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论文格式

毕业论文格式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部分汉字构形及

字义分析

【摘要】汉字的产生是由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其形体由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古老文字慢慢演变简化成今天的隶书、楷书等简体字。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有机统一,汉字不仅在字形上,同时在字义上也发生着由本义向引申义的转变。本文即从文字构形入手,研究小学《语文》第三册部分生字构形及字义演变,通过分析这些汉字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汉字,更好的运用汉字。

【关键词】:汉字转义本义字形演变对比分析

5500年前,汉字的出现使华夏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汉字,作为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由汉族的祖先直接创造的,使用最广泛的非拼音文字。由于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汉字的语音变化很大,但汉字的字形和所记录的语素的意义却变化不大,而且汉字在结构上是方块形状,本文即从汉字构殂字义入手,通过研究小学《语文》第三册部分汉字来归纳汉字的构形及字义。

宜 yí【会意字】

字形演变:甲骨文,铁一六·三;金文,般甗;篆文,说文·宀部字义演变:本义:为祭祀。《说文·宀部》:“宜,所安也。从宀之下,一之上,

多省声。”

转义:①适宜的事。《禮記·月令》:“天子乃與公卿大夫共飭國典,

論時令,以待來(上止直威)之宜。”

②相称;适当。《诗经·鄭风·缁衣》:“缁衣之宜兮,敝予

又改为兮。”

③应当;应该。《元史·王利用傅》:“酒宜节饮,财家节用。”

④菜肴。《诗经·郑风·女曰难鸣》:“戈言加之,与子宜之。”

适宜的事相称;适当

祭祀应当;应该

菜肴

层 c?ng【会意字】(“層”的简化字)

字形演变:篆文,说文·尸部

字义演变:本义:重屋。《说文·尸部》:“層,重屋也。”

转义:①重叠。《玉篇·尸部》:“層,重也。”

②累。《玉篇·尸部》:“層,累也。”

③阶梯。《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由梁侧隙中层级而

上,高敞空豁。”

重叠

重屋累

阶梯

尽 jǐn1;jìn2【象形字】

字形演变:甲骨文,前一·四五·二;金文,中山王壶;篆文,皿部

字义演变:1.jǐn(“儘”的简化字)

本义:表示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礼记·曲礼上》:“虚

坐盡后,食坐盡前。”

转义:①用在方位词(或词组)的前头,相当于“最”。

②任凭;纵使。唐白居易《题山石榴花》:“争及此花

檐户下,任人采弄盡人看。”

③介词。a.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最大限度。《汉书·王温

舒传》:“盡十二月,郡中无犬吠之盗。”b.表示让某

些人或事物放在前面。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咱

们丈地的时候,先尽那最零碎的地方丈起。

用在方位词(或词组)的前头,相当于“最”

表示力求达到最大限度任凭;纵使

介词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最大限度

表示让某些人或事物放在前面

2.jìn(同“盡”)

本义:指竭;完。鲁迅《彷徨·祝福》:“新正将尽,卫老

婆子来拜年了。”

转义:①终止;终了。唐李白《春日起醉起言志》:“浩歌

明月,曲盡已忘情。”

②死。《文选·陶潜<归去来>》:“聊乘化以归盡。”

③全部使出或用出。《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

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④达到极限或使之达到极限。朱自清《那里走》:“‘浪漫’

是让自己蓬蓬勃勃的情感尽是以发泄。”

⑤副词。全部;都。金元好问《宛丘欢》:“当年万家河朔

来,尽出牛头入租帖。”

终止;终了死

竭;完全部使出或用出达到极限或使之达到极限

副词。全部;都

染 rǎn【会意字】

字形演变:篆文,说文·水部

字义演变:本义:为使丝帛着色。《说文·水部》:“染,以缯染为色。从水,

杂声。”

转义:①浸染;沾污。郭沫若《游大理·洱海月》:“黑白两分明,

月云不相染。”

②感染,传染(疾病)。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妾

未知姐姐所染何患,当以药理之。”

③熏染。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变法之难,在去

其染矣。”

④连累;牵连。明李贽《史纲评要·东汉桓帝纪》:“时党人

狱所染逮者,皆天下名贤。”

浸染;沾污

使丝帛着色感染,传染(疾病)熏染

连累;牵连

叠 di?【会意字】(同“疊”)

字形演变:篆文,说文·晶部;隶书,孔稣碑

字义演变:本义:重叠。《说文·晶部》:“叠,扬雄说以为,古理官决罪,三日

得其宜,乃行之。从晶,从宜。亡新以为,叠从三日太盛,改

为三田。”

转义:①重复;接连。《清史稿·穆宗纪二》:“丙辰,以水旱叠见,

诏修省。”

②折;折叠。鲁迅《坟·未有天才之前》:“抬出祖宗来说法,

那自然是极威严的。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首次叠好

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

③振动;振作。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叠霜毛而弄影,振

玉羽而臨霞。”

④量词。a.层。《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上有天城门遗

址,古石两叠,如雕刻亭檐状。”b.世;代。李善注引刘逵

曰:“叶,犹世也。”

⑤厚。《集韻·帖韻》:“叠,厚也。”

⑥通“慴(sha)”。惧怕。毛传:“叠,懼。”

重复;接连

折;折叠

重叠振动;振作

量词层

世;代

通“慴(sha)”。惧怕

翠 cuì【形声字】

字形演变:篆文,说文·羽部;隶书,汉印

字义演变:本义:为翠鸟。一种青绿色的雌鸟,也叫翡翠鸟。《说文·羽部》:“翠,青羽雀也。从羽,卒声。”

转义:①翠鸟的羽毛,可作装饰品。《汉书·贾山传》:“被以珠玉,

饰以翡翠。”

②青、绿、碧之类的颜色。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眉如翠

羽,肌如白雪。”

③色调鲜明。李周翰注:“翠粲,鲜色也。”

翠鸟翠鸟的羽毛,可作装饰品

青、绿、碧之类的颜色色调鲜明

爽 shuǎng1;shuüng2【会意字】

字形演变:金文,;篆文,散盤

字义演变:1.shuǎng 本义:亮,明亮。《书·牧誓》:“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

郊牧野,乃誓。”

转义:①明白;明智。《左传·昭公元年》:“兹心不爽,

而昬乱百度。”

②地势高亢开朗。后作“塽”。明刘侗、于奕正《帝

京景物略·雲水洞》:“凡洞行,得一爽,丛而

息。”

③开朗;豪迈;爽快。《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

师表》:“沈炼见他慨爽,甚不过意,顾与他结

义为兄弟。”

④清凉。郭沫若《满江红·迎一九六三年春节》:

“宇宙春回,迎佳节,天高气爽。”

⑤舒适;畅快。《红楼梦》第五十回:“老太太心

里不大爽。”

⑥差错;违背。《文心雕龙·论说》:“伦理无爽。

则圣意不坠。”

⑦猛烈;威猛。《方言》卷二:“爽,猛也,齐、

晋曰爽。”

明白;明智

地势高亢开朗。后作“塽”

亮,明亮开朗;豪迈;爽快

清凉舒适;畅快

差错;违背

猛烈;威猛

2.shuüng ①用于“肃爽”,指古骏马名。《左传·定公三年》:“唐

成公如楚,有两肃爽马,子常欲之,弗与。”

②加义符“馬”写作“驌、騻”,如今简作“骕騻”。

壮 zhuàng1;zhuüng2【会意兼形声字】(同“壯”)

字形演变:篆文,说文·土部;隶书,熹·易·杂卦

字义演变:1.zhuàng 本义:为人体高大。《说文·土部》:“壯,大也。从士,

爿声。”

转义:①盛大。《诗·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

其犹。”

②旺盛。《楚辞·九辩》:“離芳蔼之方壮兮,余萎

约而悲愁。”

③成年,长大。《淮南子·天文》:“木生于亥,壮

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也。”

④强健。老舍《骆驼祥子》:“这些人,生命最鲜

壮的时期已经卖掉,现在再把窝窝头变成的血

汗滴在马路上。”

⑤以……为壮美;赞赏。《史记·淮阴侯列传》:“滕

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⑥迅速;迅猛。《尔雅·释天》:“疾、齐,壮也。”

⑦同“撞”。《西游记》第四十七回“那行者本来

性急,八戒生来粗鲁,沙僧却也莽壮。”

⑧通“戕(qiüng)”。伤。《方言》卷三:“凡草木

刺人,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茦,或谓之壮。”

盛大旺盛

成年,长大强健

以……为壮美;赞赏

人体高大迅速;迅猛

同“撞”

通“戕(qiüng)”。伤

2.zhuüng 通“莊”。杨倞注:“壮然,不可犯之貌。或为莊。”

谷 gǔ1;lù2;yù3【会意字】

字形演变:甲骨文,佚一一三;金文,启卣;篆文,说文·谷部

字义演变:1.gǔ本义:两山之间的水流。《淮南子·说山》:“江河所以长百谷

者,能下之也。”

转义:①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诗·小雅·十月之

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②深的坑穴。《易·井》:“井谷射鲋。”

③比喻困境。《诗·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

谷。”

④通“榖”。 a.粮食的总称。唐张说《祭城隍文》:“庶

降福四甿,登我百谷。” b.生长。《诗·邶风·谷

物》:“習習谷风,以阴以雨。”c.保养。《廣韻·屋

韻》:“谷,养也。”

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

两山之间的水流深的坑穴

比喻困境

通“榖”粮食的总称

2.lù匈奴官名。《史记·匈奴列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

3.y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洛阳伽蓝记》卷五:“從吐谷浑西行三

千五百里,到鄯善城。其城自立王,为叶谷浑所吞。”

登 dyng1;d?2【会意字】

字形演变:甲骨文,掇一·三八五;金文,前五·二·一;篆文,说文·部

字义演变:1.dyng 本义:为进献。高诱注:“登,进;稙黍熟,先进之。”

转义:①升;自下而上。《易·明夷》:“初登于天,后入

于地。”

②升迁;提拔。《管子·小匡》:“退而察问其乡里,

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

③成熟。《增韻·登韻》:“登,熟也。”

④实现;完成。《汉书·叙传下》:“国富刑清,登我

汉道。”

⑤增加。《左傅·昭公三年》:“陈氏三量,皆登一焉,

钟乃大矣。”

⑥呆;停留。茅盾《多角关系》:“厂里停工已经四个

月了,登在上海的几位股东屡次催我回来一趟。”

⑦掂量。《文明小史》第二十二回:“鄧门上一见(那

两件礼物)雕镂精工,爱不释手,登一登分两,有

二十来两重。”

⑧踩;走过。《集韻·隥韻》:“登,履也。”

⑨腿和脚向脚底的方向用力。《儿女英雄传》第六回:

“不防那女子抬起右腿用脚跟向胸脯上一登。”

升;自下而上升迁;提拔

成熟实现;完成

进献增加

呆;停留

掂量

踩;走过

腿和脚向脚底的方向用力

2.d?通“得”。徐彦疏:“谓齐人急语之时,得声如登矣……至著

竹帛时乃作登字,故言由口授矣。”

华 huü1;huá2;huà3;kuü4【象形字】(“華”的简化字)

字形演变:籀文,;篆文,说文·华部

字义演变:1.huü本义:花,花朵。《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

华。”

转义:①开花。《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

始华。”

②轻浮柔弱如花的脉象。王冰注:“谓似花虚弱,不

可正取也。”

③当中剖开。《尔雅·释木》:“瓜曰华之。”

开花

花,花朵轻浮柔弱如花的脉象

当中剖开

2.huá本义:光彩,光辉。宋范仲淹《御街行》:“年年今夜色,

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转义: ①时光。宋韩维《太后阁帖子》:“迎得韶华入中禁,

和风次第遍神州。”

②年轻;年少。唐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③文采。南朝梁江淹《知己赋》:“既含道润,亦发才

华。”

④声望;名闻。《文选·任彦升<宣德皇后令>》:“客游

梁朝,则声华籍甚。”

⑤显贵。《晋书·王遐传》:“少以华族,仕至光禄动。”

⑥华丽;美丽。《论衡·自纪》:“论贵是而不务华,事

尚然而不高合。”

⑦虚华;浮华。《老子》第三十八回:“前实者,道之

华而愚之始。”

⑧(头发)花白。宋陸游《适闽》:“功名塞外心空壮,

诗酒樽前发已华。”

时光年轻;年少

文采

光彩,光辉声望;名闻显贵

华丽;美丽虚华;浮华

(头发)花白

3. huà本义:一称太华山,古称西岳。《集韻·祃韻》:“华,《说文》:

‘崋,在弘农華阴。’或作華。”

转义:木名。后作“樺”。颜师古注:“华即今之皮贴弓者也。”

山名。一称太华山,古称西岳木名。后作“樺”

4.kuü不正。《集韻·佳韻》:“华,不正也。或作。”

图 tú【会意字】(“圖”的简化字)

字形演变:甲骨文,;金文,善夫克鼎;篆文,玉篇·囗部字义演变:本义:版图;地图。唐杜甫《秦旅店杂诗二十首》之三:“州(秦州)

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转义:①描绘出或印出的形象。《玉篇·囗部》:“图,画形也。”

②绘画;描绘。《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

方图物。”

③思虑;模仿。《诗·小雅·常棣》:“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毛傅:“图,谋。”

④设法对付;谋取;贪图。清龚自珍《明良论四》:“政道者,

天子与百官之所图也。”

⑤预料,料想到。多用于否定。《论语·述而》:“子在刘闻

《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⑥通“度(dù)”。法度。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

“图,假借为度。”

描绘出或印出的形象绘画;描绘

版图;地图思虑;模仿设法对付;谋取;贪图

预料,料想到

通“度(dù)”。法度

梨 lí【形声字】

(同“棃”)

字形演变:篆文,说文·木部;隶书,淮源庙碑

字义演变:本义:果木名。梨树,也指梨树的果实。《说文·木部》:“梨,果

名。”

转义:①草名。《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南十时曰太山,有草焉,

名曰梨。”

②苍老。《方言》卷一:“梨,老也。东齐曰眉,燕代之北鄙

曰梨。”

③通“嫠”。分离;割开。尹知章注:“棃博带以就狹也。棃,

割也。”

草名

果木名苍老

通“嫠”。分离;割开

笼 l?ng1;lǒng2【会意兼形声字】(“籠”的简化字)

字形演变:篆文,说文·竹部

字义演变:1.l?ng 本义:盛土器。《说文·竹部》:“籠,举土器也。”

转义:①古代装箭用的竹器。贾公彦疏:“籠、箙,皆盛

矢物。”

②鸟笼;也泛指畜养牲畜及昆虫的编竹器。《晋书·苻

坚载记下》:“吾既笼中之人,必无还理。”

③统;包罗。《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六年》:“上

自金玉,下及蔬茹,无不笼取。”

④藏;把手放在袖筒里。茅盾《清明前后》第三幕:

“您就叫大家饿着肚子笼了手望着云端里空等!”

古代装箭用的竹器鸟笼

盛土器统;包罗

藏;把手放在袖筒里

2.lǒng 竹箱。《廣韻·董韻》:“籠,竹器。”

浪 làng1;láng2【会意兼形声字】

字形演变:篆文,说文·水部;隶书,魏元丕碑

字义演变:1.làng 本义:大波;波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到中流

击水,浪遏飞舟。”

转义:①象波浪起伏的东西。宋欧阳修《游太清宫》:“鸦

鸣日出林光动,野阔风摇麦浪寒。”

②鼓动。《文选·孔稚珪 <北山移文>》:“今又促装

下邑,浪拽[栧]上京。”

③放荡;放纵。《廣韻·宕韻》:“浪,谑浪。”

④空的;无用的。《红楼梦》第九十六回:“贾琏啐

道:‘你这个不知死活的东西!这府里希罕你的那

扔不了的浪东西!’”

象波浪起伏的东西

大波;波浪鼓动

放荡;放纵

空的;无用的

2.láng 本义:古水名。汉水中下游。《说文·水部》:“浪,沧

浪水也。南入也。”

转义:液体滴落貌,流貌。《廣雅·释训》:“浪浪,流也。”

古水名。汉水中下游液体滴落貌,流貌

梁 liáng【形声字】

字形演变:金文,;篆文,说文·木部;隶书,华山庙碑字义演变:本义:桥梁。段玉裁注:“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

转义:①架桥。《楚辞·离骚》:“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②堤堰;鱼堰。《尔雅·释地》:“梁,莫大于湨梁。”

③屋梁。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尔雅·释宫》:

“杗廇谓之梁。”

④冠上横脊。古代统治阶级区分等级的冠饰。《旧唐书·舆

服志》:“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

⑤通“粱”。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梁,假借

为粱。”

⑥通“掠(l?a)”。掠夺。郑玄注:“梁,读为掠。”

架桥

堤堰;鱼堰

桥梁冠上横脊

通“粱”

通“掠(l?a)”。掠夺

燃 rán【会意兼形声字】(同“然”)

字形演变:金文,中山王鼎;篆文,说文·火部;隶书,白石神君碑、,武梁祠尽象题字

字义演变:燃烧;点火。《世说新语·文学》引曹植诗曰:“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勤 qín1;qí2【形声兼会意字】

字形演变:金文,中山王鼎;篆文,说文·力部;隶书,夏承碑

字义演变:1.qín 本义:辛劳;从事劳作。《尔雅·释诂上》:“勤,劳也。”

转义:①劳苦的事。也泛指一般工作。《书·大禹谟》:“腾

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

②努力;尽心尽力地做。《廣雅·释诂四》:“仂,勤

也。”

③(次数)多;经常。唐白居易:《韩非子·定法》:

“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不勤

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

④成绩;功劳。《宋书·王景文传》:“殊绩显朝,策

勤王府。”

⑤慰劳。《左传·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抚

之,以役王命。”

⑥忧虑;为……而操心。《书·如诰》:“上下勤恤。”

⑦帮助;援助。《国语·晋语二》:“夷吾千冀芮曰:‘秦

人勤我矣!’”

⑧通“僅(jǐn)”。少。杨树达金石论丛“勤,谓少也。”

劳苦的事努力;尽心尽力地做(次数)多;经常

成绩;功劳

辛劳;慰劳

从事劳作忧虑;为……而操心

帮助;援助

通“僅(jǐn)”。少

2.qí耄勤,老人之称。《集韻·之韻》:“勤,耄勤,老称也。”

劳 láo1;lào2;liáo3【会意字】

字形演变:金文,;籀文,说文古文;篆文,说文·力部

字义演变:1.láo 本义:犒劳;慰劳。《仪礼·观礼》:“(侯氏)北面立,王劳

之,再拜稽首。”

转义:①功劳。《诗·大雅·民劳》:“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②辛勤;劳苦。《(尔雅)·释诂》:“‘劳,勤也。’舍人

云:‘劳,力极也。’”

③役使;使……辛苦。《论语·子张》:“君子信而后劳

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④效劳。《墨子·鲁问》:“子所谓义者,亦有力以劳人,

有财以分人乎?”

⑤疲惫;劳累。《易·兑》:“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

以犯难,民忘其死。”

⑥忧愁;操心。《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实劳

我心。”

⑦掠取;夺取。《管子·小匡》:“牺牲不劳,则牛马育。”

功劳

辛勤;劳苦

犒劳;慰劳役使;使……辛苦效劳

疲惫;劳累

忧愁;操心

掠取;夺取

2.lào ①一种用荆条或藤条编成的无齿耙。后作“耢”。《齐民要

术·耕田》:“春耕寻手劳。”

②耙平;摩平。《农政全书·种植》:“先耕地作垅。然后散

榆荚,散讫劳之。”

3. liáo 通“遼”。广阔。《诗·小雅·渐渐之石》:“山川悠远,维

其劳矣。”

区 qū1;ōu2;gōu3;qiū4;k?u5【会意字】

(“區”的简化字)

字形演变:甲骨文,甲五八四;籀文,矦马盟书;篆文,说文·匚部

字义演变:1.qū本义:隐藏。《说文·匚部》:“区,踦,茂匿也。”

转义:①地区;一定的地域范围。《玉篇·匚部》:“区,域也。”

②划分;分别。《论语·子张》:“君子之道,孰先传焉?

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③居处。颜师古注引如淳曰:“居处所在为區。”

④小。《廣雅·释训》:“区区,小也。”

地区;一定的地域范围

隐藏划分;分别

居处

2.ōu ①古代容器。又用为容量单位。《集韻·侯韻》:“区,量名。

四豆为区。”

②藏匿。《左传·昭公七》:“吾先君文王,作《仆区》之法。”

3.gōu 通“句(勾)”。弯曲。《集韻·侯韻》:“句,或作区。”

4.qiū用田埂隔开的一块一块的田。后作“坵”。清周济《泽农谣》:

“何来一区田,不种秫,但种难头与茭白!”

5.k?u 区雾。昏昧。《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貌言视听,以心为

主。四者皆失,则区雾无识。”

尤 y?u【象形字】

字形演变:甲骨文,铁五○·一;金文,;篆文,说文·乙部字义演变:本义:赘疣,身上多余的瘤。

转义:①特异的;突出的。《说文·乙部》:“尤,異也。”

②过失;罪过。《玉篇·乙部》:“尤,过也。”

③怨恨;责怪。《玉篇·乙部》:“尤,责也。”

④亲近;喜好。张相《诗词曲语辞匯释》卷五:“相尤,犹

云相娱或相恋也。”

特异的;突出的

赘疣,身上多余的瘤过失;罪过

怨恨;责怪

亲近;喜好

其 jī1;qí2;jì3【象形字】

字形演变:甲骨文,铁二一八·二;金文,仲师父鼎;籀文,说文籀文;

篆文,说文·箕部

字义演变:1.jī本义:同“箕”。簸箕。《说文·箕部》:“其,籀文箕。”

转义:①语气词。表示疑问。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五:

“其,问辞之助也。”

②周年。后作“朞(期)”。《墨子·非儒下》:“丧,父

母三年,妻、后子三年,你、叔父、弟兄、庶子其,

戚、族人五月。”

③同“基”。谋虑。《礼记·孔子间居》:“夙夜其命宥

密,无声之乐也。”

语气词。表示疑问

同“箕”。簸箕周年。后作“朞(期)”

同“基”。谋虑

2. qí①代词。a.表示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的”,

或“他”、“她”、“它”。《易·系辞下》:“诬善之人春辞游,

失其富士康者辞屈。”b.也可以作反身代词,指自己。《楚

辞·九章·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②副词。a.表示揣度,相当于“也许”、“大概”。清王引之《经

传释词》卷五:“其犹殆也。”b.表示祈使。《左佐·隐公三

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c.表示反诘,相当于“豈”、

“难道”。宋王安石《与扬蟋推官书二》:“方当求正乎人,

其敢正人乎哉!”

③极,甚。《韩非子·初见秦》:“是帮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

不取,所尝未尝不破,開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④通“期(qī)”。元佚名《百花亭》第二折:“自从与贺家姐

姐作伴,半载其程,钱物使尽。”

表示揣度,相当于“也许”、“大概”

副词表示祈使

代词表示反诘,相当于“豈”、“难道”

极,甚

通“期(qī)”

3.jì助词。附在代词“彼”、“何”等之后。《诗·王风·扬之水》: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仙 xiün1;xiǎn2【会意兼形声字】

(同“僊”)

字形演变:篆文,说文·人部;隶书,唐公房碑

字义演变:1.xiün 本义:神仙,神话传说和宗教迷信中指修炼得道长生不死

的人。《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

转义:①不同凡俗。《文心雕龙·明诗》:“乃正始明道,诗

杂仙心。”

②轻盈盈。《篇海类编·人物类·人部》:“仙,轻徢

皃。”

③对死者的婉辞。《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

扬州城。”

不同凡俗

神仙轻盈盈

对死者的婉辞

2.xiǎn 同“尟(鲜)”。少。《集韻》:“尟,《说文》:‘是少也。’或

作鲜、仙。”

盘 pán1;xuán2【象形兼会意字】

(“盤”的简化字)

字形演变:甲骨文,號季子白盤;金文,;篆文,三体石经·君

字义演变:1.pán 本义:一种敞口的扁浅的盛器。《说文·木部》:“槃,承槃

也。盤,籀文,从皿。”

转义:①古代沐浴、盥洗器。《正字通·皿部》:“盤,浴器

亦曰盤。”

②盘曲;盘绕。《正字通·皿部》:“盤,盤曲。”

③乐;安乐。《书·秦誓》:“民讫自若是多盤。”

④逗留;歇息。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

“是夜,行人皆野盤。”

⑤攀;爬。《水浒全传》第七回:“李四便道:‘我与

你盤上去,不要梯子。’”

处一言难尽。”

⑦通“畔(pàn)”。背叛。《淮南子·人间》:“此其

后子发盤罪威王而出奔。”

古代沐浴、盥洗器

盘曲;盘绕

乐;安乐

一种敞口的扁浅的盛器逗留;歇息

攀;爬

经营;料理

通“畔(pàn)”。背叛

2. xuán 长江三峡中的水的漩涡。明杨慎《升菴诗话·盤涡》:“蜀

江三峡中,水波圆折者名曰盤。‘盤’音‘漩’。杜诗:‘盤

涡鹭浴底心性。’张蚍《黄牛峡》诗:‘盤涡逆入嵌崆地,

断壁高分缭绕天。’”

峰 fyng【形声字】

(同“峯”)

字形演变:篆文,说文·山部

字义演变:本义:山顶。《说文·山部》:“峯,山耑也。”

转义:①成峰形的。《世说新语·文学》:“作万馀语,才秀峯逸。”

②姓。《万姓统谱·冬韻》:“峯,见《姓苑》。”

山顶成峰形的

胳 gy1;g?2【形声字】

字形演变:篆文,说文·肉部

字义演变:1.gy腋下;夹肢窝。《说文·肉部》:“胳,亦下也。”

2.g?牲畜的后胫骨。后作“骼”。《集韻·陌韻》:“胳,牲后胫骨。”

膊 p?1;b?2;lia3【形声兼会意字】

字形演变:篆文,说文·肉部

字义演变:1.p?本义:曝肉。《说文·肉部》:“膊,薄脯,脯之屋上。”

转义:①切成块的干肉。《淮南子·缪称》:“故同味而嗜厚

膊者,必其甘之者也。”

②上肢近肩之处。《魏书·孝文帝纪》:“又少而善射,

有膂力。年十馀岁,能以指弹碎羊膊骨。”

③分裂尸体。《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勿杀,吾

与而盟,无入而封’。弗听,杀而膊诸城上。”

切成块的干肉

曝肉上肢近肩之处

分裂尸体

2.b?本义:兄。《方言》卷十:“膊,兄也。刑、扬之鄙谓之膊。”

转义:①膀子。《正字通·肉部》:“膊,肩膊也。”

②用同“脖”。《西游记》第四十六回:“那刽子手将一

条绳套在他膊项上,一条绳札住他腿足,把一口牛

耳短刀,幌一幌,着肚皮下一割,搠个窟窿。”

兄膀子

用同“脖”

3.lia界域。《太玄·文》:“福则有膊,祸则有形。”

巨 jù1;qú2【会意字】

字形演变:金文,;篆文,说文或体、,说文·工部

字义演变:1.jù本义:一个成年人一手标筑杵用力夯筑之意。《说文》:“巨,

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榘,巨或从木、矢,矢者,

其中正也。”

转义:①大。《方言》卷一:“巨,大也。齐宋之间曰巨。”

②规矩,木工的方尺。后作“矩”。《说文·工部》:“巨,

规巨也。”

③最;极。三国魏曹植《辩道论》:“言不尽于此,颇

难悉载,故粗举其巨怪者。”

④通“距”。距离。孙诒让间诂:“巨,当为距之假字。”

⑤通“讵”。相当于“豈”。《汉书·高帝纪上》:“沛

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

一个成年人一手标筑规矩,木工的方尺。后作“矩”

杵用力夯筑之意最;极

通“距”。距离

通“讵”。相当于“豈”

2. qú未央。《集韻·鱼韻》:“巨,未央也。”

当 düng1;dàng2;dang3【形声字】(同“當”)

字形演变:甲骨文,鄂君车节;篆文,说文·田部

字义演变:1.düng本义:对着;向着。《说文·田部》:“當,田相值也。”

转义:①对等;相当于。《吕氏春秋·孟夏纪》:“行爵出

禄,必當其位。”

②应该;应当。《史记·齐悼惠王世家》:“當断不断,

反受其乱。”

③承担;承受。《论语·卫灵公》:“當仁不让于师。”

④主持;执掌。《廣韻·唐韻》:“當,主也。”

⑤抵敌;抵抗。《公羊传·荘公十三年》:“然则君请

當其君,臣请當其臣。”

⑥判处(罪)。《汉书·贾谊传》:“夫望夷之事,二

世见當以重法者,投鼠不忌器之习也。”

⑦值;遇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行人子朱曰:

‘朱也當御。’”

⑧如同;好象。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六:“當,

犹如也。”

⑨过去;已往。唐李朝威《柳毅传》:“值君子累娶,

當娶于张,已而又娶于韩。”

⑩通“嘗(cháng)”。a.曾经。《吕氏春秋·疑似》:

“戎寇当到,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b.尝试。

《墨子·法仪》:“当皆法其父母奚若?”

对等;相当于应该;应当

承担;承受主持;执掌

抵敌;抵抗

对着;向着判处(罪)

值;遇到

如同;好象

过去;已往

通“嘗(cháng)”曾经

尝试

2.dàng 本义:主领;典领。《文选·扬雄<甘泉赋>》:“诏招摇与太

阴兮,伏钩陈使当兵。”

转义:①适合;恰当;顺当。《正字通·田部》:“当,事理

合宜也。”

②当作。宋杜耒《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

汤沸火初红。”

③抵押。《左传·哀公八年》:“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

止。”

主领;典领适合;恰当;顺当当作

抵押

3.dang 后缀。元白朴《梧桐雨》第一折:“却是吾当有幸,一个太

真妃倾国倾城。”

勃 b?【会意兼形声字】

字形演变:篆文,说文·力部

字义演变:本义:排,推动。《说文·力部》:“勃,排也。从力,孛声。”

转义:①兴起;旺盛。《左传·荘公十一年》:“禹、汤罪己,其

与也勃焉。”

②猝然。《玉篇·力部》:“勃,卒也。”

③争斗。《荘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豀。”

④怨恨。《廣雅·释言》:“勃,怼也。”

⑤通“悖(bai)”。乖戾。《荀子·修身》:“不由礼则勃乱

提僈。”

兴起;旺盛

猝然

排,推动争斗

怨恨

通“悖(bai)”。乖戾

著 zhù1;chú2;zhu?3;zhüo4;zhe5【形声兼会意字】

字形演变:隶书,魏王基残碑

字义演变:1.zhù本义:拨火的筷子,即火棍。《说文·竹部》:“箸,饭攲也。

从竹,者声。”

转义:①明显;显著。《楚辞·远游》:“与化去而不见兮,

名声著而日延。”

②表现;显露。《人物志·利害》:“夫節清之卜著于

仪容,发于德行。”

③写作;撰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

迺著书上下篇。”

④记载。《史记·孝文本纪》:“请著之竹帛,宣布天

下。”

⑤登记。《管子·立政》:“州长以计于乡师,乡师以

著于士师。”

⑥完成。《廣韻·御韻》:“著,成也。”

明显;显著表现;显露

拨火的筷子,即火棍写作;撰述

记载

完成

2.chú著雍,古代用以纪年的十干中戊的别称。《尔雅·释天》:

“太岁……在戊曰著雍。”

3.zhu?本义:附着。《国语·晋语四》:“今戾久矣,戾久将底,

底著滞淫,谁能与之?”

转义:①穿上。《礼记·曲礼上》:“就屦,跪而举之。”

②及、到。宋黄庭坚《对酒歌》:“但对清樽即开眼,

一杯引人著胜地。”

③命令;打发。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

“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礼

走?”

穿上

附着及、到

命令;打发

4.zhüo 本义:放置。宋苏轼《南堂》:“更有南堂堪著客,不忧门

外故人车。”

转义:用于答语。表示同意。《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

“著!著!著!就是这么著。”

放置用于答语。表示同意

5.zhe 助词。a.用在谓词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唐白居易《恻恻吟》:“道著姓名人不识。”b.有在句末,表

示命令祈使或一般告语。《水浒传》第二十一回:“这短命,

等得我苦也!老娘先打两个耳刮子著。”

形 xíng【形声字】

字形演变:篆文,说文·彡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