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2019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高二(下)期中历史

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56.0分)

1.从1918年3月到7月,德军在西线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回战略主

动权。德军此举的直接原因是()

A. 苏俄退出战争

B. 中国向同盟国宣战

C. 美国参加一战

D. 协约国力不从心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1918年3月苏德《布列斯特和约》签订,苏俄退出一战,德军免去了东西两线作战之苦,这也为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解除了后顾之忧,A正确;

据所学可知中国1917年8月就已对德宣战,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

美国于1917年4月对德宣战,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

据所学可知,协约国是一战的战胜国,D说法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一战的过程,要求学生结合一战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1918年的《布列斯特和约》是苏俄与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间签署的和平条约。通过此条约俄国退出一战。

2.“除了西班牙、荷兰和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

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这说明()

A. 欧洲统治地位动摇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世界

C. 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D.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答案】C

【解析】“除了西班牙、荷兰和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表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一战,解题的关键是“除了西班牙、荷兰和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一战,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

3.法国的罢工人数在1916年为41000人,1917年猛增至29万人,罢工工人提出了“打

倒战争”的响亮口号。这一事实说明()

A. 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的影响

B. 战争加剧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

C. 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D. 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成为时代潮流【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16年、1917年”等时间可知,此时处于一战时期,结合材料“打倒战争”的响亮口号可知,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等各种矛盾,B正确;

据所学可知1918年3月苏德《布列斯特和约》签订,苏俄退出一战,A错误;

据材料反映的是工人罢工反对战争,D与材料不符。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一战,要求学生结合一战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一战的过程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4.读下表。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英国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英国社会观念产生重大变化

C. 战争改变了政府机构的职能

D. 战争导致大批妇女参与生产

【答案】D

【解析】从表中可知,1914-1918年从事劳动的英国妇女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战争导致大批妇女参与生产,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一战,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的内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一战,对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带动了民用科技的发展。

5.对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西方一位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

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能“征服欧洲”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的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

B. 世界大战的灾难使人们渴望和平

C. 美国在经济上控制了欧洲各国

D. 各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利益

【答案】B

【解析】A.当时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仍然是英国。

B.威尔逊的14点原则是希望战后和平,他能够在一战后征服欧洲,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希望和平反对战争。

C.当时美国在经济上还没有控制欧洲各国。

D.美国的政策并没有最终维护欧洲利益。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一战,要求学生结合一战以后的世界和平环境特征和当时美国的政策和意图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一战以后的国际环境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6.“这个简单的文件的重要性是双重的。自美国拒绝国联盟约之后,该条约第一次把

美国拉进了一个与其他大国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的有限体系,并且它为现在已经是多余的英日同盟的终结提供了一个相当体面的借口。”这是在评价()

A. 《四国条约》

B. 《五国条约》

C. 《九国公约》

D. 《联合国家宣言》

【解析】依据材料“它为现在已经是多余的英日同盟的终结提供了一个相当体面的借口”,结合所学可知,《四国条约》使得英日同盟被终止,故A项正确。

B项涉及的是五国的海军吨位问题,排除。

C项使得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主宰的局面,排除。

D项涉及的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华盛顿会议。需要掌握《四国条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它为现在已经是多余的英日同盟的终结提供了一个相当体面的借口”,结合《四国条约》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四国条约》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国际联盟盟约》规定:“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

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 民族自决

B. 集体安全

C. 委任统治

D. 大国一致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可以看出国际联盟的集体安全,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国际联盟。需要掌握国际联盟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国际联盟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8.近代某地市民大会中有如下要求:“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

件收回……大会并要求代表在美‘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大会讨论'”。该史实应发生于()

A. 五四运动期间

B. 巴黎和会期间

C. 华盛顿会议期间

D. 开罗会议期间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大会并要求代表在美‘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大会讨论'”可知,这是在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讨论中国问题时,中国代表团向会议提出收回山东权利的要求,C正确;

据所学可知,与“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内容不符,A、B错误;

开罗会议是1943年二战期间召开的,D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华盛顿会议,要求学生结合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华盛顿会议的内容特征,学生要有一定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9.英国著名史学家惠勒?贝内特在论述二战期间某一政策时说:“在用和平变革与和

平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争端方面,有它合理、适当的地方,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惠勒?贝内特论述的是()

A. 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B. 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C. 英、法、美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

D. 美国通过的“中立法案”

【答案】C

【解析】A.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并不是用和平方式来解决争端。

B.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主要是为了防止德国法西斯没有体现材料的特点。

C.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实际上是对法西斯侵略的一再忍让,体现了材料的特征。D.美国的中立法案是绥靖政策的表现之一,但是不完整。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绥靖政策,要求学生结合西方绥靖政策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还要搞清楚绥靖政策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10.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

而赢得,但是,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此句话中“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的含义是()

A. 加强了英法两国间的联系和合作

B. 粉碎了德国法西斯天下无敌的神话

C. 鼓舞了英法军队的反法西斯斗志

D. 为日后英国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我们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可知,材料强调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意义,保存了实力为日后英国防御和反攻,故D正确。

据所学可知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法联军官兵撤退到英国,是形势危急情况下的被迫选择,A说法错误。

粉碎了德国法西斯天下无敌的神话的是莫斯科保卫战,B错误。

据所学可知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法联军官兵撤退到英国,是形势危急情况下的被迫选择,C错误。

故选:D。

敦刻尔克大撤退并不是一次战役,甚至可以说,是在德军的穷追猛打之下被逼无奈的逃亡之举,但正是这一逃亡,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为将德意日法西斯最终送上断头台奠定了基础。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二战的准确把握。

11.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取消禁运条款,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

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这一法案实际上是()

A. 美国援助苏联卫国战争的法律依据

B. 使西班牙法西斯化的“绥靖政策”

C. 美国控制西欧实施全球战略的标志

D. 英国购买美国军火的“特别通行证”

【答案】D

【解析】A.当时苏联卫国战争还没有开始。

B.1939年之前,西班牙已经变成了法西斯国家。

C.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已经开始了,美国当时没有控制西欧的战略。

D.美国之所以调整方案允许其他国家用现金自己运输,购买美国武器,主要是为英国购买美国的军火创造条件。因为英国掌握了大西洋的制海权,而且拥有雄厚的资本。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二战的过程和美国的政策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还要搞清楚美国对外政策的特征。

12.1940年5月丘吉尔发表演讲:“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

全部力量在海上、在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与这一演讲背景相符的是()

A. 英国本土遭到大规模空袭

B. 德国西线进攻,绥靖政策破产

C. 德国发动对波兰的闪电战

D. 法国投降,北部被德国占领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在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可空袭知,丘吉尔演讲后不久英国就遭遇到德国大规模空袭,这一演讲背景相符,故选A。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宣告英法执行的绥靖政策的正式破产,B错误。

德国发动对波兰的闪电战是1939年9月,C与材料时间不符。

二战中法国投降是1940年6月,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二战的准确把握。

13.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

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随后不久,美国()

A. 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B. 通过了《租借法》

C. 与英国共同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D. 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答案】B

【解析】二战前后美国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些变化:1935年美国通过《中立法》,1939年修改《中立法》;为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1941年初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1941年8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宣言》。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华相关知识点的识记。

14.某历史著作对太平洋战场有这样的叙述:“新年伊始,日本的部队登陆了中国香港、

菲律宾群岛等地,东条英机把从美国西海岸到东京的航线扯开一条巨大的缺口,控制海域占整个世界海域的 1/10。”这里的“新年”应是()

A. 1941年

B. 1942年

C. 1943年

D. 1945年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叙述“新年伊始”“从美国西海岸到东京的航线扯开巨大的缺

口”“控制海域战整个世界海域的1/10”可知这是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后,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通过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这是在1942年。故B正确;

1941年底日本才发动珍珠港事件,不符合材料所给的时间,排除A;

1943年,日本开始收缩太平洋战场兵力,不符合材料中的叙述,排除C;

1945年日本即将投降,排除D。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日本太平洋战场的扩大。

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材料叙述认识到这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的战争的扩大。

15.二战期间公布的一份重要文件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

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签署这一文件的国际会议的会址位于如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文件”是《开罗宣言》,再结合图片可知,①是波茨坦;②雅尔塔;③是德黑兰,④是开罗,④是开罗会议召开的地方,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掌握《开罗宣言》的内容和签订的地点。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判断出文件是《开罗宣言》,结合《开罗宣言》签订的地方解答即可。本题以材料和图示的形式考查对《开罗宣言》的内容和签订的地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等罪刑起诉和审判

了大部分法西斯战犯。其中“违反人道罪”是指战争期间,对任何平民的杀害、灭绝、奴役及其他不人道的行为。以下可作为该罪证据的史实()

①日本731部队的细菌战

②日本突袭珍珠港

③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

④德国实施的巴巴罗萨计划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概念“违反人道罪”是指战争期间,对任何平民的杀害、灭绝、奴役及其他不人道的行为。可知“日本731部队的细菌战”和“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都是通过残暴的方式对平民的杀害、灭绝、奴役及其不人道的行为,①③符合题意,故B正确。日本突袭珍珠港和“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都是战场上的角逐,故②④不合题意,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二战期间法西斯的罪行。关键信息有:以下可作为该罪证据的史实。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7.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曾说,当这些导弹部署在那里时“我们没有逮捕任何人,因

为人们非常团结”。但是现在人们“被一种失望、混乱和痛苦的感觉吞噬了”。格瓦拉对此更加气愤,他说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这表明()

A. 古巴成为导弹危机事件的受害者

B. 古巴人民支持部署导弹打击美国

C. 苏联军事实力有限难以抗衡美国

D. 维护和平已成为三国人民的共识

【答案】A

【解析】“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表明古巴成为导弹危机事件的受害者,故A正确;

打击美国、苏联军事实力有限难以抗衡美国、共识材料未体现,故B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美苏争霸,解题的关键是“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美苏争霸,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18.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石油价

格由美元标注。这造成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为油价上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由此可知,当时国际油价上涨的直接原因是()

A. 美元持续贬值

B. “滞胀”现象的出现

C. 石油危机的冲击

D. 西欧、日本经济的冲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可知,原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原油价格降低,美元增值;20世纪70年代,美国面临“滞胀”危机,经济实力相对削弱,美国无力承担稳定美元汇率的责任,实行没有贬值,故导致国际油价上涨,故A项正确;

B项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根本原因,排除;

石油危机的冲击引发经济“滞胀”,不是国际油价上涨的直接原因,排除C;

日欧经济的冲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客观原因,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题的关键是“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并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

19.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

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 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 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1900年,德国统一之前的基本事实,当时世界两极格局即将解体,但美苏两极对峙,在当时仍然存在,并且影响了德国的统一。

B.两极格局最终瓦解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

C.从材料中明显可以看出当时东德和西德仍然存在,没有完成合并。

D.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的政治背景是,两极格局瓦解。材料没有体现出两极格局已经瓦解,所以不能够推动全球化加速。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的瓦解在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结合苏东剧变的事实,来理解和分析材料。

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纷纷出现政权的更迭,这些国家的工人阶级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这一事件被称为苏东剧变,他同时结束了,雅尔塔体

球化的进程,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打击的表现,为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使社会主义运动,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0.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的《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

反思和质疑的小说。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使小说评上诺贝尔奖并组织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东欧国家悄悄发行。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A. 成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

B. 放弃了和苏联的军事对抗

C. 表明美苏关系的逐渐缓和

D. 是对苏联内政的直接干渉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冷战政策是多方位的,主要目的就是“遏制共产主义”,据此依据材料“是一部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的小说。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使小说评上诺贝尔奖并组织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东欧国家悄悄发。”可知与美国的意识领域的渗透有关,是冷战的表现之一,冷战是苏联解体的外因之一,故A正确。B说法错误,排除。

C明显不合史实,排除。

D项“直接干涉”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

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 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 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 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答案】A

【解析】根据“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可见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故A项正确。

BCD三项都不是对题干的正确理解,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第一,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第二,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第三,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四,与各国人民共同努力,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2.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

去那种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出现是因为()

A. 宗法制度的衰落

B. 贵族统治的完善

C. 分封制度的推行

D. 血缘政治的打破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指周天子将除王幾之外的土地和土地

主导地位,形成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分封制的准确把握。

23.西周时,周王允许诸侯仿照王室体制建立地方性的政权机构,但规定诸侯国的上卿

一般不超过三人,其地位只相当于王室下卿,对天子只能称“陪臣”。各国军队不超过三军,都城不超过三百雉(九百丈),大的城邑不能超过一百雉。这些规定()

A. 表明权力与血缘的关系

B. 反映出礼文化得到推行

C. 旨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周礼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等级制度,规定得比较严格。材料表明,地方性的政权机构在组织规模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都受周礼的限制,故B正确。

材料信息与血缘关系无关,排除A。

周朝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排除C。

材料表明,地方性的政权机构在组织规模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都受周礼的限制,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规定诸侯国的上卿一般不超过三人,其地位只相当于王室下卿,对天子只能称‘陪臣’”,结合所学周朝礼乐制度的内容分析解答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的准确把握。

24.《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

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A. 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 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 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 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编户齐民制度下,国家通过对百姓户口和人丁数登记造册来加强对人口的控制,保证赋税和徭役的征发。在春秋战国时期采取这一措施,会削弱贵族对人口的控制,故B正确。

A说法错误,该措施应有利于管理百姓的方式由亲缘转向地域,排除;

C说法错误,即使是在封建社会,这一措施也会削弱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排除;

D说法错误,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与这一措施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等能力。

2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

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A.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 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答案】C

【解析】A与“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不符,排除。。

B与题干无关,排除。

C依据题干“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可知,秦朝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正确。

D题干不能体现“重叠臃肿”,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

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26.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

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

A. 宗法意识的淡薄

B. 考试入仕的开始

C. 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D. 特权垄断的削弱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可知体现的是特权垄断的削弱,主要是科举制的推行导致的,D选项符合题意。

宗法意识单薄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考试入仕的开始是在隋朝,B选项排除。

材料与三省六部制无关,C选项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科举制的准确把握。

27.朱熹认为:“或言太祖受命,尽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乱为治。曰:不然。只是去其

甚者,其他法令条目多仍其旧。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纲,其他节目可因则因,”

这说明宋太祖的改革措施()

A. 因循守旧无法解决主要政治问题

B. 总体方针明确但具体措施不成功

C. 保存世家大族势力加重财政负担

D. 具有理智的思考和注重实际效果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或言太祖受命,尽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乱为治……其他法令条目多仍其旧。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纲,其他节目可因则因”等信息可知,朱熹认为,赵匡胤能有效稳定局势的重要原因在于“多是先其大纲”,即主要政治问题,而其他节目(其他具体的细节)可因则因(有所因循),逐渐调整,区分轻重缓急,故D正确。据上分析,可知朱熹认为宋太祖因循守旧,但主要政治问题是优先解决的,故A错误。依据材料“大凡做事底人,多是先其大纲,其他节目可因则因”可知,朱熹并不认为宋太祖具体措施不成功,故B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保存世家大族势力,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宋太祖改革措施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或言太祖受命,尽除五代弊法,用能易乱为治……其他法令条目多仍其旧。大凡做事底人,

本题考查对宋太祖改革措施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

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

这一结局说明()

A. 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 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 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 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答案】C

【解析】A项错误,不管是哪个儿子当太子都体现了家国一体。排除。

B项说法本身错误,明朝时皇帝专制进一步强化。排除。

由“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说明朝臣还是深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的,也就是传统体制影响了朝堂的秩序。故C正确。

D项中的“民主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国本之争。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4.0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国的争霸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而战争可以说在历史上一直是多种形式和手段中最高的形式或最后的手段。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征杀战伐都是在步、骑、车、船所能达到的平面上,在当时人们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里,主要由交战双方(或各方)的军队在前线进行的。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阶段,才提供了促使这种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前线和后方的联系的依赖关系无比密切,经济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大大提高,武装斗争的范围、规模和烈度空前增长。于是在二十世纪,终于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这种骇人听闻的现象。

--摘编自任银睦《概论世界大战的起源和抑制因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二十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不得照抄原文)材料二在近代中国,德国和英、日、俄等国相比,远不是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敌人。不过,由于德国败局几定,中国只有加入英法协约国一方,才可能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所以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选择对德宣战。……首先,十几万华工通过欧洲之行,成为了具有新思想新视野的新人,对世界对中国对自身都有了新的认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大大加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其次,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挫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兼具的五四运动,对外而言,是中国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继续努力和再次尝试。对内来讲,启蒙了几代国人,影响了今后中国百年的思想走向。第三,大战前后,国人从憧憬兴奋到失望幻灭,使部分精英转而停止了对欧美文明的亦步亦趋,寻求另一种形式的国际化--以俄为师,这对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

--(美)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

【答案】

【小题1】(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

20世纪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主要是由于大国霸权主义是其根源;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两次工业革命提供了交通、通讯等技术条件;垄断组织扩张的需要;帝国

主义之间的矛盾加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从材料2可以看出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国宣战,是因为当时德国

败局已定,协约国占绝对优势;中国政府希望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

发言权。

(3)一战结束以后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运动,

促使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增强,推动社会进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

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机遇。

一战期间的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部分知

识分子开始反思,转向以俄为师,探索新的救国方案。这些都是一战对中国社会产生的进步影响。 故答案为:

(1)大国霸权主义是其根源;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两次工

业革命提供了交通、通讯等技术条件;垄断组织扩张的需要;帝国主义之

间的矛盾加剧;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德国败局已定,协约国占绝对优势;中国政府希望在战后新的国际体

系中赢得发言权。

(3)政治上,一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运动,

促使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增强,推动社会进步。(2分)经济上,一战期

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发

展提供了有利机遇。思想文化上,一战期间的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转向以俄为师,探索

新的救国方案。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第1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一战的背景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参加一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参战的原因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参加第1次世界大战,要求学生结合一战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一战的背景,中国参战的原因,以及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30. 材料一:进入80年代后,美苏核军竞赛步伐加快,但核力量均势的双方均认识到

无法摧毁对方的第二次打击能力。1983年3月,里根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开始将发展外空武器作为争夺战略优势的主要手段,苏联也不甘落后,将研制外空武器作为核军备竞赛的重点。……1987年美国接连遭到美元比价下跌和纽约交易市场下跌狂潮的打击;苏联自1982年以来,国民生产总会年平均增长率徘徊在2%上下,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双方都需要减少军费开支。同时,在世界人民要求裁减核军备的强烈呼声之下,亦为树立自己“和平”形象,双方首脑最终于1987年12月签订了《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主要内容是规定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范围内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条约标志着从70年代以来美苏之间激烈对抗局面的结束,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摘编自顾德欣《中导条约签署的动因及美苏核裁军前景》

材料二:2014年开始的美俄《中导条约》之争,是冷战后新军备竞赛的一个表现,也是美俄全面争斗中的重要一环。俄罗斯希望打破苏联解体后造成的战略劣势,重新回到世界领导国家的地位。而美国则想固化苏联解体的成果,维持其世界统治地位,这当然是一场新的冷战。和冷战时期相比,当前的对峙内容发生了一些根本的

变化。冷战时期,苏联占有常规力量优势,美国和其北约盟国更依赖核力量,包括战术核武器。而如今,美国和北约占有常规力量优势,俄罗斯更为依赖核力量。

--摘编自凌胜利《美国为何执意退出<中导条约>》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署《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导条约》签署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根据材料二,指出冷战后美俄军备竞赛的目的和重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小题1】(1)据材料“进入80年代后,美苏核军竞赛步伐加快,但核力量均势的双方均认识到无法摧毁对方的第二次打击能力。”可知,美苏核力量势均力敌;据材料“1983年3月,里根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开始将发展外空武器作为争夺战略优势的主要手段,苏联也不甘落后,将研制外空武器作为核军备竞赛的重点。”可知,军备竞赛重点发生转移;据材料“……1987年美国接连遭到美元比价下跌和纽约交易市场下跌狂潮的打击;苏联自1982年以来,国民生产总会年平均增长率徘徊在2%上下,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双方都需要减少军费开支。”可知,美苏经济发展压力大;据材料“在世界人民要求裁减核军备的强烈呼声之下,亦为树立自己“和平”形象,双方首脑最终于1987年12月签订了《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主要内容是规定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范围内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可知,世界和平运动影响。

(2)据材料《中导条约》),主要内容是规定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范围内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可知,可以缓和当时的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减少核威胁;结合所学可知,《中导条约》签署,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维护世界和平。

(3)目的:据材料“俄罗斯希望打破苏联解体后造成的战略劣势,重新回到世界领导国家的地位”可知,俄罗斯希望重新回到世界领导国家的地位,据材料“而美国则想固化苏联解体的成果,维持其世界统治地位”可知,美国则想维持苏联解体后的世界统治地位。

重点:据材料“冷战时期,苏联占有常规力量优势,美国和其北约盟国更依赖核力量,包括战术核武器。而如今,美国和北约占有常规力量优势,俄罗斯更为依赖核力量。”信息可知,双方依赖的力量发生了变化,美国更依赖常规力量;俄罗斯更依赖核力量。故答案为:

(1)美苏核力量势均力敌;军备竞赛重点发生转移;美苏经济发展压力大;世界和平运动影响。

(2)可以缓和当时的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减少核威胁;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维护世界和平。

(3)目的:俄罗斯希望重新回到世界领导国家的地位,美国则想维持苏联解体后的世界统治地位。

重点:双方依赖的力量发生了变化,美国更依赖常规力量;俄罗斯更依赖核力量。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特点来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的影响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两极格局,要求学生结合两极格局结束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两极格局的特征,还要搞清楚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的特点,以及两极格局解体以后产生的影响。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以五霸为首的“尊王攘夷”不断促成周边蛮夷戎狄的同化,西周时期楚国自称蛮夷,至春秋后期则以华夏自居。至战国末年诸雄已经将领土东北

东等地。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

--摘自韩茂莉著《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也不可能造成割据。但即使这样,犬牙交错原则在隋唐也没有完全被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

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9部在北,4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三:清朝皇帝十分注重《大清一统志》的编撰,康熙帝对编撰总裁官说:“惟是疆域错纷,幅员辽阔……其间风气群分,民情类别,不有缀录,何以周知?”但康熙朝中国尚未完全统一,故康熙《大清一统志》难称完备。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新疆完全归属中央政府管辖,乾隆《大清一统志》开始纂修,但纰漏、错讹较多。1811年(嘉庆年间)三修《大清一统志》,至1842年完成。三修版《大清一统志》与前两版的最大区别是增加边疆地区内容和划界内容,如规定新疆管辖“东至喀尔喀瀚海,及甘肃界……”等等。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诸侯国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有哪些,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君主重视编撰《大清一统志》的背景和编纂《大清一统志》的重要作用。

【答案】【小题1】(1)据材料一“春秋时期,以五霸为首的“尊王攘夷”不断促成周边蛮夷戎狄的同化,西周时期楚国自称蛮夷,至春秋后期则以华夏自居”可知,诸侯国间的文化碰撞交流,逐步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据材料“至战国末年诸雄已经将领土东北拓展至朝鲜半岛北部,北面抵达阴山一带,西面至甘肃境内,南至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可知,各国拓展疆土,为统一后的帝国疆域奠定版图;结合所学可知,各国变法加剧宗法分封制的土崩瓦解、集权趋势的加强,推动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生产力发展,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为统一提供物质基础;各国的争霸战争,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奠定基础。

(2)依据:据材料“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可知,利用山川形便;犬牙交错;据材料“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9部在北,4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变化,行政区划设置也在不断调整。

作用:据所学可知,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也在不断调整,是以政治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同时也适应了农耕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3)背景:据材料“惟是疆域错纷,幅员辽阔……其间风气群分,民情类别,不有缀录,何以周知”可知,幅员辽阔,百姓风俗多样;据材料“康熙朝中国尚未完全统一,故康熙《大清一统志》难称完备。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新疆完全归属中央政府管辖,乾隆《大清一统志》开始纂修,但纰漏、错讹较多。1811年(嘉庆年间)三修《大清一统志》,至1842年完成。”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初面临着多种矛盾如西方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满洲贵族与其他民族的矛盾;地方割据与中央政府的矛盾。因此清朝初年面临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艰巨任务。

作用:据材料“三修版《大清一统志》与前两版的最大区别是增加边疆地区内容和划界内容,如规定新疆管辖东至喀尔喀瀚海,及甘肃界……等等。”可知,确定国家的疆域版图;了解各地的风土民情;厘清边疆地区的行政隶属关系。

(1)诸侯国间的文化碰撞交流,逐步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各国拓展疆土,为统一后的帝国疆域奠定版图;各国变法加剧宗法分封制的土崩瓦解、集权趋势的加强,推动着在全国范围内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各地经济的发展,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加强,为统一提供物质基础;争霸兼并战争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2)依据:山川形便;犬牙交错;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作用:以政治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适应了农耕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促进统一国家的发展。

(3)背景:清朝初年面临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艰巨任务。

作用:确定国家的疆域版图;了解各地的风土民情;厘清边疆地区的行政隶属关系。【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主要是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的表现,要依据材料归纳。

(2)本题主要是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和作用。

(3)本题主要是考查清朝君主重视编撰《大清一统志》的背景和编纂《大清一统志》的重要作用。

本题主要是考查中国古代的统一的原因和意义的把握,考查学生对材料分析概括、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2套真题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 . 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 B . 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 . 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 D . 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2.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实质上是() A . 否定公民民主政治 B . 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 C . 肯定国家制衡机制 D . 肯定专制中央集权制 3. 在雅典,每一个能够实际完全享有参政权利的公民必须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城邦,而对当时要靠自备武器和粮食的战士来说,就一定要有购买能力。赫尔岑曾经说过:“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其主旨是() A . 公民实际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 B . 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C . 雅典民主排斥外邦人和奴隶 D . 雅典公民有护卫城邦的义务 4. 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A .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 .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C .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D .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5. 从社会发展和进步、顺应历史潮流的角度看,以下事件最符合这一标准的一组是() A .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B . 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C . 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 D . 商鞅变法与庆历新政 6. 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这次变法实现了秦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这一观点最主要的依据是变法措施中的哪一条 A .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 . 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 .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 .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7.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 . 整顿吏治 B . 实行三长制 C . 汉化政策 D . 颁布均田令 8.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 . 封建化过程 B . 农业化过程 C . 工业化过程 D . 汉化过程 9. 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保甲法④方田均税法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0. 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有着较强的战斗力。北宋王安石为了改变“积弱”局面,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借鉴了唐朝府兵制的() A . 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B . 士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 C . 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D . 士兵定期更换驻地 11.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

(完整版)高二历史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新汶中学高二历史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一、历史试题评价 本次历史考试的试卷的综合难易程度为:中。主观试题的难易程度为:中;客观选择题的难易程度为:较难。 二、考试结果评价: 1.本次期中历史学科的考试,优秀分数线为:80分,及格分数线为:60 分。 2我校.高二历史组的总体成绩平均分是57.3分, 3.个人单科成绩最高的是:成绩是87.5分。 历史 学校人数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最高分 一中49973.02242.08484.56995.5 一中北 55972.46237.38885.86896.5校 新泰中 26872.53443.65784.32895.5学 汶中47957.3 1.878943.42487.5 二中39160.01 4.092157.03385.5 汶城14964.68814.76564.4390 全市234566.92224.86170.57696.5 三、原因分析 通过分析试卷和学生的成绩,结合学生自己的反思,感觉成绩不佳的原因如下: 1、对于基础及拓展练习的掌握情况,落实不是很到位,每堂课校对后,学生只是抄去了答案,学生没有真正地掌握了知识点。 2、基础知识不扎实,有不少同学因为不注意及时巩固,致使基础知识上丢分。比如说客观题的第 3、10小题在课堂上练习时,学生大部分会做,但是这次却只有少数学生做对。 3、审题能力不强,缺乏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4、主观题在写答案时,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写得不是很准确,细节问题没注意。

5、基础知识,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只是凭感觉写,并没有真正地去记忆。 6、作为任课教师,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督促的还不够耐心,对于学生答题技巧的指导也有欠缺。 四、下半学期的工作思路 1、下一阶段,将想方设法使学生能切实有效地掌握基础及拓展练习上的各知识点,记忆应识记的内容,掌握应理解的知识。 2、期中考后,将进行第一轮复习,第一轮复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重难点再次重点讲解,并进行测试检查,每周一次,以促使学生能及时掌握知识。 3、从期中成绩来看,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史实还是很模糊的,下一阶段将针对高考大纲,整理有针对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去记忆,并通过基础训练及拓展训练的练习题加以训练和指导,以巩固基础知识并适当拓展。 4、把握好考后到期末考试这段时间学生的状态与节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期末考的爆发力。 5、努力做好因材施教,缩小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大大提高优秀率,降低不及格人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对于差生将采取“死盯”的措施。 希望通过分析总结,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争取把成绩跨上一个新台阶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2012—2013(上)金堂中学高2014级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务必用2B 铅笔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超出范围;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要求) 1.要更全面、深入理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需要查阅的典籍是A .《道德经》 B .《论语》 C .《孟子》 D .《韩非子》 2.为服务于汉代 “大一统”政治局面,右图人物主张 A .天人感应 B .儒学独尊 C .焚书坑儒 D .格物致知 3.“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出 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不耻下问 D .当仁不让 4.“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 .墨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5.宋明儒学思想家对如何约束个人行为,有不同回答。一个主张“主人在外面”,一个主张“主人在里头”。下列反映了“主人在里头”的主张是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制天命而用之。” 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6.右图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思想的相同之处是 ①都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 ②都是唯心主义观点 ③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 ④都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7 .某学习小组以“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收集到了历史资料唐代《金刚经》卷子,该资料卷末有“咸通(唐懿宗年号)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敬造”的字样。四位同学各抒已见,你认为其中最恰当的说法是 A .资料卷末的纪年说明唐朝就已有了活字印刷术 B .印刷术是宋代毕升发明的,此件可能是伪造的 C .这一资料证明唐代已开始印刷术的发明与研究 D .佛教的传入是印刷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西汉董仲舒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集中表现在 A、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雇佣劳动力增加 C、资本积累速度加快 D、封建主阶级衰落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到来,主要由于 A、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胜利 B、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C、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 D、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3、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 A、彻底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B、否定专制王权,追求民主自由 C、为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制度提出了设想 D、影响涉及亚洲、拉美 4、雅各宾派上台后,为扭转时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项是 A、惩治嫌疑犯法令 B、限价法令 C、土地法令 D、总动员令 5、说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主要是因为它 A、是英美资本主义之间进行的战争 B、具有反殖民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C、消灭了封建统治阶级 D、目的之一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6、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该国 A、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B、机器制造业已实现机械化 C、两大对立的阶级已经诞生 D、工厂制已取代手工工场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有 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常学③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实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19世纪60-70年代欧美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下来。这次革命浪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C、资本主义各国的争霸战争 D、欧美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9、18世纪后期,美国发生了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到了19世纪中期美国又爆发了内战。导致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独立后形成的旧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英国殖民势力保留大量残余 C、北方资产阶级与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争夺领导权 D、受19世纪中期革命浪潮的影响 10、北美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对美国历史产生最重要的影响是 A、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彻底废除了奴隶制 C、美国民主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 D、促使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11、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能够初步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B、封建势力的衰退 C、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D、工人运动的兴起 12、英国完全占有印度是在 A、18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期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25×2=5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春秋战国文化异常繁荣,秦汉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大发展时期,据此回答1-10题。 1、关于甲骨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商朝占卜的记录 B、具备“六书”构字规律 C、构字规律与今天的汉字基本相同 D、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2、西周青铜器的最大特色是() A、形制雄伟 B、工艺精湛 C、开始出现平雕和浮雕技术 D、有大量青铜铭文 3、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重大成就的是() A、最早关于哈雷慧星的记录 B、杠杆和浮力原理 C、“《墨经》光学八条” D、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4、春秋时的天文学家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下列符合这一历史情况的有() ①最早记录我国的日食和月食②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③首次记录哈雷慧星④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韩非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是 ①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②出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③新兴地主要求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④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6、下列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居世界第一的是() ①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②太初历③地动仪④麻沸散⑤纸的发明⑥《神农本草经》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7、关于两汉盛行的乐府诗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由民歌加工而成②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③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④《两都赋》是乐府名篇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 8、下列文物图集中说明了() A、两汉国力强盛 B、两汉艺术丰富多彩 C、两汉建筑技术先进 D、两汉对外交流频繁 9、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 ①独尊儒术②君权神授③天人感应④阴阳五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下列历史事件不可能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的是() A、晋楚城濮大战 B、秦始皇巡游天下 C、汉武帝泰山封禅 D、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时期,但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文化上也取得许多突出成绩。据此回答11-17题。

【2019年整理】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历史试卷(B卷) 问卷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在A、B、C、D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卷。 1.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孙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2.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4.下列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①筹算法②地动仪③《授时历》④《黄帝内经》⑤《齐民要术》 A.②①③④⑤ B.⑤②①④③ C. ①④②⑤③ D.⑤①④③② 5.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相应的成就? ①小说的出现和繁荣②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③宋朝风俗画的发展④魏晋书法形成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列思想不属于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的是 A.人是无知的,只有不断追求才能够完善自己 B.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C.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存在的,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 D、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寻人生真谛 7.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育才学校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_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 1.我国在西周时期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制的方式是()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制 C.长子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④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程序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各地交通的发展 B.边疆地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央集权的加强 5.梭伦改革为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划分了社会等级,划分依据是() A.身份地位 B.战功大小 C.财产多寡 D.控制奴隶数目 6.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是( ) A.提秀斯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7.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陪审法庭 C.公民大会 D.五百人会议 8.《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行为,是因为该法() A.是习惯法的汇编 B.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C.订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 D.平民达到了公布法律的目的

9.罗马帝国时代重视法律制定的根本原因是() A.维系和稳定帝国的统治 B.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C.满足公民政治的需求 D.重视发展罗马文化 10.公民法适应于( ) A.全帝国公民 B.罗马公民 C.外邦自由民 D.全体罗马人 11.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 A.平民的斗争 B.帝国皇帝的重视 C.罗马的不断扩张 D.法学家的努力 12.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 ) ①陪审制度②律师制度③诉讼原则④某些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经济前提是()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4.《权利法案》最重要的意义是() A.限制王权 B.选举自由 C.建立政府 D.国王统而不治 15.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 A.总统 B.总理或首相 C.大法官 D.议会 16.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废除了奴隶制度 17.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但是并未引起 政局不稳,这主要是因为( ) A.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B.两党互相制约 C.美国法律健全 D.美国国民素质很高

高二历史上期末考试试题

奋斗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 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 A.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愚人政治 B.是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贵族政治 C.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 D.是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的中央集权制 2.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A.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完全沿袭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C.废除了丞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D.三司主财、枢密主兵,削弱了相权 3.“每一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30岁以上的公民50人,组成一个五百人的会议,掌管财政、军 事、外交、民政。”材料反映的这一改革() A.公民开始成为公民法庭的陪审员 B.以血缘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C.公民可以投票选出民主的妨碍者 D.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4.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 的。这种设想在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5.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其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红军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分别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红军长征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C.抗日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D.国民革命红军长征渡江战役 6.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 史信息不包括( ) A.流动人口众多 B.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C.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图示,按照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①C.③①② D.②①③ 8.下图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中Z点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人民群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 C.为扩大税收,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9.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都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监测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4 页,第Ⅱ卷 5 至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8 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 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形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分封制的实行B.宗法制的盛行 C.专制王权出现D.中央集权建立 2.周幽王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立宠妃褒姒为王后,立伯服(注:褒姒所生)为太子。公元前 771 年,申氏的父亲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杀周幽王,拥宜臼为王。这反映了 A.诸侯争霸残酷而激烈B.周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C.王位世袭制面临崩溃D.宗法观念仍居社会思想主流 3.伏尔泰说:“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被称是一国的君父。”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B.男权至上的社会观念 C.脱胎父权的文官制度D.自下而上的权力体制 4.史载,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 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上述记载表明当时A.齐桓公成就霸业B.传统秩序遭受冲击 C.周王室众叛亲离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 5.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安徽省铜陵县一中09-10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命题人:王飞翔审题人:刘涛 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 共50分。) 1、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 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一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一墨,乙一法,丙—道 D.甲—道,乙一墨,丙—儒 2、史载,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最可能引起明太祖不满的话是( ) A.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 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C.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4、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也 C.内心反省,以致良知D.纲常伦理,即为天理 5、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B.反对思想教条 C.反对封建迷信D.抨击腐朽统治 6、下列哪一项不是智者学派的研究内容()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C.社会组织和伦理规范 D.政治和法律问题 7、公元前5C中叶以后,“人”逐渐成为古希腊哲学研究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 A.失去了研究、探讨自然界的兴趣 B.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C.他们认为对自然界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无益 D.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密切,研究“人”是为更好研究自然界 8、下列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主流思潮的核心 B.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的思想武器 C.曾一度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和社会混乱 D.宣扬个性,反对君主专制,要求建立法治社会 9、下列关于韩非子与孟德斯鸠思想比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其“争”的核心问题是() A. 如何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 B. 如何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 C. 如何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 D. 如何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2.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4.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5.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 A. “仁政学说” B. “天人感应”学说 C. 理学思想 D. “经世致用”思想 6.“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 A. 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 B. 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 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D. 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7.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陆九渊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由此可见二者争执的关键是() A. 穷理的方法问题 B. 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 理气的关系问题 D. 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8.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被称之为国粹剧种,黄梅戏、越剧、豫剧、昆曲等百花齐放、斗艳舞台。下列关于戏曲艺术表述正确的是()

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济宁二中2011级第七学段模块考试 历史试题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II卷(主观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客观题的答案和主观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卷的对应地方,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不得分,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卷。 3、答题前请将答题卷上密封线内的有关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不能答题。 第Ⅰ卷(客观题共7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总共35 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共25 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分封制,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正确是() A、周王——卿——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大夫 D、周王——大夫——士——诸侯 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3.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它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这一机构应该是() A、内阁 B、中书省 C、六部 D、军机处 5.下列对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 B、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 C、地方权力愈来愈小,中央权力愈来愈大 D、中央对边疆治理渐趋严密 6.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7.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是以下列哪个条约的签订为标志()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8.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推翻了清王朝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优质部编】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9学年(上)高二期中试卷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2.“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A.封建导致政权衰亡 B.宗室拱卫专制王权 C.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D.封建体制日趋完善 3.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A.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 B.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C.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 D.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4.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表明秦朝 A.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 B.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C.农本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 D.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 5.表1为部分正史文献中,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统计(单位:次)。 表1

人版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皖江高中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荀子在《大略》中提到“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A.以礼为本 B.隆礼重法C.依法治国D.君主集权 2.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四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B.“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C.“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D.“吾以是明仁义而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某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该描述所对应的思想应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竣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5.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 ) A.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 B.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6.窦太后曾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为由,阻挠汉武帝任用赵绾、王臧等人,这说明窦太后崇信 A.仁者爱人 B.兼爱、非攻 C.王道之纲 D.无为而治 7.“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8.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9.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本卷共29小题,满分100分。答题需认真读题,审慎思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致力于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并且注重思辨的思想家,最有可能的应该是 A.孔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2.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4.郎宁和苏敬两位同学来到古代中国科技成就陈列馆,看到了下列两幅名叫“浑仪”的照片,有了如下一段对话,他们的判断比较接近史实的一项是 A.郎宁:这一组雕塑作品表达了科技是生产力的寓意 B.苏敬:不对,这一组雕塑作品是想证明古代中国科技发达 C.郎宁:如果是科技仪器的话,应该是张衡的测量地震的仪器 D.苏敬:它给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应当是天文观测的仪器 5.得出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这一结论的证据,主要来自 A.考古领域在汉代墓葬遗址中发现纸片 B.马克思的论述 C.蔡伦改进造纸术 D.蔡侯纸的说法 6.《金史》有这样的记载:“船中有贲火炮名‘震天雷’者,连发之,炮火明。”“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之外。”这段话主要说明 A.金人喜欢打仗、玩炮竹、放鞭炮 B.宋金时期,火药已较为普遍地运用在军事上 C.除金人外,其他地方还不知道火器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理)试卷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理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过犹不及” C. “仁者爱人” D. “有教无类” 2.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 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① B. ② C.③ D. ④ 3.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4.“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一学说()。 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 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近年来,“穿越”成为文学、影视艺术创作的热门题材。如果让王守仁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可能达成共识的一项应该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蒙蔽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6.明末期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其“离经叛道”理解准确的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思想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7.有学者认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新的经济形态”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吉安县二中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和谐中国”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下列孔子的名言,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 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 A.“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B.“兼爱”、“非攻”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D.“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2、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该思想是 A.“经世致用” B.君民共主思想 C.自由平等 D.重农抑商 3、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曾预言,“电力的火花”将取代“蒸汽大王”而统 治世界。促使这一“取代”实现的理论突破是 A.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B.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C.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D.爱迪生发明电灯 4、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时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时就很厌恶孟子,亲 自对《孟子》一书进行删减。下列语句中最有可能被朱元璋删减的是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③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④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对他这种气节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6、某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论文。下列选题不正确的是 A.荒唐的嫁接——“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B.以发展实业为首务——康梁的维新思想 C.辛亥革命后的逆流——尊孔复古 D.有请“德赛”两先生——新文化运动 7、某班几个同学正在用文学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依次运 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唐诗、宋词、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8、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中最早 出现的是 9、“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在举 动上多么文雅!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段话表明作者 A.赞扬了人的自然属性 B.讴歌了人的理性世界 C.肯定了人的尊贵 D.描写了人的潜在力量 10、卢梭说:“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 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上的。”这句话体现的观点是 A.自然权利说 B.社会契约论 C.公共意志论 D.三权分立说 11、《大国崛起·激情岁月》解说词:“伏尔泰和所有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如同冲 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科学和理性之门。” 那么,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是 A.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 B.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C.打倒等级制度,倡导君主立宪 D.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12、在高二某班的一堂关于启蒙运动的综合探究课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观点,你认 为其中正确的是 ①启蒙思想用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②18世纪中叶,启 蒙运动进入了高潮③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欧洲下层劳动人民的要求④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④

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61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历史试卷 (满分l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共60分)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60分) 1.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法,丙——道B.甲——儒,乙——道,丙——墨 C.甲——墨,乙——法,丙——道D.甲——道,乙——墨,丙——儒 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 ) A.人的平等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平等 3.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4.我国古代不少君王曾颁布《罪己诏》以求得宽恕,其内容一般是君王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如唐德宗曾颁布《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上述思想主要来自( )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顾炎武 5.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以改名阳明山。王守仁( ) ①是心学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有利于培养人的主观意志力③具有唯心主义思想④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提倡男女平等②实际否定“三纲五常”③当时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④有利于思想解放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是( ) A.指南针和印刷术B.火药和指南针 C.造纸术和火药 D.印刷术和造纸术 8.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第1页高二历史期末试卷共6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