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2.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5.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7.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由于热现象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所以中考命题思路和类型较多,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等。由于中考逐年注重实验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查,因而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象和对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科学探究仍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在解答题目时,特别要注意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液体在沸腾时温度却保持不变。并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应用,特别是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实际应用,会对各类图象进行分析。

1.学生对本章内容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不陌生,且教学要求也不是很高,主要是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本章重点。

2.在学生的意识里,认为“白气”是“水蒸气”,摸起来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冷的物体温度一定低等凭自己主观想象或自己经验、感受获得的错误信息,要及时纠正。教师可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并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些知识。

3.学生虽然熟悉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但区分起来,却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多举例,讲明分析的思路和判断的依据。

4.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或没有耐心,教师可适当引导。如注意物态变化前后温度的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本章内容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联系非常紧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来思考有关现象的物理原理,分析现象,解释过程,注重每一个过程中物质是吸热还是放热,把物理知识学活,力求融会贯通。

2.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知识与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节水观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3.在前面的章节里,用波形图来研究了声音的特性、噪声与乐音的物理区别等。这章又用温度—时间曲线来研究熔化和凝固过程,物理图线能够直观地反映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用图线描述物理过程,探究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本章在教学中应重视这种研究方法,为以后数学图象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分析打下基础。

4.本章内容较多,教师可在章末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如自然界中的雨、雾、露、霜、雪等自然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让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做书中的实验时,教师可因势引导学生不盲从书本,大胆创新,鼓励学生对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行改进。

6.由于本章内容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可让学生了解一些最新科技,如红外线温度计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1节温度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

1.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

2.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

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和寒暑表在结构、测量范围、分度值和使用方法上的区别。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大烧杯(能盛下自制温度计的玻璃瓶)3只,开水,冷水,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请学生观察本章首图雾凇,提

问学生希望了解哪些有关雾

凇的知识,由此导入新课。

观察、思考、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

导学生对大自然千姿百态变

化的探究欲望。

新课教学

一、温度的概念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高

温物体和低温物体,归纳出高

温物体与低温物体有何不同。

二、温度的单位

让一位同学将他所知道的一

个温度值写在黑板上,其他同

学对其结果进行评估,使学生

举例:

归纳:不同温度物体的冷热程

度不同。

举手回答,上台板演,其他同

学评估。

学生观察、讨论。

培养归纳能力。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而

不是从“概念走向物理”的

教学理念。

加深学生对摄氏温度的了解,

让学生了解生活环境中的常

见温度值。

了解摄氏温度的读法、写法及

规定。

让学生观察小资料“自然界的

一些温度”,引导学生通过讨

论将空白填上。

布置课外探究题。

三、温度的测量

提出问题: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可靠吗?让学生做插图47页最上面两图实验,引入

温度计。

提出问题:能否自己设计一个温度计?给出实验器材:一个装有红色水的水瓶,上面插有

一支玻璃管。

引导学生将小瓶由冷水烧杯放入热水烧杯,观察。说明小瓶是怎样比较出温度高低的。进一步提出新的设计要求:怎样用小瓶测出温度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介绍量程和

分度值。

进一步提出新的设计要求:怎样将小瓶改装,使它测量温度更方便,更实用?

让学生比较自己设计的温度计与真实温度计的相同点与

不同点。

四、温度计的使用

让学生用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讨论要准确测出温度应注意哪些事项。

五、温度计拓展部分

用多媒体展示热电偶温度计和红外线温度计。学生实验,并得出结果:凭感

觉判断温度不可靠。

学生思考。

学生实验、讨论。

得出结果:小瓶能比较出温度

高低的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热

胀冷缩的性质。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学

生评估。

讨论结果:刻上刻度就可以。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学

生评估,补充直至接近真实温

度计。

学生比较。

学生实验、讨论,举手发言,

演示,其他同学评估、补充。

学生观察。

让学生能尝试对环境温度发

表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

激起学生的设计热情。

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液体温

度计的原理。

加深学生对摄氏温度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让学生享受设计成功的喜悦,

同时发现自己设计上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

归纳分析能力。

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拓展学

生的知识面。

布置作业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体、液体和固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可以互相转化。

3.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重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难点

描绘和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图象。

教师:光碟、软盘。

学生: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如教材图

3.2-1所示)每组两套,其中一套中试管已装有小颗粒状的海波,另一只试管已装有熔凝后的石蜡(温度计的玻璃泡已没入其中),火柴、钟表。

第1节温度

温度

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摄氏度(℃)

测量工具——温度计

温度计

原理

结构

使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进行新课

②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和注意

事项。

巡视并指导学生实验。

请一个组的两个同学在黑板

上分别画出海波和石蜡的熔

化图象。

引导学生分析图象的物理含

义。在分析的基础上引出熔

点、晶体与非晶体等概念。

板书学生归纳的结论。

指导学生读教材“小资料”

中的数据表并通过多媒体提

问:

(1)-50 ℃以下酒精温度计

还能使用吗?

(2)白炽灯发光时温度在2

500 ℃以上,选什么材料做

灯丝?

四、指导学生根据熔化图象反

推凝固图象

指明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

点相同并板书。作为课后作业

在课外探究活动中验证这些

结论。

五、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

熔化图象导出熔化吸热,凝固

放热。

板书学生归纳的结论。

提问:列举生活实例说明熔化

吸热,凝固放热。

分组实验:

三人一小组,报时并记录一

人,观察报温度一人,观察状

态变化并负责搅拌一人。

小组每个同学都把记录转抄

到自己的表格中,独立地描

点,作熔化图线,并分析熔化

特点。

小组成员交流,评估,小组之

间交流、评估。

分析、归纳。

查表并针对思考题分析、判

断、讨论、表达。

根据实验联系生活经验分析、

推理、表达。

讨论、表达。

思考、讨论、表达。

培养评估能力、交流与合

作能力。培养坚持自己正确的

观点以及及时放弃自己错误

观点的品质。

学习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分

类。

培养查询资料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学习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培

养逆向思维能力。

课外探究、提高兴趣。

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认识“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会总结与反思。

反馈、自评。

复习巩固,拓展学习空间。

师生共同小结

布置作业

第2节熔化和凝固

固态KN*

熔化

凝固液态

海波熔化与凝固图象:

石蜡熔化与凝固图象:

结论:1.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2.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第3节汽化和液化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一、实验与发现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探究与发现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 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吗?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肯定,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

师: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水沸腾时究竟有什么特征,最好通过什么来观察?

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4.分析与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

生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

生3:我停止加热,水也停止沸腾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象,得出沸点的定义。

(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师: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

让学生发现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

5.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小组代表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分析为什么各组测出的水沸点不同?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a.忘记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

点不一样。

6.布置课后探究“纸锅烧水”。

(我在处理这个探究实验时,别出心裁地讲了一个看起来并不精彩的故事,而正是这个故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起了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坚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评价、交流活动,既让学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又让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生活与发现

提供以下现象,让学生观察讨论并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归类。

a.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演示);

b.湿的衣服干了;

c.冰棍周围冒“白气”(演示);

d.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e.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

学生分类,教师肯定,并且说明:在物理学上称b、e这一类物态变化叫蒸发,它属于汽化现象,而a、c、d这一类物态变化叫液化。

1.蒸发。

(1)请学生比较“湿衣服慢慢变干了”与“水沸腾后一直加热,直到把烧杯里的水烧干”,这两种汽化现象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思路,分析出蒸发与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晒衣服的?

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讨论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

(3)学生分小组完成“想想做做”。

请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感觉,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出:蒸发吸热、制冷。

(4)请学生解释图3.3-5。

(5)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蒸发的现象。

2.液化。

(1)请学生讨论a、c、d现象是属于液化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冷、温度低。

教师点拨并设问:怎样可以使气体液化?

生:降低温度。

(2)教师演示:给密封的乙醚气体加压。

学生观察现象,小组讨论,总结出在常温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教师介绍液化石油气和火箭燃料。

2.指导学生阅读“STS:电冰箱与臭氧层”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3.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4.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蒸发和液化,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第4节升华和凝华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

难点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师:碘的升华演示实验器材一套;用久的灯泡;电教平台,八年级物理录像。

学生:学生练习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题问

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

变化?发生这些物态变化的

条件是什么?想一想,然后填

写下列空白。

熔化(吸)______( )

固体→液体→气体

________( )________( )

思考。

动手练习。

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

惯,且可以“温故知新”。

新课导入

你们认为除了以上四个物态变化,还有没有其他物态变

化?

下面大家来看个实验。

演示实验:碘的升华

大家看到什么现象?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产生?讨论:还有其他物态变化

吗?

观察

思考,分析。

回答。

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培

养学生的联系和探究的思想。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能力。

新课教学

一、升华

由观察可见:物体不需要经过

熔化过程,直接可由固态变成气态,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升华”。刚才的实验用的是碘,所以我们叫这实验为“碘的升华实验”。由实验过程可以看出:升华过程要什么条件?即是要放热还是要吸

热?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现象。(若学生想不出来,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例如提问:在北方冰冻的衣服也可以变干,这是为什么?是什么现象?)

二、凝华

再观察刚才实验的碘,看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可见:物体也可以不经过液化过程,直接由气体变成固体。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凝华”。想一想:凝华要什么条件呢?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

属于凝华现象?

思考,回答。

思考,小组讨论。

举例回答:樟脑丸变小;冰冻

的衣服变干等都是升华现象。

思考,分析,讨论。

回答。

观察,分析,思考。

回答。

逆向思维。

回答。

思考,讨论。

观看,感受,思考,分析。

思考,分析,讨论。

回答。

讨论分析,综合应用。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联系对比思维。

通过录像让学生能感受北方

的一些自然现象的美丽和神

奇。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

好习惯。

通过阅读激发学生探索大自

然的兴趣;看录像可以增强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测试与小结

①课堂测试。

②测试反馈。(师生共同评讲

矫正)

③请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测试(5min)

反馈、共同矫正。

思考,总结归纳出本课的主要

内容。谈谈学生学习的感受。

检测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

第4节升华和凝华

1.升华:

⑴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⑵条件:吸热。

⑶现象:

2.凝华:

⑴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⑵条件:放热。

⑶现象:

3.应用:

利用升华吸热可以降温。

利用凝华放热可以保温。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教师总结。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计.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1.摄氏温度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 2.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和寒暑表在结构、测量范围、分度值和使用方法上的区别. 【教学准备】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大烧杯(能盛下自制温度计的玻璃

瓶)3只,开水,冷水,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温度 温度单位:摄氏度(℃)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温度计温度计结构原理使用

第2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可以互相转化. 3.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难点:描绘和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图象. 【教学准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

物态变化 【学习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3.知道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4.正确识别现实生活中的几种物态变化现象; 5.利用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规律解决问题。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1)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壁; (2)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要点进阶: 1、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必须保证液体不凝固、不汽化。 2、体温计使用时不“甩一甩”,会造成温度“只上升、不下降”、即“低温不准高温准”。 要点二、熔化和凝固 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2、固体的分类:晶体和非晶体。 3、熔点凝固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4、晶体熔化(或凝固)的条件:(1)达到熔点(或凝固点)(2)继续吸热(或放热)。 要点进阶: 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或凝固)温度。 2、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晶体熔化(或凝固)的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要点三、汽化和液化 1、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吸热;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放热。 2、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高低(2)液体表面积大小(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4、沸腾:(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3)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5、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要点进阶: 1、液体沸腾过程中要吸收热量但是温度不变。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不同物质蒸发快慢不同,如:酒精蒸发比水蒸发快。 要点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3、特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要点进阶: 1、六种物态变化: 2、升华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凝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中间都没有经过液态。 【典型例题】 类型一、温度计的使用 例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1)如左图所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是;(填写正确答案选项即可) (2)若正确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如右图所示,此时温度是。

初二物理 第三章 物态变化教案

一、温度 1、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绝对温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换算关系T=t+273K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 2、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了解温度计的一些构造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 上面的玻璃管做均匀且细的目的是: 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以及,体温计玻璃泡上方设计细小的缩口的目的是: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①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融化、溶化、熔华) 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如,海波、冰、石英水晶、各种金属; 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如,松香、玻璃、沥青、蜡、食盐。 晶体、非晶体熔化过程的温度变化图象分别为: 分别从状态、吸放热、温度变化等方面,试描述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第1节温度 第一部分: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a)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b)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 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 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c)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 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 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 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 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 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读数准确。 二、重、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

(一)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 1.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用手拿温度表的一端,可以避免手的温度影响表内液体的胀缩。如果温度 表的玻璃泡碰到容器的底或壁,测定的便不是水的温度;如果不等温度表内液柱停止升降就读数,或读数时拿出水面,所读的都不是水的真正温度。) 注意:在测温前千万不要甩( 二)临时测定室内外的温度时 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端,等温度计内的液柱停止升降时,再读数; 2.读数时,视线也要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平; 3.如果长期测定室外的温度,要把温度计挂在背阴通风的地方。 四、知识拓展 ◇热力学温度:宇宙中温度的下限是—273℃,被叫做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是开尔文(K),所以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73K,沸水的温度为373K。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 体 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 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1)温度计除了可以测量温度外,有无其它用途?(做热敏报警器、制成工艺品等) (2)我们所学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性质制成的,那么,用其它原理能否制成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

甲 乙 物态变化单元习题 1、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被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B 可以用体温计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C 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D 常用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观察温度,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观察温度 2、四位学生分别用温度计测量烧杯里热水的温度,他们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入热水中后,各人的测量方法不同,其中正确的是( ) A 待温度计内液面稳定后[平视读数 B 待温度计内液面稳定后斜视读数 C 温度计放入后,立即读数 D 温度计玻璃泡碰到烧杯底部后,再读数 3、室温下,医生将体温计从体温是38℃的病人口腔里取出后,放在桌上较长时间,则体温计的读数为( ) A 38℃ B 37℃ C 23℃ D 无法确定 4、某温度计在0℃时,水银柱长为4cm ,在100℃时水银柱长24cm ,若将它插入20℃的水中,则水银柱长度应为( ) A 20 cm B 8 cm C 28 cm D 以上均不正确 5、南极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达-88.3℃。在那里用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这是因为酒精( ) A 凝固点低 B 凝固点较高 C 沸点较低 D 沸点较高 6、把一块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则( ) A 冰将继续熔化 B 已熔化成水的将要凝固成冰 C 冰将停止熔化,水也不能凝固 D 冰将全部熔化成0℃的水 7、 炒菜的铁锅坏了,不能用焊锡补,烧水的铁壶坏了能用焊锡补,这是因为( ) A 炒菜锅内有盐,与焊锡会有化学反应 B 炒菜时锅的温度可超过焊锡的熔点 C 炒菜锅上有油,锡焊不上 D 以上判断均不正确 8、冰常用来做冷却剂,这是因为( ) A 冰总是比水凉 B 冰善于传热 C 冰透明干净 D 冰在化成水时吸收大量的热,而温度保持不变 9、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 A 下雪天的气温比化雪天气温高 B 雪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 C 形成雪时要放热,化雪时要吸热 D 雪传播热的本领小 10、如图是甲物质吸热,乙物质放热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 甲、乙物质都是晶体 C 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D 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 11、两只外型不同的容器,如图所示。原来里面盛有质量相等的水,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容器内水的多少情况是( ) A 甲容器内水较多 B 乙容器内水较多 C 两容器内水一样多 D 少条件不好判断 12、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 ) A 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周围散开 B 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C 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 D 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 13、在25℃的室内将温度计从装有酒精的瓶中取出,它的示数会( ) A 立即上升 B 先下降后上升 C 先上升后下降 D 一直不变 14、气温不太高时,在水中游泳会感觉不太冷,而上岸后会感觉冷,这是因为( ) A 人体皮肤上的水,在蒸发时需要从人体吸收热量 B 人刚上岸时,还没有习惯岸上的环境 C 空气的温度比水的温度低 D 人体热量一部分传到空气中,所以人感到冷 15、已知液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是 -183℃,-196℃,-78.5℃。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用空气来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三种气体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1.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 2.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4.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5.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7.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温度、温度计及其使用、熔化和凝固、蒸发和沸腾、液化、升华和凝华。由于热现象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所以中考命题思路和类型较多,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简答题等。由于中考逐年注重实验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查,因而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象和对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科学探究仍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在解答题目时,特别要注意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液体在沸腾时温度却保持不变。并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应用,特别是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实际应用,会对各类图象进行分析。 1.学生对本章内容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对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并不陌生,且教学要求也不是很高,主要是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律,然后应用这些规律解决生产和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作为本章重点。 2.在学生的意识里,认为“白气”是“水蒸气”,摸起来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冷的物体温度一定低等凭自己主观想象或自己经验、感受获得的错误信息,要及时纠正。教师可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并互相交流讨论,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这些知识。 3.学生虽然熟悉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但区分起来,却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多举例,讲明分析的思路和判断的依据。 4.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不够仔细,或没有耐心,教师可适当引导。如注意物态变化前后温度的变化,出现了什么现象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本章内容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联系非常紧密,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来思考有关现象的物理原理,分析现象,解释过程,注重每一个过程中物质是吸热还是放热,把物理知识学活,力求融会贯通。 2.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学习知识与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节水观念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3.在前面的章节里,用波形图来研究了声音的特性、噪声与乐音的物理区别等。这章又用温度—时间曲线来研究熔化和凝固过程,物理图线能够直观地反映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用图线描述物理过程,探究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本章在教学中应重视这种研究方法,为以后数学图象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分析打下基础。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理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 三章物理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甲、乙两杯正在熔化的冰,甲放在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两杯中水的温度 ( ) A 、相等 B 、甲高于乙 C 、甲低乙 D 、不能判定 2、冬天在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是( ) A 、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细小水珠。 B 、人呼出的水蒸气 C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细小水珠 D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3、如图是甲物质吸热,乙物质放热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B.甲、乙物质都是晶体 C.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D.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 4、在炎热的夏天,放在碗中的冰棒慢慢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冰棒的温度:( ) A 、不变B 、降低C 、升高 D 、先降低后升高 5、在25℃的房间里,将温度计从25℃的酒精中取出,它的示数将( ) A 、先下降后上升 B 、上升 C 、下降 D 、先上升后下降 6、物体放出热量,它的温度( ) A 、一定降低 B 、一定升高 C 、一定不变 D 、可能降低也可能不变 7、松香在熔化过程中会:( ) A 、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B 、放热,温度不变 C 、吸热,温度不变 D 、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时

A.霜在形成的过程中要吸热 B. 冰必须先熔化成水,才能变成水蒸气 C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要放热 D. 樟脑丸在变小的过程中要吸热 9、海波的熔点为48℃,那么48℃的海波处于:()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0、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吸热的是() A.凝固、液化、凝华 B. 熔化、液化、凝华 C.汽化、液化、升华 D. 熔化、汽化、升华 11、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 A、凝固 B、升华 C、先升华后凝华 D、凝华 12、把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会听到吱吱的响声并看到“白气”,这现象() A、液化 B、汽化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熔化后汽化 13、两支用后没甩过的体温计,示数都是38℃,用它们分别测量体温37.5℃和38.5℃ 的两个病人,这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 A、37.5℃和38.5℃ B、37.5℃和38℃ C、38℃和38.5℃ D、38℃和38℃ 14、要给体温计消毒,应采用下面的哪种方法() A、用自来水冲洗 B、在酒精灯火焰上烧 C、用蘸了酒精的棉球擦洗 D、在沸水中煮,高温消毒 15、如图,在盛水的烧杯里放有一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 使杯内水沸腾,在继续加热过程中,试管中的水() A、不能达到沸点,因此不能沸腾 B、能达到沸点,

最新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课_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并能去解 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并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不同点; 3.知道沸腾的两个特点,并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感知熔化和沸腾发生的条件,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回忆复习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知识联系起来,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2.感悟物态变化在物质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对物态变化整章的知识进行建构。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做到讲练结合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反思 导入部分 师: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对第五 章《物态变化》的学习,今天这 堂课我们一起来对这章的知识做 一个总复习。物态变化与我们的 生活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是 中考的一个重点部分。我们着重 从三个专题来复习。 对本章知识提起高度 的认识,大致浏览题单上 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 的学习目标。 开门见山的方 式导入,说明 本章的重要 性,可以有效 提高学生的认 识。 专题 一:六种物态变化 1.知识建构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题单专题一 的“物态变化三角形”: 2.对应练习 学生完成对应练习题第1题, 教师来回走动,接收学生练习过 程中反馈的信息。 1.完成题单上的专题 一:“物态变化三角形” 中的六种物态变化以及 相应的能量转化关系,老 师予以指导和纠正。 2.完成对应练习第1题。 对六种物态变 化的讲解基本 到位,但是如 果在加些生活 中的例子辅 助,效果应该 会更好。 所花时间稍 多,可以让学 生分组做,使 课堂更加高 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01知识梳理 1.温度 (1)温度: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 (2)温度计: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使用时要看清温度计的________和________,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________和________;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示数________后再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________,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 (3)体温计:体温计的量程是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在使用前要把水银柱甩下去. 2.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做凝固. (2)特点:物质熔化时________热,凝固时________热. (3)固体分类: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它们的区别. (4)熔点和凝固点:晶体________时的温度为熔点;________形成晶体时的温度为凝固点. (5)晶体熔化的条件:晶体熔化的条件是温度先达到________,然后继续________. 3.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做液化. (2)特点:物质汽化时________热,液化时________热. (3)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沸腾是液体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蒸发是在____________下都能进行的,只发生在____________的汽化现象. (4)沸点:液体________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________,同一液体的沸点还与________有关. (5)液化的两种方法: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物质从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凝华. (2)特点:升华过程要________热,凝华过程要________热. 02知识对比 1.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与体温计 2. 3.蒸发和沸腾 第1 页共1 页

人教版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试卷(含答案)

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1.以下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A. 开冰箱门看到白气 B. 气温连续在0摄食度以下,北方城市里的冰雕作品一天天变小 C. 地上的水迹变干了 D. 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侧结了冰花 2.水无常形,于千变万化中孕育自然奇观。下列水的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A. 雪融成溪 B. 气结成露 C. 气凝成霜 D. 水滴成冰 3.炎热夏天,剥开雪糕包装纸时,常会看到雪糕周围冒“白气”,随后消失。该现象中所包含的物态变化依次是() A. 液化、汽化 B. 升华、汽化 C. 汽化、液化 D. 液化、熔化 4、天气预报,及时准确发布中央气象台天气信息.如下图所示是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大丰地区某天天气预报情况.下列有关这一天气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天气温都是-4℃ B.全天气温都是4℃ C.这天最低气温是-8℃ D.这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温差是8℃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雾和露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B.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C. 用久的灯泡钨丝变细是升华现象 D. 人工降雨时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6.长岛是个淡水严重短缺的海岛,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如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C.汽化、升华 D.升华、液化 7.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8.如下图所示,甲容器内盛有水,乙容器内盛有下表所列的一种液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1atm)下,若对甲容器的底部持续加热,最终发现乙容器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乙容器内盛的液体是() 1atm下几种物质的沸点(℃) A.酒精B.水C.煤油D.酒精或水 9.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 A.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水缸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D.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10.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冰不经过熔化也可以变成水蒸气 B.90℃的水也可以沸腾 C.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最新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上课讲义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了解常见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温度,知道体温计并会使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结构及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 二、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四、教具准备:温度计、水、烧杯、课件 五、教学过程: 生齐读教学目标 (一)引入新课:演示课件,只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吗? (二)进行新课: 1、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测量工具:温度计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结构:玻璃管、液泡、液体、液柱、毛细管、刻度

实验用温度计(酒精温度计) 种类:体温计(水银温度计) 寒暑表(煤油温度计) 2、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 0摄氏度,把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份为1℃。 写:37℃、0℃、-5℃ 读:37摄氏度、0摄氏度、零下5摄氏度 看表:①白炽灯泡灯丝温度多大②钨熔点多大, ③正常人体温多大④水银凝固点多大 3、温度计使用 (1)估:估计被测物体温度 (2)选:选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3)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 (4)放:竖直插入,液泡全侵,不碰容器底和容器壁 (5)读:液泡留在液体中,示数要稳定 (6)取:从零读到液柱面,视线柱面要相平 4、体温计(生自学回答问题) (1)作用是测体温,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 (2)结构上不同点:有缩口,用法上不同:a、可拿出来读数,b、测前要甩。 六、课堂小结: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教师补充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 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人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 测量工具:温度计(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3、 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 4、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0 和100℃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代表1℃。 5、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要认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2.要认清它的零刻线,即零摄氏度的位置。 3.要认清它的分度值,即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4.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 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5.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 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6.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6、体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体温计的刻度范围通常为35~42 ℃。玻璃泡和直玻璃管连接处的管孔特别细,并且略有弯曲,使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所以离开人体后,体温计仍能准确地显示人体的温度。 7、生活中常见的三种温度计的区别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1、 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3、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4、 凝固:物质从液太变成固态: 5、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6、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7、 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2.特点(1)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或凝固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甲、乙两杯正在熔化的冰,甲放在阳光下,乙杯放在背阴处,两杯中水的温度 ( ) A 、相等 B 、甲高于乙 C 、甲低乙 D 、不能判定 2、冬天在户外的人呼出的“白气”是( ) A 、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细小水珠。 B 、人呼出的水蒸气 C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细小水珠 D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3、如图是甲物质吸热,乙物质放热的图线,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是非晶体,乙物质是晶体 B.甲、乙物质都是晶体 C.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D.甲、乙物质都是非晶体 4、在炎热的夏天,放在碗中的冰棒慢慢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冰棒的温度:( ) A 、不变 B 、降低 C 、升高 D 、先降低后升高 5、在25℃的房间里,将温度计从25℃的酒精中取出,它的示数将( ) A 、先下降后上升 B 、上升 C 、下降 D 、先上升后下降 6、物体放出热量,它的温度( ) A 、一定降低 B 、一定升高 C 、一定不变 D 、可能降低也可能不变 7、松香在熔化过程中会:( ) A 、放热,温度不断降低 B 、放热,温度不变 C 、吸热,温度不变 D 、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霜在形成的过程中要吸热 B. 冰必须先熔化成水,才能变成水蒸气 C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要放热 D. 樟脑丸在变小的过程中要吸热 9、海波的熔点为48℃,那么48℃的海波处于:( ) A 、固态 B 、液态 C 、固液共存 D 、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0、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吸热的是( ) A. 凝固、液化、凝华 B. 熔化、液化、凝华 C.汽化、液化、升华 D. 熔化、汽化、升华 11、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 ) A 、凝固 B 、升华 C 、先升华后凝华 D 、凝华 12、把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会听到吱吱的响声并看到 “白气”,这现象( ) 时间

【精品】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设计(含答案)

人教版物理精品资料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 ③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 难点:①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曲线的辨识。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与辨识。 ②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 【学具准备】 温度计、体温计、停表、铁架台(带铁夹)、搅棒、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蜡、海波、水、碘的升华和凝华演示器等及多媒体课件。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展示两幅美丽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美丽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大雪、雾凇。 设疑:你知道她们是怎样形成的吗? 从而引出复习的内容:《物态变化》(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现实生活中的雪和雾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体现物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设疑,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温度和温度计专题一知识点聚焦: 1 .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程度的物理量。例如:人的正常体温是37℃, 火柴的温度约800℃,水的凝固点是0℃等。 2.温度单位: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摄氏温度,“℃”是摄氏 温度的单位。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是0 ℃,的温 度是100 ℃。在0 ℃和100 ℃之间平均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例如:人的正常体温是“37 ℃”左右(口腔温度),读做,-6.8 ℃读做或。 3.温度计原理:温度计是专门测量的仪器,它是根据的原理制成的。 4.温度计的使用:(1)测量前:①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取合适的温度计;②观察温度计的和。 (2)测量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 (3)测量后:①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②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包括数字和单位)。 5.体温计:体温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使用前要先甩一甩,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实验设计: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实验1:学生用如图所示的体温计测量体温,这种体温计 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下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 实验2: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和认清它的分度值。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下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如图乙所示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______℃,水的温度是______℃。 探究结论:温度计的结构和读数方法的不同点(有无缩口,读数时能否离开被测物体)。 【典题探究】: 1、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一天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下图所示,则该地的日平均气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三章物态变化 §3.1 温度 一、温度 (1)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 1.工作原理:依据液体热胀冷缩 ......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中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 2.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 1.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记作0℃、100℃,平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 读法:(1)人的正常体温是37℃——37摄氏度; (2)水银的凝固点是-39℃——零下39摄氏度或负39摄氏度. 四、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 使用前“两看”——量程和分度值; Ⅰ.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一般)Ⅱ.体温计:35℃~42℃、0.1℃; Ⅲ.寒暑表:-35℃~50℃、1℃. 2.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如果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就会涨破温度计;反之则读不出温度。 3. 温度计使用的几个要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测 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10 20 40 30 仰视:结果偏低 俯视:结果偏高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不能在示数上升时读数,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五、体温计 1. 量程:35℃~42℃;分度值:0.1℃. 2. 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缩口。 使用方法:用前须甩一甩。(否则只升不降) ☆典型例题 1. 如右图所示,图1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6℃ ;图2中的示数为 -9℃ 。 分析:首先判断液柱的位置:可顺着液柱上升的方向观察,若数字越来越大,则说明液面在0℃以上,应该从0℃向上读;反之则说明液面在0℃以下,应该从0℃向下读。 2. 用体温计测量小强同学的体温是37.9℃,若没有甩过,用它只能测出以下哪位同学的体温( C ) A.小红:37.6℃;B :小刚:36.9℃;C :小明:38.2℃;D :小华:36.5℃ 分析:体温计只升不降的特点。 3. 体温计比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玻璃泡 大 一些,玻璃管的直径 小 一些,因此,体温计的分度值更 小 一些。(填“大”或“小”) 规律总结:温度计的分度值越小,表示其灵敏度越高。为了增加温度计的灵敏度,只能增大温度计的玻璃泡,减小细管的直径。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1.重点: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 2.难点:用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 创设情境揭示目标 冰 观察图片回答:冰去哪儿了?水又去哪儿了?气从哪儿来? 自主学习基础达标 (一)自学提纲 1.自然界中物体常见的三种状态是、、 . 2.固体具有一定的和,液体没有却有一定的,气体既没有,也没有 . 3.将下列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 ①矿泉水②光盘③酒精④铅球⑤气球中的氢气⑥牛奶⑦肥皂⑧可口可乐⑨薯条⑩瓶中的空气 第一类是依据 第二类是依据 第三类是依据 4.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 . 5.物质由组成,分子间存在,分子间有一定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问题导引交流展示

1学生做课本图1—2化冰实验.(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并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回答下面的问题:实验的现象是 . 条件是 . 得到的结论是 . 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 2.提出问题: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状态呢? 请同学们带着下面问题观看动画模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 ①当物质处于固态、液态、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及分子的运动情况如何? ②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及分子间的距离会发生如何变化? 总结规律: 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2.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在小范围内振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分子位置不固定、活动范围较大;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自由运动. 课堂检测反馈小结 1.我们将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分为三种状态,即、 、。此外,还有一种状态叫. 2.下列物质具有一定形状的是,具有一定体积的是 ,既没有一定体积又没有一定形状的是。①木头、②石油、③氧气、④冰块、⑤矿泉水、⑥二氧化碳气体、⑦水银. 3.有关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固体分子不运动,液体分子是运动的 B.固体、液体的分子不运动,只有气体分子在运动 C.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三态可以相互转化 D.液体分子活动范围比气体分子大 4.关于固体、液体、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具有一定体积的物质一定是固体 B.具有一定形状的物质一定是液体 C.具有流动性的物质一定是液体 D.不能保持一定形状和一定体积的物质一定是气体

人教物理八上第三章_《物态变化》测试题

第三章《物态变化》测试题 答题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12泉州).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露水晶莹 C.秋天,薄雾缥缈 D.冬天,瑞雪纷飞 2.(2012德州).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图2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的是 3.(2012哈尔滨).下列现象发生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初春,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 B.盛夏,湿地中水的蒸发 C.金秋,夜晚草叶上形成露珠 D.寒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4.(2012临沂).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5(2012株洲).今年春季,株洲持续了较长时间的“回潮”现象,地面、墙壁全是湿的。此现象属于A.汽化B.液化 C.升华 D.凝华 6(2012包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初春的早晨,出现大雾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秋天的早晨,地面小草上出现的白霜是水蒸气升华形成的 C.北方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外面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 7.“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种景象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A.汽化和液化 B.汽化和升华 C.凝固和凝华 D.凝固和熔化 8.下列图象中,属于某种晶体凝固图象的是( ) 9.今年五一期间,气温骤降,游客们在武当山顶欣赏到了一种奇特的景观,如图绽放的红花和绿叶 附着一层薄薄的霜,好像披了一件洁白的纱衣,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 C.花朵上的水遇冷凝固D.花朵上的水蒸发形成 10.图5中的情景不可能发生的是 A.甲图:春天冰雪融化B.乙图:冬天的树上出现霜 C.丙图:室外冰冻的衣服不会变干D.丁图: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的“白气” 11.(2012恩施).图3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关于此图像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A.这是一种晶体物质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 C.物质的初温是40℃ D.加热5分钟时物质温度是48℃ 12.(2012威海).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 的迅速蒸发,图2中能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 40分) 13.(2012滨州).如图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 “A”、“B”或“C”),示数为℃。 14.(2012盐城0.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形成霜,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热. 15.护士帮病人打针前,先用酒精棉球对注射器处进行消毒,病人会感到此处变凉爽,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体温计是利用液体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16.2010年冬季大雾天气比往年频繁,而霜却比较少。雾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 _____ 形成的,霜是 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 _____ 形成的(均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