地位,属于行政主体。

行政委托的条件的和规则包括:第一,委托必须有法定依据,即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可以委托的条件下,才能委托。没有法定委托依据,行政机关只能作些临时性委托,即一次性执行完毕的行政委托。第二,委托必须在法定权限内,即行政机关只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进行委托,超越权限的委托的当然无效。第三,必须履行书面委托手续。在书面委托手续中,明确委托的范围、权限、期限及相应的要求。第四,必须对委托组织的行为加强监督。这是委托机关的职责,决不允许一托了事,撒手不管。

四、行政主体的地位

(一)行政职权

1行政职权的含义与特征

行政职权就是行政权力的具体配置和转化形式,是行政权力的具体法律表现形式。除了具有权力的一般属性,行政职权还具有以下特征:

(1)公益性。

(2)优益性。为了有效的维护公共利益,法律往往要赋予行政主体有效行使职权的保障条件,包括职务上的优先效力和物质上的受益效力。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时依法享有优先权和受益权,往往统称行政优益权。

行政优先权,是指法律为保障行政主体有效的行使行政职权而赋予行政主体许多职务上的优先条件,即行政职权与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权利在同一领域或范围相遇时,具有优先行使与实现的效力。先行处置权,是指行政主体在紧急条件下,可不受程序规定的制约,先行处置。社会协助权,是指行政主体从事紧急公务时依法有权获得有关组织和个人的协助。

行政受益权,是指国家为保证行政主体有效行使行政职权而向它提供各种物质保障条件。

(3)支配性。

(4)不可处分性。不可自由处分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不得随意转移。第二,不得随意放弃或抛弃。

(二)行政职责

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时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行政职责的来源主要包括:(1)法律规范明确规定的职责。(2)行政行为设定的职责。这里的行政行为:既包括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抽象行政行为,也包括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具体行政行为;既包括上级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也包括行政主体自身作出的行政行为;既包括单方行政行为,也包括双方行政行为。这些行政行为都可以为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设定某种具体的职责。(3)先行行为引起的后续责任。这里的先行行为既可能是行政行为,也能是事实行为。

行政责任也称行政法律责任,属于法律责任的一种,是指行政法主体违反行政法规范或者不履行行政法义务所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其责任主体包括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和行政第三人。

(三)行政权限

行政权限是指法律规定的行政主体行使职权时不能超越的范围或界限。换言之,行政权限就是行政职权的限度。行政主体超越该限度行使职权,便构成行政越权,所作行为违法。

1行政权限的划分

纵向行政权限即“级别管辖权”,是指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行政主体间处理某一行政事务上的权限划分。

横向行政权限,是指无隶属关系的行政主体之间行政权限分工。“事务管辖权”,是指从从事不同公务或行政事务的行政主体之间的权限分工。“地域管辖权”,是指具有相同公务性质、但地域不同的行政主体之间的权限分工。

2行政权限的裁定

行政权限的裁定指经有关行政主体的裁定来确定行政主体的权限。

(1)移送管辖权。它是指无行政管辖权的行政主体把已受理的事务移送给有管辖权的行政主体管辖,从而确定由后者行使管辖权。

(2)指定管辖权。它是指当管辖权发生争议时,由上级行政主体以决定的方式指出争议双方中的一方行政主体行使管辖权。行政委托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将自己的全部或部分职权,委托给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行政主体、组织或个人行使的法律行为。行政委托与行政指定管辖的区别:

第一,两个行政主体之间是否有合意不同。行政指定管辖依据的是一种层级指挥权,上级行政主体指定下级行政主体管辖某项事务,不必征得下级行政主体同意。而行政委托是一种双方合意行为,必须经双方同意才能成立。

第二,上级行政主体是否转让了职权的行使权不同。在行政委托中,委托人委托的是自己的职权,导致了职权的行使权的转移。而受指定管辖主体本身拥有此种职权或是通过指定取得另一同级行政主体的职权,不是上级行政主体的职权。

第三,上级行政主体实施行为的方式不同。行政委托是一种双方合意行为,双方对委托的范围、时限等都应有约定,且大多采用的是“委托函”的形式。而指定管辖依据的是层级指挥权,因而在形式上大多采用的是“决定”、“命令”等形式。

(3)移转管辖权。它是指由上级行政主体决定或同意,把管辖权由下级行政主体移送给上级行政主体或由上级行政主体移送给下级行政主体。

第二节行政机关组织法

(一)行政组织

国家行政组织是指依法设立并行使行政职权的国家组织,包括行政机关和行政机构。

(二)行政组织法

行政组织法,就是规范行政组织的法。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大致有三个部分,行政组织的设立及其职权职责、行政组织的规模大小及其人员和经费设备、行政组织的组成人员。

二、行政机关组织法的概念

行政机关组织组织法是行政组织法的一种,是指规定行政机关的性质与地位、设置与权限、相互关系、及其基本工作制度和法律责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行政机关组织法的基本内容

从应然状态看,行政机关组织法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行政机关的性质与地位

(二)行政机关的设置及权限

(三)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1纵向关系

行政机关之间的纵向关系,是指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基于隶属性所形成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领导关系,即上下极行政机关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指导关系,即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一种业务或业务上的指导与监督关系。

2横向关系

行政机关之间的横向关系,指无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又分三种情况:一种权限划分关系。第二种是公务协助关系,又称职务上的协助,是指对于某一事务无管辖权的行政机关,基于有管辖权行政机关的请求,依法运用职权予以协助。第三种是监督制约关系。

(四)基本工作制度与法律责任

(五)其他事项

第三节行政机关编制法

一、编制与行政机关编制

(一)编制

1行政编制

凡是使用行政经费,且经费随人员的增加而增加的编制统称为行政编制。

(二)行政机关编制

行政机关编制是国家机关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内部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及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经费核定问题的总称。

二、行政机关编制法的作用

行政机关编制法是指有关行政机关编制及其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机关编制法对于有效的控制行政机关编制,保障行政机关编制管理的科学化,提高行政效率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控制行政机关编制

行政机关编制法正是以其特有的规范性、具体性、明确性和约束性,起到有效的调控行政机关编制的作用的。

(二)保障行政机关编制管理的科学化

行政机关编制法可以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以立法的形式具体规定行政机构的设置、人员的编制以及编制管理的权限、程序等,用法律手段控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防止结构和人员的盲目膨胀,以保障行政机关编制管理的科学化,并排除人为的非理性因素的干预。

(三)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机关编制法将行政组织的整体规模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使行政机关、机构的整体设置符合管理的规律,这无疑就会使行政机构整体发挥最大的效能。

三、行政机关编制法的主要内容

从应然状态看,完备的行政机关编制法应包括下列主要事项:

(一)行政机关内部机构的设置

(二)人员配备与经费核定

(三)行政编制管理机关及其权限

(四)违反行政编制管理的法律责任

第四节公务员法

一、公务员与公务员法

(一)公务员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二)公务员法

1国家公务员法的概念

狭义的公务员法,特制具有专门、完整法律形式的公务员法典;广义的公务员法,则是指有关国家公务员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将公务员的范围扩大到各级各类国家机关,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机关、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其二,创新了公务员的分类制度。《公务员法》针对公务员管理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重新设计了“职务分类制度”,规定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并且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立新的职务类别。其三,进一步完善了其他系列公务员管理机制。《公务员法》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十多年进一步推行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中的一些新经验吸收了进来,包括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职位聘任及领导干部任职公示制、任职试用期制等。

三、公务员的职位分类

人事分类制度大体可分为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两种。前者是以为人对象进行的分类,其主要依据是公务员个人所具备的条件和身份;后者是以职位为对象进行的分类,其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和所需的资格条件。

(一)划分职位类别

职位,是指组织分配给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具有职务和责任内容的工作岗位。

1综合管理类职位

综合管理类职位是指机关中履行综合公共管理职责、负责机关内部日常工作等的职位。

2专业技术类职位

专业技术类职位是指机关中履行专业技术职责,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与保障的职位。

3行政执法类职位

行政执法类职位是指政府部门中直接履行监管、处罚、强制、稽查等执法责任的职位。

(二)设置职务序列

职务是指一定职位上的职衔和责任。

(三)确定级别

级别就是公务员一定职务层次所对应的级别。

四、公务员的管理机制

(一)公务员的更新机制

1公务员的录用

公务员的录用,是指依法定程序和方法,将符合一定条件的人员吸收为公务员,担任某种职位的制度。

2公务员的任免

公务员的任免,是指依法定程序,任命或者免除公务员担任某一职务,包括任职和免职两个方面。

3公务员的培训和交流

公务员的培训,是指机关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对公务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培养和训练。

公务员的交流,是指根据工作需要或者公务员本人的愿望变换其工作岗位的制度。

调任,是指机关以外的人员调入机关任职,或者公务员调出机关任职。转任,是指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正当理由在机关内部的平级调动。挂职锻炼,是指有计划的选派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单位担任职务。

4辞职辞退和退休

公务员的辞职,是指公务员担任现职后因某种理由或意愿而需要依法辞去所任职务,经所在机关同意后解除其职务的制度。公务员的辞退,是指机关根据法定理由单方面解除公务员职务的制度。

公务员的退休,是指公务员达到一定的年龄、工作年限或者丧失工作能力而按照国家规定办理手续,退出工作岗位,并享受一定数额的养老保险金。

(二)公务员的激励机制

1公务员的考核

公务员的考核,是指对公务员履行职责的情况作出考查和评定。

2职务升降

职务晋升,即公务员由原来的较低职务调升至另一个较高职务。降职与晋升相对应,是指公务员由原来较高的职务调至另一个较低的职务。

3公务员的奖励

公务员的奖励,是指因公务员有突出表现或有特殊贡献而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奖励:(1)忠于职守,积极工作,成绩显著的;(2)遵守纪律,廉洁奉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模范作用突出的;(3)在工作中有发明创造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4)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作出突出贡献的;(5)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国家资财有突出成绩的;(6)防止或消除事故有功,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7)在抢险、救灾等特定环境中奋不顾身,作出贡献的;(8)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有功绩的;(9)在对外交往中为国家争得荣誉和利益的;(10)有其他突出功绩的。

(三)公务员的监督机制

1公务员的回避

公务员的回避,是指通过对公务员所任职务、任职地区和执行公务等方面作出的限制性规定,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公务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保证公务员公正廉洁的执行公务。公务员的回避包括任职回避、地区回避和公务回避,三者有机结合构成完备的回避制度。

种特定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不得担任的特定职务包括: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的职务;在同一机关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地区回避,又称区域回避,是指担任一定层次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不得在自己的原籍及其他不宜任职的地区,担任一定级别的职务。适用地区回避的人员包括三类,即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公务回避,是指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因其与处理的事务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公务而依法终止其执行该项公务的制度。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1)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2)涉及与本人有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的;(3)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

2公务员的惩戒

公务员的惩戒,是指因公务员有过错发生违法违纪行为而给予其处分。

3公务员的申诉控告

公务员的申诉,是指公务员对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依法要求法定机关进行处理的活动。控告是指公务员认为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依法向上级机关或有关的专门机关提出控告的活动。

第一节行政行为之一般原理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一)行政行为的理论界定

行政行为是指享有行政权能的组织运用行政权力针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具有法律效果且表示于外部的法律行为。

(二)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是指决定一行为成立行政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它是从性质上区别行政行为与其他行为或非行政行为的标准。行政行为的成立应包括主体、权力、内容和形式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行政权能的存在

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是享有行政权能的组织,非享有行政权能的组织所作出的行为,不能认定是行政行为。行政权能是实施法律,作行政行为的一种资格。

2权力要件——行政权力的运用

行政行为必须是运用行政权力所作出的行为,无行政权力的存在和运用就无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正是享有行政权能的组织基于行政权力而产生的,是行政权力的具体运用方式和方法。

3内容要件——法律效果的存在

行政行为还必须是能够产生或具有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4形式要件——表示行为的存在

行政主体只有将自己的意志通过行为形式表示出来,并告知行政相对人后,才能成为一个行政行为。

(三)行政行为的相关界限

1行政行为与假行政行为

(1)假行政行为的含义。假行政行为在行政法学上又称假象行政行为或行政行为的不存在,是指不具备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但具有行政行为的某些类似特征的非行政行为。它有下列两大特征:

其一,不具备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假行政行为不是行政行为,即非行政行为。具备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而不具备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的行为属于违法行政行为,但它仍然是行政行为。因此,假行政行为与违法行政行为是不能等同的。

其二,具有行政行为的某些类似特征。

(2)假行政行为的形态。

第一,不具备行政权能的行为。

第二,没有运用行政权的行为。

第三,不存在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第四,不存在表示行为的主观意志。

2行政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

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职权作出的,但不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行政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的区分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标准:

第一,主观标准。凡是以法律效果即以设定、变更或消灭相对人权利义务为目的的就是行政行为,否则就是行政事实行为。

第二,客观标准。凡是客观能够产生法律效果即能够为相对人设定、变更或消灭一定的权利义务的就是行政行为,否则就是行政事实行为。

3行政行为与个人行为

个人行为是指公务员以普通公民或自然人的身份实施的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

行政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区分标准包括程序和实体这两个方面的标准。

(1)程序标准。公务员必须在程序上表明自己作为行政主体代表的身份,才属公务行为,否则就是个人行为。

公务标志,是指为使社会识别而用于表明具有某种公务身份或用于公务的器皿的外形标记。

(2)实体标准。职权是行政公务行为的实体要件的唯一内容。职权的运用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公务人员运用其职务上的职权,这是最常见的职权运用。无论该职权的运用是为了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都属于公务行为。另

部逾越时,该行为即丧失公务行为的性质。

4行政行为与国家行为

国家行为,特指有关国家机关以国家的名义运用国家主权实施的行为,又称统治行为、政治行为或政府行为。

国家行为所产生的责任是政治责任,通常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通过质询、弹劾、罢免等方式来解决这种行为的得失及其责任问题,所以属于宪法规范的范围,而不属于行政法的调整。由于国家行为所引起的是政治责任且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予以追究,同时,它通常并不涉及某个个人的利益,而往往涉及到重大国家利益,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因此,国家行为享受司法豁免,不受法院管辖。

二、行政行为的分类

(一)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1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区别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分主要体现在它们的行为对象、效力和功能方面等方面。

(1)行为的对象不同。从行为的对象上看,抽象行政行为针对的是不特定的对象,包括不特定的人或事。具体行政行为则是针对特定的对象,包括特定的人和事。

(2)行为的效力不同。从行为的效力上看,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及于以后所发生的事件,且可以反复适用,而具体行政行为则只对以往或已发生的事件发生法律效力,且只能适用一次。

(3)行为的功能不同。从行为的功能上看,抽象行政行为是设置行政法律关系模式的行为,其内在功能是抽象出一般的行为规则模式,这种行为规则对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影响仅是可能性但尚未发生实际后果,而具体行政行为则是实现行政法律关系模式的行为,其内在功能是将人们的行为规则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具体适用,并直接导致具体行政法律关系实际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受到直接、现实的影响。

(二)羁束行政行为与裁量行政行为

以行政行为受行政法规范的拘束程度为标准,可将行政行为分为羁束行政行为与裁量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只能根据行政法规范的严格规定实施而不能灵活处理的行政行为。

裁量行政行为,又称“行政裁量”,是指行政主体处理同一事实要件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

(三)依职权行政行为与应申请行政行为

以行政行为是否可由行政主体主动实施为标准,可将行政行为分为依职权行政行为与应申请行政行为。依职权行政行为,又称主动行政行为或积极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根据其职权而无须相对人的申请就能主动实施的行政行为。应申请行政行为,又称被动行政行为或消极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只有在相对人提出申请后才能实施而不能主动采取的行政行为。

(四)作为行政行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

根据行政行为的存在方式,行政行为可分为作为行政行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

2行政作为与行政不作为的区别

行政作为是行政主体在程序上积极有所为的行为,只要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有了肯定或否定的明确意思表示或者实施了一定的动作行为,即可认定行政作为的形成。行政不作为则是指行政主体负有某种作为的法定义务,并且具有作为的可能性而在程序上逾期有所不为的行为。它的形成或构成必须具备以下特殊条件:

(1)作为义务的存在。也就是说,行政不作为的构成必须以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负有行政法上的作为义务为前提条件,无作为义务的存在则无行政不作为。而且,这种义务必须是一种法定的行政作为义务,且必须是一种现实的特定的行政作为义务。

(2)作为的可能性。

只有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当时情况下,具有作为的可能性而`出于主观意志范围内的原因没有作为的,才构成行政不作为。否则,就是行政不能作为。行政不能作为,通常又称为行政不能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或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因意志外客观因素的限制,使行为过程未能推进到法定过程终端的行为。行政不能作为属于免责行为,而不能成立行政不作为。

(3)程序上有所不为。行政不作为具体表现为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程序上有所不为,程序上的不为既包括没有作出任何明确的意思表示;也包括没有完成一系列的程序行为。其次,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程序上的不为已经超过一定的时限。

三、行政行为的内容、形式和程序

(二)行政行为的内容

行政行为的内容即为行政行为所内含的目的意思。从总体上看,所有行政行为的目的意思内容都是旨在引起一定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三)行政行为的形式

行政行为的形式即为行政主体对外部表示其内在意志的客观载体,实际上就是外部表示行为的形式。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形式,归纳起来有明示和默示两种形式。

1明示形式

这是指行政主体以语言或文字等方法直接表示其内在意思的表现形式。它又可分为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两种。

(1)口头形式,即行政主体借助于语言来进行意思表示的形式,如口头宣布命令、电话发布通知等。它仅适用于比较简单的具体行政行为。

这是指行政主体以使人推知的作为或不作为方式间接的表示其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它又可分为作为的默示和不作为的默示两种。

(1)作为的默示,又称“意思实现”、“行为默示”或“推定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通过某种作为即为一定行为或动作进行意思表示,而相对方根据该行为即可推定其内心意思的形式。最常见的是交通警察指挥交通的各种手势。

(2)不作为的默示,也称“特定的默示”,是指行政主体通过不作为或有特定意义的沉默进行意思表示,而相对方根据法律规范的明确规定或行政主体的预先承诺即可推定其内心意思的形式。

(四)行政行为的程序

1行政程序的概念

行政程序具有技术和价值双重层面的含义。

(1)技术层面上的行政程序。在技术层面上,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依法所必须遵循的方式和步骤。

(2)价值层面上的行政程序。在价值层面上,行政程序有着独立于实体而存在的内在价值,即程序自身的正当性。

2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

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在程序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正当的行政程序的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公正原则。公正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必须在程序上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排除各种可能造成不平等或者偏见的因素。公正原则是由调查制度、回避制度、合议程序等程序规则来体现的。

(2)公开原则。公开原则要求行政机关通过一定方式和途径让相对人了解有关行政行为的情况。公开原则是由表明身份制度、告知程序、说明理由等程序规则保证其落实的。

(3)参与原则。参与原则要求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中应给相对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并充分重视其意见。参与原则主要体现在听证程序上。

(4)效率原则。效率原则就是要求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应有时间上的限制,以及在程序上尽量简便易行,以提高行政效率。效率原则主要通过时效、简易程序等来实现。

3行政程序的基本内容

具体行政行为中常见的程序主要有:

(1)表明身份。即行政人员在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尤其是行政执法时应向相对人出示证件,以证明自己享有从事该执法行为的合法资格和职权。

(2)受理。受理是指行政对相对人提出的某种请求明确的表示接受。

(3)立案。即案件的确立,它主要适用于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4)调查。即行政主体在受理或立案之后,为查明事实而收集证据的过程。

(5)听证。听证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相对人的意见。听证可分正式听证和非正式听证。

(6)回避。即同相对人或者具体行政事务有利害关系的行政人员不得参与有关的行政行为,以防止出现偏私。

(7)告知。这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应将有关事项告知相对人。

(8)时效。时效是指行政行为经过法定期限而产生的一定法律后果,它是效率原则的具体体现。

四、行政行为的效力

行政行为的效力即行政行为所具有的一种法律保护,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法律约束力和强制力。

(一)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

行政行为的效力在内容上应包括先定力、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等五项,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其中的每一种效力都是后列效力的前提,也是前列效力的目的,共同组成了行政行为效力的完整内容。

1先定力

这是指行政行为的作出受行政主体单方意志决定或支配的效力。首先,就其对象而言,它是行政主体对于相对人而言的一种法律效力,是行政主体的意志对相对人意志的一种支配力,而非针对行政主体和相对人双方而发生的一种法律效力。其次,就时间而言,它发生在行政行为成立之前,是行政主体意思表示过程中即行政行为的作出过程中的一种法律效力,而非行政行为作出之后的法律效力;是法律对形成最终行政决定或行政意志的一种保护,而非对已经形成的行政意志的法律保护。再次,就其内容而言,它表现为行政行为的单方面性,即行政主体单方面设定相对人权利义务的法律效力。最后,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实在的法律效力。

研究行政行为的先定力,对于分析行政行为的过程性、正确解决法律责任的归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公定力

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对任何人都具有被推定为合法有效并获得社会尊重和信任的法律效力。首先,就其时间而言,这种效力发生在行政行为作出之后,而且一经作出即具有这种效力,是法律对已经形成的行政意志的一种保护。其次,就其内容来看,它是一种被“公认”的效力,是社会对行政行为的尊重和信任。

再次,就其对象而言,它是一种“对世”的法律效力,即对任何人都具有的法律效力,任何人对行政行为都必须予以尊重。最后,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被推定为合法有效的法律效力。

公定力不仅是行政行为的一个基本原理,而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支持着一系列法律规则。包括行政行为的其

确定力又称不可改变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不受任意改变的法律效力。

形式确定力是行政行为对相对人而言的不可改变力,即相对人不得任意以诉讼或控告等方式要求改变已确定的行政行为,又称“不可争力”;实质确定力是对行政主体而言的不可改变力,即行政主体也不得任意改变已确定的行政行为,又称“自缚力”或“一事不再理”。

4拘束力

拘束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约束和限制行政主体和相对人行为的法律效力。

5执行力

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具有要求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对其内容予以完全实现的法律效力。

自行履行力,是指行政行为所具有的要求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义务人主动、自愿履行义务的法律效力。

强制实现力,是指行政行为所具有的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保证权利人实现权利的法律效力。

(二)行政行为的效力要件

行政行为的效力要件,又称有效要件,是指行政行为要合法有效成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行政行为的有效要件与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是有区别的。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是要划分行政行为与非行政行为的界限,其着眼点在于:决定某一行为是否为行政行为,这是一个法律属性判断问题;而行政行为的合法有效要件则是划分合法与违法、有效与无效行政行为之间的界限,其着眼点在于:决定某一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而发生应有的效力,这是一个法律价值判断问题。两者是分别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要件,后者要以前者成立为前提。

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与行政行为的生效要件是不同的。对相对人而言,行政行为并非一经成立就生效,只有在行政行为为相对人知晓时才能开始生效。行政行为的生效在行政行为成立的基础之上,还须符合另外的特殊构成要件——相应的生效规则,而不能将行政行为的生效要件与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相等同。

行政行为的生效要件与行政行为的有效要件是有差异的。一方面,行政行为只要符合相应的生效要件,就能够发生并具有法律效力,即使它是不符合法律规定,但在未经有权机关依法定程序撤消之前,也仍然是有效的,仍然对任何人都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人都必须对其予以尊重和信任,因此行政行为并非一定要合法有效成立时才能够发生法律效力,行政行为的有效要件亦并非行政行为发生法律效力时必须具备的条件。另一方面,行政行为欲获得实质上的法律效力,真正稳定的产生法律效果,就还得符合另外的某些特殊构成要件。这种使行政行为合法并真正获得实质上的法律效力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即为行政行为的有效要件。

行政行为的合法有效在行政行为成立、生效的基础上包括主体、权限、内容、程序和形式等五个方面的共同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

主体要件是指作出行政行为的主体应具备行政主体资格。也就是说,只有具备法定资格的行政主体所作的行政行为才是合法行政行为。

2权限要件

权限要件是指行政行为必须是属于行政主体法定权限范围之内的行为。否则,就是一种越权行为,而不是合法有效的行为。

3内容要件

内容要件是指行政行为必须合法、适当、真实、明确。内容要真实,即行政行为必须基于行政主体的真实意思表示,亦即行政主体的外在表示行为要与其内在意志相一致,符合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本意。内容要明确,即行政行为所要表达的内容要清楚具体、充分确定,不至摸棱两可,使相对人无所适从。

4程序要件

程序要件是指行政行为的作出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即使内容合法、正确,同样构成行政行为无效。

5形式要件

形式要件是指行政行为的作出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尤其是对于要式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应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定形式实施,否则也不是合法、有效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合法与有效、违法与无效是有区别的。行政行为的无效并不仅仅局限于违法,它还可以是由其他原因发生;同样的,行政行为违法也并不必然就无效。行政行为的形式瑕疵及主体上的瑕疵,尽管也是一种违法,但都是可予补正的,经补正后并不受影响。只有当行政行为具有权限和内容上的违法及严重的程序违法时,行政行为才不应发生法律效力。

(三)行政行为的效力时间

行政行为的效力时间是指行政行为在什么样的时间范围内,即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为止具有法律效力的问题。通常又被称为行政行为的存续力。

1生效时间

(1)告知生效,指行政行为必须告知相对人后才能生效。

(2)附款生效,指行政行为的生效被附有某种法律事实,当该法律事实发生后,该行政行为才能生效。

2失效时间

(1)自始失效。这是指已经生效的行政行为,因某种法律事实的发生而自始不具有法律效力。无效,即因行政行

消灭其法律效力。

(2)往后失效。这是指已生效的行政行为,因法律事实的发生而往后失去法律效力。废止,指已生效且合法成立的行政行为,因其不适应新的情况而由有权机关依法消灭其法律效力。废止与撤消的区别在于,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即前者是发生了情况变化,后者是不符合有效要件即违法;而且两者的处理也不同,被废止的行政行为仅限于嗣后失去效力,而被撤消的行政行为则自始至终不产生法律效力。终止,也称自动失效,是指行政行为因某种客观情况的出现自然失去其法律效力。

第二节抽象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即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相对人制定具有普遍性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行政行为。

一、行政立法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行政立法,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定权限并按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抽象行政行为。

行政立法行为只是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仅仅是抽象行政行为中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那部分行政行为,并不包括其他抽象行政行为即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行为,也就是说,行政立法所立之法的表现形式只限于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两种。

(二)行政立法的特征

行政立法既不同于权力机关的立法行为,也不同于行政主体的其他行政行为,从性质或特征上讲,它具有双重性,既具有行政的性质,是一种抽象行政行为,又具有立法的性质,是一种从属性的立法行为或“准立法行为”。

1行政立法的行政性

行政立法的行政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行政立法的主体是行政主体;第二,行政立法的内容主要是行政管理事务及与行政管理相关的事务;第三,行政立法的根本目的是执行和实施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实现行政管理职能。

2行政立法的立法性

行政立法的立法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行政立法所立之法属于法的范畴,具有法的基本特征,即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是人们遵守的行为规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第二,行政立法必须遵循相应的立法程序,即经过起草、征求意见、会议审查和通过、签署、公布等行政立法程序。

3行政立法的从属性

行政立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权力机关立法之下的地位,它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属于从属性立法。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的立法的具体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立法的主体不同。权力机关立法的主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政立法的主体是行政机关。

(2)立法权的来源不同。权力机关的立法权直接来源于人民的授权,是宪法规定权力机关享有的立法权;行政立法则一部分来源于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另一部分来源于权力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的授权。

(3)立法的内容不同。权力机关立法所涉及的内容通常是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基本制度和重大问题;而行政立法的内容通常是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务的具体管理问题。

(4)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权力机关立法的效力高于其执行机关的立法。

(5)立法的程序不同。权力机关立法的程序正式、严格,更注重民主;行政立法的程序相对比较简单、灵活,更注重效率。

(6)立法的形式不同。权力机关立法通常以“法典”或“法”的形式颁布;而行政立法通常以“条例”、“规定”、“办法”等形式发布。

(7)立法的效果不同。权力机关立法的稳定性比行政立法的稳定性强,但行政立法比权力机关立法的灵敏度高,适应性强。

(三)行政立法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行政立法作不同的分类研究。

1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

依据行政立法权的来源不同,可将行政立法分为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

(1)职权立法。它是指行政主体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规定的职权所进行的行政立法。

(2)授权立法。

普通授权立法是行政主体根据宪法、组织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授权所进行的行政立法。

特别授权立法,是指国务院根据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特别授权而进行的行政立法。

2执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和自主性立法

根据行政立法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可将行政立法分为执行性立法、补充立法和自主性立法。

(1)执行性立法。它是指行政主体为了执行特定法律、法规或上级的规范性文件而进行的行政立法。

(2)补充性立法。它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补充特定法律、法规或上级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而进行的行政立法。

(3)自主性立法。它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履行其职责和实际需要而进行的、独立自主的行政立法。

3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根据行政立法的主体不同,可将行政立法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1)中央行政立法。是指中央行政主体依法所进行的行政立法。

(2)地方行政立法。是指有关地方行政主体依法所进行的行政立法。

行政主体在行政立法活动中必须遵循下列特定的基本法律准则:

1合法性原则

2民主性原则

3统一性原则

4科学性原则

(五)行政立法的技术

行政立法的技术,是指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所应遵循的操作技巧和方法的总称,它主要涉及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结构、必要条款、语言文字和系统化等方面的技术。

1结构技术

2必要条款

3语言技术

4整化技术

二、行政法规

(一)行政法规的概念

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性法律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行政法规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

第二,行政法规的制定依据是宪法和法律。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定的依据的有三种情况:一是直接根据宪法和组织法规定的职权;二是根据法律的一般授权决定;三是根据最高权力机关的特别授权决定。

第三,行政法的制定程序是行政立法程序。

第四,行政法在性质上属于行政法规范的一种形式,具有“法”的效力。

2行政法规的相关区别

(1)行政法规与行政法的区别。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行政法规只是行政法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行政法所规定的内容是行政权利义务,所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主要是行政权利义务,但也规定民事权利义务,所调整的对象也不仅限于行政关系,还包括民事关系。行政法的立法主体很多,有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等,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只能是国务院。

(2)行政法规与行政管理法规的区别。行政法规特指国务院制定的各类法规;行政管理法规指有关行政管理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行政法规可被称为行政管理法规,但并非所有的行政管理法规都能被称为行政法规。

(3)行政法规与行政法规范的区别。行政法规范即行政法律规范,属于法律规范的一种,是有关行政权利义务或人们行为规则的具体的法律规定或条款。行政法规中既有行政法规范,也有刑法和民法规范,是由这些具体的法律规范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3行政法规的名称

“条例”一般是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系统规定的行政法规名称。“规定”一般是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规定的行政法规名称。“办法”是对某一项行政工作做比较具体规定的行政法规名称。

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制定的行政法规,称“暂行条例”或者“暂行规定”。

(二)行政法规的制定权限

属于行政法规规定的事项包括:

第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第二,宪法第89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即国务院的职权立法事项。

第三,对本应由法律规定的事项依专门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

(三)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

根据《立法法》和《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行政法规的制定必须遵循下列程序:

1立项

立项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报请的行政法规项目列入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

2起草

列入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需要制定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组织起草,并由国务院的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具体负责起草,也可以确定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起草或者组织起草。

3审查

行政法规起草工作完成后,起草单位应当将草案及其说明、各方面对草案主要问题的不同意见和其他有关资料送国务院法制机构进行审查。

4决定与公布

国务院法制机构对行政法规审查后,形成行政法规草案和对草案的说明,提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或直接提请国务院审批。根据国务院对行政法规草案的审议意见,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对行政法规草案进行修改,形成草案修改稿,报请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实施。

备案是将已发布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上报法定的机关,以使其知晓,并在必要时备查的程序,因而具有告知和备查的性质。

(一)行政规章的概念

1行政规章的含义

行政规章是指有关行政主体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行政规章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是特定的行政主体。根据宪法、有关组织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有权制定行政规章的特定行政主体包括: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和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包括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此外,在我国还有经权力机关专门授权的行政机关,可制定授权性行政规章。

第二,行政规章的制定依据是法律和法规。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规章可以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务院也可用决定、命令的形式,授权特定行政机关制定规章。地方人民政府还可依据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第三,行政规章的内容只限于一定范围。

第四,行政规章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制定。

第五,行政规章具有法的属性。

(二)行政规章的种类

部门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门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权限以内依法制定的行政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特定的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所制定的普遍适用于本地区行政管理工作的行政规章。

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主体不同,部门规章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制定的,地方性规章是由有关地方政府制定的。二是适用范围不同,部门规章适用于全国各地,地方政府规章适用于制定主体所在地域范围。三是制定根据不同,部门规章的制定根据除法律和行政法规外,还有国务院的决定和命令等,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根据除法律和行政法规外,在实践中还有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此外,名称上也有所不同,地方政府规章一律要冠以制定主体的名称,有的部门规章冠以制定主体名称有的也可不冠,有的部门规章还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行政规章的制定权限

1部门规章的制定权限

部门规章主要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1)法律或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规定由有关部门作出规定的事项;(2)为执行法律或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3)属于各部委本系统自身建设的事项;(4)有关各部委本系统的技术标准等事项。

2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权限

地方政府规章主要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1)法律、行政法规或地方性法规规定由地方政府作出规定的事项。(2)省级权力机关授权本级人民政府或下级人民政府制定规章的事项。(3)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4)属于本级政府及下级行政机关自身建设的事项。(5)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等。

四、行政规范

(一)行政规范的概念

1行政规范的涵义

行政规范,是指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为实施法律和执行政策,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除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规范体式的决定、命令的总称。

2行政规范和抽象行政行为的关系

抽象行政行为是相对于具体行政行为而言的一种行政行为。因此,它必须符合行政行为的一般特征,具备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行政权能的存在、行政权力的运用、法律效果的存在和表示行为的存在。而行政规范是相对于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而言的一类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其范围十分广泛。尽管行政规范作为一种行政权作用,也是具有行政权能的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并以书面的形式作出的,但并非所有行政规范都具有行政行为所要求的法律效果。同时,创制性行政规范只是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而不是行政行为的全部。抽象行政行为除创制性行政规范以外,还包括行政立法行为。

行政规范并不都是抽象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也并不都是行政规范。两者之间是一种交叉关系,而非种属关系。

(二)行政规范的分类

1以制定主体为分类标准

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其所制定的除行政法规以外的行政规范,称为法规性行政规范。有权制定规章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除规章以外的行政规范,可称为规章性行政规范。无权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规范,就属于一般行政规范或非法规、规章性行政规范。

2以制定目的为分类标准

以执行法律、法规、规章或上级行政规范为目的而制定的行政规范,称为执行性行政规范。

补充性行政规范,是指以补充法律、法规和规章及上级行政规范为目的而制定的行政规范。

自主性行政规范,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运用其职权所制定的行政规范。

内部行政规范是行政主体为加强内部管理而针对内部机构、公职人员制定的工作制度、管理办法等。

外部行政规范是指行政主体为行使外部管理职能而针对一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制定的行政规范。

4以法律效果为分类标准

创制性行政规范,是指行政主体未启动行政立法程序而为不特定相对人创设权利义务的行政规范。

解释性行政规范,就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施法律、法规和规章,或者为了统一各个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理解及执行活动,对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解释而形成的行政规范。

指导性行政规范,是指行政主体对不特定相对人事先实施书面行政指导所形成的一种行政规范。

(三)行政规范的制定

1行政规范的文种名称

在实践中,行政规范文种名称的具体运用却存在着并不规范的问题。

(1)行政规范名称与规章名称相混用问题。

(2)行政规范名称与具体行政行为名称相混用问题。

(3)行政规范名称被相对人滥用问题。

3行政规范的制定程序

行政规范的制定应遵循下列程序:

(1)规划、立项和交办。

(2)起草、协商协调与征求意见。

(3)审核与签发。

(4)公布。

(四)行政规范的效力

1行政规范的效力等级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政规范相互之间的效力等级关系;二是行政规范与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法律规范之间的效力等级关系。就前者而言,上级机关制定的行政规范的效力高于所属机关制定的行政规范,互不隶属的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行政规范之间不存在效力等级关系。另外,同一主体制定的法定解释性行政规范的效力高于其制定的其他行政规范,新的行政规范的效力高于的旧的行政规范。就后者而言,情况比较复杂:

(1)法规性行政规范。第一,法规性行政规范的效力低于宪法典和法律,除国务院制定的法定解释性行政规范与行政法规具有同等的效力外,国务院制定的其他行政规范的效力也低于自己所制定的行政法规。第二,国务院的行政规范的效力高于部门规章,国务院的法定解释性行政规范的效力不仅高于部门规章而且高于地方性法规和和地方规章。第三,国务院行政规范的效力都应高于地方规章。除法定解释性行政规范外,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国务院的行政规范。

(2)规章性行政规范。其效力低于法律、行政规范和地方性法规,除其所制定的法定解释性行政规范与其制定的行政规章具有同等效力外,其他行政规范的效力也低于自己所制定的规章。国务院主管部门所制定的除法定解释性行政规范之外的其他行政规范,在相应行政区域内低于地方规范;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行政规范而言,其所制定的法定解释性行政规范高于辖区内较大市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行政规章,除此之外的其他行政规范低于辖区内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规章。

(3)其他行政规范。这类行政规范的效力低于所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2行政规范效力依据

(1)行政规范对行政行为的效力。行政规范应当作为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根据,但仅限在一定范围内,理由如下:

首先,从行政规范的本质属性来看,行政规范和法律、法规、规章一样,具有国家意志性和国家强制性。

其次,从行政规范的法律效力上来看,它不仅对行政主体本身具有确定力,而且对行政相对人具有拘束力,对行政行为也有适用力。

再次,从行政规范的实际作用上来看,它作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活动的重要手段,实际上是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化,起着补充和细化的作用。

最后,行政规范作为行政行为的依据也是符合我国宪法和组织法等的有关规定。

行政规范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作为行政行为依据。

第一,理由的依据。行政规范往往是法律规范的具体化,对具体事实的认定和特定法律的适用具有约束力。

第二,被援用的依据。当行政规范被准用性法律规范所援用时,也就成了行政行为的实施依据。

第三节具体行政行为

一、行政许可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

2003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并自2004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部法律的通过和施行,无疑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对于全面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进一步促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进我国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1行政许可的涵义

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它包括

(1)从内容上看,行政许可是依法准予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一种授益行政行为。也就是说,一经许可,相对人就获得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权利或资格。

(2)从程序上讲,行政许可是一种应申请的行政行为。也就是说,行政相对人认为自己符合法定的条件,可以获得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权利或资格,必须向有关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请求行政机关的许可。

(3)从性质上讲,行政许可是一种需经审查的行政行为。行政许可的实质在于审查申请人是否具备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法定条件。

(4)从形式上看,行政许可还必须采用书面许可证件或其他特定的形式,即为要式行政行为。这是行政许可产生法律效力应具备的特定形式要件。

(5)从适用范围上看,行政许可并不包括内部行政审批行为,而是一种外部行政行为。严格而言,行政许可与行政审批是有区别的。审批的内涵要比许可小,而其外延要比许可大。就内涵而言,审批比许可的限制程度更加严格,许可还包括限制程度较弱的核准、登记等;就外延来看,审批比许可的范围又更广泛,它不仅在外部行政管理活动中运用而且在内部管理活动中更是经常使用。也就是说,行政审批在表现形态上,既可以是外部行政行为也可以是内部行政行为。而行政许可仅仅是一种外部行政行为。

2行政许可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1)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依职权或应行政相对人申请,对一定的法律事实、法律关系、权利、资格或法律地位等进行认定、甄别、证明并予以宣告的行政行为。

行政确认和行政许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行为的内容不同。行政许可的内容是依法准予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一经许可,相对人就获得从事某种特定活动的权利或资格;而确认的内容只是行政主体确认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或与之相关的法律事实是否存在,它并未创设新的权利义务,也没有变更或消灭原有的权利义务。

第二,行为的效果不同。许可是允许被许可人今后可以从事某种为法律所一般禁止的事项,其法律效果具有后及性;确认则是对相对人既有的权利义务或法律事实加以认定,其法律效果具有前溯性。

(2)行政许可与登记。登记,即行政主体应行政相对人申请,在政府有关登记簿册中记载相对人的某种情况或事实,并依法予以正式确认的行为。登记并非是与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处罚等相独立、相并列的具体行政行为模式。其中,有些登记属于确认式登记,是行政机关仅为确认财产权及其他民事关系的登记,只是起到公示、证明、确认,对抗第三人的作用,因而不属于行政许可的范围。但是,有的登记则是许可式登记,属于行政许可这一具体行政行为。

(3)行政许可与证明。证明是行政主体应相对人的申请,对有关法律事实予以证明,以确认其法律效力的一种准行政行为。许可不同于证明,许可是赋予相对人从事某种事项的权利或资格的行为,而单纯的证明仅是对某种事实确认,属于一种确认行为。

(二)行政许可的种类

1学理上的分类

(1)行为许可与资格许可。行为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采取某种行为的许可。资格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申请,通过考试考核的形式对合格者发放证明文书,允许持证人从事某一职业或者进行某种活动的许可。

(2)权利性许可与附义务的许可。权利性许可又称可以放弃的行政许可,指被许可人在取得许可后并不承担作为义务,放弃所取得的权利不必承担责任的许可,多数许可属于此类许可。附义务许可又称不可放弃的许可,指行政许可证的持有人在获得许可的同时,便承担了在一定期间内从事该活动的义务,如果在此期限内没有从事该项活动,便会因此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3)排他性许可和非排他性许可。排他性许可,又称独占许可,是指某人或组织获得该项许可后,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再获得。非排他性许可,又称共存许可,指只要申请人提出申请并符合法定条件,许可机关均可给予的许可。

(4)独立的许可与附文件的许可。独立的许可,指相对人所获得的是单独的许可证或书面文件,无须其他文件对此加以说明,许可证自身已就持有人活动的范围、方式、时间等作了足够的规定。附文件的行政许可,指需要附加文件加以说明的许可证或书面文件,这种许可证或书面文件本身不足以说明持有人得到许可的全部内容。

2法定的种类

(1)普通许可。普通许可是行政机关经过审查确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否具备从事特定活动的条件的活动。

(2)特许。特许是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向被许可人授予某种特殊权利的活动。

(3)认可。认可是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特定技能进行认定的活动。

(4)核准。核准是行政机关对某些事物是否达到特定技术标准、经济技术规范进行判断、确定的行为。

(5)登记。登记是行政机关确立个人、企业合作其他组织特定主体资格的活动。

(三)行政许可的原则

行政许可的原则,是指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所必须遵循的法定的基本准则。具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原则:1许可法定原则

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

2公正、公开、公平原则

设立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武汉大学2002年行政法学试题

武汉大学2002年行政法学试题 一、概念辨析(每题7分,共28分) 1、行政委托与行政指定管辖 2、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能作为 3、告知行政行为与受领行政行为 4、行政行为的转换与变更 二、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 1、论依法行政主体要求与行为要求 2、试结合行政法学有关原理对目前我国许多商家用以对付商场盗窃行为的“偷一罚十”现象作出法律分析 三、法条评析(根据下列法条回答问题,本题20分) 《行政复议法》第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一)国务院部门的规定;(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三)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 前款所列规定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规章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 问题: 1、如何理解本条中的“规定”?它与抽象行政行为有何区别? 2、试析《行政复议法》关于本条规定的意义与局限性。 四、案例分析(16分) 温某系某市出租汽车个体户,经营定点停车的长途汽车。1995年10月19日,当温某行车至某区永久街临时车站时,某市公用局下属公共客运管理处稽查队将其阻拦。该队队长王某带一行6人,在没有出示任何身份证件的情况下,向温某索要《营运证》(系市交通局颁发)和驾驶执照。温某一再解释其营运合法,但王某之一不停。王某认为发给温某的《营运证》的机关没有批准权,遂将温某的《营运证》及汽车牌照予以扣留。温某不服,提出行政复议。(注:根据该市某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定点停车的长途汽车客运由交通局所属运输管理处负责管理,不定点停车的市内出租车客运由公用局所属公共客运管理处负

武大经济学考研参考书汇总

武大经济学考研参考书汇总 你要做的就是别人换不掉的,那你做不到怪谁,就是你自己没用。凯程武大经济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凯程就是王牌的经济学考研机构! 一、武大经济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武大经济学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凯程经济学老师推荐以下参考书: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逢锦聚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政治经济学概论》,王元璋,武大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比较多,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二、武大经济学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武大经济学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武大经济学,您直接问一句,武大经济学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武大经济学考研,更谈不上有武大经济学考研的考研辅导资料,有考上武大经济学的学生了。在业内,凯程的武大经济学考研非常权威,基本上考武大经济学考研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凯程有系统的《武大经济学讲义》《武大经济学题库》《武大经济学凯程一本通》,也有系统的考研辅导班,及对武大经济学深入的理解,在武大有深厚的人脉及时的考研信息。不妨同学们实地考察一下。并且,在凯程网站有成功学员的经验视频,其他机构一个都没有。 三、武大经济学专业培养方向介绍 2015年武大经济学考研学费总额2.4万元,学制三年。 武大经济学培养方向如下: 020101政治经济学 020102经济思想史 020103经济史 020104西方经济学 020105世界经济 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01国民经济学 020202区域经济学 020203财政学 020204金融学 020205产业经济学 020206国际贸易学 020207劳动经济学 020209数量经济学 0202Z1金融工程

武大城乡规划历年考研试题分类整理

武大城乡规划历年考研试题分类整理(2001-2012) 规划前沿问题 1. 怎样加强人居环境特色的可持续性规划?(问答03) 2. 结合你所熟悉的城市,指出其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处理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论述03) 3. 谈谈经济全球化将给我国城市规划带来哪些影响?(论述04) 4. 提出中国社会持续存在的社会分化而形成的城市空间分异现象的看法。(论述07) 5. 论述城市环境容量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论述08) 6. 中国城市发展和西方发展模式的比较。(论述08) 7. 西方国家城市蔓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中国当代城市扩展与西方城市蔓延有何类似与不同?(论述11)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建史 1.画出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平面布局图,指出其布局特点及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影响。(问答03)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于何时,其主要规划思想是什么?(简答04) 3.中国古代的城市中居住区称“________”。(填空05) 4.《周礼.考工记》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是什么?并根据其思想绘制草图并进行说明。(简答05) 5.《考工记》记载:___________说明道路宽度有等级。(06) 6.简述荆州古城位置变化的历史。(简答06) 7.以北京为例论述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论述06) 8.简述《周礼.考工记》的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型制的影响。(简答07) 9.南朝都城________位于今天的_______。(填空07) 10.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地段称为__,宋代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的地段称为_。 11.平江,是历史上______时期,_______城的名称。(填空08) 12.清代平遥及太谷城市___的中心,清代景德镇是___中心城市。(填空08) 13.绘制历史中西安附近都城位置变迁图,并简述都城与环境的关系及各都城之间的位置关系。(简答08) 14.咸阳位于今天的_______市,是历史上______的都城。(填空09) 15.中国古代的城市居住区称______,宋代以后城市中的市有多种形式,西南地区称________。(填空09) 16.论述泉州宋元时期繁荣发展以及明代以后衰败的原因。(论述09) 17.南宋都城为______,也即是今天的______。(填空10) 18.简述中国古代城市中塔、阁楼在城市中的布局及其作用,举例并绘制简图说明。(简答10) 19.《考工记》记载:___________,说明周代王朝道路宽度是有分级制度的。(填空11) 20.汴梁是我国当今市(填空12)

武汉大学法学院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武汉大学法学院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法学院法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综合知识(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学): 李龙主编:《法理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联合出版 周叶中主编:《宪法》二十一世纪核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秦前红主编:《新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二版)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周佑勇著:《行政法原论》(第二版),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洪浩著:《刑事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林莉红著:《行政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修订三版 赵钢、占善刚、刘学在:《民事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二版) 梁西主编:《国际法》(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法理学: 李龙主编:《法理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联合出版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中国法律思想史及外国法制史: 张国华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86年6月版 杨鸿烈著:《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一版),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制史》(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宪法学: 周叶中主编:《宪法》二十一世纪核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秦前红主编:《新宪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行政法学: 周佑勇著:《行政法原论》(第二版),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刑事法学: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马克昌主编:《刑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李希慧主编,康均心、黄明儒副主编:《中国刑法总论》(创新思维法学教材)、《中国

武汉大学考研报录比(2017-2005)历年报录情况统计汇总

报考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同学,都比较关注武汉大学各学院各专业历年的报考和录取人数基本情况。新祥旭考研收集整理了武汉大学2004年开始的历年分专业报录比数据以供报考武汉大学的同学参考。 在此首先对武汉大学近几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大概梳理下: 武汉大学2017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9300多名(含拟接收推荐免试生2700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5410(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约3700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1710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900多名。各培养单位招生人数将在录取时根据国家下达的正式招生计划和报名考试情况做适当调整。另外,我校“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68名(限报专业学位专业),“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60名(限报专业学位专业)、“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招生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40名(限报专业学位专业)。 2016年武汉大学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约5800 名(含拟接收推荐免试生2400名)。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约3350 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2450 名,各培养单位招生人数将在录取时根据国家下达的正式招生计划和报名考试情况做适当调整。另外,我校“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70 名(限报专业学位专业),“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60名(限报专业学位专业)、“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招生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40名(限报专业学位专业)。 2015年武汉大学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约5900 名(含拟接收推荐免试生2100名)。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约3300 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2600 名,各培养单位招生人数将在录取时根据国家下达的正式招生计划和报名考试情况做适当调整。另外,我校“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70 名(限报专业学位专业),“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60名(限报专业学位专业)。 2014年武汉大学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约6000 名(含拟接收推荐免试生1550名)。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约3400 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2600 名,各培养单位招生人数将在录取时根据国家下达的正式招生计划和报名考试情况做适当调整。另外,我校“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70 名(专业不限),“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60名。 2013年武汉大学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约6000 名(含拟接收推荐免试生1500名),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约3300 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2700 名,各培养单位招生人数将在录取时根据国家下达的正式招生计划和考试情况做适当调整。另外,我校“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70 名(专业不限),“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60名。 武汉大学2017年的招生人数达到9300人,增加的部分基本上是非全日制录取人数。全日制硕士学位中学硕和专硕招生情况武大跟国家整体方针保持一致,专业硕士学位在招生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请报考的同学注意这一点。

武汉大学法学院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产生

武汉大学法学院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产生 来源:武汉大学法学院作者:佚名日期:2013年01月22日浏览: 近日武汉大学法学院召开教职工大会,学校党委宣布了法学院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成员,肖永平任法学院院长、汪习根、康均心、冯果、秦天宝、杜建伟等任法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党委副书记黄泰岩、党委组织部部长赵雪梅出席了宣布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侯振发主持。 院长肖永平教授代表新任行政领导班子发表了讲话。讲话中,肖永平对上一届领导班子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他说,过去的五年,在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当前,法学院的发展既面临着更大的外部挑战,也面临着内部不同二级学科均衡发展的艰巨任务,学院领导班子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每一个老师的发展都离不开法学院的发展,所以希望老师们付出更多的爱。肖永平还对下一届的工作重点提出了设想:第一,继续坚持国家重点学科与非国家重点学科的均衡发展概念。第二,加强财务工作的预算能力、民主监督和公开透明工作,对涉及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通过充分民主形成规则,规范管理。第三,继续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方针,特别注意对高层次人才的考核、支持与帮助工作,采取专项制度切实改善青年教师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他希望,在全院师生的努力下,武汉大学法学院成为谨守规则、受人尊敬、追求卓越的法学院。 校长李晓红院士发表了讲话。李晓红代表学校对法学院近年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发展等表示充分肯定,对上一届领导班子的工作情况也表示了充分肯定。他说,在本次换届过程中,老师们本着对学院、学校负责的态度,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新的行政领导班子基本代表了最广大老师们的意见。他说,过去5年,学院党委和行政团结协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取得了师生的支持与信任。在发展的过程中,学院虽然也遇到一些困难,但老师们,包括李龙教授、一些老领导都给予了学院领导班子很大的支持与鼓励,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最后,李晓红对对新任行政领导班子的提出殷切希望:第一,要加强班子自身的建设。新任班子要团结一致,真

新版武汉大学口腔医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若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父辈们或许还可以告诉我们,未来从事怎样的职业,会有很好的发展,不至于失业。而如今,他们大抵再也不能如此讲话了,只因这个世界变化的如此之快,在这变化面前,他们大概比我们还要慌乱,毕竟他们是从传统的时代走来的,这个更新换代如此迅速的世界只会让他们措手不及。 但是,虽然如此,他们却可以告诉我们一条永远也不会过时的生存法则,那就是掌握不断学习的能力。 所以,经过各种分析考量我终于选择了考研这条路,当然,这是只是,千万条路中的一条。只不过我认为,这条路可操作性比较强,也更符合我们当下国情。幸运的是,我如愿以偿,考到自己希望的学校。 一年的努力奋斗,让自己从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秋冬轮回,又是一年春风吹暖。 在看到录取名单之后,我终于按捺不住发了我一条朋友圈,庆祝考研胜利。当时收到了很多平时不太联系的同学,发来的询问信息,这也促使我想将我的备考经验写下来,希望真的可以帮助接下来备考的学弟学妹们! 因为想要讲的话太多,所以这篇文章会比较长,希望各位能够一点点看完。或许会从我的经验教训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以及方法来面对考研。 在结尾处会奉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52)口腔综合 参考书目为:

《口腔生物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预防医学》 先说说英语复习心得 一.词汇 词汇的复习流程其实都比较熟悉了,就是反复记忆。考研要求掌握5500的词汇量,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工,我建议考研词汇复习的参考书至少要有两本,一本是比较流行的按乱序编排的书,另一本是按考试出现频率编排的书,也就是所谓的分级词汇或分频词汇,我使用的是木糖的单词和真题,很精练,适合后期重点巩固使用,工作量也不是很大。为什么要使用分级词汇书呢,因为我们掌握词汇是服务于阅读的,题做多了就会发现,考研阅读考来考去大部分也就是那2000多个词,到后期一定要发现规律,把握重点。还有一点就是在做阅读的过程中要学会归纳形近词,有些词出现频率高而且很容易混淆,必须分清楚。 二.阅读理解 都说考研最难的是英语,英语最难的是阅读。那这阅读究竟难在哪里呢?以四六级作为比较,攻克四六级阅读的关键是词汇,只要一篇文章传达的意思你基本清楚,考题对应的细节你能找到,看得懂,基本上就没太大问题了。但考研英语还不止于此,它还要求就是我在最开始提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研究生是要查阅很多文献的,很多甚至是国外文献,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能看懂一篇文章而且要能看透一篇文章,这才能服务于我们的研究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考研英语取消了听力考试,加大阅读所占比重的原因。 至于如何提高这种能力,我只能在宏观上提供方法:学会总结。必须要在做

2018武汉大学心理学考研招生简章

2018年武汉大学心理学考研大纲,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参考书目每年变动都很小,力比多学院小编建议招生简章关注报考条件、专业信息、时间流程、奖学金及联系方式,专业目录关注招生人数,推免人数及各方向注意事项。 力比多学院教研组为各位心理学考研人整理出2017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希望能帮到准备考研的同学。 院校简介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位于我国中部高速发展中城市湖北武汉,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武汉大学的心理学专业隶属于哲学学院下设的心理学系。武汉大学心理学系成立于2005年5月,同年9月第一批基础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进校。心理学系的前身是武汉大学哲学系心理学教研室,建立于1978年。2003年,武汉大学在哲学学院正式设立“基础心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并招收硕士研究生;2005年学校正式组建哲学学院心理学系并开始招收基础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为我校心理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2006年开始挂靠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科技哲学专业招收心理学方向博士生;2011年,获得了“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并在“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实现全面招收硕士研究生;2012年获得了“哲学心理学”二级

学科博士点。力比多学院教研组为各位心理学考研人整理出2017武汉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希望能帮到准备考研的同学。 研究方向 2017武汉大学心理学研究生招生,研究方向,具体如下:

招生简章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44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35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9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342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31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领域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博士生导师1500余人,硕士生导师3300余人。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学术型专门人才,以及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招生计划及考试方式

武汉大学936信号与系统考研备考指南

年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信号与系统)考研备考指南下载 (下载次数: ) 参考书目推荐(只有考试范围,木有参考书目!) 考试内容: 《电磁场理论》:矢量分析与场论基础,宏观电磁场地基本规律,静态电磁场,静态电磁场地求解方法,时变电磁场,电磁波地辐射,电磁波传播理论基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普通物理(含力学、电磁学)》: 力学部分: 质点运动学质点平面曲线运动,质点运动地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质点、质点组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动力学问题地求解,质心,冲量,动量定理、 角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及其相应地守恒定律. 功和能功,保守力和势能,机械能守恒,功能原理. 刚体力学刚体地定轴转动和平面平行运动,力矩和力矩地功,转动惯量,转动定 律,角动量守恒定律. 机械振动简谐振动地运动方程及相关各量,谐振动地能量. 电磁学部分: 真空中地静电场库仑定律,高斯定理,电势,电场强度与电势地关系,带电粒子 在静电场中地运动. 静电场中地导体和电介质静电场中地导体,电容器地电容,电介质及其极化,极 化电荷,电位移矢量,介质中地高斯定理,静电场地能量. 稳恒电流电流密度,电流连续性方程,电动势,欧姆定律. 稳恒磁场安培环路定理,洛仑兹力,安培定律,磁力矩和磁力地功. 磁场中地磁介质磁介质地磁化,磁化强度,磁化电流,磁介质中地安培环路定理. 电磁感应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涡旋电场,自感和互感,磁 场地能量. 麦克斯韦方程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积分形式). 《信号与系统》:信号与系统地基本概念;连续时间系统地时域分析;傅里叶变换、连续时间系统地频域分析;拉普拉斯变换、连续时间系统地域分析;信号地能量谱和功率谱;离散时间系统地时域分析;变换、离散时间系统地域分析;系统地状态变量分析;信号流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光学与电磁学》: 一、光学部分 光学部分地考试范围主要是光地干涉、光地衍射及光地偏振.具体内容包括光地电磁理论、分波前干涉和分振幅干涉、光波场地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典型地干涉仪系统;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单缝衍射和圆孔衍射、典型光学仪器地分辨率、光栅衍射、晶体对射线地衍射;自然光与偏振光地定义及检测、反射和折射时光偏振态地变化、晶体地双折射和偏振棱镜、椭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光、偏振光地干涉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电磁学部分 电磁学部分地考试范围主要是真空中地静电场、静电场中地导体和介质、恒定电流稳恒磁场、磁介质、电磁感应及电磁场、电磁场和电磁波.具体内容包括电荷守恒和库仑定律、电场和电场强度、电通量、静电力做功和电势能、场强和电势、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静电场地基本方程式;导体地电容和电容器、电介质中地电场、有介质地高斯定理、有介质地静电场方程;电动势、电流强度及电流密度矢量、基尔霍夫第一定律、欧姆定律及微积分形式、

2020年武汉大学国际法考研参考书目、历年分数线,考研经验汇总

2020年武汉大学国际法考研参考书目、历年分数线,考研经验汇总 院校简介 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国立大学。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清政府设立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为现名。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等,是与法国高校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被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东湖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学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武大樱花每年三月中旬进入盛花期,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截至2017年,武汉大学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1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遥感技术在ARWU学科排名中位列世界第一;在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4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9个学科排名前三,14个学科排名前五,23个学科排名前十。 专业介绍 国际法学是法学类的一个专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建设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品德良好、熟悉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严谨科学学风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国际法专门人才。 在业务素质方面,要求熟悉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等的基本原理与专业知识,系统掌握各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法律规则,具有较强的运用本专业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和法律实务工作能力,具有良好国内法基础和深度国际法知识的创新性、复合型实用人才。 1、国际法学专业研究方向

2020年武汉大学法学考研真题回忆

武汉大学考研辅导班:2020年武汉大学法学考研真题回忆专业课一 623 法理学部分 一、简答题 1.简述积极RQ和消极RQ的区别 2.简述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区别 二、论述题 1.论述 20 世纪西方法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特征。 XF、行政法部分 一、简答题 1.合宪性解释 2.XF和法律委员会 3.澳门特别行政区 4.人大监督 5.XF惯例 二、论述题 1.比例原则的主要内容,德国比例原则和美国最 高法院确立的类似分析框架的区别。 2.以艺术表达自由为例,按照比例原则,试提出 具体分析框架(分析角度)。 诉讼法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形成之诉 2.诉讼担当 3.法律要件学说分类 4.公示催告程度 5.民事判决既判力 二、简述取保候审制度的主要内容 简述酌定不起诉制度 三、论述题 论述刑事和解制度 专业课二 824 刑法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犯罪中止 2.结果加重犯 3.陷害诬告罪 4.单位犯规 5.贩卖毒品罪 二、简答题 1.主犯的类型和刑事责任 2.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区别 3.盗窃罪的客观行为种类 三、论述题 1.阐述刑法中关于受贿罪的描述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含义 民法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民事行为能力 2.抵押权 3.共同危险行为 4.代位继承 5.一般人格权 6.夫妻财产约定制 7.除斥期间 二、简答题 1.简述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 2.简述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3.简述债的消灭原因 国际公法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域外管辖 2.国籍冲突 3.国际习惯 4.中立国 5.先占 二、简答题 1.简述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 2.简述国际法院的管辖权 3.简述国际法的原则

最新整理武汉大学考研参考书目学习资料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回到页首↑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参考书目 英语语言文学01 英语语言学 02 英美文学 03 翻译学 601 基础英语: 张汉熙等主编:《高级英语》(修 订本1-2册)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张培基、俞云根等编:《英汉翻 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01 语言、文学与翻译: 胡壮麟编:《语言学教程》(修 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修订本)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张伯香编: 《英国文学教程》(修订本上下 册)武汉大学出版社 吴定柏:《美国文学大纲》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修 订本)南开大学出版社 郭著章、李庆生编:《英汉互译 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查看 俄语语言文学01 俄语语言学 02 俄罗斯文学 03 俄语翻译学 04 语言文化学 602 实践俄语: 《大学俄语》东方1-7册北外 和普院合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1995年 402 俄语语言学与文学: 王超尘等:《现代俄语理论教程》 上下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任光宣:《俄罗斯文学史》2003 年俄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查看 法语语言文学01 法语语言学 02 法国文学 03 翻译理论与实践 04 法语文学理论与批评 603 专业法语: Nouveau sans frontiers CEL Internatial 3-4册 束景哲:《法语课本》第5册,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03 法国文学(中世纪至20世 纪): Les Grands auteurs francais Textes et Litterature Bordas1996 陈振尧:《法国文学史》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 查看

武汉大学行政法考研1996-2012行政法专业题目

199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概念辨析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 2、行政救济与行政法制监督 3、行政强制执行与对行政决定的强制执行 二、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l、评控权论。 2、论行政法上权利处分的有限性. 三、案例分析题(15分) 某市一郊县泉溪镇从事专业牲猪宰杀的农民甲,在本县江湾乡收购了三头牲猪回泉溪 镇时,受到了江湾乡税务所某税务检查站的查处.该税务检查站认为甲此前在江湾收购的 两头牲猪未依法向其纳税,要求甲补缴.甲出示了该税款已向泉溪镇税务所激纳的证据而 拒缴,该税务所检查站遂扣押甲的三头牲猪。第二天,该税务检查站在甲补缴了上次两头牲猪的税款、缴纳了本次三头猪的税款后,决定退还被扣押的三头牲猪,但此时,其中的一头牲猪已死。甲领回存活的两头牲猪,并依法申请夏议,要求退还重征税款、陪偿牲猪死亡损失676元。复议机关经复议后,作出了下列决定:(一)甲先后两次到江湾乡收购牲猎,未能按规定向被申请人缴纳税款,本应受到处罚,但鉴于甲基本上能照章缴税、遵纪守法,故决定免予处罚,仅给予批评教育;(二)被申请人扣押了依法不应扣押的鲜活商品,并未能妥为保管,致牲猪死亡,应向甲赔偿直接损失606元。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八条:“本法所称税务机关是指各级税务局、务分局和税务所”.第56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税收保全措施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或者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税收保全措施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或者采取强制执行措麓、税收保全措施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 问:1、试确定本案中的夏议参加入和复议机关,并说明理由。 2、复议决定是否正确?为什么? 199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行政法学 一、概念辨析(每小题12分,共36分) 1、行政行为的确定力和拘束力。 2、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3、行政罚款和执行罚。 二、论述(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试介评有关行政法理论基础的主要流派。

2018武汉大学考研官方指定参考书目

2018武汉大学考研官方指定参考书目 公共卫生学院 353卫生综合 仲来福《卫生学》;倪宗瓒《医学统计学》;李鲁《社会医学》;王建华《流行病学》 653数学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常庚哲《数学分析教程》 计算机学院 930信号与系统 郑君里《信号与系统》 931计算机原理 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郑纬民《计算机系统结构》;周荷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932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综合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朱福喜《面向对象与Java程序设计》;尹为民《数据库原理与技术》;李春葆《数据结构教程》 933计算机基础 周明德《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 药学院 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专业硕士] 康廷国《中药鉴定学》;张兆旺《中药药剂学》;高学敏《中药学》;匡海学《中药化学》 676生物化学 王镜岩《生物化学》;张楚富《生物化学原理》;沈同《生物化学》 677天然药化与生药学 吴立军《天然药物化学》;郑汉臣《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963有机化学 邢其毅《基础有机化学》;王礼琛《有机化学》 964制药工程[专业硕士] 崔福德《药剂学》;闻韧《药物合成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水利水电学院 899长江水利史 黎沛虹《长江文化研究文库·长江治水》 900水力学 李炜《水力学》 901流体力学 郑邦民《流体力学》 902数学规划 钱颂迪《运筹学》 903工程水文学 詹道江《工程水文学》

911水力机械水动力学 刘大恺《水轮机》 925材料力学 测绘学院 930信号与系统 郑君里《信号与系统》 948大学物理 张三慧《大学物理学》 949大地测量学基础 孔祥元《大地测量学基础》 950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951测绘学基础(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方向)[专业硕士] 张祖勋《数字摄影测量学》;李征航《GPS测量与数据处理》;孙家抦《遥感原理与应用》 976摄影测量与遥感 张祖勋《数字摄影测量学》;孙家抦《遥感原理与应用》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941地理信息系统基础 黄正东《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孙家炳《遥感原理与方法》;梅安新《遥感导论》;詹庆明《城市遥感技术》 942数据结构 严蔚敏《数据结构》 943计算机图形学 孙家广《计算机图形学》 944遥感 孙家抦《遥感原理与应用》 946摄影测量学 张剑清《摄影测量学》 947测绘学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硕士] 张祖勋《数字摄影测量学》;孙家抦《遥感原理与应用》;李征航《GPS测量与数据处理》 复习全书推荐: 《2018武汉大学653数学分析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含真题与答案解析)《2018武汉大学933计算机基础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含真题与答案解析)《2018武汉大学676生物化学考研专业课复习全书》(含真题与答案解析)

2020武汉大学法学理论考研参考书目、招生人数,历年分数线

2020武汉大学法学理论考研参考书目、招生人数,历年分数线 院校简介 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国立大学。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清政府设立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为现名。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等,是与法国高校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被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东湖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学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武大樱花每年三月中旬进入盛花期,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截至2017年,武汉大学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1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遥感技术在ARWU学科排名中位列世界第一;在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4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9个学科排名前三,14个学科排名前五,23个学科排名前十。 专业介绍 一、专业介绍 法学理论专业是法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法学理论以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法学最基本的理论为研究对象的专业,主要侧重法的本质与概念研究、法的形成与运作的研究、法的作用和价值研究、法治研究、人权研究、立法学研究等方向。 就业前景 作为偏重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学科,在七八十年代恢复研究生招生时,其报考热度较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密切联系、直接为经济服务的各法学专业方向成为热门。不过,整体来看法学的就业前景还是可观的,可以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 就业去向: 1、公司的法律事务、法律顾问 2、研究所做法学研究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19年非全日制硕士招生简章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年非全日制硕士招生简章 年月日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工程”和“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城市设计学院是由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设计、图学中心等专业和教案单位于年月合并而成。年,学校将工业设计专业从其他院系调整到城市设计学院,学院因此形成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相辅相成的完备设计体系。依托学校文、史、哲、经、法、管、理、工、农、医、教育等多学科基础,借助学校深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底蕴,学院在专业上逐步形成人文化、数字化、国际化和创意产业化的办学特色。 学院现设有城乡规划系、建筑学系、设计系、图学与数字技术系、艺术与设计实验中心等五个科研教案单位和党政办公室、教案管理办公室、拓展办学办公室、图书资料室等科研教案辅助单位。 学院拥有城乡规划学博士后流动站,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建筑学、城乡规划学、设计学、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建筑学(专业学位)、城市规划、工业设计工程等七个硕士点。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两个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年招生计划】 计划招生专业学制(年)计划招生人数建筑学 工业设计工程 三个专业共计人城市规划 备注最终录取人数根据考生生源和考试情况确定。 【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 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及我校的补充规定。 . 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月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月日,下同)或年以上,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我校根据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人员,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并于年月日前将证明材料传真到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处。 .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取得国家英语四级合格证书或英语四级成绩报告单(成绩在分以上);或雅思分以上;或托福分以上;

武大法理学考试整理

法律学考试整理 法理学分为六论,即本体论、发展论、价值论、范畴论、运行论和关联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价值法学、分析法学、历史法学、涩会法学以及法律方法论等法理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汇集与具体应用。 第一编:本体论,详细论述了法理学的基本问题:发呆本原、法的本质和法的要素,并对法学的品格星星了独到的探索。 第二编:发展论,阐明了法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尤其是解释法律发展的路径,如法的废除与继承、法的移植与创新、法的稳定与变革。 第三编:价值论,重构了法律价值体系,论证了人权是法律的终极价值,正义是法律的核心价值,以及自由与秩序、公平与效益的价值冲突和调适方式。 第四编:范畴论,论述了作为法学大厦支柱的几对基本的范畴:权利与义务、法治与人治、良法与恶法、法律意思与法律秩序、法律行为与法律后果。 第五编:运行论,则从动态的角度对法的创制、执法、守法、司法、法律监督者以法律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剖析。是实践篇。 第六编:关联论,讲法律视为一个与外部系统相对接的体系,剖析了法律和民主、道德、政策、政治文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导论 法学的品格:1.法学士治国之学 2.法学士强国之学 3.法学士正义之学 4.法学士权利之学 法学的研究对象:法与法律现象。 法学:亦称为法律学、法律科学,是以法和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其核心内容是权利。 法律体系:就是由法学分支学科所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知识整体。 法学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A法律的产生 B法学家阶层 中西方法学发展史的特点:西方史学发展早,思想丰富(重点记忆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法学思想和早期的5大法学家);中国法学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德主刑辅法学思想,重点记忆清代末期新政及其法制改革,还有辛亥革命的法制改革) 法学研究方法:用马克思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研究法学。 基本方法:1.阶级分析法 2.价值分析法 3.比较分析法 4.实证分析法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A.法与法律现象的一般规律,B.法与法律现象的内在结果及其价值、功能和发展变化;C.法与法律现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其实施、显示和效力;D.法与法律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E.既研究应当需要什么样的法与法律现象,又研究显示中的法与法律现象。 注:法理学的崇高使命在于探索法的一般理论,解释法与法律现象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精神。、 第一编本体论 第二章法的本原 法的本源是经济基础 商品交换产生法,法调整商品交换。市场经济制约法,但是又离不开法。辩证统一的关系。

中科大物理考研参考书

专业代码及名称培养单位代码招生类专业代码及名称培养单位代码招生类别 070121★数学物理001 硕,博3 623 数学分析《数学分析教程》常庚哲中国科大出版社数学分析:极限、连续、微分、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4 802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线性代数》李炯生中国科大出版社《空间解析几何简明教程》吴光磊高等教育出版社线性代数:行列式,矩阵,线性空间线性映射与线性变换,二次型与内积;解析几何:向量代数,平面与直线,常见曲面 070201理论物理004 硕、博 3 62 4 普通物理A 中国科大、北大或其他高校物理系普通物理教材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 4 811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第一卷曾谨言科学出版社第三版量子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波函数和波动方程,一维定态问题、力学量算符与表象变换,对称性及守恒定律、中心力场、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定态微扰论、量子越迁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004 硕、博 3 62 4 普通物理A 中国科大、北大或其他高校物理系普通物理教材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 4 811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第一卷曾谨言科学出版社第三版量子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波函数和波动方程,一维定态问题、力学量算符与表象变换,对称性及守恒定律、中心力场、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定态微扰论、量子越迁 070203原子与分子物理004 硕、博 234 硕、博 3 62 4 普通物理A 中国科大、北大或其他高校物理系普通物理教材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 4 83 5 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学》徐克尊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子物理学》杨福家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原子物理学》褚圣麟高等教育出版社《量子力学导论》曾谨言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子结构和光谱、分子结构和光谱、量子力学概论 070204等离子体物理004 硕、博 4 808 电动力学A 《电动力学》郭硕鸿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静电场和静磁场,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的辐射(包括低速和高速运动带电粒子的辐射),狭义相对论 4 872 等离子体物理导论《等离子体物理导论》F. F. Chen科学出版社1980《等离子体物理原理》马腾才胡希伟陈银华中国科大出版社1988 单粒子理论、等离子体平衡、等离子体波动、等离子体不稳定性 070205凝聚态物理002 博 203 硕 3 62 4 普通物理A 中国科大、北大或其他高校物理系普通物理教材力学、电磁学、原子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