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寒假打印版中国古代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全

寒假打印版中国古代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全

寒假打印版中国古代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全
寒假打印版中国古代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全

中国古代史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物质文明(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一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

一、生产工具的质的演变

、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开始,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生产资料的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

1、井田的由来:夏商周时期,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故称井田。

2、井田制的内容:①所有土地属于所有;②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只能世代享用,不能

转让与买卖;③诸侯经济上要向国王交纳贡赋,政治上要跟随周王派兵打战;④劳动者。

3、井田的实质:是土地国有有制。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4、井田制与分封制:分封制是商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制是建立在制的

基础之上的。

5、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时间:时期

过程: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的使用,私田被大量开垦,公田(井田)被抛荒,私田主人隐瞒土地,使国家赋税收入减少。②为了扩大政府收入,一些诸候国实行税制改革,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按土地实有数目收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③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尤其是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的主体——土地私有制

备注:春秋战国以来,政府手中也掌握着少部分的国有土地,但是主体。

1、两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几种形式:一是君主土地私有制,二是地主土地私有制,三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其中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2、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兼并问题:

(1)根本原因:制

(2)后果:A、经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B、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造成社会动荡(3)抑制土地兼并的典型措施:实行均田制

①实施的朝代:北魏开始实施,隋唐沿用。

②内容:A、所有权:政府将部分国有土地按性别、年龄将土地分配给农民。B、使用权:这些土地只准使用,不准转让和买卖。C、义务: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作用:有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只要有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就会有土地兼并

三、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个体农耕)的产生:

1、时间:时期。

2、产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②。

3、结合必修二P5和P6的材料,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

基本特点:(1)生产方式:以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

(2)经营方式(社会分工):和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目的:的自然经济

(由基本特点分析它的隐性特点:)

4、小农经济的影响:

(1)地位: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存在和发展以及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经济基础。

(2)积极性:A、经济:;

B、政治:。

(3)消极性:小农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它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经济和明清时期的发展。

四、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一)含义: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理解其含义)

(二)主要表现(形成的条件)

1、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铁犁牛耕、曲辕犁、筒车(见课本)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水利的兴修:都江堰等

4、生产组织形式的成熟:小农经济的形成

五、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区域重心的南移:

1、南移过程: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备注:中唐以后,南方开始逐渐超过了北方,当时的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2、南移的主要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3、影响: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专题二、中国古代手工业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几种形态:

(一)、在夏商周时期:

手工业由官府垄断,称为“工商食官”,含义:手工业由统一经营管理;工匠在官府设立的作坊之内劳动;使用官府的原料;在工官管理下劳动;产品由官府指定;职业世袭。

(二)、封建社会中三种手工业形态:

1、官营手工业:(1)由直接经营管理,技术先进、不计成本,产品不投入市场,主要供

使用。(2)地位:之前,一直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私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1)产生于时期(2)特点:由民间私人经营,产品主要。(3)地位: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代替官营手工业成为主导地位。(4)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的资本主义萌芽。

3、家庭手工业:(1)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产品主要满足于,很少进入市场,技术落后。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成就:

(一)冶金技术:

1、青铜制造业: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先进,被称为青铜时代。

2、冶铁和炼钢技术:

(1)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把钢应用到生产工具的制作上,大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2)南北朝发明了先进的灌钢法

(二)、纺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早在,就学会了养蚕缫丝。时丝绸已经远销欧洲。

2、棉纺织业的发展:

(1)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技术,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2),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三)、制瓷业的发展:

(1)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2)宋代: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3)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出现了青花瓷和釉里红。

(4)明清时期瓷器的种类更丰富,出现了色彩更为丰富和艳丽的各类彩瓷、。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商业、城市以及经济政策

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商周时期:实行“”政策,官府控制手工业和商业。

(二)、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商人的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三)宋朝

1、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即“交子”

2、(农村集市)、夜市兴盛

(四)明清时期:

①工商业市镇(城镇)兴起②棉花、茶叶等农业经济作物普遍种植③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④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等大商帮。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宋代之前宋代及宋代以后

(1)设市的级别:以上才有官设的市县以下允许设市贸易,(草市)兴盛(2)城市的布局:与严格分开打破了和的界限,形成了街市(3)设市的时间:对开市和收市的时间有严格限制打破了时间限制,出现了、早市(4)对市的管理:政府对市场交易严格管理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5)城市职能:和职能为主职能不断增强

三、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一)含义:重视农业,严格限制商业的发展

(二)、历代重农抑商政策:

1、兴起:时期,代表是商鞅变法。

2、中唐和宋朝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但并未放弃

3、明清时期:重农抑商发展到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民间的海外贸易

(2)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维护主权(统治),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 闭关锁国的后果:阻碍了与外国的交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阻碍了近代科技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三)实行重农抑商的原因:(结合课本P23 韩非子的言论,分析原因)

1、根本原因:所决定的

2、直接的经济原因:

3、政治:

4、统治者认识上的局限:统治者认为商业无法创造新的社会财富,只会导致人们游手好闲。(四)、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1、明清之前,以积极作用为主,

2、明清时期,以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的发展,阻碍了与西方的交流。

四、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明清之前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发达。明清时期,实行政策,对外贸易萎缩。

2、水路交通发达,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是对外贸易的主渠道。

3、官方贸易为主,民间贸易为辅。

4、官方贸易主要是。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专题五、近代前夜(明清时期)的发展与迟滞

文明史观: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备注:明清时期总论:是我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时期,即由古代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但是这种转型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这种转型并不成功,本专题内容讲述的是整个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并不是只讲经济,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概括,分为三部分,即古代农耕文明的高度发达,近代工业文明因素的出现,中国社会发展的迟滞(与同时期的西方比较)。

一、回顾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回顾同一时期(14——19世纪中期)西方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1、经济:(1)

(2)

(3)

2、政治:(1)

(2)

3、文化:(1)

(2)

(3)

(4)

14——19世纪中期西方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1)

(2)

思想文化:

科技:

二、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时间:产生:;夭折:;

2、根本原因:的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

(1)与(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2)以为目的3、为什么仅仅是“萌芽”?(1)

(2)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资金少:

②自由劳动力缺乏:;

③市场狭小:A、;B、

④政策:、政策的影响。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政治制度)

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分封制(封邦建国):

1、西周分封制的内容:

(1)分封的对象:是分封的主体,此外还包括一些异姓诸侯国,如先代帝王后裔、功臣、王室姻亲等等。

(2)被分封者的权力:“”、“”;可以在封地内进行再分封;权力制和制。(3)被分封者的义务:服从周王,随从作战,纳贡述职、交纳贡赋等等。

(4)西周贵族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2、主要的诸候国:(见课本地图)

3、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以为纽带(2)周天子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地方诸侯

国,君主并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分封制的瓦解:(1)时间:时期

(2)原因:①经济:

②政治:

③分封诸候的子孙与周王室血缘关系日渐削弱。

二、西周宗法制

1、实施的目的:维护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之间在权力、财产及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概念: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及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及名分的制度。

3、宗法制的具体内容:

(1)、核心是

(2)、大宗与小宗:①含义:在宗法制下,由传宗继统,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小宗:嫡长子的兄弟被称为小宗。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大宗与小宗是的;大宗与小宗既是血缘关系,又是隶属关系。

4、宗法制的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将与密切结合,强化了王权,也保

障了各级贵族的特权。

三、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的政治与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的工具。

四、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的关系:三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共同维护周王

的地位。

五、小结: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以关系为纽带,实行的贵族政治;尚未

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备注:(1)分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2)分封制不仅仅存在于西周时期,后来的许多专制王朝也保留了分封制,如西汉初年、明朝初年等,但已经仅仅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补充(西汉初年除外)。(3)西周的分封制也叫“封邦建国”,即“封建”。我们平常说的“封建社会”(秦朝—新中国成立前)是近代从西方引入的概念,指秦朝以来的专制制度。,做题时要根据材料进行区别。

专题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分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结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状况:

1、政局:。

2、政体:

备注: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开始崩溃,但是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商鞅变法

(一)、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略见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

备注:法家思想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在这里要注意不是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子生活的时代比商鞅要晚得多。)

(二)直接原因:

(三)、商鞅变法的内容:

1、经济:

(1)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即废除制,以法律形式承认。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秦国的,为经济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2、军事:(1)废除制,把官爵与军功结合。(2)建立组织,保证了兵源。

3、政治:①废制,建立县制(是县制,不是郡县制),加强;②强调法治,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罚,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③“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一些宣扬家思想的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三)、评价商鞅变法:阅读选修教材P25的“解析与探究”,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和深远影响。

积极影响:对当时的秦国:

(1)经济:

(2)政治:

(3)军事:

对后世:

局限性:(1)实行轻罪重罚,严刑酷法,激化了社会矛盾;(2)轻视教化,实行文化高压政策,压制人民的思想;(3)重农抑商政策一直被后世沿用,造成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到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专题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概念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

言的。主要是皇位终身制与世袭制,皇权至高无上,相权服从于皇权。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

二、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两对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一是中央与地方。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中的两种趋势:一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二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第一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确立的背景:

1、政治因素:、,是中央集权形成的前提条件。

2、经济因素:发展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证社会

稳定,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护其政治经济利益。)

3、思想条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4、历史教训:周朝灭亡的教训。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内容:

1、确立皇权制度: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②皇权③皇位制和制。

2、设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分别负责、和。三公九

卿由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3、设立地方官制——郡县制:

⑴郡县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非秦朝所创,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⑵郡县制的最大特点:官吏由任免,。

⑶郡县制的地位:废除了“”的贵族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⑷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分封制郡县制

不同点建立基础以关系为基础按划分

传承制度和制(即贵族政治)(即官僚政治)管理权利拥有封地,可以再分封只有俸禄,没有,无权再分封与中央(或天

子)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中央

历史作用容易造成,引起

社会动荡

有利于加强,

维护

主要的共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制度

第二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

一、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包括西汉与东汉)

(一)在中央——建立制度:

秦代的丞相位高权重,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亲信组成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与之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成为外朝,从此形同虚设。(“虽臵三公,事归台阁”)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制:

即推行与并存的制度。后果:。

2、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1)汉武帝的措施:A、颁布:含义见课本P14 B、设,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2)结果:削弱了,加强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隋唐时期(隋唐时期:589—907年)

(一)中央行政制度:制:

1、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⑴三省的名称:,,,三省的长官都是。

⑵三省的职能:中书负责皇帝的诏令;门下负责政令;尚书省负责皇帝的诏令。

⑶尚书省下设六部

⑷三省的运行程序:————

2、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①分工明确,提高了 ,减少了。②互相牵制,削弱了,加强了。

(二)、地方上设立:后果: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形成了的局面。

三、宋代:(960—1279年)

1、宋代中央机构的调整:从三方面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1)、集中军权:将统兵权(归”三衙“)与调兵权(归”枢密院”)相分离。

⑵、分割宰相权力:实行,原来的三省形同虚设。①设为宰相办事机构②设分割宰相军权,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③设管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2、宋代从权钱兵三方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①派出任地方长官,防止武将专权(重文轻武)②设监督地方州郡长官③设立将地方财政大部分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①解决了唐末年以来的局面,此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②宋朝出现了的现象,官僚机构庞大,效率低下,财政困难,也严重挫伤了地方积极性,造成的局面。

四、元朝制度:(1279—1368年)

1、中央制度的变化:

(1)中书一省制:①废除三省,只设省,领六部,作为最高行政机关,长官为宰相。

2、地方上推行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为奠定了基础。

五、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废除丞相:

(1)原因:A、。B、导火线:胡惟庸案

(2)明太祖朱元璋正式废除丞相,并规定以后历代都不得立相。

(3)结果:丞相制度被废除,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设内阁:

⑴内阁的出现:

①、丞相废除后,因事务繁多,皇帝不能一一处理,因此朱元璋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协助皇帝处理奏章,不能参与。

②内阁制度的正式形成:明成祖朱棣正式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明宣宗时内阁还拥有替皇帝起草批复大臣奏章的,内阁地位上升,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只是皇帝身边的,不可能对皇权产生制约。

⑷对内阁制度的认识:注意明朝内阁制与近代西方内阁制的根本区别:

六、清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清朝前期:1644—1840年)

1、清初:①沿袭满洲贵族的传统,设,重要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连皇帝也难更改,受到极大制约。②仿照明朝,设内阁,制六部

2、军机处:

⑴军机处最初在雍正年间设立,专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⑵军机大臣的特点:A、由皇帝的亲信组成,品级不高,B、其职责只是商议军政大事,跪受笔录。

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高度发展。

七、君主专制制度的废除: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和《》的颁布

第三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时期选官制度选拔标准选拔方式影响

战国、秦朝、汉初废除了西周以来的“”的贵族

政治

汉朝(汉武帝开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人才的

需要,但容易,荐举人与被

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魏晋南北朝垄断官场,政治腐败、行政

能力低下,走向衰落

隋唐—清朝A、考试的方式体现了选拔人才的公平

性,为庶族阶层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

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B、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

稳定。使社会重视教育,形成“学而优

则仕”的功利性读书观念;C、明清时

期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方式,束缚了人

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过渡。

说明了考试的内容必须符合时代的

发展需求; D、有利于维护中华文明

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中华文明的

传承;E、可借鉴:人才流动机制、人

才激励机制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监察与谏议制度

一、监察制度:

1、时间:从开始,官员的监察制度便确立起来,以后一直沿袭。

2、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维护。

3、主要的监察官:秦朝的;汉代的;北宋的等等。

二、谏议制度:

1、目的: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以减少决策失误。

2、主要的谏议机构:如唐朝的;宋朝的。

三、监察、谏议制度产生的影响:

1、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这些制度不能从根本上约束官员权力和杜绝政治腐败,原因: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1、积极作用:

①政治:

②经济:

③思想文化:

2、消极作用:

①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官僚机构膨胀和贪污腐化盛行。②思想文化:文化专制盛行,。③经济:到了后期,阻碍了和明清时期的发展。

总之,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专题四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战国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略见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至589年)

第一、改革的背景:

1、,这是改革的基础。

2、矛盾的激化: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尖锐。北魏贵族对各族百姓进行掠夺,激化了阶级矛盾。

3、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这是时代潮流。

4、冯太后与孝文帝锐意改革。

第二、改革的措施:

1、经济上:实行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使用,农民向政府缴纳租税,承担兵徭役。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2、政治上:⑴,实行官吏的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度,减轻了人民负担,澄清了吏治。

⑵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邻长、里长、党长),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⑶: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及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加强。

3、风俗上推行:行汉制,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促进了。第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使北魏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3、最深远最重要的影响:

第三部分古代中国精神文明(必修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变迁

专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及成就

1、孔子

(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2)核心思想:①(具有色彩)

A、仁:仁者爱人(强调爱人,强调道德的自觉性):①对家庭:孝悌;②对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对统治者:为政以德

B、礼:克己复礼(强调上下等级不可逾越;对统治者的要求:为政以德,对百姓的要求:忠君;)

C、思考:仁和礼的关系:

D、思考:评价孔子的周礼:

②鬼神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注重解决人事

③教育观:A教育方法:因材施教;B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C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备注:有教无类的意义:

2、孟子(战国时期)

(1)地位: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2)思想主张:①主张实行;②性本善;③利义观:

3、荀子

(1)地位: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思想:①:顺应自然,改造自然;②性恶论,强调后天的教育作用;③礼法并施,以礼为主;④君舟民水

二、道家代表人物及成就

(一)老子的思想

1、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被人称为太上老君。

2、思想:(1)哲学思想(天命观):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

(2)辩证法思想:

(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理解其含义:)、向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淳朴的社会。

3、评价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庄子的思想

1、地位: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著有《庄子》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2、思想:

(1)关于自然的思想:。

(2):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认识到了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市相同的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超然和自由。

3、评价:比老子更为消极的出世思想

三、墨家及墨子代表人物及成就

1、墨子的地位: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思想:

(1):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2):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3):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中的地位

(4):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5):崇尚大家都认可的有才能的人

3、影响:①代表了的利益,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是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但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四、法家及韩非子代表人物及成就

1、韩非子的地位: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主要思想:

(1)主张,利用权术和权威(术、势)来统治国家(即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备注:“法”:法律、法令。“术”:统治的权术。“势”:权力、势力。)

(2)

3、当时法家思想最受欢迎的原因:

(1)

(2)

五、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经济:

2、政治:

3、思想文化:

4、根本原因:

六、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主张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补充: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经济:(1)(2)

2、政治:(1)(2)

(3)(4)

3、思想:(1)(2)

专题二:汉代思想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汉初重用黄老之学

1、含义: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原因:(1)经济:(2)政治:

3、作用:(1)经济:(2)政治:

二、董仲舒改造新儒学

1、思想来源:

2、新儒学的内容:

(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义)

(两者的关系:)(2)“天人感应”(含义),与“君权神授”

(目的:)

(3)“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目的:)

(4)仁政:轻傜薄赋——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3、新在哪里:

(1)来源的新:吸收了的思想内容;

(2)内容上的新:

4、新儒学受到重用的原因:

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根本目的:

2、影响(积极影响):

(1)政治:

(2)思想:

思考:春秋战国与汉朝初年同样动荡不安,儒家思想的命运却不同的原因:

专题三: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经济上:受到战乱的破坏

2、政治上:(1);(2)宋重文轻武,提供了文化环境

3、文化上:儒学的危机

(1)魏晋南北朝以来,

(2)唐宋时期,

备注:三教合一最早出现在

二、理学的概念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1、兴起的时间:

2、思想内容:以儒学为基础+道教+佛教

3、核心:

4、主要的两个派别:

三、理学的内容

(一)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集大成者)《四书章句集注》

2、内容:

(1)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在个人身上就是,社会生活中体现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备注:“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指的是:

由内容(1)+(2)可推论出目的:

(3)求理方法:(理解其含义: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基础上加深对理的理解和体验。)

3、地位:明初,在思想界确立了统治地位(原因:

(二)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明朝王守仁

2、主要观点:

(1)就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2)探讨方法:发明本心,:通过反省内心,回复善良的本性。

备注:注意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异:

同: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性:

①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2、局限性:

专题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一、明清时代特征(见笔记)

1、经济:

(1)

(2)

(3)

2、政治:

(1)(2)

3、文化:

(1)

(2)

(3)

(4)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1、生活年代:明中后期著有《藏书》《焚书》

2、思想主张:

(1)否定

(2)批判

(3)万物生于两

3、李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备注:1、李贽并不是反对孔孟本身,而是反对把孔孟学说神圣化,反对孔孟学说的权威地位

2、李贽并没有否定儒家学说,原因:

4、李贽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

(1)

(2)

(3)

5、评价:

积极性:(1)经济:;

(2)思想文化: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王夫之、黄宗羲(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著作:《明夷待访录》)

2、各自的主张

(1)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在气中,即万事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中;

(2)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亡国是指:;亡天下是指:

(3)黄宗羲:尤其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限制君权的初步设想,设立对皇权进行约束。

3、三者共同的思想主张:

(1)政治:A、系统地批判B、反对君主专制,并提出限制君权的初步设想(2)经济:

(3)思想教育:

4、评价

(1)性质:

(2)积极性:

A、思想文化:

B、经济:

C、政治:

(3)与西方18C的启蒙运动相比,其局限性:

A、内容上:

B、影响上:

四、产生进步思潮的原因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进步思潮有明显局限性的原因: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专题一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科技成就(必修三第6课)

一、中国古代代表性的科技成就

项目时期人物成就

天文

历法

战国战国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元郭守敬革新浑仪(古代天文观测工具),称为“”。

医学西汉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

著《》,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被尊为“医圣”明

李时珍

《》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创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

分类法。

数学东汉《》中的许多重要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我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体系。

学时期南北朝

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元朝王祯的《》

明朝徐光启著《》特点: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开展农业科技实验;地位:被誉为“中国先驱”

古代四大发明

发明过程对世界的影响影响

造纸术东汉改进造纸术

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推动了西方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开展总之,推动了西方由制度向制度

由文明向文明过渡。

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

指南针战国时期司南;

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

为欧洲新航路开辟和开拓世界市

场、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唐初发明火药;唐末开始用于

军事,两宋广泛用于军事。

传到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起积极作用。

专题二充满魄力的中国书画艺术

一、中国古代书法艺术:

(一)、汉字的演变发展历程:

1、汉字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走向成熟:商代,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由到:汉字形体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商)、篆书(特点:)、隶书(特点:)、楷书。此外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

(二)、书法艺术:

1、古代书法发展的历程及各朝书法的特点:

(1)、魏晋南北朝以前,秦小篆和汉隶都有书法的美感,但是还是为主,书法没有成为自觉的程度,只是处于阶段。

(2)、时期,书法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代表人物: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3)、唐朝书法达到了书法艺术的高峰:既有的草书,也有注重的楷书。

草书代表人物:、;楷书代表人物:、。

(4)宋代书法艺术追求而忽略,倡导“”。

(5)、明代书法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形成宋明书法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二、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绘画的主要成就:东晋画家(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提出“”,画人物要注重人的精神气质。

(二)、唐朝:

1、绘画风格:表现了的盛唐气象。

2、代表人物:(1)盛唐的:擅长宗教画,代表作《送子天王图》;(2)敦煌莫高窟壁画。(三)、宋代绘画的发展:

1、宋代绘画发展的特点:

⑴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注重意境,追求得意忘形。

文人山水画兴盛的原因:A、宋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 B、。

(2)民间风情画是宋代画坛最大亮点,代表作是张择端的《》。

民间风情画在宋代盛行的根本原因:

(四)、明清时期的绘画:民间风情画进一步发展:如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等。

根本原因:。

备注: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都与其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紧密联系。

专题三诗歌与小说

一、《诗经》

1、概况:《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时间:绝大部分是时期至中叶的诗歌;

3、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4、地位: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诗人采用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创造的一种新体诗歌。也叫骚体。

2、楚辞的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浓郁的主义色彩和地方色彩。

3、代表作为:《离骚》

三、汉赋

1、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带韵散文。

2、汉赋的特点:手法夸张,词藻华丽、讲究排比,侧重壮丽事物、重大活动、以及帝王生活。

3、汉赋的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的张衡的《二京赋》。

备注:汉赋的风格体现了汉武帝时期的时代特点。

四、唐诗

1、唐诗兴盛的原因:⑴、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开明兼容的政治;⑵、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开明的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2、唐诗的概况:

(1)盛唐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代表:李白,被称为“诗仙”。特点:气势磅礴、热情奔放,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有盛转衰代表:杜甫,被称为“诗圣”。特点: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属于现实主义诗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3)中唐诗歌的现实主义成为主流。代表:白居易。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五、宋词

1、宋词繁荣的根本原因:

2、基本风格与代表:(1)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2)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

我国的唐诗宋词、书法绘画和戏曲在表现形式上的共同特点是:

六、元曲

1、元曲大量使用白话文、方言,是与音戏曲结合比较紧密的诗歌形式。

2、元曲的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

七、明清小说

1、根本原因:

2、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表现:

(1)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开始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

备注:“歌颂商人”反映了时代特点。

(3)批判现实类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八、戏曲

1、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2、京剧: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风行一时。后来,徽调与汉调融合,经过不断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形成新的剧种,被称为京剧。

2014年高考历史复习之中国近代政治经济与文化学生用

2014年天津高考历史复习之中国近代史 知识点梳理: 一.争取民族主权的斗争: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 英国的鸦片走私:①在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②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③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他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中国的禁烟运动:①原因:鸦片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 ②林则徐禁烟的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 ③对虎门销烟的评价: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 国侵略的坚 强决心。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经过:①爆发:1840年,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 ②1841年,英军侵占广东香港岛。 ③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精神。 ④1842年8月,英国军舰到南京下关,清政府屈服求和,鸦片战争结束。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2)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经过:①1856年爆发;②1858年,攻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③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了圆明园,占领北京,年签订了《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使,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外国侵略 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 程度加深。 (3)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①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但国内 市场狭小,希望从战争中寻找出路。 ②欧美列强持纵容态度。 ③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 ④清政府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不认真备战。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①爆发:丰岛海战。 ②平壤战役, ③黄海战役, ④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⑤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的内容:一、割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九下总复习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刻意练习·提能力 1.(2019·威海)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都曾出现过盛世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 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的理由。(答出两条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方面分析为什么汉朝时“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材料二右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大唐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使节时的“大国外交”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日本(或新罗)和唐朝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唐朝时出现的一个“盛世”局面。举两个对外交往的事例。

材料三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元统治者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明初统治者在地方上采取的“大大强化了皇权”的措施。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统治设置了什么机构?1684年,清朝设置的什么机构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三个时期出现盛世局面的主要原因。 2.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当时的郡守,就是一个不世袭的大国之君,自亦有防其专擅的必要。所以每郡又都派一个御史去监察他。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掌控大量的金融资源,经济生活国有化,社会信用在中央而不在民间。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 2.措施: 1600年的宰 a b 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 2.过程: 但实际作用有限 同虚设 3. 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 政 3. 于西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意义:巩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边防;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内地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

以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1、政治:(1)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2)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3)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4)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1)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2)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3)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1)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2)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3)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 (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政治:(1)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3)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 2、经济上:(1)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2)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2)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3)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1、政治:(1)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2)政权更替频繁;(3)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4)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2、经济:(1)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2)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3)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3、思想文化:(1)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2)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3)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 1、政治:(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3)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1)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2)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3)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3、思想文化(1)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2)教育

【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一览表。

文化史 商代: 甲骨文,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成熟的汉字;金文。 周代: 分封制(周、晋、卫、宋、鲁、齐、燕);宗法、礼乐制;青铜制品成熟;工商食官;丝织工艺突飞猛进; 春秋: 孔子(春秋,仁和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恢复等级秩序,为政以德,改良政治,对鬼神敬而远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老子(春秋,天法道,道法自然,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 《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风(各诸侯国民歌),雅(西周宫廷乐曲歌词),颂(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句式,现实主义倾向,“赋比兴”手法。 九九乘法口诀,用竹棍做算筹的筹算计算法。 战国: 孟子(仁政,人性本善,养浩然之气,唐代以后《孟子》被奉为经典,南宋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尊为亚圣) 荀子(赵国人,朴素的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注重环境和教育,主张礼法并施,治国以礼教为主) 墨子(鲁国人,兼爱非攻,节葬,节用,尚贤,尚力) 庄子(宋国人,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顺应自然) 韩非(韩国贵族,后至秦国,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屈原等人编著,自由灵活的句式,瑰丽华美,想像奇特,与《诗经》合称“风骚”,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发明“司南”,指南车,指南鱼。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内有世界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秦朝: 统一后,推行小篆,后来推广隶书。 西汉: 初年兴黄老之学,积极无为,后不利于中央集权发展,爆发七国之乱,汉武帝登基后,决定强化集权,重用董仲舒。 西汉儒学:依据《公羊春秋》,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实行仁政,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汉赋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黄帝内经》成书。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被称为蔡侯纸。 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候风地动仪。 《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计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望闻问切”中医临床学的经典,被称为医圣。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地理》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历史地理》科目作业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第一,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代政区的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川形便,将自然环境与行政区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政区与自然区的重合,有利于加强管理。比如说元明清以来的省制和自然环境就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河南省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湖北一洞庭湖为分界线等等,以此作为分界线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古代政区演变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区划分的变化与历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密切相关,主要行政区划的变化与政权交替都有着密切关联。最为行政区划中的第一等级的政区,经常会变化很大,这与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主权力一直处于不断的加强的趋势,这就要求地方权力的不断的削弱,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这必然导致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区演变必然是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皇权强化趋势一致,换句话说,政区演变服从于政治制度。举个例子,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在刚开始时这种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但到了春秋末期,这样的国中之国的政区却失去了他原来的效果,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断的进行攻伐,使得这种分封这种中央统治地方的方式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这种与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违背的政区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郡县

制。 第三,古代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经济区的划分与土壤、山河、气候等影响与自然区相吻合,一般来说一级行政区与经济区在元代以前是相吻合的,但元代以后受到政治影响,但县级政区在大多少数地方都与经济区相吻合。地方行政区的最大的职能是解决职能,替中央或上级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和征收税负的任务。在许多的情况下一级政区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便于中央收缴赋税。聚敛财富,而且,政区的划分大多是以经济指标来划分的。人口是古代社会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划分政区以及行政等级的依据。举个例子宋代时设立的一个监云安监是为了生产盐业而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域,这样的政区的设立其实是为了生产的需要,为的是进行经济活动。 第四,政区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 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往往会考虑不同的文化的影响,往往会把同一种文化的的地方划分在同一个政区里面,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得考虑文化的认同感。从另外一面出发,政区一旦划定了,就会在这个政区里面形成一定的文化,或者是原有的文化认同感得到了加强。民俗是政区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假如在一个政区内存在着不同的几种文化,几种认同感,假使有一两种文化在认同感上是冲突的,那么会造成政区内的不稳定,甚至爆发械斗之类的事件,这不利于政区的统治和统治者的意愿,因此在划分时会尽量的避开不同文化划分在同一政区内的决策。举个例子,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因此在政区划分时尽量避开。清代时期,广东设立的十个府里面有潮州府和其他府,是不会把讲潮州话的县置于讲粤语,或是讲客家话所管辖的州府的统治下,这不仅加强了潮州府内的文化认同感,也避免了不同文化在同一政区内的冲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整理 1.古代政治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之后秦朝结束了这一局面,出现了秦汉的大一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时期,当然这一时期也出现过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出现隋唐的大一统。 ③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第三个大分裂时期,之后元朝统一全国,出现了元明清的大一统。 2.古代经济 (1)政府重视 ①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任用贤才,虚心纳谏(魏征、房谋杜断);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民族称为“天可汗”)。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③“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④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以田地的开垦和户口的增加作为地方官考核政绩的标准,还派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⑤“康乾盛世”: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到鼎盛。这段时期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史称“康乾盛世”。 (2)农作物推广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②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开始传入中原。 ③唐朝盛世经济:唐朝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和水稻。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④宋元时期水稻、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⑤明朝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3)生产工具的改进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农具的出现和推广,加快了私田的开垦。 ③唐朝出现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一、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1.秦朝:①建立皇帝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统治(限制了文化思想的发展,使得大量文化典籍失传);④统一文字,最初使用小篆,后推广隶书。 2.西汉:①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②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造成知识分子的思想被毒害)。4.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②设立宣政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西藏和琉球、澎湖列岛。 5.明朝: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③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④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6.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注意】中国古代地方三大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2)秦朝的郡县制;(3)元朝的行省制度,这些制度对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重大经济决策与调整 1.秦国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等。 3.西汉时,汉武帝规定货币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4.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唐朝:①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出现“贞观之治”。②武则天鼓励百姓植桑养蚕、开垦荒地。 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和徭役等。③唐玄宗下令整顿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让逃亡者重新登记户口,纳税服役,出现“开元盛世”。 6.宋朝: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居粮食产量首位。陶瓷生产进入新阶段,出口海外,被誉为“瓷之国”。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7.元朝:忽必烈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开凿新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8.明朝:棉纺织业发达,苏州是丝织业中心;业发达瓷,景德镇市全国的中心 9.清朝初年: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抵抗作用,但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三、思想科技文化成就 1.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办私学(中国最早),“因材施教”,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著《道德经》。 2.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发明司南(最早的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3.秦汉时期: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西汉前期发明造纸术(麻纸,世界上最早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高频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24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 B.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 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 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6.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长期存在,对中国思想发展影响深远 ●其思想主张既利于个人修养,也可用作治国思想 ●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 ●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27.中国历史上的主要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是直接为国家的治理服务的,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当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学术倾向。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都有官方印记B.没有理性思维C.长期领先世界D.强调实用价值 28.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 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B.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 C.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D.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 29.宋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下列表述符合宋代特征的有() ①军事强大得以立国三百多年②儒学应对挑战获得重要发展③城市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④制度创新推动了各民族的交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一、知识体系 二、知识梳理 (一)、王朝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 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耕文化时期—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 2、朝代沿革:上古三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两汉(西汉、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北宋、南宋)、夏、金并立——元——明——清 (二)、封建国家的统一与分裂 1、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 2、四个结束长期分裂而完成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 3、九个统一的朝代;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三)、主要政治制度: 1、禅让制(原始时期) 2、世袭制(夏启开始) 3、分封制(西周开始)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秦朝开创,清朝结束。 (1)理论来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君主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理论,主张“法治”(商鞅—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2)建立:秦朝(秦始皇)——①最高国家统治者称“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官职。③地方实行郡县制。④“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3)巩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 (5)加强:北宋(宋太祖)——限制武将权力“杯酒释兵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地方分裂因素,加强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行省制度 (7)顶峰:明清: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明太祖时废行省制度,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②明太祖时,罢宰相,废宰相。③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制度(“票拟”、“批红”),皇权空前强化。④明太祖时,文字狱开始。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②康熙、雍正、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大事年表 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原始社会禅让制原始农业(水稻,粟,刀耕火 种,养蚕缫丝织绸,耒耜,; 早期铜器;彩陶(蛋壳黑陶) 原始艺术 奴隶制社会开始 夏(前2070—1600)禹—家天下(世袭制),地方 分侯和伯(分封制起源)大禹治水(水利工程),青铜 出现 《夏小正》 商(前1600—1046)殷(安阳)宗法制,神权王权相结合井田制,集体耕作,陶到瓷的 过渡开始,青铜器大力发展, 商业初步发展 甲骨文,金文形成,(后母戊鼎, 四羊方尊),“殷历” 西周(前1046—770)镐京(西安)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 封制、礼乐制、世官制,等级 制 流通骨贝铜贝,井田制,青铜 作为礼制象征(商周时期青铜 业繁荣),商人形成,工商食 官,冶铁 诗经开始形成 东周(前770—256) 洛邑(洛阳)春秋(前770—475)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 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人工冶铁,私田出现左传,国语,诗经 公元前475、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战国(前475— 221)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中央集权 制,郡县制,世官制 都江堰、郑国渠,小农经济, 淬火工艺和炼钢有所发展,铁 犁牛耕,富商和商业中心 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司南,石氏星表,诗经, 楚辞,《人物御龙图》(走向成 熟) 秦(前221—206)咸阳(西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 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察 举制,征匈奴,南越,修直道驰 道,修长城(郡—县) 商品买卖明码标价,灵渠颁布秦律,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小篆形成,隶书出现, 汉(前202—后220)西汉(前202—后 29) 长安(西安) 中外朝制,刺史制度,察举制, 郡国并行,推恩令,附易之法(州 —郡—县) 耦犁,二牛一人,犁壁,耧车, 鼓风冶铁,丝绸之路,盐铁官 营 董仲舒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纸,汜胜之书,黄帝内经(奠 基),汉赋 东汉(25—22) 洛阳 杜诗水排,陶到瓷过渡完成水排,青瓷,改进造纸术,九章 算术(计算为中的数学体系形 成),伤寒杂病论(临床),佛 教传入 魏晋南北朝(220—589)西晋:长安(西安) 东晋:建康(南京) 北魏:平城(大同)—洛阳南朝:建康(南京)三省制形成,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均田制,租调制, 草市形成,第一次人口南迁 白瓷,灌钢法,翻车,齐民要术 (黄河),书法进入自觉阶段(篆 隶楷),楷书(王羲之,钟繇), 草书(张旭,怀素),兰亭集序, 女史简图(人物画),洛神赋图(顾 恺之),三教并立 隋(581—618)新庆(长安)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形成,高转筒车,京杭运河,立井水 车 雕版印刷术 唐(618—907)长安(西安)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 (决策)、门下省(审议)、尚 书省(执行)六部—吏、户、礼、 兵、刑、工)(道—州—县), 科举制完善,提高进士科地位, 对外兼收并蓄,“贞观之治” 曲辕犁,渠堰使,柜坊,飞钱, 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安史 之乱第二次人口南迁(经济中 心开始南移),海上丝绸之路, 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 筒车,南青北白,唐三彩,唐诗, 坊市设置,出现夜市,吴道子(送 子天王图),阎立本(步辇图), 三教并行,火药应用于军事,科 考以诗赋为主,唐传奇

中考历史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中考真题演练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限时:______分钟 一、选择题 1.(2018·盐城中考)《左传》载:“其怀柔天下也,忧惧有外侮。捍御外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涉及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2018·菏泽中考)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政治:商鞅变法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3.(2018·日照中考)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维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 C.行省制D.中央集权制 4.(2018·菏泽中考)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 A.农民起义B.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D.统治者的腐败 5.(2018·衡阳中考)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厂卫制 6.(2018·东营河口模拟)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这主要是指该制度( ) A.巩固了专制集权统治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通史资料三:中国近现代史 阶段划分的依据: 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内容总论: 1 近代中华民族在列强侵略的屈辱中,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前80年1840——1919)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后30年(1919——1949)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2.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多种势力阻挠,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艰难曲折。②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过程,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③中国近代化区域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行业集中在工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④中国近代化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属于“欧风美雨”的产物。 3.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①先天的不利条件:没有资本原始积累,资金准备不足;缺乏科技支持,技术准备不足;欠缺技术人才,人才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思想准备不足。②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封建专制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③缺乏安定的环境。近代中国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高考目标: 一、政治史(必修一)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打击了本国____统治和外来侵略。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没有农民参与的革命是不能成功的。 局限:1 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2 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3 阶级思想的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意义: ①政治: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③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④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⑤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四影响: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成立影响: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奋斗前途,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意义: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2 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3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开始。

山东省东营市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试题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经济 一、选择题 1.(2017·怀化中考)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是“永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有关( ) A.禅让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2.(2017·泰安中考)下图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6·聊城中考)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武帝采取的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 A.派张骞出使西域 B.设置“十三州部” C.颁布“推恩令” D.反击匈奴 4.(2017·临沂四模)“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赞扬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政绩。后世称赞她的统治是( ) A.贞观之治 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5.(2017·黄石中考)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败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 ) A.中央集权制B.九品中正制 C.郡县制D.科举制 6.(2017·青岛中考)《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A.扩大六部权力B.改革丞相制度 C.扩大地方权力D.加强君主专制 7.(2016·无锡中考)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在长江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课堂上,同学们对都江堰的作用做了下面推断,参考如图,你认为最准确的说法是( )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专题复习
河北 庞俊锋
【知识整合】中国古代政治主要叙述古代重要政治制度及政局的变革。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原始社会的 早期人类;奴隶社会的朝代更替;封建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包括的朝代及其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及发展;重要的改革: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盛世局面的出现:文景之治,贞 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国家的三次分裂和四次统一,统一是主流:科举制的创立和演变:隋炀 帝时正式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考诗赋,明朝演变:实 行八股取士,清末废除;重大战争和战役:特别是四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和淝水之战;正确分析评价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元世祖、康熙帝等。其 中统一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是重点。矚慫润厲钐瘗睞枥。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叙述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在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突出成就:历代发展农业的措施: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封建统治者始终实行的重农 抑商政策,奖励垦荒等;中国生产技术的进步:生铁冶炼技术,棉纺织技术等;工具的改制:铁农具的使 用,曲辕犁、筒车等;农作物的种植和传播:半坡人最早种植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北宋从越南传入占 城稻、明朝引进玉米和甘薯。棉花种植的推广;水利的兴修:战国:都江堰(秦国) 。秦朝:灵渠。隋、元: 大运河;纺织业的发展,货币的演变,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及原因等;其中经济重心南移和资本主义萌芽 的出现及发展是本专题的重难点。聞創沟燴鐺險爱氇。 文化成就主要包括各时期在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包括的主要内容:四大发明;文字的演 变;思想成就:孔子、老子、百家争鸣等; ;建筑:长城、赵州桥等、史学: 《史记》 、 《资治通鉴》 ;文学: 屈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四大名著等;医学:扁鹊、华佗、张仲景、 《本草纲目》等;此外,还有 数学、书法、绘画、雕塑、戏剧等方面的成就,其中四大发明和思想成就是本专题的重难点残骛楼諍锩瀨濟溆。 【命题分析】本专题是历年中考的重要命题点,根据往年试题分析:一,注意同类问题的比较,如,古代 史上两次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注意某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如 2008 年 四 川省资阳市的中考题 : 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
特征的是 什么。三,注意与时政的联系,如北京 2008 年第 29 届奥运会吉祥物借鉴了中国古代彩陶中的 鱼纹装饰图案 ,联系到最早制造这种彩陶的半坡原始居民 。汶川大地震与历史上的知识点都江堰的联系
等。四,注意与世界近代史的比较,如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1/8

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

.. 表2: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1840.6 —1842.8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 济开始解体。组织编译《四洲志》《各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西方的影响。“洋 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1856 天京变乱、1864 天京陷落) 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 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1842 年8 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社会。《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 万银元; 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 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到 布”“洋装”渐渐进入中 国城市百姓生活。在通商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 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晚清(——)1840 1912 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 建社会时 期(1840 年—19 世 纪60 年 代) 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盾,中国进入旧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 中国社会主要体现为 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 “半殖民地”特征,由 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于新的阶级力量尚未产 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 生,农民阶级承担起了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天朝 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 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 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 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 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中国的封建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 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 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 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 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 式学堂等。 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 房、 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 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 中西合璧的豪宅。 1842 年,魏源编 《海 国图志》。这是 绍西方历史地理 的专著。魏源在 言中,阐述了“ 技以制夷”的思 的新思潮萌发。 1856—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加深了。 1858 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内容:允许外国 资料

2019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部分(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

2019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包含政治、经济、文化)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政治 【记忆导图】 【思维导图】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 ①封对象——,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 ②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大了,开发了。 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核心: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 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官僚政治体制取代体制。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四、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 ③统一文字; ④修建驰道、灵渠; 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年级高三学科历史编稿老师王凤侠 课程标题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1919年—1949年) 一校林卉二校张琦锋审核樊金玲 一、考点突破 1.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发展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4.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重难点提示 1. 抗日战争的特点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 (4)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2.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特点 正面战场:指国民政府将统治区域分为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以“大兵团作战,进行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在抗战防御阶段,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开辟,是抗战的主战场。 敌后战场:在日伪占领区创建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为抗日的前线,以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为主。在抗战的防御阶段起配合作用。相持阶段,成为敌人进攻的重点。 (2)关系 互相配合,相互联系。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军事上最终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三、考情分析 1. 政治史近几年主要涉及抗日战争。 近代史中政治史部分是高考重点,内容侧重于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略战争: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人民反抗: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百团大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涉及抗日战争及相关知识(如百团大战)。尚未涉及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及国民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等考点。 2. 经济史部分近几年高考主要涉及: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生活习俗变革,晚清时期的婚俗变化,近代的婚俗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