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70-90年代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改革的研究

20世纪70-90年代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改革的研究

20世纪70-90年代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改革的研究
20世纪70-90年代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改革的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世纪70-90年代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改革研究 姓名:张宏亮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世界史 指导教师:刘雅军 20100328

摘 要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到目前为止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黄 石是美国国家公园发展的一个缩影。二战后,美国西部 “ 阳光地带 ” 崛起,经 济开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旅游业迅速扩张,黄石国家公园内外的人类经济 活动日益频繁,对其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性影响。而且,进 入 70 年代,美国还出现了战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黄石国家公园面临着严重 的资金和人员短缺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黄石国家公园管理处及相关部门在 70-90 年代进行了一系列 改革:首先是与 60 年代以来声势急剧扩大的社会环保势力合作,推动联邦 政府进行环境立法,加强环保宣传,尤其注意从根源预防入手,通过面向 家庭、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进行自律教育,宣传生态 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的认同与支持;其次,通过科学的分区规划和 科研介入,使专家和学者成为黄石国家公园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核心力量, 积极促进生态状况评估制度化,使其逐渐由消极的看护式景观保护向深层 次研究型生态保护转变;再次,面对战后商业开发和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压 力,黄石国家公园还实行客流控制,减轻对生态及管理的压力,完善许可 证制度,使商业服务和保障运行规范化;最后,通过吸引更多的社会注意和 更多的社会支持,多渠道拓宽资金和人员来源,解决经济和人员难题。 这样,经过改革,黄石国家公园由原来较单一的景观保护和休闲娱乐功能 向生态保护、环境教育、科研管理、旅游开发等多功能方向发展,形成国家公园 的多功能平台,从而更加开放化、社会化、合理化。但是,尽管 20 世纪 70-90 年代黄石国家公园改革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经验,然而,它也未能完全解决 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之间的矛盾,未来的挑战仍然严峻。
关键词:黄石国家公园
改革
生态保护
分区规划
多元化
III

ABSTRACT
As the world's first national park,it has been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so far.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s a microcosm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national park. After World War II, "Sun Belt" in the western park of the United States rises into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urism expanded rapidly,both within and outside of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so that increase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its natural environent and causes severe destructive effects. Moreover,in the 70's, the United States emerged the most serious economic crisis after the war,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s faces serious problems of funding and personnel shortages. In this case, Management Office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n 70-90 years is a series of reforms: first of all,it cooperates the rapid momentum of social environmental forces since the 60's,and promotes federal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and strengthens environmental advocacy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start from the root to prevent, through family-oriented, especially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in public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self-education, it promotes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improves the recognition and support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the second place,followed by scientific zoning and research involved, it makes experts and scholars Cheng Wei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ecosystem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core strength, actively promote the ecological status assessment of institutionalized so that it gradually come from a negative of care to protect the Shen-style landscape ecological protection level Yanjiu Xing change; again, the face of post-war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pressures,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flows control is also implemented to reduce the pressure on the ecology and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licensing system so that business services and security to run standardized; Finally, by attracting more social attention and more social support, multi-channel sources of funding and personnel to expand to address the economic and personnel problems.
IV

Thus,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from the landscape than a single conservation and recreational functions to ecological protection after the reform,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management, multi-func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direction to form a multi-platform national park, which is more of an open and socialization, rationalization. However, despite 70-90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reform of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offers a number of valuable experience, however, it also failed to completely solve the human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sustainable use of na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hallenges ahead is still tough.
KEY WORDS: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Reform, Diversific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Zoning,Diversity
V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20 世纪 70-90 年代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改革研究》 ,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 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II


(一)选题意义

1872 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到目前为止也是世界 上规模最大的国家公园之一。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美国西部“阳光地带”兴起, 经济开发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及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 益突出。由于西部整体环境是黄石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础,面对 出现的各种问题,黄石公园管理处及相关部门在 70-90 年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经济发展要求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侵蚀和破坏。这 一连锁现象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有表现。20 世纪 50 年 代以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面临的各种问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目前,学术界对 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虽然,自 70 年代以来,美国学术界就对此给予关注, 但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等领域,从历史学的视角进行 深入探析的文章和著作均不多见。 国内学术界也是近几年来才涉及此问题。 因此, 本文以黄石国家公园改革为研究对象, 特别关注其 50-70 年代的各种问题如何产 生?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是如何应对和解决的?其结果和影响又是如何? 目前,我国亦正处于经济转型及西部开发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美国历史上经 济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因此,研究上述问题,不仅有助于了解美国 如何处理经济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而且对我国现阶段的生态保护和旅游 资源开发问题也能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对西部国家公园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相 关的文章和著作不断出现。有的是从生态学角度入手,介绍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生 态状况的变化、内部物种的相互关系及联邦政府的政策上的反映,科学的研究过 程,如:汉密尔顿和理查德(Hamilton and Richard B. Jeigley)在 2006 年出版的
“Yellowstone’s destabilized ecosystem: elk effects, science, and policy conflict” 它以

黄石公园的麋鹿为研究对象,介绍了麋鹿数量的改变对其整体生态的影响、联邦

Frederic H. Wagner,with contributions by Wayne L. Hamilton and Richard B. Jeigley., Yellowstone’s destabilized ecosystem : elk effects, science, and policy conflic,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1

政府及科研部门对这种状况的长期的调整和研究的过程。 还有的是从管理学角度 关注美国国家公园如何有效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如马克.丹尼尔巴林杰(Mark Daniel Barringer) 在 2002 年 出 版 的 “Selling Yellowstone : capital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ure”①中对黄石国家公园品牌宣传及推广、资金运行、人员管理 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还有的从人文历史方面介绍了黄石国家公园在发现、建立和 初期的经营过程中遇到问题,例如:彼得纳.博科夫和劳伦斯.伦道夫(Loendorf (Peter Nabokov and Lawrence Loendorf)在 2006 年的“Restoring a presence : American Indians and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中从西部印第安人的角度,介绍 了黄石国家公园成立和开发过程中对人文历史遗迹的保护及演进过程中面临的 各项问题②。 相关中文译著也主要是从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等角度对美国国家公园的 人文地理、历史发展及内在结构运行体系进行大概介绍,如 K. Repanshek 的《畅 游美国国家公园》 , 艾伯特.H 古德(Albert H. Cood)的《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和《国家公园游嬉设计》 ,理查德.福特斯编写的《美国国家公园》等等。这些研 究分散不成体系,也没有放在西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 我国对美国国家公园的研究也只是近年来才开始。例如:2003 年邹统钎编 撰的《黄石国家公园管理模式》 、邱云智 1999 年出版的《世界著名国家公园》以 及王国瑞 1976 年出版的《深林游乐》都对美国国家公园的起源和制度政策及其 业务做了部分介绍,但是这些介绍是比较零散的。2003 年,韦夏蝉在《美国的 国家公园》 ( 《海外园林》 ) 一文中对黄石公园的情况做了简单的介绍, 朱璇在 《美 国国家公园运动和国家公园系统的发展历程》 介绍了美国国家公园改革运动中保 护和实用主义的斗争,详述介绍了美国国家公园系统的诞生,发展到成熟的演进 过程。 还有一些硕士学位论文也涉及到这个方面的研究,例如:北京林业大学研究 生李如生 2005 的学位论文“美国国家公园与中国风景名胜区的比较研究”针对中 国国家风景名胜区,结合美国国家公园建设和发展做了探讨,总结和吸取了美国 国家公园在管理理念、法律法规、经营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还有中国海洋


Mark Daniel Barringer, Selling Yellowstone : capital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ure, Lawrence, Kan. :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c2002. Peter Nabokov and Lawrence Loendorf, Restoring a presence : American Indians and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Norman :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c2004. 2

大学研究生马吉山 2006 年学位论文“从国外国家公园制度看我国风景名胜区保 护”对国外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的国家公园制度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比较总结。但 是他们只是立足于国内的名胜风景区与美国及其他的国家公园的比较, 对美国国 家公园的研究分散和单一。 本文主要采取了历史学、生态学、管理学、环境学及社会学的理论及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美国西部黄石公园的大背景、历史 发展变化进程、原因及影响等方面作了初步的研究,认为黄石国家公园由原来单 一功能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向教育、科研、休闲的多功能方向发展,吸引更多的 社会注意和更多的社会支持,形成国家公园的多功能平台,使国家公园更加开放 化、社会化、合理化。由于本人能力及所有的资料有限,本文有许多不足甚至错 误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和指正。
3

一、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概况
“我们不是为了一时,而是为了长远。作为一个国家,我们不但要想到目前 享受极大的繁荣,同时要考虑到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合理运用的基础上,以保障未 来的更大成功。” ——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① 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是指一国政府在天然状态下将具有独特代表性的 一些自然环境区域划出一定的范围而建立的,为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直接管辖,旨 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的原始状态,同时又作为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 提供公众游乐、了解和欣赏大自然神奇景观的区域和场所。② 这个概念的形成源于 1832 年美国艺术家卡特琳在西部的一次游历。当他到 达黄石公园所在区域时,被那里独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物种所吸引,同 时也看到了西进过程中移民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 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开辟为农 场,大量的动物被捕杀或食用或被销售到市场。根据统计,1850-1860 年间,大 约有 3000 万亩森林被开辟为农场。③由于人们疯狂的狩猎,像乌云一样的美洲野 牛群消失了,只有在黄石陡峭的山区偶尔还能看到。这种现象引起了卡特琳的担 忧,开始为黄石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活动。1870 年,蒙 大拿州领土测量员亨利.瓦什伯恩等人对黄石所在区域进行系统的勘探和测量, 为后人留下了研究黄石公园的第一手资料。④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为这片土地义 务服务、甘愿奉献的人,如:N.P.兰福德先生(N.P.Langford),他成为黄石 公园建园后的首任负责人;法官科尼利厄斯·赫奇斯(Judge Cornelius Hedges)先 生,他首先提出了“这片土地应该是全体人民的国宝”这一革命性倡议。正是这些 人的呼吁与活动,促使格兰特总统在 1872 年 3 月 1 日签署《将接近黄石和源头 水域的确定地块作为国家公园的法律》⑤。作为一个动植物物种和自然景观的保 护区域,黄石国家公园正式建立。 此后,一系列国家公园相继建立,有关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法律文件也陆续出
① ②
孙波, “美国国家公园发展理念” ,载《中国商界》2008 年第 01 期. Crolier incorporated.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Internation Edition).Danbury Connecticut.1991.p765-782. Donald.J.Pisani,ForestsandConservation,1865-1890,The Journal of Americanhistory,Vol.72.1985,p343. (美)理查德·福特斯, 《美国国家公园》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年.第 56 页. 谢秋凌, “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简述“,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第 1 期. 4

④ ⑤

台。①1916 年 8 月 25 日,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国家公园服务法案》(National Park Service Act),建立起国家公园管理局(NPS),隶属于内政部,主要负责国家公园、 国家历史遗迹、动物和鸟类保护区等部门的管理工作。这一机构的设置,使黄石 国家公园的保护向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其中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黄石的名字来源 于黄石河格朗峡谷崖壁上黄色的石头 ②。它位于美国落基山脉西侧的黄石河 (the Yellow Stone River)上游,地跨怀俄明、爱达荷和蒙大拿三个州,绝大 部分在怀俄明州西北部,南北之间的距离是 300 公里,东西跨度是 150 公 里,面积达 7700 平方公里。 ③(图 1 是其具体的位置区域图)
(图 1 )

这是一个具有独特地质景观的区域,尤其是以独特的地热、地质及峡 谷地形闻名于世,历史上该地区被称为 “ 地狱沸腾的地方 ” 。 ⑤公园内热泉的 数量惊人,婀娜多姿,接近 10000 多处。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新高地泉”,它于 1950 年开始流出热水,因其含有很高的石灰岩结晶,不断沉积,以每年 50 厘米 的速度在抬高,形成了壮观的石华地貌,吸引了大批的游客驻足游览。不断喷发 的热喷泉,在园内就有 3000 多处。每一个喷泉以它的特点,都起了很形象的名



④ ⑤
如 1873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植树法》 ;1891 年,美国的土地法经过修改,授权总统可以从公共土地中划 定森林保留地(forest reserve) ;1911 年通过的《威克斯法》(Weeks Act)授权联邦政府购买林地以保护可 航运的河流的水源供应。1929 年,胡佛总统正式签署命令,对国家森林进行保护等等。 Susan G. Clark,Ensuring greater Yellowstone’s future : choices for leaders and citizens , New Haven, Con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c2008. p1. T.W..Clark and S.C.Minta,Greater Yellowstone`s Future:Prospects for Ecaosystem Science,Management,and policy.Homestead press,1994.p3. https://www.doczj.com/doc/be18053241.html,/yell/home.htm. 柳尚华, “美国的国家公园系统及其管理” ,载《中国园林》1999 年第 01 期。
5

字,如“猛犸喷泉”、“雷鸣喷泉”、“老忠实喷泉”、“女巨人喷泉”等,这些喷泉往 往可以喷出几百尺高度,在它们的近处,你可以充分感受到惊涛骇浪般的声音。 定时和不定时喷发的间歇泉,以“间歇热喷泉”最为著名,它平均每 90 分钟喷发 一次。 此外,黄石国家公园还有丰富的动植物物种资源。园内有 10 种鱼科,24 种 大型两栖动物,300 多种鸟类物种和 70 多种哺乳动物①。这里是禁猎区(Hunting restricted),麋鹿、驼鹿、野牛和羚羊等动物自由自在地漫步,并不在意游客的好 奇和摄影家的拍照。公园内 85%的区域都覆盖着森林,主要的树种是扭叶松、龙 胆松、美洲云杉、 亚高山银杉等。这几种树种分布区域的变化,构成了黄石一 个独特的生态演化景观。 黄石大峡谷和中心湖区构成了黄石国家公园景观的主体。它们之间通 过黄石河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峡谷里的黄石河是 “ 美国境内惟一没 有水坝的河流 ”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河水不断冲蚀着峡谷的岩壁,就是 这个伟大的 “ 自然雕刻师 ” ,造就了峡谷的俊秀斐然、跌宕起伏。峡谷的南北 落差达到 1000 英尺,地势的巨大起伏,形成了峡谷内一连串的瀑布,成为 园内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此外,格朗峡谷岩壁上黄色石头的形成与这里 的火山地形构造分不开。大小热泉沉积下来的石灰岩物质与空气的作用, 在加上地下火山熔岩的长时间的侵蚀作用,形成了这片地区黄色的基色。 中心湖区宽 32 公里,长 22 公里,平均深 45 米,由于长时间的冰川地形构 造的作用,成为北美最大的高山湖泊,从高空看,就像一颗蔚蓝的宝石。 按照自然景观分布特点,公园划分为五个管理区:玛默区、罗斯福区、峡谷 区、湖泊区、间歇泉区。各个景区各有特点,黄石湖、肖肖尼湖、斯内克河和黄 石河等水体分布其间,成为它们联系的纽带②。四周被卡斯特、蒂顿、塔伊、比 佛黑德和加拉廷等国有森林环绕,成为公园绿色生机的来源。总之,黄石公园那 由水与火锤炼而成的大地原始景观被人们称为“地球表面上最精彩、最壮观的美 景”, 是“人类最后的伊甸园”。


Susan G. Clark,Ensuring greater Yellowstone’s future : choices for leaders and citizens ,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2008. p5. 国家地理编委员会: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 年版,第 32 页。 6

二、20 世纪 50-70 年代黄石国家公园面临的各种问题
1872 年通过的《黄石法案》规定这片土地划为国有,修建成“供人民娱乐之 用和为大众造福”的保护地和公众公园。①然而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西部“阳光 地带”崛起,大都市区的郊区化、农业畜牧业和采矿业的兴盛、高速公路的修建 等人类经济活动造成了西部整体生态环境的破碎化,加上 60 年代旅游业的扩展 和 70 年代的经济危机,黄石国家公园的生态和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50 年代西部经济兴起对黄石国家公园的影响
国家公园的边界只是一种人为划定的产权和行政界限,而生态的一个鲜明特 征就是具有完整性和不可分割性,其边界是不可能由人为划定的。因此,作为西 部整体生态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节点之一,黄石公园的健康运行有赖于西部整体 生态系统中物质、信息、能量的畅通流动。但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西部经济开 发的热潮下,西部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对黄石公园的生存提出了严峻考验。
1、郊区化对西部整体生态的破坏
二战后,西部大都市区郊区化速度日益加快,大量人口开始向郊区、甚至是 远郊迁徙定居。这些外迁的人口多为城市里面的中产阶级和上层富裕阶层,为了 逃避城市的空气污染和单调的生活方式,他们凭借丰厚的收入和汽车,在一些动 植物密集的区域建立社区或者豪宅。国家公园的外围成为他们定居地点的首选。 郊区化在很多方面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首先,这些社区和 豪宅一般都有自己的花园、草坪、车库等,占地面积可达 1 英亩、2 英亩甚至是 4 英亩。这种低密度开发侵占了国家公园外围的大量土地。②例如,在比斯坎国家公 园的边缘,迈阿密城区(图 2)的扩张鲸吞掉大面积绿地,其中一个 500 户新社区 的开发计划必须毁掉范围内的 23 公顷湿地,只有 2.7 公顷得以保留。③郊区化对野 生动物生存环境的侵蚀和西部整体环境的破坏,尤其是森林和沼泽地的减少,使 大量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① ② ③
陈苹苹, “美国国家公园的经验及其启示” ,载《合肥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 孙群郎, 《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 ,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 年版,第 419 页。 迈克尔·梅尔福德、琳内·沃伦, “美国国家公园的危机” ,载《华夏地理》2006 年第 10 期。
7

(图 2)
其次,这些社区和豪宅因为结构和功能简单,自我分解和完善能力不足,没 有能力大规模铺设排污管道,建设集中的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站。生活污水和粪 便主要是通过化粪池来处理,生活垃圾则是通过集中堆放和简单的掩埋来进行处 理。但是,生活污水及垃圾中的许多化学成份是很难在自然状态下被分解的,而 且,由于降水的冲刷,垃圾堆及化粪池破损溢出,造成了污染物的地下渗透和扩 散,污染了河流和湖泊。1958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菲尼克斯大都市区 70%的社区 住宅拥有化粪池。①这些化粪池污染了河流和水源,使大量的鸟类、鱼类、水生及 爬行类动物死亡。郊区的开发还威胁着一些大型动物的生存,比如:在犹他州, 战后大都市郊区化的发展威胁着黑熊的生存②。 再次,50 年代的郊区人口分布具有低密度特点,政府考虑到建设成本及收益 回收等问题,大多没有修建中心城市通向郊区的公路和设置公共交通工具,社区 居民的通勤主要是通过小型代步汽车来实现。这些社区通勤路线的选择具有自发 性和随意性的特点,经常与公园内有迁徙习性动物的外迁路线相交叉,汽车与动 物的冲撞事件时有发生,大量动物为之丧命。同时,因为交通设施不便利,大量 汽车时常堵塞滞留在路上,期间排放的大量尾气、丢弃的垃圾严重污染了附近环 境,而且,汽车的噪音也使大量的动物受到惊吓而逃离家园。 上述情况表明:西部郊区化日益侵蚀着国家公园外围的地域面积,带来了大 量的生活垃圾和汽车尾气污染,使西部各个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日益孤立化。黄


Adam Form,The Bulldozer in the Countryside:Suburban Sprawl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Cambridge: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1,p.88 转自孙群郎, 《美国城市郊区化研究》 ,北京:商务 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22 页。 Adam Form,The Bulldoser in the Countryside:Suburban Sprawl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Cambridge: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1,p.195 8

石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成为一个孤岛。
2、西部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的影响
1916 年,美国国会制定了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开始了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其 发展经历了公共道路建设(1916-1939) 、地区性公路建设(1939-1956)和洲际公 路系统建设(1956-1991)三个阶段。① 50 年代正是第二阶段接近尾声、第三阶 段开始的时期,在此期间,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增幅很大,如图 3 所示,到 1960 年达到了 16860 里公里。而且,1956 年联邦资助公路法案促成了世界和平时期最 大的工程建设,规定在 13-15 年内建造 65,000 公里的洲际高速公路,使地区性 公路与洲际公路系统相连接。它的通过使 50-60 年代成为美国高速公路建设的最 高潮时期②。
100000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16860 34093 54000 65000 84865 80000 82000 88097 88700
(图 3)美国高速公路发展历程(累计通车里程(公里)/年)③
在这个阶段,联邦政府很注重公路建设的走向和布局,既考虑与城市道路网 的连接,又注意偏远和荒漠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黄石国家公园附近及其内部共 修建了 7 条高速公路及辅助支线道路(图 4) 。 (1)穿越黄石公园的高速公路包括:89 号州际高速公路——南北向穿越西部 景区;15 号洲际高速公路公路、212 号州际高速公路——穿越西南部景区;20 号州际高速公路——东西向穿越公园。(2)进入黄石公园的高速公路有:14 号公 路,从西部进入公园,穿过西景区域;16 号公路,从南部方向进入,穿过中心
① ② ③
陈东丰, “美国高速公路建设和发展的启示” ,载《吉林交通科技》2006 年第 s1 期。 陈志龙, 《长江地区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 ,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第 358 页。 数据来源于交通部规划院: 《高速公路网规划》 ,2004 年 9 月。
9

湖区的边沿地带;7 号高速公路,沿着东景区的西部边界穿过。①
(图 4)美国黄石公园内高速公路及道路示意图

封闭的高速公路和高速行驶的汽车造成了公园内生态环境的破碎化,阻碍了 动物的自由迁徙。比如,公园内的麋鹿和野牛是两种大型的群居迁徙性食草动物, 随着季节变化和植被带的延伸进行自由迁徙,公园内的这 7 条道路,成为它们不 能逾越的障碍,阻断了它们沿植被带迁徙的路线,把它们禁锢在一定的区域内, 个体数量与禁锢区域内草料承载量的矛盾,使它们时常处于饥饿状态,有些野牛 绕过没有护栏的路段,直接进入高速公路的车流中,与车辆发生冲撞,造成大量 的人员和动物的伤亡。 此外,奔驰的汽车产生的尾气,直接造成公园内空气质量下降。处于高速公 路禁锢区域的动物成为这种污染的直接受害者。而且,汽车在行进过程中发出的 喇叭警告声音,也使大量的动物受到惊吓,逃离自己的栖息地。
3、边界经济开发对生态的侵蚀
传统上,我们总是从人类进步的角度看待美国西部经济的崛起,认为资本主 义的小麦王国、畜牧王国和矿业帝国的兴起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很少注 意到其负面影响。但是,从环境史的角度来理解这一系列人类经济活动,看到的 则不仅仅是进步和发展,还有惨重的生态悲剧和教训。20 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
① ②
乐卫忠, 《美国国家公园巡礼》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8 年版,第 31 页。 乐卫忠, 《美国国家公园巡礼》 ,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8 年版,第 32 页。 10

后兴起的国家公园外围经济开发及其伴随而来的人类经济活动对黄石的生态环境 造成了许多破坏性影响。 首先是周边矿业发展带来的化学污染的扩大化。黄石公园所处区域蕴藏着丰 富的矿产资源,吸引了大批的矿藏公司。例如,麦克劳伦矿业公司在黄石公园东 北边界剥离山体植被,进行了大规模的矿藏开采。从 1933 年到 1953 年,他们丢 弃了 150,00 到 370,000 立方米的矿渣,在距黄石公园东北入口 5 英里处,即苏 达布特溪(Soda Butte Creek)河漫滩的顶部形成了一个大的矿渣堆。 这个巨大的矿渣 堆被雨水冲刷,形成地表污染径流,直接把重金属和酸污染物冲入河流中,并通 过与苏达布特溪(Soda Butte Creek)相连的飞鱼河(Flyfishing river 黄石公园内一 条著名的河流)在黄石公园内扩散开来。 如图 5 所示,有毒物质进入河流造成飞

鱼河里面的物种大量死亡,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鲑鱼的大量减少和水生植物的大面 积死亡。
(图 5)The McLaren mine tailings site on Soda Butte Creek could wash into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just a few miles away.

其次,从 50 年代起,怀俄明州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速度加快,黄石公园外围 邻近区域兴建了许多农场和牧场。这些农场和牧场对黄石野牛的保护造成很大问 题。黄石野牛是一种群体迁徙性动物,它随着季节而改变自己的活动区域。当冬


Ralph Glidden,Old Mine Waste Threatens Yellowstone’s Soda Butte Creek, Journal of Failure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Volume 1, Number 1 / 2001, p25-29. Ralph Glidden,Old Mine Waste Threatens Yellowstone’s Soda Butte Creek, Journal of Failure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Volume 1, Number 1 / 2001.p25-29.
11

季来临时,因为植物凋敝造成食物匮乏,野牛不得不扩大寻找食物的范围。通常 情况下,野牛会离开黄石公园的北部边界,一部分向北寻找新的植被带;一部分 沿着河谷和公路南下,迁徙到气候温和的一些的区域(如图 6) 。由于这种迁徙往 往超出公园的行政边界,极有可能毁坏周围农场和牧场的栏杆、房屋、农具、啃 食冬小麦苗等。此外,这些野牛还会携带和传播一种布氏杆菌病,牧场中饲养的 牛一旦感染这种病菌,母牛第一胎生产时都会流产或难产。①所以,农场主和牧场 主不欢迎野牛的到来。那些迁徙出黄石公园边界外的野牛,有些被杀死,有的被 驱赶,只有少部分会活着回到公园。这样,公园外围区域及迁徙路线附近的人类 经济活动,对野牛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成为困扰黄石公园野牛保护的一个 长期问题。②

(图 6)
(二)60 年代旅游业发展对黄石国家公园的影响
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阶段,这是世界旅游发 展史中的第二个阶段。④在这个时期内,美国西部旅游业产业和市场日益成熟, 美国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旅游大国。 图 7 显示了 1960-1970 年之间黄石国家公园的 游客访问人数,由 1960 年的不足 150 万人增加到高峰时期的 230 万人左右。如

WilliamJ.Ripple ,https://www.doczj.com/doc/be18053241.html,rsen.Historicaspenrecruitment,elk,andwolvesinnorthernYellowstoneNationalPark,US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95(2000).p361-365. ② WilliaJ.Ripple ,https://www.doczj.com/doc/be18053241.html,rsen.Historicaspenrecruitment,elk,andwolvesinnorthernYellowstone,NationalPark,US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95(2000).p361-362. ③ WilliamJ.Ripple ,https://www.doczj.com/doc/be18053241.html,rsen.Historicaspenrecruitment,elk,andwolvesinnorthernYellowstoneNationalPark,US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95(2000).p361-370. ④ 宋玉蓉、姜锐, 《景区管理与实务》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7 页。 12

此之多的游客进入黄石公园,对其生态及管理等多方面造成很大的压力。
游客人数 2500000 2000000 1500000 游客人数 1000000 500000 0
58 年 59 年 60 年 19 61 年 19 62 年 19 63 年 19 64 年 19 65 年 19 66 年 19 67 年 19 68 年 19 69 年 19 70 年 19 71 年 19 19 19
年份
(黄石国家公园 1958-1971 年游客访问人数)①(图
7)
1、游客过载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伤害
大量游客的涌入,首先使得黄石公园的基础设施显得日益不足。为此,国 家公园管理局启动 “66 计划 ” ,即从 1956—1966 年的 10 年时间内,投资 10 亿美元彻底改善国家公园的基础保障和旅游服务设施。为了每年接待 8000 万的游客,各个国家公园大兴土木,但是,期间的生态保护却遭到了不同 程度的破坏,受到了社会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批评。 ② 黄石公园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升级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由 于指导理念的落后,这个时期内修建或完善的游客中心、野营区、旅馆等设施 多是城市大型、豪华型建筑,一方面大大破坏了黄石公园的自然原野面貌和视觉 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成为很多动物通道的障碍;而且,聚集的游客和大规模的人 类活动,极大破坏了动物栖息地环境的稳定。特别是当时的建筑规划、设计、取 材等环节甚少考虑到环境污染的危害,留下了很多隐患。 其次,大量游客涌入后,黄石公园管理层以满足游客接待需要为出发点, 其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缺乏一个长期和完备原则为指导。例如钓鱼桥 ( Fishing Bridge )的维护工程。这座桥是 1902 年作为粗制通行桥梁修建完工 的,在 “66” 计划期间,得到了修缮和维护。由于这里是黄石大鳟鱼的集中产
① ②
Yellowstone audience. https://www.doczj.com/doc/be18053241.html,/yell/home.htm. Sellars.Richard W.Preserving Nature in the National Park.Yale University of Okaahoma Press.1999.p214.
13

卵地,产卵期间,饥饿的大鳟鱼很容易被钓到,人们毫不费力便能满载而 归,因而成为钓鱼爱好者的 “ 圣地 ” ,得名钓鱼桥。这座桥的修缮就是为了方 便游客垂钓。可是,随着钓鱼的游客越来越多,大鳟鱼的数量是越来越少, 最终濒临灭绝。
2、满足游客的需求,漠视生态不平衡问题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黄石国家公园的生态不平衡问题已经存在。面对 不断兴起的旅游业,为了吸引游客,其管理层对已经存在的生态问题,采 取了消极的回避漠视态度,甚至为了满足游客的旅游观赏需要,在没有科 学论证的情况下,擅自引进一些非本地物种,开发一些旅游项目,这些行 为都加重了公园原来已经存在的问题。 最初,非本地物种多是渔民或者游客无意识带入园内的。比如,1960 年以 前,非本地的棕色鳟鱼已经进入黄石公园的部分水域,但管理部门对已存在的这 种现象及其不断扩展的生态危害,采取了回避政。60 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心 湖区游客过度的垂钓活动,黄石湖的大鳟鱼资源日益枯竭。为了满足游客的钓鱼 和欣赏需求,公园管理层开始允许棕色鳟鱼这种外来鱼种在中心湖区扩散。这种 鱼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日益挤占黄石鳟鱼的生存空间,最终在 1970 年前 后,棕色鳟鱼成为中心区水体的垄断性鱼种。① 湖鳟鱼是另外一种引入黄石的非 本地鱼种,1890 年就在路易斯湖和肖肖尼湖种植了 42,000 鱼苗,造成刘易斯瀑 布鱼的灭绝。②黄石公园管理层并没有对此事引以为戒,反而从 1963 年开始将其 引入中心湖区,造成本地割喉鳟鱼的群体数量严重下降,到了 1970 年后,本地 割喉鳟鱼已经很难在园区内见到了。③这些引入的非本地鱼种,严重的威胁了本 地的生物多样性。 为了在旅游淡季吸引游客,黄石公园还开发了一系列项目。比如,冬季最受 游客欢迎的就是雪地摩托车项目,如图 8 所示。在项目初期 1965-1966 年游客的 数量才是 1000 多人,到了 1968-1969 年,这项活动的游客接待数量增长到 7600 人,北部 2 号山谷雪滩地区的雪地摩托车的数量也由最初的 25 台增长到 75 台。



https://www.doczj.com/doc/be18053241.html,.National parks and management of park soundscapes:Areview.Applied Acoustics 69(2008),p175. Schullery, Paul, Walid, John d. HuangShiYu, ecological, history, and in the park. Mechanicsburg, PA St ackpole: it Mechanicsburg. 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 stark Bohr Books. p. 87-86 . Kendall, WC; Smith, Hugh M.The Fishes of the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With Description of Park Waters and Notes on Fishing :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Fisheries p. 24-26. 14


这些雪上摩托车只是对路行汽车的简单改装,存在噪音、燃料泄漏、尾气排放
污染等问题,在使用的数量、时间、地点等方面都没有严格的限制。在 60 年代 的初期,这种没有经过生态保护认证改装的雪地车辆就像越野车一样,在大雪覆 盖的园内成群结队的高速奔驰,进行各种竞赛和赛车活动。这种车辆的噪音是普 通车辆的数十倍,尾气污染使公园内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公园管理员冬天执勤 指挥雪上摩托车交通时候都需要带上面罩和耳塞, 来摆脱刺鼻的尾气和尖锐的发 动机噪音,可怜那些野生动物,既没有面罩,也没有耳塞,还常常被雪上摩托车 高速撞死。②
(图 8)
3 、无节制的商业开发造成的压力
游客的过载促使黄石国家公园在提高自身接待能力的同时, 把一些旅游保障 和服务项目推向市场。但是,初期的商业开发具有应急性特点,出现了一系列问 题: (1)初期缺乏相应的资格认证、准入标准与监督体制,存在着重商业利益、 轻视公园生态保护的问题。在园内建设的住宿、餐饮等部门,产生了大量的垃圾 和污水,且随意排放和丢弃,对周围动植物栖息地的生态产生很坏的影响。 (2)进入的企业数量多,大小参差不齐,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能力和质量也 不一样。这给黄石公园管理层的监督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困扰,造成行政成本支出 的极大浪费。


https://www.doczj.com/doc/be18053241.html,.National parks and management of park soundscapes:Areview.Applied Acoustics 69(2008),p175. https://www.doczj.com/doc/be18053241.html,.National parks and management of park soundscapes:Areview.Applied Acoustics 69(2008),p175..
15

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进行全面评价

结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主张进行全面评价。 答:评价: 一、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1、震撼世界的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空前的严重的经济大危机。1929年10月24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暴跌成为这次危机的起火点,之后迅速波及到美国全部产业界,最终席卷了整个西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到处商品充斥,生产萧条,商店关门,生产力大量闲置和毁灭,出现普遍的生产过剩,千百万失业者挣扎在饥寒交迫中。 2、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流行: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正深深地陷在经济大危机中。当时美国经济学界和政治的一些人就开始建议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和运用经济政策来调节治理危机,以至于逐渐形成了一股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潮。 3、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1933年3月,在经济危机中,佛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他深受当时美国社会上要求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影响,一进白宫就要求美国国会授以“紧急全权”,并宣布实行“新政”。所谓“新政”实质上是一系列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对外经济的政策的总称,其中心内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节和干预国民经济的运行,对付经济危机。“新政”具体内容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颁布各种紧急法令,以稳定金融、稳定物价、调节生产、保障利润。进而实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运用赤字财政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来刺激经济,强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新政”的推行对于解救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减少失业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表现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强大力量。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成功,成为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实践先导。 二、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凯恩斯主张的是用调节总需求的方法来刺激经济,他的理论是说国家有空闲的生产能力,是总需求的不足导致这些空闲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于是需要刺激需求,由政府来扩大财政支出,即课本上所说的政府购买,这样短期内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在与总供给曲线交于新的均衡点处时物价上涨了,物价上涨是扩大总需求带来的结果,而不是说要用通胀来刺激经济;你可以参见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分析物价上涨。也可以这样理解,政府购买扩大,则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多,则物价上涨。 三、凯恩斯货币政策主张的特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使得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引起投资需求不足,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支出,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对凯恩斯理论的评价:1、成功方面: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是刺激增长的扩张性政策,而且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政府干预,采取种种措施增加全社会的货币总支出、扩大有效需求,其中以扩大政府开支为中心内容的膨胀性财政政策为主,以增加货币供应量为核心的膨胀性货币政策为辅,再配之以管制工资,无价的收入政策和改善结构性失业的劳工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扩张的外贸政策等。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调节机制,特别是在缓解经济危机、减少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过显著疗效。在战后近四分之一世纪里,西方各国工业生产增长了近三倍,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周期也较为缓和,失业率大为下降。以凯恩斯主义的典型试验基地的美国为例,1942年开始执行凯恩斯主义的膨胀性经济政策,当年的政府开支比上年增长了一倍,而失业率则从上年的9.9%降到4.7%。此后30年间,美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势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08历21 08022039 曹忆鸣 浅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 摘要:第二次美国妇女运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社会运动,其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对个人和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60年代;美国;女权;解放运动 Abstract: the second American women's movement began in the 1960 s,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e biggest impact on social movement, which includes history,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many aspects to the individual, and all aspects of public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60s; the United States; feminist; liberation movement 目录 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 (3) 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4) 三、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 (5) 四、20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6) 五、总结 (7)

一、工业化对美国妇女运动的促进 美国的工业化开始于19 世纪初,起飞于内战之后,蓬勃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工业化的进行加快了美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变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美国妇女的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都得到了重大改变。这些变化都促使她们开始重新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工业化为美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机遇,使得妇女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得以提高,这又大大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化带来的家庭模式和家庭功能的变化使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妇女对婚姻和生育的态度发生很大改变。工业化带来的个人独立性的增强以及核心家庭的出现,使妇女的择偶成为一种个体性的行为,爱情和个人喜好代替家庭背景和经济能力成为择偶的主要因素。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独立,使女性改变了婚姻是生存需要的观点,纷纷推迟结婚年龄。随着核心家庭的出现,美国家庭拥有的孩子已经由殖民地时代的7-8 人降至1900 年的平均3.56 人。这期间的人口增长还包括1200 万移民的涌入,这就更加说明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第二,妇女经济独立性的增强使妇女的家庭权利增强。妇女经济独立性的提高使妇女摆脱了对男性经济的依赖,有的甚至要养家糊口,这样妇女家庭生活就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家庭权利得到了提升。第三,工业化形成了新的家庭生活观。这一家庭生活观最早在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中形成,随后被全社会所认同。由于这一时期城市中产阶级对儿童童年的重视,使母亲在养育孩子上花费更多的精力。由于家庭和工作严重分离,家庭被作为远离外部竞争压力的避风港湾。而妇女被期望集中精力料理家务和照顾孩子,不再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丈夫和妻子各司其职,妻子主要负责料理家务和抚养孩子,而丈夫则外出工作挣钱养家。这一家庭生活观念到现在还在制约着人们对妇女角色的理解,阻碍了女性在家庭之外对事业的追求,并影响至今。工业化为美国妇女解放提供了机遇,使得妇女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得以提高,这又大大提高了妇女的自我意识,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生 1、民权运动的催化 20世纪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是由影响巨大的民权运动发展而来的。民权运动是美国黑人斗争史上一页辉煌的篇章。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南部黑人就开始全面反抗白人的种族歧视,要求废除种族隔离,保障黑人的公民权利。经过持续的斗争,1964、1965年美国颁布民权法案,宣布消除劳动场所的种族隔离,保护黑人的投票权。此后,种族平等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在民权运动中,黑人妇女堪称是"运动的脊梁",在"追求尊严的斗争中处在风口浪尖上"。①20世纪美国黑人争取公民权利的则成为当代妇女运动的催化剂②。一个受到社会歧视的种族奋起反抗,发出"平等、自由、民主、正义"的呼喊,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年轻女性。 2、妇女解放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 首先,理想、期待与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是推动美国年轻女性走上社会运动道路的一个重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美国的经济与贸易关系取得长足的进展。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提供的数据,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5年中美贸易总额达2116.3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在中美贸易中,1979-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6年贸易逆差达395亿美元。中国方面的统计则表明,在1979-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自1993年转为顺差,1996年顺差为105亿美元。显然,中美两国关于双边贸易平衡状况的统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中美贸易逆差的实际规模究竟有多大? 美方统计方法高估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美国把中国香港转口贸易额笼统地计算在中美贸易之中,但它实际上有很大比例应归于中国之外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香港的贸易转口;另一方面,它在计算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时,出口金额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口金额按到岸价格计算,从而将装卸、运输和保险等费用的双倍数额计入中美贸易逆差。中美双方在最近5年的官方统计数字如表1所示,它表明双方计算的贸易逆差的偏差虽有逐年减少之势,但仍然很大,美国现有的统计方法严重高估了中美贸易逆差的实际数额。 即使考虑到统计方法的差异而对中美贸易逆差进行修正(介于二者之间,但更接近于中国官方数字),经过调整的贸易逆差数额仍然远远高于其真实值,其主要原因在于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贸易模式。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由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而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制造业逐渐向中国转移,它一方面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发展。目前,中国的加工贸易占总贸易额的5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的。加工贸易模式属于两头在外的生产与贸易方式,即原材料依赖进口、最终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并且,由于劳动成本低、对外资企业的税收等优惠措施大,大部分附加值进入了外商的口袋,中国政府和中国员工的所得非常有限。 从美国贸易逆差的地区结构看,欧盟和中东等地区所占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作为整体的东南亚地区对美逆差则呈下降趋势;美国对于中国的贸易逆差,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将制造业转移到中国而把它们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由于中国劳动工资较低、对外资存在税收优惠,这种产业转移和贸易顺差的转移的大部分利益由外商及其母国获得,但在国际收支中则表现为中国顺差的上升。 从中美经济发展水平和中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中美之间存在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按照国际贸易的正常模式,中美双方各自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并通过贸易互通有无,可以极大地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美国政府通过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向中国的出口,造成了中美合理国际分工的人为扭曲;同时,由于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的加工贸易模式,使得中国尚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快速上升,事实上超过80%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是由两头在外的外资企业进行的。 因此,中美巨额贸易逆差的形成,主要由于三方面的原因:美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中美贸易不平衡,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加工贸易模式实质上扩大了中美贸易逆差的数额,而美方的统计方法则进一步严重高估了中美贸易逆差的规模。 二、美国得自中美贸易的巨大利益 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经济规律的作用,美国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制造业在GDP和就业方面的比重日趋下降,美国经济正进入信息化和服务化的后工业时代。在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中,美国通过进口廉价的日常消费用品、出口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享受到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同时,美国经济和美元的霸权地位,不仅使美国能够充分享受这种利益,而且可以获取巨额的“铸币税”收益。 根据国际贸易利得理论,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美国不仅享受到了国际分工的好处,还获得了参加国际贸易后的利得分配。首先分析中美贸易中美国所获得的交换利得。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低,但资金短缺,科技相对落后。美国是经济发达国家,资本充足,科技发达,但劳动成本高。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鞋、玩具、家用电器和旅行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主要向中国出口飞机、动力设备、机械设备、电子器件、通信设备和化工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粮食、棉花等农产品。贸易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和互利性,有力地推动了两国贸易的发展。 中国向美国市场提供的价廉物美的商品,不仅可以满足美国广大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可以为美国经济带来两大利益:其一,美国可以将大量的资源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并维持其国际领先地位;其二,这些价廉

浅谈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主要品牌理论

浅谈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主要品牌理论 摘要: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机器大生产造成的产品同类化程度日趋严重。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心理上面的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卫·奥格威所写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的问世,他的品牌形象理论在60年代的美国广告界盛行。 关键词:品牌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品牌形象理论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产品空前丰富,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可是,机器大生产造成的产品同类化程度日趋严重,主张寻求独特销售卖点的USP理论越来越难以运用,而由李奥·贝纳提出的"寻找产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也被大量的模仿与复制。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心理上面的满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卫·奥格威认识到,广告必须从原来的寻求产品的独特功能转移到树立产品长远品牌形象上来。于是随着大卫·奥格威所写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的问世,他的品牌形象理论在60年代的美国广告界盛行,并成为当时美国的主要品牌理论之一。 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理论认为品牌形象并不是产品本身所固有的,而是消费者在产品的品质、价钱、历史等内在因素的引诱、匡助下产生的。产品可以同质化,创意可以被模仿,但是品牌却有着别人难以模仿的个性。通过阅读《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品牌形象理论主要包括三点。 第一、每一则广告都应是对品牌形象做贡献。大卫·奥格威在书中提到他自己在早期推广“品牌形象”这一概念的时候就曾说:“我们坚信每一则广告都必须被看成是对品牌形象这种复杂的象征符号做贡献,被看成是对品牌声誉所做的长期投资的一部分。”他的意思

15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doc

江苏省阜宁中学2010届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 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内容标准】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要求】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2.概括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3.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4.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5.探讨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6.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和平,也有利于各自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试说明】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 3、中日建交;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考点解读】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最主要标志。) (1)背景 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②美国坚持了20多年的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③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根本原因) ④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2)重返联合国的经过 ①美国“双重代表权”方案的破产。 ②联合国2758号决议: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

①这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 ②它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③它大大地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70年代外交突破的关键) (1)原因: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方面:①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根本)②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③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直接)④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中国方面: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有利于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有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2)、经过(最敏感问题:台湾问题) ①“乒乓外交”,以民促官。(1971第31届世乒赛,日本)②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7月 ③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④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⑤中美建交:1979年1月1日,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3、中日建交(最敏感问题:历史问题) (1)原因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日本国内产生影响(根本)②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直接)③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 (2)过程 ①田中角荣访华:1972年9月②中日建交: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中日联合声明》,“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日本早于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③1973年,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 (3)阻碍中日关系的问题 ①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②日本不承认侵略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③日本不承认南京大屠杀④慰安妇问题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新篇章。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紧张局势。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中国50年代以来的外交困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中日关系的改善的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新篇章。②、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紧张局势。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_张希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青年大规模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青年们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规范,企图实践他们创造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这场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反主流文化运动因何而发?采取哪些方式?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本文简单予以剖析。 一 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一场紧缺时代的传统文化与丰裕时代新文化的文化内战”。二战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50年代经济高涨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6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60%的美国人跨入了中产阶级的行列。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举世无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二战结束时,美国国民年人均消费为1350美元,1960年达到1824美元,增长了35%。到1956年,81%的美国家庭有了电视,96%的家庭有电冰箱, 67%的家庭有真空吸尘器,89%的家庭有洗衣机。生活水平的节节上升和社会强有力的消费导向,迅速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无限度地追求物质享受和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二战后的美国已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消费社会。 “婴儿潮”一代是“丰裕社会”的宠儿。战后美国出现了历史上生育高峰——“婴儿潮”,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4000万人降生,占全国人口的20%。“婴儿潮”一代基本上是在电视机前、在成堆的玩具中享受着电烤箱和微波炉食品长大的一代,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充满纵容与溺爱的家庭环境中。历经大萧条时代的父辈,竭尽所能给予自己的子女物质上的满足。60年代,“婴儿潮”一代大多进入青年。年轻人追逐新潮的特点,使他们不仅仅被动地适应市场,接受商品,而且还创造时尚,甚至领导商品消费的新潮流,一种新的青年文化悄然形成。汽车、电视、唱片、摩托车、时髦服饰、流行音乐,都成为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以对消费和享乐的追求不断冲击着强调节俭、自律的传统价值体系,“资本主义新教伦理”趋于瓦解:人们不再认为勤俭持家是美德,劳动与积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费的手段,享乐才是根本。以清教为本源的传统工业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与消费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这一文化矛盾成为隐伏在繁荣背后导致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深层次的原因。 反主流文化运动爆发于美国社会的转型期。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社会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期。随着工业技术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在庞大的机器世界和自动化程序面前感到无能为力和惶惑不安。在这个社会里,机器主宰着一切,生活的节奏也是由机器来调节的。能源和机器的大规模使用改变了工作的性质,技艺被分解为简单的操作步骤。人、材料、市场都是为了生产和分配商品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个世界里,人的待遇跟物件没有什么不同。人成了工业生产中的“奴隶”,从事着机器和自动化程序“命令”下的重复 性操作,无法在工作中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精神需求被忽视。物质的高度繁荣无法使机械式工作后满怀压抑感的人们愉悦起来,他们更渴望身心愉快、新奇探险的感觉。60年代的美国人普遍信奉“感觉好,就干”、“做你自己想做的事”等享乐观点,积极追求新的精神和文化。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动荡不安,成了反主流文化运动爆发的温床。60年代,美国社会在经历了战后50年代的经济繁荣后,潜在的不安因素几乎全部爆发了出来。黑人要求改变不平等现状,反对种族歧视,民权斗争轰轰烈烈;新“左派”青年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青年造反风起云涌;妇女要求打破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社会理念,女权运动如火如荼……60年代美国群众运动此起彼伏,波澜壮阔。与此同时,暴力暗杀不断发生,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等著名人物都在60年代被暗杀者的子弹夺去生命。 在富裕社会中出生和成长的这一代人,面对眼前的社会,突然发现繁荣民主的美国并非尽善尽美,它充满了偏见、不平等、甚至腐化和堕落,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真假、善恶和美丑的观念突然颠倒了过来,他们追寻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意义。 残酷的越南战争推动了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大规模爆发。1964年,美国国会批准了东京湾决议案,美国开始直接投入对越战争。在此后的10年,越南战争问题在美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引起广泛争论的问题。新闻媒体对越战的大量报道不断把战场上的情景生动地展示在美国人民面前,越南战争给参战的美军和美国人民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越南战争更是把“婴儿潮”一代人直接拖入战争。60年代,“婴儿潮”一代已开始步入青年,成为美国的巨大兵源。1967年美国进行征兵制改革,规定不再缓征研究生和大学生。这就意味着大学生毕业后将被直接送往越南前线。越南战争引发了学生大规模的反战活动,60年代末,这场学生反战运动把当时的整个美国社会引向了“反主流文化”方向。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美国政府、美国社会出了问题,他们要进行反抗,拯救美国。“婴儿潮”一代公开彻底地宣告了他们同美国主流文化模式的决裂。他们不再遵循传统价值观念,沉湎于毒品,提倡“性自由”。他们一面设法逃避兵役,一面高呼“做爱,不要战争”。 残酷的越南战争推动了反文化运动的大规模爆发。 二 摇滚乐、吸毒、性革命、群居村、奇装异服、东方宗教等都成了60年代美国青年反抗和拒绝主流文化的斗争方式。 摇滚乐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开始叫“节奏与布鲁斯”,当时还完全是黑人自己的音乐。1952年,克利夫兰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雷德为白人观众播出了第一支“节奏与布鲁斯”音乐,称这种音乐为“摇滚”,这种音乐在那些厌倦了缺乏性感,多愁善感的民谣的青少年中很快流行开来。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 简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

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涨危机与西方经济学流派

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涨危机与西方经济学流派 摘要:二战之后直到美国经济大萧条结束,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思想风靡全国。但是在70年代之后,由于科技发展的低潮,美元贬值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等原因,导致了美国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也就是“滞涨”。自此,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思想失灵,美国将如何走出滞涨,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本文将简要予以讲述。 关键字:滞涨,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货币学派 一、凯恩斯主义与70~80年代美国滞涨 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为之后美国“滞涨”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以致于在本文当中,也不可回避的要简要提到这段历史。 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危机,胡佛总统应对不当,罗斯福总统上台党政,实行新政,顺利的带领着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重新焕发了资本主义的活力,美国经济得以回升,失业率下降,同时,最重要的是奉行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使得西欧的许多遭受到经济危机波及的国家开始奉行凯恩斯主义,自此,凯恩斯主义思想风靡西方国家。 凯恩斯的宏观财政理论认为,政府进行宏观干预,用财政政策来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凯恩斯提出实施财政政策更为有效,其中最主要,和本文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凯恩斯的财政支出政策。 凯恩斯的财政支出政策,也称赤字财政政策,主张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充分就业,在此目标下,政府增加公共投资,甚至出现财政赤字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凯恩斯主张实行财政赤字政策,并通过发行一定数量的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实行温和的通货膨胀。 在当时的美国,凯恩斯的宏观财政政策的提出,是基于经济萧条的现实经过深思熟虑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罗斯福的“新政”取得显著的效果,与凯恩斯的思想不谋而合,遭受经济危机的各国政府也纷纷实行凯恩斯的宏观理论。 到60年代末,随着凯恩斯主义风靡美国。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最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因此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涨”困境,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并存。因为在西方经济学中政府政策有几个目标即: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这个观点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失业减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货币供给、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通货紧缩。即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至此,凯恩斯主义失灵。 二、出现滞涨的原因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4 次经济危机(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970 年11 月,197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

2019届历史冲刺试题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 含解析

一、选择题 1.[2018·云南月考]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 B.“一大片” C.独立自主D.“另起炉灶” 答案 C 解析“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在两极格局下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体现不出“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A项错误。“一大片”是20世纪70年代外交方针,是指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处理国际事务,与“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不符,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中国在建国后虽然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坚持独立自主,不是毫无原则地倒向苏联,故C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原来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的外交方针,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2.[2018·江苏宿迁模拟]六十多年前,周恩来访问印度时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个印度记者很感兴趣地提问:“国家有大有小,怎么才能够和平共处呢?”周恩来说:“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这则材料主要表明新中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 A.“另起炉灶” B.互相尊重主权 C.“求同存异” D.互不干涉内政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干中周恩来的回答可知,要想两国和平共处,就应该尊重其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即实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故D项正确。“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

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是我国的外交方针,不符合题干主旨,故A项错误;题干主旨不涉及国家主权,故B项错误;“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C项错误。 3.“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做出这一评价的依据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中美关系正常化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利益纠纷的国际准则,与题干信息“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相符,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4.[2018·河南周口期末]1955年,万隆会议后,有外电评论说“周恩来是万隆会议的灵魂人物和真正主角”。这主要表现在周恩来( ) A.提出了“求同存异”主张 B.消除了与会各国疑虑和分歧 C.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避免了会议偏离正确的轨道 答案 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功绩,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对万隆会议产生了很大的干扰,使会议杂音时起,出现波折和争吵。就在会议可能偏离正确轨道时,周恩来发表极具针对性和说服力的重要演讲,并广泛与各国交流意见,使会议朝着正确轨道前行,故D项正确。A项虽然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讲解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 学院名称: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业:世界历史 学生姓名:苏芳芳 学号: 201100350123 指导教师:孙琇 2015 年5 月11 日

论文(设 计) 题 目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 选题时间 完 成时间 论文 (设计) 字数 关键词 美国学生运动、消费观念、婴儿潮、麦卡锡主义、激进主义传统、垮掉的一代、越南战争 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理论和实践意义: 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而美国的大学生运动作为典型,更能体现那时的社会状况以及时代特色。本文通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既有研究试图全面介绍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爆发的原因,使读者能够更全面的了解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状况,更直观容易地理解和认识美国的学生运动,有利于增强的历史思维以及理解、分析史实的能力。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主要内容: 二战后,美国空前的经济繁荣和消费主义的迅猛扩张使美国社会逐渐从传统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这激烈地冲击了美国社会的价值观;政治方面“麦卡锡主义”将整个社会置于红色恐怖阴霾之下;原子时代美苏之间剑拔弩张的冷战对抗以及越南战争,使美国民众处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之下;美利坚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反叛传统为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大学生对自由、正义的渴求使得美国的学生运动变得更加义无反顾;而国外,米德的“代沟理论”认为60、70年代反战争、反歧视的学生运动证明“代沟”因素是美国学运爆发的重要因素。 创新:本文力图结合前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美国学生运动爆发的原因;而且突出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因素;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能切身地体会美国学生的那种激情和正义感,这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 附:论文(设 计) 本人签名:年月日

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

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 所谓“滞胀”(stagflation)是停滞膨胀的简称,由经济停滞(stagnation)和通货膨胀(inf1ation)两个单词拼接而成,用以描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进并存的新现象。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通常是在经济周期的两个不同阶段交替地出现的:经济停滞往往出现在萧条阶段,通货膨胀则往往出现在繁荣时期。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却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现象。“医治一种疾病成为加重另一种疾病的手段。” 一、美国当年是如何陷入“滞胀”困境的 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经济虽有起伏,但由于采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用财政支出和货币扩张来缓解衰退,经济的起伏要比战前平稳得多: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4.6%,生产率年平均增长3.2%;就业情况大为改善(其中,50年代的平均失业率为4.5%,60年代为4.7%);消费物价指数的年平均上涨率仅为2.5%。以致于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之为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20世纪60年代,美国第36届总统约翰逊提出了建设“伟大社会”(Great Society)的内政纲领,其核心是保障民权,向

贫困宣战。它向美国人民许诺了宏伟的目标——即通过社会变革,可以消灭贫困,实现种族平等。它扩大了政府,尤其是联邦政府对社会福利所承担的责任,其福利范围和对象比原先更广泛,主要表现在有关就业、医疗、教育、生活和住房、城市发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机制的设置和政策的实施上。 当时美国经济周期正处于景气扩张阶段,联邦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然而州和地方政府却面临着技术和财源的不足,于是约翰逊决定通过授权计划的方式将联邦资源输送到州和地方政府。由于美国人民对肯尼迪总统英年早逝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同情心,美国政府和国会达成了罕见的高度一致,一系列相关法案被迅速通过。在约翰逊时期,美国共制订和实施了近500项计划,用于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然而,就是在这种繁荣景象的下面,美国的国力却在悄悄地衰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效率的恶化:生产率由上升转为下降。与此同时,工资福利水平却在不断提高,以致于1968年单位劳动成本上升4%,1969~1970年上升6%,1970年后工资上升幅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时,因越南战争升级和“伟大社会”建设导致社会开支猛增,使得政府的财政赤字于1968年曾创记录地达到252亿美元,而到1971年6月底美国的财政年度结束时,仍高达232亿美元。1969~1970年经济危机以后,美国政府于1970年采取了扩张性的

第23讲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

第23讲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 A组基础过关题组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B.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加强了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D.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18北京海淀期末)20世纪70年代,中国领导人认为:新的世界战争的危险主要来自苏联霸权主义,因此应该建立一条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来打乱苏联霸权主义的战略部署,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为此中国() A.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盟友关系 B.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C.与美国改善关系,实现邦交的正常化 D.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外交活动 3.(2016北京海淀期末)右图是一张纪念某次会议召开十周年的邮票,其中缺失部分应填写的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大 D.不结盟运动会议 4.(2017北京顺义一模)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因素包括()

①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④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2017北京朝阳期中)当中美两国认同“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时,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共同() A.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C.秉承“求同存异”的理念 D.践行独立“不结盟”宗旨 6.(2016北京东城二模)有观点认为:中美关系发展史跌宕起伏,以曲折和波动为其主要特征,始终难以用“正常”二字来形容。下列有关中美关系的论述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在亚洲,中华民族进行的另一场伟大防御战争则在拖住日本人” ②“美国作为一个主权政府……不会将…承认?赠予一个引起革命并对美国憎恨的政府” ③“欢迎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挥负责任的作用,美国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反恐是中美可以加强合作的领域” ④“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确认从台湾撤走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④② 二、非选择题 7.(2017北京海淀期末)近代以来,殖民活动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万隆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国际关系历史上,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列强参加的情况下欢聚一堂,讨论自身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印度总理尼赫鲁评价说:“亚洲今天不再是被动的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卑躬屈膝的亚洲了。今天的亚洲是有活力的,亚洲是充满了生气的。”万隆会议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迅速发展,从1956年至1965年的十年间,非洲共有33个国家获得独立,仅1960年就有17个,被称为“非洲年”。同时,亚非会议极大地增强了各国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并且确定了和平共处、国际安全、裁军和反殖等合作方向。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滞涨原因及分析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滞涨原因及分析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经济的强劲发展,日益冲击着二战后美国保持的霸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这些资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先后出现了滞涨,严重地影响了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凯恩斯主义之后,西方主流的经济学派普遍认为,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是不可能并存的。因为,通常下,通货膨胀可以使得就业率上升。但是,上个世纪的一次经济危机中(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这个事实,而使得该理论观点被否认。 西方经济学中政府政策有几个目标即: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这个观点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失业减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货币供给—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通货紧缩。即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斯主义因此受到了质疑。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滞涨呢?学术界众说纷纭,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说法,对各个国家的具体原因也有不同的说法。笔者综合了各方说法,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历史原因: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人们的一片胜利声中拉下了帷幕,这次空前的世界大战给人类的历史上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亚洲和欧洲作为二战的主要战场,本土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战争结束后,这些国家纷纷面临了百废待兴和经济萧条,而美国则远离战场,保护了国内的工业设施,从而保证了战争结束后美国得以持续繁荣和成为超级大国。1946年,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冷战正式开始,这个时期,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实行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采用了计划经济的经济模式,而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则实行市场经济。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美国实施了旨在振兴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给予经济援助,在东亚,美国也帮助日本走上了民主的社会道路,同时,借着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契机,日本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并进入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创造了罕见的“日本奇迹”。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主导成立了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致使美元与黄金挂钩,从而为美国进一步领导世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此刻的欧洲,通过美国的经济援助,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面对着日益强势的美国,欧洲人开始思考着摆脱美国控制道路。一方面,受到凯恩

第10讲 美国的经济滞胀和七十年代的政策调整

美国的经济滞胀和七十年代的政策调整(《美国经济发展史专题》第10讲) 黄安年文发表: 中央电视教育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1999年4月;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研究/2002年5月17日发布;2002年8月28日重发 第十讲美国的经济滞胀和七十年代的政策调整 一美国的经济滞胀 70年代以来, 美国出现了以滞胀(Stageflation)经济为特点的结构性危机。在经济滞胀期间,美国和西方世界发生了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从英国开始, 扩及美国、西欧和日本,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瓦解, 加上中东石油战对发达国家的打击,都使得1973-1975年危机比起战后至70年代前的西方经济危机要严重得多。 接着1979-1982年,在西方世界又发生了更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它于1979年7月从英国开始, 随即波及美国。危机时间之长创战后新记录,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在11.8-22%之间; 企业倒闭率和失业率均创战后新记录, 美国失业比例高达11%以上; 物价持续上涨, 消费物价年增幅均超过两位数, 而利率居高不下。 在滞胀期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 1970、1971年为4.5%, 70年代为7.1%, 1980年初为18%, 1960年10月到1973年12月, 美国先后发生10次美元危机, 1977年10月到1978 年11月, 又连续发生8次美元危机, 1980年1月21日, 每盎斯黄金兑换美元高达785,而1971年8月前只需1盎斯黄金兑换35美元。 与在这以前的传统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不同, 七十年代以来的结构性经济危机, 从时间上看,比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要长得多; 从表现形式上看, 结构性危机往往是生产停滞或低速缓慢增长; 从波及面看,结构性危机期间各国不是同步发展的, 时而伴生美元危机、能源危机, 时而伴生贸易失衡、信用危机; 从直接导因看: 主要由结构失衡而触发的。 经济滞胀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作为滞胀现象,兼有生产停滞(stagnation)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inflation)现象。造成滞胀经济的深层原因在于:它是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内、对外经济干预政策处于交替调整时期的综合产物。 在滞胀经济恶化的同时, 美国的社会生产力,正面临着大调整: 旧工业、旧技术、旧工艺、旧产品所体现的“夕阳”工业不景气, 进行又改造需要时间, 新工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所体现的“朝阳工业”取代“夕阳”工业也需要时间; 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正面临新的脱皮转折期, 形成强有力的新的生产力同样需要时间; 这时劳动力又面临新的调整, 美国1950年民间劳动力6 220万人,1970年8 270万人,1980年10 860万人。1950-1965年, 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