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政治复习资料(经济生活 经济学常识) (1)

高三政治复习资料(经济生活 经济学常识) (1)

高三政治复习资料(经济生活 经济学常识) (1)
高三政治复习资料(经济生活 经济学常识) (1)

2011年高考政治复习资料经济学知识体系

第一章劳动价值论

一、商品—货币理论

(一)商品:

1、定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任何物品都具有的属性。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

3、商品的二因素:

(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有价值必是商品,是商品必有价值。劳动产品中必有使用价值,交换产品中必有价值。

(4)在交易中,消费者的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生产者的目的是获得价值。

3、赠品、转让土地等非等价交换或未转让所有权的物品不是商品。

版权、专利、商标、秘方、角色等知识产权类劳动产品在交换时称为“无形商品”。

(二)劳动二重性

1、内容:

(1)具体劳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

(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4)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意义:这一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

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货币

1、定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本质:一般等价物。

3、发展阶段:货币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虚拟货币不是货币。

货币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

4、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为商品标价)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即商品的交换价值,叫做价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只存在于钱货两清的消费中)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中的货币。

5、其他职能:

(1)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

(2)支付手段:货币用于赊购赊销,偿还债务,支付租金、利息、工资、税款等。

(3)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四)纸币

1、定义: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流通中的磨损。

3、纸币只是价值符号,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不是一般等价物。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4、在我国,纸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人民币由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

国家可以强制纸币的发行、使用、面额、发行量,不能强制纸币的购买力。

纸币的实际购买力取决于纸币的发行量和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关系。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速度

(五)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2、信用卡

(1)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2)缺点:会导致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可能导致个人资信状况恶化,不利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

2、支票

(1)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存在有效期,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2)不可折叠支票;不可将现金支票作为转账支票使用;不可直接用现金支票购物。

(六)外汇和汇率

1、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汇率的表示方法:

(1)直接标价: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础货币,将其折合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

(2)间接标价: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基础货币,将其折合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

(3)我国采用直接标价法,表示方法为“人民币元/ 100外币”

4、汇率变动:

(1)表现: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的人民币变多,人民币汇率降低,外币汇率升高;

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的人民币变少,人民币汇率升高,外币汇率降低。

5、人民币升值问题:

(1)影响:人民币升值影响进出口、投资、外债、外汇储备等。有利于外国商品进口,不利于国内商品出口;提高人民币购买力,但造成国内物价波动;增强通货膨胀压力,影响世界金融稳定。

(2)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七)正确的财富观

1、如何看待货币

(1)从起源上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本质上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从职能上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4)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怎样对待财富

(1)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

(2)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既要满足个人需求,考虑到个人发展的需要,又要结合国情,考虑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价值规律理论

(一)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3、在同样的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

(二)商品价格变动

1、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

(1)价值规律(根本因素)

(2)商品价值(决定因素):成本上升(劳动力、原材料、能源涨价导致结构性物价上涨)

现实生产条件制约(如农产品的生产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3)供求关系(直接因素):供不应求时,出现卖方市场,商品价格上升;

供过于求时,出现买方市场,商品价格下降。

(4)商品使用价值:商品的性能、质量、服务水平等

(5)多种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状况影响价格

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6)经济不稳定性: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货币汇率变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情况

(7)政府宏观调控政策

(8)消费心理及市场预期

(9)市场垄断或特殊商品稀缺性

(10)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

3、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1)一般规律: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

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需求弹性: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

互为替代商品的两种商品,其中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和另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成正相关;互补商品中,其中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和另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成反相关。

4、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5、价格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大宗生产资料、农产品价格上涨会推动物价的全面上涨和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又好又快发展;农产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会加重中低收入者生活负担,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6、平抑物价的措施: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一方面通过抑制不合理的需求(如投机)维护市场秩序;另一方面保障供给,减少流通环节,从而控制商品价格。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地位: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Q(B)

Q

Q(B)

Q

3、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①原因:当某一部门的商品供不应求,价值高于价格时,就会吸引社会资源从别的部门流入该部门;当某一部门的商品供过于求,价值低于价格时,就会使社会资源从该部门流出。

②影响:一方面有利于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

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调节具有局限性,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2)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原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会千方百计地通过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减低个别劳动时间。

②影响:客观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但容易形成技术垄断,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实现优胜劣汰。

①原因: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先进、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情况相反的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它们之间的竞争过程,也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

②影响:这一方面会使社会资源从效益差的企业转入效益好的企业,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会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四)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注:

①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实际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②社会总需求= 国内需求(国内投资需求+ 国内消费需求)+ 国外需求(出口)。

③正确认识物价波动与通胀、通缩的关系:一方面,物价上涨未必表明发生通货膨胀,引起物价上涨的因素还有很多。如价值变动因素、汇率变动因素等。通货膨胀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往往会带来全面的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问题

(1)原因: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实际的流通量大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造成货币贬值和物价的全面上涨。

(2)危害: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3)措施: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当前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通过抑制不合理的需求控制总需求,维护市场秩序,另一方面保障供给,从而控制物价,抑制通货膨胀。

三、消费与投资

(一)消费方式与消费心理:

1、消费的类型:

按交易方式消费可以划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按消费对象消费可以划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消费内容消费可以划分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

按消费目的消费可以划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2、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变化。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 家庭总支出×100%,它反映家庭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反映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消费水平。

3、影响消费的因素:受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水平影响,从根本上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1)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方式、质量水平、创造动力)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速、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

(3)物价总体水平(CPI、生活必需品价格、通货膨胀)

(4)商品、服务的质量与性能

(5)商品的生产状况

(6)国家宏观政策(促进公平、稳定物价、刺激消费、家电下乡)

(7)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

正确消费心理:求实心理;不正确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内进行适度消费,既满足个人的需求,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保护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

(二)各种投资理财方式:

1、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

(1)储蓄存款是比较安全、便捷的投资方式,风险较低。

(2)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3)存款利息= 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4)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贷款业务(主体业务、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结算业务、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

2、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1)股票代表股东对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2)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出资,只能等待公司破产清盘或将股票转售。

(3)股票投资收入来自股息、红利(来源于企业利润)或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4)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

(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率)。

(5)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具有重大意义。

(1)商业保险的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种。

(2)商业保险合同的订立的原则是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5、投资理财的意义

(1)个人获得投资收入,改善生活,积累财富;

(2)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国家、企业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发展。

6、制定投资理财方案的原则:

(1)综合考虑投资的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

收益越大、风险也越大:储蓄<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股票。

(2)坚持投资多元化;

(3)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收入情况,正确处理投资储蓄与消费的关系;

(4)要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进行投资理财;

(5)坚持个人和国家的利益相结合、通过合法渠道投资。

四、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是“永恒的”,而马克思认为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

3、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4、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趋势。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1)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使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在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实现了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变革。

(2)研究对象: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国民财富的生产与分配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把生产关系、交换关系、阶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

(4)马克思、恩格斯正确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研究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运行的一般规律。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3、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全面了解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生产、经营与就业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

(一)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

(2)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1)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消费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3)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再生产理论:

(1)任何社会都需要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2)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3)分配、交换: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

(4)消费: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依据

(1)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1)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2)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赶超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4)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措施: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科技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3)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现代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一)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1、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

2、公司制企业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组织形式。

(2)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①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结构;

②国有企业通过公司制改革,可以激发活力、增强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二)现代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1、地位:在我国,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2、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1)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企业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3)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4)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

(5)企业通过兼并、强强联合,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竞争力

(6)中国企业要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7)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和遵守社会公德,,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

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3、企业兼并的意义

(1)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

(2)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4、企业破产的意义

(1)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2)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三、劳动者就业与权益保障

(一)正确的劳动观

1、劳动重要

(1)劳动是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的付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2)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3)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劳动光荣

(1)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2)使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蔚然成风

(3)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

3、劳动平等

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光荣属于劳动者。

(二)就业问题

1、就业的意义:

(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3)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4)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的就业形势

(1)我国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2)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3、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根本途径:坚持自主选择职业、市场调节就业、国家促进就业的总方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就业总量。

(2)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吸纳劳动力就业。鼓励创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

(3)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失业者再就业和创业提供保障。

(5)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劳动力素质: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和综合性知识和技能、身心素质

(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因: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2)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2、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企业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2)党和政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应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如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

(4)履行劳动者义务是享受劳动者权利的前提;劳动者要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

(5)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承担社会责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四、剩余价值理论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剩余价值的来源: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2、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1、产业资本的循环

(1)产业资本:投资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叫产业资本。

(2)产业资本在它的一个运动过程中,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

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

(3)产业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从它的某一种形式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值,最后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过程。三种形式的资本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相继转化。

2、产业资本周转

(1)含义: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资本周转。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企业生产的产品性质、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3)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

3、社会化生产顺利实现的条件:社会化生产是以社会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三)剩余价值的分割

1、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是专门在流通领域通过商品的买卖来获取利润的资本家。

商业利润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是为了获取利息而贷给他人使用的货币资本。

资本借贷以到期还本付息为条件,其利息是资本家为了获得借贷资本的使用权而交给让渡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3、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由于银行发放贷款的利息率高于吸收存款的利息率,所以银行收取的利息多于支出的利息,两者的差额减去银行其他费用,剩余部分就是银行利润。

银行利润实质上也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4、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未必全部归其所在企业的资本家所有,他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割。

5、资本主义地租

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和土地所有者获得的地租都来自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进行分割。

6、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存在着对有利投资场所的争夺,资本会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入流出。部门之间的这种竞争,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各部门大致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经济危机理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表现: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

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1)经济危机给生产带来破坏,使社会化生产需要的比例关系强制性地得到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在生产进行下去。

(2)经济危机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发展,当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次爆发。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中,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既使资本主义经济走出萧条,步入复苏,又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经济危机原因的科学分析

(1)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在商品流通条件下,买和卖的过程在时空上是分离的,会出现供给和需求的失衡。当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爆发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还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第三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一、市场调节的优点及局限性

1、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机制

(1)市场经济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2)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是核心。

(3)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实质上是价值规律在调节资源配置。

3、市场秩序

(1)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2)规范市场秩序必须建立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经济参与者必须用法律规范自身行为,维护自身权益,遵守市场道德,树立诚信观念。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1)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价格变动反映供求关系变化,适应需求;

(2)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竞争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节约资源。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提供公共物品,枪支弹药等危险品、麻醉品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2)市场调节也存在着弊端:

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所以,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还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把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基本标志)

(2)实现共同富裕(根本目标)

(3)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3、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4、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5、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6、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定。

(三)重要环节的完善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2、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

(1)地位: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

(2)类型:市场主体主要有三类:企业、家庭与政府。其中,最基本的是企业。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重点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各种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基本形成。

3、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1)地位: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

(2)建立:党的十四大以来,在一般商品市场继续发展的同时,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也程度不同地快速发展起来;随着我国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已经形成,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为加强。

4、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1)原因: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2)构成:宏观调控体系包括目标、任务、手段、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3)建立: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

(四)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客观规律。

(2)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3、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的新格局。

4、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原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类型: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具体表现: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央企业、农村生产经营合作社、国有控股或参股的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等

(3)表现: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一,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第三,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5、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为了保障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国有经济必须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

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意义: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6、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1)原因: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意义: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推动科技创新;

增加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促进生产力发展、市场繁荣,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五)我国的分配制度

1、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的形式:公有制(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所得。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社会保障性分配;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①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外资企业职工工资;

②按资本要素分配:股息、红利、利息;(财产性收入)

③按土地要素分配:房租、地租;

④按技术要素分配:知识产权、专利费;

⑤按管理要素分配:外聘经理人员薪金;

⑥按信息要素分配:中介费用。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①生产力决定分配。从根本上说,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因和意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2、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1)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原则

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必须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②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③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2)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原因:

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②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③公平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④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要求。

(3)当前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的原因:

①虽然,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存在着矛盾。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障。

②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

③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4)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当前,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特别是通过强化税收调节,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两极分化。

3、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2)财政收入的形式: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的主要因素。

①生产决定分配,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②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要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财政支出的形式: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5)财政收支关系有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国家应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发展。(6)财政的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国家财政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国家通过财政支持一些行业、地区的建设。

③国家财政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国家财政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促进经济平稳运行,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7)财政政策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用于经济衰退、需求不足时)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用于经济过热、物价上涨、供给不足时)

4、税收

(1)税收: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地位: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最普遍形式、最重要来源,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

(3)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相互关系:三个基本特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4)税收的种类:税收的要素是纳税人、征税对象和计税标准。

按征税对象分,我国共有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5大类27种。

(5)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6)增值税:只对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征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门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6)依法纳税: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公民应当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杜绝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

同时,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务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六)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

1、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2)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3)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4)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2、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宏观调控的手段:

(1)国家通过经济手段(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个人所得税、稳定人民币汇率等)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家收支平衡。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国家通过法律手段(经济立法和司法活动)规范经济行为,保证经济政策执行,打击经济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市场秩序。

(3)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性行政命令和规定)管理经济,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1、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环节仍需进一步完善。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防范经济风险能力的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有利于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有利于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健全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环境。

3、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

4、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

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整体战略,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6、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必须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章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3)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4)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1)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2)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3)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3、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十二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第一要义是发展:

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2)核心是以人为本:

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

三、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一,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二,实现三个转变: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第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第五章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

1、含义:经济全球化使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

2、表现:

(1)生产全球化:科技发展促进国际分工协作,形成世界生产链条;

(2)贸易全球化:各国参与商品交换、国际贸易规模扩大,交换种类增多;

(3)资本全球化: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资本在国际间流动速度不断加快。

3、载体: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影响

(1)积极: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2019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政治生活》重点知识.doc

2019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政治生活》 重点知识 公民、政府、党、人大、民族宗教、国际政治【一般主要考查“原因”、“措施”】1、公民的政治生活——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①要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履行……政治义务(掌握2个权利,3个义务)②要坚持……基本原则(掌握2个原则)③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正确处理政治权利与义务关系④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与方式(掌握“民主决策的方式与意义”、“民主监督渠道和意义”)【联系: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公民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6项政治自由⊙公民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与利益⊙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原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意义: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

网上评议政府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公民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34 2019-07-30 公民、政府、党、人大、民族宗教、国际政治【一般主要考查“原因”、“措施”】1、公民的政治生活——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①要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履行……政治义务(掌握2个权利,3个义务)②要坚持……基本原则(掌握2个原则)③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正确处理政治权利与义务关系④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与方式(掌握“民主决策的方式与意义”、“民主监督渠道和意义”)【联系: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公民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6项政治自由⊙公民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与利益⊙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原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意义: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最完整版)

必修一《经济生活》必背知识 1、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内涵: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1)①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所以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 ③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人们收入差距扩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的变动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人们购买力提高。(3)居民的消费还受消费观念的影响,要提高消费水平还要转变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反对过度超前消费;过于紧缩消费会使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反对滞后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体现,对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4、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5、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 (1)必要性: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怎么样: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必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科技发展,推进科技进步与

2018年10月高三月考政治试卷及参考答案

铜陵五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0月月考 政治试题 (考查范围:《经济生活》第1-10课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危害到人们的安全,就必将被市场所淘汰。这是因为: ①丧失使用价值的商品,必定不能实现其价值 ②丧失价值的商品,必定会丧失其使用价值 ③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④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8年2月1日,A国货币对B国货币汇率为1:6.25,2018年4月1日,汇率变为1:6.45。A 国M商品与其从B国进口的某商品配套使用,若汇率一直保持上述走势,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图示中,能够正确表达A国M商品需求变动趋势的是: 3、如果甲商品价格每变动2个单位会引起其需求量反向变动10个单位,丙商品价格每变动2个单位会引起丁商品需求量反向变动3个单位。由此判断,下列成立的是: ①甲商品为高档耐用品②丙丁两种商品为互补品 ③甲商品为生活必需品④丙丁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凡勃伦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增加。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某类商品特别是奢侈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告诉我们: ①商品价格并非是影响需求的唯一因素②奢侈品的价格不受价值规律的调节 ③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④企业可据此效应探索新的营销策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懒人经济”应运而生,一大批快递公司、网上商城,甚至还有跑腿公

西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全面)

一、试题类型:A型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类型说明:每一道试题下面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 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 )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光 2.对经济学家来讲,非理性意味着( ) A.人们无意识的伤害自己 B.人们故意采取与自己的最大利益相悖的行为 C.人们采取恶毒的行为 D.人们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加以考虑,从而做出反常的选择 3.所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 ) A.购买者收入变化 B.商品价格下降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下降 D.消费者偏好变化 4.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替代品,则a的价格下降将造成 ( ) A.a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a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b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D.b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5.需求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关系密切。需求曲线越是______,则购买者对商品价格变动的反映越敏感。 ( ) A.陡峭B.向右延伸 C.平缓D.靠近纵轴 6.若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dy/dx=-1/2,这意味着消费者有更多X时,他愿意放弃多少单位X而获得一单位Y. ( ) A.0.5 B.2 C.1 D.1.5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 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也减少 C.随着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趋于下降,其中边际产量的下降一定先于平均产量 D.边际产量曲线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 8.已知产量为99单位时,总成本等于995元,产量增加到100单位时,平均成本等 于10元,由此可知边际成本为______。( ) A.10元B.5 元 C.15元D.7.5元 9.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指( ) A.AVC>MC中的那部分AVC曲线 B.AC>MC中的那部分AC曲线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经济生活一.第一单元 1.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价格的因素 A.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B.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4.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5.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A.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反之亦然。 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 C.商品需求量还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某件商品价格上涨,其互补品需求量下降。

某件商品价格上涨,其替代品需求量也上涨。 6.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A.调节产量 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规模会缩小。 B.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当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投入。 7.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 B.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当前收入越高,消费量就越大。未来预期收入越乐观,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差距越大,消费水平会下降。 C.物价水平也会影响消费。一般物价上涨,消费量下降 D.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对消费也有影响。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消费心理会影响消费。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消费原则会影响消费。 二.第二单元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反作用生产 ①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

《西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1

西方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政府为了扶值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为此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C ) A增加农产品的税收 B ?实行农产品配给制C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D ?取消农产品生产者的补贴 2某消费者逐渐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直到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该商品的(C)。A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B .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C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D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3 假定某企业全部成本函数为TC=30000+SQ-Q 。,Q 为产出数量。那AFC 为(D ) A 30000 B ? 5Q —Q 。C. 5-Q D ? 30000 /Q J 4 ?当劳动的总产量下降时,(D )。 A 平均产量是递减的B.平均产量为零C边际产量为零 D ?边际产量为负 5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关系是( C )。 A .大于B .小于C.相等D .没有关系

6.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A )。A.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递减B.要

素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C ?要素参加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 D .以上均不正确 7 .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C )。 A .劳动的供给量会一直增加 B .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减少C.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减少 D .劳动的供给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8.卖主比买主知道更多关于商品的信息,这种情况被称为(A )。 A .信息不对称问题 B .搭便车问题C.道德陷阱 D .逆向选择 9.根据储蓄函数,引起储蓄增加的因素是(A )。A .收入增加 B .利率提高C.人们预期未来 的价格水平要上升 D .政府支出增加 10 .居民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人的绝对水平,也不取决于现期收入和以前最高收人的关系,而是取决于 居民的持久收入,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B )。 A .凯恩斯B.弗里德曼C.杜森贝 D .莫迪 利安尼 11 .假定货币供给量不变,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增加将导致货币的投机需求(C ) A .增加 B.不变 C.减少 D .不能肯定 12 .总需求曲线AD是一条(A )。 A .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B.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C.水平 的直线 D .垂直的直线 13 .奥肯定理说明了( A )。 A .失业率和总产出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 B .失业率和总产出之间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C .失业率和物价水平之间高度负相关的关系 D .失业率和物价水平之间高度负相 关的关系 14 .要实施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可采取的措施有(C )。A.提高税率B.减少政府购买C.增加财政转移支付 D .降低再贴现率 15.货币贬值使该国国际收支状况好转时( A )。A. | e。+e。|>l B. | e。+e。|一1 C. | e。

2020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B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是二者的统一体。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2)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因为货币本身就是商品,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4)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货币除了这两个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金银条块)、支付手段(地租、利息、税款、工资)世界货币等。 3、纸币 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三有一无(国家能决 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 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全面的持续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2019届高三政治一轮后期综合集训:政治生活(3)(含答案)

2019届高三政治一轮后期综合集训(政治生活)(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宁指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其基本涵义是( ) A.任何阶级政治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 B.解决政治问题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前提 C.经济关系是随着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经济问题而展开的 2、我国政党制度的最显著特征是() ①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②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 ③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执政④一党执政,多党在野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3、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两种民主形式紧密和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特点。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协商民主形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能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②民主党派能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决定和执行 ③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 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关系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①坚持科学执政②坚持民主执政 ③坚持依法执政④坚持按规律执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近年来,山东省诸城市按照“组织联体、城乡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的思路,引导城区党组织与农村党支部跨区域组建联合党组织,基本形成了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长效机制,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诸城市的上述做法() ①有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②有利于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④能够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新修改的选举法则第一次将农村和城市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规定为1︰1,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实现城乡“同票同权”有利于( ) A.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法定职责 C.保证公民平等地享有国家立法权 D.完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制度 7、广东省实行“人大代表无陪同视察制”。在人大代表视察过程中,相关单位的领导和 工作人员,一般不出现在视察现场,以便于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直接接触。可见, 实行无陪同视察制有利于人大代表 ( ) A.更好地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B.发挥民主监督的职能 C.直接处理国家事务 D.直接行使决定权 8、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2019年10月16日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研修班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坚决惩治腐败、遏制蔓延势头作为工作目标。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使领导干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就要 ( ) ①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②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③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④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最新2019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 A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B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是二者的统一体。 2、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2)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因为货币本身就是商品,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4)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货币除了这两个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金银条块)、支付手段(地租、利息、税款、工资)世界货币等。 3、纸币 纸币是国家(或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三有一无(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

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全面的持续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5、结算有哪两种方式?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及优点是什么? 结算方式:①现金结算;②转帐结算。 信用工具:1、信用卡,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作用: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6、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意义: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7、人民币升值的利弊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②人民币升值减轻了中国外债的压力;③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人民出国旅游或者留学; ④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对外投资. 人民币贬值和升值相反.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必背)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间接) ②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直接) 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出现不同类型的市场:买方市场、卖方市场 买方市场: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买方市场。

高三政治-2018届高三政治第一次月考试卷002 最新

高三政治第一次月考试卷 第Ⅰ部分:选择题(75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高档商品产生之时,一般价格都比较高,其根本原因是 A.高档商品产生之时的使用价值大B.高档商品产生之时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多 C.高档商品产生之时供不应求D.高档商品产生之时质量过硬 2.海信集团十多年来投入技术研发资金15亿元,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款高清晰、高画质数字视频媒体芯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打破国外垄断。这表明,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 A.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B.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值总量不变,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C.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D.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交换中获利就会增大 3.2018年轿车消费增长33%,价格大幅度降低是主要原因,这说明 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B.商品的价格和供求是互相制约的 C.汽车已成为人们的必需消费品D.商品价值减少,价格一定下跌 4.2018年5月11日,上海出租车运价油价联动机制方案正式启动,出租车运价将随着油价浮动而变化。这说明 A.出租车运价由用车需求量决定B.出租车运价完全由市场决定 C.出租车运价由行业协会自行决定D.出租车运价调整应遵循价值规律 5.2018年8月1日,民航总局正式公布了《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试行)》。该《规定》放宽了民航业的投资准入及投资范围,民营资本可以投资除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外的所有民用航空业领域。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要求。①平等性②竞争性③法制性④开放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根据《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试行)》民航业绝大部分领域都已开放,但三大航空公司和主要大城市必须国有控股。这是因为在我国 A.国有经济必须居于垄断地位 B.每一个行业都必须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C.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有国有经济控制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量上 7.中国未来的电力定价将进行大的调整,实行分段收费(按季节性和时段所导致的不同成本来定价),从而达到优化零售电价结构的目的。这样做是因为 A.合理的电价既要体现价值,又要反映供求关系B.电价应当稳中有变,不断调整 C.电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D.优化零售电价结构需要电价上涨 8.药品定价不仅关系到药品生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合理、公正地制定药品价格,既有利于优势企业的发展,又能减轻群众的用药负担。合理的价格有利于优势企业的发展,这是因为 A.价格合理,能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B.价格合理,能提高商品的价值量

西方经济学卷1答案

南京财经大学 《西方经济学》课程试卷(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每题 1 分,共计20 分) 二、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题3 分,共计18分) 1、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供给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供给曲线的移动。即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3.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4.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 6.经济增长: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供给量的增长。 三、计算题(共2 小题,每题 10分,共计20分) 1、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L3/8K5/8,劳动的价格P L=9,资本的价格P K=15。求: (1)当成本TC=2400时,企业实现最大产量时的L、K和Q的均衡值。 (2)当产量Q=200时,企业实现最小成本时的L、K和TC的均衡值。 (3)该厂商的LTC函数、LAC函数和LMC函数。 答:(1)K=L;L=100,K=100,Q=100;

(2)K=200,L=200,TC=4800; (3)LTC=24Q,LAC=24,LMC=24; 2.假设一个萧条经济,消费函数C=15+0.75Y d ,税收T=6,转移支付TR=2,政府 购买G=10,投资I=20。 (1)求均衡产出。 (2)若充分就业产出为180,需要增加多少政府购买可以实现充分就业? 答:(1) AD=C+I+G=15+0.75(Y-6+2)+20+10 在萧条经济中,总产出决定于总需求,即Y=AD 所以 Y=15+0.75(Y-6+2)+20+10,Y=168 (2)ΔY=180-168=12 ΔY= ?ΔG=12 ,ΔG=3 四、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计30 分) 1、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销售收益之间有什么关系?利用需求价格弹性原理分析“谷贱伤农”背后的经济学原因。 答: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场上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成反方向的变动;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同方向的变动。对于单位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 由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当粮食丰收时,表现为农产品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下降,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使农民总收入减少。 2、用序数效用理论说明消费者均衡及其均衡条件 在序数效用理论中,消费者均衡是指在一条既定的预算约束线限定的范围内寻求可以处于最高效用等级的商品组合点。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消费者将会在预算约束线限定的范围内选择某一商品组合,力图使得这一组合远离原点,以便获得尽可能高的效用。因此,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点位于预算约束线上。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可以由一些列无差异曲线加以表示。当无差异曲线与 75.011

2017年高考政治 全国卷大纲《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2017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一、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B、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需求曲线和弹性、互补品、替代品) ①价格影响消费需求。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购买、消费)会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购买、消费)会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需求弹性小);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需求弹性大); ③商品的需求量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会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 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会增加,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减少,互补品需求量会增加。 ☆☆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③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④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 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必须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其后顾之忧。 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要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采取财政、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关注社会公平。 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购买力)。要大力发展生产,保证市场有效供给;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6. 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和消费心理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7.. 政府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消费水平,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2、消费原则(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消费既不超前,也不滞后)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三、社会再生产过程:

范文学年高三政治月月考试卷及答案

苏大附中2008—2009年学年度第一学期第2次月考 高三政治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20分)2008年12月13日 第Ⅰ卷(选择题,共66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共33小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1.2008年10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允 许农民流转土地。中央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 A.《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承包权翻一番 B.《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有权翻两番 C.《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有权翻一番 D.《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承包权翻两番 2. 2008年10月6日联合国人居署在内罗毕宣布中国荣获本年度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 A.上海 B.南京 C.北京 D.广州 3.2008年11月3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率领的协商代表团从北京启程飞向台北。两会在台 北举行领导人会谈,是两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将成为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两会签署四项协议,两岸“三通”大步迈进。 A.陈云林 B.江丙坤 C.汪道涵 D.张铭清 4.2008年11月4日美国总统候选人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获胜,当选美国第56届总统, 并将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 A.共和党麦凯恩 B.共和党奥巴马 C.民主党奥巴马 D.民主党麦凯恩 5. 2008年8月8 日,世人瞩目的第届在中国北京隆重举行,中国代表团共获得金 牌,居奖牌榜。 A.29 夏季奥运会 51 第二 B.28 夏季奥运会 51 第一 C.29 残疾人奥运会 88 第二 D.28 残疾人奥运会 88 第一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回答6-7题。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授予同志“航天英雄”、和同志“英雄航 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 A.翟志刚杨利伟和刘伯明 B.杨利伟翟志刚和景海鹏 C.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D.刘伯明翟志刚和景海鹏 2008年12月 9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是6.8479元人民币,上一交易日是元。 7.这种现象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影响是 A.直接增加企业生产成本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促使企业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D.有利于增加企业出口 8. 假定甲商品和乙商品是替代品,甲商品和丙商品是互补品。如果市场上甲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时①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②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③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④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9.下列图象中X轴表示社会劳动生产率,Y轴表示单位商品价值量。其中正确反映两者关系的是

西方经济学试卷(答案)2

西方经济学试卷(答案)2

《西方经济学》平时作业(2) 一、填空题: 1.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称为经济成本。 2.短期边际成本是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 3.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个相交点被称为收支相抵点;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个点被称为停止营业点。 4在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之前,长期边际成本小于长期平均成本;而在相交之后,长期边际成本大于长期平均成本。 5.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6.根据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行业的进入限制、产品差别,可以把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四种类型。 7.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而在其他市场上,一般是平均收益大于边际收益。 8.垄断企业是价格的决定者,它按照自己规定的价格出售产品,而不像完全竞争企业那样是价格的接交者,按照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产品。 9.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产品差别竞争。 10.现代寡头理论就是运用博弈论来研究寡头行为。 1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 12.劳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表明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成反方向变动。 13.由于资本而提高的生产效率就是资本的净生产力。 14.经济租是指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超过他们所希望得到的市场收入。

15.正常利润是一种特殊的工资,其特殊性就在于其数额远远高于一般劳动所得到的工资。 16.收入再分配政策主要有两大类,即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 17.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竟争性。 18.外部性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 19. 价格管制是政府控制垄断者产品的价格。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自然垄断行业,其原则有三种,一是边际成本定价,二是平均成本定价,三是确定一个合理的资本回报率,按成本加这种回报率定价。 20. 拥有信息多的一方以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侵犯拥有信息少的一方的利益,实现自己利益的可能性被称为道德危险。 21.由于政府引起的资源配置失误就是政府失灵。 二、选择题 1. 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 C ) A.1年内 B.只能调整一种生产要素的时期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对未来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9.消费结构的含义?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0.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

2020高三政治月考试题(一)

2018—2019高三思想政治第一轮复习测试题(一)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1.我国民法总则201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审议民法总则草案,直接听取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代表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意见,先后3次公布草案审议稿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并开展实地调研,力求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民法慈母般的眼神”。民法立法过程 ①表明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公民合法权益得到确实保障 ②表明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每个公民的利益都受保护 ③说明公民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享有知情权和决策权 ④有利于提升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促进民法实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上述做法 ①有利于扩大学生受教育的权利②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③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④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的实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7年11月20日,内蒙古谋县顺利完成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此次换届选举设立县级人大代表选区96个,乡镇人大代表选区295个,近20万名选民共选举产生县级人大代表188名,乡镇人大代表566名。我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选举 ①采取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与我国国情相适应 ②顺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根本利益 ③属于直接选举,能更充分地表达选民自己的意愿 ④旨在选出群众最信赖的当家人,切实维护好选民利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社区微治理,就是在社区微观单元(如小区、网格、院落、楼栋等)开展的治理,以及对涉及部分成员(或特定群体)利益的社区微事务的治理。从细微之处着手,激活社会自治能力,社区“微治理”打通了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社区“微治理”模式A.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基层群众自治 B.是公民管理国家事务的主要途径 C.是巩固我国基层政权的具体体现 D.便于公民更好地参加国家权力行使 5.“支付宝年度账单”服务默认用户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账单查询服务悄然变成了套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把戏。国家网信办就“支付宝年度账单事件”约谈了当事企业负责人,支付宝和芝麻信用表示,将认真落实监管部门要求,汲取教训,全面整改。大数据时代保护

西方经济学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一、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 2、显成本 3、隐成本 4、经济利润 5、正常利润 6、短期成本 7、长期成本 8、固定成本 9、变动成本10、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11、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12、成本函数 二、选择题: 1、某厂商每年从企业的总收入中取出一部分作为自己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报酬,这部分资金被视为: A 显成本 B 隐成本 C 经济利润 答案:B 2、对应于边际报酬的递增阶段,STC曲线: A 以递增的速率上升 B 以递增的速率下降 C 以递减的速率上升 D 以递减的速率下降答案:C 3、短期内在每一产量上的MC值应该: A 是该产量上的TVC曲线的斜率,但不是该产量上的TC曲线的斜率 B 是该产量上的TC曲线的斜率,但不是该产量上的TVC曲线的斜率 C 既是该产量上的TVC曲线的斜率,又是该产量上的TC曲线的斜率 答案:C 4、在短期内,随着产量的增加,AFC会越变越小,于是,AC曲线和AVC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会越来越小, A 直至两曲线相交 B 但决不会相交 答案:B 5、在从原点出发的射线与TC曲线的相切的产量上,必有: A 、AC值最小B、AC=MC C 、MC曲线处于上升阶段D、上述各点都对 答案:D 6、在任何产量上的LTC决不会大于该产量上由最优生产规模所决定的STC。这句话: A 总是对的 B 肯定错了 C 有可能对 D 视规模经济的具体情况而定 答案:A 7、当一种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时 A如果需求弹性小于1,要素收入增加 B如果需求弹性小于1,要素收入减少 C要素收入总是增加 D要素收入总是减少 答案:B 8、增加1单位资本使用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是 A资本的边际产量 B资本的边际收益 C资本的边际收益成本 D资本的边际收益产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