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   概论

概论第一节戏曲文献学的学术概念戏曲学,按其内容性质,约可分为五大部分:戏曲文献、戏曲历史、戏曲理论、戏曲文学、戏曲音乐。戏曲文献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戏曲学的基础、起点和入门。

这里有必要讲一讲我们的学科名称“戏剧戏曲学”——关于戏剧戏曲学,有几组概念应该求同存异,这便是戏剧(曲)、戏剧(曲)史、戏剧(曲)史学、戏剧(曲)学、戏剧(曲)学史。

首先是戏剧(曲)。“戏剧”一词,首见于晚唐五代;“戏曲”一词,则始于宋元间。元明清三朝以迄民初,这两个名词被辗转引用,初无区分。直至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始对此两词作有认真的讨论。但诚如解玉峰《20世纪中国戏剧学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8)之《论两种戏剧观念》所言,《宋元戏曲史》中的这一组概念,确实有点含混。但综合王氏关于戏剧、戏曲、真戏剧、真戏曲的论述,还是可以看出,其所说戏剧,大抵是指自上古以迄民初,一切含有戏剧因素的表演形式;其所说戏曲,是约指“以歌舞演一故事”的宋元南戏、金元杂剧,即其所谓真戏剧、真戏曲。也就是说,《宋元戏曲史》中的戏剧包含戏曲,而王氏重点研究的是戏曲。《宋元戏曲史》成稿前王氏有关戏剧(曲)的相关论述或稍有不同,但《宋元戏曲史》可视为王氏的最后见解。尽管其后有人,譬如任半塘《唐戏弄》,对王国维的戏剧、戏曲概念提出不同见解,但对其概念本身的理解,在学术界,却为多数所认同。自王国维戏剧、戏曲概念迄今,戏剧、戏曲概念虽然已经有了不少外延,譬如戏剧,亦包括话剧、舞剧、歌剧等,戏曲亦包括明清传奇、杂剧与花部地方戏等,但戏剧包含戏曲却基本没有改变。固然,如此的戏剧、戏曲概念(姑称之为约定俗成概念),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也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但多年来,此约定俗成概念,不论是在戏剧研究界,还是在戏剧演出界,甚至是在戏剧受众界,都没有产生太大的隔模与混乱。这一基本事实,应该成为戏剧、戏曲概念建立的依据和成立与否的标准。至少,在没有被大多数所接受的新的戏剧、戏曲概念确立以前,约定俗成概念,应该成为通行的词汇。从《20世纪中国戏剧学史研究》的标题与行文,可以看出,作者偏好使用“戏剧”概念,甚至主张戏剧即戏曲,尽管该书也多次出现“戏曲研究”、“元曲研究”、“戏曲观念”、“戏曲音乐”等这些足以制造混乱的体例不够统一的称谓。不过,该书直接使用“戏剧”而不用“戏曲”,也有近年的可观的学术背景。“戏剧”、“戏曲”这两个名词近年确曾引起不少学人关注论辩,其中以曾永义、叶长海两位先生用力最勤。发表在《民俗学刊》第8辑(澳门出版社2005.6)上的曾永义《戏剧、戏曲之命义》、叶长海《说“戏曲”》,可谓其集成代表之作。曾氏说:“‘戏剧’一词在中国为约取‘南戏北剧’而成,现代应取其广义。举凡‘真人或偶人演故事’皆是。因此,戏曲、偶戏、话剧、歌剧、舞剧、默剧、电影、电视剧都属戏剧。‘戏曲’一词……,原是‘戏文’的别称,现代用来作为中国古典戏剧的总称。举凡‘演员合歌舞以代言演故事’皆是。因此,《东海黄公》、《踏谣娘》、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宋元南曲戏文、金元北曲杂剧、明清传奇、明清杂剧、清代京剧,以及近代地方戏和民族戏剧都属戏曲”。叶氏说:“‘戏剧’在今天已经成为大概念,下分戏曲、话剧、歌剧等等门类”。又说:“‘戏曲’一名其实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文学概念,指的是戏中之曲,……又称‘剧曲’,……其二是艺术概念,指的是中国的传统戏剧,这是一种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总体性的演出艺术”。显然,两位既有相同的认识,又有不同的见解。冯健民先生1983年就在《光明日报·文学

遗产》参加了与叶长海﹑张辰等关于戏剧﹑戏曲概念的讨论,2000年又发表《再论王国维关于‘戏剧’与‘戏曲’二词的区分》(《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强调“第一,不能拿现代人的观点去代替前人的思想,如用现代人对‘戏剧’、‘戏曲’二词的释义去解读《宋元戏曲考》,那就只能引起混乱;第二,不能用前人的观念来禁锢现代人的思想,如王氏把戏曲作为中国惟一的‘纯正之剧’,那么现在的话剧、歌剧、舞剧等便无地自容,而中国便也只能有‘戏曲史’而不可能有‘戏剧史’。……落实到戏剧研究上,那便是要重新界定‘戏剧’和‘戏曲’的内涵(决不是只笼统承认‘戏剧’是大范围、‘戏曲’是小范围就能解决的)”。李修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戏剧研究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12)有关于戏剧(曲)的最新表述:“总之,王国维笔下的‘戏剧’与‘戏曲’,是两个含义有所区别的概念。‘戏剧’一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成熟的戏剧和多种与舞台有关的演出形式。‘戏曲’一词则并非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而是表现出较复杂的内容。……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戏曲’并不完全相同。”这一段话出自该书第一章“戏剧、戏曲名实辩”,执笔人李简。这就是说,戏剧、戏曲概念目前只能求同存异,而远未达成共识。尽管很多真知是冲破传统藩篱之后的收获,但传统本身尚且未被广泛认同,冲破其藩篱,少不了一番艰苦的论辩。因此,在尚未达成共识之时,研究“戏曲”而直接使用“戏剧”,有不够严谨之嫌。

其次是戏剧(曲)史。研究内容范围基本相同的戏剧(曲)通史、断代史、剧种史,迄今已多达七八十种。据统计,叫戏曲史的,约占六七成,另有三四成,叫戏剧史。似乎叫戏剧史的,有日益增多的趋势,然叫戏曲史的,亦顽强坚守着阵地。显然,戏剧(曲)史云者,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姑以昆剧(曲)为例,尽管几部通史如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顾篤璜《昆剧史补论》等均称为“昆剧”,但2001.5.18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是“中国昆曲”;很快,苏州市人民政府与苏州大学联合组建“中国昆曲研究中心”;2005.2春风文艺出版社还出版了一套10册均以“昆曲”命名的“昆曲与传统文化研究丛书”。另国家文化部在苏州定期举办“中国昆剧艺术节”,而配套开设的,却是“中国昆曲论坛”。又同是词典,吴新雷主编的,叫《中国昆剧大辞典》;洪惟助主编的,叫《昆曲辞典》。而王守泰主编的《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更是认为“昆剧与昆曲不是同义词。……有歌有舞登诸氍毹者为昆剧。昆曲只包括昆剧中的唱、念部分”。这类戏剧、戏曲概念的实用例证,同样说明其远未达成共识。

复次是戏剧(曲)史学。最早展示“戏剧史学”内容,并努力明确“戏剧史学”概念的,是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2)。其前两章的标题即为“戏剧史学”,而其第一章第一节为“戏剧史学概说”。综观其“概说”,并据其“戏剧史学”节目,如戏剧渊源论、宋杂剧论、金院本论、元杂剧论、宋元南戏论、明戏剧论、清戏剧论,可知其所谓“戏剧史学”,是指戏剧史之学,即戏剧史研究,或戏剧史研究史。叶长海主编《中国戏剧研究》亦使用有“戏剧史学”概念,其上编第一章第三节有“王国维戏剧史学之奠立”一说,谓王氏《曲录》“在学术史上,中国戏剧史学由此得以开篇,并进而得以确立”,并说“在王国维戏剧史学著述的影响下,……出现了杨鐸的《汉剧丛谈》,齐如山的《观剧建言》,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的戏剧部分,以及刘师培、姚华的戏剧理论等”。因为王国维《曲录》乃曲目提要,齐如山《观剧建言》是关于戏剧观众的研究,姚华《菉猗室曲话》为曲话,故叶氏所谓“戏剧史学”,比赵氏的“戏剧史学”,要更为宽泛。显然,关于“戏剧史学”,存在不同的意见。赵、叶

二氏之外,少见言及“戏剧史学”者。相反,临近这一概念的,选用的多是“戏曲”一词,如蒋星煜《中国戏曲史钩沉》、《中国戏曲史探微》,张燕瑾《中国戏曲史论集》,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黄仕忠《中国戏曲史研究》等。当然,使用“戏剧”一词的,也有赵景深、李平、江巨荣合著的《中国戏剧史论集》等。此种戏剧、戏曲概念延伸使用的不同,也说明其远未达成共识。

再说戏剧(曲)学。“戏剧学”概念由叶长海《中国古代戏剧学绪说》(《文艺研究》1984年第5期)率先推出:“戏剧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戏剧学以戏剧为研究对象。……如果把研究对象严格限制于戏剧艺术本身(包括剧本和剧场演出),可以称之为狭义的戏剧学。广义的戏剧学则大体可以包括戏剧社会学、戏剧哲学、戏剧心理学、戏剧技法学、戏剧形态学、剧场管理学、戏剧文献学、戏剧教育学及戏剧史学等许多门类,可以把戏剧本身及与戏剧有关的一切问题都纳入研究范围”。不要说广义的戏剧学无所不包,即狭义的戏剧学,亦包容了戏剧艺术本身(包括剧本和剧场演出)研究的一切学问。叶氏《中国戏剧学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即为狭义的戏剧学,而且是中国古代戏剧学,故其所开列的中国古代戏剧学的五个内容为戏剧理论、戏剧评论、戏剧技法、戏剧历史、戏剧资料,并且说:“中国古代戏剧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著作形式多种多样。或撰为专著,自成一说,如徐渭《南词叙录》、焦循《花部农谭》;或发为序跋、书简之类,如卓人月《新西厢·序》、汤显祖《答吕姜山》;或散见于批注评点之间,如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无名氏《审音鉴古录》;或杂陈于散文、日记之中,如张岱《陶庵梦忆》、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这即是说,叶氏该书所谓“戏剧学”,是中国古代戏剧(曲)研究的学问,古往今来所有研究中国古代戏剧(曲)的所有方面的大小成果,都是戏剧学的内容。20年后,叶氏在该书《再版后记》中不无自豪地写道:“时至今日,戏剧学则已成了一门大学科,不仅戏剧专门院校以此为重点学科,综合性大学亦争先恐后地创造条件成立戏剧学学科”。戏剧学成为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热门学科,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本科专业设置是“戏剧学”,而研究生专业设置却变成“戏剧戏曲学”。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妨说,这是戏剧、戏曲概念的莫名和合。南京大学戏剧学学科所开设的课程中有一门课叫《中国戏曲学》,便是这种和合的体现。中国传媒大学的戏剧戏曲学分设戏剧学方向与戏曲学方向,更是对戏剧(曲)学的一种躲闪腾挪。专家著书也有戏剧戏曲学两分的趋向,譬如,叶长海、赵山林、解玉峰之外,还有陆林《元代戏剧学研究》,李强、柯琳《民族戏剧学》等;而谢柏梁则为《中国分类戏曲学史纲》等。谢氏更是延用戏剧包含戏曲一说,认为“戏剧学是关于戏剧的一切学问”,而“希腊悲剧学、印度梵剧学和中国戏曲学”是“戏剧学的三大流派”。另外,关于中国古代戏剧(曲)学的分类,叶、赵、谢三位的见解也很多不同。叶氏分类已如前述,赵氏为戏剧史学、戏剧作法学、戏剧音律学、戏剧表演学、戏剧批评学、戏剧文献学,谢氏则为戏曲悲剧学、戏曲演剧学、戏曲创作学、戏曲序跋学、戏曲流派学。因此,戏剧(曲)学虽然已成显学,但其从概念到内容,并未经过认真酝酿磨合,即“戏剧戏曲学”尚不是一个科学的称名,更谈不上是一门成熟的学科。2002年董健先生在为吕效平《戏曲本质论》作序时,即对“戏剧戏曲学”提出异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订的学科目录中,艺术学科下设有一个二级学科叫‘戏剧戏曲学’。……这种分类上的混乱,显然也暗含着一种中外对立、古今脱节的狭隘性”。2004年厦门大学曾召开过一个“‘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陈多先生在会上以《由看不懂“戏剧戏曲学”说起》为题发言,对“戏剧戏曲学”的学科命名,提出了更为尖端的批评,说其“是个承袭了

历史上的错误,思路不清、逻辑混乱、概念含糊、难以认知的东西;是个对发展‘戏剧’或‘戏曲’学科有害而无利的东西”。这种戏剧、戏曲概念的生硬整合,更说明其远未达成共识。

最后说戏剧(曲)学史。前文说到,叶氏提出戏剧学概念以后,作为实证,出版了《中国戏剧学史稿》。这也是“戏剧学史”概念的第一次提出。如果说戏剧学是戏剧研究,则戏剧学史便是戏剧研究的研究,是戏剧研究史。所以叶长海主编的《中国戏剧研究》上编不叫戏剧学史,而叫“戏剧研究史”。而陆林《元代戏剧学研究》上编叫“元代戏剧学史论”,内容却正是元代戏剧研究史。谢柏梁则不叫戏剧学史,而叫“戏曲学史”。另前文所说叶、赵、谢三位对戏剧(曲)学内容分类的不同,也正是他们对戏剧(曲)学史内容分类的不同。

中国的戏剧学的学科建设,自1984年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尽管目前不但已经出版发表了众多的戏剧学著述,而且还出版了几部戏剧(曲)学史,然正如解玉峰《20世纪中国戏剧学史研究》所“追问”的:“中国戏剧学,究竟有没有建立起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

问题又回到本节起首所提出的五组概念。自然,戏剧(曲)概念,是这五组概念的基本概念。解铃还须系铃人。叶长海《说“戏曲”》说:“今天应该对‘戏剧’、‘戏曲’这些词予以明确界定。实际上,‘戏剧’在今天已经成为大概念,下分戏曲、话剧、歌剧等等门类”。至于戏曲的概念,我赞同解玉峰《20世纪中国戏剧学史研究》的“严格界定”,即“包括南戏、传奇、杂剧和近代大多数地方戏在内的一类戏剧”,而排除“傩(戏)、目连戏等各种‘仪式性戏剧’和傀儡戏、皮影戏、歌舞小戏等各种‘民间戏剧’”。

本课程是《戏曲文献学》,对应使用的是“中国戏曲学”。

戏曲研究的方式方法,约可分为汇录、考证与评论三大方面。汇录是考证与评论的根基。而戏曲文献学,正是一门汇录梳理的科学。

20世纪是中国古代各体文学竞相比效、著书立说的时期,其中尤以戏曲研究最具筚路蓝缕、发凡起例之功。标明通史的大作便有近20部之多,断代史、剧种史、批评史的专著更在七八十种以上,作家作品研究的论文与结集一度呈燎原之势,资料汇编、语词集释、剧目综录、剧本校注、史实考订、文物索引、文化发探等亦复蔚成大观。而戏曲文献的收藏、寻访、著录、整理与刊印,正是这幅曲论画卷中的浓笔重彩。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20世纪戏曲文献的发展,便没有20世纪戏曲研究的繁荣。

戏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约可分为目录提要、总集丛刊、选本别集、曲律曲谱、版本辑校、序跋评点、报刊杂记、剧场演出、文物图录九大部类。

因此,戏曲文献学是汇集、叙考、校订、编选戏曲史料的科学。

第二节戏曲文献学的学科建设

王国维在《曲录自序二》中说:“戏曲之兴,由来远矣。宣和之末,始见萌芽;乾淳以还,渐多撰述。泗水潜夫纪武林之杂剧,南村野叟录金人之院本。丑斋《点鬼》,丹邱《正音》,著录斯开,搜罗尤盛。上自洪武诸王就国之装,下讫天崇私家插架之轴,则有若:章丘之李,临川之汤,黄州之刘,山阴之淡生,海虞之述古,富者千余,次亦百数;然中麓诸家未传目录,《也是》一编仅窥崖略,存什一于千百,或有录而无书。暨乎国朝,亦有撰著。然《传奇汇考》之作,仅见残钞;广陵进御之书,惟存《总目》。放失之厄,斯为甚矣”。

中国戏曲文献学的建设,约可区分为五个阶段:先宋为随意阶段,宋元为经心阶段,明代为汇录架构阶段,清代为集成奠定阶段,现当代为发展结撰阶段。

先宋为随意阶段,如(东汉)张衡(78-139)《西京赋》、(东晋)

葛洪《西京杂记》所记《东海黄公》(《西京赋》:“东海黄公,赤刀粤祝zhou。冀厌ya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西京杂记》三:“)(盛唐)崔令钦(开元天宝间人)《教坊记》{宝应元年(762年)后}所记《大面》(兰陵王)、《踏摇娘》,(“《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踏谣娘》,北齐有人姓苏,bao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著妇人衣,徐行入场。行歌,每一迭,傍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全失旧旨。或呼为《谈容娘》,又非。”

(晚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所记“驱傩”、“俳优”(弄参军)、“傀儡子”等。

以上涉及剧目、剧种,从文献学角度看,就是目录提要。

宋元为经心阶段,如(南宋)王灼《碧鸡漫志》(1145-1149)所记孔三传诸宫调(卷二,“熙丰、元祐间,兖州张山人以恢谐独步京师,时出一两解。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兰陵王(卷四)、宋代大曲(卷三,如《霓裳羽衣曲》、《凉州曲》、《伊州》、《甘州》、《胡渭州》、《六么》);

(两宋之际)孟元老《东京梦华录》(1147)所记如“京瓦伎艺”之杂剧、傀儡(如杖头傀儡、悬线傀儡、药发傀儡)、影戏、诸宫调;

(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1235)所记“瓦舍众伎”之宋杂剧(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末泥色主张,因戏色吩咐,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其吹曲破断送者,谓之把色。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谏诤也”)、诸宫调(“本京师孔三传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说唱”)、唱赚(“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祗以两腔递且循环间用者,为缠达。中兴后,张五牛大夫因听动鼓板中,又有四片【太平令】,或赚鼓板,即今拍板大筛扬处是也,遂撰为赚。赚者,误赚之意也,令人正堪美听,不觉已至尾声,是不宜为片序也。今又有覆赚,又且变花前月下之情及铁骑之类。凡赚最难,以其兼慢曲、曲破、大曲、嘌唱、耍令、番曲、叫声诸家腔谱也”)、傀儡{弄悬丝傀儡(起于陈平六奇解围)、杖头傀儡、水傀儡、肉傀儡(以小儿后生辈为之)。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故事、铁骑公案之类,其话本或如杂剧,或如崖词,大抵多虚少实,如巨灵神、朱姬大仙之类是也}、影戏(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鏃,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南宋)《西湖老人繁盛录》(1253)所记“瓦舍”之傀儡、唱赚、

诸宫调的演员;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1274)所记“伎乐”之宋杂剧(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且谓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至五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名曰‘装孤’。先吹曲破断送,谓之‘把色’。大抵全以故事,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遍。、、、、、、又有杂扮,或曰‘杂

班’,又名‘经元子’,又谓之‘拔和’,即杂剧之后散段也)、妓女名单、诸宫调(说唱诸宫调,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说唱;今杭城有女流,熊保保及后辈女童皆效此,说唱亦精,於上鼓板无二也。)唱赚(“唱赚,在京时,祗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祗有两腔迎互循环间,有缠达。绍兴年间,有张五牛大夫,因听动鼓板中有【太平令】或赚鼓板,即今拍板大节抑扬处是也,遂撰为【赚】。赚者,误赚之之意也,正堪美听中,不觉已至尾声,是不宜为片序也。又有【覆赚】,其中变花前月下之情及铁骑之类。今杭城老成能唱赚者,如窦四官人、、、、、、等。凡唱赚最难,兼慢曲、曲破、大曲、嘌唱、耍令、番曲、叫声,接诸家腔谱也”),“百戏伎艺”之傀儡(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如悬线傀儡者,起于陈平六奇解围故事也。今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之走线者尤佳。更有杖头傀儡,最是刘小仆射家数果奇,大抵弄此多虚少实,如巨灵神、姬大仙等也。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赛宝哥、王吉、金时好等,弄得百怜百悼。兼之水百戏,往来出入之势,规模舞走,鱼龙变化夺真,功艺如神。)、影戏(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鏃,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綵色妝饰,不致损坏。杭城有贾四郎、王升、王闰卿等,熟于摆布,立讲无差。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

宋元间泗水潜夫(周密)《武林旧事》(1280)所记“诸色伎艺人”之影戏、唱赚、杂剧、诸宫调、傀儡、角抵等演员名单,“官本杂剧段数”之剧目;

宋元间张炎(1248-约1320)《词源》,虽是对词乐的论述,却与戏曲音律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现存第一部曲律论稿;

(元)胡祗遹(1227-1293)《黄氏诗卷序》所谓女演员“九美”说(一、姿质浓粹,光彩动人。二、举止闲雅,无尘俗态。三、心思聪慧,洞达事物之情状。

四、语言辨利,字真句明。五、歌喉清和圆转,纍纍然如贯珠。六、分付顾盼,使人人解悟。七、一唱一说,轻重疾徐,中节和度,虽记诵闲熟,非如老僧之诵经。八、发明古人喜怒哀乐、忧悲愉佚、言行功业,使观听者如在目前,谛听忘倦,惟恐不得闻。九、温故知新,关键词藻,时出新奇,使人不能测度,为之限量。)

(元)燕南芝庵《唱论》,被收入(元)杨朝英至正(1341-1361)

年间所编《阳春白雪》,乃第一部系统论述北曲演唱技巧的专著;

(元)周德清(1277-1365)《中原音韵》(1324)由三部分组成:前面是“正语之本,变雅之端”的韵书,其最大的特点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后面是《正语作词起例》,凡27条,其26与27“作词十法”之“定格”为北曲谱(调名谱,分12官调335章,另“定格”略有格律分析);其余为曲话;

(元)无名氏《九宫谱》、《十三调谱》(元天历间),为南曲谱(调名谱?),佚;

(元)钟嗣成(约1279-约1360)《录鬼簿》,元文宗天历3年

(1330)初稿;元惠宗至正2-5年(1342-1345)第一次修订,即简本;元惠宗至正5年(1345)第二次修订,即繁本。因此,《录鬼簿》流传版本有三个系统:一是孟本(明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附刻本)、《说集》本(明无名氏《说集》所收本),源于简本;二是曹本(清曹寅《楝亭藏书十二种》所收本)、清尤贞起钞本,源于繁本;三是天一阁本,为明贾仲明的增补本。《录鬼簿》是一部记载元杂剧作家作品的专著。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所校注的《录鬼

簿》最可参用;

(元)王皣《优戏录》(1346),元杨维桢至正6年为序,“钱塘王

皣集历代之优辞有关于世道者”云;

(元)夏庭芝《青楼集》(1359)记录演员116人;

(元)陶宗仪(1316-?)《南村辍耕录》(1366),共30卷585

条,乃“上自廊庙实录,下逮村里膚言”之笔记。其所记卷25之院本名目,卷27之杂剧曲名、燕南芝庵先生唱论;

《元刊杂剧三十种》(1341-1367)为总集。

(元)顾瑛《制曲十六观》为曲论等。

以上剧目剧种之外,还涉及曲韵、曲谱、曲论、作家、演员、总集等。

明代为汇录架构阶段,如《洪武正韵》{洪武8年(1375)},为官修曲韵,虽有“北问《中原》,南从《洪武》”(沈乘麟《韵学骊珠·凡例》)之说,其欲兼合南北,并不切合语言实际,其平声不分阴阳,入声单列,故“终明之世,竟不能行于天下”(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朱权《太和正音谱》,约成书于洪武31年至永乐元年(1398-1403),由北曲曲目文献与北曲格律谱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对曲体体式、元剧风格、杂剧题材等作出总结,后者“依声定调,按名分谱”(自序),即依《中原音韵》增补例曲,再标注平仄,圈识正衬,为第一部完整的北曲格律谱;

《永乐大典》{永乐6年(1408)},卷20737-20757收杂剧101种,卷13965-13991收戏文34种,为总集;

《录鬼簿续编》,永乐初无名氏编,或以为贾仲明编,收71人杂剧156种;

臧贤《盛世新声》{正德12年(1517)},为选本;

张禄《词林摘艳》{嘉靖4年(1525)},为选本;

郭勋《雍熙乐府》{嘉靖10年(1531)},为选本;

蒋孝《旧编南九宫谱》{嘉靖28年(1549)},此为通称,其正式名称为《南九宫十三调词谱》或《南小令宫调谱》,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南曲格律谱;

《风月锦囊》初刻于永乐间,二刻于成化间,现存传本为嘉靖32年(1553)三刻,为选本;

《杂剧十段锦》{嘉靖37年(1558)}为总集;

徐渭《南词叙录》{嘉靖38年(1559)}为剧目、曲论;

汪道昆《大雅堂乐府》{嘉靖39年(1560)}收杂剧4种,为第一部戏曲别集;

李开先《词谑》(嘉靖末),为曲论;

何良俊《四友斋曲说》{万历元年(1573)}为曲论;

《词林一枝》{万历元年(1573)},为曲选;

《八能奏锦》{万历元年(1573)}为曲选;

《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万历2年(1574)抄成,为剧目;

徐渭《四声猿》{万历7年(1579)前},为别集;

徐渭《选古今南北剧》{万历7年(1579)前},为选集;

王世贞《曲藻》{万历8年(1560)},为曲论;

陈与郊《古名家杂剧》{万历16年(1588)},为总集;

沈璟(1553-1610)《南曲全譜》{万历17-25年间(1589-1597)}是在蒋孝《旧编南九宫谱》基础之上增补而成,影响了其后几乎所有的南曲曲谱,并形成了以增订辑补《南曲全譜》为主体的曲谱流派;

胡文焕《群音类选》{万历24年(1596)},为曲选;

张凤翼《阳春堂五传》{万历25年(1597)},为别集;

息机子《古今杂剧选》{万历26年(1598)},为总集,收元明杂剧30种,存26种;

《乐府菁华》{万历28年(1600)},为曲选;

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作于万历30年(1602)前后,为曲论;

吕天成《曲品》,万历30年(1602)初稿,万历38年(1610)改订,万历41年(1613)增补,为剧目、曲论;

窦延斌《词林白雪》{万历34年(1606)},为曲选;

《玉谷新簧》{万历34年(1606)},为曲选;

王冀德《曲律》万历38年(1610)初稿,天启4年(1624)刊行,为曲论;

龚正我《摘锦奇音》{万历39年(1611)},为曲选;

臧懋循《元曲选》万历41-44年(1613-1616)编,万历43年(1615)付刻50种,万历44年(1616)又成50种;

王冀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万历41年(1613)成稿,次年付刻;

赵琦美于万历42-45年(1614-1617)抄校古今杂剧,现存242种,为总集;

清余居士《月露音》{万历44年(1616)},为曲选;

《吴觎翠雅》{万历44年(1616)},为曲选;

魏良辅《曲律》{万历44年(1616)},为曲律;

程明善《啸余谱》{万历47年(1619)},为曲谱、曲韵;

沈德苻《顾曲杂言》{万历34-47年(1606-1619)},为曲论;

《徽池雅调》(万历末年),为曲选;

《尧天乐》(万历末年),为曲选;

《秋夜月》(万历末年),为曲选;

《词林遗响》{天启3年(1623)},为曲选;

钮少雅、徐于室《九宫十三调曲谱》{天启5年-顺治8年(1625-1651)},为曲谱;

潘之恒《亘史》{天启6年(1626)},为曲话;

《乐府群珠》{天启6年(1626)},为曲选;

凌濛初《南音三籟》、《譚曲杂扎》{天启7年(1627)},为曲选、曲论;

沈泰《盛明杂剧》{崇祯2年(1629)},初、二集各30种,为总集;

《中原全韵》{崇祯4年(1631)},为曲韵;

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崇祯6年(1633)},为总集,其一为《柳枝集》,收元杂剧16种、明杂剧10种,其二为《酹江集》,收元杂剧18种、明杂剧12种;

沈宠绥《弦索辩讹》、《度曲须知》{崇祯12年(1639)},为曲律;

傅一臣《苏门啸》{崇祯15年(1642)},收杂剧12种,为别集;

沈自晋{明万历11-清康熙4年(1583-1665)}《南词新谱》虽是增订辑补《南曲全譜》而成,却也成为汇聚新旧、兼并古今的重要曲学著作;

毛晋《六十种曲》(明末清初),为总集等。

以上已经涉及戏曲文献学的所有方面,并且大多已成为经典。

清代为集成奠定阶段,如高奕《新传奇品》(清初),为剧目;

钱曾《也是园藏古今杂剧目录》(清初),为剧目;

《康熙曲谱》{康熙54年(1715)},为第一部南北曲合谱,虽然其北曲谱即《太和正音谱》,南曲谱即《南曲全谱》,但因系官修,在文人曲师中非常流行;

《传奇汇考标目》(康雍间),为剧目;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乾隆11年(1746)},综合南北曲谱,兼容格律谱式与音乐谱式,堪称古代戏曲音乐、戏曲格律体式的集大成者;

唐英《古柏堂传奇》(乾隆间),为别集;

杨潮观《吟风阁杂剧》(乾隆间),为别集;

蒋士铨《西江祝嘏》、《红雪楼九种曲》、《清容外集》(乾隆间),为别集;

笠阁渔翁《笠阁批评旧戏目》{乾隆27年(1762)},为剧目;

黄文旸《曲海目》{ 乾隆46年(1781)},后有无名氏重订,管庭芬校录,为剧目;

《缀白裘》(乾隆间),为曲选;

李调元《雨村曲话》、《剧话》{乾隆49年(1784)},为曲(剧)评;

黄丕烈《也是园藏书古今杂剧目录》(乾隆间),为剧目;

焦循《剧说》{嘉庆10年(1805)},为曲论;《花部农谭》{嘉庆24年(1819)},为剧目提要;

梁庭楠《曲话》{道光10年(1830)},为剧目、曲论;

支丰宜《曲目新编》{道光23年(1843)},为剧目;

平步青《小栖霞说稗》(同光间),为剧目提要;

杨恩寿《词余丛话》{光绪3年(1877)}、《续词余丛话》(光绪间),为剧目提要、曲论;

姚燮《今乐考证》(清末),为剧目、曲论;《今乐府选》(清末),为总集、选本;

王国维《曲录》{光绪34年(1908)},为剧目;《录鬼簿校注》{宣统元年(1909)},为校订;《优语录》{宣统元年(1909)},为汇编;

《传奇汇考》(清末民初),为剧目提要等。

清代为古代戏曲文献的集成奠定,主要表现在目录、提要、选本、总集、曲谱、报刊等方面。

现当代为发展结撰阶段。对戏曲文献研究的总结,苗怀明博士后出站报告《20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后由中华书局2005、6出版)以前,尚无人从戏曲文献学角度去进行系统的归纳。换言之,关于戏曲文献研究的研究,虽然郑振铎、吴书荫等写有专文探讨,赵山林、李昌集等辟出专章阐释,但均无意更未能创建戏曲文献学科。该报告可谓有意构建中国戏曲文献学的第一篇重头文章。尽管该报告只是略述20世纪戏曲文献学,但其一,20世纪戏曲文献学之其前的戏曲文献学,是一种学科性的创建与演进;其二,该报告以20世纪戏文献的整理与刊印为内容,架构起中国戏曲文献学的骨干。如果说该报告对20世纪新发现的重要书面戏曲文献、戏曲曲文辑轶的评价,已经见到作者的学力功底;那么,该报告对20世纪大陆、港台、海外戏曲文献研究的梳理,更能看出作者的理性思考与学科贡献。这是一次突破、提升、开创与建树。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孙崇涛研究员的《戏曲文献学》(即将出版)将是第一部完整的戏曲文献学著作。

王秋桂主编的《民俗曲艺丛书》自1993.12出版杨启孝编《中国傩戏文化资料汇编》,到1999.5出版流沙著《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辩》,至少已经出版有69种。本丛书与王秋桂主编的《善本戏曲丛刊》,从体例上看尚有一些不足,但它们的分量与价值,均不次于大陆的《古本戏曲丛刊》,应该给于重视。

最新《新闻学概论》整理版资料

绪论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著)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的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发展。 运用新闻理论,观察新闻报道、新闻改革、业界动态、媒体转型…… 例如:分析新闻报道(单篇报道、系列报道、同题报道等),分析媒体事件(限娱令等)……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人类的信息需求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事实 新闻事实——经过选择的事实 如何选择事实?21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务实派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是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务实派新闻定义的特点:注重新闻内容的新奇、异常、变态、刺激、色情。

务实派的定义具体形象,但比较随意,不科学 理论派定义 1.强调事实 范长江:“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强调活动(结果)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强调手段——手段说的是新闻的功能而不是新闻本身。 甘惜分: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是手段,即意味着新闻媒体是工具.(1980) 4.强调信息 如: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的本质是信息。 “新闻是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个定义包含了新闻“真实、新鲜、公开”的特征。 信息源于事实,又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无法传布,只有变成信息才能传布。 新闻的定义 请比较几则新闻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目前古今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可以首先对定义的整体情况有个基本了解,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定义的渊源、辨析、对实践的作用等。) 除了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如“事实说”、“报说”、“功能说”、“信息说”、等。首先,它们都肯定了事实的重要性;其次,它们都强调新闻要新,事实要近,陈年旧事不能成为新闻。这些定义是人们对新闻长期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对新闻的认识。 西方国家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新闻“定义”,如“性质说”与“兴趣说”,们片面强调事实的个别特征,迎合受众的某种需求,诱导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金钱、色情、暴力、怪异、刺激等消极现象上,其荒谬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五要素(5W)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 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 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 B.文化中心论 .文化普同论 D.种族主义C.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 B.社会学 C.民族学 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 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6.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二、选择题 有目的的对当地的日常活动、生活礼仪、人际交往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这是哪种方法?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复习 考纲学习: 1. 了解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2.掌握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五种文学观念 3.理解文学嬗变的原因 4.理解“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这个文学观念 1. 文学的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重要的是在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 文学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就是因为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的机制。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就是在于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中,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过程。 关键词“客观存在”和“审美对象” 客观存在只是纯然的存在,并不能被我的感觉所掌握,那就不能成为我的对象,存在的关系也就不会建立,文学活动还不能形成。 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动过程,其中必然包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我们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第一章文学观念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

文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文学四要素: 由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的文学四要素观点。文学作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 二、文艺学: 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五个分支。 三、文学理论: 以文学的普通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哲学方法为总指导,以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主要由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四个方面构成。 四、文学批评: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五、文学史: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在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六、文学活动: 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社火所特有的,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七、文学本体: 本质、特性所呈现的形态。 八、文学的特点: 历史性、多样性。 九、文学观念: 是指人们对文学现象的觉悟。 十、文学概念: 是对文学本质属性进行抽象形成的是具备有一定内涵的外延的词语形成。 十一、文学形式: 文学的外在表现形态,如语言、文本等。 十二、文学三个基本方面(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文学史是关于文学发展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最有意义的文学现象的描述和研究,它是某个时代或所有时代的文学创作、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致力于在具体文学现象发生发展过程的描述和研究中显示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文学批评史对某些集体文学现象(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分析、判断、和评价。与文学史相比文学批评则是具体的、局部的、空间的。文学史则是总体的、全局的、时间的。文学史致力于文学总体过程的描述和内在规律的揭示。文学批评则致力于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判断和评价。文学理论则致力于从理论的高度全面而系统地对文学现象所涉及的六大方面的内在构成和规律进行全面的研究。与文学批评比,文学理论系统全面抽象。与文学史比,文学理论不致力描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不致力于分析文学史上的具体文学现象。它致力于在抽象理论的框架内以理论的语言全面系统地揭示文学发展规律及其内在本质特征。文学理论也可以研究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和现象,但只是作为说明或证明文学理论的原理的材料和例证,而不能成为文学理论的必要构成。 联系: 文学史不是作家作品的简单编年史,它需要以某种文学史观和某种文学本质观为基础来指导研究者理解、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文档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绪论 0.1知识框架图 0.2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

一、新闻学 1.定义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如都市报的兴起,网络新闻的特点;新闻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报纸的消亡,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身份建构。 新闻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报纸的消亡,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身份建构。 【案例分析】都市报的兴起 90年代中期,大型中心城市,类似晚报 代表媒体有:四川成都的《华西都市报》、湖南长沙的《三湘都市报》、陕西西安的《三秦都市报》等。 都市报的读者定位为市民,包括都市里社会各界、各个阶层的广义上的市民,也有的都市报把读者定位于“白领阶层”。 如《南方都市报》,就定位于18至45岁的大专以上的学历、年收入2万以上的广州市民。因此,都市报又被称作“市民报”。 都市报在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报道角度上比较注重贴近生活,努力追求可读性和亲近度。新民晚报定位:飞入寻常百姓家! 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报纸中刊登大量的广告。 自办发行为主,上门征订和送报。

【案例分析】记者微博使用特征与专业身份的建构 (1)专业新闻记者利用微博发布新闻的数量和频率高于普通用户 原因有两点,一是职业习惯使然,记者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对新闻信息更加敏感,他们习惯于主动寻找信息,并以合适的方式向外界散布他们认为重要的消息。另一方面则因为微博客的特殊形态。信息传播快速、简洁、直接,传播范围广泛。 (2)微博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它带给新闻记者的报偿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记者在微博上发布重要的、但是无法在传统媒体上刊发的新闻信息。 第二,记者在微博上寻找新闻线索,追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最新动态,为新闻报道提供及时、新鲜的素材。 (3)记者使用微博进行自我展现从而完成身份的建构 将“记者”职业身份移植到微博上,表示博主要把微博作为社会职业的延伸,而非当作单纯的私人领域。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内容 新闻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2)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它既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教材,又供当前的新闻工作者作借鉴。

新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绪论: 1.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2)社会责任论 3)发展新闻学 4)党报理论 2. 1918年,蔡元培创立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3. 1919年,徐宝璜出版中国人写的第一本完整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4. 1978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研究机构。 第二章 一、新闻起源 1、唯心主义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欲求”说 代表人物: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 代表作品:《新闻学原理》 主要观点: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 2、唯物主义的“社会生产实践说” 主要观点: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人类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协调行动、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作品: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阐明好奇心源自于人类劳动过程 二、新闻传播发展过程(十个阶段) (一)、原始人的手势语交流:原始人智力低下,语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手势语成为最初的表达手段。 (二)、口语新闻媒介:当有声语言完善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以上两方面都可称为新闻传播的人身载体。 (三)、实物媒介:以某些物体作为媒介,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 (四)、声光媒介:原始社会的声光媒介,多指用鼓声,烽火和烟雾传播信息。需要事先对信号的含义进行约定,并在视听能力所及的限度内使用。这种传播的共时性和有限距离,制约了传播范围。 (五)、图示媒介:图示媒介用线条把事物的分布写下来,构成信息画面,是象形思维的产物。以上三个方面的传播媒介可通称为体外传播载体。 (六)、手抄媒体:标志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开始,传媒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跃。成果:1)文字 2)手抄新闻:如中国殷墟甲骨文;盛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中期; 3)手抄报纸:如唐代《邸报》;公元前59年,罗马议事厅《每日纪闻》;1550年至1566年间的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是最有名的手抄报纸。 (七)、印刷媒体:一种高效复制的媒介,开拓了辽阔的信息空间,标志着第二次新闻传播革命的出现。第一份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新闻传单,是1529年维也纳政府因土耳其的侵入而刊印的,其内容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要求援助这个被围困的城市。 1605年,英国第一位报人:奈森尼乐巴特出版了《约克郡谋杀案》新闻专刊; 1814年,《泰晤士报》和《晚邮报》采用了蒸汽印刷机,宣布了印刷新闻时代的到来。(八)、电子新闻媒介:电信号及其发射、接收装置传播信息,称作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三、第四次革命。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KDKA电台正式播音;1925年10月,苏格兰的约翰贝尔德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36年,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BBC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建立; 同年11月20日,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展览厅内诞生,著名的女歌星艾德尔迪克森演唱了一首名叫《电视》的歌。 (九)、互联网传播媒介:20世纪70年代兴起,又称“第四媒体”,互联网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传播革命的开始。

文学概论第一章名词解释

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也就是再现说。 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文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的。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就是实用说。 独立说:认为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形式的创造。 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成为一个自足体,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建构。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觉和再创造。认为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活动中。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 文学四要素:是由美国学者布拉姆斯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 文学活动: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展开的,包括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的完整的文学活动。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组织。 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灯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品质阅读: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的阅读。 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和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人类的审美意识具有了价值倾向的意识,这就形成审美意识形态 情致:创作或阅读时,认识与情感完全结合为一体的形态。 经验: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体验: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 移情说:移情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因为我们把自己沉没于事物,那么事物也就像我们一样有情感。 距离说: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 出入说:入是指作者在写作的体验时必须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为人物和景物设身处地的充分领悟人物和景物的生命。出是指当作家的体验达到出乎其外的境界时,所写事物的根本性质就会显著地突现出来,放射出诗意的情感的光辉。这一入一出,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须达到的两种境界。 童心:无偏见无功利意识之心。天真、真诚、富于想象力之心。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第二章【圣才出品】

绪论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学 1.定义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内容 新闻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体。 (1)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2)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它既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教材,又供当前的新闻工作者借鉴。 (3)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4)媒介管理与经营。研究国家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以及国家对媒体的宏观调控;总结、研究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研究媒介的受众市场以及媒介的经营方针、策略等。 新闻业务及媒介管理与经营属于新闻学应用部分。 3.历史 (1)世界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闻学逐渐融入大众传播学。 (2)我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1922年出版)、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出版)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9年出版),这三本著作构筑了我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二、新闻学和新闻工作 (1)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新闻工作者每天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1、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2、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4、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2)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 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 3、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在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 1)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2)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发行。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3)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4)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求。 5)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本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和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

新闻学概论课程大纲

【课程性质】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传媒和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新闻传媒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运作的基本规则。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按内容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新闻学概论》属于新闻理论,阐释新闻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本课程为新闻学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本科生,是新闻史、新闻业务等课程的前置课程。 《新闻学概论》属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习者深刻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 能提供帮助。 【教学目的】 《新闻学概论》属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习者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提供帮助。通过本课讲授,要达到三个基本目的:第一,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概念;第二,使学生养成较好的理论概括和思辨能力,以及理论探索的兴趣;第三,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理论观察、分析新闻现象和具体案例。 【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学核心概念以及与新闻密切相关的概念;新闻传媒产生的原因、条件、后果;新闻传媒发展的基本规律;新闻传媒的性质、功能与效果;新闻传媒与社会各领域互动关系;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新闻传媒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模式;新闻传媒的受众特征、受众权利、受众定位;新闻选择的标准、流程;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理念及职业道德;世界主导新闻学理论。 【教学要求】

对教师要求: 认真准备教学内容,指定教科书和阅读材料;精心准备每一堂课的内容,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具体目标明确;鼓励并组织课堂讨论,回答同学的疑问;在课外提供同学咨询和答疑的时间;树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成绩评定公正。 对学生要求:新闻学不能关起门来学,而是要关注现实。学生必须阅读每天新闻,关心重大报道和新闻实践现象;在每周上课前学生要完成该周的阅读,不得无故延误每周的阅读;按时上课和参与讨论,不得无故迟到和缺席;如有特殊情况不得不缺席或延误,必须事先或及时通知授课人,并在一周内(极个别的特殊情况下可征得授课人同意放宽期限)自行补上所缺课程内容,并通过授课老师的检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见解;按时完成所有的作业和考试。 选修本课程的同学,每周除了两课时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至少花两个小时准备与本课相关的事情,比如阅读书籍、报纸,收看新闻,准备作业等,如果在时间上无法保证的同学,建议不要选这门课。 【考核和成绩】 本课最后总成绩为100份,由作业、研究报告大纲、课堂讨论和课外阅读表现、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各自所占比例如下: 作业(4×5):20% 研究报告大纲:20% 课堂和课外表现:10% 期末考试:50% 本课程需交四次作业。作业可能是当堂完成,也有可能要求课外完成。凡是课外完成的作业,要求是打印稿,并注明学号、姓名以及页码; 与课者可自由组合,以4-5人为一组,在本学期对新闻实践中的某一问题、现象或者个案做一研究报告大纲,研究报告大纲必须包括:所研究的对象、要解决的问题、试图运用的理论、具体观点、最后结论,参考文献。研究报告大纲的题目可以由学生提出并和授课教师讨论而定; 本课期末需要考试,形式为开卷; 在作业、研究大纲中若发现作弊、抄袭或者学术不端行为,该次作业将以零分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4章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笔记:第章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口头、信号、书信、印刷、其他(露布、牌报、揭贴等) ◎、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山品经济的产物: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广播产生的历程、电视的几种制式 ◎、近代汉字报纸产生的特殊性?:邸报的内容、作用和对象,近代中国报纸的产生。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 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口头新闻。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 )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 )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 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 、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在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 )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发行。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 )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求。 )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本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和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告,使报纸成为有利可图企业。

文学概论复习文档经典题库上

第一章文学观念 重点提示: 1、文学观念的嬗变 2、文学的文化意义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4、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考核要求 识记: 1、文学四要素 2、文学活动三过程 3、历史上的六种文学观念 4、文学的定义 5、文化的定义 6、审美 7、审美活动 理解: 1、文学嬗变的原因 2、本教材对文化观念的概括 3、文学的文化意义 4、文学作为文化载体的内容 5、价值阅读的意义 6、文学与科学文化、历史文化、其他艺术文化的共同点与差别。 7、审美的涵义及实现审美的条件。 8、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9、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内涵。 10经验与体验的区别。 11作家体验的特征。 12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运用: 1、举例论述文化的意义 2、举例说明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的内容。 3、举例说明作家体验的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艾布拉姆斯所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这句话的是()。 A.黑格尔 B.谢林 C.马克思 D.高尔基 3.客观存在与审美对象()。 A.直接等同 B.不直接等同 C.小部分等同 D.大部分等同 4.说“凡触于目,入于耳,会于心,宣之于口而为言”这句话的是()。 A.荆浩 B.叶燮 C.谢赫 D.石涛 5.在西方文艺史上首倡“寓教于乐”的人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6.文学是()。 A.独立自足,不需借助外力而存在的主体 B.除自身外别无任何目的的存在 C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 D.孤立绝缘的自生物 7.人类的文学艺术自身演变的总趋向是() A.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 B.由表现到再现,由再现到形式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世界新闻学的发展过程 1、世界新闻学的萌芽时期 (1)政论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了小册子《论出版自由》,首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新闻自由的口号和思想,其主要观点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2)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标志着新闻学开始超越单纯业务研究的微观视野,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揭示新闻活动的客观规律。其意义在于从业务角度转向理论角度。 2、世界新闻学的成熟时期 (1)到了20世纪20年代,系统化的新闻理论创立于世,标志着新闻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李普曼的《舆论学》第一次揭示了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舆论过程。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第一次对新闻理论范畴体系做了较为完整深刻的表述。 (2)1956年,美国新闻学专家施拉姆等人,发表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书中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3、世界新闻学的发展时期 (1)被称为创立传播学的“四大先驱”的是: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及他的“两级传播理论”,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及他的“五W模式”,心理学家卢因及他的“团体动力说”,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及他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和劝服艺术的理论。 (2)被称为传播学理论的集大成者的是:美国学者施拉姆,他是第一个把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人。 二.中国新闻学的发展过程 中国新闻学走向成熟的三部代表性著作是: 1918年,蔡元培决定在他任校长的北京大学开设新闻课程,同年10月14日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次年4月20年,研究会创办了学术刊物《新闻周刊》,它标志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正式开始,新闻学作为一门专门学说在中国开始形成。 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 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至此,标志着中国新闻学达到了成熟程度。 第二节新闻学的内容和体系 一.新闻学是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社会科学 三.新闻学的学科结构 理论新闻学 历史新闻学 应用新闻学 管理新闻学 第二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 一、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交往 信息交往也就是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信息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新闻信息的原始状态 1.新闻信息与历史情报信息处于混一状态之中——“烽火报警”。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二章新闻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并行不悖的两种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2、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对客观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做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做的预测。 判断:是对某一件事情的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做的结论。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3、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来源:记者采访他人;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查阅有关资料或读者来信。 4、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记者应从事物的变动去着手寻找新闻,这是新闻记者应具有的“新闻敏感”; 要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中研究它的影响、意义,追究出更大的事件。 5、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 信息尽可能量化。(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 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 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 二、问答: 1、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新闻基本特点: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的要求:迅速及时。这也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 影响和作用: ●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人类传播工具的选择和发展,根本上也是由新闻特性所决定的。(人类传播工具经历了:口头新闻、书信新 闻、新闻书、新闻周刊、日报、电台、电视台、互联网) ●决定了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首先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2、什么是新闻要素,明确新闻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什么作用? 新闻要素是新闻构成的必须材料:who,what,when,where,why. 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两大作用: ●有助于记者采访时迅速弄清每一个新闻事实的要点,以保证新闻来源不失实; ●有助于记者迅速抓住新闻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写作中。 3、新闻类别: 按新闻内容分:政法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文教卫生新闻、社会新闻 按新闻发生地点分: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按新闻时间性分: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按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硬新闻、软新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