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2.1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2.1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2.1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第二章从主要灾种了解自然灾害

第一节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袁习武

课时2节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是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图说出世界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本课是前两节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于变化。同时也更深刻的把握某一种灾害的发生与特点,从而学会去分析其分布规律与产生的影响。关键点是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也是本节的重要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从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与发生过程、同时概况出其灾害发生的一般分布规律。解决重点的使用多媒体将各灾害展现。

二、目标及其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

2、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

3、结合地图说出世界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二)、目标解析:

1、就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灾害的发生与形成过程

2、就是通过分析地理环境变化推测各灾害的发生。

3、就是以地震为例,从板块构造学方面推出地震的分布规律,从而能够总结出其他灾害的发生。

三、问题及其诊断:

本节内容概念众多,涉及的地理要素众多,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其全盘吸收。解决办法是要学生把握几种常见自然灾害发生即可

四、教学支持条件:

教学过程中,准备使用多媒体以多媒体呈现。这样可使教学内容形象以及便于理解.

五、教学过程

导入:大地的运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这种大地运动属于什么灾害?什么是地质灾害?请举例子!

问题一:地震是怎么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把握地震及其特点

师生活动:1、以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感受思考。

2、教师提出小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一)、什么是地震灾害?

问题串:

1、什么是地震?

解析:地震是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它主要是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引起的

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

2、衡量地震大小用什么表示,它是用来说明地震的什么?

解析:衡量地震大小用震级表示,它是用来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3、震级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何关系

解析: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多。

4、地震的破环程度用什么来表示?影响其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地震的破环程度用烈度来表示。影响其的因素是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5、什么是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含义

解析:震源:地震的发源地

震中:震源正对的地面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周围某地到震中的距离

等震线:烈度相当的点的连线

6、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与地震烈度有何关系?

解析:正比关系。

同一条等震线上,烈度相同。

(二)、地震如何分类?这样划分的意图是什么?

探究活动一:

(A)按成因上看,地震分布有何特点?

(B)世界上有哪些板块,他们交界处主要集中在那些地方,与地震 A板块的交界处,分布有何相似之处?

(C)中国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其地震主要分布在那些地方?

(三)、地震能量通过地震波的形式传播,他们有何差异?其对地面的影响有何不同?

解析:横波比纵波慢,但横波比纵波危害强

例题1:a、b两地距c地分别为300㎞,200㎞。当c地地下15㎞处发生地震时,可能存在的现象有()

①a、b两地烈度不同②a、b两地烈度相同③c地居民会感觉到先水平摇动,后上下颠簸④地震传到a地时,方向垂直地面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分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故①②均正确。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所以c地居民会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摇动,故③错。由于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向四周传播,故当地震波传到a地时,其方向可以垂直,也可以斜交,故④错。答案:A

变式练习:一次地震可以有几个震级和地震烈度?

解析: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可以有多个地震烈度。

问题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是怎样发生的?

设计意图:理解滑坡与泥石流的发生过程

①、什么是滑坡、泥石流?

解析: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软滑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谷中,由山洪水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控制滑坡、泥石流发生基本因素有哪些?

控制滑坡——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泥石流——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师生活动:1、以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感受思考。

2、教师提出小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例题2: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

是地震和泥石流多发地区,在川、

滇、黔交界处,形成了以地震、滑

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

该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__

(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

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

________(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3)中央气象台和国土资源部经常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这属于自然灾害防御中的________防御。

(4)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________后,因此,山区的聚落,在________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5)在野外遇到泥石流,要向________的方向跑。在山区扎营,为防泥石流,不能选在________。

答案:(1)该地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风化严重;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2)泥石流滑坡(3)非工程性防御措施(4)持续暴雨暴雨(5)垂直于泥石流前进谷地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变式练习:我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解析:1、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质构造很不稳定,断层带分布广泛,很容易发生地震。 2、西南地区属于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势起伏不平,大大增了重力作用,一旦发生暴雨,或者连续降雨,使得山体岩石松动,很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3、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使得山体植被覆盖率急剧减少,更是大大增加了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课堂小结

(一)地震灾害

1地震概念

2地震烈度及其影响因素

3、地震类型及其机制

(二)滑坡泥石流

1、概念

2、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机制

3、滑坡泥石流的发生的原因及其分布

七、目标检测

1、下列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答案A

A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

C距震中越近,震级越大 D震源深度越大,烈度越大

2、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带是()答案A

A世界上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区 B飓风、泥石流、滑坡、寒潮多发地带C全部位于板块的分离型边界 D寒潮、火山喷发集中区

3、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诱发的地质灾害有()答案:C

①泥石流②滑坡③地震④火山喷发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4、地震作为主灾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有()答案:C

①海啸②滑坡③寒潮④龙卷风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5、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答案:A

A滑坡和泥石流在我国分布很广 B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与重力作用无关

C滑坡和泥石流成因相同 D大暴雨不能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水下10km(北纬3.9度,东经96度)发生8.7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称,印尼发生的海下地震的震级达到9.0级)。震中距海岸约30km,地震及其引发的强大海啸,给印度洋沿岸国家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回答6~7题。

6.有关此次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C)

A.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B.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7.在此次海啸中,死亡较多的外国旅客中,主要来自西、北欧国家。西、北欧国家的游客多选择在冬季去这一带旅游,一个重要的自然原因是( B )A.西、北欧国家缺少冬季旅游景点

B.西、北欧国家地处中高纬西风带,冬季太阳高度小、光照少,天气冷湿C.西、北欧国家地处中高纬度,此时,大多数地区处于极夜时期

D.现代交通的发展

八、课后配餐:

A组:

1.地震作为主灾可能引起的自然灾害有( A )

①海啸②滑坡③火山喷发④龙卷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关于1976年7月发生唐山大地震的正确叙述是( D )

A.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

B.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离震中距离不同,震级也就不同C.市内有个别建筑物未倒塌,说明震中附近地区烈度为零

D.离震中远近不同地方的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3.在我国,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灾种是( A )

A.地震灾害B.滑坡

C.泥石流D.火山喷发

4.下列有关地质灾害关联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与破坏植被、不适当地开挖无关

B.某地发生的滑坡与泥石流,一定与地震的发生有关

C.一种原发的地质灾害往往诱发其他灾害

D.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

B组:

(2010山东济南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4点53分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震中离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千米。地震发生后,海地总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最终可能”超过10万人”,会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海地地图。

(1)分析此次地震为什么会造成如此重大损失。

(2)我国是地震多发区,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

高、强度大且危害大。人们应如何防御地震灾害?

解析:地震破坏程度大,即地震烈度大,烈度一般与震

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人口密度、建筑物等

相关。防御地震灾害首先平时注意防震知识学习和

防震技能训练;其次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短时间内

作出避险抉择,并进行自救,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答案:(1)震级高,达到7 3级;震源深度浅,距离地表

仅5英里;震中心处于人口稠密地区;经济基础差,建

筑物抗震能力差;长期内乱不断、经济不振,政府几乎

没有自救能力,只能苦等外国救援。

(2)平时注意防震知识学习和防震技能训练;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短时间内作出避险抉择,并进行自救,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C组

读右图,回答问题:

(1)滑坡的发生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2)泥石流的发生也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3)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的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该地区的这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2)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3)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4)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九、教学反思:

预防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总是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 2.难点 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3.解决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录像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火山构造示意图;“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 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火山喷发的景观;滑坡及泥石流景观。 录像:《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发生过程》。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看录像、读图及观察景观图,使学生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和如何防御地质灾害。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

最新小学生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生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教案 三(1)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初步了解地震、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地震的相关材料;排练节目;课件制作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世界各地的大地震,给无数人民带来巨大的伤痛及损失,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地震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地震是怎么产生的,遇到地震应该如何防护? 二、活动过程 1、小组内相互交流,了解地震的成因。 2、学生出示搜集到的有关地震知识,互相交流。 3、初步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各种地质灾害既具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 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例如,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有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因毁坏生产和生活设施而成灾,同时造成地裂,并引发火灾,又由于人员伤亡和医疗设施的破坏,可能会引起疫病曼延等。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4、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 (1)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

(2)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4)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5)如果你在工厂的车间里,应就近蹲在大型机床和设备旁边,但要注意离开电源、气源、火源等危险地点。 (6)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 (7)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5、地震防护演习。 三、班会小结: 说说你这节班会课有哪些收获?

《自然灾害》教案(最新版本)

《自然灾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自然图片,自主思考,辨析什么是自然灾害。 2.利用教材自主学习,通过观察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各种自然灾害。 3.阅读我国各种灾害地图,提炼重点灾区,得出中国重点灾害叠加图,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二、能力目标: 带着问题分组讨论,结合自身经验,探讨防灾减灾的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及灾害防治的学习,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讨论自学,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利用灾害图片叠加,讲解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教学难点 将课本中的孤立的案例转化成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知识。通过图片叠加了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在网络上查找和自然灾害相关的图片和新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大家对于我国的自然环境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而,自然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长远来说,所有的自然环境,包括我们了解的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在几亿年前还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它们慢慢地发展,一点点变化成为了今天的样子,而未来,它们还将继续改变。不过这种变化是十分缓慢的,缓慢到我们几乎感觉不出来。然而自然的变化也并非都是缓慢

的,有一种自然变化会比较激烈,有时是大地的震颤,比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有时是天气的突变,来一场暴雨台风,或者突然的一场干旱,这些都是自然的激烈的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关注这种自然的变化,看看自然的激变给我们带来的破坏,也就是自然灾害。同学们是怎么理解自然灾害的呢?(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授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课件展示)自然灾害图片,思考自然灾害的概念,找出四幅图片的共性,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结果,最终总结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现象和造成的结果 例如:旱灾图 降水较常年偏少──造成用水紧张──农田由于缺水而出现干涸 结果:由于缺水导致减产或绝收 其他的几幅图可以依此分析 1.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出现异常的变化,并且造成了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 【巩固练习】──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 (1)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造成196人死亡 (2)2014年8月2日,江苏昆山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发生爆炸,造成75人死亡 (3)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1481人,失踪284人 (4)太平洋海底发生地震 【提问】根据自然灾害的概念,判断上面的4个事件,哪些属于自然灾害,说明理由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名师精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5

专题二:地质灾害之 中国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特点 2、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3、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 4、以某地质灾害为例,提出相应防御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分析,归纳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某区域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并提出防御措施;联系实际生活,把握地质灾害避险小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利用图表信息,分析问题;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教学重点】 1、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 的原因 2、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教学难点】 在了解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实际中判断地质灾害并避险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地质灾害专题学习的第三课时,在前两节课中,学生学习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 成原理,基本把握了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危害,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地质灾害分 布特点,并根据灾害的发生条件和原因,阐述灾害防御措施,聊聊日常生活避险。 ,归纳我国地震灾害分布特点。

结合以上特征,西南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尤其是青藏和云 (板块交界,构造运动频繁,多 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地质灾害如何防御(提示:可从形成原因入手)归纳 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知识 【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53、P58,第14题,测评:P4,第24题 【板书设计】专题二地质灾害 二、中国地质灾害 1、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地震:东部和西部板块交界处,西多东少 滑坡、泥石流:地形阶梯交界处,中部季风气候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分析 2、防御措施 工程措施: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修筑护坡、固坡工程;保护植被,改善地表条件;完善排水工程建设非工程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减少大型工程对山体的破坏等

防自然灾害主题班会教案.2doc

防自然灾害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 2.通过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开展活动,进一步强化安全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二、内容简介 1.“防灾减灾日”意义。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几种自然灾害 2.常见灾害及预防自救、 三、活动过程 1、“防灾减灾日”意义 (1)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2)自今年起,国务院确定每年的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 (3)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几种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地震。 洪涝及其它灾害:雨涝灾害、洪水灾害、凌汛灾害、地震灾害。 大风灾害:风力达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成为大风。危害性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热带气旋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

家之一。 冰雹灾害: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 海洋灾害: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啸、赤潮。 其它灾害还有很多。 3、常见灾害及预防自救自护常识 (1)、地震的自救常识 ——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学校人员避震 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

防地质灾害教案

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安全教案 《防地质灾害》 小一班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地震、防汛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5.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 意识。 二、活动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 )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 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总是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 2.难点: 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3.解决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录像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1.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2.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 3.录像:《地震》、《洪水来临》 四、活动过程: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洪水的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 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 能力。 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 2.关于地震 [播放录像]《地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 [提问,启发讨论](1)什么是地震?它是怎样产生的? (2)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3)地震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

“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提问]指出世界两大地震带分布在哪里?与我国的关系如何?学 生回答。 [提示]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景观图]地震后的废墟。 [展示资料]地震所造成的损失。 [归纳]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教师引导讨论]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在了解到地质灾害的成因、 分布以及危害的基础上,也初步掌握了部分防御灾害的措施。 (三)防汛 1、出示洪水来了的场景图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教师:“图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洪水对我们的生活会带来哪些危害?” 2、幼儿自由讨论、交谈:洪水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小结:(把防洪小知识编成儿歌教给小朋友)洪水来了莫惊吓,迅速求救往高爬。切断煤气和电阀, 寻找木板做舟伐。 3、播放“防洪小知识”的课件给幼儿观看,让幼儿了解一些防洪知识。(往高处跑、关水电门、不能在水沟边走、不能随便喝洪水、找游泳圈或者木盆当船) 4、与幼儿讨论哪些地方是能躲避洪水的高地?幼儿先自由谈论。教师小结:(能躲避洪水的地点:高楼顶、房顶、山顶) 5、请幼儿说说在我们幼儿园哪里是能躲避洪水的高地? 6、防

地质灾害防治主题班会教案(367)

地质灾害防治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时间:年月日 活动班级:七()班 活动主题: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班主任:李献华 教育目标: 、了解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活动过程: 、什么是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种类?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泥沙石块的介于夹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当你遇到滑坡灾害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

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险的。当逼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 、当你遇到泥石流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和得生。而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政府部门应立即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 、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依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向推挤的明显迹象。 ()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弛现象。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教案

弘扬防震减灾文化,提高防震减灾意识 -------防灾减灾主题班会活动教案 一、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对能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开展活动,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二、内容简介 1、“防灾减灾日”意义。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几种自然灾害 2、常见灾害及预防自救、自护常识 三、活动过程 Ⅰ、活动背景 1、出示搜集到的有关地震知识。 学生1: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结构有关。在地壳中有断层,而且断层又具有一定活动性的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学生2: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通常,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成为微震;5级以上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成为破坏性地震。 学生3: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7.8级大地震,使这个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倾刻成为一片废墟.这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学生4: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濒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节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这次四川发生了8.0级的地震,震后到目前为止,还发生了四次6级以上的余震,以唐山大地震的破坏性更大。 ④、初步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各种地质灾害既具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例如,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有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因毁坏生产和生活设施而成灾,同时造成地裂,并引发火灾,又由于人员伤亡和医疗设施的破坏,可能会引起疫病曼延等。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

高中地理2.2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 2.理解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正确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树立预防为主、监测预报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 1.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方法 对第一个问题主要采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第二个问题采用综合分析法,第三个问题以学生自学、教学归纳、引导为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或录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4.6 地质灾害(板书) 一、主要地质灾害(板书) 1.地震(板书)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有关地震的录像资料,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请大家看完录像后思考下列问题: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2)哪些地方易发生地震? (3)震源与震中是怎样区别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略) (教师补充)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即板块运动有关,还记得老师在讲课时曾这样说过:板块内部较稳定,交界地带不太平,火山、地震常发生。 从图4.24中可看出:震中和震源在一条垂线上,震中位于地面,而震源处于地球内部,即发生地震的源地。 地震的大小就是震极。一般情况下:

地理《地质灾害》教案

地理《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自 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的内容。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自然环境部分之后、人类活动部分之前讲述,主要是突出它在人类活动中的不利影响,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自然灾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 识点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 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 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

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历和目睹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过程, 我们也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地质灾害现场观察、体验后进行教学。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强化对学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视频素材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观察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讨论各种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归纳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御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视频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应以了解、学习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为 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地质灾害教案

地质灾害教案 知识要求: 1、了解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四种灾害的成因以及灾害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基本特点; 2、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危害,从而认识到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 3、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 智能训练: 培养学生依据图像资料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阅读要求: 《印度1.26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教学重点:地质灾害的防御 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 教具:投影片 课型:新授课 教法:情境呈现、讨论分析、归纳小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了解陆地环境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多种资源。但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表现得非常剧烈,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形成灾害,进而影响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视频资料]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实例过程呈现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1、定义2、分类、成因、特点 ①构造地震定义:由于地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发生的地震。 成因:地应力的积累-释放 地下岩层断裂,错位,产生震动,形成地震波 地震波由地下向上传播,引起地表震动。 特点:活动频繁(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的90%) 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最强。 ②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和岩浆活动引起。一般震级不大,影响范围小。 ③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洞穴(岩溶区、地下采矿区)、地层滑落等而引起的。一般规模小,为数不多。 [总结]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问题]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地震的分布规律 在具有一定活动性的断层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按板块构造理论,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易发生地震。 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地震要素 [结合插图,讲清各地震要素的概念] ①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等震(中距)线。 ②地震波:地震时,由于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先到达地面而引起地面上下颠簸;而后横波到来,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摇晃。

中学生预防山洪、地质灾害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2018年春季学期预防山洪、地质灾害安全教育 主题班会教案 时间:2018年6月15日 地点:七(5)班教室 主讲人: 参会人:七(5)班全体学生 1.什么是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种类?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泥沙石块的介于夹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2.当你遇到滑坡灾害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险的。当逼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3)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 3.当你遇到泥石流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和得生。而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 (2)政府部门应立即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 4.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旧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防地质灾害教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安全教案 《防地质灾害》 小一班一、活动目标: 1.了解地震、防汛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5.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活动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总是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 2.难点: 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3.解决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录像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1.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2. 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 3. 录像:《地震》、《洪水来临》 四、活动过程: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洪水的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 2.关于地震 [播放录像]《地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 [提问,启发讨论](1)什么是地震它是怎样产生的 (2)什么是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3)地震的大小用什么来表示 “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预防地质灾害教案

. . . 防地质灾害教学设计四 年级 2017-3-20 清镇市新店镇化龙小学 .. word. . . 四年级防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了.2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1.了解地震、 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 .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2 (三)德育渗透点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

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1形成综合分析总是的能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害的成因和特点,力。)地质灾害的防御。(2 2.难点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解决方法3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录像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课时安排 1课时。四、教具准备“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火山构造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示意图;“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火山喷发的景观;滑坡及泥石流景观。录像:《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发生过程》。五、学生活动设计.通过看录像、读图及观察景观图,使学生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成1 因及危害。.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和如何防御地质灾害。2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1 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3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即它们是内力和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气运动造成的,外力作用形成的。 2.关于地震

预防地质灾害安全课教案

预防地质灾害安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命的可贵,掌握有关的预防地质灾害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2、以“增强地质灾害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指导方针,切实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确保学生安全。 3、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学会自救自护。能学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的减少伤害。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视频、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什么是地质灾害 2.生活中都有哪些地质灾害学生讨论、交流。 如:地震、大风、雷雨、洪水、滑坡、泥石流等。 二、发生这些地质灾害时应该怎么做 1.发生地震应该怎么办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级大地震,当时学生正在学校上课,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许许多多的学生和老师葬身于瓦砾之中。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消逝,一朵朵正准备怒放的鲜花在瞬间被摧毁。地震是无法预测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多了解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和多学点自救的方法,我们是可以降低地震带给我们的伤害的。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再讨论发生地震时怎么办 (1)观看视频,讨论交流。 (2)小结: … ①不惊慌失措,不要去阳台或窗下躲避,不要拥向楼梯。 ②要迅速躲在桌、柜、床等家具下面或小房间里。 ③在学校要听从老师指挥,安全疏散。模拟演示。 ④地震来临——送你防震自救口诀 a.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 b.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 c.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 d.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 e.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 2.当大风来临时应该怎么办 】 (1)在我们这个地方一到夏天,经常会遇到刮大风,请同学们观看短片并联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大风,讨论一下当大风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地质灾害防治主题班会教案

地质灾害防治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时间:2017年10月16日 活动班级:七(4)班 活动主题: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班主任: 李献华 教育目标: 1、了解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得成因及危害。 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得重要性。 3、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得能力,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得应变能力。 活动过程: 1、什么就是地质灾害?主要有哪些种类? 自然得变异与人为得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得后果便给人类与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崩塌,就是指陡峭斜坡上得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得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就是指斜坡上得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得软弱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得自然现象。 泥石流,就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得、含有大泥沙石块得介于夹沙水流与滑坡之间得土、水、气混合流。 2、当您遇到滑坡灾害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得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

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得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就是很危险得。当逼无法跑离得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得自救措施。 (2)当处于非滑坡区,而发现可疑得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她单位。 (3)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 3、当您遇到泥石流正在发生时应该怎么办?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离与得生。而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或其她单位。 (2)政府部门应立即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 4、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得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得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得预兆(前兆),归纳起来常见得有以下几种: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得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得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依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就是滑坡向推挤得明显迹象。 (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得音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与松弛现象。

预防地质灾害备课教案

防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四年级 2017-3-20 清镇市新店镇化龙小学

四年级防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强化学生的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比较、归纳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形成综合分析总是的能力。 (2)地质灾害的防御。 2.难点 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3.解决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片及录像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地震构造示意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火山构造示意图;“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 景观图片:地震后的废墟;火山喷发的景观;滑坡及泥石流景观。录像:《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发生过程》。 五、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看录像、读图及观察景观图,使学生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 2.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和如何防御地质灾害。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并培养运用旧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地震防御措施的讨论,增强学生临灾的应变能力。(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地质灾害的概念 可与前面学过的气象灾害作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出气象灾害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而地质灾害则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即它们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形成的。

5.12防灾减灾日主题班会教案

防灾减灾日主题班会教案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是为了让大家学习防灾知识。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主题班会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主题班会教案【篇一】 一、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对能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 二、内容简介 “防灾减灾日”意义。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几种自然灾害? 常见灾害及预防自救、自护常识? 三、活动过程 1、“防灾减灾日”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自今年起,国务院确定每年的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几种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地震。? 洪涝及其它灾害:雨涝灾害、洪水灾害、凌汛灾害、地震灾害。? 大风灾害:风力达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成为大风。危害性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热带气旋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冰雹灾害: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 海洋灾害: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啸、赤潮。? 其它灾害还有很多。? 3、常见灾害及预防自救自护常识 (1)、地震的自救常识

(新)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2_1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教案中图版选修5

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原因。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各种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难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解决方法:发现法教学,案例教学法,对比教学 【教学准备】有关挂图、图表等缺勤登记: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2、时间分布特点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5、灾害的严重后果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教师教、导过程设计 【讲授过程】 一、地震灾害 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P30。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

8.6级地震。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 (30) ,探究,了解以下内容: 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②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1949 —2000年)人口密度≥400人的地区的死亡人数是人口密度200—400人的地区的10倍;是人口密度100~200人地区的100倍。 结论: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在我国东部地区小震也有可能造成大灾。 探究活动:结合图2.7和图2.8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地震多发区中人口、经济、财产有什么不同。如有同级地震,灾情会有什么不同? (提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经济发达,西部人烟稀少,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探究活动: ①分析地震预测和防震意识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试想,如果唐山有周密的地震减灾预案,会有如此严重的灾情吗? ②总结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影响因素。 ③比较唐山和南投地震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差异。 ④分析唐山和南投地震的灾情中,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资产密度、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人的防震意识等)。 通过案例的阅读及探究活动能够了解到: ①我国地震的强度大; ②唐山灾情严重,有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a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b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主要有:c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d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e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