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800 经济学笔记

00800 经济学笔记

经济学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1资源的稀缺性:无论是个人、企业、政府,所拥有资源都是有限的,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2机会成本: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3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

表示一国在既定的资源与既定的技术条件下所能产的最大数量的军用品与民用品的组合。

4生产要素(也称经济资源)投入生产过程用于生产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经济资源。生产要素被划分为劳动(指体力和智力,以工资的方式)土地(指土地、地上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以租金的方式)资本(指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以利息的方式)和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是无形的,以利润的方式)四种类型。

5经济活动:投入和产出的过程。

6经济学的本质: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经济模型基础上,一般用图表或数学的形式描述。

7微观经济学:也叫“小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它的中心问题是价格问题,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它建立两上假设条件:第一是理性人假设,也被称为“经济人”,其本性被假设为利已的。第二是完全信息假设,对信息具有完全的知晓。

8宏观经济学:称为“大经济学”

9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二者是相互补充、互为前提的。

10、实证:是对事实进行描述,不作价值判断,“失业在增长”,“明年通货膨胀率超过6%”,“政府降低税收,会增加进口”这些都是实证的命题;规范是对价值作判断,“对富人比穷人收更多的税”,“政府应当减少通货膨胀”,“老龄养老金应随通货膨胀率增加而增加”,都是规范命题的例子。

11经济体制分为:计划经济体制、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混合。

12自由市场经济的特点:(1)市场没有政府干预;(2)经济活动完全由企业或个人自行决定;(3)市场机制高效配置资源。

优点:(1)资源配置高效;(2)促进技术进步。

缺点:(1)垄断;(2)收入分配两极分化;(3)生态污染;(4)无法提供公共产品;(5)盲目生产。

13计划经济的特点:(1)经济活动完全由政府主导;(2)从三个层面对经济进行配置,包括:现在消费和未来投资之间、各行业各企业间分配生产要素、在消费者之间进行产出的分配。

优点:可以克服市场失灵。缺点:(1)资源配置无效率;(2)政府机构庞大;(3)企业生产缺乏效率;(4)个人自由度降低;(5)出现短缺过剩的问题。

14混合经济是指即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

15中国经济体制中计划经济弊端主要表现在(1)在所有制关系方面搞“一大二公”,单一化,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全民所有制。(2)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同时又把计划经济等同于指令性的计划;(3)在收入分配方面,搞“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16、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过20多年来的实践,逐步形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理论依据。

17、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是自我完善和发展。

18、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加以利用.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

1、市场机制:指市场本身的运行、调节的方式和规律。包括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

2、行业:指为同一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产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

3、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按厂商和市场可划分为四类:和市场可划分为四类: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

4、价格机制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弹性)。

5、价格机制解决了微观经济学提出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资源配置的问题。价格机制是经济学的核心。

6、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

7、需求规律:指需求与价格反向规律。原因两个方面:(1)收入效应,P↑→实际收入↓→QD↓;(2)替代效应P↑→购买其他替代商品→QD↓。(注:P=价格、物价;↑=上涨;↓=下降;QD=需求量;实际收入=货币收入/物价指数。)P23

8、商品的需求,可以把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描绘在一张坐标图中,即可以得到商品的需求曲线。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需求量。由于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服从需求规律,因而需求曲线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的斜率是负数值,当价格越高,需求就越少。

9、商品的需求量不只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还由其他因素决定:(1)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越喜好一种商品,该商品的需求就越大。(2)替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3)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4)消费者的收入,收入增加,消费者对正常商品的需求就会增加。但有些低档商品则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而减少;(5)收入分配;(6)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10、除价格以外:如果其他决定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上升,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反之,其他决定因素的变化引起需求下降,则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是需求的变化,而价格的变动引起的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是需求量的变化。(需求量变动:商品自身价格原因造成,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上下移动。需求变动:除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因素造成。)

11、需求函数为:QD=D(P),需求量QD是价格P的函数。用线性需求函数表示为:QD=α-bP。

12、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供给量:对应于一个特定的价格,生产者对商品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13、供给规律:商品价格上升,生产的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数量减少。原因:(1)当生产者供给数量原因:超过一定的数量时,增加单位供给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会增加;(2)商品价格越高,生产这种商品就越有利可图;(3)在特定时间内,商品价格维持在高水平,新的生产者就会进行其中开始进行生产,总的市场供给量增加。[用比较简单说明为:P↑→QS↑;P↓→QS↓;原因:(1)P↑→利润小→QS↑;(2)P↑→新的商品进行→QS↑。P=价格;QS=供给量]。

14、生产者对产品的供给可以由供给表和供给曲线表示。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供给量。一般为说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但有时它们有可能是垂直、水平的,甚至向左上方倾,主要是依赖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者对价格变化所做出的反映。

15、决定供给的其他因素:(1)生产成本,生产成本越高,利润越低,成本增加时,生产者就会减少生产。导致生产成本变化的原因为:A、投入品的价格变动;B、生产技术的变化;C、企业组织的变化;D、政府政策的变化。(2)替代产品的价格;(3)连带产品的价格;(4)自然灾害和其他无法预期的事件;

(5)生产者的目的;(6)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16、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会向右移动,供给减少时供给曲线则向左移动。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是供给数量的变化,供给曲线的移动是供给的变化P32图2.4。(供给量变动:商品自身价格原因造成。供给变动:除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因素造成。)

17、供给函数为:QS=S(P),供给量QS是价格P的函数。用线性需求函数表示为:QD=-c-dP。

18、均衡价格:指使得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价格,均衡则是指需求等于供时的平衡点,这是使买卖双方都愿意接受并保持下去的状态。均衡数量:指在均衡点处,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愿意接受的数量。

19、均衡价格的决定是: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调节和作用下形成的。

20、均衡价格的变动:(1)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点变动:需求增加,均衡价格提高,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2)供给的变动: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

升,均衡数量减少。

21、弹性:是用来表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弹性公式为:弹性系统=因变量的相对变化/自变量的相对变化。即:е=(△Y/Y)/(△X/X)=(△Y/△X)*(X/Y)。e 表示弹性系数。.

22、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简称为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价格弹性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要概念之一。

23、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еP=(△QD/QD)/(△P/P)=(△QD/△P)*(P/QD)。еP表示需求的价格弹性,△QD和△P分别表示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量。P40页注意问题:(1)需求的价格弹性系统的符号,需求曲线一般向右下方倾斜,价格弹性系数为负数值,但实际应用中以正数值表示;(2)弹性数值的大小:A、еP=0,需求完全无弹性;B、0<еP<1,需求缺乏弹性;C、еP=1,需求为单一弹性;1<еP<+D、∞,需求富有弹性;E、еP=+∞,需求具有完全弹性。

24、决定需求价格弹性因素:(1)替代品的数量和替代程度,可替代品越多,与该商品越是接近,需求量的影响越大,从而需求价格弹性也就越大;(2)用于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在总支中所占的比重。商品的花费占收入的比例越大,即收入效应越大,需求弹性越大;(3)时间。价格变化后这段时间越长,需求弹性就越大。

25、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总支出的关系:即总的关系收益等于价格与购买数量的乘积:TE=TR=P*Q。(注:TE为总的消费支出,TR为总收益)

26、需求的价格弹性:(1)富有弹性的需求:当价格P上涨,总的消费支出TE (总收益TR)降低;当价格P下降,总的消费支出TE(总收益TR)增加。(2)缺乏弹性的需求:当价格P上涨,总的消费支出TE(总收益TR)增加;当价格P下降,总的消费支出TE(总收益TR)降低。//例如:A、薄利多销,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数量增加,而收益也会增加;B、谷丰伤农,粮食是缺乏弹性商品,数量增加,而收益则减少。

27、弧弹性:用来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弧弹性的公式为:★еP=(△QD/△P)*(P/QD)。

28、点弹性:表示的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点弹性的公式:★еP=(△dQD/dP)*(P/QD)。

29、供给价格弹性的的公式:еS=(△QS/QS)/(△P/P)=(△QS/△P)*(P/QS)。еS=0则供给完全无弹性;0<еS<1则供给缺乏弹性,价格的变化比例引起供给量在比例上的变化较不明显;еS=1则供给为单一弹性,价格和供给量以相同比例变化。1<еS<+∞则供给富有弹性,价格的变动比例引起供给量较大比例的变化;еS=+∞,供给为完全弹性。

3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1)产量增加引起的成本增加量。如果产量增加,供给量增加就多,供给就越有弹性。反之,供给则越缺乏弹性。(2)时间因素。包括(1)瞬间情形:在极短的时期内,供给量高度无弹性;(2)短期情形,会有一些股入增加,供给量会有所增加。(3)长期情形: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增加所有生产所需要的投入,同时新的生产者加入其中,则市场供给很可能是高度弹性的。

31、供给弹性曲线从原点开始的直线型的供给曲线,不管斜是多少,沿任意点的弹性值都等于1。

32、需求的收入弹性公式为:еY=(△QD/QD)(△/Y/Y)=(△QD/△Y)*(Y/QD)。当еY<0,低档品;еY>0(其中еY>1奢侈品;0<еY<1必需品。)影响需求收入弹性的主要因素有:(1)该商品被“需要”和程度;(2)商品对人们欲望的满足程度;(3)收入水平。

33、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公式:еC=(△QDa/QDa)/(△Pb/Pb)=(△QDa/△Pb)(Pb/QDa)еC>0*.为替代产品;еC<0为互补产品;еC=0独立。

34、自由竞争的优点:(1)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2)拥有自主选择的机会;(3)促进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4)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敏感度。35、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发生配置作用。市场失灵表现为三个方面:(1)市场机制运行的条件不能具备;(2)市场运行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3)市场行为不符合道德和意识形态的要求。市场失灵会产生:(1)垄断;(2)公共产品;(3)信息不对称;(4)外部情况。

36、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作用需要的条件:(1)权力平等;(2)信息充分畅通;

(3)进出自由;(4)无外部性。

37、对于市场失灵借用政府干预,政府干预会产生的问题(1)导致官僚问题;

(2)经济决策制定的政治化。

38、政府对市场干预常常采、取形式:配给、价格控制、税收和补贴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国有化等。

39、政府的最低价格政策:又称最低限价,促进某个行业的发展,制定高于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政府制定最低价格阻止价格下降到某一水平,可能出于以下原因:A、保护生产者的收入;B、制造产品过剩;C、对于工资制定最低价格可以防止工人收入降到某一特定水平;高价格会引起效率低下,D、阻碍技术进步。

40、政府最高价格政策又称最、高限价,★政府制定的低于市高限价场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政府制定最高价格的原因一般是出于对公平的考虑。制定最高价格政策会导致短缺的结果:(1)基于“先来先得”的分配,可能引起排长队;(2)政府被迫采用定量供应的制度。(3)最高价格的主要问题是可能出现黑市。

41、政府的税收政策:这是政府干预市场的另一个方式,就是对商品间接征收间接税,这些税将转嫁到消费者处。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税收中消费者负担的部分就越多,而生产者负担的部分就越小。如果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那么政府增加的销售税将全部由消费者负担。

第四章厂商理论:生产和销售

1、厂商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厂商的利润用公式表示为:p=TR-TC。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厂商必须权衡收益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一方面,在市场条件既定的前提下,增加产量会增加收益;另一方面增加产量又会带来成本上升。

2、短期:指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是不可改变的;长期:指足够长以至于任何生产要素的投入都是可以改变的。可变生产要素和不可变生产要素的区别只相对短期而言,在长期中,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生产函数的公司为:Q=G(L)。

3、总产量(TP):表示一定的投入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平均产量(AP):表示平均每一单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所生产的产量用公式表示为:

AP=TP/L。边际产量(MP):表示每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用公式表示为:MP=△TP/△L。

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其他投入不变时,在生产中不断增加某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当这种投入的总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时,每增加一单位该投入所导致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即边际产量)不断增加;但当可变投入的总量超过特定数值时,每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是逐渐减少的。

5、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总产量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就是该点的平均量。该点的切线斜率就是该点的边际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交于总产量的曲线最高点。MP>AP→AP

↑;MP0,TP↑;MP=0,TP为最大值;MP<0,TP↓。若屏蔽第四列和第五列的数字,要懂得如何填入。第四列为第三列除第二列,第五列为第三列减本列上一个数字得出。

6、将劳动的投入量分成三个区域,理性的生产者会把劳动投入量选择在第二阶段上。第一阶段为:MP>AP;第二阶段为MP<0;第三阶段为MP

7、等产量曲线的特征:(1)等产量曲线有无数多条,每一条代表一个产量,离原点越远,代表的产量越大;(2)任意两条等产量的曲线不相交;(3)等产量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4)等产量的曲线凸向原点。

8、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也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用符号MRTS表示,公式为:MRTS=-△K/△L。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入所代替的资本数量逐渐减少,即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替代率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

9、规模收益有三种形式: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规模收益递增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产出的增加将大于这一比例;规模收益不变: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也按同一比例增加;规模收益递减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的增加将小于这一比例。

10、等成本线:用不同的要素组合生产相同的数量产品,厂商获得要素必须有所支付,这些支付构成了厂商的生产成本。1)产量既定,成本最小;2)成本既定,产量最大。简单的说就是最优要素组合就是能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最大产量的要素组合。公式为:MPL/PL=MPK/PK。

11、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用于生产要素的支出。包括两个方面:1)是厂商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也就是显性成本;二是厂商使用自己的资源包含的成本,也就是隐性成本。

12、正常利润本质上不是利润,而是隐性成本。

14、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

(1)、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a.不变成本(FC)曲线不随产量变动而变,是一条平行于产量轴的直线;b.总成本(TC)和可变成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c.可变成本曲线随产量增加而增加,增加的速度先减后增。

(2)平均成本(AC)、平均可变成本(AVC)、边际成本(MC)随着产量的增加先递减后增加,呈现U型。

(3)边际成本(MC)与平均成本(AC)、平均可变成本(AVC)都相交于AC、AVC的最低点。MCAC→AC↑;MCAVC→AVC ↑。

(4)AFC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5)边际成本(MC)递增的规律是从属于边际收益递减律的,由于边际产品曲线的性质(倒U型)才导致了边际成本曲线的性质(U型)。

15、长期成本:分长期总成本(LTC)、长期平均成本(LAC)、长期边际成本(LMC)。在长期中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也是先下降,有一个相对稳定和保持不变的阶段,随着产量的继续增加,平均成本最终会上升。

16、规模经济:指厂商的生产随着其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产量增加,每单位产出的成本逐渐下降的特征;规模不经济:是指厂商的生产随着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量增加,每单位产出的成本逐渐增加的特征。决定企业的规模经济状况是:决定企业的规模经济状况是(1)专业化与劳动分工;(2)某些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3)容器原理;(4)大机器效率;(5)副产品;(6)多级生产;(7)管理上更经济;(8)费用分摊;(9)融资成本更低。导致规模不经济的原因是:导致规模不经济的原因是:(1)(由于厂商更大、更复杂,信息交流层次更多,合作的管理难度会增加;(2)如果工人们的工作单调枯燥,它们会被异化的感觉;(3)这些因素会使劳资关系恶化;(4)生产的流水线工艺和各种生产相互依赖可以因为其中某一部分发生问题而导致全线停产。

17、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LMCLAC→LAC↑.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

19、价格不变条件下的厂商收益:价格不变时单个厂商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曲线是一条平行的直线。而总收益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20、价格随产量变动时厂商的收益曲线:反映面对向右下方倾斜需求曲线的厂商收益情况,要理解表格内的计算方法。价格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平均收益还等于价格,而边际收益与价格不变时,它不再等于价格,而是小于价格。

21、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MR=MC。因为如果MR>MC,厂商将会增加产量;如果MR

第五章市场结构:竞争与垄断

1、市场的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即以下几个:

(1)完全竞争市场:有大量的厂商,市场中的所有厂商都是价格的即定接受者;是可以自由进出的行业;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之间无差别;消费者和生产者具有完全信息,即消费者了解产品的价格、质量等,而生产者知晓有关价格、成本、市场机会等信息。

(2)垄断:行业中只有唯一一个厂商的市场;

(3)垄断竞争: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厂竞争商,每个厂商的行动相互独立;行业中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有自己的特点,厂商之间的产品相互区别,即品是有差异的,厂商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控制价格。

(4)寡头:市场中只有少数几家厂商,可以阻止新厂商的进入。

在以上的四种市场结构中,完全竞争市场竞争最为充分,而垄断市场不

存在竞争,垄断竞争和寡头市场则是具有竞争但竞争又不充分的市场结构,

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2、完全竞争市场四个特点:(1)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2)厂商进出行业

完成自由;(3)所有厂商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4)厂商和消费者都具有

市场的完全信息。表1-1

缩写表示 TR总收入 Q产量 MRTS\RTSMRS边际替代率 TC总成本 G

△L劳动改变量

VC可变成本L劳动△K资本改变量 TP总产量 K资本 MPL劳动边际产

量 AP平均产量 p总利润 PL劳动的价格 MP边际产量 P收入 MPK资本

边际产量 FC不变成本 PK资本的价格 AC平均成本△Q增产量 AVC平均

可变成本△TR增加的总收益 AFC平均不变成本 MC边际成本 LTC长期总

成本 LAC长期平均成本 LMC长期边际成本 AR平均收益MR边际收益表2-1 编号类别公式页码

公式1短期成本TC=C(Q)TC=VC+FC AC=TC/Q AVC=VC/Q AFC=FC/Q AC=AVC+AFC MC=△TC/△Q MC=△VC/△AP

公式2厂商利润p(Q)=TR(Q)-TC(Q)

公式3总收益TR=P&Q

公式4平均收益AR=TR/Q

公式5边益收益MR=△TR/△Q

3、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1)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厂商;(2)这个行业是可

以自由进入的;(3)每一个厂商生产特征相互区别的产品。

4、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的收益: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不稳定的,竞争压

力加大,需求曲线就会向左方移动,反之向右方移动。

5、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选择厂量的标准是:选择厂量的标准是:MR=MC;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的经济利润:当P=AR>AC时,厂商获得超额利润;当

P=AR

商获得正常利润。

6、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在长期中垄断竞争厂商的经济利润是零,这迫

使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长期利润最优化的条件是:MR=LMC;P=AR=LAC。7、垄断竞争市场与公共利益:

(1)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中无超额利润,比垄断相对公平

(2)与完全竞争相比,有剩余生产力,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3)产品多样化,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

(4)P>MC,不能真实反应资源相对于偏好的稀缺性,长期中,P=AC起成本信号作用。

8、寡头市场的主要特征:进行障碍和相互依赖。寡头市场厂商对付其他厂商的选择是:串谋或者竞争。

(一)有利于串谋的因素:(1)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厂商,相互之间非常了解;(2)关于生产成本和生产技术相互之间没有什么秘密;(3)有相似的生产方法和平均成本使他们愿意在相同时间以相同的比例改变价格;(4)生产的产品相似,容易在价格上达成一致;有一个主导厂商;(5)(6)存在有效的进行障碍;(7)市场是稳定的;(8)没有政府对厂商之间串谋进行控制。

(二)串谋分为公开串谋(也称卡特.尔)和隐蔽的串谋(或称默契)

(三)隐蔽的串谋形式是价格领导

(四)非串谋人寡头理论为博弈论,也称为纳什均衡,博弈论,也称为纳什均衡,是单个厂商自认为是最优定价导致的收益。致的收益。

第六章有关厂商的其他理论

1、传统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困难是:(1)需求曲线不确切,边际收益不确切;(2)机会成本不确切,边际成本也不确切;(3)信息不对称;(4)时间因素。

2、传统厂商由于组织问题的复杂性,厂商的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利润适度化。(一)厂商如何处理风险和利润的关系是厂商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4、在权利义务关系中,权利一方又可以被称为“委托人”,而义务一方可以被称为“代理人”。(一)委托—代理理论:(1)委托人的利益取决于代理人的行动,但是代理人的行动动机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一定是委托人

的利益最大化;(2)激励的基本方法一般是给予对方一定好处的承诺;(3)股东应该给经济多少报酬呢?(4)股东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仅仅是要鼓励经理努力工作,还要设法鼓励经理讲实话,讲信用;(5)经营者的经营动机取决于职位给予他的权利—义务关系。

5、短期销售收益最大化的产量大于利润最大化的产量,销售收益最大化的价格低于利润最大化的价格。

6、兼并和收购的区别:兼并是指任何一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形成一个经济单位的交易。它与收购的共同点都是最终形成一个经济单位,但兼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形成一个新的实体,而收购则是被收购方纳入到收购方体系之中。

(一)兼并主要有三种类型:(1)横向兼并:是两个同一行业,并在生产经营上是处于同一阶段的企业的兼并。例如:两个汽车制造公司的兼并;(2)纵向兼并:在生产经营上处于纵向兼并不同阶段的企业兼并,例如汽车制造厂商和汽车配件厂商的兼并;(3)混合兼并:是不同混合兼并:行业两个厂商的兼并。

(二)企业兼并的原因:(1)为了增长的兼并;(2)为了规模经济的兼并;(3)为了垄断权力的兼并;(4)为了市场价值的兼并;(5)为减少不确定的兼并。

第八章政府微观经济政策

1、在微观上政府干预经济的方法有两种:(1)通过法律进行干预;(2)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2、导致市场失灵一般有四方面:(1)公共产品;(2)垄断;(3)外部影响;(4)非对称信息;

3、政府干预市场的局限性:(1)自由和独立本身就是一种福利,政府管制目的为社会成员提供更为广阔的合法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不是剥夺个人自由;(2)市场机制在配制资源时的灵活性是政府很难具备的;(3)政府制定的规则应该来源于社会成员的实践,而不仅仅依赖政府部门的权威性。

4、交通拥挤从政府方面解决为:(1)政府是交通系统中的整个交通系统的供给者,市民只是乘车者;(2)道路实际上是汽车产业的互补物品,但公路却是由政府提供;(3)解决比较经济的方案是政府提供公共交通,同时也要为汽车产业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5、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由于资源稀缺的约束,竞争性政府需要用衡量的重要方法是成本—收益分析。在衡量成本与收益时,外部影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6、当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时,则外部经济;当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时,则外部不经济。

7、政府对产业结构的政策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对产业结构的管制和调整,促进竞争,鼓励产业的发展,方法为:(1)反垄业的发展,(2)发展资本市场;(3)企业改组。

宏观经济

第九章国民收入分析与计算

1、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存量是指某一经济量在某一时间上的数值。流量来自存量,又归入存量,存量的改变量是存量。

2、国民经济内部环流:企业使用家庭提供的生产要素生产出商品和劳务,家庭则用其取得的要素收入向企业购买商品和劳务。

3、国民经济循环流程中漏出的部分有:(1)净储蓄(S)两种形式,一是家庭部门将部分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系统机构;另一种形式是家庭用部分收入在证券市场上购买股票或有价证券;(2)净税收(T),政府除向家庭征收各种赋税以外,同时还为家庭提供各种福利(如社会保障金、企业救济金、儿童福利基金)成为政府的转移支付。(3)进口支出(M)。//总漏出(W)=S+T+M。

4、国民经济循环流程中注入部分有:(1)投资(I),包括资产投资(如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和存货投资(是企业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2)政府支出(G),也称为政府购买,指政府购买企业产品和劳务(如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3)出口(X)。。//总注入(J)=I+G+X。

5、漏出与注入的关系及国民收入环流的均衡:(1)JW→y↑→S↑T↑M ↑→W↑→J=W;J

6、★国内生产总值(GDP):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价格乘以相应的产量之后的加总;

(2)GDP测度是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销售掉的最终产品价值;(4)GDP 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有三种:(1)生产法;(2)收入法;(3)支出法。//用收入法核算:GDP=收入+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用支出法核算为:GDP=消费支出(C)+投资支出(I)+政府购买(G)+净出口(X-M)。//通过支出法计算的GDP值在理论上与收入法计算的GDP值相等。

7、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本国生产的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是国土原则,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GNP是国民原则,凡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GNP=GDP+对外要素收入净额(本国居民国外要素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

8、国民生产净值(NDP):NDP=GDP-资本折旧。

9、国民收入即狭义的国民收入:(NI)NI=NDP-间接税和企业的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

10、个人收入(PI):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

11、个人可支配收入(DPI):DPI=PI-个人所得税。

12、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13、GDP的缺点:(1)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产出;(2)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水平;(3)无法说明收入如何分配。

14、失业指符合工作条件、有工作愿望并且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的人没有找到工作的一种状况。L(劳动力总量)=N(失业者总数)+U(正在工作的人的总数);u(失业率)=U(失业者总数)/L(劳动力总量)

//自然失业率是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相联系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潜在就业量。

表1-1TR总收入(总收益) Q产量 MRTS RTS

MRS边际替代率

TC总成本 L劳动 MPL劳动边际产量 VC可变成本 K资本 MPK资本边际产量 TP总产量 p总利润 LTC长期总成本 AP平均产量 P商品的价格AVC平均可变成本 MP边际产量 D需求 AFC平均不变成本 FC不变成本 S 供给 LAC长期平均成本 AC平均成本 QD需求量 LMC长期边际成本 MC边际成本 QS供给量 AR平均收益 eP需求的价格弹性 MR边际收益 PL劳动的价格 TE总支出 PK资本的价格 eS供给的价格弹性 eY需求的收入弹性 Y收入 eC需求交叉弹性 S净储蓄 T净税收 M进口支出 W总漏出 I投资 G 政府支出 X出口 y国民收入 N正在工作人的总数 U失业者总数L劳动力

总量

15、失业的种类有:(1)摩擦性失业(属“自愿”失业)(2);结构性失业(供求不致时产生,如“技术性”、“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地区”等)。(3)周期性失业(经济学家关注)(4)季节性失业(如旅游业)。//失业又分为非均衡失业(指劳动的总供给大于劳动的总需求而使劳动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和均衡失业(指在劳动市场上劳动的供求相等,处于均衡,但均衡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量,这时的失业就是均衡失业)。

16、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相当程度的普遍而持续上涨的现象,它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来衡量。通货膨胀率是:pt=(Pt-P0)/P0。

17、通货膨胀的起因:(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可分为工资推动和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3)混合通货膨胀: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以及两者的相互影响说明通货膨胀。(4)结构性通货膨胀: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产生工资水平不同,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要求工资向高的部门看齐,整个社会工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生产增长速度。(5)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18、通货膨胀的成本包括:(1)菜单成本:厂商调整价目表需要支付的成本;(2)形成对收入的再分配:A、对固定工资的人不利;B、对储蓄不利;

C、对债权人不利;

D、对变动工资者有利;

E、对发行公债的国家有利;

F、对债务人有利;(3)不确定性增加;(4)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5)对付通货膨胀的资源增加。

19、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的争论与发展

20、古典宏观经济理论的代表人是:马尔萨斯、李嘉图、萨人是伊、马歇尔、庇古等。

21、古典学派:(1)崇尚经济、古典学派:自由,反对国家干预,认为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都具有完全伸缩性,包括劳动的价格工资和货币的价格利息率。这些会通过市场调节供求使其均衡,最终会使:S=I、M=X、T=G,则W=J,经济就会处于均衡。(2)萨伊定律:他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包括:①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②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③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

22、古典学派关于通货膨胀现象认为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造成的。

//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M*V=P*Y,M是货币供给量,V是货币的流通速度,P是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Y是实际国民收入。由于货币流通速度被定义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除以货币总量,也就是单位货币在一年中流通的次数,因此M*V就是名义的GDP,另一方面,由于P*Y也是名义GDP,所以M*V=P*Y是一个恒等式。

23、古典学派对经济的看法解释,主要是失业和公共支出的两个方面:(1)失业是由于工人的工资太多所致,所以鼓励工人接受低工资,从而减少失业。鼓励人们进行储蓄,这样就会通过利息率的降低而刺激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就业增加。(2)公共支出:反对政府增加公共设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他们认为扩大政府支出的资金来源有三个:①增加税收,会使公众的消费支出减少,造成总需求减少,从而抵消了政府支出扩大所增加的需求;②政府向公众借债,会使市场利息率提高,从而降低私人部门的投资需求,也就是政府投资挤出了私人投资;③增加货币发行:会带来的是价格水平提高,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24、凯恩斯:他的代表作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他否定的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假设。

(1)凯恩期认为工资具有刚性,即在经济衰退时会产生失业。

(2)总需求是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

(3)否定了古典宏观经济学用增加储蓄来促进投资的经济增长的观点。他认为货币市场在衰退时期也处于非均衡状态。

(4)否定了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量可能会增加实际产出。

(5)凯恩斯的这些观点都是对萨伊供给创造需求并保证充分就业论点的否定,他认为需求创造供给。

(6)总之,凯恩斯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并不一定有足够的有效的需求,以能保证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应当干预经济活动,控制和调节总需求。

25、凯恩斯关于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分析:

(1)就业:J>W→Y↑→W↑J=W;J

(2)政策含义:凯恩斯对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和失业的分析具有

明显的政策含义。在经济箫条状态下,政府应该干预经济,增加总需求,他提出了两个政策手段: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变政府支出G和税收T来调整总注入和总漏出的政策,并以此来调整总需求。当面临经济衰退时,政府应增加支出G或减少税少,即实行赤字政策。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增加,利币政策息率就会下降,企业的投资就会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

(3)通货膨胀:总需求增加得太多通货膨胀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减少总需求。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减少货币供给量。

26、凯恩斯政策的实践: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前者称为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后者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政府应该审时度势,逆经济风向行事,斟酌使用扩张的或紧缩的财政政策。这样一套经济政策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造成问题原因的主要是在于首要的制约作用是时滞,二是从制定政策开始到实现预定目标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而导致最初的决策失误。最后,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也可能导致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60年代后期出现滞胀局面。

27、宏观经济的争论和发展:由于滞胀是传统的凯恩斯理论和政策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一些经济学派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以及后凯恩期主义的发展.

28、货币主义也叫货币学派: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货币主义有两个基本观点:

(1)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2)认为西方国家的滞胀表明凯恩斯主义已经彻底失败,需要新的理论来取而代之。货币主人基本理论是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

//货币主义数量的结论为:货币主义数量的结论为(1)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通货膨胀完全是因为货币供给超过产量增长所致;(2)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来降低通货膨胀率不会导致失业增。//货币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给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自然失业率(名解):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在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作用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即与零通货膨胀率相适应的失业率。

//货币主义的政策建议:(1)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在长期中,失业水平停留在自然率的水平上,因此,以实现和维护“充分就业”为目标的财政政策,不但对减少失业无用,反而会使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2)货币主义者虽然承认宏观运行的小幅度的波动,但是他们反对用“微调”的办法来熨平波动。(3)唯一可行的是“单一的货币规则“。总之,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是:力主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尽力避免国家干预。

29、现代凯恩斯主义:分两支:一支为后凯恩斯主流学派和新剑桥学派。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他们认为:使宏观分析与微观的分析“综合”在一起。关于通货膨胀,他们认为: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通货膨胀不完全是过度需求造成的结果。其中原因包括:(1)某些部门的需求过剩和某些部门的工资下降“粘性”并存;(2)70年代出现的成本增加,例如石油价格增加;(3)工人对实际工资增加的预期过高。关于失业,他们认为仍然是总需求不足的结果。关于滞涨,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结构性失业。后凯恩斯主流学派认为,应付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基本对策是收入政策,即限制各个生产要素收入的增长率、限制物价上涨的政策;应付结构性失业的基本对策是人力政策。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不仅不能取消,而且应当进一步加强,以实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

//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卡尔多、斯拉法等。他们认为“滞胀”在很大程度上是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的政策的后果,主张实行收入再分配,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包括下列具体措施:征收高额所得税、遗产税,给予低收入家庭以救济,发展公共服务部门以减少失业者和增加公众的福利等。

30、理性预期学派 (P234-235)又称为合理预期学派,代表人物称为合理预期学派有卢卡斯和巴罗等。理性预期是指人们进入市场以前,已经充分了

解以往的价格变动情况,进入市场以后,又以过去的信息对未来的价格变动作出预测,这样,他们的决策是有依据的,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决策,也不易于被市场中的假象所迷惑。他们认为:(1)反对国家干预;(2)货币不会影响实际收入。

第十一章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简单国民收入:实现一国国民经济的均衡,必须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经济处于均衡条件是:C+I=C+S,即投资(I)=储蓄(S),也就是只要投资与储蓄相等,国民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

2、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的公式是APC=C/Y,则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为:MPC=△C/△Y。边际消费倾向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的增加幅度。

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a+bY,其中:a代表收入等于零时的基本消费量,称为自由消费或基本消费;bY代表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即随着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称为引致消费,其中b恰好是边际消费倾向。

3、储蓄函数:由于S=Y-C,则推出平均储蓄倾向的公式为APS=S/Y,边际储蓄倾向公式为:MPS=△S/△Y。边际储蓄倾向的数值大于0而小于1。随着收入的增加,由于增加的消费越来越少,因而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

4、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互补关系决定了消费倾向与储蓄之间的对应关系: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为1,即APC+APS=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为1:MPC+MPS=1

5、投资函数: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亦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额。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使一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和该投资品的预期收益相等的贴现率或折扣率。P242//资本的边际效率随着投资量的增加而递减,在资本的边际效率即定的条件下,经济中投资的数量取决于利息率,并且利息率越高,投资越少,即投资与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投资函数为:I=e-dr,e是不随利息率变动而变动的投资,被称为自主投资;(-dr)是由利息率变动引发的投资,因而被称为引致投资。

6、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的条件:经济的均衡条件表示为C+J=Y或J=W。

//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a+I)/(1-b)。

//如果漏出W保持不变,而注入J增加,则均衡的国民收入量增加;反之,注入J减少,均衡的国民收入量减少。投资、政府购买和(或)净出口增加,将导致国民收入增加,投次、政府购买和(或)净出口减少将导致均衡国民收入下降。如果注入不变,而漏出增加,则均衡的国民收入量减少,反之,漏出减少,均衡的国民收入量增加。储蓄和(或)政府税收增加将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减少,储蓄和(或)政府税收减少(或转移支付增加)将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增加。

7、乘数理论:投资增加引起的收入增加的公式为:△Y=△I/(1-b),用k 表示投资乘数则公式为:投资乘数(k)=1/(1-b)=1/(1-MPC)=1/MPS。

8、通货紧缩的缺口:充分就业的产出与充分就业对应的总需求水平之间的差额被称为通货紧缩缺口。

//通货膨胀的缺口:通货膨胀的缺口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差额称为通货膨胀缺口。

//★消除两缺口的措施: A、消除通货紧缩的缺口、消除通货紧缩的缺口:政府可以实行增加总支出政策,所采取的措施有(1)减税;(2)增加转移支付;(3)增加政府支出;(4)降低利率。B、消除通货膨胀缺口的办法与消除通货紧缩缺口正好相反,即减少总需求,使需求曲线下移。

第十二章货币市场

1、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是:(1)是发行银行;(2)银行的银行;(3)国家银行。

2、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准备金、证券、的资产主要是贷款。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是各类存款。

3、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制度规定:(1)银行的准备金制度:为了保障存款者的利益和整个社会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在法律上一般硬性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这就是“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rd=

准备金/存款总额。(2)再贴现制度:由于中央银行是最终的贷款人,因而通常商业银行在需要现金时往往把未到期的票据到中央银行的贴现称为再贴现。

4、货币:公众普遍接受的对商品、劳动者务和债务的一种金融支付手段。货币有四种职能货币有四种职能:货币有四种职能(1)交换媒介:即作为流通手段,这是货币最主要的职能;(2)价值尺度:即作为记价单位或记账单位。(3)储藏手段:即作为保存价值的手段;(4)延期支付:即用于未来支付的需要。

5、货币的供给:狭义的货币量用M1表示,即M1=现金+活期存款;广义的货币量为: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或M3=M2+各金融机构发生的大额定期存单。

//名义货币量是无论货币购买力如何而仅计算其票面值的货币量。实际货币量则是指货币的购买力。公式为:m(实际货币量)=M(名义货币量)/P (价格指数)。

6、如果假定原始存款来自于中央增加的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则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这1/rd被称为货币创造乘数,它等于法定准备率的倒数。

7、货币的需求也被称为流动性偏好,动机有三种:(1)交易动机;(2)预防动机;(3)投机动机。将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用L1表示,Y表示收入,则货币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为:L1=L1(Y).

//货币的投机需求:r↑→有价证券↓→购买有价证券→投机需求↓。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取决于利率,并且与利率的变动方向相反。L2=L2(r)。

8、当利率极低,这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也决不肯再去购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这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

或“流动偏好陷阱。

9、货币需求函数:在收入水平即定的情况下,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是:→L曲线左移。当市场利率>均衡利率→m>L→购买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价格↑→利息↓;当市场利率<均衡利率→m

10.利息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m↑→r↓→I↑→Y↑;m↓→r↑→I↓→Y↓。

11、★货币供给对产出、就业和价格的影响程度:凯恩斯主和价格的影响程度义和货币主义都认为,当货币供给等币货币需求时货币市场处于均衡,并且在封闭经济中,均衡是通过利息率的变动来实现的。而在货币市场上的变动如何影响国民收入和整个经济的看法却不同。

货币主义认为:(1)货币需求缺乏弹性,货币需求的曲线L更陡峭,货币供给量会对利息率产生影响,即对总需求产生大影响。(2)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货币供给和利息率的变动对总需求和价格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对产出和就业影响很小。

凯恩斯主义认为:(1)货币需凯恩斯主义认为:求曲线富有弹性,货币供给对利息率产生的影响很小,对总需求和价格水平影响也不大;(2)投资相对于利息率的变动不很敏感,投资主要是自主的。(3)在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时,总供给曲线是相对富有弹性的,因而任何的总需求增加都会对产出和就为产生影响。

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凯恩斯认为失业分为三类:摩擦失业、自愿失三类:三类摩擦失业、业和非自愿失业。凯恩斯认为:业和非自愿失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

3、价格指数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不是指每平的变化种商

品价格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4、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衡量。

5、★财政政策是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府支出和税收。政府支出对于国民收入是一种扩张性的力量,因此增加政府支出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减少政府支出可以缩小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作用大小还取决于政府投资乘数的大小。在肃条时期,政府应该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以便刺激总需求的扩大,消灭失业。增加政府开支包括:增加公共工程的开支,增加政府购买,增加转移支付,这样一方面直接增加了总需求,另一方面又刺激了私人消费与投资,间接增加了总需求。在膨胀时期,政府应该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以便抑制总需求,消灭通货膨胀。经济学家把这种政策称为“逆经济风向行事”。

//经济学家认为,由于财政制度本身的某些特点,能自动配合本身的某些特点作用的财政政策被称为“内在稳定器”,包括:(1)个人所得税:在萧条时期,由于个人收入减少,税收就会自动减少,从而抑制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于维持较高的总需求。在膨胀时期则反之。(2)公司所得税;(3)失业救济金;(4)各种福利支出;(5)★农产品★维持价格:在萧条时期,农产维持价格品价格下跌,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就会增加农场主的收入,维持他们的既定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在膨胀时期,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抛出农产品,既可以抑制农场主收入与消费增加,又可以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通货膨胀。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这些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为十分有限,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并不足以稳定经济,它们只能起着缓和的作用。因此,仅仅依靠某些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作用是不行的,必须采用更加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6、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业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一般也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前者是通过增加货币供给来带动总需求的增长。

7、★货币政策措施:中央银行主要运用的货币政策措施有:(1)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调节货币供给量。在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入市场。在膨胀时期则反之。(2)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借贷时的利息率,在萧条时期,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向中央银行增加贴现数额。在膨胀时期则反之。(3)变动法定准备率:在萧条时期,降低法定装备率,使银行能创造出更多的货币。在膨胀时期则反之。(4)其他措施:第一:道义是的劝告;第二:局部的控制;第三:利息率的上限;第四:控制分期付款的条件;第五:控制抵押贷款的条件。

第十四章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差异?答:(1)扩展了的贸易机会。(2)主权国家的存在。(3)汇率。

2、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的原因?答:(1)自然资源多样性。(2)偏好不同。(3)成本差异。

3、A、比较优势(相对优势、比较利益):如果各国专门生产和出口其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会从贸易中获益。或者说,如果各国进口其生产成本相对高的产品,也将从贸易中获利。

B、影响: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当各国集中在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生产和贸易时,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会变得比原先要好。与没有贸易的情况相比,当各国的劳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用以交换比较劣势的产品时,他们工作同样的就能获得更多的消费品。

C、比较优势理论的两个限制条件。(1)古典假定:比较优势假定经济是种平衡运行的竞争经济(环境恶化、低效率)(2)收入分配:并非每个人都受益。

4、贸易保护主义:阻碍比较优势发挥最大作用。

5、关税的影响?答:造成经济无效率。消费者的经济损失超过政府的收入和厂商所得的额外利润的总和。(1).国内厂商可在关税提供的价格保护

伞下扩大生产。(2).消费者面临更高的价格,因而减少了消费。(3).政府获得关税收入。最优关税:

6、最优关税:能够最大化国内实际收入的关税。

7、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决策方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结合部分。这一理论有不同于市场理论之处,它强调政治家的“选票最大化”行为这个因素,而这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形成对比。

8拉姆塞税收原则:认为政府应对那些供给和需求最没有弹性的投入和产出征收最重的税(人头税)。

9、绿色税:对污染和其他有害的外部效应征税。

10、税收归宿:一项税收最终的经济负担者及它对价格、产出和其他经济因素的整体影响。说到底最终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

11、管制:政府用来控制企业行为的法律或规定。

A、(1)经济管制:影响价格、市场准入,单个行业的服务。(2)社会管制:试图矫正影响到许多行业的外部性。

B、为什么进行管制?(1)抑制市场力量。(2)矫正信息不完全。(3)处理外部性问题。

12、自然垄断:当一个产业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如此强有力,以至于只有一个厂商能地生存下去时,即产生自然垄断。

13、为什么对自然垄断进行管制?答:(1)自然垄断者相对于竞争者来说,享有极大的成本优势。(2)面对缺乏价格弹性的需求,可大幅度抬价,获得巨额垄断利润,导致经济无效率。

14、管制的损失?答:经济管制带来很少的收益,造成相当可观的效率损失,以及大量收的再分配。社会管制确实有收益,但是其收益难以衡量。

1.效率的损失。2.大量的收入再分配。

相关案例:解除对电力工业的管制。(1)将政府控制的电力生产企业私有化:减少成本。(2)通过允许自由进入和消除价格管制来放松对发电阶段管制。(3)建立一个独立的远距离输电部门,由准政府机构管制或运营。

15、非法行为――――反托拉斯法限制的行为?答:(1)竞争企业之间规定价格,限制产量和瓜分市场的协定。(2)掠夺性定价。(3)捆绑性契约或协定。(4)价格歧视。注:反托拉斯法的目的――(1)禁止不利于竞争的活动。(2)破除垄断的结构。

16、贸易壁垒。(1)关税: A、禁止性关税――可完全阻止任何商品进口;非禁性关税――会损害但不会消除贸易。B、影响:鼓励低效率的国内生产;提高价格导致消费者对征税商品的购买量低于有效率的水平;增加了政府的收入。(2)配额:把利润放入幸运得到进口许可证的进、出口商的口袋――贿赂。(3)运输成本:体积大,易腐烂商品的成本――减少地区性专业分工的好处。

17、保护主义经济学。A、站不住脚的关税观。(1)重商主义:混淆了手段和目的。积聚黄金或其他货币不能提高一国的生活水平,货帛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但是能从其他国家买到什么。(2)为特殊利益集团征税:利益集团可获大量利润,所以向进行游说的政治家提供资金。相反的,单个消费者只在某种商品受轻徽影响,所以没有动力花费资源对每次关税发表意见。(3)国外廉价劳动力的竞争:忽视比较优势原则。(4)报复性关税:导致他国关税提得更高(5)进口援助:例外条款、反倾销关税、抵消关税(忽视比较优势原则)。

18、政府的政策工具及其职能?

答:A、政府的政策工具。1.税收:减少私人支出,为公共支出提供来源。2.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医疗保障、补贴。3.管制:指导人们从事或减少某些经济活动。如,企业污染限制,强制检验新药安全性。

B、政府职能。(1)提高经济效率:“看不见的手”的局限,所以政府介入市场不灵。(2)减少经济不公平:对收进行再分配。(3)稳定经济增长:制止灾难性经济萧条;熨平商业周期。(4)执行国际经济政策:减少贸易壁垒;执行援助计划;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保护全球环境。

19、税收的经济学问题。答:通过税收,政府实际上是在决定,如何从公民和企业手中取得资源以用于公共目标。通过税收所雉的货币实际上只是一种媒介载体,经由它才可将现实的经济资源由私人口转化为公共品。其原则:(1)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2)横向公平与向公平。

20、政府的支出问题。答:政府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1)政府

购买:政府在商品或劳务上的支出,雇员工资。转移支付:社会保险、公债利转移支付息等。(2)政府支出引起总需求的增加,但是政府购买与转移支付对总需求的影响方式不同。购买购买:直接引起商品和劳购买务需求的增多。支付:通过再支付:分配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进而引起商品和劳务的增多。

21、环境经济学:外部性造成的市场无效率。

A、没有管制的的市场经济会产生一定水平的污染(或其他外部性),在这个水平上,控污的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但是效率要求的是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在一个没有管制的经济中,会产生太少控污行为和太多的污染。

B、矫正外部性的政策。(较重点)(1)政府计划:直接控制;市场办法(排放费,可交易的排放许可证)。(2)私人方式:责任规则――外部性问题的制造者有法律责任向受害人进行赔偿。

谈判(科斯定理)

A可交易的排放许可证:由政府确定污染水平并将拜谢适当地在厂商中间分配,而不再是告诉厂商必须为每吨污染缴纳多少钱。允许厂商自己选择污染水平。许可证的价格由许可证市场的供需决定,数额上等同于排放费。

优点:政府经常向厂商分派许可证,赢得政治上的支持;产业从许可证上获得收益。

B科斯定理:认为私人谈判可以减轻外部性。只要产权清晰,交易成本较低,经过有关当事人的自愿协商和谈判。可导致一种有效率的结果。

22、不公平的根源?答:收入和财富的分布不公平。(2)劳动收入中的不公平。(3)财产收入的不公平。

23、公平的代价――奥肯漏中的漏洞。答:通过累进税中的漏洞或转移支付来降低收入不公平的企图,可能伤害到工作或储蓄的积极性,所以可能缩小国民产出的规模。潜在的漏泄包括:管理成本、被降低的工作时数、储蓄率。

25、医疗保健的经济学问题。

A、特征:(1)高收入弹性。(2)快速的技术进步。(3)消费者承担的费用日益减少。正因为这些特征,医疗保健的费用升高。

B、政府介入的原因?(1)一种公共品市场提供无效率。(2)保险市场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医生、病人和保险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3)公平:为穷人提供最起码的医疗保健水平。(4)存在道德风险和市场不灵。

第十五章

1、影响经济增长的四个因素。(1)人力资源。(2)自然资源。(3)资本形成。(4)技术变革和创新。

2、经济增长理论。

A古典模型:描述了土地数量有限和人口不断增长情况下的经济发展。认为在没有技术变时,增长的人口最终占据了所有的空地。人口密度的增加触发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以地土租金上涨而竞争性的工资下降。当工资降到生存水平线时,经济就处于马尔萨斯均衡状态。当工资低于自下而上水平线,人们就不能养活自己。

B新古典增长模型:相应的劳动投入的资本积累成了现代增长理论的核心。认为,资本深化将降低资本收益率,同时提高实际工资。

C技术变革:这种理论强调(1)技术变革是经济体系的一种产出。(2)技术是一种公共的或非竞争性的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使用。(3)产生新的创造发明代价昂贵,但复制却便宜。

3、美国经济增长的七个趋势及对减速的解释。(1)环境管制的原因。(2)能源价格上升的影响。(3)劳动力素质下降。

4、发展中国家如何制定政策促使经济发展?

A、微观

(1)人力资源:控制速度,提高质量;重视人力资源。

(2)自然资源:鼓励农民投入更多资本和技术力量。

(3)资本形成:抑制现斯消费,鼓励资本投资,建设基础社会资本。

(4)技术变革与创新:技术模仿;企业家精神与创新。

B、宏观

(1)落后假说:认为相对落后本身,可能有助于经济增长。依靠发达国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资本主义部分总汇)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资本主义部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禹 目录 第一章02 第二章07 第三章14 第四章24 第五章Ⅰ32 第五章Ⅱ39 第六章48 第七章56 第八章63 第九章73 第十章82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概念、研究对象不同 A、政治学:研究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B、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Joseph.E.stiglitz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任何被利用。” C、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延伸:经济学 [重要观点]: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的显著现象。 ①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人必须做出选择。(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②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不同的欲望。 [重要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配置问题。 (1)选择与制度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 ①经济活动: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②经济制度:各个社会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方式 (2)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即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各有利弊。可从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比较。 ③现代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6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美国经济中的金融机构 金融体系(financial system)是指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结构。金融体系由帮助协调储蓄者与借款者的各种金融机构组成。金融机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 1.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s)是储蓄的人可以借以直接向想借款的人提供资金的机构。经济中两种最重要的金融市场是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1)债券市场 债券(bond)是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债务责任的证明。 债券就是借据(IOU),规定了贷款偿还的时间,称为到期日,以及在贷款到期之前定期支付的利息的比率。 在美国经济中有几百万种表面上不同的债券,这些债券由于三个重要特点而不同。 ①第一个特点是债券的期限——债券到期之前的时间长度。一些债券是短期的,也许只有几个月,而另一些债券的期限则长达30年。(英国政府甚至发行了永不到期的债券,称为永久债券。这种债券永远支付利息,但从不偿还本金。)债券的利率部分取决于它的期限。长期债券的风险比短期债券大,因为长期债券持有人要等较长时间才能收回本金。如果长期债券持有人在到期日之前需要钱,他只能把债券卖给其他人,也许还要以低价出卖,此外别无选择。为了补偿这种风险,长期债券支付的利率通常高于短期债券。 ②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它的信用风险——借款人不能支付某些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这种不能支付称为拖欠。借款人可以通过宣布破产来拖欠他们的贷款。当债券购买者觉察到拖欠的可能性很高时,他们就需要高利率来补偿这种风险。由于一般认为美国政府有安全的信用风险,所以政府债券倾向于支付低利率。而财务状况不稳定的公司通过发行垃圾债券来筹集资金,这种债券支付极高的利率。债券购买者可以通过各种私人机构(如标准普尔公司)的核查来判断信用风险,这些机构可以评定不同债券的信用风险。 ③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税收待遇——税法对待债券所赚到的利息的方式。大多数债券的利息是应纳税收入,因此债券所有者必须将一部分利息用于交纳所得税。与此相反,当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时,这种债券的所有者不用为利息收入支付联邦所得税。由于这种税收利益,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支付的利率低于公司或联邦政府发行的债券。 (2)股票市场 ①股票 股票(stock)是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出售股票来筹资称为股本筹资,而出售债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1 复习笔记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1.市场经济的一般性 (1)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①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实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②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面向市场自主经营,依据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自行决定投资方向、投资规模以及调整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自负盈亏; ③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弥补市场缺陷,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④建立了比较严密、完整的法律法规和市场制度,运用法律法规、社会契约和制度规范来约束各种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2.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以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 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重点建设,综合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总之,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不成熟的和不完善的,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到逐步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二、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 笔记(经典)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 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1、2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二)★★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 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 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 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征税=社会成本 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 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 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

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 一个中央财经的朋友上辅导班的笔记重点部分 下面内容都是老师补充或者完善书上的内容整理的,有名词解释,也有论述。 名词解释所答的点要全,并且一定要表现出一种关系,如商品体现什么关系,剩余价值体现什么关系等,论述给出的只是思路,你可以适当扩展一下。 “……”表示省略部分,你自己加,书上都有。 以及下面未列出的课后习题在书本上都能找到答案。 注:下面内容只是补充内容,其他课后题要都要背的。 第二章 1、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生产交换的经济形式;②、商品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2、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③是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3、交换价值: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②交换价值的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通过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①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②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③是一个历史范畴 5、具体劳动:①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 ②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③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6、抽象劳动: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成为抽象劳动;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试题;③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7、市场经济:①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是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8、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作用:①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政治经济学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 1、货币:①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②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产生的;③具有价值尺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 (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 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②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③有阶级 性,有阶级的背景。 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

曼昆《经济学原理》笔记

曼昆《经济学原理》汇总 第一章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做出决策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不同的目标之间做出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比如读大学,要考虑到不能工作带来的工资损失)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比如应该读到什么时候才能拿到最好的工资,博士,硕士呵呵)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比如去超市买东西很便宜,于是我们去买,结果买了很多的不需要的东西,反倒花了更多的钱) 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 5) 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想想如果没有贸易,我们还处于自然经济的状况,那么我们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需要去做冰箱,彩电……不可能吧。没有贸易就没有竞争了,那么我们就可能在某一领域被人们垄断,想想封闭的中国,我们可能不能得到很多的先进的科技,但是我们现在和很多的国家贸易,这样我们可以享用更多的先进的技术)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这个东西从我学过的邓小平理论当中可以反复地看到,无形的手,价格!) 7) 政府有的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我们需要政府来维持这个社会的治安……,抄一句:促进效率和促进公平〈尽管很多的时候他们是一对矛盾,有的时候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市场失灵)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 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就是劳动生产率,你工作一个小时,那么你能够创造出多少的财富。那么我们要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就需要去得到良好教育,现在我就在这么做,呵呵,拥有生产工

具——我现在需要一台电脑,速度要快些,屏幕要液晶的更好,以及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这我需要向导师和图书馆,师兄多多请教了,还要自己去争取机会!)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是近代英国十分着名的经济学家,也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其着作《经济学原理》是19世纪之前经济学理论之集大成,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经济学原理》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正如马歇尔书中写到“市场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均衡,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起作用”,对于《经济学原理》的内容我主要有四点认识 一、均衡价格理论 马歇尔把牛顿力学的均衡概念应用到经济学中提出了“均衡价格论”,不得不说这是伟大的创举,这也为经济学借鉴其它学科的方法开创了先河。马歇尔的在《经济学原理》中确立了均衡概念在经济学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这就等于确立了价格机制在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中的中心地位,即价格的变动反映了商品稀缺程度的变化,并进一步调节着供求水平使其最终达到平衡。那么什么是均衡价格呢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形成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需求直接决定的,其交叉点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但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并不仅仅局限于供求决定论。马歇尔认为,价格与供求是相互作用的连锁反映,价格会影响供求,供求也会影响价格。他的论证是这样的:假设价格水平一定,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会上升到当前价格以上,生产也会随之增加。与此相反,假如需求小于供给,那么价格就要下降到当前价格一下,生产也会因之减少。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从这种相互关系出发,分析了供给、

需求和价格的函数关系。《经济学原理》强调的是均衡价格的形成,马歇尔用坐标轴的方式表现了均衡价格,即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就是该商品的均衡价格(纵坐标表示)与均衡产销量(横坐标表示),这个产量点表示均衡价格下生产者愿意供应的数量恰好等于消费者愿意买进的数量。 二、经济学对象 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乃至它的命名,是在《经济学原理》问世后有所改变的。马歇尔认为,经济学不只是研究财富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主要研究影响人类日常生活事物方面最有利、最坚定的那些动机和阻力。马歇尔改变了传统思路,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重视对生产的研究,而是把研究的重心转向消费、需求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上,并且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啊。这一转变是经济学由一门主要研究整个国家如何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以及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决定机制的学问。“经济学”一词正式取代“政治经济学”,而被广大西方经济学者所接受。 三、国民收益的分配 《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为先决条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把市场价格作为基本的信息载体和传导机制,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对物品与劳务进行供给与分配以及制定报酬。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篇公共部门经济学 第10章外部性 10.1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外部性的含义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影响,但并不为此承担相应成本或获得相应收益。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好的影响,但并没有获得相应收益;负的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并没有为此承担相应成本。 2.外部性与经济效率 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效率。负外部性使生产的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所以社会供给曲线位于市场供给曲线之上,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该产品的生产出现过剩。正外部性使生产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所以社会价值曲线位于市场需求曲线之上,市场生产的数量小于社会合意的数量,该产品的生产出现短缺。 3.解决外部性的方法 (1)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是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其内容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科斯定理在于说明,只要假设条件成立,市场势力就足够大,从而外部性问题总能通过市场自身来解决,而不需要政府的干预。 (2)私人解决外部性的方法 ①用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来解决; ②慈善行为; ③通过依靠有关各方的私利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④利益各方签订合约。 私人经济主体可能通过以上方式解决外部性问题,但在现实中,由于一些限制性因素,使得私人主体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外部性引起的问题。比如交易成本可能很昂贵;各方都可能竭力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使谈判破裂;或者因为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太多,要协调各方利益不太可能。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使外部性内在化,进而达到帕累托最优。 (3)政府解决外部性的方法 ①征收庇古税(矫正税) 庇古税是用于纠正外部性影响的税收。按照庇古的观点,当企业的活动具有外部性时,

西方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

西方经济学原理期末复习 (一)微观经济学总结 一、框架 二、基本概念 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市场均衡、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效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线、消费者均衡、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生产函数、等产量曲线、等成本线、生产者均衡、机会成本 三、几种市场类型 市场类型厂商产品差异对价格控制进入市场接近的商品 数量程度程度难易程度市场 完全竞争很多无差别没有很容易农产品 完全垄断很多有差别较小比较容易轻工业、零售业寡头市场几家有差别较大比较困难民航、通讯、汽车 或无差别制造、石油开采完全垄断一家不可替代很大不可能公用事业 四、七种均衡

1.市场均衡 2.消费者均衡 3.生产者均衡 4.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短期均衡 5.完全竞争情况下厂商长期均衡 6.完全垄断情况下厂商短期均衡 7.完全垄断情况下厂商长期均衡 五、概念辨析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2.实证与规范经济学 3.需求(供给)的变化与需求量(供给量)的变化 4.短期与长期 5.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6.停业点与盈利点 六、基本原理 1.需求、供给、供求原理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5.生产要素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七、典型经济现象解释 1.丰收悖论 2.猪流感疾病,是猪肉价格下降,分析均衡变动 步骤:㈠确定事件使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移动或二者同时移动 ㈡确定曲线的变动方向 ㈢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数量 3.为何钻石比水贵:水数量多边际效用小。 4.惨淡经营,店铺为何不关门? P=AVC 为停业点。当AC>P>AVC虽亏本,但其收入高于可变成本,还有一部分可弥补固定成本。若其关门将损失全部固定成本。因此商家会选择继续经营。 5.为何铁路、供水、供电等行业能保持其垄断地位? 政府特许自然垄断 6.最低工资法德出台将会有哪些成效和弊端? 一部分人取得叫高收入造成失业 7.在小镇放烟花,能向居民收取观看费用吗? 不能外部性不直接收费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二下) 导论: 一:经济制度一般原理(经济制度含义,功能,演变): 含义: 社会经济制度:概括了全部经济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财产关系。 经济制度可分为: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指具体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包括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制度等。功能: 既可推动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承认制度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同时更承认生产 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认为制度功能主要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构建激励机制。 忽略非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制度演变: 马克思主义制度演进理论:1、经济制度不具有永恒性,它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形态的发 展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3、人在制度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改良与革命是经济制度 演变的两种基本形式;5、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经历社会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是可变的;2、制度变迁原因在于主体追求利益最 大化;3、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均衡之间的转化;4、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5、 制度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统一,对立,转化) 统一性: 两种经济制度的共存共处必然要发生联系和关系。两种经济制度具有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 益要求两种性质不同的国家之间协同行动。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之处。 对立性: 政治上:社会主义国家在现阶段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执掌政权;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本家及其代理人执掌政权。 经济上: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财产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的财产制度和按资分配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 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自 由主义。 转化性: 两种转化趋势:资本主义具有前进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性;社会主义也具有倒退到资 本主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当前两种经济制度共处的优势:在资本主义一方,但是并不具有永久性。 第一讲:课堂讨论的三个问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之我见 思路(1)立论基础的正确性。(2)理论揭示的合规律性。(3)主体与途径选择的科学性 (4)与实践进程的关联性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早产儿”吗? (兼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原理的“不在场”) (1)理论的界说。(2)矛盾综合的(历史)现实体现——历史必然性。(3)生产力的“发

政治经济学笔记(4)

政治经济学(4)(罗清和鲁志国) ?第九章 o※思考 ?如何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 方式,按劳分配只是社会主义经济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而不 是唯一的分配原则。除了存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形 式,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共同富裕的目标 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旧中国的经济落后和特殊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之变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 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 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 会则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这一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把以生产 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转变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 体的经济结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有哪些经济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 段,而是特指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 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生产关系基本转变为社会主义之后,到社 会生产力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历史阶段。 ? 1. 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13章 生产成本)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13章生产成本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成本 1.总收益、总成本和利润 总收益(total revenue):企业从销售其产品中得到的货币量。 总成本(total cost):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品的市场价值。 利润(profit):企业的总收益减去其总成本。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且这个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2.作为机会成本的成本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所有东西。当经济学家提到某个企业的生产成本的时候,它们包括该企业生产其物品与劳务的所有机会成本。 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s):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隐性成本(implicit costs):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经营的总成本是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之和。 经济学家关注于研究企业如何做出生产和定价决策。由于这些决策既考虑了显性成本又考虑了隐性成本,因此,经济学家在衡量企业的成本时就包括了这两种成本。与此相反,会计师的工作是记录流入企业和流出企业的货币。因此,他们衡量显性成本,但往往忽略隐性成本。 3.作为一种机会成本的资本成本 几乎每一个企业都有一项重要的隐性成本,那就是已经投资于企业的金融资本的机会成本。经济学家和会计师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成本。 4.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 由于经济学家和会计师用不同的方法衡量成本,他们也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利润。经济学家衡量企业的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即企业的总收益减去生产所销售物品与劳务的总机会成本(显性的与隐性的)。会计师衡量企业的会计利润(accounting profit),即企业的总收益仅仅减去企业的显性成本。 由于会计师忽略了隐性成本,所以,会计利润通常大于经济利润。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要使企业有利可图,总收益必须弥补全部机会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笔记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四个环节。一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势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Cc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兵分属不同生产者所有。 商品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商品的是由价值与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1具体劳动是从具体形态来考虑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不能分离。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自然属性,永恒范畴。抽象劳动,社会属性,历史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转化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用商品交换解决。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关系:1 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2 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1第一种含义。 2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第二种含义。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第一是指价值的决定,第二是指价值的实现。两个也有区别:第一是从社会生产来,第二是从社会需要来。第一是单位商品价值,第二是部门商品的价值。第一涉及劳动消耗,第二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到各个部门。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的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是最基础的机制。价格机制处于核心地位。 价值形式的发展:简单的偶然的个别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了解每个阶段的具体形式) 商品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 商品流通W—G—W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