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关系专业培养方案(090622定稿)

劳动关系专业培养方案(090622定稿)

劳动关系专业培养方案(090622定稿)
劳动关系专业培养方案(090622定稿)

劳动关系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培养具备劳动关系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协调能力,掌握协调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劳动关系处理实务以及理论政策研究,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培养具备扎实的劳动关系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职业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掌握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劳动关系实务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应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劳动关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劳动关系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分析方法,了解国内外劳动关系的发展动态,具有深入研究劳动关系的基本能力;

3.了解有关劳动关系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具有通过劳动关系工作实践和研究影响劳工政策的价值取向的基本能力;

4.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的基本能力;

5.具有独立从事劳动关系协调处理的能力,兼备理论基础与实务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全日制学习四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

五、专业特色、专业主干课程及特色课程介绍

(一)专业特色

劳动关系专业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属于学院特色专业。我们的专业特色定位于下列理念:1.强化大劳动关系的专业概念。劳动关系,既可以是作为生产关系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微观企业管理组成部分的劳动关系管理。在两者之间,我们强调前者,即劳动关系是人类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

2.强化劳动关系专业的多学科组合特质。劳动关系既然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就必然带有多元特质,它既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还是法律的。作为专业,它是一门多学科整合而成的交叉性和多元性专业,学生应具备主导学科所要求的思维方式与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3.强化劳动关系专业的实践性。正是由于劳动关系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征,世界各国均将本专业设置在研究生层次上。因应中国目前急需调整劳动关系的人才,我院将专业设置在本科层次,但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对这类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的要求,故而我们设置实践教学大纲,通过内部实验室模拟实战、外部开辟实践基地和考取劳动关系协调员的职业资格证书等举措,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强化劳动关系的学科发展带动专业发展。我们积极参与《劳动合同法》等调整劳动关系的立法进程,参与创设一系列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机构及劳动关系协调员的国家职业标准,其目的就是通过强化对劳动关系的学术研究,推动学科的尽快成熟和专业的完善,使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形成相互砥砺的良性循环格局。

5.强化与工会干部岗位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密切配合。工会干部岗位培训是我院直接服务于全国总工会的一项中心工作,它可以使我们捕捉到现实劳动关系状况和治理策略的变化,并及时反映到专业建设中去。劳动关系系另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两专业的密切交集,对丰富劳动关系专业的视角和课程,实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专业主干课

管理学原理(3学分,48学时):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得到管理思想发展史、管理理论、管理思维和管理意识的全面教育,通览管理全貌,树立起重要的管理观念。本课程是围绕一切组织(包括企业、学校、政府机构、医院、社会团体等等)的管理活动而展开的、以实践为指导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道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基本了解管理理论与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深刻理解管理环境的构成及其分析方法;熟练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职能的相关理论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结合实际进行应用和案例分析,以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提高其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力求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4学分,64学时):是国家教委规定的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系劳动关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它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了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该课程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边际分析、均衡分析为研究方法,以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为基本假定,主要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的经济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研究方法,以市场失灵、政府有效为基本假定,主要研究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中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劳动经济学(3学分,48学时):是劳动关系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属于应用性课程。《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运用经济分析与制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对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进行宏观的研究,分析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形成与

变动、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社会力量、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制度与报酬结构、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运行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配置过程中劳动关系的调整和劳动制度变革等现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基本原理,加深对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的认识,学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科学地解释劳动力市场中复杂多变的劳动问题。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微积分、西方经济学。

法学导论(3学分,48课时):是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法律学习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其内容立足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兼顾劳动关系专业的学科特点,课程包括法理学概论、宪法、行政与行政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也包括刑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等内容。本课程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专业相结合,本课程将通过采用课堂讲授、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讨论、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的法学理论视野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更多关注法律问题,努力将法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加强对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基本知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使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另一方面是侧重对学生理论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对法学问题进行主动探索的意识与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对相关法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法学与劳动关系专业相关知识的良性互动,为未来具体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劳动法学(3学分,48学时):劳动法是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一个独立法律部门,劳动关系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当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它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也有平等性、从属性相互交错的特征。它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精神,与民法不同,属于社会法。主要内容有劳动合同、劳动基准、劳动保护和劳动争议及法律责任等。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教学基本要求:必须熟悉经济法学的理论知识;必须了解经济法律制度和相关司法解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当前社会经济中的相关法律问题。

社会学概论(3学分,48学时):是劳动关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讲授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工作和生活,并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人的社会需要、社会互动、人的社会化;研究初级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区;研究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制度和社会控制;研究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社会学提供正确认识社会的有关知识,提供社会学的基本观点(视角)和方法。

组织行为学(2学分,32学时):是一门分析人类在工作中行为的介绍性课程,着重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本课程将考察与工作环境相关的问题,探索环境、组织结构及领导作风等因素对个体、群体及组织行为的影响。一个组织的成功完全取决于组织成员的行为。个体的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工作环境、个体与之互动的群体、他/她所在这一群体中的角色及必须遵守的规则、权力结构以及个体自己的观点等。工作中的经理如果想准确估计为其工作的个体的需要,就必须了解这些因素。本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学员对组织理论的理解;分析人类在工作中的行为;评价个体的差异、激励和授权、管理组织中的群体;考察工作设计、目标设定、弹性工作时间及工作压力。本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组织理论与实践的各种观点;理解影响个体在工作中行为的多种因素。

企业管理概论(2学分,32课时):是研究现代企业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程主要介绍现代企业的基本知识及其活动基本规律,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包括企业管理概论(企业的概念及类型、管理及企业管理的概念、企业的目标与责任、企业生存环境分析)、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管理的基本职能、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与市场开拓、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的有关知识。通过学习本课程,应使学生了解、掌握现代企业的基本概念,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能够具有一定的运用企业管理的工具和方法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需要。

社会保障概论(3学分,48学时):社会保障不仅是当今世界众多国家正在实施的一项社会政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社会保障学科简介、历史沿革、模式比较、基金收支管理、管理体制、各子系统的内容、前沿理论等。重点突出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的基本原理,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险种的基础理论、国别比较、改革进程、现行政策及案例分析等。另外还介绍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与社区服务、农村保障、优抚制度、社会互助、工会保障工作等。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社会保障基础理论知识,辩证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眼光来理解、分析、归纳和阐述当前改革中的相关理论热点问题与实际问题,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政策和操作程序、方法等。教学辅助手段包括:投影仪、教学参观、实习基地学习、课堂讨论等。

职业安全卫生(2学分,32学时):本课程主要讲授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安全卫生、劳动保护)以及工会劳动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学员明确获得劳动保护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工会作为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必须积极介入劳动保护。了解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职责与权利以及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并了解有关职工伤亡事故与职业危害、职业病预防的基本知识。

(三)专业特色课程

劳动关系学(4学分,64学时):属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本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劳动关系学》是研究劳动关系的存在及其运行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劳动关系的存在、劳动关系的构成、劳动关系的运行和劳动关系的调整。包括劳动关系的环境、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运行和协调以及劳动关系的矛盾处理。《劳动关系学》侧重对劳动关系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框架进行说明,给学生提供观察、分析劳动关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角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及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劳动关系学说史(双语课,2学分,32学时):作为本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课程,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劳动关系学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对劳动关系的理论演变进行系统和深入的梳理,使得学生对于劳动关系的发展历程有清晰的认识。这门课对于劳动关系专业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理论研究的系统和深化,不仅为学生的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有助于更好地引发学生对制度、政策、操作等的关注。

劳动关系学说史课程分为国外的学说演进和中国的学说演进两部分进行讲授。通过引导学生系统地阅读、梳理中外的劳动关系相关文献,使其能全面地把握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流派和新发展,了解劳动关系理论的演进脉络、建构方法、结构体系等。在整个学科体系中,这门课是劳动关系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配合,构成劳动关系教学的完整体系。

劳工史(2学分,32学时):教学内容涉及从工人阶级诞生直至当代的工人运动的全部历史发展过程,与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发展变化有关的历史背景,工人阶级和他的先锋队—共产党以及他的群众组织—工会的相互关系,工人运动中的基本理论和经验教训。课程主要分成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主要讲述19世纪中叶中国工人阶级诞生以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发展变化的历史以及工会组织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第二部分为国际工人运动史,讲述在世界范围内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近代产业工人阶级产生以来的工人运动和工会组织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及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对工人运动的影响。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比较完整准确的工人运动的历史发展过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对工人阶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伟大作用和社会发展趋势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集体合同制度(含专业实验课,2学分,32学时):集体合同制度起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是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项重要劳动法律制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我国。本课程以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历史渊源、基本理论、法律框架为主线,全面介绍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基本内容。重点围绕中国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西方国家集体合同制度的对比,使学生把握我国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主要特征、基本构

成和发展状况,掌握集体合同制度的法律规范,了解集体合同制度的运行规律;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协商谈判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方法、策略和技巧。使学生步入社会从事相关工作时,可以运用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方式参与协调劳动关系的工作。

职工民主管理(2学分,32学时):是研究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中职工劳动者民主参与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民主的论述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同时又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民主参与的学说来阐释发生于当代中国各类社会组织中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的现象。该课程有三部分内容构成: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的理论;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的形式与应用方法;国外职工参与管理对比研究。具体内容有:(1)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的定义及其内涵。(2)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产生和发展的规律。(3)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的条件。(4)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的性质、内容,民主参与的主体界定。(5)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6)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及其他民主参与形式,民主参与形式的创新。(7)中国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的发展前景。(8)国外职工参与管理的理论与做法。对学生的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充分认识到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必然性,掌握基本的理论与操作方法,可以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职工民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含专业实验课,3学分,48学时):本课程依照我国的劳动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具体案例,全面阐述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包括调解制度、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劳动争议诉讼制度,以及劳动争议的协商制度。课程的特点在于:反映法学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和立法、执法的新情况,力求吸收法学理论研究的前沿理论观点,采用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既反映一定的学术前瞻,又注重法学的基本框架、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也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介绍劳动争议的原理、特征,劳动争议处理的制度、程序和技能,以及劳动争议的预防,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劳工政策(2学分,32学时):劳工政策是一个流行于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概念,它是指那些针对劳动者或劳工阶层而设立的社会政策。狭义的劳工政策一般是指由国家向劳动者提供制度化的权益保障和服务,前者包括订立个人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和最低工资保障、组建工会、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劳动执法监察及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后者包括就业促进、社会保险、个人的社会服务、教育和住房等。广义的劳工政策可延伸到那些对劳工问题有重要影响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政策方面,如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所有制结构,只要与劳工权益相关,均可列于劳工政策的范围。本课程讲授内容主要以狭义劳工政策为主。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观察、认识和分析劳工政策。提供基本观点和思考方法,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劳工政策,理解劳工政策在建立与完善劳动力市场、维持和提高劳动条件、协调劳动关系上的作用,运用好劳工政策,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维护劳工权益,发育劳动力市场,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劳动心理学(2学分,32学时):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服务。劳动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人与机器和环境的关系,因此在研究内容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劳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动作与时间研究操作设计和劳动环境的合理化,产品质量,疲劳与工作安排,安全、事故与劳动保护,各种职业活动的特点及其对劳动者心理品质的要求,职业指导和人员选拔,技术培训,工作紧张和劳动群体、劳动态度问题等。

六、实验实践教学总体设计

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四年中要求撰写学年论文一篇,社会调研报告三篇,毕业论文一篇。其中,三、四年级学生各完成4000字专业调研报告一篇,三年级完成5000字学术性学年论文一篇。第七学期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文献检索和写作大纲,第八学期完成论文及答辩。

为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处理劳动关系实务能力,要求专业课内必须要留出一定比例的实践学时(其形式包括讨论、案例分析、模拟实战、实地探访等),具体学时数为:64学时课程的实践学时为12,48学时课程的实践学时为8,32学时课程的实践学时为4。

关于专业实践,一至六学期各安排一次教学实践周活动,包括讲座、参观访问机构企业、自主

科研等活动,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报告,计入学分;利用暑假集中在北京实习或在学生生源所在地的相关机构分散开展实习活动,分布在二、四、六学期,要求学生写出调研报告,计入学分。

要求学生必须修读两门专业实验课程,通过考试,计入学分。劳动关系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包括以下两门:

1.《集体协商谈判实践》(1学分,16课时)(见附件)

2.《劳动争议处理实务》(2学分,32课时)(见附件)

关于毕业实践,要求学生在教师督导下,于第七学期假期至第八学期,进行与所学课程相关的200小时的毕业实习。

具体安排及要求参见以下大纲。

劳动关系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七、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总表

劳动关系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分表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第六学期

第七学期

第八学期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方案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方案 项目组顾问:钱绮莲香港富达盟信顾问有限公司经理香港资深企业社工 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等机构社工 督导 姬中宪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项目负责人:刘茂香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社工专业主任、社工师 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理事 项目组成员:马景红孙泽宇王贤森韩晋郭志巧程金陈超贾丙海 张平上海浦东星火开发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庆元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总干事 顾勤华上海奉贤思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 徐金凤上海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 上海乐耆社工服务社督导 叶雄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社工师、心理咨询师二级 同伴辅导员 陈军上海闸北星雨社区青年发展中心总干事

本项目重点建设社会工作专业,辐射带动社区管理与服务、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发展,项目建设预算201.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40万,市财政配套 61.2万元。 一、专业建设基础 我院社会工作专业自2003年申办成功、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工会资源,面向社工一线,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为上海社会工作行业培养了400余名一线社会工作者,已成为在上海市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专业。目前本专业在校生共有290人,专业规模、培养水平居全市同类院校前列。 1、“学院—社团组织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我院社会工作专业先后与上海市总工会社会工作部、上海市职工互助保障会、普陀区总工会、上海机场工会等工会组织和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奉贤思齐社工服务站、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上海儿童社会福利院、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社工组织和机构签定了合作培养协议。 在“学院—社团组织合作培养”的模式下,工会和社工机构参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进行规划指导,承担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寒假暑假专业实践,提供学生参与机构大型项目的志愿者活动机会,承担三年级学生半年“顶岗实习”和现场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任务等。社团组织和机构的参与培养,强化了学生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培养和就业岗位初步实现了“零距离”对接。 2、教学方法初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针对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聘请行业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社会工作服务一线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及职业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将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训练相结合,强化了实训教学,把《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小组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堂搬到校内实训室;通过到基础工会和社工机构顶岗实习等,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强化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积极探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行“双证”融合的教学改革,将职业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建筑工程技术 专业代码:560301 二、招生对象及学制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含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 学制:全日制三年 三、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以立德树人,面向川滇黔渝相邻区域的中小微建筑施工企业,培养从事建筑工程领域建筑施工、检测、管理岗位、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 (1)掌握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2)掌握建筑施工、建筑材料试验与检测、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管理、质量检测、施工安全等专业技术知识; (3)了解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力学、信息技术、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知识; (4)了解建筑施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相关信息。 2.能力结构 (1)具备有识读土建专业施工图的基本能力; (2)具有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 (3)具有一般建构构件计算、设计和验算的能力; (4)具有应用专业计算机软件工作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能力; (6)具有较强的处理施工技术问题及事故能力; (7)具有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工作的能力; (9)具有工程项目招投标和组织安全施工的基本能力; 3.综合素质 (1)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品德;

(2)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 (3)具有严谨务实、团队合作的意识。 (4)具有质量责任、安全及环境保护意识。 (5)具有身体健康、有创新创业在能力。 四、职业领域与职业资格证 五、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按照“专业调研→确定岗位群及核心岗位→分析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建筑企业施工工作过程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构建课程体系;以理论与实践、技术与文化、大赛与考证、职业与素质提升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学生搭建适应岗位职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全日制和3+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计算机信息管理 [590106] 一、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二、学制与学历 全日制三年大专学历 三、就业面向(领域) 本专业面向浙江,重点是温州地区各类企事业单位、IT行业。 1.主要就业岗位:信息的加工与处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管理、企业信息化实施; 2.次要就业岗位:网站的建设与维护; 3.迁移就业岗位:计算机相关软硬件维护、技术支持及营销。 四、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掌握信息获取、组织、分析、发布、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更新与维护等知识,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力,较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与维护能力,能适应企事业单位基于网络的信息ERP系统的应用和维护;企事业单位网站的建设与维护;办公文员、技术支持等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一)基本素质 1.要有政治素质,热爱国家,懂得马列主义基本思想,有着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2.要有信息意识,能充分利用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来分析和观察事物,有利用信息资源的较强意识; 3.要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注意网络安全,遵守电子信息行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法规,保守公司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4.要有服务意识,具有“用户至上”的理念; 5.要有团队精神,具有团队精神,协调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全局观点。 (二)知识要求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本知识; 2.了解企业信息系统软硬件维护的基本常识; 3.掌握一门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程序设计; 4.掌握小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组建基本知识与技术; 5.掌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信息获取、组织、分析、发布、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更新与维护等方面的知识。 (三)能力要求: 1.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和信息资源建设能力; 2.能熟练安装配置和维护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技能; 3.具有较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维护能力; 4.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 5.具有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及开发能力;

化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化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301 学科门类: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文化与教育发展需要,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及相关领域专业基础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教师教育相关理论,具备现代教师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能够在基础教育部门或职业技术学校从事化学教学、化学教学研究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一)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锻炼,具有良好的从事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素质要求 通过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以及化工基础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3.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够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和从事化学教学、化学教学研究的能力; 4.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熟悉中学教学基本现状;具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化学教学的基本能力; 5.具有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水平; 7.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的标准; 8.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化学 (二)核心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化学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新员工培养计划

新员工培养计划 新员工培养计划一: 一、如何看待新员工的入职培训 新员工的培训首先要关注外部的就业环境,另外看看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最后看看本企业自身的条件和员工的素质情况来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外部的就业环境。由于社会缺乏有效的就业辅导和就业观念的教育,导致大部分的就业人员错误的就业观念。为了追求金钱和短期的目标,盲目的选择工作,盲目的跳槽甚至为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品牌。这一现象直接导致用人单位招聘难和留人难的问题。由于对销售职业的认识缺乏,从事销售成为一种无奈的选择。而销售人才的缺乏是销售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销售人员的培训不能简单的看成是入职培训,而是站在企业用人的角度把新员工的培训看成是留人培训。 二、新员工培训内容(公司是什么?我是什么?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新员工培训的第一步,从信念、价值观和目标规划进行教育,纠正刚入职人员的就业观念和职业理念。只有在争取的观念引导下,新员工才愿意配合企业才能认同企业。第二步新员工培训应该从企业是什么角度进行教育引导,人到

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就会感到恐惧,企业从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不单要体现在了解上,更需要的是经常跟新人进行沟通和关心,让他们真切的认同企业。同时讲述企业所在环境产品的市场潜力让新人感觉到自己到了一个有前景有未来的公司,而自己销售的产品是有生命力的产品。当新人了解了公司是什么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明白自己是什么,明确他的工作岗位,相关的公司制度,让新人明白在这家公司我可以做什么,什么不可以做。第四步新人需要明白的是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这时候企业需要针对性的进一步明确公司可以哪些支持,有哪些工具,产品的知识和行业知识,加强新人的基本销售技能、礼仪、沟通能力等基本的销售知识,让新人能够开展工作。 三、培训课程(略) 新员工培养计划二: 一、分析培训需求——方案设计的前提 培训专家应该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分析培训的必要性,以及培训的目标和内容。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计划的前提,也是培训评估的基础。培训需求可从三方面进行:1,组织分析。根据企业的远景和使命,确定对员工的要求,以保证培训方案的设计理念符合企业的总体目标和战略要求。2,工作分析。新员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知

社会工作培养方案

社会工作培养方案

社会工作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具有较全面的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有较高政治觉悟,较强的对社会、服务对象的责任心,持续的专业发展进取心,强烈的对未知问题的好奇心,较熟练的社会工作及社会调查技能实际操作能力、资源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素养,具有爱心和助人自助精神,了解地方实际、适应地方需求,能在教育科研机构、民政、劳动、卫生、司法、计划生育部门,以及社区、社会团体等相关机构,从事社会工作管理与咨询、社会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社会政策研究与评估等相关工作,能够胜任在公司中从事调研、文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本专业的特色在于:整合高校、政府双方资源,以NGO为平台,在强化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打造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网”,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通过教师的科研、培训交流、专业课程对外开放,学生实践实习、学生就业等多元方式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将“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持”的办学宗旨始终贯穿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 二、基本要求 1、内化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熟悉我国相关法律和社会政策。 2、完整掌握社会工作、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研究、社会统计学的专业方法和技能,能综合运用社会工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诊断社会问题。 3、具有较强的与服务对象、机构相关人员交流的语言表达能力,设计实务方案、开展社工服务的动手能力,服务和研究的创新能力、创建与服务各方和谐关系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论文写作的能力。 5、有一定自然科学、艺术、哲学等综合知识。 三、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基础: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揭示社会的结构、功能和运行规律的综合性课程,同时,全面地介绍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及其社会背景;对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哲学基础做出深入分析;指出社会福利政策对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和社会政策对社会工作实践的影响;阐明社会工作具有增进服务对象之福利、促进社会进步等作用;介绍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尤其针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本土化问题,在介绍国际经验的同时,对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初步探讨。 2、应用心理学:运用辩证唯物论作为方法论基础,主要讲解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概论、历史、理论、方法以及相关知识体系,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去分析、研究和解释社会现象,学会调节自我以及人际关系。 3、社会研究方法:该课程以社会调查活动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人类社会调查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阐明了社会调查活动的性质、特点、运行机制和功能,介绍了社会调查活动诸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已经资料分析方法、调研报告撰写方法。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吕梁,面向山西各城市,以服务建筑行业为主,以建筑工程一线施工员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或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基本规格与要求 1、德育要求 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等理论素养,热爱社会主义国家,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从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工作的高等职业技术专科毕业生。 2、知识结构要求 1.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力学、信息技术、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知识; 2.掌握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3.掌握建筑材料与检验、建筑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管理、质量检验、施工安全等专业技术知识; 4.具有建筑水电设备等相关专业技术知识; 5.了解建筑施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相关信息。 3、能力结构要求 1.具有正确识读土建专业施工图的基本能力; 2.具有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 3.具有一般建构构件计算、设计和验算的能力; 4.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处理施工技术问题及事故的能力; 7.具有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工作的能力; 8.具有一、二个主要工种操作的初步技能; 9.具有工程项目招投标和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10.具有社会交往、处理公共关系的基本能力; 11.具有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12.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 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为: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与管理以及处理施工中技术问题的能力;编制工程造价及投标报价的能力;建筑工程监理的工作能力等,即应具备在工程建设第一线担任施工员、预算员、监理员、测量员、CAD绘图员等职业岗位能力。 4、综合素质结构要求 1.政治思想素质(核心素质)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为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2.文化素质 具有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强;能用得体的语言、文字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具有社交能力和礼仪知识;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3.身体和心理素质 拥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岗位对体质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思路开阔、敏捷,善于处理突发问题。 4.业务素质(核心素质) 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自觉学习的态度和立业创业的意识;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好与工作单位、同事的关系;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5、毕业生可胜任的技术岗位群

2013级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 信息工程专业2014级卓越计划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宽广视野和社会责任,掌握信息领域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信息工程专业专门知识,能够跟踪并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具备工程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卓越人才,能够胜任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工程技术研发、设计和管理,也可以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培养要求 通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以及利用等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学习,以及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工程技术实践、科学研究、长时间企业实习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与技能: 1. 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4.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5. 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从事电子技术、数字多媒体、通信与网络、智能计算与控制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 6. 具有工程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和对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7.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8.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撰写科学技术论文和文档的能力; 9.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本专业设有通信控制与网络、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场与波、微电子与光电子、实验实践等课程群,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发展目标和方向,自主选课修读。在专业类模块课程中,自主修读“基地班”课程8学分及以上的学生自动视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班学生。 计划学制4年最低毕业学分160+5+4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学科专业类别电子信息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新员工培养计划(精选多篇)

新员工培养计划(精选多篇) 一:确定带教人,制定带教计划。一般在见习期内通过观察就可以了解到该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性格。在店长的协助下指定合理的带教计划。 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与带教计划相辅相成。带教增强实践能力,培训更加规范了行为。我们将在一到两周内为新入职的员工提供如下培训: 1.《公司文化培训》 2.《岗位职责培训》 3.《服务礼仪培训》 商品编码命名规则与分类 4.《业务操作流程培训》开票、报损、补货、变价 户外促销操作方法

商品陈列与上货技巧 5.《产品知识与销售技巧培训》 6.《服务意识培训》 三:带教总结。带教总结要求带教人对带教时间内的带教工作以及新员工的工作状态、业务能力进行总结。通过带教总结带教人可以总结自己的工作并且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带教总结了解员工状态与需求,完善我们的工作。 四:考核。考核是为了庄严前期工作,使所有的人都认真对待。同时考核帮助员工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是的培训深入到他们的意识中去。 考核形式: 笔试; 现场模拟考核; 五;监督。这要求管理阶层具有更高的意识,以身作则,树立标榜。在工作中时刻警惕对不好的行为坚决制止,促使他们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具体做法分两步同时进行。

一:监督—指导—再监督—再指导; 二:在早晚会的时候不断强调不断引导;如何把早会/晚会开出质量非常非常重要! 现在提倡“愉快早会”。好的早会可以使团队关系融洽/提高沟通效率/提高员工工作热情与工作效率。 我们必须推着中层管理人员前进!才能促使他们的成长与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宁夏亚飞风立汽车有限公司 新员工培养计划 一、目的:为使新进员工尽快适应公司发展环境,进入岗位角色,适应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配合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为公司进一步储备核心人才,特制订新进员工培养计划。 二、培养对象:入职12个月及以下,符合公司发展方向,认同企业文化的新员工。 三、培养方式: 1、职业引导人引领。

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研究生

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试行) 为了贯彻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转发《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简称MSW,后同)学位的培养特点,结合南京大学MSW承办单位社会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福利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福利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为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或具有一定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其他专业的学士学位获得者。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1、MSW培养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社会工作实习等多种形式,重视实践教学。MSW教育中心配备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社会工作实验室等硬件设施,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授课,加强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训练,兼顾研究能力的培养。 2、设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作用。导师组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社会福利服务与管理部门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参加。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专职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共同指导。

五、课程设置 MSW专业学位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学分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社会工作实习及毕业论文。学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必修课都配备2名以上专任授课教师,具有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或督导经验者的比例不低于50%。 1、必修课(21学分) 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共有7门课,20个学分。 公共必修课程(7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14学分) 【注】:专业必修课还包括社会工作实习(5学分)和学位论文(2学分),详细要求见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

建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学制、招生对象 专业名称:建筑设计 专业代码:540101 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 学历层次:大学专科 招生对象:应届高中毕业生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职高学生 学制:全日制3年,修业年限:4年 二、专业描述 1.专业概述 建筑设计专业是一门以设计建筑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教育部门为了适应新时期专业技术教育,避免中等职业、高职高专(专科)、本科等不同层次教育共同使用一个专业名称,更好区分各层次教育的侧重点不同而提出的。该专业以往与本科教育均称为建筑学,现只本科层次教育保留使用建筑学的专业名称,高职高专层次使用建筑设计的专业名称。建筑设计专业涉及到美学和理性思维的融合,故可以称得上是一门工科与艺术结合的学科。 2.专业所属行业背景(包括人才需求) 本专业属于建筑行业大类,是建筑工程实践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所包含的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涉及的相关学科越来越多,材料科学的发展、技术领域的更新日新月异;建筑成为这些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往往需要在最短时期内获取数据信息。建筑设计难以由匠师一身二任,客观上需要更为细致的社会分工,这就促使建筑设计逐渐形成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成为一门实践、实训实作的独立分支学科。 本专业主要涉及到建筑大类中的三个方向。其一,从事建筑设计的设计方,包含各大设计院和设计公司。其二,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施工方。其三,发出建筑设计邀请的投资方,也称为甲方,其包含房地产行业以及部分政府投资方。其中设计方是本专业就业的对口单位。 3.本专业的主要就业范围 (1) 主要就业单位

①乙方:设计方向 毕业生可在建筑设计公司、小型设计事务所、中小型设计院从事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作。 ②施工方:施工方向 毕业生可在建筑工程公司从事建筑施工工作。 ③甲方:房地产公司 毕业生可在地产公司从事管理、协调各设计单位的工作。 ④第三方服务机构:效果图公司、节能设计公司、BIM技术公司 毕业生可在第三方机构从事建模师和设计助理岗位工作。 ④其他相关:景观设计公司、环境艺术设计公司、景观装饰工程公司。 毕业生可在第三方机构从事景观设计或室内设计方面工作。 (2) 主要就业部门 乙方:设计部 施工方:项目部、工程部 甲方:研发部 第三方服务机构:技术部 (3) 可从事的工作岗位群 建筑设计单位从事绘图员、设计师助理;建筑施工单位从事施工员、监理;房地产开发公司研发部建筑规划岗、景观设计岗。效果图公司从事建模师、效果图后期处理师。节能设计公司、BIM技术公司从事建模师和设计助理岗位工作。 (4) 核心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列表 表1 核心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2013级包装人才培养方案

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 包装技术与设计 (包装技术与管理方向) [610401] 一、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二、学制与学历 全日制三年大专学历 三、就业面向(领域)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浙江省包装、印刷行业,重点是纸包装、塑料包装、包装机械制造、广告公司等企业。 1.主要就业岗位:包装设计、图文设计、包装印刷、广告设计与制作; 2.次要就业岗位:商品生产和流通相关领域的包装技术、印刷包装企业的管理、销售。 四、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信、敬业、有责任心,掌握现代制造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和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掌握包装材料选用、包装设计软件使用、包装印刷原理及成型工艺等基本知识,具备专业面向岗位与岗位群工作的材料选用和质量控制、工艺和图文设计、印刷和成型及质量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与技能,具有职业生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一)基本素质 1.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具有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能记录、收集、处理、保存各类专业技术的信息资料; 3.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道德等意识,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4.具有团队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知识要求 1.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2.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能够借助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和学习; 3.掌握一定市场营销和车间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能力要求 1.能熟练使用常用检测仪器仪表,操作各类办公软件和常规的作图软件; 2.熟悉常规包装制品的生产工艺技术,包括材料选用和检测、包装制品工艺设计、包装印刷技术、包装产品质量检测和控制、常规包装机械的操作和使用等; 3.熟悉常规包装产品的图文设计、结构设计等,能够借助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一定程度的制作和创作; 4.能够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和协调生产及管理; 5.取得至少1种本专业工种相关的中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化学专业(师范)人才培养方案

化学专业(师范)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301 一、专业简介 化学(师范)本科专业,以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教学为基础,主要培养能够进行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中学教师、教育工作者。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学教学论、仪器分析、化工基础等理论课程及相关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系统了解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和文化素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先进的教育观念、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改革意识、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能在中学、教育机构等单位从事化学及相关学科基础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毕业生在未来5年预期达成以下目标: 目标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立德树人的宗旨,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目标2:熟练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中学化学教学。 目标3: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修养;具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 目标4:能主动适应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完整、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具有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和高尚的师德修养;具有“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成为“四有”好老师的志向;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1社会认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1-2依法执教:自觉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有依法执

新员工培养计划(完整版)

新员工培养计划 新员工培养计划 一: 确定带教人,制定带教计划。一般在见习期内通过观察就可以了解到该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性格。在店长的协助下指定合理的带教计划。 二: 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与带教计划相辅相成。带教增强实践能力,培训更加规范了行为。我们将在一到两周内为新入职的员工提供如下培训: 1.《公司文化培训》 《岗位职责培训》 3.《服务礼仪培训》 商品编码命名规则与分类 4.《业务操作流程培训》开票、报损、补货、变价 户外促销操作方法 商品陈列与上货技巧 5.《产品知识与销售技巧培训》 6.《服务意识培训》 三:

带教总结。带教总结要求带教人对带教时间内的带教工作以及新员工的工作状态、业务能力进行总结。通过带教总结带教人可以总结自己的工作并且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带教总结了解员工状态与需求,完善我们的工作。 四: 考核。考核是为了庄严前期工作,使所有的人都认真对待。同时考核帮助员工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是的培训深入到他们的意识中去。 考核形式: 笔试; 现场模拟考核; 五;监督。这要求管理阶层具有更高的意识,以身作则,树立标榜。在工作中时刻警惕对不好的行为坚决制止,促使他们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具体做法分两步同时进行。 一: 监督指导再监督再指导; 二: 在早晚会的时候不断强调不断引导;如何把早会晚会开出质量非常非常重要! 现在提倡愉快早会。好的早会可以使团队关系融洽提高沟通效率提高员工工作热情与工作效率。

我们必须推着中层管理人员前进!才能促使他们的成长与公司快速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第二篇: 新员工培养计划 宁夏亚飞风立汽车有限公司 新员工培养计划(试行) 一、目的: 为使新进员工尽快适应公司发展环境,进入岗位角色,适应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配合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为公司进一步储备核心人才,特制订新进员工培养计划。 二、培养对象: 入职12个月及以下,符合公司发展方向,认同企业文化的新员工。 三、培养方式: 1、职业引导人引领。 2、教育培训: 由公司、其他部门(兄弟公司)组织的公共培训、由行政部代表公司进行的岗前培训、由用人部门组织的岗位培训、由厂家进行的业务培训以及各类拓展活动。 3、有计划的、系统性考核。 4、规划员工职业发展计划。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优.选)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4级集中授课班)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妇女事业,具有社会责任感、社会性别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调查研究、组织协调、政策倡导与执行、管理服务机构和社会纠纷调处等能力,学会运用国家政策法律、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处理妇女工作实际问题的复合性应用型社会工作高级专门人才。 二、修业年限 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2-3年,最长修业年限不超过4年。 三、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学分不低于37学分。 学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修满学分,按规定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 四、培养方式 1.实行学分制 学生必须通过培养方案中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相应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有资格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联合培养 本专业坚持“依托妇联、服务妇女、服务家庭、服务儿童”的原则,进行联合培养。 (1)课程学习,校内专业教师和联合培养教师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2)专业实习采用双督导制。督导由学校教师督导与机构督导共同组成。 (3)学位论文采取双导师制。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联合培养教师合作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

3.注重实践研究和理论训练 将理论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理论教学应围绕实践问题开展,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与实务工作紧密相关的理论框架和观点,重点提升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和将理论应用于实务工作中的能力。 五、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2.教学与学习方式 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实际服务部门,采用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和问题为本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考核方式 突出以能力为核心,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课程论文与实践报告相结合的多元考核方式。理论类课程采用终结性考试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实践类课程以过程性考核为主,重视学生学习的态度,重点考核学生的平时作业和参与课程教学情况;毕业论文着重考核学生的研究及实践能力。 六、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为必修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共800小时。 第一阶段实习为观察反思,时间为100小时。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对自己所从事工作及单位有整体了解与反思。认识做好妇女服务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热爱妇女事业、服务妇女的使命感和专

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类

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信息 专业代码:540101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标准学制3年,专科学历(修业年限2-5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四川省及西南地区,服务于建筑设计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适应地方建筑设计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建筑师助理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备建筑图纸绘制、建筑方案设计与表现、建筑施工图设计等方面职业能力,能从事设计师助理等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一)知识要求 1、了解政治、经济、人文基本知识,运用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确认识当前形势; 2、了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的基本知识; 3、了解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 4、掌握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和近现代建筑史、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素描与色彩、建筑技术、空间形体表达、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设备、建筑材料等内容。 5、掌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等专业知识。 6、掌握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的相关知识; 7、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城市规划、园林、力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8、熟悉供热、通风、空调和建筑电气的一般知识。 (二)能力要求 1、清晰思考和用文字、图纸、计算机、口头准确表达设计方案的能力; 2、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3、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4、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初步审美能力; 5、至少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 6、组织管理能力; 7、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媒体技术获取信息,包括英文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的能力;

管培生培养方案三 (1)

招商证券管培生管理方案管培生是管理培训生的简称,管理培训生是外企里面“以培养公司未来领导者”为主要目标的特殊项目。如汇丰银行设计了为期24个月的银行家管理培训生计划简称(“BDP”),旨在从银行业知识、分析决策能力及人员管理技能等方面给予毕业生均衡的指导,为从专员向高级管理层晋升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管理培训生制度有助于增加公司对最具领导潜能的人才吸引力,并有助于将其打造成最优秀的领导人才,使组织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并且可以更快地对组织的业务产生战略性的影响 招商证券管理培训生计划希望通过公司严格甄选,将优秀的高校应届生或本行业工作不满3年的金融专业人才纳入公司,集中各种资源对其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训练,并为其建立职业发展生涯发展体系的培养计划。为招商证券公司培养具有领导潜能的优秀人才。 一、管培生培养的目的、理念及意义 1.目的:宣传企业价值,扶植优秀人才。 2.理念:关怀、信任、快乐工作、个性发展。 3.意义:打造公司管理脊骨,发现未来P2P行业精英。 二、管培生项目需关注的问题 综合各家大型外企公司在管培生项目的案例分析,管培生项目成功因素由九个要素组成:企业现状、管理层重视程度、投入资金、培训计划、培训是技能、培训环境、培训生素质、培训反馈。 结合到实际情况有如下具体问题需要关注: ?公司是否有契合的企业文化; ?公司是否有合理的师资配置; ?公司是否有完整的轮岗及培训计划;

?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职业成长空间; ?公司是否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 三、管培生项目管理 1.管培生的任职条件 ?学历要求:具备金融、财经、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相关的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综合素质:具有客户服务理念、有效的沟通技巧、坚持学习和运用知识和技能。 可承受一定压力,面对挑战可主动灵活的解决问题,有潜在领导素质。 ?办公软件:熟练操作Excel/ Word,基本办公设备及软件操作。 ?语言要求:英语6级以上(参考条件)。 ?其他要求:可长期驻外工作。 2.项目周期 管培生入职后需要经历12个月的培育期,其将会在公司总部各部门、信销及理财公司分别完成相关学习及工作轮岗。 3.项目导师及职责 管培生导师由总裁办、人力资源部及直属领导三人组成。导师须与管培生随时沟通工作学习进展情况,为其制定相关培训计划,并进行定期考核评定。 项目导师的角色及职责分担如下: ?总裁办(教导主任):宣导企业文化、职业发展规划、定期工作交流。 ?人力资源部(班主任):培养职业规范、工作心态调节、培训及轮岗组织、定期考核管理。 ?工作直属领导(导师):培训岗位技能、日常工作指导、工作考核实施。 4.管培生人事管理: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1303T) 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化学理论基础、资源循环利用原理、基本实验技能、科学研究方法与工程应用技术,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化学和资源循环科学理论和实践基础,学习资源循环利用与材料成分、结构、性能、工艺之间内在的基础化学规律。重视以化学的视角制备材料、解决资源与环境的协调性,培养出能从事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能源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工业废物资源化开发、研究、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 培养要求 基本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方法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学生应获取的知识与能力: 1. 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素质及表达能力; 2.系统学习化学、资源循环科学基本理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接受基础与应用研究方法与技能的系统训练; 3.掌握现代资源循环利用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及资源与环境相关的检测技术; 4.掌握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与技巧,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 5. 了解以化学为基础的资源循环利用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最新发展动态,以及资源循环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 学制与学位 学制:本科基本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为3-8年。 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且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绿色化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概论、环境科学基础、循环经济概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等。 主要实践环节 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 学分总体安排 1.课程学分 课程共136.1学分;必修课103.1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75.7%;选修课33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24.3%。 2.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 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为34.5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20.2%。 教学进程(附表1~5) 毕业标准与要求 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总学分不少于170学分。 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工作专业(社区法律服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既有社会工作理念又具备社会法律实务技能,不仅能为社区提供法律服务,也能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与公益团体提供相关服务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工作、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系统接受社会统计、社会调查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与社会工作及法律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 掌握社会工作方法、社会调查研究、社会统计的分析方法; 2.了解法律基本知识,掌握婚姻家庭法、劳动社会保障法等专业法律知识; 3.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4.熟悉国内外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国际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规定; 5.具有在社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开展社会工作和分析解决纠纷的法律能力,能熟练运用社会工作和法律实务的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考取调解员资格,处理微观社会矛盾的能力; 7.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鼓励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 8.具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 9.具有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0.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三年;修业年限:三年。 四、毕业 本专业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准予毕业,核发毕业证书。 五、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本专业主要课程设置: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数据库语言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社会工作西方社会学社会学概论社会统计学社会工作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司法职业道德宪法民法刑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