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第一篇(1)古典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第一篇(1)古典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第一篇(1)古典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第一篇(1)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篇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

人类三大理论阶段学说

方法论

科学分层或层级体系→→实证社会学孔德社会静力学:人性结构&社会性质结构

社会学理论

实证主义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

社会有机论()

赛宾斯

社会进化论

第二章

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学科建设

涂尔干研究方法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研究内容(范例)宗教

自杀论

第三章维科——提出理解的方法

施莱尔马赫——解释学

自省/“最后事实”

狄尔泰↓(修正)

资料外部标志/他人内心世界

自然科学——普遍化

李凯尔特——科学的分类个别记述

文化科学

价值联系

四章

研究对象——社会互动和交往形式;

西美尔:问题领域——一般社会学(普通社会学)社会类型

纯粹社会学(形式社会学)社会互动和交往形式

哲学社会学(认识论)社会几何学

文化社会学——主观&客观文化

社会分化导致两种变化——群体组成原则&群体数量

货币哲学——交换关系

第五章社会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行动

社会学两大任务——解释性理解:直接观察&动机

因果性说明社会分析模式研究的客观性——价值中立

社会行动类型

理性类型科层制

资本主义精神

曼海姆与知识社会学六

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

基本思路:

人类三大理论阶段学说

方法论

科学分层或层级体系→→实证社会学

孔德社会静力学:人性结构&社会性质结构

社会学理论

实证主义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

社会有机论()

赛宾斯

社会进化论

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一、孔德:

(一)社会背景:法国大革命(1789年)大革命后的社会和政治紊乱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圣西门的秘书、就业困难、对社会的不满、社会重建的责任;

(二)理论框架:

孔德逻辑的构造出一个“科学等级体系”提出社会学这一名词,创立一门新科学——实证社会学。主张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来建立社会秩序。孔德的实证社会学包括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方法论人类的三大理论阶段学说:神学→形而上学→科学或实证

科学分层或层级体系:天文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学

会静力学/社会秩序论)“重建社会秩序”

的宏观构想;

定义:社会静力学

只在解释人类社

会的基本秩序,它

从横断面,静态考

察人类社会的结

构和制度,寻找确

立和维护人类社

会的共存和秩序

原则。

●情感:利己主义&利他主义

(1)利他主义的三种禀性:敬慕(平等);崇敬(下对上);

仁爱(爱戴和崇敬行为的扩展)(2)人类早期利己心超

过利他心;随着文化发展,利己和利他达到一致;

(2)秩序、社会组织、宗教作用(P26)

●才智:自然界&人类社会&自身

●活动:军事阶段&工业阶段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与生物机体的对比

生物有机体社会有机体

细胞家庭

组织阶级种姓

器官城市乡镇

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综观人类理性和

社会发展的先后

必要阶段,所叙述

的是这一基本秩

序在达到实证主

义这一终极阶段

前所经历的曲折

历程。

●人类历史的三个阶段:军事阶段(神学阶段)过渡阶段(形而上

学)

工业阶段(实证社会)

●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

社会阶段过渡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各部门间的矛盾;

其他因素: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和政治活

●评价:主观规律;强调“精神”“理性”的作用;基于唯心主义;

第二节赛宾斯的社会进化论

一、思想

社会有机论●与孔德的对比:Sam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更为深入和全面;

●世界组成:无机领域(物理学&化学);有机领域(生物学&心理学);超

机领域(社会学)

●社会有机论(生物有机体推断社会有机体):

Sam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

(由简单到复杂;结构&功能的分化;复杂社会在结构上比简单社会更脆

弱;社会需要控制并协调各部门的行动“管理系统”)

Diff①联系程度和构造上的差异(生物有机体紧密结合的实在统一体、社

会结合不牢松散的相对固定);②联系模式方面的差异(前者依靠生命物

质存在;后者符号存在);③意识层次上的差异(前者只有神经系统才具

有意识;后者所有单位都是有意识的;

More 社会有机体同生物有机体一样,机能的均衡引起了结构的均衡(营

养(生产)、分配循环(分配)和调节(管理机构统治机构和政府))

●评价:社会学生物化倾向;(Sam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社

会达尔文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社会进化论●从社会结构——功能的角度解释了社会的进化,进化首先来自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即社会内部组织结构由简单变为复杂;

●进化是恒久的、普遍的

Reson 物质不灭、运动继续、力的持久;

●社会进化在总体上是前进的,但并不排除可能出现暂时倒退现象。因而

社会进化的过程并不是直线的;

第二章涂尔干社会学理论

基本思路:

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学科建设

涂尔干研究方法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

研究内容(范例)宗教

自杀论

一、涂尔干的研究内容:

①致力于将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完整严密的实证科学,以指引社会道德的方向。

②研究兴趣集中于“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

③《自杀论》是其社会学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经典之作;

④对于宗教问题有着浓厚兴趣。

二、实证科学建设

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首先应确立社会学的独特研究对象和相应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1.社会现实的定义: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2.社会事实的三个特征:

第一,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第二,对个人具有约束力;第三,普遍性;

3.社会事实的类型:

第一,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第二,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态学(或解剖学)事实。

(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观察社会事实的原则●“始终如一的拜托预断”;

●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定义;

●避免夹杂个人主观成见的感性材料;

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社会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称那些最普遍形态的事实为

正常现象,称其他现象为病态现象和病理现象。

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判断社会现象正常or病态,必须将它放在一定的社会类型里考察;社会学应

有一个分支来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划分,称之为“社会形态学”

●分类标准:社会结构的简单或复杂程度:首先,以最简单的社会或单环节社

会为基础对社会分类,然后在各社会内部根据最初的多环节划分为各类变种;

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则●解释社会事实的两大原则:

解释社会事实只能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不是个人意识中去寻找;

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包括因果考察和功能分析;

(原因——事件发生——功能)

●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探求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第二,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内部环境:社会的性质不同的成分结合后形成的整体;包括形态学事实

(物质密度:单位面积人口数、交通网络、居住格局等)和生理学事实

(动力密度:群体的精神凝聚力、或集体意识、道德密度)

第三,运用共变法研究因果关系的存在;强调比较法的意义,“比较社会学不

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而是社会学本身”

三、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

(一)研究思路:

分类社会类型的划分标准:

根据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划分社会类型,反对将社会排列在一个简单的进化直线上;

社会类型:机械团结社会和有机团结社会;

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个人之间没有分化,各部分间依赖程度低;无个性;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集体意识的力量,其任务是严惩那些破坏了风俗习惯和法律的个人),强化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巩固社会秩序的基础;

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的基础上;分工导致了职业专门化,个人必须依赖他人;有机团结的法律具有恢复性,目的不是惩罚,也不是集体共同感情的表达,其目的是将分化的个人组织起来,使之有序相处;

社会团结基础集

●集体意识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

●集体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强调社会共识对社会

整合的重要性;

●这些原始的“机械的”社会联系虽不能整合一个复杂的社会,但是对社会中无

数的初级群体来说是团结的主要根源;

●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

●社会分工的功能:

劳动分工的道德属性使其具有整合社会机体,维护社会统一的功能;劳动分工的最大功能不在于提高了生存率,而是改变和完善了现有的社会,使社会成为可能;

●社会分工的社会根源:使有机团结成为基础、社会整合的根源。

●三种反常分工:

失范分工:对于导致社会对个人的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约束,对分工产生的新角色的规范模糊而不详尽;“各个机构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规定,他们已经陷入失范状态,分工就不能产生团结”

强制分工:当社会规定不再与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呼应,不再具有自身的道德基础时,它就会表现为外部强制;不平等的分工;造成偏离有机团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社会冲突;

不协调分工:由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的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所产生的;

●社会分工的原因:(原因必须从别的社会现实中去寻找)

(1)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增长;直接原因是社会容量和密度

人口增长——社会密度(社会物质密度&道德密度)和社会容量扩大——互动增多

——两种后果:生存竞争加剧导致其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社会效率;另一方面是分工

的发展和互动增加使相互合作依赖得以加强;

(2)次要原因&限制性因素:

科学的世俗化及发展,年长者的权威、传统和习俗的消弱,法律道德和文化的合理

性增强,社会对个人的压制普遍减轻,个人独立个性的增长;

四、自杀论

(一)研究自杀现象的目的:

一是通过具体分析自杀现象来彻底验证期方法论原则,为社会学家考察社会事实提供一个标准的实证研究范例;二是因为自杀率的变化可以反映社会团结状态的变化。

(二)自杀和自杀率

1.自杀定义:一种行为不仅仅以其结果来定义,还应该注意行为者的动机;

2.自杀:个人行为;心理学完成;

自杀率:社会现象;社会学完成;

(三)自杀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

研究步骤对应方法《自杀论》中的体现

分类标准预订原因:仅仅作为研究分类而用,不能替代实际原因的探讨;找出造成自杀的社会条件——根据其异同划入不同类型;

分类结果利己型自杀;

利他型自杀;

动乱型自杀;

宿命型自杀;

分析原因集体意识()

社会组织结构(整合度)五、宗教

宗教的含义和本质●对自然和神明的崇拜只是宗教的表现形式;

●宗教的本质在于将世界区分为神圣事物和世俗事物;其中神圣事物被赋予

禁忌性和权威性,是人们爱和理想的寄托;

●神圣性是宗教的基本属性;另一构成要素,教会(区别于巫术)

宗教的起源●从社会现象中寻找解释;

●集体生活和集体意识中产生——神是社会力量的象征;

●宗教是一种符号系统:这种系统以超现实的神圣世界为象征,反映世俗世

界的力量和规范;保存和传播社会文化;

宗教的功能●一方面宗教的经验和神圣的观念是集体生活的产物;另一方面,宗教的信

仰和仪式是强化集体生活所依赖的社会联系;

●宗教的主要成分不是它的教义部分,而是集体仪式活动;

●宗教仪式分类:

消极膜拜:严格划清神圣事物为世俗所亵渎,使人放弃私利、自杀为代价与世俗的界限;

积极膜拜:促使信徒参加神圣的世界。

知识社会学●不仅宗教,知识也依赖并反映它的社会基础,正如宗教是社会力量的体现

一样;知识中的概念、分类甚至科学理论也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

●知识起源的社会学分析——宗教和科学思想都会为它们出现于其中的社

会结构所制约;

●评价:

Adv 知识起源于社会、对宗教社会整合功能的分析;

Dis 夸大了宗教的作用,认为一切文化都起源于宗教;它不仅制约着人类

的精神活动,而且制约了全部人类的生活;

第三章社会学古典时期的理解问题

基本思路:

维科——提出理解的方法

施莱尔马赫——解释学

自省/“最后事实”

狄尔泰↓(修正)

资料外部标志/他人内心世界

自然科学——普遍化

李凯尔特——科学的分类个别记述

文化科学

价值联系

一、理解社会学:

理解社会学是指采用理解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的西方一个社会学流派;

理解的方法:强调研究者应该进一步追问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和深入说明人们行为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主观意向性问题;理解方法特别重视文化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理解问题的起源:古典解释学

解释学神学释义学语言上的注释将《圣经》等圣典中所蕴含的上帝

的意图揭示出来的方法;后发展为文献释义学。

尽量减少理解过程

中的偏差是解释学

的根本任务

文献释义学通过对词汇、语法等语言表现形式的正确解释,

达到对其原始含义的正确领悟;

三、维科《新科学》

1.笛卡尔:数学推理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唯一可靠方法;

2.维科:反对笛卡尔;认为只有创造者才能对他的创造物有最真切的认识;为社会学采用理解的方法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历史理解的可靠手段是理解语言;第一个提出用“理解”的方法研究社会学;

四、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

(一)观点:

文字研究不等于文字考据,遵循的原则:文字考据——文献考据——文字理解——揭示古代精神;

解释学的目的在于发现和把握古代文化的精神。三种不同的理解形式:历史的理解(理解作品的内容、风格、形式和精神);语法的理解(通过对话分析、字义考据和语言理论来揭示精神的表达的形式);精神的理解(体会作者及其时代的精神世界)

(二)主要贡献:

●以前的理解或解释工作针对某一特定文本或作者;施莱尔则要超越各种解释工作,从中得出一

种普遍的解释,使零散的理解规则能形成一种独立的方法;

●单单局限为语法的解释或进展扫历史背景的解释往往是不够的,理解的最高层次或状态是要理

解作者的精神思想状态;

●理解包括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两个层次。(二者矛盾关系)

●将循环问题运用到心理解释中去:(即整体&部分,对部分正确理解是以整体为前提;只有理

解部分,才能理解整体)

五、狄尔泰

(一)继承和弘扬了施莱尔马赫解释学,西方第一个系统提出理解方法的人。

实证主义历史主义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空洞的讨论了主体的纯思维,脱

离了人的社会现实,不能满足历史科学的需要。

狄尔泰批判支持

狄尔泰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说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两种性质根本对立的方法,从根本上否定了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历史科学的任何可能性“历史理性批判”:揭示人(认识主体是如何认识社会现实的。

●分析产生文化体系的心理规律;

●这些心理学规律结构化的客观过程;

(二)观点:

从自身内部观察社会的“最后现实”●“心理内省”是认识社会现实的最好办法

●“内部意识”和“外部经验”不是并列关系

而是从属关系;只有内部意识才能给人关于

“人的现实知识”,不论是文化体系还是社

会体系都是精神的产物;

●意识——行动——经验;

●促使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真正能够正

确认识精神科学的心理学应是描述理解式

的;

评价:

无法克服两个难题——相对主义

&“历史性”原则。

提出“形式人类学”(指个体的认

识之中存在一种趋同性,使每个

个体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内心世

界。)——无法克服人类存在的差

异性问题;

内省的方法强调认识者的内部意

识,而忽略了社会事件的具体过

程——无法使用“历史性”原则

→→→修正“历史理性批判”

从感性资料的外部标志认识他人的内心世界●历史现象的暂时性——人类无法感受“现在”——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只

有将自己同他人比较才能认识自己的个性”

●观察和理解他人的前提:有一个使社会个体间能达到相互理解的中介——客观

精神(不同层次被制度化的社会结构和规范体系,沟通社会个体间内心世界的桥梁)

●社会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尺度不是人们认识的一致性,而是在于人们认识背后的

文化历史内容的一致性;

●“理解”概念的等级划分:

逻辑结构:属于自然科学,有一天概念和判断体系;

行为:日常生活,只能给出精神的某个侧面和部分的本质;

感受:观察者在思维中对生活表现形式的体验;分为“实用的感受”(对日常生活交往过程的理解,对象是个别生活现象)、“历史的感受”(针对个别生活现象进行的精神的客观化)

六、李凯尔特&科学的划分

(一)科学的分类

分类标

研究的对象& 科学所采用的方法

两种基本对立自然&文化一切自然的东西均不具有价值,可以不从价值方面考察;

一切文化产物均具有价值,必须从价值的观点进行考察;自然的科学&历

史的文化科学

1.李凯尔特认为,经验科学的学科命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2.社会科学家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阐明社会科学的概念,规定其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划清它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3.主张用“文化科学”而非“精神科学”来称谓社会科学;

(二)“个别记述”和“价值联系”

自然科学普遍化的方法,自然是在普遍化过程中认识的;

“规范法”:目的在发现严格意义上的规律,形成经验的一班的自然概念;

文化科学记述事件的个

别性和特异性历史的任务就是要表述个别的东西,而且人们只有通过对这些历史上发生的一次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事件的表述才能达到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表意化”方法的目的在于形成表现特殊时间的历史的特殊概念;

价值的关联性●价值关联法研究它的对象和文化价值关系;有意义;

●不允许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做任何评价;只需准确的说明历

史事件的本质;即历史科学研究的不是实践的评价,而是

理论的价值联系;

(三)文化历史的客观性

1.历史科学的客观性表现在它的价值关联之中;

2.其“客观性”是一种特殊的客观性

3.相对的客观性

4.文化科学没有统一和系统的结构;但是客观的文化科学也需要一个像力学那样统一的基础,

即文化概念(不仅规定了文化科学的对象,而且给文化科学提供了概念形成的指导原则和同意联系的基础;文化概念是保证文化科学客观性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第四章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理解思路:

研究对象——社会互动和交往形式;

问题领域——一般社会学(普通社会学)社会类型

纯粹社会学(形式社会学)社会互动和交往形式

哲学社会学(认识论)社会几何学

文化社会学——主观&客观文化

社会分化导致两种变化——群体组成原则&群体数量

货币哲学——交换关系

一、社会学的对象和问题领域

(一)社会学的对象

1.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发生在社会当中,都受社会的影响,不能讲所有的社会科学都纳入社会学之中;(导致其他学科中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都融入社会学中,从而导致边界不清)

2.社会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社会是如何成为可能的”——关键在于解释人们互动过程是如何产生统一和谐的秩序——西美尔认为应该集中考察社会互动形式;

3.当时对于社会的理解:社会唯实论(只有社会结构才是真正的客观的存在)&社会唯名论(认为客观存在的是个体及其行为,社会只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集合);

西美尔认为“社会并非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即交往,构成了社会”

——社会学的任务就是阐释社会互动与交往的形式。

(二)社会学的领域

抽象层次研究领域

一般社会学(普通社会学)社会形成的全部人类历史生活,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讨论人类历史生活,对于政治宗教经济法律等各种文化事实给出社会学分析

纯粹社会学

(形式社会

学)

研究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

哲学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研究。两个问题:

●认识理论:单一(学科)研究的条件、基本概念和前提;

●有关问题单一领域的形而上学:单一(学科)研究会导致完善和相互联

系,并借助一些问题和概念,在经验之内和在直接队形的知识之内;

(三)形式社会学

1.西美尔将康德的思想发挥到社会学领域

康德S

a

m 西美尔

●康德哲学将形势与内容分开

●用先天的时间和空间去整理世界,即

“人为自然”●人们交往时未感到困惑是因为交往的形

式是有限的;

●内容和形式一起才能促成社会现实的实

体的实现;这个实体即广义上的社会;

2.对交往过程的划分——社会互动和交往形式(四种类型):

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

体制化结构形式国家教会、家庭、军事组织等

自主的游戏形式社会、游戏、体育活动等

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艺术、宗教、政治、科学等

3.对角色行为的划分——社会类型:

将个人角色行为划分为吝啬者、穷人、夫人、贵族等不同类型的社会角色;

穷人:

采用相对主义的看法。穷人并非必然是社会最下阶层,每个阶层都会有平困现象,一个社会即便是上层成员,与其同类比也觉得自己是个穷人;后来被发展为“相对平困化”

穷人(受赠者)与捐赠者之间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对穷人的援助也会是一种政府行为。陌生人:

陌生人是距群体既不太近又不太远的人;这种与群体之间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关系使得其与群体之间能够以特殊的方式互动;

4.社会几何学

西美尔将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数量、距离、位置、权重、对称性等引申和扩展到社会学领域。西美尔对群体的分析始终围绕着自由与约束、自治与他治的辩证社会学关系:

群体构成的数量两人关系:强烈的排他性

三人群体:

社会互动距离事物的价值是由其与行为者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四)文化社会学

1.主观文化&客观文化:

●主观文化:又称个体文化,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

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哲学、科学、工具和技术等;

客观文化

内化

主观文化个体客观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必须以观念的形式进入个体,被个体吸收和内化成为主观文化的一部分才能实现。

●文化悲剧:实质在于我们的个人能力无法跟上客观文化扩展的步伐,我们注定越来越不理解我们所

创造的世界,而且越来越被我们所创造的世界所控制;我们队客观文化了解的越少,对它的依赖越深。

随着社会的分工,我们越来越有能力制造精细、复杂的客观世界元素,个体越来越失去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客观文化的能力。

2.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导致两个结果——

●群体组成原则发生变化:从“有机标准”转向“理性标准”。

有机标准指一个家庭或一个部落,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一样,其组成部分先天的、内在的联系在一起;即人们是否属于一个有机组成的群体,并非出自选择,而纯粹由出生决定;

理性标准,所谓理性即推理与逻辑,以理性为寄出的群体则是指个人是否是某一群体的成员,纯粹是根据个人的目的、利益、偏好、自身条件而做出的合乎理性的选择;

●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加入的群体;

——角色冲突:人们加入大量的群体,在每个群体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导致角色之间产生冲突的可能性。例如性别角色关系紧张,社会离婚率上升与社会分化有关。P105

3.交换关系——货币哲学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导致社会关系的客体化;将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文化矛盾分析的重点放

在经济交换关系,尤其是货币关系上;

●货币的双重角色:即增加了人与物之间的距离(没有货币就不能得到物品);同时提供了克服这种

距离的途径(有了钱,就可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世界的稳定秩序: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理解世界的理性框架。知道某一物的位置以及该事

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价值存在于人的创造物与人本身的“异化”过程中。

●货币是人类互动的一种形式:

●货币的影响:

使人们更加对目的抽象的思考;

货币推动社会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货币促进了交流——货物&人之间的互动‘

改变了政府行为的景观——向遥远的地方征税并支付官员薪俸;

对个人的影响: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不同的人际关系;接触更多人的同时,导致个人更加封闭

孤独(货币导致人们更加倾向于数量的计算,而抛弃了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总结:货币一方面带来了更加精确的度量和比较,另一方面是非人格化的冷漠,对人性、个性、自由造成了最大威胁,造成资本主义的“文化悲剧”。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本章思路:

社会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行动

社会学两大任务——解释性理解:直接观察&动机

因果性说明社会分析模式

研究的客观性——价值中立

社会行动类型

理性类型科层制

资本主义精神

一、理解的社会学

(一)韦伯的社会学是理解的社会学,即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2.社会学的两大任务是解释性的理解&因果说明;韦伯试图将理解性解释和因果说明结合起来,发展成一种尽可能客观的社会分析模式;认为解释是主观形式,应将其当做假设,然后进行因果说明。

理解●理解的确定性基础:一是理性的方法(数学or逻辑学);二是重新体验的方法;

●两种操作类型:对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根据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

●“主观恰当性”:对具体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动机的理解;

因果说明●社会学不仅要理解,也要经验上的验证;

●这种经验上的验证是寻找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而不是探求具有普遍效力的规律;●“因果恰当性”:是一种实践的先后顺序,其程度是按照经验的规则存在的一种机会(概率);

因此,因果恰当性是指从主观观点出发所作出的理解结果与从客观观点出发所做的观察之间存在统计规律上的相符。

(二)研究的客观性:

问题:在设计主观意义的专业学科(社会学)中,客观研究如何在逻辑上成为可能?解决方案:价值中立&理想类型

价值判断价值中立

●定义:指对易受我们影响的那些令人满意

的或不满意的现象的性质所做的实际评价●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是政治,演讲●定义:不是要求学者没有价值判断,而是弄清

楚在什么地方诉诸于分析的理解,什么地方诉诸于感情,不能混淆科学分析与关羽实施的评论相混淆;

●对应于学术,讲课

提出价值中立后,两个问题:如何选择社会科学的研究课题;怎样确定社会科学的研究目标;

理想类型——分析工具、规范:

●定义:社会科学必须像自然科学那样建立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

意性,该概念体系称之为理想类型。

●不是假设,是为假设的构造提供指导;不是对现实的描述,旨在为这种描述提供明确的表达手段;

(三)三种理想类型

1.社会行动

定义:本质上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

刺激性反应行动目的合理性行为

行动→→→理性

(主观意向)社会行为→→→→价值合理性行为

(合理性)情感行动

非理性

传统行动

注释:

目的和理性行动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价值和理性行动值通过有意识对一个特定的举止(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等)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纯粹的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功的行动;

情感行动指由情绪或情感决定的行动;

传统行动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社会结构也是社会关系结构;

构建了两种社会结构:

●“共同体化”社会结构:

社会行动的调节建立在主观冠绝到参与者们共同属性上;如家庭

●“社会化”的社会结构:

社会化是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调节建立在理性(价值或目的合乎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的利益结合之上;

运用到经济行动上:将经济行动分为形式合理性行动和实质合理性行动

形式合理性实质合理性行动

追求利润价值中立资本主义

满足所有人需求道德、伦理、政治等

社会主义

总结:韦伯认为现代文明的全部成就和问题都可以归结于目的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紧张对立。

2.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科层制

统治:指在特定人群中,某些具体的命令(或所有命令)被遵从的机会,这些机会往往与特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并且借助一定全力的影响。

统治的“合法性”:习俗、厉害关系、合法性的信仰;

统治的三种类型

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法理型统治

?建立在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治丧

?统治者,主子;

?人们服从的不是章程而是统治者人命的人;

?特征:①缺乏按照事物规则确立的、固有的“权限”;②缺乏固定

合理的等级制度;③没有自由的

契约和相应的规定;④缺乏专业

的业务培训;⑤官员没有固定的

薪金;?建立在对具有超凡品质和特殊

魅力的领袖人物崇拜和信赖基

础之上;

?特征:①领袖人物的魅力能否被

认可取决于被统治者;②领袖人

物的魅力要经过持久的经验;③

统治的团体是一种感情共同体;

④是非经济的典型政权;⑤在受

传统束缚时,魅力是巨大的革命

的力量。

评价:无论哪种方式都不可能使魅力

型统治得以延续,不可避免的走向传

统化或理性化;此过程称为“魅力的

平凡化”

?建立在遵守正式制定的

法律基础上的统治;

?特征:①行政事务的运作

持续的受到规则的约束;

②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

一定范围内的;③具有固

定的职务等级;④有明确

的议事规则;⑤行政管理

班子与行政管理资源、生

产资源完全分开;⑥不存

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占

有;⑦拥有行政管理档案

制;

老人政治;原始家长制;世袭制;封

建制

科层制;P127 3.资本主义精神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形态

观念形态

(宗教伦理)

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

劳动者缺乏劳动自觉性”天职“

企业家利用各种政治机会和非理性

活动(垄断、法律特权等)

节制有度,讲究信仰,精明能干

路德的职业观:新教,职业是人终生的任务,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加尔文的恩宠论和预定论:

清教禁欲主义:

共同点是信奉

天职观&禁欲

主义伦理观。

第六章曼海姆与知识社会学

一、知识社会学

定义研究思想的社会条件或存在条件的理论及方法;

知识或思想产生、发展与社会文化间的联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又称思想社会学;

研究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即人类认识活动同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社会对知识的影响和作用;

中心思想社会环境决定论(社会情境决定论)。

即思想和知识终究是由思想家所处的各种环境、社会状况决定的。

研究方法归属法:

确定思想类型→把所需要研究的思想类型归结到所属的思想类型中→把思想类型归属到所属的社会历史条件中,特别是特定的社会群体中。

二、意识形态的本质:

1. 马克思认为,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一定阶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历史存在的反映。

2. 曼海姆承认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认为意识形态具有”“评价性”和“虚假性”。分类狭义意识形态广义意识形态

定义一种介乎简单谎言和不正确概念工具所造成错误之间的中间现象。所涉及的本质是一种

心里错误,与精神策划的欺骗性不同关于时代、群体或阶级的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启蒙主义——康德:人类意识被看做绝对

主体的主观统一性;

●黑格尔关于民族精神分析:历史性的考察

人类自我意识、揭示人类活动的时代性条件性和运动变化的矛盾关系;

●马克思阶级意识理论:

举例培根的“假象说”

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象

三、知识社会学与意识形态理论

知识社会学意识形态理论联系知识社会学由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而来

区别●不关心论断的真假,转而探讨这些论断背后的社会原因,它从社会学层面探讨

这些论断的思想方式,以及这些思想方

式的社会来源●任务是揭露各种利益群体论断的虚假性,这些

论断是发生在心理层面有意或无意的伪装和欺骗

●意识形态的本质特点——虚假性

四、政治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

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

官僚保守主义

历史保守主义

自由——民主主义

法西斯主义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是一个超越特定阶层局限、又来自于各阶层、与各阶层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社会阶层,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品质和能力;依靠知识分子,通过意识形态批判和知识教化实现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超越

注:政治意识形态蕴含的最基本问题是理性和非理性问题。根据该标准区分出了以上五种意识形态。

五、社会重建理论

危机人类社会危机

自由社会主义崩溃

文化危机

强调社会计划试图通过建构和推行社会计划,改变被法西斯搅得十分混乱的社会局面,以拯救人类目标推进社会的民族重建

希望知识分子、重建人们的价值观念、领导人的选举

【北大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解简答表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社会学系】

育明教育推荐参考书目(解析) 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一. 社会学理论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5年。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北大出版社,2006年。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出版社,2008年。 4、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9年,870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 社会学方法 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大出版社,1997年。 2、郭志刚:《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人大出版社,1989年,456页。 3、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53页。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 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大出版社,2005年,504页。 6、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人大出版社,1999年。 ◆三. 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1、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4年。 2、佟新:《人口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4年。 3、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89页。 4、方文:《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242页。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人大出版社,2009年。 ◆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理论+教程)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重点精读○?只看2~13章。 ※概论性质的教材,反复阅读,背诵基本概念及重点知识。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至少占40分。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精读○(笔记与书结合) ※北大多位老师按照人物思想编著的教材,难度稍大,应认真阅读。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自己总结出理论点。 ?上卷:太散,不适合考试,不妨用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下卷:对于后现代名家思想的把握,只需要精读该书即可。——重点掌握舒茨、加芬克尔、科尔曼、新功能、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 迪厄的思想。 ㊣题型:论述为主,至少占40分。 3、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精读○ ※古典和现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如2007年考“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20分;2009年“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 ㊣题型:至少占20分。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精读 ※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很有针对性。尤其注意每章后面的评价部分。?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掌握重要概念,有可能出简答。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复述名著的主要内容即可。(参考资料:提纲)?谢立中《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论文专著。后现代考题可能由谢老师出题,如2007年关于“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考察,2008年关于“福柯权力思想”的考察。 ?(人口+劳动+心理+家庭+城市) 1、佟新《人口社会学》○精读○; ※系统掌握人口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相关问题。㊣题型:考试占10分。 2、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精读○; ※掌握重点章节核心内容。精简内容,以便记忆。㊣题型:考试占10分。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福建自考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二种冲突类型。科塞注意到:“关系越紧密,感情越投入,就越倾向于压抑敌对的情感。而不是把这种敌对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次级关系中,比如企业合伙人的关系,敌对情感往往能相对自由地表达出来;相反,在初级关系中,参与者全部投入使得这种情感的发泄对他们的关系形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敌对情感趋于积累起来,并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就是说,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敌对情感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例如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冲突就是这样。 同时,科塞也注意到紧密关系中,当不牵涉到参与者的整个个性,也就是说,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敌意和攻击性。例如老同学关系、老同志关系、朋友关系便是如此。 (三)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三类社会冲突类型。它是依据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还是外部而划分的。内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之间酌冲突。科塞分析了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酌一些重要特征。 在分析内群体冲突时科塞指出,R群体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其成员的人格投人程度相关。“在只是涉及其成员人格表面部分的群体中,或用帕森斯的术语来说,在其关系是专门性的和非情感性的群体中。其冲突的程度要比在其关系是扩展性的、情感性的,其成员用整个人格从事其活动的群体中的冲突程度低,也较少是最烈的。” 因为,前者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度远低于后者。前者的成员以部分人格投入群体,那么情感性因素进入现实性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较小,所以冲突的程度便相对的低些。 此外,在内群体中,那些积极热情参与群体生活的成员,对群体中的“叛徒”会采取更多的暴烈式反应。因为那些积极的成员是与群体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而叛徒即便不是在实际上也是在象征的意义上威胁到群体的生存。再加上叛徒离开群体后往往对原来群体的精神进行一系列的清算,这就更使得原来的群体把其视为危险的象征而激烈地反对。 再有,群体对于内部异端分子的反应有时要比对变革者更充满敌意。因为叛徒离开这个群体只是到敌人那里去。而异端分子虽然拥护群体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但是主张达到同一目标的不同手段。从而使群体分裂成不同的派别,严重威胁了群体内现存领导人的政治地位。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理想类型 2.模式变量(帕森斯) 3.生活世界(舒茨) 4.常人方法学 5.社会资本(科尔曼) 6.社会网络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2.简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主要观点。 3.试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项,他使用模式变项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分析? 4.如何理解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殖民化”的观点。 5.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 1.如何理解社会互动形式与社会互动矛盾、社会互动规模的关系? 2.叙述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并运用该理论的某一观点或某位学者的观点对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理想类型 答:理想类型是指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它只是为了理解和说明世界而建构起来的一个精确而有效的概念体系,理想类型是韦伯提出来的。理想类型使社会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建构一套精确而严谨的概念体系来增强客观性,减少主观随意性。这一概念体系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审视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距,并对这种差距作出因果解释。其特点是:①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构建,它不是基于对所有事实进行经验上的概括,也不是作为社会的理想提出来的;②理想类型虽是一种主观思维的构建,是社会学中理论构建的一种方法,但它的建立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③对某一社会现象的解释,理想类型也许不止一个,但解释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对具体社会现象的成功理解和准确归因。 2.模式变量(帕森斯) 答:模式变量是帕森斯学派对社会系统进行分析的重要概念,是指行动者在确立情境意义之前,和在他能够根据情境采取行动之前所作的选择,是一定情境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这些类型包括五对:①情感中立性—情感性;②自我取向—集体取向;③普遍主义—特殊主义;④成就性—先赋性;⑤专一性—分散性。 3.生活世界(舒茨) 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它在我们出生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 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 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 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 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 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 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 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 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 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 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 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 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 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 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 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 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 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 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 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 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 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二)模式变项P173 1.模式变项是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 定情景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用对立的“二分法”表示:感情中立性—情感性, 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成就性—先赋性,专一性—分散性。 2.模式变项首先说明不同的社会关系或角色特征,还可以说明各种社会制度、群体 与组织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以用来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 3.模式变项的不同组合级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反映不同的社会结构。 (三)AGIL 功能分析模型 1. AGIL 强调系统的“必要条件”。 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P176 :行为有机体系统——适应功能(Adaptation) 人格系统——目标获取功能(Goal Attainment)社会系统——整合功能 (Integration )文化系统——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 (四)社会学中层理论观P182 1.中层理论特点:①它主要 用于指导经验研究;②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 高一层,如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都 属中层理论;③中层理论可 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 体系;④中层理论区分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⑤中层理论是经典理 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⑥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3.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第一步就是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接 下来才可以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 (五)功能分析范式P184 1.范式:指一套严格的分析的研究程序。范式的作用主要是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 以及命题,提供简练、准确的规范化语言。 2.默顿指出以往功能主义的三个错误假定:第一是社会的“功能一体性”假定,第二是“普遍功能主义”假定,第三是“不可或缺性”假定。 3.默顿功能范式:指出功能分析的步骤:①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事项,②然后分析这些事项存在于其中的结构关系,③最后说明事项所履行的功能。由此默顿总结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求明确区分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二是功能与结构密切相关。“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 4.十一个澄清的问题1.功能归属事项2.主观意向概念3.客观结果概念4.功能指向单位的概念 5.功能需要的概念 6.功能实现的机制概念 7.功能选择的概念 8.结构脉络的概念 9.动态与变迁的概念10.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11.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蕴涵问题。 (六)结构分析范式P186 1.他在结构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 默顿结构分析范式,即结构分析的14条规定:1.社会结构 三.社会冲突论 (一)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冲突理论P201 1.社会冲突的根源。其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就是阶级结构,这种阶级结构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现代社会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一方是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一方是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权力:不顾反对而把某人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权威:期待他人屈从的合法化权力。) 2.社会冲突的形成。 “准群体”是没有阶级意识的集合体,而不是组织起来的团体。显群体是组织起来的,具有明确利益要求和奋斗目标的群体,如党派,工会等。 3.“准群体”转化为“显群体”的条件:(1)具备基本的技术保证,包括领导者、物质设置、纲领和意识形态;(2)政治上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自由,法律上必须允许结社联盟;(3准群体内部之间有沟通的可能程序与正式程序)。 3.达伦多夫认为一旦社会冲突形成了,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解冲突。 4,社会冲突的程度: (1)影响社会冲突强度因素:①社团的重叠程度②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度;③社会流动性程度。 (2)影响社会冲突烈度因素:①社会经济剥夺情况;② 冲突的调节:即冲突的控制方式。 5.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 三种变迁类型:革命变迁: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改革变迁: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最低层次的变迁: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 6.度量社会变迁的尺度: 根本性:社会变迁的程度,关联阶级斗争的强度 突发性:社会变迁的速度,关联阶级斗争的烈度 (三)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P210 1.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 现实性冲突: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作为手段的冲突,冲突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非现实性冲突:至少冲突中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冲突本身就是目的,没有任何结果可言。 注:两种冲突的区别不是纯粹的,两种性质的冲突往往是交叉着、混合着。 2.紧密关系中的冲突: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并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地对感情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当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攻击性和敌对性。 3.内群冲突与外群冲突:内群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冲突: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 4.意识形态下的冲突:实际上是指作为集体的代表参与的、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那些冲突,科塞认为,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冲突要比以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更激进、更冷酷无情”。 (四)社会冲突的功能P213 1.群体内冲突的功能:冲突不涉及(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积极(消极)功能。

西方社会学理论各章复习指导与复习题

复习西方社会学理论指导及各章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复习要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知识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复习要求: 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知识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思考题: 1.试论西方社会学产生的知识背景。 2.试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传统 第二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复习要点: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复习要求: 理解孔德、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孔德的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2.评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 第三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复习要求: 掌握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阅读迪尔凯姆的一本主要著作,并进行评介。 第四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与社会学的本质形式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和货币哲学。复习要求: 掌握齐美尔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齐美尔的货币哲学理论。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复习要点: 社会学方法论,社会行动、理性化过程、统治类型、科层制和宗教社会学。 复习要求: 掌握韦伯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

2.试分析韦伯对理性化的论述。 3.结合东亚的发展评价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理论。 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 复习要点: 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复习要求: 了解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掌握帕森斯和默顿的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分析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 2试评述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3.分析默顿中层理论观的意义。 第七章社会交换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社会交换论。 复习要求: 了解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掌握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社会交换论。 思考题: 1.试分析社会交换理论的渊源。

精选-《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1838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 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 B.生物学 C.几何学 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二、填空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3、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类型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5、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6、韦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7、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社会唯识论和社会唯名论。 8、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9、米德将人类心智分为和两种类型。 10、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韦伯学派、孔德学派。 11、戈夫曼分析框架的两种类型喜剧分析和印象管理。 12、齐美尔纯粹社会学基本认为是纯粹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社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纯粹总和构建起来的,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纯粹形式进行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非社会学的内容和目的区分开来。 三、不定项选择 1、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分类是什么? 狐狸,狮子 3、古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大传统?

侯钧生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

侯钧生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导言 一、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目的 通过学习社会学发展史上各个思想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理论,在自觉模仿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 二、社会学发展史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 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until the renaissance, most books upheld general notions of normative behavior, were non-empirical, and did not observ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actual human behavior. Machiavelli included into his book all the violent, fierce, savage, coercive, and even compassionate acts that the ruler implement in order to stay in power. The prince is based on reality-the observations of real people, not just moral ideals. 另外 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

杨善华 西方社会学理论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理论的主要特点、构建方式和基本类型,梳理西方社会理论发展的脉络,分析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的关联,以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 第一节理论的特点、构建与类型 一、理论的二元性:抽象与具体;逻辑一致与悖论;说明与解释。 二、理论的三种基本类型:形式的;实质的;实证的。 三、理论是如何提出来的: 1.对通行理论的批判 2.综合 3.吸纳具体研究的结论 4.追求基本的形式特征 5.理解重大事件 第二节社会理论的基本路径 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充斥着个体与集体、主观与客观的二分法。任何社会学理论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一、社会实在的性质是什么? 二、怎样认识社会实在? 三、四种理论组合:功利主义;建构主义(主观主义);实质主义;功能主义。 第三节社会学的三代理论史 一、第一代(经典)理论:三大传统 二、第二代社会学理论:帕森斯主义与反帕森斯主义 三、第三代理论:后帕森斯时代的新综合 四、当代综合的特点: 1.多种综合并存。 2.综合多采用对传统理论的重构。 3.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学科的分化与综合。 第四节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一、现代性问题 二、区分三个词: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 三、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复习思考题 社会理论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有何关联? 拓展阅读书目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一章 第二章现象社会学与常人方法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行动社会理论的主要特点,了解现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思路,重点掌握常人方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行动理论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 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 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 (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 (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 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 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 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 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 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 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 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 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 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 ◆、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 ◆、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社会科学的规律是具有概率性的,而自然科学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的) ◆、逻辑一贯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logical consistency)要具有最高程度的清晰性,必须符合形式逻辑的原理,可以保证科学构造的客观有效性 ◆、相容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compatibility)必须与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相容③、上面四项假定中,前两项假定阐述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得常识基础之间的关联,

《西方社会学理论》样题及答案(1)

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试卷(样题1) 课程名称:《西方社会学理论》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专业:社会学年级/班级: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阅卷人签名----------------------------------------------------------------------------------------------------------- (本试卷为开卷/闭卷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社会事实: 2、工具合理性行动 3、齐美尔(G.Simmel) 二、概念辨析(每题10分,共30分) 1、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 2、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 3、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思想背景。 2、简述默顿功能主义思想的主要贡献及其特征。 3、与霍曼斯的交换理论相比,布劳的交换理论有什么特征? 4、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四、论述题 (15分) 试比较科塞和达伦多夫在社会冲突理论的异同。

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试卷(样题1)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名称:《西方社会学理论》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专业:社会学年级/班级: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阅卷人签名----------------------------------------------------------------------------------------------------------- (本试卷为开卷/闭卷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论。涂尔干认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是社会事实。(3分) 其显著性特征是:客观性、强制性和普遍性。(2分) 2、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2分)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3分) 3、齐美尔(G.Simmel):齐美尔是德国古典时期的社会学家,开创了形式社会学的研究。其代表作是《货币哲学》、《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等。(2分)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而社会交往形式是“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通过或者说在这种方式中,交往成为社会现实”。此外,他在文化社会学方面也非常具有影响。(3分)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2017年北京大学65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科目代码:654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 2.单位制度 3.惯习 4.互动仪式链 5.亚文化 二、简答题 1.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以“项目制”进行,试问其对于农村社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简述帕克人文区位学的主要内容。 3.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例,探讨技术与工作组织方式的关系。 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社会分类的体制化。 三、论述题 1.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区别。 2.富兰克林的事例对于韦伯新教伦理的理论意义。

3.三位现当代社会学家的身体观。 4.从社会分工、人际关系、生产方式的角度谈谈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

2016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65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科目代码:654 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文化相对主义 2.总体性制度 3.物化 4.主干家庭 5.逆城市化 二、简答题 1.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心理学的意涵。 2.很多小村面临撤离和合并,分析此现象对于村庄发展的影响。 3.齐美尔认为神经质是现代都市人最显著的精神气质,简述他关于此的论述。 4.论述死因分析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分析的作用。 5.设计一个关于中国劳动就业稳定性的研究方案。 三、论述题 1.国家—社会、共同体—社会、自然社会—政治社会三组二元对立的关系中社会的异同。 2.凡勃伦、布迪厄、埃利亚斯关于维持阶层差异的论述以及差异。 3.现代社会道德危机频发、道德基础十分重要。阐述两个著名社会学家的相关论述。

4.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西方社会学理论考试复习大全

名词解释 社会行动:社会行动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行动,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以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待他人的行为为取向。 科层制: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确切的说,是其中一种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权力依据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范管理主体的管理方式和组织体系,反映高级的的工具合理性。 理想类型:“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是社会学可以对所研究的现象像自然科学那样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的特殊认识工具。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定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社会团结:社会团结与“社会内聚力”、“社会整合”的含义大体相同,它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的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机械团结/有机团结(涂尔干):机械团结——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它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即同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在劳动分工较低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从事相似的的职业,共同的经验和共享的信念使他们相互结合。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由于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 芝加哥学派:即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米德创立了符号互动论。 中层理论:即介于经验总结性微观理论和宏大社会理论之间的理论;其宗旨在于架设一条社会理论“实用化”的桥梁,指导人类的经验实践特别是调查。 镜中我: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平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的利益的结合之上。第一编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 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 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利己主义 情感敬慕 活动利他主义崇敬 才智仁爱 :强调宗教在维系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4.社会学 :智力的神学阶段 :智力的形而上学阶段 :智力的实证阶段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 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 第二节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二)模式变项P173 1.模式变项是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定情景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用对立的“二分法”表示:感情中立性—情感性,自我取向—集体取向,普遍主义—特殊主义,成就性—先赋性,专一性—分散性。 2.模式变项首先说明不同的社会关系或角色特征,还可以说明各种社会制度、群体与组织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以用来说明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 3.模式变项的不同组合级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反 映不同的社会结构。 (三)AGIL 功能分析模型 1. AGIL 强调系统的“必要条件”。 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P176 :行为有机体系统——适应功能(Adaptation) 人格系统——目标获取功能(Goal Attainment)社会系统——整合功能(Integration )文化系统——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 (四)社会学中层理论观P182 1.中层理论特点:①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②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如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都属中层理论;③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④中层理论区分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⑤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⑥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3.根据默顿的中层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第一步就是先要建立具体化的理论,接下来才可以建立综合性的概念体系。 (五)功能分析范式P184 1.范式:指一套严格的分析的研究程序。范式的作用主要是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以及命题,提供简练、准确的规范化语言。 2.默顿指出以往功能主义的三个错误假定:第一是社 会的“功能一体性”假定,第二是“普遍功能主义”假定,第三是“不可或缺性”假定。 3.默顿功能范式:指出功能分析的步骤:①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社会或文化事项,②然后分析这些事项存在于其中的结构关系,③最后说明事项所履行的功能。由此默顿总结强调了两点:一是要求明确区分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二是功能与结构密切相关。“结构影响功能,功能影响结构”。 4.十一个澄清的问题1.功能归属事项2.主观意向概念3.客观结果概念4.功能指向单位的概念5.功能需要的概念6.功能实现的机制概念7.功能选择的概念8.结构脉络的概念9.动态与变迁的概念10.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11.功能分析的意识形态蕴涵问题。 (六)结构分析范式P186 1.他在结构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 默顿结构分析范式,即结构分析的14条规定:1.社会结构 三.社会冲突论 (一)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冲突理论P201 1.社会冲突的根源。其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就是阶级结构,这种阶级结构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现代社会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一方是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一方是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权力:不顾反对而把某人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权威:期待他人屈从的合法化权力。) 2.社会冲突的形成。 “准群体”是没有阶级意识的 集合体,而不是组织起来的团体。显群体是组织起来的,具有明确利益要求和奋斗目标的群体,如党派,工会等。 3.“准群体”转化为“显群体”的条件:(1)具备基本的技术保证,包括领导者、物质设置、纲领和意识形态;(2)政治上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自由,法律上必须允许结社联盟;(3准群体内部之间有沟通的可能程序与正式程序)。 3.达伦多夫认为一旦社会冲突形成了,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解冲突。 4,社会冲突的程度: (1)影响社会冲突强度因素:①社团的重叠程度②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度;③社会流动性程度。 (2)影响社会冲突烈度因素:①社会经济剥夺情况;② 冲突的调节:即冲突的控制方式。 5.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 三种变迁类型:革命变迁: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改革变迁: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最低层次的变迁: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 6.度量社会变迁的尺度: 根本性:社会变迁的程度,关联阶级斗争的强度 突发性:社会变迁的速度,关联阶级斗争的烈度 (三)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P210 1.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 现实性冲突: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作为手段的冲突,冲突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非现实性冲突:至少冲突中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冲突本身就是目的,没有任何结果可言。 注:两种冲突的区别不是纯粹的,两种性质的冲突往往是交叉着、混合着。 2.紧密关系中的冲突: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并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地对感情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当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攻击性和敌对性。 3.内群冲突与外群冲突:内群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冲突: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 4.意识形态下的冲突:实际上是指作为集体的代表参与的、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那些冲突,科塞认为,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冲突要比以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更激进、更冷酷无情”。 (四)社会冲突的功能P213 1.群体内冲突的功能:冲突不涉及(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积极(消极)功能。 2.外群体冲突的功能:对群体内部状态的影响:外群体冲突有利于群体内部的整合。但缺乏内部团结的群体面临外部冲突可能会瓦解。 对社会融合及扩展的影响:外群体冲突可以把其他方面毫无联系或对立的个人 或群体相互联系起来,并把他们带入一个公共的活动领域。 3.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 4.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说明现实性冲突是社会变迁的促进因素,现实性冲突所造成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系统是有益的,科塞甚至认为暴力冲突对社会变迁也有积极功能。 四.社会交换理论P216 (一)霍曼斯德行为主义交换论基本命题P224 1.成功命题:如果一个人曾经成功地获得一种报酬或避免一种惩罚,他就倾向于重复这种行动。 2.刺激命题:如果现在产生刺激的行动情景与曾经取得成功的行动情景相似,就会重复以往行动。他强调一个人在若干行动中,总是选择曾给他带来报酬的行动。 3.价值命题:强调以个人在若干能带来报酬或逃避惩罚的行动结果中,总是选择价值最大的行动。 4.剥夺—满足命题:如果一个人在近期内获得某类报酬的次数越多,获得此类报酬的时间间隔越短,该报酬对他来说,价值就会下降,从中获得的满足感也不会高。即剥夺越小,价值越小,满足感越小;剥夺越大,价值越大,满足感越大。 5.攻击—赞同命题:是关于人类行动中的情感因素。积极的情感会导致赞同性行动,消极情感会导致攻击性行动。 6.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又是对他们的限定。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得到。如果报酬的价值很高,但可能性很小,那么行动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可能性不会大。即行动=价值(可能性)。 7.成功命题是其理论的最基本的公理,他指出人们的行动总是追求报酬、逃避惩罚;刺激命题指出行动受到经验和情境的制约;价值命题指出人在进行行动选择时是由价值判断参与的;剥夺—满足命题限定了价值的时效性;攻击—赞同命题揭示了人类行动的感情色彩,行动受自我公正感的支配;理性命题在指出行动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行动的可能性问题。 (三)布劳的理论特征P236 1.理论特征(与霍曼斯的区别):反对霍曼斯的心理还原立场; 通过分析支配着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社会过程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结构,力图揭示社会结构中的内在矛盾、对抗和重组过程,从而把社会变迁的分析引入社会交换理论。 2.布劳虽然看到了社会生活中利益冲突和不公平的存在,但它不可能发现产生他们的真正原因和消除他们的有效途径。 3.布劳把权力和压迫看作是社会的现象,他超越了传统的静态功能理论的局限性;布劳的分析不仅仅是微观的,也不仅仅是宏观的,他既关心微观的社会,也关心宏观的社会。他力图证明怎样才能把某些基本的原则基应用于微观,也应用于宏观。 五.符号互动论P24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