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城市道路设计

1城市道路设计

1城市道路设计
1城市道路设计

五、城市道路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的内容包括:路线设计、交叉口设计、道路附属设施设计、路面设计和交通管理设施设计等五个部分。其中道路选线、道路横断面组合、道路交叉口选型等都是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掌握城市道路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

1.城市道路的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必要时,可以提出局部修改规划的道路走向、横断面形式、道路红线等建议,经批准后进行设计;

2.要求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避免不符合规划的临时性建设;

3.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要求;

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极限标难。

(二)城市道路的设计步骤

1.资料准备

进行城市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1)设计时应同时兼顾道路两侧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的高程及功能要求,与周围环境协调,创造好的街道景观;

(2)合理使用各项技术标准,尽可能采用较高的线形技术标准。

设计需要准备下列资料:

①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性质和控制性要求资料;

②道路沿线的地质资料、水文资料和气象资料;

③道路沿线现状地形图,其比例按平面图设计要求;

④现状道路交通量资料和规划交通量资料。

2.测设定线

(1)先在现状地形图上(或较小比例地形图上)按照规划给定的控制坐标及红线、横断面等,初步确定道路的走向及平面布置;

(2)现场测设道路中心线,并按照道路中心线测量原地面的纵断面和横断面。

3.综合进行路基路面设计和道路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设计,以及附属设施设计。

4.完成设计文件,包括:

·设计说明书;

·道路设计资料(现状及设计计算资料);

·道路设计图:平面设计图(含横断面)、纵断面设计图、交叉口设计图、道路附属设施设计图(或选用标准图);

·施工横断面图及土方平衡表。

(三)城市道路路线设计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包括横断面设计、平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部分是综合考虑、协调进行设计的。

1.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剖面。道路横断面的规划宽度又称为路幅宽度,即规划红线间的道路用地总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机动车

道和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带和分隔带四部分组成,如图8-8所示。

图8-8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

城市郊区道路一般属公路型,其横断面由路面(车行道)、路肩(人行道)和边沟(排水沟)三部分组成,如图8-9所示。

图8-9 城市郊区道路(公路型)横断面组成

横断面设计就是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的性质、功能要求和规划交通量,合理确定道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宽度和高差。通常先确定道路的标准横断面,在特殊地段要结合平面和纵断面设计进行调整和补充。

1)机动车道设计

不同类型的机动车有不同的净空要求,在机动车道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交通组织确定机动车道的具体尺寸。一般来说:

①各类机动车混合行驶时,考虑最宽的净空要求,即每条车道宽-3.75m ;

②各类机动车分道行驶时,每条小客车道宽3.5m,其他车型车道当V<40km/h时宽3.5m,当Y>40km/h时宽3.75m;

③停车道宽3.0m。

一条道路的机动车道需要多少条车道,取决于规划的要求及交通量的要求。根据规划可以确定交通组织的方式,是否需要停车道,以及由于建筑艺术、城市景观或政治国防等特殊要求所需要的路宽,如游行、临时起降飞机及与高层建筑相适应的开敞街道等。根据交通量要求,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必须适应一定时期交通量的发展。由于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又决定于车型、车速、服务水平、交叉口折减、坡度折减等,计算比较复杂,实际应用时,各国都在规范中给出一定的规定值或参考值。我国一般推荐的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值如表8-3所示:表8-3 一条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推荐值

车辆类型小客车载重汽车公共汽车混合汽车

每小时最大通行车辆数500~1000300~60050~60400

一般从合理组织交通的观点考虑,城市道路机动车道的行驶车道不宜大于(双向)4条车道。如果一条道路的交通量需要多于6条的行驶车道,与其盲目加宽道路,不如调整交通组织,加大道路网密度,开辟平行道路分散文通量更为经济合理。

2)非机动车道设计

非机动车车型复杂、车速相差很大。当非机动车与机动车7昆行时,非机动车道经常受到机动车、特别是公共交通车辆停靠的干扰,非机动车也常驶入机动车道。因此,非机动车道的设计需考虑各种情况的组合,根据组合情况选定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常见的组合情况如表8-4所示。

表8-4 非机动车道车型组合情况表

组合类型自行车

/辆

三轮车

/辆

兽力车

/辆

板车

/辆

公共汽车

停站/辆

总宽

/m

独立设置非机动车道1

2

3

3~5(6)

2

2

1

(1)1

4~6(7)

机非混行时的非机动车道4

5

6

7

3

1

2

(1)

1

1

1

1

我国城市中兽力车和板车的货运日渐被机动车辆所取代,非机动车道逐渐成为主要行驶自行车的车道。非机动车道的横断面设计可以按自行车带的标准进行设计,一条自行车带的通行能力在平原城市可选用1000辆/h,地形起伏大的城市可选用500辆/h。依此,根据规划交通量确定所需要的自行车带的条数和白行车道的宽度。但是,由于近年来城市货运三轮车的增加,单向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以不小于4.5m为宜。

3)分隔带、绿带与人行道设计

(1)分隔带

分隔带是为保证行车安全而设置的起分隔车道和导流作用的用地空间,活动式的隔离设施(如混凝土墩柱、铁制柱链、栅栏等)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

分隔带常与绿化带结合布置。通常分隔带的宽度为-2.5m,除为远期发展预留备用地之外,一般城市道路分隔带不宜大于4-6m,宽度不宜小于2m。

分隔带的绿化应以花草和低矮灌木为主,交通性干道的中央分隔带和导向分隔带不允许种植高大乔木,也不宜布置灯柱、电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带种植的乔木不得过密,过密种植的乔木会影响机动车司机的视线,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绿化带与人行道

绿化带常与人行道组合布置。道路绿化带既是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为步行、车行交通创造良好环境及分隔交通的重要手段。道路绿化带的宽度一般占道路总宽的l5%-30%为宜。绿化带的种植及宽度要求已在城市绿地规划中有所论述,这里不再重复。人行道上的绿带和树穴的最小尺寸为1.25m。人行道的宽度可根据步行交通量确定。在城市没有详细步行交通规划时,可参

照表8—5确定人行道的宽度。

表8-5 人行道宽度选用参考表

一般道路全市性生活干道大型公共设施附近

一条步行带宽度/m

常用人行道铺砌宽度/m~~~

注:人行道模数为0.25m,常用人行道方砖尺寸为×0.25m(包括灰缝)。

绿化带和人行道的布置形式一般有四种,如图8-10所示:

图8-10 绿化带与人行道组合形式

人行道与绿化带组合设计时,可先按步行量确定人行道的宽度,其余的做绿带。如果车行道的交通量较大,可以沿车行道布置较宽的绿带,如果交通量较小,则尽可能在靠近红线的一边布置较宽的绿带,或布置多条绿带。

人行道和绿化带的宽度还必须满足埋没地上、地下管线的宽度要求。

在南方炎热多雨的城市以及一些旧城狭窄街道的改建中,常在临街建筑的底层设置骑楼式人行道(图8-11)以利于行人躲避雨淋日晒和拓宽旧有的狭窄道路。

图8-11 骑楼式人行道

(3)郊区道路路肩及边沟

郊区道路路肩兼有保护路面、人行、绿化、停车、避让的作用。每侧路肩宽度

一般不小于1.5m。路肩及排水边沟的标准横断面如图8-12a。

图8-12

国外一些城市近郊道路的边坡由若干个缓坡组合而成,坡度不少于1:5,路旁的边坡铺上石块、种植草皮,连同自然地形融为一体,不但有利于车行安全、而且可以取得好的景观效果,如图8-12b。

1)道路路缘石、横坡和路拱设计

(1)路缘石

道路铺筑部分两侧边缘常设置路缘石。车行道路缘石又称道牙路牙,分侧石(立道牙、又称I型路牙)和平石(平道牙)两种。一般道形侧石高度为12-18cm、标准采用15cm。在居住区或郊区道路、工厂内部道路,可以将路缘石与路面基本做平,遇特殊情况时可以利用路面外的地面调剂行车宽度,也利于自然排水。平石宽度一般为30cm。在一些城市也有将侧石、平石连在一起呈L形,又称L型路牙。每块路线石长度一般为50cm。

各类预制混凝土路缘石的断面尺寸如图8-13所示。

图8-13各种混凝土路缘石断面(尺寸单位;cm)

(2)横坡

道路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分隔带为自然排水,均设置横向坡度称为横坡。横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铺筑的材料、纵坡和铺筑宽度。纵坡越大,横坡可以减少;铺筑宽度越大,横坡越需加大。各种路面及道路组成部分的横坡如表8—6所示。

表8—6道路横坡参考值

车行道

铺砌人行道绿化带

分隔

广场、

停车场

郊区道路

路肩

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

中低级路

横%~%%~%%~%%~%0。随路%~%%~%

坡5%~%拱

(3)路拱

车行道横断面常采用双向坡面、由路中央向两边倾斜,形成路拱车行道路拱形式有四种:

a.直线形(图

计算公式:y=x·i

式中:y——纵距,cm;

x——横距,cm;

i——设计路面横破,以小数计。

图8-14直线形路拱

直线型路拱常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顶制混凝土块路面、大块料石路面、停车场广场以及单向排水路面宽小于9m的较窄道路和设置超高的曲线路段。

在较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中亦可采用不同坡度直线组成的折线形路拱。

b.抛物线形(图8-15)

图8-15抛物线形路拱

北京采用变方二次抛物线形路拱,计算公式:

1

1

2n n

n

i

y x

B

-

-

=

式中:B—路面宽度,cm;

n—抛物线方次,n=—

上海采用修正三次抛物线形路拱,计算公式:

3

3

4h h

y x

B

x

B

=+

式中:h为路拱中心与路缘的高差,h=Bi/2

抛物线形路拱常用于路面宽B<20m,横坡i<3%的道路

c.直线接抛物线形(图8-16)

图8-16直线形路拱

路拱中部为抛物线形,两边接直线形,计算公式:

曲线段y=(2n-1/Bn-1)xn

直线形y=yT+(x-xT)i

式中:xT—直线与抛物线切点的横距,xT=B/2n1/(n-1)

yT—直线与抛物线切点的纵距,yT=(2n-1/Bn-1)xnT

直线接抛物线形路拱适用于各种宽度及横坡的路面,多用于超过20m宽的路面,外表平顺美观,排水效果较好。

d.直线接圆曲线形(图8-17)

图8-l7直线接圆曲线形路拱

路拱中部为圆曲线形,两边接直线形,计算公式:

曲线段y=(xT-x)2/2R+xi-E

直线段y=xi-E

式中:xT为直线与圆曲线切点横距xT=K/2

K为圆曲线长度K=B/3

R为圆曲线半径R=K/2i

E为直线形路拱中心与圆曲线中心高差E=x2T/2R

直线接圆曲线形路拱适用于各种宽度及横坡的路面,多用于超过20m宽的路面,

但路中心部分较平坦,排水效果不如直线接抛物线形。

道路车行道横坡的坡向一般由路中向路边倾斜,人行道和绿化带的横坡则采用直线形向路缘石方向倾斜。具体布置道路横向坡度时,要根据两旁用地的高程及道路纵坡的要求,对横断面上各车行道的横坡坡向进行组合,保证道路两旁用地不被水淹。

5)道路横断面组合

城市道路横断面一般是对称布置的,在地形复杂的地段及有其他要求时可以不对称布置,如北方城市东西向道路的南侧人行道可以宽于北侧,以保证车行道上的冰雪能得到日照及时融化。

图8-18是几种不对称布置的横断面示例。

图8-18道路横断面不对称布置示例

城市各类道路的标准横断面形式示例如下:

(1)高速公路与城市快速路(图8-19),设计车速80-120km/h。

图8-19 高速公路与城市快速路核断面(单位:m)

图8-20全市性交通干道横断面(单位:m)

图8-21全市性生活干道横断面(单位:m)

图8-22交通性次干道横断面(单位:m)

图8-23工业区干道横断面(单位:m)

图8-24生活性次干道横断面(单位:m)

图8-25 一般道路横断面(单位:m)

郊区道路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相连接的同级或高一级的道路,可参照城市主要交通于道(包括快速路)选定横断面;另一类可以按照公路的标难选择横断面,有条件时应尽可能加大路肩宽度。我国国家规定的公路横断面标准见表8-7。

表8-7各级公路主要技术

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

计算行车车

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速/km/h

车道数8644444422221或2

行车道宽度

2×2×2×2×2×2×2×2×或

/m

中央分隔带宽度/m 一般值

底限值

左路缘带宽度/m 一般值

底限值

硬路肩

宽度/m 一般

或底限

上路肩

宽度/m 一般

或底限

路基宽度/m 一般

底限

停车视距/m21016011075160751104075304020超车视距/m550200350150200100极限最小

平曲线半径

/m

65040025012540012525060125306015

不设超高

最小平曲线

半径/m

55004000250015004000150025006001500350600150最大纵坡3%4%5%5%4%6%5%7%6%8%6%9%

一般郊区道路至少保证有两条机动车道宽度的路面,有条件时可以布置三条车道或加宽路肩,以适应远期的发展。位于有可能形成市区的地段的郊区道路,应为远期改建成城市型道路留有余地,主要是控制红线并按红线要求埋设管线和植树等。

6)横断面图的绘制

常用比例为水平方向1:200或1:100,垂直方向1:100或1:50.

(1)设计横断面

内容包括:

①适用范围(××桩号—××桩号);

②各部分布置及尺寸、坡度、高差;

③路拱;·路面结构;

④地上、地下管线位置。

(2)施工横断面

按桩号分别在现状地面横断面上,依照设计高程套入设计横断面,标注土方填挖高程及原有的和设计的地下管线位置等。

2、城市道路平面设计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就是根据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详细规划(或城市用地的现状)确定道路中心线的具体位置(确定道路的直线、曲线线形,又称为“定线”);按照标准横断面和道路两旁地形、用地、建筑、管线等要求,详细布置道路红线范围内道路各组成部分,包括道路排水设施(如雨水进水口)、城市公共交通停靠站台等其他设施和交通划线的布置(又称“平面布置”)在内;确定各路口、交叉口、桥涵的具体位置和设计标准、选型、控制尺寸等(另进行交叉口设计和桥涵设计)。平面交叉口的平面设计一般绘入道路平面设计图中。

道路平面设计要同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纵断向设计、交叉口设计、排水管线设计、桥涵设计等结合进行。

1)道路平面曲线设计

道路平面曲线常采用圆曲线(图8-26)。

(1)平曲线要素

转点:IP

转角:α

切线长:T

曲线起点B.C,中点M.C,终点E.C

曲线长:L

半径:R

外距:E

图8-26 平曲线要素

各曲线要素关系:

2180

sec 12T Rtg L R E R α

π

α

α==

?

?=- ?

?

? 可根据α和计算选定的R 值,查阅圆曲线表得到T 、L 、E 等要素;也可根据α和T(或量E)的要求,查表得到R ,再进行验算确定。 (2)弯道半径选定

根据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的力学分析。考虑汽车在横向离心力作用下抗倾覆的平曲线最小半径:

)(1272

i V R -=

φ

式中:V ——设计车速;

φ——路面横向摩阻系数;

i ——道路横坡。

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一般有较高的抗倾斜稳定性。考虑车辆行驶的安全,主要应保证车辆横向滑移的稳定性,此时平曲线最小半径:

()2127V R i μ=

-

式中:μ—横向力系数,反映乘客的舒适程度。 μ=时,乘客不感到有曲线存在,感觉平稳; μ=时,乘客略感有曲线存在,感觉尚平稳; μ=时,乘客感到有曲线存在,略感觉不平稳; μ=时、乘客感到有曲线存在且不平稳;

μ=时,乘客感到很不稳定,站立不住,有倾倒危险。

μ值大小与燃料的消耗和轮胎的磨耗合关。当μ=时,燃料消耗增加10%,轮胎磨耗增加倍;当μ=时,燃料消耗增加20%,轮胎磨耗增加倍。所以,综合考虑汽车运营的经济与乘客舒适程度的要求,μ以不超过为宜。

道路平曲线半径主要取决于设计车速V 。同时要考虑地形、地物(建筑)所允许道路通过的(视距)空间条件,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情况下,一般尽可能选用较大的曲线半径。

平曲线半径选用参考值如表8—8所示。

表8—8城市道路平曲线半径建议值 平曲线半径 道路等级 主干道 次干道 住宅区街坊道路 最小平曲线半径/m*

150~250 70~100 40~60 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允许半径/m

500~1500

150~250

100~200

*须设超高或降低车速。

当R

2

2 = 127

2

V

i

R

Bi

L

i

l

e

R R

μ

-

≥≤

=+

125m时,R取值5的倍数;

当125m

当150m

当R>500m时,R取值100的倍数。

(3)超高

当平面弯道的设计受地形、地物限制,不能按照设计车速V、横向力系数/j和常规的横坡i选用适宜的曲线半径时,就必须改变道路横坡,以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一般常将道路外侧拾高,使道路横坡呈向内侧倾斜的单向横坡,称为超高(图8-27)。

图8-27 平面弯道超高横坡变化

超高横坡度

2

min

1.2

0.5%

0.1%

2.4

5

T

T

i

s

ij

ij

S

S

R

E cm

WNm M

R ij

j

R

T

ω

ω

ω

>

=

<

道路设置超高后,需要有一个变坡的路段,称为超高缓和段(图8-28)。超高

缓和段长度

Bi

L i ≥

超超附

式中:B ——路面宽;

i 附

——由于超高而引起的道路外侧增加的纵坡(外缘纵坡与道路中心线纵坡之

差),一般

i 附≤%~%。山区i

附≤%。

图8-28 平面弯道超高及缓和段

(4)弯道加宽

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所占用的行车宽度比在直线路段上行驶的宽度大。所以,对于圆曲线半径R ≤250m 的城市道路的曲线路段的车行道需要考虑加宽。每条车道加宽值:

23

20.035

s

s l e R c l V

V l R ρω

==

=

式中:L 为车身长;n 条车道的加宽值为ne 。

同样,道路加宽时需要设置加宽缓和段,其长度不小于10米。同时设置超高时,通常加宽缓和段与超高缓和段合并设置,内侧增加宽度,外侧增加超高。

一般城市道路由于车速木高,同时考虑到沿街建筑布置和地下管线敷设的方便,应尽可能选用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也不考虑加宽。超高和加宽可用于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山城道路和郊区道路(包括风景区道路)。 每条车道圆曲线加宽值如表8—9所示:

表8—9(a),每条车道团曲线加宽值 圆曲线半径/m

200~250 150~200 100~150 60~100 50~60 40~50 30~40 20~30 15~20 车

型 小型汽车 普通汽车 铰接式汽

表8—9(b)城市道路双车道路面加宽值 圆曲线半径/m 500~400

400~250

250~150

125~90

80~70

60~50

45~30

25

20

2e/m

(5)缓和曲线

在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及一、二级公路设计中,为了避免行车时由于曲率的突然变化而引起的离心力的突变,需要在直线进入圆曲线之间设置符合汽车转向行驶实际轨迹,并使离心力逐渐增加的缓和曲线。当设计速度大于40km /h 时,常采用辐射螺旋线(或称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其可变曲率半径:

s c l ρ=

式中:c ——参数,取决于车速V 和角速度ω;

s

l ——缓和曲线长度,为保证乘客的舒适,常选用

3

0.035

s V l R =

实际使用时取5的倍数,有计算表可查。

(6)复曲线

道路平面设计中还会出现两段或三段曲线相接的情况。对于不设超高的相邻曲线,一般允许直接衔接;设有超高时,两曲线之间应该设置改变超高的缓和段,反向曲线之间的缓和直线段长度不小于两曲线超高缓和段之和。直接衔接的相邻曲线要尽可能避免选用相差一倍以上的曲线半径。

2)道路路段平面综合设计

常用比例为:1:500或1:1000。

平面图绘制范围:在城区一般要求超出红线两侧各20m,郊区约为道路中心线两侧各50m左右。

平面综合设计步骤如下:

(1)定线

将现场测设的道路中心线(直线和平曲线)用细点划线画在现状平面图上,标注中心线控制数据,如测量和设计控制点坐标、设计高程、桩号、平曲线各控制点及曲线要素等。道路桩号一般采用公里桩,如1+250表示距起点1250m的桩号。在城市中心区内,可以利用交叉口作为平面转折点,在交叉口一般不做平曲线,但转角不宜超过300。

(2)道路平面布置

以道路中心线位置,按照标准横断面画出道路各部分用地的控制线,再根据现状条件和规划设计要求具体进行布置,用粗实线画出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分界线(路缘石线),用粗双点划线画红线。确定两旁各建筑用地出入口的布置(宽度、转角半径等)。

分隔岛的长度一般为50-100m,间隙8-10m。快速路的分隔岛在路段上不断开。

(3)设施平面布置

用细实线画出绿地的布置,公共交通站台和各种停车场的布置。雨水进水口的布置及交通设备(包括信号灯、划线等)可用相应图例表示,还需标注各地上、地下管线位置、桥涵的位置和技术指标等。根据交通规则要求,公共交通停靠站台应距交叉口(常指转角曲线切点)不小于50m,考虑2-3个停车位长度。

3、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的纵断面是指沿道路中心线方向的剖面,道路纵坡是指沿道路中心线方向的纵向坡度。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是根据城市竖向规划的控制标高,按道路的等级,以及道路沿线地形、地物、工程地质、水文、管线等条件,确定道路中心线的竖向高程、坡度起伏关系和立体交叉、桥涵等构筑物控制标高,有时尚需确定道路排水设施(如边沟、盲沟)的纵坡、标高。要求道路线形起伏尽可能平顺,土方尽可能平衡,排水良好。

当道路横断面为两块板不对称布置时,应分别确定两块板的道路中心线及其纵断面,设置锯齿形街沟(详见本章第五节)时,需确定街沟的纵断面。

1)道路纵坡

道路纵坡常指道路中心线(纵向)坡度,在保证排水要求的条件下,设计中应尽可能选用较平缓的纵坡。

道路纵坡主要取决于自然地形、道路两旁的地物(建筑物出入口及散水高程)、道路构筑物的净空限界要求、车辆性能、车速、道路等级等。

城市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限制值如表8—10所示。

表8—10不同车速机动车道最大纵坡限制值

设计车速/km/m806050403020最大纵坡4%5%%6%7%8%

设超高时i

超+纵

i

不大于

%%%7%7%8%

表8—11城市道路较大纵坡坡长限制值

设计车速

/km/m

80605040

纵坡5%%6%6%%7%6%%7%%7%8%

颇长限制600500400400350300350300250300250200

表8—12城市各级道路最大纵坡建议值

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设计车速/km/m60~8040~6030~4020~25

最大纵坡3%~4%3%~4%4%~6%7%~8%

不同路面纵坡限制值如表8—13所示

表8—l3不同路面纵坡限制值

路面类型高级路面料石路面块石路面砂石路面

最小纵坡%~%%%%

最大纵坡%%%%

城市道路多为高级路面,根据路面自然排水的要求,希望纵坡控制在%一%以上。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的纵坡应控制在%以下,以使大多数骑车人能够在上坡时不感到吃力。所以,一般城市道路的纵坡也应尽可能控制在%以下,平原城市机动车道的最大纵坡宜控制在5%以下。当纵坡大于%时,对非机动车道的坡长应有所限制,如表8-14所示。

表8—l 4非机动车道较大纵坡坡长限制值

纵坡%%%

坡长自行车300200150其他非机动车150100——

2)竖曲线

在道路纵坡转折点常设置竖曲线将相邻的直线坡段平滑地衔接起来,以使行车比较平稳,避免车辆颠簸,并满足驾驶者的视线(视距)要求。道路竖曲线也常采用圆曲线,圆形竖曲线(以凸形为例)各曲线要素如图8-29所示。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 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思路和方法论文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思路和方法【摘要】道路与道路相交时即形成交叉口,它是城市道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和行人都要在交叉口处汇集、通过,并进行转向分流。因此在交叉口处的通行能力直接影响到整条道路的通行能力。而且,根据调查资料统计说明,约有半数以上的交通事故是发生在交叉口。所以,正确、合理的进行交叉口设计,是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叉口形式;交叉竖向设计abstract intersects the road and the roa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section,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road network, urban transport throat. intersecting road vehicles and pedestrians should be compiled in the intersection, through, and steering shunt. therefor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apacity of the intersection to the capacity of the entire road. moreover,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statistics more than about half of the traffic accident occurred in the intersection. therefore, the correct and reasonable for intersection design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the road.key words intersection of city roadway; intersection form; cross vert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u412.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 ode f or d esign of u rban r oad e 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5 横断面

城市道路设计简答题汇总

1.城市道路有哪些不同功能组成部分。 车行道、路侧带、分隔带、交叉口和交通广场、停车场和公交停靠站台、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其他设施如渠化交通岛等。 2. 2.城市道路网规划有哪些要求。1)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要求;2)满足城市用地布 局要求;3)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3. 3.城市道路有哪些功能?1)交通设施功能;2)公用空间功能;3)防灾救灾功 能;4)形成城市平面结构功能。 4. 4.中间带有何作用?1)将上、下行机动车流分开,减少交通阻力,提高行车安全 及通行能力;2)作为设置交通标志牌及其它交通管理设施的场所;3)种植花草灌木或设置防眩网,可防止对向车辆灯光炫目,还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4)设于分隔带两侧的路缘带,可引导驾驶员视线,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5. 5.行人安全设施有哪几种?人行过街地道、人行天桥、交叉口护栏与人行道护栏、 人行横道。 6. 6.雨水管渠系统布置的原则。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天然水体2)尽量避 免设置雨水泵站3)结合城市规划布置雨水管道4)合理布置出水口5)城市中靠近山麓建设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尚应考虑在设计地区周围或设计区以外适当距离设置排洪沟,以拦截汇水区以内排泄下来的洪水,使之排入天然水体,避免洪水的损害 7.7.平面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网布设; 2)道路平面线形 设计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起来进行,并符合各类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3)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合理地确定行车视距并予以适当的保证措施; 4)应根据道路类别、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等; 5)平面线性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使远期工程尽可能减少对前期工程的废弃。 8.8.试述人行横道的设置应考虑哪几个方面的要求。 1)人行横道应与行人自然流向一致, 否则将导致行人在人行横道以外的地方横过车行道,不利于交通安全。 2)人行横道应尽量与车行道垂直,行人过街距离短,使行人尽快地通过交叉口,符合行人过街的心理要求。 3)人行横道尽量靠近交叉口,以缩小交叉口的面积,使车辆尽快通过交叉口,减少车辆在交叉口内的通行时间。 4)人行横道设置在驾驶员容易看清的位置,标线应醒目。 9.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有哪些,简要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有方格网式、放射环式、自由式。 1)方格网式路网 优点: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缺点:道路功能不易明确,交叉口多,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适用于中小城市。 2)放射环式路网 优点:有利于市中心区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联系;道路功能明确。 缺点:容易将个方向交通引至市中心,造成市中心交通过于集中;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路网。适用于大、特大城市 3)自由式路网 优点:不拘一格,充分结合自然地形,线性生动活泼,对环境和景观破坏较少,可节约工程造价。 缺点:绕行距离较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较分散。适用于山区、丘陵地区的城市。

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的方法及相关思路解析 李浩

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的方法及相关思路解析李浩 发表时间:2019-07-19T15:58:45.5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李浩[导读] 摘要:在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升,随着车辆的增加城市堵路的建设需求更大。 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阳和工业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广西柳州 545003摘要:在我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升,随着车辆的增加城市堵路的建设需求更大。与大城市相比较,部分城市市政道路设施仍然存在着设计不合理、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设计衔接不到位等问题。因此,为了加快对城市市政道路规划建设的效率,需要不断的提升城市道路设计水平,实现城市道路规划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方法;思路 1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的重要性 1.1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的范畴 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宏观要求,城市的道路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了道路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修建性规划等内容。道路规划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根据道路规划设计的工作特点可以划分成道路规划的前期和设计两个环节。道路规划的前期工作主要有道路规划的项目建议书、道路规划的可行性研究等。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主要包含着初步设计、道路的施工图设计等内容。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作为后期施工的两个重要内容,规划是设计的依据,设计是规划的实现。市政道路规划是城市道路设计的主要内容,起着系统的指导作用。设计又是是道路规划的实际体现与行动依据。 1.2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差异 在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规划一般是由城市的规划部门委托其他单位实施的,这就容易出现道路规划设计责任主体差异的问题。而且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随着道路施工条件与现实需求的变化,道路规划方案变更经常发生,而导致变更发生的原因,就是因为规划设计阶段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受到城市一部分审批人员工程专业知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对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阶段性施工、局限性认识不足,往往会出现盲目的捍卫规划文件等现象,不能够对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存在的缺陷进行及时的调整。在技术层面,城市的道路规划设计等依据存在不同,这也容易造成道路规划设计参数的差异性出现。因此,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将对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 2当前我国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道路设计缺乏整体规划感 自从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时代之后,我国经济取得了非常快的发展,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带动之下,给城市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城市道路的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也是当前城市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很多之前建设的道路与城市此起彼伏的高楼大厦存在着非常明显反比。道路设计过程中没有综合考虑到整体性,也没有考虑到交通处理功能与社交功能所存在的协调性,所以有些城市地区中存在有一定的矛盾问题。比如,在道路两旁还存在有很多的商贩在经商,虽然城管加大管理力度,也容易存在很多的社会问题。城市道路没有整体性的设计,道路管理的难度比较高,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道路资源的浪费。 2.2城市道路的人文价值功能难以体现 城市道路中的人文功能主要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特色方面,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的整个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此时的传统道路中所存在的人文特色全部消失。目前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只是考虑到功能性与技术性方面,没有考虑到当地文化特点,所以很多城市从整体布局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雷同性,盲目的建设使得城市失去了原有文化内涵。城市道路的大力建设使得原有的小巷小弄逐渐的被宽阔马路所取代,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化价值的消失。道路涉及到实践价值增强,没有体现出一个城市的人文特色。 3城市道路设计方法 3.1城市道路设计技术理念 城市道路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总体工程项目的质量,所以应当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将道路的通行效用发挥到极致,同时把其和城市的现有规划融合在一起,让其自身的性能可以更好的和城市建设相呼应。 3.2重点控制要素分析 城市道路会影响到城市的实际交通通行状况,对此工程项目的施工人员必须要掌握较为全面的道路基本信息内容,利用好道路,完成城市交通的各项疏导性的工作,展现出道路的通行效用,更好的达到城市道路设计的指标。突出重点的控制要素,深入的了解城市道路,以此来不断的提升道路的控制性能。 3.3公共交通空间设计分析 现阶段,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设计理念已经开始出现了变化,其理念变得越发的成熟。在实际的城市道路设计工作中,需要提前预留出公共交通空间,使得城市的道路功能可以更好的实现出来。并以其为基准,深入且全面的分析道路给城市公共交通空间所造成的影响,对其设计的原则进行合理的把控,从根源上,满足城市道路交通通行的各项需求,正确的使用公共交通空间的设计理念。 3.4道路绿化以及景观设计 在设计城市道路时,需要合理的开展道路的绿化以及景观的设计工作,其会给道路起到一定的辅助效用,明确设计的目的,适时的开展配套的施工活动,不断的完善城市道路的设计方案内容,切实的保障城市道路设计的完整性以及合理性。 3.5道路设施的设计 街道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必须要坚守人文主义,把功能和环境融入和在一起,提升人们的舒适感,营造出一个舒适且和谐的环境氛围。比如说,在人流集中的商业街附近,应该有充足的停车位方便车辆的停靠;在高大乔木或花坛之间适当的点缀休息座椅,使得人在休息时可以亲近到自然,也能减少夏日的阳光对人的伤害;林荫小道、座椅、路灯以及电话亭等,则是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小憩休闲的空间。坚持以人为本不仅仅应该考虑到普通人的要求,同时还应该将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考虑在内,营造出一个平等的社会环境。城市道路设计应当合理考虑道路空间综合布局,提高布局的合理性,使道路设计与城市规划相融合,提高道路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满足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 3.6道路设计体现美学原则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主编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5年9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先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5年1月14日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道路管理,保障城市道路完好,充分发挥城市道路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市道路,是指城市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养护、维修和路政管理。 第四条城市道路管理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城市道路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道路管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城市道路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管理工作。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 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 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 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重点)

《城市道路设计》 (第二版) Urban road design 付孝均 2013/2/5

第一章绪论 1、道路工程(三大类):公路、城市道路、特殊道路 2、城市道路的组成:车行道、路侧带、分隔带、道路交叉口和 交通广场、路边停车场(带)和公交停靠站、道路雨水排水系 统、其它设施 3、城市道路:指大、中、小城市、建制镇及特大城市的卫星城 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桥梁(隧道)及附属工程 4、城市道路的功能:交通设施功能、公用空间功能、防灾救灾 功能、城市结构功能 5、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形式也取决于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 结构及城市功能的确定和界定 6、城市道路的特点:功能多样,组成复杂;需要考虑行人、非 机动车的交通;道路交叉口多;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景观艺 术要求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强。 城市快速路:城市交通性干道;包括主路、辅路 城市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连接城市各分 区的道路 7、城市道路城市次干路:城市各分区的区域性交通干道 城市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是交通的终端 8、城市道路分级主要依据交通功能、交通量及交通控制条件 等。 9、各级道路的设计车速、年限 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设计速度(Km/h)100 80 60 60 50 40 50 40 30 40 30 20

设计年限(年)20 20 15 10-15 10、道路设计车速:指在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等均为良好的情 况下,一般驾驶员能够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行程速度。 11、设计车速的高度直接反应道路的类别、等级的高低。 12、道路设计年限:指道路的正常工作的年限,包括道路交通 设计年限和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13、交通量:指道路在一定时间段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 人)数。 14、通行能力:指在通常的道路、交通和管制条件下,在一定 时间段内车辆或行人能合理地期望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的一点 或均匀道路断面所能达到的最大小时流率。 15、道路建筑限界:在道路上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任 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界限。 16、设计小时交通量:每小时内通过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17、道路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 18、服务交通量:指在给定的时间段内(一般为15min)通过 的最大小时流率。 第二章城市道路网规划 1、城市道路网规划应能适应城市将来的发展、交通结构的变化 和要求,具有一定得超前性。 2、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 ①、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需求; ②、满足城市用地布局要求; ③、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城市道路 市政道路工程设计深度规定

市政道路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1 设计说明书 1.1概述 1.1.1 道路地理位置图 示出道路在地区交通网络中的关系及沿线主要建筑物的概略位置。 1.1.2设计依据 设计委托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的批复意见、相关评审报告、规划、地形等相关资料。 1.1.3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如技术标准、规模有重大变化,应予以论证并履行报批手续。 1.1.4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1.5测设经过及设计过程简述 1.1.6需要说明的其它事项 1.2 现状评价及沿线自然地理情况 1.1.1道路现状评价 1.2.2现状交通量及技术评价 交通量、车辆组成、路口交通流量与流向特征及路口、路段饱和度等。 1.2.3沿线基本情况 沿线(控制性)建筑、河流、铁路及地上、地下管线情况。 1.2.4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 如河流设计水位、流速、地下水位、气温、降雨、日照、蒸发量、主导风向、风速等。 1.2.5工程场地自然条件 1.3 工程概况 1.2.1工程地点、范围及规模 1.3.2建设期限、分期修建计划 1.3.3规划简况

着重阐述设计道路、立交在规划路网中的性质、功能、位置、走向,相交道路的性质、功能。 1.3.4远期交通流量流向的分析,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荷载等级的确定。 1.3.5主要交叉路口渠化处理方式 如选用立交,需阐明其必要性及选型依据。 1.3.6工程修建的意义 对道路路网的影响,缓减干扰提高车速和服务水平的程度。根据以上内容,阐明工程修建的意义。 1.4 工程设计 1.4.1方案设计思路 1 对规划思路及各项指标进行说明,阐述对规划的理解,分析项目实施的意义。 2 提出主要技术难点与关键技术问题。 3 结合规划提出优化或更改思路,阐述合理性。 1.4.2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 1 列表说明各方案主要技术指标,包括道路等级、设计年限、设计车速、标准路幅宽度、最小平曲线半径、最大纵坡、最大坡长、最小坡长、凹曲线凸曲线半径、停车视距、最小净空、交织段长度、设计荷载、抗震设防标准等。对以上指标与规范要求进行对比分析。 2 对设计年限、设计荷载、最小净空、抗震等级结合规范进行说明。 3 对因条件限制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所有非强制性技术指标需特别说明。 1.4.3道路平面设计 1 提出平面布置控制因素,包括用地、道路、管线、轨道、隧道、桥梁、文物、其它构筑物、以及工程费用控制等,分析主要控制因素。 2 阐述各方案平面布置情况,结合以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论证各方案设计合理性。 1.4.4道路纵断面设计 1 提出纵断面布置控制因素,包括坡度、控制标高、坡长、挖填土方、排水、等,分析主要控制因素。 2 阐述各方案纵断面布置情况,结合以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论证各方案设计合理性。 1.4.5方案比选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道路初步设计说明完整范文

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区位条件 江山市贺村镇距江山市区10公里,浙赣铁路、205国道、46省道穿境而过,是江山市重要的工业基地、浙西商贸重镇。全镇总面积82.3平方公里,辖4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5.2万人,外来人口2.1万人。2002年11月被衢州市确定为四个经济强镇之一, 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镇。贺村镇作为经济强镇,通过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建材水泥、竹木加工、机电、纺织服装、食品与饲料加工、文体用品等6个主导产业,经济实力在江山市行政区划调整过后的19个乡镇中排名首位。2005年全镇生产总值实现8.7亿元,比上年增45.7%,其中工业增加值7.3亿元,比上年增5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比上年增55.2%,其中工业投入5.8亿元,比上年增55%;地方财政收入达3239.69万元,比上年增56%。农民人均收入约5000元。 江山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选址在贺村镇丰益村银碓山,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贺村镇城镇总体规划的要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工程建在新205国道边,背靠浙赣铁路,交通条件良好;基地远离居民区,不影响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周围环境适合项目的建设。基地与贺村镇区紧邻,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均已经敷设到区块,可以方便地与贺村镇基础设施网络衔接,也为基地三期的开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配套设施条件。 二、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项目所在地属丘陵平原地,从土壤资源来看,以黄色粘土为主,地层、地质条件好,坡度平缓,适宜项目建设。 2、气候气象 贺村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兼盆地气候的某些特色。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均气温17.7度,年平均降雨量1658毫米,年无霜期255天,宜于农业生产。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主要灾害性天气有低温和寒流,梅雨及台风。 3、工程地质 沿线地址情况良好,基本属第三期黄土地区。 三、设计内容 本次项目内容为江山市贺村镇木材深加工基地三期一号路、二号路、三号路基础设施工程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道路工程设计 2、给排水工程设计 3、交通工程设计 4、电力、电信工程设计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engineering (2016年版) 2012-01-11发布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局部修订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道路提出的相关要求,对原有条文中道路分隔带及绿化带宽度、道路横坡坡向、路缘石形式、道路路面以及绿化带入渗及调蓄要求、道路雨水排除原则等相应修改或补充规定。本次局部修订条文合计9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补充了需要在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绿化带或分隔带的宽度要求,以及各种设施间的设计要求。 2.增加立缘石的类型和布置型式。 3.细化了道路横坡的坡向规定。 4.按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补充道路雨水低影响开发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5.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修订的内容,调整了道路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的重现期规定。 6.补充了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的种植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北京市市政工程

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32号3号楼(市政总院大厦),邮政编码:100082) 本次局部修订的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员、主要审查人员: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主要起草人员:和坤玲王晓华杨斌盛国荣 审查人员:张辰包琦玮李俊奇赵锂白伟岚任心欣 5 横断面 5.3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5.3.4 路侧带可由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图5.3.4),路侧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5.3.4 路侧带 1 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安全顺畅通过的要求,并应设置无障碍设施。人行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表

最新城市道路设计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城市道路设计》期末考试题库及答 案 一、填空题: 1. 交通标志分为和两大类。 2.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有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需求、和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3. 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的评价应从技术性能、和社会环境影响。 4. 现代道路平面线形的三要素为直线、圆曲线和。 5. 道路工程一般划分为、、三大类型。 6. 道路设计年限包括和。 7. 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 8. 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原则是、、。 9. 城市快速路是指在城市内修建的由、、等组成的供机动车辆快速通行的道路系 统。 10.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分为和。 11. 环道一般采用、、三种车道。 12. 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的评价应该从、和三个方面着手。 13. 出入口间距的组成类型有、、、。 14. 平交路口从交通组织管理形式上区分为三大类:、、。 15. 道路照明以满足、和三项技术指标为标准。 16. 交通信号控制的范围分为、、三种。 17. 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的类型分为、、。 18. 交通标志三要素有、、。 19. 雨水口可分为、和三种形式。 20. 变速车道分为和两种

21. 排水制度分为和两种。 22. 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分为、和三种类型。 23. 照明系统的布置方式有、、、。 二、单选题: 1. 既是城市交通的起点又是交通的终端的城市道路类型口 A. 城市快速路 B.城市主干路C?城市次干路D.城市支路 2. —般在城市市区和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均采用[1 A.明沟系统 B.人工疏导系统C?暗管系统D.混合式系统 3. 交通标志三要素中,颜色在选择时,主要考虑了人的[] A.生理效果 B.习惯思维 C.心理效果 D.舒适依赖感 4 . 超高横坡为3%,纵坡为4%,那么合成坡度为[] A.1% B.3% C.5% D.7% 5. 下列情况可考虑设计集散车道的是[] A. 通过车道交通量大 B. 两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相距很远 C. 三个以上岀口分流岛端部相距很远 D. 所需的交织长度能得到保证 6. 某十字交叉口的红灯20 秒,黄灯3 秒,绿灯15 秒,该交叉口的信号周期为[ 1 A.20 秒 B.41 秒 C.15 秒 D.38 秒 7. 在环形平面交叉中,中心岛不宜采用的形状是[] A.圆形 B.长方形 C.椭圆形 D.卵形 8. 下列不属于主线横面的是[] A.车行道 B.路缘带 C.分车带 D.路旁建筑物 9. 管道埋深最小覆土厚度一般不小于()m。(1 A.0.9 B.0.6 C.0.3 D.0.7 10. 基本通行能力是指理想的道路和交通条件卜在单位时间内一条车道或道路上点能 某一通过的[]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1.1 道路几何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0.3 在道路设计中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2.1.2除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I、II、III。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II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III级标准。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2.2.1计算行车速度的规定见表2.2.1。当旧路改建有特殊困难,如商业街、文化街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认为合理时,可适当降低计算行车速度,但应考虑夜间行车安全。 2.4.1城市道路建筑限界见图2.4.1。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最小净高见表2.4.1。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2.5.1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a,次干路为15a;支路为10~15a。(代表年) 2.5.2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规定如下: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与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为15a。支路修筑沥青混凝土等高级路面时,可采用10a。 三、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8a。 四、粒料路面为5a。 2.8.1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4.3.2快速路应设中间分车带,不得采用双黄线。 4.5.2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宽度确定如下: 一、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通行的安全和顺畅。 5.1.3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1.3规定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值。 5.1.6圆曲线半径小于表5.1.3中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在圆曲线范围内应设超高。 5.1.9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时,应在圆曲线内侧按表5.1.9的规定加宽。

1城市道路设计

五、城市道路设计 城市道路设计的内容包括:路线设计、交叉口设计、道路附属设施设计、路面设计和交通管理设施设计等五个部分。其中道路选线、道路横断面组合、道路交叉口选型等都是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掌握城市道路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 1.城市道路的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必要时,可以提出局部修改规划的道路走向、横断面形式、道路红线等建议,经批准后进行设计; 2.要求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避免不符合规划的临时性建设; 3.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要求; 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极限标难。 (二)城市道路的设计步骤 1.资料准备 进行城市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 (1)设计时应同时兼顾道路两侧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的高程及功能要求,与周围环境协调,创造好的街道景观; (2)合理使用各项技术标准,尽可能采用较高的线形技术标准。 设计需要准备下列资料: ①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性质和控制性要求资料; ②道路沿线的地质资料、水文资料和气象资料; ③道路沿线现状地形图,其比例按平面图设计要求; ④现状道路交通量资料和规划交通量资料。 2.测设定线 (1)先在现状地形图上(或较小比例地形图上)按照规划给定的控制坐标及红线、横断面等,初步确定道路的走向及平面布置; (2)现场测设道路中心线,并按照道路中心线测量原地面的纵断面和横断面。 3.综合进行路基路面设计和道路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设计,以及附属设施设计。 4.完成设计文件,包括: ·设计说明书; ·道路设计资料(现状及设计计算资料); ·道路设计图:平面设计图(含横断面)、纵断面设计图、交叉口设计图、道路附属设施设计图(或选用标准图); ·施工横断面图及土方平衡表。 (三)城市道路路线设计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包括横断面设计、平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部分是综合考虑、协调进行设计的。 1.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剖面。道路横断面的规划宽度又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中、小城市不应大于。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城市道路设计 一、填空题: 1.交通标志分为和两大类。 2.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有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需求、和满足各种市政工程 管线布置的要求。 3.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的评价应从技术性能、和社会环境影响。 4.现代道路平面线形的三要素为直线、圆曲线和。 5.道路工程一般划分为、、三大类型。 6.道路设计年限包括和。 7. 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 8.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原则是、、。 9.城市快速路是指在城市内修建的由、、等组成的供机动车辆快速通行的道路系统。 10.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分为和。 11.环道一般采用、、三种车道。 12.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的评价应该从、和三个方面着手。 13.出入口间距的组成类型有、、、。 14.平交路口从交通组织管理形式上区分为三大类:、、。 15.道路照明以满足、和三项技术指标为标准。 16.交通信号控制的范围分为、、三种。 17.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的类型分为、、。 18.交通标志三要素有、、。 19.雨水口可分为、和三种形式。 20.变速车道分为和两种。 21.排水制度分为和两种。 22.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分为、和三种类型。 23.照明系统的布置方式有、、、。 二、单项选择题: 1.既是城市交通的起点又是交通的终端的城市道路类型 [ ] A.城市快速路 B.城市主干路 C.城市次干路 D.城市支路 2.一般在城市市区和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均采用 [ ] A.明沟系统 B.人工疏导系统 C.暗管系统 D.混合式系统 3.交通标志三要素中,颜色在选择时,主要考虑了人的 [ ] A.生理效果 B.习惯思维 C.心理效果 D.舒适依赖感 4.超高横坡为3%,纵坡为4%,那么合成坡度为 [ ] % % % % 5.下列情况可考虑设计集散车道的是 [ ] A.通过车道交通量大 B.两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相距很远 C.三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相距很远 D.所需的交织长度能得到保证 6.某十字交叉口的红灯20秒,黄灯3秒,绿灯15秒,该交叉口的信号周期为 [ ]

市政道路设计步骤

市政道路设计流程 (一)项目方案 1.项目准备: 在方案时期,拿到甲方提供的地形图和规划后,首先认真阅读地形图,注意电线、电线杆、铁塔、光缆(国防光缆)、现有管道(雨污电气)、房屋建筑、原有结构物(涵洞、桥梁、挡墙、护坡等)、水渠、河流河沟、沟壑、水(鱼)塘、水田、地形高低走向等对规划道路的影响,有问题及时与业主沟通处理方案。并在总说明中相应的说明。 光缆、燃气、电力等重要管道线路应在平面图中特别标识,并在总说明注意事项中说明。 需要勾汇水面积确定涵洞位置、型式、大小时应及时和排水设计人员沟通。 搜集与项目有关的各种历史、水文、地质资料,包括业主方面各个负责人的联系方式、单位详细名称、地址、QQ,电话等。 各部门紧记出图日期,并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内部审图和修改。 项目负责人统一制作封面、图签。图签统一采用外部参照型式。 2.项目: 2.1 首先出道路平面图。 2.1.1 处理地形图: 第一种方法:将地形图全部处理为颜色8(其它灰色均可,根据单位规定),转化地形点和等高线为道路软件识别的模式。此种方法可以知道每个图层都什么 数据,但是如果原地形图不规范,图层很繁多复杂,则关闭和打开地形图时很繁琐。 第二种方法,首先关闭地形点和等高线图层,将其他所有数据均刷层到新建 地形图图层(此方法适用于不标准图层繁杂地形图),然后将地形点和等高线转化为道路软件识别的模式。此方法便于图层管理,但不便于专门查找原图层中某类 数据。 处理完地形图可运行PU命令清理无关的数据。 2.1.2 平面出图:

首先出道路平面图之前,根据项目规划确认道路等级和设计车速,认真检查规划道路的中线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规划只做半径,不做缓和曲线),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规划中线进行微调,尤其是半径取整数(如甲方要求不得改动中线则不调,并由甲方说明原因),对需要做缓和曲线的地方加缓和曲线。根据设计车 速和圆曲线半径设置道路加宽。 交叉口按根据道路等级进行拓宽和渠化处理。 斜交交叉口缘石半径应在规范内尽量取大。 立体交叉布设匝道时应充分考虑净空、竖向设计。 平面图中应简易标识出桥梁、涵洞、挡墙等结构物的位置、范围、型式等信息。 平面调好之后发给业主看看,有问题及时沟通和修改。 方案平面进行最后的平面标注、布置,按桩号分平面图(普通道路按1:500分图,如果道路较宽或者A3图纸放不下可定为1:1000),定好之后,注意插入指北针并调整方向。 详细标出道路设计范围,起点、终点、交叉口范围。非常重要,因为辅助专 业设计范围均以此为准。 根据单位出图标准调整线型宽度,检查标注字体大小。 按以上顺序自检一遍后将平面图、项目基础数据、设计文件根据需要发给交通、排水(先熟悉,排水还需要纵段设计文件)、照明、桥梁、结构等相关专业,并对接好细节问题。 2.2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平曲线(平包竖)、排水、净空、规划控制高程等因素。设计时最好和排水设计人员共同商议总体排水走向后再进行纵断面考 虑规划控制高程和交叉口控制高程的时候还应注意和平曲线的“平包竖原则”。 设计纵断面时必须注意主要交叉口设计范围内道路纵坡不大于2%,困难情况下不大于3%。(此点在城市道路路网设计中很重要,不可忽视) 2.3 横断面 横断面结构和型式设计应注意和规划相结合并和甲方保持沟通,达成统一。 2.4 结构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